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职业训练局

2024-08-26

香港职业训练局(共7篇)

香港职业训练局 篇1

摘要: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 其基本内容由八大素质构成, 推行方式贯穿于教育课程和各项活动中, 对内地高职院校的主要启示是:怎样围绕教育的本质, 探索适合内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香港,全人发展,教育理念

在内地, 大学生素质教育已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大力加强实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工程, 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1]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人们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规律认识不够。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推行方式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全人发展”的内涵及其教育内容

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强调[2]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发现他的价值, 发挥他的潜能, 发展他的个性。其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进行选择, 由八大素质构成。

(一) 事业形象及职业道德。

“事业形象及职业道德”是指学生德性的发展, 包括建立人生信念、价值观、道德和伦理评价观念等。通过事业形象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塑造完整的人格, 能批判性地检验他们的思考和决定, 并最终成为社会中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 学习得宜。

“学习得宜”是指学生智能的发展, 包括学习技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获得, 也包括理解、思考、推理能力的发展, 创造力、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形成。通过学生智能的培养, 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经历中学会如何进行思考、提问及正确处理和使用信息, 提高创造新方法的能力。

(三) 沟通无碍。

“沟通无碍”也叫社交的发展, 包括学生人际交往的效能和礼仪、沟通的技巧、理解能力、潜能的发挥及领袖才能等方面素质的培养。通过学生社交的培养, 促进学生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建立起一个支援系统。

(四) 表现自信。

“表现自信”是指情绪的发展, [3]包括认知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鼓励的能力、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及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学生情绪的发展, 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 并学会解决问题、处理冲突, 保持精神健康。

(五) 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

“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是指职业的发展, 包括个人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能力和天赋的认识, 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计划, 以及各种职业领域信息的获得等。通过学生职业的发展, 培养学生具备从大学校园到工作岗位转变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和心理的准备。

(六) 解难有道。

“解难有道”是指逆境情商的发展, 包括在逆境中挣扎求存、摸索开拓和尝试冲破逆境。通过学生逆境情商的发展, 培养学生快速的应变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并进行自我确定和自我激励。在香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 在逆境中如何谋求生存和突破是一项热门课题, 被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重视。

(七)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协作精神的发展, 包括个人的向心力、凝聚力、协同合作能力、互相关心帮助的交互行为能力、主人翁责任感等。通过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

(八) “自、家、社”之结合。

“自、家、社”之结合是指“全人发展”既要重视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教育, 又要重视教育的社会责任。“全人发展”理念既强调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在人性或理性方面的自由发展, 得到学生自己和家庭的认可, 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的教育, 将个人的发展目标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二、“全人发展”的推行方式

为了实施“全人发展”教育理念, 香港职业训练局所属学校从新生入校开始, 就有计划地开设系统性的课堂教育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以保证“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有效推行。

(一) 课堂教育, 包括正规课堂教育、非正规课外教育和互通教育课程, 其“全人发展”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全部贯穿于三个部分的教学之中。

非正规教育课程是香港职业训练局所属学校学生事务处工作的重点之一。他们围绕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 针对不同学历、不同层次的学生, 按不同的学时要求, 各有侧重地开设八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课程,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各个方面的专项素质。“全人发展”教育课程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互通课程的开设, 如:“健康生活”课程、“学院生活适应”课程等。通过互通课程的开设, 教育学生注重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正确认识性, 认识健康娱乐和拒绝毒品对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掌握管理时间、管理财物的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全人发展”教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正规课程教育。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将“全人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专业教学中。

(二) 课外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 全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以培养成完整的个体。在此目标指导下, 香港职业训练局所属学校学生事务处通过团体训练、成长小组、个人辅导、工作坊和专项素质训练等方式开展优质及多元化的课外活动, 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并把课堂教育的规范性、系统性与课外活动的活泼性、形象性结合起来,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挖掘自身潜力,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得到学分的同时, 真正提升自己“全人发展”所应具备的素质。

(三) 离奇教育营活动。

离奇教育营活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体验拓展, 离奇教育营基地配置了户外体验拓展所必需的全套器材和设备, 可进行攀岩、天梯、荡木桥、绳网、速降、胜利墙、吊索桥、依存共渡等多个项目。香港职业训练局所属学校的离奇教育通过一系列拓展项目,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挖掘潜能、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精神等有较好的效果。

三、“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及推行方式对我们的启示

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得到了社会、家庭和学生的广泛认同, 对内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目标定位和实现途径等方面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 更新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实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关键要做到观念上的更新。首先, 我们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更新素质教育理念, 改进素质教育的推行方式。其次, 我们要促进学生自身在观念上的更新,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产生强烈的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欲望。另外,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使素质教育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 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 注重素质教育的目标性。

在内地, 各高等职业院校按德、智、体全面发展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模式, 开展了多种素质教育活动。与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全人发展”教育理念相比较, 我们的素质教育理念在总体目标上与“全人发展”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在具体目标的定位中, 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遵循教育的发展观。

(三) 注重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和制度性。

一直以来, 我们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下, 采取了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些工作的开展缺乏规划和明确的目标, 学生可以参与也可不参与, 显得比较乱, 同时, 学生每年都在接受内容大致相同的素质教育, 缺乏系统性和新鲜感。如果我们能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分专题, 按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系统地开设相关课程和相对应的活动, 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并将学生综合素质达标作为学生是否合格的衡量标准, 会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更加规范、科学。

(四) 注重教育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的教育方法, 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4]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和知识灌输, 又要适应高职学生日益提高的文化品位和兴趣爱好, 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住校生活课余时间比较充裕的特殊状况, 让素质教育在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活动中渗透, 激发学生积极的发展需求, 吸引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参与各项素质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许庆华.大学生素质教育新论[J].前沿, 2007, (1) :81

[2]胡卫东.浅谈香港地区高校“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1, (3) :150—151

[3]刘爱萍, 刘玉勇.基于“全人发展”理念下的独立学院医学生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3) :25

[4]陈志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4) :19

香港职业训练局 篇2

法国电影导演亚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 )提出“摄影机钢笔论”(Camera-stylo))的说法,以文字书写的概念,来说明影像叙事结构的形成。借用此说法,“摄影机像笔一样”的概念,对比于当代数字摄影器材轻简化的发展,其所带来的,给年轻世代影像工作者面对影像创作时,所能拥有的自由与便利,提供合适的理论基础,也让年轻世代影像创作者,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影像积累的现象,可以被比拟为“影像如同文字书写”一样,让影像作为普遍化的语述工具,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必备基础能力的可能开端。

源起于广告商业用途,具有置入性营销性格的“微电影(micro movie)”,近年来成为影像创作区块里的新现象。与其同源同本的“短片(short film)”创作相比,微电影因为其与商业结合的特定背景因素,反倒让年轻世代的创作者,容易透过与商业机制的相结合,找寻到影片制作的预算,进行个人创作意图的展现。姑且不论影像创作的纯粹度与理想实现,是否会因为商业意图的做为前提,而受到影响,但排除以影像制作作为专业的工作者而论,微电影的出现,对于影像实践机会的提供,倒是为年轻世代的影像工作者,在尚未能获得更庞大资源以前,制造许多可以实习与崭露头角的机会。

