数学课中的有效性练习

2024-08-30

数学课中的有效性练习(精选12篇)

数学课中的有效性练习 篇1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因此, 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必须精心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 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 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中。练习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 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 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1 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 引起兴趣

1.1 题型新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 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就习题本身而言, 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因此, 在挖掘快乐因素上主要应在组织完成练习的形式和对习题处理方法上下功夫。可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 让学生“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学生“比”, 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前进;让学生“炫”, 使学生在考别人中进步;让学生“用”,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创设题型时, 要关注学生, 让他们快乐学习。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 除此之外, 在练习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创设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转弯、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 看谁中状元等练习。

1.2 题材新

数学是一门学科, 更是一种文化。因此, 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 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 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以情景主题为背景, 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 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 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 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 设计这样两道练习: (1) 春池春水满, 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 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 () %。 (2) 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 () ;百发百中 () 。这两题都融合了语文知识,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 也学到了古诗和成语的知识, 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

1.3 方式新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 练习形式一般有四种即一问一答、板演、笔头和操作。这样的形式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 一起练习。如果我们精心设计, 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 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 按老师要求站立, 看谁反应快。 (1)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 (2) 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 (3) 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 (4) 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 (5)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 (6) 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养成学生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2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 保持兴趣

2.1 空间的灵活性

我们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 教室的每个角落, 每个同学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练习场地与合作伙伴, 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生活与社会。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 融入生活, 教育的多向性目标才能实现。比如,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枯燥乏味的,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生活巩固这部分知识, 我要求学生到生活用品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 或者买些所需的物品, 回来后把活动过程说一说, 议一议, 编出相应的小数四则运算习题, 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争当“小电脑”处理遇到的各种情况。学生练习激情很高, 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或试过的。通过练习, 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产生成功的体验。

2.2 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 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时,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 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3 层次的灵活性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 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层次, 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 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3 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 提高兴趣

3.1 处理书上的练习, 使之更加丰满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 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 就显得抽象而单板,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 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3.2 运用生活经验, 寻找练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难发现, 老师只要精心设计, 练习无处不在。课堂生成的这些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3.3 创造练习材料, 感受生活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 只是留意, 就会发现, 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 具有活力的东西。

总之, 新课标下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是集生活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文字于一体, 反映现代技术、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观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 关注的是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 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 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 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 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 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课中的有效性练习 篇2

李河小学

陈小花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由来

通过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学生作业的负担还比较重,教师布置的作业相对比较单一,不太注重学生的感受,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大多数学生没有把完成数学作业当作一种乐趣!目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层面,对学生层面和管理层面涉及的很少。现实教学中,在作业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层次性不够。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

2、形式不够多样。一般以课本习题为主、以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而对于操作性的、表述性的涉及较少。

3、内容不够丰富。一般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而对于过程性的、思想性的重视不够。

4、主体性突出不够。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说了算,忽略了学生的主导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作业的积极性。

5、作业评价不到位。大多数老师采用等级制,与以往陈旧的分数没有多大的区别,在“赏识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延迟性评价”方面有待研究。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作业:《教育大辞典》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

有效性:一方面是指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的“因材而练”、尽量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最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设计;另一方面作业设计得再好,没有相匹配的评价方式也不行,因此有效性还应包含促进学生发展的作业评价方式。

(三)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两个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做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由有效课堂向有效作业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教师作业设计和作业评价的有效水平,以此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大幅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使学生自觉弥补“四基”不足,发展个性特长,拓展学科视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能推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布置、批改、评价),为学生的有效作业创设人性化、儿童化的教学软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作业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水平,改善教师作业评价的方式,促进教师之间、学科之间、校际之间广泛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状调查

了解、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学生个性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从儿童当前的精神发展需要出发,整合当前的数学学科内容和校本、乡土资源,设计出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富有情趣、凸现学生个性的作业文本板块,形成一个有效的半自动化的教学工作平台。

(1)学生课业负担与完成练习实效性的现状调查;

(2)教师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现状调查;

(3)影响作业设计有效性因素的调查分析。

2、研究内容主要层面:

(1)教师层面

研究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别作业设计的基本操作模式,既体现出基本的运作路径,又不失灵活生动的生成空间;既能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高质量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达成。

课内练习的设计:

