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会计

2024-12-06

风险会计(精选12篇)

风险会计 篇1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各种风险,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在会计活动和审计活动中出现的风险,保护相关人员的财产和利益不受侵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种类和性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不断地向多样化和复杂化发展,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和审计工作的风险。而人们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还大大提高了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在社会中大部分人认为会计审计的工作应该保持绝对正确性,可以完全得到信赖,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中人们期望和最终结果之间的期望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减少出现的风险,把风险降低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就要加强相关工作的预防措施。

一、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在会计和审计活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相关工作中会计要对信息进行大量的处理,就要进行估计和判断,是要以假设为前提的,然而在现实中这些假设并不都是存在的,这样就导致会计风险的产生,审计活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是活动过程中所固有的。另外,其他的一些因工作性质不同而产生的风险也是有的,由于会计的工作局限性和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在相关报表中只能接近的表示出相关企业经营状态和经济情况,企业相关人员在利益上的差异可以使会计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信息偏离实际情况使信息出现错误,造成会计活动风险。同样在审计活动中也离不开职业判断,这个判断影响到工作的全过程,而工作人员受到工作经验和工作水平的影响,就可能导致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结果,使审计风险存在成为必然性。在实际工作当中,会计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比较复杂,存在于实际工作当中的各个环节之中,会计、审计活动风险有本身原因造成的,也有其他人员的行为影响到的;有可控制的,也有不可控制的;有扩张型的,也有抑制型的。在审计活动中,从他的工作环节当中可以看到有关聘约方面的,有关计划的,证据不足和过多造成的风险,还有进行工作时的抽样带来的,以及工作报告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

二、在实际工作中控制风险的方法

1.从风险的可控性出发制定措施。在工作当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在风险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由于造成风险原因的多样性,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风险也会随着发生,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影响风险的因素,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减小损失。在会计活动中,同一经济事项往往制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式,在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限制这种选择的可能性,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实行会计风险预警机制等方法,进而及早的发现、识别和控制会计风险。同样,审计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在审计风险的因素中,检查风险和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当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水平就越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如评估固有风险的因素,通过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等从而有效的进行风险检查工作。对于会计风险中的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学习和改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进而从根本上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来讲,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受到项目性质和企业内部的一系列情况因素的影响,这些原因都与审计工作人员本身无关,审计人员在工作当中,只能评估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而不能影响和减少已存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和强化审计职能风险意识,使审计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审计风险给个人、集体带来的危害,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净化工作内部环境。究其根源,审计风险的产生,很多时候是由于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的干预和压力造成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加大力度进行整治,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环境;相关会计行业也要加大检查和审核力度,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这些都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另外在审计工作进行前,要了解被审核的对象的一些有关问题,不能为了省事而马虎处理,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影响正常工作进行。另外采取灵活方便的审核方式,既可以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还可以使结果更加准确和可信。

3.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正确的会计风险意识,勇于承担并能善于分散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现代的企业中,要有正确的风险观念,不能只顾收益而不考虑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都要把风险意识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工作人员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对财务风险有灵敏的、准确的判断力和解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总结已有的工作经验,制定有效的方法,减少企业损失,在工作中要分工明确,使企业内部各个财务关系清晰明白,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我国会计和审计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及正常化,相关企业要在企业内部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从各个环节入手,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减少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戈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4,(12).

风险会计 篇2

【摘要】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信贷风险。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与支付的风险上,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金融风险。因此,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金融风险 会计制度风险防范 化解措施

一、正确认识金融会计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而多种多样,如风险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等。但是,目前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化解

1、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管

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经营、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2、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目前针对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从银行内部来看,全面、客观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时提供有关金融风险的会计信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一是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及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等内容的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二是由于银行表外业务仅在业务状况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银行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和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信息需要,可以考虑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全面反映表

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同时,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个借款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和信用度及开户状况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

3、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1)以实际措施加强会计管理

改进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采用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即将现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全额计提呆账准备金;对出现有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当这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准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应允许其在税前扣除。进一步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允许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主权。(2)改进现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

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允许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构建全面有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有效地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

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5、努力实现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惟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其他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要突出抓好内控机制中重要风险环节的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要遵循双人、双岗、双职的原则,健全会计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对会计流程、印押证机、联行清算、承兑汇票、内部往来、现金出纳和财务的管理,重塑会计“三铁”形象。同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要建立合理的授权分类和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审批手续,严格各项程序,加强对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控制,严格担保行为,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防范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

6、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

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于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它应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管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做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金融会计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

【参考文献】

会计风险研究 篇3

关键词:会计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市场经济蕴含着各种风险,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同样也存在着风险,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相关市场决策有重大影响。因此辨析各种会计风险,并提出规避会计风险的措施对于企业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风险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会计风险是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使财务报告反映失实或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决策行为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在会计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会计风险本质上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它包含非故意的错报、漏报,也包含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而获取相关利益,如为股价上涨或稳定股价而虚增利润、为谋求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为融资进行会计舞弊、为减少纳税而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为美化管理者的业绩而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等。这些会计风险往往给企业带来巨大甚至灾难性的影响,如安然、华闻传媒、天山股份、中航油(新加坡)等因为会计风险致使市场萎缩、被罚款、被停业整顿等。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无非内外。首先,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在新会计准则执行后,由于对新旧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力,直接会导致会计风险。但是产生会计风险的最大原因还在于企业本身的逐利性而铤而走险。如果造假企业预计造假所带来的成本与处罚小于带来的收益,那么造假就容易发生。特别是上市公司,通过会计造假,到达虚增利润、粉饰业绩、避交利税的目的;其次,是内外部监管不力。我国的股票市场成立较晚,市场并不健全,多数上市公司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这就使得会计风险被无形放大。在外部,作为市场的监管者,证监会和会计事务所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企业会计风险监督的责任。证监会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执行机制,会计事务所则往往因为利益问题而向客户(企业)妥协,降低了审计质量,提高了会计风险产生的几率。

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避内部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起源于人本身的操作,因此首先必须从企业内部做起,即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1.明确会计机构,会计岗位内部控制要求

会计工作是由具体某个岗位的某位或多位员工完成的,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理设置会计部门和会计岗位,并明确各岗位之间的权责,做到如制证、稽核、记账、出纳、会计主管、会计机构负责人等应各司其职,以便于考核、相互制约。在会计岗位的具体设置上,应遵循"五个分离"原则,即业务经办岗位与审核监督岗位、业务经办岗位与会计记录岗位、财产保管岗位与会计记录岗位、业务经办岗位与财产保管岗位授权批准岗位与执行业务岗等相分离。

2.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程序,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核算时会计的重要工作,企业应从授权、审核批准、预算、财产保护、会计系统、内部报告、经济活动分析、信息技术等放方面进行控制。如会计系统控制就涉及到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建立保密通报等多项制度的控制。这些控制制度环环相扣,能尽可能降低会计产生的风险。

3.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内部的审计体系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从而保证会计的真实性,保证为保障公司经营活动健康发展。其监督的重点在于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分析情况,检查会计系统的确认、计量、报告的准确性等。

(二)建立体系化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管理制度,而且这些制度应自成体系,使内部控制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覆盖会计内部控制的所有方面:一是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如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考核办法、轮换办法等;二是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如会计凭证的格式、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账簿的设置、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单位会计指标体系等;三是内部牵制制度,如授权和权限审批、组织机构与分工、出纳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条件、有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等;四是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如内容和填制方法、天职格式、原始记录的审核及签署、传递要求等;五是成本核算制度,如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成本分析等;六是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如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人员的责任等。还有诸如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等。只要认真贯彻执行这些会计制度,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会计的真实性和符合规则性,有效降低会计风险。

