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临床表现

2024-07-03

患者临床表现(共12篇)

患者临床表现 篇1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整体的护理模式。将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每天成效护理做标准值, 使用图表向患者提供连续、主动的护理服务, 是中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方法, 能够规范诊疗的行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次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结肠癌化疗患者, 在对其进行临床护理路径以后, 取得了不错效果, 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有28例, 女性有22例, 年龄在35~75岁之间;观察组:男性有29例, 女性有21例, 年龄在34~76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化疗方式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方法如下。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案:由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主治医师、科主任组成CNP委员会, 在制定方案的时候, 根据护理标准以及患者特点来制定表格, 然后根据实际的需要来不断完善、修改、补充表格。在制定方案的时候, 要从患者利益的角度出发, 其内容要包括患者入院时接受的入院指导、医师对患者的检查检验、住院期间的饮食管理、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化学治疗、出院指导等, 将这些内容以表格形式编辑成护理路径手册, 发放到每位患者手里, 由责任护士进行保管、记录。在方案制定完毕以后, 对全科护士、医师, 进行相关培训。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全科的每位工作人员要完全掌握好护理路径知识, 在患者入院以后要询问好患者的详细情况, 比如说病情、身体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等。化疗前期: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 向患者介绍检查的注意事项、相关知识、配合要求;同时告知患者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 向其介绍预防性用药的作用、名称;介绍静脉置管的优点、意义、目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化疗期间:向患者介绍化疗方案以及用药的效果、作用、名称, 告知患者药物所具有的毒副作用和处理对策, 对患者的休心理、息、饮食、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让患者明白要想康复出院就一定要坚持治疗。化疗以后:此时患者肌体的抵抗力是很低的, 所以护理人员就要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监测好患者的体温、血压情况, 定期的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象情况;对于治疗以后外貌上的变化要让患者明白这是暂时的, 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对于出院患者则要做好出院指导[1]。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1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当P>0.05时, 则没有统计学意义, 如果P<0.05, 那么就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用t进行检验。

2 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别护理以后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明显的少于对照组, 而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的医疗改革中, 临床护理路径是有可行性、必须性的, 在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应用了临床路径, 而且很多报道都证明了, 在临床科室护理路径是有很重要作用的。我国是个医疗大国, 所以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就是很重要的, 这不光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治疗, 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有些时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 所以我院就针对某些问题采取了入院预约、电话回访等方法, 从而不断的完善临床护理路径, 这也使得我院的医疗纠纷事件得到了明显控制[3]。在本次研究中, 对结肠癌化疗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以后取得了不错效果, 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明显缩短, 而且健康知识评分、生活自理能力、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因此这就说明了临床护理路径所具有的重要性, 所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云珍, 张元秋, 王国英.临床护理路径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6) :3164-3165.

[2]耿红梅, 高天霞, 杨巍.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0) :212-213.

[3]陈小慧, 周作霞.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2) :123-125.

患者临床表现 篇2

武汉工业学院 张小芹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

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重性颅脑损伤患者经有效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家属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降低病死率。【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外伤后昏迷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它具有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复杂,病程长,死亡率高的特点。如何做好其护理工作是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以来一直深思而且关注的问题,现就本科2009年 12月—2010年7月期间共收治的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78岁;入院GCS评分3~8分。其中车祸致颅脑损伤4例,坠落伤3例,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本组患者中8例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6例行气管切开术。结果2例仍行气管切开呈昏迷状,2例痊愈,其余7例均病情稳定行后期康复治疗。

常规护理

2.1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意识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及脑功能状态的可靠指标之一[1]。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不仅要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注意意识障碍的程度及变化。瞳孔是判断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应的灵敏度及两侧是否对称、边缘是否整齐。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合称为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护士应谨遵医嘱随时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过程中发现异常,如:出现瞳孔进行性散大,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提示脑疝的可能,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常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2.2 呼吸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丧失,不能自行排除口咽及气道分泌物。护士应该:(1)对没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使其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配合翻身扣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以利于痰液、呕吐物、口咽分泌物排出以防误吸;(2)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定时湿化气道,及时吸痰,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及翻身扣背,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工作,严格无菌技术及吸痰操作技术规程,保证患者舒适。

2.3 卧位

抬高床头15°~30°,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4 饮食护理

遵医嘱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严格执行鼻饲护理技术,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2.5 口腔及眼部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观察患者口腔情况正确选择口腔护理溶液,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眼部护理,眼睑无法闭合或闭合不全的患者遵医嘱给予眼药水滴眼和眼药膏涂擦保护或凡士林纱布覆盖。

2.6 泌尿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出现尿潴留和尿失禁,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每日会阴护理两次,每日更换尿袋,定时膀胱冲洗,定期更换导尿管,定时夹闭导尿管,定时放尿,以训练患者的膀胱贮尿功能。

2.7 便秘

根据病情遵医嘱应用缓泻剂,如:白色合剂、液体石蜡、开塞露等,必要时行灌肠。切忌患者用力排便、屏气,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2.8 引流管护理

护士应明确引流管的名称、目的及放置方法,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告知患者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保持引流管通畅,患者如需外出检查治疗,当班护士应为患者夹闭引流管,陪同患者前往,以免引起逆行感染。引流管拔除后注意观察有无伤口渗血渗液以防脑脊液漏发生,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各班认真做好交接班。

2.9 输液治疗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重,常需要进行抗炎、止血、脱水、营养脑神经、补液等治疗,护士应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脱水药严格遵医嘱时间输入,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脱水药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颜色、尿量,防止药物外渗。

并发症的护理

3.1 压疮

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护士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尤其注意压疮好发部位,可以让患者卧气垫床或在骶尾部和骨隆突处放置气圈,经常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平整,避免尿液、汗液的刺激。

3.2 高热

重型颅脑损伤常表现为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引起的中枢性高热,体温>39.5℃且持续不退。常采用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两种方法,多以物理降温为主:减少盖被,调节室内温度,以利于散热;头部冰袋或冰帽,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灌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安痛定、柴胡、度冷丁及皮质激

素和抗生素治疗,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平稳后每4h测量1次逐渐减次,直至正常。

3.3 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定时翻身扣背,防止坠积性肺炎,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

3.4 消化道出血

患者常出现腹痛、呕吐、黑便、咖啡色胃液或胃内容物,护士应实施以下护理措施:(1)告知患者禁食,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为患者进行胃肠减压;(2)遵医嘱使用止血药治疗,常用静脉止血如:止血芳酸、止血敏、氨甲环酸、维生素K1等及胃管注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等以及输血补充失血治疗;(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血量及颜色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3.5 废用综合征

[2]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因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和肢体功能障碍,常发生关节挛缩和肌萎缩,应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加强肢体被动训练,每日按摩患肢,以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情稳定者配合康复理疗,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对于言语及听力障碍的患者加强语言功能训练,如:家属不断与患者讲话,听音乐、广播等。

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家属是患者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病治病过程中十分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角色[3]。由于患者的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护理困难,医疗费用高,家属往往很难接受事实,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士了解家属的心理反应做好家属的安慰工作,实施相应对策让家属融入治病中来,护士应认真执行各项操作技术规范,认真履行告知制度,用实际工作让家属满意。