①注重课内练习设计的基础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维,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的基本技能;

②注重课内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使得所有学生在在练习中都能有发展;

③注重课内练习设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④注重课内练习设计的应用性,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课外作业的布置:

①设计趣味型课外作业,让学生乐于参加。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来设计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其趣味性体现在内容的趣味性、形式的趣味性、学生参与方式的趣味性等方面。

②设计生活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勇于实践。我们应树立生活数学的观点,数学源于生活、寓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和归属。生活性的作业设计体现在它的广泛应用性上,作业的设计应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应用,避免机械重复,避免繁琐的运算。

③设计灵活型课外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小学生好奇性强,富有挑战性,但持久性短,他们反感机械单一的课外作业,教师在课外作业设计时应提供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操作等活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业评价的方式:

①赏识评价——促进情感发展;

②多元评价——引导行为改善;

③延迟评价——指导自我改正。

(2)学生层面:

①关注是否真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②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情感与态度。

③关注是否全员、全程、主动、深层参与。

④练习反馈:多个体发言,少滥竽充数;多思维展示,少唯结论定夺;多倾听“杂音”,少人云亦云;多因势利导,少一锤定音。

⑤关注是否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管理层面:

①研究个性化作业的长效、高效管理与运作方式,个性化作业的效能检测与监测,个性化作业的学生自主调控、平台系统调控和教师强制调控的方式方法,文本作业与电子作业的结合方式,作业与挑战性游戏的结合。

②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学评价艺术在作业评价中的运用,现代统计学知识在个性化作业的生成和管理中的运用,学生间、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模式和途径。

二、研究情况

(一)2017.9 课题组对全校的数学老师和部分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梳理出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进行了针对性的研讨。

(二)2017.10

课题工作组专门召开了教研组成员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我们初步形成了《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申报书。

(三)2017.10

我校隆重举行了《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开题启动仪式,学校校长室、教导处以及所有的数学教师参加活动。由此,全校性的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拉开帷幕。

(四)2017.11

课题组的成员齐聚学校接待室,围绕《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理念》展开了主题沙龙活动。

(五)2011.11

杨芝娟老师参与片级教研活动,共有数十人次参与磨课活动,她执教的《统计》受到一致好评,杨芝娟老师并就本节课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经验介绍。

四、疑难困惑

(一)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定位还不够准确,有些课题组成员还没有走出“作业就是动笔”这种误区,误认为作业设计就是设计书面作业,没有认识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游戏的、互动的„„

(二)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不能持之以恒,缺乏持久性。刚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课题组的所有老师信心满怀,充满热情,但是一段时间以 后有些 老师没有能够坚持“用心”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在备课组中推行有效性的作业设计,缺乏合作性。两年来我们要求数学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是时候进行统一的作业设计,但是实践发现,一部分教师有保留的嫌疑,自己感觉比较好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不能和盘托出,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四)课题研究组成员专业发展略显滞后。课题研究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成员的理论素养明显跟不上科研研究的进程,他们对于数学作业设计的理论不够敏感,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定位把握不准,重视了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对于理论研究常有畏难情绪。

五、后期设想

将前期研究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发扬,以期成为学校的特色;对上述提到的疑难困惑,想办法进行突破,谋求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

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交流。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将课题研究中积累的设计理念、经验做法形成文字材料,并且在业务学习的时候向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介绍,便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直接运用。

(二)加强思想动员,使课题组的成员认识到,一方面“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目前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多花了一点时间,但是我们积累了资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同时开始的时候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些脑筋,以后进行作业设计时候就会“驾轻就熟”。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师有资源共享意识,资源共享是一种合作,更是一种责任。

(三)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与安排教师外出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专题课堂教学研究课、教研沙龙等活动,共同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加强实践研究。为了检验教学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课题组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围绕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实验,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位成员及学科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实验课研究活动,及时交流,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的策略,为进一步实验积累数据和资料,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

(五)加强经验总结。所有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平时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平台,加快学校数学资源网和教师个人博客建设,及时发布通知和研究经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一线的特点,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进行有重点的专题研究加强研讨交流,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效的经验。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探讨 篇3

一、数学日常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练习时间不足

新课程改革下,很多教师注重了情境创设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新知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因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讲授,使得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显得“头重脚轻”。