(三)加强会计外部监督

企业为其私利进行会计捏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一直是我国证监会、财政部等关注的重点工作。外部监督分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前者主要是依托会计事务所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做出客观评价,后者则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依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负责制定相关规则制度,由社会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的体系已经形成。因此加强社会监督是外部监督的主要工作。加强社会监督的就是加强对监督机构的监督。当前众多会计事务所为争夺客户资源,向客户妥协,出具不真实的会计审计报告现象较多,因此政府部门如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应与注册会计师协会明确划分职责,明确厉害关系,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惩罚。如对执业质量有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禁止从业,吊销执业资格的方式整顿审计市场,还可以通过实行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防止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过于熟悉而至向客户妥协。在法律上应明确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等。总之,社会监督必须本着“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履行其监督的责任。

(四)切实加强公司治理

对于市场经济中运行的主体,会计风险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要加强对会计风险的防范,不仅要从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外部监督上入手,还应从公司的治理结构入手。完善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司治理包括了一个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运转良好的企业,其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应是各司其职、权责分明、有效制衡和监督,这样企业可以从源头上遏制公司的舞弊行为,同时避免了一言堂,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降低会计风险发生概率。我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由于本身的治理结构就不完善,加之外部监督条件不够,往往因为企业经营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一系列权利的分配与制衡出现问题,导致权力过度集中,权责不一致。因此加强公司治理,就应增强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增强其独立性;赋予独立董事更多的对管理层监督的实际权力(如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并由独立董事担任主席的审计委员会、薪酬、提名委员会等);在监事会引入利益相关者(如中小股东代表、职工代表和银行等债权人代表,增强其独立性等)。只要有效做到董事会、监事会、执行层各司其职,互相制衡,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公司内部各种会计制度的按章执行,降低会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韩传兵.论会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商业经济,2005,(4).

[2]袁小勇.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J].中国杰联企业培训中心,2009,(2).

审计风险与会计风险异同浅析 篇4

关键词:风险,审计风险,会计风险,异同比较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 总是存在众多的风险, 而在会计活动和审计活动中, 则面临着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探索它们的本质特征, 对于正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尽可能地防范、减少、规避风险, 保护财会和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涵义

风险, 是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 总是与一定的损失相联系。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未来事项的结果所持的怀疑态度。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现性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一般认为, 会计是根据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要求对有关的经营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并利用其对经济活动进行监控的过程, 目的是取得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表现为会计报表。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 会计报表应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真实信息。然而,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这种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从而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我们把这种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 使会计报表反映失实乃至误导报表使用者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 称为会计风险。

审计风险作为审计活动的产物, 也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偏离。在审计活动中, 审计主体在对审计客体实施了审计以后, 需要根据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审计证据, 对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 并提出审计意见。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基础上, 因而总存在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 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 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联系

1.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客观性。

首先, 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都存在着固有风险。财务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是基于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 这些假设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描述, 并以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理论基础。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如基于持续经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必然要使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 基于币值不变的货币计量假设等等。必然导致会计风险的产生。审计活动本身也存在着固有风险, 审计固有风险是会计核算工作本身发生差错的可能性, 是被审单位经营活动中所固有的, 因此也是与生俱来的风险。其次, 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还有因其工作性质而产生的风险。由于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局限性和经济背景、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会计报表只能近似地反映企业财务状态和经营成果的全貌。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在利益追求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使得他们都有可能对会计行为施加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 从而使会计信息偏离客观事实, 导致会计信息出现错报和漏报, 进而存在会计风险。同样,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也是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所决定的。审计工作离不开职业判断, 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而审计人员受工作经验、执业水平的限制, 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 使审计风险的存在成为必然。

2.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多样性。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 形式多样, 存在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计风险按其产生的原因划分, 有会计本身的固有风险, 也有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按其可控程度划分, 有可控制会计风险, 也有不可控制会计风险;按其表现形式划分, 有扩张型的会计风险, 也有抑制型的会计风险等。审计风险按其产生的环节而言, 有聘约风险、计划风险、证据不足或证据过量风险。进行审计抽样时存在的抽样风险, 符合性测试存在的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 实质性测试时存在的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 编写审计报告时存在的审计报告风险等。审计风险按其产生的原因划分, 有经济事项发生和处理过程本身的差错而引起的, 也有来自客户方面的风险, 如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当局的舞弊等, 还有来自审计人员方面的因素, 如审计方法不当、审计证据不足、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等, 从而使审计风险又可划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3.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可控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人们在风险面前并非无能为力, 因为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影响风险的因素, 达到控制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目的。如现行会计准则中, 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规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这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通过限制这种选择的可能性, 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进而降低会计风险。同时, 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试行会计风险预警机制等办法, 及早发现、识别和控制会计风险。对审计风险同样是可以控制的。在审计风险三个因素中, 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 当评估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越低, 因此, 人们就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评估, 如评估影响固有风险的因素, 通过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等, 据以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

4.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潜在性。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这种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 潜存于会计、审计工作中, 它们是否发生, 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的大小, 即能否从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 这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现象, 但没有被发现, 或虽被发现未能被追究, 则会计人员不会或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同样, 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虽然判断失误, 或者由于违约、过失、欺诈等原因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但没有使依赖审计报告作出决策的报告使用人遭受损失, 既使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 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审计委托人或依赖审计报告的社会公众要求追究这种责任, 或要求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时, 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成现实的损失。

5.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同具有严重性。

无论是会计风险还是审计风险, 造成损失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会计的生命。就一个单位而言, 会计信息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根据, 也是改善其内部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整个社会而言, 会计信息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降低企业的形象, 而且会使社会资源逆向配置, 阻碍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为此, 《会计法》制定了严格规定,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会计资料, 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样, 审计人员由于违约、过失、欺诈或审计失败等原因, 不但可能给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 还可能给审计委托人或依赖审计会计报表的第三人造成重大损失, 严重的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对此, 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 审计人员也要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

三、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主要区别

1.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产生基础不同。

风险源于责任。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虽然表现形式多样, 但其根源产生于相应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而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需要严格区分的。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如果一个单位的会计人员或管理层没有尽职尽责地做到这一点, 就必然面临着巨大的会计风险。审计责任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 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人员为了履行其职责, 必须对审计工作作出合理的安排, 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去执行审计业务, 以便有合理的把握去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以及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的重大违反法规的行为。否则, 同样面临巨大的审计风险。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者免除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正是由于其产生的基础不同, 这就在根本上把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区分开来。

2.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不同。

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除具有多样性特征外, 与之相联系的是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不同。构成会计风险的因素除了会计本身固有的原因外, 主要是会计人员和管理层的行为风险。会计人员和管理层的行为风险又是由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组成, 技术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上操作失误或理解偏差而产生的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有关各方行为目标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对各自利益的追求而产生的风险。而审计风险的构成因素, 依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四十七号审计标准说明, 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因素构成。

3. 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可控程度不同。

银行会计风险的论文 篇5

摘要:银行会计风险是金融行业一个重要话题,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深入对银行会计风险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就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控制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银行会计风险;表现形式;控制对策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

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其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定地发展下去,做好自身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由于银行主要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一性质使得其会计风险较大,银行只有做好会计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控制会计风险的发展,保证自身资金的稳定性,从而推动自身的更好发展。

一、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是银行一个重要的部门,在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会计有着不仅有着监督作用,同时也能够反映银行经济业务状况,而会计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各项信息资源和数据的整理来实现的。

然而就当前银行会计工作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非常普遍。

许多银行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到位,以至于虚假信息比比皆是,一旦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作用就难以实现,自然就会增加银行经营风险。

2.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银行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银行自身的稳定发展。

而会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银行制度完善、科学的制度来引导会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但是就目前来看,银行会计管理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相关责任没有落实。

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会计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下,增加了银行会计风险。

3.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是银行会计工作一个重要内容,核算的目的就是对银行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的核对,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但是就当前银行会计工作来看,会计核算工作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银行会计工作完全由银行会计部门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不彻底、不到位;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在会计核算中不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从而带来会计风险。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1.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系统

银行会计工作比较复杂,涉及内容较多,所产生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如果银行继续采用以往的会计工作方式,必然会增加会计风险。

