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机制

2024-06-15

分析机制(精选12篇)

分析机制 篇1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实现股票市场的效率和公平, 会计监管成为一种制度的选择。本文从会计监管的演进过程出发, 系统地分析了会计监管机制的构成, 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剖析, 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的形势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监管,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内部监管

近年来国内连续发生的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案件, 充分体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极大地侵犯了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计监管的目标在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使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可靠性, 从而具有决策的有用性。会计舞弊案的发生, 既说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又对如何在制度上、技术上不断强化和完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会计监管的演进及其发展

会计监管是伴随着会计发展而演变的, 经历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其具体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奴隶社会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 剩余生产物不多, 经济活动比较单纯, 不需要专人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管。

第二阶段进入奴隶社会以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集中, 财产所有者对其拥有的财产不能直接管理和经营的时候, 出现的有审计者和财产所有者两重会计监管模式。

第三阶段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发展, 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的分离, 注册会计师制度便应运而生, 于是便出现了董事会、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和认可的三重监管模式。

第四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趋扩大, 无形中逐步形成了由企业内部审计、外部社会审计、政府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组织构成的多重会计监管体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的构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社会监管为纽带、以单位内部监管为补充, 同时包括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会计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等内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空间立体网络会计监管体系。其内容如下所示:

政府监管主体→证券交易所 (SEC) 、 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地方政府等

社会监管主体→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券商等

内部监管主体→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等

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监管的效果来看,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十分严重, 大股东肆意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 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 监管系统、监管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 致使会计监管系统处于不和谐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法规政出多门

目前, 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这一点在证券市场的立法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信息披露规则由证监会负责, 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在财政部的控制之下。从表面上看, 似乎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健全, 形成多头共管的良好局面, 但从实际的作用效果来看, 却很不尽然, 往往是政出多门相互扯皮。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 权责界定不清, 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

2.政府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有上市公司往往是当地经济支柱, 其经营业绩往往与地方政府的政绩息息相关, 同时地方政府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职能, 因此, 地方政府在上市公司监管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一方面对国有上市公司承担监管责任, 另一方面与国有上市公司组成利益联盟, 为国有上市公司的上市包装及融资包装提供便利。另外, 证监会对证交所承担了主要的监管责任, 但其处罚以罚款、谴责和股票停牌为主, 处罚力度轻。

3.社会会计监管体系的存在缺陷

首先, 社会监督体系软弱无力。会计信息的民间监督目前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验证和会计咨询。目前存在的普遍的现象是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的单位既提供会计报表的审计业务同时提供会计咨询业务;由于社会中介机构实行的是有偿服务, 并且委托者又往往是被审计单位自己, 从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问题和执业质量问题, 这无疑导致社会监管不力问题。其次, 注册会计师个人综合素质问题。目前, 整体上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不高, 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 注册会计师的会计基础工作出现滑坡问题, 有的会计人员受经济利益驱动, 抛弃职业道德, 放弃职守, 共同营私舞弊。

4.上市公司的内部会计监督功能弱化

监事会和内审制度被以大股东为首的相关利益集团控制, 不能代表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的措施

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国际潮流的会计监管体系

我国经济经历了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目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不规范, 在这种环境下, 完全要求我国会计监管从行政性向自律性转变是行不通的。在现阶段我国还是应多一点强制少一点灵活, 建立以行政会计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 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建立会计监管体系也要考虑国际潮流, 更应观察和借鉴国际上的新举措, 借以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

2.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会计监管实施机制

为了保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维护行政权力的权威性, 避免多头监管而出现的缺位现象, 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会计监管实施机制。创建此机制政府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 由国务院授权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公共监督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主要由独立的投资者代表、司法部门、高校知名学者等组成, 并有权力对监管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现象做出裁决, 分清责任并责令其改正;其次, 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等的监督和惩罚力度, 而且要“严、狠、全”, 使其与企业无任何合谋的机会;最后, 建立和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民事赔偿制度上, 广大中小投资者面临着投诉无门的境地, 为此当前急需由政府牵头建立和完善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赔偿制度, 明确责任人的责任界限。

3.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机制

为了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应作到:第一、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因此禁止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客户既提供审计业务又提供咨询服务;第二、应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 而且对其惩戒要严、全、狠, 使其无任何与企业合谋的机会;第三、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思、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第四、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证券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质量。

4.建立信息揭示制度

对造假的上市公司、隐瞒真相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有关个人的造假行为进行曝光, 公布造假名单, 使造假的信誉受损, 并进行严厉惩罚, 使其造假成本增大。同时对信誉好的上市公司和会计人员及有关个人进行评选先进活动, 好的给予颁发荣誉证书, 给予政策支持等。同时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共参与监督。

5.健全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机制

目前大量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表明这样一个事实,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很多都是董事长、总经理和总会计师合谋制作的, 所以, 解决公司内部监管治理机制迫在眉睫, 首先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使其把握好防止虚假财务信息产生的第一关;其次应当健全董事会、监事会机构, 使其职能到位;再次解决好大权掌握在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人手中的现象, 充分作到职位分离;与此同时董事会可聘请独立董事, 但独立董事不可过多, 但要起作用。外部独立董事过多, 就失去了董事会意义, 使董事会名不符实,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最后当前内部控制制度混乱、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6.完善会计监管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2007年1月1日贯彻执行新的会计准则, 一些会计方法已作较大的变化, 会计人员面临着知识落后的严峻挑战, 因此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同时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 其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 而目前的一系列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 使人们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质疑, 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方法对会计人员全面进行诚信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例如在以后的继续教育中将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培训作为必修课程, 计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学分中。只有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诚信的会计氛围, 才能为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明辉, 张宜霞.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制度及其改进[J].会计研究, 2002, (12) .

[2]张以宽.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管体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3, (1) .

[3]夏贵华.关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 2004, (8) .

[4]梁芬莲, 程安林.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4) .

[5]向海燕, 舒建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系统的和谐分析[J].商业现代化, 2005, (10) .

分析机制 篇2

摘 要 电价是单位电能商品价格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价应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消费者的偏好,替代产品的经济比较和市场未来预期的影响等社会因素综合考虑。

在系统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既是改革的关键环节,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是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协调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尤其要重点解决好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电价不仅是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也是控制电力市场交易的经济杠杆,因此,电价理论成为当前国内外电力学术界的重点研究对象。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过程起步较晚,对电价体系和交易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介绍了电价在区域电力市场、农村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电价 电力市场 电价机制

引 言 电价能够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他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电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水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输电已经分离,切配售也将要分开,从而形成独立的输配电网。因此,如何确定输配电企业合理的收入和合理的输配电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完整的、动态的、灵活的、适合我国电视实际的输配电价机制将我国电力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也具供有关部门参考决策的重要价值。

电网企业要发展,就要构建更为和谐、发展的电力市场,就要推行更为合理的电价机制。一方面使电网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要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寻求电价调整和供电需求环境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的最佳切入点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赢得更大的市场。建立输配电价机制对于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促进电网持续健康发展、理顺各个环节电价机制、实施节能环保电价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要“初步建立有利于促进电网健康发展的输配电价格机制”。

电力市场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摸索、逐步推进、逐步深人的过程。按运行模式和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电网公司作为单一购买者仍保留现有输配售电一体化模式。由于销售侧电价仍由政府制定,所以该阶段电网公司承担着很大的价格风险。第二阶段随着运行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输配电价机制的形成,作为建立双边交易市场的尝试,逐步开放大用户直供电。该阶段由于大用户直接与电厂签定双边合同,使得电网公司的销售利润受到一定影响。电网公司在收取输电费用的同时也承担了为大用户输电的安全风险。第三阶段输配电分离以及销售侧的逐步开放。从上述3个阶段可以看出,电力市场下的价格体系主要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本文主要分析电力市场下的价格体系和输电定价的特点及要求,提出并讨论输电定价过程中着重解决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电价体系

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的改革,产业链从上到下涉及能源交通行业、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和终端用户,而终端用户又区分为工商业、农业和居民3类主要消费群体。

2002 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关于电力体制改革与电价改革的多项政策文件。经过8 年多的探索,电价改革措施基本适应了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电力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供需关系趋于平衡;厂网分开的目标基本完成,发电侧多家经营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然而纵观国内电力体制改革的现状,电价改革方面尚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建立与发电环节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出台开展电力双边交易所必须的输配电价,改革销售电价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政策是今后一段时期电价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我国电价制定存在的问题