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且艰辛的护理工作,它不仅需要每一位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更需要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及业务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护患沟通能力与技巧。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患者的常规护理工作,才能防范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只有不断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做好护患沟通工作,才能使患者家属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使患者顺利康复。【参考文献】

试析高龄患者临床麻醉 篇3

【关键词】 高龄患者;临床麻醉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71-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下是2006年2月到2009年5月200例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治疗的资料。在这200例的老年患者中,其中男性老年患者有140例,女性老年患者60例。这些老年患者的年龄大致在64-84之间岁,平均年龄是75岁。在200例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有40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20例、心电图异常60例、肺心病20例和慢支肺气肿20例。这些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所有患者均有1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疾病。我们在对这些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采取了两种麻醉方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有80例,其中急诊有24例。对老年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有120例子,其中急诊有30例。

1.2 主要方法 因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在老年患者合并症中最为常见,所以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我们需要对各种合并症进行控制。并且在术前和术中,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实际身体的各项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灵活的麻醉用药。在手术进行中通过常规的检测仪器对老年患者的心率、呼吸和动脉血压等各种身体特征和情况进行检测。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之前,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对合并症的老年患者进行控制:①根据以往的经验,术前继续使用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降压。②必须纠正老年患者的低血蛋白症和贫血等症状。③对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我们对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血糖進行控制,老年患者的血糖最高不能超过11.1mmol/L。一般的,术前我们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都控制在8.3mmol/L以下。④老年患者中伴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手术前感染必须得到控制,才能进行手术。⑤为了防止老年患者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对急症老年患者,必须要对酸中毒和伴有水电解质失衡进行控制。

麻醉方法:手术之前,经过我们的综合讨论研究,决定对于老年患者采取两种麻醉方案。第一种麻醉方案是对老年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另一种方案是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①椎管内麻醉:这些老年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身体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衰减的状况。同时我们结合大多数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的一些特殊的状况,灵活的减少了对脊神经的麻醉用药。手术之前,结合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我们在对老年患者麻醉时,药量较青壮年减少了很多,大约是青壮年的1/3左右。在对老年患者的麻醉期间,对老年患者进行常规吸氧。根据实际情况,对于7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我们灵活的建立新的方案。减少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椎管内麻醉用药量,用药量减少至1/3-1/2。在手术中,根据老年患者的血压情况和阻滞平面确定追加用药量。②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的全身麻醉,我们一般采用常规静吸附和麻醉。还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不是太理想,我们对老年患者的用药量相对于青壮年也酌情减少了很多,一般的是青壮年的1/2左右。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根据手术的情况,必要时可以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这样便于进行呼吸管理,保证对老年患者的供氧。同时,还能有效的减少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产生的刺激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在对本组的老年患者,用药量要减少1/3-1/2左右,主要是根据老年患者的血浆清除率降低和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等相关因素。

2 结果

通过实际手术操作,得到的结果是,本组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理想,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各项生命体征处于基本平稳的状态。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对全部老年患者病例进行了合理的麻醉处理。通过运用硝苯地平对32例血压升高的患者进行控制性降压,本组围术期没有1例患者因为麻醉因素导致死亡。另外通过加快补液速度和使用阿托品麻黄素使48例在手术中血压下降超过20%的患者逐步恢复正常。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接受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增多,我们要更加重视在手术中麻醉方法的运用。根据大多数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现象和脏器疾病的增多,老年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变得更大。为了使高龄患者安全的度过围术期,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临床麻醉师必须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和麻醉的特殊性,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时,灵活的用药。这样,才能减少手术麻醉的风险,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

降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风险的关键是要做好术前准备,要求患者积极的对合并症进行治疗。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我们一般采用对老年患者联合用药的方案。对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案越简单越好,一定要注重麻醉方法的个体化。对于特殊的老年患者,我们一般采用器官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的办法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

手术中和手术后,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生命体征进行检测,要及时的发现病情变化,并且及时地、正确地处理问题,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面对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等危险状况,必须要及时停止手术,采取正确的措施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

总之,在对老年患者进行临床麻醉时,一定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312.

[2] 谭冠先,林成新,蒋宗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犬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时血流动力学及血浆渗透压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18(5).

患者临床表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198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213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依据Poser的诊断标准得以确诊。其中, 男89例 (41.8%) , 女124例 (58.2%) 。最小年龄为6岁, 最大年龄为63岁, 低于10岁有7例 (3.3%) , 年龄10~50岁191例 (89.7%) , 大于50岁15例 (7.0%) , 平均年龄为35.1岁。通过以上分析, 可发现患者发病在20~30岁。最短病程为4天, 最长病程为45年, 平均病程为31.3个月。发病次数从1~28次, 平均发病次数为4.0次。疾病分型64例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144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 5例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各项检查, 观察患者的脑干听觉对电位的诱发性作用, 并关注肌电图的变化。选取临床资料分析法, 将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特点。患者接受肌电图检查, 发现26例正常, 187例显示出现神经性损害, 其中11例表现出神经根部位的损伤。患者接受脑干听觉检查, 发现49例患者出现I波异常, 8例伴随听力减退。

2 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 213例中共169例在发病7天内达到病情高峰, 31例表现为亚急性起病, 即是在发病的7~30天内达到病情高峰, 13例表现为慢性起病, 在发病30天后才出现病情高峰。对患者的疾病诱因进行分析, 发现118例患者属于首次发病, 余95例患者属于复发。

常见诱因是发热、感冒、疲劳、分娩等, 属于排名最靠前的疾病诱因, 除去上述情况, 外科手术、情绪过分激动、经期提前、腹泻、腹痛、激素停用等也易于导致多发性硬化的起病或复发。患者的首发症状分类:45例感觉障碍 (21.1%) , 26例视力障碍 (12.2%) , 18例头痛 (8.5%) , 78例肢体无力 (36.6%) , 11例复视 (5.2%) , 9例呕吐 (4.2%) , 6例共济失调 (2.8%) , 3例头晕 (1.4%) , 3例痛性痉挛 (1.4%) , 2例眼睑下垂 (0.9%) , 2例听力减退 (0.9%) 。意识障碍、括约肌障碍、眩晕、癫痫、延髓性麻痹、颈痛、精神异常、面瘫、失语、智能减退各1例, 比例皆为0.5%。

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为肢体无力、视力障碍、括约肌障碍、感觉障碍、延髓性麻痹等。肢体无力分为单肢瘫、三肢瘫、单肢瘫、截瘫、偏瘫;感觉障碍表现为面部疼痛、面部感觉障碍、躯干感觉障碍、躯干疼痛;癫痫、痛性痉挛与三叉神经痛属于发作性症状。

神经系统体征包括脑神经损害、感觉系统损害、运动系统损害。部分患者的视力障碍症状表现为单眼症状, 部分表现为单眼症状, 患者的视野缩小, 瞳孔增大、视乳头苍白、出现水肿, 对光反射的反应减弱或消失, 另外还伴随眼球外展与眼肌麻痹。34例患者出现面部神经损害, 伴随听力不足。35例舌下神经受损, 2例副神经受损, 31例三叉神经受损。感觉系统损害分为复合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浅感觉出现减弱或消失。依据损伤部位的不同, 可将感觉障碍的类型分为交叉型、节段型、传导型、末梢型、周围型、偏身型。运动系统损伤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是肌力减退, 另外还出现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异常、深反射异常、前反射异常、肌萎缩、强哭强笑、掌颌反射阳性、吸吮反射阳性。31例患者表现出眼球震颤, 其中18例为混合性, 7例为垂直性, 6例为旋转性。对213例患者进行临床定位, 脑干65例, 比例为30.5%;大脑48例比例为22.5%;小脑17例, 比例为8.0%;脊髓53例, 比例为24.9%;听神经5例, 比例为2.3%;视神经14例, 比例为6.6%;神经根7例, 比例为3.3%;自主神经1例, 比例为0.5%;周围神经13例, 比例为6.1%。

