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写作精神

2024-06-29

现代写作精神(精选6篇)

现代写作精神 篇1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而创作所用的扩散性思维语言, 比如我们生活用语与古代文言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故土乡音”, 从口口相传, 到文字记载, 流传千年。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言文已渐不适应现代阅读的需要, 除难以掌握浩瀚的经典文学精华所带来的创作难题, 也脱离普通民众认知的语境。而生活用语往往拘于一定的形式语境, 不能充分地表达出一个人内心的想法, 而现代诗歌形式上采用白话, 相对通俗易懂, 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 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 表现新思想。同时现代诗形式自由, 意涵丰富, 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 与古诗相比, 虽都为感于物而作, 都是心灵的映现, 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 哀而不怨”的特点, 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1 现代诗的写作手法

想要写好现代诗, 首先应学会把握现代诗的节奏。节奏是个音乐术语, 意为“各音在进行中的时值上的相互关系”。而在诗歌艺术中, 表示诗句的音节的间歇、长短、时间、停顿。节奏是完整的诗中的音节表现形式的复沓;节奏是朗读时词与词之间时值的相近或相等;节奏是音节之间抑扬顿挫的相互交迭。节奏的长短决定着诗歌感情抒发的强弱舒缓。

由于现代语言的大众性, 渗入了一定的助词和副词等缀词, 使得现代诗的节奏的划分有异于旧诗。现代诗的节奏以“音尺” (闻一多) 为尺度, 分一字尺, 二字尺, 三字尺等。

诗歌中对于音尺的运用并没有严格的规律, 主要是与我们阅读的习惯相符合, 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这样的诗歌节奏感才能分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 赋比兴是诗词的基本写作手法, 也是历代学诗必师承之法。学习些近体小诗或按谱填词, 首先要多读些前人的好诗, 学习他们的词汇、句式、章法, 有写格律诗的基础, 懂平仄押韵的基本方法;其次要自身积累一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诗词的结构与文章的“起承转合”大体相同, 加上多变的笔触, 学会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有机结合的词汇, 最后再融入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留心身边发生的一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有了以上三项准备, 就可以着手谱写一些小诗、令词了。

2 现代诗的写作分行要求

现代诗的语言区别于古诗, 相较而言之, 现代诗没有严格的对仗押韵的要求, 也就没有了分联的束缚, 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现代诗就可以随意组句而不考虑阅读的需要, 现代诗的句子排列同样有着严格的分行要求。

现代诗的分行同时承担着诗语的使命, 无限制的强行撕开语法的分行和无端制造非必要性的诗行的作法不应是一个作家或诗人所采取的, 否则, 诗歌则成了真正无益也无意义的笑话。[1]

而现代诗的分行特点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句意表达已完成;可独立存在的意象;足够展现某种语气态势;特殊和特定时间、人物或事件的交代完毕与完结;作者重点强调的一个特别词汇。

掌握了以上五种情况, 在根据实际写作时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断句分行, 从而区别于白话文的创作。

3 现代诗的意境

现代诗的创作离不开想象, 而要写好现代诗则需要学会化虚幻的想象为现实生活。诗歌的表达方法决定了诗歌必须要将虚幻的想象融入到现实的物境当中。

诗歌的写作要言之有物, 但如果“质实有余, 清空不足”, 把所咏之物看成百分之百的“实”的话则进入了一个误区。“用意必须事事真诚, 用事不必句句坐实。”想象虽然受到现实的制约, 但只有充分的发挥想象方能具有无穷的意境。也就是说, 实物只是我们用来构成景物的, 而只有充分发挥想象, 通过“通感”和“移情”, 营构意境, 才能凭景立意, 境中寓意, 最终达到言外之意。

诗歌需要诗意的心灵, 诗意的眼睛, 诗意的感悟, 诗意的表达, 没有浪漫的情调与理性的感悟, 是写不出诗歌的。这就要求我们多在诗歌中融入意境, 通过一些感情事物, 将场景或想象再现, 将要表达的东西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的想象是飘逸的, 潇洒的, 浪漫的, 还可以是诡异的, 奇特的, 可以环环相扣, 也可以大幅度跳跃。如果循规蹈矩, 完全拘泥于记叙写实, 那么, 诗歌生命就终止了。因而, 我们要避免写诗质实的桎梏, 学会以想象来取胜。

4 现代诗的感情基调

诗作为纯粹的艺术, 贵在传神, 有了语言, 有了意境, 还不能组成完整的诗歌, 作为诗歌的灵魂, 作者在作诗时的感情投入决定着一首诗歌的成功与否。

白居易云:“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特别强调“声”和“情”, 诗歌的根本是抒情, 细读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我们可以得知, 这首诗透露着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 其内心的那种渴望甚至渗透到了每一个字里行间, 现了其人生的一种追求。反之, 如果一首诗没有被作者投入其最真挚的情感, 那么这首诗注定言之不实, 读起来非常空洞, 这样的诗也就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诗。

要写诗, 首先要诗意地享受生活, 感情要丰富, 想象要自由, 发现切入点要深入酝酿, 最后一吐为快, 边写边欣赏, 不断完善。诗人的思想, 有时不一定符合语言的逻辑, 却符合情感的逻辑。

