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探微

2024-06-16

改革探微(精选11篇)

改革探微 篇1

《饮食营养与卫生》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教材,是一门重要的烹饪理论课程。该课程对培养现代化餐饮人才以及提高烹饪营养人才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该课程着重于饮食营养与卫生的理论学习,缺乏实践和操作,因此,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例如学生无法将营养知识应用到烹饪饮食搭配中去。本文分析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人才培养的需求,就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合理

由于学科教学的思维根深蒂固,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外,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依据教材框架,从表面上看,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但本质上缺乏对行业的了解,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

(二)教材的局限性

该课程偏重于理论学习,教材缺少对实际的联系。例如平衡膳食与营养食谱设计章节,该章节虽然分析出各个年龄段的膳食结构,但缺少膳食设计分析,知识点过于笼统,没有联系实际情况。另外,近几年来,食品营养科学和烹饪科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而现行烹饪营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当前食品营养科学的发展。

(三)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该课程基本是理论学习为主,教师往往偏向营养知识讲授,忽略了学生实际技能掌握情况,造成学生离开老师就无从下手,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烹饪操作中去。

二、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饮食营养与卫生》课程内容改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将课程分为饮食营养和饮食卫生两大模块,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饮食营养增加营养素测定、膳食调查、营养食谱制定、营养宣教四个环节,饮食卫生增加微生物培养、食品安全调查等环节。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PPT等多媒体工具,用图文并茂的教材内容激发中职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同时也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第三,学生掌握了课堂教材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与讨论,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教学评价考核制度

考试一直是课堂教学主要的评价考核方式,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中职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中职烹饪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以及各项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进行考察。目前的成绩评定多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方式,建议采用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的评定方法。另外,成绩评定标准要细化,不能单一评定理论总分,例如食谱的制定,应该将其主食、辅食的编写以及描述等考核分数细化,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与科学的评价与考核。

(三)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从沉闷、乏味的僵局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制作一些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件,适当地添加视频、音乐、图像等,使烹饪营养课程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此外,多媒体技术使教材中的抽象概念更加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提高烹饪营养课程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饮食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对于烹饪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烹饪营养教程教学改革要不断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优化处理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形成课程教学特色,加强中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和体系,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不断总结教学心得,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使烹饪营养课程教学真正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保证学生完全掌握课堂知识,提高烹饪营养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改革探微 篇2

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职能进一步纯化。司法部2003—2005、2006—2010年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纲要,连续两个《纲要》的推动,对监狱民警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特别是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监狱体制改革为背景,加强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顺应了人本理念和改革发展趋势,成为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当务之急,对推进监狱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加强监狱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依据

(一)法律依据。刑罚的本质属性是惩罚性和教育性。《纲要》指出:“监狱民警专业化是指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教育意识、改造意识,具备较高的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成为胜任监狱工作的专业人才。”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应“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职业特色突出、职能分工明确、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特长明显,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二)哲学依据。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看待监狱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与监狱体制改革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共性和个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善于抓主要矛盾,协调民警队伍专业化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步出非此即彼的排中律和二值逻辑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有利于罪犯改造和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的角度来客观地认识管理目标。

(三)理论依据。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借鉴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了解民警的不同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激发民警的需求;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民警有所期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时强化民警的行为,及时奖励民警;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整体>部分之和是现代系统论。不同民警具有不同的特点,要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分析各要素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从控制论的角度看,监狱管理要对监狱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把民警的行为控制在制度范围内,整个控制过程是信息流通的过程。

(四)实践依据。建立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新型监狱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监狱体制改革为动力,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及机构设置,队伍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统筹监狱体制改革和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建设一支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职位等综合素质高的监狱民警队伍。

二、加强监狱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是监狱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监狱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新形势下,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监狱工作被赋予新的、更加专业化的内容。民警职业化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监狱工作职权的进一步细密化、专业化,监狱民警应各司其职,公正执法。从监狱民警的工作需要出发,没有专业化的民警队伍,就不能体现监狱工作自身的专业化特质,探索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促使民警队伍专业化与监狱职业化协调发展。

(二)加强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正确履行职能的必然选择。改造人是监狱工作的宗旨。在监狱体制改革步伐逐步推进,监狱宗旨更加清晰的情况下,监狱民警要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明晰执法工作的内涵和本质。为使监狱民警有效从事专门化工作,对民警队伍进行专业化分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民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发挥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三大基本改造手段功能,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创造时效明显的改造手段,增强民警队伍活力和战斗力,促进民警正确履职和专业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强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司行政法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监狱工作处于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司法行政重点工作的要求之中,着力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对监狱的安全稳定、教育改造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监狱工作改革创新,需要构建多样化的管理教育模式,对民警专业分工和业务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监狱民警直接担负着管理、教育及组织劳动等任务,必须对从事的工作业务精通、技能熟练,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专业化发展可以使民警对从事的工作性质、特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监管安全系数,提高行刑效率及社会效率。