3 讨论

临床中, 多发性硬化属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因脱髓鞘而引发的疾病, 患者常表现出时间与空间上的多次发作性[2]。多数情况下, 患者的病情可以自发出现好转与缓解, 但部分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导致病残。在医学研究中, 尚未探明多发性硬化疾病的诱发机制, 但部分研究结果已证明, 多发性硬化会出现, 是与患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环境及遗传因素相关的疾病, 与自身免疫反应之间存在关联[3]。在国内, 多发性硬化患者病情发作时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或亚急性起病, 西方医学研究则证明其收治的患者多为慢性起病。在本研究中, 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13例患者, 其中169例在发病7天内达到病情高峰, 表现为急性起病, 比例为79.3%;31例表现为亚急性起病, 比例为14.6%;13例表现为慢性起病, 比例为6.1%。多数患者属于首次发病。经本文研究得出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起病年龄一般较低, 多表现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最常见的病变位置是脊髓与视神经, 视神经障碍常表现为视力障碍, 同时伴随多种发作性症状。

摘要:目的 探析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 分析其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于198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13例多发性硬化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多发性硬化的常见诱因是发热、感冒、疲劳、分娩等, 属于排名最靠前的疾病诱因, 除去上述情况, 外科手术、情绪过分激动、经期之前、腹泻、腹痛、激素停用等也易于导致多发性硬化的起病或者复发。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起病年龄一般较低, 多表现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最常见的病变位置是脊髓与视神经, 视神经障碍常表现为视力障碍, 同时伴随多种发作性症状。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疾病特点

参考文献

[1]DeLorenze GN, Munger KL, Lennette ET, et al.Epstein-Barr virus and multiple sclerosis:evidence of association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with long-term follow-up[J].Archives of Neurology, 2009, 63 (09) :839-844.

[2]冯栓林, 李永禄, 江继贤, 等.多发性硬化3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06) :113-115.

临床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篇5

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加强呼吸道管理,控制易患因素,对减少气道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极为重要。

关键词:气管切开; 护理; 并发症

昏迷患者由于谈液、血液等分泌物滞留在气道内不能自行咳出,从而影响了自主呼吸,需行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作为创伤性人工气道,是临床抢救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气道并发症和诱发肺部感染而加重病情。

我们对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的护理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尤其重视呼吸道的湿化,为促进病情好转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科为70例昏迷患者实行了气管切开术,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加强了呼吸道的护理,有效减少了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0~75岁,颅脑损伤30例,高血压脑出血10例,其中56例处于深昏迷状态,患者胸腹式呼吸不明显,14例处于浅昏迷状态,咳嗽反射消失,术后多数双肺干湿音消失。

1.2方法

1.2.1气管切开患者的环境要求:气管切开患者由于与外界直接相通,所以必须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15~30min。

空气消毒每日2次,保持室内温度18℃~20℃,相对湿度60%~70%。

1. 2..2呼吸道的护理:气道的湿化 正常的鼻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当建立湿化人工气道时,结果吸入气的湿化和加温功能由气管、支气管黏膜来完成,易引起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粘稠,形成痰栓。

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降低而升高。

由此可见,人工气道的管理中,必须强调给于充分的气道湿化,防止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临床上常采用的湿化方法有以下几。

1.2.2.1补液:每日液体入量保持在2500~3000ml,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 提,如果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内的水分也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呼吸道仍处于失水状态。

所以,必须补充机体足够的液体入量。

1.2.2.2加热湿化器:加热湿化器以物理加热的方法为干燥气体提供恰当的温度和充分的湿度,加热湿化能使湿化后的气体达到100%的湿度,气管切开的患者,湿化器的温度应控制在31℃~33℃。

1.2.2.3气管内持续湿化:给予0.45%盐水,用输液器连接静脉头皮针,去掉针头,固定于套管内0.5~1cm,在气管套管口覆盖1层纱布并固定,以0.2ml/min的速度持续滴注,有条件的可用输液泵或微量泵,以免意外,24h可给250~300ml。

1.2.2.4雾化吸入:般选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根据病情加入化痰、抗菌药或支气管解痉剂,雾化吸入时应注意:(1)要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2)氧分压低的患者雾化与吸入同时进行。

(3)雾化器及管道易被污染,一次用后应清洗全套容器,管道要用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用。

(4)雾化液应现用现配。

1.2.3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畅通的首要措施,但不应作为常规操作,当患者有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指中征吸痰。

通常依据:①患者呼吸时有痰鸣音、咳嗽、肺部听诊有音。

②PaO2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进行吸痰。

过多的吸痰反而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加。

1. 2.3.1掌握抽吸的技巧:①抽吸前,气道可注入无菌生理盐水,根据分泌物的.量、粘稠度及抽吸情况,决定注入生理盐水的次数和24小时的总湿化量。

左主支气管的选择性抽吸,由于左主支气管从气管发出的角度较小,吸痰管不宜进入。

所以应特别注意吸痰管的选择,弯头吸痰管较易进入左主支气管。

其次,患者头转向右侧,吸痰管容易进入。

②每次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不能超过15s,压力不可过高,间隔时间不能太短,以免造成气道黏膜损伤。

③严格无菌操作,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时要先吸气道的分泌物,再吸口腔分泌物。

1.2.3.2气管内给药:气管内给药一般在吸痰后进行,且每次药量不宜超过1~2ml,给药的适宜位置在总支气管分叉之前用吸痰管从气管切开处插入8cm,且可根据肺炎等不同感染部位采取适宜的体位进行注药,这样一般药物容易达到肺内,起到控制肺部感染的作用。

1.2.3.3做好口腔护理。

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2次,发现口腔黏膜发生溃疡时,应先用龙胆紫涂抹,口唇干裂者可涂甘油或防裂霜。

1.2.4气道管理

1.2.4.1内套管的处理:①选用银制套管,每天清洗煮沸消毒4次,目的是清除气管内套管中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结痂堵塞及预防口腔和肺部感染。

②内套管取出时间不可超过30分钟,内套观取出前后彻底吸痰,擦拭套管内外,吸痰管每次用完后更换。

③堵管、拔管指导:呼吸困难已解除,痰液明显减少时,实行气管导管堵管24~48小时,以了解呼吸是否平稳,痰液是否能自行咳出。

如果呼吸平稳、夜间入睡安静,说明呼吸道梗阻已解除,可以拔管;如果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出冷汗,说明仍有呼吸道梗阻,气管导管暂时不能拔出。

1.2.4.2切口的护理:清洗消毒内套管时更换敷料。

切口及外套管周围碘伏消毒。

外套管周围皮肤以开口无菌纱布外敷,切口外有分泌物或感染时可用艾利可纱布敷在切口边缘,用无菌绷带固定纱布外套管,每日更换。

1.2.4.3由于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管黏膜的因素,故调整气囊压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理想的气囊压力是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囊间隙的最小压力,常常称为“最封闭压力”,相应的容积为“最小封闭容积”,寻找最封闭压力或最小封闭容积的基本方法:①将听诊器放置于颈喉部及气管部位,给气囊冲气,直到气囊周围完全不漏气。

