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行为

2024-10-23

酗酒行为(通用3篇)

酗酒行为 篇1

酒是一种社会成瘾性物质,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影响。中年群体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传承下一代的中坚力量,其酗酒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2007年度中国25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多达65.39% 的饮酒者健康状况不合格,这其中绝大多数是36-45岁的中年人群。我们一方面默认了人们的不良饮酒行为,另一方面又在批判着这一饮酒群体,甚至对其酗酒行为表现出极度的厌恶。然而很少有人考虑到这一群体酗酒背后真正缘由,一味的指责、批判只会进一步助长该群体的不良饮酒行为。借鉴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本文将借助这一理论对中年群体酗酒行为、酗酒成因及其内在心理状态做一粗略解析。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酗酒的定义

有害饮酒行为通常被称为酗酒,可以指一次性大量饮酒或者指反复性的大量饮酒,也可以是指对饮酒失去控制。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酗酒的比较通用的定义,因此本文借鉴美国国家酗酒和药物依赖委员会与美国药物成瘾协会联合起草的关于酗酒的定义 :酗酒是一种原发性的慢性疾病,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发展和表现。这种疾病常常呈现出进展性和致命性。其特点是对饮酒行为不能自控 ;思想关注与酒 ;饮酒不计后果 ;患者有明显的思维障碍。每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周期性的。

1.2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即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隐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知,就如一座冰山。社会工作者及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就是透过案主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案主的内在心理,并从中找出解决之道。萨提亚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就会对个人的人生有所改变。

对于酗酒者,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一种外在行为,应对问题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外在行为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和真正的自己,对于冰山下面的这种内在心理我们并没有真正去体会和察觉沟通。

2 基于冰山理论对中年群体的酗酒行为浅析

用冰山理论来分析酗酒者的酗酒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酗酒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帮助酗酒者认清现实、直面现实,减少酗酒次数、酗酒量。

2.1 酗酒者内心的“冰山”

萨提亚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而外在被看到的行为表现及意识层面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对酗酒者的认识也只局限于冰山的一角,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而个体本身所感知的内在的由上至下的感觉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例如,一个中年男性因为一些压力,想让妻子帮忙分担,妻子没有给与回应并表现出反感情绪,或对其行为进行指责。他首先的应对方式就是酗酒,用酒精麻醉自己,让这些压力暂时的远离自己。而应对方式之下他的感受就是不被理解,他可能感到委屈、愤怒等等,此时的感受可以通过酒精来麻醉,可以肆意的放松自己,也算一种个人的发泄渠道。在酒精的作用下,当他开始默默的流泪的时候,他会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与无助,“男儿有泪不轻弹”是自古对男性的期望,在感受之下他的人生观就会扭曲为自己的无能观。同样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社会、家庭对自己有一个期望,自己对自己也有一个期望,那就是个人存在的价值他期望自己是坚强的,期望得到他人的充分理解与尊重。而他的这些期望都来源于更深层面的一个动力,及人类普遍拥有的渴望,渴望被认可,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爱等,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的目标 - 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的冰山理论中,自我和渴望层面对于这个人的外在行为具有本质上的决定作用。当我们指责这些不合理的行为时,可曾想过引起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有来自朋辈群体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压力的促使等,我们所看到的知识冰山的一角,需要意识到冰山后面的那些因素。

2.2 中年群体酗酒行为的成因分析

1. 遗传因素 :科学家已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证实酗酒的遗传学基础。大多数动物实验都证实遗传学对酗酒的影响,现已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酗酒的家庭延续性这一事实。

2. 心理因素 :酗酒能使人消除焦虑或紧张,得到放松,应对或回避一些不愉快的感觉。当人们面对一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是就会习惯性的用酒精来进行自我麻痹。

3. 社会或环境因素 :个体生活的家庭或社会环境影响其行为。生活在一个酒文化盛行的国家,劝酒、高度的攀比心理都会对一个人的饮酒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影响一个人酗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分析中年酗酒群体的酗酒行为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了解其潜在因素背后的真是动因。

