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精选12篇)
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 篇1
1 功能解剖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功能解剖学[1]是主要研究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及其特定的功能, 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 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会导致功能的改变, 是研究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通过观察和触摸来研究人体体表标志。它是从人体解剖学体系中独立出来历史很短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人体常见的体表标志; (2) 人体的骨骼、神经、血管、内脏器官的表面标志; (3) 体表标志和临床应用实际意义[2]。
1.1 体表标志
为了确定人体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与人体表面之间的关系, 常用体表标志的辨认。在人的活体的体表身上可以观察触摸到的骨性凸起和凹陷 (即骨性标志) , 肌的轮廓 (即肌性标志) 。
血管的搏动 (即血管标志) 和皮肤皱纹等, 均称为体表标志, 主要在临床应用治疗和针灸腧穴定位的特定性标记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功能解剖学的动态性
随着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 体表标志也不是永远不变。功能解剖学最大的特点研究对象以人为活体, 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功能解剖学这门课程必须体会体表标志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规律。
2 学好功能解剖学对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应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康复治疗师在临床上, 主要为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 主要以患者身心功能障碍为对象, 以多种功能康复疗法为手段, 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若常用的药物疗法、物理治疗 (PT) , 作业治疗 (OT) , 言语治疗 (ST) , 心理辅导与治疗, 文体治疗, 中国的传统康复治疗等等, 都是病、伤残患者尽快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以恢复伤患者和残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理、学习、工作和社会的生活能力为目标, 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素质, 提高生活质量, 重返社会生活主流。在临床上主要以运动和神经系统功能解剖学知识为主要内容, 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 主要是对今后康复临床治疗工作非常重要。故学好功能解剖学知识是为康复治疗师开展一系列康复治疗工作的前提和保障[3]。
3 功能解剖学有效教学途径
功能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学习方法是通过观察和触摸。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能够如何有效的教会学生在不同体型、不同姿势和体位, 在患者和健康人身上及自己本人身上进行观察和触摸, 而且进行快速的体表定位,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突破的难题[4]。主要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中, 要将老师本人或学生作为活体的重点, 因为在临床上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治疗疾病, 学生将来接触的对象是患者或健康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常见的体表标志要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学生摸到自己的体表标志, 学生之间相互触摸, 并且告诉学生位置一定要准确。例如髌骨 (即骨性标志) 位于膝关节前面, 倒三角形的扁骨, 前面粗糙。髌骨完全可以摸到;还有肱骨内侧髁、肱骨外侧髁及尺骨鹰嘴等。在临床上, 如肩周炎和网球肘及肱骨骨折, 寻找体表标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 我们作为老师还发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结合临床的康复治疗。如有效运用讲、观察、摸、量等方法, 学生最感兴趣。
3.1 讲
讲是指功能解剖学理论讲授和示教。
尽管功能解剖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体表触摸、度量和观察方法来描述人体形态结构, 但是它是建立传统解剖学基础之上的。因此, 讲解时解剖学知识, 临床意义和实验方法以及PPT播放、标本讲解和示教方法。特别老师在讲解重要体表标志时, 老师先讲, 后演示, 最后结合临床的疾病;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把体表标志展示给学生们看, 对于学生错误的地方, 必须纠正, 只有这样, 才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3.2 观察
观察是指导学生通过看来学习功能解剖学。
首先,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认出自己或老师的体表标志。如指认出心尖搏动、桡动脉搏动等位置以及浅部肌肉的轮廓。因为康复专业毕业生在临床上, 既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又要具备物理治疗能力, 作业治疗技术能力和中医传统康复治疗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活体上准确找出器官位置。
其次, 要求学生观察模型和标本时, 必须仔细辨认肌性和骨性标志, 在进行活体观察时, 让学生之间相互观察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相互比较和纠正解剖学知识。若肩关节运动、髋关节运动和膝关节的运动等等。故只有这样, 学生和老师才能达到教学和学习的目的。
3.3 摸
摸是指导学生通过触摸、按压和敲等触摸体表的方法来学习解剖学知识[6]。
对于康复专业的学生, 教师可以讲授一些中医的推拿针灸中重要的经络腧穴, 再结合临床康复治疗的常见病。例如面瘫针刺取穴处方:人中、内关、合谷、地仓、颊车等, 教会学生寻找穴位的方法, 让学生体会如何利用体表标志有效定穴位, 才能加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4 量
量是指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来学习功能解剖学。
首先观察人体的主要测量点, 并分别在老师或学生及他人身上找出相应的测量点。如下肢的测量, 让患者或者学生摆好仰卧位, 必须保持左右侧对称姿势下进行, 并将双侧的结果予以对比。否则结果有误。
下肢全长:下肢伸直时由髂前上棘至内踝尖的长度
大腿长:由髂前上棘至股骨内侧髁收肌结节的长度
小腿长:由股骨收肌结节至内踝尖的长度
其次, 利用观察和触摸到体表标志进行人体测量, 这对学生正确掌握各种体表标志和脏器血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比正常人体各种标准值, 不仅加强学生学习功能解剖学的兴趣, 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在临床应用简单人体运动功能检测方法。
综上所述, 以上几种在功能解剖学的教学方法中, 讲授理论和方法是基础, 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结合临床应用处理康复治疗常见病是关键, 也是为了更好认识人体, 为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服务, 教会学生测量是对临床常见病灵活应用, 也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强化。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要求学生讲解体表标志在临床上的意义, 寻找方法以及不同体位, 不同体型, 不同姿势寻找体表标志的心得体会, 这也是教师要求学生在临床上综合应用功能解剖学知识的能力。
摘要:熟悉和掌握功能解剖学知识可以为康复治疗专业与临床应用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功能解剖学的教学主要以人活体作为重点, 也将要人在不同体位时运动体表标志的变化作为重点。主要通过有效运用讲、观察、摸、量等方法, 才能有效结合临床的功能解剖学教学工作。
关键词:临床应用,功能解剖学,体表标志
参考文献
[1]王华侨, 韩卉.功能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Back house KM, Hutchings.RT.A colour atlas.of surface anatomy[M].London:wolfe medical publicatons, 1986.
[3]林僡金, 黄焱.活体教学方法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 8 (2) :135-136.
[4]赵珠峰.浅谈四年制康复治疗专业表明解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4, 4 (2) :54-56.
[5]赵鸿生, 郭振涛.浅谈解剖学活体教学的必要性[J].解剖学杂志, 2000, 23 (3) :255.
[6]刘职哲.解剖学直观教学与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4) :56-57.
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 篇2
咸安区白鹤中学游明勇
几何的正面,是学生感到很难的一部分内容。它需把定理与图形
灵活地结合起来,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孩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但
对一些组合图形,或图形中的线,图形较多时,我就采取“解剖学”
中的方法,把图形先提出来,分析探究有关结论,再放进去,把不熟
悉的图形,变成成熟的,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切入点。
案例1》:如图,ӨO1与ӨO2外切于P,AB切ӨO1于A,切ӨO2于
B,R1=4,R2=2,求AB的长。
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求AB的长呢?请学生边读题边结合图形,你能读出哪些结论?有哪些辅助线?
生:(1)点O1,P,O2三点共线。
(2)连O1A,O2B 辅助线。
师:试连线,结合题中已知,你能得到哪些线段长?
生:O1O2=6,AO1=4,BO2=
2结合题中问题,观察思考:题中怎样求线的AB的长?让学生自己动
手做后,老师再用另一种思路解:AB师:请把图中点A,B,O1,O2四点对应的图形
4提出来,结合初二基本图形,你有所发现。O1 6
生:它就是:初二梯形中,已知上、下底长—腰长,求另一腰长。
反思:归纳:这样,在几何题证明中,避免其它线对思维的影响,可O2
适当地把部分图像从原题中提出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还放回原题
进行解答。
案例2>:如图,ӨO1与ӨO2都经过A, B两点,过点A的直线CD
与ӨO1交于C,与ӨO2交于D,过点B的直线EF与ӨO1交与E,交Ө
M
E©图(1)N(1)求证:CE//DF.(2)在图(1)中,若CD与EF可以绕点A, B 转动,当点C与点
E重合时,过点E作直线MN//DF。判断直线MN与ӨO1的位
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与ӨO2师:案例(1)中灵活应用,把题中部分“器官”提出来,进行分析,然后再放进去,你能用上述方法对案例(2)中第1小题进行分析吗?
试试看。
生:抓住两圆相交的基本辅助线,在不同圆中分别进行剖析,应用圆
内接四边形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易证。CA
师:对于第(2)小题,图形变了,已知,结论也有所改变:你能用
以上“解剖”的方法,把它们分开分拆,提出来,再放进去找联系吗?
