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尿病药论文

2024-09-25

抗糖尿病药论文(精选12篇)

抗糖尿病药论文 篇1

糖尿病是临床中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威胁的一种慢性疾病,我国近年来患病率迅速增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 血糖持续较高及糖尿等症状表现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1]。 所以,将患者血糖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预防非常重要。 口服抗糖尿病药由于具有便捷、无痛苦、可应用时间较长等明显优势,而逐渐受到医生及糖尿病患者的普遍关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 年1 月—2013 年1 月患有糖尿病的150 例患者的口服抗糖尿病药处方数据, 其中有87 例男患者,63 例女患者, 患者年龄46~79 岁, 平均年龄(57.2±2.7)岁。 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3 组,每组各有50 例患者,分别采用非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进行治疗。 非磺脲类药物组患者采用格列美脲、 瑞格列奈及那格列奈能等药物进行治疗, 该药物在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单纯锻炼及控制饮食方法效果不明显的患者。 每日采用1mg在早餐前服用了达到良好效果较, 结合患者应用后监测血糖的结果,相应增加药物剂量,少数患者最多可增加到6 mg。 该药物迅速起效、具有较强作用、较长持续时间、剂量不大、安全等优点[2]。

双胍类药物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是一种抗高血糖的有效药物,对正常人不具有降糖作用。 患者服用后降低升高的血糖,但几乎不会引发低血糖。 与磺脲类降糖药完全不同, 因此更适宜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 噻唑烷二酮药物组患者应用罗格列酮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胰岛素分泌不具有刺激作用,但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进而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肝脏产生的内源性葡萄糖减少,利于合成脂肪,对于其分解具有抑制作用而使代谢紊乱恢复正常, 具有间接降糖的效果,使胰岛素抵抗得到明显改善,应用数周甚至数月才会充分发挥药效[3]。

2 结果

非磺脲组患者应用格列美脲治疗后,有35 例患者有效,13 例患者显效,仅2 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6%;双胍类药物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有33 例患者有效,14 例患者显效, 仅3 例患者无效, 有效率为9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组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后有30 例患者有效,16 例患者显效,仅4 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2%。 由此可见,应用非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具有良好疗效。

3 讨论

有研究结果显示, 餐后高血糖患者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及其对一些并发症的作用明显高于空腹高血糖患者。 对餐后高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可使糖尿病的致残致死率降低, 瑞格列奈及那格列奈等药物都属于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口服吸收0.5 h即可发挥药效,血药浓度在1 h达到最高并可持续3~4 h。 餐前口服能够使患者早期胰岛素分泌得到显著改善, 产生与生理胰岛素相似的分泌模式, 对餐后高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具有明显的降低效果, 对空腹高血糖也具有降低作用。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不仅对胰岛素分泌产生刺激而使血糖降低,还能对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对于格列苯脲, 浓度不同的瑞格列奈及那格列奈能的较低浓度等药物可使胰岛B细胞凋亡显著减少。 另外, 该类药物还可使2 型糖尿病患者降低游离脂肪酸及脂毒性。 针对2 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就是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其受体不同于磺脲类药物,瑞格列奈的胰腺特异性较好,与心肌及血管平滑肌不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 因此, 对于心肌“缺血预适应”不具有任何影响。 有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瑞格列奈药物的患者只有不超过1.5%发生低血糖,而3.5%应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会产生低血糖。

双胍类降糖药物在临床中常用的是二甲双胍,该药物的降糖机理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使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改善, 联合应用胰岛素能够降低胰岛素用量。 二是对肠道吸收葡萄糖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三是使葡萄糖增加无氧酵解,患者体脂量减轻。 临床中应用该药物可使2 型糖尿病患者显著降低空腹、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不仅能对患者血糖进行长期控制,还可使患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及致死率明显降低。 其作用机理一是使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降低,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降低导致纤溶增加, 使患者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反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体重减轻,血压血脂降低,几乎不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 二甲双胍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应按照2~3 次/d服药,最大剂量2500 mg,2 型糖尿病肥胖患者或伴有胰岛素抵抗症状患者应首选该药物进行治疗。 胃肠道不适是二甲双胍应用后最常见的一种副作用, 进餐时服药或开始剂量不大时可将此副作用减轻。 二甲双胍服用后排泄物由肾脏排除,易损害肾功能。 二甲双胍比较致命的副作用就是乳酸酸中毒,但在临床中只有不超过十万分之一的较低发生率。 在实际中二甲双胍无法使患者体内乳酸浓度增加, 产生乳酸酸中毒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组织缺氧。 所以,疑似存在引发心、肺功能不全等组织缺氧疾病时,应将该药物停止使用,合并存在肝功异常的患者应禁用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利用对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的激活作用将受体激活, 使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的基因表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中曲格列酮应用于临床最早,但因对患者肝功能损害比较严重而被停用, 罗格列酮是临床目前应用的而一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该类药物能够使患者胰岛素信号转导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类药物后,2 型糖尿病患者能够降低高胰岛素血症。 此外,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还能使患者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脂毒性减轻,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实现对葡萄糖异生的抑制。 据统计数据显示,应用药物后,患者血糖可降低约1.7 mmol/L,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约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肥胖患者不仅能够使其胰岛素水平降低, 还能使糖耐量异常患者产生糖尿病的风险降低。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够降低甘油三酯1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8%左右,还能使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降低,生成的氧自由基减少, 高胰岛素血症发病率也能明显减轻[5]。 因该类药物可使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并与降低降血糖作用存在密切关系的大血管并发症风险, 还可联合其它降糖药物对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该类药物代谢器官为肝,排泄在尿中的很少,所以,血药浓度几乎不会影响肾功能,并有可能损害患者肝功能, 但目前研究结果中尚未发现罗格列酮与毗格列酮所的肝损害病例。

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原则是针对患者特殊性选用适宜治疗药物, 随着不断深入开展的抗糖尿病药循证医学研究,医生日益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医生及患者在药物选择中应重点考虑疗效及用药便利性等因素。 采取安全、疗效显著的药物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临床常用的三类口服降糖类药物的药物机理及临床疗效的比较, 可发现临床患者应用口服抗糖尿病药比较合理, 各类药物应用较多的就是双胍类药物,药物安全、高效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针对糖尿病患者应用口服抗糖尿病药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为提高用药合理性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采用对患者药物服用日剂量进行限定的方法,分析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有关情况,比较各类药物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结果 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后,非磺脲组患者有效率为96%,双胍类药物组患者有效率为94%,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组患者有效率为92%。这3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临床中都具有良好疗效。结论 临床患者合理应用口服抗糖尿病药,各类药物应用较多的就是双胍类药物,药物安全、高效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治疗药物,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书博.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3,10(16):87-91.