因此, 我们要根据我们的创作初衷, 准确把握诗脉, 把握住最想表达的情感基调, 运用准确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 最终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同时, 我们需要根据常用的感情基调开创自己诗歌独特语言风格, 应“性中无诗不能吟, 情中无诗不必吟”, 以诗歌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是出自心灵的思维。我们可根据自身的感受和爱好, 兼诗并长, 写出意境高远, 风格迥异, 又跳动着时代脉搏的我言我诗。

5 结束语

诗歌的创作是许多要素的结合, 除了上文所说的, 诗歌写作还需要注意反复熔冶字句意格、融合多种夸饰的艺术手法、善用古今典故等多方面的问题。

同时, 诗歌写作要先学会观察生活, 在观察体验自然环境和社会创新生活中, 贴近现实生活而力求高于现实生活, 调动一切表现手法乃至发明更新的艺术技巧, 自铸伟词研发出“原创”的诗句, 吸纳更多的全新词汇, 力求伟俊恢弘, 雅量高致, 更从容地表达诗情。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诗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 而要写好现代诗, 除了要明白其分类外, 还要充分了解其语言特点、分行要求以及其意境风格。

关键词:现代诗,写作,意境,想象,情感

现代写作精神 篇2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2012年这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一片大好景色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让全国人民期待的盛会。

上个月,英语学院党支部组织教职工党员专门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通过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来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精髓和内涵。十七大的召开使我深受鼓舞,也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党的伟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候,国际影响显著扩大,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全面认真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做的报告,让人特别兴奋,深受感动。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全面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以及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当前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新思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报告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不仅是大会的主题,更是全党全国人民前进的指南。

我认为,党的十七大万众瞩目,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主题鲜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部署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工作作为民生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校将认真审视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十七大报告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切实将十七大精神与学校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发展教育事业,使学校的教育事业更上新的台阶。

在总书记讲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问题时,我们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报告指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报告中虽然有关教育的文字篇幅不多,但字字千金,切中要害,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备感振奋,也深感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创建和谐学校,构建和谐教育,主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教育战线上的所有工作人员的神圣任务。促进教育公正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客观需要。所谓和谐学校,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外和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其实质是倡导多元文化在发展中的和谐共处。

作为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号召,创建和谐学校。一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一切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按照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抓好学生、教师的学习和培养,让学校成为学生、教师共同提高和谐发展的学园。三是坚持依法治校,公平、公正、公开的办学原则。民主法制是学校和谐的准绳,公平、公正、公开是学校和谐的内躯力和凝聚力,是民主法制的试金石。四是建设一个求真求善、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系统,设立文化长廊,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提升每一个成员的人文素养。文明整洁是学校和谐的形象,浓厚的文化气氛是学校充满活力的象征,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体现着学校和谐的内涵,优越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学设备是学校和谐发展实力的展示,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优雅的“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文化校园”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校园。

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党员,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深刻的意识到,要立即行动起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将十七大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第一,在工作中不仅要继续扎实业务理论学习,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还要不断进取,探求新的科学领域,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第二,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认真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提供服务,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一)11月8日上午9时,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师范附小19中分部的党员教师怀着激动心情纷纷聚集在电脑前,喜气洋洋地收看十八大开幕式盛况,全校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收看实况转播的一个半小时里大家都屏心静气,认真倾听xx代表xx届中央委员会做的工作报告,大家一致认为xx的报告高屋建瓴、气势恢宏、总揽全局、振奋人心。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报告,反映了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了人民热切期盼,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丰富和发展,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旗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xx的报告,让我们心情振奋,精神鼓舞,更进一步增强了投入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八大报告,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xx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更加关注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学生集中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园地。作为我们小学教师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我们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本身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小学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为主体、倡导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党的政策真是好,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实事,让我们的生活十分幸福和美好。

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将为我们的明天勾画出更加美好的宏伟蓝图,我们一定会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工作之中,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再立新功!

(二)十八大即将召开,做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感召十八大的精神,立志做一名爱岗敬业的好教师。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爱岗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完成育人任务。

首先,教师是一门职业,我们既然选择了这项职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热爱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要怀着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胸怀进行工作,勤恳踏实,忘我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应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们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应该冷落、挖苦学生。即使学生成绩不好,或是行为失当,我们也要毫无保留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当学生失意时,教师要及时安慰、劝解;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宽容、大度;当学生徘徊时,教师宜点拨、指引;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一起分享、庆贺。

总之,我决心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把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落实到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中。

(三)通过“认真履责 喜迎十八大”教育活动的学习,增强了我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思想和觉悟产生新的飞跃,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教师是一门职业,我们既然选择了这项职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热爱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要怀着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胸怀进行工作,勤恳踏实,忘我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应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们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应该冷落、挖苦学生。即使学生成绩不好,或是行为失当,我们也要毫无保留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当学生失意时,教师要及时安慰、劝解;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宽容、大度;当学生徘徊时,教师宜点拨、指引;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一起分享、庆贺。我们要依靠长征精神那种重于求实、独立自主创新的胆略所缔造的开拓创新。要主动破除一切旧思想、旧观念、旧条款,以“敢”字当头,以“闯”字领先,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最求,才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社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入教育,为实现建湖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教师的目标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三项教育活动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传统文化来评价学生,学生是什么都不懂得,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成才之路,正如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

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我们教师还满足于以前掌握的那点知识,那我们迟早要落伍,要被时代淘汰。所以,教师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无止境,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观念,唯有如此,我们才对得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才无愧于 “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总之,我决心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把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落实到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中。

