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探究

2024-10-03

设计探究(精选12篇)

设计探究 篇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善教者, 必善问。探究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 具有促进学生思考, 发展学生思维等功能。如何设计给力的探究题, 提高政治课的有效性,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就设计给力的探究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立意有高度, 扣“三维目标”

政治探究题立意要高, 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力求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三维目标”的主旨, 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精神和运用学科知识, 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某位老师在讲授《经济生活》中的“国家财政”时, 通过展示“2013年和2014年中央财政用在民生支出总数、增长比例及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的情境材料, 继而设计“材料突出体现我国国家财政的什么作用”的探究题。寓情于题, 学生通过阅读鲜明的数据, 直观地感知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 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很自然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把握重难点, 突出针对性

探究题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易错易混点、打通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联系热点, 这样的探究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某老师在讲授《文化生活》中“感受文化影响”时, 展示文化对人影响的情境材料, 设计探究题:如何区别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影响?这道探究题紧扣本课重点, 突出本课难点和澄清易错易混点。学生们的探究有兴趣有收获, 课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设计探究题时, 切忌漫无目的, 随意发挥, 在“启发”的道路上走得过远。

三、设计有力度, 体现思考性

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题,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听课中发现问题设计过易, 学生“不启而发”。有些探究题设计太难, “启而不发”。某老师在讲授《经济生活》中的“国家财政”时, 设计“国家财政有何作用”的题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学生翻书就能轻松解决, 然后做做讨论的样子, 让听课老师实在地感受他们的“合作探究”。如果老师这样设计:每一小组结合时政, 阐述国家财政的一个作用, 并说明这一作用与其它作用的侧重点不同之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时政储备, 对国家财政的作用有一定的理解, 有“究”可探, 摆“花架子”、走过场是不可能探出究竟的。

四、先易渐入难, 要有梯度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这启示我们在设计探究题时要有梯度,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从而“围歼”重难点。这样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 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 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某位老师在讲授《生活与哲学》中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 在学生还没有掌握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情况下, 直接设计探究题: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设计没有梯度, 学生们面面相觑, 探究无法进行。

五、问题情境化, 感受新颖性

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社会实际的情境, 设计恰当的问题, 使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间产生认知冲突, 进而激发学生能够主动探究, 发现新知识。某位老师在讲授《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时, 设计以下的材料和问题:为配合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的选举, 高一 (1) 班进行了班级选举, 在5名候选人中选出了2名优秀学生干部和3名优秀团员, 2名优秀班干作为校优秀学生干部候选人。之后班长代表本班同学参加学校的选举。问题: (1) 同学们在行使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吗? (2) 情境中涉及到哪些选举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情境中的问题不再陌生, 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六、数量要控制, 坚持适度性

探究题一般要经历展示、思考、讨论、展示、归纳、完善等环节, 一道探究题的充分解决正常需要10分钟左右。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老师课中设计六道探究题, 探究充满课堂, 学生忙于探究, 课堂很热闹, 但学生缺少深度的思考, 探究不充分, 效果不好。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一节课设计二或三个探究题为宜, 以保证学生能充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本领, 更在于激励和唤醒。探究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 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每道探究题都能观测到学生的有效活动, 让每道探究题都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让探究课堂中的学生都能如沐春风。

设计探究 篇2

探究范围:人物形象、人物态度 探究过程:

一、人物形象的变化 范进身份的变化„„

前:书生 下人 后:举人 老爷 范进地位的变化„„

前:被统治者、被剥削者 后:统治者、剥削者 范进家境的变化„„

前:穷、老母快要饿死 后:富、送老爹六两银子 范进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

前:恭敬、岳父 后:倨傲 老爹

二、人物态度的变化

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

前:现世宝 癞虾蟆 后:贤婿老爷 文曲星 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

前: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后:品貌好 体面相貌 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评价的变化„„

前:无才 文章不好 后:才学高 胡屠户祝贺范进礼物的变化„„

前:一幅大肠 一瓶酒 后: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

前:横披 腆 骂 啐 后:手颤 不敢打第二下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变” „„ 前:不屑一顾 毫无往来

后:叙“世好” 送赠银、房子 竭力讨好 巴结拉拢 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速变” „„ 前:无人过问

后:殷勤送礼(鸡蛋、白酒、斗米、鸡)奔走效劳

三、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引发他自己及身边各色人等态度的巨大变化?分析作者刻画各种人前后变化的意图,在“变化”中探究隐含着的内涵。

示例:1.探究原因:范进人物形象变化的原因是自己中举了,意味着自己有权有势了,由被压迫被统治阶级变成了压迫者统治者,其他人物的态度变化也因此而起。

2.归纳人物形象的共同点: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贪婪自私、巴结逢迎、腐化堕落„„ 3.主旨鉴赏:通过范进的典型形象及其他各色人等的形象刻画,让学生客观的、全面的、合理的认识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世态炎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鞭挞、嘲讽、同情等等的思想感情。

