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共12篇)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 篇1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也被引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给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活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教师单调讲解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机械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视听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的朗读配以动听的音乐,学生们随着音乐和阅读进入了作者用文字营造的春意盎然的世界。随着学生的朗诵,大屏幕上出现了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动感画面,教师让学生通过文字与图画,进一步发挥想象:在春天里还会出现哪些动人的画面?由文字阅读到图画提示,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再如,在学习《邓嫁先》一文时,由于学生对在久远年代科学家所处的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比较陌生,影响了学生对邓嫁先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中运用视频营造情境,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引导想象,激活学生思维:茫茫大漠,黄沙漫天,艰苦的生活环境与工作条件,原子弹爆炸升腾的蘑菇云,这一切给学生心灵带来震撼,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教学中只靠教师的口述与说教,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影响了学生对重点与难点内容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使重点与难点迎刃而解。例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教师播放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观,学生结合自身阅读领略了三峡的山势之险峻,夏水之迅急,读出春冬之清幽,读出秋意之凄清。使学生更深刻地体味到了文本的优美意境,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意境美与图画美,学生从郦道元绝妙的语言描写中获得阅读的美好体验。再如,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师用课件把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制作成四个漫画情景,图片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教师让学生根据四幅漫画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感受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有效地解决了学习重点与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感觉作文难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写作中感觉无话可说,缺乏写作的素材。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在写作题为《我心中的黄河》时,感觉无从下笔,主要原因是对黄河历史了解的不够。于是教师通过网络下载飞流直下的“壶口瀑布”、“九曲黄河”的壮观视频画面,学生看后都被黄河的宏伟气势所叹服。紧接着学生从网络上搜索“黄河历史”相关资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还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阅读活动,促进其审美水平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是“先教后学”,学生在教师讲解后机械训练,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也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可以为学生拓展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学习屠涅夫的《乞丐》时,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预习。学生在课外根据教师指定的网站点击下载微课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名师课堂”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正式学习本课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学生对本文的生字新词、文学常识、课文主题都有了较好的把握,然后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互动交流与探究,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从预习到课堂,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环境自主学习,有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外学习时,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和请教。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互动学习提供了优势平台。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 篇2
将多媒体教学渗入到每个语文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呈现,拓展延伸,丰富学习内容;活跃思维,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带来新生的魅力。促进教学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多媒体技术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势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就谈谈我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他们就愿意揭开知识的大门,这样,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在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进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蚕姑娘》一课时,课文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学生对这些过程很难理解的,学起来有些困难。因此,课前我搜集了有关蚕四次脱皮及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图片。教学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了蚕生长过程及形状变化的过程,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很喜欢,特感兴趣。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激发了他们对蚕生长的过程产生了好奇心,我就趁热打铁地问:你们想知道蚕的生长过程吗?课文究竟写了蚕的哪些生长过程呢?学生顿时很积极地认真分析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因此,我抓住了学生这个心理,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课文。
二、直观呈现,丰富学习内容。
小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的局限,在学习中常常会在某一点上卡壳,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我在教学时便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关系动态化,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月亮湾》一课时,我把月亮湾的村庄的景色为背景制造成课件,以动态的小鱼儿、小桥流水在课件插入,给学生展示一幅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村庄美景。我一边展示一边问学生:月亮湾这个小村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图上有哪些景色?你认为月亮湾美吗?究竟美在哪里?引导学生结合出示的课件自由说说,学生顿时都全神贯注地观看课件的画面。课件的景色成了学生欣赏亮点的风景线,学生把课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渗入到课文中去。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为广大语文教师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导向地突破教学难点;趣化教学氛围;优化信息,省时高效。