2.1 定价未真正体现成本补偿原则目前,我国的电价水平总体来说仍然是偏低的。1985年以后我国实行了多种电价制度,在以会计成本为主的定价方法中加入了一些政 策方面的因素,即采取双轨制电价。1987年水电部、国家经贸委及国家物价局联合发出“关于多种电价实施办法的通知”((87)水电财字第101号文),将电价划分为指令性电价和指导性电价;并对来料加工、分时与季节电价、超计划发电量自销电价、非生产用电收费、超计划用电指标加价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对改善电力企业的 经营条件,增强电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我国电力商品价格背 离价值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电价未反映供求关系,电与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不合理。例如:电、煤之间的价格关系,虽然国家制定了“燃运加价”政策,电价随着原煤价格的上涨而上涨,但1985~1994年,总体来说,原煤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电价的上涨幅度。

2.2 电价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电价管理体系的混乱,造成了一市一价、一厂一价、一厂多价、价费分离、价外加价等现象;而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自身利益考虑,使综合电价、峰谷电价迟迟不能出台,电价中没有考虑电能质量的区别,不同性质的用户电价没有差别。这些不仅造成不同主体的电厂、不同的用户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而且给电 价本身的管理带来混乱。

2.3 电价调控和管理机构不完善我国目前仍然采用国家和地方分级管理的电价调控机制,电价的审批权限分散,缺乏统一的定价原则和标准。由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策都有电价的审批权,造成我国电价调整程序的随意性,电价的调控机制和调控程序缺乏科学性、及时性和合理性,电价的调控空间被地方擅自出台的政策性加价所挤占,电力成本受这种“暗调价”的冲击很大,使电力企业难以实现自我发展。

三、区域市场电价解决办法

中国电价总体水平偏低,电价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长期以来,中国电价主要服从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由政府定价,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偏低。电作为一种能源商品,也应遵守市场规律,欧美等发达国家电价主要由市场决定,但我国目前的销售电价不能及时反映电煤价格变化和输配电成本。因此中国电价改革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终端销售电价的形成与变动机制,使销售电价及时反映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供需变化和合理的企业利润,促进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3.1 适时调整电价水平,既必要又可行

我国资源类产品的总体价格水平较低,随着我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进,能源类产品价格存在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与其他可替代能源相比,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竞争力会进一步凸显。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电价与居民电价存在倒挂现象。因此,我国电价特别是居民电价存在适当提高的空间。3.2 适当调整电价结构,形成科学的终端分类电价体系

从我国目前终端用户电价来看,工业电价高于居民电价,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居民电价是工业电价的1.5-2倍。居民用电是低压电,要经过输电、配电等多个环节,再加上民用电量远小于工业电量,输送成本比工业用电高。因此,居民电价高于工业电价才能真正反映供电成本。国家在物价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对居民用电采取分时段划分的峰谷电价、按用电量划分的阶梯电价以及对特殊低保群体实行定向补贴等定价方式,逐步推进终端电价结构的调整。

3.3 尽快出台独立的输配电价政策,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比例

虽然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明确了发电上网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由政府制定的改革方向,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未形成独立的输配电价,电网企业的输配电价主要体现为购销差价。近年来输配电价受到政府定价下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双向挤压,电网企业的利润空间不能得到保障。而根据最新电网投资需求预测,我国2008-2012年平均每年投资约40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必须形成合理的输配电价机制,给予电网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以保障我国电力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电价在电力市场实现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电力市场的理论问题集中在电价上,具体表现为将电力从生产到消费的一切行为都用价格(费用)表示出来。例如:峰谷电价计算;水电电价的确定;无功电费的计算;检修费用的计算;备用费用的计算;输电费用的计算;接网费用的计算;事故损失计算;可靠性费用计算等等。利用电价在市场环境中的经济信号作用,指导、调节、控制电力生产与消费,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组织生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首先,电价不论是在一个政府定价的完全垄断的环境中,还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财务核算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一方面电力生产服务部门依据电价获取收益,维护生产与再生产,另一方面用户根据电价决定用电,核算其用电成本。

其次,电价在市场环境中起着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经济信号作用。这里需要突出强调的是电价引导消费的负荷管理功能,正是电价的负荷管理功能将用户与电力系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电力供需双方在一个平等的地位,针对电价做出的相应反应,同时也影响电价的变化,最终达到供需平衡。

此外,电价通过市场机制完成从资源配置、组织生产到产品分配等一系列工作。合理的电价体系在满足市场参与者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电价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治政策的实现手段,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也不排斥政府运用信贷、税收、许可证等手段干涉价格从而达到更高的政治目的。我们将进一步改善我过电价的制定问题,使我 国电价不断地完善。

五、参考文献

[1] 于尔铿,韩放,谢开等.《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 曾鸣.《电力工业商业化运营与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 尚金成,黄永皓,夏清等.《电力市场理论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 杜松怀,温步瀛,蒋传文.《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5] 刘俊勇,万海滨.《电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及其算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6] 王锡凡、王秀丽、陈浩勇.《电力市场基础》[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7] 杜松怀.《电力市场》[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 黄忠祥.上网电价制度探讨[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

多属性电子拍卖机制分析 篇3

摘要:电子商务时代,交易电子化是大势所趋。电子拍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子交易手段。多属性电子拍卖由于在竞争中重视合作关系和创造共赢价值,将是未来竞争性电子交易的主要模式。文章对多属性电子拍卖机制进行分析,指出拍卖双方缺乏信息的交互反馈,采购标的评标体系动态调整性不足,中标人的评价方法仍是决策难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对多属性电子拍卖的若干研究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多属性电子拍卖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拍卖:多属性电子拍卖:竞争与合作

一、引言

电子拍卖已成为电子交易的重要模式。其中,电子招投标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府采购手段,电子反向拍卖是B2B交易的一种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我国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电子交易环境复杂。电子招投标和电子反向拍卖均存在应用局限性。

互联网的发展导致21世纪的管理方式从零和竞争博弈转向合作利润共享。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满足采购者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涉及长远发展伙伴关系时。多属性交易将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导致我国出口企业以低成本、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加工出口贸易方式面临巨大生存困境。作为可能的解决方案,对生产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支持企业生产制造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知识创新等措施势在必行。在众多制造的电子交易机制中,多属性电子拍卖以其重视合作和创造价值实现“共赢”的优点。而将成为未来电子交易的主要方式。Bichler将多属性电子拍卖定义为:拍卖人与投标人交易时考虑到多个属性的一种拍卖模式,即双方在价格以外其他属性上进行多重谈判的拍卖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多属性电子拍卖交易机制,指出我国多属性电子拍卖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多属性电子拍卖研究简述

在早期的多属性电子拍卖研究文献中,最初由Che提出完整的分析,他设计了一种二维(两种属性)拍卖模型以提高政府采购能力。后来Branco扩充了他的模型。将成本影响加入到多属性电子拍卖中。他设计了两阶段拍卖:第一阶段采购方选择一个厂家,第二阶段供应商控制成本达到预定质量标准。Teich等以消费者理论为工具,对设计最优多属性拍卖机制进行证明。Mishra等第一次将多属性拍卖问题划分到采购经济范畴之内,为供应商提供了投标策略模型,并且证明了该种拍卖近似于最优并达到了竞争性均衡。但他们的研究缺少理论证明。Dekraiangpetch认为多属性电子拍卖是解决一对多投标的有效方法。BicMer对多属性电子拍卖进行了仿真实验,其实验结果表明多属性拍卖的收益明显高于单属性拍卖。

三、多属性电子拍卖研究问题分析

1,拍卖理论研究有待深入。拍卖理论尽管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特别是电子拍卖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拍卖理论自Vickreyl961年的开山文献“Counterspeculation,Auctions,and CompetitiveSealed Tenders”以来,多是基于信息不对称这一基准点展开研究的。目前。拍卖机制设计理论研究存在陷入追求收益最大化误区可能,而基于拍卖双方收益共同增长实现“共赢”结果的研究尚不多见。拍卖理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拍卖模型的建立及演化。拍卖规则的制定及有效,拍卖双方投标议标方式,拍卖双方信息的交互反馈,拍卖双方决策策略的选择及动态调整,拍卖行为的监督及“舞弊”可能的预防,拍卖信息的安全加密技术等等。近几年来。博弈理论已经成为研究拍卖机制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博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拍卖人的决策策略及设计拍卖机制。如何应用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以及学习博弈理论进行拍卖机制的分析及设计,是值得相关学者进行深入钻研的领域。

