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患者

2024-06-09

急危患者(共11篇)

急危患者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中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8例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出车情况、急救及护理措施, 总结出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策。结果 1028例患者经积极的抢救处理, 安全送达医院936例, 抢救成功率达91.05%。78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11例患者由于病情重及院前条件所限, 转运途中死亡。结论 对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降低伤残率, 减少病死率, 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

内科急危重症患者其特点是病情急、危、重, 若不能提供及时、有效、快速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将可能丧失挽救生命的机会[1]。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中心接诊的内科急危重症患者1028例, 通过满意度调查, 不断总结经验, 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总例数1028例, 其中男695例, 女333例, 男女之比为2.09∶1, 年龄0.8~98岁, 平均62.5岁。病种分布:急性脑血管病365例, 占35.50%, 心血管病326例, 占31.71%, 呼吸系统疾病102例, 占9.92%, 消化系统疾病72例, 占7.00%, 急性中毒56例, 占5.45%, 心脏呼吸骤停34例, 占3.31%, 其他73例, 占7.10%。

1.2 方法

经过院前急救与护理后送达医院, 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患者对出诊速度、急救成功率的满意度及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评价, 包括急救操作技能、仪表、语言、举止、工作态度;其他 (救护车环境、卫生、设施及布局等) 调查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由有经验的护士对前一天接诊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电话回访、所有回访给于指导语, 不加任何诱导, 由被检查者回答, 并给出自认为最恰当的得分。

1.3 结果

本研究共电话回访1028份调查问卷, 回复1025份, 回复率99.71%,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后1025例患者中基本满意的 (包括满意及比较满意) 共956例占93.27%, 其中满意596例占58.15%, 比较满意360例占35.12%, 不满意69例占6.73%。

2 院前急救与护理

2.1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接到“120”指令后必须在3 min内出车, 5公里内急救半径救护车必须在12min内到达现场;途中与患者或家属联系, 指导采取正确体位及自救方法;到达现场快速病情评估, 根据病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 (1) 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予以心肺复苏术, 开通静脉通路快速给予抢救药物, 心电图证实为室颤者立即电击除颤; (2) 对呼吸道阻塞着立即开通气道, 清理分泌物及呕吐物维持气道通畅,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3) 对低血压及休克者快速补液扩容及升压药应用; (4) 对口服毒物中毒者予以输液、催吐及解毒药应用; (5) 对昏迷及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现场立即测定血糖, 根据检验结果用药; (6) 对脑出血患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醒脑及对症处理; (7) 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止血、补液等处理; (8) 采取解痉、止痛、平喘、控制抽搐、吸氧等对症处理。

2.2 安全转运

(1) 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经院前急救处理后, 待病情相对稳定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救治;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转运前应将危险性告知家属, 证得同意并在保证书上签名后才实施转运。 (2) 转运时应平稳进行, 而不应只求高速。应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车速, 如出血患者在转运途中, 由于急救车的颠簸振动可能加重病情, 应限制车速;如病情危重急需到医院救治,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以快速行驶;及时处理转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病情变化。 (3) 急救器械、药品的准备:车载监护抢救设备、呼吸机、气管切开包、吸痰器、除颤器、心电图机及氧气等抢救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保证完好;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到位。6安全行驶:救护车的驾驶员要保持行车安全, 做好出车前的准备工作。出车时遵守行车速度限制, 保证行车安全。

2.3 途中严密监护

(1) 首先保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 防止引起窒息;舌后坠者采用通气导管;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等。 (2) 建立有效给药途径:立即用静脉留置针建立有效的给药途径。由于患者烦躁及救护车颠簸, 为了保证抢救药物及快速补液能顺利进行、方便反复用药、防止转运过程中发生刺破血管及脱管等问题, 输液时最好应用静脉留置针。 (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保证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正常运作。 (4) 转运时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冬天盖棉被防止受凉, 夏天注意空调风不要对着患者吹;急救车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5) 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对昏迷、躁动及不配合患者应固定好, 防止坠落;搬运患者时动作要轻稳, 防止因抬患者体位不当造成患者继发性损伤而加重病情。 (6) 心理护理: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 生命危在旦夕, 这些患者或是生命危重, 或是承受躯体伤痛, 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常常会产生紧张、烦躁情绪, 应及时予以心理指导和安慰, 缓和其应激状态, 与医护人员配合, 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 恐惧情绪, 有助于患者转危为安。

2.4 急救结果

1028例内科急危重症患者中, 经现场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成功接回医院进一步救治936例, 抢救成功率91.05%。78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11例患者由于病情重及院前条件所限, 转运途中死亡。34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 现场施以CPR及除颤等抢救, 只有6例初级复苏成功后转入急诊抢救室继续救治, 抢救成功率17.64%。

3 讨论

3.1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院前急救的内科急危重症, 以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及急性中毒最多, 占89.59%。心脏骤停的抢救机会只有几分钟[3];是否及时抢救心脑血管疾病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急性中毒的抢救时间也非常有限。针对院前急救内科急重症患者的特点, 要求急救队伍要发扬“与死神抢速度, 和天使比爱心”的急救理念, 保证患者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正确的院前急救护理, 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轻伤残[4];目击者救援者开展正确有效、及时的院前自救、互救也至关重要;院前急救开始时间越早抢救成功率越高, 缩短到达现场时间的重要性,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强健康教育是进一步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的关键。

3.2 对院前急救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和急救护理措施的迅速到位是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的重要因素。

3.3 院前急救和转运相当重要。对脑出血患者搬运时要先固定好患者头部, 头转向一侧, 并注意呕吐等情况, 防止窒息, 对有颅高压表现时要迅速降颅压, 并注意血压不应降得太低, 要维持在一个适度高的水平, 以保持供血;对急性左心衰、休克、哮喘等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对出血患者注意控制行车速度等。

如何提高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是现代医学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而紧急医疗救援的前沿阵地是院前急救护理。对内科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及时、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 往往能使患者转危为安, 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降低伤残率, 减少病死率, 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徐萌艳, 郭智东.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2) :55.