4.自由评点:让学生立足作品,然后走出作品,最终高于作品,在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端正态度,立足现实,学有所成,做一个现代的中学生。

四、师生互动开放性小结:

示例:可让学生从影响深刻的方面进行。

五、学法总结:

探究设计 激活课堂 篇3

笔者在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关近代几国改革的教学中,以“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探究”为例,上了这样的一节探究课。

19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及内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施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课本上学习资料上多少年不变的答案之外你还有哪些思考,虽然我们已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这样的结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假设问题。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比照俄、日改革成功经验,你帮维新派和光绪帝设计一下如何减小阻力,推进改革,从而使这场改革有可能成功。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鉴于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条件的制约,我从网络上搜集了许多历史人物包括康有为本人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等相关史料,课上分发给学生阅读,诱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反思变法不能成功的原因。这节课的实施结果异常得好。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思考也并非都是幼稚的,恰恰相反,有的甚至是很有见地、很有思想的。下面撷取学生的一些精彩陈述以共享。

学生甲: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光绪帝政治上不成熟。变法中,康有为等人的最大失误,莫过于把清廷最高实权人物——慈禧太后弄成了敌对面。其实慈禧太后对变法起初是容忍的,并没有坚决反对,难道她不希望中国强盛,大清江山永固?为什么不奏请慈禧,让她来扛改革大旗呢?让慈禧而不是光绪来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可以减小变革的阻力。可维新派的一些做法让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

学生乙:我补充,其实有时变与不变之争是表象,关键是由谁来主持罢了。比如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所谓的保守派,像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个个都是重量级人物,其余如文彦博、韩琦、范纯仁等,他们原本也都是改革派。南宋陈亮曾评:那个时期的名士们“常患法之不变”,没有什么人是保守派。只不过,王安石一当政,他们就做不成改革派了,只好去做保守派。新旧两党都想刷新政治,其实都是改革派,只不过是由谁来主持以及具体怎样变而已。

学生丙:你真是太有才了!(全班大笑)

学生乙:过奖了,二道贩子而已,刚刚看过的一篇相关文章中这么讲的。

学生丁: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一般改革中,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的温和派。对改革者来说,改革要想成功,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很重要,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维新派在下层没有能发动群众,以至于谭嗣同等血洒菜市口时老百姓才知道“有这么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要夺权”;在上层没有广泛争取军界、政界重要人物。走投无路之下才去拉拢新军统帅袁世凯,哪知袁权衡利弊之后很快倒向慈禧一边。像相对开明又同情变法的李鸿章曾经想捐钱赞助强学会,居然因代表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名声太臭而被维新派拒之门外。

学生戊:维新派、光绪帝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新政期间,光绪帝屡颁严旨,诏令各官署、各督抚限期执行新法,否则严惩不贷。8月30日,光绪帝裁撤詹事府六衙门和鄂、粤、滇三巡抚及所有冗官。9月4日,他又以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揆等人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全部予以革职。这些不理智的策略,只会加速失败步伐。

学生己:改革操之过急,贪大求全。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猛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就颁发11项。这太急于求成了。

学生庚:我补充,比如:废八股取士,天下为考功名秉烛夜读的“孔乙己们”咋办?至于裁官,那是“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学生辛:变法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失败不可避免。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吹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再说维新变法思想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仓促形成,没有深入宣传,不像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两个世纪的传播、发展,自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到来,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总之,维新变法条件不成熟。

……

历史课代表:一场改革是否成功,影响因素很多,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得到最高领导的支持、改革势力与反改革势力的力量对比、措施是否得当等等。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很难说,此时坐在讲台下的学生们未来不是某个领域的改革者。我想,这节课留下的记忆对某些学生来说将是永久的。开放的课堂,大量的阅读,有效信息的抓取与提炼,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合作参与,不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吗?新课改、新课标、新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理念,而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探究设计、激活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版式设计中文字的编排设计探究 篇4

一、编排设计的定义

编排设计是以逻辑化的视觉思维方式, 将文字、图形、符号、图标等设计元素按照信息分层的视觉传达需要, 进行合理的视觉秩序分配。其目的是让受众能够更快速、准确、清晰地解读信息。编排设计的正文视觉要素主要包括文字和图形两部分。

二、文字编排形式的发展趋势

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少就是多”已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指南, 也成为了版式设计中文字编排形式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 时代的进步, 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版式设计的文字编排形式也在不断的跟随着人们的审美要求而发生变化, 苹果手机“至繁归于至简”设计理念的成功也验证了简约美是当今更符合人类需求的设计形式, 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在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 而简约美恰好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心理和视觉上的愉快与轻松感。

