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分析

2024-12-30

舆论监督分析(共12篇)

舆论监督分析 篇1

舆论监督是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 帮助大众了解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当我们面临一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驰的一些问题时, 我们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和释放社会政治发展的正能量。利用“党的喉舌”这一利器, 使舆论监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安定团结、为百姓说话的助推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 提出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所追求的是一种施政高效、民主决策、政治清明、官员廉洁、法制健全、社会稳定。如果离开政治文明, 谈物质建设就违背了社会建设最终藏富于民的目标, 这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相背离。因此, 作为信息传媒和舆论机构的新闻媒体, 应当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新闻媒体引导人民大众的能力。

1目前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明显提高, 然而, 目前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却依然不尽人意。从一个层面来说, 监督和批评的重点不突出, 力量分散;监督和批评的范围狭窄, 形不成规模和声势;监督和批评的内容浅薄, 不痛不痒, 走过场。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有些无良无德、利欲熏心的媒体人甚至利用“无冕之王”的头衔, 威胁、恐吓、敲诈企业或是官员, 将与舆论监督成为中饱私囊的工具, 给整个媒体行业蒙上了一层昏暗的面纱。因此, 在新形势和新形态下, 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科学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 是每一个媒体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针对问题, 探索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

2014年9月, 《临沧日报》在1版设置《临沧视点》新闻监督栏目。记者经过各个渠道深入采访, 刊发了《直击“脏、乱、差”》、《请敬畏交通法规》、《人行道被“挖坑”施工缓慢商户市民“出行”怨声载道》、《市民抱怨校园门口“交通拥堵”是车堵还是人堵现场直击》等评论文章, 引起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分部门还提出了整改意见, 并对记者在文章中所提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至此, 多个问题得以解决。

在舆论监督活动中, 首先要有原则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时刻意识到“舆论导向正确, 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 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勇于展开新闻批评实行舆论监督, 才能摈弃各种偏见和杂念, 才能耐得住寂寞和经受住纷纷扰扰的诱惑, 埋头做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

今年清明节期间, 临沧市委宣传部等5部门在媒体上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倡导厚养薄葬、文明祭扫、移风易俗、破除陋习, 以及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网上祭祀、鲜花祭奠、植树思亲等现代、文明、节俭、环保、健康的祭扫方式。沧源自治县组织未成年人在网上向革命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 学习祖国历史、学习英模事迹、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在临沧市, 文明祭祀正在成为一种新风尚被倡导。以此为契机, 《临沧日报》刊发了一条名为《文明祭祀让清明更“清明”》的评论员文章, 深刻剖析了封建迷信的祭祀方式、使用低俗的祭祀品、妨碍公共安全的祭祀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抓住了遏制不良风气的关键, 观点鲜明, 分析问题客观、辩证、全面、到位。这篇评论的刊发, 及时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对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 要确保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确保新闻准确、用事实说话是媒体行业首要遵循的准则。坚持“三贴近”原则, 在对新闻进行采访的时候, 必须亲临现场, 亲自采访, 保证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在素材累积过程中, 必须对素材的来源加以核实与考究, 以保证素材的累积与选取具备客观性以及权威性。在新闻的写作时, 必须本着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尽量杜绝把笔者的个人观点、感情色彩带入其中, 最终保证刊发稿件真实准确, 不偏不倚陈述客观事实。

临沧日报社多次接到市民的反映:每到上下学时候, 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就“塞满”学校周边, 造成交通拥堵行路难, 令人头疼, 呼吁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缓解学校门口的堵车之痛。为保证稿源的客观真实, 记者早上6点就蹲守在校门口, 对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了解, 并采访了多个送孩子上学的私家车主, 以及居住在学校周围深受交通拥堵影响的住户, 以市民评述的方式客观呈现其立场。之后, 记者还走访了交警、交通、教育等部门, 对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对下一步我市解决此路段交通拥堵的措施进行了了解, 发挥了临沧日报“办报为民”的舆论监督作用。

再次, 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杜绝恶意新闻炒作。扩大新闻和舆论监督范围, 把宣传昂扬向上的正气作为主旋律, 加大监督和批评力度, 形成一定规模和声势;突出监督批评的重点, 勇于直面问题, 全面报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 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深入挖掘所监督和批评的人物事件及政治意义, 使批评客观、公正、有力量。

第四, 作为编辑和校审的领导, 要把好言论关。几乎所有纸媒, 都开辟了以言论为主要内容的专栏和专版。这些言论, 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引导社会舆论, 帮助读者解疑释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因为言论是个人观点和思维的表述, 因人而异, 它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因此, 作为编辑和校审的领导, 特别是党报工作者, 一定要认真审核稿件所倡导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 思考笔者的某些提法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我国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此外, 作为记者, 要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将科学的精神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舆论监督工作难度较大, 采访难, 刊发难, 解决问题难。因难而上, 需要把握舆论监督的基调、内容、时机、分寸, 把握新闻报道的力度、广度、角度。因此, 一定要善于掌握和运用批评报道的技巧和艺术, 要有精心的策划, 需要下一番辛苦, 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令人折服的新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时刻牢记使命, 树立科学精神, 打牢专业基础, 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保证舆论的正确性、权威性。在报道手法和编辑手法上, 坚持“三贴近”原则, 多一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道, 努力使消息客观真实、评论见解独到、通讯深浅有度, 让读者喜闻乐见, 并感受到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需要对社会和历史负责。作为我国新闻舆论的媒体, 要努力做到将人民群众的声音发出来, 将党的主张传播出去, 深入群众和基层, 真实的展示出舆论的监督的作用, 坚持正确的舆论指引, 将民情和民意做到有机统一;坚持社会舆论的正能量宣传, 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在助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破浪前行。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 媒体舆论监督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用日渐突出。媒体舆论监督在维护社会稳定, 弘扬社会正气, 加强司法监督,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媒体舆论监督也存在着部分不健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 从而导致了监督不力、监督不能和监督不畅等问题。新形势下, 如何建立一个规范、科学、法制、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是每一个媒体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

舆论监督分析 篇2

【摘要】舆论监督类栏目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主持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驾驭和控制场面的能力、敏锐的新闻触感、快速的辨别及反应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严恪职业操守,与上线单位嘉宾真诚交流,对问题的存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遇到听众投诉时,抓住问题根源,以达到彻底解决的目的,从而确保节目常办常新。

【关键词】舆论监督主持人素质

淮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政风行风热线”是一档颇有名气的舆论监督热线栏目,虽然开办至今已经历了10个春秋,但热线愈热的势头始终未减。在淮北这块方圆27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26326、3884243两路热线号码,已如同120、110这些常用号码一样为大家所熟悉。“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单位时间表,听众也是熟记于心,有什么事,几号打“政风行风热线”似已形成了共识,有事打“政风行风热线”,想咨询的事准能问清,想投诉的问题准能解决,30分钟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接进直播间8个电话,多时15个。探其原因,除了受众需要它来解决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之外,主持人对处理问题的把握基本到位和高解决率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想成为一个较为称职的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一、现场受理要“内功做足”

所谓内功,就是在具体的受理投诉中,主持人要具有驾驭和控制场面的能力,这需要实践的积累。一是主动掌握大量的信息,从各个渠道收集各种法律

法规,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二是根据受众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挖掘事情背后的东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是在受理投诉中要学会掌握投诉人的心理状态,冷静考虑问题。虽然打进热线的受众大都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情况,但由于有些是久拖未决的问题,难免会在表述中出现情绪过激,要以信任和理解的态度将其情绪软化下来。在与受众的“对白”和问题处理的答复上,要态度明朗,观点明确,不能含糊,特别是在带有定性性质的关键字眼,更要力求准确。现在受众的参与意识也很强,很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此要耐心听取和适时的打住,使其有一个心理释放过程。而在措辞用句上,增一字或减一字都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后果,要有古人那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我们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反映:李先生家中的孩子曾经遭人绑架,当初为救孩子往一个帐号里存了一大笔钱,后来在警察的努力下,孩子得救了,但这笔钱却因为不知道帐户密码而迟迟取不出来,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银监局和公安局共同出面协调,虽有难度,但几经努力,事情还是圆满解决了,听众十分感激。报道这件事时,我们在备稿中提到了一些细节,但在审稿中考虑到如果播发出去,虽然内容显得丰富详实,可这种具体的做法会引起不良后果,终于在播发前拿下了这段话。这种看似并不大的问题,其实正是体现了主持人所具有的内功。

二、节目中的整体把握,要流畅亲和

节目主持人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敏锐的新闻触角,快速的辨别及反应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主持人的亲和力可以使听众与上线嘉宾放松紧张情绪,自然进入谈话主题,主持人思想清晰的引导,可以使听众和嘉宾迅速进入问题重点,节省上线时间;主持人在反馈、热线、预案之间轻松娴熟的衔接使

这些相对零散的环节形成一个流畅的整体,使节目更具可听性;遇到情绪激动的的听众,上线嘉宾一时无措,主持人适当的言语安抚,既可缓解听众情绪,又可为上线嘉宾调整思路,争取时间,使节目体现出人文关怀;遇到推搪拖拉的上线领导,主持人含蓄鼓励,听众追问到底,使矛盾适当激化,引起领导重视,便于问题处理解决。

三、督促投诉要事事有落实

来投诉的听众,最怕投诉有去无回,屡有反复,受众从希望变为失望和抱怨,这样的次数多了,热线的地位也会随之下降。从笔者的经验教训来看,往往是督促工作落得不实所导致的。应该说,绝大多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能以群众利益为重,认真积极地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解决老百姓的疾苦,但也会遭遇一些碰到到棘手问题互相扯皮推诿的“太极推手”。这就需要主持人本着对受众利益负责的精神,抓住问题的实质,认真督办,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听众杨先生在单位出了工伤,医药费迟迟不给报销,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在劳动保障局上线时打电话反映,下线后我们全力跟踪督促,第2天下午杨先生就拿到了5000元钱;供电局上线,朔里的李先生反映电工在更换电表时多收了电表费,换下的电表没返还给农民,下线之后,我们和供电公司监察室工作人员立刻展开调查处理,李先生很快领回了多收的95元钱,违规的电工被留用察看2年,并要求各供电所开展自查自纠,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出现。老百姓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你这里解决了,这样的例子多了,受众就更加信任你,信任你这个栏目,栏目的生命力就会持久。职能部门知道你办事是认真的,是不玩虚的,解决问题也就不敢玩虚的,不会糊弄你了。

四、解决问题要“技高一筹”

所谓技高一筹,就是主持人对问题的存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遇到听众投诉时,容易抓住根源,以达到解决的目的。舆论监督节目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主持人必须要坚持群众的观点,还要学会做受众的工作,理解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受众反映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节目中注意把握这个基调,只要合乎情理,又能办到的,要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办到。对于因条件限制而暂时无法解决的、重要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们决策参考,改善工作方法,调适当前政策。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在解决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还充当了及时传达民声民情的政府信息员的角色。可见,熟悉和掌握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但是解决投诉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解决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好这个基本功。