而在现代社会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1]。

因此,在银行会计工作中,银行就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从而促进银行会计工作方式的转变。

同时,在信息化系统下,银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可以实现共享。

另外,利用信息技术,银行可以对会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2]。

2.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制度是会计工作的依据和保障,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而银行要想降低会计风险,就必须结合自身,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首先,要将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做好会计风险控制工作;

其次,要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对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

再者,要落实责任制,将会计相关责任落实到人的身上,将责任追求下去,从而更好地规范会计工作[3]。

3.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目标就是银行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对财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向。

对于银行而言,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了会计工作效率。

为降低会计风险的发生,银行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认真地考虑到的自身发展,还要对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认真的考虑。

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为自身的投资决策把好关,确保资金能够正常流通。

另外,在财务工作中,要依法办事,确保资金的稳定性[4]。

4.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

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素质的高低与银行会计风险存在必然的联系。

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银行会计风险发生率就低,反之,银行会计风险就高。

为了降低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银行就必须强化会计人员的教育,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为银行会计工作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会计人才队伍。

另外,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银行应当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励会计人员,如绩效奖励,给工作表现突出的人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发展,因此,银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介绍了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核算的不到位,并针对银行会计风险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

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强化会计控制工作,从而降低会计风险的发生,更好地发挥会计在银行发展中的作用,推动银行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全.试析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控制[J].金融与经济,(5):48-49.

[2]侯丽敏,马晓明.浅析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控制对策[J].黑龙江科学,(9):205.

[3]郑艳敏.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9):285.

银行会计行为风险防范探析 篇6

(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开办新业务品种必须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来保证。但新业务在试办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制度往往很难考虑周全,有时甚至没有相关制度来规范,使得一些新业务品种在试办中面临着较大风险。

(二)有章不循,违章操作

制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有些业务虽有制度,但在有的地方不够具体,或者有些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使得经办人员不知道如何处理。如有的银行规定销户后客户必须将剩余票证交回银行,但实际运作中有些客户不交,因无相应的具体规定,经办人也只好不了了之。

(三)会计运作手段相对落后

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者对于防范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但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较落后,应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会计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能力。

(四)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

由于营业机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会计人员的增长速度,基层银行会计人员的配备严重不足,许多业务都是带险操作,内部制约机制无法落实,风险隐患极大。随着近年我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长较快,这样就在短时期内吸收了大量的会计工作人员。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

(五)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给控制银行风险增加了新的难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银行会计部门仍停留在简单的核算型上,热衷于帐务处理,对于资金运动过程的监督比较淡化(如对现金管理、大额支付凭证的审核、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等往往缺乏有效的工作),对资金运转状况建立的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分析反馈机制更是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相去甚远。这是银行会计部门管理上一个严重的薄弱环节。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我们认为,首先,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二)建立科学、全面、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

根据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客户贷款申请时,应要求其报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在接受贷款申请时,还应要求借款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到对现金流量表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考核上来,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如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资料等。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借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输入计算机,建立完整、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防止企业重复抵押、多头担保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等现象的发生,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三)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的银行会计制度体系

我国银行业,会计业务规章滞后于业务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对新开发的金融产品、服务手段、服务项目,按照授权有限、相互制约、事后复核和内控优先的原则,及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操作规程、章则办法、内控制度等,通过废止一批、完善一批、建成一批,形成完整科学的银行会计制度体系。

(四)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监督机制

通过岗位设置和岗位分工以及岗位职责的界定,使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体系,保证业务处理正确,防范会计风险。

必须制定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会计核算手续及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加强监督检查;要坚持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制度及章、证、押(压)三人分管制度;根据权力制衡原理,实行恰当的责任分离制度,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有制约关系的岗位之间不得串岗、混岗操作;实行岗位监督制度。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各个岗位之间要相互审查、相互监督,会计主管、主管会计、柜员之间要形成互相监督、彼此制约机制;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项业务的全面监督。内部监督部门要独立地开展监督,及时将检查评估结果反馈给高级管理层。

(五)加强会计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章行为

会计检查要形成制度,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要坚决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检查整改情况的落实,防止整改和检查的脱节,遏止同一问题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屡查屡犯现象;同时,要加大违规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发挥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的警示作用,严肃金融法纪,切实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六)认真落实防范与控制风险责任制

1明确防范与控制风险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责任制

明确防范与控制风险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防范和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应实行党政班子统一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副职和部门负责人各负其责;会计经办员负直接经办责任;会计监督员、检查员负直接监督检查责任;总会计、稽核、监察人员负有再监督再控制责任。

2落实责任追究制,严肃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是落实会计风险防范责任制的重要环节。凡发生违章违规操作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无论是否造成风险或损失,都应认真落实《关于对违反规章制度人员处理的暂行规定》、《稽核处罚暂行办法》等,认真执行《票据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做到违章操作、失职失察必究,严格杜绝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姑息迁就等现象。

3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浅析外汇会计风险 篇7

通常情况下, 会计风险被等同于会计损益抑或认为会计风险仅是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母公司会计报表上的损益变化。然而外汇汇兑损益包括已实现的汇兑损益和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其对产生会计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 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合并会计报表之时。外汇汇兑损益是由于汇率的变动, 企业在外币交易业务中通常会发生的外币交易损益和外币折算损益。已实现的汇兑损益通常是指由于最初交易发生时所使用的汇率与结算时所使用的汇率不同而引起的, 因此可称为已结算的外币交易损益。

[例1]某外贸公司2007年11月10日出口美国一批商品, 以美元结算, 价款为2000, 赊账期为30天, 当天的现行汇率为US 1=RMB¥8.50。12月10日赊账期满, 收到美国公司价值为2000的即期汇票一张, 当日的现行汇率为US 1=RMB¥8.48。

公司2007年11月10日记账时, 2000折算为人民币170000元, 但12月10日收到对方即期汇票到银行结汇时, 汇率为US 1=RMB¥8.48, 则实际兑换为人民币169600元, 比当时记账金额少400元, 即发生汇兑损失400。在2007年度的损益表上, 此项损失为已实现的汇兑损失。反之若12月10日结汇时汇率为US 1=RMB¥8.52, 则实际兑换人民币170400元, 比原记账金额多400元, 发生汇兑收益400元, 在2007年度的损益表上表现为已实现的汇兑损益。有一点需注意, 即11月10日企业到银行结汇时实际取得的是人民币银行存款, 但若取得的是美元, 即“银行存款———美元户”增加﹩20000。此时若12月31日的汇率为US 1=RMB¥8.47 (¥8.53) , 银行存款美元20000, 折合为人民币169400元 (170600元) , 又产生未实现的汇兑损失 (收益) 200。可见即使在外币交易已经结算, 倘若结算采用的是外币仍会产生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因为此时只是外币资产由应收账款转为外币存款, 仍然在汇率变动的影响之下。

未实现的汇兑损益一般包括未结算的外币交易损益和外币报表的折算损益。未结算的外币交易损益是指在外币交易未结算之前编制会计报表, 报表日的现行汇率与交易发生时的记账汇率或上期报表日该项交易的折算汇率 (即上期报表日现行汇率) 不同而引起的差异。上例中, 假设某外贸公司11月10日出口美国商品, 赊账期为60天, 2007年12月31日报表编制日现行汇率为US 1=RMB¥8.48, 应收账款20000, 折合人民币169600元, 产生未实现的汇兑损失400元。

除了未结算的外币交易形成的资产负债在会计报表编制中的折算外, 其他国外业务, 如国外分支机构, 国外子公司财务报表在以本国货币 (功能货币) 重新表述时, 由于汇率变动, 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异也属于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因此会计风险可以说是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在折算记账本位币时, 由于交易日或上一个会计报表日的记账汇率与期末 (月末、季末或年末) 的折算汇率不同, 而使外币资产、负债账户上的折合记账本位币金额产生差异的风险。