[2]陈燕华,王陆军.2006—2008年该院门诊口服抗糖尿病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5(8):106-108.

[3]许岭翎.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J].中国社区医师,2012,5(11):87-90.

[4]张杰.罗格列酮心血管安全性问题尚需监测与进一步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5):116-119.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72-485.

抗糖尿病药论文 篇2

b 利血平

c 卡托普利

d 胍乙啶

e 哌唑嗪c 2.患隐性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不宜选用a 利血平

b 氢氯噻嗪

c 硝普钠

d 卡托普利

e 硝苯地平b 3.高血压伴有心绞痛的病人宜选用a 卡托普利

b 硝苯地平

c 利血平

d 氢氯噻嗪

e 普萘洛尔e 4.能防止,甚至逆转血管壁增厚和心肌肥大的抗高血压药是a 利尿降压药

b β受体阻断药

c 钙拮抗药

d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e α受体阻断药d 5.哪类降压药兼有改善肾功,心功,逆转心脏肥大,并能明显降低病死率a 可乐宁等中枢性降压药

b 钙拮抗剂

c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d 利尿降压药

e 神经节阻断药c 6.关于普萘洛尔,哪项是错误的a 阻断突触前膜β 2 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b 减少肾素的释放

c 长期用药一旦病情好转应立即停药

d 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

e 能诱发支气管哮喘c 7.卡托普利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 体位性低血压

b 刺激性干咳

c 多毛

d 阳痿

e 反射性心率加快b 8.易引起首剂现象的降压药是a 卡托普利

b 利血平

c 可乐宁

d 哌唑嗪

e 硝普钠d 9.抗高血压药最合理的联合是a 氢氯噻嗪+硝苯地平+普萘洛尔

b 氢氯噻嗪+拉贝洛尔+普萘洛尔

c 肼屈嗪+地尔硫卓+普萘洛尔

d 肼屈嗪+哌唑嗪+普萘洛尔

e 硝苯地平+哌唑嗪+可乐定a 10.关于可乐定,哪项是错误的a 降压作用与激动延髓i 2 咪唑啉受体有关

b 因激动中枢α 2 受体而出现镇静,嗜睡

c 能刺激胃肠道分泌,不宜用于有溃疡病的高血压病人

d 久用可出现水、钠潴留

合理选用抗过敏药 篇3

面部、身上出现皮肤红斑,喷嚏不断,流大量水样清涕,各种荨麻疹、哮喘……秋冬是易发生过敏的季节。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对于症状轻微的皮肤过敏和呼吸道过敏反应,患者可以自行选购非处方药治疗。过敏药物种类繁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至关重要。要根据症状选择正确的药品,否则会造成抗过敏药使用不当,出现不良反应而引起严重后果。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抗过敏药的种类主要包括抗组胺药、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钙剂和免疫抑制剂等。

抗组胺药:三代各有利弊

抗组胺药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按其发展史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抗组胺药疗效好、安全、价格低廉,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如:

1.盐酸苯海拉明。被广泛用于各种皮肤过敏症,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常见于头晕、嗜睡、倦乏,偶尔会出现皮疹。

2.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用于各种皮肤过敏症,也可用于药物和食物过敏。相对于苯海拉明,其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较轻,可用于小儿。

3.盐酸异丙嗪(非那根)。用于皮肤及粘膜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

但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易产生嗜睡镇静作用,80年代以后很快被第二代抗组胺药所取代,如:

1.盐酸西替利嗪。用于各种皮肤过敏症。

2.氯雷他定(开瑞坦)。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症状;治疗过敏性结膜炎、花粉症、食物、药物、过敏性咳嗽等。不良反应是个别患者出现乏力、口干等反应。

3.阿司咪唑(息斯敏)。用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变应性结膜炎等。

但第二代抗组胺药中仍有一些药物有中枢不良反应,如西替利嗪等;另外,还有一些药物易诱发心脏毒性反应(特非那定、阿司咪唑)和导致体重增加(阿司咪唑、氮卓斯汀)等,因此逐渐减少使用。现在,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如:

1.左旋西替利嗪(迪皿)。用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过敏相关症状。特点:无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2.非索非那定(太非)。用于缓解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相关症状,如打喷嚏、流涕等及减轻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引起的症状。特点:疗效好,副作用小,无心脏毒性作用,无镇静作用。

3.地氯雷他定(恩理思)。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的全身和局部症状。

抗组胺药应用时应注意,由于第一代及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有镇静嗜睡作用,故不适用于高空作业人员、司机、机器操作员等须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员。另外,为避免心脏毒性的发生,应避免超量长期服用。

其他常见抗过敏药物

1.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主要有色甘酸钠、色羟丙钠、酮替芬(甲哌噻庚酮)等。

色甘酸钠:属于预防性抗过敏药,主要用于预防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湿疹等疾病。不良反应是出现咽部和支气管刺激症状。

酮替芬:可广泛用于多种以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病,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花粉症,过敏性结膜炎,急性或慢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2.钙剂:常用于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主要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通常采用静脉注射,起效迅速。

3.免疫抑制剂及其他:可缓解各型过敏反应症状。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又称去炎舒松或去炎松-A)以及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皮质类固醇:用于变态反应引起的慢性皮肤炎症、慢性或中度花粉症(特别是有鼻塞者)、中度及慢性哮喘。长期使用可引起皮肤变薄和色素沉着,儿童长期使用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维生素C:当人体接触致敏物质时,可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

辅酶Q10:通过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

另外还有一些中药也有抗过敏特性,如甘草、五味子、麻黄、柴胡、熊胆等。

如何选用抗过敏药

抗过敏药种类繁多,其适应证也不尽相同。到药店购药前,最好能咨询医生,根据所患过敏性疾病症状侧重治疗。例如寒冷性荨麻疹用赛庚啶效果好;急性荨麻疹应选择起效时间快的抗过敏药物;慢性过敏性疾病应选用一些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而对于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以增加治疗效果,但联合用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另外,用药时需考虑药物本身的特性,白天宜使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睡前应用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的药物。