凡是做这类节目的主持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如今听众所反映的不再是简单的停水断电等问题,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有一些是有关部门暂时无法解决或者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难度比较大,如果不讲究对策,就很有可能因为没有现成的政策配套,或者相关的部门不积极配合而陷入被动,受众反映出来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主持人接到这类投诉,就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处身设地为两边想,既妥善地考虑当地政府部门的具体实情,又要提出有效建议,促成解决老百姓面临的难题。这种“两边想”的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投诉热线经常会遇到各类问题,成功的解决一例,会起到带动一片的效果。如财政局上线时,徐先生反映相山办事处居委会用低保钱发工资,下线后,市财政局党和十分重视,与民政联合成立调查组,经查

反映情况属实,市民政下发查处情况通报:1.追回违规发放低保金2400元,2.责成相山区民政局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3.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工作。通报一出,关注低保问题的市民欢声一片;但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工资如何发放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工资发放问题不解决,以后或其他居委会还会出现类似问题,经过与相山区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终于解决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问题,通过“两边想”,最终取得了两全其美的效果。听众李先生在2006年圣诞节在某火锅店吃火锅,因地面湿滑时被摔伤,多次找商家交涉未果,打了热线,下线后几次协调处理,帮助消费者获得1万元的赔偿费;事后,我们又跟踪追击,协同工商和安监部门对全市商家的地板安全问题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进行整改,以确保市民消费安全。这种问题的高解决率,会让受众体会到你的“与众不同”,也展示出了热线栏目的权威性。

五、严恪职业操守,与上线单位嘉宾真诚交流

舆论监督节目受百姓关注,节目主持人为听众喜爱,主持人也必然会受到上线单位的欢迎,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主持人一定要严于律己,严守主持人职业操守和道德操守硬指标,自己是舆论监督的代表,更是受大家监督的对象,丝毫不能马虎。为做好热线节目,应该真诚与上线领导嘉宾交流,虚心请教行业知识,共同商讨节目中遇到的问题,协助上线单位解决市民投诉的热点难点,提醒他们改进热线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征求他们对节目的意见与建议,为政风行风热线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和谐气氛提供成功条件。

网络舆论监督 篇3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特点;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发展,其根本就是民众通过这种大众媒介进一步了解了政府的运行模式,能够更简单、方便全程追踪政府运营情况,使老百姓心里能更明白政府是怎样执行者,它本身的权力更好地为民众去办实事,这在无形当中市政府的执行效率有提高了一大截。

1.传播的主体性

近一段时间出现并流行起来的微博,使人们进入了“全民记者”时代,这样的年代。比如:说说你心中的“强国精神”,这种有奖征集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网民进行舆论征集的积极性,将网络的群众声音进一步活跃了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这对我们政府进行更好的司法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时性

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待新事物的了解越来越渴望,从原始的报纸的每月一报、每周每日的报道,到电视的定期节目、定点观看,而现在的网络确实给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了解信息的强烈愿望,这种网络的便捷可以说带来的网络舆论监督的实时性,并且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3.广泛性

广泛性也无疑体现着表达对现在生活的一种认同与渴望。广泛的接受并且广泛的参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明显的网络传播中监督的一大特征。

随着现在社会人们的联系日益密切,网络舆论的传播范围也呈现出更加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的特点。

4.形式多样性

越来越成为人们参与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现阶段以民主政治为第一要务的发展战略的时候。在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就表示他会不定期的去关注政治论坛并且在闲暇之余也会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的增多,微博、论坛、BBS、博客、腾讯QQ日益成为我们身边的重要的角色并且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中工人们进行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论坛、博客、微博和网络游戏都已成为人们交流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

5.传播的无界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有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范围。并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形式迅速地进行整合,使意见空间和意见力度进一步扩大或增强。网络传播者身份的真伪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络中言论的真实可信性,传播者有义务和无权利论对所言论的信息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在网络舆论的过程中设立实名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最近比较流行的网络传播工具中,以微博为代表的实名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将不会再有玩“捉迷藏”游戏的感觉了。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1.网络舆论中的情绪化言论较为突出

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的社会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时,特别是某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一旦发生,我们内心的情绪是想要通过某些途径发泄出来的,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并不能随便的把这个最本能的情绪化语言毫无保留的、不顾及别人感受的表达出来,而此时网络无疑给了人们很好的发泄人们情绪化言论的最佳选择。就像现在很多网络红人一样,如果言语行为普通,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因此表现的语言行为另类、偏激的表现方式,无疑是让自己迅速窜红的最佳方式。这种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某些人言语行为产生一定的误导,这种网民的错误判断,将这种网络舆论监督引进错误的方向。

2.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受到限制

网络传播者身份的真伪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络中言论的真实可信性,传播者有义务和无权利论对所言论的信息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在网络舆论的过程中设立实名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最近比价流行的网络传播工具中,以微博为代表的实名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将不会再有玩“捉迷藏”游戏的感觉了。

3.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不高

“茶水发炎”事件引起了传播的不畅通,流言的一经传播,会引起传播的不畅通造成很大影响的假新闻情况,这是事件最早发生在2007年3份,一位来自于中国新闻网和某省电视台的记者打扮成患者,竟然还意外的发现茶水“发炎”了!这个事件一经发生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很明显这种不符合常理的事情竟然欺骗了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上一时间产生了很大的争论,这到底是真是假,在事件调查的过程中就属于一种权威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混乱。当舆论的传播形态发生改变时,或者由于某些情况传播中监督不畅,造成某些环节传播的不及时或者不通畅,传闻的一种变形是很容易出现的,这就是学术界经常讨论的流言。

参考文献:

[1]陈堂发.网络舆论监督的困局:片型主义地方政策[J].当代传播,2011:17-22.

[2]郑雯.从网络公关看舆论监督的失范[J].传媒观察, 2009:15-20.

预防舆论监督越位现象的对策分析 篇4

舆论监督的效果并非完全是积极的, 舆论监督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在为舆论监督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喝彩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舆论监督被滥用而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消极作用。舆论监督的“越位”便是这样一种消极作用的表现。本文以舆论监督的越位为论题, 通过分析舆论监督越位的含义、成因, 进而寻找对舆论监督越位规避的具体路径, 从而使舆论监督“扬长避短”, 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一、舆论监督越位的含义与表现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社会公众, 但对于媒体的舆论监督来说, 其主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媒介形态的改进而发生着变化。具体来说在WEB2.0之前的大众媒介传播阶段, 媒介舆论监督的主体是记者、编辑、专栏作家等拥有媒介接近使用权的社会精英阶层, 但在之后的电子网络传播时代, 媒介的进入门槛大大降低, 在自媒体面前公众成为社会地位平等的传播主体、平等的舆论监督主体。严格意义上来说, 从传统媒体传播时代到网络媒体传播时代, 舆论监督的主体也发生了“越位”——草根超越了舆论监督的精英传统行使话语权利。但这种越位是技术理性导致的, 并非人为的。

舆论监督越位在目前的媒介生态环境下, 主要表现为“媒体审判”。“媒体审判”一词是舶来品, 源于美国。其主要表现为, 媒体文本凌驾于法理之上, 影响司法独立、司法审判、司法公正。在中国新闻史上, 关于“媒体审判”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张金柱案”。在“张金柱案”中, 社会公众对其的舆论集中表现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在大众舆论的影响下, 法院最终判处张金柱死刑。“张金柱案”使“媒体审判”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们也开始更多的关注“媒体审判”所代表的舆论监督的越位现象。

二、舆论监督“越位”的成因

舆论监督越位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既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层面, 也表现在微观的个人层面。舆论监督的越位是舆论监督畸形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这种畸形化的成因更加纷繁复杂。具体来说, 舆论监督越位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转型期矛盾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进入全面的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为如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社会体系建设并未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 上层建筑并未适时做出调整, 从而使社会矛盾更加凸显, 这表现在媒体上便是层出不穷的“门事件”、反腐、拆迁等社会现象。

(2) 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在社会主义政治环境下, 普通群众是社会的主人, 是历史的创造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也不断加深, 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公众文化水平的日益提升, 公众的民主政治觉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两方面使社会的公共舆论场得以形成。具体到舆论监督的越位来说, 这种民主意识使“民粹主义”成为可能。

(3) 网络媒介的工具理性。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公众得以接近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媒介机构, 成为自主的媒介文本的制作者和发布者。公民的话语找到了传播的平台和途径, 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网络媒介的这种工具理性, 而不是人的理性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导。

(4) 社会正常监督途径的不畅。网络舆论监督在近些年来风生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与社会正常监督途径的不畅通, 从而为人们在网络上发表意见, 寻找监督途径埋下了伏笔。因为普通网民在发表意见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之前很难完全掌握相关的信息, 容易形成片面的观点和看法, 在从众效应的指导下, 便有可能产生舆论监督的越位现象。

(5) 社会权威机构陷入“塔西陀陷阱”。“塔西陀陷阱”是指社会统治阶层因为不受民众信赖, 从而使统治阶层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 即便这些事和话是对社会有利的、正确的, 也不会使公众信任。我国个别官员和局部腐败等不正之风使政治话语、统治阶级的话语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减小, 从而使网络话语、精英话语、微话语、草根话语的影响力增强。

三、舆论监督“越位”的规避策略

舆论监督越位的规避对于减少网络暴力、避免媒体审判, 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有重大的帮助。针对上述舆论监督越位现象的成因, 我们可以用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规避, 减少舆论监督的负效应。

(1) 畅通社会正常监督途径。司法、行政等社会正常监督途径是监督体系的主要发力者, 只有在社会正常监督途径畅通的前提条件下, 舆论监督的功能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对舆论监督起到“缓释”作用, 舆论监督越位的可能性和效果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规避。

(2) 政府应加强自身建设, 避免陷入“塔西陀陷阱”。党政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是社会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近些年来, 网络反腐成为我国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 公众对于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愤恨, 使公众在遇到相关事件时容易在网络上发表相关过激言论, 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推动力, 影响相关机关的决策。

(3) 公众传播责任感的增强。在传统媒介环境下, 媒介责任的承担者是媒介的从业人员, 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既然成为传播的主体之一, 这也就扩大了媒介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使公众成为新媒体, 特别是自媒体, 传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在舆论监督越位中, 公众大多表现为不理性、缺乏证据、从众等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公众在传播信息时责任的缺失。如果公众在传播自媒体信息文本时, 能够更加注重媒介责任, 那么舆论监督的越位现象便能够得到有效的规避。

(4) 司法等机关独立性、抗干扰能力的增强。“媒体审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不强。在舆论监督的越位中, 最终越位的致效与否, 决定者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机关。因此, 增强其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 也能够有效规避舆论监督越位负效应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下, 舆论监督的越位是舆论监督的负效应之一, 突出表现为“媒体审判”。舆论监督越位的主要成因表现在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突出、社会正常监督途径的不畅、公众公民意识的增强、网络媒介的工具理性等多个方面。面对这些成因党政机关应该加强自身建设、社会正常的监督渠道应该保持高效和畅通、公众的传播责任感应该增强, 司法等机关独立性、抗干扰能力也应该增强, 只有这样才能对舆论监督的越位进行有效的规避, 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摘要:舆论监督的越位是舆论监督的负效应之一, 突出表现为“媒体审判”。舆论监督越位的主要成因表现在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突出、社会正常监督途径的不畅、公众公民意识的增强、网络媒介的工具理性等多个方面。面对这些成因党政机关应该加强自身建设, 社会正常的监督渠道应该保持高效和畅通, 公众的传播责任感应该增强, 司法等机关独立性、抗干扰能力也应该增强。

关键词:舆论监督,越位,对策

参考文献

[1]约翰·弥尔顿 (英) .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8:56.