2.练习形式单调

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型,而其他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则很少,更忽视实践练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不能在学生已产生思维疲劳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练习层次单一

所练习的大多是条件明确、模仿例题、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发展性习题,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有余力的优等生的积极性。

4.练习数量过度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到处收集、罗列练习题,布置大量的练习,大打“题海战术”,练习题的安排又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偏多,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針对性和层次性地设计课堂练习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快乐、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更加主动。

3.设计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课堂练习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总之,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胊山中学小学部)

关于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 篇4

众所周知,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

然而, 当今的小学数学练习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其一, 长期以来, 小学数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 所以在练习中还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 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偏多, 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 布置大量的练习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玩耍时间其二, 受应试教育的顽固影响, 过分注重书面练习, 而忽视了动手练习和实践操作.其三, 很多教师对数学练习存在着比较保守和片面的认识, 过于强调思维路线与教师的高度一致性.课堂练习也是封闭的, 练习题大多是一些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缺少个性化的思考, 长期以来只会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 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 旨在通过研究, 改变传统的练习观, 确立效率意识, 从现状出发, 从‘有效’入手, 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 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练习的重难点及练习的多种形式, 从而使课堂的练习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 探索多种课外作业的形式, 提高作业效率.

3.转变教师观念, 正确认识数学练习, 使教师树立效率意识,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 熟练技能, 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 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 同时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一) 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 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 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在“点”上突破

所谓的“点”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难点,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 从现状出发,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过程突出重点, 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 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 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 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 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 再进行验证, 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 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2) 专项性练习.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重点花时间进行专项练习, 而不能平均使用力气.

2.在“巧”上探索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 盲目地练是低效的.练习要有针对性, 练习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 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 对比性练习.教学中有一些题目从字眼上看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而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内容, 此时教师可以设计此种练习.

(2) 变式性练习.通过一些变式的练习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 使学生的思维在变通性上得到发展.

(3) 反馈性练习.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拿出来, 让大家找一找, 说一说错在哪里, 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 非常有效.

3.在“展”上延伸

在课堂练习中, 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 解决带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题目, 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探索精神.这种高层次的练习, 既可拓宽学生思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 一题多变练习.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 让学生在变中思维,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既巩固了知识, 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2) 开放性练习.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 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二) 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1.课前作业.调查表明, 大多数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 有的老师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 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2.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 学生错的也越多, 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 而布置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后作业.

(1) 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 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 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 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广田.小学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培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02) .

[2]刘济远.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09) .

[3]吴艳茹, 王雁.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5 (04) .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 篇5

浔中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

2010.3.28 黄民忠执笔

一、问题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作业设置“一刀切”,不能做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就是学生的“错例集锦”也存在千篇一律,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状况。练习题的设置,常常是整齐单一,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不具备潜在意义,无法实现有意义学习。

二是题型体现“数学化”,不能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少教师认为练习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侧重书面练习、技能训练,局限于封闭性的练习,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一题多变的习题,缺少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扩展延伸的习题,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还认为采用“题海战术”是巩固知识、提高学业成绩的最佳手段,这样纯粹的强调数学认知,只能造成学生常感疲惫不堪。违背《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不仅巩固数学知识,还要明白基本思想,感悟数学价值,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三是反馈作业“片面性”,不能做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社会文化氛围与不同的智商,这导致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新体系下的数学课程将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练习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工作室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实效,开放过程,突出主体。旨在通过研究,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既内化又延伸,实现 “减负增效”。

二、理论依据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二)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富有激情的练习,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三、研究项目

(一)研究目的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作业反馈能力。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基本特征;

2)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教学策略;

4)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反馈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四)研究对象

浔北分校一年7班,实验教师:陈玉芳

中心小学六年3、4班,实验教师:黄彩虹、黄民忠

(五)时间安排

2010年1月—2010年月。针对研究内容,灵活采取适当的方法策略开展研讨活动,形成有效练习的内容、方式和有效练习实施与反馈策略。

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6

一、课堂练习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时,需要设立不同的学习梯度,在数学知识方面需要了解他们的掌握能力、思维方式、接受知识能力等,然后针对不同的个体,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在实际中对于一些教师“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一些所谓的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根本就不会做,能力强的学生会很快答完题,弱的学生心理上会有一些压力,于是减少对数学课堂的兴趣,教师不能回避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更不能鄙视和歧视集体中的弱学生,课堂练习不仅在于成绩好的学生的一次检验同时也要面向基础薄弱学生,数学课堂练习是面对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公正、平等地面向每一个学生,可以将练习分为易难不同层次,分层进行,设计不同的梯度,使学生不断牢固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有更好的发展。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体验不同的知识领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地与学生做互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让课堂生活不再枯燥乏味,变成师生的乐园。

