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道德

2024-08-31

商业道德(共12篇)

商业道德 篇1

近两年, 乳业巨头蒙牛似乎霉运连连。两年前, 三聚氰胺毁了三鹿, 同时也让以蒙牛等为代表的乳品企业形象大损。那时, 牛根生用他的声泪俱下挽救了蒙牛。

然而, 蒙牛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却让这头不可一世的“草原牛”披上了一件险恶的“外衣”, 也让曾经的荣耀与光环不复存在。如, 蒙牛主打产品“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发生了OMP事件;雇佣网络公关公司发帖, 恶意攻击伊利产品损害商业信誉案件, 从而陷入恶性营销中的“伪造门”与“诈骗门”。

中国乳制品龙头企业的乱象再次扰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也让公众对这个行业的品牌的信任大打折扣。业内人士称, 这个当初从老东家重重围剿中胜利突围的蒙牛, 却用了和老东家类似的打压手法和同行业开展恶性竞争。

让蒙牛蒙羞并一蹶不振的, 是缘于2010年10月19日一篇有关“蒙牛是圣元奶粉事件背后黑手”的帖子。一时间, 这个帖子在多个网上论坛中盛传。据帖子曝料, 包括“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伊利“QQ星”及多家婴幼儿“鱼油含EPA会导致性早熟”等事件, 都是其竞争对手蒙牛公司暗地里一手策划的新闻。

很快, 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蒙牛集团出面否认了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2010年10月20日, 蒙牛集团对外发布声明称: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关的活动;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

此消息一出, 消费者一时真假难辨。随后, 2010年10月22日, 伊利公司在其官网上发表声明:2010年7月中旬, 我们在部分网络媒体发现大量攻击我公司产品、品牌的言论、报道, 我公司已于7月30日正式向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报案。经警方缜密侦查, 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 此案涉及蒙牛乳业、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 蒙牛毫不示弱, 奋起还击。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姚海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上的传言全部失实, 蒙牛已经报案, 事件系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手段, 蒙牛给予强烈斥责。蒙牛方面还对外宣称, “近年来, 蒙牛集团曾多次遭遇类似的诽谤事件。其中经公安机关查实, 2003年到2004年间, 伊利集团曾花费超过590万元, 雇佣公关公司对我公司进行新闻攻击。”

事情突然风起云涌, 双方各执一词。这么一来, 使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就像两个互相掐架的人, 都把掐架的缘由推卸给对方, 让人好不生厌。也许, 到底是谁打出的第一拳、踢出的第一脚, 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然而, 未隔几日, 事情却突然峰回路转。2010年10月22日凌晨, 蒙牛公开发表声明, 就其产品经理安勇诽谤伊利事件向相关方面及消费者致歉。声明中称:安勇原为伊利集团的员工, 其进行诽谤行为时未向蒙牛公司请示, 属擅自而为。目前, 蒙牛公司已将其除名。

同时, 蒙牛在致歉声明中表示, “公司负有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责任”, 而且强调“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 2005年才来到蒙牛, 他在做损害兄弟企业的事时, 没有向任何人请示。”这似乎是给公众作了一个真诚的交代。

一石激起千层浪。蒙牛“诽谤门”爆发后,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在消费者看来, 究竟是谁最先使用不正当手段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这个事件了解到了远低于人们期望值的乳业竞争的生态环境。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的一句经典名言, 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业内外广为传颂。可蒙牛接二连三的不“德”行为,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业环境中, 有着太多“岳不群”那样的丑恶嘴脸。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国乳品企业可谓得天独厚, 拥有着令外国投资者垂涎不已的竞争优势——拥有14亿消费者刚性需求。这一庞大市场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使乳品企业在过去十年高速增长, 纷纷跑马圈地, 市场份额和规模快速扩张。然而, 也许正是这种优势, 使一些利欲熏心的乳品企业想独享这块“蛋糕”, 从而采取了不择手段的竞争模式。中国的乳品公司拥有这衔玉而生的先天优势, 为追逐利润, 竟不顾道德和法制底线,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违法作孽。

品牌竞争获胜的最终砝码, 不是与同行间的尔虞我诈, 而是实实在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为消费者创造始终如一、优于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 这是永远不变的商业规则。当一些企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于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中时, 必将减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精力, 精力的减少必将影响消费者最终的选择。

毋庸置疑, “诽谤门”事件使蒙牛的光辉形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企业发展的驰骋速度必定慢了下来。它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吞下自己培育的这枚苦果。

商业道德 篇2

论商业生态道德

商业生态道德是在拯救生态环境危机的.绿色群众运动浪潮中,适应商业生态发展模式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已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体系.加强商业生态道德建设,建立一门专门研究商业生态道德的新学科--商业生态伦理学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

作 者:梁宗常 卫荣凡  作者单位:梁宗常(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卫荣凡(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刊 名:桂海论丛 英文刊名:GUI HAI TRIBUNE 年,卷(期): 20(6)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商业   生态   道德  

商业游戏中没有“道德捷径” 篇3

不论是艰难的讨价还价、谈判时激烈的唇枪舌剑,还是积极寻求法律支持,无论男女、商界人士都不能丧失诚信。在艰难的谈判中,你必须公正诚实;如果能做到这点,你甚至大可不必记住自己在前一天谈判中的发言。

人最重要的品德是诚信与勇气。你的名誉在于他人对你的评价,而品德则是无人注意的时候你的行为。诚信和勇气,将左右你在生活中做出道德决策。一旦有不诚实的行为,今后的交易或合作都会被打上不信任的标记。18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弗兰西斯·哈奇森认为:“如果无法坚定地说出真相,交流中就将毫无信心可言。”

拒绝贿赂和诈骗

无论是价值1美元的采购,还是1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我都会讨价还价,这只是个原则问题。谈判令我感到振奋,但绝不能依靠虚报或贿赂占上风。除不道德外,这种做法还剥夺了交易达成所带来的乐趣。贿赂和诈骗或许可以带来暂时的优势,但却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些手段败坏了做生意之道,鼓了少数腐败分子的腰包。破坏游戏规则的人也会因此在商界被沦为笑柄。

20世纪80年代,我们亨斯迈化学公司在泰国与三菱组建了名为HMT的合资工厂。HMT斥资大约3000万美元,宣布开工建设第2座厂房。我与泰国的财政部长有工作关系,这位部长总是不失时机地建议我们增进合作,使关系更加亲密。

有天晚上,我前往他家与他共进晚餐。他向我展示了泊在车库里的19辆簇新的凯迪拉克,并告诉我这些都是外国公司的“贡品”。我解释说,我们从来不采用这样的手段。他微笑着表示赞同。

几个月后,我接到三菱执行总裁从东京打来的电话,他负责泰国工厂的运营业务。他说HMT每年必须向各个政府官员支付佣金,合资公司当年的“进贡”总额是25万美元。

我回答说,对于这种勒索行为,就是5分钱我们也不愿付。他告诉我,为保证得到工业用地,泰国的每家公司都要支付这种“费用”。三菱公司一直在代合资公司向泰国政府官员“进贡”,它现在决定让亨斯迈承担自己的部分。