生:可作如图分解 :
在图(b)中可证: 师生反思:因此,在几何证明题中,当图中的线较多或图形较复杂时,可以使当地把部分图形提出来,单个研究,防止,其他图对思维的影 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使当地采取“解剖的方法”,化难为 易,化繁为简,化不熟悉为常规,采取“各个击破”的思想,大大降 低了解题的难度,改变了大部分学生认为几何难学的思想,在某一定 关键词:中职;知识竞赛;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96-02 人体解剖学是形态学科,是最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学好人体解剖学课程,对学习后续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课程具有理论较枯燥、内容较基础、知识点较多、专业名词较难记等特点,教学对象则是刚接触医学的初中毕业生,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被动、枯燥无味,难于记忆所学内容。知识竞赛是一项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工具,在其他学科应用后取得明显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本教研组近三年来,每学年开展相关专业学生的解剖学知识竞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解剖学知识竞赛的方案实施 1.对象选择及分组 护理、助产、农村医学等专业的一年级新生,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初赛每班挑选出前四名的学生和学校随机抽取的一名学生组成参赛队伍。 2.竞赛内容和题目 竞赛内容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泌尿系统等解剖章节,由教研组的老师各自负责一个章节命题。竞赛题库中的题型包括选择题、看图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最终经教研组全体教师反复讨论、审改、合理取舍后确定竞赛题目。 3.主持和评判 竞赛实施中,只有主持人和专家评判组成员具有判定资格。除此之外,任何人不得现场进行评判。竞赛现场设主持人2人,专家评判组成员3人,计时员1人,计分员1人,现场大屏幕电脑操作员1人。选手答题正确与否,以主持人评判为准。选手对评判有异议时,可由领队在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前,向专家评判组申请合议。当主持人无法判断正误时,应请求专家评判组给予评判,合议后,由专家评判组当场予以裁定。主持人判断失误时,专家评判组应现场监督、纠正。 4.竞赛过程 竞赛的时间选择在期中考后接近学期末,分初赛和决赛两部分。初赛采用闭卷式笔试,总成绩前七名的代表队进入决赛。决赛地点在学校生活服务中心三楼多动能厅进行,各代表队选三名队员参赛,剩余两名为候补队员。竞赛题目包括必答题、抢答题、看图题、风险选答题和观众互动题(不列入参赛队成绩)。 (1)必答题:进行三个回合,每人必答判断题、选择题、概念题各一道。答题采用现场抽签形式。在主持人念完题目说开始起5秒钟之前开始答题。答题顺序从1号台1号选手开始作答,依次由每个参赛队的1号选手答题;1号选手答题完毕后,再从一号台开始依次分别进行2号、3号选手个人必答题竞答。决赛第一回合每题分值10分,第二回合每题分值10分,答题限时均为10秒。第三回合每题分值20分,答题限时均为30秒。答对加分,答错不减分。参赛选手只能回答主持人宣读的属于自己的题目,不得协助其他参赛选手回答题目。否则,倒扣除相应分值。 (2)抢答题(共60道):抢答题每题分值均为10分,答题限时均为10秒及30秒两类。主持人宣读完题目并发出“开始”的口令后,方可按动抢答器进行抢答,回答完毕时需讲“回答完毕”。违规抢答和答错题,均扣除10分。按抢答器后不得要求主持人重复宣读题目。 (3)看图题(共5道):每幅图均有多点答案,各点答案正确得10分,错误不得分。答题限时均为60秒。 (4)风险题选答(分10分、20分、30分三类题,每类题目7道):难易分值为10、20分的题目,答题限时为60秒,程度较难的题分值为30分。答题限时为120秒。先由各队自行选定分值,然后现场抽取题目作答。参赛队可以放弃风险题。回答正确,加相应分值;回答错误或不完整,均扣除相应分值。从1号台开始逐次选定分值,然后现场抽取题目作答。每队只有一次选择机会。 5.比赛结果 按比赛成绩高低排列名次。确定前三名及其他四队为优胜奖,并当场宣布、颁奖。如遇积分相同无法确定名次,在积分相同的队之间采取抢答的方法决胜负。决胜题分值20分,答题限时60秒。回答正确,加相应的分值,回答错误,扣相应的分值,不影响其他队排名。 二、竞赛效果评价 竞赛后,向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学生发放知识竞赛问卷调查表,采用无记名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竞赛的反馈意见,大多数学生持赞成态度,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三、知识竞赛的讨论和分析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灌”,学生在底下“装”。知识竞赛形式多样,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严肃,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自觉接受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赛,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问卷调查不难发现,该形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并希望在其它专业课教学中加以推广。 知识竞赛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年轻人求胜欲望强,竞赛的形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学习,积极备战;竞赛的规则使个人与集体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大家必须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才能取得好成绩。竞赛的氛围,促使了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复习,钻研教材,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竞赛的时间,相当于给学生一次集体的期末考前总复习,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习成绩。 3.有利于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通过竞赛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和教学相长。首先,通过竞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改进教授方法。其次,竞赛的题目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本课程的基础上,总结授课经验,查阅文献资料,共同讨论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最后,竞赛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接触,增进了学生跟老师间的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研究人员发现“人在未受激励的情况下,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在合理有效的激励之下能发挥60%~80%”。将知识竞赛引入解剖学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成绩,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张美芝等在大学生中探讨了知识竞赛对解剖学学习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我们在中职学生教学中同样可以收获相同效果。 综上所述,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可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在竞赛过程中收益匪浅。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使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作为一项有益的教学补充长期坚持下来,以促进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彬,何少健,莫发荣等.知识竞赛引入专业课教学的初步探索[J].解剖学杂志, 2008 (02):291-292. [2]金会艳,刘彤,韩毅,徐世莲,吕乐春.引入知识竞赛改进生理学教学方式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09(11):137,157. [3]张美芝,李宁,高杰.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4):103-104. 1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GFN由第1、2腰神经根发出, 小部分纤维来自第1腰神经, 大部分来自第2腰神经, 属于混合性神经。GFN发出后穿过腰大肌到达肌的表面, 在腰大肌筋膜和肌之间下行, 至髂总动脉外侧、输尿管后侧分为股支和生殖支。股支主要为感觉支, 沿髂外动脉下降, 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血管腔隙, 沿股动脉外侧至股部, 最后从股血管前壁穿阔筋膜或卵圆窝, 分布于大腿内侧和股三角区的皮肤。生殖支为混合神经, 在髂外动脉的外侧下降, 发肌支配腰大肌, 主干下降经腹股沟腹环, 绕腹壁下动脉外侧进入腹股沟管。男性与精索伴行 (女性与子宫圆韧带伴行) 分布于睾丸引带、提睾肌、睾丸鞘膜及阴囊 (或大阴唇) 的皮肤。GFN是完成提睾反射的重要神经, 其中枢联系为腰段脊髓的第1、2节段。 1.1 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关系 GFN穿出腰大肌后, 约81%于输尿管后内侧下行, 大约在髂嵴最高点平面上方约1cm范围内从后方与输尿管交叉, 行至输尿管外侧, 而所有例子在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神经均位于输尿管外侧。因此, 腹部输尿管上段手术时, 输尿管后外侧为安全侧, 而在下段手术分离输尿管时后内侧为相对安全部位[1]。 1.2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腹股沟管和精索的关系 GFN生殖支经3种途径进入腹股沟管, 69.2%从腹环进入, 11.5%从大腿侧穿腹股沟韧带进入, 19.3%穿腹内斜肌进入。GFN穿出腹股沟管也有3种形式:69.2%经皮下环浅出, 11.5%穿腹股沟韧带或腹股沟韧带与腹外斜肌腱膜交界处至腹股沟区, 19.3%与髂腹股沟神经形成吻合支出皮下环。GFN生殖支与精索 (或子宫圆韧带) 的关系为:位于精索外侧占61.5%, 位于腹外侧占23.1%, 位于背外侧占15.4%。根据上述关系, 腹股沟斜疝手术时处理腹环时内侧相对安全, 处理精索时则应从腹内侧切开[2,3]。 1.3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输精管的关系 GFN生殖支穿出腹股沟皮下环后, 一般行走在输精管外侧, 睾丸动脉、静脉的后方, 粗细约为0.7mm。输精管绝育术分离鞘膜不干净时, 容易误伤神经, 或结扎输精管若将血管同时扎断, 术后可形成痛性结节刺激神经, 两者均可导致术后腰部牵涉性痛[2]。 2生殖股神经的生理功能 GFN是完成提睾反射的重要神经, 同时也是睾丸最重要的传入神经。GFN运动纤维的起源细胞位于脊髓L1~L2前角内侧, 神经核内含有5-HT和P物质, 通过其神经纤维末梢释放, 参与提睾反射和睾丸温度的调节。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证明GFN及其脊索细胞内存在降钙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动物试验表明, GFN对睾丸引带的分化迁移、生精细胞的保护等有重要关系, 从而与隐睾的发生、生精细胞的凋亡等密切相关[4,5,6]。 3生殖股神经与临床疾病关系 3.1 腹股沟疝术后腹股沟区疼痛的神经因素 腹股沟疝术后腹股沟区不适或疼痛已成为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是手术中或手术后损伤或累及腹股沟区的支配神经, 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GFN生殖支。