二、课堂练习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课堂练习的内容必须针对教学目的,由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就是要理解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就需要练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消化知识,另一方面课堂练习时间有限,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就要避免教师讲太多问题,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课堂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目的,要达到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普遍地分析学生,让学生了解这堂课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能够应用其中的多少知识。对于出现的一些比较难的题和知识点,教师需要不断反复地讲解和练习,直到学生理解、能够做类似的题为止,对于数学中涉及的公式,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进行反复练习,做到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以及可以学会做到相关类似的题,举一反三,当出现类似题时学生要能够做到很快的理解并做出来为止。课堂练习过程中紧扣教学目的,只有将目的明确,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内练习过程也可以变成一种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因此提高教学的水平要求教师掌握学生思维规律、合理设计课程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生喜欢一些稀奇古怪,比较有趣味性的东西,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在设计课程练习过程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或题目更加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如: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一下数学中周长和半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可以拿出自己的水杯,取一条毛线,直尺等,自己动手操作,找出杯子底的原点,测量出杯子底部的直径、周长,然后和其他同学进行数据对比,让学生自己动手,其次水杯底部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看看为什么自己与别人测量数据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亲自动手,打开他们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完成课堂任务。

谈小学数学有效性练习的训练 篇7

关键词:有效,练习,反思

一、课堂有效性练习的组织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 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 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抓纲务本, 注意基础性。

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性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通过学习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培养学生基本运算技能、思维技能、推理技能、操作技能等。这些必须让学生学好、用好。因此, 我在设计练习时力求把握“双基”, 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对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形成,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与升华。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以针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三个必要条件 (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 初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按要求进行转化, 但保证分数值的大小不变, 来设计习题。通过这些练习, 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分数基本性质, 同时形成知识体系, 为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等知识打下基础。

2. 抓住关键点, 注意针对性。

现在练习题的来源广泛, 书后有, 辅导资料上有, 远程教育资源上有, 还可以自行设计。面对纷繁多样的题海, 该如何去“捞金”呢?数学课堂中的练习时间最多也不过10几分钟, 哪儿能处理那么多的习题呢?我认为, 只有一条原则, 那就是精选。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优化设计, 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 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设计了一组判断题 (当一回小法官) 。第1小题是针对学生会忽略相同的数中“0除外”这个条件来设计的, 因为在实际的分数性质应用中,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0的情况极少, 学生往往会将其忽略。第2小题属分子乘以了一个数, 但分母没有乘的这种错误类型, 强调“同时”的重要性。第3小题属分子分母不是乘以 (或除以) 同一个数的错误类型, 强调“相同的数”的重要性。就这样, 把学生应用分数基本性质可能出现错误的几种情况都涉及到了, 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 避免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 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整体上看, 这些题目几乎没有多余的, 均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 显得既有全面性, 又有针对性。

二、课外有效性练习的实施

1. 课前作业。

调查表明, 大部分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 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 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 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 当学生制作好钟面, 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2. 课后作业。

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 学生错的也越多, 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 多布置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后作业。 (1) 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 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 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 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 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 在教了利息后, 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 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 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练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之中和之后, 都有一个对知识的反思过程,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在练习后的反思,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逻辑性、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对结论的反思。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对结论进行反思检验的能力, 看答案是否符合题意。这种对答案本身重新审视、评价的过程, 学生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综合、比较、抽象, 从而有新的发现和领悟, 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对解题思路的反思。

初中数学练习设计要重视有效性 篇8

数学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复习和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练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初中数学练习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贴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围绕初中数学知识点来进行题目设计,扣准主题,筛选出适合学生使用的题目.