第2天,我就通知三菱公司我们亨斯迈公司要出售股权。在劝说无效后,三菱以优惠价收购了我们在HMT的股权。从短期来看,我们损失了大约300万美元。但就长远而言,亨斯迈却因祸得福,避过几年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整个行业每况愈下的负面影响。

竞争是创业精神和自由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欺骗和谎言可不是。有句古老的金玉良言说:“胜者永远不会欺骗;骗子永远不会获胜。”我们要像孩子一样,大声斥骂撒谎的人:骗子,骗子,火烧裤子。这些孩子气的嘲笑其实在今天也是真理。走“道德捷径”的人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

日本神道教有言曰:“如果你处心积虑地欺骗别人,你可以一时愚弄他们且从中渔利,但你一定会遭到神的惩罚。”我也补充一句:做了坏事也会得到现世的报应。不光彩的行为总要付出代价。

我们在美国和西欧都宣布严格禁止贿赂行为,但并不能完全付诸于行动。在短时期内,道德决策可能费力不讨好,但当我们拒绝向泰国官员“进贡”的行为被公之于众后,再也没有人要求我们以行贿来换取做生意的通行证。它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亨斯迈拒绝行贿。其他公司也效仿其后。一旦牺牲原则同意行贿或支付好处,想再挽回名声或信誉就变得非常困难。因此,不论是与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合作,都要仔细选择合作伙伴。

金钱不能取代伦理道德

许多行业都存在不诚实的价值观,在华尔街表现得最为明显。那里奉行的道德标准似乎是:骗术越高明,赚钱就越多。亚伯拉罕·林肯的评价最经典:“纽约的华尔街是最难找到诚实人的地方。”

我有近40年的时间都在华尔街进行谈判交易,但发现完全诚实的人寥寥无几。这类诚实可靠的人虽为数不多,但都是出色的专业人士。我有些好朋友就属于这个类别,不论他们是在纽约还是盐湖城。欺骗与把人送进大狱的腐败罪行不同,它更多的是不诚实和缺乏个人道德的问题。在华尔街,金钱已经取代伦理道德成为指挥原则,人们的目标和价值观只有一个:即能赚多少钱?

正因为大家都崇尚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在华尔街这种行为并无不妥之处,但没有诚信也就没有尊重。世通、泰科、安然等商界巨的管理层都未能做到公平游戏,欺骗行为使他们全盘皆输。敛财成为这些高级管理人员的人生动力,他们将关于诚信的黄金规则抛诸脑后。

千万不可欺上瞒下或者利用他人。一次、两次或许可以侥幸获胜,但事不过三。双赢才是谈判的最终目标。

大家都认为我是个厉害且率直的谈判对手。我的谈判风格积极强硬,而且喜欢从高层着手。大家看到我经常在谈判中占据上风,但从未有人因为对我缺乏信任而拒绝和我成交。

1999年,我与英国化学工业公司时任总裁兼CEO的米勒·史密斯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谈判。英国化学工业公司是英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我们的目标是收购该公司旗下的化学部门。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一笔交易,如果成功就可以将亨斯迈的规模扩大一倍。这桩交易非常复杂,双方都面临着很大压力。查尔斯希望卖个好价钱,以削减公司债务;而我手中的收购资金又非常有限。

在漫长的谈判过程中,查尔斯的妻子患了晚期癌癥。到了谈判后期,他开始变得心烦意乱。后来他的妻子过世,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多么悲痛欲绝。而我们的谈判当时还未结束。

最后我如愿以偿获得20%的价格让步。收购价格原本可以再便宜2亿美元,但我不愿利用查尔斯的精神状态来达到目的。这样的谈判结果令人非常满意,不但双方利益得到兼顾,我也交了个终生的朋友。

不为违反规则寻找借口

每个家庭和班级都有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界限分明。如果孩子犯了错,他可能辩解说是由于不理解规则造成的,但他不会否认犯错的事实。可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又会怎样做?他们为何开始对规则视而不见?为什么试图为不正当行为披上合乎情理的伪装,甚至颠倒是非曲直?尽管我们心里明白这种做法不对,却受到邪恶想法的驱使,开始想方设法规避传统的行为准则。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规定我必须在8点以前回家。他并未指明是“上午”还是“晚上”8点,但我知道他指的是晚上8点。当他告诉我不能开家里那辆福特车时,他也没有做出详细规定:从文字上看,他只规定是我不能驾驶那辆1936年的福特双门跑车,但其实我的朋友也包括在内。(虽然律师们可能认为,从文字上看,不准驾驶的人仅限于我。如果我父亲没有特别指出我的朋友或者某类人不能驾驶,那么除我之外的任何人都可以驾驶,但我很清楚他的意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遵守规则的本事就连最会讲故事的大师都会嫉妒。我们将过错归咎于周围的环境或者他人,甚至忘记做家庭作业时会说作业被小狗吃了。大家都在为不道德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推诿责任成为一门艺术。

当有人发现我们的行为不正当,做了某些原本知道不该做的事时,我们的借口其实与小时候一样幼稚。成人以为自己的借口比以前更高明,事实并非如此。不论是小时候还是现在,“大家都这样做”的理由并不具备说服力,这完全是一派胡言,而且很容易被推翻。因为并不是人人都会这样做;即使人人都这样做,这种行为还是不对——我们知道它是错的。

于是,有人搬出那个老套而胆怯的藉口:“我是鬼迷了心窍。”魔鬼不会让你做任何事情。做人必须诚实。当然如果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事情往往会变得更轻松,也不需要任何勇气,或者可以得到暂时的利益。

倘若尼克松一开始就承认错误,并为他属下人员的不正当行为承担责任(他很清楚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美国公众或许可以原谅他;而他带着赎罪的心,也可能铸造辉煌的总统生涯。

孩子以长辈的言行为指导,员工以主管的行为为准则,公民则眼盯着城市和国家的领袖。如果领袖和榜样无法以身作则,其他人就会效仿其后。道理就这么简单。

渐进性商业道德萎缩 篇4

新一季的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发布了, 其显示的信息还是让很多人意外。但对于经历了2008年诸多大事件的公众而言, 那不算什么——毛毛雨了, 洒洒水啦。

有人说某某品牌的搜索结果是在控制当中的暗箱操作后的不实产物, 那暗箱操作左右了谁, 又是谁左右了这样的操作, 答案无疑是利益, 巨大的利益。

搜索引擎的广大用户和使用者在为搜索结果买单的时候, 面对一道选择题——从快捷、优秀、便宜中选择两样。那么, 如果选择了快速与优秀, 就不够便宜;如果选择了优秀与便宜, 那就不够快捷, 而是有些低效;如果选择了便宜与快捷, 那就不够优秀, 就会有些烂。因此他们在大声疾呼: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搜索结果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商业和道德之间又呈现什么关系呢?它们即便不是一家亲、一对红, 但也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 更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面对个别企业的不韪行为, 公众有这样的舆论:到底能不能拿商业道德换行业利益, 到底该不该拿社会责任换企业业绩?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客观地评价当今的搜索引擎行业现状——宽范围、窄责任。