给学生创造了一种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信息技术助力历史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96-1一、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在其主动参与中。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思维,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清晰的图象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科索沃战争”的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轰炸南联盟、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大量军人和平民伤亡的记录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科索沃战争?如何看待美国打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强烈的音画冲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一个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二、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结重组的过程,学生能否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关键在于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如何。
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只能依赖一本被精而又精、简而又简的教科书,它不可能全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亦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资料详实、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恰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展示出来,精心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学生就会主动地将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与新知识加以对比、分析、判断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
三、用信息技术交流研究成果,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历史教学的功能是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增长见识,吸取智慧,养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意识。这就必须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处理能力、历史材料的辨别能力、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等各种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为了让学生搞清“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提出及其伟大实践,坚定和平统一祖国、反对台独分裂的信念。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流》一课时,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有关台湾问题的知识:(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2)台湾不容分割的法理依据。(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4)海峡两岸人民对和平统一的愿景。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和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利用网络从不同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交流其研究成果,不仅让大家共享了许多从来没有了解过的台湾问题信息,扩展了学习成果,提高了学习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
历史课程标准构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历史教学在给学生输入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学生输入情感信息,历史教育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学习,关注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感。历史教学的内容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新教材图文并茂、新颖多彩,如果利用计算机将这些抽象、静态的信息符号转换为清晰、形象、生动的图象声音符号,再现历史场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对学生的感染力会更强。
例如,学习《香港、澳门的回归》,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当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无数双眼睛向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行注目礼的时候,教室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和着乐曲唱起了国歌,一种愉悦、自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教材最突出的变化是确立主题学习体系,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对独立。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并从中汲取智慧,历史教师要敢于创新,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传统的历史线索图、知识树等过于单调、枯燥,利用信息技术,图文结合、形象具体,能产生较强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习印象。
例如,《钢铁长城》一课,以主题“钢铁长城”为中心,涉及海、陆、空三个军种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新编制——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海军航空兵等。课前利用网络收集各兵种的图文资料,再用多媒体制成概念图在课堂上展示,以呈现我国国防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完善和壮大的事实,使学生在强化学习印象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钢铁长城”的深刻内涵。
信息技术助力初中语文教学 篇4
一、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教学模式糅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即如何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并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协作的方法,通过求助教师或学生甚至借助认知工具得到解决。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完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理想教学环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并制作Power Point,其唯美的图片,动人的旋律,辅之以大量详细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丰富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形式能够完美地糅合
成功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有很多,但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自已的创造性。有了这两点要求,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更具有特殊意义。比如,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介使原本单一的课堂会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内容方面突破了课堂狭小的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课中,学生对整首诗是很容易就背下来的,但绝大多数同学对诗的隽妙韵味却未能感同身受,曲高和寡,难有灵犀。如果不了解徐志摩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纠葛,不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境,你想让学生赏析它的美是不可能的,单纯靠教师红口白牙在课堂上的引导与解析,试图想让学生走进本诗的灵魂,几乎不可能。甚至不一定比个别同学的随意性想象来得好。那么此时,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成为本首诗的最佳教学工具。我从iku中下载《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康桥恋情真相》、《尘中飞扬———陆小曼与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MTV》,帮助学生揭开那段凄婉浪漫多情却又嘈杂喧嚣的情感纠葛史,同时也下载配乐朗诵,让学生置身在那段依依不舍无比眷念的牵肠挂肚中。最后又下载舞蹈版的《再别康桥》,在舞蹈的视觉艺术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魅力,培养迁移能力。
