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2024-06-10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共12篇)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1

摘要:从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入手, 阐述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成绩评定、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的改革。

关键词: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越来越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伴随着物业管理服务的市场化, 物业管理中涉及的法律主体十分广泛, 法律关系非常复杂, 因此,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要求掌握的法律法规种类也非常多。除了要重点掌握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 还要掌握与物业管理相关的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招标投标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暂行办法等与物业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因此,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并使学生掌握且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必须结合本科生的特点,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是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熟悉物业管理中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明确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和法律责任;掌握业主自治管理的内涵, 物业管理法律实务以及纠纷处理的方式和程序, 帮助学生维护自己在涉及有关物业管理事务中的合法权益, 以及提高学生就业后从事有关物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业务水平。这是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 但传统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难以适应物业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社会经济关系。 (1) 课堂教学采用封闭的理论教学的方式, 学生对现实社会经济环境, 对实际房地产经济活动缺乏感性认识, 学生实习时目的性差, 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地主动参与。 (2) 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角, 把学生仅仅当成一个受教育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 其主要目的是完成考试的任务。学生把学习的目的放在追求高分上, 而不是今后实际工作需求的, 陷入了记笔记—抄笔记 (甚至复印笔记) —考笔记—忘笔记的不良循环, 学生不主动参与, 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难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适应性差。 (3) 教学手段落后, 基本上是单一的“黑板+ 粉笔”, 再加上教学内容主要以解释法律条文的为主, 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实际性,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4) 满堂灌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 课堂上技能操作训练很少, 课后的社会实践更是缺乏, 学生只有理论知识, 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弱, 受不到法学思维和物业管理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 难以培养自觉的法律意识, 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前提,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执业素质不断变换的要求, 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二、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拓展教学内容, 增加现实问题处理的内容。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物业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设计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课程结构以物业管理各主体的法律关系为主线, 主要是以物业管理的各个主体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为核心组织内容, 重点简述物业服务公司、 业主、业主自治组织在物业管理中形成的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各个环节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及由于权利义务处理不当而引发的纠纷与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上述思路针对现实物业管理工作中物业公司于业主常见的物业纠纷, 采用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进行法律分析,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引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将已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交流研究活动, 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对之进行论证说明, 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的教学仅仅依靠教师对一般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讲授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 在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能将干涩的物业管理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经济活动中活生生的事例结合起来,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学生往往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没有积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案例的讨论,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改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拓宽, 而课时数量有限,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只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能完成教学的状态,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 运用大屏幕投影仪、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在有限的课堂空间范围内,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考试改革探索

由于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课程实践性较强, 同时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尤其在现实案例方面。以往在笔试测试中很难全面地测试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整体掌握情况, 只能考核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很难考核出法律法规的现实运用情况;同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 即使有案例分析的考题, 也仅能就少数法规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测试, 而且试题多偏重理论性, 不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生活中的现实案例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因而有必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 变单一的笔试测试为笔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每个法律制度完成理论知识讲解后引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并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根据报告质量给予案例分析成绩, 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能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 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学生突击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 并且学会知识的应用, 全面系统地掌握房地产法律制度与政策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房地产法是如何在生活中产生作用的, 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还能起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 建议课程考试采用笔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法律制度知识采用笔试测试, 仍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重在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现实案例采用实训的方式, 即让学生结合课堂所讨论的案例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案例, 运用所学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考试成绩的构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由作业、出勤和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 (2) 案例分析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结合课堂所讨论的案例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案例, 运用所学房地产法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根据报告质量和课堂参与情况给予案例分析成绩。 (3) 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柳易林, 黄蕾, 缪悦.《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9) .

[2]汤腊梅.房地产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9) .

[3]许子生, 洪英子.《物业管理法规》教学的创新之我见[J].温州大学学报, 2013, (12) .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2

一、《物业管理法规》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法律法规是企业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物业服务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服务周期长,服务内容多样,服务对象广泛且具有不特定性,因此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为复杂,其过程中涉及的法律关系也更为复杂多样。无论是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还是从规避风险的角度,提升法律意识、深刻理解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都是物业服务企业规避风险的根本之道。

二、《物业管理法规》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现有《物业管理法规》主要涉及物业管理法律关系,法律规范、法律责任,物权与物业权属,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物业服务合同,管理规约,早期介入及前期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招投标、物业的承接查验,房屋的修缮及设施设备的管理,物业服务的收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物业管理不同阶段各项具体业务相关的法律规定;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体系完整,但物业管理涉及的法律关系较复杂,从业人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炼后再运用在日常的物业管理中。总之,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专业素质方向转化,培养综合性、专业性的物业服务人才。

三、《物业管理法规》教学改革的探索

1.《物业管理法规》的教学内容的`拓展

职业培训不同于高职教育等学历教育,是已经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在职在岗培训,要在短时间内提升业务能力。物业管理是一项与人和社会打交道的工作,对于从事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来讲,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种物业管理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因此,物业管理法规教学的过程,针对在职培训不同于高职教学的特点,就是对从业人员在日常的物业管理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思考去听课,要求《物业管理法规》教师肩负着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对培训教师就有较高的要求,教学内容上除了系统的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更侧重于具体业务涉及法律法规知识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政策的讲授,做到教有所学、教有所得,教有所成。