由于后者比较纤细, 与疝囊的关系更为密切, 手术中受损概率更大[7]。GFN生殖支受损或被刺激时, 损伤性刺激冲动传入脊髓第1、2节段后, 使躯体感觉神经元痛阈降低, 导致其支配区域痛觉“过敏”而出现腰部牵涉性痛。以往腹股沟疝手术更多的是关注血管和其他神经损伤, 对GFN生殖支有所忽视, 导致许多患者术后出现腹股沟区慢性疼痛, 应该引起外科医生重视[8]。 GFN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受损时, 可出现腹股沟下方与股三角上方之间区域皮肤感觉麻木、持续性隐痛、间歇性针刺痛等临床表现, 站立和行走过久症状加重, 可扩散至阴囊、阴阜或大阴唇。临床称之为GFN疾病, 易误诊为手术创口痛、瘢痕痛或腰椎疾病。 3.2 腹股沟疝复发的神经因素 我国学者发现提睾肌有一肌束以腱膜止于耻骨结节, 该肌束具有对腹环有括约肌功能, 对防止腹股沟疝的发生和术后疝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称之为“提睾肌耻骨束”。该肌束受GFN生殖支支配。手术中损伤该肌束或在处理腹环时损伤神经, 均可增加术后疝复发的危险[8]。 3.3 GFN与隐睾症 Lweis早在1948年于新生大鼠的动物试验中表明, 去除新生鼠的GFN可导致睾丸不降。其详细的作用机制虽至今仍有争论, 但普遍认为与GFN及其脊索细胞所含CGRP有关。Park发现睾丸引带对CGRP呈现强烈的有节律的收缩。GFN对睾丸下降的可能作用是:在雄激素作用下, GFN末梢释放CGRP, 作为雄激素的第二信使与睾丸引带上的CGRP受体结合, 引起睾丸引带分化迁移, 最终完成睾丸下降[8]。 此外, 研究发现单侧隐睾症存在双侧睾丸相同损害的表现, 即两侧睾丸会出现程度相当的退行性变。将隐睾侧的GFN切断后, 可减轻或阻止对侧睾丸的退行性变。其机制可能是隐睾侧的异位睾丸的持续刺激通过同侧的GFN传入脊髓, 通过交感神经中枢反射性地使对侧的GFN释放的CGRP下降, 导致睾丸周围和内部微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 促进了对侧睾丸生精细胞的变性凋亡[8]。而切断隐睾侧的GFN则阻断了这一反射路径的传入环节, 起到了减轻和保护对侧睾丸的效果。 众多实验研究表明, GFN参与了隐睾症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可使人们对GFN与男性生殖生理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为临床对相应的男性生殖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除上述临床应用外, 还有很多的临床应用也涉及GFN:如顽固性睾丸痛可切断GFN生殖支使其得以缓解;GFN移植加神经生长强化介质修复损伤的阴茎海绵体神经, 可重建勃起神经通道;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会阴部牵涉痛的发生机制可能涉及GFN。 综上所述, GFN在外科学和男性学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其详细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理学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综述了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生理功能以及临床应用文献。基础教学中生殖股神经属于非重点神经, 临床应用也一度被忽视。但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 该神经在腹股沟区外科疾病的处理, 以及男性学的临床应用中有重要意义, 与术后腹股沟区的疼痛、隐睾症的发生以及隐睾症患者双侧睾丸的退行性变等关系密切。 关键词:生殖股神经,解剖学,临床 参考文献 [1]汤华军, 周正丽.输尿管与生殖股神经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J].解剖与临床, 2006, 11 (5) :311-312. [2]吕伯实, 朱继明.生殖股神经在输精管结扎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 1996, 19 (2) ;105-107. [3]陈志强, 陈恒.与腹股沟疝手术有关的应用解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7, 31 (3) :287-289. [4]朱心燊, 郑新民.单侧隐睾大鼠生殖股神经在对侧睾丸损害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男科学, 2002, 8 (4) :264-269. [5]朱心燊, 郑新民.生殖股神经在隐睾症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泌尿外科系统分册, 2001, 21 (6) :256-257. [6]朱保平, 郑新民.单侧隐睾对侧睾丸损害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3, 24 (6) :549-551. [7]张福昌.腹股沟疝术后腹股沟区疼痛18例临床分析[J].Clinical journal, 2007, 14 (21) :3-4.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下列各骨中,不属于长骨 a.股骨 b.肋骨 c.跖骨 d.指骨 e.肋骨 2.下列各骨中,不属于规则骨 a.蝶骨 b.上颌骨 c.筛骨 d.椎骨 e.跟骨 3.根据解剖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 a.点状面、水平面和横切面 b.点状面、冠状面和额状面 c.水平面、横切面和冠状面 d. 点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 e.以上都不是 4.关于肋的组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真肋:1—7肋,假肋:8—12肋 b.真肋:1—5肋,假肋:6—10肋;浮肋:11—12肋 c.真肋:1—8肋,假肋:9—12肋; d.真肋:1—7肋,假肋:8—10肋;浮肋:11—12肋 e.以上都不是 5.骨性鼻中隔的构成 a.鼻骨和筛骨 b.犁骨和筛骨垂直板 c.额骨和犁骨 d.泪骨和筛骨 e.蝶骨和筛骨 6.眼眶内侧壁主要由下列骨组成 a.上颌骨、泪骨、筛骨和蝶骨体 b.鼻骨、泪骨、蝶骨小翼和筛骨 c.蝶骨大冀、额骨、筛骨、蝶骨小翼 d.蝶骨大冀、额骨、颞骨和鼻骨 e.以上都不是 7.肩关节脱位常见的方位是 a.上方 b.后方 c.前上方 d.前下方 e.后上方 8.骨盆 a.由骶骨和两侧的髋骨构成 b.正常位置为两侧髂前上棘和两侧耻骨结节同在一个水平面上 c.借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d.骨盆上口呈水平位 e.上、下口都是前后径大于横径 9.髋关节脱位常见的方位是 a.前方 b.上方 c.内侧 d.外侧 e.后下方 10.膝关节 a.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b.关节面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构成 c.关节囊包裹着髌骨 d.滑膜层包裹着关节囊内的所有结构 [关键词]手机网络:系统解剖学:辅助教学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体系中重要的支柱课程、主干课程、必修课程。该课程多开设于空间思维尚未建立且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一年级阶段,加之内容抽象、复杂,导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医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兴趣。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学生也进入了全时段手机网络时代。对于QQ、微信等手机软件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弱化了知识的接受水平,为了避免学生玩手机,有的学校或老师采用了禁止带手机上课的高中生管理模式,这种只堵不疏的方式,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未于模式的严格程度成正比。如何能在信息发达的时代,转变思路,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研究中热点之一。我教研室在智能手机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智能手机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的措施 当前,手机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进入全民时代,结合QQ、微信等手机软件开展智能手机课堂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趋势之一。因此,解剖学教师可充分发掘智能手机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系统解剖学课堂教学手段之一,将医学生从智能手机的关注力中拉回到关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利用学生着迷智能手机的特点,给学生介绍解剖学图谱相关的3D解剖学图片APP,在课下无法触摸解剖学标本的情况下,通过3D解剖学图片APP可以使学生学习解剖学结构构建形态学思维构架,充分调动医学生对乏味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开课时,便建立供学习系统解剖学课程的社交软件群如QQ群或者微信群,并提出在群中的注意事项和个性化教学方式,使之充分理解此类软件的优点,设立群小组组长,每周提出小组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到他们的学习讨论过程中以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按照教学计划,教师每周将课件及时分享在群中,并根据学生特点发送不同的教学题材,鼓励学生搜索并为全班分享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素材。比如在讲解眼球结构的内容时,在群中要求分组搜索不同内容的教学素材,有的学生分享了青光眼、白内障等临床疾病的症状,有的分享了如何理解眼球外肌的功能模式图等,教师会及时点赞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被关注的感觉和成就感,进一步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进行。所有的教学手段均是为掌握医学知识服务的,因此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以往的考核方式为终结性评价,授课过程中只讲内容不考核,只是在期末进行一次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该科大学阶段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出现了前松后紧的学习方式,即开课时散漫学习,结课前一个月甚至两周时间内疯狂背书、考后即忘的情况,致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后续课程的应用能力很差。利用智能手机QQ群等软件,发送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习题,采用集体作答或者点名解答等方式,或者通过@某同学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出题,让班内同学作答,教师及时做出点评,实现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既能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适时的教学反馈,又能督促那些对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同学继续努力,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目的。 2智能手机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 智能手机中的3D解剖学APP具有立体的形态学结构,学生可以随时可以查看手机里的图谱理解,这不仅减少了学生购买纸质图谱的经济负担,也使得解剖学结构变得更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形态学结构。