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知情权

2024-07-01

人事档案知情权(通用7篇)

人事档案知情权 篇1

一、人事档案知情权的含义

人事档案知情权即是指当事人有对人事管理部门关于个人档案材料内容状况及其利用情况的合法知情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 人事档案中填写的内容;第二, 人事档案的利用和管理情况。人事档案的利用状况可以细化为人事档案查阅者、利用目的、查询内容、查询结构、后期利用评价等, 而人事档案管理情况主要涉及人事档案隶属的管理部门对人事档案保存的具体情况, 如人事档案的保存地、保管情况等。长期以来, 人事档案管理的高度保密性大大限制了公民对人事档案知晓的程度, 不但给公民个人的自身权益造成了损害, 同时还严重制约了人事档案作用的发挥。为此, 改革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确保公民的人事档案知情权, 显得非常重要。

二、人事档案知情权的重要性

1.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可能因为其高度保密性降低。因为保密、安全、防止人为篡改人事档案、避免产生纠纷及矛盾等诸多问题, 导致人事档案无法对本人进行公开。而这种现象可能会使得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大大降低, 主要原因在于组织人事档案部门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封闭, 使得组织对个人的估评等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在未得到有效监督的情况下, 有关人事档案的纠纷、争议以至于诉讼等现象变得越发常见。在这样的情况下, 增强人事档案的相对透明度极为必要。伴随着透明度的提升, 公民个人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可能性也会相应降低。

2.个人档案内容决定本人应具有知情权。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扥都属于个人档案的内容范畴, 具体包括考核及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政治历史情况审查材料、奖励及处分材料等。以上材料部分由人事档案所有者填写, 部分则是公开发布的, 还有部分由组织提供。在立案调查过程中凡是形成的文字材料, 属于起诉、审理、判决等范畴的内容均保存在司法部, 个人档案中不存在对本人保密的问题。

3.有助于保障人事档案真实完整和科学管理。本人若有人事档案知情权, 就能及时了解自身档案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据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提供根据说服性的证明材料, 这样更有利于有关部门对问题材料进行全面跟踪调查, 保证人事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特别是在出现工作调动档案转递、下岗后人事档案托管的情况下, 当事人如若对自身档案的内容、简述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交接时严格手续, 就会更利于责任的明确。在后期若某些环节上出现了问题, 则更便于查询以及追究各方面的责任, 在防止相互推诿等状况出现的同时, 对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监督作用, 进而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严谨遵循人事档案管理规定管理人事档案。

三、确保人事档案知情权依据

1.法律依据。从法律角度来看, 我国宪法虽尚未明确定义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 但是知情权的基本理念却始终贯穿在整个宪法实施过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所以, 人事档案作为记录个人一生的重要信息材料, 无疑属于我国宪法保护的知情权范围之内。保证人事档案知情权是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必然结果, 同时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

2.事实依据。从人事档案知情权事实依据的角度来看, 人事档案的内容成分决定公民应具有人事档案知情权。人事档案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可以分为10个类型, 主要有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 考核及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政治历史情况审查材料、奖励及处分材料等。以上材料部分由人事档案本人填写的, 部分则是对外公开发布, 部分由组织提供。但还有部分内容如鉴定、考核材料、政治审查等本人仅知道结果, 但是并不知道具体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人事档案中真正对本人暂时保密的内容只占很少一部分。

3.公共需求。从公众需求上来看, 由于当下社会人才辈出, 人事档案材料虚假、归档随意、记录不全面等情况也渐渐频繁出现, 无疑给人事档案本人的查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进而招致多方面的社会抱怨。在这种情况下, 每位公民都期望本人的人事档案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自身情况, 这是公民对人事档案知情权的内在诉求。

四、加强人事档案知情权的具体措施

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一支由专业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的专业人才, 进而为人事档案查阅提供一个更为方便的查阅流程。并且还要明确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 严格惩处随意公开、篡改他人档案信息的行为。完善人事档案监督管理工作, 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监督人事档案管理的监督电话, 以便公民对人事档案监督管理工作有一个大致了解, 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人事档案监检查工作, 确保公民的隐私权。

2.建立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数据库需全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长处, 将人事档案与互联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建立公开化的现代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技术作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辅助性功能, 建立网络人事档案数据库, 能够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有进步空间, 进而使人事档案的查询功能达到一个高度共享的程度, 为当事人提供一个能够进行个人档案的查询与管理的更为开放的空间。

3.改进人事档案信息开放形式注意事项。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开放形式的改进要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的安全性, 尽量避免忽视人事档案保护工作的情况出现。因为人事档案的特殊性, 原始内容诸如当事人手稿、审核人签名等重要记录, 如果遭到破坏将无法挽回。对人事档案进行数字化信息转化的同时, 必须要加强对人事原始材料的保护工作。在利用网络技术时, 还要注意计算机病毒或者是硬件损害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 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开放的进程中, 同步保持人事档案的安全必不可少。

五、结语

人事档案作为国家、社会进行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收集资料, 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反映出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价值。但随着人们档案意识、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事档案引发的问题频繁突出, 给社会管理及人才配置带来了严重阻碍。我国现存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享受知情权的迫切需求。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以及反映人员经历、德才水平和工作表现的重要材料。所以, 将人事档案知情权切实落实到现实中, 就必须对管理制度、建立信息数据库及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完善和改进, 真正发挥出人事档案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英, 杜清玲.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保障人事档案知情权[J].兰台世界, 2010 (2) :57-58.