此外,借助信息技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天净沙·秋思》一课中,让学生在《二泉映月》的音乐声中先闭上眼睛尽情捕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感觉,然后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请学生把各自头脑里所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激发想象。这样做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发挥他们认为的夕阳西下的场面是什么样的,这就会产生很多的场景,而不仅仅局限于书上的那个画面。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包括审美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便水到渠成。因此,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学形式的得力手段是毋庸置疑的。
三、信息技术可以渗透到语文教学方法中
1. 搭建网络文学社,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作平台。
教学的最佳理想境界是教学相长,其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学习要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如果具备这一点,教师就不再是牵着学生走了,而是学生推着老师前进了,恰恰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比如我校教务主任潘老师利用校园网络的推广,成立一个QQ作文平台,命名为“扬帆文学社”,在其主页上延续了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尤其是写作指导,让学生把个人的平时作品好中择优并发布到网上,由文学社干事编辑整理,请相关栏目老师负责指导评价。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加入该QQ群,围绕主题,积极创作,在交流研讨中对自己所研究的作品有一种喜悦感、成就感,也感受到与他人讨论的和探究的乐趣,而这种情况也会改变原来学生的作文只由一个老师定位的局限性,放之于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上,使作品的受众范围扩大,使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极大提高。从这个方面来讲,信息技术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2. 构建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突破点。
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可言传而不能直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问题,老师在言传过程中缺少生动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如《笑》一文中,有“嫣然一笑”、“笑容可掬”的笑,有“爽朗的笑”、“放声的笑”,有“回眸一笑”,“会心的笑”,有“皮笑肉不笑”,等等。学生对这些笑的认识只是模糊的、静态的,这时,我们利用计算机设计笑的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夸张的动态的形象与直观,甚至可以结合Flash、音乐等动漫来设计笑的声音和图像,从而让学生变抽象为形象和直观,使之加深对笑的理解,突破本文的难点,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 篇5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06-02
一、微课的概念及定位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同时,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专家点评(微点评)、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助性教学内容。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又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微课的优势
1.与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相比较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章节、课时划分,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多且不易理解,教师若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微课不是以课堂章节为划分标准,而是以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学词典中的词条为单位实施积木化教学,其优势在于教学时间短、问题聚焦性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技能或知识点展开,不仅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学生易于接受。这不仅打破了教学内容冗长繁杂的瓶颈,还可根据学生信息水平差异调整教学进度,实施分层教学。因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尤显得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2.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视频相比较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微时代”下的衍变。与传统教学视频相比,微课除了同样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外,还具有开放性的优势。与信息技术教学词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微课的资源要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修改而日臻完善,同时还突破了信息技术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教材版本的束缚,既不受制于教材,又能融入教材,适用性更加广泛。而传统教学视频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扩充和修改,且有相当大的教材版本局限性。
3.与其他学科使用微课相比较
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但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其主要终端还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其课堂教学环境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同时,在微课制作视频和后期剪辑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无疑更有优势。因而,无论是学科、硬件还是环境,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总之,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视频来说,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适合于打造主动学习者,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按照自己的需求、进程和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分层高效学习。
四、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微课应用
教无定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因此,在微课开发与制作环节中,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发挥微课的最大效用。
(一)常见的微课类型
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见的微课有讲解说明型、操作演示型、任务活动型、解题推理型,等等。
(二)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微课的应用
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为例,微课在教材的各个教学模块中,对促进有效教学方面均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如操作任务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使用操作演示型和任务活动型的微课既可以传授新知,又能对知识强化巩固、查漏补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
(三)微课应用案例
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宁波)八(上)第七课《photoshop 文本编辑》为例,简要介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的实践过程。
