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2024-10-31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精选12篇)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1

摘要:通过介绍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探讨了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的设计思路, 并对该设计的实施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关键词: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发展性评价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按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复杂工作环境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与高分子材料加工工作过程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 需要进行基于高分子材料加工工作过程的整体化职业资格分析, 将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相结合, 兼顾高分子材料加工工作过程分析、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专业教学设计, 确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遵循认知的基本规律,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的需要, 灵活选用项目教学等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 实现“做中学, 做中教”;采用适合工学结合的评价方法, 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职业行动领域和工作过程分析与教育基本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目标方面体现促进学生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职业领域内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在学生学习方面体现参与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工作过程;在课程开发方面, 体现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任务分析。在职业分析层面, 确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职业行动领域与工作过程;在课程内容方面, 确定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职业工作有重大意义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与工作过程的关系;在课程转化方面, 按照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规律, 组织系统化的学习内容结构, 使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职业能力要求能够融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课程中。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培训及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着多层面的区别。

职业分析塑料制品成型制作工 (6-09-02-02) 包含塑料注塑工、塑料挤出工、塑料压延工、塑料发泡工等职业小类。对塑料挤出工与塑料注塑工这两个塑料制品生产从业人员最多的职业小类进行分析, 这两类工种包含如下职业行动 (工作) 领域:塑料材料配方设计、塑料材料制备、塑料原材料测试、塑料制品性能检测、塑料挤出工艺设计与调试、塑料注射工艺设计与调试、塑料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制品开发、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模具制造、制品营销、塑料制品生产管理等。以塑料注射成型、塑料挤出成型所包含的职业行动领域为线索, 选择能够促进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部分职业行动领域, 将其转化为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学习领域, 如图1所示。

核心课程的开设这些学习领域所对应的课程皆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除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外, 从通识能力、拓展能力及专业支撑能力培养等方面综合考虑, 构建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这一专业核心课程应在开设机械制图与AutoCAD、高分子物理、塑料材料及其配方设计、机械工程基础、PRO/E等课程后开设, 与塑料注射成型、塑料挤出成型、Moldflow (MPI) 等课程同步开设。其功能是直接培养学生的塑料制品设计能力及模具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对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实践的反思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诚实守信意识与团队意识, 安全生产意识。并对塑料注射成型工艺设计与调试、塑料挤出成型工艺设计与调试、塑料制品模流分析起促进作用。

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整体设计

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整体设计思路通过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解决工作与学习内容、流程、方法、要求、工作难点, 国家标准与企业标准, 工具与装备、工作部门及人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 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确定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前期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分析, 合理安排学习进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遵循认知基本规律, 实现“做中学, 做中教”。教学条件方面, 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设施设备, 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 多层面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其对企业的作用进行评价。

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职业行动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 描述塑料成型模具是塑料制品成型生产中的主要技术装备。塑料模具、塑料设备与塑料工艺被称为塑料制品生产的三大支柱。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直接关系到制品质量、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在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中, 设计主导一切。塑料制品的设计除考虑使用性能、经济成本外, 还需考虑塑料制品成型的工艺要求。在接受客户订单后, 设计部模具设计人员与工程部产品开发人员一道, 对制品进行工艺性分析, 做制品模流分析, 制作模流分析PPT文档, 绘制模具报价图 (其中应包括模具的基本结构, 如模具分型面、模仁结构、模具的标准模架规格、浇注系统的结构、制品脱出结构、温度调节系统结构等, 并进行模具估价) , 并与用户讨论达成设计意见。根据与用户讨论达成的设计意见, 设计部模具设计人员设计模具2D结构总装图。进行3D分析并分模。送客户确认。绘制零件明细表单。订购标准件与小钢料。绘制模具零件图。整理2D与3D文档, 刻碟存档。打印2D装配图与零件图。模具制造部根据设计部提供的二维与三维设计文档制造模具。在成型部试模。试模中出现制品质量问题时, 设计部模具设计人员应与成型部调试人员、工程部产品开发人员一道提出改进方案。在塑料材料、工艺条件调整均不能达到制品生产要求时, 可修改模具结构。提出修模方案时, 应尽量使模具整体结构不受影响。制定修模方案后, 在制造部进行修模。再试模, 直到成型出客户认可的产品为止。成型部制定成型工艺规程, 批量生产制品。

工作过程分析 (1) 工作对象:塑料制品模流分析;模具报价图绘制, 与客户沟通;在与模具制造工程师沟通后, 进行二维装配图绘制;零件图绘制;零件表单编制;3D分模;模具安装与调试;当出现试模异常时, 拟定修模方案。 (2) 工作所需工具:注射机及其操作说明书;安全操作规程;企业设计标准;AutoCAD模具设计外挂数据库;安装设计软件 (AutoCAD、UG、Pro/E、MPI) 的计算机;局域网。 (3) 劳动组织方式:首先, 营销部接单。将塑料件零件图 (有二维.dwg、三维.prt两类) 或仿制件实物、零件使用技术要求、生产数量、交货时间要求通知设计部, 并提出模具设计期限。其次, 模具设计部做流动分析。设计人员和营销部人员一道与用户讨论成型方案, 确定制品材料、结构, 设计模具初步方案, 经与模具制造部讨论制造与装配问题, 综合考虑制品成型要求, 确定模具总装图。做3D分模。测绘模具零件图。制作模具零件表单。图纸会签。标准件订购, 钢料订购。再次, 模具制造部接设计部全套设计文档。跟进师 (装配钳工) 分配零件加工单。领取标准零件。跟进师将加工的零件与标准零件进行装配。最后, 成型部试模。模具设计人员与跟进师协助试模。样品交由营销部人员送用户确认。批量生产制品。生产期间, 需对模具进行日常保养, 如防尘防锈防机械损伤等。试模出现问题时, 应由工艺调试人员、模具设计人员、跟模师共同沟通, 提出改进方案, 必要时应修模, 修模方案由三方人员协商提出。模具使用中出现磨损或损伤, 由设计人员与跟模师共同提出维修方案。 (4) 工作要求:模具设计人员应能熟练地与客户沟通, 根据客户的要求按计划进行模具流动分析、模具2D结构图的设计、并进行3D分模;确定材料订购计划, 绘制产品图与模具零件图;并对所绘制的2D文档及3D分模文档负责。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6S工作要求。根据QC活动, 评价并反馈本次模具设计与调试工作的经验。

学习目标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是课程预期的结果, 即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所期望的结果, 包括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应达到的状态。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塑料模具设计的真实工作环境中整体化地解决模具设计综合性专业问题及培养模具设计技术思维能力。应包含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等几方面。用塑料模具设计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 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做什么, 而不是知道什么。

1.学习目标具体表述。学生在教师引导及同学的协助下, 明确任务实施的要求, 借助网上资源或其他技术资料, 分析制品结构工艺性, 校核成型设备参数, 选择模具标准零件, 选择制模材料, 分析注射模具浇注系统、排气系统、脱出系统、侧抽芯机构、安全控制机构、定位系统、温度调节系统, 做流动分析, 进行模具二维与三维设计。分析挤出机头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计划, 进行检查反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正确使用设计标准, 使用的设计软件应与企业一致。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及评价反馈。学习完本课程后, 学生应能以单独或合作的方式, 做制品分析报告, 能识读模具工程图、能设计模具。具体包括: (1) 能分析制品的结构工艺性, 对不合理的结构与选材方案提出改进措施, 并编制制品改进分析报告。 (2) 能做模具报价图。 (3) 能识读模具工程图, 编制模具零件表单与订料单, 测绘模具零件图。 (4) 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设计模具二维与三维结构文档。 (5) 能选择成型设备。