2,中标人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中标人的选择是拍卖交易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中标人决策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进行多属性电子拍卖研究的热点问题。Che在文献中试图应用多目标效用函数的方法解决中标人问题。他假设买方知道卖方成本参数的分布概率,并设计了评分规则。在Che的模型中,Che首先考虑价格p与质量q两个属性,而数量固定。O为成本函数c的参数,表示供应商完成任务的能力。在Che的模型中,最优的中标人是O最低的供应商。Che的模型主要缺点是他假定供应商之间偏好独立,而在实际情况中供应商之间相互影响,使得模型应用性差。同时Che的模型只是考虑密封投标方式,他对其他机制未予以考虑。Bichler是采用线性加权平均的方法解决胜出者决定问题,但该方法显然很难反映出各个决策方案的真实水平。Branco改进了Che(1993)和Bichler(1997)的模型,用分配效率来描述整个拍卖的效果。但他用整数规划的方法使问题简单化,实际解决问题的应用效果不好。Dekra,jangpetch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多属性电子拍卖决策问题,第一次将线性规划理论引入到多属性决策分析当中。Biehler基于多属性效用函数用Agent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属性拍卖的收益要比单属性拍卖高。Bichler还在文献中提出了多属性电子拍卖可配置投标的决策方案。但中标人的选择过程仍然缺乏信息的双向交互,中标人的多属性评价体系缺乏动态调整,评标规则适应性不够。近年,部分学者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中标人的选择问题,诸如模糊决策、层次法、交互法和基于拍卖方偏好揭示的决策方法等等,但均存在局限性。中标人的选择方法应加强智能决策、群决策支持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

3,加强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融合。21世纪。信息、知识和网络环境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新的挑战。组织行为从“生存竞争”发展到“共同演进”,组织从科层系统走向复杂网络系统。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活动和管理的方式,使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达成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方法共享、经验共享,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现代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新型的网络组织形态是一个多种矛盾现象的对立统一体。这种新型的组织形态有待于借助复杂系统科学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人们在实际决策时一般都受着信息、资金、技术以及决策人的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决策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偏离传统理性决策模型,决策活动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决策问题现在已广受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为此管理科学有必要注意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建立一个以决策者为核心的研究体系重新审视决策人的理性问题。

当前,我国在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多数采用思辨研究,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大多将新知识建立在个人经验、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忽视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缺乏用真实案例与实际数据资料证实研究者的观点和结论。管理活动因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管理问题与环境的强烈依赖性,要求管理科学的研究要善于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不同环境假设的思维方式出发,用事实和真实数据支撑研究者的结论。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不断革新管理科学研究的手段。针对多属性拍卖研究领域。应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除了采用Agent仿真实验外,还应尝试计算机辅助实验手段,并增强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特别是真实的电子拍卖应用案例的收集整理,丰富数据分析手段。加强基于数据资料的实证性研究。

4,力促应用领域的拓展。当前,我国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交易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电子商务环境复杂,多属性电子拍卖机制在国内的应用实践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综观国内外研究。不同的交易机制有不同的适用条件。鉴于我国电子交易环境的复杂性,必须根据交易情境对交易机制进行改进。在选择多属性电子拍卖机制进行交易时。不能一味地强调竞争,在竞标过程中应注意发现拍卖双方的合作价值。在竞标过程中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便于双方揭示真实信息。促进信息的交互共享。在竞争中要注意为拍卖各方创造合作机会。尽量扩大“共赢”价值。应当大力拓展多属性电子拍卖应用领域,从而更好地满足复杂电子交易的客观要求。多属性电子拍卖机制除了可应用于电子交易业务外,还可拓展业务于人才招聘录用的网上考核选拔、网络金融领域的投融资业务、企业并购的在线竞争性谈判和科研项目的在线评审等众多领域。

四、结语

分析机制 篇4

一、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关于确认、保护和利用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专门规则体系。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在内的与知识产权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等相关的所有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及其实施和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详细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是指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措施, 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既包括国家对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等一切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制定的法律和实施细则, 也包括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在具体实施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二)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机制是指通过司法途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分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和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

(三)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知识产权进行行政管理、提供相关行政服务、依法处理各种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的一种保护机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 在大多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以司法保护为主, 行政保护是司法保护的有效补充, 但是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社会相关服务机构保护知识产权。二是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自觉的保护。目前, 我国的知识产权社会服务组织主要有:专利代理机构、商标代理机构、版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状况。

(五)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机制

目前, 国际上产生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TRIPS协定) 的达成标志着保护知识产权的新的国际标准的形成。而且其在历史上首次引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制性的标准, 加大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力度。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机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 尤其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 更是加快了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机制建设的步伐, 在2001年按照WTO的相关规定对《专利法》、《商标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对《著作权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2009年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实施2010年第二次修订的《著作权法》施行, 2012年《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并且正式启动了《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工作。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方面我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地方法规建设也在有效推进, 目前已有27个省 (区、市) 、14个较大的市制定了专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各地方法规的制定是各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 但是各地方由于对于制定知识产权法规缺乏经验, 主要还是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较为宏观地制定地方法规, 在实施细则方面还不够深入细致。

(二)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机制和司法保护机制

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主要是通过司法途径实现, 行政执法职能主要表现在海关的边境措施, 以及贸易委员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盗版、假冒等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贸易制裁等。而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则采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双轨制”方式, 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保护或司法保护。

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程序相对于司法程序更加简单快捷维权成本低, 同时行政查处制度具有主动性, 因此在短期内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双轨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行政人员和法官所处地位不同, 立场和利益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冲突。另外在知识产权行政查处过程中, 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案件需移送公安机关, 这就涉及到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问题, 行政机关在处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 有时会存在以罚代刑或怕麻烦怠于案件移送的现象。

(三) 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机制

我国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机构发展时间不长, 目前绝大多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仍处于财力、人员、知名度、权威性的积累阶段, 同时由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 造成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小规模的、缺乏专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影响了整体服务质量, 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企业和个人对知识产权的自觉保护不够, 许多权利人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 或被侵权后报案不及时, 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困难。同时由于法律宣传不深入, 不细致, 没有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很多内容老百姓认为与自己无关, 造成社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四)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背景下, 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来控制市场。以WTO的TRIPS协议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地位而制定的, 其中较多的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而相对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我国自身为了促进创新有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 但是也需要注意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上有明显优势, 并且存在着滥用知识产权、非法垄断的行为, 造成了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

三、我国知识产权长效保护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地方性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

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本地区的地方性保护法规, 法规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细化, 并且通过总结大型展会或活动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 对知识产权实行长效保护。

(二) 处理好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发展, 并逐步以司法保护为主

加大行政执法机关向刑事司法机关移送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和刑事司法机关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力度;对于知识产权纯民事纠纷应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行政调解和行政查处制度仍可继续发挥作用, 但应受到司法监督。

(三) 完善知识产权社会保护机制

对于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机构的审批应提高门槛, 更加严格, 对于从业人员提高专业要求。对于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 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日常培训和行业自律。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积极帮助和教育权利人强化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合法权益。

(四) 积极参与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建设中去

我国作为一个在全球有重大政治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 应当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广泛开展对话、交流与合作, 提高谈判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因此而受损的领域, 积极争取得到发达国家的相应补偿, 从而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调整和完善中发挥作用, 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和利益。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是我国实现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问题和瓶颈。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相应建设知识产权长效保护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长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财政研究, 2012 (4) .

[2]戴琳.论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行政管理机构设置[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 (6) .

[3]易玲.行政执法权配置多维化与知识产权行政保护[J].求索, 2012 (5) .

[4]傅文园.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中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市场会计机制革新分析论文 篇5

一、市场会计制度为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提供了计量基础

新会计制度在全国统一实施,为我国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按资分配”的实现提供了计量基础。

(一)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框架下,体现了一条基本的市场规则无论投资者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属性如何不同,仅仅只根据出资份额来确认和计量权益与责任大小。只要承认多元投资主体的合法地位,就必须对企业收益“按资分配”。从图1和图2显示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股份制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效率稳步提升。

在经济转型期,各种制度安排还不成熟,因而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股份制成为有效规避风险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多元产权主体的直接参与,也是对传统体制下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替代。微观主体根据自身偏好自由进行投资选择,真正分享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多元投资主体地位在制度的有力保障下,投资积极性与日俱增。市场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资本保值增值状况提供了计量基础,也为投资者监督企业运营提供有用信息。

(二)会计信息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由企业生产,但仅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各级计划管理机构内部纵向传输,满足计划管理和监督的需要,是一种典型的内部人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成为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条件之一,如果离开了会计信息,市场经济活动将难以维系。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会计信息已成为一种低成本、广泛传递、为公众分享的市场化信息:受托责任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基本内涵,基于会计信息的信号作用,会计信息成为委托人的决策依据;会计信息为规章制度的建立、公共政策的制定、市场交易的契约和市场监管提供了理想的基础;会计信息为资源有效配置提供了信号显示。

二、市场会计制度有利于微观经济基础重塑

在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上,中国经济面临的约束主要来自微观层面。指令性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并非独立的经济主体,缺乏追求效率的内在动力。国企改革实质上是在重新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微观经济基础。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也就是建立在尊重价值规律基础上的市场微观经济体制,其本质特征是讲求经济效益,用最小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有用效果。新会计制度激活了企业组织的利润激励机制,用利润考量经济理性的实现程度。在自负盈亏的硬约束之下,迫使国有企业在以下方面做出重大的变革:

(一)节约劳动耗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减员增效可以从1993年至的相关数据分析看到国有企业“瘦身”、“减肥”的努力。国有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10920万人下降到20的6148万人,工资总额环比增长速度从1993的23.4%下降到的-4.2%,经过数年调整,年达到19.8%。但同一期间,国有企业工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社会总体水平。而数据背后,隐藏着国有企业职能的转型。在计划经济年代,行政手段替代了市场理性,成为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市场基础调节功能丧失,国有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场所,承担了实现社会理性目标的重要责任。职工安置问题成为国有企业的基本责任之一,工资水平则根据不同技术的劳动力用行政方式设定。

职工拥有的职位及工资双重刚性,被形象的称为“铁饭碗”。工资作为反映劳动力市场稀缺程度的信号以及调节资源流向的功能丧失,进而导致工资激励机制的缺失,劳动生产率受到极大影响。市场功能的发挥,无论从外部竞争压力还是内部理性追求出发,国有企业都有减员增效的动力。国有企业微观主体形象的再造,使得理性追求成为必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能力和实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激励机制迫使企业必须从自身发展需要考虑,解决企业冗员问题,对不必要的职工进行辞退,使得企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佳用途,从而有能力对在岗职工进行有效激励,这一点可以从平均工资增长速度来考察,国有企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在短暂的回落后出现了长期增长,并一直高于社会总体平均水平。企业职工面对下岗压力及工资激励,势必积极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节约成本耗费,提升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从1993年至2007年的数据(图5)分析中发现,销售毛利从1993年5107.77亿元增加到2007年24102.05亿元,成本费用利润率从4.1%上升到9.9%。从而表明,市场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国有企业节约成本,追逐利润提供了制度保障及信息基础。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理性追求被封杀,降低成本则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市场环境中,利润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这对国有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激励,节约成本成为提升利润空间的有效途径被企业所重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价格的信号功能不断增强,企业为了以较低的价格获取资源,势必努力寻找信息,进行价格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竞争机制,使得价格水平趋于合理,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提高资源转换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重塑微观机制,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遵循效率优先原则。国有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导向下,节约劳动耗费和成本耗费的必然结果就是经济效率的普遍提升。具体可以由单位资产收入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说明(图6、图7):单位资产收入从1993年的1.7上升到2007年的1.9;劳动生产率则大幅提高,从19的29556元/人提高到229321元/人。在市场会计规则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素的再配置抑或重组,必然发生负面的“制度成本”;另一方面,在利润目标驱动下,也必然提升微观效率,在制度变迁中,机会收益始终大于机会成本。

三、市场会计制度不利影响的合理评估

随着制度的深化改革,加速了企业职能的转型。市场会计制度考量市场理性实施程度的功能备受企业的青睐,制度效率的发挥使得企业的理性追求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企业利润最大化会出现三个方面的恶果:利润最大化会导致劳动条件恶化,是以劳动者的健康、安全甚至生命为代价,忽略了劳动者的.个人需要;节约劳动支出,导致大量失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此外,市场体制取代计划体制,会计制度功能从对计划理性实现程度的计量转变为对企业个别理性实现程度反映的过程中,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这必然使得新会计制度的运行效率受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对抗性矛盾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设计者及推动者的意愿本身就是保障个别理性的合理合法地位,使得微观行为主体理性行事,从而满足社会理性实现的要求。但在市场环境中,对个别理性的推崇,从长远计,也未必能使社会整体福利得以提升。更何况,处于制度变迁中的中国,各利益集团相互角逐、对抗,势必提高转型成本,影响经济运行效率。

(二)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关外部影响带来的“外部不经济”外部性问题作为市场失灵的一个主要现象,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科斯对此问题的具体表述为:当交易成本为零,产权清晰界定(无论给谁),经济效率产生。而张五常举例说明“私有产权界定,可养鱼千里”。因而产权的清晰与否成为外部性的症结,转型期的中国,国有财产的“所有者缺位”经过国有资产的分割、重组,从而达到国有企业现代组织制度的确立。在此过程中,虽然新会计制度为法人财产权的界定提供了制度保障及操作手段,但是会计制度效率功能的发挥还必须与其它的制度安排相配合。此间的磨合过程必然出现“约束空白”,而这也就成为滋生“外部不经济”的温床。

(三)个别理性与社会理性协调受阻自由市场的捍卫者坚信,市场体制必然使得个别理性与社会理性“互通互惠”。但“阿罗不可能定理”及社会福利函数构造的难度都表明此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转型期的中国自然也面临同样问题。计划体制下对个别理性进行封杀,使得社会理性成为制度安排的首要目标,也是唯一目标。而转型过程中,个别理性的重生、再造,必然引起两者调节的方法问题,方法选择的不易有可能导致高昂的“学习成本”。为了消除上述不利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肠球菌耐药机制及用药分析 篇6

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它对多种抗生素呈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其耐药发生机理有对药物的天然耐受;灭活酶的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而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特别是三代头孢的广泛使用;患者机体状况较差如肿瘤、糖尿病。肾病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长时间住院治疗,并使用广谱抗菌药;长时间化疗而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长时间口服甲硝唑等是耐药株产生的因素。2

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完全或相对耐药,对青霉素的敏感性较差,对头孢耐药。肠球菌对青霉素的主要机制为细菌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5),后者与青霉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导致耐药。此种耐药以屎肠球菌多见。青霉素不能致肠球菌自溶,因此对肠球菌而言,青霉素为抑菌作用,而非杀菌作用。少数情况下,细菌产生大量青霉素酶而引起耐药,但通常用头孢硝噻吩纸片不易获得阳性结果,因此其确切发生可能被低估。3

肠球菌对氨基甙类的耐药性有2种:①中度耐药性(MIC62-500mg/L)系细胞壁渗透障碍所致,此种耐药菌对青霉素或糖甙类与氨基酸糖甙类合用敏感;②高级耐药性(庆大霉素MIC≥500mg/L、链霉素≥2000mg/L),系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氨基糖甙类的钝化酶所致,此种耐药使青霉素或糖肽类与氨基糖苷类的协同作用消失。虽然体外药敏显示肠球菌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敏感,但由于体内肠球菌可利用外源叶酸,故使该药失去抗菌作用。4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有3种:①VanA型,对万古霉素、壁霉素均高度耐药。②VanB,对万古霉素呈不同程度耐药。③Van型,本型少见且无临床意义。5

价格联盟形成机制分析 篇7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前进,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导致优胜劣汰, 很多产业中呈现出了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特点, 而这些寡头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和行业的整体利益, 很多组成了以价格联盟为主要形式的卡特尔组织。这种以价格联盟为主要形式的卡特尔组织不是我国独有的, 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卡特尔组织都无一例外地出现过, 并在国家的经济体制中占据过重要位置。本文将从价格联盟的形成动因这一新的角度出发, 进一步推出价格联盟的形成机制, 并分析我国针对价格联盟垄断性做出对策的原则。

二、价格联盟的形成动因模型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 如果寡头厂商之间不达成一致的价格或产量协议, 而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来达到均衡稳定的价格和产量, 那么不论寡占市场符合非合作博弈的古诺模型、波特兰模型还是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则相对于垄断厂商必然会导致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产量, 这对于宏观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福利的增加是有利的, 但对于寡头垄断厂商来说是不利的, 因为它们的利润被压缩了, 这种局面是寡头厂商所不愿意看到的, 它们就有动机进行谈判, 进而达成协议来维护利益, 从而造成了价格联盟形成的根本原因。基于非合作博弈模型, 下面以联合定产的古诺模型为例, 来推导厂商的利润。

假定在一个寡头垄断产业中有两个厂商, 设q1、q2分别表示厂商1和2的产量, 则市场总供给Q=q1+q2, 令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a-Q, 同时假设厂商的边际成本为常数c。则厂商1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若一对组合 (q1*, q2*) 是纳什均衡解, 则一定满足下面的利润最大化:

其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a-2q1*-q2*-c=0, 即

同理, q2*=21 (a-q1*-c) (2)

(1) , (2) 联立方程组得:q1*=q2*= (a-c) 。此时, 将q1*、q2*带入上面的利润公式, 可以得到企业的利润水平为:π1=π2= (a-c) 2

而在垄断的情况下, 也就是厂商们采取合作的策略的情况下, 可以看到:

此时, 垄断产量qL=q1+q2可以通过计算, 得出:

其产量最优值为:qL= (a-c)

其利润为:πL= (a-c) 2

很明显, 我们可以得出:πL=π1+π2

可以看到, 在垄断条件下所得利润大于寡头垄断条件下企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时的利润水平, 我们同样可以计算得出, 在波特兰模型下的0超额利润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下的 (a-c) 2利润水平都小于垄断条件下的利润 (a-c) 2。所以, 在垄断竞争的行业里, 寡头厂商会为了攫取更多的垄断利润而达成价格或产量协议, 进而形成卡特尔组织。