3 冰山理论对解决酗酒问题的启示

面对酗酒者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给他们贴上“酒鬼”的标签,亲近的人多表现出无奈的表情,醉酒时置之不理,酒醒后发泄各种不满,进行指责和抱怨,有些家庭甚至会因为家里有一个“酒鬼”而感到羞愧。殊不知身边人的这些反应会进一步加剧酗酒者的酗酒次数和酗酒量,原本只是酗酒者自己的问题会转换成家庭矛盾,甚至是社会问题。萨提亚女士曾经说过,行为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如果我们想有效地解决酗酒问题,就要思考如何应对问题。

3.1 寻找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如同冰山的基座,酗酒群体的深层次的期待和渴望与相关群体是相通的,且作为人类进步的能量和动力源,大都是积极的,只是表现的方式出现了一定的误区。由此,我们可以不认酗酒者的行为,却可以尝试接纳酗酒群体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如果酗酒者在饮酒前对妻子絮絮叨叨,妻子能不厌其烦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措施,那也许在动机上就会减少酒醉的的酗酒动机或者酒醉后表现出自责的心态,进而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麻醉自己而是寻找解决措施。

3.2 觉察中年酗酒群体的内在心理

每一个人,因为一定的生活环境,周围的朋辈群体等,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在心理。觉察酗酒者的内在心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酗酒动机、酗酒行为。在同酗酒者的对话中,相关群体如果能给予酗酒者一些积极的回应,并通过一些简单问句去探索酗酒者的酗酒动机和意图,如在酗酒者醉酒后给予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在酒醒后问一些相关性问题 :这次为什么喝酒,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还记得在醉酒后自己做过哪些事?如果醉酒者在酒醉后有不良行为,可以试图给予其一定的提醒,告诉他他的醉酒行为对爱他、他爱的人的影响。有了这些了解就可以对不同的酗酒群体给予适度的回应。

3.3 挖掘中年酗酒群体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除了及其少数的几种之外,其余的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有些酗酒群体会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包括逃避、自责等。中年群体一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压力让他们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进而逃避现实。挖掘出中年酗酒者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这些酗酒群体。

冰山理论在分析酗酒者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年酗酒者在饮酒之前,显性需求是通过酗酒麻醉自己或自我虚荣心的满足,隐性需求则是对环境、对工作、对家庭、对现实等的需求。通过对中年酗酒群体内心的了解,透过其语言、行为,探索中年酗酒者需求的内在冰山,从中分析酗酒者内心进一步的需求,可有效解决酗酒者的隐性需求。如果在酗酒者未酗酒之前,相关人群已给予酗酒者充分的考虑或满足,酗酒者的酗酒意愿就会降低,有利于减少酗酒者的饮酒次数,合理控制每次饮酒的量,充分发挥中年酗酒者在社会建设中中坚力量的作用,实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摘要:薇琴妮亚萨提亚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大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座巨大的冰山,外在的行为表现只是内在自我状态外化的冰山一角,借助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探索中年群体酗酒行为表象下源自深层的推动力,我们将更加清晰的认知中年群体酗酒行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有效地措施,控制其每次饮酒的量和酗酒的次数。

关键词:冰山理论,中年群体,酗酒行为

酗酒对人体的危害(综述) 篇2

1 急性酒精中毒

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别名酒精, 乙醇经胃和小肠在0.5~3 h内完全吸收, 对大多数成年人的致死量为纯乙醇205~500 ml[1]。

急性酒精中毒对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消化道出血、急性糜烂性胃炎、胃出血, 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等[2]。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语无伦次、共济失调、兴奋、抑制, 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口唇发绀。严重者出现咳嗽、咳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两肺中小水泡音等[1,2]。循环系统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动过速, 严重者出现心肌酶升高, 心电图表现为心动过速, ST段下移, T波倒置[3,4]。

急性酒精中毒导致多系统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因大量酒精快速吸收, 进入体内的酒精起过氧化代谢作用而蓄积, 进入血脑屏障后, 使内啡肽系统活性增强, 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皮质, 进而影响皮质下、延髓和脊髓[5]。破坏黏膜屏障, 溶解胃黏膜表面的脂蛋白, 引起氢离子反渗, 导致胃黏膜出血、糜烂, 引起消化系统损害[6]。乙醇损害肺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 使之通透性增加导致呼吸系统损害[7]。酒精在细胞膜水平对心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使心肌细胞发生组织代谢改变, 心肌坏死、间质纤维化或肌膜、线粒体发生改变, 导致循环系统改变[8]。