[2]李莉鸿.人事档案知情权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改进方法[J].兰台世界, 2010 (6) :46-47.

[3]张双英.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法理探析——以档案材料缺失为视角[J].贵阳学院学报, 2010 (1) :89-91.

[4]刘爽, 高鸿雁, 肖金良, 等.人事档案知情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档案, 2010 (6) :54-56.

[5]杨润月.人事档案管理中的知情权与隐私权[J].兰台世界, 2008 (8) :43-44.

[6]刘英.正确处理人事档案信息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关系[J].职业时空, 2013 (4) :113-115.

人事档案知情权 篇2

关键词:人事档案;知情权;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人事档案是公民个人情况、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最基本情况的真是记录和反映,与公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前途命运,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只有根据个人的人事档案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公民对人事档案享有知情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国人事档案长期以来奉行的是一种封闭的管理模式,人事档案并不对本人开放,导致很多公民难以接触到自己的人事档案,因此,保障公民人事档案的知情权非常有必要。

1. 我国人事档案知情权行使中的存在问题

1.1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长期存在着一种封闭的管理模式,当事人很难接触到自己的人事档案;由于管理的不善,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随意对档案信息篡改、伪造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导致很多人比如大学生因为人事档案信息的不实,找工作困难。因此,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必须要保障公民人事档案的知情权,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1.2公民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和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意识不足

在我国,知情权的理念还尚未普及,很多公民的档案知情权的意识比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公民对享有知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但是对于个人信息及人事档案知情权的理念却未展开有效的宣传,这些使公民自身也没有自觉主动行使自己的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意识;有的公民、单位、组织对人事档案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认识并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事档案是可有可无的;有些单位片面的将人事档案的内容格式化,致使人事档案的内容失真,弃档、死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事档案内容的充实和利用价值的提升。

1.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人事档案知情权是新时代的产物,所以,我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保障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的监督机制。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主要是由劳动部门、人事部门、组织部门以及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由于有关部门的责任不明,国家档案行政部门对此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必要的监督机制,导致我国人事档案知情权的问题被长期忽略。

1.4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率较低

由于人事档案主要是由劳动部门、人事部门、组织部门以及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管理的,而目前我国政府对人事档案的管理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使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率低,能够提供给档案当事人或者用人单位的档案内容大多只是党团材料,很多内容大多没有参考的价值,人事档案的当事人无法对档案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读取和认知,这就导致人事档案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的管理工作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2. 我国人事档案知情权保障的应对措施

2.1深化人事档案知情权的管理制度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需针对现行管理制度的特点,营造人事档案的社会亲和力,保证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的行使。在人事档案的开放中也许有些信息的泄露不可避免,但是随着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和法律体制的完善,档案内容的的公平、公正还是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2.2提高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事档案在社会公民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意识,使他们懂得行使人事档案知情权的重要性。当前,必须加强人事档案知情权保障的宣传,推动个人、组织、单位提高对人事档案知情权的保护,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单位、组织等必须树立人事档案向公民开放的思想,使公民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这样不仅能够推动档案信息的公开,还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3完善保护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法律体制

人事档案知情权不仅涉及当事人的人身权利,还涉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宪法对公民的知情权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公民和用人单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在法制方面对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加以规范,对公民知情权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通过法律依据积极展开有关人事单位管理制度的改革,切实保障公民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2.4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人事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国家档案行政部门的监督机制,同时完善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增加人事档案的透明度,避免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出现失真、泄露的情况;确立人事档案审查机构,定期对人事档案进行审查与核实,对于恶意篡改、伪造公民人事档案内容的行为要凭借法律法规对此做出应有的惩处。

2.5促进人事档案的信息共享

目前,在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中,主要使用的是实体档案,这种管理方法虽然能使档案发挥其原始凭证的作用,但不利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要加强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从而为公民实现人事档案知情权提供保障。

3. 结语

总之,现代中国是一个民主国家,知情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公民享有的知情权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水平的重要体现。人事档案与社会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改革封闭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意识,完善相关的立法,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人事档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公民的知情权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爽,高鸿雁,肖金良,李烁.人事档案知情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档案.2010,21(6):54-55.

[2]王呈静.论我国人事档案知情权的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9,169(9):144.

[3]蔡荣英.论我国人事档案知情权的现实检视[J].兰台世界.2013,18(2):56-57.