三、价格联盟形成机制分析

由于价格联盟的天生不稳定性, 价格联盟的形成以及保持稳定必须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作用, 以卡特尔理论和上文的理论分析作为基础, 主要是以下几种因素促成了价格联盟的形成:

1、产业结构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 为价格联盟卡特尔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条件。

市场竞争程度的进一步加强, 导致优胜劣汰, 资本也进一步向规模大、运行优良的企业集中。在这个时期, 分散经营不再是市场的主要特征, 企业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庞大, 大量的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也更加的集中, 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进一步提高。这种趋势的发展显示了很多产业进入了垄断竞争阶段, 这也为价格联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们以彩电行业2000年6月成立“中国彩电企业峰会”为例, 在当时加入这一价格联盟的九大彩电厂商在2000年4月份的市场占有率如表1。 (表1)

我们可以从表1中看到, 这九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七成, 此时的彩电市场已完全呈现了寡头垄断割据的态势。从经济理论上来讲,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 卡特尔组织是不会形成的。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没有能力对价格的形成施加影响, 也就无法通过达成协议来形成联盟, 所以一个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是卡特尔组织能够形成的基础。

2、市场激烈的竞争导致价格降低, 甚至已经接近成本, 这是价格联盟形成的一大诱因。

我们同样可以从表1中看到, 这九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虽然已达70%, 但销售额只有不到60%, 与此相对应的是, 索尼的销售量只有4.31%, 但其销售额却高达12.05%。这说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价格战, 国内品牌虽然占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但是价格战也导致了产品价格下降、利润微薄。据统计, 彩电行业的利润率已不足5%。寡头企业为了避免互相压价, 获取高额利润, 从而结成价格联盟来维护高价。

在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由于它们相互独立, 并不能够像垄断厂商那样, 取得产量和利润的最大化, 反而由于各个寡头之间相互竞争, 为了保持和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相互压价, 它们的收益变得非常微薄。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博弈论中非合作博弈模型来分析。假设在一个垄断竞争的行业中有两个寡头企业, 它们各自独立地进行生产和制定价格, 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协议, 任何一方降价都会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从而扩大收益。而如果其中一方降价而另一方不降价, 则不降价的一方因为其市场份额大幅下降, 会承受巨大的损失, 其博弈模型如下:

其中, R代表开始时两个厂商的收益, R'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模型和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是非常相似的, 在这个模型中, 显然是 (不降价, 不降价) 组合是最优的, 但是在两个厂商相互独立的情况下, 它们之间的博弈结果并不是最优的 (不降价, 不降价) 组合, 而只是存在 (降价, 降价) 一个纳什均衡解, 显然对于两个厂商来说, 这个组合远比开始时的组合差得多, 两个厂商在经过价格竞争之后两败俱伤。这里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寡头之间会存在价格竞争, 也说明了价格竞争带来的后果。

价格竞争导致了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不景气, 企业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特别是当市场的集中度到达一定程度时, 各个垄断寡头就会开始寻求合作, 以价格联盟等形式来维持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张伯伦的早期研究表明, 当市场中最大的8家厂商拥有大于或等于70%的市场份额时, 寡头之间的相互依赖就会明显的出现;而最新的研究发现, 这一集中度的数字可能要远小于70%的水平, 所包含的厂商也要更少。如一项研究表明, 当最大的两家厂商的联合市场份额达到25%~35%时, 产业绩效就会从竞争向垄断演变。

3、监督惩罚机制的有效性对价格联盟的形成及保持稳定至关重要。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分析, 卡特尔组织天然地存在着不稳定性, 总有作弊的诱惑存在。举例来说, 假设两家同一产业的垄断寡头组成卡特尔, 两家按使得行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y1*, y2*) 进行生产, 厂商1稍稍增加产量后, 其增加的边际利润就是:

我们知道在卡特尔组织中实现整个行业利润最大化的问题是:

其最大化条件为:

整理 (3) 式可得: (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 ,

比较 (1) 式和 (4) 式, 我们可以得到:

因此, 如果厂商1预期厂商2的产量不会发生变化, 那么厂商1就会相信提高自己的产量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即使各个厂商都认识到提高产量对于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有损害, 但如果每家厂商都认为另一家厂商会遵守产量限额, 那么它们就都会采取单方面的行动——增加产量, 从而卡特尔协议失败。甚至有更坏的情况出现, 一家厂商预期到另一家厂商会破坏协议, 增加产量, 它为了强占先机, 首先增加产量以便更多地盈利。

这种作弊的诱惑总是存在的, 一个价格联盟要想稳定, 有效的约束机制是必需的。有关的博弈论实验证明, 针锋相对的策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即如果一个厂商擅自降低价格, 别的厂商也采取同样的策略来报复它。特别是以协议的方式使这种方法成为一种可置信的威胁时, 想要降价的厂家就会预期到降价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从而放弃降价行为。

4、价格联盟的成立或运行必须要经过政府或法律的允许。

由于价格联盟是一种非市场经济手段, 它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竞争, 对于市场机制的运作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 这种行为在很多国家是不被允许的, 它们出台《反托拉斯法》或《反垄断法》等来规范企业或产业的定价行为, 以保证市场运作的正常进行。在我国还没有这方面专门的法律, 这方面的约束和惩罚措施还不完善。当然, 价格联盟有公开性和默契性之分, 同时各个国家对卡特尔的态度也并不完全一致, 美国在这方面比较严厉, 而德国和日本相对较为宽松, 同时理论界也对政府的管制存在很大的争议, 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制定还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探索。

四、我国针对价格联盟垄断性的对策原则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 一方面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完善等, 使得市场经济在我国进一步确立;另一方面从我国工业化完成的程度看, 根据普遍的公认,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或中晚期。这个时期与发达国家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基本一致, 在经历了完全竞争阶段的优胜劣汰之后, 这个时期不再与竞争时期的分散经营一样, 而是大量的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相对的更加集中, 很多产业进入了垄断竞争阶段。面对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产业步入垄断竞争阶段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现实, 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维护和规范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已经成为一个更为现实和紧迫的课题。

在国外传统的针对卡特尔垄断的方法和政策措施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SCP分析范式的理论, 认为市场结构是核心因素, 政府应该积极干预经济, 调整经济结构, 严防垄断, 美国政府对垄断组织的严厉政策就来源于市场结构主义理论;另一种是所谓的“效率学派”, 认为效率是评价一个经济模式的最主要指标, 市场竞争机制是最有效率的模式,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同时认为大企业更容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更容易实现高效率和高绩效。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中, 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不可能也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 我们只能是借鉴已有的理论和经验,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坚持自主创新, 来找到适合解决我国经济问题的办法。

1、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的垄断寡头企业

大多为国有企业, 这是我国寡头市场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 也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演变发展的必然结果, 寡头垄断企业的公有制属性对于价格联盟的形成和保持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 民航公司的“价格协议”就是在民航总局的牵头下达成的。公有制的寡头企业由于其公有制的属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企业家缺位”问题, 企业并不会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 这必然就会导致市场机制作用的偏离。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合作博弈关系在政府管制作用以及企业行政目标的影响下, 更加容易转变为合作博弈关系, 并且由于强制力的存在更容易保持稳定。

2、我国的国有寡头垄断企业大多异常庞大。

特别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通信等方面, 这些企业不但庞大, 而且数量很少, 远远大于张伯伦所研究提出的形成卡特尔的企业比例标准, 即市场中最大的8家厂商拥有大于或等于70%的市场份额。以移动通讯为例, 现在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企业。企业规模的庞大使得针锋相对策略的实施威胁变得异常可置信, 每个企业都会预测到一旦自己破坏协议, 擅自降低价格将会遭受异常严厉的报复, 这使得价格联盟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同时, 企业数量很少将会有利于监督和观察, 这些都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价格联盟。

3、计划经济同一定价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 但在很多的政府机构以及国有企业中, 还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中的定位问题, 政府传统的“大家长”思维仍然存在, 国有企业的依靠政府思想也仍然持续。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变而来, 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改革的基础上。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都是以计划为准则建立的, 它的不合理性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 政府一直在改革产业和市场结构, 并已经初见成效, 这一点应该继续坚持下去。中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一直很侧重产业结构的研究, 这就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确实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先天弱点一定要通过政府政策的指导和强制来改进;另一方面政府要做的是一个指导和管理者, 而不是参与者, 像民航总局以“损失是国家的”为理由联合多家航空公司签订价格协议, 结成价格联盟, 就不利于市场通过竞争来进行正常发展, 也不利于人们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 政府对于不管是基于“传统”的还是“现实”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方面, 对于阻碍市场竞争的垄断组织, 要以提高效率和绩效为准则, 大胆改革和约束;同时, 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改变计划经济的旧观念, 调整自己的角色,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 而不能成为一个妨碍市场竞争的参与者。