②正压机械通气时,逐渐从气囊抽气,每次抽0.25~0.5ml气体,直到吸气压力达到峰值时出现少量漏气为止。

然后再注入0.25~0.5ml气体,此时气囊容积为最小封闭容积,气囊压力为最小封闭压力。

气囊容积一般不需要再做调整。

定期放气囊问题 以往以为,气管切开管气囊应常规定期放气-冲气,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气囊压迫导致气管黏膜损伤。

目前认为,气囊定期放气是不需要的,但临床上非常规性放气或调整,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1.2.5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1.2.51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观察切口及套管内有无出血,皮下有无气肿,掏观是否随动脉搏动,吸痰时有无咖啡样液体4.1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观察切口及套管内有无出血,皮下有无气肿,掏观是否随动脉搏动,吸痰时有无咖啡样液体。

1.2.5.2呼吸音变化的观察:主要观察病理性呼吸音,如干湿音、痰鸣音,及时吸痰,调整雾化吸入量。

1.2.5.3留取痰液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菌群失调。

3结果

通过对70例气管切开患者加强呼吸道的护理,降低了昏迷患者气道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昏迷患者的死亡率。

4讨论

气管切开后使气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特别是在易患因素的情况下,患者的正常细胞吞噬功能和呼吸道清除异物的机能受损,细菌很容易进入并留在下呼吸道引起感染,因此气管切开患者加强呼吸道管理,控制易患因素,对减少气道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极为重要。

老年患者临床麻醉体会 篇6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老年患者占整个外科手术患者的比例也日益增加,高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是年轻人的3倍,其中2%与手术麻醉有关,麻醉手术期间的心、肺、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和免疫减退,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糖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酸减平衡失调、低血容量等,可使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细胞代谢紊乱,内环境失去平衡,这些都是麻醉手术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这对麻醉而言,无疑是个新的挑战,本文分析总结156例70岁以上老年住院手术病人的术前情况,麻醉选择,麻醉管理,麻醉中的并发症,认为年老因素不是手术麻醉的禁忌症。关键在于充分术前估计与准备,合理选择麻醉方法,正确实施麻醉,围术期密切监测与处理,以及预防麻醉并发症。这些综合处理对保证老年病人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对156例70岁以上老年病人实施麻醉,男88例,女68例;年龄70~92岁,平均83.9岁,其中90岁以上2例。术前全部病人并存1种以上内科疾病。包括心电图异常129例,冠心病38例,高血压心脏病56例,慢支肺气肿43例,肺心病43例,糖尿病42例。全身麻醉65例,其中急诊21例(38.2%),椎管内麻醉91例,其中急诊15例(21.7%)。

麻醉方法:老年病人常伴有重要器官疾病,多见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应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①伴有冠心病肺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②伴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③伴有高血压者应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至安全水平,术前不必停用降压药;④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至8.3mmol/L以下,最高不超过11.1mmol/L;⑤伴有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必须尽可能控制,以防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对急症病人尤为重要;⑥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况。

全身麻醉:对全身情况差及实施胸内、颅内、上腹部及手术难度大的老年人,宜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以便于进行呼吸管理,保证供氧,同时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常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静脉注射,继以氯化琥珀胆碱或阿曲库铵静注实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泵人,辅助吸入低浓度异氟醚,其用量约为青壮年的1/2左右。老年人所需的全身麻醉药用量较青壮年明显减少,本组用量减少1/3-1/2左右,与老年人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和血浆清除率降低至消除半衰期延长有关。

椎管内麻醉:麻醉平面控制在下腹部手术T8以下,下肢及会阴部手术在T10以下,局麻药用量在青壮年的1/3左右,围麻醉期常规吸氧。老年人椎管内麻醉有许多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的椎间孔变窄至闭塞,致使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甚广且易向头侧扩散,又老年人的蛛网膜绒毛明显增大,致使局麻药容易渗透过硬脊膜。故随年龄增长阻滞每一对脊神经所需的药量逐渐减少。因此,70岁以上老年人施行椎管内麻醉用药量必须减少至1/3—1/2,随后根据阻滞平面和血压情况决定追加剂量

并发症:术中并发症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30%以上者,全麻组有12例,椎管内麻醉组有17例。心率减慢至55次/分以下者全麻组有6例,椎管内麻醉组有7例,心律失常在全麻组有3例。

讨论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改变常导致麻醉用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变化,老年人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血浆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必然上升,导致临床效价或不良反应增加。由于老年人血容量相对减少,因此,相同剂量下,老年人血药浓度将明显高于年轻人,临床用药量宜减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的清除半衰期相对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相对延长,由于脑血流量和脑氧耗量的下降,同样剂量的全身麻醉药作用于年轻人会显示麻醉浅,作用于老年人却显得麻醉过深。在临床麻醉中,应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吸入麻醉药的量应低于年轻人,提倡小剂量慢诱导,吗啡、芬太尼、咪唑安定的剂量可减少50%,维持剂量也应相对减少,氯胺酮由于其不良反应多,易致幻觉、惊厥、精神错乱,故不宜用于老年人麻醉,局部麻醉药的用量也应相对减少,肌松药应尽量使用对年龄因素影响最小的阿曲库铵。急诊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择期手术病人,这与急诊病人病情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术前纠正时间不够有关。下腹部下肢会阴手术,椎管内麻醉的阻滞平面不超过T8水平,但血压较基础值下降30%以上者,仍显著高于全麻病人,硬膜外麻醉若用于上肢部手术,阻滞平面需升高,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更大,且易并发呼吸抑制,远不如全麻安全,但老年病人在全麻下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则较椎管内麻醉者高。多与病人心血管疾患较严重,水电解质失衡较多有关,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采取相应措施。本组下腹部下肢及会阴手术多选用椎管内麻醉,且麻醉平面多控制在T8—T10以下,能满足手术需要,对血流动力学干扰不大。所以一般认为椎管内麻醉与全麻比较有以下优点:①椎管内麻醉对阻断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极强,因应激反应所致的内分泌变化以及对凝血功能影响均较全麻为轻,因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也减少。②全麻下容易出现通气/血流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因此术后并发症较椎管内麻醉多见。

患者临床表现 篇7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应不同的特殊性病理和生理学机制的变化。年龄增加对β-肾上腺素和血管弹性均会造成一定影响, 而β-肾上腺素和血管弹性的变化又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的病变, 因此心血管系统病变 (如心脏病) , 是老年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一直以来心室晚电位、电交替、R-on-T (室性早搏的一种) 、QT离散度、左室射血分数等方法在预测老年心脏病猝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心率变异性 (heart rate varibility, HRV) 通过测定正常心搏间期变化、大小和快慢来反映窦房结自律性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作用, 得出的数据作为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性及其平衡的非侵入性指标。因其数据的高度准确性和精确的分析价值, 被临床广泛应用[1]。同时HRV因其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之间良好的相关性, 也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本文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心脏病患者通过HRV测量和心肌缺血的分析, 探讨老年心脏病患者心率和心肌的临床表现,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以来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240例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 其中男140例, 女100例, 平均年龄63岁, 对每位患者进行HRV测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心脏病确诊患者100例, 男50例, 女50例, 年龄60~90岁, 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和有症状心肌缺血 (Sy MI) 两组, 进行心肌缺血分析。