二、未实现的会计汇兑损益———会计风险的实质

第一, 单纯的会计折算风险。是指企业外币账户在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时由于期初记账汇率与期末 (月末或季末、年末) 折算汇率不同, 使外币账户上的折合记账本位币金额产生差异的风险。

[例2]某外贸公司的外币资产账户 (如银行存款———美元户) 期初余额为100000, 月初汇率为US 1=¥8.5, 外币资产账户月末余额同样为100000, 但汇率降至US 1=¥8.3。月初月末均无外币负债。因此, 该公司外币资产月初余额折合人民币总额为¥850000, 月末折合人民币总额为¥830000。这个损失最终作为财务费用 (汇兑损益) 抵减企业收益, 从而使企业利润减少¥2000。相反, 如果汇率上升至US 1=¥8.7, 则会产生¥2000的汇兑受益, 使利润增加¥2000。

可以看出, 单纯的会计折算风险与是否发生有关外币的经济业务没有关系, 只是应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须以人民币反映而引起的。这种会计风险只是一种未实现的会计汇兑损益。

第二, 交易活动中的会计风险。此风险依存于外汇交易风险而产生, 表现为经济业务发生日至交割清算日由于汇率变动在核算上体现出来的会计损益。

[例3]某外贸公司5月5日出口一批货物, 价值为US 10000, 当日汇率为US 1=¥8.5;5月31日汇率为US 1=¥8.4;6月5日外汇货款交割清算, 当日汇率为US 1=¥8.3。按照5月5日汇率折算应收人民币金额为¥85000, 而实际交割时只收到¥83000, 损失¥2000。若采用两项交易观点则会计核算如下:

5月5日, 出口时

5月31日, 会计报表日

6月5日, 结算日

从会计记录核算的角度来看, 5月31日即会计报表日确认的汇兑损益1000元为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从月度的角度来考察, 该损益使得5月份的利润减少1000元, 形成会计风险。但从会计年度来考察, 最终记入“财务费用———汇兑损益”的会计损益的数额就是¥2000。可见这里的会计风险 (损益) 实质就是外汇交易风险的一种具体体现, 会计上反映出的损益 (风险) 和交易风险是同步且数额相等的。也就是说交易活动产生的汇兑损益若为未实现的则构成会计风险, 若为已实现的则体现的是交易风险。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交割日即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 (即通过银行结汇或虽然用美元标价, 却是用人民币交割) 。但在下例中情形就不一样了。

[例4]某外贸公司5月5日出口一批货物, 价值为US 10000, 当日汇率为US 1=¥8.5;5月31日汇率为US 1=¥8.4;6月5日外汇货款交割清算, 公司收到US 10000存入银行, 当日汇率为US 1=¥8.3。2天后公司将US 10000在外汇市场上卖出, 6月7日的汇率为US 1=¥8.2, 取得¥82000。按照5月5日汇率折算应收人民币金额为¥85000, 实际交割时只收到人民币金额为¥83000, 损失¥2000, 出售时又损失¥1000。整个交易的实际损失 (交易风险) 为¥3000。

这笔交易产生的风险是交易日至结算日的会计损益与结算日至外汇卖出日的会计折算损失之和。会计核算如下:

5月5日, 出口时

5月31日, 会计报表日

6月5日, 结算日

6月7日, 出售美元, 取得人民币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交易风险的确认若以结算交割日来界定, 则其就是交易日至交割日的会计损益的数额, 而这一会计汇兑损益可能是已实现的汇兑损益也可能是未实现的汇兑损益;交易风险的确认若以外币兑换为本位币之日来界定, 则其不但是交易日至交割日的会计损益的数额, 且这一会计汇兑损益就是已实现的汇兑损益, 也就是说会计风险中的未实现汇兑损益不转化为交易风险。已实现的会计损益 (风险) 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多数情况下会计风险是以未实现的汇兑损益来体现的, 而且即使将要实现的交易风险也可能包含未实现的会计损益的成分, 这才是会计风险值得讨论的核心。未实现的汇兑损益是否构成会计风险决定于对折算损益是当期确认还是递延, 若当期确认则体现为会计风险;从交易日递延至结算日则体现的是交易风险, 不形成会计风险。但若采用外币交割, 仍存在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这时体现的是单纯的非交易引起的外币项目的折算损益。

第三, 合并报表产生的会计风险。报表风险一般是指海外有分公司的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由于汇率变化而造成海外企业资产、负债在母公司会计报表上的损益变化。

[例5]假定某企业在2005年在美国设立了销售公司, 其固定资产为1000000美元, 12月31日的记账汇率为¥5.7/。则2005年国内合并财务报表记录固定资产为5700000人民币。2006年1月1日汇率调整为¥8.7/, 则海外固定资产的人民币值在财务报表上反映为8700000元人民币, 净增3000000元人民币。这3000000元的溢利即为会计风险盈余。这种会计风险与交易风险盈余有个根本区别, 其不引起实际的资金流动变化, 所造成的只是一种会计报表上的账面损益, 海外企业的实际资产、负债值并未发生变化。这种损益并不造成实际的资产转移。在上面这个例子中, 该企业的总部并没有收入3000000元人民币, 其海外销售分部的资产也仍是1000000美元。这仍可以说是一项未实现的外汇汇兑损益, 若企业由于情况变化将海外企业转手时, 这时的会计损益就转变为实际上的资金损益。在汇率变动的当时, 该损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不大, 但是一种可预期的未来的会计风险。不过该例的情况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性, 除此之外, 合并会计报表时对外币报表所进行本币的折算可以产生外币固定资产、非固定资产和负债折算损益, 这才是企业经常面临的一种折算损益, 也是未实现的折算 (汇兑) 损益 (差额) 。但无论是时态法还是现行汇率法, 仅仅是对既定价值用本币的重新表述, 外币报表折算仅仅是一种计量变换程序, 不会改变计量项目的属性, 只是改变计量的单位。因此, 其实质上并不会引起现时现金流量的变化, 至多仅表示将来现金流量变化的一种趋势。这也进一步说明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并不造成现时的汇率风险, 而以后这种风险能否实现体现出来的是交易风险。

三、税收风险———会计风险的逆项

会计风险实质是一种未实现的外汇汇兑损益, 是依照权责发生制计量出的会计上的外汇汇兑损益, 并不引起资金的实际流动。例1中, 由于汇率的下跌产生汇兑损失使企业的利润虚减¥2000, 但是却使企业少交660元的所得税 (税率为33%) ;相反由于汇率的上涨产生汇兑收益使企业的利润虚增¥2000, 反而使企业多交660元的所得税。例2、例3中若交易日和交割日跨越会计区间或使用外币交割也会产生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使得企业的利润虚减或虚增, 从而少交或多交所得税。对于有跨国公司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更是如此, 除非政府对合并报表时产生的损益有另外的税收规定, 否则也要负担因此引起的税收受益或损失。这样会计风险实质就是税收风险, 而且是反向运动的。从理论上来讲, 税收风险是不可避免和难以控制的。但税收风险的起因会计风险———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却会因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得到不同的结果, 企业只要使得未实现的汇兑收益不在报表上显示, 就可以避免因利润虚增而要额外负担所得税的风险;同时使得未实现的汇兑损失显示在报表上, 就可以获得因利润虚减而少负担的所得税风险。

四、外汇管理制度———会计风险的制约因素

外汇会计风险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纯粹是由复币记账和会计折算引起的, 但外汇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制约着会计风险的大小。我国在1979年前实行的是“集中管理, 统一经营”的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 汇率风险基本全部由政府承担;1979年至1993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改革外汇分配制度, 实行外汇留成办法, 但是企业分配到的只是外汇额度, 因而企业拥有的外币资产、负债还是很有限的, 尤其是流动资产基本不引起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主要还是表现在外币报表折算上;1994年1月1日起进一步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后, 虽然仍是企业部分意愿结汇, 企业的用汇条件变得宽松了, 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现汇账户, 1997年起, 对大型中资企业开始采取限额结汇体制, 随后进一步放宽了结售汇的管理、加大了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力度, 企业面临的外汇会计风险增大。除了一直存在的报表折算风险外, 企业由于拥有的外币资产尤其是现汇资产的增加而会面临更多的会计风险。从长远来看,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将建立自由的、开放的外汇市场来满足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 取消外汇管制, 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企业将完全自愿结汇, 企业外汇会计风险也将愈发显得突出和重要。