根据图片与文字所占版面的份额, 可以将编排形式分为“图片为主, 文字为辅”和“文字为主, 图片为辅”两类。

在图片为主, 文字为辅的版面设计中, 对文字的编排设计较为严苛, 既要简洁, 又要求能够点明主题, 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最关键的信息。从最近几年的版式设计作品来看, “图片为主, 文字为辅”的理念越来越突出, 许多较好的作品甚至只利用一个文字来阐释整幅作品。例如, 《扬子晚报》在报道2008年的“5·12”全国哀悼日时, 运用相对简单的版面只突出了一个“哀”字, 但给了读者以强烈的沉重情绪冲击。

在文字为主, 图片为辅的版面设计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文字。那么当需要大量的文字来装饰版面时, 怎样才能做到编排形式的简约呢?第一, 注意字体和文字大小的统一和协调, 也就是尽量保持字体和文字大小的单一化;第二, 对大量文字导致的不规整的线条进行有目的的实际编排, 最后形成整齐简单的边缘线条, 或者可以将文字通过编排以几何形体的形式出现;第三, 有效利用留白方法。在对大量文字内容进行编排时, 把文字分成大小不同的版块, 并让这些不同的版块相互之间互相对应, 达到一种文字版块与留白版块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效果。通过以上三种方式, 能够避免人们看到大面积文字时的不耐烦心理。

这两大类型的编排形式都需要突出文字编排形式的简洁, 只是对简洁的要求和含义不同, 以图片为主的编排形式强调文字内容及少量文字所组成形态的精炼化, 而以文字为主的编排形式注重编排过程中字体运用的统一化和单一化。

三、版式设计中的文字编排设计策略

(一) 文字编排的字体、大小、色彩

文字的编排状态主要体现在字体、大小、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 从字体来看, 当今, 很多版式设计中通过字体的图形化与版面上的图形进行呼应, 达到整个版面统一、协调、美观的效果。在版式设计中, 当需要少量的文字进行点缀时, 如果直接用隶书、楷书这样的字体, 版面会显得呆板、不协调, 而如果使用具有几何形态的字体, 效果将大不一样。

其次, 在文字大小上, 如果文字字体出现过多的变化会造成整个版面太花, 因此, 设计者要用尽量少的字号变化, 让文字组成块面分布于版面之中, 让版面看上去简约大方。

最后, 从色彩来看, 版面的色彩设计要单一, 对版面做到补充和呼应即可。在文字为主的版式设计中, 可以以文字组成的版块为单位进行颜色的搭配, 做到色彩简单。

(二) 文字与主题、图片完美结合

对于每一个平面作品, 文字与其它元素共同参与整个作品的视觉造型编排, 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版式作品, 并且形成某种格调, 在进行文字编排设计时, 首先, 要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了然于胸, 版面编排设计时服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字体与内容配合营造版面气氛。其次, 根据不同的主题运用不同的文字编排手法, 同时运用优秀的图片和文字搭配。但是, 要注意版面上图片和文字的整体比例关系, 将两者统一到一种格调中, 使设计的版式形式与主题统一, 凸显出版式的视觉效果, 设计出更符合文章内容的“版式语言”。

(三) 把握整体格调

版面设计中虽然会有各种不同字体, 但不同的字体组合一定要以作品的整体基调为导向。总的基调应该是整体统一, 但局部又具有灵动的变化, 达到一种对比和谐的效果。这样, 整个作品才会产生视觉上的美感, 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

四、结束语

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 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设计师要敢于不断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 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新的东西, 树立大胆的想像, 对新字体风格展开无止境的追求。

摘要:现今, 版面编排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各种各样的设计形式出现在出版物等各个领域中, 而文字可以说是版面编排设计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文字编排的好坏影响整个版式设计的好坏。本文在对编排设计进行定义的基础上, 从文字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版式设计中文字的编排设计策略两个方面, 对版式设计中文字的编排设计进行探究。

关键词:编排设计,文字,简约化,策略

参考文献

[1]何晓洁.文字设计——版面编排设计的核心[J].剧影月报, 2006 (3) .

[2]傅涛.编排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5.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和《1.2动手做实验》之后,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 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生实验.

5、 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 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 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总结探究的环节

三、自我评价与作业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右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 有关,

与 无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探究 篇6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能使学生的眼、手、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而且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的锻炼。所以,在实验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下面我就生物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特点

1.科学性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结果的处理都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不能随意臆造。高中生物实验科学性的特点是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生物实验一定要讲求其科学性,没有科学性作指导,生物实验的结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没有参考的价值,同时也违背了科学的指导原理。所以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一定要有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对涉及生物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认真考证,这样实验的结果才有科学的依据,才有科学的价值。

2.相互对照的特点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括两个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先对实验组加以处理,然后对照组不作处理。对照实验的设计常有如下4种:一是空白对照,设计一个不进行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二是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前后观察,不另设对照组。三是条件对照,给实验组一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不同条件处理。四是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相互对照,即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只有通过对照实验,才能有效地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使设计显得严密。因此对于大多数实验,尤其是生理类实验往往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对照实验。