另一方面,因为微电影的商业性格,虽然其也以“广告(advertising)”为主要企图,但和传统上在电视或电影媒体播放的广告片,短则数十秒,长则两三分钟,也有规格上的差异。由于新媒体——网络(internet)的发展,广告影片播放的长度,不受原本在传统媒体上相对高昂播出成本的限制,因而拥有较宽松的篇幅。做为影像创作,片长略长的微电影,自然给予制作者较多的篇幅用以结构一个完整的故事,经营剧情张力,同时也能结合商业资源,发挥原本短片规格在电影创作探索上,所欲达到的基本目的。换言之,微电影让年轻世代的影像工作者,在影像创作上,有诸多挥洒的空间。

笔者此次受邀参与“南京香港微电影训练营”的课程目标,并不在于商业企图的植入,而在于借用微电影的形式和短片创作的概念,使学员们可以熟悉与实践一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继而开发学员们影像创作的兴趣。本人负责指导的组别,所拍摄的作品为《他乡(Nostalgia)》,学员来自南京、香港的高等院校,其学习背景,兼具影视相关科系学生和研究生,与其他非相关科系学生;他们对于影像创作,不论是否具备创作实务经验,皆有普遍的兴趣。

在第一阶段,为期一周的室内课程里,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为重点。笔者除指导实作的组别,同时也担任“镜头语言”与“纪录片”两项课程。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本组学员们对于纪录片的制作,抱持高度的兴趣。在笔者过去的教书经验中发现,初次接触影像的学员们,对于纪录片制作,相比于剧情片,多半有“因为其素材来自于真实片段的撷取”,所以在执行的实务上较为“容易”的概念,这或许是个美丽的误会。 纪录片固然在制作技术细节层面上的要求,可以因为所负载的议题重要性而给予次要的考虑,然而,撇开纪录片的社会实践意义不谈,单以影像作为媒材的角度而切入之,纪录片在制作上所需拥有的技术层面,并不亚于剧情片;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narration)建立,更是高度借用剧情片在营造戏剧性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手法。缺乏明确观点与适当叙事架构的纪录片,充其量只是眼见真实片段的“纪录(documentation)”,或说报导影像,而并不具备完整纪录片(documentary)在批判议题和主题深入挖掘过程中,所展现和拥有的动人力量。

经过几次讨论和折中,在第二阶段,实地于皖南摄制实作的阶段里,笔者所指导的学员们,发展出一个,想要探讨皖南古镇聚落,逐渐因为观光开发、商业污染等因素,而丧失聚落原本人文生态样貌的拍摄剧本。笔者对于学员们能透过事前的资料搜集,发展出这样具有高度省思社会现况内涵的剧本感到惊喜,但另一方面,郄也担心,拍片经验不多的学员们,如何能将这个相对而言抽象的主旨,透过剧情的设计,落实成为一个可以体现他们核心想法的故事和电影。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题材,也部分满足学员们原本想拍纪录片的企图,透过剧情的包装,反映部分他们在皖南当地所看见的实况,同时进一步有省思的过程,摄制出一部不仅是单纯说故事,藉以达到影像娱乐目地的作品,也同时负载社会实践的意识。

拍摄的过程,组员间对于创作意见的不合,客观困难因素,如:天气,演员、拍摄场景找寻的困难等的发生,毫不令人意外地一一出现。然而,由于组员们异中求同的正面态度,所面临的困难都被妥善克服。令人惊喜的是,组员们在剧本中所设定的,因为观光开发所造成的荒诞现实,在拍摄过程中,也让他们一一遇见,增添许多现场省思的机会。整个拍摄的过程,做为指导教师,笔者并不直接介入,多数时间默默观察学员们是如何面对问题,与产生解决的机制,仅在合适的时间点上予以提醒。笔者务求在创作的实践上,尊重学员们自主和学习的权利,才能让他们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进而测试出在影像创作上的真正兴趣和方向。其过程,看似有让作品难产的风险,然而,当面对制作过程的危机时,反倒激发学员们挑战困难的斗志,终至影片的完成。

学员们的作品《他乡》,当然是一部仍有许多成长空间的影片。然而,在经验这一个训练营之后,笔者可以清楚看见参与的年轻世代影像工作者,在创作路途上累积的过程和轨迹,同时也看见他们如何学会在团队中合作,彼此协调搭配,相互扶持,终至抵达彼岸。对于微电影逐渐成为年轻世代所能完全掌握的传播和语述工具,此一现象的终极到来之前,笔者将这次与学员们的互动经验,和所产生的内在思辩,分享于此。

作者为台湾台东人,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电影研究系博士,任教于大学院校影视相关科系;从事电影与纪录片教学、研究和推广多年。研究专长为,影视制作、纪录片制作与研究、台湾独立制作纪录片、台湾电影、小区影像。

香港职业训练局 篇3

独具特色的香港职业训练局

香港职业训练局 (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 以下简称“职训局”) 于1982年成立, 是香港最具规模的教育培训及发展机构, 每年为超过18万名学生提供全面的职前和在职训练, 颁发国际认可的学历资格。其办学愿景是“成为亚太区卓越的专业教育培训机构”, 使命是“为离校生及在职人士提供具价值的进修选择, 协助培养正确观念, 掌握知识技能、积极终身学习、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 为业界提供具有价值的支援, 促进行业人力发展”。职训局下辖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工商资讯学院、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青年学院等9所院校, 其管理架构主要包括理事会、训练委员会及一般委员会。理事会统筹管理学院重大事务, 共由22人组成, 全部由香港特区政府委任, 成员包括各行各业领袖、教育界人士、雇员代表等18人, 政府官员3人, 职训局执行干事1人;训练委员会包括银行金融业、机电工程业、美容美发业、零售业等21个行业, 负责就特定行业的培训事宜及人力需求向理事会提出建议;一般委员会包括学徒训练及技能测验委员会、资讯科技训练发展委员会、残疾人士职业训练委员会等5个, 为其相关范畴的跨行业培训工作向理事会提出建议。

在教学上, 职训局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学习模式, 课程设置衔接了中专和高职, 种类丰富, 既包括全日制的职前专业教育课程、在职培训课程、高中课程、为弱势社群提供的特定课程, 也包括与国外及香港本地多所大学协办的学位衔接课程, 可以颁发国际承认的学历文凭和技能证书。同时, 学制灵活, 可提供“多入学点多离校点”、“就业升学两相宜”的学习模式, 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可随时入学进修, 也可随时离校进行实践。目前, 职训局在校修读全日制职前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大约有4.8万人, 参加在职培训课程的约有13.7万人, 参加其他课程的约有7000人 (数据见香港职业训练局统计组印刷的2008年度统计手册) 。灵活方便的学制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高效实干的师资队伍为职训局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并为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供了一条值得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学习借鉴的思路。

香港职业训练局实干、友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首届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赴港培训班, 在港培训期间, 参观了包括职训局、香港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多所教育机构, 重点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办学思路与理念、课程设置、学生事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讨。笔者作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的职员, 对职训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了重点了解。职训局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有特色, 值得内地同行借鉴学习。

