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抑价问题

2024-07-09

IPO抑价问题(共8篇)

IPO抑价问题 篇1

摘要:IPO抑价现象在中国股票市场非常明显, 分析沪市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新股发行情况, 发现中国股市抑价率过高是因为投机资金过多集中于股市, 缺少其他投资产品和渠道。为了解决抑价问题, 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多种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 使资金分流, 以此减少对股市的过热投机。

关键词:IPO抑价,投机情绪,投融资渠道

引言

首先对IPO抑价问题作简单解释。很多人通常会将抑价与溢价混为一谈, 其实二者的意义截然不同。溢价是指股票发行时超出股票面值 (一般股票面值为1元) 的部分, 而本文所研究的抑价则是指股票发行价格与上市首日成交价格的差, 一般情况下交易价会高于发行价, 我们把发行价高出交易价的比率叫做抑价率。

抑价现象在各国股票市场都非常普遍, 在新型市场和不成熟市场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中国股票市场的抑价率明显高于美国等成熟的市场, 沪深两市的总平均抑价率更是达到了183.75%。过高的抑价率使得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二级市场间套利空间十分巨大, 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 所以股票市场吸引了大量资金, 造成了资金的不合理分配, 不利于经济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其他学者在IPO抑价问题上的观点, 然后提出中国IPO抑价的最主要原因, 最后根据原因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解决办法。

一、文献综述

在证券市场的研究中, 抑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来自各国的不同学者对抑价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也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综合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从客观外部环境入手, 分析市场环境与监管力度;二是对筹资者与投资者这些直接参与主体进行分析, 从主观内因角度得出结论。

客观方面, Maria Roas Borges (2007) 对葡萄牙股市进行研究, 发现1987年葡萄牙股市处于牛市时, 投机泡沫很大, 那一年发行的IPO有过剩需求, 抑价很高, 而牛市过后, 抑价并不明显。Jeng-Ren Chiuo等 (2010) 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发现, 中国IPO市场独立机制的不完善是抑价的主要原因, 独立机制的引入, 可以降低中国股市IPO的抑价程度。Richard J.Kish等 (2012) 表示, 卖空限制是错误定价的一个原因, 卖空限制使市场无效, 由于空方观点不能被价格所反映, 使得IPO二级市场首日交易价变高。Junxiong Fang等 (2012) 认为, 在政府监管下, IPO之后的市场回报率由政府决定, 由此月发行量和初级市场回报正相关, 政府干预至少会部分地促进资本市场的效率。孙冉 (2013) 通过建立模型证明了中国IPO承销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 承销商的寡头垄断造成了高抑价率的出现, 打破垄断是降低抑价的有效途径。鄢亚军 (2012) 证明了二级市场的过度投机在抑价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主观投融资方面, Thomas J.Boulton等 (2010) 经研究表明, IPO之前, 市场上的公司治理活动水平越高, 抑价越高, 抑价与所有权结构相关。Xin Yu, Ying Zheng (2012) 发现, 家族企业会通过高IPO抑价和家庭信托的方式来集中所有权的控制, 当股权集中时, 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 从而导致抑价。Jerry Coakley等 (2009) 认为, 在市场泡沫阶段, 风险投资家和有声望的承销商不能像平时那样起到证明IPO质量的角色, 他们会联合起来为了高回报而制造高抑价。林振兴 (2011) 经研究表明, 投资者关注度与IPO抑价显著正相关, 并且与上市首日换手率也显著正相关。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 他们共同造成了一种多空双方博弈失衡的现象, 高抑价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丰厚的利润率当然也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流入, 存在资金的流入作为支持, 抑价率是不会下降的。

二、中国高抑价率现象分析

以上学者分析出的IPO抑价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笔者认为, 这些都是造成IPO抑价问题的种种现象,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 都存在着一种源动力的推动, 那就是利益。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 总是会流动到其认为的利润率最高的地方去。下面根据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自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上市发行情况与上证指数走势的关系来具体分析IPO抑价问题在中国的情况。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属于核准制, 所以证监会会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时期关闭IPO大门, 导致空窗期的出现。空窗期的出现正好把中国股票市场分割成了几个阶段, 本段将通过具体分析这几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得出IPO抑价高现象的原因。

从2005年4月的股份制改革开始到2006年6月为股改适应空窗期。政府为了稳定市场避免资金分流, 股改刚一开始就关闭了IPO之门。由于大小非的解禁, 使得市场供应突然增加, 股改开始后大盘指数继续下滑, 一度跌破1 000点, 这种环境下确实不适合再发行新股抢占资金。到2005年12月, 股改压力的释放阶段性结束, 市场开始企稳回升, 正在形成新股发行的有利条件。

从2006年6月大同煤业上市起至2007年12月底为飞速增长期。这一时期大盘泡沫式增长, 从1 600点左右直冲至6 000点上方, 在此期间发行的新股平均抑价率高达惊人的97.51%, 投资者基本都处于疯狂状态, 毫无风险意识。

2008年全年为泡沫破裂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股市2008年进入泡沫全面破裂阶段, 上证指数从5 000多点直泄至1 664点, 2008年全年只有6只股票在沪市上市, 但平均抑价率依然较高, 达到48.66%。

2009年1—7月为空窗恢复期。2008年大跌后市场信心丧失殆尽, 为了使股市恢复元气, 再次进入一个空窗期。在此期间大盘逐渐触底反弹, 最高时反弹至3 454点。

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为低位盘整期。在市场信心得以部分恢复之后, 2009年7月四川成渝公开发行重启IPO, 这段时间进入一个密集发行期, 月平均上市企业数量高达2.62家, 平均抑价率也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9.27%。与之对应的大盘点位较为稳定, 在3 000多点到2 000点之间震荡, 略有下行趋势。

2012年10月至今为空窗整顿期。由于12年下半年股市疲软下行, 外加舆论对IPO企业质量的质疑, 中国股市再次进入一个较长的空窗期。这这期间排队上市的企业一度达到800多家, 本次整顿期间对企业财务的审核力度明显加大, 两轮的财务自查已经逼退超过100家企业。下次IPO重启之后上市的企业将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优质企业。

从以上不同阶段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在股市点位高的时候发行的股票抑价率偏高, 反之则相对较低, 即使是在股市大跌的2008年, 抑价率也高于低位盘整期。大盘的点位可以代表投资者的热情程度, 当投资者对二级市场信心满满热情高涨的时候就会推高大盘指数, 同时带动抑价率一同攀升。当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足时, 市场上缺乏资金支持, 抑价率自然随之降低。由此看出, 中国抑价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投资热情程度。

中国高抑价率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对二级市场有很高的投资热情, 现在再继续探究更深层的原因, 为什么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情有独钟, 股票市场是否真的如此的值得投资。答案是否定的, 股票市场本身是没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的。投资者手里的资金都存在寻找获利增值渠道的本性, 而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在非成熟阶段, 可投资的产品或资产的品种比较匮乏, 唯有股票市场比较活跃, 所以资金基本上没有其他可选项, 只能投资于股市。这一现象在2006—2008年体现得十分明显。而到了2009年之后, 私募股权投资、小额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相继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外加房地产行业吸收了大量的投资资金, 可以明显地看出抑价率有所降低。

所以, 中国抑价率高的根本原因是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的缺乏, 资金到不了其最该去或者最需要的地方, 导致了二级市场投机情绪严重, 推高了股票发行的抑价率。

三、中国高抑价率的解决办法

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利用政府出台规章办法去强制限制、规范股票的发行, 来降低抑价率。笔者认为这种办法只能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 就例如锅里的牛奶烧开了, 只用力盖锅盖是不能防止牛奶溢出来的。必须从消除事物发生的源动力入手, 最有效的是釜底抽薪。抑价率高的源动力是二级市场上过多的投机性资金, 下面提出一些方法建议, 使得资金自愿的从二级市场撤出走向其他领域。核心思想就是要让资金在其他的地方能更好地增值保值。

1.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国债占比大, 公司债相对较少, 而且债券的流动性比股票差, 导致债券市场活跃度远低于股票市场。目前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努力减少债券转让的难度。