参考文献

风险会计 篇8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和启示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 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 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 i a l S t a t e m e n t s b y I n d e p e n d e n t P u b l i c A c c o u n t a n t s) , 该文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194 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 对内部控制首次做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况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 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况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50年代以后, 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 其内容也愈加丰富。1953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审计程序第19号文件中,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并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Nat iona l Com miss ion o n F r a u d u l e n t R e p o r t i n g) 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 a n i z a t i o n s o f t h e T r e a d-w a y C o m m i s s i o n) ”, 简称C O S O委员会, 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Internal ControlI n t e g r s t e d F r a m e w o r k) , 也称C O S O报告, 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围, 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 得到了美国审计署的认可,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架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组成。

从内部控制发展进程的简单回顾, 我们不难看出:

(一)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

内部控制理论在两个世纪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早期的内部控制思想是以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记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会计报表数据可靠性为其核心内容, 进入8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了一套以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和相互协调为指导思想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系统建立在内部控制程序基础之上从而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 内部控制程序利用会计数据保证资产的安全、监督各部分的业务。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程看, 会计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所在。

(二) 内部控制的发展更加重视风险的事前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的演进进程看, 现代会计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 而是涉及到会计管理的各个方面, 其职责不仅包括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 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 尤其重视会计风险的事前控制, 防患于未然。

(三)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最初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会计控制, 正如R?H, 蒙哥利马在1912年出版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中指出的那样,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 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的加以控制的制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 内部控制被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后, 内部会计控制以会计岗位制约为基础, 贯穿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形成的各个环节, 尽管内部控制的目标呈多元化趋势, 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未曾动摇。事实上, 内部控制制度正是围绕会计控制这一核心来建设的。

二、目前中央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 中央银行不断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力度。1997年先后下发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在会计、国库、发行、财务等具体业务处理办法与操作规程中对内控环节也做了规定, 2006年4月份人总行按C OS O架构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可以说,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中央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 未建立全面、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由于我国推行内控制度起步较晚, 中央银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研究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分工不清, 授权层次不明确。二是部分内部会计内控制度没有随业务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有制度滞后现象。三是有些制度只是一些简略的规定, 尚未细化到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 缺乏可操作性;四是有些制度偏重于纪律约束, 甚至与行政命令混为一谈, 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五是过于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 一些支行的会计主管与重要会计岗位人员长期不进行岗位轮换或强制休假, 平时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二) 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认识尚不到位。

一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缺乏科学性, 没有明确的内部会计控制实践目标。二是认为内控对控制防范风险没有多大作用, 放松了对内控机制的培育。三是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统一, 存在偏差, 甚至将会计内部控制仅仅理解为会计事后监督, 未能认识到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内审部门作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还较差, 会计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在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过程中对控制环境和人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风险意识差, 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的, 除取得会计资格证书外, 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200 6年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也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做了明确规定。但在现实工作中,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离这一要求还有差距, 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长期呆在会计岗位上。单位内部人员调整有时也未考虑会计工作的要求, 有的甚至是不能胜任其他工作而调整到会计岗位上。从会计人员自身角度看, 少数员工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够强, 特别是一些重要部门、岗位人员认为只要自己不犯错, 就不会出问题, 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意识未形成。个别从业人员也不甚了解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 对计算机核算风险认识不足, 更谈不上发现与防范风险。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风险意识淡薄, 使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

(四) 内部会计控制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央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 但中央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手段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 大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落实靠会计主管及会计人员手工完成。手工控制手段对计算机核算风险的控制费时、费力, 作用不大, 对高科技犯罪无能为力, 使内部会计控制风险加大。目前虽然也开发了事后监督系统, 但由于凭证传递需要一定时间, 使得事后监督滞后业务发生一至二天时间, 相对于现在一笔资金几秒钟内完成发送与接收, 其监督时效值得研究。

(五)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乏力

目前, 对会计工作的检查, 往往侧重于会计账务的账表平衡, 而忽视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在前几年江苏省建湖县沈剑案中, 沈剑长期任会计股长而没有轮岗调换, 熟知上级行组织检查的思路与检查方法, 每次提早做好准备, 而上级行组织的检查一般也只是账表平衡即认为没有问题, 以致于沈剑作案多年。这也反映出会计检查工作不深入的问题, 重表面账务平衡, 轻内控制度落实,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乏力。

(六) 激励、惩戒措施不健全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第11条规定“分支机构应健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两个方面”;第12条规定“分支机构应严格纪律约束, 防范与纠正违规违纪问题……, 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应制定明确的惩处措施并严格执行”, 上述规定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从现行的内控制度看, 一是大部分内控制度都规定了“要怎样做”和“不要怎样做”的令行禁止制度, 但对违反操作规程应作如何处罚则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明确的违反制度追究机制;二是在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一般以下发处理决定为监督检查工作的结束, 很少对相关责任人作出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惩戒机制缺乏威慑力。

中央银行内控体系的不健全规范, 使会计风险加大, 特别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资金清算中心的地位, 内控制度一旦出现纰漏, 则严重危害资金的安全, 纵观人民银行近几年出现的案件如联行资金被盗 (被挪用) 、库款被盗、发行短款等, 其中不乏大案要案:如江苏建湖县支行会计股长沈剑盗用联行资金案, 吉林省梨树县张泽民案件, 充分暴露出中央银行会计内控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漏洞。如何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切实防范会计风险, 成为中央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中央银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一个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达到的要求:其一, 控制触角深入会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即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应纳入内部会计控制范围;其二, 事权划分明确具体,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会计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规范, 操作方便;其三, 控制程序规范, 过程控制受到特别重视, 即内部会计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 尤其是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 通过控制, 能防患于未然;其四, 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 中央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一) 构建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把握好授权的度

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至少应包括管理层次、操作层次两个方面。管理层次会计控制制度应根据《会计法》的规定, 从维护中央银行资产安全完整、防范会计风险的角度对中央银行的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 制定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操作层次会计控制制度应根据中央银行会计业务特点, 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明确涵盖全部会计业务和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在制定内控制度过程中, 一是要注意把握好授权的度, 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 既不能授权过度, 又不能授权不足, 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二是注意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详细具体, 可操作性强。制度制定应尽量减少由执行人参照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的余地, 使内控制度执行人有章可循, 有章必循。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控制思想,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与风险意识

人是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纵观近几年金融案件的发生, 除内控不完善外, 与人的因素有重要关系。因此, 一定要重视人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一是要及时掌握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风险、问题甚至案件的发生, 都会经历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这一客观的自然规律。因此要重视掌握重点会计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 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 从具体细节入手, 从细枝末节中及时发现各类差错事故和案件发生的苗头和隐患。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二是重视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教育, 倡导“诚信为本”的精神, 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和风险意识, 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三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其工作能力, 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四是要坚决实行重要会计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通过岗位的交接, 增加业务处理的透明度, 减少错弊的发生。

(三) 强化对会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 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惩戒机制

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根据各岗位所要求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复杂程度、会计基础工作水平、风险防范能力确定奖惩标准。内审部门要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 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 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重检查、轻整改的弊端。只有做到动力与压力相结合, 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彻底扭转有章不循、内控弱化的现象。

(四)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使会计监督贯穿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构筑事前防范, 事中控制, 事后检查三道防线, 使会计监督贯穿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会计管理部门与监督检查部门要转变监督观念, 强化过程的监督, 不仅需要检查各项业务的操作是否合规, 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发现制度制定与执行中的薄弱环节, 对业务中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作出分析、判断,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建议, 防范其流于形式、实质失效。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种业务的信息资料, 开展非现场业务监控, 通过不同业务系统、业务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差错或问题, 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时效与质量。