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现代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 强调市场需求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受企业界欢迎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必须紧贴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独特性又要求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不能仅懂得理论知识, 更要懂得实践性的操作知识, 甚至最好的教师应该是来自企业界的企业家、技师, 而不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博士。这一点已经为内地的高职院校所认可。鉴于我国体制上、文化上的多重原因,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 而且高职教育尚未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 以至于高职院校一直无法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 因而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自我定位, 也无法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名师出高徒, 注重“学徒式”教学模式的高职教育需要真正的名师。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具备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的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在这方面, 职训局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1.从机构设置的源头上保障职业教育的特色。如前所述, 职业教育需要富有实践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管理者和企业家, 香港作为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地区, 对职业教育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要求更高。有鉴于此, 职训局的最高管理机构理事会成员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商业领袖, 职训局下辖的9所院校的校长全部由具有几十年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家、行业领袖担任, 这与内地普通高校强调教授治校有明显的区别, 从管理源头上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2.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体现多元化的特色。职训局通过下辖的训练委员会和一般委员会具体负责局内教育、行政事务。训练委员会依据香港的市场需求而成立, 其成员也体现了多元化的管理要求, 一般必须包括企业界、政府、雇员、学生代表等成员, 具体负责教育教学等培训任务。值得注意的是, 香港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薪酬不会比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低, 而且香港的企业家对教育都比较热心, 也比较有社会责任感, 有许多企业家在各行各业工作多年后毅然放弃企业的薪俸而到学校教书, 因此, 香港的职业教育不同于内地的聘任专、兼职教师的做法, 全部教师一般必须具备5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 而且全部为专职教师。因此, 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给人才培养注入了活力, 也能更好地将企业的需求传达给学校及学生。

注重落实与反馈的管理方式职训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落实”文化, 秉承“全面优质管理”和“持续改善”的理念, 鼓励全体员工同心协力提升服务水平, 而且将ISO9000优质管理系统中的“策划—执行—评估—改善” (Plan-DoCheck-Act) 模式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在人才招聘、考核、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绩效管理、工资福利等方面都体现着“持续改善”的理念。具体而言, 就是每一个工作项目、工作方案均已落实, 能以实际考量效果为基本准则, 每个项目均可运行PDCA的管理循环。首先通过策划, 厘定评估项目和决定评估办法及过程;其次是执行, 收集证据, 做出判断和撰写报告;再次是评估, 对执行的机制和结果进行评估;最后是改善, 执行改进行动和检讨成效。如果项目或方案无法真正落实或收到效果反馈, 该项目或方案便无法在职训局理事会上获得通过。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行政与教学资源, 同时, 通过不断的持续改善, 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强调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的营造职训局人力资源管理科强调“以人为本, 情理兼备”的工作价值, 注重关系管理, 注重沟通和协调, 用商讨代替争斗, 达到劳资双方双赢的目的, 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氛围。通过专门的员工关系管理项目, 为每个员工根据个人发展目标和职训局总体目标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 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工作表现管理制度”, 构建了以表现为本的管理文化, 引入工作目标及计划管理, 不断针对员工个人发展规划的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提升了个人的价值, 有效地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

对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

内地的高职院校有许多是从中专学校升格建成的, 或是从原来行业办学的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 加之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 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不高, 许多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者对什么是高职教育, 如何兴办高职教育, 怎样培养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等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在人事管理模式上, 还是沿用普通高校或中专时期的管理模式, 表现在普通高校干什么, 高职院校就跟着干什么;主管单位设什么科室, 直属院校就跟着开设对口部门。这种无视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行为, 已经逐渐显露出了弊端。高职教育必须面对市场、面对企业, 而不能跟着本科院校、主管单位跑, 这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常识。通过对香港职业训练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考察, 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值得借鉴和参考。

一是人事管理应注重落实可评价的制度文化建设。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习惯了“压力—动员”体制下的管理模式, 管理上强调领导重视和全体动员, 这样做的一个不利结果是经常导致领导不重视或无暇顾及的工作就没人去做, 即使这项工作本身对院校发展非常有利。再有就是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 许多工作项目由于缺乏管理、监控、反馈, 最后往往都是应付了事。所以, 在这一点上应该学习香港职训局的先进经验, 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注重制度建设, 注重过程管理, 无法真正落实和评价的方案就应该叫停, 避免资源浪费。

二是应千方百计地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一套, 师资队伍绝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招聘的, 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需求的教师是不能真正培养出深受业界欢迎的学生的。为改善这一点, 可以借鉴香港职训局的模式。首先, 要提高入职门槛, 新进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验或执业资格证书;其次, 新进教师入职后要加大培训力度, 加大下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力度;再次, 要鼓励教师带着科研课题到企业寻找合作伙伴, 由企业提供场所和设备, 学校派教师和学生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难题攻关, 教师不收取费用, 学生也可以获得实习经验;最后, 要通过灵活的学制安排, 加大夜间、假期授课的力度, 安排企业家在非工作时间到学校讲学, 制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工作量标准以及学生进企业实习的学分折算方法。

总之, 高职院校必须不断了解企业所需, 不断为企业分忧, 通过服务于企业来培养学生, 通过培养学生来服务于企业, 实现学校、业界、教师及学生多赢的局面。无论在人事管理上或是其他一般管理上, 必须以市场、企业需求为根本准则, 体现灵活性、丰富性、多元化、实用性的特点, 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摘要: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现代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为探索符合国际化办学规律的高职教育办学道路, 必须主动学习、吸收、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在这方面, 香港职业训练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香港,职业训练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严新乔.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培训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5)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从《寒战2》看香港法律职业 篇4

7月8日,电影《寒战2》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作为《寒战》系列的铁粉,我当然不会错过。

总体而言,整部影片非常不错,相比2012年上映的《寒战》,时隔4年之后才推出的续集格局更宏大,颇有港版《纸牌屋》的腔调。更有甚者,连律政司司长也出现在剧中,让我这样的律师、港片迷和曾经的港漂直呼过瘾。当然,我的本意并非要剧透或者写影评,而是想借此机会聊一聊香港的法律职业,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

法学教育以英美法为主

众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成为实践“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香港基本法》”)的相关规定,香港仍旧保留港英时代的大部分法律,实行与内地(大陆法系)完全不一样的英美法。因此,其法学教育也跟内地有很大不同。

虽然现在香港“八大名校”陆续都在开办法学教育,但在香港法律界最认可的本地院校还是香港大学法律学院。位于薄扶林的港大校园不太大,但很精致,很“港”。香港大学法律学院为香港法律界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

但话又说回来,在回归之前,如果打算让孩子从事法律职业,很多家境较好的家庭一般都喜欢把孩子送到英国去读法律,他们感觉还是在英国本土学英美法更正宗一些吧。

我在港漂的时候虽然没有在香港读过法学院的学位,但也曾经在下班之后,到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位于中环的教室里旁听(蹭课)过几次JD(法律博士)课程,其全英文的案例教学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反观内地的法学院教学,不仅英文跟不上,连案例教学也比香港的法学院有不小的差距。当然,这跟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本身的区别也有很大关系,在此就不展开讨论了。

香港的律师分几级

香港的执业律师沿袭英格兰及威尔士的制度,分为大律师(Barrister,诉讼律师,亦称“大状”、“巴律师”)和律师(Solicitor,事务律师,亦称“沙律师”、“小律师”)。其中大律师中还有一种最高级别的叫皇家御用大律师(Queen’s Counsel),后来因为回归中国,改称资深大律师(Senior Counsel)。《寒战2》中周润发扮演的简奥伟(简大状)就是位爱玩儿胶片摄影的资深大律师,看着好像格调很高的样子。