教学片断:
1.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校园海报,体会文字在图片中的作用:文字能让海报及其他图像的主题更突出和明确,更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指出本课任务是为校园海报画龙点睛。
2.探究新知
(1)添加文字。学生利用教师下发的微课资料(包括以添加文字、设置文字属性为核心内容的操作演示型微课视频
一、课件、练习素材),自主学习探究,选择素材添加文字,并设置文字属性。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文字的位置摆放、字体字号设置、颜色的选择是否有利于突出图像的主题进行。
(2)文字图层。学生通过讲解说明型与演示操作型相结合的微课视频二了解文字图层有关概念,掌握使用图层样式对文字作进一步美化的操作技能。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加工,表述设计思路。教师适当评价。
(3)栅格化文字图层。学生通过讲解说明型与演示操作型相结合的微课视频三,掌握使用栅格化文字图层把文字图层转化成普通图层的方法,以使用形变和滤镜等效果。通过微课视频中的对比分析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字图层与普通图层的区别,及文字图层转化成普通图层的合适时机。
3.拓展升华
展示作品评价标准,学生通过任务活动型微课视频四及微素材,选择一张校园海报添加合适的文字并合理美化,把文字图层栅格化后保存。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作品,实现智慧碰撞。
此课中利用不同类型的4个微课视频进行photoshop文字编辑的教学,分别针对添加文字设置文字属性、文字图层样式设置、栅格化文字图层等词条式知识点展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的积木化教学,学生则根据自身水平按需获取新知、巩固技能,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效实施了分层教学,对提升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均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突破难点 训练思维
目前,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多媒体具有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引发语文教育的革命。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课件,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1.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激趣”
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我首先请学生欣赏火烧云的美丽画面,并加上课文字幕和配乐朗读;画面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仿佛已置身美景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开始学习课文,并很快理出文章的脉络。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体会火烧云的变化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最后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又把学生课前制作的美术作品——贴画,在屏幕上放大展示。学生看着色彩丰富、形状不一的贴画,人人争着发言,个个讲得精彩。在这堂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2.讲读课文时利用多媒体“创境”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喝水的部分,先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书上哪一部分写出了这一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没有感知到的部分,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但是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而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情操,又提高审美能力。
3.课堂训练中“持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可以让学生用鼠标点击选择答案,当答案正确时,除了在荧屏上显示出来外,还可以配以热烈的掌声;当答案错误时,可以配以其他声音,提醒学生重新再找。可以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的方法选择答案,当答案拖放在正确位置的时候,就会停在那里;如果放错就会往回跑。
二、利用对媒体可以直观呈现,突破难点
在小语教材中,往往出现一些是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文章。这些课文,即使学生会读、会背,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段落和句子,这就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感知的事物,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认为小青蛙的生长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于是在教学时首先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尽情地说说青蛙的生长过程,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到田野中玩,即使去玩了,由于家庭环境、年龄特征的影响,能说清楚青蛙生长过程的也几乎没有。我就抓住这个学生想说又说不清,越说不清越想表达的时机,播放一段优美的多媒体画面:在美丽的池塘里,一群青灰色的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慢慢地长出两条后腿,接着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并配上《小蝌蚪》的歌曲。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和迷人的画面,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青蛙的生长过程一目了然,伴随着多媒体课件在看看、唱唱、演演的过程中,加深对青蛙生长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直观形象中感悟知识。教学小语第四册《看月食》一课,“月食形成的原因,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是重点也是难点,但是应用了flash课件,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需费许多口舌,花很多时间讲解的内容,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启发想象,训练思维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观,有效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子,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荷花的全景、进景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使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接着要求学生观看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样使学生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从而有效诱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吴伟民,李婷,杨玉洁.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06).
[2]袁华莉,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化学教学 篇7
一、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加快教学方式转变