2.《物业管理法规》教学方法的探索

《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与实务类课程较枯燥,职业培训需通过引入案例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把所学的知识隐含在案例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任务的带动下开展教学活动,把学生通过在案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到在实际中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仅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将教师传统的教授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

3.《物业管理法规》教学手段的探索

物业政策法规课程的讲授,对于职业培训特点,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播放案例短片或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接、更明确的理解讲授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依据法律规定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采用现场教学手段,通过与知名物业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知名物业公司提供的优质资源,授课老师讲解物业管理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对前期物业管理阶段业主入住后装饰装修的问题的分析,依据装饰装修管理办法,以及与装饰装修相关的案例,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分析讲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业法规定内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物业管理法规》课程在职业培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业管理行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改方向,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法规从事物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岳娜.物业管理法规与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2]何红.物业管理专业教师论物业管理法规与政策的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19).

[3]刘敏.浅谈高职《物业管理法规》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科技资讯,(35).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 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管理手段;教学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16-03

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为确保自身教育质量,我们着力于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挖掘教师执教潜能,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收到了良好实效。近十年中考成绩都稳居武昌区第一名、武汉市前列。本文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探讨通过创新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因校而异”的。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体系。

1.推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各个学科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怎样落实等问题,教研组长制定了本学科的教学规范,并汇编成册,发给全校每一位教师。利用教研组集中活动的时间组织学习、宣传,要求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为了能够摸索出一套“轻负担、高效益”的有武珞路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各个教研组进一步推进了“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的校本教研活动,把“讲一听十”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讲一节公开课,听十节课)、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坛新秀”评比活动以及“教学能手”的选拔活动等都纳入其中,并与武昌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相结合。

2.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是指备课组长不仅仅只负责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安排,更重要的是对本备课组全体教师的考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教学活动是否落实到位、效果如何全面负责。由于我校规模较大(拥有四千余名学生、两百余名教师),但教导处的人手有限,仅靠教导处的检查与督促,有些工作落实有困难,而备课组长身处一线,与老师们时刻战斗在一起,备课组长的管理到位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力量也就加强了。对本备课组的考勤情况,教学进度,备课、讲课、听课、议课情况,教辅资料使用情况,作业批改情况,备课组长都要做到有督促、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

3.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根据学校发展的新情况,在实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教导处制订了备课、上课、阅卷、监考、考勤、作业批改等一整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构建了备课组、年级组、教导处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把查备课、查教案、查作业批改、查考勤、查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的责任下放到备课组长、年级组,教导处进行抽查,使问题发现得更及时、更准确。

二、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核心问题有两个:一要抓教师教的积极性和科学性,二要抓学生学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如何抓好这两点,在我校的工作实践中有很多具体的做法和手段,其中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校在制订和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科教学规范的基础上,主要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量化表》、《期末综合考核奖发放方案》、《中考奖发放方案》、《“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实施方案》等相关的教学评价制度。

1.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就是看教师的敬业尽职情况。教学常规指的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看教师以下工作的完成情况: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课外活动、总结、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等。

2.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3.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课堂效率高不高,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是不应表扬的,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4.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三、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为此,我校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系统,如图1所示。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评价包括资料订购、作业布置、课堂讲解、课堂纪律、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评教评学”的整个过程更加客观、公正、民主。这种“评教评学”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利用“教学例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参加的“三长”会议)对组长反馈,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加大了反馈力度,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规律,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构建和谐的校风、敬业的教风、高效的课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中学副校长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4

一、《物业管理法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从人才培养需求看。物业管理不仅靠硬件设施, 靠规章制度, 更要靠专业人才。物业服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物业服务知识和技能, 更须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才能保证物业服务的规范化, 预防行业风险, 减少行业纠纷, 更好地为业主和使用人服务。

2、从教学内容看。物业管理行业还很“年轻”, 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也处于不断完善阶段。物业管理专业更是从无到有, 逐步成长。相应地物业管理专业教材也不是十分完善。目前《物业管理法规》课程高职高专的教材较多, 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较少, 且教材内容相对简单, 缺乏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经典案例。

3、从教学方法看。《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十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物业管理法规》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前述《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亟需结合物业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完善教学内容;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手段;大力拓展实践教学, 建立完善的实训体系, 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

1、根据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完善教学内容

(1) 根据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制定教学内容。《物业管理法规》课程应根据物业管理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物业管理国家行业标准, 并针对物业服务企业岗位所需法律知识与应用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 将该课程内容设置为物业产权法律问题、前期物业管理法律问题、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法律问题、物业管理企业设立及权利义务法律问题、物业管理合同法律问题、日常物业管理法律问题的解决以及物业法律纠纷处理程序七大学习任务。

(2) 加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与实用性。近年来, 物业管理立法活跃, 原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调整、更新, 这就需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以适应立法现状;同时, 关注物业管理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新型法律问题, 使本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及较强的实用性。

