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导学法

2024-12-29

六步导学法(共3篇)

六步导学法 篇1

面对新课改革的契机, 我首先不断学习, 对自己进行“主动洗脑”, 大胆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然后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深入钻研新教材, 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胆革新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 尝试对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重新研究和实践, 确立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经过不断地学习, 我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一、确定教学理念

1.坚定不移地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 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事, 也是老师的事, 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事, 必须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要自主学习,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古人云:“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生有疑, 须教无疑;生无疑, 须教有疑”。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教师一定要贯彻“提出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3.在大力培养学生传统的数学能力的同时, 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表达能力, 甚至演讲能力。

二、确立教学流程

1.学案前置, 引导自学

导案、学案分开, 学案提前下发。每位同学根据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动起脑来, 认真预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用红色笔标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

2.完成学案, 训练应用

在预习之后, 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案, 学案中大部分内容, 中等以上学生通过自学后都能完成, 但是一些综合思考性题目或答案不唯一的题目需讨论解决, 要注意标记。做学案一要强化思考和规范, 二要书写认真、标注清楚, 一定用红色笔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注重题型、思路、规律的总结。

3.分组合作, 讨论解疑

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 更是让全体学生把思路打开, 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全面掌控, 由小组长负责组织, 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

4.展示成果, 点评提升

小组通过讨论交流, 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 展示到黑板上, 由一名学生讲解点评。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学生不能一一展示, 每个组选一名代表, 同时到黑板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可以用其他颜色的笔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 其他同学一律做导学案, 让所有学生在展示环节中都处于紧张状态或修改。

5.过关检测, 反馈补漏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 思维比较活跃, 这时需要精心归纳总结, 反刍消化, 清理过关, 使知识更加完善, 掌握更加扎实。最后进行达标检测, 可以是口头检查, 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检查, 可以用小纸条。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 总之要根据当堂内容灵活检测, 注重实效。下课前让学生整理课堂所学内容, 整理好典型题本。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

三、总结教学效果

1.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

每节课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时间都在30分钟左右, 教师讲解不超过15分钟, 每个学生都在期待着是哪一组的哪一位同学讲解, 讲解的情况又如何, 能认真地听学生的对与错, 找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所以学生的注意力比传统课堂更集中了。

2.创造能力大幅提高

小组合作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 总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敢想、敢做, 同一题学生会有多种解法。随着数学能力的发展, 许多学生出现了想用数学去交流, 去解决实际生活的强烈愿望。

3.协作能力大幅提高

小组讨论时, 组长要先完成任务, 然后要组织组员在规定时间内, 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组长要帮助学困生完成任务, 这需要组员相互协作, 学生的协作能力自然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组长的领导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表达能力大幅提高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作为主讲人上讲台给大家讲解, 在不断地展示中树立自信, 现在全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落落大方, 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本组的讨论成果, 并回答其他学生的当堂质疑, 他们的表达能力, 甚至演讲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5.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

在一个小组展示后, 其余小组同学要进行评价和新的质疑, 学生要解决其他学生的质疑, 每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评价他人, 学生要虚心听取其他学生的评价。

四、反思教学方式

1.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不要搞一刀切, 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2.合作开始前, 教师一定要仔细判断是否真需要合作学习;如有需要, 教师也要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 在学生无法独立解答的情况下, 教师再指出明确要求, 详细分配任务, 做到人人有责, 人人参与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合作时, 教师要针对各组出现的情况进行个别帮助, 防止优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宰地位, 承担了主要职责, 学困生处于从属地位而被忽略, 从而使合作学习有条不紊地展开。

3.在教学中要警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形式主义, 学生独立思考千万不能忽视, 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并注重优差生搭配, 使课堂效果真正提高。

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各种奇思妙想, 有一些甚至是教师从未考虑过或没有研究清楚的问题, 这样就会“强迫”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摘要:结合自己教学实践, 本文主要对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重新研究和实践, 确立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六步导学法 篇2

榆次四中 赵耀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3.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思路与技巧。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在外国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分别是: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我们曾经学习过: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师补充: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问: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或你曾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写了什么内容?