常言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传统的“一只笔一本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课程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些要求对于即将和正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师, 是一种挑战, 同时也为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为了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 只有培训出一大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 才能占领这一制高点。为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素养,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 发挥CAI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效益, 我们对教师开展了校级CAI课件制作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培训, 使部分教师掌握了CAI课件的制作技术, 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不少老教师总是认为自己过不了几年就要退休了, 不必花大力气去学计算机技术, 有些教师认为培训计算机知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掌握电脑的操作技能, 而未能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等。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破解难点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中学生处于兴趣非常广泛、求知欲非常旺盛期。教师如果能够从化学课的起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再加以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进而转化成志趣, 那么, 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持久的求知欲望。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其好奇心是提高知识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以其声情并茂的特点, 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化学表述, 更加浅显易懂。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推动力。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才能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化学课知识分化的难点和重点是学生必须突破的节点, 是整个化学知识体系的关键部分。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 一旦几次被节点难倒, 兴趣也会收到冲击, 从而影响学习态度, 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重点很重要。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 使这些知识点浅显易懂、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 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学生的兴致就会提高。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知识节点, 对于零乱的化学知识, 教师要帮助总结, 形成体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不至于使学生感到畏难,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受到冲击。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演示过程, 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学科, 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观的感知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同时对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 因此, 演示实验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 往往有很多图景难以被学生想象, 或某些反应的生成物有毒, 实验无法进行, 还有些实验虽可以演示, 但反应过程无法看到, 可信度小, 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用计算机制作逼真的模拟课件, 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例如:演示电解过程时, 现象虽较明显, 但实验现象解释起来却是很抽象的, 学生想象困难, 但如果我们利用计算机将实验装置画出, 利用动画效果, 将电解时溶液中离子的迁移运动及两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演示出来, 即将整个试验过程通过模拟方法予以完成, 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实验教学中, 有许多实验的可见度小, 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利用视频投影仪将演示操作过程予以放大,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 将操作过程转播到每位学生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 这样不仅演示真实, 而且学生兴趣高, 观察认真,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酸 (碱) 式滴定管、量筒、容量瓶、托盘天平的使用教学, 可将演示过程放大, 将关键部位利用特定镜头展现给学生。又如:试管实验, 焰色反应实验及原电池原理的演示等均可通过多媒体放大展示给学生。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 不少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善教学氛围, 还能熟练制作课件、网页, 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更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巨大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并逐步将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 真正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使学生做到主观上“想学”, 转“要我学”为“我要学”, 能有效地自我监控, 为“会学”奠定了基础。
例如,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一课, 由于学生刚刚学习化学,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来讲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会感到枯燥。笔者在此课中, 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中外化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用图片展示丰富绚丽的世界中处处有化学。同时, 还让学生上网查找最新的科学发现及化学发展的前沿成就, 如“钠米科技、材料化学”等。
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助力 篇8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学生真正的学好一门课, 就必须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 科学课尤其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 从而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又具体,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也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取更多的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探索宇宙》这课中, 我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播放了“宇宙”的视频, 从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到地球, 浩瀚的宇宙, 美丽而神秘, 既巩固了之前的学习内容, 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调动了课堂氛围, 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火山与地震》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地震与火山发生时的真实视频场景, 学生们被这些震撼人心的情景所吸引, 看得专注而入迷, 一下就进入到探究知识的环境中。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科学实验教学
如今, 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 把科学课教学中的实验、操作, 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 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 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