加强管理 实现人事档案知情权 篇3

一、人事档案知情权的依据

我国人事档案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封闭式管理模式, 为了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保密性, 人事档案不对本人开放, 公民难以接触到自己的人事档案, 因此使得人事档案充满神秘色彩。

1. 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法律依据。

从法律上看, 虽然我国宪法中并没有公民知情权的明确规定, 但知情权的理念与精神在宪法中有所体现。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既然人民是权利的所有者, 国家只是权利的使用者, 那么我国人民自然享有知情权;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那么知情权是宪法规定的人民各种权利的前提, 知情权在我国宪法被作为了一种隐含权。另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关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关于病人及其家属有权复印病历的规定[2], 《证券法》中关于股份公司披露信息义务、股民获知经营信息权利的规定, 《价格法》中关于涉及国计民生行业的价格调整的信息披露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是我们理解和评价公民知情权的重要依据。

2. 人事档案知情权的事实依据。

人事档案中的材料, 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 是将每份人事档案分成十个类别, 主要内容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及考核材料、学历和专业技术材料、政审材料、党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工作及职务等材料和可供组织参考的其他材料。这些材料中, 有的是本人亲自填写的, 有的是本人填写组织盖章认可的, 有的是组织根据本人情况进行的记录, 只有少数材料本人知道结果但不知道具体内容, 例如: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和政治历史审查材料等。这部分材料是需要对本人暂时保密的人事档案材料。由此可见, 人事档案中, 真正需要对本人保密的材料只是小部分, 而非全部。

二、人事档案知情权的重要性

1. 缺乏知情权的后果严重。

缺乏知情权给“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 个别居心不良者利用人事档案高度机密的特征来达成个人的不可示人之目的, 这种不公开、不知情使“错误”得以延续甚至扩大化, 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封闭的管理方式使得个人无权也无法了解自己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数据和信息, 档案的社会价值职能大打折扣。因此, 人事档案的有条件开放, 是满足公民知情权的必然需要, 是实现人事制度公开化、透明化的必需路径。

2. 实现人事档案知情权, 可以揭开人

事档案的神秘面纱, 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及与本人的相关性, 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弃档”现象的发生。利用率低下, 人们不明确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是“弃档”非常重要的原因。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和利用采取了一整套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和查阅制度, 降低了人事档案的利用率。如果允许档案相对人按程序查阅自己的档案信息, 通过查阅档案, 他们可以了解组织和领导对自己的评价, 找到自己的优缺点, 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 明确努力方向, 这样必然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提高人们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减少“弃档”现象的出现。

3. 实现人事档案知情权, 可以加强对

人事档案工作的监督, 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保证人事档案的真实性, 同时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三、实现人事档案知情权的途径

1. 加强有关立法工作, 完善、修改现行

的人事档案法律、法规, 依法保障人事档案知情权。法律、法规是人事档案向本人开放的根本保证, 当前我国知情权只是隐含在宪法当中, 宪法对公民的知情权缺乏明确的规定, 当公民个人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无法找到具体的法律依据, 难以保护个人的权利。所以必须完善和修改现有的档案法律和人事档案法规, 对人事档案知情权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保护公民的知情权。

2. 加强人事档案工作改革,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监督力度。

扩大档案形成程序的透明度, 保证档案形成过程中当事人的知情权, 严格限制档案材料的“弄虚作假”或“故意不作为”两种极端的行为, 形成社会、个人和用人单位之间相互监督机制, 可以设立专门的档案审查机构, 定期或不定期对人事档案进行审查和核实, 依据相关法律对篡改档案、危害档案、歪曲事实等不法行为给予严厉制裁。

3. 加强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 加强人

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促成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信息网络服务, 是人事档案实现向本人开放的基础和前提。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时代对人事档案信息存贮和利用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 是对人事档案知情权的一种有效保障。

4. 建立国家统一管理的“人事档案文

件中心”, 将现在的人事档案从各地区、各部门手中解放出来, 由该中心负责人事档案的部门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该中心向所有合法的社会组织开放人事档案, 个人用户持有效身份证明可以查阅本人不涉密部分的人事档案。笔者认为建立国家管理的“人事档案文件中心”不仅可以保证个人知情权的实现, 而且在保证人事档案的真实完整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纪红卫.知情权保护的呼唤:人事档案向本人有条件开放[J].浙江档案, 2002 (3) .

对人事档案知情权的考辨 篇4

一、人事档案知情权的主要内涵与内容

1. 人事档案知情权的主要内涵。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 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 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已被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1]。人事档案知情权是指当事人合法拥有的对人事管理部门保管的有关自己的档案材料内容状况及其利用情况进行知晓的权利[2]。个人人事档案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人事档案知情权应属于公民知情权的范畴。

2. 人事档案知情权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来看, 人事档案知情权包括两大方面内容:第一, 对人事档案中当事人自身填写的内容, 用人单位、组织部门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意见、鉴定结果等内容信息;第二, 自己人事档案的管理情况及被利用情况。其中, 管理情况包括:本人的人事档案所归属的管理部门、现保存地点、保管状况等;被利用情况包括:查阅其人事档案的单位名称、利用者姓名、利用目的、利用时间、查阅内容、查阅结果、利用者评价等。

从形式来看, 根据公民知情权对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规定, 笔者认为, 人事档案知情权应包括以下权利: (1) 知悉权。主要是指当事人合法拥有的对人事管理部门保管的有关自己的档案材料内容状况、管理状况及其利用情况进行知晓的权利。知悉权是人事档案知情权中最基本的内容, 也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 (2) 更正权。当事人发现涉及自己事务的档案或者文件有误或者与事实不符之处, 有权提供依据性材料, 提请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更正;发现某些材料未及时归档, 有权跟踪查询, 了解原因, 督促有关人员按照规定交予人事管理部门归档。 (3) 获得赔偿权。对于因档案的知情权受到侵犯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受害人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的有关条款而获得赔偿, 侵害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4) 申请的权利、获得帮助的权利等。当事人在获悉、更正和索赔的过程中, 有权提出相应的申请, 有权获得帮助。有关部门也应当为当事人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和协助。