2.学习情境与工作及学习任务。学习情境1:注射模具零件订料单的编制;学习情境2:注射模具零件图的测绘;学习情境3:两板式注射模的设计;学习情境4:三板式注射模具设计;学习情境5:带侧抽芯结构的注射模具设计;学习情境6:制品改进分析报告的编制与模具报价图的绘制;学习情境7:热流道标准原件的选用;学习情境8:管材挤出机头设计;学习情境9:吹膜挤出机头设计。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头脑风暴”法、“四阶段”教学法、引导课文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习得过程性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成几个学习任务后, 应穿插传统讲授与讨论, 将过程性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梳理, 形成局部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以弥补项目教学的不足。

教学条件的综合运用完成本课程的教学, 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团队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企业专家参与指导模具的拆装、安装与调试教学任务, 参与指导学生的模具设计。校外实践专家既有本地专家, 也有外地专家;既有大型上市公司的专家, 也有小型企业的专家。外地专家通过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设计的指导与点评。这种教师队伍结构, 既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也可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域企业的模具设计技术上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应建立学生与教师团队的网络联系方式, 实现网上设计指导与利用网络平台的共同设计, 利用企业产品调试的生产过程, 完成模具设计、拆装及调试的任务。

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也是为完善课程整体设计提供信息。在课程实施中,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 学生之间互评为辅, 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行动中的表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尊重学生彼此间的个性化表现;允许多元化、多元标准的存在,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允许问题解决有不同的方案。评价中尽量用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 避免简单化的分数或等级的评价。评价机制整体化, 既有学生的表现与产品依据, 又可将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在评价中教师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 根据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情况, 给出总体评价和改善意见。要求学生参加塑料成型工、模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考试等级以高级为目标, 从社会认可角度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课程结束时, 征求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主要包括对课程组织、课程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反映。通过测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及工作经验, 比较学生学习前后的知识技能的测试结果, 对课程设置目标进行检验。要进行学生工作后的反馈调查, 了解学生在对口工作中是否使用了学到的新知识;要了解企业的反馈信息, 了解学校的毕业生为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材针对课程的每个学习情境编制学生工作任务页、学生学习引导课文、学习材料。学习材料有模具动画、企业生产实例 (制品三维与二维文档、模流分析文档、模具总装图三维与二维文档、全套零件图) 、代表性企业设计标准及设计部工作职责、模具常用钢材、ISO训练题、QC质量标准等内容。这些教学资源若实现网络共享, 能有效地支持课前与课后的学习, 并能满足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试题库、课程考核办法、制品与模具图片、动画以及影音资料等。

课程实施的批判性思考

塑料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所对应的行动导向的学习,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以产品为载体的课程模式, 是一种通过工作进行学习的模式, 是“做中学, 做中教”的模式。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 学生获得的过程性知识缺乏系统性, 应适当地穿插归纳过程, 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 (2) 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课程初期应适当地使用传统讲授法, 随着工作与学习任务的推进, 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 (3)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遇到的问题已远超过塑料制品及模具设计课程本身, 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学习, 使自己成为实践专家, 才能适应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 (4) 受地域及企业生产任务的限制, 校外实习基地的学生实习受到较多的限制。如能引厂入校, 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9.

[3]马必学, 刘晓欢, 向丽.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54-55.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2

摘要...............................1

Abstract..........................2

一、实验目的........................3

二、设计要求与内容....................3

2.1设计要求..........................3

2.2设计内容..........................3

三、设计及原理....................4

3.1 总体方案设计.........................4

3.1.1 设计思路....................4

3.1.2 总电路框图.......................4

3.2 各模块设计方案及原理说明..................5

3.2.1 抢答显示模块....................5

3.2.2 倒计时电路.......................7

3.2.3硬件模块方案.....................8

3.2.4计分器的电路设计.....................8

3.2.5抢答器的电路设计...................10

四、软件设计.......................11

4.1 程序流程........................11

五、电路仿真...............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抢答电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倒计时电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收获、体会和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011-02

1教学改革背景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体现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相结合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职业导向,具有鲜明的市场化运作特征[1],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举措。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2]

工学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工学结合的形式是多样的,基本模式应该是“校企合作”。基础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有共同的着力点,既能保证企业的效益,又能利用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必须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共赢”,这是工学结合是否能实质性推进的关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核心技能、适应岗位变化的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的拓展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起源于德国。1996年,德国颁布新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这一课程方案在指导思想上不同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是德国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3]

根据姜大源教授的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与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理论,[4]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根据职业资格列出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对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形成对应专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技能与能力需求,然后逐一把它解构,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5]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工作项目完成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必须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是根据企业产品生产流程而确立,教学内容是围绕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而展开,学习情景是校企深度合作、项目互融,设计出来对企业真实环境的再现,同时又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完成的。

蓬勃发展中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富盟电子科技进行“引企入校”合作以来,逐步丰富了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机械类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开发中,能与富盟科技的技术负责人一起探讨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式和途径,结合目前的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对《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式教育,分析其工作领域,开发设计其教学情境。

3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要体现如下特点:①工作过程的整体性;②通過有计划的行动体系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发展;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式学习方法;④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⑤重视典型工作情境的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体系。[6]

《机构设计与零部件》课程学习领域对应的主要是机器机构中典型机构的设计,零件的选用等典型工作任务,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普适性强,应用面广,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机器机构的使用和维护能力,相关标准、手册、规范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和使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教师,教师的技能会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来开发教学资源和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引导文、参考手册等资料,制订指定机器机构的结构分析、设计和维护的作业计划,实施并检查反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技能的要求来合理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机构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材料等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让学生理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按计划和要求完成指定机构的结构分析和设计、传动系统零部件设计、轴系零部件设计、机械连接设计、编制设计说明书和相关的技术文件等项目。在企业中,设计师主要完成的工作和组织方式也是一样的,但他们必须按照企业的规范进行。在教学中,我们也特别注意学生相关标准、手册的应用以及企业规范的渗透。

4以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每一个学习情境均为一个或几个独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或重组。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学习情境的设计要尽量覆盖常见的生产对象,并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调整任务载体。

《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尽量覆盖机械设备中所有的零部件及典型机构,同时糅合了工程力学中的使用计算部分的内容。通过对常见、典型机械设备的设计、分析、使用、维修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缝纫机、单缸内燃机、自行车、千斤顶和带式运输机等典型机器的分析和设计为任务载体,共设计5个学习情境:缝纫机的拆装与机构设计(14学时)、单缸内燃机的拆装与机构设计(10学时)、自行车的拆装与机构设计(8学时)、千斤顶的拆装与机构设计(12学时)、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60学时)。

学习情境按照从简单机器到较复杂机器的机构分析及其零部件设计的工作过程进行排序,覆盖了课程学习领域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由于选择的典型机器是由机构和零部件组成的,所以先分析各零部件和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再整体分析总装的设计。每一个学习情境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工作过程。

5以设计小组设计目标组织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设计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不同的任务(机构不同或原始数据不同),由设计小组的组长进行分工协调,以最终完成设计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规范和工作过程的组织实施为评价依据,来组织教学。

实施中以任务书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个工作阶段该进行的学习环节和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具有的能力特征。也展示学生学习后根据任务应完成的项目包含的内容。

在组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严格工作规范,强化过程考核,注重结果分析,多讨论,围绕培养他们的核心能力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