如在教学《认识常见岩石》这课时, 实验室标本种类不全, 书中提供的图片较少, 看得不够清晰, 于是我在网络上下载了石英、玄武岩、岩浆岩等岩石的图片给学生观看。各种种类、颜色、形状的岩石在多媒体的播放下, 特征清晰、明显, 学生分类也简单了许多。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在科学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一些感受:总是想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 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谓是面面俱到, 但是收效却是不尽人意的, 特别是在教学效果反馈时, 发现学生对重难点部分掌握得都不够好, 并且错误率高。结果就变成了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教学质量还是停留在原地。原因在哪儿呢?实际上就是教学中没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如《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是重点, 也是难点, 学生们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仍习惯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而忽略选择参照物对运动状态的影响。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 让其体会“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有何含义。学生经过分组讨论之后, 已有初步认识, 但还不够透彻, 于是我再通过动画将其演示一遍 (分别假定青山静止与假定小船静止) , 看看选定不同的参照物时, 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动画演示一目了然, 学生们也非常轻易地掌握了“参照物”的概念。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有利于知识的课外拓展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涉及到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虽然浅显, 但学生要完全掌握并不容易, 主要是在课堂上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也无法全面让科学的精彩得到充分发挥的展示。如果能将课外探究活动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 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了解更多的科学现象与规律, 就能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更大的教学空间。
巧借信息技术助力语文趣味课堂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激趣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 对文、图、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总和。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吸收知识、摄取信息的需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今天的教育已踏上信息技术的大快车, 更新课堂教学理念,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中的激趣作用
教学情境是指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环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直观的切身感受, 使学生能自觉接受学习挑战, 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计算机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 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形象、具有吸引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授《小石潭记》一文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画面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远处传来清脆的水声。拨开几棵翠竹, 眼前出现了一个明净的小潭。走近一看, 小潭的底部是由一整块大石头构成的。清冽的潭水中红色的小鱼时动时静, 水藻随着水流的波动而忽左忽右。小潭四周景色也十分优美, 翠竹和绿树围绕在小潭周围。一阵清风吹来, 树枝花蔓轻轻拂动, 撩人面庞。
视频中的图片一部分是我在课前拍摄的照片, 一部分是从网络上收集的图片, 把它们按课文顺序进行链接, 再插入流水、鸟鸣、微风的音频, 形成了集视、听、感于一体的教学视频。这样一来小石潭的方位、概况、情趣就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视频中色、形、声的结合, 使学生对小石潭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直观地看到了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致,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课文, 进一步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同时, 随着视频中图片的链接、“镜头”的切换, 学生也较为容易地理解了文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此处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平日里略显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让学生喜闻乐见了。由此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在合作探究中的激趣作用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 是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型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团结、协作、对话, 产生学习合力, 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体验, 形成新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时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这样合作探究。此时, 为了提高效率, 改善效果, 我们应走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激趣设疑, 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的教学实践之路。
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文时, 我设计了一个表格, 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将云的八种形态和四种光彩及其位置、形状、预示的天气情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门别类地填入表格之中。本环节训练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及筛选信息能力, 学生通过梳理表格, 把握科学知识, 熟悉课文内容, 进而感知文章的写法。课堂上将学生分4个人为一个小组, 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将表格出示给学生后, 学生开始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 积极思考、讨论, 从文本中积极寻找答案, 解答这个问题。教师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 观察其完成进程, 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 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 在全班范围内创设了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由于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 学生可以看见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 小组间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一些学生看到其他小组的成果后也不甘示弱, 更仔细地阅读文本, 丰富自己的答案。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熟悉了课文, 掌握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同伴和“竞争对手”的激发下, 燃起了阅读探究的兴趣, 也学会了合作交流。
三、信息技术在反馈评价中的激趣作用
在讲授《竹影》的一节课上, 我开展了一个课堂活动。将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 每组在一张A4白纸上完成以下任务:1.画一幅竹子的图画;2.在画的旁边题一首小诗, 名为《赞竹》。每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特长进行自行分工, 会绘画的画竹, 写作好的写诗, 字写得好看的负责誊录。完成之后全班展示, 进行评比打分。这个活动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验收与反馈。通过画竹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程度, 通过给画作题诗, 可以检测学生对竹子精神内涵的理解和体会。完成后, 将每组的成果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全班, 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当看到自己小组的成果映在大屏幕上时, 当看到自己的笔迹出现在大家眼前时, 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师生共同打分后, 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用多媒体发一份电子奖状, 同时播放5秒钟的掌声音频。同时, 对完成情况不是很好的小组也进行评价:大屏幕上出示一个垂头丧气的小朋友的图片, 打出“继续努力吧”的评语。这种新的评价方式, 调节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愉快学习。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凭借独特的魅力和极强的感染力, 既能化远为近,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果。我们要真正让信息技术发挥其辅助教学、提高效率的优势作用, 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M].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0:67-68.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 篇10
