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置(通用12篇)
学习活动设置 篇1
一、前言
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针对课程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美术课程标准的提出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没有分学段逐一列出必须参照执行的知识细节和具体的内容,而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了具有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和建议,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设置得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学习活动的设置方式
1. 模仿改造
模仿并进行适当的改造,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验,在改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水墨交融写青山”一课中就安排了模仿改造的训练。教材以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绿洲》命名,直接从作品的欣赏讨论导入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新奇视觉形象的表现以及环境保护的双层思考。
教学所安排的三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环保主题进行创作。第一个学习活动“参照《绿洲》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一幅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这个模仿改造的学习活动可以看成是为以后的创作而做铺垫,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模仿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种表现新奇视觉效果的手法,由此获得经验,再结合改造训练又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作业更有弹性。因此,也降低了难度。
2. 观察体验
通过对一个问题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可以有目的地设置实验,让学生在制定探究的步骤、方法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例如,《最亲近的家具》一课,学生就是在观察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透视规律,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的学习过程。透视一直是理论性强、枯燥难学的内容,但掌握透视规律对进一步学习美术甚至其他学科知识又有一定的帮助。教材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室设计作为线索,“透视”作为知识点引入其中。这种透视规律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认识到需要掌握透视规律并能画出透视图,才能进行效果图的绘制。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乐趣,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安排学生利用包装盒或卡纸等材料制作家居模型,引入丢勒的实验,让学生用丢勒的方法描绘模型中的一个家具,认识形体的透视变化并相互交流,再用一系列的比较观察方法寻找透视规律,把获得的结果用透视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整个活动引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观察探究、寻求问题答案的热情。
3. 创造表现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能,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是美术学科显著的教育功能。以创造表现为主的活动类型重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而创造性的体现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以七年级上册“物品上的花廊”一课设置的学习活动为例,即在原有图案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用简化、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从自然形到图案形的变化中寻找图案形的规律,然后通过置换花的基本瓣式,设计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新图形。在置换新图形的活动中,学生先欣赏置换花瓣的新图形,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新图形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使学生了解到置换图形是设计学习中重要的创意手法,再对喜欢的、有意义的或有情趣的形象简化变形,进行置换练习。在学生创作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方法。例如,置换可以从花瓣的相似形中寻求答案,也可以将不相似形简化、夸张作为单位纹样组成新图形。学生绘制图形过程中,在图案瓣式一致的要求下,应给予学生灵活选择制作方式的空间,并把创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最后将个人作品拼贴在一起组成花圈,通过调整单元形的位置呈现效果,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奇思妙想的创意活动,对增强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美术学习活动设置的优势评估
1. 较原有教材的作业要求更完整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学习活动设置的作业要求更完整。教学活动从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到学习评价等方面有较完整的要求。例如,“又画又做又印”一课作业要求利用简便材料代替石材刻制印章,只对制作工具提出了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两部分,先欣赏体验,选用简易材料尝试临刻喜欢的作品,感受不同的刀法,然后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刻制印章,这种活动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设置较原修订教材完整。
2. 注重学习过程对获得的作用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注重学习过程对获得的作用。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强调过程的获得,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化探索的过程,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具有广泛启示性和灵活性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具有广泛的启示性和灵活性。学习活动设置从单纯注重知识获得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具有启示性与灵活性的优势。新课程设置下的课堂较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活动设置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学习活动设置的灵活性有利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能运用教材自主学习。
4. 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运用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采用单元组课的方式,课与课之间存在的连接性既能变得有机融洽,又避免了机械组织和划分过细的层次递进关联。同一单元内的学习活动彼此之间组织在重知识逻辑线索的同时,综合考虑到的还有关于学习组织的其他因素,如学习方式、课堂形式、训练样式等等。因此,生成性得到加强,课程结构变得更有弹性。在实施教学中,教师有相对多的主动性和发挥空间,个性化教学由此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平台,并且在引入、利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提供了更为适合的机制和可能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设置得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现代美术教育活动是呈多元化、多层次的创造活动,美术学习活动的设置是核心内容之一,而如何达到合理配置、优化设置的革新要求,仍需在教学实践中得以验证。
摘要:从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编写的角度谈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学习活动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相关问题,从美术学习活动设置的基本原则、活动内容的不同类别、活动的设置方式、活动设置的优势评估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学习活动设置,美术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宋莉.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韩淑英.当代艺术背景下的综合材料教学实践[J].艺术教育,2011(06).