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很多,但在教学中,可以选用能够变化条件的应用题: 例如,在今年的五一小长假中,七年级6班计划集体出去游玩,全班50名学生决定到附近青年公园的水上乐园坐船游园,水上乐园的收费情况是: 大船可以做6人,1小时收费是5元,小船可以坐3人,租金1小时是3元. 要求学生计算一下,全班50名学生一起游玩,租用什么样的游船最便宜呢?

这个题目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典型题目. 这类题型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最佳方案,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要求,激发学生思考. 在开始的时候,有许多学生只单一考虑一个船型,得出下面的两个方案.

方案一: 50÷6 = 8…2,那就是要租8 + 1 = 9只船. 9×5 = 45元.

方案二: 50÷3 = 16…2,那就要租16 + 1 = 17只船,每只租金是3元,一共要用17船,17×3 = 51元.

所以,有些学生就认为还是租用大型的游船便宜,可以节省51 - 45 = 6元.

在计算中,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两种游船同时租用. 在方案一中,余下的2人可以租用一只小船,就可以节省2元.

最后得出计算方法: 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所付租金为A元.

则: 6x + 3y = 50

A = 5x + 3y. 因为0 < 6x < 50且x为正整数,所以: x = 8时,A最小值 = 40. 即租用8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40 + 3 = 43元. 为43元. 此时有48人( 6×8) 坐大船,有2人坐小船. 一共是43元.

在教学中选用这类具有变化性和很强思考价值的题目,可以激发学思考和主动探索.

数学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学科知识. 因此,进行初中数学练习设计的目的应当设置为提升学生通过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的数学知识运用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灵活改变题目设计形式

在进行初中习题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抓住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这条主线,灵活的改变练习题目的设计形式,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帮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性质的教学中,可以用等腰三角形作为典型的三角形去设计题目,帮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如,在等腰直角△ABC中 ,∠C = 90°,以AC为弦的⊙O分别交BC,AB于D,E,连结DE . 求证 : △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从已知的条件来看,∠C = 90°那就是以AC为弦的⊙O分别交BC,AB于D,E,连结DE,那就需要证明BE = BD就可以了. 但在教学中还可以转换成圆与三角形关系的计算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结果,来进行题目的变换,培养学生的正向和逆向进行问题的解决.

三、注重习题设计的开放性

新课程学习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注重数学学习的生活性和开放性. 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在数学练习训练中,要注重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习题去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思考和探究.

数学作业习题的开放性,不仅在习题的内容,形式上要具有开放性,在作业的设计形式和布置形式也要具有开放性. 要做到数学作业的开放性就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和探究,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认识的过程中,用常规方法讲解,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象的示意图象. 每次布置作业时,可以在课件上显示:“作业: P50第2题”,就可以了. 有的学校还分年级建立作业资源库,学生下课和放学时,也不用自己抄作业,回家后打开电脑,就可以在学校的作业资源库中找到自己必须做的作业. 学习条件好的学生,还可以在作业资源库里找到自己想做的课外作业和要探究学习问题.

在进行数学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尊重数学习题条件设计的开放性. 具体的来说,就是在进行题目设计的过程中,不把所有的条件列出来,而是列出一部分条件,然后把问题的结果提出来,让学生根据结果和已经有的条件进行欠缺的条件的设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设计出来的题目就可以充分的考验学生对于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解决这一类题目的方法也是根据结果逆向推断,判断出所需要的条件.

例如,在进行两条直线平行的证明过程中,可以列出几个条件,然后提出要证明的结论,让学生推断出需要补充的条件.在进行题目的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的注重数学习题设计的结论开放性,在这一类题目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摆脱传统题目结论唯一的局限性,只是列出一些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来进行结论的探索. 数学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条件的推导分析,得出一些较为高深的结果,数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只能得到一些表面上的结果. 在这一类题目的应用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锻炼,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之,在进行初中数学习题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的注重对于数学主体的把握,围绕主题进行题目设计、注重题目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全方位考核学生的数学能力、注重对于题目的开放性设计,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题目设计,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生多思维多视角的学习模式,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摘要:数学练习和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质量决定数学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练习的设计和布置.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练习,数学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的难度要适中,练习的量也要适当.保证练习的效果.