一、注重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原则
计算机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他们是既好奇又恐惧,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作为教师,应循循善诱,慢慢地推进讲解内容,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组成及原理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但讲解的内容不宜过多,这是因为计算机专业术语比较多,操作繁缛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教师要将相关知识化整为零,这样学生会随着相关知识的增多,最后化零为整,知识就系统了,他们的知识也逐渐趋于全面。
二、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
最简单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比如要给学生讲解清楚什么是计算机输入系统、什么是计算机输出系统、计算机该如何开关机等问题……这些简单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打下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这些内容简单易记,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挖掘学习计算机的趣味成分
计算机知识相当枯燥,操作规程头绪繁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计算机的趣味成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巧设“导入”问题和有趣的课堂问题,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如用Power 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用Word制作班级板报、用Excel制作班级通讯录……学生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就不难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四、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具激励性
随着计算机教学难度的增加,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动力。如在班级活动中,开展一次“我和计算机共成长”主题班会、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一次“我对信息技术课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课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与同学们分享。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的成功得以体现。同时,还可以激励后进生,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取优生的学习经验,既增长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有了与先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学习想法。这样,就在全班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加强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五、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关键是让小学生学会计算机简单的操作能力。如会利用电脑在网上查询一些学习资料,会熟练地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会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学生实践课(即上机课),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这样,学生能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信息的传输、文字的处理、计算机的正确操作过程等,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要领和基本程序的简单运用。
六、抛砖引玉地进行教学
计算机知识虽然很难掌握,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并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尤其对上网查询资料和对电脑游戏会产生更大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兴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操作规程,提高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对这一类的兴趣,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語文;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意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从一开始的幻灯片,只能播放图片到今天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能播放声音和动画,还能用电子笔在上面写字。省去了粉笔,教室里也少了灰尘。学生不用再吸粉笔末了。最主要的是声音和动画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信息技术是如何为小学语文课堂助力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爱闹,还没有一定的自制力。上课打闹不听老师讲课是常有的事。这个阶段的孩子最让老师头疼。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老师的难题。小学生最喜欢声音和动画,把课程内容在声音和动画中呈现出来,就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识字阶段,单凭枯燥的文字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它们更是难以理解和记忆。教师不妨一边教学生识字,一边播放动画。例如,在学习“草”字时,可以在屏幕上播放一望无际的草原的景象。学习“象”字时,可以播放小象在水中洗澡的画面。不仅是简单的动画,还可以有故事情节。比如《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它们别用稻草、木头和砖盖房子。有一天大灰狼来了,它轻而易举地进入了草房和木房,却进不去砖房,想从砖房的烟筒进去把三只小猪吃掉,最后却被烧死在烟筒中。学生既可以从字幕中认识文字,又可以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汉字的读音。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让他们练习发音。信息技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汉语中有很多相近的字如“日”“目”“田”,小学生很容易弄混。“日”代表太阳,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所以“日”子里面只有一横。“目”字代表眼睛,让小学生在屏幕上观察人的眼睛,人的两只眼睛是对称的,所以“目”字里面有两横,而且是上下对称的。“田”字虽然也有两笔,但它的两笔是纵横交错的。学生可以从航拍的纵横交错的田野视频中明白“田”字的由来。每个字的写法都有它的道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把这些信息呈现出来。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再把字搞混了。