1(《我的叔叔于勒》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莫泊桑很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莫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投影鲁迅之语)鲁迅曾赞《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教师板书课题)《项链》。

二、自主学习

整体把握,理清情节。①请快速朗读课文,梳理人物

(玛蒂尔德

罗瓦塞尔 福雷斯蒂埃太太)

②再读课文,看作者以项链为线,写了哪些情节? 高考链接:

高考中故事情节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事)

2、分点式概括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方法概述小说的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③跳读课文,找出暗示社会环境的句子,并归纳环境特点

(社会等级分明,上等社会贵族阶层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安逸享乐; 许多女性贪图富贵,爱慕虚荣,附庸风雅,热衷沦为贵族男人的玩偶。)

④结合以上对人物、情节、环境的把握,初步构建小说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

1、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情节,并谈谈你最欣赏的情节是哪个?简述理由。要求:一句话作答。

2、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①“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②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③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什么社会原因?

三、探究展示

1、明确:《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生1:我最欣赏的情节是:丢项链

丢项链——玛蒂尔徳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

生2:我最欣赏的情节是::识项链 识项链——玛蒂尔徳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2、明确:

①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这段话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

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②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玛蒂尔德,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五:评价归纳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什么审美价值。文学作品无论长短都须遵循四个字:合情合理。

六、拓展延伸

本文结局除了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空白。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说指明了项链是假的;“空白”则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什么。

提问:1.玛蒂尔德听到佛莱思节夫人的惊叹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自由交流,然后发表看法。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

提问:2.使用空白艺术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确: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等。

提问:3.你能从你所接触过的文章,音乐或绘画等作品中再举一例吗?

提示:中国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还可以领悟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万千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

参考例子:

1.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怎么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已在心中了,即《深山藏古寺》之妙啊。

2.画《花衬马蹄香》,一马奔跑,数蝶围其蹄随舞,虽不见花,但花香已四溢了。

3.《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前喊的那一声“宝玉,你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黛玉临死前的复杂心情,也成了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4.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由蜂蝶过墙产生无限遐想:邻家春光到底如何明媚?

5.小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让人对男女主人公相认后的情况作出种种猜想。

6.《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遐想;绘画中有“十里蛙声出山泉”的优美意境。

小结:

文章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以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创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空白艺术要因情而设,因境而设,刻意追求未必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要做好铺垫,埋好伏笔,空白不等于含混晦涩,令人费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人物描写,概括玛蒂尔徳的形象。

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上节课我们重点鉴赏了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和结局的空白艺术,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问:

1、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该篇小说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有关玛蒂尔德心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性格 明确:

心理:五处“痛苦”

六个“想到”

开篇时介绍她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诅咒,对豪华奢侈的贵妇人生活的陶醉和梦想。“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生活。”她梦想着摆脱寒酸、默淡平庸的生活,进入上流社会,过着贵夫人的生活。这些充分体现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语言、动作、心理:

她看到夜会请柬时,先是赌气往桌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不耐烦地大声说:“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进而伤心落泪,这些动作语言就把她那种既急切地盼望参加夜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也写的细致入微。她戴上头饰,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当她发现那条精美的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者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戴着那项链“站在镜子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这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把玛蒂尔德在虚荣心指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卑俗心理,刻画的活灵活现。动作、神态:

借项链时的犹豫不定,发现钻石项链似的激动神往,担心被拒绝时的犹豫不安充分刻画出玛蒂尔德的浅薄、单纯、无知。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高考链接:

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请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概括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合作探究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以及作者的介绍评价,比较十年前后马蒂尔德性格特征的差别。

2、“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是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 审视玛蒂尔德的命运:断送?

拯救?

