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程(精选12篇)
文化工程 篇1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中的主阵地作用, 积极创建先进文化工程,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先进文化在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凡是准确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要求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当前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谓“文化自觉”, 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二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谓“文化自信”, 是指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 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 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 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1]弘扬先进文化, 对于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先进文化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容和基础。
历史和现实表明, 一个民族的觉醒, 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 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 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 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以先进文化为基础的, 当前中国先进文化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引领着社会积极向上发展,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先进文化以其严格的科学精神、科学内涵、科学方法, 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基础。先进文化不断地修正自己, 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 以宏大的气魄, 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增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 先进文化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
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2]先进文化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促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 促进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先进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是文化自信的动力。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 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先进文化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 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源泉。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 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3]
二、创建先进文化工程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任务, 高校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大学文化传承的优势, 创新先进文化的建设途径和方法, 将先进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一) 打造基础工程, 夯实根基。
科学文化以其真理性、开拓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成为先进文化习题中的基础和先导, 因此,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以科学和教育为基础, 夯实先进文化工程的根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的媒介和手段,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课堂和阵地。要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是通过教育传播、传承先进文化,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注重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二是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去伪取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优秀外来文化。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的态度是创建先进文化工程的基础, 只有夯实先进文化的根基,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会有活水源头, 水到渠成。
(二) 强化主体工程, 突出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工程是建设先进文化工程的内在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 坚持正确的导向, 强化主题, 突出重点。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同样, 先进文化建设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果辉煌, 世人共睹。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着力培育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四是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深邃,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五是努力弘扬中国梦。中国梦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 是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信心所在。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三) 美化环境工程, 扩大影响。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 是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载体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化校园环境, 提炼校园精神, 提高文化自觉自信。校园精神是高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5]校园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三大功能。利用校园精神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 将校园精神融入环境工程中, 通过文化墙的宣传、雕塑群的体现、网络化的推广, 注重环境和氛围的沟通作用, 将校园精神化成富有暗示、感染意义的具体情境与氛围, 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 优化创新工程, 提高效率。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采, 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必须优化创新工程, 提高效率。