让小学数学有效性练习普及课内外 篇9

一、依据课型, 合理把握讲练时机

不同类型的课, 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

1. 先讲后练

一般的新授课都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 对知识归纳、总结、强调, 使学生了解知识的系统、轮廓, 然后再由教师举例说明分析、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再让学生练习。如, 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时, 一般教师总是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再强调一下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这一块知识的系统、轮廓, 更加地清楚明了,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 做到胸有成竹。

2. 先练后讲

在教学中能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说”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展示个性, 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如, 在学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前可以给学生三张数字卡片1, 3, 8, 然后同桌合作摆出十几减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 另一位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 准备汇报。 (学生进行摆、写) 接着反馈。

二、根据课堂容量, 把握练习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同一水平的练习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同一问题对于优秀学生可能索然无味, 因此, 优质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具有差异性。练习要求不能太高, 也不能太低, 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既要让差生“吃好”, 又要让优等生“吃饱”, 以适应不同层次, 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

1. 模仿型练习

这类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 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如, 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中, 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 可以马上请学生运用公式, 听教师口说图形长和宽的条件, 口算其他图形面积, 并且在计算过程中巧妙安排正方形面积计算, 让学生自己去推想,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又更好地强化面积计算公式的记忆。

2. 发展型练习

一般指对基本题有较大变化 (变式题) 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 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如, 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中, 在运用本节课得到的公式后, 返回来帮助小兔解决开课时遇到的“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和一块正方形的土地, 哪块土地的面积大”的数学问题, 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边的长度, 而是让学生体会到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或者边长。通过这一练习, 既巩固了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又让学生体会到求面积的必要条件是去找到它的长和宽, 或者边长。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握练习的趣味性

1. 游戏型作业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它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 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 游戏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型作业, 使学生在游戏中乐学。总之, 游戏型作业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的合作能力。

2. 探索型作业

现代教育论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 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这种良好的愿望, 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新课程下, 需要我们设计有探究意义的数学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例如, 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尝试把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 你有什么好办法?此时, 我并没有组织小组讨论, 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这个问题相对较难, 创造性强, 如果立即组织小组讨论, 只能成为微型的传授式课堂, 且思路不易打开。开始学生局限于把物体放在纸上用笔画出来的方法, 后来经过认真思考, 方法越来越多, 气氛越来越活跃, 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 创新的火花时时迸发。

总之, 新课标下数学练习的设计不是单一地做数学题, 而是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融入各种形式的练习中,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对小学数学课内外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应从以下角度考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开放性、思考性、实践性。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 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数学课中的有效性练习 篇10

一、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课堂练习

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 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 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安排课堂练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经历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如,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节的教学重点是“一看” (看除数是几位小数) , “二移” (移动除数的小数点, 使除数成为整数, 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 。针对这一点, 我设计了只列竖式, 不进行计算的习题:0.36÷0.9, 2.8÷0.07, 2.8÷0.14, 0.102÷0.51。这几个问题解决了, 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又如, 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 我设计了一组层次性非常强的习题:第一层次 (基本题) , 简便计算下列各题:35+240+25, 56+75+44+15;第二层次 (变式题) , 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72+33) + (67+28) , (143+69) + (57+131) ;第三层次 (综合题) , 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 (96+49) +157, (92+58) + (45+108) , (68+76) +32+24;第四层次 (发展题) , 计算:2+3-4+5-6+7-8+9-10+11-12+13-14+15。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 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对数学学习就更有信心了, 学习就更加主动积极了。

二、设计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课堂练习

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因此, 我们设计的课堂练习要少而精, 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 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 做到题量适当, 恰到好处, 又能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如, 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节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 你们能帮助小强的妈妈和王阿姨, 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问题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 每个瓶子最多装0.4千克, 需要多少个瓶子?