3.单一变量的特点

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要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作用。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做到其他实验条件前后一致。这也是生物实验所独有的特点,采用单一变量的方法,往往能够使实验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使实验的结果更加直接了然,能解析更多的生物上的科学道理。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做好准备工作。明确目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地方性的季节性的限制,有些实验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多数学生把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将会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合理指派实验大组长、小组长等,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3.分析实验程序和实验现象。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4.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6.加强设计型实验题训练。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生物实验题多以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或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价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等形式呈现。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实验训练模式,只重视做一些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型实验题,学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一些实验改革措施外,还必须要有意识地精选和精编一些实验习题,特别是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题,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探究 篇7

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模式下,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诞生, 为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添加了新的活力, 在国外生态建筑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但在就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来看, 当前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在建筑设计中, 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并针对已经存在的相关问题还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只有将生态建筑设计原理真正的融入到设计中, 才能全面的实现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 并全面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

2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

2.1 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众所周知, 建筑工程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如果在建筑工程投入使用以后, 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而是对其继续进行破坏和污染, 结果只会加快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程度。因此, 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者必须着重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 一方面能够降低建筑物自身的能耗, 另一方面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对太阳光的利用, 减少室内照明设备的使用;考虑利用水池、喷水系统来降低室内温度, 减少室内制冷设备的使用;在建筑设计中考虑留置通风口, 促进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与的循环流通等。

2.2 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

从建筑设计的功能需求上讲, 在满足所有功能的条件下最大化的降低能源物质的使用, 减少对建筑能源物质浪费, 注重建筑功能和结构的设计。不能够过分的追求建筑的豪华、新奇、气魄、突出, 以及所谓的“史无前例”。对于为了增加建筑的创造感性空间而必须增加的构造材料部分, 应最大程度的进行节制, 使其不能超过“必要消耗之能量物质”。在建筑设计中进行人文艺术特质的表现时应尽可能的使用人工和自然材质。因此, 生态建筑设计应遵守材料使用量最少和能源的设计、建造、维持的原则。

2.3 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生态建筑的另一大要点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增强用户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沟通。 (1) 生态建筑必须具有完善的使用功能, 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需求。 (2) 生态建筑设计中必须注重建筑采光的设计、通风的设计以及温度和湿度有效控制等, 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居住以及工作环境。

2.4 新技术的有效利用

减低建筑的能耗、采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的材料和采取无污染的工程施工措施:采用能够循环利用和无污染的材料;高效节约的使用能源和能源的循环使用;采用降低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先进施工方法。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应方法是:在设计中冲刺利用日照强度, 通过日照强度来自动的调节建筑室内的照明和蓄热系统;充分利用二次能源;充分利用室内水压、水温、排热回收以及建筑的节水系统;材料应选用耐久性强、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提倡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使用经无害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在使用自然材料时应注重其使用强度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的再生系统;提倡建筑的工厂化生产, 减少建筑工程现场作业量, 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和工程施工效率;设计中还应注重建筑的后期保养、修缮和更新。

3 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

3.1 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方法

要想充分的掌握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首先必须从建筑设计的整体上全面的去看待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问题。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建筑和社会环境的共生。

生态建筑设计, 首先应对建筑所处的地段进行慎重选择, 尽量使其处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建筑的建设应尽量将对土地的破坏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 对自然生态环境已经造成的不平衡必须通过建筑物的建造来弥补。此外, 对于已经确定的建筑基地,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即尽最大可能的保留和尊重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 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完整性。另外,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自然生态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尊重地形、地貌;保护植被的现状;结合水文地质情况;保护土壤资源。

建筑和社会环境共生的设计方法, 简单的说就是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对古建筑进行妥善的保存, 对传统街区的景观进行继承和发展;对地域和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特色进行继承和保护;积极创造城市的新景观;对城市的交通、能源、土地进行适度的使用;保持居民原有生活方式, 继承地方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生产技术;保持城市发展的持久活力和魅力;让城市居民也能参与到生态建筑设计和街区的更新中等。

3.2 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通常将其分成高效和无污染两大部分。生态建筑的高效主要体现在建设设计的节能,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将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到最小的同时, 还要充分地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想充分的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 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 比如充分考虑对太阳能能源的有效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使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 同时在国家推行的新能源工程中, 太阳能的使用最受人们的重视。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 太阳能已经被用到了建筑中很多功能中, 比如:采暖、干燥、热水、降温等。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物理学的知识, 利用温差和压力的知识来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

3.3 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法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采用适应变化的设计方法, 就是在选择生态建筑材料时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选择建筑材料是生态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设计师来说,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恰当的选择建筑材料, 比如生态建筑材料能够增加建筑的节能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废弃的建筑材料进行灵活的利用, 能够进一步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为了适应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建筑材料选择和使用中增加了难度和深度, 其和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每一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如材料的选取、成品的加工、功能的分配、日常的维护、建筑物的拆除或废物的处理等都和自然能源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4 生态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态建筑的智能效应给予了更大的重视, 比如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和生态建筑相结合, 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高效、灵活的生活空间, 进一步促进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发展, 使生态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生态建筑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和国外的生态建筑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 开创适合我国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促进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促进自然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云松, 倪金卫, 蒋正跃.现代建筑转向生态建筑[J].华中建筑, 2010.