一是创新先进文化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 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健全领导体制机制,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 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二是要创新先进文化传播形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 “独特的文化传统, 独特的历史命运, 独特的基本国情, 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因此, 必须走群众路线, 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大力推广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三是创新先进文化传递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与新媒介相结合, 创新先进文化的传播媒介, 以互联网为依托, 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微信等新媒介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汪金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N].湖南日报, 2011-10-26
[2].刘国彬, 崔丽华.论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3] .云杉.文化自觉是基础——十八大报告文化亮点述评之十一[N].黄河新闻网, 2012-11-2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3卷
[5] .张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3
[6]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 2013-8-21
文化工程 篇2
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中,以动力电池(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驱动的汽车称为纯电动汽车,而以动力电池驱动的工程机械虽然也是纯电动的机动车,但还有不少工程机械,如塔机、施工升降机等是以交流电力驱动的纯电动机械。为了与以交流电驱动的纯电动工程机械相区别,本文对用动力电池驱动的纯电动工程机械称为动力电池工程机械。
事实上,以动力电池(传统铅酸蓄电池)驱动的工程机械早在数十年前就已存在,如蓄电池叉车(俗称电瓶叉车)。虽然电瓶叉车不耗燃油、零排放,但传统铅酸蓄电池是非密封的,电解液易泼洒、污染大,维护使用不方便,能量密度小、充电时间长,电池组重量大、体积大,这些缺点限制了传统蓄电池在其他工程机械机种的应用。近几年来,铅酸蓄电池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出现了阀控铅酸蓄电池、双极性密封铅酸蓄电池、胶体电池等新型铅酸蓄电池,它们无电解液体外泄的缺陷,免维护、能量密度增大、充电时间缩短,重量、体积减小。另外能量密度更大,重量体积更小的新型动力电池,如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也相继问世,大大促进了动电池工程机械的开发,应用机种日益增多。如俄罗斯“TETP” 公司开发的通用型市政工程电动车,以胶体电池为动力源,动力传动路线为胶体电池一直流电动机一液压泵~ 行走和作业机构。其中通过分动箱驱动2个液压泵,一为柱塞泵,供油给行走的轮毂油马达(左、右后轮各1);一为齿轮泵,供油给作业机构动作油缸。作业机构可更换,有装载斗(斗宽1m)、推土板(板长1m)、牵引重量250kg,最大起重高度2m、起重量150~200kg,车速~0km/h,连续作业时间4~ 5h。随机配充电器,可插电充电,可完成小型市政工程和住宅区环卫的装载、管沟挖掘、起重、拖运、推土、铲雪等作业。日本三菱~卡特彼勒公司开发的蓄电池驱动微型液压挖掘机,斗容0.02 m3,最大挖掘深度2860mm,无驾驶室,采用有线或无线遥控。我国天津商业大学开发了蓄电池运输台车,武汉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了蓄电池路面清扫车等。
创新工程项目文化 篇3
根据企业的特点
创新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路
管道局的主营业务是设计施工,工作性质以野外施工为主,工作战线靠前。对企业文化而言,工程前线有着最为丰富的实践内容,是发展企业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因此,我们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是工程建设一线,确立了企业文化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道工程专业化公司”服务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明确标准、宣传贯彻、推出成果、调研咨询、交流促进、总结推优”的工作方针,在工程建设前线全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明确标准,即出台《管道巨擘—CPP文化手册》和《管道巨擘—CPP文化手册实施细则》,为各单位开展工作明确了标准,提供了依据。宣传贯彻,即举办骨干培训班,组织宣讲团到工程前线对文件进行讲解和宣贯。推出成果,即召开“阶段性优秀成果推介会”。调研咨询,即在全局各单位和工程前线开展文化建设调研、咨询,对各单位文化建设开展进行了解。交流促进,即开展各单位的文化促进和交流活动,成立工作组,对工程前线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推优,即组织推出全局各单位和工程前线项目部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总结交流先进经验。
围绕工程建设目标
创新项目文化建设的内容
在国内外重点工程建设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就是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确保工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是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完善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夯实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论基础 重组后,管道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企业宗旨,并赋予其科学的理论内涵。为了使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内容更加饱满,我们针对管道工程建设的实际,为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企业宗旨,补充了更加具体的实践指导意义。
管道局的企业精神是“创新思维,实现超越,争雄国内,走向世界”。在工程项目中,“创新思维”就是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工程前线的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超越”就是在各种艰苦复杂条件下,如山地、水网、沙漠、黄土塬等,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新的施工工艺和方法,保证工程按期完工,实现自我超越。“争雄国内、走向世界”就是企业通过参建重点工程,在科技能力、装备实力、管理水平、队伍素质等方面,有大幅度提升,提升国际竞争力。
管道局的经营理念是“创造新优势,创造新商机,创造新活力”。在工程项目中,“创造新优势”就是在管理、施工等各个环节,要有新的突破,形成人所未有的特色。“创造新商机”就是建设一项工程的同时,注意收集周边地区的相关工程信息,掌握市场先机。“创造新活力”就是加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管道局的企业宗旨是“诚信,卓越,和谐”。体现在工程项目中就是以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认真履行合同,恪守承诺意识;严格、规范地按照国防标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流业绩,保持技术、管理等领先水平;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国内外地方政府、与环境等方面的和谐关系,达到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统一。