摘要:本文基于卡特尔理论, 以博弈论分析为主要方法, 构建了运用博弈论中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的模型, 在比较寡头厂商在竞争和合谋情形下所得收益的基础上, 认为形成价格联盟的根本动机是寡头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从而建立价格联盟形成的动因模型;在做了产业结构特征趋于寡头垄断竞争、利润下降以及监督惩罚机制有效性等机制分析之后, 提出我国制定针对价格联盟的对策原则。

电力调度管理机制分析 篇8

1 简述电力系统及其特点

分布各处、各种类型的发电厂、对电压进行升降转换的变电所和输电线路以及用户共同构成了电力系统[1]。复杂的电力系统涉及的学科多、综合性强,加上要对各个调度单位和部门间进行沟通协调,给电力调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第一,电力行业的资产规模在整个国有资产总量中占据着将近1 /4 的比例,经济总量巨大。第二,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从生产、发电到输配电再到用户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为电能不能够大量存储,应保证瞬时生产的电力与瞬时取用的电力相等,这就要求从生产到取用的每个过程都要迅速过渡,保证同时性。第三,高度集中和统一是电力生产的必然要求,必须实现电网对多个发电厂和供电企业管理标准、管理办法和调度的统一,同时严格要求组织纪律、生产安全以及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品德。第四,社会上的所有民众和各个生产企业都是电力行业的服务对象,电能的质量、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电价都与用户的利益息息相关。第五,电力系统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国民经济发展,就要先行发展好电力。

2 当前电力调度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调度方式是: 统一进行调度,并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调度是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对电力调度工作进行宏观指引和管理; 然后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细化和具体实施各管理环节和举措[2]。

电力系统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导致电力调度管理工作也涉及诸如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经济管理等多个层面和领域,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推行电力调度管理的自动化,开始使用科技水平较高的电力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和管理、控制,同时还具有故障处理和评估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功能,为合理调度和安排检修、更换老化设备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在搭建电力调度管理系统网络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但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管理上面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为此,亟须加强电力的调度管理工作,改进电力调度管理机制,保障电力系统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减少电力事故发生。

3 电力调度管理发展趋势

电力调度管理机构是电力企业生产、运行中的核心部门,需要其提前制定出各类安全防范的措施,对整个电网系统中的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从而实现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最终保障电力系统网络的安全稳定,提升供电的可靠性。经济、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电力市场的变化和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实现电力调度管理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和要求[3]。一方面,应通过建立电力调度管理的信息系统来应对电力工业发展带来的管理信息量的快速增长、设备类型和设备接入数量明显增多造成电网结构的日趋复杂等问题; 另一方面,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电力调度管理机制来实时监测和管控电网运行,并及时对出现问题进行反馈和处理,保障供电质量,包括供电的电压、频率以及可靠性。

4 电力调度管理机制建立和改进对策

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进步,国家加大对电网建设投资力度的基础上,要实现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和高效可靠,就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调度管理机制,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电力调度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是科学合理的调度管理制度; 三是完善的应急机制。

4. 1 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依靠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的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还是需要电力调度人员的操作和控制来完成,因此,电力调度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还是离不开现代化、专业化的人才,并不是系统完善了,设备先进了,功能多了、强大了就可以降低对电力人员专业的要求,相反,对电力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和电力调度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在选拔电力调度人员时首先要考察其细致度和责任感; 其次,入职前要进行全面的专业技能培训,评估考察合格后才能获取上岗资格; 最后,由于我国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建设起步较晚,缺乏剧本数据分析、预测和软件应用能力以及掌握一定通信技术的专业电力调度管理人才,因此,要加大培养和引进这方面人才的力度,适当提高其待遇,保障人才的持续供应。

4. 2 健全调度管理制度

4. 2. 1 强化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

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力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电网运行的高效稳定和经济,但如果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不强,全部指望和依托自动化技术,在调度管理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指挥错乱的现象,同样会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首先就要提高电力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思想认识,让其认识到电力调度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4]。

4. 2. 2 加强管理制度的规范

制度始终是保证企业和工作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尤其对于涉及面广,属于高危行业的电力部门来说。所以,在人员意识提高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调度操作细则和管理规范、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等。

4. 2. 3 增强各部门间的沟通

电力调度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上下级、相关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行,因此,要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分工明确,在上级做好宏观上的调度安排后,应在上级和下级、各部门间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共同合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比如,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合理可用的网络系统结构,将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保证数据传输和管理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4. 2. 4 建立检修管理制度

维修管理工作是电力调度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建立完备的维修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检修要求和标准进行检修,尽量减少检修时停电的时间,当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解决,同时落实好安全监督工作,保证人员、设备的安全。

4. 3 完善应急机制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电网系统,再完备的运行管理机制都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在电力的调度和管理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纰漏,因此,还要注重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避免意外事故出现时方寸大乱,让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电力供应陷入长时间的瘫痪状态,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5 结论

电力调度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保障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和高效,提升了供电的可靠性,在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为此,应从提高电力人员思想认识、完善各方面管理制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电力调度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文素梅.论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常见问题及改进[J].通讯世界,2014(20):164-165.

[2]黄日艳.浅析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风,2013(12):248-249.

[3]郭燕珠.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危险点及控制措施[J].现代企业,2014(11):52-53.

分析机制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始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没有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高职高专院校将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合力。高职高专院校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具有长期性,人事管理应为实现科学民主、开拓创新、富有生机的高等学府建设而不断思考。

1 优化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原则

1.1 客观性原则

绩效评估指标作为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基础和依据,其设定是否科学、全面、有效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一方面,在考核标准上对同一岗位的职工要使用相同的考评标准,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要客观地区分不同岗位职工在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差异。对差异性的尊重也是一种客观性的体现。在衡量不同的评价对象时要避免使用统一、泛泛的标准来进行,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针对不同部门和人员,也就应该有个性和不同的侧重,依据不同部门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权重,使激励与约束机制都得到理想的效果。

1.2 可操作性原则

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构建中要求尽可能规范,信息的获取、量化,评估方式、方法及技术的使用都要求应便于获得数据,同时易于测算和统计。因此,操作性强是保证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实施的重中之重。诚然,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实施要尽可能采取定量指标,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和归纳数据,但是高职高专院校是特殊性与复杂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组织,要对教师工作和表现做到全部量化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一些定性的方法对评价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能够使结果真正做到可靠与有效。但在定性评价上,应当避免领导一人做主和“大民主”的操作方法,由于信息量不对称性,或是对教师工作情况的不了解,因此,在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中对定性指标的选取一定要审慎。

1.3 系统性原则

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完备的管理系统,而不是孤立的环节和一蹴而就的管理行为。一些组织将绝大部分的工作重点都放在具体评估环节上面,过于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初期方案的具体确立,轻视了后期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实施后的结果反馈及应用,最终导致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在具体考评方面要注重动态,要在评估和实施中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不仅要全面考察教师在过去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幅度,同时要比较横向不同部门教师间的差异情况,这样能够促使高职高专教师对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1.4 互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基于高职高专教师管理机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的原则。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再是单向的一项管理活动,而是通过教师与制度实施者的不断互动得以实现的。为保证权威性,在制定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后,应保持其内容和实施效果在一个或几个周期内不发生明显波动,以避免教师由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变化而发生无所适从的情况,所以,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必须得到高职高专教师的认同。在实施之初,要通过会议等形式使全体教师了解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优化的标准、程序、方法和周期等相关事宜,同时教师有权提出异议,有权对该机制提出更符合自身工作特点的修改意见以供教师讨论修改,有权参与其中。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运行过程中,教师和实施者也要积极真诚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应当将实际工作中的困境与障碍向评估者反馈并要求解决,实施者也要在沟通过程中收集实际信息,增强准确性和客观性。最后,激励与约束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奖惩程序和具体操作内容都应该体现公平性和公开性,始终保持良性互动的状态。

2 优化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建议

2.1 改善院校教师管理氛围

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与高层决策者的管理理念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培训或再教育使高层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当今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中师资力量所起的关键作用,全面树立起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理念及长远规划。决策者要具备发掘、造就和善用师资的能力和魄力,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建设出一支特色鲜明,数量与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管理者必须摒除陈旧理念,走出去对国内外知名院校或特色鲜明的院校进行考察与交流,或充分利用网络化便利条件,汲取成功办学理念和管理决策的精华,坚定不移地树立起“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观念,切实地将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优化提升到长期稳定发展战略高度来开展相关工作。另外,晋升渠道要多元化,给予教学、科研、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评价,从多方面实施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