二、公民人事档案知情权提出的合理性

我国人事档案工作一直是在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下进行, 个人基本上被排除在人事档案的用户群体之外, 个人接触、利用自己的人事档案反而成了违规行为。1990年颁布并沿用至今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不仅普通公民很难见到本人的人事档案, 为了防止弄虚作假和显示公正, 连管理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也无法接触到他本人的人事档案。这一规定显然侵犯了公民合法的知情权。人事档案知情权的提出具有合理性。

首先, 人事档案的内容决定了本人应有知情权。个人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审查材料;入党、入团及民主党派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保险、待遇、出国、退 (离) 休、退职材料等。以上这些材料, 有的是出自本人之手填写、撰写的, 有的是公开公布的, 有的是组织提供的。即使是犯错误、受处分的结论, 甚至刑事处罚判决等, 组织上或有关部门也是需要与本人谈话、对本人宣布并要本人签字的。凡涉及立案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 属于刑侦、起诉、审理、判决的保存在司法部门, 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属纪检监察部门[3]。总之, 个人档案中的内容对别人是保密的、有隐私的, 但对本人而言则不存在保密的问题, 当事人对本人个人档案的内容应该有知情权。

其次, 从目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来看, 知情权有其必要性。在当今社会, 社会人员的流动性日益加剧,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 民主、公开、透明的现代法治精神日渐普及, 传统的人事档案封闭式管理早已不适应客观环境, 其弊端日益凸现。事实上, 人事档案的高度保密性反而降低了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组织人事部门对信息的“垄断”, 使组织对个人的评价、鉴定的主观随意性增强;因为缺乏认同, 而使“组织意见”流于形式;因为得不到监督, 而使有关人事档案的纠纷、争议甚至诉讼屡见不鲜。人事部门只管人不管事, 在管人当中全凭主管领导的偏好进行人事鉴定, 而对“单位人”的品行和工作鉴定处于极度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之中——许多人也许一辈子也不知道他的档案到底有些什么内容[4]。因此, 增强人事档案的相对透明度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透明度越大, 公民个人的权益无端受到损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再次, 个人档案知情权, 有利于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完整和科学管理, 且在尊重人格、维护个人权利等方面也显示出其重要性。维护个人人事档案知情权, 有利于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完整。由于当事人对本人的人事档案是最感兴趣的, 对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有鉴别能力, 一旦本人拥有了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就能及时发现人事档案中出现的问题, 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提供依据性材料, 提请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同时, 维护个人人事档案知情权对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促进人事档案的科学管理。知情是监督的前提。当事人对个人档案管理状况的了解, 能够督促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增强责任心, 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规定管好人事档案。

三、实现人事档案知情权的几点思考

1. 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人事档案知情权具有有限性的特点。虽然知情权保护的基本要求体现为信息开放是原则, 不开放是例外, 但是鉴于人事档案本身的特殊性, 在将人事档案向本人开放的过程中, 进行适当的规范、设置合理的限制条件是必要的, 这和知情权保护本身并不矛盾。少数档案材料由于涉及其他人员等原因, 就不宜与本人见面。比如鉴定及考核材料、政治历史审查材料、干部考查材料和群众意见汇总等, 本人只知道结果, 却不知道全部过程和具体内容, 这些涉及他人的内容就不属于人事档案知情权保护的范畴。所以说, 公民具有人事档案知情权, 并不意味着可以查阅所有与自己有关的档案材料。在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社会利益、国家秘密及他人隐私时, 个人的知情权应让位于公共权力, 并且在查阅档案时所知悉的信息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有关的规定执行。此外应当注意, 尽管知情权对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促进作用, 但是人事档案中的“不实之词”、“缺乏事实根据的对当事人不利的材料”, 与有无知情权应无必然的联系, 当事人不能因为个人档案中有对自己不利的记录而滥用个人档案的更正权利。

2. 开辟有效沟通途径, 配置优秀人才, 做好人事档案知情咨询服务工作。

首先, 各级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制定人事档案知情咨询服务的范围和程序, 要有严格的咨询服务手续, 维护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其次,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熟练掌握人事档案管理知识, 管理好范围内的人事档案, 采取多种方式, 积极开展人事档案知情咨询服务业务, 提供咨询渠道, 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 通过知情咨询服务过程, 检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接受人民的监督。另外, 要改革机制, 引进优秀管理人才。由于人事档案工作默默无闻, 很难吸引、激励、留住知识水平高的年轻优秀人才。但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却很高。如果不解决人事档案工作的吸引力问题, 在如今人才内部、外部自由流动的机制下, 配置优秀人才很难实现。

3. 处理好保护个人档案知情权与保护个人档案内容安全的矛盾。

个人档案知情权仅指当事人对有关自身事务的个人人事档案信息的知情。人事档案中记载了个人自然情况、职务职称等各方面情况, 其中有些涉及个人隐私、与其有关的重大事件、工作失误等内容, 是不宜为非当事人所知晓的。因此, 为了确保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 规范个人档案咨询服务的过程, 对查档人员的身份、查档意图进行严格审查和登记, 确保个人档案内容不被非法泄露和利用。特别是领导干部、著名科学家、知名人士等, 其人事档案内容的机密性更强, 这部分人事档案的知情权要从严对待。对于在旧体制下产生的真实准确完整性存在严重质疑的旧档案, 应当严格保密甚至于销毁处理, 防止其内容泄露, 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 维护人性尊严和社会稳定。