抗过敏药服用注意事项

1.不宜连续服用同一种抗过敏药。这样易引起耐药现象,使药效下降。另外,抗过敏药长期服用,积累的毒性作用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不要长期使用同种抗过敏药,超过一个月最好进行更换。

2.检查过敏原。日常生活中易引起过敏的物质有植物、食物、化学物质、花粉、尘螨等,每个人的过敏原各不相同。用药前最好能到医院做一次过敏原检查,由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抗过敏药。

3.注意服药时间。抗组胺类服用后大多有嗜睡现象,为不影响工作,最好在晚上服用。

4.多种药物合用、中西抗过敏药合用要慎重。联合用药虽然可以增强疗效,但要慎重或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5.对于经常过敏的患者,抗过敏药最好随身携带。这样一旦出现过敏的先兆,如打喷嚏、眼睛发痒、流鼻涕等等,及时服用抗过敏药物,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6.小心抗过敏药本身也致敏。抗过敏药物同其他药物一样,也会导致过敏反应,其中以扑尔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但由于抗过敏药物是用于治疗过敏反应的,所以由它们引起的过敏反应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如果在服用抗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过敏加重,须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去医院治疗。

最后专家提醒,病情较轻的病人可以自己服用抗过敏药物治疗,但对症状较重或第一次发生过敏的人,最好去医院诊治。因为如果自己处理不当,可能会延误病情,或诱发其它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闵青 整理)

抗糖尿病药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取渭源县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中2012-2014年抗糖尿病药应用数据, 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消耗数量、消耗金额等。

1.2 方法

应用Excel2003电子表格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 以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 法分析用药频度, 各种药物的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和药品说明书确定。用药频度 (DDDs) =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 某药的DDDs值越大, 说明该药的使用频度越高, 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越大。排序比 (B/A) =药品消耗金额排序 (B) /DDDs排序 (A) , 反映药品消耗金额与DDDs是否同步, 比值越接近1.0时表示同步性良好。限定日费用 (DDC) =该药年销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值, DDC代表药物的总体价格水平, 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物的平均日费用。值越大表明患者经济花费越大, 是衡量药品被患者接受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 结果

1) 2012-2014年抗糖尿病药消耗金额占医院药品消耗金额比例见表1, 2013年较2012年消耗金额增长59.56%, 2014年较2013年增长44.00%, 从构成比来看增长趋势相似。

2) 2012-2014年本院抗糖尿病药各类消耗金额 (万元) 及其构成比、增长率 (%) 见表2, 从表二可知,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其品种数、消耗金额及构成比均出项快速增长态势, 各类口服抗糖尿病药中磺酰脲类和双胍类消耗金额逐年上升, 但构成比逐年下降, 其余各类保持稳定或出项下降态势。

3) 2012-2014年本院DDDs、院抗糖尿病药 (注射剂) 各品规消耗金额 (万元) 、DDDs、DDC及B/A见表3。

4) 2012-2014年本院DDDs、院抗糖尿病药 (注射剂) 各品规消耗金额 (万元) 、DDDs、DDC及B/A见表3。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日益攀升, 如何应对糖尿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3]。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表明, 近三年来, 我院抗糖尿病药的消耗金额增长了2.29倍, 原因有:1.抗糖尿病药的品种和规格不断增加, 2.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 3.医保目录的调整等有关。同时本院抗糖尿病药的使用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3.1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本院近三年的数据表明, 该类药物的消耗金额构成比分别为:65.16%、72.02%、75.19%, 说明该类药物应用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且增长潜力巨大。使用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 据资料报道, 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 短期内血糖控制良好, 能使胰岛β细胞功能极大程度的改善 (或恢复) , 减轻胰岛素抵抗,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重建饮食和运动疗法对血糖的反应性。我院现使用的制剂包括:超短效、短效、超长效及预混等9个品种规格, 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考虑患者病理生理缺陷及其生活方式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个体化地制定控制方案, 也可联合应用口服抗糖尿病药, 达到促进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减少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低血糖、增重、水肿等不良反应。需要指出的是超长效的甘精胰岛素 (DDC值高) 和短效的普通胰岛素 (使用不便) B/A的值偏离1.00较远, 说明此类药物的同步性差。其余各类预混胰岛素笔芯使用方便、安全、简便、剂量准确, 因此深受医师和患者的欢迎。

3.2 口服抗糖尿病药

本院使用的该类药物包括:磺酰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药、噻唑烷二酮类及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等。除个别品种外其DDDs和消耗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DDDs值排序近三年一直在前列的是:格列本脲、二甲双胍、格列喹酮、阿卡波糖及瑞格列奈, 说明上述几种药品使用较为广泛。

3.2.1 磺酰脲类

该类药物适用于胰岛尚残存一定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 由于其作用确切、价格低廉, 现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我院现使用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等五个品规, 格列本脲由于DDC很低, 在我院使用较多, B/A值偏离1.00较远, 同步性差, 建议引进格列美脲, 其作为三代磺酰脲类药物具有较少刺激胰岛素分泌和较强的胰腺外作用, 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相对合适, 导致低血糖的可能性小, 临床上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3.2.2 双胍类

该类药物本院使用的主要是二甲双胍片及肠溶片, 苯乙双胍片已基本停用。二甲双胍是全球临床广泛使用的双胍类抗糖尿病药。我院二甲双胍的DDDs仅次于磺酰脲类, 它适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 有助于降低患者体重、改善血糖水平、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耐受性。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肯定的疗效、较少的不良反应而被临床广泛应用。

3.2.3 α糖苷酶抑制药

本院使用的该类药物是阿卡波糖 (拜糖平) 片, 其作用独特, 可抑制小肠刷状缘上的葡萄糖苷酶, 减慢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虽然其降高血糖作用强度不及磺酰脲类和双胍类, 但在以碳水化合物饮食为主的我国, 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且用药不受年龄和体重限制, 可与其他任何类口服抗糖尿病药联合应用。该品种连续三年消耗金额占第一位, 而且该药的DDC值最高, 在7.42~7.87, 说明该药的应用优势明显。

3.2.4 噻唑烷二酮类及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

上述两类药物本院使用品种是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及瑞格列奈, 近3年消耗金额及DDDs值变化不明显, 同步性良好, 无特别意义。

综上所述, 我院抗糖尿病药品种比较齐全, 结构合理, 使用基本规范合理。在胰岛素制剂方面, 预混胰岛素笔芯制剂占主导地位, 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超长效甘精胰岛素笔芯由于价格较高,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磺酰脲类 (格列本脲、格列喹酮) 、双胍类 (二甲双胍) 及α糖苷酶抑制药 (阿卡波糖) 疗效肯定, 使用方便, 得到广泛使用,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糖尿病药, 个体化用药,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 纠正代谢紊乱、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以保证糖尿病患者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从而使药物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龙燕, 韩璐, 王彧杰, 等.2009-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抗糖尿病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12) :1079-1081.