2. 发展多层次金融。

扩大三版市场的规模, 继续加大建立低于三版的产权交易所, 使未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也能得到股权融资的机会, 形成不同级别的企业在各种级别的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局面, 没必要所有企业都去挤IPO的独木桥。

3. 鼓励和规范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

风投和PE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虽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但是专业性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比较混乱, 甚至还出现了PE诈骗的案例。政府应该帮助风投和PE健康发展, 并设法增加股权投资的退出机制, 让他们成为闲散资金与优质项目之间的重要桥梁。

4. 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

温州的金融改革已经在试点将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 这一试点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继续进行, 一些大型国企其实对资金的渴求远不及中小企业, 村镇银行能有效地让资金流入最急需的地方。

5. 鼓励金融产品创新。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创新也不断推出, 例如这两年才刚刚兴起的P2P人人贷, 可以有效地搭建起资金供求双方交易的平台。国家应该对这种发展金融创新的企业给以政策支持, 例如在企业成立前期减免税收, 派专人辅导等。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产品可以改善资金的利用率, 增加投资渠道。

总结

IPO之所以出现高抑价率, 是因为IPO在中国是一个稀缺资源, 融资者都在抢着走这条独木桥, 而投资者又没有太多选择只能投资于此。解决这一问题并非一定要从抑价本身直接入手进行控制, 可以通过围魏救赵的策略从其他方面间接打破IPO是稀缺资源的现象, 使得融资者有更多的融资渠道, 投资者面对更多的投资产品。这样既能吸引走股票二级市场上过多的投机资金, 降低抑价率, 又能让资金的利用更有效率, 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谓一石二鸟。

参考文献

[1]赵威, 王春峰.中国特色IPO抑价的本质研究——发行制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7) .

[2]崔伶俐.现代商贸工业[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

[3]Thomas J.Boulton.Acquisition Activity and IPO Underpricing[J].Financial Management, Winter 2010.

[4]BEN J.SOPRANZETTI.The Market for New Issues:Impact of Offering Priceon Price Support and Underpricing[j].Review of Quantitative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6.

有关IPO抑价的分析 篇2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股票债券将会出现在金融市场上,那么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问题就不能忽略。我国的IPO抑价现象非常严重,中国面临着机遇,但是同时也面对着挑战:应该严格规范市场,尤其是IPO抑价问题。

【关键词】IPO抑价;影响;原因探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26-01

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所谓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价格低于流通的二级市场价格,特别是上市首日的交易价格巨幅上涨,使投资者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也被称为是IPO的低估。

1 IPO抑价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各个国家各个市场的IPO定价问题的调查发现,IPO抑价的主要因素是:

(1)股票发行规模。股票发行规模和IPO的抑价程度呈正相关关系。IPO 发行的股票数量越多,承销商为了控制发行风险,提高公司声誉,就越倾向于调低IPO的发行价格。 这与市场经验是相符合的。

(2)市场的波动。市场波动会对IPO定价产生助涨或助跌的效应。当市场表现良好,投资者信心充分的时候,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往往会比较高。然而,当市场表现低迷的时候,承销商往往不敢把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的价格定的过高。

(3)行业特征的影响。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受欢迎程度,若该行业目前处于受欢迎的状态,那么这个行业的证券整体水平可能就比较高,而且比较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此时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定价相比冷门行业就比较高。

(4)在决定公司内在素质方面的因素中,资产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 净资产收益水平、资产结构状况、盈利构成状况和现实债务偿付状况等六大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它们也基本体现了企业的综合状况。在IPO定价过程中, 企业的上述方面实际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考虑。

2 IPO抑价发行原因探究

我认为在众多的对IPO抑价的解释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抑价是最合理的。

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IPO抑价现象,基本假设是IPO抑价率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正相关,IPO抑价是对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风险的补偿,当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确定性降至零时,抑价现象将会消失,由于市场上涉及发行者、承销商和投资者这三个主体,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抑价现象的发生。根据信息不对称所考察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即三种假说:

2.1 发行者与承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投资银行模型”

Baron与Holmstrom(1980)指出,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存在着潜在利益冲突:虽然发行人要求发行收益最大化,但承销商为了降低成本和承销期间的工作量,倾向于定一个比较低的价格。那么在IPO抑价是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在IPO定价问题上承销商比发行人具有更大的决定权,然而承销商之间存在着竞争使得上述问题很难实现。由于对于发行者来说,他们不具备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能力,为了了解市场需求,他们不得不接受承销商的建议。对于承销商来说,市场上存在不止一个承销商,任何一个承销商为了争取承销资格不得不尽量为发行人着想,由于发行人的目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们的定价不能太低。

2.2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赢者诅咒模型”

Rock(1986)认为,投资者整体比发行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但投资者内部分为知情投资者和不知情投资者两个群体。知情投资者确切知道股票的真实价值,仅当发行价小于股票价值时,知情投资者才会参与认购。显然,未知情投资者的认购中签率将因知情投资者是否参与认购而发生变化。当发行价高于股票价值时,知情投资者放弃新股认购,从而未知情投资者的中签率提高,反之则降低。这一结果令未知情投资者陷入“赢者诅咒”的窘境,导致他们缺乏认购新股的积极性。

2.3 发行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信号显示模型”

“信号显示模型”假设发行者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并且一级市场上存在着“业绩较好”和“业绩较差”两类公司。因为发行者对于其自身价值了解的更清楚,所以抑价成为使潜在投资者相信公司业绩较好的手段,即发行者通过抑价的高低向投资者显示其自身价值优劣的信号。另外,“信号显示模型”也假设承销者可以通过IPO过程向市场“显示”其专业价值与声誉。

3 我国IPO的现状

我国新股上市发行的流程主要包括证券发行报批前的准备、证券发行人提交申请文件、证券发行的审批、实施发行等四个阶段。在新股的发审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初审和发行审核委员会复审,通过后即可公开发行。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3.1 发行审核效率较低

我国的新股发行实行的是核准制,新股发行审核工作主要由发审委进行。由于发行后出现的任何问题便与发审委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在审核環节就必须严格把关,这样就造成了审核工作的低效率。

3.2 定价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上市定价没有完全引入市场机制,因而造成在市场好时拼命增发,市场低迷时则索性关闭IPO发审。而且行政强制干预的现状明显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我们的市场化运作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

3.3 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

由于在中国的市场上投资新股基本上是高收益低风险的,因此,投资者热衷于投资新股,这样使得IPO抑价发行的问题更加严重。

那么面对中国市场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呢?

进一步完善发行市场化机制。强化新股发行的市场约束功效,释放IPO抑价率偏高带来的市场风险。倡导理性投资,合理引导市场投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投机资金的推动是造成IPO抑价率高的重要原因。减少政府对股市的干预。我国股市目前的不成熟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系,应逐步消除政策的过度干预,消除市场的政策痕迹,采用科学的股票估值模式,以适应市场化改革。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性。

4 结语

完善和规范股市的运作,是市场参与者及国家证券管理层的共同目标。针对我国IPO抑价发行的问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化机制,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股票发行市场,才能真正保护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及信心,将股市发展成为成熟的资本市场。

げ慰嘉南:

[1] 《世界商业评论》.《我国A股市场IPO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2]任玉:《我国IPO抑价发行问题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年01期

我国IPO抑价发行问题研究 篇3

股票发行市场是资金需求者直接获得资金的市场, 它在股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逐年增加, 股票发行市场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但是与国际上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 本文就IPO抑价发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1 IPO抑价发行概述

IPO, 即Initial Public Offe ring, 是指首次公开发行, 而IPO抑价是发行抑价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Underpricing) , 即指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较低, 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价格较高, 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率的一种现象。IPO抑价问题非常复杂性, 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世界各国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解释IPO抑价行为, 主要有:赢者诅咒假说、随潮流假说、信号假说、投机泡沫假说、市场气氛假说、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等。这些都是西方学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的基础上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在国外获得了相应实证研究的支持, 而关于股票的发行和定价是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的一个根本性区别, 不能脱离这一根本问题来研究中国的股票市场。

2 IPO抑价发行原因探究

2.1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现状我国新股上市发行的流程主要

包括证券发行报批前的准备、证券发行人提交申请文件、证券发行的审批、实施发行等四个阶段。在新股的发审过程中, 一般要经过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初审和发行审核委员会复审, 通过后即可公开发行。

