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

2024-05-12

大学生就业观念(共11篇)

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和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之一。我们认为作为求职主体的大学生, 自身观念上的不足也是影响其未能“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考察了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特点, 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和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就业观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0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 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 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式由为严峻。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结构

此次调研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吉林省的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大、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工程建筑学院、北华大学和吉林职业技术工程学院这六所大学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在施测时由施测者指导学生统一填写问卷, 保障了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回收1000份, 有效问卷969份, 占总数的96.9%。

在样本结构方面, 此次调研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 大一学生272人, 占28.1%, 大二学生259人, 占26.73%%, 大三学生224人, 占23.12%, 大四学生214人, 占22.08%。其中男生479人, 占49.43%, 女生490人, 占50.57%。理科生565人, 占58.31%, 文科生404人, 占41.69%。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就业观念的表层分析

1.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当前就业形势十分关注, 且有清楚地认识。在969份问卷中, 有548名学生认为当今就业形势严峻, 占总人数的56.55%;有221人认为就业形式较好, 就业容易, 占22.81%;有200人对就业形式不了解, 占20.64%。

2.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程度极低。其中有23.43%和24.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较无前途和无前途, 占总数的47.58%, 而认为自己专业很有前途和有前途的分别仅占7.97%和18.68%, 共占总数的26.65%, 远远低于对专业的否定比例。

3.在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方式上仍以求职和升学为主, 总共82.4%, 出国发展和自主创业比例较低, 分别占8.3%和8.5%, 这是由于出国和就业具有较高的风险, 而且选择这种方式就业要需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因此对于出国发展和自主创业持有谨慎态度, 不肯轻易尝试。

4.就业压力大, 躲避就业压力成为考研和出国的主要原因。在调查考研和出国的原因时我们发现, 在考研的学生中只有12%的学生是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考研, 而出国最主要的原因为逃离国内升学、就业压力的占51%。由于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 想通过读研究生和出国镀金有更多的资本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了考研、出国的主要原因。

5.在对学生们能接受的最低起点工资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在选择“薪金”标准上更加切中实际。可以看出, 1000元以下的很少, 只占4.1%, 将近半数的人要求最低工资在1000一2000元之间, 3000元以上的只占20.74%。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在就业是买方市场, 用人单位提高了用人标准, 迫使部分大学生降低就业要求。

6.待遇和发展空间是学生就业首要考虑的因素, 共占61.17%。待遇是学生就业主要考虑因素, 占40.14%, 其次发展空间大, 为21.57%、工作环境为14.14%、自己专业知识应用为12.18%, 最后是工作的稳定性, 占11.97%。这一结果说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资待遇是大学生最看重的, 而那些能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用的工作却由于工资待遇低等原因而不受学生的欢迎。

7.高校所在地和沿海地区为学生择业的首选地域, 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所占比例较小 (见表2-4) 。选择高校在所在地区未就业地点的原因主要为在本地高校有较高的知名度, 被用人单位熟知, 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容易就业, 且高校所在地正是生源最多的地方, 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不愿离开本地。而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 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 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 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 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 且就业岗位多元化, 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8.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许多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把去西部和基层工作做为了没办法的选择, 而不是志愿去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见图2-4) , 有42.41%认为找不到工作可以去西部和基层;有37.15%的学生把去西部和基层工作看成是件特别傻的事, 不会去;只有20.43%的学生认为去西部和基层工作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颇, 过分强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忽略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当前应急需改变大学生大学生这种极其自我的择业观念, 引导大学生树立风险精神和服务服务意识, 正确看待就业。

9.现在大学生就业违约现象日趋严重, 违约事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时有发生, 通过我们的调研了解到只有57.69%的人认为违约这种行为太不道德, 应该制止, 有42.31%的人以各种理由说明违约是种可以的行为。如何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已成为个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10.在对影响就业因素分析上, 有293人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占30.24%, 其次是学校、学历、个人能力、相貌、专业, 分别占20.95%、17.34%、14.14%、9.39%、7.95%。这些数据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就业时“求便心理倾向”严重, 求职时较看重社会关系网对自己就业的帮助, 依靠他人为自己找工作, 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去求职, “等”“要”“靠”心理普遍存在。

(二) 就业观念的综合统计分析

1.选择就业的途径评估比较

不同性别在择业途径选择上有所不同。尽管在创业男女生的比例相差不大, 但综合比较女生人数和各自的选项, 我们可以看出, 男生在求职、出国两方面的比例分别为39.30%和13.20%, 远远高于女生的23.90%和7.8%, 而在考研和考研求职两手准备方面分别为18.8%和19.00%有远远低于女生的40.8%和23.1%, 这些数据说明在就业时男生更远倾向于求职, 这与当前一些单位更愿意男生, 男生找工作相对更容易的现状密不可分的, 打算自主创业的人明显多于女生, 说明在目前就业形势较严峻的情况下, 男生更愿意自己去冒险选择高风险的求职方式就业, 而女生则倾向于考研, 躲避求职的高压力, 这和男女生之间的性格差异相符。

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 各年级学生对待就业途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大一学生36人, 占43.9%, 大二学生人25, 占30.5%, 大三学生16人, 占15.9%, 大四学生8人, 占9.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越是低年级学生, 选择创业的人越多, 到高年级反而人数减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学生司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都曾分别下发过文件, 鼓励职业教育改革, 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开设创业课程, 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创业和成功就业。各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但调研的统计结果表奉献精神不强, 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引导还为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未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大力应继续加政策扶植保障力度以及创业观念的教育。

2.求职的主要考虑因素比较

从 (图2-7) 中可知男女生之间在求职过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男生求职时考虑的各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 分别是:发展空间大、待遇好、能应用自己的专业、工作条件好最后为稳定性。而女生在求职过程中考虑的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则是:待遇好、发展空间大、工作条件好、稳定性最后为能应用自己的专业。从各因素所占的比重来看, 男生更注重工作所带来的个人发展机会, 而女生比男生则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通过不同年级学生求职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图2-8) :大一、大二学生考虑的待遇因素重于其他因素, 其他几个因素相差不大, 而大四学生则把个人发展机会看得比经济收入重。而在工作稳定性方面, 则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3.能接受的最低起点工资比较

男女生最低起点工资比较可以看出:女生能接受的最低起点工资要求较集中, 有61.2%的女生都集中在1000一2000元之间, 而男生要求相对较散, 要求在10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的人都比女生多。在比较文科和理科生在最低起点工作要求时, 文科生在要求1000一2000元之间的占58.4%比较集中, 理科生要求也相对较分散, 同时在要求起点工资在3000元以上比例的明显高于文科生。

4.专业认同感比较

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时我们发现, 不同年级对专业的认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而性别和专业两个方面的比较差异不明显 (见图2-9) 。在对专业认为“有前途选”项上, 大一至大三随着年级的升高, 认同感不断提升, 大四又骤然回落, 在“无前途”选项上, 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大一学生对专业不了解, 致使对专业认识不够, 以及由于部分学生就读专业并非自己所愿, 故对现学专业有抵触等都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因素。大四年级对专业不认同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就业形式的担忧。