(四)加强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强化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已成为现阶段的客观要求和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要提升民警队伍执法水平,提高监狱科学管理水平,完善民警专业体系建设,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培养专业协作精神,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并重,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民警职位管理模式、培训模式和工作模式。监狱民警应具备对狱情形势的宏观把握能力、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预见和处置能力、对各种管控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创先争优”等活动为载体,更好地履行职责,实现民警队伍整体上台阶和开拓工作新局面。

三、加强监狱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增强整体理念,积极稳妥地推进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一要增强法制观念。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把专业化与革命化、正规化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发挥《人民警察法》等对监狱民警队伍建设的法律依据作用。监狱民警是专门的执法力量,监管改造任务日益繁重,执法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严格、公正执法,对监狱民警实行法制管理。二要树立整体观念。当前,高标准、严要求的监狱工作,使民警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也不可能要求所有民警能胜任一切工作岗位。从监狱民警队伍的整体角度出发,分层次认识和处理民警职业与公务员的系统性差异,在民警队伍内部推进专业化分工。三要系统设计规划。实行民警队伍专业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根据监狱工作特点和民警管理现状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专业化建设规范和措施,系统推进职位分类和专业化建设。

(二)完善工作机制,循序渐进地推进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一是完善职业制度。以《监狱法》《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托,构建监狱民警职业制度基本框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监狱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规范职位分类,完善监狱民警职业化的配套措施,明确监狱民警职业制度的准入门槛,对民警的知识结构、素质条件、技能水平等提出相应标准。二是科学设置岗位。专业化的岗位分类制度是监狱警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是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显在标志。《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结合监狱实际,对民警实行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可将岗位设置为管教类、生产类、心理矫治类、行政后勤类。一是管教民警,负责监狱的安全、罪犯的管理、刑罚执行、生活卫生保障,罪犯的思想、文化、技术教育,辅助教育及监区文化建设等;二是心理矫治民警,负责对罪犯的心理咨询、诊断、治疗等工作,也可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兼职;三是生产管理民警,负责罪犯劳动任务的安排、劳动管理、技术指导,管理罪犯习艺性工作等;四是行政管理民警,负责监狱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其他民警按所属专业序列实施管理。三是实施职称制度。监狱民警专业化是民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现。从监狱现状来看,加强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强化民警爱岗敬业意识,建立和完善具有监狱特色的职称体系,对有关岗位实行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制度。

(三)利用信息网络,科学有效地推进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现有民警队伍进行警务改革,建立指挥中心指挥巡逻、监区指挥、危机干预管理等模式。一是构建信息化监管网络指挥中心体系,形成覆盖整个监狱的通讯网络,建成重点部位的图象监控系统,建立无线移动查询系统和巡逻人员信息系统,建立危机干预等级系统,指挥中心可以即时了解各点状况和警力配备。通过监控网络实现对监狱的整体监控,利用信息网络监控指挥,全力实施对监狱的全面监控。二是监区民警定点监管罪犯,直接隶属指挥中心。监区的监管属于定点值勤,专门负责对罪犯的日常监管,监区民警受指挥中心领导,与巡逻小组密切配合,确保监管安全秩序;三是推行网格化巡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将监狱划分为若干区域,建立预防机制;同时加强监狱民警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强化基本知识、体能、技能训练等,建立科学的巡逻查监制度,实行全方位、全天候巡查。

环境法教学改革探微 篇3

关键词:环境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环境法学教学现状

环境法从广义上讲是研究如何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与环境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它是环境科学与法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不仅包括传统法学知识和法学理论,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内容。目前,在环境法教学中,大都采用传统法教学,也即在很大程度上只把环境法作为一门普通的法学课程来讲授,重点讲授其法学性,很大程度上不够重视其科学性,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法学理论的讲解及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制度的分析上,但对讲课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科学等相关重要知识却点到为止,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很难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环保精神和环保意识,更难起到对其他非法学专业学的环保精神和环保意识的培养作用。30多年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强环境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公民环境意识近几年才有所觉醒,并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笔者总结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环境破坏相当严重”。也可以说,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是对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一种被动反应,而并非完全是环境教育普及和环境法律开展的结果。我国环境法学教育从20 纪7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环境法学教育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成熟,还不能自觉地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

二、环境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法学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环境法学开设至今仅有二十多年的时间,除去个别拥有环境法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的师资力量较好,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大多数都存在环境法学师资力量薄弱这个问题,非专业教师讲授环境法的情况具有普遍性。虽然近几年环境法学教育发展迅速,但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仍没有改变。从每年全国高校的教师招聘中就可以看到,环境法专业的名额很少 ,仅有那些拥有环境法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才大力招聘这方面的教师;作为大多数的一般院校则很少招聘,基本上是由非环境法学专业教师授课。