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 我国又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发审效率的配套政策, 时称IPO新政。自IPO新政实施以来, 中小企业发行审核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发行上市的财务条件更加明确, 保荐人责任更加重大, 并且还取消了一年辅导期和间隔一年才能融资的要求, 实施了更为市场化的发行与定价方式, 从而大大缩短了发行上市时间。但是, 和国际上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仍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新股发行制度本身的各种不足也越来越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

2.2 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2.2.1 发行审核效率较低由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实行的是核

准制, 新股发行的审核工作主要由证监会下设的“发审委”把关。但是企业上市后, 再发现企业有问题时便与发审委没有任何关系。同时, 由于发审委主要对证监会负责, 为了避免在发审环节出现问题, 发审委成员就只能从审核程序上保证审核工作的合规合法, 因而导致了效率较低。

2.2.2 新股市场化定价机制不完善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并没有

完全走上市场化道路, 新股的发行审核、上市定价也没完全引入市场机制, 因而造成在市场好时拼命增发、扩容, 市场低迷时则索性关闭IPO发审。而且行政强制干预的现状明显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导致我们的市场化运作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

2.2.3“打新”投机心理导致新股高发行抑价改革前的新股发

行制度, 往往制造出新股不败的神话, 2007年, 新股网上申购的收益率接近20%, 在低迷的2008年也接近4%, 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极少, “打新”成为了股民保证资金安全的一种投资办法。09年重启IPO之后, 市场投机心理依然浓厚, 二级市场的股票过度炒作“预期”, 滥用“动态市盈率”, 加上流动性过剩, 使二级市场市盈率高居不下, 失去合理性, 虽有超大盘股的低市盈率拉低市场平均市盈率, 但不能抑制人们的投机心理, 中小盘股市盈率很高, 最近上市的创业板市盈率更是远远超出主板, 达百倍之上, 这些过度投机的参照指标, 使二级市场对新股上市的估值严重高于新股发行的价格, 造成新股发行的相对高抑价。

据统计, 2007年国内A股共发行了120只新股, 平均发行市盈率29.9倍;2008年共发行了76只新股, 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6.84倍。2009年, 前6个月的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39.05倍。虽然看起来09年在发行新政的影响下新股发行的市盈率高出了平均水平, 但在市场高估值的前提下, 投资者依然热衷“打新”, 其动力无疑是新股既往的低风险和高收益特征。只要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投机与炒作的气氛中, 高发行抑价率的现象就不可能根本消除, 中国股市很难步入价值投资的正确轨道。

3 我国IPO抑价发行的对策建议

3.1 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由于资本市场的制度缺失, 投

资者不能通过套期保值等技术操作获利, 从而造成股票只能上涨不能下跌的刚性走势, 形成股市泡沫, 也同时造成了新股高抑价。所以, 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推行有利于市场稳定的新政策, 是最终解决新股抑价的根本。

3.2 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新股高抑价原因有二:一是发行

价格可能严重低估公司价值;二是由于过度炒作或市场操纵因素。所以首先需要市场化、多元化的新股发行机制。现阶段中国应该采取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结合中国股票市场自身特点的多样化的新股定价、发行方式, 保证市场的公平和效率。从发行方式来看:对部分小盘股的发行可以沿用上网定价发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和上网公开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对部分大盘股的发行应尽可能采用对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和对法人配售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在条件成熟时, 还可以考虑采用上网竞价发行方式。从定价方式来看:目前不宜实施完全开放化的市场定价制度, 应该在初期阶段选择有限制的累计投标方式, 在普通投资者对市场化发行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和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允许证券市场基本对外开放、人民币能够在资本项目下自由流动, 国际投资者比重较大时, 考虑采取中国香港市场上目前使用的混合招股模式。推动IPO高抑价率水平向理性回归。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机构询价机制, 研究表明, 在实施询价制后, 新股IPO定价更加贴近市场价格。从IPO的定价效率而言, 在询价制条件下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明显提高, 信息传递效率也得到明显增强, 新股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 市场因素、行业特性、经营风险等信息也能够迅速融入定价体系, 使新股价格趋于合理。

3.3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从信息经济学观点来看, 证券

市场的信息非均衡是IPO抑价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那么市场透明度就会差, 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差异也就会越明显, IPO的抑价率也就越高。从新股发行者角度而言, 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应该加强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沟通, 强化新股发行的推介工作, 减少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均衡程度, 从而提高新股IPO定价过程中的公司相关信息的渗透能力, 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新股发行定价效率。

3.4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解决供需失衡在我国, 由于宽松的货

币政策使市场形成了很强的流动性, 所以应该发展和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使金融产品推陈出新, 投资者有良好的投资渠道, 促使股价理性回归, 从而缓解资本市场的供需失衡。

3.5 倡导理性投资, 合理引导市场投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

上, 投机资金的推动是造成IPO抑价率高企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已渐渐看到了成效, 之前困扰证券市场的诸多制度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新股发行的市场化约束机制正在凸现。因此, 应当倡导理性投资, 同时要借鉴国际经验, 并且投资者应对一级市场投资持有适度的期望回报率, 回避过度投机的市场风险。

4 结语

完善和规范股市的运作, 是市场参与者及国家证券管理层的共同目标。针对我国IPO抑价发行的问题,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市场化机制, 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股票发行市场, 才能真正保护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及信心, 将股市发展成为成熟的资本市场。

论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

陈敏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摘要: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和交易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这种支付和交换手段。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整个内部控制的重点所在, 货币资金的管理也是整个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 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0引言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称为企业的货币资金, 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关键的组成部分, 实施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货币合理、合法开支以及货币回收途径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受贿等舞弊行为的出现, 以保证企业货币资产的安全, 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但是, 由于货币资金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也成为不法分子挪用和盗窃的主要对象, 而不能对货币资金实施有效控制, 是多数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中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岗位分离存在的问题在企业的制度实施过程中, 岗位分离制度存在着相对较严重的漏洞。在实施中, 只有出纳员不监管账户这个控制的符合标准高, 其他的控制都无法落实。比如, 不能定期更换出纳, 银行对账单的工作也是由出纳去银行索取, 银行存款的余额调节表也是由出纳来编制。有的单位出纳除了现金的收付之外, 还担任保存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工作, 甚至有的单位会计和出纳以人担任, 会计也办理现金的收付工作, 岗位分离制度的混乱, 无形中给有些不法人员以可乘之机, 私吞公款、私自放贷的现象经常存在。

1.2授权审批存在的问题在授权审批实施过程中, 有一部分企业的货币资金收支都经过审核等相关规定程序, 手续齐全, 这表明授权审批制度的建立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重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企业并不依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授权和审批, 而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 审批过程中主观意识强, 随意性大, 有的领导滥用权限, 使得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全部都得到报销。这种由于领导权力过于集中, 相对弱化了其他会计人员的审核权限, 导致授权审批制度不能得到全面实施。

1.3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关于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在企业实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尤其是在对库存现金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对库存现金的限额管理几乎没有企业去实施, 另外, 还存在着对现金清查工作的不重视, 很多企业在对现金的管理上对外严格对内放松, 对现金清查工作不彻底导致白条的存在;很多本应该用转账支付的款项却用了现金支付, 对于大额货款的支付手段更是不按要求执行。

1.4在票据印章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形式上看, 大部分企业的票据与印章的保管情况良好, 但是在实际中, 有一部分企业经常会出现贪图工作便利而将印鉴交给同一个人管理的情况。在票据的管理上, 包括领用、核销登记等等, 都需要按照手续进行, 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操作不够规范, 其中采购过程中存在领用空白支票的现象, 而且比较严重。

2本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具体措施

2.1关于岗位分工的控制企业在设计和建立健全计内部控制制度时, 首先要针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岗位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其次要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 同一个人不能兼任两项或以上的工作, 同一个岗位不能执行两项或以上的职责, 其核心在于企业的“内部牵制”。工作中, 出纳员不能兼任稽核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不能负责收入、支出以及往来账务的录入工作;清查人员不能负责保管工作;支付的审批与执行也要分离。第三点是建立回避制度, 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能承担会计部门主管的工作, 会计部门主观的直系亲属不能担任出纳工作。