三、结论

通过调研分析后我们认为, 现在的大学生整体上在就业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待遇福利问题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工作地点的选择上还是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学校所在地为主, 绝大部分学生不愿去落后偏远地区和基层服务, 不能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当前“西部大开发”、“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等国家方针政策相结合, 奉献精神, 吃苦耐劳精神有待提升, 但从男女性别相比来看, 男生在求职是更看重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 能从未来发展角度选择职业, 而女生在求职时比较看重工作的稳定性, 这与女生的个性特点相符;在不同专业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上我们可以看出, 文科在工资待遇的期望值上低于理科;就业方式狭窄考研和求职是成为主要选择, 创造能力不强, 创业意识薄弱, 专业兴趣专业情感不浓厚, 为了求职宁可放弃自己的专业, 造成一种“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恶性循环, 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由于严峻的就业压力竞争激烈, 大学生在求职时伪造获奖证书, 鼓吹自己的才能现象比较严重, 而且近年来违约现象也越发严重, 违约现在被许多学生看成了是件无伤大雅的事, 诚信意识严重缺乏。

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2

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以下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1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11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 、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 、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 、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 、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 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 、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 、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 、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 、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 、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3

第一,扩招和就业观念并不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二元经济(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症结所在。从而,通过放慢扩招步伐或提倡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的途径来解决就业难题是难有成效的,真正的关键在于缓和我国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体制内外分割现状,切实缩小二元差距。

第二,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改革教育模式、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对于解决因供需脱节和因信息不畅产生的就业问题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不能高估。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改革教育模式而言,改革教育模式涉及到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许多方面的根本变革,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第三,当前缓解就业难题最为现实、最为迫切、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拆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壁垒。户籍流动有助于弱化学生的一次性就业观念,有助于激励学生作出“先回乡再回城”的决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淤塞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并为不发达地区带来可贵的、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目前大学毕业生期望报酬出现逐年降低的良好趋势,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均有所改变,但是,辅导员应该从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对同学进行有关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首先,应该让广大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学生不再是受人追捧的天之娇子,也可能成为待业一族;其次,在事实情况分析和正确引导的基础上,以一个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在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任何情况;最后,要打破一次性就业终身就业的传统观念,假设学生选择一次性就业,那么大城市、国家机关和大企业必然是首要选择。

户籍制度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一直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人口缺乏流动性,即使流动,也具有很强的单向性(从大中城市流向小城市或乡镇容易,反之却很难)。资料现实,我国1994-2000年人口(带户籍)流动的比例均低于16.5‰。并且,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升学户籍流动、从城到乡流动等。如果现期不能留在大中城市体制内就业呢?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先回乡再回城也不是好选择。因为这时反正没有户籍收益,但留在城市体制外就业,工资比回乡就业要高,所以先回乡再回城只会导致回乡期间的工资、待遇会比城市就业低很多。当毕业生就业之前考虑到这一点时,他们会选择留在城市体制外就业,也不会是回小城镇就业。

可能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就业概率与找工作的时间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找工作所花时间越长,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那么一次性择业观念的存在,必然会使学生通过延长工作的时间来增大成功概率。从而,在大四一年寻工期限内,偏好一次性就业的学生,除非达到就业目标,否则会一直尽力寻找工作。這也是虽然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但毕业前许多学生却并不急于签约的原因。这也进一步促使人们得出就业难的结论。

除了利用时间这个因素外,在一次性择业心态下,学生还会调动一切资源来寻找工作,包括利用关系资源竞争。就业竞争本来是学生自己应对的事情,现在父母、亲属等都被动员参与进来(主要是一次性就业的竞争)。而体制内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许多学生必然会以失败告终。这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并有可能引发腐败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关系竞争使人才配置的标准不再是学识、能力,而是关系网和活动能量。这使许多并不是最适合某一岗位的人上岗,导致人才使用效率的降低;同时,户籍问题使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某一职业是否属于体制内就业(有户籍),而不是自己是否喜欢或者擅长该职业,这也会扭曲人才的配置。

上面对毕业生自身的观念、心态等方面说的很多,下面就该我们毕业生所要面对的用人单位进行一下分析了,这正是知己知彼。首先大学生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观点差异巨大,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对自身和企业的认知度上解决。如果一味地追求知识层面的提高,对自己所应聘的企业毫无了解,认知度偏低,那么企业的领导者或管理者怎么能够放心录用一个对自己企业没有任何了解的人呢?其次,当今企业“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就算一个人有再强的能力如果他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他只能成为会工作的机器,而永远不可能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得多。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探讨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探讨

1 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

1999年始, 为给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200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 比2002年净增67万, 增幅为46%, 2004年达280万人, 比2003年净增68万, 到2009年, 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11万, 就业人数比去年增加了44万人。

我国经济总量的限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有限, 从而产生了高校扩招迅猛与岗位增幅相对缓慢的矛盾。截止2009年7月, 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70%找到了工作,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3年第一届高校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 到2003年底就业率才达到83%。

这就给毕业生们一个明确的信息, 即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岗位。就业的无形压力落到了大学生身上, 使得他们开始产生了前途渺茫的感觉, 不知道毕业后何去何从, 这种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2 社会舆论的压力

职业选择本来是大学生个人的事, 但是社会、文化和制度等因素对大学生这一选择的做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 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 片面追求舒适安逸, 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由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存在, 如缺乏社会关系的一些优秀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那些表现较差但有“关系”的毕业生却有单位接收, 这些现象造成了毕业生择业心理的不平衡, 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毕业生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 更使得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1.3 自我认识上的差距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 虽然大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 其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但是还不完全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 自以为是, 趾高气扬, 一直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 在择业过程中, 期望值过高, 不切实际的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 而是听之任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 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只埋怨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 失落感不断增强, 从而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 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1.4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 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 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 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 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 往往使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知何去何从, 容易随波逐流。

2 典型观念的具体剖析

我们不得不承认, 受文化、制度、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部分扭曲不可避免。本文认为, 有些观念应当转变, 有些观念的转变是有前提的, 有些观念的转变有个度的问题, 有些观念需要确立起来。

2.1 有些观念需要转变

2.1.1 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的就业观念是自己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 别人找什么样的工作, 自己也找什么样的工作, 什么工作热门就找什么工作。最后, 考了许多证书, 报了许多培训班, 投简历如天女散花, 结果草草签约之后进入工作阶段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干的工作, 只能换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没有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

2.1.2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 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 担心进了那样的单位, 就永远要在那里呆下去, 一辈子也走不了。因此, 不仅要考虑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 是否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工资福利待遇高不高, 工作负担重不重, 工作强度大不大, 还要考虑这个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发展前景以及有没有被精简或是破产倒闭的危险等等。犹豫再三也决定不了。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往往会造成两种情况:第一种, 在就业时非常谨慎, 总觉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 结果都快离校了还没有签约。第二种情况是先签一个保底, 总觉得不够理想, 一时感觉找到好的了就毁约, 搞得用人单位大喊“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诚信”。