[2]王连竹.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8 (10) :40.

[3]秦伟毅, 苏磊, 周伟梁, 等.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4) :377.

[4]张劲松.急危重症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581.

急危患者 篇2

一、对需急诊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

二、实行“三先三后”,即“先抢救后分科、挂号,先就诊后缴费办手续,先治疗后检查”。

相应的检查、手续由医院医务科或总值班签字后执行。

三、在患者的初步抢救完成后,由患者家属补交费用、药品和办理相关手续,以便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对于无家属陪伴或无法确定身份人员,在抢救同时报告科主任及医务科(夜间、节假日为医院总值班),根据医院有关规定办理欠费手续。

五、对于不能及时交付医疗费用的患者,完成初步抢救后向医务科或总值班汇报,根据医院相关制度协商解决,期间保证患者的基本治疗。

注:执行先抢救后付费制度的患者范围:

1、无家属陪同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2、无法确定身份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4、不能及时交付医疗费用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2015年10月修订

急危患者 篇3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77-02

消化道出血是急危重症病患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有着高发生率,还有着极高的死亡率,有学者指出急危重症患者一旦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全身的血液有效循环血量就会下降,组织细胞会缺氧,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急危重症病患消化道出血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并让其脱离生命危险的重要环节之一 [1-2]。因此,我院对80例急危重症患者应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记录对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情况和安全情况。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诊的80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常规组40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35~77岁,平均年龄为52.32±3.22岁。病程为1~8年,平均为4.23±1.21年。对照组4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5例,年龄为34~71岁,平均年龄为51.38±3.02岁。病程为1~7年,平均为4.13±1.0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组采取一般的治疗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常规组给予日常的常规止血消炎药物,吸氧补液,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脱水利尿,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等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组的日常护理治疗基础之上加用泮托拉唑(深圳易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10701),如果是成年人一次4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缓慢输液30min,2次/天,连续用药一周。但是,两组患者都没有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极其消炎药以及其他的一些会影响胃酸分泌的药物。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参考相关文献,评定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3]。具体的疗效评价标准为:显效表示急危重症病患的消化道出血在在使用泮托拉唑治疗后效果十分显著,消化道出血的状况得到了控制或者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已经没有出血的情况发生;有效表示急危重症消化道出血病患在使用泮托拉唑治疗后有一定的效果,其消化道出血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急危重症患者还是会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无效表示急危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使用泮托拉唑治疗后其没有任何效果,其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一点都没有改善与好转,甚至病情还有加重的趋势。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用χ2检验来进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来进行对计量资料的比较,用均数±标准差( X±s)来进行对数据的表示,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来进行等级资料数据比较,当P<0.05时,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2结果

2.1两组疗效的分析记录:常规组治疗急危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显效有14人,有效有18人,无效有8人,总有效率80%;对照组治疗急危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显效有24人,有效有16人,没有治疗无效的病患,总有效率高达100%。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的分析记录[n(%)]

组别病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体有效率常规组4014(35.00)18(45.00)8(20.00)32(80.00)对照组4024(60.00)16(40.00)0 (0.00)40(100.00)U值 2.9003P值 0.00373讨论

消化道出血现象在急危重症患者中是较为常见的,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非常严重病症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4]。泮托拉唑是一种临床上常常用来治疗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药物,其药物作用机理是不可逆质子的泵抑制剂,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在胃壁细胞的酸性环境中被激活后与质子泵共价键结合使得其丧失泌酸功能[5]。经过一系列的作用泮托拉唑能够有效控制减少酸性物质分泌,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胃液中PH值有效地促进血小板凝聚,因而达到抑酸止血的效果[6-7]。

多项研究显示,应用泮托拉唑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急危重症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能够使绝大多数急危重症患者安全得脱离消化道出血这一生死考验[8]。有研究也指出,对急危重症患者尽早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能够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胃酸分泌,提高胃液中PH值,能够促使患者胃液中的PH值在安全范围内,从而有效地预防消化道出血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进而加重医生对病患的救治难度。本研究也显示,泮托拉唑在治疗急危重症病患消化道出血上效果显著,其中显效达到60%,有效也也40%,总有效率高达100%。并且,使用泮托拉唑治疗急危重症中消化道出血没有无效的情况且使用泮托拉唑治疗的安全性也是很高的。

综上所述,泮托拉唑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是十分有效且安全性也是相当高的,采用泮托拉唑对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泮托拉唑治疗急危重症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晓红,蒋绍军,侯宇峰. 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2):4294-4296.

[2] 金宝灿,广跃乾,刘厚鹏,杜传琴,王琼. 云南白药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257-259.

[3] 邱洪,陈珏,杨跃进,胡小莹,宋雷,谭晓燕,张峻,吴元,高润霖,陈在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经验[J]. 中国循环杂志,2013,28(04):250-253.

[4] 林楠,闻德亮,孙梅. 小儿消化道出血17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11(05):378-380.