现代信息社会中, 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公民的知情权意识日益增强, 对个人人事档案知情权的要求将越来越普遍化。在知情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 人事档案管理必须打破传统模式, 对本人有条件地开放个人人事档案信息, 实行人事档案的公开透明管理。

参考文献

[1]邓绍兴, 陈智为.档案管理学 (修订本) [M].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甜甜.人事档案知情权浅析[J].兰台世界, 2007 (6) .

[3]郑艳丽.关于个人档案知情权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05 (3) .

试论个人对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篇5

一、人事档案的定义

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 按照党的干部政策, 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 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 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被制度锁在笼子里的人事档案。很多人问:我自己为什么不能查阅自己的人事档案?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第七章中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正因如此, 一直以来, 人事档案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保护”下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也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对于很多普通人可能从一参加工作自始至终在一个单位工作直至退休, 而他的人事档案在档案室也就这样静静地躺了几十年。除了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的对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外, 几乎没有人能接触到他们, 以致很多人甚至已经淡忘了自己还有人事档案的存在。

三、人事档案信息对个人开放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接受个人监督, 保证人事档案的严肃性、真实性、客观性。目前,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管, 主体是上级组织部门和本单位主管负责人, 而且他们的监管方式主要以业务指导为主, 档案监管为辅。因此, 管理人员可以轻易地对档案进行修改和整理, 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引入本人参与人事档案的监管, 一方面可以做到对档案进行针对性地监管, 另一方面对档案管理人员也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 从而保证人事档案的严肃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 有利于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现如今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例如, 很多人在填写履历或者加入党团时间的时候, 由于时间久远想查看下原始材料。但由于受到不允许个人翻阅查看档案管理规定, 很多人只能凭借模糊记忆填写, 而所填写的材料恰恰将来也要存入个人人事档案, 这样就造成了档案记载时间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了简单的材料收集, 失去了它的参考和利用价值。而自2014年至今,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部门进行的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 其中一项就是对记载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通过审核发现, 有大部分是因为记不清楚而造成的填写前后不一致。因此, 人事档案信息对个人的开放有利于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也可以达到档案利用的最大化。

(三) 有效避免大量死档、弃档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管档部门和单位对人事档案的过度保护,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 由于个人对档案中的情况不够了解, 人事档案渐渐成为了“鸡肋”, 从而出现了大量的死档和弃档, 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管档难度。因此, 人事档案对个人适度的开放, 可以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增进个人对人事档案的了解, 有效解决大量死档和弃档的出现。

四、档案信息对个人开放的支持

(一) 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人事档案对个人开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为了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 人事档案对个人提供开放服务的途径必须采用电子信息化的方式, 即将档案内容数字化和信息化, 使个人在查询个人档案相关信息, 了解保管情况时不用直接接触档案原件即可完成。这样, 即保护了档案原件, 又达到了利用和参考的目的。

(二)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对个人开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 而有力的资金支持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电脑、影像采集设备、管理软件、人员培训、后期维护等产生的费用。这就需要档案单位负责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 档案对个人开放工作的日常管理。根据工作实际情况, 对档案管理人员操作流程、个人查阅范围、审批流程、查阅登记制度等方面建立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是档案对个人开放的制度保证。原本被重重保护起来的人事档案对个人开放, 无论对于档案管理者还是个人无疑都是一个新课题和新生事物, 在开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制度和流程制定的过于严格和教条则达不到理想效果, 过于简单则不利于人事档案的保护。因此, 制度和流程是否科学全面, 决定了对个人开放工作的实效。

根据工作需要对管档单位负责人、管档人员以及个人设置不同的权限是档案对个人开放工作的技术保证。

(四) 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人事档案对个人开放后, 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更加严格。管档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档案对个人开放工作的成功与否。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上级组织部门应该加大对管档人员的监督和考核力度, 为人事档案对个人开放工作筑起一道坚固的堡垒。

摘要:笔者认为, 在一定技术条件支持下, 部分人事档案信息可以为个人提供开放查询服务。本文对人事档案信息对个人开放的必要性, 以及档案信息对个人开放的支持进行了论述。

人事档案知情权 篇6

关键词:人事档案,知情权,保密

我国人事档案长期实行的是内向型封闭式管理模式, 人事档案工作一直是在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下进行的。人事材料只要进入了人事档案, 密级迅速提高, 必须严格保密。在这种保密观念的长期影响下, 形成了人事档案不向个人开放的制度。《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 “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因而, 当事人无法接触到自己的人事档案。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他人篡改人事档案, 对于保证人事档案及档案信息的安全、维护人事档案的可信度及权威性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事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 人民维权意识的增强, 这种制度与现如今的各种现实情况有了碰撞, 若当事人无法了解人事档案信息, 这不仅不利于民主社会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也不利于当事人对人事档案的监督。事实上, 这种高度保密性不利于提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笔者认为:实现人事档案向本人有条件的部分开放和透明化操作, 更能彰显人事档案存在的意义。