[2]吕解生.党报如何以舆论监督放大主流媒体效应[J].传媒观察, 2010 (09) .

[3]王强华, 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27.

[4]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篇5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民意表达与社会主义道德监督的重要手段,督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及思想动态,促进了公民意识提高,推动了政治文明进步。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虚拟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发展失衡、网络监督流于表面、网络暴力危、个人隐私与安全及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正确引领网络监督,对扼制腐败现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引领;反腐倡廉;理性网络监督

近年来,我国网络监督的例子有很多。2009 年“躲猫猫事件”;2010 年的“我爸是李刚”;2011 年的“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论浪潮此起彼伏,成为与现实世界产生重要关联的舆论冲击波,在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意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前网络监督已成为人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正在成为民意表达和道德监督的另一种方式,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它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也逐渐浮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优势,克服网络监督的弊端,使其与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接,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

纵观最近几年的网上公共冲突性事件,网络舆论在群众的“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主监督的内涵,与一般的舆论监督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监督主体广泛

我国的网民人数众多,并且分布于社会的不同地域、阶层、行业和年龄段。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使网民有了一个“背后说话”的机会,在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时可以畅所欲言,而无需担心遭到报复和打击。可以说,网络培育了一批“市民记者”,网民可以通过键盘轻松地举报腐败官员,并且追查真相,一种原子式的舆论监督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善原有的政治生态。正如尼葛洛庞蒂指出的那样,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台,任何政府官员若想仍然采取以往那种集权式的控制方式与群众“隔绝”,几乎已无可能。

(二)监督通道多元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为网民的上网以及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现阶段,网民主要是通过论坛,博客,贴吧,等来进行意见表达和民主监督:

(三)网络舆论监督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务领域成为主要焦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政治事件到社会公共事件,从政界到司法界,从道德到法律,从网络到现实,公民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正急剧扩大,且大部分事件都以公民意识中的 “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以天下为己任” 等大爱精神为原则,通过有序的参与,形成合力,就可以博弈滥权,发难腐败。有关社会学家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四)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监督效果明显凸现

当前,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与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形成的新兴舆论场,一起构成了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两个舆论场。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督促制度执行力提升的新力量。随着网络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监督渠道、监督方式的不断扩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也必将促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推动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同时也常常伴随着各种非理性甚至违法行为。当前,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

(一)网络暴力

近年来,在许多网络热点事件中往往都能发现网络暴民的身影。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说法,有人认为“网络暴民是个伪命题,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这个词汇本身,不但偏离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且我们自己也容易陷入以暴易暴的尴尬境地。”但是,网络事件中往往充斥着暴力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虚拟信息良莠不齐,影响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网络传媒营造的是“拟态环境”和“虚拟现实”,即由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产生的心理体验,而不是对现实感性世界的体验。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虚假信息的泛滥严重妨碍了人们获得真实信息,能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和行为极端。同时,由于慎重发言的新闻制度,使得政府信息的发布大大滞后于网上事件传播,这就给予了虚假性和猜测性的信息有了生存土壤。各种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难以形成具有公信力的舆论,这也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媒体审判

在法治社会,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一直都是两个重要的理念。一般来说,传媒机构和司法机构通常能够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与支持,共同推进行政问责制的发展。然而,在网络社会,网络媒体和司法机构的这种张力被打破,经常会出现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审判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媒体的审判。

媒体审判有违法治精神,它既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又危害了司法独立。实际上,媒体审判并不是媒体民主监督的一部分,而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一种滥用。英国法律就规定,媒体审判如果严重影响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工作,将被处以“藐视法庭罪”。我国宪法也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扰。因此,在发挥网络媒体监督的同时,要防止媒体的审判,实现司法的独立。

三、对策与建议

网络舆论监督的触角已触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规范网络监督要从法律、伦理、技术等多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主要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网络舆论监督理念,重视网情民意表达渠道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公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公民意识的觉醒,这对于我国实现法治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网络舆论监督是互联网

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网络与其它手段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将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力不断加强。

(二)提高网民素质,造就高素质的监督主体。

网络监督离不开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网民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会影响到网络监督的效果,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宣传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引导网民正确参与监督。一方面要求网民自身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能够自觉遵守法规和遵从道德规范,增强网络的社会责任感、网站发布新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要求建立操作性强的,包含详细的评价标准的自律机制。在提倡网民文明上网的同时,网站版主应及时疏导网络论坛中的情绪型言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跟帖、主动导帖,善言规劝,与网友共同创建宽松自由、文明和谐的讨论环境。

(三)加强舆论疏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网民合法理性表达

由于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目前网络舆论监督还不能在法治化轨道上有序运行,导致其难以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所以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尽快明确网络监督的合法性,将网络舆论监督视为公民的基 本权利加以法律保护。

要特别注重厘清与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明确规定网络舆论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以及网络侵权的法律责任等,使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评价、讨论、互动、传播等各种行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制度执行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法治的轨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进一步突破。对众多网民来说,缺少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淡薄,往往导致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时候不够理性,甚至采用泄露个人隐私的方式,包括轻易使用“人肉搜索”这样饱受争议的手段,以期达到彻底揭露问题的目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现在许多网民要求主张权利,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不明确,以至于网上表达缺乏理性,不计后果。要开展深入有效的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促使广大网民严格自律,坚持合法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发表言论时尊重事实,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法治的环境下,缔造良性互动的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社会秩序。

总结:网络舆论监督在监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网络舆论监督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剖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探讨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促进网络舆论监督良性发展, 提高网络监督水平。一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监督的价值, 合理引导网民的舆论,从而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 《中国行政管理》出版日期:2011年第12期

2、范敏:“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问题研究” 《江苏科技信息》2012 年第1期作

3、刘艳丽 :“试论网络舆论监督” 《巢湖学院学报 》 2011 年第2期页码:

浅议网络舆论监督 篇6

【关键词】法律监督;网络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F224.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14-02

想到这一命题,源于笔者近期在司法考试备考中学习法律监督这一节之所得。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实质是:以人民民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法治为原则,以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为核心,依法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其他法律活动进行监视、察看、约束、控制、检查和督促的法律机制。其重点是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那么,普通民众该如何行使监督权呢?这里就不得不谈到网络舆论监督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社会舆论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已经过去的2008年可谓是网络舆论监督元年,“许霆恶意取款案”、“陕西华南虎照事件”、“结石宝宝事件”等等堪称网络舆论监督的典范。在这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对具体的判决乃至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甚至涉及了法律法规方面的变革。网络舆论监督产生的效应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认真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特征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它们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人民群众信任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应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但是,传统媒体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时间滞后、广泛性受限、交互性差、成本较高等等。而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其自身的特征或者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1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其中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网民总数的68.6%,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通过网络载体,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焦点问题事件的讨论、评价,不仅参与人多,而且覆盖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建议都能得到集中反馈。

1.2 监督主体素质较高

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意愿的人,一般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表达能力和电脑操作基础,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维权意识和监督意识,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他们是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参与者。而其中又以年青人居多,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兴事物和观点。

1.3 意愿表达更加真实、充分

一般来说,传统的媒体对社情、民意总有个加工、筛选、审查的过程,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舆论呼声得不到传递。而在互联网上,网民一般无需透露真实姓名和身份,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网民进行信息发布时,就消除了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顾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诉求和进行各种交流活动,此时所表达的意愿,也就更加真实、充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自媒体性质。理想中的自媒体,是每一个个体的人,不经任何审查,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发布信息,自由交流讨论”。

1.4 具有实时便捷的特点

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可以很轻松地通过互联网,在几秒钟内图文并茂地发布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例如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实时发布,中华民族上下齐心共度难关,并未出现大规模恐慌、骚乱,曾经有位专家评论这是“真相走在了谣言的前面”,而这其中,互联网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1.5 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展开讨论。发布言论可短可长,可以是纯文本的,也可以是文本和视频、语音相结合,可针锋相对,也可“互相力顶”。可以组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反馈,也可以在线和专家甚至国家领导人一起进行语音和视频面对面地讨论等等,而且做到这一切不用担心会增加额外的费用,只要你能上网就可以。

2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由于互联网的影响,有些地方性、局部性事件一夜之间被放大,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专家指出,网络媒体正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公共舆论空间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归结起来,网络舆论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2.1 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现代文明的社会,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政治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受到关注和发挥作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充分实现民主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趋势,网络监督正是这种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完美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

2.2 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看到,在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在参与中学习、互补和提高素养。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偏离事实、违背公序良俗的网上言论,人们也在进行批评或抨击。正义、法律、公德、知识在自发传播,这是主流;恰恰是这种自愿参与的活动,更有效地起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2.3 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公开、平等的推动力

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其基本要求是政治上的民主、公开和平等,这正是网络监督的前提和目标。网络监督的前提是要求政治公开,当然也包括司法与行政的公开,公开才有公正。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科学化以及政治的高效、清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参政以及实现各种民主权利,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 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引导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性和重要意义,但是不能否认,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舆论监督,经网络媒体的传递和放大,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网络舆论监督,则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形成社会的乱源。可见,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向上作用,牢牢地把握主流舆论控制权,使其朝着有益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整个国家、社会和公民不容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引导:

3.1 传统媒体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加以引导

部分网络媒体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程序和把关人,其公信力显然不能和传统媒体相提并论。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传统媒体,如果在事件发生之后能迅速地利用自身优势,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及时准确地对该事件进行相关的追踪报道,就能确保网络媒体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也能利用自己的公信力正确地引导舆论向有利于事情解决、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方向发展。

3.2 必须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应尽快出台网络道德和行为的相关法规,以及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完善民事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在多起网络暴力事件中,一部分网民打着正义的旗帜对当事人进行指名道姓的恶语相向、造谣中伤;有人还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利用各种手段调查当事人的私人状况,并将结果公布于网络,导致被害人及其家人因此遭受了巨大的伤害,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只有在法律上严格界定言论自由和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网民们的网络行为才会有法可依。网民们的情绪得到了理智的控制,网络暴力的发生自然会减少直至消灭。

3.3 网络媒体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自律

有专家指出,网络应该采取实名制。虽然短期来看这会有利于网络责任的构建和网络监控,但是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响网络舆论监督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目前网络媒体所培育的言论自由氛围是十分宝贵的,是构建民主社会所必须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由于少数人的不当行为,而运用行政手段插手网络,势必会对言论自由造成很大的影响。网络舆论监督必须强调自律,网络媒体要加强监控,过滤掉一些不当言论和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一切言论以事实为根据,以合法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网络行为,真正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和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东根、曲广娣.司法考试一本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梁权楚.网络舆论监督初探,2008.

[3]兰少江.论网络舆论监督,2005.

[4]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2日.

[5]长江日报,2008年12月8日.