[5] 袁兴洪. 泮托拉唑钠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14-2615

[6] 苑振云,姜相明,杨秀芬,李庆威,苏冠丽,李斌. 泮托拉唑预防危重症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23):1900-1902.

[7] 何忠芳,王燕萍,武新安. 泮托拉唑与H_2受体拮抗剂防治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2013,12(13):1545-1551.

急危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108例, 男80例, 女28例;年龄18~79 (41.63±17.35) 岁。随机分为传统呼吸支持组和呼吸阶梯性治疗组各54例。2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传统呼吸支持组给予传统呼吸支持治疗, 呼吸阶梯性治疗组给予呼吸阶梯性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呼吸支持方式下呼吸复苏的稳定率及呼吸的稳定时间。呼吸机使用指证参考文献[3]: (1) 呼吸浅、不规则、慢, 呼吸欲停或呼吸停止, 极度呼吸困难, 意识障碍, 呼吸频率>25次/min。 (2) pH<7.20;氧分压 (PaO2) <40mm Hg, 30min后仍<50mm Hg;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80mm Hg。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呼吸支持方式比较

2组采取的呼吸支持方式位于前3位的均为鼻导管吸氧、复苏体位及呼吸机支持。见表2。

2.2 呼吸复苏率及呼吸稳定时间比较

呼吸阶梯性治疗组呼吸复苏率明显高于传统呼吸支持组, 呼吸稳定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呼吸支持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传统呼吸支持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对患者进行急救时最基本的、决定性的、重要的环节是呼吸道管理[1]。在发病早期, 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疗法对于患者病情的好转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治疗是临床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选择呼吸支持方式。规范阶梯化呼吸治疗可分为有无创类别、4个阶梯及9种方法, 第一阶梯 (无创伤) , 也称为徒手支持阶梯, 此阶梯包括复苏体位和开放气道以保持呼吸流畅2种方法;第二阶梯 (无创伤) , 也称为氧疗支持阶梯, 此阶梯包括鼻塞或鼻导管吸氧、面罩给氧和气管插管/氧疗共3种方法;第三阶梯 (有创伤) , 也称为创伤气道阶梯, 此阶梯包括环甲膜或气管穿刺、气管切开共2种方法;第四阶梯 (有创伤) , 也称为机械通气阶梯, 此阶梯包括简易呼吸器/简易呼吸机类和常规呼吸机类共2种方法[1,3]。从简单到复杂、从徒手到机器到机器的呼吸阶梯治疗方法, 临床上多用于病情由轻转重的急危重症患者, 而原发疾病的性质、疾病的进展情况、是否达到呼吸衰竭标准等均是影响升级的因素[4]。本结果显示, 虽2组采取的呼吸支持治疗方式无差别, 但与传统呼吸治疗相比, 规范阶梯化呼吸治疗具有对急危重症患者呼吸管理有更系统、全面的呼吸支持管理治疗, 是根据患者患病情况分段实施的治疗方法[3,4,5]。根据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吸入氧浓度 (FiO2) 等来判断采取何种呼吸支持[2]。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时, 应尽可能采取低阶梯内无创的呼吸道方法来满足呼吸治疗效果, 而在采取低阶梯内无创的呼吸道方法的同时应做好病情加重时的下一阶梯方法的准备, 而对于特殊疾病有时需进行跨阶梯组合的方法, 如呼吸道烧伤早期、额面部严重创伤、严重肺挫伤等, 临床上遇到此类疾病时应由第一阶梯尽快或直接进入第三阶梯, 而气管插管是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首选方法[2,6]。因此在临床活动实践中, 应按阶梯化的思路灵活掌握关键性治疗措施, 勿机械照搬, 采用规范化的呼吸治疗方法对于提高内、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

本结果显示, 呼吸阶梯性治疗组呼吸复苏率明显高于传统呼吸支持组, 呼吸稳定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呼吸支持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在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后, 急危重症患者的呼吸复苏率及呼吸稳定时间明显改善, 与文献[8]报道类似。综上所述, 对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急诊抢救时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8例急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呼吸支持组和呼吸阶梯性治疗组各54例。传统呼吸支持组给予传统呼吸支持治疗, 呼吸阶梯性治疗组给予呼吸阶梯性治疗。比较2组呼吸支持方式下呼吸复苏的稳定率及呼吸稳定时间。结果 2组采取的呼吸支持方式位于前3位的均为鼻导管吸氧、复苏体位及呼吸机支持。呼吸阶梯性治疗组的呼吸复苏率明显高于传统呼吸支持组, 呼吸稳定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呼吸支持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呼吸阶梯性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呼吸复苏率,呼吸稳定时间

参考文献

[1]何忠杰, 彭国球, 张宪, 等.急诊呼吸支持抢救流程指南——呼吸阶梯化管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17 (8) :491-495.

[2]程宝珍.急救患者呼吸支持的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9) :89-91.

[3]张宪, 刘波, 何忠杰, 等.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研究[J].感染、炎症、修复, 2007, 8 (1) :45-48.

[4]许章华.危急重症患者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0) :127-128.

[5]赖湘群.创伤性休克230例诊治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 16 (1) :5-6.

[6]赵天斌, 唐涛, 李丽, 等.2440例急危重症病例急救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9B) :2609-2610.

[7]何忠杰, 彭国球, 赵晓东, 等.阶梯化管理在急诊呼吸支持的应用研究[C].急危重症论坛, 2004.