[2]张苏衡, 康阿龙, 李书桐, 等.2006-2010年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抗糖尿病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3) :221-223.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篇5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临床应用:

(1)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交感过度活跃有关的,包括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此时常与强心苷合用);也可用于焦虑或甲亢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首选);

(2)室性心律失常:对运动或情绪激动引发的效果良好;预防心梗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下降25%。普萘洛尔禁忌症:

①房室传导阻滞;②病窦综合症;③支气管哮喘;④慢性肺病;⑤严重心衰

(五)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 胺碘酮: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 抑制K+外流,抑制Ca+、Na+内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性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抑制T3、T4受体;抑制α受体、β受体。适用于:房颤、房扑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合并预激综合症更好;广谱。胺碘酮不良反应: ①胃肠道反应;②心血管系统;③甲状腺功能失常;④角膜微沉积物;⑤其他:皮肤光过敏,周围神经症状,肺炎,肺间质纤维化

索他洛尔: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选择性抑制K+外流,通过抑制β受体抑制Ca+、Na+内流。自律性下降;传导性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强效β受体抑制。治疗心律失常同胺碘酮。

(六)Ⅳ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抑制Ca+内流。

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及触发活动;传导性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房性早搏及房性心动过速;对大部分室性心律失常无效。

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注意事项: ①一般不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②对预激旁路无明显抑制作用,反而增加心室率; ③一般不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尤其是维拉帕米; ④禁用于窦房结功能不全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⑤特别适用于伴高血压和/或冠心病者。

(七)腺苷: 药理作用:

①降低自律性:与其受体A结合后,激活与C蛋白偶联的钾通道,促进钾外流,超极化 ②减慢传导和延长ERP ③抑制早后和晚后除极

④扩张血管,抑制缺血区钙内流及增加能量; ⑤在脑内起抑制性调质作用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

阵发性室上速,包括WPW综合征

不良反应:极短暂,常见头晕、恶心、呼吸困难、胸部不适、颜面潮红等。吸入给药可诱发支气管收缩,有时可引起心动过缓、停搏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选药:

1、窦速:对因治疗,β受体阻滞剂或者维拉帕米

2、房颤或房扑:转律用奎尼丁(先给强心苷),防复发可加用或单用胺碘酮,控制心室率用强心苷或加用维拉帕米或者普萘洛尔

3、房早:必要时选用普萘洛尔、维拉帕米、胺碘酮

4、阵发性室上速:先选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也可选用维拉帕米、普萘洛尔、胺碘酮、奎尼丁、普罗帕酮

孕妇怎样选择抗感染药 篇6

一般来说,孕妇患病用药时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①可用可不用药物的时候尽量不用,尤其是在怀孕的头3个月内,更应严格遵循这个原则。②若孕妇必须用药时,应选用疗效好且对胎儿比较安全的药物,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并要尽可能地减少用药剂量。③在妊娠早期,要禁止服用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在妊娠的中、晚期,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那么,孕妇怎样正确地选择抗感染药物呢?

一、抗细菌药物的选择

根据抗细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程度及有无致畸及毒性作用,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孕妇可以选用的抗菌素:①青霉素类:此类药物具有强效杀菌作用,对人体的毒性最小,没有致畸作用,也不会对孕妇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此药的不足之处是:其抗菌谱(抗菌范围)较窄,在酸性条件下药性不稳定;患者使用该药时易出现过敏反应且易产生耐药性。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此类药物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钠(氨苄西林)、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以及羧苄青霉素钠等。②头孢菌素类:此类药物比青霉素类药物的优点多,其抗菌谱广、在酸性条件下药性稳定;患者使用该药时不易出现过敏反应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此类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噻肟(音握)钠以及头孢三嗪等。③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连、黄柏、金银花、苦参、茵陈、鱼腥草、蒲公英以及白花蛇舌草等。此类中草药对盆腔炎、宫颈炎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孕妇在使用这些中草药时,不可用药过量。④抗真菌药:如制霉菌素、克霉唑等,此类药物对胎儿无毒性作用,孕妇可适当选用,但应以局部使用为宜。

2.孕妇应慎用的抗菌素:①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西梭霉素、巴龙霉素等。此类药物对患者的耳及肾有毒性作用,其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为3%—11%。此种毒副作用对母体和胎儿均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孕妇应慎用这类药物。②甲硝唑:该药有使细菌发生突变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癌作用;但临床上孕妇使用该药尚无致畸报道。为安全起见,在怀孕头3个月内,孕妇应慎用此药。③抗结核药:异烟肼可引起肝损害。动物实验证明:大白鼠和家兔使用此药后可引起死胎;利福平在动物试验中有致畸作用。故孕妇应慎用此类药物。④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如大青叶、板蓝根有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若大剂量使用此类药可导致孕妇早产。另外,板蓝根注射液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孕妇也应慎用。⑤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包括无味红霉素):如红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以及麦迪霉素等。此类药物对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等疗效甚好,对支原体、衣原体及弓形体的感染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由于使用此类药物可使患者出现明显的胃肠道反应,且此类药物对肝脏有损害作用,故孕妇应该慎用。

3.孕妇应禁用的抗菌素:①磺胺类:如新诺明等,此类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体,在动物试验中有致畸作用。孕妇服用此类药物后还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胎儿脑损害及新生儿黄疸等。②四环素类:如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此类药物容易透过胎盘作用于胎儿,为孕期典型的致畸药,而且还可引起胎儿牙釉质发育不良,影响胎儿骨质的发育等。③氯霉素类:此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在胎儿体内蓄积,使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呕吐、厌食、腹胀等症状。症状严重的新生儿可出现循环衰竭甚至死亡。④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以及氧氟沙星等,此类药物可影响胎儿软骨的发育,可使少数胎儿发生过敏反应及肝功能损害,故孕妇应禁用。⑤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穿心莲可对抗孕酮,能抑制绒毛滋养细胞的生长,进而可导致孕妇流产。⑥抗真菌药:如酮康唑可透过胎盘作用于胎儿,在动物试验中有致畸作用。故孕妇应禁用。