6启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但是它具体的操作性还在不断地探讨中。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师资队伍。我们需要高学历、懂教育的师资,更需要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熟悉工作过程的老师傅,更需要能将二者结合的那些有工程经验,又取得高学历的那些“能师巧匠”。好的双师型的教师,是深刻领会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思想和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保障,也是搞好教学的保障。

(2)课程设计。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有若干种方法,关键的就是提炼的高度和后期教学的组织,这一点要在不断实践中探索以提高。

(3)教学设备。教学设备的投入是高职院校面对的巨大挑战。国家重视高职教育的政策很多,可实质性的投入相对没有加大。高职院校的经费基准没有本科高,可是学生需要的实习实训成本高,我们的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更新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阻碍。期待政策的倾向性。

(4)教学组织。在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下,教学的组织是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项目化的形式是主要的,我们正在探索更为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

7结束语

目前,我们已经编写完成《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教材,已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发本课程其他的课程资源,并将对更多的教学资源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开发。我们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吸收“引企入校”的营养成分,借示范性建设的东风,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高职教育的理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备更新、师资培养等方面争取早日取得重大突破。为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有很强竞争力、长远的发展能力和职业迁徙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22~24

2 邹 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3 杨黎明.关于联邦德国学习领域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8.10(下):60~64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術教育,2006(1):5~10

5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6 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7(8):8~10

The Lernfeld Design and Teaching Instruction of

《Mechanism Design and Components Application》Course

Zhang Xiangpu, Liu Yongli, Wang Hongchen

Abstract: The Major Task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l is train people with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work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is Effective Feasible Method. Developing the Teaching and Studying Resources Systemized 《Design and Components Application》Course of Working Process. We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achine and Mechanism as the Studying Work,Design Content of Courses with Working Process, Design Instructional Situations and Teaching with Work Task,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4

关键词: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网页设计课程

项目学习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管理的全过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围绕真实的项目, 设计、实施一系列的探究和实践活动, 并把探究和实践成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项目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知识呈现、项目展示、信息检索、讨论交流等。

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站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 熟练应用Dreamweaver和ASP开发网页。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操作性、应用性比较强, 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 因此, 更适用项目教学法。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1. 立足于培养社会实践技能的项目学习

网页设计课程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一方面, 这门课程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另一方面, 从课程本身来说, 它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站开发的基本技能。因此,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技能主要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合作能力、项目管理与执行能力、决策能力等。而开发网站实际上就是完成一个系统的项目, 它需要项目负责人与客户进行沟通, 需要项目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 需要对项目有管理、执行和决策的能力, 所以从项目开发的实践出发, 培养学生这些技能往往会事半功倍。如果与企业直接建立联系, 通过完成实际的网站开发项目则可以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更加得到锻炼, 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在组织项目学习时需要注意:

通过项目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2. 基于能力培养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实践

(1)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团队形成与展示

项目学习法通常是以小组形式开展的, 它更适应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展学习之前, 通常要进行分组, 使他们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团队。小组成员通常以4到6人为宜, 采用随机方式进行分组, 不让学生自己选择, 因为他们以后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复杂多样的, 大部分情况下是不能选择的。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使小组成员相互了解, 还需要做以下工作:

(1) 组建小组

a.确定小组名称, 选出小组长, 设计一个小组Logo

b.确定小组团队的队训

c.用小组成员的名字作一首诗, 并写到设计图上

每个小组都需要有一个领导, 尤其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组长就是项目负责人, 主要执行对项目的全盘管理, 包括目总体设计、开发进度的定制和监控、定制相应的开发规范并负责各个环节的评审、协调各个成员之间的开发工作等。小组名称和小组队标Logo是一个项目小组的形象, 代表一个小组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精髓。“队训”可以激励所有组员学习与工作的热情。在一个班集体中, 通常分为几个小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仅有组内合作, 还有组间竞争。所以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需要对小组进行精心设计, 也正是这种凝聚力和竞争力, 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大增强。作诗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性。

(2) 团队展示

a.作品介绍

b.团队介绍

团队展示包括作品介绍和团队介绍。作品介绍过程实际就是推广自己团队的一个过程, 主要是对已经设计好的小组名称、小组Logo、小组队训精心设计图纸, 进行展示, 以扩大小组影响力。团队介绍包括小组成员、组长分别进行个人介绍, 以增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 基于知识掌握的项目学习设计与实践

网页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每部分之间相对独立, 自成模块, 主要特点是操作性比较强, 属于程序性知识, 因此, 采取以项目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这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即通过给学习者提供一些整体性的任务, 或由学习者自己决定项目任务, 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通常这些任务可以将学习者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整合起来, 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任务的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 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智的目的。

(1) 以任务方式组织学习内容具有以下优点

a.使得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增强, 评价思路也更为清晰

b.真实或准真实的问题以及任务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知识的价值

c.协作或者讨论方式有助于交流思想, 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协作精神

d.学习者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具有学习的责任心

e.问题或任务情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2) 在设计项目或任务时, 应当注意

a.目标明确, 活动结果易生成和提交

b.活动形式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行为能力之外

c.项目完成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帮助

d.项目的活动内容应当能引发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

(3) 教学案例:知识点——网站设计与开发基本流程, 采用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网站设计与开发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四个小知识点:“策划阶段”, 主要是与客户沟通, 了解客户对网站的需求, 确定网站主题, 确定制作期限, 明确费用和交付标准;对制作团队的成员进行分工, 明确任务。“准备与设计阶段”, 围绕网站主题开始收集资料;规划网站的整体结构, 设计网站的功能模块;确定网站的整体风格如颜色、格调等。“开发阶段”, 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台和后台开发, 即网页制作和代码编写。“后期工作”, 网站开发完成后, 要进行测试, 然后发布网站并进行后期维护。教学内容层层递进,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网站开发四个阶段的基本知识, 重点是培养学生网站开发前期工作的能力。

(2) 教学策略设计——项目学习

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做出如下教学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向学生陈述“网站开发基本流程”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了解网站开发的基本过程, 然后由学生通过实践具体项目巩固知识。所以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a.每个小组选择并确定一个网站建设项目

b.陈述选择这一项目的原因

c.一个小组选一人扮演客户, 另一小组选出一人扮演项目经理双方沟通, 进行需求分析, 形成简单的书面记录

d.小组长进行任务分解, 画出详细的任务分配和时间分配表, 保证任务到每个小组成员, 保证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时间明确, 以便于检查

e.写出一个完整的“网站策划方案书”

f.完成上述任务后, 小组展示结果, 全体进行讨论

g.上面选定的网站建设项目需要在后继学习过程中逐渐完成

可以看出,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 任务阐述是明确的, 对学生方向性指引比较强, 这一策略也为学生提供了应用知识和独立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增长实践技能。

(3) 教学评价设计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因此在考核与成绩评定方面主要包括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上机考试和项目完成情况四个方面进行。理论考试主要是笔试, 从原理与应用方面进行考查, 占总成绩30%;上机考试由学员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给定操作, 占总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学员作业完成情况、考勤、课堂表现三部分, 占总成绩10%;项目完成情况:到课程结束时, 要对学员进行项目完成情况的考评。这种考评包括学员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员评价三部分, 占总成绩30%。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教学结果比较研究

教学结果比较研究是基于两个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平行班级, 采用问卷调查来进行的。问卷分别从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方面、学生满意度方面进行题目设置。共发放问卷96份, 其中没有采用项目学习班级48份, 项目学习班级48份 (两个班级人数相同) , 全部回收, 有效答卷100%。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学习积极性来看