怎么叫“宽范围”?记得有款经典的足球电子游戏, 其玩家可以做球员 (选择喜欢的俱乐部、国家队) , 也可以做裁判 (一场比赛没玩好, 可以选择重新玩一次) , 还可以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设定游戏的难度、比赛的种类) 。说白了, 就是一个人一身兼多职, 在某个圈子里, 他想干什么都可以, 他都说了算。

在如今的搜索服务提供商中间, 就有个别具备了这种强大的、超越规则的优势的企业。一个搜索服务提供商, 只有在绝对必要并确有把握能够处理其行为的后果时, 才可以使用强有力的特性。

什么叫“窄责任”?企业做好企业份内的事, 政府做好政府份内的事。越庖代俎不是常态, 即使不能养虎为患, 也不要惯出毛病。要学会各司其职, 各谋其政, 各就各位。

诚然, 单纯地拿道德标尺来衡量一个企业是不合适的, 但一个企业不单纯地拿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也是没有责任感的。不能说一个有道德的企业就没有问题, 但没有道德的企业肯定有问题, 而且问题大大的, 因为没有尾大不露的千年狐精。

法律监管的缺失, 不意味着你可以钻这样那样的空子, “损害用户体验, 但不见得违法……不危害用户就不能说是违法……”这是在打擦边球, 这是在耍障眼法, 这是在玩火。到处钻营、总想着浑水摸鱼, 那距离滑向丧尽商德 (商业道德) 的深渊实在是太近了, 太近了。

现实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在相对成熟的行业里冒头, 而要成为这个行业的寡头, 那就更难了。某企业有号召力, 不一定会成为业界的靶子;但你使坏, 让别人替你背黑锅, 让大家都没法好过, 你想不成为靶子都难。

可以预见, 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用”进“废”退, 形成了渐进性商业道德萎缩。

企业不是能七十二变的孙猴子。谁是上帝, 谁是众生, 要拎得清;谁给了谁饭碗, 谁靠谁养活, 要拎得清。利人益己的事做得, 损人不利己的事做不得;拥百万用户、树千万招牌的事做得, 惹一身麻烦、背一世骂名的事做不得。

我们试着提出两个关键词:可见度、态度。

一个企业, 必须对其商业活动的可见度负责, 自己负责来提高可见度。如果没有对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而企图通过技巧来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好的能见度的要旨在于好的态度, 而态度体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当中。

一个企业, 必须对其被正确还是错误理解负责, 自己负责增进外界对自己的理解, 没有其他外力会为你做这些事情。企业必须对自己所服务的用户积极对待, 因为他们会依据你对他们的态度来理解你。

只有你自己才能使你进步。

博弈与商业道德的形成 篇5

博弈与商业道德的形成

商业经营者如何从自利的“经济人”转变为利他的“道德人”是研究商业伦理的前提,“自然状态说”和“无知之幕说”均存在理论的缺陷和缺乏现实的基础,不能很好地说明商业道德的形成,经济旋风中的`博弈论从经济行为的自身出发,通过策略的反复选择,伴随着主体的不断总结经验和自我学习的过程,给商业道德的形成给予全新解释.

作 者:向康文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INSRITUTE OF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年,卷(期):18(1)分类号:B82-053关键词:博弈 商业道德 经济人 道德人

商业道德应基于“合算”与否吗? 篇6

想谈谈商业文明与企业家信仰的话题,源于笔者参加的几次论坛。最早一次是2007年年中博鏊亚洲论坛的 “企业家信仰与企业社会责任”分论坛。马云等明星企业家共同揭开了这个重要话题但未展开。第二次是2007年《中外管理》举办的“管理文明与中国企业成人礼”论坛,李肃等京城铁嘴,对于人类共同的规则文明则相当漠然。第三次是前不久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只有王石“让灵魂跟上脚步”的演讲让人击掌。

在我看来,如果缺了企业家信仰,许多问题可能会讨论不开。因为,惟有信仰,才能超越,才有可能不被眼前的利害所羁绊,成就诸如: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伦理与商业文明的宏伟大厦。

习以为常的经济学理性

让我从一个堪称经典的讨论谈起。

在2007年上海召开的全国MBA商业伦理研讨会上,苏崇武博士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件事。他说,一次王石向经济学家张五常请教,说中国商业环境恶劣,企业要不要讲道德?张五常以一如既往的空灵回答:企业如果讲道德能活,可以讲道德;如果企业讲道德会死,就不要讲道德。“张氏回答”绝对是经典的经济学回答,绝对是基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正确回答。也就是说,“道德行为”并不超越功利的理性权衡,相反,理性权衡是选择“道德行为”的基础。据此,“道德行為”的供应完全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带来收益。

这样想和做,并没有大错,在当今中国社会也是普遍如此。大概在2001年,我和好友钟伟等讨论市场与道德关系时,我就持“市场内生道德”观点:强调中国之所以缺乏道德诚信行为,是因为政府管制太多,障碍了市场形成,从而市场重复博弈失灵,而重复博弈下讲道德能带来企业长期利润最大化,能诱发商人更多的道德行为供应。

超凡脱俗的非理性信仰

然而,当我进入市场伦理与财富伦理的研究时,我恍然大悟:信仰可以超越对道德功利的算计,从而导致更多的道德行为供应,并会影响到制度环境,进而导致道德供应的进一步增长。

譬如说,新教商人出于其信仰相信:第一,商人必须讲道德,如诚信无欺,不偷税漏税,不搞商业贿赂等,这就是商人原则,不以是否在利润上吃亏而改变。第二,上帝是公义的,讲道德绝不会吃亏。新教商人如此思想,并非出于经济功利的理性算计,而是出于信仰的单纯信念,是一种“超理性”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讲道德能不能活这个问题上,一般人只是用理性去算计,而信仰者除了用理性算外,更以信仰超越理性,凭信心认定:讲道德必然会得到公义的上帝的喜悦而得生存与发展,不讲道德反而会遭到上帝惩罚而灭亡。

在这种信仰所主导的“超理性思维”下,新教商人会较一般人有更多的道德行为供应。在其所主导的商业环境下,社会对道德行为的需求也会更高,这将对商家形成普遍压力,让他们意识到不讲道德的成本升高,讲道德的好处也升高。这时候,仅凭理性而选择道德供应行为的商家也会增多,全社会的“社会责任”行为,管理伦理水准以及商业文明状态均因此进入更高境界。

简文至此,结论就是,企业家信仰对于企业道德行为进而人类文明是有极大的进步价值的。中国几千年,从不缺聪明与理性者,惟一欠缺的正是持信仰而特立独行者。恰是这样的“超理性”者在引领文明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讲,“让灵魂跟上脚步”尚有不足,中国企业家还须“让灵魂引领脚步”才是善之善者!管理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浅析商业职业道德规范化 篇7