(二)环境法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2007年,环境法学成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但是由于课程本身原因,其多被安排在大三甚至大四开设。而此时间段,学生多忙于准备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参加各种招聘会,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此外,环境法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其部分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源于其他部门法。相关部门法的开设是学习环境法的前提和基础,这造成了环境法学习的两难选择:开设太早,学生无法学习;开设太晚,学生又没时间认真学习。

与此同时,虽然其他部门法的学习为环境法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环境法属于交叉学科,环境科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知识的提供对环境法的学习至关重要。环境法教材由于篇幅的局限,对这些背景知识很少涉及,教师也多侧重法学理论的讲解,而对这些相关背景知识不甚重视。除了极个别环境法科研和教学实力较强的院校外,一般高校法学专业只开设环境法学作为必修课,而在选修课中很少有相关支撑课程的设置。

(三)环境法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事物成功的不二法门,环境法教学亦是如此。但现实中的环境法教学却常常偏离了上述原则。有的教师注重从“概念”到“原理”的讲解,实践环节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以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中的现实环境法律问题。

除上述几个因素外,当今社会大环境也着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学生们更关注的是那些有助于找工作的热门学科,而对并无就业优势的环境法学无甚兴趣。

三、关于环境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增强环境法学师资力量

虽然大多数高校环境法师资力量不足,但是我国环境法人才相对而言并不缺乏:我国具有环境法硕士点授予权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四十多个,具有环境法博士点授予权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十多个,已经培养了较多这方面的专门人才。缺乏师资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是大部分学校对环境法教育的不重视。每年全国大部分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招聘中环境法学方面的名额很少,大部分名额留给了主要部门法及热门学科。

环境法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高校应尽可能地聘任环境法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来担任环境法教学工作。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便利,使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有机会针对环境法教育交流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以提高环境法教学效果,增强环境法学师资力量。

(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尽管与传统部门法相比,环境法尚不处于“显学”地位,但环境法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却是其他部门法无法替代的。故此,环境法教学应克服功利主义,从事环境法教学的教师应积极训练学生法律思维、夯实法学基础、培育环保意识。

同时,环境法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加之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所以教与学难度较大。为了增强环境法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既能深入了解各部门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又可系统地把握环境法的宏观体系,通晓环境法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各分支部门法时,对具体原则、制度等重点问题要重点讲解,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反复呈现;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的交叉渗透,要求教师在环境法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其他部门法的关联。

(三)倡导实践导向的教学形式

1、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案例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达到深入理解知识并加以运用的教学目的。在环境法经典案例较少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案例资源,充分挖掘一个案例中反映出的多层面问题,通过反复深入分析案情,一方面巩固传统法学思维,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环境法学思维,同时增强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

2、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理性的必由之路。当前,高校一般都在法学课程中设置了实践性教学课时。但环境法课程实践性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太低且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再加上实践性教学资源本身就极为有限,导致实践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由于课时少,环境法律咨询、利用法律诊所参与环境案件等实践教学的典型方式难以容纳,只能由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无法达到学生实践水平的整体提高。笔者建议,应加大环境法课程课时配置,特别是留足实践性教学课时,制定措施特别是激励措施督促教师将这些方式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培养学生实践理性的目的。

为增强环境法课程的实效性,环境法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变革。从事环境法教学的教师应勇于探索,努力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永志.关于环境法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技文汇,2012(6).

[2]吕忠梅.环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明涛.环境法教学改革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1).