(3) 选择适当的教材、参考书和网站。目前, 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的地区差异很大, 各地的物业管理地方性法规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对教材很好的把握, 对教材内容和深度进行合适的增删。同时, 在开课之初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和网站, 便于学生课后阅读和浏览, 开阔学生的视野, 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物业管理的典型案例导入新课, 在授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提出问题后讲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从而引发学生兴趣。或者在授课前, 由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并在课堂上发表见解, 或者组织观点不同的学生辩论, 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2) 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讨论题, 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交流不同的观点,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以便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地下车位归谁所有?业主还是物业?”的讨论, 使学生明确了地下车位的归属, 印象极其深刻。

(3) 情境教学法。本课程教学中, 涉及许多我们在住宅小区中常见的案例, 例如, “业主财物被盗, 物业是否承担责任”、“业主擅自搭建问题的处理”、“物业企业是否有权停水停电”等。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 由各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案例小品, 通过角色表演深刻理解法律纠纷的焦点, 引发思考和讨论。

(4) 师生互换法。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师生互换法”,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在下面听讲提问题。这样,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为主动, 体会教师的具体工作, 尊重教师的劳动;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 教学相长。

3、加强实践教学, 建立完整的实训体系

(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 包括校内的实训中心和校外的实践基地。前者应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 同时又适于课堂教学, 注重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后者是学校与物业服务企业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起的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 不仅为企业技术服务, 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实践应用能力, 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空间, 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 努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专业教育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懂理论, 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资源和依托。首先, 高校应积极从社会上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物业管理人员任教, 充实教师队伍。其次, 高校可根据情况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 积极为任课教师提供进修、实践、顶岗锻炼、带薪培训的机会。最后, 还可以将企业中的能手、熟手和专家聘为实践技能讲师, 就其熟悉、专业的部分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也可在实践课程中担任实训教师, 取长补短。

(3)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是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高校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实践技能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 由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负责在教学中实施。另一方面, 依照“高标准、严训练、强技能”的原则进行考核, 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道德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创造潜力是无穷的,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组建物业管理兴趣小组, 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模拟业主大会的召开、模拟物业公司的成立、模拟物业管理招投标、物业管理法规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且充分发挥潜力。

三、结束语

《物业管理法规》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应重视理论、突出重点、注重实践。改革也应与时俱进, 当行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时, 当学生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发生变化时, 《物业管理法规》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均应当适时调整, 不断革新。

摘要:《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是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是一项重要课题。文章结合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 分析了《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对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物业管理法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道华, 金从.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 2008 (5) :80-81.

[2]佟晓晨.《物业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1) :179-180.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5

以往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只是照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这种简单、被动的抄袭备课现象,根本不能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会使教师陷入思维抄袭的极端,失去自我,专业难以得到发展。因此我校采取教学内容板块分割,学科组教师各据一方,精选内容,精心准备,各抒己见,共享精华。

具体做法:在期初备课甚至在假期备课中,将教材中的所有板块分割给备课组的每位老师,做中心发言的准备。要求老师将所负责的板块的教学内容,通过解读,吃透拿准。解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及板块的综合检测。还要将与本板块相关的知识链接到中心发言中,辅助备课。集体备课时,以合作为载体,以互动碰撞为魂,博采众长。集体备课后再修整完善讲义分别印发给组内其他老师作为资源共享。其他老师在个人备课时,针对自己的学生将个人的见地融入,形成一套既有共享又有个性的教学机智——教案。既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又精练解读教材之功,更使老师的专业得到成长。

二、打磨“五段三动”课堂教学模式,绽放课堂生命活力。

如何将教者备课储备积蓄通过教与学转化为学生的积蓄是至关重要的。开展“学科生命教育”研究以来,经过思想发动、教师培训、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究,我校提炼出了“安达小学学科生命教育‘五段三动’式教学模式”。并做为我校“十二.五”课题研究。

“五段”是指:学(初学感知)——思(深思质疑)——议(合作探究)——导(启智交流)——测(侧学验收),充分体现以学生生命活动为线索,发展学生各项能力;“三动”是指:目标牵动——合作带动——测学推动,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体操作程序:依据教学模式结构,首先由教师根据将要教学的内容,设计前置性作业,作业中有一定的情境、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学生独立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在此时起目标牵动的作用。再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能提出问题比会解决问题更重要,标志着学生智力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学生问题提出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开展研讨,借助课件展示,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动手操作,师生共同探讨等,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则在此时起合作带动疏导作用。最后,在师生研讨达成共识后,使新知系统化。再做教学目标达成度检测,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迁移应用,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升华。教师则在此时起评价、推动的作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生本”思想。

目前,我校首批实验教师正在尝试以此模式进行教学,学校各层面的领导和各级骨干、名师都深入课堂,利用汇报课、对比课、研究课、竞赛课、开放课等多种形式来践行学科生命教育这一理念。从研讨、反思中,我们体验到了这一模式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改革创新作业设计的内容及评价方式,让每个生命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校把学生作业分为三层面:第一层面是前置性作业,第二层面是巩固性作业,第三层面是自主特色作业。

前置性作业,多以题签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学生依此进行课前的查阅、搜集、整理、解答、质疑。评价方式采取学生间的相互“赏批”。让同伴见证同伴的博学。

巩固性作业多以练习册、章节检测题下发给学生,每课后进行一次。评价方式采取教师批阅、反馈,检验教学的成败,以便弥补。另外,教师每周要针作业给学生一次总评,达到与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目的。