读文章最主要的就是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才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存储许多主持人的声音,他们饱含深情、发音准确的朗读,会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备课时,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书要一本本地找,一页页地翻,况且书籍是有限的。教师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网络中的资源是无穷的,它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条捷径。教师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就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在黑板上把要学的内容一笔一画地写出来。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字写满了之后还要擦掉重写。这就浪费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只要事先把要讲的内容存入电脑,在上课时调出来就可以了。只要轻轻一点,要讲的东西都会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远程教育逐渐建立,它给教师创建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互联网上有很多的专家,教师也可以向专家取经,不断提升自己。现代媒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储量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现代媒体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它的灵活性帮助学生认知。有经验的教师会时刻观察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况。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考试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解放了教师的“手”和“脑”,教师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四、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业务能力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运用教学法,不断探索,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要熟悉网络管理和网页制作,网页的制作越精美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掌握必要的编程知识,构建供学生浏览用的资料库。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才能全方位感知,为学生呈现精彩的信息技术教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春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3.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 篇12
课前助力:信息技术打开一扇窗
学习“广告策略的认知”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广告的含义、作用、创意等知识,理解广告决策的内容,从而能运用理论进行广告文案的创意策划。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感性认知广告表现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范例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围绕关键知识点“广告的信息”制作5分钟的微课作品并在校园网教学资源栏发布,让学生快速接触和熟悉广告策略。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包,内有平面图片和动态视频两种形式的10个经典广告案例,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对比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的不同广告效果。此外,教师将编写的导学案和广告策略认知表格通过电子邮件群发给学生,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布置课前任务,要求他们借助家庭电脑查找搜狐、新浪、优酷等常用网站中的广告视频,围绕着通知型、说服型、提醒型三种广告目标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典例。学生还可以在班级QQ群里讨论交流自己选取视频的方法和依据。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通过校园网专栏下载、微信关注、QQ群共享、电子邮件查阅等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和文字、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表现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准确性,这宛如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见识了广告世界的精彩和美妙。
课中助力:信息技术架起一座桥
在学生有效地预习了理论知识之后,课堂便可以翻转为“双向五环”模式,即沿着教与学的两个方向组织设计过程:第一环为学生预习、教师导学(有效自学);第二环为学生合作、教师参与(高效合作);第三环为学生展示、教师激励(自主表现);第四环为学生探究、教师引领(拓展提升);第五环为学生达标、教师测评(测评反馈)。本范例的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成立五个广告策划公司,学生分组讨论公司名称和宣传标语,教师用手机拍摄各组励志自勉的场景镜头,上传计入学生电子档案。随后,教师利用PPT展示多个平面广告作品,通过小组竞答得分的方式“考一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想一想”的任务体验中,教师展示一个成功企业的经典广告案例(从学生发送至教师云盘的预习作业中选出),在多媒体呈现的广告视频和背景音乐渲染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品味、点评广告片中传达的企业文化、信息元素、理念创意等内涵,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书面知识的认知。
最让学生兴奋和热衷的是“赛一赛”环节,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并展示学习成果的“小舞台”。教师给出命题商品,如洗衣液、手机、茶叶、香水、护肤品等实物,学生分组以广告公司的身份接单,选用不同的广告媒体和广告信息表现手法(如生活片段、科学证明、幻想、旁证等)进行创意策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媒介和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快速查找命题商品的特征、行价、消费群体等背景知识,以便更准确地诠释广告卖点。学生完成作品设计后将分角色扮演呈现,教师可用手机或DV将精彩瞬间物化成影像资料,并据此客观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在以往的专业基础课中,常用的方式是讲练,但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方式将转变为“淡化说教、启发引导;重视体验、强调互动”,在师与生、问与答、静与动、量与质之间建立了一座桥,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后助力:信息技术拉平一把尺
学习效率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课前高效预习和课中深入理解,更离不开课后科学评价和及时巩固。本范例的具体做法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表,学生从阅读、表达、应变、创新、反思等方面认真填写自我评价,同组成员从提问、交流、分工、协助、贡献等方面填写组内评价,教师结合课堂讨论、团队表演、组织协调、认知效果等因素进行概况评价,综合三方面的结论生成总得分,计入学生的电子档案。每堂课的积分参照淘宝店铺计分法授予星级,这种分级奖励的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精神。此外,在本堂课的作业布置上,可用体验式实践作业(如用所学广告策略的知识为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做一份文案)或反思式总结作业(如调查列举同一商品在不同媒体上的广告渗透力)代替传统的抄写背诵式作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后续学习的内动力,使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些成果作品可以上传至师生的个人博客,以供相互分享和交流点评。电子档案的积分晋级、博客作品的大众点赞等信息化评价方式建立了更加客观开放的衡量尺度,给了学生们更多“勇攀高峰”的助力。
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突破常规思维,积极尝试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以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题的核心内容“广告策略的认知”为范例,阐述了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运用技巧以及对提升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效率带来的帮助。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11-19
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改革06-12
让数字化信息技术成为英语英语教学的助力器10-25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8
信息技术教学09-11
职教信息技术教学05-08
信息技术教学重在05-10
信息技术情境教学05-18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06-07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