手机QQ或者微信等等社交软件可以传输文字、声音、图片、表情、共享资料,也可以进行群聊、视频聊天,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应用于解剖学教学中,让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便捷,让智能手机成为教学工具。这些社交软件的运用,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互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互相的交流沟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被关爱感和积极自主性。同时智能手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禁锢,解决了传统课堂在五十分钟内一百学生面对一个教师(师生比失衡)导致的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难题,有力的延伸了有限的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 尽管智能手机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仍有些细节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小部分学生不发言或者发言不积极,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解剖学教师在积极鼓励学生发言的同时,更应该以传统教学与智能手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让智能手机辅助与系统解剖学教学。由于有的学校并未开通校内免费无线网络,智能手机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笔者同时注意到,学生利用手机辅助学习的积极性在开课的前四周非常高,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和鼓励学生的群活动,保持好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干性半侧颅骨30侧, 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尸头15具 (无确切年龄记载) , 不区分性别。 1.2 方法 (1) 30侧干性半侧颅骨的观测:观察30侧干性半侧颅骨标本蝶腭孔的位置、形态, 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 这些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测量筛骨嵴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 (2) 鼻腔外侧壁的解剖及观测:测量蝶腭孔的纵径及横径, 并分别测量筛骨嵴到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到中鼻甲后端的距离以及筛骨嵴到下鼻甲上端的垂直距离。 (3) 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及观测:观察上颌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及其各分支的起源和变异情况, 分别测量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及蝶腭动脉等血管的管径和长度。测量血管管径及长度采用游标卡尺, 所有数据均测量3次后取其平均值, 以x±s表示。 2 结果 2.1 干性颅骨蝶腭孔的观测 通过对30侧颅骨标本的观察, 将蝶腭孔与筛嵴的位置关系分为两类:第1类21例 (70%) 蝶腭孔位于筛嵴的正后方, 即位于中鼻道和上鼻道后部的移行区域;第2类9例 (30%) 蝶腭孔位于筛嵴的后上方。测量数据见表1。 2.2 蝶腭动脉区的观测 蝶腭动脉经蝶腭孔进入鼻腔之前就已分支为鼻后外侧动脉和鼻中隔后动脉。根据上颌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的毗邻关系, 本文将上颌动脉翼腭段分为Y型、中间型和M型3种类型, 各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0 (23%) 、13/30 (43%) 和10/30 (30%) 。测量蝶腭动脉主干的长度为 (14.39±0.83) mm, 管径为 (1.81±0.36) mm。 2.3 上颌动脉的观测 上颌动脉位于面侧深部, 上颌动脉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3段:下颌段、翼肌段、翼腭段。上颌动脉下颌段包括脑膜中动脉、下牙槽动脉和颞深动脉。上颌动脉翼腭段通常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5大主要分支。本研究发现, 有80% (24/30) 为上述次序, 但在45% (14/30) 的标本上, 上牙槽后动脉及眶下动脉共同起自上颌动脉主干, 其余分支则分别单独起自上颌动脉翼腭部。腭降动脉自上颌动脉发出后向内下走行, 本研究中有23侧 (73%) 腭降动脉是由上颌动脉下方发出, 有6侧 (20%) 从上颌动脉内侧发出, 其中有一侧 (3%) 直接从上颌动脉发出腭大和腭小动脉。眶下动脉起自上颌动脉后经眶下裂进入眼眶, 在进入眶下管之前, 上颌神经与眶下动脉的毗邻位置不同, 在本研究中发现眶下动脉在上颌神经下方的占83% (25/30) , 在前内侧的占10% (3/30) , 在前方的占6% (2/30) 。测量数据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对于蝶腭动脉的研究已越来越细致, 主要包含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两方面,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蝶腭孔为一骨性裂孔, 一般位于鼻腔外侧壁的后上方, 即上鼻甲、中鼻甲后方的区域。蝶窦汽化较好时, 蝶腭孔还可位于蝶窦前壁的外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蝶腭孔的位置不固定。贵平等[2]报道蝶腭孔最常位于中鼻道后端和上鼻道后端的移行区域 (87%) , 其次是位于上鼻道 (13%) 。我们通过对30侧干性颅骨的观察发现, 蝶腭孔位于筛嵴的正后方, 即位于中鼻道和上鼻道后部移行区域的有21例 (70%) ;位于筛嵴的后上方的有9例 (30%) 。而在对15具尸头的解剖观察中我们观察到蝶腭孔位于中鼻甲后端上方的为76.7% (23/30) , 蝶腭孔位于中鼻甲下方的为6.7% (2/30) 。与贵平的结果类似。我们同时测量了干性颅骨筛骨嵴到前鼻棘的距离为 (53.92±1.83) mm, 筛骨棘到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为 (14.33±0.91) mm, 尸头的筛骨嵴到前鼻棘的距离为 (50.15±3.57) mm, 筛骨棘到下鼻甲水平部的距离为 (9.67±0.96) mm, 便于对蝶腭孔准确定位。 本研究发现上颌动脉翼腭段与蝶腭动脉结扎术关系密切。以往的研究发现上颌动脉翼腭段多数是按先后顺序依次发出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和蝶腭动脉。>50%的上牙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从上颌动脉共干发出分支。本研究发现有80% (24/30) 为上述次序, 但在45% (14/30) 的标本上, 上牙槽后动脉及眶下动脉共同起自上颌动脉主干, 其余分支则分别单独起自上颌动脉翼腭部。Choi[3]和Morton[4]等认为上颌动脉翼腭段行程扭曲多变, 根据分支顺序以及蝶腭动脉和腭降动脉的交角, 将上颌动脉分为4种类型:Y型、M型、T型和中间型。在本研究中, 中间型出现的几率大于Morton的分型, 而未见T型出现, 说明T型在国人中可能出现较少, 或由于本文中所涉及的标本例数较少, 故未发现有T型出现。 蝶腭动脉结扎术可经上颌窦后壁、经中鼻道上颌窦和经鼻腔3种手术入路进行, 前两种手术入路是对蝶腭动脉主干进行结扎, 而经鼻腔入路则是对蝶腭动脉分支进行结扎。鼻内镜的应用为后两种入路处理鼻腔后部出血提供了清晰的视野, 减轻损伤,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经上颌窦后壁入路结扎蝶腭动脉主干时, 由于蝶腭动脉主干位于翼腭窝内, 位置较深, 视野局限, 因此手术标志的选择尤为重要。另外, 蝶腭孔的位置比较隐蔽, 大部分被中、上鼻甲的后部组织所覆盖, 以至于如果不作中鼻甲后端切除根本无法显现蝶腭孔。一些学者建议切除部分中鼻甲后端[5]。我们通过对标本中蝶腭动脉的观察, 发现蝶腭动脉在翼腭窝内穿蝶腭孔进入鼻腔之前就已分支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 因而我们经中鼻道入路鼻内镜下结扎蝶腭动脉时往往结扎的只是蝶腭动脉的分支, 并不是其主干, 这也是造成结扎失败的原因之一。随着解剖技术的发展及测量技术的提高, 鼻内镜下中鼻道入路蝶腭动脉结扎术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Koh E, Frazzini VI, Kagetsu NJ.Epistaxis:vascular anatomy, origins,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J].Am J Roentgenol, 2000, 174 (3) :845-851. [2]贵平, 周水淼, 梁伟平, 等.骨性蝶腭孔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4, 22 (6) :611-614. [3]Choi J, Park HS.The clinical anatomy of the maxiliary artery in the Pterygopalatine fossa[J].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3, 61:72-78. [4]Morton AL, Khan A.Intenal maxillary artery variability in the Pterygopalatine fossa[J].Otolaryngol Head Neek Surg, 1991, 104:204-209. 1 材料与方法 1.1 寰枢椎螺钉内固定前、后手术入路的解剖学测量材料与方法 选择包头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及包医一附院骨科研究所收集的成年人寰枢椎干燥标本42例, 不分种族、性别、年龄, 外观排除畸形和破损。长度测量采用精度0.02 mm的游标卡尺, 角度测量采用精度0.1°的量角器, 所有数据均经同一人测量2次, 取平均值。 1.2 寰椎的解剖学观测 1.2.1 寰椎前后弓的测量 以寰椎前结节 (AT) 中点处到双侧上关节面内侧缘的距离为前弓半长, 在前弓半长中点处分别测量前弓的高度和厚度, 前弓全长为侧块上下两关节面中点连线之间的距离。寰椎前、后结节 (PT) 的高度、厚度为前后结节中点处的上下距离和前后距离。PT中点处与横突孔 (Transverse foramen, TF) 之间的距离为后结节中点到横突孔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后弓半长为后弓中点至椎动脉沟之间的弧形距离, 分别测量前内侧面与后外侧面, 分别称为内侧半距和外侧半距。后弓高度、厚度为后弓外侧半中点处的上下距离和前后距离。 1.2.2 椎动脉沟的形态学观察 在寰椎的后弓上对椎动脉沟进行观察, 椎动脉沟环全环型是指椎动脉沟上有完整的骨桥结构或者跨越形成封闭的骨环者;椎动脉沟环半环型者指有骨桥突起形成于椎动脉沟上缘或下缘, 形成封闭椎动脉的趋势, 但尚未完全封闭的都称为半环型。计数椎动脉沟半环型与全环型的数量及其比率。 1.2.3 寰椎横突孔、外倾角、后倾角及侧块的解剖学测量 测量横突孔内侧壁与外侧壁之间的最长距离为横突孔的左右径;横突孔前后缘之间的距离为横突孔的前后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寰椎上、下关节面最外侧缘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M的外侧高度;用直径近似的软木条上下贯穿横突孔, 用量角器分别测量横突孔与矢状面、冠状面的夹角, 其中横突孔与矢状面的夹角表示横突孔的外倾角, 横突孔与冠状面的夹角表示为横突孔的后倾角;LM的内侧高度用LM上、下关节面在前弓移行处的垂直距离表示;侧块的横径用横突孔内侧壁与侧块内侧缘之间的距离表示, LM的前后径用寰椎上关节面最前与最后突起缘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 1.3 枢椎的解剖学观测 1.3.1 枢椎椎弓根的宽度、高度及椎弓根的上倾角、内倾角的测量 枢椎横突孔 (Transverse foramen of Axis, TFA) 上口的内侧缘至椎弓根内侧缘的距离为枢椎椎弓根 (Pedicle of Axis vertebral arch, PAVA) 的宽度, 于距椎弓根 (Pedical of vertebral arch, PVA) 上缘2.5 mm处测量。