急危患者 篇5

1.目的通过本预案的实施,为患者提供快捷、安全、有效的诊治服务,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此,对危重患者的处理,制定规范的应急措施。

2.要求

2.1门诊、急诊、病房要很好地配合,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必要时向主管部门及院领导汇报;及时会诊或进行各项检查,做到快速有效,协调有序。

2.2确保各种医疗设备状态良好,随时投入使用。对需外借设备明确借用渠道和流程。

2.3各项检查及时落实结果,妥善保存,认真分析。

2.4及时请上级医师查房,并在病历中认真做好记录。病历及时反映病情变化,重要诊治过程;妥善保管病历,包括门急诊病历。

2.5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注意用药原则、药物禁忌、不良反应,应用贵重或自费药品前,应告知家属。

2.6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医患建立协调配合的良好关系,以利于患者抢救治疗。

3.逐级报告程序

3.1各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危重患者后,要迅速到达患者身边询问病史和查体,做出初步诊断,快速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和记录。医师迅速开出医嘱交护士执行,病情紧急可先下口头医嘱由护士复述后执行,抢救结束后立即据实补记。在紧急处理后尽快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抢救记录等资料。并向患者家属详细告知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和风险程度等,听取患者家属对抢救治疗的意见,取得其合作。

3.2严重外伤、大出血、休克或心肺功能不全等,如值班医师处理有困难,应在立即进行紧急抢救的同时,迅速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要立即调动本科人员,并与相关科室联系参与抢救。紧急情况下可口头或电话请会诊,但应据实补记会诊记录。

3.3遇2人以上严重外伤、中毒等突发事件时,白班值班医师要立即向科主任报告,夜班要向总值班报告,由科主任或总值班负责协调组织人员参加抢救。科主任或总值班处理有困难时要向医务科请求支持,特别严重事件值班医师可直接向医务处或分管院长报告请求支援。

急危患者 篇6

【关键词】ICU轮训模式;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50-01

护理在医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护理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较高的急救技术,过硬的综合素质也是必须具备的[2]。因此,加强对护士的护理技术培训显得必不可少。本研究挑选了我院的50名护士为对象,采用ICU轮训模式对其进行了为其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护士共45名,年龄为23~29岁,平均年龄为26岁.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均为在岗护士,工作时间在2~8年之间,平均工作时间为5年,其中护师有25名,护士有20名。对所有护士进行平均分为三批,每批15人,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培训前对所有护士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包括急救知识、人工呼吸器操作等,根据其考试成绩针对性地制定培訓内容。将3批护士分批采用ICU轮训模式进行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为期100天。理论教材为《重症监护技能手册》,技术方面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等器材的操作与维护。在培训当中,前10天为适应期,熟悉ICU的环境,弄清工作性质及消毒隔离制度等。然后进行理论培训,在教师的带领下,采用多媒体等实行为期30天ICU环境中的授课,对于技能操作,教师先讲解操作原理与要点,将操作进行示范,让护士进行练习,从中加以矫正,直至熟练操作,并在培训上不定时抽查。临床教学上,培训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结合护士不同的护理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逐一对培训内容进行检验,对存在的不足及失误等及时纠正,做出改进。培训期末,对所有护士进行理论与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培训的效果。理论考核由老师根据培训内容设计试题,建立题库,随机抽题考试,临床技术考核为进行微量泵、呼吸肌、血气分析仪等的操作。

1.3考核标准

理论成绩考核标准:优分数为90~100;良分数为80~89;合格分数为60~79;不合格分数为0~59。临床技术考核标准:合格分数为90~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或非参数精确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士理论合格率比较

所有护士经过ICU轮训后,理论合格率(100.0%)明显高于培训前的合格率(33.3%),数据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3.讨论

ICU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英文缩写,是医院检测与治疗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里面配备了医院最先进的医疗设备[3]。在ICU的环境中进行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一方面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了解和懂得如何操作ICU中的各种医疗设备,掌握相关的护理技术[4]。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熟练的技术操作应能能够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提高对其抢救的成功率,因而,加强对ICU护士的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理念的更新,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于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ICU轮训模式,对医院护士进行护理知识技术的培训,发挥人才、技术等的优势,对医院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以ICU作为培训的主要环境,设立培训基地,能够充分体现急危重症护理工作性质,提高培训的实践应用性。通过结合护理人员的具体条件水平,以及医院的具有的设备、技术等资源,制定切实合理的培训课程,按照规划、明确的目标,进行分批,轮流的培训,能够形成示范性的良好效果。分批培训能够节省时间,充分根据受训人员的个人安排进行培训计划的实施,确保培训的全面性,而且能够达到节省培训费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效果。ICU轮训结合考核计划,能够检验培训的效果,提高受训人员的反应能力,对建立医院ICU轮训体系也是重要的保障。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所有护士理论合格率(100.0%)明显高于培训前的合格率(33.3%),临床技术合格率(100.0%)明显高于培训前的合格率(35.6%),表明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中,采用ICU轮训模式,能够提高护士的理论与临床技术的水平,提升护理能力,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5]。

综上所述,ICU轮训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理论和临床技能水平,值得在医院的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惠根,杨海轶,付霞.中国ICU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临床护理,2012,8(03):42.

[2]江旭丽.ICU 护士在职培训现况调查与对策[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12,3(8):763-764.

[3]吴娟.ICU作为医院护理骨干培训基地的体会[J].现代护理,2013,9(12):965-966.

[4]钟亚萍,卢惠娟,夏海鸥.ICU护士对ICU临床护理专家的素质期望与现实状况的比较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3(06):45.