一、文明经商、公平交易

所谓文明经商、公平交易, 就是坚持商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责任, 公正的搞好商业经营活动, 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及消费者的之间的关系。文明经商、公平交易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在商业经营, 价格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讲究商业信誉, 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提高商业经济效益, 文明服务, 礼貌代客, 反对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恶劣作风。文明经商、公平交易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商业的社会主义经营方向。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要明确国家利益是人民群众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 企业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商业企业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 遵循党的方针政策, 按国家法令法规和财经纪律,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不能只顾企业利益, 不顾国家利益。同时, 商业企业不仅要做到在物质利益上满足消费者需求, 而且要努力做到服务质量上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们常常称赞优质服务的商业企业“把党的温暖送到人们的心坎里”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 商业企业必须在质量、价格、品种和服务等方面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而不能单纯追求盈利。

诚然, 社会主义商业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 但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竞争, 绝不能出现资本主义商业那种尔虞我诈, 互相倾轧的关系, 而应当以正当的手段开展文明竞争, 做到即协作, 又竞争。

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 坚定不移地坚持商业的社会主义经营方向, 是开展文明经商、公平交易的前提, 而积极有效的开展文明经商、公平交易, 则是坚持商业的社会主义经营方向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以服务人员、奉献社会为宗旨, 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各行各业特别是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窗口行业, 都要根据自身特点, 对职工普遍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 加强岗位培训, 规范行业行为, 树立行业新风。

我国在商业工作实践中, 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而又十分成功的经验, 也涌现出不少自觉遵守商业职业道德的先进企业和个人。如开展“假如我是一个顾客”活动, 使广大商业工作者通过亲身经验, 了解服务对象的心里、要求和困难, 融洽同群众的感情, 自觉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工作效率;设立“商业职业道德示范柜”, 实行挂牌服务, 把服务承诺公布与众,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信誉小组”, 到顾客单位上门服务, 征求客户意见, 收集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工作, 积极改善与客户的关系等。有坚持方便群众、做好小生意的先进商店;有热情为消费者排忧解难的文明柜组;有把顾客当作亲人的优秀营业员。但也有个别商业企业和商业工作者, 单纯追求企业利润, 置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顾, 表现出唯利是图的经营作风。如在经营品种上, 厚此薄彼、重大轻小;在商品广告上, 哗众取宠、蒙骗顾客;在经营过程中, 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参杂使假, 甚至擅自提级提价、摊销假冒伪劣商品, 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些行为是与社会主义商业经营方向背道而驰的, 而且严重地践踏了社会主义商业职业道德。

二、优质服务, 宾至如归

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表现社会主义商业职工新风尚的重要一环。所谓优质服务、宾至如归, 就是在商业经营过程中, 自始自终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商业工作者应当具备的职业品德之一, 同时, 也是衡量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重要尺度。

由于社会分工, 决定了商业工作者必须一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为顾客服务, 必须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顾客的要求。因此, 优良的服务态度不仅能保证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吸引顾客, 扩大销售,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而且,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净化社会空风气的作用。对商业工作者服务态度的基本要求, 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八个字。

主动。是指商业工作者应当主动为顾客服务。如, 顾客上门时应当主动打招呼, 主动介绍商品, 主动向顾客展示和帮助顾客挑选商品等。一些商业企业将其更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主动上门服务, 主动征求顾客意见。总之, 商业工作者在接待顾客时, 应当事事主动, 而不能采取不理不睬、一问三不知的态度。

热情。是指商业工作者在为顾客服务时应当精神饱满, 态度和善, 语言可亲, 笑脸相迎, 笑脸相送, 礼貌待人, 仪表大方, 给人以悦目的形象。买与不买同样接待, 生人熟人一视同仁, 内外无别, 童叟无欺, 对任何顾客都不能冷若冰霜, 语气生硬, 更不能出言不逊, 伤害顾客的自尊心。

耐心。是指商业工作者在接待顾客时, 要宽宏大量, 百调不厌、百问不烦、有问必答、不辞辛苦, 多研究顾客心里, 多体谅顾客, 多为顾客着想。在听取顾客意见时, 不计较顾客语言轻重, 不计较顾客要求高低好坏, 尽最大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即使满足不了, 也应当耐心解释, 切不可以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更不应该与顾客争吵。

周到。是指商业职业者在为顾客服务时, 急顾客之所急, 想顾客之所想, 把方便留给顾客, 把麻烦留给自己。操作时要手快心细, 包装时应牢固美观。千方百计地为顾客设立一些必需的服务项目, 主动讲解商品的养护修理知识, 帮助解决急需的暂缺商品等等。

总之, 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是服务态度是与积极的工作态度相一致的, 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便不可能有热情的服务态度。而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热情的服务态度, 又是建立在对商业工作者的地位和重要意义的认识这个基础之上的, 只有认识了商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才能把为顾客服务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才能产生满腔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只有服务周到, 态度热情, 真诚相待, 才能“诚招天下客, 喜送四海宾”,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顾客至上, 讲究信誉

商业信誉, 是指商业企业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 给其他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留下的印象。所谓顾客之上、讲究信誉, 就是商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自觉贯彻和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商业工作的各项政策, 以顾客为中心, 顾客就是“上帝”, 努力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这也是商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品德之一。

社会主义商业企业必须坚持顾客至上, 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因为,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商业信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服程度。因此, 要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除了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外, 更重要的在于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商业政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信任, 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对党和国家有关商业政策的信赖。所以, 广大商业工作者应当以党和国家的商业政策为依据, 搞好商业的购销调拨工作, 特别是对一些有关的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政策, 更要认真落实到商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在商业信誉的建立过程中, 一方面要坚持质好量足, 价格公道的原则, 绝不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 应努力做到计量准备、不缺斤少两。因为, 任何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都是与社会主义商业职业道德不相容的。同时, 商业工作者还必须严格执行物价政策, 做到明码标价, 不随意提价、变相涨价或削价, 不参杂使假, 一定要以优质的产品和和合理的价格取信于民, 一切为消费者负责。另一方面, 还必须严守经济合同。实践证明, 严守合同, 忠实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企业便享有较高信誉;反之, 则会降低甚至消除信誉。

四、业务精通, 技术过硬

商业工作者能否以满腔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投身工作, 对于商业工作任务的完成, 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 仅有工作热情是不够的, 还必须将满腔的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就是要求商业工作者应本着以为民负责的精神, 努力做到业务精通、技术过硬,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所谓业务精通、技术过硬, 就是要求商业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充分了解商品的各种性能, 并且要有熟练的柜台操作技能。一方面, 商业工作者应当了解商业经营过程和服务对象。只有对商品经营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才能充分理解商业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更好的使商业工作与商品流通全过程协调一致, 做到货畅其流, 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 只有对服务对象加深了解, 即对本地区的购买力状况、购买力投向、顾客的心里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才能顺利开展商品经营活动, 有效地进行销售业务, 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另一方面, 商业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商品知识, 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商业工作者应当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 指导消费, 合理地组织商品货源;同时, 还必须尽可能地掌握商品的产地、原料、质量、规格、品种、性能、用途以及使用、保养和维修知识, 以随时解答顾客的问题。商业工作者要刻苦专研各项操作技能, 努力掌握“一把准”、“一刀准”等过硬的度量技术;练就迅速、牢固、美观的商品包装技能;达到“问不倒”、“难不住”, 并能洞察顾客心理, 充分满足顾客的要求。