(四)2012年11月 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全体共产党员的期待,全国人民的期待,乃至全世界的期待,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这里集中了8000多万名党员的意愿,寄托着13亿人的希望,2270名代表出席在我国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又是一名在职人民教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时刻关注着十八大的进展情况。

xx同志在开幕式上作了以下十二部分的报告:第一部,五年成绩和十年总结;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部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部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六部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设;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九部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部分,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一部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第十二部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报告中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提高全民族的能力保证我国综合实力。对日前钓鱼岛问题也做出了明确回应,确保我国领土完整。对台湾方面力求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自行管理特别行政区,以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对于我国发展不平衡,还是采取“一部分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及“西部大开发”的策略方针。在人类这个大家园里不仅要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也要保证全人类的和谐发展。同时,报告还对我们党员做出了要求。自身要积极进取,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面对错误,要敢于正视自己,及时反省纠正自己。在报告中,xx还明确提到了共产党中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并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听了会上的报告,想想自己身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坚定了对党的信任和崇拜。在我小的时候家乡的西城区还都是一些破旧的平房,现如今都变成了高高的楼房,城市的街道变宽敞了,城市的绿化变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都提高的好多。现在上小学和初中都不用交学费了,只需要花一部分生活费就可以了。而且家庭真的困难时,国家会帮助你,农民种地不用交税而且还有了补贴。我觉得现在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我为自己生长在伟大的祖国土地上感到骄傲。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名人民教师,我要深入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刻坚持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希望早日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家政策实现、目标达成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我坚信我们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终会得以实现。祝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衷心祝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

(五)11月8日,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我们迎来了党的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我上网观看了xx的大会发言,使我感受颇多。

通过学习,增强了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们的思想和觉悟产生了新的飞跃,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100%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之中,以100%的责任心和爱心、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创新业绩。对学生,我将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冷落、不挖苦、不抛弃、不放弃,用心去交流,用心去爱护,用心去关心,用心去感染,心与心地沟通,爱与爱的交流,让残疾学生感受党的阳光雨露,同在一片阳光下,健康成长。

对工作,我将发扬长征精神,重于求实、独立创新、勇于开拓,主动破除一些旧思想、旧观念、以“敢”字当头,以“创”字领头,大胆探索数学新的教学教法。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特殊教育这个大熔炉中去。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我的目标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实现新跨越”活动精神来要求我们自己。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课堂上,我们要带着情感去上课,在课堂上实现三动原则,为学校打造有效课课堂尽心尽力。真正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

新时代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我树立起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观念。唯有如此,我们才对的起家长和那群孩子们。

总之,我决心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兢兢业业的做好本职工作,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把本次活动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工作当中,落实到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为学校的辉煌明天贡献力量。

(六)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1月 8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盛大开幕。xx、xx、xx、xx、xx、xx、xx、xx、xx、xx等出席。xx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xx在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其中,xx同志提出了,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如何把十八大报告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将成为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

我们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不断优化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在知识结构方面不断完善,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意识,培养个人综合素养,不断充实知识底蕴。教学中突破,有创新,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能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会用实际行动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

(七)2012年11月8日9时,这是一个被历史铭记,载入史册的时刻;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时刻,因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热切盼望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时刻在北京隆重开幕了。

十八大的召开,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xx从12个方面谈了报告的主要内容。谈了我们社会的问题,同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如何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用开拓的精神解决问题,深化改革,转变思想。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迈出厚重坚实的步伐!

作为80后党员的我,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更是心潮澎湃,深受鼓舞,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也成了我的首要政治任务。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觉悟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

作为80后教师的我,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更是热血沸腾,激情四射,也更加明白了: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同样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好本职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每一名学生,每一位家长。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做最幸福的教师,做学生成长引路人,培养幸福学生。

作为新时代80后党员教师的我,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更是激动万分,无法言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立足平凡岗位,争做标兵教师。我感谢这伟大的盛世年代,感谢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我更因自己是创造时代人才的灵魂师而骄傲和自豪,做党员教师让我倍感幸福和荣耀!

(八)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xx代表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身为教师 ,我们自然会关注教育,从总书记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十八大”精神,那就必须务实、求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创新求实的精神。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首先体现在教书,因而要求教师学识相对较为渊博,以及具备从事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所必须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解惑,而要唤醒未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快乐。由此,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重视学生对获取知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反观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既呈现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跨学科的学科。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术业又专攻,又要广泛涉猎.新时代的教师理应成为通才,通识型人才,既具备专精的专业知识,又拥有广博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基于教育对象成长的特殊性,教育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践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 ,掌握教育理论,只有按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去办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具备了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所需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劳动更具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十八大”精神,那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发扬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育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塑造出具有健康身心,良好品格的新人,因而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很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操守,有着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教师的职业而言,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大而化之成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比其他任何行业都具有高标准和更具个性的追求,考察教育劳动的全过程,我们发现:教师的劳动难以确定严格的时空界限,他们起早摸黑工作,与学生朝夕相处,干起“活”来全身心投入,其工作难以准确量化,还要随时随地受到学生,学生家长,教学管理者监督,若没有强烈的道德良心和道德责任感 ,教师的教育活动将无法深入学生的整个身心成长过程;教育工作又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实践过程,人们极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教育劳动的成果,任何一个教育阶段,任何一个单个的教师都难以肯定地说,这个学生成才是因为我,这就要求教师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从本质上讲,教师的职业劳动就是一种奉献,基于教育劳动的特点和教师角色功能的特殊性,教师角色形象的示范性,客观上要求教师比其他的职业群体,其他行业,其他社会成员具备更高的道德操守。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把学习十八大的热情化作勤奋工作的激情,并落实到学习教育精神的实践中来,努力做好工作,创造优异成绩,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团结,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勤奋工作,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九)11月8日,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胡总书记的报告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十八大精神之一。我们作为基层的党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良好的党性修养,这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同时我还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御错误思想,不仅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来证明我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身为一线教育的教师,我当然更加关注教育。总书记的报告对我国今后教育的发展进行了重要论述。总书记的报告中指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要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教育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提高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写作:精神的收藏(一) 篇3