急危患者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0年8月1日-2012年4月31日收治的术后并发呼吸衰竭和重症肺部感染患者106例, 其中呼吸衰竭54例, 重症肺部感染52例, 分为研究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男38例, 女18例, 年龄18~73岁, 平均 (56±6.4) 岁;对照组男34例, 女16例, 年龄19~71岁, 平均 (55±6.8) 岁。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男女比例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在治疗过程中, 研究组患者采用床旁超声 (型号SONOSITE TITAN) 检查,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CT检查。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行CT检查肺部;研究组56例患者直接采用床旁超声行检查肺部。观察对两组患者诊断提供信息的敏感度、准确度以及节约诊断时间, 减轻患者病痛是否方便等方面的对比。

1.3 判定标准

敏感度=真阳性/ (真阳性+真阴性) ×100%, 准确度= (真阳性+真阴性) / (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 ×100%.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为50 min, 对照组为12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检查的敏感度为88.46%, 准确度为92.86%, 对照组敏感度为89.36%, 准确度为94.00%。采用床旁超声进行检查, 与CT检查相比较, 临床诊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但在缩短患者诊断时间、方便患者检查方面优于CT检查。

3 讨论

床旁超声检查是一种快捷、方便、机动、实时以及可重复进行的诊断方法[4], 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重、发病急、身体状况差、移动不方便[5]等特点, 床旁超声检查有如下临床价值[6]和诊断优势: (1) 床旁超声检查在医疗中的应用范围广, 准确度比较高。床旁超声在呼吸系统相关问题的评估、循环系统相关问题的评估、创伤的评估、血管相关问题的评估、腹部相关情况的评估、休克以及引导各种介入操作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7]。研究组56例急危重症患者中, 床旁超声检查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52例, 准确度为92.86%。 (2) 随着科技的进步, 超声设备越来越来小型化, 便于携带和移动, 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超声检查可以在床边进行, 特别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身体状况差、移动不方便等特点, 同时, 也会减少由病人移动造成的病情恶化。 (3) 床旁超声具有无创伤、可重复进行的特点, 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复查和观察病情的改善方面, 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床旁超声可与临床检查或其他医疗措施同时进行, 可及时提供诊断, 缩短了抢救过程, 及早作出诊断、干预与抢救时间得到保证。 (5) 床旁超声检查具有机动性、方便、简单的特点, 往往不需要对患者进行特殊的处理, 就可以进行检查, 减少了患者检查时的病痛, 也减少了因检查产生并发症的弊端,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 (6) 床旁超声可进行体表定位穿刺, 引导皮下置管等方面的治疗, 避免了手术治疗, 同时也避免了手术风险。超声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 超声设备也越来越先进, 但医师的技术、经验和责任心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到检查结果[8]。部分超生项目检查前, 也要进行准备[9]:检查上腹部需要空腹后检查, 以保证胆汁充盈, 减少食物和气体对检查的干扰, 影响超声图像质量;腹胀或便秘的患者, 检查前需服用促消化药, 帮助排气或排便;检查盆腔、输尿管下段和子宫等, 需充盈膀胱。X线胃肠造影三日后, 再做超声检查, 因为钡剂是超声的强反射和吸收剂, 会影响超声检查;胃镜、结肠镜检查后两日, 才能做超声检查。

对本院56例急危重症患者通过床旁超声检查给予诊疗, 其总准确度为92.86%, 总敏感度为88.46%, 节约了诊疗时间, 无创伤检查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方便、准确的治疗, 病情得到稳固和好转, 达到预期的疗效, 患者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英, 李淑英.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在急危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0, 27 (6) :679-680.

[2]毕素栋.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我国的应用与评价[J].医学研究杂志, 2007, 36 (3) :15-16.

[3]王瑜玲, 许珊, 杜洪淼, 等.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 2006, 21 (9) :653-654.

[4]张肃西, 王宏燕.急诊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心脏急危重症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 (3) :211-212.

[5]白亚莲, 刘娜, 魏亚娟, 等.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6) :423-425.

[6]尹万红, 舒艾娅, 陈瑶, 等.床旁超声在重症监护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探讨[J].华西医学, 2012, 27 (9) :1315-1318.

[7]范文慧, 王木顶, 张茂, 等.急诊医师应用超声对多发伤合并血胸的快速诊断[J].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 (9) :825-828.

[8]吴雅峰.肺血栓栓塞症的超声心动图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5) :439-440.

急危患者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72例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疾病类型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中毒和脑部炎症等。采用抽签法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6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12~78岁,年龄中位数为46岁;神经内科10例,神经外科16例,心内科5例,普外科5例。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10~81岁,年龄中位数为48岁;神经内科11例,神经外科15例,心内科6例,普外科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呼吸通气器械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保持患者病房干净卫生,定时通风透气和室内消毒,消除安全隐患;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现不良反应情况后要及时上报并及时有效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设立专业护理小组,每组成员4、5名,每组设1名组长,组长负责监督和考核小组成员的护理工作,加强小组成员对重症患者的护理培训,主要了解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病情特点,提高通气机械设备操作的熟练度和对应急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培养重症护理的职业素养;小组成员轮换查房无缝隙观察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通气导管是否脱落、松弛以及不良反应等意外情况,加强患者口腔卫生护理,6 h/次给患者进行漱口,冲洗口腔,吸痰时尽量减轻患者疼痛,注意观察患者吸痰时的症状,发现患者缺氧时应立即停止吸痰,直至恢复供氧为止;小组护士每1~2 h为患者更换体位,固定通气导管后可由上往下为患者舒心抚背;多和患者交流,询问他们的疼痛感和不适症状,讲解病情恢复和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悲观情绪;每周对重症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成员要注意和及时解决常见的问题或者潜在风险因素,了解患者的护理需要,不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