在工程建设中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叫响工程项目的口号。我们把工程建设目标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道工程专业化公司”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落实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企业宗旨,使之延伸为叫得响、过得硬、指导工程建设的精神口号,攻坚克难,创造佳绩。
——在涩宁兰输气管道工程中,全体参建职工,以“不拿第一就是败”的豪迈气慨,创造了国内管道工程建设12项新纪录。
——在兰成渝成品油管道工程中,全体职工以“踏破蜀道天险,攻克山地施工”的雄心壮志,征服了在黄土高原、秦巴山区,创造了山地施工法,保证了集团公司生命线工程按期完工投产。
——在西气东输工程中,管道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以“人生能有几回搏,西气东输不搏算白活”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战戈壁,跨太行,穿江河,克水网,创造了中国管道建设史上多项新纪录。
——在忠武输气管道工程中,为了实现“川气出川”三十年的夙愿,参建职工以“敢干天下险,誓为管道先”的气魄,攻克冷浸田烂泥塘,盾构穿越长江,填补了多项管道建设的空白。
——在西部管道工程中,我们对工程实行EPC总承包,在国内大型石油管道建设中尚属首次。我们以“创建EPC项目管理模式,打造阳光绿色精品工程”为目标,成功采用定向钻穿越仁寿山,开创了水平定向钻穿越山体成功的先河。同时,保护了仁寿山脆弱的生态环境。
——利比亚西部管道工程,在与世界著名的业主公司和监理公司合作中,我们“严格遵循国际标准,精心打造国际工程”,提前一个月完工,开创了外国公司在利比亚按期完工的先河。
——在哈中管道工程中,参建职工叫响了“大干一百天,拿下哈中线”的口号,解决了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低温条件下进行管道焊接的世界难题。管道将士爬冰卧雪,在正常情况下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跨国管道,不到一年就实现了竣工投产。
二是抓住队伍素质和形象建设,展示管道建设主力军的风采。在工程建设中,我们紧紧抓住队伍的素质和形象建设,对外展示管道局作为管道建设国家队、主力军的风采。
强化职工素质,打造名牌队伍我们按照内强素质的要求,采取日常教育、集训、工间轮训等多种方式,对全局职工,系统地进行政治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文化修养、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我们根据国际工程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职业教育培训的优势,联合天津大学,开设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托福英语、国际工程项目骨干等16个培训班,培训人数达到7 000多人次,截至目前,共有450人通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托福英语考试,2 687人通过了集团公司操作人员英语300句的考试。为了提前储备国际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我们委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北京石油大学,联合举办中加MBA 班,经过预审、托福英语笔试和面试,在全局范围内选派了38 名管理骨干参加学习。我们还开展了项目礼仪的培训,给各单位配备了光盘和书籍,并组织了项目礼仪知识竞赛,有效地提升了职工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施六个一形象工程,树立企业品牌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我们实施了“六个一”企业形象工程。结合企业实际,不断进行完善。
一个目标。打造世界一流工程,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道工程专业化公司而奋斗!
一面战旗。在我们承担的所有重点工程建设的工地,到处飘扬着鼓舞斗志的战旗。战旗上印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如西气东输东部水网工地的“西气东输桥头堡,水乡泽国缚钢龙”;黄河穿越工地的“艰难险阻何所惧,敢牵气龙过黄河”等,时时激励着广大参战将士的斗志。
一句口号。每个工程都有一个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都是新时期管道企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身工装。按照HSE管理体系的要求,设计制作了红色工装,胸前印有"CNPC"和“中国石油管道”标识。醒目的颜色确保了职工在野外施工中的安全,庄重的标识激发了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一块胸卡。胸卡正面印有职工的姓名、岗位和编号,党员、团员,还印有党徽、团徽,为的是让群众监督,随时随地激励自己,带动他人。胸卡背面印有血型、身份证号码和当地急救中心电话和项目部电话,方便了识别、联络和救助。
一面镜子。职工驻地置放“着装镜”。职工在上工地前照一照,不仅照穿戴,更是照自己的精气神,时刻注意个人形象。
制定形象标准60条。在广发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形象标准60条,包括:管理人员形象标准、科技人员形象标准、操作人员形象标准、施工现场形象标准等。每方面内容有10条基本要求,其中,人员形象标准对员工的仪容、举止、谈吐和行为等方面做了要求。施工现场形象标准对营地建设、区域划分、施工现场布置等做了规范。
拓宽工作渠道
创新项目文化建设的载体
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的影响,发挥文化对外树立品牌、对内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运用工程建设的载体,采用多种形式来推进工程前线的文化建设。
一是组织工程建设先进事迹报告团。每一项重点工程结束后,我们在系统总结和大张旗鼓表彰的同时,都要组织专题报告团,宣传在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2000年,组织了“奋战涩宁兰,再展管道风采”报告团;2001年,组织了“踏破蜀道天险,再创管道辉煌”报告团;2003年,组织了西气东输工程报告团,在全国总工会的率领下,到北京理工大学、燕山石化作报告;应邀在中国企业新纪录发布会、集团公司基层党建工作会等做专场报告。报告团这种生动、直观的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宣扬、传播了前线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是制作管道组歌,在全局唱响。我们在全局范围内征集管道工程建设的歌词,组织专家进行评选。在此基础上,由管道局局长、党委书记苏士峰作词,邀请著名作曲家吕远谱曲,创作了四首反映工程建设的歌曲,并录制成CD,在全局传唱。
三是组织慰问团。在兰成渝工程中,我们组织由职工组成的精干文艺小分队,自带音响器材,自制宣传条幅,上山下沟,活跃在基层一线。在西气东输工程中,我们特别邀请专业团体和知名演员,在工程前线演出9场,职工与演员同台演出,场面热烈,亲切感人,被职工誉为管道局的“心连心”活动,使前线职工备受鼓舞。
四是制作重点工程建设专题片。为西气东输工程编辑制作了14集专题片,涵盖了管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体现了管道局在西气东输设计、施工、科研、物装、运输等方面的全方位参与,通过媒体的播放,再现了工程建设的场景,展示了企业的风采,扩大了企业知名度,为工程建设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五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在前线因地制宜开展“帐篷文化”、“板房文化”活动。如开展了“情系西气东输”活动,组织了“友情、亲情、爱情,情系参战将士;斗志、壮志、立志,志在西气东输”的大型签名仪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开展前线的排球比赛;开展征文、摄影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凝聚了士气,调动了积极性,缓解了职工在前线施工的压力,为促进工程顺利实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几年来,管道局的企业文化在重点工程建设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重点工程中因为文化的作用而硕果累累。2003年,管道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4年,局长、党委书记苏士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十一五”,国内外重点工程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工程前线的文化建设,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道工程专业化公司而努力奋斗!