1.2 方法

1.2.1 HRV测量

2010年以来入住笔者所在医院240例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 对每位患者进行一次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

1.2.2 心肌缺血测定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心脏病确诊患者100例, 分别对其ST段阵次、心率变化、昼间规律、夜间规律进行测定[2], 分析测定结果。

1.3 观察指标

SDNN: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ANNN:24 h内5 min节段平均心动周期之间的标准差, 异常分界点为40 ms;RMSSD: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的平均根, 异常分界点为15 ms;PNN50:在一定时间内相邻两正常心动周期差值大于50 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ST段阵次是指心电图QRS波群J点至T波开始之间是心室复极的初始阶段的改变;心率变化指发作前后平均心率的变化;昼间规律指上午6∶00-12∶00发作高峰期的阵次;夜间规律指零点到凌晨6点发作高峰期的阵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0例有心血管病史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情况, 详见表1。SMI组和Sy MI组各指标比较, 详见表2。

3 讨论

3.1 心肌缺血分析

心肌大部分由普通心肌纤维组成, 小部分为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 这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心肌随着年龄增加会发生相应病变, 如心肌胶原纤维增生、脂肪浸润、心肌硬化及窦房结起搏细胞和传到细胞书目减少。这些变化导致窦房结自律功能降低, 心肌细胞内钾含量降低, 神经对心脏作用减弱一系列的传导系统障碍从而引发心律失常[3]。

3.2 心律失常分析

心律失常 (cardiacarrhythmia) 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 频率60~100次/min (成人) , 比较规律。心律失常时通常带有心肌缺血, 严重时极易引发心脏病患者猝死。

健康人心率变异规律为白天LF高于AF、LF与AF的比率白天高于夜间、SDNN白天降低。由表1可知, 笔者所在医院240例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经检测发现, LF增高明显 (1307.2±367.3, P<0.01) , 而HF成分明显减少 (217.6±219.8, P<0.01) 。由表2可知, SMI昼间规律为180, 夜间规律为5, 昼夜规律差异明显。Sy MI昼间规律为80, 夜间规律为70, 昼夜规律差异不大。昼间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血小板凝聚力最强、纤溶能力最低, 因此SMI昼间规律值高。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SMI夜间规律值低[4]。SMI昼夜差值明显对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对较大影响, 应引起重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心血管系统会发生相应的病变如血管顺应性减低、大动脉变硬、心肌血管收缩性减低、心脏代偿功能及自主调节能力减低等, 这些病变大大升高心律失常发生率[5]。因此针对老年人的心律失常, 正确测量的同时, 注重SMI和Sy MI分析, 以便及时做出相应救治。

参考文献

[1]席焕久.新编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3.

[2]杨钧国, 李治安.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956-979.

[3]Pepine C J, Hill F A.Management of the total ischemic burden in angina pectoris[J].Am J Cardiol J, 1987, 59 (7) :7C-12C.

[4]张姝兰, 李敬涛, 王斌, 等.脑力工作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4, 6 (13) :189-192.

患者临床表现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8~84岁, 平均49.5岁。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全部病例均查血尿粪三大常规, 肾功能和电解质, 甲状腺功能;30例行心电图检查, 12例行RASS系统检查, 8例行肾上腺CT。均明确原发疾病:甲亢10例, 糖尿病、青光眼各8例, 肝硬化4例, 急性胰腺炎、肾上腺皮质瘤、低钾软病、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棉酚中毒引起的低钾软病各2例。

1.2 40例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见表1。

1.3少见临床表现或少见病因一死病例的发现确诊:2例心脏骤停经抢救复苏后, 查血清钾1.3mmol/L, 先疑为心肌炎, 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甲亢;2例室性早搏, 血清钾2.4 mmol/L, 经查确诊为糖尿病;又2例血清钾2.6 mmol/L的女患者, 乏力, 低热, 经仔细问诊, 确诊为棉酚中毒引起的低钾软病, 来自湖北天门市 (又名烧热病) [1], 若来自江西湖口, 称湖口病;又2例青年男性, 血压高, 无力, 血清钾2.3 mmol/L, 降压药治疗无效, 经CT确诊为肾上腺皮质瘤, 术后血清钾、血压均恢复正常;又4例, 其中2例如厕后不能立起, 扶回病房, 检查膝腱反射消失, 血清钾2.0 mmol/L, 追寻病史, 因眼病静滴过氢化可的松;另2例胸闷, 呼吸困难, 不能翻身, 为急性胰腺炎, 应用2.0 mmol/L血透液进行血液透析, 致血清钾持续下降, 换4.0 mmol/L透析液后, 血钾恢复;又4例因低热, 吞咽困难经神经、消化科检查后, 均未确诊, 但血清钾2.8 mmol/L, 经颈部超声确诊为甲状腺癌;10例腹痛、腹胀伴低钾血症中, 4例为肝硬化, 另6例为青光眼, 应用醋唑磺胺后导致肾内磺胺结晶阻塞, 引起低钾高氯血症酸中毒。

2 低钾患者的护理

2.1 补钾治疗的护理:

(1) 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情况。 (2) 为患者选择比较安全的位置以及较粗、较直的血管为其静脉补钾, 从而预防患者皮下组织的坏死。为患者应用留置针以避免液体的外渗。若通过鼻饲或口服方式补钾, 应先用温开水将液体进行适当稀释后方可鼻饲或口服, 从而降低液体对患者胃肠道黏膜的刺激, 与此同时, 要认真观察患者大便的颜色, 以判断患者消化道是否出血。 (3) 补充一段时间后, 要及时对患者体内钾的含量进行检测, 防止补充过多或不足。 (4) 加强对患者肌肉张力和四肢肌力的观察。 (5) 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恶心等不适感觉。

2.2 心理护理:

由于重症低钾患者病情发展较急、较重, 患者发病后往往不能自理自己的生活, 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往往受到惊吓而不知所措, 心理显得非常焦虑和不安。此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冷静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详细讲解为患者进行鼻饲的必要性和鼻饲的方法, 同时还可向他们讲解以往成功的病例, 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使患者能够配合医院的治疗, 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

2.3 基础护理:

在病人生活能力未恢复前协助指导家属满足病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

2.4 健康宣教:

由于低钾患者的发病与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钾离子的浓度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低钾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食或少食糖类食物, 避免摄入过多钠盐, 不要吃得太饱, 减少劳累, 注意保暖, 多食用含钾的食物。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甲亢、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要对症给予积极治疗。向患者宣教与低钾有关的知识, 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保健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防止诱发因素引起低钾症状。若患者低钾发作频繁, 应嘱患者按照医嘱口服适量的乙酰唑胺药物或补钾。

2.5 依低钾程度分类护理:

低钾血症是因为钾代谢紊乱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病因复杂, 临床上可分为三度;重度:血钾<2.5 mmol/L, 本文有12例, 占30%, 常因抢救不力死亡, 本文有1例血钾<1.3mmol L;中度:血钾<3.0 mmol/L, 本文有16例, 占40%, 治疗得力常可恢复;轻度:血钾<3.5 mmol/L, 本文有12例, 占30%, 一般治疗效果好, 对生命无碍;在寻找病因对因治疗, 结合见尿补钾等原则同时;对中-重度低钾建立通道补钾抢救治疗。对于重度低钾血症和已经出现严重症状的患者, 应迅速将患者血钾升高到安全范围 (3.0 mmol/L左右) 然后将血钾提升到正常范围[2];重度低钾血症患者, 常需静脉给药, 应注意千万不能静注, 静注10%氯化钾10ml (含13.4mmol) , 静注后会心脏骤停;另外, 静脉用药一定要将药品摇匀, 因为氯化钾比重大, 容易下沉, 不摇匀易致高钾;曾有一例血清钾2.2 mmol/L患者, 静滴完氯化钾后, 因高钾血症心脏骤停;同时应遵嘱治疗引起低钾的原发病治疗。另对少见病因和少见病种做好疾病宣教、心理疏导等心理护理。

3 讨论

3.1 在人体细胞生理活动中, 钾离子维持其进行正常活动的离子, 能

够保持机体酸碱度平衡, 维持机体渗透压正常, 并参与机体的蛋白质代谢和糖的代谢, 是肌肉组织及神经组织进行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低钾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肌细胞功能出现异常有关, 当患者出现低钾症状时, 其细胞膜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的泵兴奋性上升, 导致钾离子大量地内移至细胞内, 使细胞对电刺激失去应有的反应特性和去极化, 引起患者瘫痪。在为患者补钾时, 应慎用静脉补钾, 防止出现补充过量的现象。对于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患者, 其体内并非缺乏钾离子, 而是由于其糖代谢出现障碍, 使细胞外钾离子内移至细胞内过多, 从而表现为患者血清中所含钾离子浓度过低。细胞内外钾离子的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因此, 在为低钾患者补钾时, 不宜操之过急, 若补钾时输入大量的盐水, 会使血液稀释, 造成血钾更低;若补钾时输入大量的糖水, 在葡萄糖合成糖的过程中, 又将细胞外钾带入细胞内, 造成血钾更低。因此, 提倡口服补钾, 安全、有效、可避免疼痛、病人易于接受。随时观察心律的变化, 用药的疗效, 肢体活动恢复的情况, 监测电解质, 及时报告医生, 并防止静脉补钾时漏出血管外[1,2]。

3.2 补钾治疗中, 千万重视三查七对:

不重视三查七对会出严重问题;如医生开静滴, 有护士却肌注, 致患者肌肉神经坏死;医生开从胃管中推入氯化钾, 却从静脉中推入致病人突然死亡。补钾治疗中的三查七对, 是关系到患者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护理工作中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另注意建立静脉通道时, 在条件允许时尽量选择近心端并易固定静脉, 做到通道通畅固定稳固。

3.3 加强医护合作:

发现不能翻身或翻身困难等少见表现时及时报告医生, 尽快明确诊断。尽快补钾甚至抢救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凤文.液体疗法[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8-60.

患者临床表现 篇9

1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资料与方法

1.1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9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 (2012年3月—2015年9月) 作为观察对象, 对79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79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男女分别为51、28例, 最小患者的年龄为59岁, 最大患者的年龄为79岁, 79例患者年龄均值为 (69.56±2.43) 岁;其中有11例患者为1型糖尿病, 有68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 67例患者存在明确糖尿病史, 糖尿病患病时间为2~11年, 平均糖尿病患病时间为 (9.24±2.61) 年。79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以及分型标准, 而肺部感染诊断标准主要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1998年制定的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79 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均实施饮食控制疗法, 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病情程度给予患者运动指导。 同时给予患者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降糖药物、胰岛素进行治疗, 达到控制血糖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效果, 此外, 给予患者口服敏感抗生素 (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 , 并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排痰、改善通气等治疗, 积极治疗并发症及原发病。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发现, 79 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 有63 例 (79.75%) 患者存在咳嗽症状, 有38 例 (48.10%) 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症状, 有54 例 (68.35%) 患者存在咯痰症状, 有10 例 (12.66%) 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症状, 有13 例 (16.46%) 患者存在畏寒症状, 有30 例 (37.97%) 患者存在心慌、胸闷症状, 有13 例 (16.46% ) 患者存在发热症状, 有14 例 (17.72%) 患者存在恶心、呕吐症状, 有15 例 (18.99%) 患者存在胸痛症状, 有10 例 (12.66% ) 患者存在腹痛、 腹泻症状, 有37 例 (46.84%) 患者存在喘息症状。 (2) 临床体征:79 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 有28 例 (35.44%) 患者存在湿啰音现象, 有23 例 (29.11%) 患者存在干啰音现象, 有22 例 (27.85%) 患者存在干、湿啰音现象, 有6 例 (7.59%) 患者不存在啰音现象。 (3) 实验室检查:79 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 有25 例 (29.11%) 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10×109/L, 有32 例 (40.51%) 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10×109/L, 有49 例 (62.03%) 患者的中性粒细胞>0.70, 有30 例 (37.97%) 患者的中性粒细胞<0.70, 有39 例 (49.37%) 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45 mm Hg, 有8例 (10.13%) 患者的氧分压<60 mm Hg。 (4) 感染类型:79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 有18 例 (22.78%) 患者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有15 例 (18.99%) 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 有18 例 (22.78%) 患者为单纯性肺炎, 有7例 (8.86%) 患者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 有6 例 (7.59%) 患者为支气哮喘, 有10 例 (12.67%) 患者为肺脓肿, 有4例 (5.06%) 患者为白色念珠菌肺部染, 有1 例 (1.27%) 患者为肺结核。 (5) 血糖情况:79 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 有54 例 (68.35%) 患者的空腹血糖大于11.1 mmol/L, 有25 例 (31.65% ) 患者的空腹血糖小于11.1 mmol/L; 有47 例 (59.49% ) 患者的餐后2 h血糖>15.0 mmol/L, 有32 例 (40.51% ) 患者的餐后2 h血糖<15.0 mmol/L。

2.2 79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易使患者体内的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以及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 严重者导致酮症酸中毒[3]。 由于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 症状不够典型, 在临床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 有研究证明,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肺部感染防治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死亡的发生[4]。

为加强对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认识, 该研究对79 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该研究发现, 79 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咳嗽、呼吸困难、咯痰、心慌、胸闷、喘息等症状为主, 临床体征主要以湿啰音、干啰音现象或干湿啰音混合为主, 肺炎感染类型主要以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单纯性肺炎为主。 确诊后对患者实施综合治疗, 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降血糖 (重要措施) 、抗感染、通气、营养支持、健康教育以及增强免疫力等治疗方法。 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 降低肺部感染的机率, 恢复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纠正酮症酸中毒, 改善气道通气功能, 提高患者自身的抗感染能力, 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增强保健意识的效果[5]。 79 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经治疗后, 有47 例患者治愈, 30例患者好转, 治疗效果较显著。

总结得出, 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够典型, 为促进患者预后以及降低病死率, 应对该类患者实施早发现、早诊断并给予患者综合治疗干预。

参考文献

[1]高金玲, 刘文英.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7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3) :5287-5288.

[2]隋海燕.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6) :1113.

[3]李莲花, 杨倩, 栾禹博, 等.T细胞亚群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老年院内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价中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 (4) :377-381.