改革探微 篇4

一、经济原因

在最初突破苏联模式时, 南斯拉夫的经济是运行有效持续增长的, 但是随着国家内部的改革不利使得经济在宏观上失控并且越演越烈。

1950 年, 南斯拉夫开始实行工人自治, 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要给企业权利, 让企业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企业能够掌握生产计划、给产品定价、对外销售, 让劳动集体掌握微观紧急管理, 将微观经济权利下放, 国家在此时掌握宏观经济, 从宏观上把握总体。国家可以掌握宏观投资、收入、分配的权利, 这样国家可以为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保障, 企业也因为有了微观调整的主权而更有活力。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自治合力发展, 南斯拉夫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数据统计“1952 年到1964 年间, 社会产值增长近2 倍, 年增长率为8.7%, 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13.8%, 居世界第一位。”南斯拉夫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让当时政府倍感信心, 60 年代中期以后, 当时政府在经济体制方面又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国家进一步扩大自治的范围, 不仅局限于微观经济, 更上升到宏观经济管理, 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 更包括整个社会, 联邦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几乎形同虚设。由国家宏观调控投资和收入分配变成企业和地方自主选择。同时国家还放权了税收、价格、外汇外贸等经济体制。至此, 联邦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削弱, 地方和企业的经济权利壮大。然而, 由于地方主义, 经济在宏观上开始失调, 数据显示“1966 年到1970 年间, 南斯拉夫社会产值年增长率下降为5.8%, 工业生产增长率下降为6.1%。”国家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给企业更多的权利而让经济适应市场变化,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生了扭曲。中央的权利并没有完全下放到企业而是落在了共和国和自治省中, 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资源分配和使用不平衡, 总体上失去和谐统一。为了克服宏观失控的现象, 自70 年代起, 南斯拉夫展开了第三次经济体制改革, 希望在联合劳动的基础上, 通过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来实现宏观经济的控制。事实上这样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主管理和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 因此, 改革并没有使得局势好转,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 南斯拉夫始终注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尊重自主管理, 国家的辅助管理在实践中作用越来越弱。然而由于个地方政府的地方性越来越严重, 使得更多的倾向于否定市场规律, 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局面, 宏观经济失控的局面并没有因为这一次改革而有所改善, 相反失控局面更加严重, 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尤其是在1980 年到1985 年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仅0.6%, 1987 年居然出现了负增长。不仅如此, 南斯拉夫境内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更加重了经济负担, 使得经济运行更受阻碍。

二、政治原因

政治上的地方集权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因素。虽然南斯拉夫的政治体制拜托苏联模式但是其政治体制并不完善。自治联邦制、代表团制、社会自治以及自制一体化是南斯拉夫体制的特色也是其区别于苏联模式的重要突破, 这样的制度也使得南斯拉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联邦, 这种联邦制已经丧失了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垂直权力组织的传统性质, 联邦、共和国、自治省以至区既包含国家政权的因素, 又有自治的因素, 因此更多地表现出共同体的特点。

会议制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般原则, 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 会议制的结构在南斯拉夫已经发生了变化。南斯拉夫的会议制在政治决定过程中不是中央集权化。会议制直接有权决定立法权、执法权和司法权, 这样就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三、民族矛盾

南斯拉夫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 也是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 每次列强入侵都是一次血的洗礼。1918 年南斯拉夫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45 年成立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下的联邦共和国。国内有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 他们都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的, 每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都有很大差别, 民族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 民族关系十分敏感, 民族问题对国家稳定统一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民族主义势力的发展, 民族问题越演越烈。塞尔维亚族一直高呼“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拯救塞尔维亚”, 建立“统一、独立的塞尔维亚共和国”, 与塞尔维亚有着很深隔阂的克罗地亚族指责塞族“不仅掌握着南斯拉夫的权力, 而且还占据着克族的关键性职位”, 最富裕的斯洛文尼亚族则认为“整个南斯拉夫是挂在斯族脖子上的石头”, 斯洛文尼亚族对于南斯拉夫的忍受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人口最多的阿尔巴尼亚人也有很多民族主义分子, 他们经常用散播传单和标语等方式反对其他民族。这些民族之间的仇恨与隔阂不仅是少数极端分子而是已经渗透到党政机构的领导人身上。领导人之间为了本民族的利益产生分歧是难免的。党内领导人没有团结一致的精神, 其作为又是相对狭隘的不利于大局, 非但不利于克服国内出现的各种危机而且还为国内的混乱局面火上浇油, 在社会上引起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总之, 南斯拉夫希望摆脱苏联模式后创造的新的制度模式, 而这一新模式产生的问题刚好是旧模式的反面。由此, 可以总结出当国家经济并不发达, 生产力落后时要想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恰当的运用国家的职能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宏观调控, 让社会财富积累的更加丰厚。在一个多民主并且民族问题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 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确保党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 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 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 民主的实现。

摘要:南斯拉夫是世界上最早冲破苏联模式开始走自己“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 并且在最初的实践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探寻南斯拉夫改革由盛到衰, 出现转折的原因。分别是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和民族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南斯拉夫太过于迷信分权的力量而导致一系列的衰败。

关键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失败原因

参考文献

[1]陈新明.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失败——关于集权和分权关系的思考[J].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6) .

[2]刘添才.对南斯拉夫市场经济实验的回顾和反思[J].淮北煤师院学, 1995, (2) .

[3]王义祥.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历史教训载[J].俄罗斯研究, 1994, (6) .

[4]朱行巧.前南斯拉夫早期经济改革经验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 1998 (Z1) .

[5]王琳.苏南冲突与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27 (1) .

[6]李斯特·氟里德里希.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商务印书馆, 1961.

[7]泰戈尔.民族主义[M].商务印书馆, 1986.