舆论监督分析 篇7

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监督主要是内部监督,缺少外部监督,尤其是缺乏人民群众的监督。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着重内轻外的缺陷,要想减轻这种缺陷,要充分发挥“第四种权力”的有效监督,也就是外部监督,人民的监督。“第四种权力”的监督,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真正反映和影响舆情、舆论的理性平台,有效发挥民意的作用。然而,微博作为新时代的网络舆论的载体,为公共舆论的有效监督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二、问题的提出

2012年11月,“某区区委书记包养情妇并与之淫乱”的文章、图片以及视频链接在某网站被发布,同时被转发到微博,在微博上被很多人转发,随后被不同的网站所转发,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随后引起了市委的注意。当天,某市政府新闻办的官方微博作出回应,市纪委表示,已注意到该网帖,正在逐步了解和核实。由于微博舆论的压力,市纪委开始展开行动,短短63小时就罢免官员,成为微博网络舆论反腐的最快“闪电”。

2012年8月,有网友发现一官员在一场重大交通事故现场面对微笑,网友随即将此事发布到微博,此人在微博上被曝出是某市安监局局长杨某某,有网友发现他还戴过很多价值昂贵的手表。网友称其为“XX哥”。8月30日,纪委称已经对其进行调查。9月17日,再次曝出“XX哥仍在正常上班”,使得一度趋于平静的舆论再次掀起高潮。9月21日,因其存在严重违纪行为被撤职。此时,关于“XX哥”的有关微博已超过26万条。

“雷某某”事件和“XX哥”的事件,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微博的威慑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有些政府部门的回应缺少诚意、套路化,不能及时回应有些网民在微博的举报,面对网友的指责和嘲讽不能宽容对待,在面对与民众的沟通时,没有完全做到真诚、有效,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另一方面微博的舆论监督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微博的社会信息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及时、自由,但也会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或谣言,微博虚假信息的传播大大降低了微博舆论对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微博舆论监督在当今社会有着越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过程中,保障微博舆论监督真实性、有效性具有很大意义。

三、当前微博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官员对微博舆论监督的认识不全面,服务意识缺失

微博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新的监督平台,使得微博舆论监督在我国行政权力的监督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微博这一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通过微博进行行政权力的监督,加强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还不太熟悉微博舆论监督的新格局、新形势,对于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容易采取“压、瞒、骗”的方式,而不是积极的对公众坦白,想办法解决。很多政府官员对微博存在惧怕心理,怕微博舆论监督对自己的政绩产生影响,一旦有些微博舆论对自己所在的部门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急于撇清事实,急于发布信息,急于引导舆论,往往真相就很难公之于众。政府官员对微博舆论监督的认识不全面,就会导致微博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出现问题。

(二)微博舆论信息监管机制的缺失,网民舆论素养欠缺

微博具有开放性,它的这一特点使得微博用户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微博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宣泄自己的情绪。这种言论的自由性,往往会导致一些微博用户在发表自己情绪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言论,这就是所谓的微博暴力,近年来这种行为在微博上普遍发生。由于微博发表言论不需要负责,导致很多人在微博上故意发表一些虚假信息,转发传播一些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的舆论信息,使得舆论信息可信度大大缺失。

目前一条微博的篇幅字数在140个以内,会导致微博用户发表信息的碎片化与零碎化。这些缺乏深度的微博被广大用户不断转载、扩散,会影响人们对整个事件片面化的认识,加深舆论主体的某些偏见。很多名人的微博逐渐成为大众传播的媒体,因为他们拥有众多的粉丝,他们所发表的言论很多都会引起众多粉丝甚至千万网民的关注。如果发布过激的言论、传播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加上部分网民舆论素养欠缺,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不够完善,很有可能出现极端群体效应,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微博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关于互联网方面监管法律的缺失,是导致政府在微博舆论信息监管过程中的力度欠缺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仅有一部关于制定互联网犯罪行为活动的相关处罚的法律性文件。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一些互联网犯罪行为经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四、完善微博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政府对微博舆论监督的重视,提高官员服务意识

微博舆论监督在我国行政权力监督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微博舆论监督的重视,开通政务微博,将微博与政府网站相结合,指定专门人员从事网络发言人,及时与民众互动,发现问题,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忽略微博主体提出的监督问题。

(二)建立健全的微博立法体制和监管体制,保障其有法可依

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微博管理的进行立法制定,明确微博参与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政府的行为,以有效解决侵权纠纷、部分官员滥用权利破坏微博民主监督等问题,使微博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监督时有法可依。

其次,微博还应实行实名制,网民应该在使用微博时进行实名认证后才能发布信息,同时也要确保网民的隐私权,这样可以保证网民信息发布微博的真实性,不断减少虚假信息的发布及传播,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良好的微博环境。

(三)增强微博监督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传播正能量

由于微博的公开性,依靠严格的法律制度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控制微博谣言的不断传播,还需要微博网民的自律。作为当今社会微博的用户群体,要自觉增强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公德,自觉抵制微博上的不道德行为,在虚拟的微博社会中理性表达、有序参与。

(四)加强微博运营商行业内部的管理

当微博上有虚假信息、谣言散播的发生时,微博运营商就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使得微博可以健康发展,更好的发挥它的舆论监督作用。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都有其发展规律,只有按照其规律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微博运营商也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按照其规范来管理微博的发展,当微博用户发布信息之前,微博管理者要对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防止虚假信息的发布。如若虚假信息已经开始传播,微博运营商应当及时发布权威公告,公布事实真相,正确的引导舆论的传播。

五、结论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微博监督在社会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微博通过外部监督的方式,使公民能够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更好的发挥微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的作用。微博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政府、微博运营商、网民自身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微博舆论监督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使政府与公众之间能构建一个真正稳定、高效、健康的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史富.自媒体时代下的我国微博舆论监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赵萍萍.论微博舆论对我国行政权力的监督[J].理论观察,2013.

[3]加里埃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辟[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7.

舆论监督分析 篇8

舆论监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大众话语。舆论监督是中国现今最流行的公共话语之一,指新闻媒介代表公众(公民)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因为它实际上是媒体监督,所谓代表公众则是一种习惯,并非正式授权和约定。[1]通常我们把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体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在监测社会、整合社会、促进社会公正、推进民主政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有重要的法理基础,同时其重要性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指出,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享有政府主权,主权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和运用,而公共意志是绝对的正义的体现,而政府是主权的执行者,对政府的监督就显得非常必要。现代社会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工具就是新闻媒介。马克思曾指出:“报刊按其天职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2]依据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我国公民自由的享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对违法腐败失职行为或者其他不公现象提出控告、检举,但批评、建议、检举等行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新闻舆论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法定权利。但由于种种限制,广大公众不得不将这项权利委托给新闻媒体,公众只是成为新闻监督素材的提供者。而因职业便利,新闻媒体行使批评监督效果也更好。[3]单行法律中,也有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第3款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党的十三大至十八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到舆论监督,十七大提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将媒体舆论监督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对国家权力机关进行监督。由此可见,执政党对于国家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也非常重视。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在当前形势下有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面临更艰巨的任务。

媒介舆论监督的形式包括客观信息报道、新闻评论、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舆论监督形式,新闻评论是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4]而时评也是对新闻的评论,是最狭义的新闻评论,它与新闻评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5]。新闻评论(时评) 通过对地方政府事务、新闻事件、社会百态、公共事物发表观点意见、评论,引发讨论,产生强大的社会渗透力和对不良行为的震慑力,以便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新闻评论从新闻事件或当下流行观点出发揭露权利腐败、批评社会不公、思想道德错误等,进而可以消除社会弊病,进行社会整合,弘扬正能量。

我国媒体实行科层结构,主要有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方媒体。地方媒体一般指省会城市以下的三线、四线城市的报纸、电台电视等。我国现阶段地方媒体基本上是一报一台, 一张党报、一个电台电视台,不过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 有些地方已办起了地方新闻网。地方媒体在服务地方建设、推进国家整体政治文明、关注本地民众生活、引导地方舆论方面有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缺乏权力制衡和权力膨胀泛滥的地方,地方媒体舆论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舆论监督重要形式的地方新闻评论在激扬观点、引导舆论、肯定否定事件现象时发挥着重要功能。而相较于中央媒体、省级媒体而言,地方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存在监督观念缺失、舆论监督具有地域局限性、群众信任度低等特殊性,进而造成地方媒体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普遍出现的“对本土热点、敏感事件敬而远之,但热衷于‘千里之外取人头’”的现象。[6]因此,基于新闻监督的视角,了解地方媒体新闻评论尤其是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量和质,分析地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改进地方新闻媒体的新闻监督的策略,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辖1市7县,属“国家西部大开发”区域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域。湘西自治州团结网(以下简称团结网)于2008年开通,是湘西目前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含首页、新闻、人文、旅游、房产、汽车、体育、休闲、图库、论坛、信息等17个频道88个栏目。团结网同时是湘西自治州党报《团结报》的官网,网站新闻频道开设有湘西时政、全民记者、团结时评、百姓故事、武陵新闻、记者文集栏目。团结网作为州内最大的网站,在新闻报道、团队成员、经费保证、事件点评等方面都有优势,团结网新闻频道比之《团结报》有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团结时评栏目针对州内外事务进行评论,包括了刊发在《团结报》的新闻评论(转载除外)。

笔者通过对团结网的团结时评栏目进行分析,从舆论监督的视角考察团结时评的现状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的状况? 通过对团结网团结时评栏目进行浏览,选取了2013年1月至12月的时评进行分析,共取得样本265篇。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本分析以篇为单位对团结网团结时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量化统计。

(三)研究对象分类

为了考察团结网团结时评评论题材、监督力度、观点立场、态度褒贬等,特对评论进行以下分类。

1.评论内容。根据新闻评论的评述内容将其划分为政治评论、法制评论、思想评论、文教评论(含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文艺评论、军事评论、外事工作评论、国际评论以及社会问题评论等。[7]由于团结网的地域限制,外事、国际评论上基本不涉及故而在统计时略去这2类。

2.评论对象的区域归属。根据评论论说对象的区域归属地将评论划分为本地(包括湘西州府吉首市及下面各县市)、外地、泛指3类。评论对象如果是思想、价值观念、流行的社会现象等归入泛指类。

3.评论话语立场。根据评论作者的话语态度将评论划分为肯定、否定、中立3种。评论话语为赞扬、欣赏、积极的归为肯定类,评论话语为批评、消极的归为否定类,如果评论只是单纯对新闻事件、现象、价值观念进行讨论,并不表明好恶或对错观点的归为中立类。

4.评论作者。依据作者不同将评论分为团结网作者和其他作者2类。由团结网专业媒体从业人员撰稿的归为团结网作者类,包括个人署名评论和集体评论(集体评论很少)。其它表明作者身份来源的归为其他类。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研究发现