[4]曾平, 张国华, 苟丽娟, 等.韦格纳肉芽肿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1, 5 (3) :212-216.

患者临床表现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预后

糖尿病脑梗死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并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之一。现将我院2005年—2007年住院的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 (72例) 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 (60例) 的临床表现、脑梗死病灶特点和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并探讨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2例脑梗死患者均系住院患者, 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脑梗死组 (72例) 病例均符合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糖尿病病史 (<1年14例, 1年~10年38例, 11年~20年12例, >20年8例) , 有高血压病34例。 男性36例, 女性36例, 年龄48岁~76岁 (64岁±12岁) ; 28例有吸烟史 (25例已戒烟, 3例吸烟<4支/日) , 32例有冠心病史。非糖尿病脑梗死组60例, 为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 男28例, 女32例;年龄58岁~80岁 (68岁±12岁) ;有高血压病28例, 26例有吸烟史 (18例已戒烟, 6例<4支/日, 2例>4支/日) , 18例有冠心病史。全部患者自发病到住院在36 h之内, 均为脑血栓形成。全部排除血管炎、血管畸形等。根据头部CT或MR I检查脑梗死最大直径≤2 cm为小梗死灶, > 2 cm为大梗死灶, 同时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梗死灶为多发脑梗死。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再发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急诊检测血糖, 血K+、Na+、Cl-、血尿素氮 (BUN)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 等。急诊检测的血糖> 13.9 mmol/L患者可用胰岛素治疗。入院后24 h内测定清晨空腹血糖、血脂。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 分为轻型 (0~10分) 、中型 (11分~20分) 和重型 (21分~30分) 。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百分比评分法,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总评分分为治愈、显效、进步、恶化 (含死亡) 。发病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 (大便潜血或呕吐物潜血阳性) 、肺部感染、梗死后出血、心律失常、肾功能损害、心肌缺血、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为并发症。

1.4 治疗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活血化瘀、降血黏度、抗血小板凝集及对症处理, 有脑水肿表现者应用脱水剂。根据血糖及并发症情况给予适量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临床表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出现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相近。详见表1。

2.2 两组梗死部位及病灶大小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见表3)

例 (%)

2.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4)

注:经秩和检验, 治愈率P<0.01。

3 讨 论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死于脑血管并发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倍~4 倍[1]。本研究结果表明,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偏瘫及失语比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严重。肺部感染、梗死后出血、肾功能损害、心肌缺血等并发症也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头部CT或MRI所见, 病灶分布于多个部位, 其中位于基底节区最多, 其次是腔隙性脑梗死,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部位则无明显差异, 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有关[2]。高血糖不仅干扰局部脑血流的恢复, 损害血脑屏障, 而且加重脑梗死及神经功能缺损。糖尿病组的预后明显较非糖尿病组差, 治疗效果不佳。糖尿病导致高血压可能是因为血糖增高能间接增加钠的重吸收, 增加血容量, 高血糖能致血管壁增厚, 循环阻力增加, 还能增加血管平滑肌对交感神经的反应, 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3,4]。对于高血糖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5]:①在脑梗死区由于缺血缺氧, 糖的有氧氧化被抑制, 糖酵解加速, 血糖的升高为有侧支循环的梗死灶提供了大量的产物, 加重了乳酸中毒, 当脑组织乳酸水平高于25 μmmol/L时就可产生不可逆性神经损害[6]。②酸中毒可使局部血管扩张, 增加缺血后再灌注, 同时降低脑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三磷酸腺苷进一步减少, 能量代谢发生障碍, 使钙离子主动向细胞外扩散受到抑制, 钠离子内流, 细胞内外的正常离子梯度不能维持, 最终加重了脑水肿的发生[7]。③高血糖可促使一种关键酵素的引物生成, 提高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 使超氧化合物和一氧化氮产生增多, 从而形成过亚硝酸盐, 对神经细胞造成损害[8];另外, 一氧化氮在脑脊液中的代谢产物也可加重脑损伤。血糖升高使血浆黏度升高, 红细胞变形下降, 长时间酸中毒使血管扩张以至于麻痹, 血管调节功能丧失, 血流缓慢或淤滞而严重影响局部脑血流量的恢复, 更加重了脑损害[9,10]。由此可见,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 在治疗脑血管病同时早期发现糖尿病, 积极控制血糖, 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对脑梗死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海平, 孙丽萍, 李叶, 等.高血糖对急性脑梗塞的预后影响[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0, 3 (2) :28-29.

[2]石永革, 赵拥军.中老年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1, 4 (1) :26-27.

[3]姜欣荣.高血糖的危害[J].临床荟萃, 1998, 13 (5) :232.

[4]边连防, 王振才, 吴海英, 等.脑梗塞后激素水平及血糖升高的机制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 (11) :661.

[5]唐伟, 孙忠人, 姜国华, 等.高血糖对脑梗塞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10 (4) :243-244.

[6]宋建平, 朱惠琴, 袁丽娟, 等, 糖尿病血糖水平对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9, 12 (1) :38-39.

[7]殳雪怡.2型糖尿病与内皮功能受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6:1176-1177.

[8]彭绩, 熊静.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因素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6) :506-508.

[9]任立权, 王丹.急性脑血管病与血糖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2, 13:210.

黄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11

关键词:黄疸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32-02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使皮肤?粘膜及某些体液发黄的现象,一般是指胆红素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在17mmol/L以下,超过34mmol/L时即可有临床黄疸出现?如血清胆红素在17~34mmol/L之间,临床尚未出现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临床上根据病因将黄疸分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破坏产生溶血的疾病,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除急性溶血外,溶血性黄疸多起病缓慢,表现为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多有脾大,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有关溶血的检查异常?肝细胞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深黄色,有时有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发现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肝功异常?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肝外因素有胆石症?胆道蛔虫?肿瘤浸润及手术后胆管狭窄,肝内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病等,其皮肤和巩膜深度黄染,呈暗黄或黄绿色,大便呈白陶土样,实验室检查发现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肝功异常?除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外,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肤?粘膜及巩膜黄染?粪和尿颜色的改变?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多有肝功异常,腹部B超?CT?胰胆管逆行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协助明确病因?

1 临床护理

1.1一般护理 任何原因引起的黄疸均应休息,尤其是肝炎引起的黄疸,休息是减轻肝细胞负担?促进肝细胞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黄疸病人除肝性脑病要限制蛋白质外,原则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伴有腹水者应限制水及钠盐的摄入,胆道疾病病人应给予低脂饮食?因烟?酒在体内均经肝脏解毒,可增加肝脏负担,加重肝脏损害,因此嘱病人戒烟?戒酒?

1.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程度及大小便颜色的改变,黄染及皮肤瘙痒程度减轻提示病情好转,黄疸在消退,反之可能是阻塞性黄疸或病情加重?同时需密切观察腹泻?腹胀?便秘?皮肤淤点?淤斑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的改变?胆石症患者黄疸持续不退,并出现寒战?高热?右上腹剧痛?神志淡漠及低血压休克时,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典型表现,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积极措施解除胆道梗阻?肝病病人应注意观察精神变化,异常欣快或淡漠?睡眠倒错?意识障碍等神志改变为肝性脑病的前兆?