特色作业属于学生的自主动作,是学科作业的拓展,不限量,不限时,不限形式,学生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做学科综合性学习小报、可摘抄、可绘画、可粘贴、可设计学科趣味题。这项作业体现了学生的学识综合能力,随时展出来,不需要老师批阅,只做为学生间的赏议。

四、改革创新辅导环节,兴趣为根,激励为原动力。

每个集体都存在差异,对此必须有应对的策略,不能只停留在补差这一环节上,还要关注特长学生甚至超常学生的成长。在这方面我校采取“辅优”的做法,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从难度和量上满足优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当“小先生”,激励优等生,使他们不仅学会,还会学,推动他人学。针对学习潜能生,每位教师都有帮扶计划。每位任课教师重点帮带三至五人,采取以兴趣为根,课上关注他们的课堂参与,课下倾斜辅导,同伴“一帮一”带动等方法开掘、调动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经过多次听、说、读、写、算、画、演等形式验收后,合格的,“脱困”归队。经过两年的坚持,大部分潜能生得以转化,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能从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潜能生队伍在缩小,优等生队伍在扩大。

五、改革创新质量监测方式,以单项能力的强化,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校根据学段的知识与能力培养要求,上学期,采取各学科单项技能强化训练、监测。主要是,听写、积累背诵、口算、表达、操作等。各学科组依据教材内容及课标要求,将单项监测内容确定。如:语文学科的低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拼音基础学习,为识字打基础;汉字的书写与积累。过拼音关和听写关。中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背诵积累,过背诵关。高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口语丰富、有序表达,过表达关。这样,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这几项技能都经历过强化训练,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学期采取各学科综合知识与技能的监测,主要从分析、理解、判断、解决问题等方面监测。命题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体现知识的连续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教学管理 科学管理 人文管理 篇6

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2、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教师的劳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个性化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所有,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要依靠教职工通力合作,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教师献计献策,例如,前段时间,镇教委举行亮点工程活动,我校通过教师们广泛讨论,献计献策,学校的亮点工作丰富多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性“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对来自教师中的问题一定要有下文,要有回复,不能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要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向民主管理要质量。

3、要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可在不言之中调动起来。

4、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推动力。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回报。

其次是精神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假象蒙蔽教师。

二、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三、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创设学习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广大教师经常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教师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

2、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阅读增加智慧,阅读增加精彩,阅读使人摆脱平庸。尤其现在知识更新换代的信息时代,要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发展,因此,要鼓励教师多读教育杂志,教学名著,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让广大教师穿过时空的隧道,进入信息时代,使广大教师掌握教育思想的动态变化。

3、精心设计,认真教研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群体力量,组建学科优秀群体。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教,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每周大教研及小教研时间,积极开展有实效性地教研活动。强调同伴互助,推动共同提高,为教师搭建学习、研讨、提高的平台。

4、 潜心书写,增强内化效果

鼓励教师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用笔记录课程改革的点点滴滴,记载自己课改的探索之路,让新课程理念占领教师的精神圣地。

四、加强人文关怀

每一个教师都有长处,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教师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找到自信,给予教师工作的动力,以促进教师内驱力的提高,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不要让纪律规则等去约束教师,让教师去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等。不能让教师时时、事事、处处围绕考核转,把学习、研究、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要激发教师由要我学,要我做,变为我要学,我要做,我该学,我该做,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业管理,高职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物业管理在我国从出现到现在不过30年的历史, 但是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 物业管理快速进入社会经济生活, 并发展迅速, 各类物业服务公司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社会对专业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 随着建筑物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居住理念的变化, 物业服务理念也不断更新, 国外先进物业管理模式被引入, 物业服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等职业院校对物业管理人才的现有教育模式相对滞后, 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明确物业管理的培养目标。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在我国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强调实用技能, 教育部在“2004年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若干意见”中把就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像本科院校的课程强调学科理论性和全面性, 而是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又不同于职业上岗培训或工种培训, 在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使学生不仅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 也能在以后根据需要转岗、换岗和跨岗工作。即职业教育既要以就业为导向,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 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我们的目标主要在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顺利就业, 同时也要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不断学习, 实现职业发展, 成为社会需要的中高级物业管理人才。

结合社会需要,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科学设置课程

首先, 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就要从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出发, 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在设置之前充分调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最新的具体情况, 然后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其次,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上, 对于物业管理一些实际问题体会不如直接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深刻, 因此邀请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专家和校内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 研究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 有利于课程的科学优化设置;

再次, 由于物业管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根据社会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 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例如, 针对目前高端物业不断增加, 高级物业管理人员需求旺盛, 可以相应地开设针对别墅、高档公寓等物业的课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业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保洁、绿化等基础服务, 而是更强调物业的经营与增值, 可适当增加开设物业的综合经营与管理的相关课程。再如, 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设置课程时, 要及时引进最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后, 在设置专业课程时, 注意与相关的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在一起。例如国家将物业管理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四级, 在课程设置时, 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层次和目标将中高级物业管理员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纳入课程, 这样学生在学习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较容易取得相关的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业发展。