采用项目学习的学生普遍感觉这一学习方式比较新颖, 自己独立支配学习的空间比较大, 合作性比较强, 比较感兴趣,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激发灵感, 潜能得到挖掘, 自信心增强, 学习气氛民主, 学习责任感增强。根据教师课堂观察也可以看出, 这个班级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较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 一些学习自觉性稍差的学生会把自己的任务推给其他同学完成, 自己不愿意付出, 这也是小组学习的缺陷之一。所以建议在项目学习的大环境下, 还应当适当结合其它学习策略进行, 防止一些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没有采用项目学习班级的学生反映主动性没有被调动, 学习被动性较强, 学习热情稍差。

2. 从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情况来看

76%的学生认为通过项目学习可以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映像更加深刻, 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20%的人认为创造性得到发挥, 4.6%的人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难度较大, 不能适应, 独立学习的能力稍差, 更适应死记硬背。结合学习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采用项目学习的班级成绩稍好于另一个班级。总的来看, 项目学习更适合于该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纯国, 殷常鸿.信息技市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5

[2]刘景福, 钟志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1

[3]胡庆芳, 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8

[4]陈洁, 岑岗.开放型项目学习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 2007, 8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5

Course Design of Data Structure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信息计算、信息安全 总学时数:1周编写年月:2004年7月

执 笔:刘科峰、李小英、高学军

课程性质:设计(论文)/必修 开课学期:5 总学分数:1 修订年月:2007年7月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是本学院本科专业的集中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学习完《数据结构》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应用练习。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根据数据对象的特性,学会数据组织的方法,能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机内部表示出来,并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学时分配

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除了在封面中应有题目、班级、姓名、学号和课程设计日期以外,其正文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需求分析 2.概要设计 3.详细设计 4.调试分析 5.测试结果 6.附录或参考资料

三、课程设计教学基本要求

四、课程设计选题

根据教材《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主编)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或选择下列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较综合性的题目,要求通过设计,在数据结构的逻辑特性和物理表示、数据结构的选择应用、算法的设计及其实现等方面加深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1. 运动会分数统计系统; 2. 停车场管理系统; 3. 民航售票系统; 4. 有理数四则运算器; 5. 文本格式化器; 6. 哈夫曼编/译码器; 7. 教学计划编制; 8. 计算机辅助考核系统;

9. 学籍管理系统; 10. 图书管理系统。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数据结构》的配套课程,学完《数据结构》后进行的综合性课程设计。

六、成绩评定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综合打分。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可运行的软件系统(包括源程序)。课程设计成绩:上机情况(20%)包括出勤情况、调试表现。设计报告占40%,设计作品占40%。

成绩评定实行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者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总人数的20%。不及格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需重新做课程设计,经指导教师考核及格后,方可取得相应学分。有关的考查相关材料(文字材料以及磁盘或光盘)统一妥善保管。

七、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数据结构》,严蔚敏 吴伟民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公路设计课程自主学习档案研究 篇6

关键词 自主学习档案;公路设计;工程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071-02

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编制了公路设计课程的学习档案,探讨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学生自主学习档案的建立促进学生自己对学习负责,消除学习的懒惰心理,观察到自身的变化过程,增强对自己能力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下面介绍公路设计课程自主学习档案建立的过程。

1 制作公路设计自主学习档案的目的

公路设计课程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工程造价所必需的公路平、纵、横设计,交通工程等的结构类型、设计基本知识及一般设计计算方法,为编制公路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及将来从事公路工程建设、施工、监理等施工员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公路工程造价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任务要求设置,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按“工程结构设计重原理,施工技术重工艺,工程计量重规则”的“三重教学”理念,课程教学采取讲授和自主学习法相结合。

正因为该课程的重要性,若能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对于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制作公路设计自主学习档案,目的在于给学生自学予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公路设计自主学习档案的记录内容

自主学习是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档案的建立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学习档案是根据学科的特点,建立的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公路设计课程自学档案记录了学生理解公路设计的原理,并能独立设计一公里的道路的学习过程。

学习指令如表1所示,自主学习的设计题目是湖南某四级公路k0+000~k1+000段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公路平面设计,公路纵断面设计,公路横断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自主学习的设计应完成的任务成果是:平面设计中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表”,绘制“路线平面图”,计算小半径平曲线上的超高、加宽,确定超高、加宽缓和段长度,计算缓和段上各中桩的超高、加宽值;纵断面设计中编制“路基设计表”,绘制“路线纵断面图”,设计路线纵坡和竖曲线;横断面设计中绘制“路线横断面图”,计算横断面面积,完成“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路基、路面设计中绘制“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完成“路面结构图”。

在档案中设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档案,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在手工绘制完成后,用纬地道路设计辅助软件完成设计并出图。

3 确定公路设计自主学习档案评价方法

公路设计自主学习档案将每个过程以学习电子档案的形式记录,包括公路设计文件的编写、设计过程的视频录制、答疑内容的笔记。根据自主学习自查和师评表进行评价。学生所提交的视频均以电子文档或音像资料的形式存放在教师的电脑中,不得擅自修改,可以对档案进行补充完善,以保证原始材料的真实性。每半个月举行一次交流会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学习过程,并对学习方法和成果进行适时的调整。反思交流中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通过PPT汇报的形式展示,汇报PPT也纳入学习档案中,它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自主学习档案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记录。关于自主学习档案的具体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最好是能有一个可以总的量化的统一的标准,这样就更便于操作。

4 总结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时时关注和监督学生电子学习档案的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多鼓励学生,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这样学习的动力得到加强,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在自主学习档案的应用过程中发现,自主学习档案对公路设计课程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档案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有较好的了解,对学校的学风建设带来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凌.基于学习档案的元认知策略培训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谢丽.班級学习档案Good Jobs的促进作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6(1).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7

1 目前PPT制作存在的问题

1.1 线性结构

目前大数PPT课件都是传统式线性结构课件, 一直单击鼠标进入下一项下一面, 无法准确的到达想要的那一页。

1.2 内容繁多, 没有筛选加工

第二个问题是内容繁多, 什么都往上搬、只是把书本从黑板上搬到了多媒体投影仪上, 形式改变,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起到的替代黑板的作用, 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

1.3 背景单调, 不讲究色彩搭配

这给观看者造成了很多不便, 有时候后排的学生可能什么都看不清[2]。

2 面向学习者“Corel DRAW平面设计”课程PPT

基于以上原因, 开发了面向学习者“Corel DRAW平面设计”课程PPT, 先从整体上介绍“Corel DRAW平面设计”课程PPT的设计思想, 作品制作的本意是回归到真正做好一个辅助课堂教学的PPT课件, 遵循“有”与“用”原则, 有资源并且切实用得上的, 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重点是服务学生的学, 不是让教师教得舒服, 而是让学生学得舒服的角度入手, 体现面向学习者的设计思想, 从内容、教学设计、功能、外观四方面入手, 整个“Corel DRAW平面设计”课程PPT依据教材《Corel DRAW X5平面设计应用教程 (第2版) 》量身打造, 有13章, 共128页, 分为上篇基础技能篇和下篇案例实训篇, 力求做精, 做透。

2.1 知识内容丰富PPT教学内容主要分二个方面

2.1.1 课内知识:

包括课堂、课后任务教材, 来源《Corel DRAW X5平面设计教程》

2.1.2 课外提高拓展知识

(1) 教辅材料1《Corel DRAW X5从入门到精通》 (第6章全章采用)