1.时评评论题材雷同

评论题材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社会、经济四类,其中又以政治题材类为最(见图1)。政治类题材占到了团结时评的50% ,主要是关于政治学习、政党工作、部门工作作风、基层工作、文件规定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坚持推进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从严治党关键要从严治吏、科学培养选拔好干部等。这些评论写作的角度是从上而下的、官本位的,都是从政府立场、官方立场肯定和否定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此类评论不是对新闻事件的讨论,更类似于布置工作的文件和对上级文件精神的解读, 给受众一种距离感,这些评论如同官员板起脸来教训下级的讲话。此类评论在时效性方面也多有欠缺。思想类题材评论也多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关注并进行讨论和点评,比如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警惕官员腐败、基础工作要联系群众等等。经济类评论基本上是关注湘西当地旅游业发展以及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2.时评评论针对性不强

团结网时评的评论对象和内容泛指的较多,评论针对事件指向区域上,外地和本地的不相上下(见图2)。对象泛指的评论内容多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念,比如要孝敬老人、批评公车浪费、关怀弱势人群、净化网络文化等。指向本地的评论对象主要涉及湘西州旅游业及县市乡镇政府工作,如打造湘西特色旅游、对泸溪土改经营流转权的思考。指向外地的评论依托的新闻由头主要为发生在湘西州以外的事件,这类新闻由头是由其它媒体主要是中央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华社等)提及的新闻事件。

3.时评话语立场缺乏“针砭时弊”

从团结网时评的话语立场上看肯定、中立的评论比例差别不大,持否定立场的评论比重较小。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3% 、41% 、16%(见图3)。评论话语为肯定的内容多关涉政府工作、党风建设和湘西建设,话语立场为否定的评论多为对外地事件的评论,如评论“‘小村官’贿选凸显出‘大问题’”一文,以浙江查处了多起“村官”换届“贿选”案以及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贿选”院士的丑闻事件引发对此类事件的点评,持否定态度。团结时评话语立场为中立的多为评论对象泛指的评论,评论不涉及具体的地方、人物或新闻事件。

4.时评作者来源单一

通过对团结网时评作者作身份考察,发现时评作者基本为团结网作者,其他作者的评论仅占全部样本的27%(见图4),且这部分作者主要来自州内县市乡镇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比如“基层检察机关改进作风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由湘西所辖县龙山县检察院胡玲芳所写,“关于开展好医院民主生活会的思考”由湘西州人民医院王进所写。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团结网团结时评12个月的样本分析发现,团结时评题材雷同,主要为政治类评论,采取官本位的写作立场, 关注的事实多为政府工作。话语立场关于政府工作肯定的居多,引导多于舆论监督。团结时评在针砭时政、促进社会公正、公权力监督等方面监督力度欠缺。究其根源,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生态的困境和地方媒体人观念的偏差共同导致了新闻评论监督的疲软。

1.媒体管理体制桎梏。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我国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媒体功能经历了从宣传引导到信息提供的转变,媒体行业出现了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专业化媒体的分化,但所有媒体都必须接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终领导。地方媒体从属于地方行政权力机关,在某种程度上,党和政府对媒体的这种领导是行政权力在媒体的延伸。由此导致地方媒体舆论监督与地方权力机关的空间距离和权力距离都非常的狭小,很难有突破的空间。在这样的一种政治体制中,媒体的舆论监督就存在先天失足的隐忧。地方政府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报道内容批示、公开批评、直接的行政干预等多种形式进行介入媒体报道,进而桎梏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

2.地方媒体社会影响力羸弱,或者说地方媒体缺乏进行舆论监督的资本。布尔迪厄指出,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社会领域的有效的资源,资本既指经济资本也可以指象征资本(社会、文化资本)。资本多寡的获取与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紧密相关,同时也对行动者的行动力有重要影响。地方媒体匮乏的资本(受众少、社会影响力、经济能力弱)导致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疲软,地方媒体与被监督主体进行博弈对话的空间狭窄,由此间接导致地方媒体对其从业者的“保护力”不足,即不能给那些勇于承担舆论监督的地方媒体人提供“护身符”,使他很难利用社会的声援来对抗各种显性的、隐性的舆论监督反对者。一次舆论监督对地方媒体人的后果可能就是其职业生涯的终结,出于理性人选择,地方媒体人普遍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失声或降声。

3.地方媒体观念偏差。首先,对地方媒体的功能认识偏差导致地方新闻评论以正面宣传为主。一直处于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媒体主要定位于为宣传引导,对于媒体的信息提供、社会整合、舆论监督功能认识不足。在大问题上满足于等待上级指示、高唱赞歌,缺乏独立思考和直面问题的勇气。其次,虽然媒体已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对于三线、四线城市来说,地方媒体一家独大导致地方媒体竞争、创新动力不足,地方媒体的传播理念落后保守,导致地方新闻评论题材形式单一,官方话语主导,缺乏对公共问题的深入讨论。第三,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引发民众讨论。网络平台发布的团结时评流于形式没有利用网络交互传播的特点吸纳多种声音,民众的声音没有被听到。

四、结语

虽然我国的舆论监督存在体制困境,但并不是说地方媒体没有舆论监督的言论空间。无论哪个国家,新闻媒体都是执政党的重要执政资源之一。执政党为巩固可以借助新闻传媒的力量巩固执政地位。而如何使用新闻传媒,又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8]地方政府无疑也需借助传媒促进地方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人民监督权力,构建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以合理的制度对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进行预防、制约和惩罚。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揭露权力腐败,推动权力运行的公开的功能。新闻传媒作为人民的喉舌,具有两大主要功能:一要经常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情绪;二要代表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进行舆论监督。[9]作为舆论监督重要形式的地方新闻评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利用地方媒体新闻评论进行舆论监督要因时因地制 宜

新闻评论揭露问题的时机把握要恰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比如新闻评论就地方公权力的某一滥用行为发表议论时,可以选择在问题得到当地政府批示或得到来自高层行政机构的高度重视时进行,这样可以提高新闻评论监督的频率和力度。再则地方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对象可以拓宽至低一级的国家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新闻评论可以就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不合理行为进行评论,引起高一级行政部门注意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地方新闻评论进行舆论监督时可以适当避开政府神经敏感的“高雷区”(政治问题),但可以对政府某一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评论,以推进政府工作方法的改进。对社会普遍讨论的社会丑恶现象、腐败现象、公权力滥用现象,地方新闻评论可以寻找新闻由头进行评述,提看法,找原因,适时的批评警醒可以更好地推进地方政府工作。新闻评论舆论监督功能的地方针对性要强,在批评揭露问题的时候,要结合本地工作特点,针对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群众日常关注的问题进行评述,这样才能引起本地群众的共鸣, 形成讨论的氛围,了解群众真实的看法,进而沟通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

(二)地方媒体人应改善新闻理念,认清新闻评论在新环 境下的功能定位

在现在媒体信息过量、媒介种类多样的时代,新闻评论要精而当,摆事实讲道理时应该避免口号式的假、大、空的语言,否则容易遭到受众的厌弃。语言风格也不必一味的严肃古板,可以适当活泼、泼辣一点。网络时代新闻评论要善于从网络新闻、社交论坛、重大网络事件中发现问题,进行地方工作评论。地方新闻评论应从民众角度针对地方公共事务、民众关注焦点进行直接的讨论,对于一些重大的公共事务,可以利用地方媒介平台和媒介活动策划一系列的讨论,吸引来自地方上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讨论,而不是局限于媒体内部或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内部做评论。如湘西州吉首市的道路拥堵、出租车拒载、民间融资崩溃等事关民众和政府工作的问题都曾在湘西生活网上有热的讨论和较高民众呼声,地方媒体新闻评论应该适时跟进。网络评论应该开辟留言板,邀请民众进行观点交流、互动,推动对事件观点的深入讨论,发现大众的声音,反映大众的声音,有利于及早发现和解决地方工作的问题,这种互动形式是和新闻的发展规律相符合的。

(三)地方新闻评论题材、观点应提倡多元化

除了对政府事务、公权力使用、事业单位等进行批评监督,地方公共事务、民众生活、地方经济、地方特色发展等与大众有关的事务都应该进入新闻评论的范围,而不仅将新闻题材局限于政治思想问题、政府工作。如对湘西自治州来说, 当地旅游发展、道路交通、农村特色产业、地方矿业经济发展等都是很好的新闻评论监督题材,而且也容易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新闻评论还充分利用政府工作网络平台和地方媒体网络平台发现新闻评论的新闻由头和舆论监督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部门,也可是具体的事件,或者是思想观念。地方媒体要想成为地方政府和人民沟通的桥梁,必须为大众意见发表和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多种观点的可能,可以邀请评论涉及的对象进行讨论、交流、沟通,使新闻评论舆论监督可以落地落实。新闻评论既可以持否定的观点也可以持肯定的观点,甚至对同一事件的观点也可以随着事件发展变化而发生褒贬态度的变化。

摘要: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在我国有坚实的法理依据。新闻评论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考察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发现因我国媒体体制桎梏、地方媒体资本匮乏、传播理念偏差等原因,地方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功能明显不足。地方媒体评论可以通过因时因地的考察、题材的多元化、观念改变等改善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舆论监督分析 篇9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舆论监督指新闻媒体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 , 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 , 抨击时弊、抑恶扬善 , 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1]狭义上的新闻舆论监督则仅指媒体对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违背其职权 , 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进行的报道和揭露。

我们选取中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的三档比较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 对2014年中国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 , 探索现状背后的多重原因 , 力争为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建议。

1 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1.1 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比例低

通过对2014年10月份以前的《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进行统计 , 可以得出结论 , 2014年央视新闻语录监督类节目的比例不高。

截止十月份 , 《焦点访谈》共播出257, 其中舆论监督类节目66期 , 约占总数的25.7% ;《经济半小时》共播出236期 , 其中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63期 , 约占总数的26.7% ;《每周质量报告》共播出39期 , 其中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25期 , 约占总数的64.1%。

1.2 新闻监督类节目中对于政府行为的监督较少

《焦点访谈》66期舆论监督节目中针对医疗健康类的监督共8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12%, 教育类的监督6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9%, 政治类的监督20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30.3%, 质量安全类监督节目6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9%, 犯罪类节目8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12.1%。

《每周质量报告》由于节目本身针对产品质量问题 , 所以质量安全类节目共14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56%, 其余为对保险、收藏、手机软件、医疗整形等行业问题的监督。

《经济半小时》由于节目本身侧重经济类问题 , 所以 , 企业经济类舆论监督共30期 , 占新闻舆论监督节目总数的47.6%, 与政府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3期 , 占总数的36.5%, 与犯罪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总数的3.2%, 与污染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总数的3.2%, 与质量安全有关的经济类问题6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总数的9.5%

1.3 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明显减少

以《焦点访谈》为例 , 《焦点访谈》作为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 , 在最辉煌的时期曾经达到70% 的节目为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 , “《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数量多年来一直维持在占播出总量的30%~40% 这样一个范围内。[2]但2014年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比例也仅仅才25%。

1.4 持续性关注、系列性选题缺乏

《焦点访谈》2014年的66期舆论监督类节目中只对内蒙古新生儿被医院护士拐卖的《孩子你在哪儿》、《别让火车变“祸车”》两个事件进行了后续报道 , 只有《兰州水污染调查》一个事件进行了系列报道。

1.5 新闻舆论监督的层次偏低

在2014年的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中 , 对于备受大家关注的反腐、“打老虎”等问题三个栏目都没有涉及 , 对于政府权利部门的监督多集中与县市 , 存在不敢碰硬、批小不批大等问题。