诚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将不断被商业所采用。这样, 商业工作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业务知识范围和难度将会更广更大、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广大商业工作者进行学习和研究, 努力建兴科学发展观, 从而使商业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摘要:职业道德是精神文明转化为物质文明的纽带,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水平。实现这个任务, 就要求各行各业的职工都能够搞好本职工作。职业道德可以帮助职工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具备了这些职业道德素质, 他们就能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劳动, 尽心尽力地从事本职工作, 提高劳动与工作效率, 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商业道德与伦理的缺失及其构建 篇8

关键词:商业伦理,伦理道德,商业伦理建设,企业道德规范

一、商业道德与伦理缺失的现实表现

商业道德与伦理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人处理与相关利益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良好原则。伦理道德在中国人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 但就商业目前的状况来说还没有形成真正有约束力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商业的行为, 多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服务业卫生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广告商业欺诈问题、恶性竞争问题、偷税漏税问题、损害职工权益问题等等折射了现代商业伦理道德丧失的不堪局面。这些问题不能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巨大的伦理道德沦丧, 造成社会的经济秩序混乱, 阻碍经济发展。

二、商业道德与伦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人不讲诚信就不能立身安命, 企业违背商业道德, 也终是害人害己。坚定地恪守商业道德, 是企业立足市场、取信于民、塑造良好形象、增强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对这个基础, 只能不断夯实, 不可一时松动。

一些企业对商业道德置若罔闻, 对法律法规随意践踏。不把经营事业的目光放在“永续经营”上, 而着眼于“短线操作”, 然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这些企业把商业道德抛到九霄云外时, 企业本身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市场会对它们进行公正、无情的道德审判, 并将它们淘汰出局, 万劫不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永远没有赢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 在美国、西欧、日本的一些先进的企业, 就已经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严格的伦理制度和监管制度, 企业不再认为企业的竞争是赤裸裸的斗争, 不再认为打垮对手就是赢得了自己。这些认识, 促使企业改变旧有的经营观念, 把企业定位在追求利润与推动良性的社会变迁上, 使企业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因此, 要同时兼顾企业伦理与企业的生存绝非不可能, 伦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有了它, 企业可以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

三、商业道德与伦理目标及建设措施

圣雄甘地提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 其中有一条就是“没有道德的商业”。有一个被欧美常用的治本工具被我国忽视了, 那就是商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企业发生的种种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是表象, 深层次地反映出企业家与员工的道德必须要提升, 只有加强全体员工的道德伦理教育与培训, 企业在平时的经营管理中才能采取合理的商业伦理来决策和行动。因此,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 必须加强伦理建设。比如,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道德缺失行为的成本等。

1. 制定并执行企业伦理守则

伦理守则所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股东、政府、社区、社会大众等的责任关系, 它同时包含公司的经营理念与道德理想, 如同一般人的座右铭, 多少可以反映公司的文化与行为、生存的基本意义和行为的基本方向。企业信奉的伦理守则应贯彻到经营决策的制定以及重要的企业行为中。在建立伦理法则的同时, 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审核以及控制系统加以强化, 并对破坏伦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罚, 公司必须让大家都明白, 组织里决不容许违反伦理的行为。管理人员对违规者的默许, 将会严重破坏组织走向更具伦理气候的环境。

2. 设定伦理目标

企业伦理目标强调企业行为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还必须具有伦理价值。企业目标制约下的行为不仅不能违背以法规形式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 而且要进一步以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 主动实现道德自律。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企业生存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企业的生存其实并不是一个目的, 而是一个手段, 是通过企业的生存, 求得顾客的满意。所以, 当一个企业非要用不伦理的手段才能生存的话, 它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 必须达到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的统一, 只有两者并举, 企业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3. 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

现在不少国外的大企业, 在员工的教育训练课程中, 邀请诗人、哲学家为员工上课, 目的就是希望员工能对身边的人与物有更高的敏感度, 帮助员工在道德思想和行为中注入强大个人意志, 防止破坏性的道德沦丧。企业也可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协助推动社会良性改革,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司的向心力, 激励员工士气, 同时也可提升个人的品质, 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 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这样, 道德伦理风范不再是企业必须维持的一个负担, 而是统治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因此, 企业应加强员工有关企业伦理教育, 注重培养反映企业价值观的态度观念、思考方式等, 让员工深刻了解到企业更高一层的使命。

4. 由上层开始推动伦理建设

事实上, 作为成功的企业, 应该是一个合乎高标准伦理的公司, 在劳资关系、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法令等企业文化上, 都有相当的进步;而成功企业中卓有成就、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 恰恰是最有资格提升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物。因此高层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是赋予企业的指导价值观以生命, 建立一个支持各种道德行为的环境, 并在员工中灌输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感, 让员工体会到遵守伦理是企业积极生活的一面, 而不是权威强加于的限制条件。领导要敢于承诺, 敢于为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而采取行动, 同时当道德义务存在冲突时, 敢于以身作则。如果绝大部分的企业领袖能充分认识并致力于提高企业伦理, 我们社会的人文精神、生活品质自然也就提高了。那时候, 我们的经营环境会大大改善, 产品的国际形象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企业也将得到他们应享的“回报”。

同时, 仅有企业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 还要加强社会全体的公民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社会层上也要加强全体社会的道德体系建设。唯有这样, 市场经济才能够有序、有活力, 低成本、真和谐。

参考文献

商业道德缺失引发的公司治理危机 篇9

直到上世纪末, 不少企业还只把遵守国内的法律法规作为是否符合商业道德的唯一标准, 而当荷兰公司阿霍德假账、美洲航空公司养老金丑闻、纽约证交所高薪丑闻、共同基金业欺诈丑闻、《英国每日电讯报》老板灰色收入丑闻、波音加油机丑闻等相继暴光后, 已经将企业驱赶到了道德困境的死角, 一切结果似乎预示着公司治理制度正在垮掉, 商业道德已经沦丧, 建立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和透明的公司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于是, 在困顿中, 重视商业道德意识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 并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 要成功就必须赢得客户的信赖, 要维持正常的公司治理, 就要保证公司有效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 有效控制利益冲突和矛盾。好的公司治理不仅仅要企业遵守法律, 遵守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 更要防范腐败贿赂, 保证企业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和商业原则。