(2) 教辅材料2《Corel DRAW X5设计与制作尝试剖析》

(3) 互联网

2.2 PPT首页显示本PPT中所有资源

所有资源在首面下方一字排开, 整洁有序, 界面清晰友好便于使用。如图1。

2.2.1 课程总目录:进入PPT学习

2.2.2 微课视频:进入学习

2.2.3 课程教案:打开课程教案word

2.2.4 课程实训大纲:实训课打开实训大纲word, 根据要求及步骤完成。

2.2.5 课堂案例成品及素材:打开课堂案例成品及素材文件夹, 参照成品和获取课堂案例素材。

2.2.6 课后案例成品素材:打开课后案例成品及素材文件夹, 参照成品和获取课后案例素材。

2.2.7 课外提高成品素材:打开课外案例成品及素材文件夹, 参照成品和获取课外案例素材。

2.3 精心教学设计

2.3.1 上篇基础技能篇

对上篇基础技能篇, 采用项目倒推教学法设计理念, 在教学资源的组织上改变传统的知识点线性排列方式, 而是通过项目分解任务, 一一列出知识点, 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更方便, 针对性更强。

(1) 总述展示本学期成品收获, 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项目分解、任务分析明确知识点, 项目分解过程中, 使用标识指示图, 明确指向知识点, 学生便于理解, 如图2。

(3) 教师示范部分;

(4) 学生实践部分;

(5) 总结新知识并掌握, 这点平时做得有些欠缺, 学而不结, 学了就丢了;

(6) 全章结束后微反思:我们学到了什么。

2.3.2 下篇案例实训篇

学生经过上篇基础技能的7章训练, 已掌握基本的工具和技能, 增加学生动手时间,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灵活运用。

(1) 下篇将任务分析改为任务提示, 不再细细分析每一个任务要点了, 根据老师的任务提示, 学生要自主制作案例, 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完成作品的制作。

(2) 每一章设置三个项目, 一个课后练习, 一个拓展提高, 案例丰富。

2.4 便捷交互功能操作

Power Point提供了“插入超级链接”及“动作按钮”的超级链接功能, 制作者可按自己的意图要求转向指定的幻灯片或其它文件。PPT的超链接具有强大的链接功能。超链接主要有几种形式:按钮、文本式、图形、图像等。

(1) 全PPT配有总目录, 各章配有目录, 采用的是文本式超连接。

(2) 课件的基本功能是方便使用, 与用户界面友好, 交互便捷, 配备的按钮功能方便用户到达任何位置, 采用的是按钮式超链接。如图3。

(3) 优美的界面设计与鲜亮的视觉效果, 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亮丽风格设计。如图1。

(4) 文本内容的呈现

在设计文字文本的时候, 要注意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 以完成教学为中心, 内容要简练, 主题和重点要突出,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3]。

所以在“Corel DRAW平面设计”课程PPT中, 文字简洁有力, 字体选择灵动多变, 重点内容用显著颜色标示, 利于学生掌握重点。

(5) 做到一章一系列背景, 改善视觉疲劳。

2.5 幻灯片切换与动画效果的结合使用

2.5.1 双效幻灯片的切换

幻灯片采用双效切换, 单数八根轮辐, 双页是水平百页窗, 为什么不每一页一种效果呢?PPT制作的目的是展示教学内容, 不是越多效果越好, 越花哨越好, 有时往往越简单效果越好, 不可以喧宾夺主。

2.5.2 动画的应用

一张幻灯片不会在切换过来后是空白的,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元素都要通过动画才出来, 一般会保留部分元素在画面上, 一切换过来就可以看见, 原本幻灯片已经有切换动画了, 也有动感效果, 而针对一些重点内容, 才会使用动画, 单击鼠标逐一出现。

2.6 声音

“Corel DRAW平面设计”课程PPT比较少应用声音, 特别不会使用刹车、打鼓等比较刺激的声音, 那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影响课堂气氛。

2.7 完整分章配备学习资料, 对照PPT实现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延伸自主学习。

2.7.1 微课视频

2.7.2 课内案例成品及素材

2.7.3 拓展提高案例成品及素材

参考文献

[1]胡国华.如何用PPT制作交互式课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3 (12) :58-60.

[2]闫磊.浅谈如何利用PPT制作交互式课件[J].今日中国论坛, 2012 (12) :74-76.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8

关键词:版式设计训练,项目课程训练,应用

对于项目课程训练是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要求在课堂内的训练的模式,是模仿现场的接手的实际项目运行模式。如某个企业的产品项目说明书的版式制作,已有版式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其项目书的版式进行再创作,需要对其进行排版,要求新颖大方,有时尚感。

不同时期版式要求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极富有个性的要求,是现代客户的必须的要求,版式也要求量身定位。

以广告设计专业中各个实训项目案例进分解讲述,掌握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VI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进行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标志中的文字组合及文字排版决定了视觉风格取向;报纸版式以刊载新闻的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时向公众发行印刷刊物,采用新闻纸印刷,具有轻便、便宜的特点,版面通过矩形网格分栏处理,以左向右的对角线为流程安排文章。审美水平提高可趋于杂志化,标题醒目,视觉冲击力强,彩色印刷黑白,吸引现代时尚的版式特点,更加自由、时尚、新颖、生动;杂志版式多以网为主,穿插自由版式,版面设计,在统一中寻找变化,又以新奇的方式展示内容;平面广告版式,以创意和编排组成,图形占视觉的大部分,文字由两方面组成,图形和文字要密切配合;书籍版式特别是其中的封面设计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因此封面的版式是承载信息的主体视觉冲击尤为重要。

与版式类型相似是我们在设计中任何视觉形式,关于任何视觉主题其中的图形、文字、色彩以及它们在人们视觉中形式出现给人们的感受,我们常常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只能说这是一种深度,富于动感的视觉形象,我们视觉语言告诉我们,所有视觉元素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同一个表面上,不同视点稍有微妙的差别,视觉冲击也有不同的体现。

人们很重视每个项目版式给人们呈现的效果,因此版式设计训练课程的设计应用有一定的深度空间。设计信息最佳承载时代出现了,版式不再死板,不同类型广告公司项目的版式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自由,时尚,最快传达信息已成为现代版式的火箭式的追求,因此版式项目课程训练是高职院校的必须品,针对性项目版式训练大大拓展了信息快迅承载视觉元素的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项目版式设计课程特点:

有位著名的设计家说过:等待设计师进行创作的一个平面—一张招贴广告,一个包装的立面或样本广告的封面。都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项目型的版式课程设计更是根据具体项目的类型进行要求,训练,这个被设计的项目的平面会呐喊,会喧嚣,会抓住人的视线,会打动人的情感,会将特定的信息。“清晰、快速、有力”地传递给每一个用眼睛接触过它的人。项目版式训练完美体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使设计在效果与功能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项目版式中要遵循版式的形式美的法则,项目版式训练通过形式传递客户的信息美感。其一:平衡特点,元素的安排有一定的趋势,可以通过形式的设计构成膨胀和缩减的概念,使客户和读者感受到下一时刻的平衡。视觉元素如:文字的大小,文字的多少,色彩,肌理,动势等。同时平衡点两边分量与人的心理联想有关。平衡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平衡中有对称,对称有点对称、线对称;有力场的平衡,在项目中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位置放置所产生的力的感受,在形式表现中,需要在项目训练中对抽象的字图,空间有符合逻辑的心理判断。有均衡的平衡指在中心线或支点的两侧,形象各异而量感等同。其二:秩序特点,古人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项目训练中把设计元素进行整体化一,秩序排列后,能够给人一种畅通愉悦的心理感受。在不同实训项目中要表达的信息内容多少不一,这就需要视觉化的处理,进行有目的传递。如:重复,渐变,方向,对齐,间隔,分割(其中有审美,功能性)。统一等表现形式整齐又有秩序感。