于椎弓根峡部测量枢椎椎弓根的上、下径做为PAVA的高度。PAVA的上倾角和内倾角的测量以PAVA的纵轴与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夹角表示[4], 其中PAVA与水平面的夹角表示PAVA的上倾角, PAVA与矢状面的夹角表示其内倾角。从螺钉在枢椎的钻入点 (在第二颈椎与第三颈椎之间, LM关节中部内侧和上方2 mm处) [5]测量螺钉在枢椎内的长度, 至螺钉出枢椎处 (第二颈椎上关节面正中矢状轴后1/3处) [6]的距离。枢椎LM (Lateral mass of Axis, LMA) 的内、外侧高度为上关节面中点至侧块下方的最低点与上关节面的中点至侧块下方的最近点或者椎动脉沟顶部的距离[7,8]。螺钉上倾角和内倾角的测量:确定螺钉纵轴 (钻入点与出点的连线) 与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夹角, 其中螺钉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其上倾角, 螺钉与矢状面的夹角为其内倾角。PAVA的内侧高度测量是通过PVA上缘中点至过椎弓根轴的矢状面与寰椎椎动脉沟交点的最近距离。 1.3.2 枢椎关节突关节的测量 左、右上关节面中点处关节突高度为枢椎关节突 (Articular process of axis, APA) 的高度。 1.3.3 枢椎的横突孔和椎板的测量 枢椎横突孔 (Axis Transvers foramen, AxTF) 外倾角和后倾角的测量方法同寰椎。枢椎椎板 (Vertebrae Plate of Axis, VPA) 的长度是从枢椎棘突基底至枢椎椎弓根 (PAVA) 基底之间的距离, 测量时以其中点为测量点, 分别测量左右两侧椎板的高度和厚度。 1.3.4 螺钉在枢椎内的测量 螺钉在枢椎内的长度测量是以螺钉在枢椎椎体的钻入点 (第2、3颈椎的LM关节中部内侧和上方2 mm处) [9]至螺钉出枢椎椎体处 (第2颈椎上关节面正中矢状轴的后1/3处) [5]的距离。确定螺钉纵轴 (钻入点与出点的连线)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螺钉的上倾角, 螺钉纵轴和矢状面的夹角为其内倾角。 2 结果 2.1 寰椎前后弓的测量 左、右侧寰椎前弓测量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寰椎侧块及横突孔的测量 左、右侧寰椎侧块及横突孔的测量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椎动脉沟形态学观察 全环型为3侧, 占3.57 %;半环型为13侧, 占15.48 %, 其余为普通椎动脉沟型, 占80.95 %。 2.4 枢椎椎弓根的测量 左、右侧枢椎椎弓根的测量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5 枢椎侧方结构、椎板和螺钉在枢椎内的测量 左、右侧枢椎侧方结构、椎板和螺钉在枢椎内的测量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经寰枢关节后路进行螺钉内固定术是由Magerl等在1979年发明的, 也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的螺钉固定融合术[10]。该手术方式因其提供了优越的生物力学和手术的稳定性, 因而在国内外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融合率。 3.1 手术的可靠性 国内曹正霖等[4]通过测量椎弓根中部的宽度, 发现有72 %的国人标本椎弓根宽度大于5 mm, 他们认为应该能够完全容纳直径为3.5 mm的Magerl螺钉。对于PAV及LM是否适合进行Magerl手术, 需要从螺钉固定所需骨质的宽度和高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因Magerl螺钉径路手术中主要经过PAV的中上部, 我们的研究认为螺钉固定所需的骨质宽度不能小于4.5 mm, 至于其测量部位, 我们认为在距椎弓根上缘2.5 mm处测量, 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椎弓根狭窄时是否会对螺钉的固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的研究采用测量距椎弓根上缘2.5 mm处的椎弓根宽度, 研究结果显示骨质宽度不小于4.5 mm完全能够容纳直径3.5 mm的螺钉。 3.2 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方式的解剖学研究 Madawi等[11]测量了寰枢椎关节-椎弓根复合体的内偏角后得出结论, 螺钉轨道的安全范围为14°。在我们的研究中, 测量螺钉上倾角和内倾角分别为39.2°和6.2°, 我们测得的内倾角小于Madawi[11]和Solanki[12]的结果, 其原因可能与样本体质与样本量的大小有关, 这一结果有可能导致手术操作难度加大。当椎弓根长度为3.0 mm、椎动脉沟深度每增加0.5 mm时, 螺钉置入角应增加10°;直径为3.5mm的螺钉, 置入角在椎弓根上倾角的基础上应加大7°[9]。我们的研究发现上倾角大于国外所测量的结果, 这可能与国人LM的内侧高度相对较小有关, 因此在进行螺钉固定时需要加大上倾角。本研究结果显示, Magerl手术在国人中虽然难度可能加大, 但仍适合于国人, 同时由于枢椎椎弓根的个体差异较大, 且其椎弓根内侧高度最大为9.44 mm, 最小仅为0.82 mm, 故进行手术前最好先做旁矢状位的薄层CT扫描, 以了解椎弓根的情况, 且手术应在X线监视下进行。 3.3 寰枢椎的横突孔与VA的关系 我们发现, VA在第1到6颈椎的横突孔内走行, 由于寰枢椎横突孔上下形成的“横突孔管”的走行方向变化比较大, 因而在上部分颈椎横突孔处, VA的扭曲程度比较大。AxTF有一定的外倾角和后倾角, VA走行在此段内形成了向外的膨出和迂曲, 因而更容易受横突孔及周围结构的影响。VA的这一解剖学特点可能是其供血不足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头部向一侧过度旋转时, 缺血症状会加重, 即可出现临床上常见的眩晕、头昏、摔倒、幻听、幻视及枕部疼痛等症状, 体检也可出现转头时眩晕或猝倒、指压寰椎横突时旋头试验阳性等体征。对VA的横突孔及骨性管道的近似测量对估计VA上行过程中的扭曲程度可以做初步的判断;在VA造影检查中, 对照其走行角度变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寰枢椎手术中解剖VA时也应注意这个特点, 以免损伤椎动脉。 尽管目前对经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工作己经做了许多的研究, 但在国人后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研究、与寰枢椎及寰枢关节三维重建结合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寰椎、枢椎及寰枢关节的解剖学特征, 探讨寰枢关节内固定手术的前后入路术式及其临床要点, 为国人寰枢人工关节积累资料。方法:利用42例成人干燥骨学标本进行测量, 使用精度0.02 mm的游标卡尺、精度0.1°的量角器分别测量寰椎前、后弓半长、高度和厚度, 前、后结节的高度和厚度, 后结节与横突孔的距离, 枢椎的椎弓根的宽度、高度、上倾角和内倾角, 螺钉在枢椎内的长度、上倾角和内倾角, 椎弓根的内侧高度, 侧块的内、外侧高度, 枢椎横突孔的外倾角和后倾角、枢椎椎板的长度、厚度和高度, 枢椎体的横径和矢径、枢椎体前方的高度和后方高度。结果:寰椎前弓半长为10.37±4.18 mm, 高度10.05±2.20 mm, 厚度为8.39±1.35 mm;前结节的高度为10.11±3.22 mm, 前结节的厚度8.06±1.24 mm;后结节的高度为9.50±2.88 mm, 后结节的厚度7.39±2.58 mm, 前结节与横突孔之间的距离为25.67±3.15 mm, 后弓半长内侧半距和外侧半距分别为11.47±2.26 mm、19.58±2.04mm, 后弓高度、厚度为7.28±2.67 mm、7.35±2.19 mm, 枢椎椎弓根 (PAVA) 的宽度、高度分别为8.02±2.20 mm、8.51±1.99 mm;椎弓根的上倾和内倾角分别为26.92±4.40°, 24.94±3.41°, 螺钉在枢椎内的长度为23.46±3.08 mm, 螺钉的上倾角和内倾角分别为39.17±4.95°、39.56±5.07°, 枢椎椎板长度、高度和厚度分别为20.53±2.49 mm、12.53±1.84 mm和6.78±0.82 mm, 枢椎体的横径和矢径分别为18.59±3.16 mm、15.93±3.11 mm;枢椎体前方高度和后方高度结果为18.51±2.81 mm、15.08±3.72 mm。结论:寰枢关节后路手术时, 可以使用直径3.5 mm的螺钉进行椎弓根的Magerl螺钉手术。 关键词:犬,肝脏,活体肝移植,解剖 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是目前已被公认的最有希望解决全球供肝匮乏的技术[1]。建立活体肝移植动物模型是开展活体肝移植手术训练和相关研究的必要技术平台。理想的活体肝移植动物模型,应接近临床实践,能模拟临床活体肝移植的全部手术过程,同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犬肝胆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生化特征与人类的极其相似,其体形大小、肝脏体积也同临床的儿童非常接近,是活体肝移植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2]。因此,我们进行了家犬肝脏的应用解剖学观察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建立犬活体肝脏移植模型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本地家犬12例,雌雄不限,12~18月龄,体质量15~21 kg。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研究所。 1.2 麻醉方法 浅静脉缓慢推注30 g/L戊巴比妥钠(0.5~1.0m L/kg)。基础麻醉后气管内插管,麻醉机维持呼吸。下肢留置静脉针输液,同时给予肌松药维库溴铵2mg,氯胺酮2 mg/kg,安定2 mg,术中根据需要间断给药,每次用药量维库溴铵1 mg,氯胺酮2 mg/kg,安定1 mg。 1.3 肝脏应用解剖 取上腹部肋缘下一横指“人”字型切口进腹。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肉层腹部中线两侧,距中线约3~5 cm,各有一组明显的血管,切开肌肉层时分别结扎,以减少出血)。充分暴露肝脏后,观察肝脏大体形态及血管、胆道结构走形规律,并测量各自直径。切断接扎肝圆韧带,再切断肝镰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游离肝脏。活体骨骼化解剖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观察肝脏肝外管道系统。处死实验犬,切取包括部分肝上、肝下下腔静脉的全肝,电子天平称重,再量杯浸液法量取肝脏体积,逐叶解剖分离肝脏,左外叶、左中叶、乳状突称重,计算此三叶占肝脏重量的比值及肝脏比重(肝重与体质量的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记录为均数±标准差采用SPSS 13.0 Linear Regression对家犬肝脏重量、体积与体重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得出根据体质量估计肝脏重量、体积的线性回归方程。 2 结果 2.1 家犬肝脏外观形态 家犬肝脏解剖位置与人类近似,肝周存在镰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冠状韧带、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韧带结构薄弱。犬的肝脏被多个叶间裂分为7个叶,呈花瓣状,各叶之间有明显分割,分别为:乳状突(Papillary process,Ⅰ)、左外叶(Left lateral lobe,Ⅱ)、左中叶(Left medial lobe,Ⅲ)、方叶(Quadrate lobe,Ⅳ)、右中叶(Right medial lobe,Ⅴ)、右外叶(Right lateral lobe,Ⅵ)、尾状叶(Caudate lobe,Ⅶ),见图1。胆囊位于方叶右侧,胆囊床较深,右中央叶边缘可见胆囊压迹。胆囊管以薄的结缔组织包绕走形于肝脏表面到达肝门,先后右肝管、左肝管汇合为肝总管。 Ⅰ:乳状突;Ⅱ:左外叶;Ⅲ:左中叶;Ⅳ:方叶;Ⅴ:右中叶;Ⅵ:右外叶;Ⅶ:尾状叶;(1):下腔静脉;(2):门静脉;(3):胆总管;(4):肝动脉;(5):胆囊 2.2 犬肝脏重量及体积 实验家犬肝脏体积为(514.10±33.96)cm3,肝脏比重为(1.04±0.05)g/cm3,(详见附表)。采用SPSS13.0 Linear Regression程序分析,发现犬肝脏重量及体积与其体重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97,通过线性回归得出由体重(kg)估计肝脏重量(g)和体积(cm3)的关系式分别为:Y=231.73+16.67X,R2=0.87,P<0.001;Y=56.52+0.91X,R2=0.94,P<0.001。 