[3]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
[4]陈燕林.提升学生参与度的美术课堂气氛营造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学习活动设置 篇2
现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及焦煤玉泉南区共有居民4000多户,根据全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要达到按社区居民每户不低于0.4平方米的标准(1600m2),按照“统一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完善党员服务、民主监督、社会保障和社会事务、为民服务、卫生医疗、文体娱乐和综合管理八个方面服务功能。根据河南省示范社区标准统一规划,南水北调新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内部划分为“二厅、九室、二中心、一市、一校、一场所。”
一、“两厅”:社区综合服务办公大厅(200m2)、多功能厅(200m2)(远程教育室、党建活动室、大会议室);
二、“九室”:社区文体活动室(120m2)、图书阅览室(100m2)、综治调解室(60m2)、计生服务室(120m2)、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办公室(60m2)、居民议事室(100m2)、残疾人康复室(100m2)档案室(80m2);
三、“二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100m2)(协会活动室)、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活动中心(160m2);
四、“一市”:爱心超市、社区捐助点(100m2)。
英语学习词典参见的设置 篇3
关键词:参见;词汇关系;参见符号
一、参见的功能
Hartmann在《词典学词典》中指出,参见信息是指引用户以最便捷的方式找到相关信息的词或者符号。Sevens则认为,参见信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节省空间,这是参见信息最主要的功能;其二,指导使用者在词典中找到所需信息的正确位置;其三,防止信息遗漏。学习词典多以形序法或义序法排列词目,这不免割断了自然语言的关系网络,而参见系统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将词典中有着某种关系的词汇联系起来。因而参见系统在节省空间和指导使用者在词典中寻找所需的信息同时,既防止了信息的遗漏,又达到了构建语义网络的目的。一个完善的参见系统不仅能够给词典使用者带来方便,能充分发挥词典的功能,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词典的框架结构。因此,如何设置学习词典的参见系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词汇关系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学习词典中设置参见的问题。
二、词汇关系网络与参见的设置
随着词典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词典学家意识到参见信息在词典中已经构成一个系统,并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在有限的空间里构建起词汇语义网络系统。因而,参见的设置应该以语言词汇和语义关系为基础。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使许多语言学家和词典学家试图用计算机模仿人的大脑记忆和组织词汇的方法来构建电子词库。HowNet尝试将自然语言知识体系中隐含的各种语义关系全部提取出来,形成各种关系表,这个庞大的关系体系包括词汇的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对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属性—宿主关系、材料—成品关系、事件—角色关系等。
词库的研究已经为描述自然语言的关系网络做了有益的探索。词典编纂就可以应用词库所描述的这些词汇关系,以参见的形式在词典中重建词汇和语义网络,使词典中的信息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章宜华认为词典的参见结构要实现以下四种词汇关联:一是形态关联。揭示形态结构和特征关系:根据词典的设计要求把关系密切的同音、同形、同族词,或同一词位的不同变体形式联系起来。二是概念关联。揭示概念的原型范畴关系:根据词典用户的需求把相关主题、相关指称和相关概念类别的语词联系起来。三是语法关联。揭示语词的分布结构和分布特征:根据词典凸显的重点把那些固有的、典型的和可能或不可能的共现关系标示出来,实现横组合关系的连接。四是语用关联。揭示语词功能性关系:以语词交际功能为轴线描述词目词在语义选择限制条件下与框架概念结构成分之间以及与事件环境之间的语用联系。
具体而言,自然语言的关系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属性—宿主关系、材料—成品关系、事件—角色关系、值—事件关系、值—属性关系、值—实体关系、联想关系和比较关系。这些关系可以通过参见的设置构成比较完整的词汇和语义网络,实现在词典中系统地反映自然语言的词汇关系网络。
目前,在纸质词典中,参见的设置通过一些隐性或显性的参见符号、注释、标引和相关说明等方式把处在词典不同位置的相关信息连接起来,帮助用户进行认知关联路径的衔接。比如:派生关系可以用聚合的方法表现,语用选择限制、比较关系、联想关系、部分—整体关系、材料—成品关系等可以用专栏注释或说明的形式来表现,上下位关系可以通过释义表现,同义/反义关系可以用释义或参见的方式表现,事件—角色、值—事件、值—实体、值—属性等关系可以通过句法模式、搭配结构、语法注释和例证的形式来表现。
三、参见符号的简明与统一
针对英语学习词典使用者的特点,英语学习词典的参见符号要简明和统一。
1.少用泛指参见符号,多用简单明了的参见符号。这里所说的泛指参见符号,是指那些没有明确指明词目词与参见词之间关系的参见符号,如“见……”“另见……”等。这类符号只是表示两个词条之间存在参见关系,至于是何种关系却未给予明示。为了让用户明晰了解参见词与词目词之间的关系,要根据词典用户的认知情况, 多使用能够明确表达其中关系的参见符号。如反义关系可用符号“〈反〉”来表示,近义关系用“〈近〉”来表示,用法异同关系用“〈用法〉见~”来表示,等等。这样,用户就能够很直观地判断其中的关系。
2.使用统一的参见符号。有关数据表明,大部分用户认为英语学习词典的参见符号应该保持一致。英语学习词典提供的参见信息要根据词汇的关系选择不同的参见类型和统一的参见符号。如果能够给这些参见信息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符号系统,无论是对英语学习词典的发展和研究,还是对用户的使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章宜华.学习词典的中观结构及其网络体系的构建[J].现代外语,2008(4).
[2]罗添娴,盛培林.试论英语学习词典参见符号的简化和统一[J].辞书研究,2006(4).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浅谈区域活动环境设置 篇4
区域活动设置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是否有兴趣自愿参与区域游戏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区域里能否获得个体的自主发展。如何创设一个美观有序、尊重幼儿发展差异,支持幼儿持续发展的属于幼儿自己的区域活动环境呢?