陶继新:谈语文,不可能不涉及写作,因为写作水平的高下,当是语文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您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很希望您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翻开“自己”这本书

王崧舟:过去,我们对作文的思考常常停留在怎么写的层面,也就是作文技法层。这当然是需要的,但也往往是低效的。作文的本质,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作文?也许,一千个写作者会有一千种回答。我个人觉得,作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个体生命的成长!

周国平在谈到写作时这样说过:“对于我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部不朽之作都只是在某些时辰进入我的生命,唯有我自己的易朽的作品才与我终生相伴。我不企求身后的不朽。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着我,唤回我的记忆,沟通我的岁月,这就够了,这就是我唯一可以把握的永恒。”

作文就是将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在我看来,作文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成长。所以,作文绝对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

为了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写作,这应该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你的文字、你的写作重塑了你的精神、你的灵魂。如果不能体认到这一点,作文就成了无源的水、无本的木。

陶继新:休说文化人,就是一字不识的老农民,说起话来照样可以通畅顺达、有条有理,甚至有的还比较形象以至龙飞凤舞。如果用录音机整理下来,再适当润色一下,也许就是一篇又一篇颇具乡土气息的好文章。这说明什么?就是您说的“像呼吸一样自然”。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不论这个人看上去似乎有多么的普通。如果试着去了解他的生活、他的想法、他的世界,我们都会读到一篇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从这样的故事里,我们甚至可以时不时地发现自己。因为从生命过程来说,没有一个人是平淡无奇的,没有一个人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各自带着不同但彼此交错的生命课题在活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这些表达出来、写出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具备写作的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您所说的,“作文真的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

王崧舟:很多人怕写作,觉得写作好难、好神秘。其实写作并不神秘,写作不过是用自己的文字重新发现自己。生命本是一场虚无的梦,没有什么意义,意义都是人自己赋予的。写作,就是一种赋予。一方面,写作给了生命以一种诗意的表达;另一方面,写作本身又成全了生命的一种诗意。这都是一种意义的赋予,这种赋予是自由的,也是无限的。因此,写作让我们的生命走向了自由和无限。

我觉得,生命在本质上或许就是一种写作。正是写作确证了人之为人的存在。我们在写作中保持着对生命的敞亮和敏感,以文字的触角抵达生命的最深处,倾听自己,与自己毫无滞碍地对话。

陶继新:“与自己毫无滞碍地对话”说得何其好啊!真正的大师之文,好多都是以这种方式抒写生命的。肯·威尔伯的《超越死亡》,就是他与自己、与他的妻子崔雅的生命对话。其中有对生命多舛的心灵挣扎,也有极度的苦恼与迷惘,更有对生命的高品质的体认。他不但是用心写出来的,而且是用生命写出来的。所以,感人至深,又给人以灵性的启迪。

我们无法写出具有如此生命张力的大作来,可是,我们却可以不断地与自己的生命对话。有的时候,在某个生命的节点上,人会有某种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感悟的,随之记下来,就会成为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有的时候,我也会有这种感觉,比如到外地某个景点旅游,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2003年的甘肃新疆之行,让我留下了将近两万字的作品,而且全是晚上写成的。当时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这是“生命留下的诗意的足迹”,不写无法睡眠。所以,写起来文思泉涌,一气呵成。由于有了生命经历,有了心灵对话,写得都特别快。设想,如果我没有去过这些地方,或者去了没有这种感受,能写出这些作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教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让他们闭门造车,也不能让他们瞎编乱造。所有没有经历,没有心灵律动写成的文字,都是没有能量的,甚至是有害的。

王崧舟:所以,真正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文字,都是充满诗意的,因为这些文字就是每个人黄金般的灿烂生命在心灵的天空自由舞蹈。

打开感受的闸门

王崧舟:因此,我固执地认为写作是对生命隐退的一种抗拒。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江月的存在之问一直叩击着我的心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实,写作就是你生命中的那轮“江月”,她照亮了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深渊。2012年全世界都过得特别纠结,因为这一年的12月21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世界各地还因此出现了不少邪教,借机蛊惑人心、煽动末世情结。为此,我写下了一篇文字,来安顿自己面对死亡的心灵。

陶继新:感觉是灵魂的语言,是灵性的表达,任何一个珍惜生命的人,都愿意去接纳所有的感觉并将之表达出来,音乐人把自己的感受表达成乐章,画者把自己的感受绘制成画卷,写作者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于每一个文字中……从而使任何一个接触到的人都能体会到心灵的共鸣,并与之进行灵魂的对话。保持对于感觉的灵敏觉察,时刻倾听内在的声音,跟随灵魂的引领,诗意地生活。