2.2 建立科学公平的评价标准

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中的约束机制往往难以顺利获得教师的支持,一是因为这可能于教师切身经济利益有损;二是约束机制中的惩处依据常常有失公允而遭到质疑。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保证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实施公开透明。在高职高专院校与教师签订的聘任合同中,双方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对聘任期间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并在合同中做出明确的规定。通过同行商议,而不是行政规定,明确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或教师在聘任期内没有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学校将实施约束机制,做到有理有据。

2.3 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报酬与绩效挂钩

绩效工资标准的科学合理制定必须与岗位的设置结合起来,通过绩效工资体现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落脚点。绩效工资制度的贯彻执行必须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及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我国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与现有的政府财力投入不匹配。充足的资金是做好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落实的物质前提,单纯的政策引导不足以发挥实际功效。从现有改革实施的角度综合分析不难看出,正是改革加大了高校组织结构及管理过程的繁复性,也导致成本的同期上升,财务支出相对不足。其二是我国缺乏相对健全完善的教育政策法规,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必须有专门的教师政策法律作为保障,新制度的执行只有在法律允许与保障的范围内才能得到具体的贯彻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切实推进绩效工资的管理实施。因此,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是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促进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落到实处的关键。绩效考核体系的确立应借助考核制度、绩效工资及岗位聘任的统一联合,实现不同岗位科学合理考核评价指标的出台,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教师在绩效目标指引下获得激励或约束,消除职业倦怠,保持竞争精神。

2.4 国家宏观保障教师队伍优化

国家宏观保障教师队伍优化和稳定的逻辑起点是,国家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人口素质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对适龄劳动人口进行教育投资,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使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从教育作为公共产品,优化教师劳动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在教育工作的最大化目的中,政府收益也是其中最大一方。因此,从社会总供给来说,政府应该维护教师的生活保障和职业幸福感。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影响教师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稳定的直接因素是工资水平。因此应当加强对教师群体社会意义的普遍共识,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为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实行提供基础和前提。激励教师行为在普遍意义上主要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社会共识。一般来说,收益的心理平衡来自同类比较。为此,政府应适时出台一些有社会影响的物质奖励,如政府特殊津贴、住房补贴等福利分配方面的优惠及带薪休假制度等。另外,应允许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根据岗位和工作份额确定基本报酬与岗位津贴结合等形式,允许体制外民间办的学校有自主决定收益支付的权力。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宏观与微观上应该同时并举,且方向运作上应是一种合力。

3 结语

如何解决高职高专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制度中存在的缺陷,需要引起更多的专注和讨论。此外,老教师与新进教师是否应该执行同样的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也是值得重视的,这是高职高专实施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爽.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干部激励机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5-107.

[2]束仁龙.高职高专教师有效培训的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4(11):24-25.

企业的激励机制分析 篇10

关键词:激励机制,优化,绩效管理

1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平

(1) 自我学习的能力。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 企业员工的文化层次结构越来越高端化, 员工的个人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领导者应当根据员工特点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 过去“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领导者本身就应当有很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知识, 将它们运用于工作实践中, 并根据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逐渐形成自身特色、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2) 管理沟通能力。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同上下属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寻找员工遇到的问题和瓶颈, 敏锐感觉到员工的情绪变化, 将问题解决在最初的萌芽状态, 才能带给企业最小的损失。同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遍布全球、全国各地, 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员工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效沟通是消除多元化差异, 整合信息、解决问题的必备工具。这就要求我们领导者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 最终达到有效沟通的最高境界。

(3) 变革和创新能力。

企业领导者应当具有不断变革时期和创新的能力, 不仅是在企业危及的时候, 在企业发展稳定更需要领导者具备这样的能力和魄力。变革是敢于对当前企业中出现的问题, 但是又形成常规的现象说“不”, 有效管理企业, 追求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创新是要求领导人学会创造性思维, 不断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创造型领导者会带领企业不断发现新的机遇, 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领跑者。

2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企业有效组织员工提高组织效率的体系, 它通过对员工绩效的管理, 最终达到改善组织绩效的目的。绩效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如何约束员工, 而应是更多地激励员工, 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赢。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绩效管理, 但是大多数企业都将注意力关注在绩效考评上, 忽略了绩效的激励作用。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包含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绩效考评、绩效奖励四个方面。

(1) 绩效目标。

个人绩效目标应当是企业宏伟组织目标分解细化。只有这样, 个人绩效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企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 我们在制定个人绩效目标时应当注意:首先, 个人目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和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否则, 个人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来说毫无意义。再者, 在设定个人绩效目标的时候, 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员工需要, 关注员工的个人的职业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是否相一致。当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不能保持一致时, 就会大大挫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员工很难达到企业的目标要求, 这样的绩效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三, 制定的个人绩效目标可量化。当绩效目标不能量化, 绩效考评就成为一纸空谈。

(2) 管理绩效。

管理绩效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保障员工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个人绩效目标的关键, 但是在实践的管理工作中往往被忽视, 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设定目标, 让员工去实现。而管理绩效的目的是如何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绩效目标。

(3) 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对前一段工作成绩的劳动付出, 而不在于惩罚员工, 虽然在绩效考评结果中也要体现惩罚措施, 但是这不是考评的关键, 不要将考评表设定成为惩罚表。

(4) 绩效奖励。

当员工有效完成绩效目标时, 企业就应当对员工进行绩效奖励, 奖励不仅仅限于金钱报酬, 管理者应当更多的考虑内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但是奖励是否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 管理者应当充分考虑员工的需要结构和员工付出劳动的艰辛程度与奖励之间对等。给予员工想要的奖励才是真正的奖励, 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管理者要非常清晰地了解自己下属的员工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完成什么样的情况下给予什么样的奖励。

3提高企业激励机制效果的措施

(1) 研究员工需要, 按需激励。

由于员工的需求各式各样, 不同的激励措施对于不同的人员有不同的激励效果。针对员工需要采取制定激励措施, 是提升员工满意度的合理、有效方式。但是员工的需要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在对以往研究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很多的关于需要结构的理论, 再加上同岗位类型员工在需要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了便于企业能够有效执行按需激励的原则, 我们对同岗位员工进行分析, 找出他们共同的需要结构, 提出相应的激励方案, 注重最终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2) 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相结合。

外在薪酬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薪酬概念, 主要是指金钱报酬, 但是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加大, 企业可支付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的能力逐渐降低。一方面, 企业希望减少企业成本, 降低薪酬标准。另一方面, 员工希望劳动能够得到更高的评判标准, 拿到更高的报酬。内在薪酬理论的出现很好解决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企业可以用内在薪酬作为评判员工劳动付出的回报, 进而全面提升员工的全面薪酬满意度水平, 同时, 内在薪酬的内涵更加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 更能满足员工的多方面职业发展需要。

(3) 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开、公平、公正。

公正是影响薪酬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当个人在同行业、企业内部或个人劳动付出上感受到不公平时, 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意感, 甚至会直接导致员工的离职。公开、公平是保证公正的基础, 只有做到程序上公开、公平, 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在进行激励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公开, 激励与付出的公正, 才能让员工感到公平, 员工的全面薪酬满意度才会全面提升。

(4) 规范、持续、可调整。

激励是一项持续的工作, 短期行为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因此, 为了便于管理者持续、有效地进行激励, 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体制是非常重要的。当然, 这套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根据员工需要的不断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曹丹.从知识激励机制到学习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新发展[J].科学与管理, 2007, 6 (4) .

[2]申喜连.试论行政组织激励机制向企业组织激励机制的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1) :154.

我国电力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篇11

【关键词】电力行业;价格调试;改革

一、前言

由于电力领域的占有率同比占据了整个国情发展的核心环节,所以通常情况下,电力资源的开发提升,该行业的价值调试,都需要受到多个方面的导向左右。因着电力能源师国家重要的能源体系之一,同时政府部门尤其关注该行业的发展问题,沿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改革深化,市场指标的深入,为进一步延展电力产业的价格定位领先性和经济适配性,就需要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

二、我国电力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历程及现状

1.电力行业的滞后时期

在我国的改革初期,经济形势还处于不稳定阶段,由于各方面体系的不完善和人民对电力领域发展的不熟悉,当时的电价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配起来。甚至在某些时候,出现频繁断电的状况。本来应该贴合时代命脉紧密发展的电力行业价格,最终却止步不前,相反还呈现出下降的现象。譬如,在20世纪中后叶,我国有相关的工业产品出台了关于电力价格整改创新的条款,但是其实际执行度却处于十分低下的状况。

2.五年电价构成的细微提升阶段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市场的迫切需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国民市场的发展需求。促进电力行业的长效性稳固性,对物价的改革有了新的想望。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开始了对电力价格进行一定的体系整改。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部门为了提升产业电价稳步性,取消了对十多种行业产品的价格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了电价的回复,同时也提升了电力市场的整体资金回笼。