1.3对症护理 梗阻性黄疸病人常有皮肤瘙痒,以夜间和温暖时为重,应每天温水洗浴或擦浴;内衣及睡眠用品以棉布缝制的薄衣为宜,保持床铺整洁,减轻对皮肤的刺激;黄疸病人因胆汁排泄障碍及卧床使胃肠道蠕动减少,常有便秘,应多饮水,进食粗纤维食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或灌肠治疗?胆石症?胆囊炎及肿瘤病人多有腹痛,加重其紧张?恐惧情绪?增加氧及能量消耗,应注意心理护理?给予止痛治疗,常用药物为阿托品?654-2?严重腹痛上述药物效果欠佳者,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度冷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嘱缓慢起床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对疑有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应予隔离,其生活用品及注射器均应妥善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4治疗护理 黄疸病人因皮肤瘙痒?腹胀?恶心等躯体不适症状易发生烦躁?焦虑及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多与病人交谈,介绍黄疸的发病原因及常见表现,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病人配事治疗?胆汁淤积者可试用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如强的松30mg/d,每日1次,可减轻毛细胆管的炎症,增加胆汁流量?但因激素的副作用较大,试用期不宜过长?强力宁有退黄作用,用量80~100m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少数病人在应用过程中有头昏?恶心?胸闷?口干?乏力?皮疹和低热,不须处理短期内即可自行缓解或消失;个别病人可出现低钾及血压升高?长期大剂量应用时应监测血钾?血压变化?

2 康复护理

黄疸和皮肤瘙痒的程度多与病情平行,需教会病人如何观察皮肤和巩膜黄染的程度?大小便颜色的变化,如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或原有的黄疸程度加深,伴明显的皮肤瘙痒和(或)大小便变化,往往提示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需及时来医院检查?

参考文献

患者临床表现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外伤性癫痫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65岁,均为脑外伤,其中颅内血肿19例,脑挫裂伤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4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中大发作11例,小发作27例,癫痫持续状态2例。所有患者都经过头颅CT检查及腰穿证实,发病前均无癫痫家族史和癫痫病史,外伤性癫痫的早期发作时间一般为起病后l~2周。

1.2 护理方法

1.2.1 癫痫发作期间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1)保护性护理:癫痫发作很突然,护理者要保持冷静,马上在患者上下臼齿间放上牙垫、裹缠纱布或开口器的压舌板,这可以防止唇舌意外被咬伤,由专业人员护理,患者床旁要随时床挡、安全腰带等用来作为安全保护装置,防止病人坠床,撞击受伤、跌倒受伤、刺伤等,抽搐时千万不能强行用力按压患者肢体,因为强度过大会造成肌肉拉伤、骨折、关节脱臼等额外损伤[6]。

(2)时刻保持呼吸道通畅:癫痫发作时患者常见表现为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此时应去枕使患者保持平卧,让头偏向一侧,同时松开裤带,解开衣领使呼吸通畅,接下来就要马上清除鼻腔、口腔内呕吐物、分泌物,如不及时清理可能造成患者呼吸不畅严重时导致窒息[7],并加大氧流速至4~6 L/rain。有的患者会有舌根后坠的情况,可以用拉舌钳将舌慢慢拉出,并用口咽通气管使之通气,剧烈抽搐时千万不能强行给患者喂药,灌水,必要时用气管插管或将气管切开保持通气。如果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现象就应马上用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来辅助呼吸。

(3)抗癫痫药的使用:抗癫痫药物有很多,通常用安定、苯巴比妥钠、冬眠药等,严格遵医嘱给患者及时准确用药。抽搐时首先要使之安定,以每分钟2~4 mg的速度将药物缓慢静脉注射至发作停止,也可将安定加入5%GNS500 ml静滴维持,为预防再次发作可用安定10~20 mg加入5%GS50 ml用微量泵静推维持。安定对呼吸及心跳都有一定抑制作用,所以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跳、血压变化情况,如果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明显表浅、心率也下降,应立即停止药物使用,并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4)合并症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癫痫发作时常伴有发热、缺氧、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脑水肿等并发症,护士应遵医嘱用鼻导管吸氧2~4 L/min使患者保持气道通畅,从而提高动脉血中的氧含量,并用20%甘露醇125 ml加地塞米松5 mg快速静脉点滴来减轻脑水肿。发热时可以用温水擦浴或者乙醇擦浴,严重发热者用冰帽及大动脉冰敷等物理方法降温,这样可以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有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并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进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监测。

(5)做好护理记录:根据患者发作情况要准确地记录癫痫发作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及发作的类型、性质、部位。准确确记录药物名称,用药时间,剂量及用法,这些都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依据。

1.2.2 癫痫发作停止后的护理

(1)癫痫发作停止后首先就要保持口腔清洁(用1.5%碳酸氢钠清洁口腔一日两次),防止出现口垢口臭;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床单要及时清洗,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这都可以预防褥疮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2)癫痫发作后护士应遵医嘱按时按量给患者服用抗癫痫药,不能随意减药,停药减改药;癫痫患者常会呕吐,而且有剧烈抽搐,要保持较好的营养供应,增强抵抗力有助于恢复。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外界刺激,以防复发。

(3)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癫病患者未发生时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应对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减少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4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经积极观察治疗和精心护理后,癫痫发作都能很好控制,无1例出现生命危险,在门诊随访1月期间均未再发现癫痫发作。

3 讨论

外伤性癫痫的发生与外伤程度受伤部位及受伤时间有关。癫痫发作是神经损伤造成的大量神经元的过度、同步、异常放电的临床表现,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其具有突发性、反复性,刻板性等特点[8]。发生脑外伤后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等,引起脑细胞高度敏感而异常放电,脑外伤会引起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从而破坏了局部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病灶邻近的神经元兴奋性加强,引起癫痫突然发作[9,10]。

当癫痫发生时,护理人员要给与科学的护理和适当的药物治疗措施,结束后在治疗的同时配合相应护理有利于病人的恢复。重视颅脑损伤后而引发癫痫的护理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环节。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癫痫患者发作时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大小、肢体活动及面部肌肉痉挛情况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当患者出现呕吐时密切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必要时取样,同时注意全身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部位、间歇时间、眼球偏转方向、有没有大小便失禁等。本组4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表现观察及研究和有效护理措施使脑外伤后癫痫发作的情况均得到一定的控制,在门诊随访1月期间均未再发现癫痫发作。

参考文献

Pagni CA,Zenga F.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epilepsy[J].Expert Rev Neurother,2006;6(8):1223~1233

Swartz BE,Houser CR,Tomiyasu U,et al.Hippocampal cell loss in post-traumatic human epilepsy[J].Epilepsia,2006;47(8):1373~1382

郭志转,孙美珍.拉莫三嗪干预外伤性癫痫发生病理学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8):912~913

金保哲,周文科,周国胜,等.外伤性癫痫79例临床分析[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1;1(1):39~42

陈怡剑.Meta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7):1094~1096

朱小青,崔亚林,朱锦芳,等.护理干预对外伤性癫痫病人治疗依从性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0;24(2):126~127

荆金.癫痫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6(9):539~540

[8]朱小青,崔亚林,朱锦芳,等.影响外伤性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因素分析和对策.护理学报,2010,17(9):133~134

陈莉萍.外伤性癫痫25例手术治疗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4):666~667

上一篇:英语课堂练习下一篇:顾客组织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