2.2关于授权审批制度的控制企业应当制定审批人对企业货币资金业务往来的审批授权方式、程序、权限和相关的控制措施, 所有审批人员不得超越其应有的权限范围;明确经办人员在办理货币业务时的工作要求和权限范围;在办理货币业务时, 要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支付的程序, 及时准确的入账。

2.3对支付业务的控制对于支付业务, 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货币授权制度和审批制度, 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办理支付业务。 (1) 支付申请。在企业部门或者个人需要用款时, 应当向审批人提出申请, 注明所需金额、用途和支付方式等相关内容, 并且要附有原始单据或者相关证明。 (2) 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规定中其职责和授权权限以及相应的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申请应当坚决拒绝, 对于金额重大或者有重要意义的申请, 应当集体决策或者联合签署。 (3) 支付复核。根据规定, 财务部门应当制定专人对于已经批准的申请进行复核, 复核的内容包括权限、范围、审核的程序和手续, 以及相关票据, 金额的准确性以及资金使用方式的合法性等。在复核准确无误后, 交给出纳办理支付。 (4) 办理支付。由出纳员根据复核无误的申请办理相应支付手续, 同时登记现金日记账或者银行存款日记账。

2.4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控制 (1) 企业应当加强对现金限额的管理, 对于超过库存限额部分的现金应当那个及时存入银行。企业需要明确现金的使用范围, 要严格按照国家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制度的规定进行现金的使用与保管;对于不属于现金结算范围内的支付业务一律通过银行存款进行交易。 (2) 对银行账户的管理。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规定, 企业应当至少开设一个基本账户, 进行存款、取款以及转账, 严格遵守银行关于结算的法律法规, 禁止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远期支票或者其他票据, 禁止签发、取得或者转让债权债务的票据, 禁止没有任何理由的拒绝付款, 随意占用他人资金,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结算制度, 禁止签发空头支票和与预留签名不符的支票。企业应当每个月都指定出纳以外的人员对银行存款的账户进行核对, 并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确定实际余额与银行对账单是否符合。如果企业使用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手段, 更要求加强监督检查, 执行网上支付操作人员的不相容职务分离, 防止因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支付业务的严格流程。

2.5账实核对、清查盘点和限制接近制度的控制企业应当近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对货币资金的盘点, 将结果与实际中的会计记录进行比较, 当结果与记录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很可能是在货币资金的管理上出现了失误、损失或者其他情况, 应当及时进行分析, 查清责任。同时应当控制未经授权的人员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2.6对票据及印章的控制企业应当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注销等职责权限, 加强对票据各个环节的管理, 以及登记备查的管理。为了防止空白票据的被盗或者丢失, 应当做专门登记。关于经济业务的盖章或者签字手续, 要严格履行, 财务章应该由专人保管, 不能由同一人保管各种印章。

总结:鉴于当前部分企业在货币资金的管理及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应当根据相关标准, 根据以上各种具体措施, 建立健全关于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保证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使货币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只有这样, 才能将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有助于更好的控制和管理货币资金。

参考文献

[1]马锐, 张慧.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财会月刊.2008年09期.

[2]郇志坚, 戈歧明.我国IPO高抑价探析.新疆金融.2008年02期.

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问题探析 篇4

关键词:IPO,抑价,询价,发行制度,定价机制

一、引言

IPO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第一次在股票市场上向潜在的投资者发售股票, 募集公司权益资本的行为。IPO抑价是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 一级市场的投资者能够通过认购新股获得无风险超额收益的现象。

IPO抑价与资本市场理论是相悖的。根据资本市场理论, 股票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 股票内在价值由公司的信息集体现。在有效市场上, 信息是公开的, 股票价格就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无论是在一级或二级市场上, 投资者都是根据公司的信息集衡量其股票价值,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股票交易的。由于股票发行和上市的时间相差无几, 公司的信息集在其间几无变化, 因此股票上市首日的价格不应该显著地高于其发行价格。然而, IPO抑价却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 且抑价率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 成熟股票市场的IPO抑价率较低, 一般不超过20%, 新兴市场的抑价率较高, 通常达到30%-80%, 但我国的IPO抑价率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也显著高于新兴市场国家, 在1997年~2004年, 我国共发行新股769只, 平均的IPO抑价率为118.71%;2009年7月,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走好, 融资功能恢复, A股市场发行并上市的桂林三金、中国建筑等五只新股均出现大额抑价, 平均IPO抑价率高达111.46%。

二、西方国家对IPO抑价的理论解释

按照证券市场理论, 股票价格是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 股票发行价格与流通价格的定价原理并无本质区别, 不应存在高额的IPO抑价。因此, 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IPO抑价就成了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最具迷惑性难题之一, 被冠以“IPO抑价之谜”而成为证券市场历久不衰的研究热点, 出现了众多从不同角度阐释IPO抑价的著名理论。

1. 赢家诅咒假说

Rock (1986) 提出的赢家诅咒假说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IPO抑价理论。假说把投资者划分为掌握信息和未掌握信息两类, 并认为掌握信息的投资者凭借信息优势, 能够把握发行公司的市场价值, 当他们确定发行的新股具有投资价值时, 便会踊跃申购, 并将未掌握信息的投资者挤出发行市场, 使之得不到具有投资价值的新股;而当发行的新股不具备投资价值时, 掌握信息的投资者便会退出市场, 使未掌握信息的投资者因得到大量劣质公司发行的新股而遭受损失, 即所谓“赢家的诅咒”。由于赢家的诅咒, 未掌握信息的投资者便会退出市场, 为确保新股顺利发行, 发行公司需要吸引未掌握信息投资者的投资, 不得不降低新股发行价, 以补偿未掌握信息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 并依此解释了IPO抑价。

2. 投资银行垄断假说

Baron (1982) 从投资银行和发行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解释IPO抑价。该假说认为投资银行作为承销商比发行公司具有更多有关资本市场和IPO定价的信息, 在IPO定价中具有主动权。由于IPO价格直接关系到IPO成败, 为了促进新股顺利发行, 降低承销风险, 树立良好的承销声誉, 投资银行具有低价发行动机。由于投资银行在发行市场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并对新股进行折价发行, 久而久之就会使市场各方对低价发行习以为常, 并由此而产生IPO抑价。Carte (1990) 等人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声誉差的投资银行与声誉好的投资银行相比, 其承销股票的IPO抑价更为严重, 进一步支持了该假说。

3. 股权分散假说

Brennan和Franks (1995) 从防止收购和保持股票的流动性的角度阐述了IPO抑价。假说认为低价发行会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导致投资者对股票的过度需求, 此时投资者所能实际购买的股票将按申购数额进行比例配售, 从而造成股权分散, 加大了敌意公司的收购难度;此外, 公司股票上市后, 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而股权分散有利于提升股票的流动性。出于这样的考虑, 发行公司就有了低价发行的动机, 从而造成IPO抑价。

4. 后续融资假说

Allen等 (1989) 从发行公司的持续融资动机说明IPO抑价。后续融资假说在我国的文献中也被称为信号传递假说、信息不对称假说、信号假说理论等。该假说认为IPO抑价是发行公司表现其内在价值的信号。绩优公司往往在IPO时低价发行, 并以此向不了解公司信息的投资者传递公司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信息, 在后续的增资发行中, 由于投资者通过IPO抑价已经获得了公司信息, 并对公司发展前景形成了良好预期, 绩优公司就可通过后续再融资来弥补IPO低价的损失, 因此, IPO低价的目的是便利公司上市后的再融资。绩差公司虽可模仿绩优公司实行IPO低价, 但因“信号传递”的关系, 必须承担由IPO低价带来的融资不足以及后续融资的困难。

5. 从众假说

从众假说也称攀比效应假说, 是Welh (1992) 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心理角度解释IPO抑价的理论。从众假说颇具羊群效应的意味, 假说认为证券市场投资者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在做投资决策时, 一般都会先观察其他投资者的行为, 并跟随先前的投资者做出相似的投资决策。由于IPO低价会引起少数信息掌握者的踊跃申购, 进而吸引其他投资者的大量申购, 从而产生从众效应, 使公司新股顺利发行。出于这样的考虑, 发行公司具有压低发行价格的动机, 从而产生IPO抑价。