1.6 硬监督缺乏

“硬监督”——对掌握主要社会资源的有关权力部门 , 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团体、机构、公众人物等的行政行为、公职行为和公共行为所实施的监督。“软监督”——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评论或展开讨论。[2]

1.7 监督形式模式化、只述不评

节目形式模式化严重 , 一般分为三部分 , 即“主持人演播室提出问题——记者现场调查、采访——主持人演播室总结”的三段论模式。尽管对于一个成熟的节目来说 , 有属于自己的节目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 但是一直一成不变也会使观众缺乏新鲜感 , 产生审美疲劳。

2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现状成因

电视舆论监督在近年来锋芒不再 , 显示出式微的态势 , 其原因也可以从社会系统、媒介系统、受众系统三个方面来分析。

2.1 社会系统

2.1.1 立法滞后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然属性 , 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媒体人的神圣使命。新闻舆论监督在监督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个人行为 , 维护公众利益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我国迟迟没有针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 一方面对于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记者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 使得部分素质不高的媒体从业人员存在以舆论监督为名向企业进行勒索、敲诈的行为 ;另一方面也使得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权力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 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在进行中阻碍重重 , 新闻舆论监督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

2.1.2 当事人不合作

由于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针对的是被采访对象的违规违法或者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既得利益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 所以被采访对象往往并不配合 , 他们轻则拒绝采访 , 重则抢夺、毁坏、扣押记者的相机、录像带等采访设备 , 更有甚者会对记者进行殴打乃至非法拘禁。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就曾以“采访受阻透视”作了专题报道 , 列举了山东、贵州、吉林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受阻、被殴打、扣押等情况。

2.1.3 权力部门干涉

在我国 , 新闻媒体具有双重属性 , 要坚持党性原则 , 各级新闻媒体分属于各级党委宣传部的管理 , 所发稿件要经过多层严格审查 , 同时又要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制约。白岩松在自己的书中曾提到在《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效力最强的时期 , 央视评论部门前长期存在两队人 , 举报者和灭火者。

2.2 媒介系统

2.2.1 媒介属性的双重制约

由于我国新闻媒体具有“事业单位 , 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 , 一方面对于政府机构的依赖性很强 , 受到政府机构的严格审查 , 因而确立了“党的耳目喉舌”的功能定位 , 新闻报道的一贯传统是进行正面宣传性报道。

另一方面 ,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 包括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单位纷纷进行体制改革 ,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 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 自负盈亏。而就电视台来说 , 仅靠电视收视费用显然不能满足维持运转所需要的庞大开支 , 广告商就成为了媒体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 也就会使得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 , 受到来自广告商的制约 , 不能自如对有利益关联的企业进行批评报道。

2.2.2 媒体环境的激烈竞争

首先 , 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 , 由于要进行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 , 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设备制作成本较高 , 再加上制作完成的节目不一定能够播出就进一步提高了成本。而在电视台普遍实行“末位淘汰制”等形式的制度追求收视率的情况下 , 此类新闻节目由于收视率无法和娱乐类节目相比 , 往往收视率和随之而来的广告收益都不高 , 所以很多电视台不愿意制作此类节目。

2.2.3 记者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新媒体由于人人都是记者 , 人人都是爆料人 , 人们对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仅掌握更多的资源 , 而且拥有更大的热情。而“记者”作为一个职业 , 有些从业人员存在应付交差的心理 , 不可能像当事人那么深入的进行调查。此外 , 还存在记者舆论监督意识薄弱、对于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事件缺乏新闻敏感性、由于长期的新闻审查而自我设限等情况。

2.3 受众系统

2.3.1 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不信任

由于我国媒体的“耳目喉舌”的定位和长期从事正面宣传 , 以及近年来频频爆出的媒体从业者收受贿赂、敲诈勒索被采访人等情况 , 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 , 广大受众对于传统媒体普遍存在不信任的心理 , 认为传统媒体 , 特别是央视这样的中央级媒体代表党和国家的意志 , 使得关注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减少 ,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下降。

2.3.2 受众媒体使用习惯的改变

随着科技发展 , 特别是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使得对于信息的接收越来越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的发送和接收各类信息、进行人际交流。而电视则更多成为家庭中老人和儿童的主要选择。但是老人和儿童并不是舆论监督类节目的主要目标受众 , 所以导致电视节目的舆论监督效果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3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如何突破

截止2007年 , 我国拥有无线电视台296家 , 有线电视套1300家 , 教育电视台1000多家 , 企业有线电视数百套。中国是世界上电视频道数量最多、观众最多的国家。[3]

在当前情况下, 电视依然是影响力巨大的主流媒体, 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如何更好的发挥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 使电视新闻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社会系统

3.1.1 加速推动新闻立法

尽管“新闻立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 ,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仍然缺乏明确的必要保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 对新闻舆论监督实现规范化管理 , 最重的是加快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 将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 实行依法管理。”[4]只有这样才能从法律层面建立限制机制 , 克服权利对新闻监督的干涉、建立保护机制 , 使得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权得到法律保障。

3.1.2 在全社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教育

“新闻媒体要顺利开展舆论监督 , 需要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和社会条件 , 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5]所以 , 要在全社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普及教育 , 使得每个公民认识到, 新闻舆论监督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配合并积极参与新闻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

3.2 媒介系统

3.2.1 促进观念转变

一方面电视台要在内部加强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视 , 明确新闻才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 犀利独到的批评、监督是一个电视台最大的竞争优势 , 使其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 , 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 , 也要与时俱进 , 改变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 , 由单一的向受众传输信息向传授双方互动转变 , 使得新闻舆论监督真正向人民所想 , 急人民所急 , 真正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 同时了解舆论监督的效果 , 并有的放矢的进行下一步监督活动。

3.2.2 立足自身优势

新媒体虽然具有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等诸多优点 , 但由于字数的限制和信息的海量以及人们关注度的限制 , 使得不可避免的有碎片化、深度不够、权威性不够的缺点。而这正是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电视媒体在多年发展后 , 积累下成熟的运营体制、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严格的审核制度 , 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重视对微内容的整合 , 进行系统的分析挖掘、深入的评论 , 以弥补新媒体深度、锐度、权威性的缺乏。

3.3.3 不断拓展空间

尽管在我国 , 新闻舆论监督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严格审核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 审核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所以新闻从业人员不能固步自封 , 通过自我审核对那些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件视而不见。一方面 , 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 , 扩大选题 , 不断拓展可以进行批评报道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加强对高层的监督。只有敢于打老虎 , 而不是隔靴搔痒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监督的巨大威力 , 同时重塑新闻机构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 重新赢得受众的信任。

3.3.4 加强多方合作

社会上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事件层出不穷 ,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 不是某一家媒体的事 , 也不是某一类媒体的事。因此各家媒体应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多方合作 , 在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 实现共赢。

一方面不同层级的电视台、同一层级不同地方的电视台应该相互协作 , 形成合力 , 扩大媒体影响力 , 使得监督不局限于单一新闻事件的本身 , 而是从更广泛的层面 , 更深的层次推动一类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 , 电视应与其他媒体形式 , 特别是新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 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 , 将新媒体的快速反应、互动性和电视新闻的深度和专业化、权威性相结合。

3.3.5 深化选材内容

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相比不具有时效性的优势 , 但同时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策划出更加具有深度的节目 ,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更加注意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在更广泛领域、更深入的层面选择监督内容 , 另一方面加强选材的专业性。同时内容可以形成系列、加强持续关注。充分运用画面声音的双重表现形式表现客观事实 , 不是一味使用概念化的解说。

3.3.6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从业人员媒介素质的培养 , 一方面使其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 坚定其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信念和决心,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其进行舆论监督的艺术性, 使其能够运用多种技巧 , 从更巧妙的角度不仅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 而且通过每一次的不断尝试 , 拓展新闻舆论监督的空间。

摘要:舆论监督, 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 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 选取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新闻舆论监督节目进行内容分析, 从中窥探我国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 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原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雷军.论我国新闻监督的现实困境[J].广播电视学刊, 2011 (7) .

[3]记者网.http://www.jzwcom.com/jzw/94/997.html.

[4]郑保卫.新闻舆论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今传媒.2010, 8.

舆论监督分析 篇10

一、舆论监督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亟待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舆论监督的大环境日渐趋好,但不持久、不稳定。好的时局下,笔者曾经可以在当时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全国大会上点名批评某些不合时宜的规制。差的时局下,一些实名批评的文稿难以见报,舆论监督难以开展,以致今日“老虎成群”“蝇满城乡”。究其缘由,主要是舆论监督至今没有一个专门的法律体系, 为正当合理的舆论监督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这种尴尬被动的局面,大致表现在:

一些(有的时候是许多)据实批评又符合法治精神的稿件,不仅难以面世,有时作者(多数情况下是新闻记者)还会受到压制和打击。个别记者甚至由于经年坚持公开批评和舆论监督而被点名, 乃至被除名,没了岗位,丢了饭碗。

一些以舆论监督见长的报纸生存状况险恶,它们在一些主管部门官员的口碑中被列于“另册”。迫于压力,这些报纸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中国缺少敢于像过去领导人所提倡的“不用钝刀子割肉”的硬汉子报纸。[1]

一些机关、商家,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官员,以名誉权、隐私权受侵害为挡箭牌,拒绝传媒批评,压制舆论监督。这些机关、商家、领导干部和官员动辄以批评监督中某些缺点或部分事实失真为借口,甚至完全无中生有、蛮横无理地将传媒和传媒工作者告上法庭。而传媒和传媒工作者由于没有新闻传播法、社会监督法等专门法律的保护与救济,在法庭上常常处于孤立无助的地位。据一些学者统计,中国的新闻官司,传媒败北的有的年份竟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则恰恰相反,传媒胜诉者常常达80%以上。[2]

一些党政机关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以“正面宣传为主”,甚至以“正面报道为主”为借口,打压传媒批评和舆论监督。这些机关、部门和一些官员片面地把正面宣传、正面报道同正面效果、正能量视同一体, 武断地认为批评与监督必然导致负面效果和负能量。而何谓正面、何谓负面,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文件给予清晰明确的界定, 仅凭某些个人的情感和机构的规定,是难以说清和评判的。

毋庸置疑的是, 至今仍有一些业已过时的监管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 调控传媒批评与舆论监督的政策、规定、通知在起着作用,严重地干扰、阻碍着健康的、正当的舆论监督的开展,妨碍着司法机关对新闻官司的调处与评判。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日益确立,社会民主治理体系正成风气,各个经济部门清理陈旧过时的法制法规已成常态的情景下,一些党政机关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对于清理和废止那些干扰压制传媒批评与舆论监督的政策、规定、通知的安排,亟待提上日程。

凡此种种, 无不表明舆论监督至今缺少专门的法律, 不仅监管舆论监督的党政机关和主管部门难以依法管理, 实施舆论监督的传媒和传媒工作者也不能依法操作。舆论监督工作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体系,没能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最根本的原因,正是没能切实贯彻以宪法要求、以依法治国的要求办新闻管新闻的原则精神。《决定》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上面分析的几种违背依法管理新闻传播活动的表现, 最根本之处就是这些所作所为违背了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因此,构建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必须从检查和纠正违背宪法规定的言行与政策开始。

二、从清理违背宪法的规范性文件入手,构建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

实事求是地说,新中国的舆论监督,开局是相当漂亮的,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姿态和立场是可圈可点的。这里,必须特别提到由毛泽东亲自改定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人民监察和舆论监督的文件。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的文件,起句就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牢牢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的重大而紧迫的意义:“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 在今天是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因为今天大陆上的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党已经领导着全国的政权, 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而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由于这些新的情况的产生,如果我们对于我们党的人民政府的及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缺点和错误, 不能公开地及时地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就要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毒害, 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

这个1950年颁布的关于舆论监督的文件,尤其是上面引述的第一段文字, 极其充分和深刻地向人们说明, 中国共产党在刚刚成为新中国执政党的最初岁月,对于严格自律廉政勤政是多么看重! 对于利用报刊作为拒腐防变的锐利武器是多么自觉!