怎样让“生活并不缺少诗意”呢?就是要心中有诗意。可有人也许会说,我的生活非常不好啊!我很痛苦啊!我真的不想让自己痛苦啊!其实所有的痛苦都是意念上的痛苦,是对自以为的痛苦的排拒而产生的痛苦。如果你真的了悟生活的本质,就会很少痛苦,甚至在一般人看来痛苦的事情,你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有诗意存焉。

我在与魏书生老师对话的时候,他谈到了自己当年被批判时的感受。他说——

第一咱不想挨批判,第二已经挨上了,那不是咱想咱不想的事,只有挨了。可通过挨批判这个事能占点什么便宜呢?我从很小就有一个牢固的思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利必有一弊;走出阴影肯定是阳光;手心翻过来必然是手背。我始终愿意这么想问题,第一我希望顺畅,第二当不顺畅的时候,我就想不顺畅能给我带来什么财富,能占什么便宜。挨批判有什么便宜可占呢?至少有三项便宜,第一磨炼意志,你得挺住,你挺不住了上吊、跳河、吃药,人家得说你畏罪自杀、死有余辜。你全搭里头去了,人家还大快人心。第二开阔胸怀,那会儿就不能辩论了,人家说什么都对了。所以宽宽地想开了,你说的对,我错,于是胸怀宽宽的,把人家累够呛,咱胸怀还开阔了。第三,加深点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悟、品尝,人在倒霉的时候对人情冷暖品尝得格外深切。所以我始终用一种占便宜的心态对待人生的压力、磨难、曲折和坎坷。

在天天被批判的时候,魏书生深入自己的内在感受进行转化,有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诗意”,而将这种诗意的感受行诸文字,不就有了诗意之文了吗?

生活中不缺少美,即使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以在作者的心里产生感想。如果你有了诗的情怀,你的笔下就会出现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也就是说,都有了诗意的存在。

当然,生活中有了诗意,并不等于就能诗意地表达出来。除了作者内在的诗情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如果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对生活的特殊观照,就会有“处处闻啼鸟”的优美,或有“感时花溅泪”的凄凉。

书写真实的文字

王崧舟:和写作相对的,是“不写作”。反观不写什么,也许能让我们更加坚定写什么的信念。那么,我的生命中不写什么呢?

我不写一切陈词滥调。我觉得那些发了霉的精神毒蕈,只会玷污诗意生命的纯洁和高贵。

我不写一切无病呻吟。经常有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我觉得强说的东西除了证明自己的浅薄和无聊,还能证明什么呢?

我不写一切未经思考、未经体验、未经省察的生命状态。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写作不是机械的文字实录,而是对生活和生命的再发现、再提炼,是一种充满灵性的精神加工和创作。

因此,我也特别喜欢、特别欣赏孩子们写的那些真文字、真性情。

陶继新:您所说的不写什么,恰恰是一些语文老师让学生写的。2005年我采访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的时候,他就说,写作,无非就是让学生说“人的话”——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性”之话,不要教唆孩子说“神的话”——假话、大话、套话,也不放任学生说“鬼的话”——自私、冷漠、仇恨的话。所谓“神的话”,是泯灭人性,培养虚伪的神性,实为奴性,所谓“鬼的话”,是动物的“非人”的本能占据了道德心界与心理视域。总之,说话、写作,既不拔高,做“虚伪之神”,也不降低,做“非人之鬼”,不“装神”,不“做鬼”,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这就是返语文教育的“人文”之本。

可是,现在的一些作文教学,不是让学生自然地写作,而是让他们端起架子来“写作”,也不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结果,学生本来可以正常说话的,可是,下笔成文却不知如何办了。有的学生学了好多年甚至十几年作文,却不会写作了,而且视写作为畏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悖论呢?

作文,首先是做人;做人,首先要真实,要自然。可是,有的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不是让他去写真实的事,而是去编故事。固然,艺术的创造也是可以的,但是,它是源于生活的,也是高于生活的。对小学生来说,想达到这样的要求一般是比较困难的。为此,好多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要想着如何编织故事,如何造假。时间长了,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造假。时间再长呢,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作文就是作假,而且这种作假老师是鼓励的。久而久之,有可能认为干其他事如果不能达到标准也可以甚至是应当造假。有的人说,造假是从小学生写作文开始的。这说得似乎有点太过,可其实仔细想想,也绝非危言耸听。作文,首先求真,做真人、学真话、写真言。古人之所以说文如其人,就是要求学习写作的时候,一定要真实。所以,学写作的时候,正是在学习做人。

王崧舟:记得我女儿九岁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我正在书房赶写稿子,她就赖在我书房的躺椅上随便翻书,窗外阳光明媚。

可能是累了,可能是觉得有些无聊了,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我就看到女儿突然从躺椅上直了起来,走到窗前,打开了窗,张望了一阵子,又关上了窗。我就问她怎么了,她也不回我的话,一阵摸索,又是找笔,又是找纸。我就不再理她,没过多久,女儿就神神叨叨地递给我一张纸,我拿过来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行字:

我打开窗

微风贴在脸上

感觉多么芬芳

你打开窗

金光跳在脸上

心情多么舒畅

他打开了窗

我们告诉他

感觉多么芬芳

心情多么舒畅

他笑笑

轻轻地关上了窗

我很惊讶女儿能写出这样的诗来。要知道,她之前从来没有学过写诗,也从来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写诗。这一定是她的心灵在那一刻涌动的东西,非常自然,非常真切,没有一丝一毫矫揉造作的成分。读着女儿的文字,有一种柔软而温暖的感觉在我心底升起。

(未完待续)

浅析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篇4

一、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题材要活

新闻敏感, 又称新闻嗅觉, 也称新闻眼, 是记者迅速发现与识别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素质, 是记者对社会形势敏锐的洞察能力。新闻敏感也可以说是记者的新闻生命, 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显现出来的活力。如没有新闻敏感, 尽管新闻事件摆在眼前, 却仍然意识不到。新闻敏感包括思维的直接性、自动性、快速性、非逻辑性、突发性、创新性等。这也是记者职业个性的体现, 正如中央二套栏目, 常说的一句话, 新闻每天发生, 视角各有不同, 就取决于每名记者的新闻敏感。

要想写出好新闻, 必须培养新闻敏感和新闻触角, 能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敏锐地察觉到它, 比如在生活中, 工作中, 与朋友交谈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要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 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二、力求真实, 反映事实

记者采访的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失实是新闻的死敌”, 这是记者必须牢记在心中的。用事实说话, 作为一条报道原则, 是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如中央台《焦点访谈》栏目, 就是一个以深度报道、用事实说话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现在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栏目, 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其播出的《巨额粮款化为水》, 就是以事实为依据, 整篇稿件写作时围绕画面语言, 真实反映了农民的粮款都用以修矿泉水厂, 变成了矿泉水;以及农民的血汗钱换回一纸白条, 犹如东流之水, 有去无回的现状。虽无华丽语言, 但却能深深地吸引观众眼球。

三、重视口语化、简明化的特点

电视新闻能否被大多数人理解接受是新闻作品实现有效传播的基本标准之一, 就是注意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与通俗化。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接地气。例如本台采写的《哥俩地挨地, 垄挨垄, 新老做法, 收益不同》的稿子, 文中用群众语言叙述, “老大李明头脑灵活, 善管会算, 学啥啥会, 是个有名的庄稼汉, 老二李刚老实本分, 浑身是劲, 做事守老本本……”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 与画面语言相给合, 使观觉得众亲切入耳。

四、拓宽报道空间, 突出信息、知识和思想

电视新闻是由许多镜头和文字组成的。在新闻写作时, 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 明确这条新闻为什么而写, 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 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这样在写作时, 就大大增加了信息量, 满足了受众的需求。要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 即立体化新闻, 要求客观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 透过多种角度, 避免只取所需地报道事实的某一个侧面, 杜绝有的文稿写成单纯的“文章”, 说说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 这样写观众就没有想看下去的兴趣了。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单位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什么要求、什么人员参加会议等方面撰稿。应该多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挖掘思想深度。比信息、知识更高一层次的是思想, 读者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 他们不仅需要信息、知识, 还需要分析与理解信息和知识, 这里就包含着对思想方法的需求。也就是说, 读者已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还要了解发生的原因, 甚至不仅要了解原因, 而且要理解事实的“意义”。例如本台曾采访一个草原休禁牧的会议消息, 通过会议消息了解相关新闻事件后, 深入多个乡镇采写一篇题为《草原休禁牧草红花绿》的稿子, 反映在畜牧部门、各乡镇政府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下, 我县草原休禁牧取得的成效, 也交待了休禁牧对植被的保护, 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 要想呈现给观众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记者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平时多积累知识, 多积累文笔, 才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艳霞.《记者摇篮》.电视新闻消息写作技巧2008, 2