大律师可以在高等法院出庭诉讼,工作内容更侧重法庭控辩技巧,律师的工作内容则更侧重于法律文件等事务工作,比如重组、并购、投资、上市等业务。可能是因为法庭控辩更具艺术张力,更容易表现戏剧冲突,所以TVB的律政剧一般都是讲述大律师的故事。如果要专门拍一部做港股IPO的律师题材影视作品,估计收视率或者票房表现都会惨不忍睹。我在香港的时候,经常坐大巴在高等法院下车去力宝中心上班,经过法院门口的时候,时常能看见头戴专用假发,身穿专用律袍的大律师带着徒弟行色匆匆地赶往法庭。那种范儿、腔调简直爆棚。

全香港大约有7000位律师、1000多位大律师,但是资深大律师却只有80多位。在香港要想成为执业律师,不仅要完成科班法学教育,获取LLB或者JD学位,毕业后还要通过PCLL培训和资格考试,再经过学徒实习才能在高等法院宣誓正式执业。

罕见的律政司和立法会

说到律政司,则首先要说清楚“三司十三局”。当年,第一任特首董建华只身一人领导整个香港公务员队伍的时候,颇感力不从心,首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当时的权力极大,几乎快要赶上大半个特首了。董建华为了更高效地推行自己的施政纲领,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在2002年引入了问责高官制度(与特首同进退并承担政治责任的任命制政务官),即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号称“三司”)和若干决策局(目前是十三个局),以此核心团队领导雇佣制的全港公务员队伍(事务官和基层公务员)。

律政司是香港“三司”之一,职权有点儿类似内地的检察院和政府法制办的综合体(为便于理解,简单类比),负责代表特区政府提起公诉,帮助特区政府起草法案,代表特区政府在诉讼中应诉等。律政司司长实际上也是特区政府的首席法律顾问,通常都由资深大律师出任。大家在TVB律政剧里看到的重罪刑事案件诉讼中的控方就是律政司的律师。《寒战2》中出现的律政司司长则可能是连接《寒战2》和未来《寒战3》的关键性人物。

如果说《寒战2》剧情中出现律政司司长已经非常难得,那么在立法会辩论等桥段中出现立法会主席则更是罕见,说明《寒战2》的剧情设计已经达到美剧《纸牌屋》的高度。那么问题来了,《寒战3》的剧情该怎么设计呢?

虽然香港目前的宪制设计是行政主导,而非西方传统的“三权分立”,但依据《基本法》,立法会仍具有相当大的制衡特区政府的权力。周润发在剧中扮演的简大状就是一位无党派的独立议员,成为刘杰辉和李文彬之间关键性的制衡力量。

目前香港立法会总共有70位议员,主要由功能界别推选(比如法律界就有单独的一个议席)、区域直选、全港直选等几种方式产生。

内地“公检法”在香港如何对应

和内地大陆法系不同,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法官一般都是从执业经验丰富的律师中选任,香港也不例外。这跟英美法系主要依靠判例有很大的关系,没有扎实的执业经历,要从浩如烟海的判例中找到适用的法律原则并作出适当的判决,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港英时代的香港,重大案件的终审权还是归属英国上议院的枢密院,回归之后则由新成立的终审法院行使。虽然《寒战》和《寒战2》中都没有出现法官角色,但是不妨大胆设想,《寒战3》中会不会出现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一局定乾坤呢?

说到廉洁高效的香港公务员队伍,香港廉政公署(ICAC)真是功不可没。ICAC号称“香港政府第一品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香港警队非常腐败,1977年10月,廉政公署以受贿罪案为由,拘捕了100多名警务人员,引爆了积怨已久的警廉冲突,后来,时任港督麦理浩宣布特赦,对1977年1月1日以前的罪行不予追究,当时的警廉冲突才算平息。香港回归后,依据《基本法》,廉政公署直属特首,直接向特首负责,一直都是特区政府的反腐利器。《寒战》和《寒战2》中的张国标就是廉政公署首席调查主任。

虽然发生过严重的腐败,但香港的警察队伍仍然不失为香港成为亚洲最安全城市引以为豪的基础,《寒战》系列电影也是围绕警队高层斗争展开的。香港警察归“三司十三局”之一的保安局(在《寒战》中,刘德华扮演保安局局长)下属的警务处管理。此前香港的警匪片中涉及更多的是基层警员,偶尔如有督察、警司出现,客串一下,就算级别很高了。在《寒战》中,不仅警务处副处长成为主角,连保安局局长都出现了,算是颠覆了港产警匪片的传统题材和人物设定。

从香港的法律职业回到电影《寒战2》,我们看到法治精神最终战胜了惊天阴谋,这不仅是法治的胜利,也是正义的胜利。法治精神更是香港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价值,而这也正是法学教授、律师、法官、律政司、警察、立法会、廉政公署等香港法律职业共同体矢志不渝追求的终极价值和目标。

香港职业训练局 篇5

有效的人力资源预测制度香港的职业教育有一个人力资源预测制度, 其职能机构是职业训练局下属的28个行业训练委员会和部分一般委员会。训练委员会由企业、商会、公会、政府与教育界等方面的代表担任, 义务为职业训练局服务。训练委员会通常每两年一次对所在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对现行职业教育规模、办学方向甚至课程内容作出客观评估, 形成书面报告并公之于众。不仅为职业训练局与政府提供决策资料, 使香港的技术人力供求保持均衡, 也为职业教育单位提供课程设置的依据, 同时还可以帮助求学者选择专业与课程。这一人力资源预测制度使得香港的职业教育目标明确, 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严格的课程设置流程除招生办学计划外, 课程开设计划甚至课程内容, 也都是围绕着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制定的。对于新课程的开设, 需先根据市场需求 (包括人力需求报告与分析, 政府、业界、专业团体意见) 的调查, 再进行课程可行性研究, 研究结果交学科委员会及训练委员会讨论, 收集专业意见, 并邀请专业人士对新课程进行审核, 审核结果交委员会批准。课程开设后, 还要定期对课程进行大检讨, 由课程策划小组及分流课程策划小组每年结合行业需求回顾课程内容, 确保切合行业所需。这一套严格的新课程设置流程保证了课程内容以市场为导向, 为

保障体系

香港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的教学设施与逼真的训练环境香港的职业教育向以设备先进见长, 如沙田分校的影音制作室就包括录影室、录音室、视像控制室、音效控制室, 是一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学生实验室, 里面的各种设备相对于企业界而言都是比较先进的。通过对这些先进设备的操作, 学生能直接制作出与实际视听产品类似的作品。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与实际相结合的模拟教学与情境教学, 重视实际操作和临场突发事故处理的训练, 教学场景与现实工作环境力求一致或接近, 即训练模拟实际工序与实际工作环境, “真刀真枪”地干, 这种做法使学生与业主都获益匪浅。在薄扶林训练中心、沙田分校及柴湾分校, 无论是电机专业、金属品制造专业还是酒店餐饮、旅游专业, 或者多媒体制作、制药及配药专业, 无论技工课程还是技术员课程, 或者高级文凭课程, 无一不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与按照实际工作要求进行严格训练。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实习过程, 经过严格训练的学生, 一旦走上社会, 大多数人可以立即顶班操作。简化理念, 强调实际, 是香港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关键所在。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香港没有职业教育师范院校, 而是注重实际工作经验与技术, 招聘教师至少要求有三年工作经验, 甚至聘请工作5~10年的人学习教育学后来当教师。香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要想应聘教师, 必须先通过一系列课程的资格考试, 取得合格证书, 这些课程不一定一次全部通过, 但是已经取得的证书有一个大约三年的有效期, 过了有效期要重新参加这些课程的考试。这种做法保证了教师的知识水平, 使教师成为知识基础扎实而又技艺精湛的精英。正是这些优秀人才把握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很抢手。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职业训练局下辖的教学中心专门开设了教学入门课程、教学技巧强化课程及在职兼任导师培训课程, 并为教师提供课程策划及教学方法方面的服务, 包括到教室观课,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供意见;与教师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教学资源提供意见;设计咨询程序, 向学生收集意见;就课程发展、策划及教学设计提供意见等。高质量的师资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灵活的教材建设香港职业教育的教材运用比较灵活, 没有人去强求教材统一、完美、成熟, 而是要求教材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反映最新技术成果。职业训练局鼓励教师根据工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自编教材, 形成各自的特色, 把最新科技成果贯穿到教学中去, 使学生所学具有高新技术含量, 毕业后能胜任社会工作。