可惜,由于民主意识的薄弱,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加上媒体工作者认识不统一,对于这样好的一个文件和中央的坚定决心,不少基层组织和传媒,还有一部分新闻宣传领导机关, 对文件的贯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展开,没能到位,缺少动力。正如1954年7月1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所指出的,对于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利用报纸刊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件,“各地党委和党报编辑部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多数党委和报纸对于这一工作不是基本上进行得好, 而是基本上进行得不好”。《决议》分析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党委对于领导和支持报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不够; 党的一部分干部中存在着严重的骄傲情绪和压制批评的现象, 缺乏对批评特别是劳动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评的“热烈欢迎和坚决保护的革命态度”;报纸上发表的批评有一部分发生事实错误和态度不适当, 甚至有些报纸曾发生过脱离党委领导的倾向。《决议》要求各级党委要经常注意 ,把报纸是否充分地开展了批评、批评是否正确和干部是否热烈欢迎并坚决保护劳动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评, 作为衡量报纸的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 要保证党委的机关报能够经常地开展正确的健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通过报纸广泛地吸收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正确负责地处理人民来信。

到1954年《决议》颁布的时候,不少党委和传媒对于开展舆论监督尚缺少“热烈欢迎和坚决保护的革命态度”,其中包括一些高级领导机关。这里有必要专门指出和分析的是《中宣部关于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问题给广西省委宣传部的复示》这个文件。

1953年,中共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编辑部利用自己的报纸, 公开批评宜山地委的一些政策、工作安排和干部作风。广西省委(后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认为《宜山农民报》的做法是错误的,给予阻止和批评,并将情况上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同意广西省委宣传部的决定,并于1953年提出了下列政策规定:“党报编辑部如有不同的意见,它可在自己权限内向党委会提出,必要时并可向上级党委上级党报直至中央提出, 但不经请示不能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 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 这是一种脱离党委领导的做法,也是一种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现象。党委会如犯了错误, 应由党委会用自己的名义在报纸上进行自我批评。报纸编辑部的责任是:一方面不应在报纸上重复这种错误, 另一方面可在自己权限内向党委会直至上级党组织揭发这些错误。报纸编辑部即在上述情况下亦无权以报纸与党委会对立。这是党报在其和党委会的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局势和党的建设状况, 笔者认为中宣部上述复示即关于党报编辑部与党委会的关系原则的规定, 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其原因是:

第一, 国内外局势要求执政党必须维持一个统一的领导体系。如果给人造成执政党是分裂的、对立的印象,则不利于建设统一团结的党组织体系和政府体系。

第二,当时朝鲜战争尚在进行中,美国军舰在台湾海峡游弋,西南边陲匪患尚未平息,土地改革正艰难推进。大敌当前,执政党没有精力公开解决党内的意见分歧等问题。

第三,党和国家机器的民主化改革还未提上议事日程, 暂时只能继续执行战争时期的低水平的民主做法。诸如独立媒体的建设,传媒的民主化机制改造等,在当时条件尚未成熟。

1950年毛泽东提出的媒介批评的文件基本上得不到执行,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

假如我们认为1953年中宣部提出的党报编辑部与党委会关系的基本原则规定在当时是合理的、必要的,把“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作为“党报在其和党委会的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那么时隔60余年, 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态势已同过去有天壤之别。比如, 今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另有一批参政的民主党派 ),其地位十分稳固 ,其实力空前强大,其影响极其广泛,远非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状况可以比拟。更主要的是,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深刻的、无处不在的被腐化、被算计、被堕落的环境、条件和风险。稍不防备、掉以轻心、一个闪失,甚至一顿饭、一支烟、一个签字、一个印章,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几十年的革命成果就会付之东流,个人的历史就会被改写。远的、大的如苏联的解体,近的、小的如近两年被“双规”和绳之以法的大小干部乃至个别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这种常态化的复辟与反复辟、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较量中,如果再以“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规定作为拒绝批评、拒绝监督的挡箭牌,显然将会是大错而特错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对腐败坚持廉洁成为执政党的嘹亮战歌。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还坚持1953年的“复示”不改,那就不仅跟不上新的形势,而且令人担忧。今天,在宪法精神下,任何人都可以行使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监督批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利。同理,任何传媒和任何一级党报为什么就不可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监督批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呢?

根据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党的历史使命, 重新审视1953年的“复示”,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复示已经过时了,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必须给予清理与废止。

遗憾的是, 在党领导和监管新中国新闻传媒的历史上,这类规定、决议、政策、通知、讲话太多了。自从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部门对于1949年以来相关的、业已过时的文件作了一批又一批的清理, 而新闻宣传方面至今未见一件文件被公开清理、公开废止。因此,结论是明确的,要构建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必须从清理违背现行宪法、违背当下新闻传播现实的规范性文件入手。否则,定然一事无成。

三、构建舆论监督法律体系要在更新新闻理念上下功夫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舆论监督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 要有效清理违背宪法的舆论监督规范性文件,最重要的是,从更新同舆论监督相关的新闻理念入手,下一番苦功夫。这样,才能以新的科学的新闻理念,应对舆论监督的新变局,才能以新的科学的学理取向与现实价值观,考量、审察、取舍现行的规范性舆论监督文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成功构建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切实保障依法治新闻,依法用新闻。

(一)担当喉舌还是担当哨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都谈到党掌管的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马克思最早提出,人民报刊应当成为人民的喉舌。他说,人民报刊是人民群众有声的表达者,是人民联系世界的有声的纽带,是人民精神大声表达出来的日常政治思想, 是人民及其政党的真正学说的公开表露。在著名的1848—1849年欧洲大革命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工人报刊要干预运动,成为运动的喉舌,为工作运动呐喊、呼号、引导和抨击。列宁和毛泽东也有类似论述,且都进一步强调报刊是党组织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出版事业是党的总事业的一部分,是党这部大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在中国,有位新闻界领导人还写过一部书名叫《喉舌论》,他把喉舌的使命和功能视作党报理论的核心。

检索“哨兵”一词,无论是新闻学者还是新闻业者, 往往都会引用普利策的话:“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西方新闻学把传媒的哨兵功能或社会角色定位称为“守望人功能”(也叫守门人、把关人 )。释其意 ,指 :“大众传播媒介的守望人功能, 就如原始部落中的守望人守候在地平线上随时报告危难与机会一样。媒介负责报道环境中有什么事情发生,把消息告知社会大众,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 使之能充分地获得调适。”[3]

在一般的传媒全功能的语境下考察传媒的社会功能,传媒既要担当喉舌又要担当哨兵的双重功能。在特殊的机关传媒语境下,多数情况下,强调喉舌功能大于、强于哨兵功能也能为人们所理解。但在舆论监督的语境下,恐怕得“反其道而行之”,哨兵功能是第一位的,喉舌功能则退而居其次。因为在舆论监督的媒介社会架构中, 传媒是代表人民群众站岗放哨的, 时时刻刻警惕和防范各级官员侵害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 也警惕和防范这些官员从公仆蜕变为主人。因此,西方新闻学把这种哨兵功能直呼为看家狗功能。剔除对“狗”的动物学解读,而视作只是一种社会岗位,看家狗或看门人的功能自然是第一位的。

如果对上述分析没有异议,要在宪法权威、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建构舆论监督法律体系,笔者认为,充分强调传媒的哨兵功能,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新的新闻理念。

(二)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约制

公开的舆论监督的展开, 有时难免会伤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其中包括对一些公共机构和官员等公众人物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作一些特别的规定。

隐私权和名誉权都属于人格权。按辞书界定,“人格权是自然人和法人所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维护主体生存和尊严所必备的权利。”[4]其中,隐私权是基本人格权利, 指公民享有的个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名誉权指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人格权及其属下的隐私权、名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公众人物和非公众人物(或“私性人物”)依法获得的保护是不同的。所谓公众人物,是指观点与行为关系到公共问题、公共事件和涉及公共利益的某类人士。这类人因其特殊才能、成就、经历或其他特殊原因而为公众所熟知,并成为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社会人物。主要包括党政高级官员,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有影响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人物。其中,那些拥有广泛的权力、在公众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完全暴露于媒介的关注之下,因而他们的隐私权、名誉权应当受到特殊的约制。这种约制之所以能够成立,其理由是: 一是在公开报道, 特别是公开的舆论监督中,有时有必要涉及这些公众人物的隐私,也必然会对其名誉造成一定的侵扰。二是舆论监督之所以实施,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三是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应该是负责任的,揭露和批评应该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有的国家甚至还规定,传媒实施舆论监督,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评论,只要目的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出于恶意,其报道是负责任的,媒体就可以享有一定的特权,即使部分内容有诽谤性, 亦无须负法律责任, 如英国的“雷诺兹特权”。

对上述分析作一小结, 就是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 公众人物应该适当放弃自己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更不允许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为名,抗拒正当的舆论监督。法律和执法部门应对媒体坚持正当的舆论监督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救助。对此,执政党、政府、媒体和公众必须尽快达成共识。

(三)公众、传媒、公权三者利益的平衡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公众、传媒、公权三者之间的博弈。考察它们参与舆论监督活动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 承认并保护其中一些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的利益诉求,又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的框架下把握三者利益的平衡,是舆论监督得以有效实施并获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

公众关注并主动参与舆论监督,其动力不外乎: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正义的冲动和内心之不平,媒体的鼓动与组织,公权的号召与调动。这些动力在公众参与舆论监督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其中公众对自身利益的认知与维护是主要的内在动力,媒体的鼓动(甚至煽动)与组织是主要的外在动力。因此,对参与舆论监督的公众合法利益诉求给予充分的认知、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在法律规定的轨道内有理有节地去争取这些利益,既是公权的责任,又是传媒的义务。

在传媒作为中介而实施的舆论监督中,公权往往是被监督的客体,是被监察、被批评的主要对象。从利益诉求的角度看, 公权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正派而又有宽广襟怀的公权,期待通过广泛的舆论监督,受到人民群众的批评,发现并克服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永葆公仆的本色;另一方面,是为数不少的公权惧怕批评,对公开而无情的舆论监督抱着抵触和抗拒心态,甚至明里暗里压制乃至迫害实施舆论监督的公众和媒体。认知和维护公权依法享有的利益,又遏制公权对于公开批评的抗拒心理与消极态度,是成功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前提。