文化工程 篇4
一、在学术文化建设中传承仲景文化
面对中医经典教育在中医药院校需要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学校立足于中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 于2010年9月, 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了“仲景实验班”工程, 开办以继承仲景学术思想为主的中医传承型人才实验班, 以中医核心课程为主线, 突出传统、突出经典, 加强临床实践, 强化经典背诵, 探索一条弘扬“仲景之光”的办学之路。这一试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正在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具有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能力、具有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的中医专门人才。为继承和发扬医圣张仲景的思想, 传承仲景文化, 营造特色鲜明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成立有仲景学术研究所, 在《中医学报》开辟了《仲景文化》专栏。2010年4月至5月, 学校举办了“首届大学生仲景文化节暨第九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在仲景文化节开幕式上, 千名师生齐诵《〈伤寒杂病论〉序》, 在大学生中掀起了诵读经典的热潮。艺术节期间, 学校聘请中医中药大家和文化名人开展学术专题讲座20场, 举办中医经典、歌唱比赛等竞赛活动10多项, 参加人数2万余人次。通过这些活动, 加深了大学生们对医圣张仲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在教师的学术活动方面, 学校坚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大力弘扬学术民主、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 摒弃学术腐败, 创新和发展了学术文化。此外, 学校还举办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届仲景学术文化节”, 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仲景学术思想, 推动和促进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工作, 提升学校仲景学术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
二、在文艺产品开发中彰显传统文化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 学校充分利用50多年办学历史的优势, 积极开发中医药文化艺术产品, 宣传和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 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为宣传和弘扬首届“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原院长李振华教授所代表的老一辈中医专家的优良品质, 学习和继承他们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德医术和视病人如亲人、精究方术博极医源的精神, 启迪后人, 教育后学, 学校自筹资金于2010年8月与有关部门联合拍摄了电影《精诚大医》, 以李振华和众多中医泰斗的生活经历为素材, 以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为底蕴, 精心刻画了一代国医大师的艺术形象, 被业内人士誉为影坛上极为少见的中医大片。2011年3月, 《精诚大医》一举夺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启蒙电影奖”和“组委会鼓舞奖”。此外,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河南中医1958》目前正在紧张的拍摄中。该片记录了我国中医师承教育向院校教育转型时期, 老一代河南中医学院人在建校初期极其困难、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边学习医学知识、边建设学校的艰难历程。电视片真实地记录了从学校这些奠基人当中走出的一批德艺双馨、人民爱戴、饮誉省内外的全国名老中医, 他们中至今还有许多人依然默默无闻地在省内外各地为百姓解除病痛。观看电影《精诚大医》和电视文献纪录片《河南中医1958》将成为学校新生入校教育的必修课。
三、在环境文化建设中突出中医文化
在环境文化建设中, 学校通过设计和建设幽雅别致的校园人文景观, 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矗立在老校区的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医药大家的雕像、长达50米的中医药文化碑廊和历代名医名言, 塑造了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在新校区文化建设中, 通过中医特色校园文化工程整体设计, 与新校区各项建筑工程浑然一体、交相辉映。赋予天一湖文化内涵, 点缀山石、花木, 建设水文化景观, 以彰显校园的灵性美;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别树立了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塑像, 在北大门内建设了“中药百草园”, 在教学大楼走廊悬挂了历代名医的画像, 在教室和学生活动中心张贴学校退休教职工为学生书写的以中医经典和格言警句为题材的大幅字画等, 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浓厚气息。在学生宿舍和食堂墙壁上悬挂了大批人物画、山水画、油墨画,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心智, 成为学生增长见识、优化人格的源头活水, 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此外, 学校还计划通过建设河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草药植物园等工作, 使学校成为人们了解河南中医药文化的窗口。
四、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先进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 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 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多年来, 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 努力打造诚信自强的育人品牌, 坚持“立德铸魂、培养德术兼备的中医药人才”的办学理念, 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发挥国医大师、教学名师等的示范作用,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 积极建设优良的教风, 以人为本, 铸造了爱与责任相统一的新时代师魂。同时,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强化教育引导, 增进师生共识, 创新方式方法,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涌现出了以“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王一硕和“全国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 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广大青少年的积极效仿, 大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诚信自强、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继王一硕、白云苹等大学生先进群体之后, 在学校学生中又涌现出到四川灾区做抗震救灾志愿者、荣获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的邱永华, 勇斗拦路抢劫歹徒的陈子涵, 智擒拐卖儿童犯罪分子的李萍, 带着弟弟上大学的张瑞娟, 在禽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期勇挑重担、主动请缨到隔离门诊工作的贫困县志愿者郑五洲,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苏国磊、白丽萍、白丽娟等一批新的优秀大学生先进典型。2011年5月, 双胞胎姐妹白亚平、白亚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并获得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提供的“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文化产业提质工程 篇5
打造健康旅游品牌
腾冲县立足自身旅游资源,以“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确立了建设“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和“世界腾冲,天下和顺”的形象定位,着力抓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加快实施旅游文化产业提质工程,打造健康旅游品牌。
一、树立大产业发展意识。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旅游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重大项目责任考核制、试点工作督查制、领导挂钩督办制和现场办公会议制;在项目推进中坚持一个项目有一个班子抓落实、一笔经费作保障、一个责任状进行考核、一个现场办公会保推进。
二、旅游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一是世纪金源国际高尔夫旅游度假村快速推进;二是红塔五星级酒店前期工程完成顺利;三是腾越翡翠城项目工程全面开工;四是火山景区综合配套项目及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五是热海养生阁及温泉酒店项目顺利进行;六是和顺古镇综合配套项目的古镇温泉酒店项目现已开工建设,22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正在进行扫尾工作,三个牌楼和图书馆、文昌宫、抗战馆的灯光及监控系统安装工程已完成;七是腾冲云
四、不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一是分别在“春节”、“十一”期间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景区安全检查,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治理、旅行社规范经营等系列活动,对外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并依法查处了一批导游违规出团、降低服务质量等违规行为;二是以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车辆为依托,强化规范整顿工作,确保旅游市场秩序不留死角;三是强化了行业自律,成立了旅游协会,制定了自律公约,并倡导行业普遍遵守。