除上述理论之外, 尚有避免诉讼假说、过度投机假说、信息获取成本假说等等, 这些假说各自从不同角度阐释了IPO抑价, 不再赘述。

三、我国A股市场IPO高抑价的制度因素

上述IPO抑价理论从不同层面成功解释了西方国家IPO抑价的原因, 遗憾的是不能直接用来解释我国的IPO高抑价现象, 因为国外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和一级市场充沛的股票供给, 而在这两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的IPO抑价给予了高度关注, 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 国内学者对我国IPO抑价研究的一般思路主要是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实证分析或解释导致我国IPO高抑价原因。如尹晓冰、汪戎通过计量模型对发行公司的IPO规模、IPO市盈率、IPO中签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IPO抑价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3];周孝华、唐文秀以IPO公司的发行规模、市盈率、发行日至上市日期限、发行日之前的股票市场收益率和主承销商排名为自变量建立模型, 实证分析和检验了各变量与IPO抑价的相关关系以及各变量对IPO抑价的影响程度[4]。笔者赞同是多种因素导致我国IPO高抑价的观点, 同时认为我国的IPO高抑价必然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运行机制相联系, 是我国股票市场特有矛盾在一、二级市场链接环节上的具体体现。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造成我国现阶段IPO高抑价的主要原因是股票发行、定价制度和交易制度改革的割裂。以下进行分析。

IPO抑价是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 是反映一、二级市场平稳对接与否的重要指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IPO抑价率也是一国股票市场整体运行效率的体现。抑价率低, 说明一、二级市场对股票的定价相差无几, 定价相对准确, 因而股票市场整体运行效率较高;反之, 抑价率高, 则说明一、二市场的对接不平稳, 说明两个市场的定价机制是脱节的, 或者两个市场都不能准确的为股票定价, 或者是其中一个市场的定价机制存在大的问题, 因此, 抑价率高也就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低。我国股票市场自建立以来, 发行制度和定价机制进行了多次改革, 发行制度先后经历了审批制→核准制→保荐制, 定价机制经历了固定市盈率→相对固定市盈率→竞价→询价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我国现行的新股定价机制:询价制, 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 但总体而言和发达国家是一致的, 新股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是明显的。反观确定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交易制度, 在伴随发行和定价机制的多次改革中却几无变动, 如股票发行和交易的监管职能分别由证监会和交易所承担;新股上市首日的开盘集合竞价的有效报价范围仍是发行价格的900%, 且不设涨跌幅限制等。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发行和交易制度的割裂, 发行和交易制度改革的脱节是导致我国现阶段新股上市首日屡遭爆炒, 造成IPO抑价率长期高企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给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应该承认, 在实行审批制和固定市盈率时期, 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交易制度对于弥补固定价格发行的定价缺陷, 发挥股票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是有积极作用的, 问题是我国从2004年起即实行保荐制和累计投标询价制, 理论上可以认定询价制是市场化的定价, 也就是说我们原来设计的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首日交易制度来矫正新股发行定价非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已不复存在。既然如此, 为什么不能对首日交易不设涨跌幅限制的交易制度进行改革, 以遏制新股上市首日屡遭爆炒, 致使IPO抑价率长期高企的局面呢?

面对我国资本市场创新改革的举步维艰, 深入研究发行和交易制度的平稳对接, 扬弃某些已经失去制度基础, 并可能为市场发展带来重大隐患的规定, 使IPO抑价率回归至合理水平, 不仅是证券市场各方希望的结果, 也是我国证券市场效率提升并走向健康发展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强:全流通时期IPO抑价率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7, (6)

[2]田彦雪:西方IPO抑价理论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界, 2007, (3)

[3]尹晓冰汪戎:全流通发行制度下的IPO抑价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2)

IPO抑价问题 篇5

IPO (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即首次公开募股,它是指将要上市的企业通过证劵市场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 来筹集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过程。IPO抑价是指新股票的发行价格在短期内远远低于市场交易价格,从而导致发行价格与短期平均交易价格之间出现了巨大的价差,从而出现了较高的无风险超额收益的现象。

从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来看,无论是西方成熟市场例如美国、英国,还是新兴市场例如中国、印度,IPO抑价都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定程度的IPO抑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成熟市场的IPO抑价率通常介于10% ~ 20% 。但是我国的IPO抑价率通常高得惊人,有统计数据显示,1990— 2005年, 我国1394家上市公司的平均IPO抑价率高达164. 5% 。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IPO这种长期高抑价给金融市场带来了许多危害,十分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 IPO高抑价的危害

2. 1 IPO高抑价严重影响了我国股票发行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因为高抑价的长期存在使得投资者对新股进行热情追捧,导致新股破发的风险几乎没有,企业只要能够上市,无论其是否具有发展前景,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所需资金, 因而严重影响了一级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2. 2 IPO高抑价严重影响了二级市场的稳定运行

由于IPO高抑价的存在,使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者可以获得巨大的无风险超额收益,相比之下,没有充足资金的中小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中购买高价位的新股,直接导致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均衡,引发大量资金宁愿转到一级市场等待购买新股也不愿进入二级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二级市场的稳定运行,还使中小投资者承担更大的风险,有失公平。

2. 3新股发行时,引发抽血效应,影响二级市场正常融资功能

由于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者可以获得巨大的无风险超额收益,因此新股一直受到各类投资者的热情追捧。资金充足的投资者有大量资金放在一级市场等待购买新股,但更多的是资金不足的中小投资者。每当有新股发行时,中小投资者甚至不惜部分损失将资金从二级市场抽离转而向一级市场申请新股。大量资金的抽离使二级市场产生抽血效应,导致二级市场低迷,影响了二级市场正常融资功能。

2. 4 IPO高抑价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由于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放在一级市场等待购买新股,使这部分巨额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无法流通,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

2. 5 IPO高抑价导致证券市场投机氛围严重

由于无风险超额收益的长期存在,投机者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后再到二级市场把价格炒高,以高价位卖出,从中牟利。IPO高抑价助长了投机者的投机心态,使证券市场投机氛围严重。

3 IPO高抑价的原因

3. 1 IPO定价的有效性分析

( 1) IPO定价应主要受到企业内在价值、风险因素以及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起步较晚,较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明显还不成熟,尚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源配置效率低,一、二级市场脱节,行政监管占主导,国家非流动股占大部分,投机氛围严重等诸多问题。使得我国IPO定价还不能市场化,回顾我国IPO的发行制度,大致可分为审批制、核准制、注册制。行政干预逐渐在减少,可见我们正处于逐步改进完善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行政色彩较西方成熟市场过于浓厚,使得IPO的定价难免偏离企业内在价值较远,IPO定价的有效性低。

( 2) “胜利者诅咒”的存在。 “胜利者诅咒”最早是在1986年由Rock提出。由于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可以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投资者和无信息投资者。有信息投资者只有在得知股票抑价发行时才会购买股票,而无信息投资者不能分辨股票发行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孰高孰低。如果发行价格高于股票期望价值,有信息投资者不会申购,无信息投资者就会得到申购数量的新股。如果发行价格低于股票期望价值, 有信息投资者就会踊跃申购,无信息投资者得到少于申购数量的新股,显而易见,无论何种情况,无信息投资者的利益都会受到侵害。如此一来,无信息投资者可能就会避开新股申购。这样就增加了发行人的破发风险,因此为了吸引无信息投资者的申购,发行人采用抑价发行的方式降低破发风险,导致了IPO定价偏低。

( 3) 承销商与发行人为委托代理关系,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发行人委托承销商 发行股票,实际定价权掌握在承销商手中,承销商比发行人拥有更多的定价信息,承销商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工作量,降低破发风险,保护自己的商誉,促进股票顺利发行等原因都可能选择低价发行,而降低了IPO定价的有效性。

( 4) 发行人为了使股权结构相对分散,降低控制权被剥夺的风险,发行人自己选择抑价发行新股,以吸引范围更广的投资者,达到股权分散的目的。

3. 2新股进入二级市场后的交易价格较高

我国股票市场仍是一个新兴市场,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很不健全,使二级市场还很不规范,投机者活跃使二级市场投机氛围浓重,常常将新股价格炒高,从中牟利。其次,二级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者较多,跟风现象严重,进一步抬高了新股的交易价格。这是导致我国二级市场交易价格较高的两个主要原因。