单纯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 平均治疗时间不长, 可入院治疗或通过急诊科处理后可痊愈, 但经常的急性酒精中毒, 会对身体各器官造成永久的损害。

2 长期酗酒对人体器官的损害

2.1 对心脏的损害

乙醇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显著。有资料对36例酗酒者心电图分析显示异常率为47%[9];通过对163例酗酒者住院戒酒前后心电图资料分析显示, 治疗前心电图异常者占87%, 以ST-T改变、心律失常、心室肥大及传导阻滞为常见[10]。而通过对560例酗酒者健康状况调查表明, 酗酒组心血管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对危险性为3.4倍[4]。

2.2 对肝脏的损害

乙醇对肝脏的损害非常严重, 每日摄入乙醇大于40 g, 持续时间多于5年, 乙醇性肝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11]。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异常, 并与饮酒量成正比[12]。而在携带乙醛脱氢酶2 (ALDH2) 变异基因型的饮酒人中, 每月饮酒总量大于3 kg者发生肝病的危险性为小于3 kg者的7.2倍, 并存在着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13]。同时酗酒和营养不良可加速肝炎, 乙型者肝纤维化的形成, 与肝硬化发生的危险性相关。饮酒时间多于10年与肝硬化形成显著相关[14]。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饮酒时间越长、总酒精摄入量越大, 肝癌的发病危险越大, 酗酒使肝癌的发病危险增加2.57倍[15]。

2.3 对肺的损害

酗酒对肺脏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有资料表明长期酗酒者发生急性肺炎的几率增加, 也是慢性酒精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6]。另有资料显示未见酗酒对老慢支有明显影响[3]。

2.4 对骨骼、骨细胞的毒害作用

将使骨的重建和矿物质的形成变异, 引起骨密度下降, 酗酒可导致骨质疏松症[17,18], 另外, 酒精抑制骨骼基质细胞增殖及向成骨方向转化, 促使骨骼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19]。

2.5 对消化系统的损害

目前认为长期的乙醇毒性作用可直接损害涎腺小导管, 使其内壁瘢痕化从而严重堵塞, 使唾液量显著下降。乙醇对涎腺的损害还表现为分泌钾、钠的作用明显减低, 尤其对泌钠影响更敏感、更显著[20]。

酗酒可引起急性胃炎, 饮酒的浓度越高胃黏膜的损害越严重[6]。饮酒与胃癌的关系研究意见尚不一致。虽然有学者认为单纯饮酒与胃癌发生无显著关系[21]。但通过对1991~2005年国内已发表的17篇胃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饮酒是国内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在饮酒的高危人群中其胃癌的回归危险百分比为50.7%, 在一般人群的回归危险百分比为17.78%。有研究发现不同的饮酒类型与胃癌的联系程度不同, 饮烈性酒的危险性高于低度酒[22]。

酗酒可以造成对肠的损害。乙醇可使肠绒毛上皮细胞退行性改变, 可降低小肠对脂类的吸收功能, 抑制饮食中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长链脂肪的吸收[23]。

2.6 对生殖系统的损害

酒对性功能有抑制作用, 因酗酒而导致性衰弱方面则男性更比女性多见, 且程度严重[24]。通过对560例酗酒者健康状况调查发现, 酗酒者中55%感到性欲下降[4]。饮酒与精子畸形密切有关, 可使精子活率和A级精子活力显著下降[25,26]。男性不育症的发生与饮酒有一定的相关性, 酗酒可能是造成男性不育症的原因之一[27]。

酗酒者中, 男性约有50%患有性功能障碍, 如果酗酒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 最终可能完全失去性交能力;女性约有25%患有性功能障碍[28]。