2. 强化校内实训, 深化校企合作

课堂教学主要侧重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更强调学以致用, 实训与实习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专业认识模糊, 以及资金不足、实验室建设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设施缺乏, 校内实训场所不足, 难以满足技能教学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强化校内实训, 深化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 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改善实训条件来加强,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例如, 后勤集团、基建工地、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以及各种水电气设施设备等都可以成为其实践教学的场所或器材。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起模拟物业服务公司, 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开展物业管理, 并参与学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此外, 各高校物业大多由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进行管理, 校内实训也可以携手学校的物业服务公司, 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安排学生适当参与前台客服、会计、房屋建筑维修、水电设备维修等项目, 在真实的物业管理环境中进行实训, 这样实训效果更好。

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高职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参与实习指导这一层面, 而且这种合作更多是学校单方面地向企业寻求合作, 企业较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校企的双向交流。一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员工培训、项目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 学校应在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让企业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聘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 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知名专家来校为学生做讲座传授经验知识, 还可以与物业服务企业一起举办各种物业管理技能大赛, 例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每年都会与合作的物业服务企业举办物业管理技能大赛, 邀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经理担任评委, 鼓励企业参与物业管理的教学活动, 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3.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多数高职院物业管理专业建立都只有几年时间, 而且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大多是专科, 少数是本科, 研究生阶段目前还没有物业管理专业。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缺乏物业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 现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建筑工程、管理学、法律等其他专业换行而来, 对物业管理认识不够, 也缺乏相关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和能力。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物业管理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内容。提升教师素质首先应对现有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培训和开发, 例如分批选派相关教师到物业服务公司挂职、兼职, 以提高教师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其次可以聘请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所学专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 或副高以上职称, 有从事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再次可加强本专业教师之间以及不同院校之间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相互学习借鉴, 实现优势互补。

4. 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

除了获得毕业证书之外, 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也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调整, 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基本完成了职业资格考试的准备工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最近几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举行的物业管理员证的资格考试, 绝大多数同学都一次性通过了考试。在获得物业管理员证书之外, 也可鼓励学生取得与物业管理相关从业资格证, 如会计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证书。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课证融合, 深化学习,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5. 改进教学手段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还需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模式, 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例如讲授物业管理法规时, 可以结合典型案例讲解, 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讲授物业管理概论、房屋维修与预算、物业设备智能化等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操作流程或考察处理情况, 让学生全面了解基本操作程序。观摩结束后, 要求学生讨论观感体会, 并进行总结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业管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设计项目, 现场模拟物业服务公司的工作情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答卷考试, 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采用现场操作、模拟实习、校外岗位实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基础课程, 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于实践性较强专业课程则侧重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而又蓬勃发展的行业其发展变化尤为迅速, 这种发展和变化对相应的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新的需要,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促进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凤.关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5) .

[2]鲁捷.谈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岗位模块的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9) .

[3]胡芳, 刘葆, 杨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8) .

[4]何岩枫.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7, (11) .

[5]俞万源.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4, (9) .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8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极大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商业和管理模式。为此, 企业纷纷构建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 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进管理信息化、应对信息技术影响下市场环境的挑战。面对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 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培养的课程中,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知识的课程, 从1998年就被教育部确定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目前被很多高校确立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成为培养新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

然而一直以来,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教学中, 由于种种原因, 出现了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导致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作用与课程地位不相符。因此, 重新审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探索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实际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改革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1.1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加大了对信息化应用人才的需求

信息化应用人才, 主要指信息管理人才 (如企业CIO) 与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拥有信息化素质的普通员工) 。首先, 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发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据统计,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使用管理软件的比例高达95%以上。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过程中, 由于参与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很多MIS实施的失败:一方面负责系统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管理知识, 开发出的软件系统不能满足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参与系统开发和实施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 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中不能对开发方案提出好的建议。因此, 为了顺利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迫切需要具备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参与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改进过程中, 配合计算机专业人员, 提供更合理贴切的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系统开发需求, 弥补计算机开发人员知识结构的欠缺, 推动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开发和有效实施。此外, 由于信息系统的普遍应用, 需要从业者需能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工具, 很快适应并熟练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能够熟悉适应信息技术下新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这些是对从业者信息化素质的要求, 也增加了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需求。

1.2 人才培养重点的转变促进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方向的调整

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大学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 人才培养重点也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在这种教育目标下,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了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为满足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拿来就用”的要求,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为适应信息社会快速的知识更新, 毕业生还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 并具备在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根据工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要体现两个主要的思想:其一, 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实用性。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服务的, 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避免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不易实践, 尽量做到可理解、可掌握、可操作、可受益。其二, 课程内容选取要宽而不泛, 体现可用性。课程内容要以学生培养目标的主线, 考虑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而非技术工作, 因此, 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构建宽广的知识结构, 又要根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特点与要求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1.3 管理软件市场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

据估算, 2009年我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达到340亿元, 以用友、金蝶、浪潮等为代表的国内管理软件品牌在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不断突破, 国内外ERP、OA、CRM等商品化软件也不断成熟。随着管理软件市场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选择直接购买软件产品。但在软件选型的过程中, 由于管理软件品牌众多, 产品分级发展明显, 高端产品注重平台化、集成化, 中低端产品注重标准化、套件化, 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企业软件选型决策者来说带来一定困难。而且, 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规模的用户, 对软件的需求和关注点也有很大不同, 高端用户在选型时关注资金管理、商业智能等关键应用, 中小企业选型则更加关注产品适应性。作为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商品化软件的选型与实施等内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也催生了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新的教学内容要求。