[2]张强.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J].行业经济, 2012.

[3]李显凤.浅谈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单元防水性能设计探究 篇8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 加剧了幕墙市场对高水平幕墙设计的需求, 为此幕墙设计单位就以丰富的幕墙系统结构形式来适应和引导市场的需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单元式幕墙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但是由于企业的开发能力不能满足幕墙市场的需要, 存在脱节现象, 致使大量的单元式幕墙的水密性能出现问题, 影响了单元式幕墙技术应用和推广。

二、单元幕墙的三道密封线

(1) 尘密线。为阻挡灰尘设计的一道密封线, 一般由相邻单元的胶条相互搭接实现, 起到阻挡灰尘和披水的作用。

(2) 水密线。它是单元幕墙的重要防线, 通过幕墙表面的少量漏水可以越过这条线, 进入单元幕墙的等压腔,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 进入等压腔水将被有组织的排出, 没有继续进入室内的能力, 达到阻水的目的。有时为了提高幕墙的水密性能, 也可能同时设置多道水密线。

(3) 气密线。它也是单元幕墙的重要防线, 由于水密线和气密线之间的等压腔和室外基本上是相通 (有时在连通孔上放置防止灰尘的海棉) 的, 因此水密线不能阻止空气的渗透, 阻止空气的渗透任务由最后一道防线———气密线来完成。

三、单元式幕墙防水系统设计要点

无论是插接还是对接, 单元板块在上下左右以及单元板块“十字”接口处均存在自由缝隙。如何从系统设计中处理好这些自由缝是解决单元式幕墙水密性的关键。

1. 型材断面构造设计的合理性

在单元式幕墙的系统设计中, 型材断面的设计非常重要。它不仅决定单元式幕墙的安全性, 工艺性, 同时还决定了单元式幕墙的其他物理性能。它必须将其安全性、工艺性和结构防水同步考虑。由于工程上所用的幕墙节点形式很多, 因此本文不可能详细论述, 仅述以下几点供参考:

(1) 合理设计型材端面及型材咬合位置, 尽量将水密线与气密线分离, 保证等压腔发挥作用。

(2) 断面上尽可能避免在制作过程中开工艺孔, 气密线腔壁上禁止开工艺孔。

(3) 插接式单元幕墙在断面设计时应考虑板块安装后插接件之间有不小于15毫米的搭接长度。以便有能力适应层间变位和吸收现场安装产生的误差。

(4) 断面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减少零件数量, 降低构件的加工量和加工难度, 以便保证板块的组装质量。

(5) 幕墙板块的型材断面种类应考虑尽可能的少, 同时应考虑到尽可能减少零件的组合量, 以便减少板块组装所形成的缝隙。

2. 胶条合理设计

在单元式幕墙的系统设计中, 胶条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单元式幕墙的水密性、气密性以及幕墙防水性能的耐久性。目前工程上所用的胶条大多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对胶条的产品性能缺乏了解, 胶条的断面设计存在不合理现象。事实上胶条的材质、延伸率、压缩量以及断面形式都很关键。单元式幕墙密封性胶条主要是三元乙丙 (EPDM) 胶条, 这种材料具有卓越的耐臭氧老化性、耐气候老化性、耐热老化性、耐水性, 还具有较好的耐化学药品性, 可以长期在阳光、潮湿、寒冷的自然环境中使用。

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 应选用不同的EPDM牌号。总结近些年的应用经验, 胶条的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