中职幼师专业体育教学改革探微 篇5

一、根据专业特色,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幼师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幼师生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基础知识,具备幼儿园教育教学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应在弹、唱、画、舞、说等才艺方面各有所长。幼儿体育教育的要求是根据幼教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的。为了使幼师专业体育课程体系更趋于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幼儿园岗位实际,设置时应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尽可能零距离贴近幼儿园教学,使学校教学侧重岗位应用能力培养,体现理实一体化。

由此,因“业”制宜地开发校本教材,已成为中职学校教材改革的必然趋势。校本教材能够体现出更多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互动,具体操作也更富有弹性,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编写了一套幼师体育教材,主要包括健美操、韵律操、艺术体操和形体练习、体育舞蹈等,以及大小球类、田径、体操以及武术。此教材在对幼师专业学生认知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幼师专业学生的欢迎。

二、依据现实学情,改革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的培养比运动技能的学习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规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运动项目应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一接触就喜欢;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即让学生在“玩”中学,将艰苦的锻炼融于丰富多彩的身体活动之中。一旦学生兴趣得到提高,将有利于培养他们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终身体育” 的牢固思想。

例如,幼师专业学生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体育练习,加上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感染,能够很自然地产生心灵的共鸣。所以,它不仅陶冶情操,而且对清除由运动中出现的单调感、疲劳等负面情绪,具有其它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这种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们会感到体育课的学习也能对专业有促进作用,自然就喜欢体育课了。

在课外活动方面也可以积极寻求改变,结合幼师专业及女生特点组织比赛,将规则简单化,降低难度要求。如足球赛可安放四个门,增加上场人数;羽毛球赛则降低网的高度等等。在项目设置上,要求符合女生身心需求,增加竞赛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如跳绳花样赛、幼儿体育基本动作比赛、韵律操比赛、器械操比赛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重视体育理论,适应就业需要

体育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大多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也不愿意下工夫教,但是作为幼师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我们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着重教授卫生保健、自我锻炼法、体育游戏等内容,并进行理论考试。同时加大对学生青春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力度,在体育课中渗透有关保健知识、营养与锻炼等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这方面的业前辅导,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效地提高自己从事幼教的职业素养。

四、改革体育评价,体现专业导向

根据我校现行的考试模式,我们必须对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方法进行调整。从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体育教学能力出发,多方面加以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考核过程中,不同的考核内容要有不同的考核方法,并且学生也应参与评价,避免老师感情用事,确保考核公平公正,使考核结果能够全面评价体育教学效果。不仅要有测试成绩的评价还要有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 。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裁判执法能力。通过学习裁判,了解体育项目的规则,组织学生担任班级比赛和测试工作中的裁判任务,培养组织能力和协作完成任务能力。此项活动任务的增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又提升了自身的体育素养,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改革探微 篇6

一、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 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而一次成功的实践却将使人终生难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引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发展他们的想象, 更能使学生形成内心的体验和对历史的认知, 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过去, 历史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而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大胆动手动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此问题如按课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 既难理解也难掌握, 如果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橡皮泥, 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按教材的描述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 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 课堂上学生细心观察, 用心雕塑, 兴趣盎然, 记忆深刻,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 也使教学目标顺利得以实现, 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也在劳动中体验了收获成功的喜悦。在历史新课程中, 可供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还有许多, 如在学习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 可指导学生去陶吧制作各种陶器, 体验制作的乐趣和先民的智慧;学习赵州桥时, 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或者设计出心目中理想的桥等等, 就看教师如何大胆尝试了。

二、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各种信息资料纷繁复杂, 学会收集与整理资料已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搜集整理资料,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支持所阐述的历史观点, 这在以往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很少见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收集整理资料逐渐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课程的资料非常丰富, 学生收集的资料和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收集口述资料, 也可以收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不仅可以从教科书、课外历史普及读物、工具书、图书馆收集资料, 也可到网上查找, 将网上内容下载处理。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也让学生直接从资料中感悟历史, 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历史, 认识现实, 增强深究历史的兴趣和愿望。在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影响, 我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文革前左倾错误泛滥的文献资料, 并分析其泛滥的原因;搜集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比数字, 帮助理解文革的影响;收集文革有关图片、实物, 如肆意破坏民主法制, 佩带毛主席像章、手拿“红宝书”等老照片, 各种形状的红卫兵袖标等, 帮助理解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搜集各地各种票据, 如粮票、各种购物券、票据等, 帮助理解计划经济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及文化生活的贫乏与单调等。通过一组组照片、实物及文献资料, 使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由感性的了解上升到理性上的认识。

三、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 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学会学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 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 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让他们发现问题, 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在学习四大发明时, 我提出述说四大发明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这个问题, 然后把全班分成小组, 每组任务明确, 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体会向全班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的体会, 许多体会汇合对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习拿破仑时, 对于怎样看待拿破仑, 学生意见不一,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评价拿破仑, 我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布置他们去查阅资料, 写好辩词, 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辩论会, 正方辩题:拿破仑是一个英雄;反方辩题:拿破仑是一个战争狂人。正反两方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双方辩手唇枪舌剑, 主辩、一辩、二辩、三辩相互协作, 精彩纷呈。运用合作探究进行思辩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学生学习起来不再感到费劲, 交流中既有材料的选取, 又有生活经验的补充, 还有互动中思维的碰撞, 时隔许久, 学生对这一场辩论会还津津乐道。