一、为什么本人应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具有知情权

1. 本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具有知情权是有据可查的。

《干部工作条例》第五章第二十三条规定:“收集的材料, 必须经过认真的鉴别, 需经组织审查盖章或本人签字的, 盖章签字后方能归入干部档案”。《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第三章第十条更明确地指出:“审查结论、处分决定、组织鉴定、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中形成的综合材料, 应有本人的签署意见或由组织注明经过本人见面。”这里对人事档案材料中需要经过本人签字同意的文件材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上两个规定中都提及到部分人事档案材料必须经由本人签字, 才可以归档的问题。从以上现有的规定也可以看出, 本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具有知情权。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以人事档案需保密为由, 许多应该由本人签字同意的文件材料并未得到本人的同意签字就任意装入档案袋尘封起来, 永远不允许和本人见面。在目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日益受到推崇的时代背景下, 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是对现有国家规定的漠视。由此可见, 现有的人事档案规定中含有对当事人自身人事档案知情权的尊重和保护,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认真学习, 将其落到实处。

2. 人事档案的内容决定了本人应有知情权。

人事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审查材料;入党、入团及民主党派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保险、待遇、出国、退 (离) 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登记表等材料。以上这些材料, 有的是出自本人之手填写、撰写的, 有的是公开公布的, 有的是组织提供的, 即使是犯错误、受处分的结论, 甚至刑事处罚判决等, 组织或有关部门也是需要与本人谈话、对本人宣布并要本人签字的。涉及立案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 属于刑侦、起诉、审理、判决的保存在司法部门, 受党纪政纪处分的保存在纪检监察部门, 除各种组织鉴定考察等个别材料外, 其余人事档案材料中基本不存在对本人保密的问题。

3. 本人拥有自己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有利于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完整和科学管理。

在当今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时代, 通过计算机技术设置档案的调阅、修改权限, 方便快捷地利用档案信息 (涉密或隐私部分除外) , 实现人事档案的资源共享, 当事人可通过一定的权限查阅自己的部分档案材料。当事人对本人的人事档案是最感兴趣的, 对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有鉴别能力, 一旦本人拥有了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就能及时发现人事档案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提供依据性材料, 提请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如发现哪些材料未及时归档, 可及时跟踪查询, 了解原因, 督促有关人员按照规定交予人事管理部门归档。特别在工作调动档案转递、下岗后人事档案托管时, 当事人对本人档案内容、件数等要知情, 交接时要严格手续, 以便明确责任, 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便于查询并追究责任, 以免互相推诿扯皮。同时, 可对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起到了监督作用, 督促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增强责任心, 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规定管好人事档案。

4. 从目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来看, 知情权有其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 社会人员的流动性日益加剧,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 民主、公开、透明的现代法治精神日渐普及, 传统的人事档案封闭式管理早已不适应客观环境, 其弊端日益凸现。事实上, 人事档案的高度保密性反而降低了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组织人事部门对信息的“垄断”, 使组织对个人的评价、鉴定的主观随意性增强;因为缺乏认同, 而使“组织意见”流于形式;因为得不到监督, 使有关人事档案的纠纷、争议甚至诉讼屡见不鲜。许多人也许一辈子也不知道他的档案到底有些什么内容。因此, 增强人事档案的相对透明度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此外, 实现人事档案向本人的有条件开放和透明化操作, 更能彰显人事档案存在的意义。

二、人事档案知情权与保密制度的关系及处理二者关系的措施

在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社会利益、国家秘密及他人隐私时, 个人的知情权应让位于公共权力, 并且在查阅档案时所知悉的信息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有关的规定执行。此外应当注意, 尽管知情权对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促进作用, 但是人事档案中的“不实之词”、“缺乏事实根据的对当事人不利的材料”, 与有无知情权应无必然的联系, 当事人不能因为个人档案中有对自己不利的记录而滥用个人档案的更正权利。所以, 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尤为必要,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营造人事档案改革的环境。

一方面, 从人事档案主管部门来说, 应尽快树立人事档案部分向本人开放的观念。人事档案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制定合理的人事档案利用制度, 加强政策引导。另一方面, 从基层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来说, 也应根据当前人事档案利用特点和发展规律, 总结经验, 不断研究新问题, 多向上级汇报, 加强和完善人事档案利用制度的舆论宣传。只有上下通力协作, 营造一个开放人事档案的政策、舆论环境, 才能完成人事档案利用制度的改革任务。

2. 俗话说“没有规矩, 无以成方圆”。

有关上级组织部门应严格遵守知情权的法律限度,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具体条款来界定哪些属于知情权范围内的, 哪些属于严格保密的, 按照明确、统一、公平、合理的准则, 规范人事档案向本人开放的内容范围。只有上升到了规章制度、法律层面, 方可统一管理, 步调一致, 呈现效果。

3. 借鉴国外人事档案知情权管理方法。

美国公民非常重视个人隐私权, 这一思想也贯彻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人事档案内容部分地向个人开放, 但不向公众提供利用。以密歇根大学为例, 每个雇员都可以上网查阅自己的某些人事档案, 如工作履历、提薪情况等。在美国的某些州, 让未经人事档案主体授权的人查看人事档案是违法的, 对执法部门也不例外。如果联邦调查局或当地警察想要查看某人的档案, 他们必须向法庭提出申请, 得到搜查证后才可查阅。