众多公司丑闻事件的出现, 促使经合组织不得不对公司治理原则进行改进。1999年5月经合组织制定了《O EC 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 提出对股东权利公开、董事会透明等原则, 更多地强调完整的财务公开程序、机构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作用和影响。为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许多国家都在参照这一原则抓紧构建本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2004年, 经合组织重新修订的《O E C D公司治理准则》, 侧重对利益相关者和投诉者的保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O EC D公司治理准则》明确写道:“公司治理只是公司运行大环境的一部分, 其中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竞争程度等。公司治理框架还依赖法律、管理和制度环境。除此之外, 诸如商业道德、公司对社区公共利益和环境等的意识也能够影响公司的声誉和公司的长远生存。”不久前, ACCA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工会) 和亚洲C FO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 即《公司治理、商业道德与CFO》也显示到, 随着公司CFO在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加强公司透明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今在企业中培养并保持良好的道德规范比5年前要重要得多。报告显示, C FO的角色仍在不断演变之中, 对于在公司道德行为的责任方面自己应扮演的角色, 许多CFO正寻求更明确的答案。近70%的CFO认为, 他们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约超过一半的CFO表示, 应该在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决策层推进道德价值观的整合;18%的C FO则认为, 对于他们个人而言, 确保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另有52%的CFO认为这一点对他们十分重要。而ACCA总裁布理维也认为:“良好的职业操守对于有效的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许多公司董事会已经日益意识到公司需要拥有正确的道德文化。此次研究同样也印证了这一点。亚太地区的C F O都相信, 职业操守在工作场所越来越重要, 而且他们在推进良好职业操守的进程中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一切让我备感鼓舞。”可见, 商业道德在公司进行有效治理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由于法律缺少恢复信任的道德力量以及构建诚信的能力, 一些国家在解决近年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似乎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尽管如此, 当前公司治理的失误并不能归咎于法律的不完善或实施力度不够, 而是应归咎于对商业道德的忽视。

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要求公司妥善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及社会间的关系, 要公平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 决策及信息要高度透明, 要勇于承担行为责任等。而决策及信息高度透明、承担行为责任、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等, 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 并与商业道德息息相关。在美国, 大部分公司采用的是法律遵守机制, 同时在公司规章中兼顾道德因素。如果仅从道德角度讨论公司治理问题, 从根本上可归为组织内外部的关系处理和构建诚信这两个方面。

根据H i t t的研究, 企业管理者有两个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保证制定的决策符合道德要求, 其次是让组织在道德氛围中成长, 保证每个员工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也有一些学者将目光锁定在下面两个原则上:明确制定详尽的决策道德纬度, 制定并保证道德准则得以实施。在现实中, 大家公认道德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但在组织中就不是这样。

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C EO和主管们在行使权力时忽视了商业道德呢?Badaracco认为, 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可能会使公司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 但从长远角度来说, 恰恰使得公司的利益得到保障。如果道德和利润对公司的生存、成长和成功同样重要, 那么不道德的商业行为就会使公司的声誉受到损害, 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Harshbarger和Holden曾指出, 公司所面对的大部分治理问题其实早就存在了, 只是公司所处的环境与以前相比更具有挑战性了。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 无效的公司治理都具有很强的威胁性。有效的公司治理必须依赖正直诚信等道德准则, 这些道德准则是公司核心价值的体现, 对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作用。一系列与伦理道德相关的规则和实践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 其中大部分的规则和实践是与公平、诚实、正直等分不开的。一个公司要想生存发展, 就必须获得利润, 但是, 对利润的追逐必须囿于道德的范畴之内。这样, 公司就必须服从一些与道德相应的政策, 如保护环境, 实施道德培训计划等。这些都有助于公司构建良好的形象和提高美誉度, 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增强对员工的凝聚力, 从而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但是在现实中, 重建信任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给MBA补商业伦理道德课 篇10

这场依然在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 不但让华尔街那些名校毕业的MBA精英们充分暴露出人性中的贪婪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也让商学院教育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

面对前所未有的道德拷问, 全球各地的商学院都对MBA教育忽视对学生商业伦理道德培养缺位的状况进行深刻反思, 并纷纷加强对MBA学生的商业价值观、社会责任的教育。

商学院面对“道德拷问”

“金融危机都是商学院惹的祸”, 这是很多人对商学院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扮演了怎样角色的看法。

北京大学研究员、威雅仕管理教育机构总经理李懿恒认为, 对于造成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是美国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的无限制发展、政府对金融创新缺乏系统监督以及美国消费者的过度需求等造成的, 但也反映出人性的贪婪和行为不自律的恶果。而在华尔街投资银行中掌握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 正是接受过良好训练、熟练地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顶尖商学院的MBA精英们。正是那些在导致全球经济海啸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具有MBA教育背景的华尔街高管们, 让整个社会对商学院的教育产生了怀疑。

顶着耀眼光环的商学院, 正在面临着一轮前所未有的道德拷问。

即使是商学院的院长们, 也不得不开始正视这种压力并进行深刻地反思。例如, 哈佛大学认为次贷危机的爆发的原因除了有华尔街受到的利益驱动、监管缺失, 其中商学院也难辞其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就是美国顶尖商学院都注重为华尔街培养所谓的“Y o u n g Smart (年轻且精明) ”的投行人才, “结果是那些涉世不深、又急于快速致富的人将世界推入深渊”。

“目前的危机提供了很多证据, 表明培养学生的贪婪, 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好想法, 也许我们以前有很多目标, 是和公共利益甚至企业利益相错位的。”菲律宾亚洲管理学院院长埃斯特拉达教授在中国举行的一次商学院院长论坛上这样表示。在他看来, 正是由于人们过分关注短期的利润和回报, 才使金融危机不断加剧, 即便是那些风险评估机构, 也被用来引诱鼓励大家做高风险投资。

而在国内, 从“三聚氰氨事件”到波及中国经济甚为深远的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热点引发的人们对商学院的批评, 也在促使着商学院对MBA教育中商业伦理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进行深刻的反思。例如,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吴立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很多商学院教授用“商场如战场”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把市场上的其他人看成敌人, 于是到了商场上学生便会采取各种方法甚至不正当的手段来赢取利益。这种教育方式, 显然“会让学生放弃了应有的道德标准”。

商学院要加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商学院不但在对MBA教育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正在进行着积极的改变, 纷纷加强对了MBA学生的商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目前, 哈佛大学商学院已经开始在毕业生中推行宣誓制度, 旨在昭示世人对于学生职业伦理的重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则认为, 商学院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教授专业的知识, 还应加强学生领导力特别是责任感的培养, 对学生的短期行为和长期效应进行指导。

在中国内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已经把商业道德课程列为必修课, 并且不断尝试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避免学生过分地追求利润和金钱并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智慧投入到社会、咨询服务、非营利组织中, 并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念。

目前, 国内很多商学院都在加强对MBA学生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 希望通过这种努力来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关专家表示, 商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寻求有效的途径影响学生对成功的评判标准, 一些专家甚至建议通过宣誓仪式的方式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形成正确的商业信仰。