二、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由于多数抗病毒的西药均有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所以,目前尚缺乏适合孕妇使用的抗病毒药。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草等。此类药物可供孕妇依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选用。

三、抗寄生虫药物的选择

抗糖尿病药论文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 2007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MDR-TB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共107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4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2.8岁;确定为初始耐药病例29例,获得性耐药病例78例。2所有病例均符合MDR-TB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以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依据[3]。3根据空腹血糖(FBG)控制值范围分为3组:A组小于或等于7.0 mmol/L者28例,B组7~14 mmol/L者48例,C组大于或等于14 mmol/L者31例,糖尿病诊断依据WHO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临床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中服葡萄糖液后2 h血糖≥11.1 mmol/L。

1.2耐药的定义1初始耐药(IDR):从未用过抗结核药物或抗结核治疗<1个月的耐药情况。2获得性耐药(ADR):曾接受过≥1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耐药情况。3MDR-TB:指结核分枝杆菌至少对异烟肼、利福平2种及以上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的结核病。4XDR-TB:至少耐异烟肼、利福平和1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还对氨基糖苷类注射剂(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或卷曲霉素)之一耐药的结核病。

1.3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测定

1.3.1菌株来源选取2007年1月—2014年4月107例确诊的合并糖尿病的MDR-TB患者痰标本分离培养后的菌株,采用罗氏培养基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标准菌株H37Rv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

1.3.2药物来源二线药物对氨基水杨酸(PAS)、阿米卡星(Am)、卡那霉素(Km)、卷曲霉素(Cm)、左氧氟沙星(Lvx)、丙硫异烟胺(Pto)6种药敏试验的药物纯粉来自美国Sigma公司。

1.3.3试验方法按文献[5]规定采用罗氏培养基进行结核菌培养,用于菌种鉴别试验。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对PAS、Am、Km、Cm、Lvx和Pto 6种二线药物在罗氏培养基中的不同的药物浓度的选择,选择均按WHO推荐的浓度标准。操作规程符合1996年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制定的标准[6]。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耐药率及单药耐药率排序对107例合并糖尿病的MDR-TB患者痰标本所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抗结核二线药物敏感试验检测,1总耐药率:对所检测的二线抗结核药物任一种耐药的101例,对所检测二线抗结核药总的耐药率达87.9%(94/107)。2单药耐药情况: 耐药率顺位为:PAS (36.4%)>Km (28.9%)>Lvx(28.0%)>Pto(18.7%)>Am(10.3%)>Cm(8.4%)。见表1。

2.2 3组单药耐药率比较A、B、C 3组对每种二线抗结核药的耐药率组间比较结果,见表2。

2.3各组对二线抗结核药2及2种以上耐药率比较A与B组在耐2及2种以上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8%和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P<0.05),C组(90.3%)与B组耐2种药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99,P<0.01),A与C组耐2种药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91,P<0.01)。见表3。

2.4各组病例中XDR-TB所占比例A组中XDR-TB占3.6%(1/28),B组中XDR-TB占16.7%(8/48),C组中XDR-TB占48.4%(15/31),XDR-TB病例在A、B组中所占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6,P>0.05),C组明显高于A、B两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0,P<0.01;χ2=9.183,P<0.05)。见表3。

注:A、B、C组指空腹血糖(FBG)控制值,A组FBG<7.0 mmol/L;B组FBG 7~14 mmol/L;C值FBG>14 mmol/L。

注:P:对氨基水杨酸钠;Am:阿米卡星;Km:卡那霉素;Cm:卷曲霉素;Lvx:左氧氟沙星;Pto:丙硫异烟胺。A、B、C组指空腹血糖(FBG)控制值,A组FBG>7.0 mmol/L;B组FBG 7~14 mmol/L;C值FBG>14 mmol/L。

2.5 IDR与ADR组耐药情况比较107例合并糖尿病的MDR-TB病例划分为IDR组29例,ADR组78例。两组对1或2种耐药的耐药率IDR组均高于ADR组;ADR组对3及3种以上的耐药率远高于IDR组;在初始耐药组及获得性耐药组两组所占比例分别为11.1% 和29.5% ,ADR组XDR -TB比较明显高于IDR组。见表4。

3讨论

耐多药肺结核是目前结核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而合并糖尿病的耐多药肺结核具有病变范围广、空洞多、排菌多、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等特点,随着糖尿病肺结核患病率的逐年升高[7],可能会造成更严重耐药菌株的流行,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及早获得合并糖尿病耐多药肺结核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笔者针对107例这一特定人群进行了研究,显示对所检测6种二线抗结核药总的耐药率达87.9%,高于国内非糖尿病的耐多药肺结核总耐药率74.5%的报道[8]。单耐药率顺位为:PAS>Km>Lvx>Pto>Am>Cm,耐药顺位与陈松华等[9]关于非糖尿病耐多药肺结核的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情况报道的基本一致,排位前4位的二线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其报道资料。对6种二线抗结核药物的单耐药率进行比较,C组均明显高于A、B两组,且耐药排名前4位的药物均为耐多药治疗常用药物,因此给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我们分析了耐药率居于前4位的二线抗结核药物高耐药率的原因:1对氨基水杨酸作为抗结核药物是抗结核的“老三化”药物之一;近年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的二线抗结核药物的选用增加,在临床上使用时间较长而广泛;2卡那霉素耐药率高与临床上抗结核治疗选药不规范有关,没有遵循注射剂的单向耐药顺序原则,直接选用丁胺卡那或卷曲霉素;3氧氟沙星除用于抗结核外,常用于其他感染性疾病,临床使用普遍,不恰当的使用剂量和方法也是造成耐药原因;4丙硫异烟胺与异烟肼的化学结构类似,和异烟肼有共同的细胞内受体,inh A基因的变异不仅可以导致异烟肼耐药,而且可以引起一些病例的丙硫异烟胺耐药。我们研究显示,对耐2种二线抗结核药物药耐率进行比较,C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耐二线抗结核药2种以上耐药率比较,C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耐多药肺结核(MDR)中XDR-TB病例在B与C组各自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6.7%及48.4%,C组明显高于B组;XDR-TB占所有病例的比例为22.4%(24/107),低于国内33.1%的报道[1],与2006年南非报道的24.0%(53/221)相近[10]。综合上述研究资料显示,血糖控制程度与耐药率及耐药种数有关,血糖控制越差,血糖值越高,对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种数越多,耐药率越高,耐药程度越严重。分析耐药率高主要原因为:1长期高血糖环境使细胞免疫功能减退,细胞的趋化性、吞噬性及杀菌能力降低,结核菌不易被清除,使得肺结核病在一定的疗程内无法完全消灭结核菌。2血糖及组织内糖量增多,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产生甘油三酯,胆固醇增加、组织内重硫化合物中焦性葡萄糖酸、果酸及山梨糖蓄积,均可促进体内的结核菌生长繁殖。3高血糖环境使抗结核药物治疗疗效差,结核菌的长期存在催生出更多的ADR株,造成更严重耐药株流行。