2.3 犬肝内外管道系统应用解剖 2.3.1 胆道系统 胆囊与肝方叶及右中央叶毗邻,胆囊管直接汇入左肝管或右肝管,左右肝管于门静脉右支前上方汇合,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动脉右前方,向下于十二指肠右后汇入肠壁,胆总管直径差别较大,约0.2~0.5 cm。见图2A。 2.3.2 门静脉 门静脉主要收纳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胰脾静脉的血流,门静脉主干长约4cm,直径0.8 cm。在第一肝门部分为左右两支,左支长约2 cm,直径0.5 cm,供应Ⅰ、Ⅱ、Ⅲ、Ⅳ和Ⅴ叶肝组织,右支略短,长度约1.3 cm,供应供应Ⅵ、Ⅶ叶肝组织。见图2B。 2.3.3 肝动脉 腹腔干始于右肾静脉平面上3 cm腹主动脉前壁,起始部毗邻左侧膈肌脚,向前下走行后分出脾动脉、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总动脉继续斜向右上行走,于门静脉左前侧,分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左右肝动脉,右支横跨门静脉主干末端,主要供应Ⅳ、Ⅴ、Ⅵ和Ⅶ叶血流;左支在门静脉左支前下方走行进入肝实质,主要供应Ⅰ、Ⅱ、Ⅲ叶肝实质血流。左肝动脉直径约0.15~0.3 cm。见图2B。 2.3.4 肝静脉 分为左肝静脉、中肝静脉、右肝静脉和肝短静脉。左肝静脉主要收集Ⅰ、Ⅱ、Ⅲ、Ⅳ和部分Ⅴ叶的静脉回流,共干后在第二肝门部位单独汇入下腔静脉,共干长度约0.5~0.8 cm。见图2C和2D。中肝静脉主要收集部分Ⅴ叶肝静脉血流,在第二肝门下腔静脉右前方汇入下腔静脉,肝外长度约0.2~0.4 cm。见图2C。右肝静脉主要收集Ⅵ叶和Ⅶ叶肝组织的血流,分为1~4支直接汇入肝后下腔静脉前壁。肝短静脉主要收集Ⅰ、Ⅶ叶肝实质血流,分支较少,分支粗,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2.3.5 肝后下腔静脉 肝后段下腔静脉前方和两侧主要被肝Ⅰ、Ⅵ叶和Ⅶ叶肝组织覆盖长度4~5 cm。肝下约0.5 cm有右肾上腺静脉汇入,肝上有左右膈静脉汇入。肝上下腔静脉壁与膈肌腱膜部分融合,解剖时容易损害血管壁。 A:CBD: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RHD:右肝管(Right hepatic duct);LHD:左肝管(Left hepatic duct);GBD:胆囊管(Duct of gallbladder);Ⅱ:左外叶;Ⅰ:乳状突;B:LPV:门静脉左支(Left portal vein);CHA: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LHA:左肝动脉(Left hepatic artery);RHA:右肝动脉(Right hepatic artery);GDA: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C:IVC: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MHV: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LHV:肝左静脉(Left hepatic vein);D:IPV:膈下静脉(Inferior phrenic vein);Ⅲ:左中叶 犬肝脏各主要管道的解剖大致与人体相似,各肝间裂明显,犬的肝短静脉分支少且粗,与肝实质之间有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相隔,有利于作保留下腔静脉的肝脏游离。 3 讨论 熟练掌握实验动物的解剖生理结构是建立理想实验动物模型的必要条件。犬是肝移植或肝脏外科广泛采用的实验研究对象。因此,对犬肝脏进行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是建立犬活体肝脏移植模型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 本研究采用的当地成年健康家犬,为12~18月龄成熟犬,体质量范围在15~21 kg。研究结果表明犬肝脏在这一生长发育期重量体积比较恒定,与体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根据体质量,能很好的准确估计肝脏大小及各叶所占比例。在本组家犬中,肝脏约占体重2.99%,利用数学模型(Y=231.73+16.67X,R2=0.87),可以根据体质量大体估计出肝脏重量,根据肝脏左三叶所占全肝的比例,可以大体估计活体肝脏移植时供肝应切取的范围,有助于实验设计和操作。 通过对犬肝脏解剖结构的研究后笔者发现,犬非常适合建立活体肝脏移植动物模型:其理由如下:(1)犬的肝脏呈花瓣形,共分为7个叶:乳状突(Ⅰ)、左外叶(Ⅱ),左中叶(Ⅲ)、右方叶(Ⅳ)、右中叶(Ⅴ)、右外叶(Ⅵ)、尾状叶(Ⅶ),各叶之间有明显分割,各主要管道肝内外分支明显,解剖大致与人体相似,易于完成肝叶的切取及管道的保留[3];(2)与猪比较,猪的肝右后叶组织完全包裹肝后下腔静脉,直接汇入下腔静脉的肝静脉支多达31支,保留下腔静脉的条件下完整切除肝脏十分困难。相反,犬肝脏只有右前侧包裹下腔静脉,肝静脉支数目少,可在切除肝脏的同时完整保留下腔静脉;(3)肝左静脉粗大且单独汇入下腔静脉,其肝外直径和长度既可以满足肝静脉流出道的重建,又可以避免供肝静脉直接与下腔静脉吻合建立流出道所造成的腔静脉回流受阻;(4)门静脉分支较早,左支主干直径和长度可以满足门静脉管道重建;(5)供体移植物为Ⅰ、Ⅱ、Ⅲ肝叶,约占全肝48%,这样,术后供体不会由于残存肝组织过少发生肝功能衰竭,供肝达到标准肝体积的40%以上,避免了受体小体积移植物的发生[4,5]。 但是,由于犬对门静脉阻断时淤血和酸中毒的耐受能力差,仅为20~30 min,而在此限定时间之内又难以完成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吻合。因此,世界范围内成功建立犬活体肝移植模型的报道数量有限,而且移植模型的建立主要采用体外循环和门体分流两种手术方式[6,7,8,9,10]。采用体外循环的方法,可减轻无肝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全身的代谢紊乱,且使术者能从容地进行移植肝的血管重建,为无肝期手术赢得时间,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但同时也使手术过程复杂化,且手术中使用体外静脉转流对动物影响甚大,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出血,代谢失常以及气栓栓塞等并发症[11]。采用门体分流的方法,因为无肝期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阻断,导致全身血液动力学的紊乱,回心血量明显减少,血压难以维持在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最低要求水平;同时因胃肠道、盆腔脏器及下肢均处于严重的淤血状态,可导致严重的酸中毒及高血钾;新肝复流后,因大量血液进入循环系统,明显加重心肺负担,易引起水及电解质紊乱,使术中及术后死亡率明显增加[9,10]。 笔者在行犬肝脏管道解剖时发现,门静脉在肝门部分为左右二支,肝外分支较早,左支主要供应Ⅰ、Ⅱ、Ⅲ、Ⅳ和Ⅴ叶肝组织,右支门静脉主要供应Ⅵ和Ⅶ叶肝组织。阻断门静脉主干,5 min内,肠管迅速肿胀,颜色暗紫,肠蠕动变弱,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15~20 min左右,犬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单独阻断门静脉左右支,5 min左右,也出现肠管颜色青紫,肠蠕动减弱,肠壁肿胀,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此症状逐渐缓解。喻智勇等[12]研究证实,分别阻断门静脉左支和右支,5 min左右门静脉压力升至最高,阻断门静脉左支为(22.7±3.5)cm H2O(1 cm H2O=0.1k Pa),阻断门静脉右支为(21.5±3.6)cm H2O,10 min左右门静脉压力均恢复至犬门静脉压力正常值上限范围内(正常值平均为10~20 cm)。门静脉左右支分别阻断,可以有效调控门静脉压力在正常范围内,这个特点可为研究者行犬活体肝脏移植时避免门静脉血流完全阻断提供理论学依据。 总之,犬肝脏解剖结构与人类近似,在成年期肝脏重量及各叶大小比例较恒定,肝脏大体形态及肝内外管道结构特点,使犬非常适合作为建立活体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大动物。 参考文献 [1]TZENG YS,HSIEH CB,CHEN SG.Continuous versus interrupt-ed suture for hepatic artery reconstruction using a loupe in liv-ing-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J].Ann Transplant,2011,16(4):12-15. [2]KAY MA,BALEY P,ROTHENBERG S,et al.Expression ofhuman alpha 1-antitrypsin in dogs afte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retroviral transduced hepatocytes[J].Proc Natl Acad SciUSA,1992,89(1):89-93. [3]CHUNG KY,KIM MS,LEE JH,et al.Live donor partial liverharvest for canine liver transplantation: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technique for surgical training and research[J].Surg Today,2002,32(8):711-715. [4]DAHM F,GEORGIEV P,CLAVIEN PA.Small-for-size syn-drome after par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definition,mechanisms ofdiseas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Am J Transplant,2005,5(11):2605-2610. [5]YANG DH,CHEN W,LU CY,et al.Changes of blood gassamples in portal vei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during orthotopic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non-venovenous bypass[J].Chinese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2005,25(3):225-226. [6]KIM ST,KIM KP,KIM SJ,et al.Living donor segmental livertransplantation in dogs[J].Transplant Proc,1992,24(4):1611-1613. [7]DE JONGE J,ZONDERVAN P E,IJZERMANS J N,et al.Im-portance of portal flow diversion in experimental auxiliary partial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2000,70(1):44-47. [8]YABE S,NISHIZAWA H,EGAWA H,et al.Portal blood flowand liver regeneration in auxiliary partial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a canine model[J].Eur Surg Res,1999,31(1):83-92. [9]BUDD JM,ISAAC JL,BENNETT J,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large-bore percutaneous venovenous bypasscannulation for 312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s[J].LiverTranspl,2001,7(4):359-362. [10]HOFFMANN K,WEIGAND MA,HILLEBRAND N,et al.Isveno-venous bypass still needed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A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in Transplant,2009,23(1):1-8. [11]TOJIMBARA T,FUCHINOUE S,SANNOMIYA A,et al.Porcine liver transplantation from non-heart-beating cadaverdonors:effect of passive/active venovenous bypass on graftfunction[J].Transplant Proc,2000,32(7):1626-1627.