酗酒行为 篇3

一、反酗酒运动的由来及发展

酗酒是苏联社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即便是沙俄时期也是如此。由于苏联国土绝大部分位于中高纬度地区, 气候较为寒冷, 故此造成了部分苏联人嗜酒成风的自然原因。此外, 从沙俄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 国内政治生活较为沉闷和恐怖, 人们很容易借酒解脱, 这是苏联人酗酒现象较为严重的社会原因。正是基于以上两点, 苏联国内的酗酒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有的西方专家也认为:“酒精中毒是暗中侵蚀苏联的重大祸根。”据不完全统计, 在苏联2.77亿人口中, 嗜酒成风者高达4000万人。据对莫斯科居民酗酒情况的调查, 每千人中, 20~29、30~39、40~49岁的男子酗酒人数分别为133.1、195.4、266.5[2], 苏联酗酒者每人每年消耗酒精量达10升。这不但加重了苏联本已不堪重负的农业负担, 也造成了大量安全事故和生产责任事故的产生, 因酗酒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就占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 由于部分人整日沉溺于烈性饮料之中, 苏联男子的平均寿命仅有57岁, 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鉴于此, 早在勃列日涅夫时代, 苏联就成立了一个由阿·雅·佩利舍领导的反酗酒委员会, 但因这个问题较为复杂和最高领导人相继去世, 该委员会的工作并未开展起来。戈尔巴乔夫上任伊始, 就力图把反酗酒运动作为苏联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下大力气去啃这块硬骨头。他对此项改革相当重视, 具体的工作由戈氏当时的政治密友, 苏共党内二号人物利加乔夫和另一名政治局委员索洛缅采夫负责。1985年4月5日, 苏共中央举行会议, 决定采取重大的社会经济措施以及行政和医疗措施, 同酗酒现象做坚决的斗争, 并且要在这方面完善相应的立法工作。5月17日, 苏共中央, 部长会议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分别发布决议和采取措施, 严格制止酗酒现象, 并对酗酒者进行严厉制裁。9月18日, 苏共中央进一步讨论了《关于消除酗酒现象和措施的决定》的执行情况, 强调要开除酗酒的党员, 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籍和公职。

总的来看, 反酗酒运动在推行的初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 自1985年5月以来, 酒的销售量减少了25%至30%, 也一度降低了因酗酒而发生的交通事故高发率和犯罪率。然而, 由于反酗酒运动操之过急和措施失当, 在进入1986年以后, 反酗酒运动受到社会的广泛抵制。家庭酿酒活动极为普遍的严酷事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反酗酒措施。因此, 戈尔巴乔夫的反酗酒运动逐渐陷入了不利的境地。1988年9月, 苏联部长会议发出指示, 要求摸清全国的酒类实际需求, 以便为其生产提供决策依据。“至此, 为期3年的禁酒运动宣告结束, 它和美国30年代的禁酒法一样, 已成为历史。”[1]103但是, 反酗酒运动的强力推行对苏联改革的影响无疑是严重和深刻的, 它的负面效果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而且还有严重的社会、心理和政治后果。客观地说, 反酗酒运动是造成戈尔巴乔夫早期改革“空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戈尔巴乔夫与反酗酒运动

将反酗酒运动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戈尔巴乔夫身上, 无疑是不公正的, 利加乔夫等苏共领导人的责任也不容忽视。但是, 作为当时苏共的头号人物和反酗酒运动的不遗余力的推行者, 戈尔巴乔夫确实应负主要责任。曾任戈尔巴乔夫办公厅主任的博尔金就认为, 是戈尔巴乔夫下令制定一系列措施, 大力推行反酗酒运动的。当遭到政治局内部雷日科夫, 阿利耶夫等人的反对时, “禁酒令的倡导者津津乐道于拯救众人于灾难之中, 他们继续坚持多年, 像真正的布尔什维克那样, 决不偏离既定航向。”[3]笔者认为, 在分析戈尔巴乔夫与反酗酒运动之间的关系时, 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 戈尔巴乔夫对反酗酒运动重要性的认识, 既有客观的一面, 也有不切合实际的内容, 而且后者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前者[4]。戈尔巴乔夫虽然承认酗酒对苏联社会的危害较为严重, 但将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无疑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2)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反酗酒运动方法简单, 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后果, 缺乏长远的规划, 力图在短期内克服酗酒现象, 有悖于苏联现实。据雷目科夫的回忆, 时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阿利耶夫曾经主持过一个会议, 讨论的议题极为荒唐可笑———“根据中央委员会的指示, 他在审查酸奶是不是属于酒!”[1]97很明显, 戈氏确有在全苏联推行禁酒的意图。这种禁酒方式除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遭到公众的抱怨以外, 不可能实现其初衷。实际上, 到了1987年, 戈尔巴乔夫已经婉转地承认以前推行反酗酒运动的局限性。 (3) 反酗酒运动的推动, 表明戈尔巴乔夫当时并未摆脱苏联前任领导集体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 与赫鲁晓夫执政晚期的改革举措颇为相似, 而且具有某种新的随意性。一定程度上讲, 反酗酒运动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领域的进一步延伸。