一、区域活动设置的基本原则
1. 随学习目标、内容和年龄特点而变换
区角应是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为了某个相应的教育目标而设置。区域游戏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幼儿对该区角的玩法和材料都已不感兴趣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更新材料和区域玩法,重新创设出有教育价值的区域。教室内区域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年龄班在区域设置上是不同的,比如小班的科学区和操作区,可以是合并在一起的,但到了中班或大班, 这两个区就应考虑分开;再如小班的积木区可能并不需要太大,而到了中、大班,积木区就要有较大的面积,可以让幼儿大范围地搭建。
2. 师幼共同创设区域
教师应最大可能地提供条件,启发、 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区域的设置,如和幼儿共同商定设置哪些区; 师幼共同收集材料;和幼儿共同商定进区规则;和幼儿共同商定投放、更换什么材料,这样能让幼儿在开放的空间里广泛参与,避免好玩的区角人多玩不开,有的区角无人愿意玩。
3. 区域布局安全合理
“安全”是幼儿园一切活动的前提, 区域活动也不例外。所有的活动区都必须在教师可控可视的范围之内,才能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设置区角时,应尽量使每个区域能相对独立,充分利用好橱柜、桌子、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使活动不受干扰地完整进行,也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各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和固定的地域,保证每个孩子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将区域合理分布。如安静的区域和吵闹的区域要相对隔开;需用水的区域要挨近盥洗室; 相关能融合的区域安排在一起;阅读区应光线充足又安静舒适等。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决定着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否获得哪方面的发展。
1. 投放与近期教学活动相关的操作材料
主题活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操作内容和延伸内容,应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实现,从而让区域活动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将教育教学内容的操作材料投放到相应的区角,不但丰富了区域活动, 也能使学习内容及时得到实践操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还应对幼儿作品、 成果进行展示。对于幼儿作品、成果的展示,老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采取选“优” 的方式展示少数幼儿的作品,而应和每个幼儿共同选择他自己的作品,并和孩子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特点进行修饰后展示。
2. 材料应便于幼儿操作
区域中材料应用器具分类存放,存放的高度要适中,方便幼儿自由取、放。 投放的材料是幼儿可以自由操作的,不需成人帮助拿取,和幼儿讨论设计各种物品的标识并贴在区角里从而使物品的摆放位置固定。这样幼儿可以独立自主地将材料分门别类有序摆放,从小养成收拾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3. 适时更换材料
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活动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材料的提供要随幼儿年龄、 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小班的角色区,主要是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角色扮演材料,而中、大班可能要有更多的社会职业角色扮演道具;像大班的积木区,除积木外,还可有更多更复杂的辅助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投放的材料既要适合幼儿当前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当操作的材料失去了对幼儿的吸引力,或者过于破旧时,都要及时更换、添加新的材料。
4. 提供高质量的、数量合理的材料
活动区域材料的选择首先是安全性,再就是实用性和美观性。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利废利旧不仅节约成本,还能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但一定要注意物品的清洁消毒、加工美化,使之安全、耐用、 美观。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好的材料和同伴共享也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准备途径。
一个区角以容纳5~7名幼儿为宜。 在玩具、材料准备上小班一般种类少、数量多,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拿到玩具、材料,避免为玩具发生争吵,从而影响游戏的进行。中、大班要提供一些半成品以及废旧材料,以满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种类上要有多样性,也要提供2-4人共同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以培养幼儿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打开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之门,寓学于乐、寓教于玩,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摘要: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区域活动是践行这一要求的幼儿园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探索活动,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是关键。
学习活动设置 篇5
date命令的功能是显示和设置系统日期和时间
命令格式:
date [OPTION]... [+FORMAT]
date [-u|--utc|--universal] [MMDDhhmm[[CC]YY][.ss]]
参数:
-d STRING:显示由 STRING 描述的日期
-s STRING: 设置由 STRING 描述的日期
%Y 年(例如:1970,等)
%y 年的最后两个数字(1988则是88)
%m 月(01..12)
%d 一个月的第几天(01..31)
%H 小时(00..23)
%I 小时(01..12)
%k 小时(0..23)
%l 小时(1..12)
%p 显示出AM或PM
%M 分(00..59)
%S 秒(00..59)
%r 时间(hh:mm:ss AM或PM),12小时
%T 时间(24小时制)(hh:mm:ss)
%X 显示时间的格式(%H:%M:%S)
%x 显示日期的格式(mm/dd/yy)
%D 日期(mm/dd/yy)
%s 从1970年1月1日00:00:00到目前经历的秒数
常用的就这些,剩下的直接查man就好了...
例子:
1、今天中午有个时间很特别,2009-08 07 12:34:56,用下面这个格式就可以显示出12/34/56/7/8/9这种格式,
Linux date 显示设置时间命令学习
,
其中“-”可以忽略首位的“0”。
date +‘%I/%M/%S/%-d/%-m/%-y‘
2、设置年月日为20090807,时间为00:00
date -s 20090807
3、设置时间,不改变日期
date -s 16:02:23
4、设置日期及时间
date -s “20090807 16:02:23”
5、查看100天又5小时前的具体时间
date -d “-1 day 5 hour” +“%Y-%m-%d %H:%M:%S”
6、查看100分钟后的时间
date -d “+100 min” +“%Y-%m-%d %H:%M:%S”
7、计算时间戳
date -d 20090528 +%s
8、还原时间戳
date -d “1970-01-01 1243440000 sec GMT” +“%F %T”
9、利用NTP协议在线更新系统时间
初中物理课堂学习目标设置的指导 篇6
自主学习目标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相对独立性。一个会自我调控的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往往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包括物质的(如参考书)和社会的(如向教师求助)资源。在寻求社会支持时,学生只是要求他人给出一些提示,澄清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最后运用获得的信息自己去找出答案。因此,目标设置具有相对独立性。
(2)可行性。目标设置的目的就是让自主学习的个体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表现与目标的差距,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通过实现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自主学习持续进行下去。因此,设置的目标必须是可行的。
(3)系统性。目标在内容、强度、性质等方面虽说存在差异,但根据事物的内在规律、目标之间的关系,目标具有系统性特征。
(4)个体差异性。由于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归因、认知策略、元认知水平、意志控制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教师的指导也因人而异。所以,目标设置因学生个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初中生正处于行为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阶段,自主管理的能力有限。因此,根据目标设置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以下的学习目标设置指导。
1阅读认知目标设置的指导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文本材料仍占有重要位置。阅读认知目标的设置对学生自主地对学习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有重要意义。因此,具体的难度适中的阅读认知目标有利于学生自己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设置阅读认知目标时,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指导学生:
(1)利用课文的大标题和小标题设置本课的阅读认知目标,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节的目标设置。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板书)
师:看到这个标题后,你们想到这节课主要学什么?