总之,糖尿病合并肺耐多药肺结核的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情况检测非常必要,良好的血糖控制及早期规律抗结核治疗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耐多药肺结核的关键。

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 篇8

1 抗感染药、合理用药概念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 是临床上重要的常见疾病之一。抗感染药就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其中感染性疾病又以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抗菌药就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 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1]。合理用药指的是以当代的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2]。

在抗感染药治愈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 由于使用不当, 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有:病原微生物耐药菌株的增多, 使得许多抗感染药失效;药源性疾病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多等诸多危害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使广大的医药学专家普遍呼吁要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2 造成抗感染药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和影响

2.1 医务人员

缺乏定期教育和培训, 缺乏客观的药物信息, 受到药品推销商的影响, 经济利益的驱动等都会造成抗感染药的滥用:有的同时使用几种抗感染药, 其联合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增加疗效, 反而可能降低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或增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机会。有的本可用此种抗感染药却用了彼种, 有的疗程不当, 频繁换药, 凡此现象都会造成药物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患者

不良医药广告的宣传导致患者接受错误的药物信息, 也因个人的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等原因, 常会产生这样的误区:认为抗感染药就是消炎药、感冒药, 有病就用;还有的认为抗感染药越新越好, 抗菌范围越广越好, 价格越贵越好, 其实每种药物都有适应证, 优劣势也各不相同, 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

2.3 外部环境

化验室的能力或人手不足, 不能及时提供报告;不可靠的供应商, 造成药品的短缺;管理不到位, 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规范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

3 针对以上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的各种原因和影响, 为了减少或避免抗感染药的滥用, 需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1 确立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3.1.1 明确诊断

作出正确的诊断, 确立正确的病原是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开始使用抗感染药治疗前, 尽可能采取各种有关标本分离和鉴定病原菌, 以供临床选用抗感染药所需。

3.1.2 合理选药

根据抗感染药的适应证, 以及抗菌药的抗菌谱和不良反应, 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在病原检查和药敏试验未获结果前, 就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 开始经验治疗。一旦明确致病原, 则根据临床用药效果, 参考药敏试验结果, 调整用药方案, 进行循环目标治疗。如链球菌感染不宜用庆大霉素, 因为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敏感[3]。

新生儿体内药物代谢的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 其血浆蛋白结合物的能力较弱, 肾小球滤过率较低。多数抗菌药物尤其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排泄较慢, 故按体质量计算给药用量。老年人的血浆蛋白较青壮年普遍为低, 肾功能也随年龄增长而日趋减退, 故用量宜小。

3.1.3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 调整剂量的疗程。

静脉给药不宜用于轻度、中度感染;剂量过大或小均不相宜, 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 反而可促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不仅浪费严重, 且易诱发不良反应。

3.1.4 预防或局部应用抗感染药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

抗感染药的预防性应用应有明确的指标。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等患者并发感染, 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往往徒劳无益。皮肤和黏膜等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应尽量避免, 因易引起耐药产生或变态反应。

3.1.5

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 透过血脑屏障性能好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青霉素、氯苄西林等可用于中枢感染。而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则只适宜中枢以外的感染[4]。

3.1.6 要考虑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随着抗感染药的大量应用, 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而使药物失效, 是当前抗感染治疗中的一大问题。如葡萄球菌的多粒菌株对青毒素C、氨苄西林和抗假单胞菌青毒素耐药, 所以, 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 要掌握病原对抗感染药的敏感性, 选用那些敏感率较高的抗感染药。

3.2 加强抗感染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2.1 抗感染药要实行分级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 根据抗感染药的特点、临床疗效、菌株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 将抗感染药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3.2.2 临床药学的开展

随着新药的发展, 用药品种的增多, 处方配伍复杂。为保证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重点掌握临床用药情况, 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所造成的危害, 减少药源性疾病, 达到积极治病的目的。促进医药结合鼓励药师进入临床, 积极参与合理用药, 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当好医生参谋。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积累临床资料和经验, 为临床提供用药咨询, 以指导合理用药。

3.2.3 领导的重视和督查

各地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和完善药事管理委员会, 并履行其职责, 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 督导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定期与不定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医护人员抗感染药物知识调查以及本机构病原体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为加强合理用药管理, 杜绝不适当的经济激励, 医疗机构不准以任何形式将处方者开出的药品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

3.2.4 引导和提高人们的正确用药观念

规范药品的广告宣传, 开展健康咨询;切实提高人们对抗感染药的认识, 引导公众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4 结论

通过对抗感染药各种不合理应用原因的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 减缓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 使抗感染药更好地应用临床, 增强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汪复.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

[2]湖南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料汇编.临床不合理用药例析, 2006:27.

[3]湖南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料汇编.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2005:25.