五、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全县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实施新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为契机,加强旅行社业主及导游的培训,贯彻实施好新条例;二是举办“导游大赛”、“微笑之星”等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技能。全年共面向导游、景区讲解员、酒店、餐厅、购物等服务人员培训15期,共3031人次。
文化工程 篇6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改革创新是动力。文化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显著标志;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把中央精神与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两个率先”,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又要有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一要大力加强科学理论引领。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引领必须超前一步;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必须跟进一步。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面向“两个率先”的理论创新,使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推动江苏科学发展的思想库。二要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当代中国,从精神层面来讲,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实践层面来讲,主旋律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到江苏,集中体现为推进“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要紧紧围绕这个主旋律,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而不懈奋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牢记重大使命,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主流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释疑解惑统一起来,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思潮、疏导公众情绪、增进社会共识。特别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快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把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努力探索建设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途径,总结推广镇江加强互联网属地管理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三要大力铸造新时期江苏精神。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有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创”精神,才有了江苏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江苏人民具有独特的人文特质,比如崇文而不尚空谈、圆融而不惧竞争、内敛而不失大气等,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进取心、拼搏劲有增无减,开拓本领、创新能力愈来愈强。这些都是江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我们既要继承好、弘扬好,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由“三创”拓展为“三创三先”,就是“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这是全省人民励精图治干事业、锐意进取闯新路、敢于超越争一流的精神升华。要在全省深入开展新时期江苏精神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大力宣传“三创三先”典型,鼓励“三创三先”实践,让“三创三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四要大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提高全民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放大“双百”、“双50”人物示范效应,设立“江苏好人榜”,不断推出各类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大力开展“爱祖国、爱江苏、爱家乡”活动,引导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单位里做一个好工作者、家庭中做一个好成员。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江苏人。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协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区域文明城市群和文明城镇群。
二、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既包括基本文化需求,也包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满足这些文化需求,必须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做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我省各级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形成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体系。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在实现服务体系硬件建设广覆盖的同时,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在“重内容、强服务、受欢迎”上下功夫。要深入研究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努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鼓励文化单位开展面向农村的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点。群众自发自主、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要在引导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积极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高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培育基层特色
文化品牌。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过去五年增速高于GDP增速、高于服务业增速,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3.4%。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载体,也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围绕打造全省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加快文化产业扩张,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工作中更加注重“三个突出”:突出培育特色。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产业,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在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广电网络等优势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实力,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在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突出龙头带动。把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推动各地、各行业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要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业,打造资本市场的“江苏文化板块”。突出集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统筹规划,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群建设。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内容优先、自主创新的发展原则,强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三、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同步推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于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既从生产关系层面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又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更大力度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哪里有真正的改革,哪里就有蓬勃发展的生机。江苏的文化建设因改革而出名、因改革而得益,但深化改革、巩固成果、促进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对照“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推动江苏文化体制改革从“盆景”走向“百花园”,从“试验田”走向大面积“丰收田”,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不能简单地“翻牌子”,更重要的在建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能走形式,关键在增活力。