2.1.3 只肯去正规部门就业不肯去非正规部门就业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有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之分。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大公司和政府部门, 这些部门具有较高的工资率, 较稳定的就业, 良好的工作环境;非正规部门, 却是报酬较低、没有保障又不稳定。由于大学毕业生期望比较高,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择业时拥挤在正规部门, 而不愿意去非正规部门。事实上, 许多非正规部门提供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个人独挡几面, 能更全面的锻炼和培养个人能力, 这些岗位可以给许多到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主要是有些同学眼光放得不够长远, 在短期内不能获利就不想去。这除了跟毕业生期望值有关以外, 还跟同学间的相互攀比有关。

2.2 有些观念的转变是有前提的

这里所指的观念是指“服务西部, 服务欠发达地区”。近年, 有部分热血青年确实已经去西部做贡献, 有的是去支教, 有的去当行政人员。可是支援西部, 服务西部1-2年后, 还有谁愿意留在西部, 有, 不多, 总体情况是一批人当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留。这些现象本身就给在校大学生一个信息, 即去西部不好, 发展空间有限。这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做得不够。因为学校和政府只管号召学生去西部, 期限一到开个表彰大会, 而不关心志愿者们日常工作的开展, 不关心他们生存的环境, 不关心他们将来事业的发展。2004年去西部服务的毕业生只有6212人, 加上2003年的志愿者, 在西部服务的人数总共也才10193名, 这与2004年280万的毕业生相比数目实在是小的可怜。奉献也要让人实现人生价值, 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之所在。所以要使毕业生转变观念, 政府不仅要宣传到位, 还要做工作让志愿者们愿意继续留在西部, 这样才能坚定大学毕业生们去西部发展的信心。

2.3 有些观念的转变有个度的问题

这里所指的观念是指“降低期望值, 先就业后图发展”。大学生多了, 竞争有限的几个岗位, 工资待遇会降低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应当贱卖自己, 随便找个“婆家”就算了。做为一个堂堂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话是否应当有其应有的价值呢?比方说随着这几年的就业压力的加大, 2004年的一个本科生的期望值是2000元, 2005年降为1500元;一个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服装厂女工一个月也可以挣个1000块, 所以大学毕业生肯定不会甘心的。所以, 面对一些黑心公司给毕业生工资大打折扣, 加重对大学毕业生的剥削, 毕业生们也不能太逆来顺受, 该拒绝的应当拒绝。若接受的话, 如果还得自己管食宿, 该毕业生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大学时代, 活脱脱一个知识贫民。

2.4 有些观念需要努力确立

这里所指的观念是指“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找工作越来越难这样的现实, 应当提倡工作就业的全新价值观, 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 学校应当大力培养这类人才先锋。自主创业, 至少可以为自己的工作问题找到答案, 而这些毕业生创业还可以为其他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自主创业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开公司, 大学生可以选择开零售商店、开酒吧、做自由撰稿人等等。自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大学生创业概念以来, 的的确确有许多同学跃跃欲试, 但是真正落实到创业行动中去的学生却少之又少, 关键是大学生的观念还没有放开, 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对策探讨

3.1 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一生的职业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自身各个阶段职业的选择有一个很好的参照作用, 在确立职业目标以后集中力量搞突破比较容易取得成效。那么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而言,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 从而不再去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 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参照性, 缩小就业范围, 从而避免漫天撒网。做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社会;三是确立目标;四是制定策略;五是评估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好“职业锚”, 职业锚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备的知识和素质, 应当避免本末倒置的现象。

3.2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学校的责任除了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一方面能力专长外, 还应当让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技巧。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就业技巧的培养责任主要在于高校, 所以自打学生进入高校以后, 就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获取可靠就业信息辅导, 个人资料准备辅导, 国家就业政策辅导, 面试技巧辅导, 手续办理辅导, 社会职业适应能力辅导等等。当然, 在毕业生就业辅导中, 切忌千篇一律, 尽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 进行培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是就业辅导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大学生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让他们能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 从而确立合理的期望值以便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在正确把握自己之后, 要树立信心, 要积极参与竞争, 自信而不自负、不自傲。

我作为是一名学校从事就业的工作者, 更有义务担当起和学生共同把就业工作做好的责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他们科学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 正确认识自我;同时学校要拓宽就业领域, 打开就业渠道;教育学生不要攀比, 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 以免走入择业误区;引导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 转变传统的就业思维;鼓励毕业生增强适应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使毕业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4) :5-9.

[2]王兆明, 武正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上) 、大学生创业实务 (下)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10.

[3]谭顶良.大学生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7.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文凯) 篇5

亲爱的同学: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此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

就业观念。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填写,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相关内容,问卷仅限学习研究之用。您的合作将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帮助,谢谢!编号:

一、个人基本情况

1.2.3.4.5.您的性别是:您的民族是:您户口所在省份:您所在的学院及专业:您所在年级:

二、专业认知及就业取向

1. 您现在所选专业()

A自己进过认真考虑后填报的志愿的B自己随意填的C父母等他人的建议 D

被调剂的2. 您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

A喜欢B不喜欢C不讨厌

3. 您觉得您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A非常好B还可以C差D很差

4. 你认为所学的专业对就业是否有用:

A有用

B一般

C没有帮助

D浪费时间

5. 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有较详细的了解吗?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不太了解

D完全不了解

6. 你希望未来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

A关系密切

B有一定的联系

C无所谓

D无联系

7. 当您的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时,您怎么办A这是普遍现象,要学会适应B 虽然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苦难,但自己能克服

C 不能接受D 从未考虑到这一现象

三、就业期待

8. 面对当今就业形势,您对大学毕业后的看法是?

A就业形势严峻,先就业后择业

B根据专业爱好,先择业后就业

C自己创业

D考研

E其他

9. 您对自己今后就业形势持什么态度?

A比较乐观

B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C还没想过这些问题

10. 你对你的将来的职业有没有什么规划?

A想过将来的职业,但没有规划

B不懂如何规划

C已经做好规划

D没必要提前规划,顺其自然

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

A通过熟人联系B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

C现场招聘会和人才市场D招聘网络E其他

11. 您对国家或地方大学生就业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A主动查找过相关信息B不清楚C其它

12. 您对就业地点的选择

A国外B大城市C中小城市D小城镇E农村

13. 您首选的就业单位是()

A高校、科研单位B政府部门 C国有企业D私营企业E其他

14. 您这样选择的主要原因是()

A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B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C生活环境优越D可以磨练自己E.其它________

15. 您对毕业后月收入期望是()

A 2000元以下B 2000-3000元C 3000-4000元D 4000-5000元E 5000元以上

16. 您有没有想过自主创业

A想自主创业B想过,但对自己没信心C风险大,还是打工稳当D没想过

四、就业因素

17. 你觉得以下哪个因素对你就业影响最大:

A社会需求B专业爱好C工作环境D就业政策E其他

18. 您觉得在就业过程中,你的优势在于()

A专业技能B实践经验C口才D 没优势

19. 您觉得在就业过程中,您应该在哪方面更加努力()

A专业技能B实践经验C语言表达D 人际交往

20. 您有没有想过自主创业

A想自主创业B想过,但对自己没信心C风险大,还是打工稳当D没想过

21. 您觉得学校的就业指导是否有用

A非常有用B没用C不清楚

22. 您认为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B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C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6