完善的质量保证制度职业训练局为了能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服务, 还有一套质量保证制度。质量保证制度由质量保证策导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由执行干事担任主席, 包括副执行干事、质量保证主任及员工代表。委员会所制定的政策由质量保证组负责执行, 并负责为各单位负责质素的委员会及小组 (如质素协调小组) 提供培训。质量保证制度的执行分为自我评估与质素审核两个过程, 各单位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 评估指标采用过程与产出两类表现指标, 包括学生及格率、学生修业率、雇主与业界的满意程度等共计16项。各单位在进行自我评估时采用策划—执行—评估—改善模式, 通过不断地收集各方面的意见、问卷调查及每年一次的自我评估, 检讨课程的有效性, 确定自身的长处与弱点, 从而制定相应的强化或补救措施。各单位每四年接受一次审核小组的质素审核。其目的是确保有关单位采取行动, 根据改善工作计划的内容消除弱点, 发挥长处。质素审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先是审核该单位的自我评估报告、改善进度报告等文件, 然后实地探访有关单位, 与单位的骨干人员和其他员工会谈, 收集资料以印证自我评估的结果, 最后提交报告, 总结质素审核的结果并提出改善建议。质量保证制度的执行, 使得职业教育的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改善与提高。

身心并重的全人发展教育香港的

建国后两次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的差异研究

梁卿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30022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第

摘要:建国后, 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21世纪初, 先后两次提出实施“半工半读”制度。两次“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在范围、概念、背景和目的上都不相同。正确认识两次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的区别, 是借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半工半读”制度的历史经验, 做好当前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前提之一。

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亲自关怀下, 我国教育领域兴起了一次“半工半读”的热潮。半个世纪之后的21世纪初, 我国政府又提出要在职业教育中试行“半工半读”制度, 在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为了保证“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半个世纪前

关键词: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的那次“半工半读”浪潮, 希望从中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从目前情况来看, 历史的回溯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也有不足。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没有深刻把握两次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的差异和区别, 这直接限制了今天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因此, 对两次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的差异进行探讨实属必要。

背景不同

两次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的所有不同都根源于其背景不同。这种不同既表现在两次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的时代背景不同, 也表现在两次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的直接背景不同。从时代背景来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久,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认识, 还处在探索阶段。到了新世纪,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 我国不仅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深刻把握, 而且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育领域也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就直接背景而言, 两次“半工半读”制度的实施也不相同。新世纪的“半工半读”制度之所以被提出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背景:第一, 职业院校的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难以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遂推行“半工半读”制度, 以解决这些学生的经济问题。第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 这主要体现为, 在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制度中, 职业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导致“四损”:职校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职业院校则因为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生存危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则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我国重提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第三, 国际上已经有成功

职业教育除了注重课程学习之外, 还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职业训练局的全人发展教育包括全人发展课程、康体活动、义工运动及青年奖励计划。全人发展课程采用互动、轻松、多元化的学习模式, 协助学生确立清晰的升学与就业目标, 培养健康的生活模式, 加强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开拓学术以外的视野, 提升有经验。重提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的另一个背景是, 国际上已经有相关的成功经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丹麦和澳大利亚所实施的“现代学徒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都被认为是较为成功的“半工半读”模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施的“半工半读”制度则有不同的背

景。主要有:第一, 建国后, 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教育的发展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能满足广大青年进一步求学的需要。当时, 全国500万高小毕业生有400万升不了初中, l09万初中毕业生有80万升不了高中, 2O万高中毕业生有8万升不了大学。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青年求学的要求, 国家要多办学校, 但没有足够的经费。同时, 一些家庭因为经济困难也不能供给所有子女读书。第二, 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1957年春, 刘少奇同志视察了河北、河南等省, 发现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许多学生认为, 中小学毕业后去参加生产劳动“没出息”、“没前途”、“低人一等”。针对这些错误思想, 刘少奇专门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予以批评和引导, 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第三, 建国初期, 我国在教育领域曾经全面向苏联学习。我国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都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这种做法, 一方面促进了当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也使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我国国情。1956年, 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提出要根据我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教育界也开始探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实施“半工半读”制度就是在当时情况下所做的一项探索。

1957年11月, 刘少奇同志在《参考资料》上看到《美国大学生有三分之二半工半读》一文, 深受启发, 遂将这篇文章批转团中央, 要求团中央研究是否可以在中国个别试办“半工半读”。团中央随即在全国发起了大规模的勤工俭学运动。“半工半读”由此拉开了序幕。

综上所述, 两次实施“半工半读”制度尽管有相同的背景, 但主要背景并不相同。总的来说, 与新世纪实施“半工半读”制度相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施的“半工半读”制度有着更为广阔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正因为如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施的

助于就业的各项软性技能。康体活动则是由体育教师定期开办各类体育课程, 让学生在轻松舒畅的活动之余, 培养健康的生活文化。义工运动通过让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义工训练, 鼓励学生贡献自己能力服务有需要的群体, 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 达到全面发展。青年奖励计划的内容包括服务科目、野外训练科目、技能科目等, 旨在给予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 以此了解个人潜能并取得成功感。

通过全人发展教育, 可以使学生拓展生活体验和视野, 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香港职业训练局 篇6

职业题材电视剧最扎眼的名词是“职业”, 剧中的主角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做着特例的职业, 是在某个领域中如鱼得水的一群人。他们都是白领, 在社会中属于中产阶级, 又因为职业之故, 他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十几年的时间中, 香港的职业剧已经拍了很多, 有写警察的《刑事侦缉档案》、《皇家反千组》、《鉴证实录》等, 有写法官的《一号皇庭》系列等, 写海关的《缉私群英》等, 写消防的《烈火雄心》系列, 写医生的《妙手仁心》系列、《天涯侠医》, 写飞机师的《冲上云霄》, 写法政高级化验师的《法政先锋》, 甚至还有一部《随时候命》描写的是一个中国内地没有的职业———空中救援服务队。香港职业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剧作特色。