3、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天堂与地狱》——得与失、祸与福

《一夜缥缈梦,十年艰辛苦》——玛蒂尔德的忏悔 《我虚荣,我之过?》——虚荣心的背后 《人生无常,我心有主》——无悔的选择 《想说爱你不容易》—— 面对项链诉心曲

(给学生时间,写100字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高考链接:

高考中主题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提示分析本课的主题

四、探究展示:

1、十年前 :马蒂尔德拥有美丽的外在形象,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内心痛苦

十年后:马蒂尔德具有美丽的内在精神,他变得充实平和、坚韧耐劳、诚实质朴

2、生1:我认为是断送了她!理由:①容貌②经济/家庭生活③虚荣

2、我认为是拯救了她!理由:①婚姻②精神 /生活态度

(补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

3、生

1、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2、人生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这可从“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生

3、《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 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

五、评价归纳

三步导学法 篇3

要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上本身就具有导向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需顺藤摸瓜,学生就有可能找到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目前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有些关于社会生活的文章,大胆地做了“三步导学”的教学尝试。即走进教材——共赏,走向生活——探究,走向未来——理想,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而且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一、走进教材——共赏

第一步是师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欣赏教材的内容和艺术,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设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抓住描写孔乙己的重点语句: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破又脏,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半不懂的。

3.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4.教我写“茴”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一人一颗。

抓住这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很快地得出:

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虚荣心十足,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自命不凡,迂腐不堪,但也有质朴善良的本性。

学生掌握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我要学生画一副孔乙己的画像,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十足,有的学生画孔乙己穿着破烂的长衫站着喝酒,有的画孔乙己腿断了,用手撑着走路。通过画画,使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他是何许年代的人呢?查查资料,他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物。

文中的“笑声”是此文的艺术特色。如何理解文中笑声的内涵,以及笑声在文中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不同类型的笑,要求设身处地揣摩笑声的含义:

小伙计的笑——解脱的笑

掌柜的笑——无人性,自私,冷酷的笑

短衣帮的笑——麻木不仁的笑

小孩的笑——天真无邪的笑

理解好笑声的含义后,孔乙己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大家都拿孔乙己逗笑取乐,这笑声在文中又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呢?这个问题学生一般很难直接回答,我采用了假设类推法帮助学生理解。假如你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而旁边站着的其他人当面取笑你,你的感受又怎么样呢?学生很快说出感到更不好意思,更难堪。那么,文中孔乙己已经是够悲凉的了,又加之有那么多人取笑他,孔乙己面对别人的取笑,感受又怎样呢?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孔乙己更伤心,更难堪,所以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都变了色。”学生领悟到这里后,我便立刻设问,这种以乐境写哀的手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以乐写哀,令人更悲哀。”同时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文中的笑声同时也反映了冷漠、麻木的国民性,那么作品的反封建意义就变得更深刻了。我用这种假设类推法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理解“笑声”在文中的艺术效果。

二、走向生活——探究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让学生的思想走向社会生活,把当时的社会与现在的社会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得出生活的真谛。我们要从《孔乙己》这篇课文中走出去看看那个社会,那么孔乙己生活时代的那个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讨论一下,各抒己见。最后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很深。“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农工商是受歧视的。人与人之间缺乏同情,人们的思想冷漠而麻木。因此,人们都以取笑孔乙己为能事,意识不到自己地位的低微,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的人们真可怜可悲。

三、走向未來——理想

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共思社会未来,培养学生的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做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文明之花越开越美丽,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能想象一下未来的社会是怎样的吗?让学生各抒己见。

未来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人与人之间,只有真情,没有虚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和谐地生活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中。

如果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该多好啊!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让我们的大脑知识化,让我们的每一双手都技术化,让我们的心放飞未来,创造出美的生活吧!

这三步简单地说:即导共赏教材,导共探生活,导共思未来。让学生的思想从书本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之中,从而达到一个升华,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上一篇:电生理刺激仪下一篇:体系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