根据版式项目的类型多样性,版式的变化越来越丰富了。不同主题的内容版式的风格是不同的,给人的形式美感也是不同的。

项目型版式设计训练的设计应用

与以前版式教学相比,现代设计显然有了更充足的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但对于一种新的高职教学模式在改变,由理论到实践,由传统教学到企业广告公司的项目类型的教学是很大的提升,如何应用和发挥其项目类型的最大潜力是非常重要的。图与文的版式设计在以前的教学设计只是照形式按部就班的模仿性的临摹版式,但是现在教学改革了以项目类型完成教学任务大大的超出以前的教学效果,在国外早已有了项目类型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项目的角色提高了自身的积极性,从下面学习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已把企业的具体项目拿到了教学中来,学生一目了然,学生也知道如何掌握与控制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十分扎实无一疏漏。

学习情境名称:

学习情境1:报刊广告版式训练

学时:

理论4学时、实训6学时

学习目标:

1. 熟悉报刊广告版式的各种尺寸、位置;

2.掌握报刊广告版式的设计、选择与布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的版式设计、表达与选位;

4.能够按照要求设计版式方案,并制作完成方案最终效果。

学习内容:

项目单元名称:

报刊中缝广告版式训练;报刊通栏广告版式训练;报刊半版广告版式训练;报刊正版广告版式训练

主要学习内容:

中缝、通栏、半版、正版广告的页面尺寸、基本要素、内容;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完成中缝广告的版式编排设计与电脑稿制作,完成样稿打印。

教学方法设计:

1. 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收集资料、进行报刊广告功能分析、分组讨论、教师启发,采取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

2. 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进行临摹、查阅资料、方案分析、教师启发,采取项目教学;

3.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进行设计、查阅资料、方案分析、教师启发,采取项目教学,完成方案的电脑制作稿,教师辅导、监督;

4.成果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析。

教学条件:

1.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项目案例、报纸、杂志、图书资料、实例、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资源、工作任务单等;

2. 教学场景:

数字媒体实训室、图文工作室;

3. 工具设备:

多媒体设备、设计绘图设备、打印输出设备;

4.教师配备:

专业教师1人。

成果考核与评价:

1.成果形式:

项目设计方案草图、实施方案、项目完成成品。

2.评价方式:

按五级记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

3.考核标准:

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风格、尺度的把握,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执行的准确性,传播信息的准确性。

并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项目式的教学设计,课程思路设计如下:

1.培养学生以版式设计的不同应用媒体为该课程内容设计依据,确定工作任务;

2.将课程的内容具化为学习情境,以版式设计的组织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内容;

3. 以实际版式设计制作的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4. 具有综合性、可扩展性,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教学项目教学设计深度的提高加强了学生在学习版式设计中的认知度。更好与市场专业需求挂钩。应用型项目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得到原有版式训练的深度学习,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减少很多的实习适用的时间,提高了高职培养应用的人才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图文编排的创新和提高的力度,版式项目得到加深,空间得到了延伸,项目教学是高职专业实践课程的必要环节,是市场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由项目型的表格设计我们看到企业针对专业的不同,项目分工细密,这样的项目实训也满足了市场的技术和设计要求。

现代的设计与编排设计的联系紧密,尽可能充分的了解版式的类型和要求。才能完美的有效的表现版式项目实践设计理念。版式设计训练项目型的改革和深度空间更好地淋漓尽致发挥版式设计训练在专业的重大的作用,美在这里启航,又在这里满载而归。

参考文献

[1].《包装与设计》广州包装与设计杂志社出版社2000

[2].《版式设计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9

本文研究的《质的研究》网络课程是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 Moodle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 支持开设上千门的课程;课程管理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创建、移动、下载、修改课程;可将课程设置为激活或隐藏状态, 同时可以设定课程的进度;可以为课程设置灵活的权限和等级以及是否允许学员注销课程等。目前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大部分只是课堂搬家, 把校内学生学习的课程照搬到网上。同时, 远程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简化, 开发流程不严谨。另外, 当前的网络课程缺少针对特定的课程目标指向的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网络课程的设计忽视了学习者的接受能力, 只是简单的将教学内容放置到某个教学平台上, 对于它能够得到的教学效果, 起到的教学作用不再问津。本设计对以往设计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进行了改进, 下面就是该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

2 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习者生“学会学习”, 因此关心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能力远比单纯的让学生获取学习内容要重要的多, 但是目前我们的大多数网络课程的设计往往只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 重视对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却忽视了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从而导致学习者只是被动的接受内容, 没有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 无法真实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一个完整而又优秀的网络课程除了在网上展示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外, 更要发挥网络即时交互、资源共享等特性, 还要进行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协作式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学习论坛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下面就具体的介绍该网络课程的设计, 首先在Moodle上要新建一门网络课程《质的研究》, 在课程格式中选择“主题模式”。随后在《质的研究》网络课程界面选择“编辑模式”进入编辑状态。选择相应的内容模块, 在页面中的可视化编辑器中输入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活动模块, 在编辑页面对相关活动进行设定, 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保存。对其它课程内容和活动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设计实现, 从而最终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

2.1 分析学习需求, 明确教学目标

开发网络课程, 首先要分析学习者的需求, 以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与在线学习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不能只简单地将课本知识或者内容进行文字搬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就是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动态的建构知识, 而不是被动的进行接受, 本文所设计的这门网络课程主要是针对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成人学习者, 他们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动机强, 注重学习效率, 并且实践经验丰富, 自立性和独立性都很强。那么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 如何启发他们组织好自己的已有知识, 建立关于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呢?这些都是对学习有影响的关键因素。质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是以技能的提高为主要目的的, 学习《质的研究》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质的研究这种教育研究的方法, 能够很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2.2 分析课程类型

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清楚了以后, 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分析课程类型和课程材料, 只有在掌握了课程类型和课程材料以后, 才能对这门课程整体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能够把握整门课程的教学重点, 对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2.2.1 课程类型分析, 开发课程材料

《质的研究》这门课程强调的是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 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 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情景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对于《质的研究》这门课程我们主要是结合具体质的研究的案例进行学习, 让学习者有大量练习的机会, 通过直观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方法, 使学习者对这一研究方法乃至该方法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获得比较深入的理解, 并能够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因此, 对于整个课程我们采用“小步调学习”的方法, 跟教材内容匹配, 设置每一个大的模块, 在每一个大的模块之下再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学习者自第一模块的学习开始, 就要根据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或兴趣, 确定教学实践中的某一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的课题, 在模块一之后的学习过程中, 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展开, 在学习最后, 提交自己的质的研究报告。

2.2.2 课程材料的开发

课程材料的开发与课程资源分析密切相关, 在课程内容的活动设计中, 我们遵循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首先, 我们和课程的主要设计教师一起制定课程计划, 确定出全书内容中各个模块的重难点;每个模块里, 哪些主题活动内容又是较难理解的, 需要重点设计的, 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媒体形式, 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明确知识维度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与认知维度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又是要求在哪个层面上, 这些都要和主要设计教师反复讨论并最终确定下来。

2.3 设计教学模块, 建立课程结构

由于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内容, 且学习过程常以活动为导向, 情境性较强, 因而学习材料的利用率比较高, 能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究能力。首先, 我们看看该课程的总体设计, 在课程的开头设计了课程说明, 课程说明包括: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目的、学分与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考核及成绩评定七个方面, 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初, 先对所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知道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别和性质, 明确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达到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电脑上浏览学习不同于课本, 应该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学习者也需要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迷路现象, 因此, 网络课程设计应该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界面简单的框架, 以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避免学习者偏离教学目标。