关键词:艺术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指导

0 引言

人才竞争是当前时代的关键,作为最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备受用人企业单位重视。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但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普通高校不同,艺术院校的文化分数较低,因而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少等原因,同样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状况,应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完善自身素质,培养新时代与时俱进多方面综合素质。

1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众教育逐渐普及,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毕业后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就业人数达到680万,2013年则上升到700万,据推测,2014年将达727万。其中,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不断攀升,但就业率相对低,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对口率不及20%,出现了“艺考热,毕业冷”的局面。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招生规模扩大,市场需求变化。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考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前几年曾出现“艺考热”,吸引了更多考生,各高校相继开设艺术专业,但实际就业岗位比例偏差较大。相对而言,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较高,而音乐、舞蹈、表演、绘画等专业偏低,以至于近80%的艺术生都不得不转行。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下,高职迅速发展起来,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与普通高校和艺术院校相比,更受市场需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看重实用性,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

(2)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中,有些是因为文化分数低,有些是无奈之举,更多的考生是怀揣梦想,认为读艺术专业,就可能会成为艺术家,或能够找个既体面又挣钱的工作。显然,现实和梦想是有距离的,因为培养一个艺术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加上现代大学生从小很少吃苦,对农村、“三支一扶”等方向不愿意。很多艺术生就业观念陈旧,死守专业对口,如学美术的就一定要到与美术有关的岗位。好高骛远是艺术毕业生的另一特点,希望能有编制、一步登天,就业时优先选择公有制单位,但自身条件却未必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另外,艺术类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该专业学费昂贵,相应的回报期望值自然很高,却很容易失望。正值青春年纪,许多毕业生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缚,很难在一个单位长久下去。

(3)治学模式不当,缺乏就业指导。不少高校在开设艺术专业时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如职教理念缺乏,教育模式陈旧,难以跟上时代变化,与实际有脱离。教学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有所忽视,与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不相符。就业难现象是我国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高校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就业指导,使得学生的社会经验薄弱,不了解就业现状和趋势。

2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

面对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局势,首先,应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既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完美的人格,以适应市场需求。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就业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各高校必须开设有专门课程,并聘请有经验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发展较晚,但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起系统的理论,通过教学,令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不足,在发挥长处的同时对缺点加以改进。能够以长远的目光对未来做合理的规划,并能够脚踏实地,步步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现状、国家政策、简历填写、分析就业信息、面试技巧、毕业程序、创业指导等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就做好就业准备,从容地面对各种竞争。

(2)改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期望值。万事开头难,很少有人一进入社会就能平步青云。纵观古今中外,成功者都是经过多年打拼才能取得各自成就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针对以往出现的“对口就业”“有编制才就业”等不合理的观念,应予以纠正。例如,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首先,学生应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并将长处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应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可将一切都当作完善自身的平台,从实际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实现目标。其次,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当前市场所需。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避免好高骛远,降低期望值。刚出校门,大学生往往是一无所有,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积累,把握好自己的能力,不把眼光定得太高。

(3)提升综合素质,学会观察时势。人才竞争中,综合素质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对艺术类的毕业生而言,除了专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如想成为演员,就培养一专多能的本领;想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就应下苦功积累自身知识;想成为音乐人,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我推销展示,坚持原创,打造独特的自我风格;想成为知名设计大师,就应该时刻把握时代潮流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于实践创新。此外,毕业生应准确把握时势,把握机会,敢于做不同的尝试,走就业多元化道路,开拓新兴领域从头做起,坚持下去一样可以成功。

(4)鼓励基层就业,动用社会力量。对于艺术毕业生而言,缓解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到基层就业,如山村支教等。大城市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稍高,但过多的毕业生竞争,只有少数人能够胜出。淘汰者不如深入基层,如当一名音乐老师或是美术教师等,发挥特长,干一番平凡但有意义的事业。此外,也可动用社会力量,建立艺术人才就业网络系统,为艺术生就业提供一份帮助。

(5)鼓励创业,勇于开拓新领域。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校期间,可在相关培训机构上课,熟悉整个流程经济模式。同时自主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心态,做足心理准备,并应了解国家政策,能够合理运用大学生就业贷款相关政策。学习和借鉴成功教育机构“新东方”的经典案例。了解“新东方”的创始人如何从一个勇往直前,不怕失败的刚毕业大学生创业至今变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的奋斗经历。

3 结束语

就业难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现状来看,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如社会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个人能力等。短时间内,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还会呈上升趋势,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更大,过去的就业观念难以适应当前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学生就业观,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地降低预期值,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浅析 篇7

一、对高校毕业生所处的就业环境分析

(一) 社会客观环境

1. 政策环境。

自2002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就业制度的改革, 目前已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为主, 学校推荐为辅,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在2003年和2004年中央和教育部门陆续下发20多个关于就业的文件, 对于拓宽就业渠道、破除就业壁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经济环境。

随着CPI指数一直维持在8%左右, 从业人员的薪酬有所提升的情况下, 各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为了维持一定的利益空间对于用人的需求量较去年有所缩水。同时, 从目前在网络上所发布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 有60%左右的岗位是需要有工作经验作为硬性条件的, 作为用人单位希望降低对人才的培养成本, 导致2008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二) 个体成长环境

1. 家庭环境。

目前, 大部分毕业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为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为学生营造了过分安逸的氛围, 这是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重要因素。同时, 这种对父母的依赖性的增强, 也导致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在逐步淡化。调查显示, 大学生完全独立按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只占40%。

2. 学校教育环境。

(1) 对大学生入学时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十分薄弱, 之前所形成的就业工作模式认为在学生步入大三、大四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和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不合拍。因此, 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贯穿到整个大学的教育工程已经刻不容缓, 必须让学生在一入学就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调查显示, 有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 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哪些职位能成功, 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 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 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2) 同时, 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采取建立就业基地、开展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措施, 让学生提前认知社会需求, 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分析

(一)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变化

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毕业生人数不断膨胀, 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经有所降低, 大部分学生已经从以前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意识逐渐转变为到企业单位就业, 他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 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二)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异

应该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异在薪酬方面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在最近的一份调查中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 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与此同时, 7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酬要求是合理的, 与他们的学历、能力相吻合。另外学生还认为随着物价上涨, 他们在培养和受教育过程中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和个人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这种反差在两者之间也在不断扩大。

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一) 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毕业之后一定要在大城市、沿海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要找一些热门的、高薪的、受人尊敬的、体面的、稳定的工作。其实各行业就业缺口仍然存在, 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量相当大, 可供大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很广阔, 但是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去。因此, 对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变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其实最缺乏的应该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由于学生时代的安逸生活培育了温室的花朵, 所以当前要打破这种环境。一步入大学通过军训就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且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安排学生入住4人公寓, 这种相对舒适的环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可以采取鼓励学生入住8人间的普通宿舍的措施。同时, 目前高校安排的劳动课程形同虚设, 建议规范劳动课程, 加大劳动强度。