一、普及行业认知, 传达职业精神

警察故事我们看得太多, 对于警察这个职业的了解也相当深入。然而医生、飞机师是我们平时很难接触到的职业, 对于他们的工作我们更是了解甚少。医生是伟大的, 看到那些医生在病房里穿梭的背影, 看到他们为救生命垂危的伤者而大汗淋漓, 看到他们那种饱含关切的目光, 他们就像蜡烛燃烧自己, 为病人服务。我们为之深深地感动。医生这个职业在病人的眼中, 一定是高大的, 有力量的, 因为当你握住他们的手时, 就会感到有丝丝温暖流入你疲惫瘦弱的身体。但普通的观众, 尤其是很少与医生接触的观众, 当他们在电视剧这个虚拟的“现实世界”中, 近距离地观看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心灵路程时, 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职业的艰辛和奉献而感动。记得在《妙手仁心Ⅰ》中, 有一场戏是说妇产科医生Anson (邵美琪饰) 这边在帮人接生, 另一边却正在发生劫持案, 而她却一脸镇静地对身边的人说:“别管别人, 做好自己的事。”这就是可贵的专业精神。没有一个人在面对劫持案的时候是不害怕的, 但是专业精神让她在危险面前顾不得那么多, 对于她来说病人的安危是最重要的。《妙手仁心》系列剧中, 在医院场景中描写得最多的就是急症室, 当一个病人送进医院时, 医护人员都要先询问情况, 然后测量血压、脉搏、氧饱和指数等, 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抢救方法。这些都是普通观众平时无法了解的东西, TVB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了这些步骤和过程。看了程志美 (吴启华饰) 给病人开脑做手术的场景, 真的是壮观。他是全香港最有名的脑科医生, 他的专业技能是无可挑剔的。观众看到人的头盖骨是怎样被撬开的, 看到医生怎样用手术工具在病人的脑子里娴熟地操作着, 这样的场景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的。这些真实的场景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 也给观众心灵的震撼。“电视剧是社会性的艺术, 它的受众面之广大, 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之高, 使它的思想性带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一部好的作品应当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影响受众, 以高尚的道德和理想引导受众。”[1]香港职业剧中的这些职业精神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传播着感染受众精神的文化。

飞机师也是伟大的, 每一次飞行, 他们都担负着整个航班几百人的生命安全, 在飞行任务中不能有一点闪失, 他们给予乘客的是安全感, 是温暖。《冲上云霄》中的唐亦琛 (吴镇宇饰) 也是一个相当专业的人才。有一场戏, 他与他的弟弟唐亦风 (吴卓羲饰) 一同执行飞行任务, 他的弟弟患了感冒, 为了飞机上几百名乘客不受到感染, 他毅然将他的弟弟赶下了飞机。他的专业精神让他大义灭亲, 这是多么难得啊!看过一篇评论, 对他的评价是“作为一个飞行机师, 他技术全面, 遇事沉着冷静, 以安全飞行为准则并且持之以恒地落实到实践;作为一个航校老师, 他朴实尽责, 授课深入浅出, 全心全意地指导着那些怀着飞行梦想的年轻人实现愿望展翅高飞”。[2]《法政先锋》中, 法证部的高级化验师高彦博 (欧阳震华饰) , 专责在犯罪现场辨证、采证与化验证物, 令真凶无所遁形。他经验丰富, 工作出色, 备受赞许, 遗憾的是妻子古泽瑶 (刘锦玲饰) , 因为意外而瘫痪, 但是, 多年来他对妻子不离不弃, 情深一片, 赢得众人的赞美, 尤其是舅仔兼法医科医生古泽琛 (林文龙饰) 的佩服与赞誉, 故而两人感情要好。剧中每一集刑案的发生, 从标示、搜证、化验、辨证, 加上法医的解剖分析, 真是符合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的原则。这样一个完全陌生又专业的行业让观众获得了大量的有效信息, 同时在设置环节的紧张气氛中让人对他们从事的这个职业产生一种敬佩感, 更让我们学会尊重和体谅别人。另外, 该剧还大量介绍了一些高科技的侦破技术, 比如运用DNA技术、STR技术、Simon技术、化骨还原技术、声音重组技术, 其中有些技术还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随时候命》也是讲述香港特区政府七支纪律部队中人数最少, 但服务范围却最大的精锐飞行服务队上山下海执行任务的职业剧。飞行队的主要职责是搜救, 另外, 飞行服务队还为香港市民提供空中医疗服务、警务支持服务、消防服务、空中测量服务以及为政府部门提供运输服务。这个职业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都是新鲜的,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职业的了解也就更加深刻和全面。同时这些陌生化的情节也激发了观众的观赏兴趣。“陌生性情节的新颖奇特, 易于引起观众的注意, 迅速激起观众的情感反应, 留下难忘的印象。”[3]

二、激励观众审视生命价值, 战胜不幸和挫折

《妙手仁心Ⅲ》的宣传海报上有这样一段话“从沙士中走过, 往后的道路会否豁然开朗, 妙手精英继续昂首上路”, 《妙手仁心Ⅲ》是在沙士后拍摄的, 据说是因为沙士才有了这部电视剧, 虽然故事没有过多地涉及到沙士, 但是大家的回忆和心痛依然刻骨铭心。最后, 医生面对和沙士同样可怕的猴天花危机, 吸取教训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再一次战胜了困难。原来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有勇气的香港人希望用这些剧集提醒自己和后人不要忘记过去, 更提醒大家要继续乐观地迈向未来。”[4]在沙士之后, 程志美 (吴启华饰) 患上抑郁症;MC (陈豪饰) 要面对骨枯给他带来的痛苦;Sarah (吴美珩饰) 的子宫颈癌痊愈五年却又转移, 患上了骨癌, 而且正好是她自己这一科。经过这些病痛起伏之后, 他们会更了解自己, 而且告诉我们比较积极的做法是预防胜于治疗, 无论对自身或是身边的人。而面对疾病亦不能讳疾忌医, 虽然生命走向尽头, 如同鲜花会衰败, 草木有枯荣, 但这些世间的生命在自己有限的时间中展现了那么绚丽的风采, 我们也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坎坷。

香港职业剧中的医生剧就是通过一件又一件病例个案, 以及医生和病人的点滴的人性感受历程, 告诉观众要善待身体, 善待我们的生活环境, 推而广之, 善待我们的人伦关系、父母、朋友、伴侣, 善待我们短暂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秒。

职业剧中的飞行题材也同样激励观众珍惜生命, 勇敢地面对困难。《冲上云霄》从凌云志 (马德钟饰) 因救人而意外去世, 到苏怡 (胡杏儿饰) 患上心脏衰竭而差点离去, 穿插在剧集中的这个概念浮出水面, 也使每一个观众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但同时它也是很坚强的, 可以和疾病抗衡, 可以战胜许多强大的细菌, 可以创造出许多连科学都无法解释的奇迹。

《法政先锋》中, 编剧就在案子的“新颖奇特”上下足了工夫, 什么听起来不可思议, 什么就可以被用来当作题材。变性人、双性恋、伦常惨案、变态连环杀手等等各种形式的命案让观众觉得, 编剧似乎不在乎凶手犯案的合理性, 但求案不惊人死不休。但是在这样的恐惧和困难面前, 身为政法化验师不惧怕任何的挑战和危险, 即使自己身临险境也将生命置之度外。从反面督促着人们要爱惜生命, 珍视眼下的幸福生活。

《随时候命》中的情感生活描写细腻而丰富。康友岚 (佘诗曼饰) 意外失忆, 而男友高可风对其不离不弃, 在等待昏迷了三年的女友清醒时我们觉得这个男人很深情, 面对女友醒来后的失忆, 他的无奈和迷茫让人会觉得惋惜, 不过他积极的性格让他从头追起, 最后获得了迟来的幸福。编剧之所以这样安排细节正是告诫我们对于生活要严谨对待, 对于感情要执着专一, 要积极热爱我们的生活, 珍惜我们身边的人。