四、学生自圆其说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 师生最终解决问题的焦点是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 现在课改特别注重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在许多问题的评价上, 已不再追求所谓的“标准”, 所以教师不要先入为主, 而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 培养其说服别人的能力,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 凡是勇于自圆其说者, 公开表扬, 以激励更多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诸子百家时, 我们巧妙地创设历史情境, 由教师扮演一国之君, 学生扮演“诸子百家”的几个代表, 让他们各自站在各家的立场上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利用各种材料支持自己, 力图让国君接纳自己的观点。教师在他们阐述的同时, 又不断的提问, 让他们为自己的观点辩解。这样通过学生不断的自圆其说,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而且使学生自己演活了历史, 并且为其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

改革探微 篇7

西部卫生学校解剖学教学改革涉及诸多方面, 主要在于观念转变, 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的改善, 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

1 转变观念

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直接关系到所在地区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学校和社会要转变观念, 深刻认识到解剖学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护理水平的专业基础。塑造高水平的护理人员离不开期自身对人体结构及其特征的掌握。没有学校和上级机关的重视解剖学教学改革将无从开展。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只有解剖学教育老师认识到解剖学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探索解剖学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只有学习者的主体学生观念转变才能主动深入学习解剖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处理人体的基本实验技巧。

2 教学硬件的改善

西部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卫生学校教学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教学需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需要。实验室设备也仅依赖于多年使用的旧设备, 修了再用, 坏了再修, 更谈不上购置新的先进的医疗实验器材。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学实验室, 教学完全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和知识的灌输。

3 师资队伍建设

解剖学教学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 如果一个医学毕业生仅有很好的理论但没有临床经验, 或只有临床经验而无理论基础, 都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这就要求临床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在授课中, 要把学生在基础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调动起来, 紧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具备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授课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掌握讲课内容, 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

4 课堂教学的改革

转变观念、教学硬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跟本目的都是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4.1 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解剖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注重知识的灌输与传授。卫生学校解剖学内容多, 安排学时相对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获取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重启发式教学, 适当引用了以问题为中心或以病案为中心的教学法。此教学法是以问题或病案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2]以香港中文大学及国外几所医学院为例, 解剖学教学以问题为中心, 先提出临床问题然后再从解剖学中寻找答案。这种方式虽然不适合于我们先上基础课, 后上临床课, 不能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来学习解剖学。但我们可以在解剖学的教学中引人部分与知识点相关的临床病例, 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

4.2 多元教学方法

4.2.1 采用多媒体设备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多样化。多媒体可以

呈现给学生更多的图片、动画、媒体和视频, 比单纯的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内容含量要大得多。在同样的时间内, 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可以成倍地增加。

4.2.2 教学中采用塑化标本。

塑化标本是运用塑化将标本中的蛋白进行置换, 这样, 标本也变成塑料件, 但形状、颜色一点都没有改变, 并且增加了韧性, 易于保存和观看。平时用的一般标本是保存于福尔马林液中。福尔马林是有毒液体, 不利于人体健康, 并且标本也不能保存太长时间, 容易损坏, 特别是一些结构会随着标本的使用而破坏, 而塑化标本却解决了以上问题。

4.2.3 以实验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从教室搬到实验室。

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整个解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课堂里所用的大量的挂图模型或幻灯片、录像片、多媒体都无法取代实验课;通过实验室的标本、模型, 学生自行观察、触摸、老师的指导, 向学生展示人体各部的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学生对人体解剖学名词的掌握和记忆, 对各类概念的理解和联想, 无一不是建立在对人体形态学结构的观察和认识之中。在实验课教学时, 首先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事先准备好各个实验小组在本课时所需要的标本、模型和挂图, 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观察到所学的内容。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行观察, 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学生考核模式的改进

传统教学评价均以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学生考核学习效果形式应多样化, 阶段性的测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试、考试的手段采用多媒体等手段都是近年来兄弟院校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灵活多样的考察方式对活跃学生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几集的意义。以师生群体考查记分法为例, 在每次实习解部实习操作结束时, 由师生共同验查操作组解剖的效果, 教师随机提问该组1~2人, 给予5分钟的回答时间主要是对其操作过程观看到了那些结构, 并说明在解部过程中要切断那些结构才能观看到想观察的结构。并能说出其毗邻关系。其他观看的同学中选出5~8人对其组的操作进行评分所得总分平均值, 为该组个人的一次考查成绩, 通过这样的考察方法不但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且提高了学生在操作时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还能自觉找出操作时因操作不当所损伤的结构等,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互教互学尉然成风, 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加强, 并锻炼了精工细制的耐性;擅自离室的现象消除了。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西部地区卫生学校要知落后而奋进, 不断探索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差异, 改进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医学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 从而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合格医学和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殿仕, 吕顺艳, 李金莲, 等.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2) :131-132.