2.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

将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程, 贯穿于大学始末。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结合部分的社会实践课程, 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评估、对社会的认知。从现实层面上来逼迫学生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强调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 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力去获得精英岗位将是以后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毕业生只有认清现实, 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 将它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水平, 才能走好职业成功的第一步。

(二) 家长就业观念的转变是润滑剂

多与家校联系, 让学生家长也加入就业工作。大部分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经过大学4年的培养能找到一个体面、稳定、收入高的工作, 不愿让子女远离自己到外地工作。因此, 父母的影响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形成重要因素。因此, 建议每年能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三) 企业转变用人观念是前提

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固然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是他们的可塑性较强, 发展空间也较大, 只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 相信都能胜任工作岗位。因此, 企业必须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转到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考虑用人的需求。

(四) 落实各项政策, 鼓励学生早就业

目前, 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多项措施, 从拓宽就业渠道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对于具体操作人员而言, 在做好日常相关的就业服务之外, 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树立早就业的观念, 甚至对于那些早就业的学生采取部分奖励的措施。这对于提升就业率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五) 发挥校友资源, 让其现身说法

校友资源是学校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通过邀请比较知名或典型的校友回校讲学, 让学生从师兄师姐身上找到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 对于他们更具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 在加强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之余, 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提高就业率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途径, 校友的现身说法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思想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对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良好的就业观教育与引导, 帮助他们客观地进行自身期望值的评估, 对于毕业生成功卖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认清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有立足之地是一名就业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狂潮中, 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们应该秉承一颗为学生负责的心, 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在不断提高就业率的同时, 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嶂.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的思考[J].职业圈, 2007, (15) .

[2]郑确辉.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分析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5, (9) .

[3]钱和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定位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 .

[4]古秉玮.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教育J].高校论坛, 2004, (6) .

[5]2008大学生就业[EB/OL].http://www.china-efe.org/zt/sdzg/.

[6]如何转变就业观念[EB/OL].http://sust.baidajob.com/web-build-model/model-e/jyzd/content.asp?Id=12111&AClass=6.

[7]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EB/OL].http://www.zyqzzs.com/showarticle.asp?id=949.

[8]郭明宇, 李旺.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教育管理2007, (2) .

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8

1 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现状

1.1 大学生以职业为载体, 观念日趋功利, 强化个人利益, 淡化集体利益

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主要考虑能否入编, 能否进事业单位, 能否领取国家工资并享受五险一金的福利待遇, 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取代了理想主义倾向, 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2 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这种眼高手低, 使部分大学生就业时单向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 从工资福利待遇到工作是否稳定无不在其考虑之中, 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容纳自身。

1.3 大学生就业依赖心理严重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自己拿不定主意, 希望父母为自己选择就业方向。另一方面, 认为现在找工作必须依靠关系, 从没有想过自主就业, 而是要父母通过关系安排就业。

1.4 部分学生担心就业失败而不敢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使得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热门, 或因感觉自己专业技能不过关, 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 面试时紧张, 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与就业。

2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产生的原因

2.1 主观原因

就业观决定着职业的选择。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个人主观因素方面: (1) 职业理想。当代大学生受父辈传统思想影响过深, 总是想找一个“铁饭碗”。 (2) 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几乎是人生一切选择的基础, 就业也不例外。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就业观, 从而促使毕业生选择不同的职业。 (3) 专业技能。很多学生认为读大学总有一种优越感, 本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原则, 不能认真掌握专业知识, 造成就业不能够胜任工作。

2.2 社会客观因素

(1) 政策和社会舆论。随着国家高校的扩招, 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 工作岗位紧张。 (2) 教育体制。尽管国家一直努力改变我国教育体制, 但不免在一些地方高校得不到落实, 很多大学依然保持着应试教育的思路, 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培养理论毕业生。 (3) 家庭影响。作为长期而权威的影响因素,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家长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3 就业观转变的可行性建议

3.1 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 敢于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迈入了大众化的门槛, 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变得非常严峻。这主要是社会转型时期需求不足造成的, 并不是我国人才规模多到真正不再需要的地步,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较好的就业环境, 我国政府采取拉动内需, 产业结构调整, 国企改革等积极而行之有效的政策, 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经过奥运、世博一系列活动, 国外企业入驻中国。他们都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 精通法律和外语, 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而且他们给的报酬也很丰厚, 但是应聘者却比较少。这不能不引起思考。

3.2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

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 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 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 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3.3 毕业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应聘各种职位不仅要拿出毕业文凭, 水平资格证书和上岗证书, 更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现在企业竞争激烈, 他们希望得到的员工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毕业生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有竞争就有风险, 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学校要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同学们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 总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目标, 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 一蹶不振。

3.5 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谋求工作岗位, 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 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此外,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 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 无疑具有同样重要。

3.6 政府要吸收学习国外的就业模式, 加强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

根据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 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多的实际情况, 其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间接调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模式。另外, 必须严查用人单位到人才市场, 到校园参加招聘活动实际上是在校园推介自己的企业, 免费做广告, 其目的根本不是在招人的现象。

对于上面的几条建议, 可能有些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 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去落实, 去转变。其根本问题在于基础教育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但我相信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共同努力下, 当代大学生一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认真、细致、客观地作好就业观念的转变, 最后做到适应环境求生存, 改造环境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炎莲.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的分析与对策[J].职业圈, 2007 (1) .

[2]姚炳良, 曹红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1) .

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9

一、“互联网+”对农村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1. 农村大学生就业受自身专业影响逐渐减弱

“互联网+”的出现,让自身学习的专业不再成为农村大学生跨行业就业的门槛,他们可以选择除自己所学的专业外其他的行业,选择的工作领域更广。在没有“互联网+”时,大多数农村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一般都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来进行工作类型选择,很少有跨行业的决定。因为在实体企业中,工作选择不多,而大学生在校,还未踏出校外,对社会的认知不足,除了自身的专业,没有其他方面了解。而“互联网+”让更多人有更多的职业选择,跨出了自身专业限制,可在互联网上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在校练习自我创业。选择在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创业,创业成本低,精力耗费少,只要有创意有能力,经营得当,投资回报高。此外,即使经营不善,也不会像实体店亏损巨大。

2. 农村大学生就业受社会资源的限制减少

现如今许多刚毕业的农村大学生,没有优越的经济条件作依托,在城市就业受到很多社会资源的限制。在外求职时往往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户籍问题而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现在很多就业信息都在网络上发布,这符合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客观需求。在就业时间方面显得更加随心所欲,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利用课间等休闲时间就能赚钱。“互联网+”提出后让没有太多社会资源的农村大学生能站在更加公平的平台上,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将想法付诸于实践的机会,网络也成为大学生见习与实习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改变了受雇于单个企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式就业”大量浮现,这对包括求职者、用人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各相关方都产生了影响。[1]在互联网上少了更多的偏见,多了更多的平等竞争的机会,对比起以前的情况有更多与城市大学生共享社会资源的机会。