抗抑郁药处方835张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门诊2010年1-6月初步诊断为抑郁症患者的处方835张, 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对835张处方中抗抑郁药的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排序。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新编药物学》16版规定的日剂量参考我院临床用药的实际用量确定各药的限定日剂量 (DDD) 值, 并计算用药频度 (DDDs) 。DDDs=总用量/DDD值。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835张处方中, 共使用抗抑郁药11种, 均为口服制剂。835张处方中男253张, 女582张, 构成比例分别为30.3%与69.7%, 年龄18~87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抑郁症构成比例情况见表1。

2.2 各类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

五类抗抑郁药中处方出现频率最高的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 其次依次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 、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NaSSA) 、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H2受体拮抗剂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ARIs) 。见表2。

2.3 抗抑郁药DDDs值及排序

用药频度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西酞普兰、氟西汀。见表3。

2.4 抗抑郁药合用其他药物情况

超过60%的处方均会联用其他药物, 主要为抗焦虑药、情感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见表4。

2.5 抗抑郁药联合应用情况

在835张处方中, 以使用单一抗抑郁药为主;2种抗抑郁药联用的处方68张, 其中66张都是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联用, 有2张为2种SSRIs类联用, 为不合理的联用;3种药联用的处方只有3张。见表5。

注:*为835张处方中各类抗抑郁药出现的次数计数合计, 包括联合用药处方的重复计数

注:*为苯二氮艹卓类抗焦虑药

3 讨 论

结果表示, 抑郁症多发于女性, 男女比例为1∶2.3, 发病年龄18~87岁, 抑郁症多发于青壮年, 因为此年龄段是社会活动的高峰期, 承受着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 较易患上精神疾病。

五类抗抑郁药处方出现频率最高的是SSRIs, 其次依次为SNRI、NaSSA、TCAs和SARIs。用药频度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西酞普兰、氟西汀, 分别来自SSRIs类和SNRIs类。SSRI是选择性5羟色胺 (5-HT) 再摄取抑制剂, 它选择性中枢性神经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 增加突触间隙处的5-HT浓度, 从而达到抗抑郁的目的[2]。由于对作用受体的高度选择性, 使得此类药物较传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大降低, 用药安全性大大提高, 每日服药1次简化了治疗方案, 又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 达到治疗的目的。虽然价格较贵, 但仍有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选用此类药物。SNRI为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再摄取抑制剂, 它是双通道抗抑郁药, 对于难治性抑郁起效更快, 作用更强。NaSSA为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 主要有米氮平, 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 使患者入睡更轻松、更迅速, 睡眠更深, 睡眠质量更佳, 故可用于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3]。SARIs类的曲唑酮, 其抗抑郁及镇静作用明显, 同时具有抗焦虑作用, 对性功能影响小[4]。TCAs是第1代抗抑郁药, 疗效确切, 价格低廉, 但由于其具有抗胆碱作用, 所以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的应用逐渐被一些新型抗抑郁药所取代。

本文有超过60%的处方都会联用其他药物, 主要为抗焦虑药、情感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精神病性症状和情感障碍。难治性抑郁焦虑和抑郁常常伴发, 且经常成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合用抗焦虑药能较快地改善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 治疗早期使用苯二氮艹卓类抗焦虑药, 能有效改善睡眠, 使患者更易接受治疗。处方统计显示抗焦虑药的使用在50%左右, 说明这类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 无滥用的问题。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往往采用联合用药。近年来上市的第2代抗精神病药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对抑郁症状有一些疗效,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也比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轻而少, 故目前比较推荐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与抗抑郁药联合使用[5]。情感稳定剂可使患者情绪稳定在较合适的水平, 防止抗抑郁药过分提高患者情绪, 转相成为躁狂, 所以联用情感稳定剂可改善和提高抗抑郁药的疗效, 防止复发。

835张处方中抗抑郁药联用处方出现频率只有8%左右。说明我院治疗抑郁症使用抗抑郁药以单一用药为主。不同抗抑郁药联合应用, 药物相互作用, 能加强中枢5-HT药物的药效, 也会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出现的联用处方中大多为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用, 但也出现了2种SSRIs药物的联用, 较为不合理。理论上2种SSRIs联用会加强5-HT不良反应, 增加5-HT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 因此一种SSRIs最好勿与其他SSRIs联用。另外在2种抗抑郁药联用时, 医师要谨慎对待, 同时要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我院抗抑郁药以新型抗抑郁药SSRIs、SNRI为一线用药, 单一应用抗抑郁药为主。另外联用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等药物增加抗抑郁药疗效, 用药较为合理,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抑郁药的用药趋势。

摘要:目的 分析该院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限定日剂量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835张处方, 对其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抑郁症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抗抑郁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类, 超过60%的处方均联用其他药物, 主要联合用药为抗焦虑药、情感稳定剂。结论 该院抗抑郁药以SSRIs类最为常用, 以单用抗抑郁药为主, 联用其他药物可增加疗效。

关键词:抗抑郁药,用药频度,处方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48-590.

[2]赵会娟.抗抑郁药种类概述及发展趋势[J].河北化工, 2010, 33 (2) :24-25.

[3]陈静, 刘万根, 母春华, 等.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状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11, 10 (5) :333-335.

[4]姜春和.抗抑郁药临床应用研究进[J].中国药房, 2008, 19 (5) :386.

抗高血压药的停药综合征及其预防 篇10

1中枢性降压药

常见的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和莫索尼定等, 对于此类药物如果突然停药, 最主要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的血压急剧上升, 甚至导致高血压危象。其他症状包括:心悸、烦躁、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症状, 相关研究报道[1]有因停用此类药物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情况, 以及停药后出现恶性、心率失常的病例[2]。此类药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停药综合征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咪唑啉受体并得到证实后, 人们相继研制了第二代中枢性降血压药物利美尼定 (rimenidine) 和莫索尼定, 均为选择性作用于咪唑啉受体的抗高血压药, 其降血压作用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及副作用少等优点。但由于此药为中枢性降压药, 停药反应需谨慎对待。一旦出现停药反应, 恢复规律服药是最好的缓解办法, 维持血压、心率, 卧床休息, 也可以适当运用镇静剂, 以便平稳降压。

2 β受体阻滞药

此类药物广泛运用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能够有效降低伴有心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 此类药物不可突然停用, 亦可出现血压的急剧反跳等严重的停药综合征,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其停药反应主要包括严重的心绞痛、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等, 甚至导致患者猝死。其他伴随症状包括:心悸心慌、出汗烦躁、心情焦虑、以及四肢震颤等。此类症状一般在停药后12~72 h后出现, 部分患者在停药后数天才会发生, 研究表明导致停药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为长期的服药导致的体内受体增多、敏感性增强, 停药后增加了儿茶酚胺和受体结合的机会, 从而造成血压的强烈反跳,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 对于需要停药的患者, 应每周逐渐减量, 可以有效的防止停药反应, 避免引起心力衰竭。相关报道[3]普奈洛尔以每日30 mg的量递减服用至第14天后停用, 可以有效避免停药反应, 如果一旦发生停药反应, 重新给药便可很快控制血压, 对于反应剧烈者, 一经发现立即抢救, 以免危机患者的生命。