教学过程: (1)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出现的三种答案为:6.25个、6个、7个) ;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大胆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 并联系生活实际情况, 明确了瓶子数应取整数, 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0.25。但实际装油时, 6个瓶子是不够装的, 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7个瓶子才够装。

问题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 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教学过程: (1)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教师指名板演; (2) 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使学生明确礼盒数应取整数。16.66…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 但实际包装时, 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礼盒, 因此礼盒个数应为16个。

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有时要用“进一法”, 有时要用“去尾法”。

三、设计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开放性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智力活动, 使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的解题策略。

如, 在教学“小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时, 为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我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方框里各填什么数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并写出计算过程:32÷2.5÷□, 3.51×4+3.51×3+3.51×□, 4.6×25-25×□, 480÷ (□+□) 。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教师对于教学练习的有效性设计以及利用数学练习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都不是很高,大部分教师依旧停留在布置课后的简单练习或者介绍学生买一本练习题集,完成书本里的一系列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和创新意识的作业。这不仅使得学生一直停留在被动练、机械练的作业模式中,沦为“做题机器”,而且还会渐渐磨灭学生对于数学练习的热情和兴趣,“为作业所累,为作业所苦”,高耗低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为了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富有挑战性、启发性的数学练习?怎样设计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呢?

一、练习要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质量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它们都是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并就本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综合性的课后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锻炼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摘 要:数学练习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数学练习,学生可以应用、掌握知识,形成自我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教师也能验收整节课的具体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和作用,造就了数学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多样性设计着手,浅谈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其有效性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摘 要:数学练习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数学练习,学生可以应用、掌握知识,形成自我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教师也能验收整节课的具体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和作用,造就了数学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多样性设计着手,浅谈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其有效性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但是课本教材的练习题设计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布置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把握每一道练习题的意图,既要尊重原本的教材意图,符合学生的特点,又不能生搬硬套,盲目使用,应择优而用,舍劣补缺;既要让每一道题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功效,又要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练习要具有生活味,有利于学生练习实际,提高知识的应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大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的,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再按照教材形式,按部就班地教学,难免会让学生觉得单一、枯燥,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教师在布置数学练习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够从身边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

以两个考查相同知识点的问题为例:

(1)有一个修路队,第一天修了56米,第二天修的米数是第二天米数的2倍少9米,问第二天修了多少米?

(2)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鞋子多少码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公式:鞋码=脚长厘米数×2-10。那么现在你们能算出自己的鞋子多少码了吗?

这两个问题,很明显的,第一个平铺直叙、平淡无味,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机械做题的过程,毫无生趣;第二个则不同,它是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学生自己可以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这样类型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第二个题涉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实践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而且还能通过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信心和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练习要具有层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何况是一个班上几十个学生,他们在生活环境、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数学练习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以及知识储备等,因材施教,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呈现螺旋上升的练习,全面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拥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四、练习要具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有效的小学数学学习,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渴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保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积极自主地去学习与探索,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12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练习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 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 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 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 学生的练习是否有效率, 将决定这节课的效果。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现状分析

目前,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已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局面, 课堂教学气氛浓烈。在这种情况下, 我认为,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也应与日常教学相辅相成, 要在练习的目的、数量、形式等方面下工夫。但是,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如下。

1. 盲目多练。

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没有明确目的, 没有针对性, 只是单调地重复再重复, 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概念、基本法则的理解。

2. 过分注重书面练习。

进行课堂练习时, 只是安排了书面的练习题, 而其他形式的练习没有安排。

3. 只有封闭性的练习。

现在的课堂练习题大多是条件明确, 思路单一, 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 缺少那些条件隐蔽, 思路开放, 灵活多变的习题。

4. 练习的普遍性。

全班同学都是一样的练习题, 不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5. 只重视解题技能训练, 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练习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与重复上, 忽视练习当中的多向思维因素。

三、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1. 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只有把课堂练习的内容安排灵活了,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泼有趣的练习, 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 还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 设计猜谜语、做游戏、走数学迷宫等活动;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还可以进行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 也会去想办法克服困难, 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设计课堂练习。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首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 要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基本到变化, 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3. 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堂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 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数学练习题, 就可以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4. 要进行有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 生活经历不同,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 基于这一认识,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条件确定, 答案唯一, 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式,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 课堂练习一定要注重“开放性”。例如:马上要到元旦节了, 妈妈要给你买一套新衣服。商店的衣服有下面几种, 请你们自己做主, 选择一个自己既满意又不超支的搭配方法。

现在妈妈只带了100元钱, 可以怎么买?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

这种类型的题目, 不但具有开放性, 还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性, 又跟学生本人息息相关。这样的题目不但能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 还能促使学生想各种办法进行搭配以满足题目的要求。如此一来, 练习就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上一篇:船舶工艺孔设计下一篇:网络平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