4控制我国IPO高抑价的措施

4. 1进一步深化改革IPO发行制度

IPO发行制度的改革历程,从行政色彩最为浓厚的审批制到今天半市场化的核准制,我国IPO发行制度改革向着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相比西方成熟市场,行政色彩依然浓厚,使市场功能受到限制。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市场功能,降低IPO抑价现象。

4. 2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

正是因为我国股票仍是一个新兴市场,建立时间不长, 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很不健全,才使股票市场还很不规范,造成诸多问题,IPO高抑价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建立一套关于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发行人、承销商、投资人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加大力度惩罚隐瞒重大信息、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4.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者学会理性投资

由于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隐瞒重大信息、粉饰财务报表等违法行为时常发生,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使投资者不再相信企业披露的信息, 不根据企业信息冷静分析,理性投资,而采取跟风等非理性投资。因此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

4. 4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责任主体

现如今我国股票市场还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甚至监管缺失以及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惩罚,使违法违规人员更加肆无忌惮,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权责分明。

参考文献

[1]禹娜.我国证券市场IPO抑价问题探讨[J].济南经济,2006(3).

IPO抑价问题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IPO定价,抑价发行

随着我国银行业逐渐对外开放, 商业银行同时面临外资银行冲击原有市场和国内监管政策复杂多变的双重挑战。改制上市所带来的巨大融资平台以及随之而来的倍受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试图通过IPO上市来实现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监督的改善, 并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目前, 我国已有16家商业银行在沪深和香港股市成功上市, 呈现出上市时间跨度较大、抑价程度皆高的特点, 其抑价率为56.91%, 最高达到177.50%, 远高于成熟股票市场的抑价率。对银行股而言, IPO的合理定价不仅是平衡投资者、发行人和承销商三者利益的关键因素, 而且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稳定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本文拟以光大银行为例, 对我国商业银行IPO定价与抑价发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以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后续上市定价提供借鉴。

一、IPO定价方法与抑价发行的理论研究

(一) IPO定价方法

西方学者对于IPO定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典的金融学理论提出股票的价格应围绕企业的内在价值上下合理波动。在完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 应由发行企业和承销商采用一种或多种价值评估模型来确定股票的理论发行价格, 并通过公开询价等方式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

综观现有文献, IPO定价方法可以分为绝对价值法和相对价值法。绝对价值法通常是指通过对企业历史、当前及未来的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财务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来获得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 主要包括现金流折现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其中, 现金流折现模型多适用于未来股利或现金流较为稳定的企业;期权定价模型多适用于成长较快但前景高度不确定行业的企业。而相对价值法则通过对比、评估可比公司的价值来确定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 主要包括可比公司法和多因素定价模型。其中, 可比公司法多适用于成熟企业和资本市场有效性较高的情况;多因素定价模型多应用于原始数据较多且市场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的价值评估。

(二) 抑价发行

新股抑价发行通常是指企业发行新股时存在低估现象, 即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 以致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国外学者主要以信息不对称和行为金融两个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其中,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企业发行新股时, 不同参与方 (发行人、承销商、投资者和监管者) 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各方的互相博弈, 从而导致新股抑价现象;而行为金融理论则认为企业和投资者作为行为主体都存在基于自身利益选择压低定价或抬高股价的现象。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目前对抑价现象尚无成熟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一级市场发行困难和二级市场投机氛围浓厚双重原因造成了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程度普遍偏高的现象。

综上所述, 以现金流折现模型为代表的绝对价值法和以可比公司法为代表的相对价值法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故笔者运用其来分析和验证我国商业银行的IPO定价与抑价问题, 并从一级市场定价机制和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两个角度来深入剖析其成因。

二、商业银行IPO定价与抑价发行的案例研究

(一) 光大银行新股上市基本情况

自1989年深圳发展银行成功登陆深交所以来,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陆续改制上市, 逐渐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目前, 较少有人通过价值评估来评价及诠释我国商业银行在IPO过程中呈现的高抑价率的特点。

光大银行成立于1992年, 于1997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 是我国目前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于2010年8月18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从招股到上市历时仅28天, 以3.10元/股的发行价成功募集资金217亿元。

(二) 基于股利折现模型的光大银行IPO股票的内在价值

股利折现模型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现金流折现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该模型提出股票的价值等于未来无限期预期股利的现值。鉴于股利无限期的预测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实现, 故采用两阶段增长模型, 即将企业的股利增长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 (2011~2015) 和稳定期 (2015以后) , 公式为:

1. 股利现金流估计。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政策, 光大银行董事会承诺,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光大银行会保持稳定的分红政策, 而股利的多少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故股利的增长率g为企业销售收入或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随着银行业发展逐渐从高速回落至正常区间 (12%~20%) , 银行业的信贷空间将被压缩。因此笔者认为, 光大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呈现缓慢下降并最终趋于平稳的趋势。预测光大银行2011~2015年现金股利情况如表1示:

2. 股权成本的估计。

用于股利折现模型的股利现金流和贴现率即股权成本要相互匹配。目前的研究多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来确定股权成本, 即:

权益资本成本=无风险报酬率+β系数× (市场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

(1) 无风险报酬率的估计。通常选用没有违约风险的政府债券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最常见的做法是选用10年期或更长时间的财政部债券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的代表。本文选择30年的国债利率 (4.5%) 作为无风险报酬率。

(2) β系数的估计。β系数是衡量某资产系统性风险大小的指标, 通常定义为某个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性。鉴于光大银行上市时间较短, 数据波动较大, 无法准确评估系统风险, 故笔者特选用国泰安数据库提供的中信银行 (A股) 、民生银行 (A股) 和华夏银行三家可比公司的β值作为基础来确定光大银行的β系数。主要方法是分别计算三家公司的β平均值作为评估基础, 并考虑光大银行的风险因素等, 最终确定β值。其中:根据华夏银行2004~2010年的β值确定平均值β1= (0.88+0.71+0.80+0.71+0.90+0.78+0.67) ÷6=0.78;根据民生银行2001~2010年的β值确定平均值β2= (0.82+0.79+1.07+0.82+0.77+0.62+0.60+0.81+0.69+0.54) ÷10=0.78;根据中信银行2007~2011年的β值确定平均值β3= (0.59+0.79+0.64+0.73+0.49) ÷5=0.66。最后取三家银行的平均值β= (0.78+0.78+0.66) ÷3=0.74。凤凰财经2012年8月22日的相关评论表明, 光大银行的风险指数为行业最高,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因此, 笔者兼顾上述三家可比公司β值和相关专家的观点, 确定光大银行的β值为0.88。

(3) 市场报酬率的估计。学术研究中通常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确定权益的市场报酬率, 并选择较长时间跨度来规避证券市场股票收益率等因素复杂多变的影响。故本文选择1994~2010年香港恒生指数的平均市场报酬率作为市场报酬率。根据1994~2010年之间每年末恒生指K1, K2, …, K16, K17, 并根据公式 , 按照算数平均法确定恒生指数的平均市场报酬率

综上所述, 光大银行的股权资本r=4.5%+0.88× (11.26%-4.5%) =9.64%。

3. 光大银行股票的内在价值的评估。

根据上述每股股利现金流和贴现率的估计, 基于两阶段的股利折现模型计算光大银行的股票内在价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由股利折现模型计算出光大银行股票在2010年年末的内在价值为3.84元/股, 但光大银行的上市时间为当年8月18日, 因此, 选择最近一期的报告日2010年6月30日作为比较的基准时点, 当日光大银行的股票价值P=3.76/ (1+9.64%/2) =3.65元/股, 即根据股利折现模型计算出光大银行股票的内在价值为3.65元/股。

(三) 基于可比公司法的光大银行IPO股票的内在价值

运用可比公司法评估目标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可比公司和财务指标。笔者选择光大银行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竞争对手作为备选的可比公司。此外, 我们在对比分析其余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股权结构等财务指标后发现, 光大银行与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三家银行在净利润、销售收入和所有者权益三个方面规模相近, 故选择这三家竞争对手作为可比公司, 并采用市盈率模型、市净率模型和市销率模型来确定光大银行股票的内在价值, 如下图所示:

为了使用最新的相关数据评估计光大银行的内在价值, 笔者选择光大银行IPO上市最近一期的报告期 (即2010年6月30日) 的每股盈余0.20元、每股销售收入0.52元和每股净资产1.66元三项财务数据, 根据上述可比公司的计算公式, 分别计算三家可比公司的市价/每股盈余、市价/每股销售收入和市价/每股净资产, 结果如表3所示:

由此, 光大银行股票的内在价值为:

这就是说, 利用可比公司法估计出光大银行股票的内在价值为3.24元/股。

(四) 相关定价结果的综合对比分析

1. 实际发行价格与两种定价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运用股利折现模型和可比公司法评估光大银行股票的内在价值分别为3.65元/股和3.24元/股, 远高于实际发行定价3.10元/股, 差异百分比分别为17.74%和4.52%, 如表4所示:

2. 实际发行价格与券商预测的对比分析。

笔者详细汇总了14家券商对于光大银行IPO定价区间的预测结果, 如表5所示。这14家A级券商预测光大银行股价的平均值为3.17元, 其中银河证券给出3.95元的上限, 而最低价是长江证券给出的2.60元。其中, 大部分券商的预计合理价格区间都包含了光大银行实际3.10元的发行价格, 而兴业证券和招商证券则认为光大银行的实际发行价格超过了合理的区间, 广发证券、中信证券、齐鲁证券、银河证券和安信证券五家券商则认为光大银行3.10元的发行价格过低, 远低于合理价格。

3. 实际发行价格与首日收盘价对比。

新浪财经数据显示, 光大银行发行股票当日的收盘价为3.66元/股, 同比发行价上升18.06%, 即当日购买光大银行股票的投资者收益率高达18.06%。多数学者认为在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的基础上, 可以使用资本市场短期窗口下公司股票的交易价值来确定IPO企业的内在价值.首日收盘价远远高于发行价格, 也远高于两种价值评估模型的计算结果, 说明广大投资者对股票上市首日收益率有较高期待, 存在过度乐观盲目买进新股的现象, 这也是我国A股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结论与建议

上述实证分析验证了光大银行在发行新股时确实存在抑价现象, 其抑价率为18.06%, 这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抑价发行的现象相一致。通过IPO上市是各大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突围、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联动的必然途径, 而合理的IPO定价是银行成功上市的核心要素。我国商业银行抑价发行程度的高低通常受到发行价格、中签率、融资总额等发行因素的影响, 而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性比率等在内的银行内部因素和包括GDP增长率、CPI上涨率和外资银行入股等在内的外部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新股发行抑价程度。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抑价发行的主要原因包括: (1) 银行内部因素。内部控制的效果和内部管理的效率影响着银行的内在价值, 上市和经营管理的双重需求主观上造成定价过低; (2) 银行外部因素。发行机制的严格和二级市场的投机氛围客观上造成股价虚高。

鉴于此,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IPO定价和发行机制,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 政府主管部门应逐步推进新股发行机制的完善, 在商业银行和承销商之间推动累计投标询价机制的应用, 实现发行方式的多元化。与此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还需为资本市场的良好运作提供法律保证, 从宏观上促进商业银行股票发行定价的合理性, 提高定价效率。

第二, 商业银行和承销商应该认真做好自身的定价工作, 主动披露相关信息, 减少导致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因素, 改善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第三,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 拥有更广泛的市场信息来源和更强的信息使用功能, 因此应充分发挥其资源和信息优势, 引领和培育个人投资者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1] .陈胜蓝, 陈英丽.IPO定价与公司内含价值——基于常山药业的案例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2;2

[2] .齐安甜, 张维.实物期权理论及在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中国软科学, 2003;7

[3] .周革平, 胥正楷.IPO估值模型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金融经济, 2004;5

IPO抑价问题 篇7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关IPO前后盈余管理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黄呈祥等的研究表明企业IPO时盈余管理普遍存在, 而且往往采用调节收入、调节固定资产折旧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Yoon等研究发现, 一些低质量的企业为了满足发行条件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从而使得未来真实绩效与盈利预测差别较大。Jennifer Kao等发现IPO前定价财务表现越好的公司在IPO后利润下降越多, 首日股票收益率越低和长期股价表现也越差。通过调增收入的方式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也越严重。但是实证研究IPO前盈余管理与IPO抑价的相关关系的文献却不多。陈祥有等发现IPO前盈余管理与IPO抑价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盈余管理程度越深, IPO抑价越严重。本文主要研究IPO企业在IPO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并且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与IPO抑价的关系。

二、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本文测度企业盈余管理时采用最常用的修正的琼斯模型, 由于字数限制, 模型的具体演算过程在此省略。本文样本数据全部取自国泰安CSMAR数据服务中心, 以A股市场2009年首次公开发行的企业为样本, 共得到136个样本观测值。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续时间较短, 缺乏足够的时间序列数据来保证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采用截面数据, 利用Eviews5.0软件求出上市公司2009的盈余管理水平。

本文所采用的回归模型为:

TAi:表示总体应计利润除以前期资产总额;

DSLi:表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与应收账款变动额之差除以前期资产总额;

PPEi:表示固定资产价值除以前期资产总额;

εi:为残差项, 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测量值。

从表1输出的结果可知, 样本数据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 具有统计研究意义。样本企业仍主要通过调减主营业务收入, 调增应收账款收入以及利用固定资产原值影响折旧的手段增加利润。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不为0, 并测定出有48.5%的企业盈余管理数值大于0, 证明有近一半的企业为了实现IPO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三、盈余管理与IPO发行关系研究

1. 模型说明

其中:;IPOdisi表示企业IPO的折价率;EARNINGSi表示企业的盈余管理;RATEi表示企业资产负债率;TRANSi表示上市首日换手率;ln ASSETSi表示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PEi表示企业IPO时的发行市盈率, εi为残差项。

2. 变量解释

(1) 被解释变量。IPO折价率。企业IPO的折价率, 是指上市首日收盘价与每股发行价之间的差额与每股发行价的比例。

(2) 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取值为第二部分求出的盈余管理数值, 即可操纵性利润, 通常认为盈余管理与IPO抑价率正相关。

(3) 控制变量。由于影响IPO发行的因素很多, 本文尝试采用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市首日换手率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企业资产负债率衡量的是企业的经营风险, 通常认为IPO折价率与财务杠杆率负相关。

公司规模与企业的会计选择有关, 会对盈余管理和首次公开发行的回报存在影响, 因此本文测度企业规模对公开发行的影响, 采用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企业规模。

上市首日换手率是判断过度投机的一个指标, 如果换手率过高, 说明市场中的认购者热衷于短期操作以牟取短期暴利。IPO折价和首日换手率之间假定存在正相关关系。

发行市盈率, 是指每股发行价与每股收益的比例, 通常认为发行市盈率是评价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由发行市盈率和IPO抑价的公式可知, 企业若降低发行价, 将导致抑价率上升, 而发行市盈率增加, 因此假定发行市盈率与IPO抑价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3. 实证结论

对模型2进行回归, 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盈余管理与发行抑价率正相关, 虽然不太显著。盈余管理与发行市盈率负相关, 说明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时, 通过盈余管理不能获得较高的溢价。上市首日换手率与IPO抑价率显著正相关, 说明:总资产与IPO抑价率在10%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 而资产负债率与IPO抑价率在5%的水平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同样发行市盈率也与IPO抑价率在5%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我国2009年首次公开发行的企业数据为样本, 研究IPO前盈余管理现状, 以及其与IPO抑价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在控制上市首日换手率、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和发行市盈率的情况下, IPO前盈余管理与IPO抑价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是并不显著。这说明企业的确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包装财务来降低IPO发行价。IPO折价率有所下降但较高, 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IPO高抑价现象。因此, 我国一方面, 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改善公司治理。另一方面需要完善IPO发售机制的改革, 加大对IPO发行的监督。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应贯彻落实相关的监管原则, 切忌流于形式。另外, 应完善公众监督渠道, 公众的监督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国家监管的成本, 而且也可以监督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共荣, 李琳.IPO前盈余管理与抑价现象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 2006, (9) :75-80.