4. 根据我国实际, 使公民对个人档案享有一定的知情权。

可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向本人公开人事档案的履历、考核结果、职称、学历、党龄、奖励、提薪及提拔任免情况等, 这样有利于个人在填写各种表格时查阅个人资料, 防止错填及漏填等情况的发生。

5. 利用先进技术, 做好人事档案的咨询服务。

各级人事档案管理部门, 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加强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信息网络服务:熟练掌握人事档案管理知识, 管好分管范围内的人事档案;采取多种方式, 积极开展人事档案知情咨询服务业务, 提供咨询渠道, 消除人事档案的神秘感, 维护公民的人事档案知情权。

6. 处理好保护人事档案知情权与保护人事档案内容安全保密的矛盾。

人事档案知情权仅指当事人对有关自身事务的个人人事档案信息的知情。人事档案中记载了个人自然情况、职务职称等各方面情况, 其中有些涉及个人隐私、与其有关的重大事件、工作失误等内容, 是不宜为非当事人所知晓的。因此, 为了确保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 规范个人档案咨询服务的过程, 对查档人员的身份、查档意图进行严格审查和登记, 确保个人档案内容不被非法泄露和利用。

总之, 人事档案知情权是一项权利, 公民应该享有。对本人的人事档案享有知情权,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档案意识, 方便公民利用档案, 还有利于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的监督, 使人事档案工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具有了知情权不等于档案信息的完全公开, 具有了知情权也不等于废除人事档案的保密制度;相反, 为了确保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 规范程序, 只有这样人事档案的可信度、权威性才能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李莉鸿.人事档案知情权存在的弊端及其改进方法[J].北京档案, 2010 (2) .

档案法中的公民知情权研究 篇7

1. 知情权的主体。

档案知情权的“知 (know) ”, 是知情权的权利主体所指向的对象, 即是哪些人、哪些组织、哪些团体能够行使这种权利。我国法律规定知情权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自然人指的是一般的公民, 是社会组成部分的最小个体, 是权利指向的对象, 自然享有对抗权力的权利, 即知情权;法人或者其他的组织, 是自然人的延伸, 在社会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法律上亦赋予了一定的人格, 同样可以成为知情权的主体。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到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绝对的主权原则, 并遵守广泛的国际社会规则, 给予他国越来越多的对等待遇。中国作为WTO一个成员, 遵守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范是中国融入国家社会的重要前提,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外国的组织来中国发展, 自然也成为中国政府权力的指向对象。如此一来, 过去的绝对主权观应该转变, 在《宪法》权利上同样要赋予外国人、无国籍的人、外国组织一定的权利, 就包括知情权。所以现在档案知情权的主体不单是自己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也应该包括外国人、无国籍的人和外国组织。

2. 知情权的客体。

档案知情权“知”是主体, 而“情 (information) ”则是内容, 是主体在行使权利时所指的对象, 通俗地说, 就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行使知情权的时候了解知悉的对象范畴, 即知情权行使所指向的各种信息情报资源, 就是知情权的权利客体。本文所研究的档案知情权的客体范围主要是由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书面文件、电子文件, 这是政府公共信息的一部分。档案本身的各种形式, 包括纸质文件、电子资源、网络资源都是知情权的对象客体。那么档案知情权的信息范围应是公共档案馆所馆藏的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公共信息资源, 不包括私人或者是纯粹民间组织所馆藏的信息资源, 也不应该包括公共档案馆所掌控的个人的隐私信息, 但是社会公众人物尤其是政府官员个人隐私适度排除。

3. 知情权的义务相对人。

知情权的相对义务人即是知情权的义务主体, 简单来说, 就是何人、何种组织来为知情权的权利主体提供服务, 使知情权权利主体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权利。这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以满足权利主体的需要为限, 其范围包括个人、组织及公共机构。公共机构的范围很广泛, 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国家机关, 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公权力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掌握这些信息及情报资源的公共载体——公共档案馆。随着民主化的进程, 公权力不断地让渡, 知情权的义务主体也包括半官方的社会组织及民间组织, 受法律委托的企事业单位、个人, 还应该包括一些非法人的社团组织及财团组织等。

二、我国《档案法》对公民知情权保护的缺陷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 通过档案获知公共信息特别是政府信息是实现其知情权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现实的情况, 目前在我国, 公民使用档案的权利, 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至2002年底,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档案馆已开放各类文件3252卷 (件) , 占馆藏档案数量的24%, 同一时期, 一些外国档案馆馆藏开放率更是高达90%, 远远落后80%的国际惯例标准。

1. 知情权保护的法律滞后。

到目前为止, 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 更没有档案知情权, 在《宪法》、《档案法》中均没有明文的规定。所以, 从立法的角度看, 公民档案知情权是一个空白, 亟待立法予以确认。尤其是在档案法中应该得以体现, 遗憾的是, 档案法立法初衷, 主要是为了加强档案的收集、管理与整理, 而不是利用与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制定本法。”档案法的这一表述为中国的档案管理制度奠定了基调, 由此可见, 公民的知情权是不在立法者的考虑范围之内的。这就导致了在日常档案管理中, 公民想行使这项权利的时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这样, 档案管理部门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 可公开的可不公开一般是不公开的, 公开的多少也是由档案管理部门自己决定。毫无疑问, 公民的档案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剥夺。