对已经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单位,重点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加快构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发展活力强、综合实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要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要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科技进步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催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和大量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科技型文化企业,带来了文化生产力的新飞跃。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把文化领域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江苏文化和科技的双重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跨越发展。要创新文化发展业态,大力培育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营销环节,以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赢得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要创新文化表现形式,鼓励我省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产品艺术感染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和自主品牌,在满足群众现实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引导和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要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大力支持省主要媒体拓展网络多媒体、移动多媒体等传播载体,建设云媒体电视内容集成平台,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四、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加快建设江苏文化高地
江苏自古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有三部出自江苏作家之手,近代江苏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站在文化高峰、引领时代风骚的名家大师。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也要给后人留下时代的文化记忆。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呼唤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以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大厦,以文化精品引领文化繁荣,加快构筑新时期江苏文化高地,创造更多更好的江苏文化品牌。一是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培育“文化名家”和“五个一批”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尤其要采取特殊政策,培养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创作出名人、演出出名人,造就更多的名家大师。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既要打造人才高峰,又要夯实人才基础。青年文化人才是最富有创造活力的群体,要切实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放手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担当重任、茁壮成长。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薄弱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生根开花。二是着力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我省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像《人间正道是沧桑》、《推拿》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还有很多艺术门类相继获得全国大奖。要继续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保持文学、美术、书法、民乐、戏剧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推动和扶持社科、新闻、出版、影视、音乐、舞蹈等门类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就是反映人民心声、体现时代要求的产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城乡基层去,从群众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挖掘题材,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展示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努力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要善于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加大包装、宣传和
推介力度,使之面向大众、走向市场,真正转化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三是着力营造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只有体制活、环境优,才能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江苏历史上名家辈出、名作不断,主要得益于崇文重教的社会环境。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方针,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文化人才成长、流动和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鼓励艺术创作不同形式和风格竞相发展、艺术理论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文化发展不同品种和业态积极创新,重奖那些在国内外荣获大奖的杰出艺术家,大力宣传那些对文化建设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使江苏成为文化人才最适宜创造和发展的地区。要建立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和作品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尤其对从事原创的作家艺术家,要真情呵护、特殊关爱,使他们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出得了精品。
五、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新。江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楚汉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大家园的瑰宝。提升新时期江苏文化影响力,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文化就没有活力。要大力弘扬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之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昆曲、评弹、扬剧、锡剧、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加大南京云锦、宜兴紫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二是特色优势和开放优势相结合。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创新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充分利用江苏对外开放优势,推动江苏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传统文化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的叠加效应。扩大对外文化宣传,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文化交流,充分展示江苏文化发展的成就和特色。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产业基地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更多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等形式在海外兴办实体,大力实施苏版图书、优秀影视作品海外推广计划,推动江苏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三是整体提升与打造品牌相结合。一个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承载着历史记忆,体现了时代风貌,是区域文化实力和特色的集中反映。要在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高标准设计、大手笔运作一批标志性的重要文化建筑和文化产品,提升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擦亮文化展示窗口,打响文化建设品牌,扩大江苏文化影响力。
文化工程 篇7
一、文化共享工程对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将公共文化产品展示给公众, 促使公共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行为以及相关系统和制度的总称, 在保证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以及整体素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起到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以及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重要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体现, 而且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催化剂成效。