(五) 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的科技含量

首先, 将内部会计控制原则引入会计核算系统, 通过相应的计算机控制程序, 锁定会计机构的业务权限, 加强对会计机构的会计管理和控制, 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各项要求置于计算机的事前控制之下。其次,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反馈机制, 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报告, 使本行及上级行会计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 同时将执行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传递给一线会计人员, 提高会计内控的效果。再次, 加大科技投入, 开发推广电子验印系统, 会计档案缩微系统, 提高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手段, 以便较好地落实内控制度。

(六) 领导要重视并全力支持会计内控建设

各级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制度是否认真执行, 往往与领导是否全力支持有很大关系。因此, 领导要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当作大事来抓, 从人事、人员培训、会计监督环境上给予全力支持, 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 一把手总负责”的工作要求。另外, 领导要率先垂范, 推动制度的顺利实施, 树立制度的权威性、效用性。领导者既是管理者也是制度的实施者, 其自身的制度意识和行为方式, 对下属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或导向作用。因此领导者应充分认识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并起表率作用, 以身作则, 重视并自觉维护会计内控制度的权威。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中华会计网 2002/01/16

[2]、王晓萍.《加强会计管理 防范联行风险》 《金融会计》 2003年第1期

[3]、王松尧.《加强银行内控管理 促进业务健康发展》.《金融会计》2004年第3期

风险会计 篇9

1.1 会计风险的客观性。

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有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会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而不能完全消除它们。它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方面会计是基于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 这些假设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描述, 并以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理论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如, 基于持续经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必然要使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 而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币制不变为前提的, 同样是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会计活动存在工作风险。由于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局限性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会计报表只能近似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貌。

1.2 会计风险的普遍性。

会计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领域之中, 不仅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存在会计风险, 而且在会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会计风险。在会计的确认阶段, 如果会计人员失误, 将不属于企业收支业务, 确认为企业的收支业务, 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 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的计量阶段, 如果会计人员选用方法不当, 计量结果就会产生差异。况且, 即使会计人员选用的计量方法恰当, 而建立在币值不变假设基础上的会计信息, 也会在物价大幅度波动的实际条件下失实。在会计记录阶段, 如果会计人员疏忽, 发生错记、漏记现象, 就会使会计报表失实。由于会计报表是对外发布的会计信息, 因此涉及面广, 影响力度大, 尤其是当会计报表使用者因利用报表信息而发生决策失误,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时, 就会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 最易引发会计风险。

1.3 风险的危害性。

无论何种风险一旦变为现实的损失, 其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 信息的真实、完整是会计的生命。会计信息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损失企业形象, 还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还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会计人员也可能因此承当法律责任。

2 会计风险成因分析

产生会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会计风险。

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极为复杂, 会计核算面对的是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有必要对会计核算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做出判断。财务会计的一系列假设或前提, 正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描述, 并以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理论依据。然而, 在现实环境中, 这些假设并不总是能够成立的。同时, 现实中有些经济事项的计量也非常困难, 如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计计量的难度更大, 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更强。

2.2 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导致的会计风险。

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准则规范了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现有会计准则虽对会计实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还不完善。例如,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一项交易要作为会计要素进入会计系统必须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个标准, 不能满足这些标准的重要经济事项只能作为附注说明在表外反映。然而, 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创造的大量的新业务 (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表外融资等) 却使传统会计难以处理, 使企业经营中所隐含的重大风险难以在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

2.3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的会计风险。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

业务时, 有时是因为本身素质不高, 能力有限, 不能十分准确地理解有关准则、法规等, 甚至有时是误解, 从而造成会计方法选择不当或运用有误;有时是因为会计人员不注重会计知识的更新, 相关知识贫乏, 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能理解和解决;有时是因为会计人员无意的失误, 使数字核算错误, 形成误差;有时是因为会计人员判断能力不强, 没有查出存在的会计错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 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3.1 健全会计法制, 完善社会监督体制。

加强各项会计法规建设, 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尽快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 以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各项会计法规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加强会计法律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会计从业人员、单位负责人员和会计监督检查部门, 都要认真学习。应该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3.2 完善会计制度、准则。

首先是内容的完善。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的发展建立互为补充的会计制度和规范体系, 注重理论研究者和制度及准则制定机构即制定人员的沟通, 强化制度、准则与会计理论研究对接, 使理论更加有效地指导有关制度和准则的制定, 避免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脱节。其次是制定方式的完善。完善制定方式应从制定者和制定程序两方面考虑:让各个社会层面的代表有机会参与会计制度、准则的制定, 给予其充分的发言权;制定程序要科学合理, 在现实环境下通过"程序的理性"实现"结果的理性"。

3.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并强化其实施。

首先,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即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赖以建立的重要环境条件, 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科学合理的以权责划分、激励、监督评价为核心内容的治理制度, 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程序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其次, 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形成一套设计合理、运行高效的包括分工、授权、记录、保卫等一系列控制程序在内的防范机制。再次, 建立内部控制及时检查和评价机制,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及时加以纠正, 使内部控制不断得以完善。

3.4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对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 在业务上通过各种培训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要坚持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资格考试与持证上岗制度, 使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以保证。同时,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对违反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 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会计从业人员要坚决查处, 吊销其资格证书, 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对情节严重的, 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摘要: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 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在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 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会面临各种风险, 称为会计风险。会计风险的存在, 无疑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对会计风险的特征、成因及其防范进行探讨, 以期降低会计风险, 使之缩小到最低。

关键词:会计风险,会计准则,防范

参考文献

[1]王晓艳.会计风险成因的系统性分析[J].财贸研究, 2000 (3) .

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篇10

一、会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般而言, 会计风险是风险在会计工作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进行界定, 但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却表现得非常明显, 即:不确定性与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两个联系十分紧密但却是不同的范畴, 我们在理解时不应混为一谈。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未来事项结果所持的怀疑态度, 一般而言, 它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致。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使人们难以准确预测风险的发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 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 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不确定性事项都有风险, 因为风险必须和损失相联系, 只有那些可能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事项才有风险。如果我们面临的事项既可能导致损失又可能导致收益, 而采取措施的结果只会带来收益而不会带来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选择结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但仍不能说存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可将风险界定为:可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据此, 我们可将会计风险定义为: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 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 使财务报告反映失实或者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 是指公司受汇率变动影响的程度。会计风险包括交易和换算风险, 是指外汇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中由于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会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风险的不确定性。

会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 潜在于会计工作中, 他们能否从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 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漏, 但是没有被发现, 或虽是被发现却未被追究, 会计人员就不会或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只有被追究这种责任时, 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2、风险的严重性。

会计信息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损失企业形象, 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会计人员也可能因此承当法律责任。

3、风险的可变性。

会计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 会计风险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监督和内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不可控制的会计风险变为可控的会计风险, 降低会计信息失实的程度。现行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规定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这在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通过限制这种选择的可能性, 减低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 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减低会计风险。

二、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及成因

我国的一些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 盈利水平普遍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很多, 但忽视财务会计风险是大多数企业经营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会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 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只有树立财务会计风险意识, 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企业产生会计风险的原因很多, 不同的会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 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会计风险, 其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1、制度环境的变化。

如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等, 如果决策不当, 将会带来较大的会计风险。

2、在决策时缺乏足够的、真实的信息。

决策者对决策事项未来的变化事先无法掌握的, 或者不能获取充分有用的信息、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

3、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

在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现象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对企业财务有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信用度低。这主要表现在违约及债权债务关系严重扭曲等方面, 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依附于其他企业的信用程度上;另一方面经济合同履约率低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营, 增加造成资金占用过量, 加大了企业会计风险。

三、会计风险的防范

研究风险是为了控制风险, 使之缩小到最低限度, 甚至彻底排除, 这种控制、缩小乃至排除的活动即为风险管理。会计风险管理是由会计风险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等要素组成的。其中, 目标是指人们进行会计风险管理之所求, 即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从而达到使其发生处于最小限度, 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最低。