20世纪80年代,通过削减优惠价格来达成行业稳固后,部分国民企业单位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企业的电价调试到和整体政府机制相适应,从而扭转了亏损的状况。此外,政府部门还专门修正出台了一步电力电费的相关配套资料,以确保市场的整体规范化。

不过由于上述几方面的体质调试只是从细微点切入,并没真真正正的对电力价格行业的整个领域进行深入整改,所以,只能说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电价的低效率问题。然而还没真正走出电价发展误区。

三、我国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当前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电价组成体系所存在的阻碍因素

一般而言,缺乏优秀的电价体系,对整个电力行业的长效发展起着阻碍问题。一个行业市场的健全性,离不开完整的系统指导,当前我国电价行业由于缺乏成熟的指导思想和产业核心体系的扶持,从而令到电力价格的形成不能得到有利的体现。而这些一系列的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是市场的运作一点点暴露出来,甚至会造成更多新的问题的产生。

2.存在的体质管理对电价的相互适应不能达到良好的融合

我国相关审批部门审批管理的电力价格指标,既有全国性质的,也分为了地方性质的,由于多个划分区域的不同,进而出现了难以调适出和谐的一个天平。传统的电价机制不够科学完善,而新的政策设施又难以适应,最终导致两厢都得不到长远的推进。对于电力价格体系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有着相当鲜明的指标性,不过由于没有行业相关程式的统一治理,人们缺乏有利的数据参照,所以很多时候,出现诸多的问题。电力企业有电力企业的行业指标,而国家又有国家方面的政策需求,同时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开拓,从而造成多方面的体质紊乱,最终难以确立一个好的电力机制。

四、我国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对策

健全一个合理完善的电价体系,统筹整个行业全面发展,稳步电价供比的市场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目标指导理念。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前提,并考虑到市场经济的需要,现时人们探索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1.线上电价体系的提升

根据我国网络运营维护相关的价格适配文书,在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对电力行业和线上电能的结算价目采取标准性规定。而对于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而言,电力厂商必须按照电网企业签署的有关线上价格的合同来进行运营,相关部门要依法进行监管。

2.协议显示电价

一装嫩电价机制的监管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电力行业发展的不断提升,多样化的交易规则不断出现,同比一些具有成熟规范制度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线上电力市场体系亟需完善,即既要满足买卖双方的基本需求,又要符合市场体制的正规性和发展性,作为市场自由运营的一个体现,电力行业的电价组成和全面创建需要人们不断提供新的构想,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支持。

五、总结

对于现时我国的电力行业的价格形成来说,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又希望有一个自由创新的背景。既在满足行业产业指标形成的基础上,又能够最终打造出适合我国电价改革的方案。由此,带动我国的电力行业的价格体制得到合理的构成,促成电价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干 中国电力前沿问题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

[2]陆文辉:走在平衡木上的电价改革,中国电力报,2013年.

Youtube的传播机制分析 篇12

本文对Youtube (公认为视频网站的开山鼻祖) 上的中国文化主体构成与机制进行调研考察。选取国际社交媒体Youtube进行抽样, 对其传播主体和特征进行编码和分析。考察其文化资源要素、框架和内容特征。

2 研究样本抽取

本文运用八抓鱼软件, 在youtube搜索“china culture”, 按照默认的热门程度进行排序, 并抽取前699条视频, 进行编码的内容分析, 去除掉无效频道, 还剩下685条。共455个发布者。采集时间是2015年1月8日

3 youtube内容编码统计与特征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1) 主体差异对传播热门程度的影响。

(1) 发布主题归属来源。在发布的685条视频中, 国外的视频占了大约64%, 有442条来自国外, 191条来自国内, 还有52条由于页面信息不全, 难以推测其来源。

(2) 发布主体构成。

在发布的主体中, 个人和机构的差别不大, 其中属于个人发布的视频有364个, 属于机构的视频287个, 其中34个不详。来自个人的传播者当中, 以教中文的培训机构老师居多, 如“5 Minute Chinese在自由职业者里, 国外的占90%, 大多为在中国旅行中的记录和分享。而“企事业单位职员/办事人员”, 91%来自中国, 如“yangxue”。在“传媒从业人员”中, 80%来自国外, 主要为主播或记者.

2) 从国内的方面来看。

(1) 在国内的高校传播机构中, 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Beijing Language and Culuture University Press”, Phoenix Tree Publishing Inc.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美社) , 中外合办的文化教育机构、高等学校合作机构。有“Asia Trend.org”:Asian community events in Orlando, Tampa, St.Petersburg, Jacksonville, Cocoa Beach, Melbourne and South Miami。还有孔子学院, “Bergen Konfutse Institutt卑尔根孔子学院”。

(2) 文化类的非政府组织有:非盈利组织“Mandarin Institute’s channel” (中文教学推广中心) , “Master Sheng Yen”法鼓山台湾佛教文化推广机构, 香港的非牟利注册慈善机构“Materials of the future-Asia Art Archive” (亚洲艺术文献库) 。

(3) 非官方的专门的语言培训机构“ONE STOP SHOP” (中文学习网站) , 非官方的专门的文化艺术培训机构, 荷兰侠拳武术学院 (Tai Kung) 。

3)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

(1) 文化类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最多。这个数量较大主要是新唐人电视台发布了大量的视频, 其实质是法轮功组织。在这其中, 发布次数最多的“文化频道_介绍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Culture Channel”由NTDCulture发布。另外, 还有NTDTV和NTDTVshenyunnews是新唐人电视台, 由海外华人联合创办的国际性、独立、非盈利电视台, 于2002年2月在美国首播。实际上是法轮功组织。还有一些其他的法轮功传播者, 如aboter314。多为个人, 传播量不大。

(2) 不包含大众媒体的文化企业数量排在第2位。国外的有33个, 国内的仅有6个。这类型中以旅游机构和个人为主, 如“Family-Travel-Scoop.com”, 也有少量的公关公司, 如“WPP Stream”“nettresults”。

(3) 非官方大众媒体中, 国外有32个。

3.2 传者与受众分析

1) 对国内官方/非官方大众媒体的分析。

国内官方媒体的订阅者相比于抽样整体来说并不多, 但是和其他非官方媒体相比, 订阅者数量占优势。也就是说, 官方媒体由于其权威性和影响力, 受众明显多于非官方媒体。因而官方媒体仍然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对国内14个官方媒体进行分析, 发现订阅者的数量和总观看次数关系不大。

2) 对国外官方/非官方大众媒体的分析。

在国外媒体中, BBC, CNN由于知名度、可信度高, 订阅者和频道观看次数明显要高于其他媒体。国外官媒中, 订阅者最多的是BBC, 将近100万, 播放总和达到10亿;在10个国外官方媒体中, 平均订阅者有15万, 各发布者的频道平均播放总和在1亿多。而在非官方媒体中, 订阅者最多的媒体是crashcourse, 订阅者325万;播放总数最多的媒体是Associated Press, 播放总数是15亿。还有一些是youtube自主生产的频道。总的来说, 非官方大众媒体数量较多, 有32个, 平均订阅数是18万, 平均播放总数是9400万。研究发现:订阅者数量和发布者发布的视频总的观看数量有强正相3.3传者与效果分析

1) 国外发布者的观看次数与国内相比反差巨大。国外发布者的观看次数平均达到3.7万, 国内的发布者发布视频的平均数只有9360次。

2) 明显的幂律分布特征。研究中的样本还是显现出较少数具有高度点击量的视频占据分布曲线的顶端位置, 而大多数视频的观看次数迅速下滑, 在1万次左右呈现出显著拐点。

3) 视频观看次数和点踩数高度相关。以视频观看次数为变量, 对样本进行总体相关性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视频观看次数反而与点踩数有较大关系, 或许和受众的审丑或者好奇心理相关, 和订阅数、点赞数有一定的关系, 和时长关系不大。

4 结论

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与力量, 中国文化成为吸引西方读者的软力量, 作为一种特殊的异域文化, 自媒体对中国文化的报道总是体现充满向往、正面报道也相对较多。Youtube为传受双方信息的交互传播搭建了平台, 我们还需利用其他文化产品, 如电影中的信息进行文化和价值输出。当下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注较多, 现代文化关注较少。除了官方应该提高对外传播的实力外, 还要发挥好中国最广大的网民力量, 提高原创视频的制作能力, 在视频表达上, 注意融入世界话语体系, 追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摘要:国际社交媒体Youtube因其丰富的内容和巨大的影响力在视频网站中占据这不可撼动的地位, 主导着视频网站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本文对其进行抽样, 对传播主体和特征进行编码和分析。考察youtube中传播主体的传播形态与传播方式手段, 从而考察中国文化对外社交媒体传播的形态与机制。

关键词:传播主题,订阅数,观看次数

参考文献

[1]程曼丽.对外传播及其效果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姜加林.于远全.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M].外交出版社.

上一篇:热力参数优化下一篇:营销组织的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