长时间以来, 新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缺乏, 教育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低下, 这种现状促使农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匮乏, 对于文化信息的传播有阻碍的影响, 不能及时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而文化共享工程对于新疆农村风貌的改善、公共文化建设的完善以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一项惠民工程。首先, 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借助于乡镇、各市 (县) 支中心、行政村 (社区) 基层网络点的普及, 开辟出了一条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文化共享渠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 基层群众就能够享受到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以及文化教育资源, 在汲取了致富信息的同时开拓了视野, 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其次, 文化共享工程一直以来都践行着便利性、公益性、基本性的原则, 其出发点在于促使公民对文化需求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在促使数字鸿沟消除的前提下缩小城乡差距, 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所谓的公平性原则就是每个公民在享受文化服务、汲取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 都拥有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以及机会的享有权利。实施农村文化共享工程, 能够促使更多的文化成果得以普及和推广, 促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成果, 乡镇以及基层文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等服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和改革。
二、新疆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启动于2006年的新疆文化共享工程, 截至2010年底, 已经逐步建立了101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7个市级支中心、1个省级分中心以及89个县级支中心, 服务累计数超过了2000万次, 且各类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104TB, 所有资源都是借助于光盘拷贝、国家中心网站、移动硬盘、省中心网站等手段共享的, 以这种方式提供给基层服务点以及各级支中心运用。2010年, 全疆形成了县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100%覆盖。2012年, 喀什地区进行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设备配送, 2013年全区部分村级服务点进行设施设备的配送和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实现了文化资源信息信息全覆盖。新疆分中心积极探索共享工程的服务模式以提高共享工程利用率。同时为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 推动新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6月22日, 在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期间, 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联合协办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援疆行动”正式启动。从此以后我区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它标志着新疆县级数字图书馆开始起步。
2011年10月, 新疆分中心全疆范围内启动“农民工买火车票”活动, 鼓励和引导农民走进书屋。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与改革, 完善了长期以来基层群众文化信息资源缺失的现状。但应当看到的是, 基于各地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的建设还没有跟上相应的步伐, 专职工作人员以及运行经费的缺失、传播渠道不够丰富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完善等原因, 不少农村还没有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所带来的便利。
(一) 共享工程服务点的社会认知度低, 建设不够健全
各地区的信息水平、文化水平都存在差异, 相应的文化室、文化站仅仅是摆设, 而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建设借助的是县级图书馆, 乡村级别的依靠的则是相应的文化站,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共享服务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 相应的软件的安装和调试都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得以完善。
(二) 网站信息不够完善、资源利用率低
当前共享工程长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资源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存在不足, 村、乡镇、县、市和省的资源共享体系仍然不够健全, 这就导致了相关网站的信息更新不够及时, 资源的利用率得不到提高。
(三) 工作人员和运行经费的保障措施缺乏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已初具规模。还有2011年免费开放资金的落实到位有力的保证了共享工程的建设。然而有些政府不够重视, 相应的经费没有得到及时充足, 共享工程的设备维护经费的来源以及管理人员的编制与经费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完善和解决。
(四) 管理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于各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而目前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从事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 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专业人员匮乏。大部分南疆县级图书馆甚至没有计算机操作人员, 都是依靠外聘计算机公司人员或区图书馆技术人员来维护。
三、文化共享工程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路径分析
共享工程建设长期以来所运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 相对来说制度比较落后。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也比较僵化, 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应的服务质量和体系都还不够完备, 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文化共享工程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创新管理体制。所以新疆要结合当地发展特色, 调整好各方面的人员、资源和技术所存在的矛盾, 强化对项目的评估与监督, 并且不断地创新相关的服务项目, 为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提供活力。
(一) 重视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基层群众的认知程度。其一,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将该工程融入到地方的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去, 同时各地方负责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等宣传方式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二, 做好文化共享工程, 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不断地强化公共文化建设, 抓住文化建设的先机。
(二) 加强资源征集和资源数字化工作, 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资源建设始终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为全面推进资源建设工作, 自治区分中心在“十二五”期间, 每年要完成1TB的资源征集、资源制作任务, 同时还要重点搞好我区特色文化资源尤其是维、哈、柯等少数民族各类适用资源的建设。希望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要从分发挥地方的各类资源优势利用共享工程平台报送优秀节目丰富我区共享工程资源内容。同时, 继续加强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计划, 实现优势互补, 互惠双赢。
(三) 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文化共享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强力保证就是要建立一支业务熟练、服务优良、管理规范以及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队伍, 首先, 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通过选拨事业心强、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乡镇文化专干、大学生村官、县中心、村级小学校等工作人员, 将其纳入到共享工程的服务体系中去, 不断地提高各个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和能力, 以便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加贴心的帮助和指导。其次, 要充分借助于光盘教学、卫星广播、集中授课和网络互动等手段, 不断地提高基础服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 为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 扩大服务覆盖面, 创新服务工作方式