1.3观察指标及评价

采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从病情观察、护士管理、环境管理和专科护理等10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总分100分,得分高低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反之越差;观察两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情况,不良结果包括并发症、意外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算不良结果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为(84.3±7.8)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的(90.4±5.3)分,两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P=0.000)。

2.2两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中患者主要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计划性拔管和气管导管堵塞不畅3种不良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率为13.89%(5/3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89%(14/36),两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对患者的护理要求也随之提高,通气仪器的专业知识、患者病情监控和日常护理等都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更高的要求[3]。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往往由于重症疾病专业护理能力和经验不足导致患者预后护理效果较差,加大了并发症风险,不利于患者治疗和病情康复[4]。随着ICU护理学的发展完善,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兴起并在临床ICU护理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5],本研究通过分组对比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对提高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的重要作用。

护理小组干预模式通过成立护士责任护理小组,从人性化角度全方位的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从而达到减轻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和并发症,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6]。雷昊等[7]认为患者舒适度护理和通气安全性护理是护理的主要内容,小组成员通过培训了解患者病情和护理知识,能针对性的解决患者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密切分工轮换检查能大大提高气管通气的安全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ICU护理质量评分为(90.4±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3±7.8)分(P<0.05),这和袁琴芳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观察组患者不良结果发生率为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89%(P<0.05),可见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等不良结果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护理小组干预模式有利于降低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等不良结果风险,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对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后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0.4±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的(84.3±7.8)分(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结果发生率为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89%(P<0.05)。结论 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对降低并发症等不良结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危重症,机械通气,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宋维娜,宋桂芳,倪丽,等.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干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90-192.

[2]周泽云,吴红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与护理[J].重庆医学,2012,41(22):2336-2337.

[3]司琴,郑则广.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伴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0):114-116.

[4]刘敏.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6-889.

[5]李翎,吴丹,代翠琳,等.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9):435-436.

[6]杨柯庆.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2):218-220.

[7]雷昊,张俊.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呼吸衰竭患者辅助通气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0):2500-2503.

急危患者 篇9

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急危患者

EICU需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较多,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多在手术室进行,需较大的皮肤切口,分离颈前组织和切开气管前壁,并发症较多[1]。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为临床提供了一个简单、迅速的床旁气管切开方法,近2年来国内才逐步开展这一技术,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OT和PDT在ICU的应用情况来评价PDT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7年3月-2008年6月需进行气管切开术而无OT或PDT禁忌证的ICU成年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行PDT者55例,行OT者65例,适应证包括:进行机械通气>14d者,上呼吸道梗阻者、吞咽功能障碍容易误吸者和需要建立人工气道但不能行经口或经鼻进行气管插管者。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性研究方法比较PDT(Portex法)组和O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操作相关的死亡率和操作时间,OT全部由耳鼻喉科医师完成,PDT由EICU医师完成。PDT操作方法:患者安静、平卧,充分暴露颈部后,消毒、铺巾,局麻后,在第1软骨环和第3软骨环之间的正前方作一长约1.5cm的横切口,仅切开皮肤,经切口穿刺,确定穿刺套管针在气管内后,拔出针芯,置入导丝后,再拔除套管;扩张器经导丝扩开颈前组织和气管前壁后退出,将气管插管套管沿导丝送入气管,拔除插管管芯和导丝,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正常后,将球囊充气,固定气管插管(PDT预包装由Portex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和与操作相关的死亡率比较

PDT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T组(P<0.05)。OT组与操作相关死亡率为1.5%,PDT组没有与操作相关的死亡情况发生。见表2。

2.2 操作时间比较

OT操作时间为12~52(24.2±8.6)min。PDT操作时间为4~25(9.6±3.2)min,PDT操作时间明显短于OT时间(P<0.01)。

3 讨 论

气管切开术避免了长期经鼻或经口插管带来的并发症,患者舒适,可以长期插管,吸痰方便,便于气道管理;还减少人工气道的长度,节省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2]。适应证归纳分成4类:(1)需要机械通气>14d者。如严重胸部创伤有反常呼吸者,术后肺部感染合并COPD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而脱机困难者[3]。(2)上呼吸道梗阻者,EICU常见于患者脱机后准备拔除其气管插管前,堵管试验(+)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声门水肿等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的情况,拔管后患者可立即出现喉痉挛而迅速致死,甚至堵管试验可疑的患者也可出现这种情况。(3)吞咽功能障碍容易误吸者,多见于因缺氧性脑病或脑外伤和脑部手术后昏迷的患者,因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容易反复误吸出现肺部感染和肺不张[4]。(4)需要建立人工气道但不能行经口或经鼻进行气管插管者,如颅底骨折等。