[2]陈祥有, 万寿义.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10) :107-109.

[3]顾振伟, 秦默, 欧阳令南.改进后扩展琼斯模型与其他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比较研究[J].财经论坛, 2008, (5) :78-83.

[4]黄呈祥.IPO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 (5) :63-65

浅析财务会计与IPO抑价 篇8

一、财务会计与IPO抑价基本概念

(一) 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所指经过财务的核算与监督, 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信息提供给外部和企业有着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者、业务伙伴、债权人或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种管理活动。计在具体的工作中, 财务会计遵循系列的会计程序,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信息依据, 并积极融入经营管理决策,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 IPO抑价的概念及内涵

IPO (首次公开发行募股) 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IPO抑价是指公开发行股票的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 根据其字面意思更深层次的解释就是发行的价格不高。因此, IPO抑价所说的就是股票的发行价格低于第一次公开上市之后的市场交易价格, 造成交易市场和发行市场之间产生巨额价差, 致使第一次公开发行中投资者存在一定的超额收益。

二、IPO抑价的产生原因

(一)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有关IPO抑价原因的相关理论

“赢者诅咒假说”在IPO抑价理论的研究中一直拥有主流的地位。提出该理论的Rock先生将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按信息的掌握来分类, 有掌握信息和未掌握信息的投资者。投资者在掌握信息的前提下, 往往能利用其拥有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判断理所当然的选择和购买更具投资价值的股票, 对于未能掌握相关信息的投资者, 所购买的股票经常是掌握信息投资者所规避的、投资价值低的股票。对于股票发行人来说如何吸引未掌握信息投资者的参与往往是IPO的重要问题, 为确保股票的顺利发行, 降低新股发行价成了一种必然的行为, 这一行为又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未掌握信息的投资所承担的特殊投资风险。

“投资银行买方垄断假说”在20世纪的年代就由Baron所提出, 这一理论的研究基础在于公司的新股发行一般由投资银行主理, 投资银行因此理所当然在新股的发行过程中行使其独有的发行定价权, 将新股的发行价定其市场价值以下, 由此投资银行承销或包销该股票的风险得以有效的降低, 与此同时折价发行也给投行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超额报酬率”的机会从而维系与投资者的良好关系。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一致认为在股票发行人、投资者和股票发行的承销商间拥有不同的经济信息而且对信息分析、理解和判断的程度不同, 承销商在发行的过程序中利用其信息优势必然会给投资者在IPO新股认购中带来风险, 而在股票发行中的IPO抑价便成为了这一风险的有效补偿方式。

(二) 我国资本市场的IPO抑价特殊原因

我国股票市场在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来, 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仍是一个弱势有效的资本市场, 有着发展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事实, IPO抑价也由此存在着一些特殊原因。

第一个特殊原因是“上市前期流通股权少而且分散”。在新股权上市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 上市公司的实际流通股权少, 企业战略性的、全面的经营信息往往不被系统性的公众化也不为投资者所熟知, 因而在市场上将承担更大的风险。

其次是“市场充满投机气氛”。在我国这样一个还有待完善的资本市场中, 机构投资者在IPO中还未占有主导性的地位, 反而是以个人投资者成为主, 机构投资者为辅。个人投资者往往不具备良好的投资知识和价值投资的理念, 反而拥有较生的投机心理, 由此形成了浓厚的投机气氛体现了我国IPO市场中非理性成分。

三、财务会计与IPO抑价关系的分析

(一) 财务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降低IPO抑价

在拥有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西方国家, 许多学者针对财务会计和IPO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他们还运用多种模型和理论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IPO抑价进行诠释和分析。目前大部分学者将所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信息不对称”上。

在IPO过程中, 财务信息的披露有严格的规范, 一般信息披露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及部分科目明细说明。然而, 财务会计为企业提供的预测信息, 如根据市场变化的销售、产品及定价方面的销售收入预测, 依据市场环境因素、产品质量、产品的配套服务及供应商等诸多因素所形成的成本和销售毛利预测等, 这类信息并未能被充分披露往往只是投资银行所能拥有的。

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我们知道, 在IPO的过程IPO抑价将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而降低, 财务会计的信息的公众化程度和IPO抑价呈负相关。

(二) IPO前盈余管理被误认为是单纯的财务会计行为

在众多的IPO抑价理论研究中, IPO前的盈余管理通常被认为是IPO抑价产生的根源。研究表明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也必然存在, 而且通常利用收入调节、存货计价方法、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及方法等诸多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在一些低质量的企业中提高股票发行价格的重要手段便是通过不适当的财务会计核算行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升IPO前盈余, 然后在上市后的未来真实绩效与盈利预测随即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应计盈余管理, 财务会计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我们现阶段的IPO采用核准制, 相关部门对发行人在IPO期间的收入和盈利特别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标准, 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毛利和受众客户量等。基于企业收入是操纵利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相关审核部门对企业收入的审核极其严格, 这就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关于收入确认的规定。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的审计也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和会计准则支持, 对收入确认及成本核算也有着细致的规定。在会计制度从紧的今天, IPO过程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被有效的遏制, 真实盈余管理终将取代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的最大特征就是通过构造真实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来实现盈余目标。应计盈余管理仅限于会计盈余, 而真实盈余管理的对象是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 往往通过改变真实的交易活动, 背离企业正常的经营规律, 并最终借助于对外财务报告的披露将被规划过的盈余信息传递给他们的使用者。

四、关于财务会计和IPO抑价关系的建议

(一) 提高财务会计的稳定性, 为社会公众提供稳定的信息源

在我们对财务会计的信息不对称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中, 假设财务会计的信息不对称与IPO抑价呈负相关。在诸多的与财务会计和IPO抑价关系的一些理论研究中, 许多学者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假设, 举例来说, 2013年, 中国的一位学者于忠泊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对企业股票的回报率有极大的影响, 进一步来说, 会降低企业股票的回报率, 之后, 在对500家样本企业的测量模型展开的一些分析论证了这一假设。论证结果表示, 财务会计信息与IPO抑价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鉴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 因此有必要增强会计稳健性。

在IPO抑价的大环境中, 财务会计的稳健性对于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企业要努力做到完善对财务会计的管理, 并通过有效地采取财务会计信息披露, 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对股票和价值判断提供更为可靠的凭据。对于IPO企业的发展来说, 财务会计是否具有比较高的准确度, 直接影响了社会投资者对于企业的投资决策, 同时对企业后续的资本市场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财务会计的稳健性, 一方面相关政策部门应加强对市场发展有利的法律法规建设, 来增强对市场秩序和信息披露的约束, 特别是在财务会计信息领域。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加强对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 在企业内部加强信息管理, 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及时公开企业自身的财务会计信息, 为社会公众提供稳定的信息源。

(二) 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增强投资者的理性

从目前的国内市场来看, 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风险意识缺乏, 也不具备理性投资的理念。鉴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与投资密切相关, 参与IPO过程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因此要求投资者要学会理性地辨识企业财务会计和IPO抑价之间的关系, 还有它们相互之间产生的影响。

除此之外, 投资者本身也要增强相关证券知识的学习, 来提高自身投资、决策水平。另外, 投资者还应该学会对相关政策的解读, 参与一些相关证券知识的宣传教育讲座, 学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我能力和素质。正如有投资就会有风险, 投资者应当每时每刻牢记这一观点, 时刻存有风险意识来进行投资, 学会辩证地看待财务会计信息和IPO抑价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与展望

无论在新兴的资本市场还是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 IPO抑价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IPO抑价一方面影响资本市场股票发行者、承销商和中小投资者等各个利益主体间的利益, 更深层次的讲IPO抑价对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IPO抑价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IPO抑价的当今, 企业的财务会计不但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关, 同时还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的一些经济效益有关。所以无论是从企业本身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说, 我们都应该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财务会计信息、投资者以及IPO抑价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影响。希望此文能给企业投资者一些启发, 从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关注财务会计信息, 理解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具备的反映经济活动、控制经济活动和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曾德华.我国创业板IPO抑价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2]石春萍.财务信息与创业板企业IPO抑价的相关性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 2013, 2 (07) :88-91.

上一篇:听写教学下一篇:生物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