总之, 活着就是希望。活着真好。在TVB诸多职业剧中, 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对于生命的珍视与热爱, 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遭遇不幸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抗争精神, 这正体现了所有香港人内心的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

三、贯穿感情生活, 洋溢浓郁人情

美国和日本也有很多类似的职业剧, 但笔者还是最喜欢香港职业剧。美国的职业剧偏写实, 而日本则以励志为主, 香港的职业剧既有励志也有写实, 而且在这些元素中浸润着浓浓的人情味。

缘分, 是《冲上云霄》中反复强调的, 编剧特意设置了一个Triangle (缘分娃娃) 穿梭在整部剧集中, 唐亦琛因为它在罗马邂逅乐以珊, 又因为它认识了苏怡, 找到了真爱。缘分兜兜转转, 谁规定了最初爱上的就是一辈子的真爱呢?或许乐以珊就是唐亦琛和苏怡的Triangle (缘分娃娃) , 考验了他们的耐心, 也促成了他们的爱情。

《妙手仁心》系列三部剧集中, 不变的男主角是程志美 (吴启华饰) 和黎国柱 (林保怡饰) 。三部剧集, 他们身边的女人换了几个, 每一部都会有一个新的女人在他们身边出现。剧集情节也是围绕着他们感情的变化发展的。黎国柱, 从第一部就知道他是一个花心的男人, 他身边的女人无数, 却没有一个能留在他身边的。程志美, 温文尔雅的男人, 三部剧集中他的身边有三个女人。第一部中, 他在病床前为昏迷的唐姿礼 (蔡少芬饰) 读《小王子》的场面令人感动, 第二部虽然唐姿礼醒了, 但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第二部, 他的身边又出现了Tracy, 但她或许只是一个过客, 在程志美的身边短暂的停留。第三部, 程志美和Frances (黎姿饰) 总算有个好结局, 他们一路走来, 经历了太多的风雨, 但终究在雨后又重新见到了阳光, 他们凭着心中对对方的爱, 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三段感情, 三部剧集, 通过同一个主角连接在一起。

同样, 《法政先锋》中的情感戏也是让观众为之动情。经过一次生死考验的高彦博 (欧阳震华饰) 终于明确了自己的心, 也明白小柔 (蒙嘉慧饰) 的顾虑, 所以, 他很聪明地让小柔看到自己已经不带戒指的手。当经历过那么多的风雨, 所有的误会都解开时, 我们看到了大家企盼已久的幸福。

感情生活在《随时候命》中同样占据了很大的表演空间。不管是高可风 (郑伊健饰) 与康友岚 (佘诗曼饰) 的爱情, 还是叶青云 (林保怡饰) 与前妻以及周小娟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或是施楚淇 (钟嘉欣饰) 及蒋加诺 (黎诺懿饰) 之间的朦胧而动人的爱情, 都显示出了香港职业人士在工作之余, 渗透着对于优质感情生活的渴望, 对于人与人之间人情味回归的追寻和探求, 以及对于香港社会风尚重回理性和高尚的盼望。

可以说, 人物内心塑造和外部环境刻画结合着浓郁人性魅力的TVB职业剧, 在香港电视剧发展进程中还是

徐夤诗歌

用韵考

刘冰

摘要:晚唐诗人徐夤的诗作繁富且在当时影响很大。通过对徐夤的诗歌采取穷尽式的调查研究, 归纳总结其韵部的分合、用韵的特点发现, 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实际的语音面貌, 同时也印证了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的正确性。

关键词:徐夤诗歌用韵晚唐—五代音系

徐夤, 字昭梦, 闽越莆田人。唐昭宗乾宁元年 (894年) 进士, 梁开平元年 (907年) 再试进士, 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还乡后为闽越王审知幕僚。徐系晚唐五代著名文人。《全唐诗》收录徐夤诗作267首, 全部为近体诗。本文拟对徐夤诗歌韵字进行穷尽性研究, 归纳其韵部的分合、

独具特色的。“平民是构成我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他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趣旨、 (电视) 收视习惯都在社会上产生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因此,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 这个群体对它的收视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候甚至能够左右一部电视剧的命运。”[5]这种散发着浓郁情感的职业电视剧在满足观众窥视欲的同时, 能使普通的观众在人情的浸润中获得心灵的释放。

四、艺术构思独特, 表现手法多样

在艺术构思上, 《妙手仁心》、《冲上云霄》、《法政先锋》和《随时候命》等职业剧所展现的都是以当今香港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为背景的一幕幕生活缩影, 同时又具有相当的时代感, 制片构思宏大。在把握时代脉搏的TVB眼中, 怎样将故事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最关键的攻关点, 而这恰恰是职业剧的最大看点和卖点。例如, 《妙手仁心Ⅲ》就是这样一部顺应时代背景产生的剧集。沙士过后, 香港市民处在沙士后遗症的恐惧之中, TVB通过《妙手仁心Ⅲ》告诉香港市民应该如何去面对沙士后遗症, 减低市民的恐惧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表现手法上, TVB所涉及的剧种领域中, 基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在剧情设置上, 往往通过某些小细节来以小见大式地显现人物个性;另外还采用看似理所当然的机遇巧合来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在人物塑造性格层面上, 其中的主人公都具备比较复杂的性格面, 真实而生动, 在某些特殊事件的处理上又显现与常人不同的方式方法来, 从而达到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收视效果;在人物塑造形象层面上, 男主人公一般都比较有绅士风度, 女主人公却显得有独特的香港式的气质, 这或许与香港地域土壤的独特性有关, 从这些人物身上, 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发现现代香港人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

我们看到, 在TVB的正确运营下, 不管是在画面制作用韵的特点, 进而了解晚唐五代实际语音的情况。徐夤诗歌用韵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徐诗用韵较宽。

大多数韵部即为一个韵摄:冬东钟 (通摄) 、支脂之微 (止摄) 、模虞 (遇摄) 、真谆臻文魂痕 (臻摄) 、桓寒删山先仙 (山摄) 、歌戈 (果摄) 、麻 (假摄) 、庚耕清青 (梗摄) 、尤侯 (流摄) 、阳唐 (宕摄) , 只有蟹摄分为两部:齐、灰咍。

在上述韵摄中, 有几个摄的诗歌数目比较多:

(1) 通摄:《和尚书咏烟》、《纸帐》、《咏灯》、《咏笔二首》、《萤》、《鸿》、《风》、《蝉》、《忙》、《烟》、《尚书筵中咏红手帕》、《苔》。

(2) 止摄:《两晋》、《蝴蝶二首》、《郡侯坐上观琉璃瓶

上还是在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安排上, 所出现的职业剧基本都体现出了其宏伟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总之, 相对于美国职业剧的发展, TVB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它在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 诞生了无数的明星, 从早期的周润发、周星驰、汪明荃、赵雅芝, 到后来黄金时代的无线“五虎将”, 再到最近的古天乐、罗嘉良、佘诗曼、蔡少芬, 他们塑造的一个个角色, 令人刻骨铭心。同时又是这些演员将TVB的发展带进了新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这些新星的出现, 香港TVB的剧目发展前景将一片晴朗。

香港职业剧的趋势之一就是它往往紧扣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 越来越多的以前不是很被关注和了解的行业不断地得到深发, 面向社会大众的行业信息不断涌现, 带领着普通民众向着更高层次的社会认知度和生活质量迈进。另外一个就是, 香港职业剧呈现出周期和生命力强盛的趋势。以上面所列举到的一些作品为例, 它们几乎都成系列的推出, 播放的时间跨度长, 播放的频率高, 这正迎合着观众对于剧情深度了解的心理需求。

另外, 凭借着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经验, 再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外职业剧的先进制作和运营理念, TVB的发展将迎来新阶段。

通过以上对TVB诸多职业剧的分析论证, 我们可以见出香港职业剧在发展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众多因素, 同时我们更会相信在未来香港职业剧市场上, TVB仍然会以其独特的创作灵感和不断创新的剧目特色, 以及先进的运营战略在众多对手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刘晔原.电视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5.