(1) 在北方地区, 温差大, 冬天温度很低, 在配方设计中充分考虑材料的低温脆性, 这样硬度对温度的依赖性小, 便于安装和使用。

(2) 胶条在设计时必须确定合理的断面形式, 选择合适的EPDM橡胶牌号, 胶条的位置和作用不同, 其断面形式也应该不同。

(3) 对有特殊环境要求的胶条, 有必要与胶条供应商进行联合设计, 弥补设计人员知识面的不足, 充分利用胶条材料的优良性能。

(4) 对接型单元幕墙的气密线胶条竖横应相同, 确保胶条在板块四角周圈形成闭合。

市政桥梁抗震设计探究 篇9

1 市政桥梁抗震分析

要想建立正确的抗震设计方法、采取有效抗震措施, 对公路桥梁震害及其产生的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从世界各国的地震震例统计资料看, 公路桥梁的震害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1) 对梁式桥梁地震位移造成上部活动节点处因盖梁宽度设置不足导致落梁或梁体相互磁撞引起的破坏, 而对拱式结构则主要表现在拱上建筑和腹拱的破坏, 拱圈在拱顶、拱脚产生的破损裂缝, 甚至整个隆起变形;2) 由于地震造成的地基土液化, 加大了地面位移从而加剧了结构反应, 大大增大了落梁的可能性;3) 对支座的抗震要求考虑不足造成支座发生过大的位移和变形从而造成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 进而对结构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4) 桥梁下部结构抗力不足导致的地震时下部开裂、变形和失效, 进而对全桥的不利影响;5) 地震时使得在松软地基上的桥梁在发生河岸滑移导致全桥长度的缩短而造成的比较严重的震害。以下分析落梁、墩柱、节点和桥台破坏以及基础破坏、桩身破坏三者原因。

1) 落梁

落梁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支承连接部件失败:固定支座强度不足、活动支座位移量不够、橡胶支座梁底与支座底发生滑动, 在地震力作用下支座破坏, 致使梁体发生位移导致落梁。墩台支承宽度不满足防震要求, 防落梁措施设不合理, 在地震力作用下, 梁、墩台间出现较大相对位移, 导致落梁现象的发生。伸缩缝、挡块强度不足, 在地震力作用下伸缩缝碰撞破坏挤压破坏、挡块剪切破坏, 都起不到应有作用, 导致落梁。

2) 墩柱、节点及桥台破坏

此类破坏多发生在墩柱塑性铰处、墩柱与盖梁连接处, 墩柱与系梁连接处, 地震力作用下桥墩纵向受力筋被剪断, 直接导致桥梁的倾覆。

3) 基础破坏、桩身破坏

其原因是桥位通过地震断裂破碎带, 地震力作用下基础出现移位、沉降;桥位位于液化砂土地质中, 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

2 市政桥梁抗震设计策略

2.1 市政桥梁抗震设计总体原则

从抗震角度出发, 合理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 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成为薄弱部位;3) 具备必要的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从以上概念出发, 理想的桥梁结构体系布置应是:从几何线形上看, 桥梁是直的, 各墩高度相差不大。因为弯桥或斜桥使地震反应复杂化, 而墩高不等则导致桥墩刚度变化, 使抗侧力桥墩中刚度较大的最先破坏。从结构布局上看, 桥梁尽量保持小跨径, 使桥墩承受的轴压水平较低, 从而获得更好的延性;弹性支座布置在多个桥墩上, 把地震力分散到更多的桥墩;各个桥墩的强度和刚度在各个方向都相同;基础是建造在坚硬的场地上。虽然由于各种限制条件, 理想的抗震体系实践中很难达到, 但在设计之初, 仍应考虑使桥梁结构尽可能地满足上述要求。

2.2 节点抗震设计

节点是连接桥墩和盖梁的传力构件, 是保证整个结构良好工作的关键部位, 属于能力保护构件。因此, 对其强度和刚度要求都较高。在桥梁结构中, 如果桥墩和盖梁刚度比较接近, 则在地震作用下, 结构受到侧向赓性力作用, 节点核心区箍筋受力很大, 容易出现节点刚度退化。一方面会导致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剪切破坏;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桥墩内力重分布, 墩底截面弯矩加大, 更快达到屈服状态, 降低桥梁结构横桥向整体的抗震能力。而在盖梁和桥墩抗弯刚度相差较大时, 在地震横桥向作用下, 墩底和墩顶部位的塑性铰更容易形成, 节点部位相对更加安全, 符合能力抗震设计思想。当节点部位出现刚度软化以后, 对墩顶截面的约束减弱, 从而导致墩顶截面弯矩减小。在桥梁结构中, 节点构造形式与房屋框架结构中的节点相差较大, 而且桥梁结构在横向地震作用下主要依靠墩柱的延性发生变形, 而不是依靠盖梁的延性, 因而不能套用房屋框架结构节点抗震设计。但是毫无疑问的是, 桥梁节点部位属于能力保护构件, 在地震作用下需要保持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2.3 整体优化设计

从结构上来说, 要清楚哪些结构有利于抗震, 哪些结构抗震不利, 其中包括桥型、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墩台、基础的处理等等。构造细节措施则包括一些基本的抗震措施, 比如支座的选择、挡块的设置等等, 还包括构件细节的构造措施、比如墩的箍筋配置、节点配筋构造。在确定路线的总体走向和主要控制点时, 应尽量避开基本烈度较高的地区和震害危险性较大的地段。对于地震区的桥型选择, 尽量减轻结构的自重和降低其重心, 以减小结构物的地震作用和内力, 提高稳定性;力求使结构物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 以减小在地震中因扭转引起的附加地震力, 应协调结构物的长度和高度, 以减少各部分不同性质的振动所造成的危害作用, 适当降低结构刚度, 使用延性材料提高其变形能力, 从而减少地震作用, 加强地基的调整和处理, 以减小地基变形和防止地基失效。