模块一“质的研究概述”这一模块的学习分配了3学时, 在模块一下面我们设计了导言、学习目标, 对于要重点设计的内容, 根据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要求, 我们一般都会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有各种不同的体验。并且, 每个活动的设计都会附上建议的学习时间, 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有一个参照。

在模块一中包含3个主题活动, 下面具体看看它们的活动设计, 学习主题一, 认识质的研究, 该主题的学习时间为50分钟, 学习提示:在本主题的学习中, 请你带着以下问题进行学习:①什么是质的研究?②质的研究有哪些特点?活动一, 活动一的学习时间为20分钟, 阅读下文 (利用Moddle平台中能够设置电子书的功能, 以电子书的形式展示) , 理解质的研究的定义。为了加深学习者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利用Moddle平台中讨论区的功能, 在这一活动主题学习之后, 设计一个讨论区 (讨论区模块是Moddle提供的一个非常实用的课程活动模块,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小组设计不同的讨论区, 供学习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谈谈你对质的研究的认识, 学习者进入讨论区进行讨论。这样设计可以有助于学习者直接按的协作交流,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活动二, 活动二的学习时间为30分钟, 阅读下文 (以PPT形式展示) , 了解质的研究的特点。课外拓展:浏览下列案例 (利用Moddle平台中编辑文本页的功能, 以文本形式展示案例) 思考质的研究是否适合研究教育?以上是主题一的学习内容。学习主题二, 辨析相关概念, 学习时间分配40分钟, 学习提示:在本主题的学习中, 请你带着以下问题进行学习: ①什么是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有哪些不同?②什么是定性研究?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有哪些不同?活动一, 学习时间20分钟, 阅读下文 (PPT) , 比一比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区别。活动二, 学习时间20分钟, 阅读下文 (PPT) , 比一比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在学习完这两个活动之后, 同样设置了一个讨论区, 讨论议一议“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定性研究”有什么不同?学习主题三, 理解质的研究过程, 学习时间60分钟, 学习提示:在本主题的学习中, 请你带着以下问题进行学习:①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②在质的研究的每个步骤中主要内容是什么?活动一, 学习时间20分钟, 阅读质的研究案例 (文本形式展示) , 分析在质的研究过程中有哪些基本步骤。活动二, 学习时间40分钟, 阅读质的研究案例 (文本形式展示) , 总结质的研究过程中的各步骤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学习小结, 对本学习主题中的重难点再次总结, 学习完这两个活动内容后, 上传作业 (作业模块包含高级文件上传、在线文本、上传单个文件和离线活动项目等四个子模块。通过作业模块, 教师可以在线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在线提交自己的作业和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线给学习者提交的作品进行在线评分) , 利用Moddle平台上上传作业的功能上传;并完成课后测验, 利用Moddle平台上测验模块, (通过测试模块, 教师可以设计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等测试题。设计的测试题将会分门另类地存储在题库中, 并可以重复使用。学生完成测试后, 该模块将会自动评分, 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本测验占总成绩的2%, 整个课程总分为100分, 其中测验等客观性评价占整个课程成绩的30%, 提交作业及研究报告等主观性评价占整个课程成绩的70%。每个测验允许试答2次, 最后成绩以平均分计算, 即:每个测试最终成绩= (第一次试答成绩+第二次试答成绩) 。若第一次全对, 没有答第二次, 则最终得分为第一次试答成绩。以上就是模块一的学习活动设计。

3 设计总结

3.1 学习活动设计

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 即要学习的是质的研究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所以, 我们的学习活动具有如下的特点:①注重与实践的联系:因为质的研究这样一种教学方法,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只有在具体的做中学, 学习者才能加深对这种方法的掌握。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是在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让学习者提交一份质的研究报告;②评价反馈:在网络中学习, 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身边没有伙伴, 没有参照, 不知道自己学习的进展和学习的效果, 针对这样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学习测验, 安排了学习实践, 使学习者在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结果能够得到一个及时的反馈。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及时的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3.2 学习策略设计

传统课堂上的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上课时, 能非常有经验地把一些教学的重难点等不露声色地融人课堂教学当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同样, 非常有经验的网络课程开发者也可以把一些好的网络学习策略有意识地融人到课程活动设计之中。在我们的网络课程开发中, 参照麦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成分的总结, 主要采用了如下的网络学习策略。①认知策略:学习者讨论交流, 分享知识, 利用网络发掘和解决问题;②元认知策略:反思学习过程, 回顾和总结已学习过的知识;③资源管理策略:在我们的课程里有专门设计的活动, 建立讨论区,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技巧, 让所有在这个虚拟班级学习的同学共同成长。

4 结束语

本文以《质的研究》这门网络课程中的一个学习模块为例研究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表明, 以活动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 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和实践的可行性。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是提高网络课程学习的关键因素, 但是本研究只是针对成人学习者掌握质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基础学习,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和不同学科内容的学习活动的设计, 还需要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磊, 何克抗.认知负载理论及其在E-learning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 (5) .

[2]王玉琴, 王咸伟.媒体组合与学习步调对多媒体学习影响的眼动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1) .

[3]刘洪超, 葛文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 (4) .

[4]陈向明.质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张雪云, 马志强.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6) .

[7]贾雪梅.网络课程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9) .

[8]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6) .

[9]何伏刚, 陈丽.网络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2) .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10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总体而言还是“灌输”式、“填鸭”式的,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被动地学习“确定的知识”“制度化了的知识”“早已被证明了的既成事实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探求精神、批判态度、选择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本文所指的“研究性课程”是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它是指学生在主动选择的前提下, 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性课程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具有的形式, 是在独特的极具实验价值的课题设计中包含诸多的知识点并进行学科的重构, 学生对作业进行深化设计, 并在资源、方法、程序、媒介、形式等方面展开实验。因此, 研究性课程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课题价值的设计。1

二、研究性课程的建构方法——从课题设计进入研究性学习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 都存在着两类不同形态的知识, 即概念性的知识与过程性的知识, 前者表达某种研究的结果, 后者反映知识获得与验证的方法。而过程性知识正是以课题设计——作业编制的方式实现的。而如何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课题, 或怎样将讲义演绎为可供实施的作业, 可以认为是使课程获得研究性的意义所在, 也是课程活动中最具戏剧性的技术游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 我们可以以《图形设计》课程为例, 《图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学生必修课和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创造图形新形式和有效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的基本技能, 促进创新思维, 培养现代设计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笔者有机会完整地听取过四次由不同教师讲授的《图形设计》课程,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对授课过程作了详细的笔记, 并完整地参与了其课后作业的实施。笔者通过对以上授课过程的比较和分析, 大致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虽和学生作了有益的互动, 但基本上还是以灌输式讲授为主。

二、教学内容方面, 授课内容大同小异, 其内容基本按照以下教学单元来进行: (1) 讲授图形设计的概念; (2) 讲授图形设计的发展史; (3) 讲授图形设计的方式方法; (4) 讲授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段及技巧; (5) 布置作业 (作业前教师大量让学生观看相关作品) ; (6) 教师讲解作业。

三、课题设计方面, 大部分老师都采用了让学生看图, 看

相关内容的视频以打开思路的方法, 作业的主题基本为环境保护类, 诸如“水是生命”“保护物种多样性”“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等”课题。

诚然, 这样的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通过让学生对既成作品的分析和模仿而获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 通过相关理论的“灌输”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记”目的, 也让学生获得了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系统”“完整”性的知识。