[2][4]电视剧, 2007, (14) :21.

[3]刘隆民.电视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10:40.

浅谈香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篇7

【关键词】香港 职业教育 办学特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83-02

一、香港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况

1、社会经济背景

香港面积1099平方公里,人口675万,堪称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在世界经济博弈中,确立了工业、外贸、金融、建筑、房地产、旅游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工业体系则发展了适合自身实际的轻纺加工、玩具、钟表、仪表、电子制造、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利用香港独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作用,通过不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来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然而,香港自然资源极度贫乏,香港经济高度发展归根到底是靠“人才”,香港拥有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大军,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而这一切主要通过教育与培训,对人力资源的高度开发得以实现。

2、职业教育学制架构

香港职业教育现行学制架构,小学与内地相同,中学以上部分学制架构为“ 3+2+2+3”模式,即第一阶段3年,中一~中三相当于内地初中;第二阶段2年,谓之中四、中五,相当于内地的高中;第三阶段2年,称之谓中六、中七,是大学预科,中七毕业方可报考大学;第四阶段3年,为大学阶段。同时,中三、中五毕业或同等学历及其以上程度,也可进入专业教育学院或训练中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凭课程班和证书课程班学习。为更好地与中国内地和国际教育接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香港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已计划开展学制改革,于2009年秋季起中学以上正式实施“3+3+4”新学制,即初中3年,高中延长为3年,取消大学预科班,大学为4年。

二、香港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

1、明确方向,不断创新。香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在政治经济不断变换的形势下,不仅从容面对,将挑战化为机遇,把成为亚太区卓越的专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让学员学到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对学习的热忱,引领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2、树立品牌,维持优势。建立全日制和资格培训相结合的资历架构,制定行业内每个级别需要的技能、资历。让年轻人以及在职人士清楚地看到自己进修及晋升的阶梯,实现终身学习。配合资历架构,职业训练局委托香港学术评审局进行院校办学质量评审和学科优势评审,通过评审,以检查和证明开设的课程是否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并通过评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从而确立品牌优势。

3、以就业为导向,创立新的专业培训。为配合创意工业发展,培育世界级设计人才,成立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学院的使命是要成为业内翘楚,提供具国际水平的基础设计教育及持续进修课程。提供的学科包括产品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时装及纺织设计、印刷及数码媒体、电影、电脑游戏、玩具设计、首饰设计、钟表设计、眼镜及配饰设计等。

三、香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1、政府主导,管理高效;条件保障,资源充裕;市场主导、办学灵活;目标明确,体系完善。

香港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巨资投入,保障有力。2005—2006年度,香港职业训练局正常经费达28.3亿港元,其中政府直接拨款达62.7%,其余为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全日制中华厨艺专业,每生年培养培训成本高达10万港元。

体系的完备性。香港职业训练局除下设专业教育学院、训练及发展中心等20个教育培训机构外,还设有21个训练委员会和5个一般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成员均有政府、教育、行业及其他社会人士参与。

办学的社会性。香港职业训练局属下的各类教学与培训机构的成员,都由来自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教育界的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组成。这种由政府主导、社会支持、行业赞助协作共建职业教育的教学与培训机构,是香港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容的丰富性。香港职业训练局除专业教育学院、专业教育学科涵盖九大类之外,培训课程异常丰富。一是覆盖香港各行业岗位,二是覆盖各年龄阶段和层次的人员。培训计划(项目)种类繁多,如对职前的有“展翅”计划、“天才再现”计划,对刚就业的有学徒训练计划,对大学毕业生有工科毕业生训练计划,对已从业人员有技能提升计划,还有新科技培训计划等。

目标的实用性。香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宗旨十分明确,即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因此,香港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走的是一条以达到经济与职业为目的的实用主义的途径。注重实用,强调实践,也因此成为香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

学制的灵活性。香港的职业教育学制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训局提供的“一条龙式”专业教育与培训,内部的学历衔接和升学途径十分明确。二是“多入学点”,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均可从任何相应的层级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就读,可谓上下贯通,左右相联,以满足个人和社会业界需求的办学宗旨。

2、先进的“全人发展”培养理念,全部贯穿于“正规教育课程、互通教育课程和非正规教育课程”之中。

香港职业教育提倡“全人发展”(即“德、智、体、群、美、事、情”七个方面),与内地以德育为首的“全面发展”差异较大。香港职业教育中没有系统的德育课程,不仅没有系统的人生观教育,没有系统的爱国爱民族的公民教育,而且把生活行为教育也仅纳入“发挥学生潜能”的框架里,通过开设“实用生活技巧”课程,用体育、团队等课外活动。推行学长“启导计划,鼓励及支持学生参加比赛,发挥创意潜能等形式,来达到训练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建立互助的学习环境的目的。同时,香港职业教育的德育管理较之内地显得十分简明而轻松,从观察香港学生,行为举止讲求文明礼貌,教育环境中没有发现过人为损毁痕迹。这样的结果恐怕只能说是得益于社会高度文明,也反证了孤立单纯的学校德育作用的有限性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德育对社会大系统的依赖性。

3、强调工学结合,即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没有一定的模式,各学系均有自主权,但具体做法大同小异。主要是以学生学习利益为中心、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以企业及社会效益为价值、以学校行政管理有效控制为原则。学生学习的内容,从专业可行性分析、课程设计、审批、实行、验证、检讨、更新,再回到分析,每一环节都要有企业人员参与,由他们提出意见,使教学成效提升。

四、香港职业教育给予的启示

虽然香港与内地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經济制度,但香港职业教育的建设和管理,不仅符合香港的实际,对我们也有深刻的启示。

1、政府的统筹指导作用。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香港政府虽然不介入办学活动,但它通过法律规范和财政资助两大手段从宏观方面规范和引导教育活动,对职业训练局的经费拨款、审批、批后的跟踪和监督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序。训练局发展方向、办学规模、专业建设、课程开设、教师人员配备等,完全由需要而进行配置,政府只起指导、服务和监管作用。这与内地有明显的不同,内地政府主要起决策、领导和管理作用,使职业教育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服务,政府的影响渗透至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对管理体制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等诸多方面一统到底,使办学机构失去了按市场规律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紧贴市场,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香港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行业输送合适的劳动力,职业教育机构的招生、计划、课程开设,是按照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制定的。通过市场调查,为职业教育品牌定位,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3、扩大免费教育的覆盖面。香港职业教育62%的专业课程是政府资助课程,只有38%的热门课程是自负盈亏课程,由市场主导确定收费标准。不少专业和培训课程不仅免收学费,而且受训就读期间还享受稳定津贴、薪金。可见香港不仅把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把它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部分来对待。

上一篇:质量管理铁路工程下一篇:Nd∶YAG纳米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