3 结论

随着我国某些地区地震频繁发生, 对于市政桥梁而言, 其抗震性能的好坏势必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影响。首先必须从设计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震害相关原因, 在结构上增加其抗震效果, 同时必须因地制宜, 采用适合当地标准来进行桥梁设计, 相信我国桥梁的抗震性能一定能步入新的台阶。

摘要:桥梁工程作为交通运输的咽喉纽带, 在我国基础建设中的作用巨大。然而我国是相对多震国家, 市政桥梁的抗震设计尤显重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市政桥梁抗震相关情况, 分析了桥梁震害相关原因, 基于设计因素, 探讨了市政桥梁抗震可行性设计策略。

关键词:市政桥梁,抗震,设计,震害

参考文献

[1]王克海, 孙永红, 韦韩, 李茜, 姜震宇.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结构工程抗震的几点思考[J].公路交通科技, 2008 (11) :54- 59.

[2]刘文仕.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综述[J].中国水运, 2008, 8 (6) :225-226.

新建路面设计方法探究 篇10

1.1设计程序。1.1.1根据设计要求, 确定路面等级和路面类型, 计算设计使用年限内标准轴载的累计当量次及路面容许弯沉值。1.1.2确定修建公路所在地之间自然区划类型, 按路基组干湿情况, 将设计路段划分为若干种路段类型 (长度一船不小于500 m) , 确定上基回弹模量z0值。1.1.3拟定几种可能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的方案, 确定各层材料的回弹模量值E1。1.1.4根据容许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对于季节冰冻地区的次高级路面, 应验证防冻层厚度是否满足要求。1.1.5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路面结构方案。

1.2路表弯沉值和路面厚度计算。把多层的路面结构看作是层状的弹性体, 应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在荷载作用下, 路面结构中产生应力、 应变和位移的理论。该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的基本假设为:1.2.1各层材料均为连续均质弹性材料, 应力与应变关系遵守虎克定律。1.2.2假定路面没有重量, 但有一定厚度。路面在水平方向是无限的, 路基在水平方向及向下深度方向是无限的。1.2.3边界条件。在荷载作用范围以外, 界面上的外力为零, 在水平及深度方向的无限远处应力与位移为零。1.2.4接触条件。假定层间接触情况是完全连续的。即上下面层之间没有相对位移上下层之间没有剪应力存在。

1.3双层体系路表督沉值计算。应用弹性层状理论计算弯沉值, 采取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下双层弹性体系表面弯沉理论公式 (如图1) 。

轮隙中心的路表弯沉值L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A点 (轮隙中心) 理论弯沉值, cm;P———标准轴载的轮胎接地压强, MPa;δ———标准轴载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的半径, cm; aL———理论弯沉系数, 无因次。

式中:E0———土基回弹模量, MPa;E1———路面材料的回弹模量, MPa;h———路面厚度, cm。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弹性层状理论公式基本适用。对于假设条件, 层间接触等理论假设与实际有差距, E0、E1测定时有偏差, 形成理论计算弯沉值与实际弯沉值之间存在着偏差。

当路面厚度较大时, 理论值偏大;当路面厚度较小时理论值比实泅值偏小。因此, 在以弯沉值为路面设计指标时, 对路面理论弯沉值需加以修正。修正方法是在理论公式中引入一个结合修正系数F。

1.4多层路面的计算。路面为多层时, 计算多层路表弯沉值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计算机编程计算法;另一种将多层路面结构按照弯沉相等的原则, 换算成双层体系和三层体系。

1.4.1多层路面按等效弯沉法换算成双层体系。如图2所示, 其路面厚度和材料回弹模量分别为h1、E1和h1', E1', 土基回弹衡量E0相同, 在相同的汽车荷载作用下, 轮隙中心处的路表弯沉值La和Lb等效, 设La=Lb, 则aL=aL', 有

也就是说h1、E1、E0和h1', E1' 的方法。

如此, 可将多层体系面层以下多层逐次换算为回弹模量与其上层相同的层次。最后达到等效双层体系。这是近似计算, 如果弯沉值LB误差小于I%表示可用, 否则需调整某一层厚度。

1.4.2多层路面按等效弯沉法换算成三层体系。按等效原则, 将多层体系换算成三层体系, 保持第一层厚度h1模量E1不变, 再将第二至第n-1层作为中层, 并把他们换算为第二层模量E2的等效厚度H, 再假设不变的E0, 则得到一个弯沉等效的三层体系 (见图3) 。通过电算归纳得到中层厚度的换算公式:

2新建路面设计———经验法

人们在40余年的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与路面设计有关的资料, 公路等级、运输类型、土基和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