生: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人听到声音的过程。
师:好!那么,贝多芬耳聋后还能继续作曲,他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师:请大家迅速看一下课文的小标题,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骨传声。
生:骨传声的原理。
师:除以上两点外,这节课还有其他学习内容吗?
生:双耳效应。
生:双耳效应的应用。
师:对!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目标)
此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对于提纲式的文章效果好,初学者容易上手;不足是非提纲式的文章效果不明显,目标设置的难度较低,时间长了对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作用不明显。
(2)通过“快速阅读→自设目标→小组交流→目标修正”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创设本节的阅读认知目标。此法比较适合于非提纲式的文章,如一段短文等,尤其是利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来纠正个体自设的目标,对提高个体的目标设置能力很有帮助。
2观察目标设置的指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设置科学的观察目标对学生的观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转化,有助于其科学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初中物理课本中相当部分的实验虽然已列出了观察目标,但所列的目标有的比较笼统,不够明确,如“真空罩中的闹钟”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按照这个要求,学生只关注到声音的变化。可是声音为什么会变,学生很难马上得出答案。如果教师在演示前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关注实验中每一个变化的量及其如何变化,以及彼此间的因果关系,那么,学生除了注意到声音逐渐变小,还会注意到玻璃罩内的空气也逐渐变少,同时还会注意到两者的关系,经过分析,自己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分解目标系统的指导
有些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完成任务的时间长,虽说是对学生意志、信心的考验,但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最终导致放弃目标。因此,有必要适当地分解大目标,化繁为简,化远为近,让学生感到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达到目标遥不可及。通过一步步地完成任务,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
4参与性目标选择的指导
一般说来,参与性目标选择会增强个体的目标承诺,而个体被指定、分配给学习目标,他们的目标承诺度就较低。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目标选择的机会,通过增强他们的目标承诺来提高其学习水平。课堂中,教师可提出两级目标要求,即基本目标要求和较高目标要求。基本目标要求是人人必须达到的要求,较高目标要求是鼓励学生争取达到的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目标。如在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教师提出:“请大家根据实验要求,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完成后,如果认为自己还有余力,可以尝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用一个电压表或只用一个电流表测出小灯泡的电阻。”目标选择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迎接挑战的意识,同时能使个体的表现目标和学习目标得到有机结合。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去努力完成各种任务,争取达到更高的水平。
学习活动设置 篇7
因此,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展示学生特长,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下让体育课堂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共同提高,课堂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成为一线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在体育课小组学习阶段将已熟练掌握或掌握较快技术的组员随堂提拔为组长助手对本组组员进行技术指导(简称“技术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颇佳,愿与各位同仁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病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分组练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大量在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练习时,小组长一人统领全组既管纪律又管技术学习,弊病不断凸显,尤其某一技术是组长的短板时,更令组长权威不在。小组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往往忽略了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技能掌握参差不齐,往往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掌握技术后就再不专心学习,反而爱嘲笑他人,容易引起组员不和、纪律涣散、团结力下降等问题。
二、体育课小组学习阶段选用“技术指导”的优势
试行小组“技术指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随堂实时选拔掌握较快的学生来当组长助手,对本组组员专门进行本课技术指导,既能让组长有时间对组员进行纪律管理,又能让技术出众的学生展示自我。组长管人,“技术指导”人员管传授技术。随着课堂内容的变化,“技术指导”人员也随之变化,促使每位学生若想展示自我,必先了解课程、必先熟练掌握下一节课技术动作,从而由课堂“要我练”变为“我要练”,长此坚持会让每位学生对体育课充满期待,进而达到体育课关注个体差异、发挥个体特长、促进团体协作的育人目的。
三、将小组“技术指导”作为体育课成绩评价加分项
每学期、学年体育课成绩评价将小组“技术指导”作为课堂突出表现列入加分项,肯定表现,鼓励参与,则更能激发学生课堂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促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四、设置“技术指导”的办法
(一)选用“技术指导”时机
1.课堂进入小组练习时可以考虑;
2.小组长对所学技术动作有困难时可以考虑;
3.组员对所学技术动作有特长或已掌握时可以考虑。
(二)选用“技术指导”人员要求
1.能遵守课堂纪律;
2.能服从小组长指挥;
3.能有效帮助其他组员完成所学技术动作;
4.要有耐心。
(三)“技术指导”人员职责
1.协助老师或组长帮助其他组员完成所学技术动作;
2.选拔组员参加班级展示;
3.落实组长要求,尤其是安全要求;
4.以最有效的方法激发组员练习兴趣;
5.不得打骂组员;
6.要对本组练习质量负责,承担责任。
(四)“技术指导”注意事项
1.随练习内容的变更,要适时更换人员;
2.在开学初,要将本学期学习计划告知学生,以方便学生计划;
3.在下一节(单元)上课之前,要将学习内容告知学生,以方便学生准备;
4.教师不要轻易否定“技术指导”练习方法,要积极鼓励练习效果;
5.期末体育课成绩评定要酌情考虑加分(征求组长及组员意见)。
五、反思
1.体育课“技术指导”方法的运用不能万能化,牵强的运用会起到不良效果。一些课堂不能使用“技术指导”,如,大家都没有掌握技术的课堂;需要保护帮助的课堂;熟悉的游戏性小组活动;竞赛性的课堂等。
2.低年级学生要慎用。二年级可以尝试,一年级第一学期不主张。
3. 体育课整体和局部都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挥个体特长,促进团体协作,激发课堂激励性、趣味性,不能仅仅在练习阶段。
学习活动设置 篇8
一、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享受”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将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入, 达到生活与数学的完美融合。
二、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参与”数学
游戏情境作为深化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小游戏, 可以刺激人的大脑去思考问题, 探索问题, 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游戏情境, 帮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将他们带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使学生在玩中学。