2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根据社会需求, 确定教学目标, 规划教学内容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 具备一定的系统操作使用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信息意识, 能从信息管理的视角去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 具备从战略角度进行信息技术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意识, 具备从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参与和组织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的能力。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 (2) 了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ERP、SCM、CRM等常用的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3) 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 掌握管理者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技能要求; (4) 理解信息的传输、处理过程, 掌握用简单的软件技术及管理模型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5) 理解信息系统实施与运行的管理方法, 掌握企业系统选型基本知识 (参见图1) 。

2.2 根据课程内容, 构建教学案例, 改进教学手段

由于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 知识点较为集中, 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 构建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配合各部分内容的教学,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 以保证教学效果, 并且案例的选择要注意跟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衔接。在本次教学改革中, 选择了以下4种类型的案例, 分别在不同的知识点教学中使用 (见表1) 。

另外,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以及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差异, 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 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选择原理性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环节采用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模拟实验等多种实验手段, 以完成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

2.3 根据教学对象, 选择教学工具, 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对于巩固教学内容、理解重点难点、培养操作能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本身知识结构偏重于管理, 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 且动手实践能力不强, 在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手段的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且, 由于MIS课程具有内容难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为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降低计算机技术薄弱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 教学中应遵循“重方法, 轻手段”的基本原则, 合理选择教学工具。使用较为简单的开发平台或软件完成实践操作, 如Access、Excel等学生容易掌握的软件, 或者使用其他非代码生成软件, 学生只要设计好流程, 软件自动生成代码, 让学生既有实践的能力, 又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流程设计等重点内容上去, 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起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针对课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针对教学对象进行设置, 课程最终才能在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重新审视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探索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实际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了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案例设置以及实践能力培养, 以期对该课程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卫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 2009 (9) .

[2]张义刚.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2 (16) .

[3]何瑞卿.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20) .

[4]张晴, 金荣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1 (19) .

[5]康杰.关于经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 2008 (8) .

[6]郭风, 董萍萍.创新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 2007 (13) .

[7]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 10 (10) .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9

1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不同的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不同的, 接下来就介绍一些教学管理的。

1.1 施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教研组长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来制定各个学科的教学规范, 并且把规范汇集成书, 下发给每一个教师。在规范中要写明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 还有落实方式等问题。此外, 在教研组的集中活动中, 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宣传这些规范, 使得这些规范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建立起一个负担轻, 效益高的教学模式。

1.2 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组长的责任很重, 不仅仅要负责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组织安排教研活动, 另外, 还应该对全备课组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比如说对教师的考勤情况、备课情况、上课情况和作业批改等工作都要全面负责。有的学校虽然规模很大, 但是教务处的人数却不多, 如果仅仅依靠教导处来负责日常的检查工作, 一定会出现错漏, 所以作为备课组的组长, 应该也负起自己的责任, 对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备课组长要负责监督本组的考勤情况, 作业批改情况还有相关的教学情况。对这些都要进行详细的记载。

1.3 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 就要建立三级教学常规管理, 即备课组、年级组和教导处三级。教务处对备课、上课、监考、阅卷等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而备课组长和年级组则负责常规的教学管理, 教务处负责抽查工作。这样才能使问题及时被发现和解决。

2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要怎样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呢?主要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要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积极性。另一个是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两点, 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2.1 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是考核教师敬业尽职的基本标准。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检测,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

2.2 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 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2.3 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 课堂效率高不高,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 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 是不应表扬的, 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 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 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 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2.4 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 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 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 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 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 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 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 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3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 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 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 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 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 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 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 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 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 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 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 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 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 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 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 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我校就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 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 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 利用“教学例会”对组长反馈, 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 加大了反馈力度, 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 应该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规律, 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构建和谐的校风、敬业的教风、高效的课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智利.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讨[J].学习月刊, 2006 (14) .

[2]邵通, 陈长香.创新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3) .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掌握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MIS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在对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概念性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将来不去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MIS课程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如此反差,让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对MIS课程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MIS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某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撑该环节课程的学习。为此,在MIS课程的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很难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