3. 农村大学生就业的选择面更广

由于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市为毕业生提供了积极的个人发展前景、更多实施个人才干的发展机遇,以及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这成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大多涌向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较少的选择小城镇和农村就业的原因。[2]但在“互联网+”的普及下,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受工作地点的困扰,“在家就能创业”,利用互联网销售自己家乡的农产品等,在赚钱的同时还能宣传自己的家乡特色,为家乡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还能推动当地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村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创业就业,不再局限于在城市就业,只要有创意和创业激情,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互联网+”对农村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影响

1. 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也就意味着政府在“互联网+”的实施过程中,会起到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也将促进和保障学生就业。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会让更多的农村大学生更快更清晰地了解到“互联网+”相关的信息,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可领补贴和经费、享受减税、免税政策等一些优惠政策是国家针对所有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制定的,各地政府为了扶持当地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更加细化,更贴近实际。

2.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应该受到重视。大学教育应该充分挖掘网络经济活动的模式及其从业者的能力结构,进而培养大学生实现网络就业的能力与素质。[3]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与人沟通交流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在互联网上创业也可能因为缺少更好的与顾客沟通交流而失去很多机会。目前,有一些学校跟一些电商网站合作,举行一些电商比赛,选拔优秀的电商人才,提前培训,促进就业。还有的学校开设相关的电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的创业大赛。写推荐信,给各企业推荐优秀人才,促进本校学生就业。大部分高校基于网络平台建立实训演练基地,提供老师指导,提供场所,水电等等一系列保护措施,让学生们在学校就能尝试创业,为以后毕业打下良好基础。网络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进行网络就业活动的一项基础能力。学校的支持使农村大学生更有信心,并且能锻炼农村大学生的网络沟通能力。

3. 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向互联网方面靠拢

众所周知,对大学生自身而言,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等传统的择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以前大学生在行业的选择上,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较为功利化的择业倾向,而这样的就业观念局限很大,就业选择很少,使得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但自从“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在就业中的重要地位,他们不仅仅只是用互联网来娱乐消遣或了解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农村大学生了解到可以在互联网各个招聘网站上了解各大公司的招聘信息,来寻找或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机会,或者试图通过网络投放简历来增加就业机会,利用网络来推广和宣传自己。

三、农村大学生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研究

“互联网+”模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网络就业能够让农村大学生意识到他们具有在大城市里也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够让他们在社会立足,这有助于培养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自信心。如果要农村大学生更好的利用互联网,需要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推动互联网在农村大学生中的发展。农村学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依靠自己出色的表现赢得他人的肯定。

1. 在校内增强创业就业的知识储备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创业、就业对大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和冒险思维,才能在互联网创业中抢占市场先机,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还要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广交朋友并掌握谈判与合作技巧,才能在互联网这个大市场上站稳脚跟,最后是要有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才能在竞争力高的市场中所向披靡。而在校期间,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这些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培养较强的创新思维。

2. 对自己有合理定位,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调整就业心态,理性判断就业与创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一定在互联网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方式,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促进自身的实际就业。其中利用互联网的时间优势做兼职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定位方法,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零星的业余时间来进行微创业,比如网络在线翻译,开淘宝,做微商等一些成本较低的网络在线工作,多与顾客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如果创业失败,可见创业不适合自己,如果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以休学创业。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地寻找校内外资源,学校老师和招生就业处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定位,找一些大型企业或者公司了解他们公司内部的运营方式,和需要怎样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找准方向提升自我。农村大学生需要有更灵活的就业观念,当自身条件不允许,理想创业情况无法实现时,要及时调整就业意愿,先寻找一个较好的岗位就业,既避免失业,也能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3. 学校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就业能力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就业能力上,大学可以相应的做出一些改变,培养出一批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关键性人才,减少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可以加快校园互联网设施建设,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业激情;提供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建议,为应届毕业生创业指明方向;建立创业奖学金,鼓励更多农村大学生创业。

4. 政府要优化互联网就业环境

互联网上鱼龙混杂,政府在支持大学生创业前要先净化互联网就业环境,要提高政府部门的网络监管技术,依法治网,严惩钓鱼网站和虚假信息等违法活动。政府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型国家性的创业比赛,提供丰厚的创业基金作为奖励,鼓励有实力的大学生有资金创业。或者依托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城市设立培训基地,实施免费的互联网创业者培训项目,引导潜在创业者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能力,减少当代大学生想创业但不知如何创业的有心无力的局面。政府应该多出台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减少大学生创业压力,有更多资金周转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上的保障。鼓励各个大中小型公司都运用互联网招聘,既降低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又减少了大学生的求职成本,能较为快速的进行双方匹配,并且减少中间商的插入,减免中介费的花费。

摘要: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而农村大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互联网也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观念。本文从调查农村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就业保障等方面,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趋向,并从外部条件和自身努力上,为农村大学生在现如今的“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出有益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左岸.互联网改写就业市场格局三大趋势浮现[J].通信世界,2015,23.

[2]李春兰.农村大学生就业困惑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

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10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腾飞, 教育事业作为民族的基石, 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大量扩招, 三十多年后, 问题突显:大量人才步出校园, 工作岗位趋于饱和, 而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 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 大学生就业成为热点民生问题。目前,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主要是从分析国家性的指导政策、高校课程改革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在客观因素方面提出的, 而较少从大学生自身主观树立正确就业观角度谈。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随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 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就业的机会, 且就业能够趋于理性化。但是大学毕竟是人生比较重要的阶段, 有些问题难免考虑得不是很清楚, 反映在就业观上就会表现出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求高心理:高起步价与精英就业

过去,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场所, 但是新时期, 扩招政策让大量大学生步入校园, 教育已经开始越来越大众化, 使教育失掉了“精英”的光环, 而降格为大众都可以达到的基础标准。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应摆脱以往的“精英”光环, 加以转变, 调整工作的期望值, 平和对待各种岗位的工作, 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但是有一些学生仍没有摆脱光环心理, 家长对这方面的认识甚至比一些学生更落后, 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家长和大学生, 这种心理导致大学生好高鹜远, 无法让自己的能力符合社会实际, 期望超过了实际, 在大城市找不到高薪的好工作, 又不愿意留在小城市, 高不成、低不就, 进而会有落差, 产生矛盾。

(二) 缺乏自主意识, 从众心理过强

所谓从众心理, 就是指只会跟随众人的步伐, 缺乏自己的主观想法, 别人做什么自己也盲目跟从。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没有目标感, 自主意识不够, 总是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这都会导致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形成不正确的就业观, 为自己的将来准备不充分, 只是根据父母或师长的意见更改,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这样的作法最终导致自己的能力被埋没, 使自己失去发展的平台, 进而失去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三) 缺少职前规划, 就业目标不清晰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受转型期的影响而发生巨大的转变, 市场经济中的效益原则充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大学生的择业观也难保单一性, 多元化以及多样化趋势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时比较普遍的观念和心态。而很多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已经感觉到就业压力, 也想在大学阶段磨炼自己, 干几份兼职, 多进行几次暑期实践, 让自己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有更多的资本。但是当大学四年过去, 他们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按照理想的规划进行, 他们在大学期间缺少职前规划, 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 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方向。