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往往能找到原形, 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常常是杂乱无章的, 所呈现的信息往往多余或不足, 如能对具体的生活情境加以提炼, 在课堂上模拟出来, 让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加贴近,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 又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让学生在质疑情境中“思索”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疑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设疑,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 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产生急于探究解决办法的情绪, 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设置生活情境调动生物学习主动性 篇9
一、联系学生体验, 创设生活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 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去探寻生物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如在内环境教学中, 我问学生:我们在体育课上剧烈运动之后, 会有什么感觉? (有心跳加速、头晕目眩、冒冷汗、脸色苍白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 我们应该怎么调整? (慢跑调整、有氧呼吸、静脉注射葡萄糖液) 注射葡萄糖液是如何起到缓解作用的?如果有学生血浆中的乳酸量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这是什么原因?这样, 学生有了联系自己体验的阅读兴趣, 能够在自主阅读和学习中, 获得对p H值和溶液渗透压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同时能够激发他们通过现象探求本质的兴趣。
日常生活现状也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取出来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推动他们主动地学习。如学习《细胞呼吸》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谈谈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冰箱中存放的水果、蔬菜等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新鲜?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有认识的, 如果告诉他们这与细胞呼吸有关, 那么学生就会主动探究细胞呼吸的原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和因素的影响, 从而能对细胞呼吸知识有较好的掌握。
二、热点问题探讨, 提升思维品质
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随着其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们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矛盾和挑战, 如转基因食品、环境污染、航空育种等, 我们都要批判性地认识和对待。这里, 我们可以扩大生活情境, 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让他们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 获得科学的态度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如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学习中, 我以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的“彩色小麦”经过培育之后具有保健作用为话题导入, 让学生探讨为什么太空遨游过的种子会出现变化?在教学过程中, 一直以太空育种作为讨论的主要话题。引导学生们分析经历过太空邀游的农作物种子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的问题,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减数分裂知识的基础上, 对基因重新组合情况、产生基因重组原因及基因重组的意义进行认识和理解。
当然, 我们还可以以袁隆平研究的“两优0293”在安徽蚌埠等六市种植大面积减产、绝收的现象进行讨论, 探讨基因重组和基因变异会出现的问题。这样, 学生们便容易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与影响, 能够自主学习和掌握镰刀状细胞贫血的病因、基因突变以及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原因和遗传效应等, 学生能够在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运用中, 获得良好的思维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开展生活实验, 自主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 要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的效果, 增强他们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如果生物实验能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 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展示肯定能够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热情。如《酶和ATP》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时, 在家完成一个小实验:用加酶洗衣粉的和普通洗衣粉分别进行洗涤实验, 思考为什么在洗涤效果上存在差异?然后, 让他们自主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和探究加入蛋白酶、脂肪酶的洗衣粉为什么去污能力更强, 进而对酶的化学成分、酶的活性等有所把握。
在教学中, 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们合作完成, 让学生们在合作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提升生物学习的合作探究能力。如《细胞呼吸》学习中, 我就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草莓的保鲜方法, 让他们自主探寻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条件、实验的器材, 开展实验观察与数据整理, 通过分析对比获得细胞呼吸知识, 提高自主实验的能力。
另外,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和激发他们自主地将生物所学与生活现象相联系, 让他们自主思考, 批判性地认识和理解、讨论探究。如俗称“血癌”的白血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让学生们发挥主动性去探寻其发病机理、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发挥来实现生物学习的价值。
总之, 高中生物教学要重视生活问题、现象与生物学习的关联, 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和思考,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去解决, 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及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雪珠.生活化教学情境建构高中生物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 2013 (23) .
[2]魏青松, 李宁丽.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浅谈[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02) .
学习活动设置 篇10
一、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体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的身心活动与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游戏情境, 帮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使学生在玩中学。
案例1:在讲椭圆这一节时, 我设置如下问题:问题1:取一条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 套上铅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这时笔尖 (动点) 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 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 套上铅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画出的轨迹将会是什么曲线?