三、反酗酒运动的严重后果

首先, 反酗酒运动的推行给苏联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 制约了戈氏早期改革的整体进程。税收方面, 由于酒类产品在苏联的消费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反酗酒运动首先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税收收入。雷日科夫估计, 三年国家因此少收入670亿卢布 (约合1000亿美元) , 国家第一次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而《苏联政权史》一书给出的国库少收的资金数额高达1830亿卢布[5]。此外, 在反酗酒运动的过程中, 葡萄种植面积大量减少, 有近千家葡萄酒厂被关闭、转产。有近20家啤酒厂的进口设备变成了一堆废铁, 一直运转的啤酒厂也纷纷关闭。由于国家强制性减少国内酒精饮料的生产数额, 大大增加了居民排队购物时间, 每年因此而浪费近百亿小时 (平均每人约40个小时) 。在此同时, 苏联的酿酒业也遭到沉重打击, 直到苏联解体时仍然没能恢复元气, 从西方进口的酒精饮料大量增加。苏共中央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反酗酒运动上, 也分散了对其他较为紧迫的改革议题的注意力, 从整体上看, 对戈尔巴乔夫的早期改革并无益处。

其次, 日渐升级的反酗酒运动既影响了苏共的威望, 也招致了广泛的社会抱怨, 导致早期改革的社会氛围并不平静与和谐。酒精饮料的大幅减少, 既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 也使相当一部分人对改革产生了怨愤情绪。即便是早先支持此项改革的家庭主妇们也纷纷改变了主意, 因为他们的丈夫在无法获得必需的酒精饮料以后, 已转而喝科隆香水, 吃牙膏, 甚至是鞋油这样的刺激性物品, 这又给她们的日常生活增加了新的麻烦。当时的苏共中央收到了成千上万封诸如此类的抗议信, 要求增加伏特加酒的供应量。客观地说, 当时的苏联既没有必要, 也不太可能在全社会开展彻底的反酗酒运动。随着反酗酒运动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的威信也受到一定打击, 对以后的改革事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据时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切布里科夫在关于国内不安定情况的汇报中的数据:1987年发现制造传单、信件、标语的作者共1312人。其中对加强纪律和同酗酒及嗜酒现象作斗争不满的187人, 仅次于民族主义情绪的248人和有流氓动机的238人, 列第三位[2]613。

最后, 反酗酒运动鼓励了黑市交易, 投机活动和非法行为, 严重干扰了改革进程。在反酗酒运动推行的第一年, 酒类的非法生产基地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全国数百万个小“资产阶级”是通过非法的途径产生的, 他们不但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秩序, 也有力冲击了当时正常的社会秩序, 将这种“地下经济”的成果合法化的渴求也使他们成为后来“民主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者。因酗酒而出现的生产事故和犯罪行为一度降低了, 但在苏联大地上久已根绝的有组织犯罪行为却大幅度抬头。

总之, 被戈尔巴乔夫寄予厚望的反酗酒运动在1988年被停止了, 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长期而严重的, 戈氏早期改革的失利与此不无关系。对苏联这样的大国来说, 改革固然要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但反酗酒运动显然没有切中当时的要害, 因此其失败的结局和所产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就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瓦列里.博尔金.震撼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M].北京:昆仑出版社, 1998.

[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7.

上一篇:出生缺陷监测下一篇: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