3其他降压药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还包括ACEI、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 ACEI是长期用于降压、抗心力衰竭的一线治疗药物, 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伴有头痛、多汗等一系列症状, 通常情况下此类药物的停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有一定关系,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停用硝苯地平后可能出现停药综合征, 表现为浮肿, 面色苍白, 出汗心烦、严重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有报道曾报道过此类病例。此时停药仍应该是逐渐减量, 最后达到平稳停药。

综上所述, 对于以上降压药物在停药时, 必须做好预防停药综合征的的准备工作, 积极预防停药后出现循环系统的相关症状, 对停药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进行观察, 一旦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须及时予以对症治疗, 当血压反弹恢复用药难以控制血压时需给予静脉输液硝普钠或者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等药物, 以便立即降压, 对于神经兴奋性增高的患者, 给予镇静治疗。及时重新给药也是挽救患者的方法之一。最后, 杜绝骤然停药或者减量才是防止停药综合征的关键所在, 此外, 如有联合用药的患者尽量避免以上两种药的合用, 因为两药合用不但不会有很好的降压效果, 而且其停药后的停药综合征发生率会大幅增加, 甚至出现超射现象, 危及生命。

摘要:通过对不同种类降压药停药后出现的症状及体征等停药反应的归纳总结, 对β受体阻滞剂、中枢性抗高血压类药物、以及利尿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等其他方式抗高血压药物的停药综合征做出临床分析, 并提出预防停药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降压药,停药反应,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文忠.高血压病突然停药致脑干出血.临床误诊误治, 2005, 9 (18) :695.

[2]印加军.突然停用可乐定引起心率失常药学通报, 1984, 19 (9) :57.

[3]戚文航.原发性高血压.//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67.

抗过敏药的合理使用 篇11

最常使用的抗过敏药,按照它们的化学结构可以分成五类,1苯海拉明(可太敏)、乘晕宁(晕海宁),2扑尔敏、苯茚胺,3安太乐、安其敏、克敏嗪(去氯羟嗪),4赛庚啶,去敏灵;5非那更(抗胺荨,异丙嗪)。如果较长时间服用某一种药物,可能会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可逐渐减低,因此需要更换药物种类。但重新选择的药物,不应属于与原药物同一类,而应采用不同类别中的药物。例如需更换苯海拉明时,不应采用这一类中的乘晕宁,而应选自以上第2至第5类中的任何一种药物。如果有的病人对某个药物效果不好,则可以同时使用两种药物口服以增强抗过敏效果。但这两种药物不应是同一类中的,如安太乐不应与这一类中的安其敏或克敏嗪合用,而应与第1、2、4、5类中的任何一种药物并用。

大多数抗过敏药都有不同程度的嗜睡、疲乏、眩晕或使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反应。这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强弱,各个药物不一致。即使用同一种药物,对各人也不一样。如扑尔敏一般引起嗜睡反应较轻,但有的人服1片后可整整一两天昏昏欲睡。因此在服抗过敏药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船及从事高空作业、机械操作和其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和差错。

同时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过敏药时,为了避免药物的镇静安眠作用,可以在白天选服无镇静作用的种类如苯茚胺,至晚饭后或睡前服有镇静作用的种类,以使正常工作和学习不受到影响。也可以仅在睡前服药,既可催眠、也可减少搔抓而使皮肤病改善。

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或支气管哮喘等,可在病情加重或发作时服抗过敏药,病情好转后逐渐减少药量或停服,再复发时再重新服药。这样可以减少长时期连续服药引起的成瘾性,耐药性和发生中毒的机会。

一般服抗过敏药均是一日8次,每次1片的常规服法(成人),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也可适当增加用量为每次服2至4片,但必须注意防止严重的别作用发生。小儿和老年人如果用药剂量较大,可出现精神兴奋(小儿可引起惊厥)的中毒反应,因此不应使用过大剂量。

抗过敏药可引起口干、恶心,呕吐、上腹疼痛及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反应。由于抗过敏药抑制了唾液和胃肠液的分泌,可造成食欲不振。而有的人则可发:生食欲亢进。

抗过敏药长期使用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长期服药者应定期检查血象。有严重肝病,肾病或癫痫等脑病变者亦应慎重使用。抗过敏萄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故严重心脏病患者应小心使用。

以下一些情况禁忌使:用抗过敏药:①病人处于昏睡状态,或病人已服了大量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鲁米那、速可眠、水合氯醛、安眠喇等药,②青光眼,⑧尿闭体质;④狭窄性胃溃疡;⑤幽门十二指肠梗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药政情报,哌嗪类抗组织胺药(即上述第3类抗过敏药如安太乐等)对胎儿有不良影响或可能有严重损害,妊娠早期的孕妇应慎重使用。安太乐对6岁以,下的儿童应慎用,婴儿禁忌使用。

抗糖尿病药论文 篇12

患有PPHN的新生儿肺部和心脏的血液流动异常, 使得新生儿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给, 出现呼吸急促、身体发绀等症状。PPHN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出现, 其发生率为每千名新生儿1~2例。

国外学者Chambers等2006年报道过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 在妊娠20周后暴露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 (SSRIs) 抗抑郁药的胎儿出生后发生PPHN的风险升高 (OR=6.1, 95%CI 2.2~16.8) , 但20周以前暴露于SSRIs的风险未见升高。

此后, 科学文献中又发表了三项有关SSRIs与PPHN相关性的新研究。

第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为此前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此项研究依据了瑞典医学出生登记中心1999年至2005年的数据。研究显示, 妊娠早期母亲使用SSRIs, 妊娠34周后出生的新生儿罹患PPHN的风险升高 (OR=2.4, 95%CI 1.2~8.3) 。由于此项研究在信息采集方面具有前瞻性, 而之前的研究只是基于回顾性数据, 因此药物警戒工作组认为此项研究结果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第二项研究旨在确定妊娠后期使用SSRIs婴儿出生后罹患PPHN的发病率, 但研究中未发现SSRIs与PPHN有相关性。鉴于此项研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 药物警戒工作组认为该研究并不能充分确定PPHN和妊娠后期使用SSRIs的关联性。

第三项研究评估了氟西汀对大鼠肺部和血管平滑肌的机械性能以及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结论是:子宫内暴露于氟西汀会由于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加速而引起胎鼠肺动脉高压。

上一篇: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下一篇:新疆无公害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