问题3:在这一过程中, 你能说出移动笔尖 (动点) 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问题4:这个条件与圆满足的几何条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 由学生熟悉的圆的定义出发去探讨动点的变化规律: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为定值, 由学生观察并概括, 教师补充, 整理成定义, 简洁明了, 为接下来讲解椭圆的定义,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次游戏中,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时, 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 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案例2:在讲解概率的时候, 我设置了关于抽彩票先后顺序与游戏公平性的问题。
问题:6张彩票中有两张是奖票, 6个人分先后抽票。问:每个人抽中的概率?
解答:如果这6个人在抽彩票之前不知道他前面人抽的结果的话, 每个人中奖的概率都是1/3, 因为:第一个人中奖的概率是1/3。对于第二个人, 可分前一个人中奖与不中两种情况。若前人中奖了则为 (1/3) × (1/5) , 若前人没中奖则为 (2/3) × (2/5) , 综合起来中奖的概率是 (1/3) × (1/5) + (2/3) × (2/5) =1/3。以此类推, 只是后面的讨论起来比较复杂, 以第六个人为例, 第六个人中奖的概率是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前五个人只中了一个奖, 另一部分是前五个人中两个奖。对于前一种概率要用组合的知识, 可以算出是1/3, 后一种因为这个人不可能得奖, 所以概率为0。总之, 第六个人中奖的概率是1/3+0=1/3, 所以每个人中奖的可能性都是1/3。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发现概率和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是有用的。它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 也真正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三、让学生在质疑情境中“思索”数学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进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 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 引起矛盾冲突,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 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
案例3:在讲解工程问题时, 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 (1) 修一条长为600米的水渠, 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 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 问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2) 把上题中水渠长改为1000米、2000米等等, 其他条件不变, 分小组做题得出结果。
学生做完会惊奇地发现结果完全相同工作总量却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提出疑问, 学生通过激烈谈论会发现, 工作总量不影响结果从而老师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把题目改为一项工程引出例题。
这样的情境, 能使学生的大脑思维置于“觉醒状态”, 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激活, 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思维更敏捷、高效。
英汉学习词典中词源信息的设置 篇11
关键词词源英汉学习词典原则方法
词源学是研究词的读音、形式和意义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除少数本族语词汇外,英语单词大多是从拉丁语、希腊语或法语等语言借用或吸收过来的外来词,了解英语词的来龙去脉,即词源,“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词的发展演变的理解,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做到‘以源明义”。英汉学习词典提供词源信息能使词典使用者通过了解词目在读音、形式和语义方面的历史演变轨迹,展开语义联想,提高词义认知效果。然而包括词源在内的补充信息是我国积极型外汉语文词典编纂的弱项。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在英汉学习词典中提供词源信息。
一、英汉词典中词源设置的原则
现代词典学理论认为词典是一个交际系统,词典信息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方式直接影响着词典文本和词典读者之间的交际效果。释义是词典的核心内容,多样化、多层次的释义方式能使词典读者从多个视角解读被释义词。词源因提供了词目的旧有形式与现代形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词典读者对词目意义的认知,促进语义联想,提高对词汇语义的认知效果。然而雍和明对华南高校195名双语词典用户的语言需求和检索技巧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词源信息是英汉学习词典中各类微观信息中查询最少的一项,更令人吃惊的是,有些被访者甚至不知道英汉词典中有词源。
词源可以在所有类型的双语词典中出现,但出现的程度和方式应该有所不同。词源受到英汉词典读者的冷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词源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不符合缺乏英语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中国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因此笔者提出了英汉词典设置词源的若干原则,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可读性(readability)
所谓可读性,是指词源信息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词典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可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读者对词源的理解程度。对词源的可读性的判断可以从词源设置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进行。形式即标示词源的符号系统必须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如果符号过于复杂繁琐,超过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就不具备可读性或可读性很低,这或许是词源信息很少被查读的原因之一。除形式要具备可读性外,词源还应包含足够的语义信息内容,使读者能从中获取词目的旧有形式和现代词形式之间的语义联系。
提供词源的英汉词典很少,而许多英美国家出版的权威的英语单语词典都有词源,这类词典要么出于工具书的规范性的考虑,要么受历史主义编纂原则的影响,一般描写了语词从诞生到现代音、形、义长期的历时变化,所以其标示词源的符号数目众多、难以索解,只有词源学家们才能全部看懂。作为英汉学习词典读者对象的中国学生,缺乏同域同质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具备英语社会的生活体验;况且英语词汇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其现代词形式与原生词在音、义、形方面的可辨性已很低。英汉学习词典不能照搬英语单语词典中词源的标示符号,而应考虑词典读者特殊的认知环境、文化背景和对词源信息的特殊需求。
词典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清晰明了以达到可读的目的,这是学习词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提高词源的可读性,英汉学习词典的编者应注意原生词与现代词之间语义信息的传递,词源的标注符号应避繁就简,避免使用像单语词典中那样繁杂的符号系统,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符号标示。词源信息的内容也应尽量简洁,避免繁琐。《英汉大词典》中设置词源的符号系统就非常复杂,例如:
ommatophore[NL<Gr omma eye+-O-+-PHORE]
cryptozoite[<CRYPTO-+-ZO(A)+ITE]
pneumonia[NL<Gr<PNEUMON-十-IA]
对于普通中国学生来说,掌握这样多达数十种的标示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是很困难的。这些可辨性很低的符号无疑降低了词源的可读性,也损伤了词源信息应有的交际价值。