采用Portex法行PDT与OT进行临床比较,OT有4例患者术中术后伤口出血,其中2例局部止血和(或)加压填塞后效果不佳,需要输血治疗,PDT组只有1例患者术后渗血,出血总量<200ml,不需要输血治疗;另有1例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出血,置入气管插管后,出血停止,其原因可能是:PDT皮肤切口小,仅钝性扩张颈前组织和气管前壁,组织损伤小,当置入气管插管后,皮肤、颈前组织回缩压迫气管插管管壁,出血自动停止。PDT组织口无1例感染,OT组2例发生切口感染,其中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颈部、颜面部及上胸部弥漫性蜂窝织炎,致使病情恶化,经合理处理后此例患者存活。OT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气管狭,拔除气管插管后安全出院,另1例患者带管出院;PDT组只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气管狭窄,住院期间不能拔管,带管出院。OT过程中置气管插管时,容易形成假道,术中或术后可出现皮下气肿或气胸,PDT也可产生类似的并发症。本研究中PDT组则无此现象发生。PDT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OT(18.5%)。Ambesh等[5]最近的研究也证实 PDT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T。OT组1例患者切开气管前壁时,患者突然咳嗽,术中发现尖刀片穿过气管后壁损伤食道,患者因气管食管瘘死亡,而PDT组没有发生与操作相关的死亡情况。PDT组平均操作时间为(9.6±3.2)min,最快4~5min;笔者研究资料表明:PDT操作明显快于OT。应该强调的是本研究中所有的PDT和OT都是在适当镇静、严密监护下完成的,普通病房要进行PDT或OT时应慎重。

参考文献

[1]Stauffer JL,Olsen DE,Petty TL.Complications,consequences of endotra-cheal in tubation and tracheostomy[J].Am J Med1970(1)70:65-76.

[2]Heffner JE,Miller KS,Sahn SA.Tracheostom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part2:Complications[J].Chest,1986,90(5):430-436.

[3] M. Quintel, H Roth.Tracheostomy in the critically ill :clinical impact of new procedures[J].Intensive Care Medicine,1999(25): 326-328.

[4]Hutchinson RC.Mitchell RD.Life 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form 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J].Care Medicint,1991(19):118-120.

急危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接受过急救知识宣教的80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 (1) 临床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4]; (2) 健康档案完整; (3)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42~78岁, 平均 (53.4±10.5) 岁, 病程1~12年, 平均 (3.2±1.0) 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 中学40例, 小学及以下25例。选择同期行常规院前护理的80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50例, 女30例, 年龄41~80岁, 平均 (54.0±10.2) 岁, 病程1~14年, 平均 (3.5±1.2) 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3例, 中学41例, 小学及以下26例。对比两组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院前护理干预前接受过急救知识宣教, 主要包括:

1.2.1 成立健康宣教小组

小组成员主要包括我院急诊科2名医师、4名护师、2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等, 根据高血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情况针对性的收集资料, 包括急症 (如脑血压性脑出血) 发生原因、急救措施、自救或求救方法等内容, 定期组织社区高血压人群学习宣教材料。同时将患者诊疗病例资料建档,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 便于及时协同、准确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5]。

1.2.2 急救知识宣教、技能培训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科学的院前急救培训, 共12课时, 由我院资深专家授课, 包括院前常见急诊诊断、治疗、心肺复苏 (成人、儿童) 、高血压常见并发症 (如脑出血) 诊治等内容, 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学习成果。同时通过示范演练方式提高其急救技能。同时公开健康通号码, 专人全天候接听, 为咨询者提供专业解答, 一旦发现患者处于紧急或疑似紧急状态, 及时提供出诊等服务, 必要时帮助患者呼叫救护车。另外, 通过讲座、广播等方式加强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教育, 包括高血压急诊、急性并发症诊断常识等, 先自我判断后及时拨打健康通号码。

1.2.3 建立急救绿色通道

对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来说, 构建“社区-急救-医院”急救通道, 除了帮助呼叫救护车外, 还及时和医院急诊科联系, 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 简化入院流程, 便于及时抢救[6]。

1.2.4 高血压急症预防健康管理

定期评估高血压患者危险程度, 分层管理, 叮嘱患者定期体检, 并周期性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救治效果 (有效、死亡) 、并发症发生率 (如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高热) 、急救知识知晓率等情况。其中急救知识知晓率通过问卷调查完成, 分为知晓、基本知晓及不知晓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软件分析上述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急救知识总知晓率95.00%, 对照组急救知识总知晓率75.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救治结果比较

观察组救治有效75例 (93.75%) , 死亡5例 (6.25%) ;对照组救治有效60例 (75.00%) , 死亡20例 (25.00%) , 两组救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7, P<0.05)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院前急救作为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一环, 其干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结果及预后[7]。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深的了解, 希望通过电视媒体、讲座等形式获取包括急救医疗在内的相关医疗知识, 基本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我救治或寻求帮助方法[8]。基于此, 加强社会居民急救知识宣教十分必要。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过院前急救知识宣教, 宣教主体为健康宣教小组, 由我院急诊科医师、护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等组成, 先通过培训、演练、考核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业务能力及宣教水平, 然后以讲座、宣传栏公告、广播等形式告知社区居民基本急救知识, 潜移默化的提高其急救知识认知度。本研究表1中可知观察组患者急救知识总知晓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提示加强急救知识宣教能有效提高患者急救意识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同时构建“社区-急救-医院”急救通道, 强调紧急状况发生时及时通过健康通电话求救, 以便及时呼叫救护车, 且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家属、社区人员给予一定的帮助, 如多安慰患者, 保持其情绪平稳, 同时及时将患者口腔、鼻腔中分泌物清除, 避免患者窒息;同时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氧气, 配合医护人员正确搬运患者, 等, 为患者临床救治赢得时间, 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本研究观察组救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急救知识宣教后一旦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急症患者, 家属、社区、医院协同院前急救, 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

综上所述, 急救知识宣教能有效提高患者急救知识认知度, 形成个人-社区-医院院前急救绿色通道, 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转宜.同伴支持教育在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2 (4) :146-147.

[2]丘锦彪, 黄远泉, 黄伟琼, 等.社区卫生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8) :257-258.

[3]李兰.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4) :66-67.