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本校经防腐技术进行固定的成人尸体共40例, 其中男尸共25例, 女尸15例。在进行解剖的过程中对相关解剖结构或者部位进行测量。测量工具是游标卡尺, 精确度为0.01 mm, 本文测量过程中所涉及数据单位均精确到0.01 cm。本文所得的测量数据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外静脉的走行 颈外静脉起于胸锁乳突肌前缘, 和下颌角处平对, 经过胸锁乳突肌的表面斜向下, 到达胸锁乳突肌的深面, 或者到达颈后三角, 穿过颈的深筋膜, 颈外静脉的静脉血注入到颈内静脉或者注入到锁骨下静脉或者静脉角处。把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作为分界标志, 颈外静脉可分为上段和下端, 颈外静脉的上段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 而颈外静脉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以下的部分为下段。颈外静脉的回流情况分析:本文中所选的成人尸体中, 颈外静脉回流到颈内静脉共6例, 所占比例为15%, 为Ⅰ型;颈外静脉回流到静脉角的共21例, 所占比例为52.5%, 为Ⅱ型;其余13例的颈外静脉回流到锁骨下静脉, 所占比例为32.5%。而Ⅰ型回流模式中, 颈外静脉在回流过程中不接受任何属支。 2.2 颈外静脉的回流对锁骨下静脉直径的影响分析 颈外静脉的上段直径测定的平均值为 (0.59±0.16) cm;无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直径平均值为 (1.21±0.21) cm;有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直径中, 内侧大小为 (1.69±0.22) cm, 外侧的锁骨下静脉直径为 (1.28±0.14) cm。有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内侧及其外侧直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无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的直径与有颈外静脉汇入的锁骨下静脉外侧直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颈外静脉穿刺在临床应用较多, 颈外静脉穿刺可以应用于大量补液而周围静脉应用不便患者, 可以经过颈外静脉穿刺后给予高营养治疗, 可以通过颈外静脉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 颈外静脉穿刺更有利于抢救患者。本文中, 15%的颈外静脉回流到颈内静脉;52.5%的颈外静脉回流到静脉角;32.5%颈外静脉回流到锁骨下静脉。上述观察结果和文献报道结果近似[4,5]。颈外静脉把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作为分界标志分为上段和下段, 而上段的位置较为表浅, 更适合在上段行穿刺, 容易穿刺成功, 而穿刺时的体位也很重要, 患者要仰卧位, 在肩下处稍垫高, 患者头部最好是后仰并且向左侧偏, 这样利于静脉静脉容易暴露, 利于穿刺[6]。所以, 根据本文研究, 在颈外静脉穿刺时, 要熟悉其解剖结果和毗邻关系, 避免伤及周围解剖结构。 参考文献 [1]郭亚丽, 于颖, 李艳博.颈外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吉林医学, 2008, 08 (1) :671-672. [2]付国强, 万名柢, 葛东明.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解剖及临床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 03 (3) :54. [3]汪鸿文, 钱金岳, 陈宪福.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解剖.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2, 03 (4) :188-190. [4]高龙远, 朱兆川.颈外静脉抗逆流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 04 (2) :199-202. [5]张广新, 刘永林, 周郦楠.颈外静脉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临床护理, 2009, 02 (3) :95-97. 关键词: 护理专业 解剖学 教学改革 引言 解剖学在护理专业学习中是一门基础性医学课程,是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基础,同时是临床护理专业学科的基础课程。基础医学学科中病理学、药理学及生理学课程的学习都要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必须学习注射、插管、穿刺及急救等基础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在学好解剖学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传统解剖学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中对实践性已经足够重视,但只能做到很表面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很难从中得到实际的临床护理经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学习之中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教育改革大形势下,解剖学教学正经历改革,本文重点研究解剖学教育改革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以期增强解剖学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技术型护理专业人才。 一、解剖学教育改革在护理专业应用中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我国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应试教育时代,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客体严重缺乏自主性。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还是像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一样把枯燥拗口的概念和专业术语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过程非常痛苦,学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即使有一些学生对解剖学理论知识学得很好,考试的分数非常高,一旦面对实践情况就会变得不知所措,这样就没有达到解剖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在当前解剖学教育改革之中,很多年轻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找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因此,解剖学改革的预期效果体现得不显著。 2.實践教学特点未能凸显 解剖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科特点,在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实践性特点未能得到凸显,培养出来的护理专业人才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制度的产物,在实践性强的学科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不能让学生学到实用的内容。解剖学作为实践性特点明显的基础医学学科,在当前解剖学教育改革之中,突出其实践教学特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但从当前改革推进情况来看,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实践教学的特点还是不能完全凸显。 二、基于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育改革应用措施 1.教材改革中的应用 解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人体整体结构的掌握,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解剖学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掌握注射、穿刺及插管等技术应用中的局部结构,与其他医学学科的教学要求不完全相同。目前护理专业中所用的解剖学教材一般是多个医学专业的通用教材,内容多且繁杂,以系统解剖学内容为主,虽然深度和广度都不错,比较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而不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从护理专业教学要求来看,现行解剖学教材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够突出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教材具体内容与护理专业其他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形成严谨的知识系统,很多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根本就用不着,而学生需要的知识在教材中却找不到。当前解剖学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教材改革做起,解剖学教材中有一些教材虽然注明了护理专业专用,但是其内容与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解剖学教材改革不只是形式上的一种变换,而要从教材核心内容进行改革,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结合市场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编写更有效的解剖学教材。 2.教师改革中的应用 教师在解剖学教育改革中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须重新思考并认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当前解剖学教育改革内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紧跟时代了解最先进的临床技术和信息,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适应改革形势的要求。当前解剖学教育改革内容要求:教师要深入临床实践,掌握医学新进展,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学习且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自身适应新形势的能力。解剖学针对教师的教育改革内容是很有效的,但是实际改革推行过程中,由于改革要求比较宽泛,落实效果还不是很强,可以在以后改革中重点关注具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同时注意学习兄弟院校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通过博采众家之长的方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从而使解剖学教育改革中来自教师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结语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其教育模式正经历着重大的教育变革,虽然解剖学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改革措施具体应用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传统解剖学教育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前护理专业解剖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要从护理解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护理专业中解剖学教育改革的应用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毅.