2关联性(relevance)
Spens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的明示一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内容明白清楚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根据说话人的信息呈现方式,结合语境假设,求得交际意图。推理的依据在于关联,推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关联的过程。关联性取决于两个因素: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语境关联性越强,所需的推理努力就越小;语境关联性越弱,所需推理努力就越大。最佳关联是指用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关联。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用符号表达一定的意义。大多数英语词的来源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词根与词缀结合构成的派生词,另一种是由两个或多个单词组合而形成的复合词。不论是构成派生词的前缀、后缀和词根或者是组合成复合词的单词都是带有自身意义的符号。派生词和复合词实际上都是由多个单义符号组合而形成的多义符词。换句话说,英语单词,包括那些难以掌握的长词,它们的词内结构可以被分解为多个可被论证的意义群。整个单词的意义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然而通过语义结构的因式分解把它们还原,很长的英语词就可以像算术式一样容易理解了。例如,psychological是由词根psych一加上两个词缀ology和-ical构成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含义分别为:“心理”、“学”和“性质”,单词的整体含义就是这三个词素义的组合,即,“具有心理学性质的”或“心理学的”。掌握英语词的这种“意合法”来源形式,很多难词长词表面看起来难以理解和记忆,而一旦把握了单词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语义关联,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3实用性(practicability)
就英汉词典中的词源信息而言,实用性是指词源信息发挥补充释义功能的程度。词源的内容及其设置方式决定了其被利用的效度,即实用度。处于异域异质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解读词源信息时面临语言、文化等多重障碍,因而词源信息的实用性尤其重要。词源设置得科学、合理、实用,就会起到辅助释义的作用;而如果标示词源的符号繁琐复杂,词源内容与语义信息缺乏关联性,词源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摆设,无人问津。同样,如果词源包含的语义信息量过少,也不利于读者获取理解词目所需的足够的语义信息,这样的词源信息实用性也不高。
二、词源设置的科学方法
本着提高词源的可读性、关联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笔者提出了以下若干英汉学习词典提供词源信息的方法。
1提供近源信息(immediate source)
《牛津英语词典》里的词源记录了一个词从出现到当代的历时演变过程,提供了词源的远源信息(distant source),因此它的词源标示符号数目众多,查检困难;而为中国学生编纂的英汉学习词典就应该以有利于英语学习为宗旨,考虑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减少词源学习的负担。远源信息由于与现代词义相隔久远,某些词语的现代词和原生词的形式或意义之间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关联。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词源应该是更容易被理解、实用性更强的近源信息。综合词源知识要经过整合、分解,找出最有利于显示衍生词与现代词语义关联的近源信息。
2简化标示符号
词源中的标示符号要尽量简化。英语单语词典记录词源使用数十种标示符号的做法不应该简单地移植到英汉学习词典中去。那些因解释词源而给词典读者增添学习负担的复杂繁琐的符号系统应略去。《新知识英汉词典》的做法值得参考,它对词源的记录就避免使用复杂的符号,例如:pilgrim,拉丁语中为“外国人”之意。因为朝圣者要经过许多地方,在这些地方都是“外国人”,故名。
它对dismal一词的词源是这样标注的:
dismal(其他信息略去):dis的原义为day(日子),mal原义为bad
(坏的),dismal即为[不幸的日子]。中世纪以星相配合历法决定[不
幸的日子]。后来引申为不幸的事。
3提高原生词、衍生词和现代词之间的语义关联度
为了便于阅读,除了要减少词源标示符号和尽可能提供近源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显化词目的原生词、衍生词和现代词形式之间的语义关联,使词典读者用较少的推理努力就能获得较大的语义关联。英汉词典编纂要对词源信息关联缺失的部分进行关联重构和关联优化,突出原生词、衍生词和现代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下面的模式可供借鉴:
活看live beyond超过……而活着=outlive比……活得更长一幸存]
4提供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格利姆说:“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语言中词的来源往往与使用这个词的人民的历史息息相关。因此考察词源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了解。”美国学者J,R,赫尔伯特也认为:“事实上,语源学确实很重要,也很有趣,这不仅因为词的最原始意义常常在今天词语中保留着痕迹,还因为它对于揭示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语言是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综合作用的产物。一种,语言的词汇通常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发展,因此要真正把握某些词语的意义往往需要了解这些词语的社会发展轨迹。英汉学习词典在提供词源时可以简要说明语词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例如:
Reno divorce轻而易举的离婚(因美国Reno市离婚率高而得名)。
对该语词若只释为“轻而易举的离婚”,就难以激活词典读者的认知图式,而通过提供Reno divorce来源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就在它的所指和能指之间架构起了语义关联,这种方式势必会大大提高词典读者对词目的认知效果。
5增设词根/词根变体+同根关联词词条
英语单词主要是通过派生构词法形成的,派生词占英语单词总量的80%左右。派生词的核心意义主要包含在词根里,词根是派生词意义的主要载体,知道了词根的含义,许多单词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知道了词根audi-(听)的含义,audible(听得见的),inaudible(听不见的),audibility(能听度),audience(听众),auditory(听觉的),auditorium(讲演厅)等一系列同根词的意思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英语单词数量巨大,给记忆单词带来了麻烦。然而能产性高、孽生能力强的英语词根及其变体的数量却不多,常用的只有数百个。所以英语学习词典如果在词典的微观信息系统中增加一类词条,介绍一些能产性高的词根(或者其变体形式)及其同根关联词,对词典读者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活动设置 篇12
的时间内自由选择。下面仅以一个作业题目来说明“作业超市”的类别和梯度。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文中写到捉鸟雀那一段时, 作业可以有几种留法:A.背诵捉鸟雀这一段;B.写一个捉鸟雀的片断;C.完成以下填空:“ () 开一块雪, () 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 ()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 () 些秕谷, 棒上 () 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 () 着, () 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 () , 便找 () 住了。”在填空时还可进一步提出不同的要求:a.所填的词句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b.所填的词句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 一部分是自己填;c.所填的词句全是自己想出来的。学生选择哪个层次、哪种类别的作业可量力而行, 不做硬性规定。即使稍显枯燥繁重键阶段。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合理设置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一、设情境巧导入,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中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玩、好动, 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合理的情境中导入新课, 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引导课文《海底世界》时, “同学们, 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答道“喜欢”, 接着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 今年暑假我还特地去看过大海。大海是那样辽阔美丽, 白帆点缀着碧蓝的海面, 洁