[4]仁树, 黄建群, 史玉珏.现代急症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580.

[5]李秋泉, 黄文怡, 吴智鑫, 等.健康教育培训对社区居民使用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2, 23 (12) :106-108.

[6]蔡妙凤, 郭剑虹, 许少花, 等.健康教育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5) :1072-1073.

[7]姚红瑛.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人掌握急救技能的效果评价[D].浙江大学, 2012.

急危患者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抽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92例,均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其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16~75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作颈内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原则上选用右侧颈内静脉;若右侧颈内静脉存在狭窄和充盈不良者,选左侧。其中右侧84例,左侧8例。

1.2 穿刺置管适应证

急性肾功能衰竭有显著的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等症状发生;高钾血症,K+≥6.0 mmo1/L,心电图出现高钾血症的征兆;无尿两天或少尿两天以上患者;高分解情况,每天肌酐提升>176.8μmol/L,尿素氮提升≥6.0 mmo1/L以上患者。慢性肾功衰竭已步入到尿毒症阶段,即肌酐清除比率为5~10 m L/min[1],糖尿病肾病Ccr为15 m L/min;控制高血压以及高血磷症难度大。

1.3 穿刺方法

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置管的目的,配合要点,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签署深静脉置管的同意书。

1.3.1 颈内静脉置管术

患者仰卧,肩后垫枕,选用右侧颈内静脉,头部充分转向对侧,取胸锁乳突肌内缘与喉结水平线交点作穿刺点,进针方向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平行。常规消毒铺巾和利多卡因局麻后,对颈内静脉行seldinger置管技术,针头指向胸锁关节后下方,针与皮肤夹角分别为30°~45°进针,保持负压缓慢进行[2],进入到颈内静脉有落空感并能抽到静脉血,确认后调整角度并固定,取下内芯插入引导钢丝,退出套针改用扩张导管扩张,将留置导管在钢丝的引导下插入颈内静脉中,确定导管位置与畅通后用肝素盐水液冲洗管腔,夹住导管,戴上肝素帽待用。导管翼与皮肤用缝线固定。

1.3.2 置管术急性并发症处理

颈内静脉置管可能误穿动脉,确定误穿动脉要很第一时间出穿刺针,让患者禁止咳嗽或是吞咽,手术患者要用力压迫15~20 min,且细致观察是不是出现血肿,如果没有,可实施穿刺,则有穿刺成功的几率;若已出现血肿,就要换穿刺点对静脉实施穿刺,皮下出现血肿在术后慢慢消失。

2 护理措施

2.1 置管前的护理措施

置管术前向患者讲解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以避免患者对手术产生恐惧心理,让其可以很好的配合手术及相应的护理工作[3]。

2.2 置管导管的护理

(1)导管穿刺点的皮肤护理:避免感染是颈内静脉置管的核心所在,感染会导致颈内静脉插管的临床效果及治疗。每天进行茂康碘消毒皮肤穿刺位置与导管,可以降低穿刺固定不牢致使导管脱出,皮肤创口受到细菌入侵的危害[4]。进行无菌敷料。在换药化解如果出现导管旁皮肤异常、分泌物多等感染先兆,要实施细菌培养,且根据医嘱进行敏感抗生素,若出现严重病患或无顾发热,利用抗炎治疗没有显著疗效的患者要进行拔管处理。(2)避免导管堵塞的相应措施:防止导管阻塞及凝血是置管效果好坏的主要环节。管道堵塞多见的原因有血凝块。所以所有导管都接肝素帽,且在每天血液透析之后用1000 U/m L的肝素溶液冲洗且进行闭塞[5]。冲管时如阻力很大,回抽无回血,不能强行推注[6]。

2.3 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出血:置管后切口缝合,要给患者讲解术后注意要点,尽量减少颈部的活动,以免造成二次伤口。另外,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切口是否因为患者行动过激,力度过猛造成的切口入出血。如果发现有少量出现,可及时用砂袋进行压迫。如果出血量较大,应立即通过医生,根据实情情况迅速止血[7]。(2)感染:预防细菌感染是血液净化临床治疗中需要注意的内容之一。一是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进行透析时,都是在无菌的环境下严格操作的。二是进行颈内静脉置管后,虽然切口部位已经固定,但细菌无孔不入,预防感染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每次进行透析时,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导管口有没有感染发生,如果出现红点、肿、发热、发寒,以及发现有分泌物时,要及时对导管进行详细的检查,看是否有其他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如果已经有相关性的感染,如败血症、菌血症等现象,要立即将导管撤除,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治疗[8]。(3)导管内血栓:导管内形成血栓是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患者每次透析时,医护人员要密切注意一旦导管内血栓形成,可以先将导管内的肝素,然后应及时用尿激酶溶栓法,在血栓形成侧导管内缓慢注射尿激酶1.0 m L[9]。

3 结果

92例患者出管后,留下一段导管实施培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症状;2例导管点出现轻微红肿,对其拔除导管进行另一侧颈内静脉穿刺,每天用茂康碘处理红肿位置且进行无菌敷料,2~3 d得到控制。并发症:导管穿刺点皮肤出现红肿2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位置渗液4例,下皮血肿3例。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并发症均得到控制。

4 讨论

【急危患者】推荐阅读:

高龄患者05-08

患者满意05-11

患者体验05-14

候诊患者05-18

产后患者05-21

患者体温05-31

发热患者06-02

顺产患者06-09

服务患者06-13

瘫痪患者06-21

上一篇:呼吸机护理下一篇:图书馆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