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媒体是个特殊的角色。一方面,媒体要对公众负责,替公民代言。媒体一旦得罪了公民,就失去了市场,失去了媒体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媒体又不能开罪公权。不管何种社会制度下,公权总有一定的权力和渠道监管媒体。特别是在中国,不少媒体本身就是公权的机关媒体,或执政党或政府的机关报刊, 或以国家广电机构存在,其牌照由公权核准派发。实际上,传媒是真正的一仆二主。多数情况下,传媒的生存发展依靠市场,广告受公权管理和配置,传媒的生产和消费(订阅、收视、收听)由公权管理。由此可见,传媒在实施舆论监督中受到多种利益的驱动。

在舆论监督中, 传媒的地位属性也使它变得相当被动和尴尬。众所周知,从宪法看、从社会框架看,公众是社会的主人,公众是实施舆论监督的主体,而公权则是舆论监督的客体和对象。传媒由于公民的委托、赋权而成为舆论监督的又一个主体(或称第二主体)。因此,传媒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既不能违背公众的意志和授权, 也不能违背公权的利益而独断独行。媒体只有在确保公众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舆论监督的目标, 公权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实施对舆论的监督, 媒体的市场利益诉求方能实现。

分别对公众、传媒、公权在舆论监督中的三者利益诉求及其实现机制进行考察之后, 讨论和维持三者利益的平衡就比较清晰和可行了。

第一, 三者利益诉求的合法性必须得到宪法和相关法律的确认和支持。三者旁生出的非法利益,应该不予考虑并加以反对。换言之,在实施舆论监督中 , 只尊重和 维护三者 各自合法 、合理的利益诉求。

第二,公民的利益诉求是基本的,因为公民是社会的主人。在三者利益诉求出现对立和分歧时,首先要保障公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同时,公众也应该尊重和维护公权与传媒的合法利益诉求, 并自觉地把国家根本利益的保障放在第一位。

第三,公权的利益诉求应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出发。从原则上说,除了国家根本利益外,公权没有也不应该有特殊的利益诉求。公权局部的利益维护,从本质上说, 仍然应该是国家根本利益的合理组成部分。

第四,传媒在国家根本利益至高无上、公众的合法利益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前提下,提出、实现和保障传媒的合法利益诉求。传媒合法利益的实现,以宪法监督和其他法律体系监督为条件, 并以不侵害公民合法权利为前提。此外,传媒实施舆论监督时不得以传播流言谣传等为手段谋取私利。因为这些手段的使用,将从根本上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危害公权的形象和传媒自身的价值。

浅议舆论监督的误区 篇11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新闻传媒,其直观性、可信性和普及性决定了它的舆论监督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由于种种社会原因,电视传媒的舆论监督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许多电视从业者发出了"舆论监督难"的感叹。本文试图对电视传媒在舆论监督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误区进行剖析,以求达到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

误区之一:舆论监督对立论。把舆论监督同正面宣传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缺乏舆论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新闻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坚持正面宣传、高扬主旋律是新闻传媒的根本宗旨。担心舆论监督会干扰正面宣传,不能"帮忙"只能"添乱",违反了新闻的党性原则,背离了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这种认识曲解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宗旨,不能正确地理解舆论监督的深刻含义和目的。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根本体现。新闻传媒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就是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的新闻事业,人民是新闻事业的主人。新闻传媒不仅要宣传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经验、成绩和先进人物,还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见、呼声和要求,通过舆论监督推进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架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新闻传媒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决定了新闻传媒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喉舌。由此可见,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只是报道的角度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的一个侧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辅相成,不能对立,不能割裂。我们新闻工作者只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舆论监督,才能不辱使命。

误区之二:舆论监督畏难论。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抵制和干扰舆论监督的行为畏难退缩,缺乏舆论监督的信心和勇气。

新闻传媒,尤其是电视传媒的舆论监督不可避免地遇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抵制干扰,甚至是恐吓和打击报复,的确有一些有正义感的新闻工作者为此付出了代价。这都是因为舆论监督"侵害"了一些人的利益。比如,新闻传媒报道某个地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作风,揭露某些腐败行为,就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抵制,有少数党政领导干部甚至以"抹黑"、"败坏形象"的罪名"开导"甚至是威胁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或对舆论监督明令禁止,只准歌功颂德,不准说三道四;或对舆论监督的枝节问题抓住不放,给新闻单位施加压力,以种种借口为难新闻单位,致使工作难以开展。新闻传媒对某些违纪违法行为和不良现象给以曝光,写条子、打电话、上门说情随之而来,致使一些舆论监督的新闻被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有些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对舆论监督产生恐惧心理,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应当指出,舆论监督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正当的行政干预、不可避免的说情风,甚至打击报复制约着舆论监督,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新闻传媒与新闻工作者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用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正义感,敢于和善于进行舆论监督,不能计较个人的荣辱和得失。只要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我们就要勇敢地进行舆论监督。在进行舆论监督中需要把握好三点:一是要抓住党、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而又着力解决,又能解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取得党委和政府的理解与支持。二是要向被批评的单位、部门和个人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指出报道批评某些问题是为了促进改进工作,化解矛盾,取得他们的谅解。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态度,对舆论监督的事实不能有半点的失实,要对事不对人,要以理服人,要以事实说话,切实把握报道的分寸。1995年,我们在深入中原油田钻井、采油生产一线采访中,发现钻井、采油施工中钢管锈蚀严重,寿命缩短,上千根废钢管堆放在露天井场,每年给油田造成数千万元的损失。我们把这些问题反映给油田领导,请求进行报道,得到了大力支持。我们从施工现场入手,采访了一线生产单位的领导和工人,掌握了大量的事实,发现钢管锈蚀严重主要是劣质钢管和劣质泥浆造成的严重后果。于是我们顶住各种压力和说情风,到钢管、泥浆购入、检验部门深入采访,采拍了五集系列报道《腐蚀给中原油田亮起了红灯》。报道列举了大量事实,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人员对问题的看法,报道事实准确,说理透彻,既披露问题,又报道各个部门和油田领导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效果,受到了油田领导的高度评价,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误区之三:舆论监督轰动论。过分强调舆论监督的作用,不能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舆论监督,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一重要指示实质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舆论监督必须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必须在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河南电视台的《中原焦点》等电视栏目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威力。因此,少数电视传媒和从业人员片面追求舆论监督的轰动效应与社会影响,以此作为提高节目收视率的推动器,热衷于批评报道,遇事不分青红皂白,一曝了事,结果事与愿违,或不能把握一个阶段的宣传基调,受到批评;或事实不准确,吃了官司;或报道的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解决,给党和政府带来麻烦,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等等,其教训是深刻的。因此,舆论监督必须要把握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适时就是要把握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总的宣传报道基调和政策;适度就是要把握尺度,不能说过头话,不能凭主观感情妄加评论,不能当"检察官"和"审判官";适量就是严格控制报道的数量,不能搞"轮番轰炸",干扰正面报道,尤其是对那些通过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靠法律、法规解决的问题就不能搞舆论监督报道。

网络的舆论监督 篇12

网督”, 是指民众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和各种网络形式了络泛解、充国分家地社交流和发会事务, 表广的意见定社、建议会公共, 权对力掌者握行一舆伟李□使督相的比权, 过互力程联的。网行与凸为传显进统了行媒监介迅论性征捷, 、方从而能便够和更广强泛有的力特监地集合及分化观念些特点有利于舆论, 的这督形优缺成势的。的一但一面是, 面怎任, 样也何就利事有用物有欠网

络舆论的优势, 克服其劣势, 使网络舆论发挥

正确的监督作用已成为当前各方探讨的热点问题。

网络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媒介的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显而易见:

网络使普通百姓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从而在一定层面上真正实现了公民的舆论监督权。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 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 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媒体论坛、新闻反馈板块及聊天室等的出现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 网民对于某些焦点事件各抒己见、畅言无阻, 最后形成倾向大体一致的公众意见,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舆论。网民借助网络平台直接表达个人意见, 避免了传统媒介监督中政治权力的干预和阻挠, 使权力违法事件迅速展开在全民面前, 从而以舆论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互动是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 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 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而开放的网络平台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地发表看法, 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同时, 这种交流形式使相互间相距千里的民众有种面对面、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交流和自由碰撞, 并最终促成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和及时性。我国网民人数众多, 分布广泛, 网络舆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意。网络媒体凝聚了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网民的智慧和力量, 对某一焦点事件的评论往往会产生集聚效应, 在短时间内迅速碰撞磨合, 形成广泛代表民意的网络舆论。而其他的监督形式则一般要经过一整套的既定程序, 费时较长。

公众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传统媒体对民情、民意一般都有加工、筛选的“把关”程序, 而互联网就取消了这道“工序”。同时, 网络“无记名投票”式的宽松、自由环境, 便于人们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虚假信息的存在, 影响舆论监督的效力。由于对网络信息发布的控制还不完善, 网络的开放性也就带来了它的一个负面结果, 即虚假信息的泛滥。它妨碍人们获得真实信息, 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 严重的还会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的行为。网络为谣言的产生也提供了技术条件, 有的谣言发布者出于种种目的, 在网上对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诽谤和诋毁, 混淆人们的视听, 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 就是要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无误的传播, 而虚假信息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效力。

网络主体虽然广泛但代表性尚不充分。一方面, 由于生活水平存在着差距, 网络的覆盖还只是局限在城市, 农村依然在网络信息的传递范围之外, 忽略了这一片区域, 任何舆论监督都不是完整的, 也就难以获得受众的信任。另一方面, 网民以年轻人和中下阶层的人居多。

网络舆论中的情绪性言论较为突出。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 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如果在“监督”的过程中, 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 无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 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 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 原本的舆论监督就会变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

积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优化网络舆论监管机制

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功效, 必须从网络传播的自身建设、外部引导着手, 把网络的信息传播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使其按照规则和道德规范运行。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引导。首先, 一方面针对网络侵权、犯罪的立法要相对完整、系统、全面, 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则要求能与原有的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和互为补充, 综合整理现有的法律资源;适当强化法律规范的韧性;清楚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明确监督主体的权利及义务。其次, 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媒体内容的监管, 如利用技术手段过滤、实行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等方式来加强内容方面的有效监管。再次, 设置一个全国统一的网络舆论安全监管机构来负责指导、协调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网络舆论安全监管工作, 确保决策的一致性和权威性, 增强监管工作的协调性。

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功能。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必须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责任, 成为网上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 成为反映民情的主渠道、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通过资金、政策等对重点网络媒体予以扶持, 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通过提高政府网络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一体化的网络媒体管理体制, 掌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

提高网络从业人员素质及网民的责任意识与自律能力。一方面, 要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首先, 要紧紧抓住对“主旋律”的宣传和弘扬。其次, 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和业务培训,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 使上网浏览者尤其是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们有自己的理性, 能够分辨是非, 不要跟风, 把错误的网络舆论扼杀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傅丁根:《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 《人民日报》, 2009-2-3。

[2].兰绍江:《论网络舆论监督》, 《天津市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

上一篇:学习条件下一篇:财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