然而, 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方法带有很强的定势, 建立在模仿之上, 习惯于从各个学科的特定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情景呈现为一种简单化的、技术性的、统一式的格局。缺乏实验、概念、真正的过程, 使学习活动缺少获得原创性的空间,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既定课题往往是多年沿续下来的程式继承, 既缺乏理性的逻辑结构, 也不能体现多学科理论的借鉴及交叉会, 没有吸引学生的意趣而单调乏味, 作业样式更显八股化。

笔者在给江苏晓庄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上《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以音乐作为资源, 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进行课程设计, 力求改变上述现状, 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一、课程目的

1. 为视觉形式的创造寻找新的源泉与切入点, 丰富对视觉形式的表现与表达。

2. 发现音乐形式与视觉形式的联系与共性, 进行音乐形式与艺术设计的互动。

二、教学内容

1.了解音乐的要素、结构与风格, 认识音乐、解析音乐。

2.以音乐作为资源, 以一系列练习与步骤实现从音乐形式到视觉形式的转换。

课题一:音乐形式的视觉转换

要求:

1.思维:感性 (情绪的表现) , 理性 (明晰的结构、层次与秩序)

2.形式与色彩美观, 新颖, 具有音乐性。

3. 每人完成一幅整开, 底色不限, 材料不限, 手法不限, 工具不限。

5. 作品要求有150字左右的说明, 在展览中作为作品说明:

介绍音乐, 视觉作品的构思、切入点、作品结构、色彩设计、材料肌理、总体效果。语言清晰、精炼、通顺。

作业实施过程说明:

(通过了解音乐) 解题—— (以作业) 答题。10:50每日一曲。

步骤 (1) :结合课堂讲解与聆听, 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与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边听边画, 以一个本子记录对音乐的片段式的视觉转换, 在认识音乐的过程中寻找视觉创作的切入点, 为之后的创作与设计做准备。

步骤 (2) :搜集各种带有音乐感的视觉形式, 将其贴于本子中。

步骤 (3) :从给定的曲目中选择一首某种风格的乐曲, 结合步骤1中对音乐要素与结构的理解以及步骤2的视觉形式资料来编织画面, 对一首完整的乐曲或片段进行视觉转换与表现。创作1幅根据音乐的形式设计的画面。

课题二:音乐形式的综合设计

根据课题1发展出的音乐形式进行版式、书籍、服装、首饰、摄影、装置、雕塑、室内、建筑的设计。将学生分组, 每组3~5人, 创作系列作品, 单件作品单独完成。

要求与步骤同课题一, 尺寸根据需要确定。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课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的兴趣, 通过精心的课题设计把不可靠的感觉变为科学的理性的视觉法则, 把课程从技巧的模仿转变为对艺术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 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学生在实施作业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了解音乐, 挖掘音乐和设计的相关关联点, 教师与学生满怀游戏般的乐趣中将无限的实验材料和自由的实验手段放入开放的空间, 将思想与愉悦融为一体, 体现了探索性、实验性、概念性的课程景观。

摘要:本文从我国基础教育中开设“研究性课程”的举措及成效得到启示, 以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图形设计》课程为例, 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经验及课程实验, 论述了以课题设计作为切入点建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价值, 并进而分析了从研究性学习发展为研究性课程的可能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图形设计,课题设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

参考文献

[1]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2.

课程学习造型设计 篇11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习目标;设计

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学习目标设计,把课程标准指向的学生学习结果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设计是教与学的起点,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教师将把课程标准抽象的课程标准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学习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一、“学习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这次开展的“能动学堂”教学改革使用导学案,对“学习目标”非常熟悉,多数教师每节课都会利用导学案或电子白板呈现学习目标,这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有了抓手,学习目标制订和落实到位,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体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目标意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视野,作为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目标”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制订要基于课程标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出台了国家课程标准之后,积极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如果课程标准给了教学实施的空间,那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就是教学的航标。

2.学习目标的表述要通俗易懂,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将抽象的课程标准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学习目标,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准确、精练地描述成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初中的思想品德内容由心理健康、道德和法律及国情教育等部分组成,不仅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要基于生活,学过的知识还要回归生活和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德育回归生活”。

小学到初中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思想品德课程兼具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细化为易操作、易理解、易运用的学习目标,从而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習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理论,学习和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要素、基本流程和表述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总结和完善。

试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 篇12

1 设计动员、接触实物, 激发学生设计兴趣

向学生阐明本课程设计的意义和重要地位, 使学生对设计充满期待, 趁热打铁, 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减速器拆装试验, 让学生对减速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了解减速器的原理、各零件的作用和结构, 尽量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减速器及其工作过程, 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静态的图片和理论与实际工程中的动态的实物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问题, 探讨问题的学习过程。

2 为保证课程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必须手绘图纸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 而且很多高校早已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取消了手绘图纸的要求,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学机械的学生-未来的工程师, 除了要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完成计算机绘图外, 还要必须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的基本功即具有手绘机械图纸的能力。这也可以让那些想投机取巧的学生望而却步, 因为不管设不设计都必须手绘图纸, 还不如就自己设计, 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机械设计的过程、体会到工程设计的特点、学会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3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第一, 应利用好网络。网络是当前最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 保证网络的畅通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糟糕的是, 有的学生直到做毕业设计时还不会使用校园网上的电子期刊资源。因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查阅电子期刊资料外, 学校还应顺应大学生个人计算机空前普及的情况, 在寝室、图书馆以及研究室等场所向学生开通校园网, 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第二, 搞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应给学生提供固定教室、定时考勤, 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 以便随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改善教学效果。第三, 教师的定时不定时指导和答疑。特别是答疑环节很重要。通常课程设计都安排在本门课结束后的几周之内, 由于学生在做课程设计之前都刚刚学完理论课程,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有/疑难问题, 因此答疑环节也是学生设计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的环节。

4 严格考核制度

课程设计必须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并且要有不及格率。答辩表面上是一个检查学生设计结果的形式或者是一个给出学生成绩的过程, 但实际上答辩有这样几个优点:第一, 因为有答辩和不及格率的制度, 学生会有一定的压力, 从而会一定程度的端正设计态度, 同时在思想上也会形成难以投机取巧、抄袭或蒙混过关的概念, 这样会达到一种相对良好的设计状态和结果;第二, 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 会因为有答辩, 而去刻意地为答辩做准备, 比如说仔细读图检查错误、检查设计计算过程、检查设计说明书等, 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学生都可以去抠, 去讨论, 这样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不但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相对扎实, 而且还会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对这门课的学习甚至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通过答辩会给学生一个相对更公平的成绩, 能够一定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总之, 严格考核制度, 给学生以一定的压力, 使学生具有忧患意识, 并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变压力为动力,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5 设计题目的分配

笔者认为对于设计题目的分配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 设计题目应具有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生产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装置、新设备, 因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应作相应的调整。除了传统的减速器设计题目之外, 还可增加行星齿轮传动设计、谐波齿轮传动设计、带式无级变速器设计等题目, 通过这些新课题的设计, 除了可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之外, 还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工作能力。另一方面, 设计题目的分配应因人而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工程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基本设计方法, 而据了解,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计基本都是一人一题, 这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但由于每位学生存在着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因此笔者认为设计题目的分配不一定非要一人一题。对于能力一般或者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来选择一组内容相同但参数不同的设计题目, 这样可以使这个层次的学生避免走过场而毫无收获, 同时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并且还可以十足的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总之, 通过这种设计题目分配方式, 可以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都能学到本领, 具备应具有的能力。

6 展望

上一篇:测量影响下一篇:成本计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