2.1设计程序。2.1.1根据设计要求, 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2.1.2按路基土组与于湿类型, 将设计路线段分为若干路段。2.1.3拟定几种可能路面结构组合, 分别进行路面厚度设计。2.1.4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采用的路面结构方案。

2.2路面厚度设计。2.2.1运材公路, 其路面厚度设计, 按等级、类型、 地形、土基回弹模量, 结合各地已成公路的经验选用。2.2.2采用常用结构类型进行路面厚度设计。

3新建路面设计步骤

新建路面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路面结构设计:a.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 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和设计弯沉值。b.按路基土类与干湿类型, 将路基划分为若干路段 (在一般情况下路段长度不宜小于500m, 若为大规模机械化施工, 不宜小于1km) , 确定各路段土基回弹模量值。c.根据已有经验和规范推荐的路面结构, 拟定几种可能的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方案, 根据选用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试验及测定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抗拉强度, 确定各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d.根据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对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材料的基层、底基层, 应验算拉应力是否满足容许拉应力的要求。如不满足要求, 或调整路面结构层厚度, 或变更路面结构组合, 或调整材料配合比, 提高材料极限抗拉强度, 再重新计算。上述计算应采用弹性多层体系理论编制的程序进行。对于季节性冰冻地区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 尚应验算防冻厚度是否满足要求。

摘要:目前柔性路面设计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经验法, 是以经验式试验路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另一类是理论法, 是以层状弹性理论为基础, 并结合生产实践经验进行设计。理论法设计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当接近, 这种方法比较实用和经济, 故国内外已广泛采用。我国现行的新建路面设计方法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下的双层、三层、多层弹性体系理论。

关键词:新建路面,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峻岭, 王思忠, 吴新华.南京市河西南部地区新建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标准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 2011 (1) .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93-0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不仅服务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并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方式方法做了几点探讨。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概述及重要意义

所谓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作业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是课程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继续和必要补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最经常的活动形式,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合理设计好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切实为学生减负,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活力,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所在。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大都采用以例题开展教学,以练习题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布置大量的课外练习题和要求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的方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1、设计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只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根据教材的要求,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做”变成“乐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基于小学生爱游戏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趣味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保障。例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2、设计生活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活动机会,设计生活性作业,引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了《旅游中的数学》后,教师可设计一道这样的练习作业:三年级全班同学42要去旅游,小车租金120元,限乘12人;大车租金160元,限乘18人。怎样租车最省钱? 要求学生算一算。又如,在教学“统计”的内容后,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书橱里的书做一下分类统计,看有哪些是科技书,哪些是文艺书,哪些是你有教材教辅,并给自己的书橱提出两点建议。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在生活中运用上,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动脑去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但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直接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设置的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学生作业设计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事的,还需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①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趣味性:教师所设置的作业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自主的去完成。②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备一定的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精神。③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形成基本技能。④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积极的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教师在学生作业的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好以上几点,我们所设计的作业就会越来越有效,越来越适合学生发展。

总结:教有千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不断的促使学生进步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研究以及创新。

参考文献:

[1] 蔡国奇.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12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业设计时, 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 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游戏、故事、谜语等, 通过多种渠道,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 自觉主动完成作业。基于此,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 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数学作业。如“数的组成”“乘法口诀”的练习, 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 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 进而使其在游戏中掌握新知识。又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 教师可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 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这种趣味性的作业设计,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够产生更好的作业效果, 从而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作业能够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题多变是开放性作业常见的类型之一。这种题通过适当变换条件和问题, 能起到一题多用的作用。既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如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面包2元、矿泉水3元、蛋糕4元、饮料5元, 小明有15元。 (1) 都买面包, 最多可以买几个, 还剩几元? (2) 都买蛋糕, 可以买几个, 还剩几元? (3) 还可以怎样买, 正好把钱用完?通过这样一题多变的训练, 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设计分层作业,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不能“一刀切”, 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 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基础、中、难三个层次, 让学生自由选择, 会做哪个就做哪个。这种作业设计一般应遵循对低层次的学生采取低起点、不放弃、拉着走、多鼓励的原则;对中层次的学生采取有变化、多思考、多反馈的原则;对高层次的学生采取多变化、有挑战、促能力的原则。围绕这些原则设计作业, 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四、设计应用性作业,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 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之后, 教师可让学生在学校与家之间走走看看, 通过步测的方法, 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 然后运用比例尺的知识, 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简易地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 又使学生在搜集信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了应用意识和能力, 发展了创新思维, 同时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培养了学习致用的能力。

五、设计实践性作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选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 开发实践应用环节, 加强试验和各类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教师可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如在学完“统计”后, 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 去调查一个星期家里扔掉多少塑料袋, 画出统计图, 进而说一说为了保护环境,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设计,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巩固了知识,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现代英语教学方法下一篇:CET-4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