尽管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根源产生于相应的会计责任。会计责任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因此, 作好会计风险的防范, 主要就是要作好对会计固有风险的防范和对会计行为风险的防范。

1、降低会计固有风险的途径。

会计固有风险源于会计自身的缺陷, 理论研究的深化会有助于降低该风险。从会计实践出发, 对现有会计理论进行不断地改进, 努力探求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 提高其可靠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的形象, 这是需要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不断努力的。需要指出的是, 理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 要加强应用性理论的研究, 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使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减少会计处理中的偏差上。

2、对会计行为风险的防范。

会计行为风险由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组成。技术风险指因业务处理上操作失误或理解偏差而产生的风险。道德风险是由于各方利益追求和行为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

(1) 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减少企业会计。一是制定科学的岗位及责任。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 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 严格按章办事;二是严格执行授权批准制度, 加强监管, 规范内部制度;三是从单位实际业务流程入手, 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 并制定切实有效防范案件的措施, 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 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四是加强账务的对账管理, 尤其是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往来核算的管理, 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企业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和隐患, 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 建立动态的会计风险预警机制。设立动态会计风险预警机制, 采用及时的数据化管理方式, 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等各种信息, 以财务指标数据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 同时寻找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有效措施, 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

(3) 完善企业内外部监督检查机制。优化会计行为, 健全会计监督评价体系, 建立会计人员相关管理制度, 开展全方位的监督检查, 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 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监督与制约, 强化内部审计系统。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 尽管内部会计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 一旦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 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 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套期保值会计风险及控制 篇1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控制套期保值会计风险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实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程中会产生:套期保值会计固有风险、套期保值会计制度风险以及套期保值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等三方面风险。在当前研究套期保值会计风险的相关内容十分重要,本文就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提出从完善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方面,强化培训方面以及加强监管方面三个措施来控制套期保值会计风险。

关键词 套期保值 风险 措施

众所周知,套期保值是很多企业为了规避财务风险,利用会计手段将一项或者数项套期工具,将套期的公允价值或者现金流量变动全部或部分抵消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在2006年,我国首次颁布并实施了《套期保值》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参考了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构建起相关架构,对套期保值行为中的确认环节、计量环节、适用条件以及披露环节等问题进行相应的规范。然而,套期保值业务具有本身的不可回避的复杂性,再加上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场秩序和规则仍不规范,具体企业在根据这个准则,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时,仍然会面临很大的会计风险。本文中,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套期保值会计风险及控制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重点分析套期保值会计中的风险,并提出相应降低风险的措施,得出相关结论。

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就是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数量相当,但交易地位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相同的期货合约,结清期货交易带来的盈利或亏损,以此来补偿或抵消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或利益,使交易者的经济收益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期货交易过程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尽管变动幅度不会完全一致。当特定商品的现货价格趋于上涨时,其期货价格也趋于上涨。这是因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虽然是两个各自分开的不同市场,但对于特定的商品来说,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相同的。这样,引起现货市场价格的涨跌,就同样会影响到期货市场价格同向的涨跌。套期保值者就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做与现货市场相反的交易来达到保值的功能,使价格稳定在一个目标水平上。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不仅变动的趋势相同,而且,到合约期满时,两者将大致相等或合二为一。

一、套期保值会计中存在的风险

众所周知,财务业务行为中存在诸多风险,构成这些风险的因素很多,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具体来说,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在特定环境中、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的不稳定程度,是有财务行为的本身决定的,是财务行为的属性,财务行为的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另外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为财务信息系统提供参考,为企业的财务行为和经济行为提供参考,帮助企业决策层做出相关决策。在内外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会计工作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风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会计风险。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笔者窃以为,在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过程中,会计行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面临如下红风险

第一,固有风险方面。所谓固有风险就是指因为会计理论自身不够完善,而存在的无法回避的局限性和劣根性,从而导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输出信息不够详实,导致会计工作人员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决策者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2oo6年,我国颁布的《套期保值》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在进行套期时,企业方面对套期关系有相关正式的、指定的并预先确定好的套期关系文件、风险管理目标文件以及套期策略文件。这些文件必要能够充分描述进行套期保值操作的套期工具,被套期的项目、被套期的风险性质,并且充分明确套期有效性评价的方法以及其他相关内容。此外,套期行为必须和具体可辨认的并且被指定的风险有充分的关联度,对最终能够影响企业在经营方面的损益。反过来看,由于相关准则中的套期条件内容并不能充分规定好套期业务相关的时间方面的界限,这一情况致使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可能用套期保值进行相关业务的盈余管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高层管理层为了充分规避套期工具方面的相关损失,根据实际情况制造了一系列符合套期情形的相关条件,然而这一切很可能是利用虚拟的预期交易访方法,并且运用套期会计在进行相关的盈余管理。所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准则制定者即使充分规定了时间的界限,也仍然会产生很多相关问题,这是由于被套期的项目在实际发生过程中很难有一个具体而统一的时间期限。由此可见,相关准则存在的自身问题会对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会计的处理过程中,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等进行一定的伪装,从而操纵巨额利润,很大程度上左右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制度风险方面。众所周知,制度风险是由于相关人员使用规范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方面的制度和规则从而导致的会计信息高度失真,致使会计工作人员工作失误,企业遭受巨额经济损失的风险。我国《套期保值》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套期行为始终是有效的,可执行的,不能在套期保值过程中出现无效或失效的情况。也就是说,企业在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时,也就是企业对套期关系方面进行明确的指定、并规定套期的高度有效、并且可以使用可靠计量而且在某个时间段内连续对套期行为作出十分有效的评价,进而确保套期关系在相关确定的财务报表期间内,保持对套期行为的高度有效性、预期现金流量套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并且对其现金流量进行相应的控制,进而最终左右相关企业的在财务方面的损益。

我们从上述对套期会计的条件分析来看,企业的套期关系的认定最终是被当作管理当局的选择和判断问题。所以,相关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对套期关系进行相应的识别,并准确判断套期行为的策略,经营状况不同的企业需要对相关风险进行评价,从而保证具有不同的、可以是完全相反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企业也可以从完全相反的角度来充分管理好这些风险。此外,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一个企业将一项特定的经济活动看作是套期保值行为,而另外一家企业则可能将它看作是投机。所以在同一个企业内,有的决策人可能将相应的行为认定为套期保值行为,有的决策者则认定为投机行为。但是,由于相关准则本身在制度上存在的固有缺陷又致使企业在使用套期保值会计的同时,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形管因素,拥有很大的自主性,这也就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方面的可靠性,也从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会计行为的制度风险。

第三,职业道德风险方面。准确的来说,职业道德风险就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对自身利益以及福利的高度追求,在相关行为上违背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原则,进行了相关不合理的会计处理行为、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最终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行为。我们从前面对风险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当前通行的相关套期会计准则让企业在套期会计方法方面具有极高的自主性。也就是说,

使用套期会计方法的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在套期行为开始时对相关套期关系有明确的指定。而且这些指定被设计为充分的主观认定,也就是由企业的意见来左右和决定相关事宜。为了充分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很多企业会在符合条件下的现金流量套期内进行各种不同的套期会计行为和方法,保证企业的片面效益,进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会计风险,此外由于没有使用明确的界限进行相关的界定行为和监管行为。很多企业高层会计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跨越了套期保值行为和投机行为的界限,使用套期保值的名义进行投机行为,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酿成苦果。

二、对降低套期保值会计风险的建议

套期保值会计具有很多风险,如何降低这些风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针对以上三种不同的风险分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努力,充分降低相关风险:

第一,积极推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融合研究工作。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到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充分繁荣,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使用多种套期保值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相关业务,这必然导致企业生存环境的多样化、不稳定化,经营环节的复杂化,这也直接要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必须充分融合。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实务证明会计理论并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关研究人员要根据企业现实环境的变化,灵活应用会计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融合方法,并且在实际氛围中不断加强金融行为与会计行为融合的研究,深入开展并研究好套期保值相关会计风险的深层形成原因,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对症下药。此外,我们要充分重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要建立会计金融学这一边缘学科,并对之进行充分的研究,不断探索,最终寻求减少套期保值会计风险的方法,进而保证企业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第二,建立起完善的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和规则,充分明确处理方法。相关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内容中关于会计政策方面变更和处理环节中缺乏充分指导性的问题和因素,充分明确好套期的关系以及相关变更的具体细则,一定要杜绝任何企业利用套期保值会计进行财务报表的欺诈行为,进而操纵企业的利润。

第三,加强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套期保值行为是企业财务上的特有行为,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从行政的高度充分规范好企业的相关行为。要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套期保值方面的业务培训,让他们能够准确界定套期保值行为和投机行为,一旦发现相关企业利用套期保值进行投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个人以及公司的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第四,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办事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加强他们的办事能力和业务水平,让他们能够界定好套期保值行为以及相应的投机行为,从而保证他们在进行财务共做中,不犯低级错误;另外一方面,要充分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保证他们有充分高的思想认识高度和职业道德,促使他们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思想准绳,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保证他们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进行相应的投机行为,维护好企业的相关利益,保证金融资本市场的稳定。

笔者认为,做好套期保值会计风险的控制工作任重道远,难度很高,但是做好以上四点内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有关风险,是当前控制套期保值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会计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篇12

1 会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会计风险的存在是由各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甚至威胁到企业的安全。一般而言, 会计风险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客观性。会计风险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尽管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降低风险, 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但却不能完全消灭风险。一方面, 是由于会计活动是在一个客观的经济环境下实现的,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影响到会计所作出的反映, 而这难免会引起会计风险。另一方面, 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是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个实践操作, 除了受会计人员能力水平的限制以外, 还受会计方法与理论的一个局限性, 在全局和整体上, 对企业经营面貌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除此之外, 由于部分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片面地追求经济利润和依靠传统的会计经验, 导致会计决策的失误, 会计行为实施的不正确, 会在客观上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漏报、错报现象, 给会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2) 不确定性。会计风险是会计活动中的必然产物, 是客观存在的, 但这种必然性只体现在它的存在上, 这种风险是否会发生、风险大小、对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损失大小等各方面是不确定的。例如:由于会计人员人为操作造成的信息失真、漏报等现象, 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当这种决策不至于造成损失时, 其风险性也可以忽略不计, 但当这种决策造成的损失较大时, 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 将面临着一定的责任和惩罚。 (3) 后果的严重性。会计风险的存在不一定会对企业发展造成损失, 但当这种风险转为现实时, 其后果也十分严重。简单而言, 会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济利润, 会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失真, 影响到企业财务决策, 久而久之, 降低了企业形象, 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和资金贷款中, 由于诚信和信任度的缺乏, 失去竞争优势。银行限制贷款, 投资者不愿意投资, 供应商不愿意赊款等, 限制企业的发展, 增加了企业成本;二是错误的会计信息, 直接影响到使用资源的配置, 造成资源的不足或者是浪费, 误导了资金流向, 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等。 (4) 可变性。会计风险存在一定的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 能有效地降低风险和控制风险, 在人为主观的操作下, 会计风险存在的因素发生了改变, 风险性质和大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背景下, 对会计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会计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手段也在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对会计风险的预计性和可操作性也在提高, 但尽管如此, 在会计活动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导致新的风险产生。

2 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类别

会计风险是会计活动中的必然产物, 其风险形成的原因涉及到会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 其类别也关系到会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下面就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对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类别进行分析。

(1) 从客观方面来看, 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 是会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 这种客观因素, 造成了信息失实给会计人员造成了损失。对于会计人员而言, 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是他们的行动指南, 这种会计概念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判断、选择和处理, 而这种抽象的会计概念, 是不能完全为企业会计工作服务的, 但又从根本上影响着会计人员的主观性, 这就决定了固有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2) 从主观方面来看, 第一, 控制风险。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 它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了工作人员的活动, 维护了经营活动, 使其按照标准和要求的实施, 以保障企业对内部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 内部控制, 能有效地贯彻和落实企业目标和计划, 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的优化配置, 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财务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以降低企业风险率,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确保企业长远发展。有效的内部管理要求管理者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目标实施程度, 对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财务报表, 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控制风险则是由于内部控制失调,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导致信息的失真, 误导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实施和战略计划及目标的确立。第二, 会计人员的素质风险。会计人员是整个会计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在会计活动中, 会计人员的业务风险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人员的素质风险。受自身素质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限制, 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 能力有限, 在会计工作中缺乏相应的会计知识水平, 会计准则使用不当, 会计方法运用有误, 甚至部分会计人员盲目地依靠自身的经验, 不注重对知识的更新, 会计手段落后, 思想古板, 对当前的会计问题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有限, 而造成会计工作效率低下, 信息处理失真。还有些会计人员粗心大意, 判断力不强, 不能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审核不仔细, 数字核算错误等原因, 导致会计风险的存在。另一方面, 职业道德风险。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 责任意识不强, 片面追求自身利益, 而提供虚假信息和不实的会计信息处理, 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会计作为企业财政管理中的核心部分, 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润和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最直接的体现者, 其道德行为准则直接影响到会计的风险, 信息的优势和专业的优势为他们提供虚假信息提供了平台, 但同时也使他们面临风险, 一旦这种行为曝光, 则需要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 对会计风险防范及管理的研究

会计风险的防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需要加强其管理, 消除会计风险产生的条件, 规避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出发, 提高管理, 降低风险。

(1) 完善会计理论, 降低固有风险。会计理论是会计工作的行动指南, 但同样其固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会计工作的手段和方式。针对这种问题, 应加强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进一步加强研究, 创新会计方法, 探索会计理论,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以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提高其对未来的适应性、实用性和预见性, 使会计在理论操作、法规、制度和准则上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以满足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会计理论高标准的要求, 从而有效地降低会计理论和法规导致的固有的会计风险。 (2) 加强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 发挥内部管理的作用。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 从实际出发, 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和审核制度, 明确各个人员的责任和权限,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 通过责任制实现对人才的合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会计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 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化, 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3)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 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和管理制, 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以及各个人员的职责分配, 加强各个环节的相互制约和互相监督, 尽可能地规避会计风险。另一方面, 要加强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外部监督包括相关的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利用社会中介机构, 例如:会计事务所对受托单位进行经济活动的审计, 进行客观的评价, 具有一定的中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而国家监督则是国家有关部门依靠法律法规对相关单位进行审核和监督检查。总之, 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会计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加强监督和管理, 严格打击和控制一些违法违规的现象, 建立和谐的经济环境, 保障会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4)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核心,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首先, 在人才的选择上, 要注重人才素质要求, 重点考察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感, 将这作为选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 考验人才的专业技能以及适应能力, 严格把控会计人员的素质观。其次, 建立健全的会计人员责任制。会计人员要明确自身岗位要求, 要做好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 规范其自身职业道德, 加强对职员的监管力度, 做好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态度, 从根本上杜绝违法违纪, 违背职业道德现象的发生。再次,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会计人员再教育、再训练, 提倡终身教育的观念, 用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丰富会计人员的知识内涵,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使其会计水平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 以提高其判断力和行动力。最后, 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环境是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外在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能有效地缓解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切实的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会计人员的时间, 创设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宽松的环境, 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从而促进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 提高会计风险防范能力, 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 加强对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 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将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尽可能地规避会计风险, 降低风险发生率, 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促进企业经济持续、稳定、安全地增长。

参考文献

[1]雷显伟.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7) .

[2]黄中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月刊, 2011 (02) .

[3]李晓辉, 李炜炜.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J].黑龙江金融, 2011 (01) .

上一篇:平面向量问题下一篇: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