现代写作精神 篇5

首先从“取象”开始, 就意味着对事物要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才能将事物的“象”, 即它的外观特征掌握在脑海中, 进而根据这样的“象”来探讨该“象”所具有的内在意义, 最后再将具有相似意义的“象”归为同类。这个思维过程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 对整体性的把握;第二, 形象与意义之间的象征性;第三, 事物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这三个关键点形成了中国近现代以前的著作以及相关的学说与研究的立论基础, 它其实也就是“中国式”思维的逻辑要点。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精神的形成, 首要一点在于它思维的逻辑形式, 根据这种思维的逻辑形式最终延伸出了丰富博大的中国文化。就像中国汉字的衍生似乎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1一样, 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从最早的阴阳五行观念, 到继承了原始巫祝文化的《周易》,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 它们就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 其后的文献著作几乎都是在它们思想的基础之上衍生、扩展、发祥。以中国儒家经典文献为例, 在汉代, 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至唐代有“九经”, 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南宋最终确立了“十三经”。这前前后后, 又有约70余部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集注等2。再如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的《四库全书》中与之相关的图书就有48部之多, 而《周易》本身包括经和传, 其中《易传》据传就是孔子为解读《易经》中的哲理而作的。正因为文化的衍生也是一种树形的、由少及多的形式, 因此虽然中国文化的内容丰富庞杂, 但其间总有隐藏的脉络可以溯本回原, 而传统精神的确立, 正是基于这种隐藏在文化中的具有统一性与延续性的脉络。唐君毅先生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谈及中国古代的自然宇宙观时写到“中国古代之自然律, 亦非由神自外赋予或自上而安置于下, 而是内在于自然万物自身的”3。它是通过直接经验总结的万事万物的共性, 通过对现象与事实的所见所闻而总结的万物的运行变化与作用规律。要获得这种规律, 必然要在一个整体之上有一个连续性的观察, 这个“整体”或者在一个时间周期内, 也或者是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内, 而中国古代更是将时间和空间转为一体, 时间既是时间上的时间, 也是空间上的时间;同理, 空间既是空间上的空间, 也是时间上的空间。春、夏、秋、冬四季是一个时间上的周期, 同时也是东、南、西、北四个空间上的方位, 这就是一种统一性的表现;同时, 万物在春天生长发育, 在夏天繁荣壮大, 在秋天收获, 在冬天贮藏, 这则是一种延续性的表现。最终将这种统一与延续系统化的集大成者即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形成了与西方文明乃至现代文明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自然宇宙观。这种自然宇宙观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 因此与之相应的中国传统精神也就必然带有这种观念的影子。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国家, 有很多礼仪制度, 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 它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对秩序的解读, 正因为宇宙自然与人与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整体, 那么要想这个整体可以良好的运行下去就需要用秩序进行规范, 对秩序的不同理解和解读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化中, 并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传统, 如儒家经典文献“十三经”中有三部都是在讲礼仪, 而礼仪的目的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并参照天地的秩序来安排人间的秩序——“正因为天地有如此秩序, 所以处理人间问题的仪式中也要表现出对应的秩序”4。“天子祭天地”“祭四方”5都要仿效天象, 因此为了表达对天地、鬼神和祖先最大的敬意, 会把礼品分出种种用途, 把参与者分出种种等级, 把祭祀场所安排出象征不同意味的方向和位置6, 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主义”的发端。而后来的孔子将这些上升到了哲学思想的高度, 并形成了对人心、对伦理的总结与期望, 于是在他和他弟子及他后来的继承者们的推动下, 礼制结合了儒家“仁义道德”的思想成为了社会的法则, 国家的法律。另一方面中国人在进行逻辑思维的习惯上就对形象和意义之间的象征性特别关注, 而“礼制”的根本也源于对秩序的象征, 所以古代中国人很多时候在形象与意义之间建立的象征关系是一种高于一般意识的, 是法制与权威的精神体现。另一方面“所有事物之间都具有关联性”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象征与人的关系, 甚至使得古代中国人认为象征与人之间不是简单的象与不象, 而是它会确确实实的影响人的身体、命运等, 象征有时竟取代了事实, 成为意义所在。这些认识在儒家学者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梳理与国家权力一级又一级的强力执行中被固化成为古代中国人生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于是“礼制—象征—思想”演变成一个整体, “礼制”代表的是国家的制度规范, 是生活的行为准则;“象征”代表的是秩序与形象的中介, 是形象与思想的中介, 也是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的中介;“思想”是意识形态, 当它被孔子上升到哲学高度之后, 它代表的是古代中国人由“礼制”和“象征”演变而来的人生价值观、对儒家的理想世界进行追求的精神境界, 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一部分, 或者从另一个侧面来说, 中国式的象征主义必然反映在礼制中, 而中国的礼制也必然表现出中国式的象征主义。当然不仅是孔子, 中国历代的学者都在对“秩序”进行着阐释, 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黄老”学说、墨子推行的墨家制度等, 以及后世将天地的自然秩序, 即“道”转变为人间的“理”7的思想无不反映着中国人对秩序的追求。

中国传统精神形成原因还来自于中国的艺术精神。无论人们怎么看待艺术的起源, 但艺术确实是最早伴随人类成长的文化形式, 中国文化的起源很早, 因此艺术的发展也源远流长, 至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8, 诞生了古代中国全部的思想流派, 而这些思想家们几乎人人都对艺术进行过卓有见地的阐述, 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论语》中有“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 提出“美”与“善”是统一的。美是艺术范畴的, 而善是道德范畴的, 美与善的统一, 也就是将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联系在一起, 使人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自我人格的完善, 反过来说, 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往往表现在其道德水平上, 但道德水平如何, 并不容易评判, 那么将道德与艺术关联之后, 就可以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道德。另一方面, 艺术成就本来并不是对人的必要要求, 但道德水平却是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当孔子提出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后, 艺术就成了中国人实现道德修养的一种手段, 艺术修养成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 所以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提到孔子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9。这一思想随着后来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确立, 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指南、精神传统。