2.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MIS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介绍信息、系统和MIS的概念以及MIS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介绍MIS相关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MIS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几个过程,这是MIS的核心内容;四是介绍MIS的管理,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的知识缺乏,并且对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觉得学习起来抽象、枯燥无味,逐步丧失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MIS课程的教学安排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实验,这就导致前面理论的讲授和后面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同时,由于学时有限,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就不多了,有时可能还因为理论学时不够而占用实践学时,造成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MIS理论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结合案例对理论的讲解较少涉及,且在案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案例为主,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把握MIS相关知识,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且案例发生时间严重滞后、内容也比较抽象,难以适合中国国情,使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相关理论的分析应用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狭义的认为MIS的实验就是编程,只要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熟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内容,如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流程重组与优化、管理模型的确定、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4. 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MIS课程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比较完善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知识,而实际担任MIS课程的教师多是计算机知识较为深厚,而经济管理知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MIS课程教学的需要,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MIS课程上成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情况。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 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会利用MIS来为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是他们学习MIS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经济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认为MIS课程的教学中应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信息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认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战略性作用;能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2)掌握系统科学思想和MIS战略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3)理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竞争战略的改变,并能利用MIS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应用MIS中出现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目标,应避免将MIS作为计算机课程看待,而应该将MIS课程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看待。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有所侧重,在规划和设计MIS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MIS的基本概念、结构的掌握和理解,MIS开发的组织管理、维护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些方面内容的重点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得了他们所应该掌握的MIS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对MIS的理解,了解自身在MIS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对MIS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MIS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应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会意识到MIS课程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由于MIS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MIS的教学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各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组织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MRPⅡ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样学生进行充足的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大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2)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事件感受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几点:要有趣味性、理论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不要与理论、实际脱节;案例不要过于复杂。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3)重视实践教学。M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也是经济管理专业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切忌将MIS实践教学变成MIS开发课,应该通过加强MIS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MIS实践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IS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一些演示系统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学习,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到已建立MIS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交流,实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第三,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让学生进入信息系统的各个开发生命周期,正确理解相关阶段的任务,该环节要求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注意掌握试验的难(下转331页)(上接294页)度,该环节应以系统分析为主、系统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管理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的业务结合,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

4. 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

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试题要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标准,并且在设施中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案例讨论中,如果给表现好的学习以鼓励,给参与的学生以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考核标准才有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95-97.

[2]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育管理,2010,(3):122-125.

[3]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10):120-124.

[5]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1):65-67.

[6]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57-359.

[7]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0-211.

《管理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11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管理心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习它,除了能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社会,加深对“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理念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管理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不断思考、探索该课程的改革问题。本文就《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试模式等如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当前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心理学是介于管理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时少,内容多。管理心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激励理论、心理健康等多个模块,但从高职院校开设的学时上看,一般为每周4学时。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学到的东西虽然多,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1.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多年来,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高职院校仅能够为学生开设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版本,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同其他教学一样,目前《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而学生坐在下面当听众,而且单一的书本和PPT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这种方式堵塞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

1.3 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管理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基本局限于语言描述加黑板画的层面,难免将微观、动态的心理机制的讲授变为言不尽意的描述性介绍,教学内容不直观,显得枯燥、难懂,不仅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也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教师也像个被捆绑住手脚的运动员,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对大脑的结构及其活动原理的描述也是言不尽意。造成教师上课难,学生理解也难的局面。

1.4 学生考核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比较突出。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记忆为主,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注重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上课记、考试背、考后忘”的局面。另一方面,把卷面分数视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来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基层从事商务或管理等具体的作业活动,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必须具有实用性,不能是纯理论的探讨;其次,表达的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考虑高职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摒弃晦涩的论述方式,而用生动活泼、朴素有趣的语言来论述。基于此,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可作如下整合和处理:

2.1 利用内外课堂,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适当介绍最新的发展动态,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新的成果和发现层出不穷,21世纪以前的管理心理学内容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新进展,加强内容的前沿性。例如,对抑郁、挫折、意志、逆商、情商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人的心理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大脑功能的研究,传统教材一般写得很少,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而且要适当地把现代心理学的前沿动态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问题以浅显的方式带进课堂,使这门课成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情绪和健康、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窗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把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更新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系统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我们以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选择确定了教学内容体系,并且在教学中,还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内容体系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任何枯燥理论化的东西加入了情感、生活化的东西,都会变得让人兴致勃勃,愿意去学”。

2.2 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年级等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整合和拓展教学内容。通过与专业教师讨论及与学生座谈确定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如《管理心理学》中的领导理论、组织结构设计这部分内容,对于工商管理类低年级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专业,则可以完全不讲,对于工商管理类高年级开设础课程的专业,则可以简单讲述,而对于非工商管理类不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专业,则应该详细讲述。总之,坚持教学内容少而精,摈弃课程中过分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课程中的重复内容,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渗透的部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有侧重地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3 注重补充案例资料。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的原理,高职学生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通常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某一基本原理时,必须注重引进一些案例加以说明。如讲授心理健康理论时,可从“我国是否达到健康水平”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举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案例和理论相互印证;在每章结束后,还可以选用一些综合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等。补充引用的案例,应尽可能采用我国企业管理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事情编成适合我们学生讨论的短小案例,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洋为中用。

2.4 实现从教给学生“怎样做”到“为何做”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已有知识引伸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判断力、质疑力,鼓励学生具有打破旧概念、原理、经验而独辟蹊径的勇气,把教学内容转向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3.1 积极采用问思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作为教学主体,其态度、动机、知识结构和努力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问思式。通过案例启发呈现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让其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其感到枯燥的心理机制内容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体里的事件,再以普遍关心的障碍问题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结尾。从头到尾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讲解中使用联想、对比、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此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自选题目完成一份学期论文,以促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些问题做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明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源头支流及结论的内在联系。实践证明,该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3.2 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是管理心理学讲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克服理论讲解中的空洞与枯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方式:①穿插式案例教学。在系统讲授原理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案例与理论相互印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②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可以首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也可以在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或讲完原理以后抛出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将理论联系实际。③讨论或辩论式案例教学。在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以后,布置相应的案例内容,鼓励学生思考,查阅资料,撰写讨论提纲或辩论要点,再由教师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并要求学生写出讨论报告,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或辩论结果,并得出有关结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重视辅导答疑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辅导答疑活动的质量,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及每一部分的课后重点练习,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解决学生们的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地向学生介绍前沿理论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网上聊天系统,直接进行“网上答疑”;灵活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建立兴趣小组等,力求收到推动课堂教学,从“要我学”转变到“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效果。