(四) 工作想一步到位

一步到位型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时, 总希望一步到位, 即工资待遇、职位都要达到高档次, 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崇尚的是三高标准:起点高, 职位高, 薪水高。而不愿意在基层岗位锻炼、积累经验。考虑自我收入多过企业收入, 个人薪资与所创价值是不匹配的,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时下不在少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宁可待业啃老也不愿意下基层、走偏远、入一线, 幻想轻松的工作、高的收入、多彩的生活, 往往会错过很多就业甚至是成功的机会。

(五) 虚荣攀比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全日制学生, 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加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 其心理承受力会随着困难的难度增加而变得愈加脆弱, 就业上的表现即为心理不成熟, 导致在择业期间, 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自己没有进行客观分析, 一味追求“面子”, 以求满足家人及自己的虚荣心, 最后却导致所选的职业与自己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距离, 不得不重新就业。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解决对策

新时期下,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社会稳定, 因此社会关注的焦点转换到这个问题上。大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 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方面因素, 另一方面重要因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否正确合理, 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促进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导向作用

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文化、就业环境, 加强社会主导文化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作用, 明确导向作用, 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 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首先, 政府应扩大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并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部门, 提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其次, 全社会要深入对高校的认识和了解, 与高校共同努力, 帮助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 提供和谐有利的就业氛围;最后, 利用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向当代大学生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构建和谐向上的职业文化空间, 让大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中不断进步。

(二)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

高校作为向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的主要渠道, 必须深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就业能力培养。一方面,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就业观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改革创新传统的就业体系, 增设专门的就业技能培训部门和相关的课程, 增加教学实践课程的学时并把教学实践课落到实处。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洞察社会的能力, 激发大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着重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 家庭应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正确引导

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仅要注重经济追求, 还要注重更深、更高层次的需求, 虽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生活成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更多的是长期受到家庭传统价值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 在心理成熟度上与过去同年龄的人相比, 都有明显的不足, 需要家人的关心和引导, 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有了父母的心理支持, 孩子就有归属感, 就能够放心大胆地去闯。好的发展前途是每个父母喜闻乐见的, 然而理性的思维、务实的态度以及自我的正确定位才是孩子成功的必备因素, 才是正确的观念体现。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也在随之转变,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势必会崩塌。把自身价值和企业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成功就业的不二法则, 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企业利润基础之上, 一味满足自身利益的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必将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巨大的阻碍。因此, 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关键的时刻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合适的时机勇于展现自己, 抓住好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要与时俱进,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找到最合适的就业出口。

参考文献

[1]郭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 2012.

[2]李阳.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 2014, (4) :5.

[3]赵晓姝.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 2013.

[4]顾荣江.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 2013, (3) :51.

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观念,就业能力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经过近年来的发展,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由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解决好这一家长、学校、社会关心的问题, 关系着独立学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就业难这一客观现实背景下, 独立学院应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帮助大学生找到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 使他们成功就业, 顺利走向社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当前,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迅速转变。大学生也由“天之骄子”成为了“普通劳动者”。再加上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人才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学生面临着新旧就业观念的冲击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总体而言,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观念是积极的, 但是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 部分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毕业生在毕业后一段时间仍然没有落实就业单位, 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本次调查对象为武汉大学珞珈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 共调查1300人。调查是在同一时间段内, 由本院各系就业工作人员组织学生统一发放, 采用无记名形式作答, 半小时后统一现场收回问卷。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 回收1264份, 其中有效问卷1220份, 有效回收率93.84%。调查问卷共编制20个问题, 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的薪金、地域、途径、能力、态度等内容。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 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功利色彩较重

在求职过程中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收入、地域和环境等, 表现出了很强的功利色彩。收入是大多数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据调查他们期望平均月收入最低约3000元。【1】本次学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最低月收入4000以上占36.2%。而且工作环境要好, 工作轻松没有很大压力, 不用经常加班, 尤其是加夜班。在地域选择上要求去一线大城市, 除非专业非常匹配可以去二线城市, 不会去偏远落后地区服务基层。

本次调查显示, 就业选择去北、上、广的同学占15.1%;一线省会城市的占50.3%。在单位的选择上趋向于大公司、大企业。调查中选择“更看中就业单位规模和名气”的同学占33.6%。除非工资待遇好, 达到心理预期才去小公司小企业。怕苦怕累不愿意到基层一线去锻炼。在问卷中选择愿意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边远或农村基层地区”就业的同学仅占2.3%。在现实中一名各方面素质都比较好的毕业生, 在择业过程中都选择留在省城和有高收入这两个条件。这名同学坚持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眼看着周围同学都有了工作, 自己还在苦苦为工作而奔波。期间曾有一家工资待遇非常好的公司想和他签约, 但因工作岗位要求他要经常去基层去完成一些相关数据的测试和收集, 因此就没有与这家公司签约。无奈之中在毕业前几天, 与一家二线城市的公司签了约。原因是这家公司工资待遇也不错, 关键是不会经常加班、出差, 工作比较轻松。

(二) 不够慎重, 频繁跳槽

这类大学生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为了迎合招聘单位的条件故意夸大自身能力, 虚加各种班干部头衔, 甚至修改成绩单。其次是频繁签约, 随意毁约。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一般都要向多家公司投简历, 如果有合适的单位就很快签约, 但是在后来发现单位的某些条件不是自己想象之中的不一样, 就会很快毁约。甚至个别同学签约后不去单位报到, 也不通知单位。无视协议的严肃性。最后是频繁的跳槽。现实中有同学总共投了约300份简历才拿到一份offer。在问卷中作答“如果条件合适, 您是否有跳槽的打算”时, 选择“机会合适马上跳槽”的同学占了31.2%。据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就业处就业反馈调查统计, 刚刚走向职场的大学生, 在毕业后半年内跳槽率为46%。而每年8月份的就业核查工作显示, 毕业生的跳槽率还要高于这个数据。

(三) 缺乏自信, 态度不够积极

一些学生认为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 目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市场上认可度还不是很高。在求职过程中, 面对众多“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接着就是对自己评价偏低, 面对单位的招聘条件总认为自己能力比一本高校的学生低。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应聘过程中连自己正常的能力不能发挥出来。这种现象在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同学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也经常会听到这部分同学的抱怨, “这种招聘会再也不去了, 我们这种学校别人理都不理, 去了也只是陪衬。”在问卷中在选择“你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为极不乐观的同学占了33.6%;在问卷中作答“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这一题目时, 选择“学校名气”的同学占了21.3%。在就业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考虑学校因素而放弃招聘或面试机会。

(四) 被动就业, 依赖思想严重

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喜欢依靠父母、老师和学校。希望好的职业送上门而不去积极争取。自己不主动去找工作, 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到处托关系、找熟人。甚至个别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 参加招聘会时间地点等都需要就业指导老师再三督促。而且还要求学校派专车接送学生参加招聘会, 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询问和搜集就业信息。在问卷中选择“您认为最佳的求职渠道是家人或朋友的同学占了21.2%。