[2]徐静.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52-53.

改革探微 篇8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教师应放下指挥棒,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师生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课是师生在积极、和谐、民主的情况中进行教学的活动,而不是单向说教的灌输教育.教师是促进者的角色——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做学生学习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激发者、辅导者;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认识过程的引导,知识技能的引导,改正错误、纠正缺点的引导;教师是合作者的角色——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有了成绩要鼓励,有了困难要帮助,使学生成为一个成功者.而学生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自己为主,积极猜想、探索和交流问题.以实践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自主驾驭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价值观

教师应积极挖掘数学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要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编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讲给学生,使学生有兴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对知识产生情感,产生疑惑,产生矛盾,产生求知欲.

再次,数学教师还要重视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激趣创设.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采取多种趣味性手段.如利用问题激趣、矛盾激趣、情景激趣、语言激趣、活动激趣等,不断地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全心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度介绍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学生懂得数学学习的价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探究.相信学生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

三、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面对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整体教学目标体系,使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能在教师的关怀下得到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对个体差异,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因素分析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努力通过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调节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适当进行各种正确引导.如学科价值引导,兴趣引导,榜样引导等.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学习障碍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努力通过个别交谈、个别辅导和家访等措施因材实教.制定丰富而灵活的数学教育计划,以适合不同天资禀赋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四、用好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青少年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自我认识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改革探微 篇9

我国的高校教育,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改进,所以对我们人性化教学改革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之后,在人生观、世界观上有很大的改善,从而对各类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了自己的一些诉求。所以我国高校的体育要根据每个时代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来弥补中学教育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却是,真正实现人性化的教学。

1、人性化教学

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就是教育过程中加入每个人独有的本性。人性化就是在教育中让技术指导和学生之间关系相和谐,让技术的发展充分围绕人的需求为切入点,在教育模式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关怀化的教育,在教育的内容、方法、态度以及理念都围绕人性化开展,对学生体育素质的要求上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来设定,让教学设施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人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从人的本性出发,将学生的内在需求以及主动精神调动起来,这对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更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以挖掘学生潜力为目的来设置课程、教学的过程以及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彻底摆脱过去那种灌输型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的自由、尊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

2、高校体育改革现状

2.1、课程更加多样化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也席卷了高校的体育教育,并在几年的改革中已经初见成效。新的高校教育体制已经开始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开设了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教学,这些参与改革的项目包括了传统的田径、体操、三大球类以及乒乓球等主要体育项目。对于健美操、形体健美等冷门的体育项目做了很好的宣传,并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甚至一些智力类型的体育项目,譬如象棋、围棋、五子棋等开始走向体育教学的视野。这些全面的课程给不同需求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也体现除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2.2、人性化思维更丰富

在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基本实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健康作为首位的思想进步,各大高校相继提出“个性化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等口号,这些口号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思维的丰富,教学更多本着多角度、多维护啊的体育审视形式来开展,从学生的切实利益出发,更加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3、教学模式多样化

改革中体育教学的模式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在一些地方也相继出现了“俱乐部”、“并列型”、“分层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灵活的配合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以及模式的多样化更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3、人性化发展体育教学

3.1、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个性的更加强调,个体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将会在各个方面越来越获得尊重,在体育教学中亦要如此。在未来人性化体育教学模式的道路上,体育教学模式将会把理念研究与实际应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通过形成的理念灌输到实践操作中,再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与不足,对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改进,不断推广人性化教学模式,形成良性的改革循环,真正让每个学生都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一面,有效保障了体育教学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现有的模式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思维,对更好的人性化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我们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会越来越丰富,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些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将会在实践中保留下优秀的内容。随着高校课程资源不断地深入开发,人性化的理念会逐渐增强,同时课程也会变得越来越贴近学生的要求。可以看到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性化之路还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3.3、发展策略

对于未来发展的模式,我们主要要遵循以下的策略来进行:

(1)加强学习,提高职业素养。在人性化的道路上,教师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也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修养,扩充自身知识。

(2)建立科学考核机制。考核机制要根据每个每个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不能强求,也不可过于放松考核标准。

(3)营造人性化氛围。课上和课下,教师都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人性化体育环境,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4、结语

人性化高校体育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通过我们每个教师的不断努力,高校的体育教育事业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胡朝阳,论人性化教育[J].新课程研究2009,(07).