国际商学院联合会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菲尔南德斯表示, 对于商学院来说, “现在更加认识到需要培养的这些企业领导者, 他们必须关注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并且要强调企业对于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据称, 该组织和《联合国全球契约》有一个合作, 提出了负责任的管理教育原则, 目前全球已经有214个商学院加入这一倡议, “决心要为未来培养具有可持续企业发展思维的企业领导”。

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赵纯钧教授认为, 商学院在培养学生时“应着重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同时也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将社会责任、商业伦理作为一种真正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他指出, 商业价值观“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两门课程, 它应该是融合在商学院的每一个教学过程中, 成为学生真正接受的价值观, 将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商业伦理融入到他的商业信仰里。”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所言, “商学院的院长、教授和学生的身上, 也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道德困境 篇11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商业道德困境 解脱途径

我国自1992党的十四大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写入我们的党的报告时,就标志着我们走进了市场经济,如今在追逐利润最大化成为共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曾经“一穷二白”的国家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享受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喜悦的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问题正在凸显,特别是最近几年爆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安全问题等等,这些恶性事件像一把把利刃,划出道道令人触目惊心的伤口。

1 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困境

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困境是指:商家对商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认知清楚,理智上也十分赞同,但在实践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明知故犯。

1.1 诱使商家进入商业道德困境的原因。以供求关系的无形之手来调节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它运行的核心机制是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扩大商品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额、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它外在的表现是竞争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天然地形成二个功能: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它必须促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规律除了要求提高商品的质量、服务水平和降低价格外,还需要采取各种经营手段,千方百计地抢占廉价资源和扩大销售市场。所以,商人在竞争的游戏规则中,不得不学会挑战法律的各种本领,这就造就了商人具有不择手段的基本特性。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所以我认为诱使商家进入商业道德困境的原因是商家对利润最大化的痴迷追求。

1.2 正确看待商家的逐利行为。近代经济学的鼻祖、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他有两部巨著,一部是讲市场经济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这本书是1776年出版的,另一部是讲伦理道德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首版,共修改6次),从两部书的出版时间可以推算出,是先有《道德情操论》,后有的《国富论》,斯密本人把《道德情操论》看得远比《国富论》重的多,而且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1790年他去世,斯密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过6次修改,而《国富论》恰恰是在修改《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完成的。尽管《道德情操论》早于《国富论》但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国人只知道《国富论》,不知道《道德情操论》。这主要是因为《国富论》100多年前就由晚清思想家严复翻译过来,《道德情操论》直到1998年才翻译进来,近年来被温家宝总理推荐才引起大家重视。亚当.斯密的全部理论研究出发点是人性,他一生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以人性为基础构建一个符合人性的秩序。在他看来,人性具有两面性:利己性和利他性。他在《国富论》这本书中说:“我们的晚餐不是得自屠夫、酿酒商人,或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特别关注。我们认为他们给我们供应,并非行善,而是为了他们的自利。”这主要说的是人性中的利己性;他在《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意思是说,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斯密认为,这种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的,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恒。可见,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对人性的看法是双重的。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應该是商家有追逐利润的权利,而且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人性利己的表现。但前提是人性还应该有利他的一面。商家行为如果只做到了利己却不利他的话就会体现道德滑坡现象。这样的行为不仅不会被社会认可和尊重而且最终也是没有好结果的。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我们看到了:“毒奶粉”事件的出现使“三鹿”一落千丈,老百姓失去了一个本来可以信赖的品牌奶粉,中国从此也少了一个大型的食品企业;“瘦肉精”的出现使“双汇”瞬间陷入了生存和经营危机;“地沟油”的出现也让人们在餐桌失去了胃口,人们谈油色变;还有“染色馒头”的出现让相当一部分的人们不敢再去超市买熟食了。所以说:“没有道德(不利他)的企业如同朝着悬崖开车,跑的越快死得越早,没有道德的经济行为是不会永恒的”。尽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那为什么还有商家明知故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安危呢?笔者个人认为,商家的选择是不是符合这样的等式?收益>成本=利己:商家认为当经营利润远远大于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成本时他会选择把人性天平的砝码倾向利己的一端,而不屑利他的那面。如果商家做出了这样等式的选择的话就会自然进入商业困境。

2 市场经济下商业道德困境解脱的途径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知商家的只利己不利他的缺乏道德行为是以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道德建设时,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使不道德行为获得的利益损失最大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现象,走出商业道德困境,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有三:

2.1 建立严格的相关信息登记、搜集、储存、公布、查询制度。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每个商家的相关信息会广为人知,这时商家人性的利己不利他行为就会得到约束,不道德行为就很难得逞,即使侥幸得逞,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不道德行为就有机可乘。这样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严格的相关信息管理制度,使市场中各个行为主体都能较为方便地获知对方的信息。在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一点能够做到。

2.2 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惩处力度。不道德行为的目的即然是获取最大利润,我们就应反其道而行之,力争让每一个不道德行为都受到利益上的重大损失,惩处力度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惩处的额度要足以产生震撼性的效果。要让不道德行为成为一个让敢以身试法的商家倾家荡产的高风险行为。现在我们社会的情况是欺诈、商业贿赂、制假、贩假等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太低,风险太低,不道德者有恃无恐。我认为对于这些情况发生,必须严惩。

商业银行中道德风险的博弈性研究 篇12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道德风险的客观描述

道德风险可以定义为契约的乙方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 采取契约甲方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 从而导致的甲方的损失或乙方获得利益。

从定义来看, 道德风险根源在监控的失效造成人的自利性放大, 从而导致道德风险。诚然, 道德风险不论在新型市场还是在成熟市场环境中都普遍地存在, 只不过转型期中国有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尤为突出。

企业 (自然人) 故意不还款或延时还款。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借款自然人的信用没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 因此, 有些借款人企业乘机钻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空子。一般来说, 有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 为了不还旧账就变更了企业的法人代表, 或者是真的没有能力还贷, 干脆采取被兼并、解散或破产等形式, 借改制之机, 架空银行贷款, 使银行贷款成为呆账坏账, 想追回也没有地方可追。有的企业即使投资盈利, 也称投资失利, 因为股东对企业投资经营状况不了解, 这个风险就由银行来担;还有一些企业已经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了, 但是仍然承诺“银企合作”, 银行如果贷出款项肯定就回收无望了;更有甚者, 有的企业干脆是有钱也不还, 任其贷款逾期, 银行想收回贷款也没办法。

资料显示, 截至2007年末,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6.17%, 在上年末7.09%比例的基础上全年呈持续下降趋势。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684.2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据较之上年末12549.2亿元人民币的数据略有攀升。分机构看, 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最低, 为0.46%;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2.15%;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是最高的, 为8.05%。2007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大约52.6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9.7%, 总负债为49.6万亿元, 同比增长18.8%。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道德风险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可以说,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就是道德风险的损失。

二、模型的假设和建立

博弈论认为, 每一个完整的博弈过程一般由下列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一) 参与人。