3.4 广泛应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针对《管理心理学》内容繁多、心理测试多、上课学生多等特点,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图片、光盘和教学录像带等技术手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不仅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也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即刻转换的画面流畅自如地讲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何时详细讲解,何时板书,何时使用课件等都做到心中有数,不照“机”宣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呈现的信息量加大,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和新内容不断增加的矛盾。

4 考试模式的改革

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和“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力争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4.1 改革考试内容,确定考试的能力导向。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既要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4.2 采用多种考试方法。尝试采用开卷、小论文、大作业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改进考试题型,平时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主要检测学生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主观题考核中,只要学生观点基本准确,分析思路基本清楚,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一味强调学生将教材上的原文原话照搬照抄。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3 实行全程性考核。改变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考核的次数依据课程的性质而定,考核结果既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又包括课程设计、单元测试等,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生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1):77-80.

[2]郭丽芳.《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1):92—94.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 篇12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柔性管理

与以往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相比,柔性管理最为显著的特点即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出管理中的人性化色彩,以非强制性管理措施为手段,促进员工产生内在认同感,进而在无形之中将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行为。独立学院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即独立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客观影响下,独立学院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也是空前巨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改革成效作为影响独立学院发展命运的重要工作内容,优化其工作质量与水平将直接对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柔性管理概述

柔性管理的本质是充分尊重个人尊严以及个人人格的独立性,以此为前提,通过非强制性措施提高个体对集体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归属感,进而达到管理目标。柔性管理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 内在驱动性

柔性管理以员工为主体,管理过程的实现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必备条件,领导层权力影响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即柔性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典型的内在驱动特点。

2. 影响持久性

虽然员工受教育程度、环境、家庭背景的差异性因素影响,会导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难以完全协调。但一旦两项目标协调一致,势必会产生持久且强大的影响力,对提高员工的集体组织荣誉感以及集体的向心力均有积极价值。

二、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柔性管理的意义

1. 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应当重点关注培养为社会所需,具有过硬专业素质同时可实现个性和谐发展的专业人才。因此,教学管理必须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内容,将传统模式下“保姆”式管理转变为启发式管理,以构建和谐师生管理,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激发。

2. 深化教学改革管理

柔性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起到激励、监督以及引导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如在学生评教环节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为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促进独立学院对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化,提升独立学院声誉并帮助独立学院吸纳更多更好的生源。

3. 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师同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对象。独立学院教师需从事学术性的研究与学习工作,自主倾向性明显。应用柔性管理理念可以充分尊重任课教师的自主性特点,吸纳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相关的决策与监督工作中,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良性、高效性运行水平。

三、独立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1.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现阶段独立学院所开展的教学管理刚性过强,缺乏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自由,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如培养计划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性特点,所制定并投入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个性、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特点。除此以外,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也导致了学生的发展受限,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难以在教学评价方式中予以体现。

2. 教师教学自主性受限

目前独立学院针对教师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具有严格约束性,虽然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规范,但同时也一味强调教师的服从性、计划性以及统一性,对教学工作者展开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与参与权产生了诸多限制与禁锢。

3. 忽视教学秘书的重要性

教学秘书在角色定位上具有服务性、从属性的特点。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根本不需要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这些观念挫伤了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缺乏针对教学秘书的激励机制,也导致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受限。

四、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1.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第一,应制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并制订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提出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还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个性化方案,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优化综合素质水平。第二,应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应当以应用型为导向,除需要体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还应关注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更为有效地凸显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

2. 发挥师生自主性

教学过程管理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始末,同时也是独立学院组织实施教学计划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管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化调整,发挥其调配职能,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教学秩序的平稳与有序。具体而言,应重点关注如下问题: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师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势利导,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实现双边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求知氛围,并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与体验的经历。第二,应促进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体系中的考试方式以闭卷式为主,但难以对学生有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进行评估,因此在教学管理改革中应尝试将闭卷、口试、综合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与自信心。

3. 构建教学秘书队伍

针对教学秘书队伍的管理同样应当体现柔性管理色彩,引入人性化的管理政策。一方面,需要充分尊重教学秘书这一特殊工作岗位的重要价值,在督促教学秘书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对教学秘书这一岗位产生尊严感与使命感,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引入合理的奖惩激励措施,通过优岗优酬制度的实施,促进教学秘书的大力创新,依托于政策留人、事业留人以及感情留人,为教学秘书队伍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与社会组织及个人进行合作,应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展开高等教育。只有通过对柔性管理措施的应用,才能够使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手段的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支持,实现独立学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92-95.

[2]罗君,齐运锋.独立学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3,(12):92-93.

上一篇:作业车间调度下一篇:国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