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2]俞国方.教学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 1 临床解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临床解剖学用临床思维方法审视解剖学的内容, 着重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出发, 阐明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 为手术操作和临床思维提供解剖学基础, 对手术中的难点和要点从解剖学的角度给予解释并提供对策[1]。因此, 临床解剖学更贴近于临床应用, 其特点鲜明, 着重突出“立体解剖”。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临床解剖学教学主要分为书本教学、尸体标本教学和手术台上教学3种方法, 而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书本教学能提供系统的解剖理论知识;尸体标本教学能突出解剖层次, 增强感官认识;手术台上教学贴近临床, 重视活体解剖, 能够增加年轻医师的临床经验, 提高年经医师的手术配合、操作能力。然而, 本着客观评价的原则, 上述传统解剖学教学方法也存在以下问题。 (1) 书本教学内容太过模式化, 器官形态、手术示意图等均以模型为参考, 真实度不强。同时, 书本教学太过注重“平面解剖”, 无法突出“立体解剖”, 器官前、后、左、右及与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更是无法真实描述。例如: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 腹股沟疝修补术也是普通外科临床最为基础的手术之一。但教科书中“四壁、两口”的纯解剖学理论往往无法令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腹股沟区的解剖, 当学生带着疑惑进入临床成为外科医师时, 对临床解剖学的肤浅理解也令他们在施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一筹莫展。 (2) 在尸体标本教学中, 首先, 组织往往经过福尔马林浸泡后发生明显皱缩, 即使是新鲜尸体, 由于缺乏血运, 组织色泽也会晦暗, 与活体器官有明显区别;其次, 尸体标本中, 组织已失去活力, 缺乏活体组织的自律活动, 不易辨认。举个直观的例子:结直肠外科术中需格外注意保护输尿管, 而活体中输尿管会自主或在触碰后发生蠕动, 这种特点可令术者清晰辨认输尿管, 但在尸体中, 输尿管丧失蠕动能力, 形态也会改变。此外, 尸体标本教学还存在教学场所固定的问题。 (3) 手术台上教学虽然能让年轻医师亲自实践, 符合临床解剖学教学的本质, 但他们往往在术中只是作为拉钩者, 站位固定, 术中无法随意走动。由于角度受限, 拉钩者仅仅能观察到局部术野, 无法实现多角度观察。同时, 由于拉钩者距离术区较远, 所观察到的图像模糊不清, 容易引起解剖结构识别错误的现象。此外, 手术中的主刀医师往往忙于手术, 难以讲解细节。因此, 年轻医师亲自实践活体解剖虽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但过程却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结果也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 针对现阶段传统临床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结合当前外科年轻医师手术能力不足的现状, 如何强化年轻医师对普通外科临床解剖学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其手术配合及操作能力, 是普通外科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2 腹腔镜高清视频的引入 近年来, 微创外科施行的腹腔镜手术能够从腹腔内对腹腔所有脏器进行多角度观察, 令普通外科相关脏器的应用解剖学感性化、形象化。而腹腔镜高清视频则是通过数字化高清摄像系统、影像管理系统对腹腔镜手术过程进行同步数据采集、信号转换、图像呈现及录制[2]。目前, 我科第三代腹腔镜高清摄像系统可以提供1 920×1 080 p的高清影像, 而录制后的腹腔镜高清视频也能更真实地呈现腹腔内脏器正常或疾病状态下的外观和形态。 腹腔镜高清视频的视觉感为普通外科临床解剖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国外已有应用腹腔镜手术视频进行临床解剖学研究和解剖教学的成功案例[3,4], 而我科也于2001年开始发掘腹腔镜手术的视觉优势, 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解剖学的研究工作中, 如“内镜甲状腺手术的外科平面和解剖标志”等课题, 先后中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胃食管反流病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等卫生部重点视听教材。同时, 我科也开展了应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高清视频进行腹股沟疝这一普通外科教学难点的临床解剖学教学实践, 取得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并将教学经验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5]。 3 教学中应用腹腔镜高清视频的意义 3.1 有利于多角度、清晰地学习解剖结构 通过腹腔镜高清视频教学, 每位学生都可以真实地观察腹腔内脏器的正常及疾病状态下的解剖结构。通过变换腹腔镜的距离和方向, 学生能够真实了解毗邻器官的位置及关系。这样从整体到局部, 腹腔镜高清视频教学令一些复杂、空洞的解剖学概念变得简单、生动。在普通外科临床解剖教学中, 仅靠枯燥的文字和语言无法让学生建立起系统、正确的知识体系, 借助腹腔镜高清视频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腹腔镜手术的层层解剖, 结合教师的同步讲解,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还为学生进一步探讨普通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其完善的诊治方案奠定了基础, 使呆板的教学变得形象而生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2 有利于系统性地学习普通外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解剖学知识 在临床解剖学教学中, 通过对相同解剖脏器在正常、变异和疾病状态下的多份腹腔镜高清视频进行编辑、排版, 或者通过对不同个体相同解剖脏器在相同疾病状态下的多个腹腔镜高清视频进行编辑、排版, 有利于实习医师和规培医师系统性、针对性地学习某种疾病状态下的解剖学改变。如: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对实习医师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将正常胆囊、变异胆囊、萎缩胆囊以及急慢性炎症状态下等不同情况的胆囊解剖综合成一个知识点, 通过层层讲述, 系统地教授胆囊临床解剖知识;而对规培医师而言, 我们可以选择多个急慢性胆囊炎的病例进行讲解, 术中面对变异结构及非正常结构, 如何采取科学、安全的处理方法, 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3.3 有利于个体化的解剖学教学 实习医师和规培医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外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及手术技能, 既需要主动学习、积极参加手术, 又需要教师循循善诱、耐心讲解[6]。但实际上, 由于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有限, 不可能每位医师都有机会上手术台, 同时, 手术中主刀医师往往忙于手术, 难以讲解细节。此外, 部分普通外科手术通常是在局麻下进行的, 患者往往神智清楚, 手术中术者过分讲解, 往往会让患者不满, 影响医患关系。但应用腹腔镜高清视频教学后, 上述困难便迎刃而解。腹腔镜高清视频教学不仅为实习医师和规培医师提供了宽裕的学习时间, 也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讲解时间。因为在高清视频教学中, 无论是主刀、一助, 还是二助、三助, 所看到的视野都是一致的, 每个人都有较多的时间去学习体会。教师可以将视频快放、慢放、倒带, 选择实习医师、规培医师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同时, 也可以对实习医师和规培医师在普通外科教学中感兴趣的某个知识点进行选择性编辑, 结合临床手术, 进行专题化讲解, 实现个体化教学。 综上所述, 借助腹腔镜的视觉优势, 将腹腔镜高清视频引入普通外科临床解剖学教学中, 对年轻医师深入理解、掌握临床解剖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远明.浅谈骨科临床解剖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 :118-119. [2]G Berci, E Phillips.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why we have to pass the electronic Surgical Education and Self-Assessment Program (SESAP) test[J].Surg Endosc, 2007 (21) :1261-1263. [3]Chung RS, Ahmed N.The Impa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n Residents’Open Operative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wo Decades of National Data[J].Ann Surg, 2010 (251) :205-212. [4]M Hagiike, E H Phillips, G Berci.Performance differences in laparoscopic surgical skills between true high-definition and three-chip CCD video systems[J].Surg Endosc, 2007 (21) :1849-1854. [5]单成祥, 谢静, 江道振, 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高清视频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6) :642-644.知识竞赛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 篇4
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 篇5
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 篇6
蝶腭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 篇7
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 篇8
犬活体肝移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篇9
颈外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分析 篇10
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 篇11
临床应用解剖学论文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