在中国诸子百家学说纷纷建立的“轴心时代”,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中国特有的阶层“士族”。士族阶层的形成正是由于“轴心时代”整个社会的巨大动荡, 原本被最高权力者垄断的掌握着知识和文化思想的贵族、史官等纷纷出现在各诸侯国里成为介于下层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从事知识生产的文化人, 他们被称为“士”, 其后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 更有大量下层平民中受过教育的人也成为“士”并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 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10, 他们在其后中国的历史当中甚至有与最高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能力, 而也正因为他们的文化权力, 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 无论他们追求儒家的道德化艺术, 还是追求道家的艺术自由化, 他们的行为都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潮流,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 中国的艺术精神也好, 传统精神也好, 往往由一般阶层酝酿, 而由士族阶层发酵、传播, 再反过去影响其他阶层, 最后形成社会的普遍传统。如此回顾中国的艺术精神, 除了儒家的艺术思想之外, 还有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艺术论述, 以及墨子、韩非子等, 且不说他们艺术思想的具体内容, 关键是他们都是中国“士族”最早的缔造者之一, 其后中国历代继承和发扬艺术精神的文化人无一不出自于“士族”阶层, 当他们的态度扩散到中国所有的阶层中时, 他们所代表的、或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就成为整个文化传统的精神支柱之一。所以当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之后, 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士族”阶层, 而士族阶层原有传统思想的崩溃, 也引发了传统中国文化全面的动荡, 使得中国学者开始了在中西文化间寻找中国文化出路的痛苦之旅。中西两地的思维习惯截然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 在现象和事实中寻找变化的依据, 而西方的文化传统更喜欢追求形而上的思想推理, 也就是脱离经验与现象, 在纯“理”的范畴, 对“理”进行推导、论证以获得纯粹的“真理”, 再由“真理”演化公理、定理等等, 它们是一种纯理性的思考方式带来的完全抽象的思维认识的结果, 因此, 中西文化会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是必然的, 在这种必然的冲突面前, 中国的传统精神开始进入艰难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文艺观念也开始在冲击中向现代化精神转变。在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 先是受欧洲近现代设计运动和日本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 之后又受中国极左政治思想也就是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 再后又受到“唯经济和产业论”的影响, 当然随着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德国工业联盟、包豪斯、乌尔姆等现代理论思潮对中国艺术设计影响力的逐渐加深, 中国的知识与文化阶层反而纷纷开始反思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出路, 中国的现代精神也随之产生。

综上所述, 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传统精神带有强烈的中国式思维方式的痕迹, 非常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重融合贯通于一统”, 也就是注重整体的和谐、注重传承与融合, 而十六世纪之后, 中国传统精神开始受到西方文明习惯于截取整体的一个剖面进行显微镜式的分析, 这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强力挑战, 直到二十世纪才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 虽然因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海外诸国的影响而不断反复, 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 已经使大部分中国人接受了这种现代化思想。然而进入新时代之后, 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 滋生了新的文化精神, 在原本的现代化精神之上开始注重群体效应、注重人和人的关系节点、以及伴随网络诞生了大量象征性图像和颜文字等,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再一次融合做出新的发展和改变的契机, 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传统精神重新进行审视, 用新的视角和更多元的方法建立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又具有和世界同步的新时代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4.

[2]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陈中立等著.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4]武占江.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点[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2.

[5]邓福星.论美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4.12.

[6]李志宏.论艺术的审美发生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 (2) .

[7]于民.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气化论谐和论的产生[J], 文艺研究, 1988.6:4-11.

[8]张燕.先秦诸子哲学与中国艺术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41-49.

现代中学生写作能力浅析 篇6

一、脱离生活, 不留心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 写作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留心生活就是走进生活, 写作是从体察生活中来,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在日常琐事中淘洗出闪闪发光的金子。现在中学生最缺的就是生活的材料。同学们常感叹作文难写, 究其原因是他们生活材料太少。他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单调, 不是校园就是家里, 整天家门出、校门进的, 有什么内容可写?对周围一切熟视无睹, 反应冷淡, 不是视而不见, 就是见而不思。于是常常将阅读范围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创作时他们脑子里浮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生活, 而是一篇篇“范文佳作”。殊不知他们生活周围的一切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小小的社会。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他们缺少一种发现的眼光, 缺少用心留意生活。

二、课外阅读量少, 阅读积累不够

多读多积累一些好文章对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学习写作要从喜欢阅读开始, 不喜欢阅读, 就别谈写作, 一个真正爱写的人, 会写的人, 写得好的人, 肯定是一个很会阅读, 喜欢阅读的人。书读得多了, 积累的宝藏也丰富了, 提起笔来能不洋洋洒洒?这正应了古人所谓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现代中学生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造成他们知识面窄, 生活枯燥, 积累不足, 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 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 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说不出”, 作文内容陈旧, 假话、套话屡见不鲜, 作文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三、语言表达能力低

有人说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要看两条:“一是思想内容, 二是语言表达。”的确,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没有好的语言外衣, 再好的思想立意也表达不出来。有一些同学会照要求完成作文, 但写出来的语言常缺乏生动、无文采, 表达能力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不少学生的写作习惯仍然是喜欢模仿, 根据别人的思路进行布局, 用自己的文章表述别人的感受和思想, 人云亦云, 没有个性;2.网络文化、影视作品的负面影响, 不少学生追求时尚, 滥用欧化的语句, 网络化的词藻, 使得语言矫揉造作、文章不伦不类。一直为先人们推崇的精美古诗词少有学生问津, 似乎因为它们是历史的东西而过时了;3.修辞是雕饰语言、美化语言的常用手段。作为中学生, 修辞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 作文中能适时使用上几处, 一定会让文章增色不少。可对写作能力差的同学, 首要过的是病句关和错别字关, 无暇顾及修辞的应用;能力好的学生, 常只侧重检查自己叙事、议论是否完整, 语句是否通顺, 构思是否新颖, 中心是否明确, 有没有运用修辞润色则无关紧要。日常的疏忽导致学生在写作上轻视修辞, 语言表达效果不尽人意。

四、过分依赖优秀作文选集

上一篇:林区防火下一篇:残留腰背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