在博弈中, 每个参与人都是一个决策者。这些决策者彼此之间互为对手, 对手可以是个人、企业, 也可以是国家。假设每一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的, 都根据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自身损失最小化的原则进行决策, 博弈中的参与人数大于或等于2。当在有两个参与人时, 称为两人博弈;当有n个参与人时 (n>2) , 称为多人博弈。

(二) 策略。

它是指参与人可供选择行动的范围。在博弈中, 每个参与人可供选择的策略数可以是有限的, 也可以是无限的。有限策略的博弈称为有限博弈, 构成了博弈论研究的主体。在有限博弈中, 若参与人在决策过程中, 对若干可选策略中各个策略彼此相互独立时, 称为单纯策略;反之若参与人按某种概率分布对可选策略进行组合, 称之为混合策略。

(三) 支付或效用。

它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程度, 它是所有参与人策略或行动的函数, 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核心问题。

(四) 均衡点。

也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 在这一点上, 假设其他参与人不变换策略, 任何单个参与人不能以单方面变换策略来提高他的效用程度。

按照博弈论的假设, 我们建立银企之间的博弈模型, 假设贷出银行为博弈方1, 贷入企业为博弈方2, 银行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核查和不核查;企业也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瞒报和不瞒报。作为理性经济人, 他们都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理性, 由于现实中两者各自利益上的权衡和决策, 使得他们具有如下的博弈支付矩阵:

银行可以选择“核查”和“不核查”两种策略, 采取“核查”时将花费核查成本C。企业也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瞒报”和“不瞒报”, 如果企业“瞒报”, 它必须承担事发后的风险成本R, R同时是银行的收益 (R>C) , 并处以F的罚款;如果“瞒报”没有被“核查”到, 企业将获得额外收益E (E>R) 。

三、模型的研究和分析

根据上面的收益矩阵, 我们采用划线法发现, 这个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因为银行“核查”, 企业就会选择“不瞒报”;企业“瞒报”, 银行就会选择“核查”策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因此该博弈中两博弈方的决策原则是不能让对方预先知道或猜到自己的策略, 应该以随机的方式选择策略, 并且随机选择两种策略的概率不能让对方又可乘之机。

我们假设银行以概率p选择“核查”和概率q选择“不核查”, 企业以概率m选择“瞒报”和以概率n选择“不瞒报”, 那么根据上述决策原则, 银行选择“核查”和“不核查”的概率为p和q一定要使企业选择“瞒报”的期望收益和“不瞒报”的期望收益相等, 即:

p (-F-R) +q (E-R) =p·0+q·0 (1)

简化可得:p (F+R) =q (E-R) 。又因为p+q=1, 因此undefined

这就是博弈方1 (银行) 应该选择的混合策略。同理, 博弈方2 (企业) 选择“瞒报”和“不瞒报”的概率为m和n, 也应使博弈方1选择“核查”的期望收益和选择“不核查”的期望收益相等, 即:

m (-C+R) +n (-C) =m·0+n·0 (2)

简化可得m (R-C) =nC。又因为m+n=1, 因此undefined。

这就是博弈方2 (企业) 的混合策略。

当博弈方1以 (p*, q*) 的概率随机选择“核查”和“不核查”, 博弈方2以 (m*, n*) 的概率随机选择“瞒报”和“不瞒报”时, 由于谁都无法通过单独改变自己随机选择的概率分布改善自己的期望收益, 因此这个混合策略组合是稳定的。这就是本博弈惟一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其中undefined。

由 (1) 式知, 若p*=0时, 表示银行“不核查”, 此时企业“瞒报”的期望收益大于“不瞒报”的期望收益, 即E-R>0。

其经济学意义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企业期望的额外收益与风险成本的差。它大于零表明:企业守约“不瞒报”按时还款的支付要比企业赖账或延期还款的期望的损失更大。所以, 理性的企业不会去选择“不瞒报”。

类似地, 若p*=1时, 表明银行“核查”, 此时, 企业“瞒报”的期望收益小于“不满报”的期望收益, 即-F-R<0。

从而,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银行的“核查”力度小于p*, 则其收益小于零, 企业必然选择“瞒报”。所以, 为了防止企业的“瞒报”行为, 银行应当选择“核查”力度大于或者等于某一临界点p*。此时, 企业必然不敢“瞒报”。显然p*越高企业越不敢“瞒报”, 但p*越高银行的“核查”成本就会越高。所以, 银行权衡的结果就是选择概率undefined来“核查”。

同理, 在 (2) 中, 若m*=0时, 表示企业“不满报”, 此时银行的“不核查”的期望收益大于“核查”的期望收益, 即0>-C。

其经济学意义我们不妨可以理解为:银行期望的收益与核查成本的差。它小于零表明:银行期望的核查成本损失要比“核查”可获得的收益更大。所以, 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 银行不会选择“核查”, 只会在企业“不满报”策略下选择“不核查”策略。

类似地, 若m*=1时, 表明企业“瞒报”。此时银行的“不核查”期望收益小于“核查”的期望收益, 即0

从而,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企业的“瞒报”概率大于m*, 则其收益大于零, 银行必然会选择“核查”策略。所以, 为了防止银行“核查”, 企业就会选择“瞒报”的概率小于某一临界值m*。此时, 银行必然不会“核查”。显然m*越小, 银行越不会“核查”, 但m*越小, 企业的收益就会越小。所以, 企业权衡的结果必然会选择以概率m*的“瞒报”策略。

四、防范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主要对策

防范和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长期任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防范。

(一) 加强商业银行职业道德建设。商业银行忙于运营指标时, 往往忽略了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应作为商业银行推动金融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中心环节长期不懈地抓下去。以人为本,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强化银行从业人员自省, 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

(二)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防范道德风险。既要从源头控制道德风险, 也要全过程控制道德风险,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防范道德风险的管理规范, 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优化信贷业务流程, 建立集中化的信贷风险数据库和信贷风险评级工具, 加强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推进信贷评估、审批和监管的一致性, 有效控制信贷业务道德风险。

(三) 建立稽核和信贷管理人员垂直领导体制, 弱化分支管理层的人事决定权, 从源头治理资产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稽核和信贷管理人员可以考虑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 垂直领导, 各级分支机构的稽核或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稽核或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 并对上一级稽核或信贷主管负责。根据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 将其分为若干等级, 授予相应的稽核或信贷的审批权限。

(四) 实行司法独立, 加大法律的惩戒作用, 降低道德风险。保持司法独立性, 健全法律, 加大惩戒力度, 严格执法非常重要。要减少政府官员对司法的干预, 保持司法公正性, 切实解决“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纠”的问题, 增强各方面对法律的信赖。完善现行法律, 对于金融领域犯罪的新形式, 加快法律的立法速度, 从而更快更好地降低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志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控制机制的研究[J].北方经贸, 2006, 1

[2].http://www.stuse.com/Artic leShow.asp?id=2901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二版)

上一篇:生活需要简单下一篇:正交设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