(五) 观念滞后, 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一些学生认为只有考上公务员, 进入大公司大企业才算就业。他们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在私营企业、自己创业、非国营企业都不能算正式就业, 只能算打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当中找铁饭碗的愿望还比较强烈。在问卷中回答“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一项目时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同学占26.3%, 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仅占1.1%。

二、就业观念问题形成的原因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就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养成方面的原因, 又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这些原因形成的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确保原因形成的准确性, 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寻求合理依据。

(一) 教育成本高投入的影响

独立学院学生学费考虑专业因素平均每年都在13000元以上, 远远高于公办院校学生学费。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 大学四年一个学生投入不低于10万元。面临教育的高投入, 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必然会想到成本回收问题。追求高回报又是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城市的原因。再加上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其中一部分学生在“高投入”的背景下, 养成了奢侈消费贪图享受的习惯, 不顾自身家庭收入实际状况, 生活盲目攀比追求实惠怕吃苦, 功利主义严重。在职业选择中, 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前景, 以及将来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更看重的是职业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 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

(二) 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

当前社会诚信氛围不浓厚, 社会生活中贪污腐败、虚假广告、制假售假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必然受此影响, 在择业求职过程中面临自我利益选择时就会抛弃诚信原则。再加上整个社会缺乏健全的诚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投机取巧的人能够不付出很多努力就会得到好处, 而一些遵守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却未必能得到实惠。由于没有健全的诚信机制, 让守信者缺乏保护, 失信者从中获利。这就让一些自身素养不高的毕业生想通过失信而获利, 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就业求职的随意性。

(三) 就业能力欠缺

由于在大学期间没有努力学习, 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在激烈的竞争中面对众多竞争对手, 不免悲观失望产生自惭形秽之感。特别是当个别同学求职遇到挫折以后, 更是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 失去自信心不能客观评价自我, 甚至连自己应有的能力和特长都发挥不出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是民办院校的学生, 与公办院校的学生没有办法相比。还没有走出校门就被自己否定了。

 (四) 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到位

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应试教育体系内只重视学生的考试能力, 忽视了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有调查表明“在我国, 大部分家庭都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导致很多孩子搞不清自己喜欢什么, 从小就只是按照父母意愿生活。”【2】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生源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本身就存在差距, 入学后自身素质能力又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在学习生活中把家长的爱看成是永远的依靠, 把同学的帮助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时时处处不主动争取和努力, 当依赖别人已经养成习惯的时候, 到毕业找工作时依靠别人是必然结果。

(五) 传统就业观念的制约

就业观念滞后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有很多学生家长大多都在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工作。这部分学生就不知不觉会受家人的影响, 将来毕业以后一定要进这些单位才觉得有面子。否则就是给别人打工, 不算是正式的工作。再加上这些家庭的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学生毕业的时候想尽办法给孩子找这些公家的铁饭碗, 确保孩子将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对策

就业观念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决定着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定位与选择。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更应该进行及时纠正。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的就业观念。

(一) 树立多渠道就业的观念

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要树立多渠道就业的观念。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只要正确评价认识自我, 都能在这里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况且针对当年的就业形势, 政府每年都会出台或完善相关就业政策, 以便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有: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西部偏远地区工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应征入伍等等。这些政策从各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奖励激励机制。及时详细了解这些政策, 有助于大学生合理定位就业预期, 让他们在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投入与回报的心理定位, 避免就业过程中求职方向单一的现象。就业指导老师也要对这些政策做出相应解读, 对毕业生进行宣讲。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就业政策, 及早做出求职准备或调整。

(二) 树立理性就业的观念

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每到就业的季节, 各种就业单位纷至沓来。面对众多就业单位, 毕业生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清楚就业单位的相关情况, 以及自身条件。充分准备有针对性的投递简历, 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认真对待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如果要签约必须要慎重考虑, 不要盲目签约否则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一旦签约就要积极准备规划好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 使自己在能力、经验等各方面得到预期的提高。避免利用一些虚假材料来欺骗用人单位。或者草率签约频繁跳槽, 做出一些有失当代大学生诚信风范的行为。

(三) 树立竞争就业的观念

市场经济的主要法则就是竞争、优胜劣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地同时, 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只有这些能力的不断提高, 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但是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能力的提升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到大学四年级, 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3】比如:大学一年级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 找到自身的特长和不足。大学二年级开始帮助学生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明确自身所喜欢的方向。大学三年级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置业理想。大学四年级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每个学年结合职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让学生在实践中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锻炼, 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经过各个阶段的训练, 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就业能力, 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 避免一些求职过程中存在的不自信现象。

(四) 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

“双向选择”已经成为就业的大趋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 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的积极性, 不断储备自己的各种技能。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相关信息, 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就业招聘。只有具备扎实的技能, 才能有信心在海量的招聘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比较好的就业机会转瞬即逝, 它不会主动出现。如果在就业过程中还心存侥幸, 被动的依靠别人, 即使再好的就业机会也都会被别人抢走。

(五) 树立多层次就业的观念

大学生毕业要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认为找一个“公有”的单位, 就可以解决将来一生的就业问题。这种想法已经被事实证明显得非常落后。大学毕业生应该在必要时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对国有企业和公务员体制的深化改革, 一些“公有”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已经不会向以前那样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流动和职业的变换。”【4】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 树立多层次就业的观念。为了生存先就业, 然后不断提高能力和积累经验。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求得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对就业工作的启示

“在民办高校里, 很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浅薄, 缺乏足够的职业生涯认识, 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 甚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掌握面试的一些技巧而已。”【5】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独立学院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独立学院毕业生目前就业的实际情况, 就业工作应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才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根本。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受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业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长时间内发挥其导向和动力作用。会左右他们的择业行为, 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择业做出合理的定位和选择。错误的就业观念则会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准确定位。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中的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在问卷调查中选择需要专业的求职技巧指导的同学只占13.5%。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 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尤其是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就业情况的辅导员教师队伍, 来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因为辅导员教师队伍, 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容易和学生沟通。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又从事着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 比较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和期望。学院应该重视辅导员教师队伍, 从政策上和制度上激励和引导辅导员教师,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对大学生就业专题进行学习和研究, 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力,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尤其是就业观念层面的指导起到有效的作用。帮助和指引大学生突破传统就业意识的束缚, 转变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 实现成功就业。

切实打造好一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也是学院就业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的关键。武汉珞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0%, 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这都为学院的转型发展、学院的社会良好声誉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为高校毕业生带来新的机遇, 同时也带了新的挑战。机遇是当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现代服务业在快速发展, 新的经济正在与国际接轨, 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都是适应应届毕业生需求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难顶点已经过去。”【6】而随着九零后大学生的陆续毕业和就业形势的严峻,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会迎来新的挑战。因此更需要一支了解学生的师资队伍, 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用新的理念来迎接即将来临的机遇。这也是学院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 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吴英姿.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与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124.

[2]吴志功.职业生涯规划困难及应对措施研究[N].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3 (2) :124-128.

[3]李文慧.辅导员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探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24) :32.

[4]胡振坤, 黄兆文.大学生就业指导[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46-48.

[5]肖桃华, 徐佩瑛.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转型的思考[J], 观察与思考, 2013 (3) :109.

上一篇: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下一篇: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