的练习也会变得简易有趣, 又能使学生从对比中感知原文的深意, 还能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 让学生在不同梯度上均得到适度地提升。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 成为教育教学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材”就是指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 研究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 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因为, 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 既是教育的结果, 又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牛宾国】
白的海鸥在海天之间翱翔。望着这美丽的景色, 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大海海底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那里有没有阳光, 有没有声音?有没有深山峡谷, 有没有动物、植物和矿产呢?我是多么想知道这一切啊!同学们, 你们和老师想的一样吗?”。这样, 在学生好奇之中提出问题, 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明显增强。学生正是怀着这种好奇, 听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条件。
二、设情境巧展开,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传统的教学思想是教师在新授课时, 要么是灌入式, 一味向学生灌输, 要么是教师问, 学生答, 形成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 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提问, 没有丝毫的创造性, 学习兴趣不浓, 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教师应合理设置情境, 巧妙置疑,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例如, 教学《阿Q正传》之《革命》这一节。老师说:“鲁迅的小说中像阿Q这样的人很多。如果穿着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 麻木、迟钝的老年闰土, 善良、愚昧、麻木的祥林嫂, 把先烈的血当作治病良药的华老栓们, 也来到了《革命》的情节中, 在“革命”的现场, 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于是, 一组生动热烈的教学镜头出现了。学生们从鲁迅先生所说的“我的取材, 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在揭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的话语出发, 详细构想了当辛亥革命波及到这些人以后, 他们在革命中的种种“表现”, 并以口头交流的方式“发表”出来。课堂上学生心情放飞, 笑语不断。在热烈的“表演”之后, 师生才进行总结归纳。事实上, 尽管各人“表演”的细节不同, 但“革命”中, 人物的麻木愚昧的生活不会改变, 悲惨的遭遇不会变化, 病苦的生活环境还是依然如故。在这样的境界中,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了。在这样的阅读境界中, 学生会生出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教学只有做到让学生主动探求, 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日益浓厚, 而由自己探求所得的知识, 掌握得才扎实。
三、设情境悟学法, 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如果说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那么学生在学习知识后, 由所学知识, 悟出学习方法, 掌握学习的技巧, 就应是自主学习的升华。它是学生创造思维的源泉和动力, 使学生享受到成功喜悦, 为巩固学生兴趣创造了条件。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在学生了解知识的基础上,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 从而变学会为会学。如教学《世上最美的坟墓》时, 一位学生说:“这样朴素的坟墓实在没有什么风景, 对那些喜欢热闹的游客来说, 又为什么能吸引他们去呢?我想, 只有作者这样对托尔斯泰特别喜爱的人才想去。”老师说:“单纯从游玩的方面看是少了一些风景, 但我们可以对此进行挖掘啊。如果你是导游, 你将如何向游客推介呢, 怎样让游客满载而归?”于是, 老师把这群在托尔斯泰墓前瞻仰过的“游客”, 变换成一名导游, 要他们综合运用刚才掌握的信息, 制作一份“旅游策划”或者“解说词”, 以吸引世界各国的人去参观托尔斯泰墓。这时, 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唤醒。一位同学拿出了她的“旅游策划”:你想聆听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愿望么?你想去感受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辉煌么?你想知道文学巨匠告别人世时最伟大的计划和设想么?你想知道列夫·托尔斯泰梦想实现了么?请你参加“列夫·托尔斯泰墓地之旅”。一位同学这样陈述他的“解说”经过:出发前, 我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说起, 讲述他在文学上创造的成就;行进中, 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思想, 也可以让游客描述一下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墓;到达墓地, 介绍外孙女说的那个故事, 让大家自己体会那份宁静、朴素和伟大;结束时, 让游客默哀三分钟, 来缅怀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这样, 游览就十分充实。这样设计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 而且对知识记得牢, 掌握得扎实, 要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如此长期训练, 学生就会掌握学习的方法, 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四、设情境巧延伸,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当一节课结束以后, 一般认为学生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是一节好课。但对于当前教育来说, 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 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 为以后的课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所需素材,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感, 不管是课前、课后, 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 老师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 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同学们, 你们对此有什么感触?”学生听了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但下课时间到。学生们在课下通过讨论,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们对“爱国”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借以让学生感到课已尽, 而思未止。教学中只有把握延伸点, 合理设计问题, 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激起学生思维火花, 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