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微 篇10

一、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板书加讲解。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学生只能是把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记下来,看不到操作的结果,所以接受起来有些费劲。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教学地点也应该从教室转移到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光、电、色等多重元素,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它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人机界面,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⑴它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⑵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⑶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集中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⑷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课程均改在了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大量的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部分课程(如基础课、图形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都是以CAI教学为主,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往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不重视上机练习。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时安排的实践课之外,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软件和一些编程软件,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ASP等课程,我们设置了一周到两周的实训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完成实训作业的同时,检验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中逐渐受到了计算机市场的欢迎。针对学生上机操作不认真的情况,我们还采用了讨论法教学,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上机课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再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采用男女学生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适当的比例,来保证讨论的气氛热烈。这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

三、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对计算机在其专业的具体应用尚不了解。因而学习起来有点茫然。所以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几乎都是笔试,学生学计算机如同学语文、政治一般,去背书本上的知识,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大多只限于理论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总是觉得难以动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考核方法做了改革。现在除笔试外,更加大了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又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上机作业作为考核依据。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实训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实训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改革探微 篇11

一、高校英语的教学理念

什么是高校英语, 高校英语的教学核心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高校英语的核心解释不应该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高等教育机构当中的英语教学活动”, 这种理解与小学初中的英语解释没什么两样, 高校英语的教学理念体现在, 不只是单单的向被教育者传授语法和词汇等一些基层英语概念, 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的发展, 从实际出发锻炼学生的听、读、说、写等英语交际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工作当中把英语知识实际的展现出来, 以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高校英语的出现是为了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为了考试而学习, 重点关注考试结果, 转变成为以被教育者的实际英语能力为基点, 以被教育者的实际学习兴趣为推手, 以被教育者的英语使用率为目标, 开展多步骤、多层次的新式教育活动, 其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实际、丰富有趣、交际沟通等一些实际的社会能力, 保证被教育者的实际英语质量, 提升高校中英语教学的社会地位。

二、反思性教育的特征

反思性教育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反问思考, 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不断的想象和推论, 是一种在基础教育理念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知识。

(一) 反思性教育的目的所在

反思性教学当中教师反思的目的是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理念的提高, 这也可以成为教师探寻教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教育界中多数的教育学家认为, 反思性教育之所以会成为现在主流的教学模式之一, 主要是因为人们都喜欢经常的假设某件事物, 从而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 反思性教育具有合理的教学系统

“学”与“教”是教学最为基础的要素与核心, 而反思性教学是在基础教学理论上升华过后的教学理念, 其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实现“自学”与“他学”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以此看来, 反思性教学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 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带着“为什么”的心态去质问自己的教学模式, 所以这就是反思型教师与传统经验型教师所不同的区别。

(三) 反思性教学具备创新动力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反思性教学具备创新性, 摆脱了传统的“填鸭”教学的束缚。其创造性特点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 作为一种教学活动, 反思性教学当中的“反思”是超越了经验性教育模式的思想总结, 这种思维模式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其次, 反思性教学不只是知识的教学活动, 还是人文教育活动, 从多方面的表达了教学决策和教学技术的目标。

(四) 反思性教学之自主学习

反思性教学看重学生的理念和挂点,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以传授知识为基本责任, 那么反思性教育就可以看作是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态度和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过程就叫做自主学习, 反思性教学充分表达了这一特点,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从高职看高校

(一) 高职英语的现状

首先, 高职生的知识储备相对于较弱。自全国各高校扩大招生以来, 多数学生通过高考的途径改变了人生道路。但是高职生与高校生相比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就少的多,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高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地域问题的一些因数造成的, 在加上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去精神不高, 让原本就非常困难的英语教学难上加难。其次, 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理念陈旧等一些学校因素, 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厌烦之极, 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戳之以鼻, 让教学进度与质量之间的平衡被完全打乱。

(二) 反思性教学在高职英语中的使用

第一, 教师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在进行了一堂英语课之后, 就应该及时的反思四十分钟的教学过程中, 我的提问适当吗?忽视学生了吗?让学生认识到了什么?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是否达标, 等等一些教学因素都是要不断反问自己的。第二, 对学生的反思。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突出主体的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理念。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导体, 学生则要成为课堂的主体, 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 导体的作用就是更好的调动主体思维的运动, 避免课堂气氛沉闷。

(三) 反思性教学对于高职和高校的启示

第一, 应该让英语知识附加引导性。一位教育伟人说过“任何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一个教师想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那么教师就应该使用知识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稳定前进, 最终成为成功的人。第二, 教学实践性。反思性教学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是知识的引导作用, 只有更好的去使用知识, 那么知识才会更好的在大脑中形成记忆, 从而达到学术的更高点。

参考文献

[1]吉梅玉.基于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微[J].黑河学刊, 2012, (9) .

[2]郑凤翔.反思性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43) .

上一篇:标准装配式下一篇:提升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