2. 档案管理制度设计减弱公民知情权的保护。

档案法的全文一共才27条, 主要是些框架、原则性的规定, 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档案管理办法) 也就是31条, 所以档案管理在平时的实践中给执行机构留下了很大的随意性和权力的真空。档案法中关于档案封闭期、档案分类的规定, 这本是一项良好的制度设计,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暴露出来了很多的问题, 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科技、文化类档案和不应公开的档案这种规定过于模糊, 档案实施办法中的细则也界定得不是很明确, 何谓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的表现在哪些领域, 不宜公开的档案范围、类型是什么, 这些均没有说明;这种涉及国家利益的档案与普通档案的区别何在, 也是比较模糊的。档案的开放时效与档案类型相挂钩, 如此一来, 留下了大量的自由裁量权给有关部门, 这种自由裁量的权力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到公民的知情权。哪些档案应该是30年开放, 哪些应该是少于30年开放, 哪些应该是多于30年开放, 档案法中并没有细化的规定。实际工作中, 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在涉及“国家机密”和“不应该公开”的解释范围无限的扩大, 能不公开的就尽量不公开, 到了年限该公开的尽量不公开。因此, 档案开放的效果大打折扣, 客观上造成了对公民的知情权的削弱。

3. 档案知情权的保护不能适应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是世界发展之潮流, 也是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重要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颁布实施, 在政务信息公开的背景之下, 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理应得到保障, 目前档案法中的制度缺失已经非常明显, 甚至在很多时候与信息公开条例相冲突, 以档案保密、不开放为由, 来阻止公民知情权的行使, 这既不符合宪法的精神, 也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的目标相抵牾。

三、加强我国《档案法》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

1. 加快立法, 从法律上树立保护公民知情权的理念。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知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性政治权利, 知情权的落实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因此, 在档案立法中融入公民知情权的理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政治意义, 既可以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也可实现公民的参政权利。加大档案开放力度, 积极拓展开放档案的空间和范围, 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既保障了公民对档案信息的最大需求, 又使人们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增强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今天是信息的时代, 档案的利用与开发尤为重要, 一味地限制档案的开放是愚蠢, 形成保证公民知情权利与档案开放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 《保密法》与《档案法》在立法修改上应该保持同步互动, 两者在制度设计、理念设计上不能冲突, 否则, 公民知情权的实现还是不能最终落实。《档案法》是档案管理领域的基本法律, 其是否完备, 包括法律条文及制度两方面, 这关系到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化的问题, 真正在档案管理领域做到有法可依, 减少公共档案馆的自由裁量权。

2. 改革档案开放与利用制度, 扩大公民知情权。

档案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是重要信息保存的载体, 保存信息的目的就是让民众去利用它, 如果一部档案仅仅只是保存, 而不开放, 那么这样的档案就失去了其固有的价值。现在档案法及档案实施办法中对档案开放利用规定的比较笼统, 档案管理部门在操作的时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现在的档案法中规定的档案开发时间不尽合理, 以三十年为分水岭, 三十年是一个很长的年限, 在今天信息瞬息变化的年代, 三十年确实有点过长。要积极改革档案开放利用制度, 必须首先从时间上进行变革, 将三十年缩短;第二, 档案分类问题应该细化, 一定要明确与国家利益相关的确定含义, 否则, 国家利益在很多时候就会成为开放的障碍;第三, 在档案开放的类型上, 也得注意区分, 一般的文书档案、电子档案以及其他的信息载体, 时间上方式上均应该有所区别对待;第四, 档案开放权一直是掌握在档案管理部门手中, 普通公民是没有发言权的, 可以借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做法, 建立公民“依申请公开”的原则, 将档案的开放利用全转移至民众, 建立具体的依开放申请的制度, 包括档案开放的范围、申请程序、办理人和申请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处罚措施等, 保障档案开放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

3. 为政务信息公开提供制度支持。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 《档案法》的现有规定与此有一定的冲突, 为了更好的保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促进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档案法作为档案领域的基本法律的修改就显得尤为必要。政务信息公开的结果, 对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公权力的制约均是有益的。公民通过档案的开放, 而获知政府信息, 从而能有效地更好地监督政府行为, 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而且公民通过信息公开还能够为国家的重大决策, 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 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 公民能够给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同时也是政治参与的形式, 还能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摘要:公民的档案知情权是公民所享有的民主权利。我国档案知情权的保护观念、保护力度及信息公开程度皆存在欠缺。在立法理念、档案开放及信息公开等方面修改档案法, 扩大公民档案知情权。

关键词:档案,知情权,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刘艺.知情权的权利属性探讨[J].现代法学, 2004 (2) .

[2]高畅.公民档案利用权充分实现的必要条件[J].档案学通讯, 2007 (3) .

[3]鲁汉蓉.处理好文件开放与档案封闭的矛盾[J].兰台世界, 2006 (3) .

上一篇:改造带来的改变下一篇:线控转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