文化共享工程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区地级分中心、各市、县 (区) 支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应当在更大范围内将组织活动、建设内容、服务方式以及宣传活动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取以卫星网、互联网、移动存储、光盘、移播宝等多种传输途径, 创新服务模式, 开展服务创新, 努力打造共享工程服务品牌, 结合全民读书月、文化六进、百日文化广场、学习型社会、党组织建设、“双语”教育、农牧民科技培训、农副产品网上营销等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 实现人人共享, 时时共享的新模式、新目标。为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借助于便捷、优质的服务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到工程中来, 增强工程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 将基层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运用流动服务和阵地服务相结合的手段, 不断地拓展服务内容, 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强服务质量。同时开展特色的技能培训、咨询服务、各类知识讲座等, 不断地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出发点,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群众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 让他们熟知相关的工程知识和内容, 让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 在此进程中促使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更大的程度上得以满足, 扩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影响力。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优势。
(五) 建立建设、管理、服务、监督和保障发展机制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弘扬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 惠民工程。积极建立各级组织机构, 政府进行统一领导, 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同时今后在开展工作的进程中, 要不断地强化协调与沟通, 与农业、广电、组织、电信、财政一级教育等部门作好协调工作, 共同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简报:http://www.xjwhgx.cn/
[2]崔建飞.共享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J].图书与情报, 2007 (5) , 17.
[3]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要文件汇编[Z].
文化工程 篇8
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其阶段目标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类型工程师。
1 灌输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1.1 培养标准与工程教育的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规定了应用型工程师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共11条标准。不但规定了应用型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对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素养、安全服务意识、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整装待发”的工程师。目前很多院校实施了CDIO工程教育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手段。杨叔子院士指出:“CDIO是工程文化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思想与模式。文化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A/D转换器的发明者伯纳德·戈登指出:“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领域不限于科学或技术,学习历史、经济、心理、文学和艺术可以增加对社会演变的理解,这种理解能够提高工程师贡献的价值”。工程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工程的基本技术和知识,而且必须在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和法律等“大工程”系统中进行。
1.2 全面开展工程文化教育
工程文化是社会环境、工程活动过程以及参与者相互作用下的复杂总体,包含着丰富的元素。它涉及文化学、工程学、建筑学、历史学、文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制造学、环境学、法学等多学科;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交融生产、流通、消费等多环节。工程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工程文化的熏陶,认知工程的含义,理解工程,树立工程文化的理念,在未来从事工程活动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将所学到的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并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写作、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1.3 注重培养工程意识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现代工程意识内涵丰富,主要是指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等,其他还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全局意识、效益意识、优化意识、市场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等等。
1.4 端正个人态度和培育良好的特质
包括正直、责任心、好奇心、勇于承担风险和变通性等。一个工程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设计成果的质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是一个资源团队的领导者,需要在个人胜任能力、容忍度和督导能力各方面赢得项目团队的尊敬。成功的团队领导需要好奇心和勇气才能达到创造与创新。
1.5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即有创见的思维,其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是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思维。创新思维以批判思维作为基础和前提,它亦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与催化剂。批判性思维首先倡导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欲望和形成创造性品格,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创造性思维逐步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大学生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6 精神的执著与智慧的变通
牛顿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CDIO中强调努力和紧张工作,关注细节的重要性,也要有应变的能力。执著的背后,需要毅力和耐心。在执著与变通的辩证法中,执著不是执迷不悟,不是墨守成规。执著是发动机,而变通是方向盘,要执著而不要固执,要变通而不要变化无常。变通需要有对原有规则的怀疑,需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开阔思维,寻找多种渠道来解决问题。
2 注重工程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2.1 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
工程素质是指工程师在他们构思、设计、实施与运行工程任务的完整过程中,应该或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属于技术性素质方面的要求多于非技术性素质方面的要求。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是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使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体现在教育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2 全面提升工程能力
所谓工程能力,主要是指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个人的能力包括思维方式、如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求、系统思维和批判及创造性思维。一个真正的工程师的重要能力实际上就是有步骤的在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他将科学和学科知识与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在学习与经验中所获得的判断力相结合。
2.3 践行行为准则与职业道德
在大学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要在智力上获得成长,而且要在心理和社会意识上得到成长。注重学生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使所培养的工程师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了解国家法律、技术法规和技术政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在某一方面了解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并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研究。接受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
2.4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工程观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工程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价值观、工程系统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价值观的基本思想是以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人类福利价值创造,这种价值观体现了价值综合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建立以工程品质为核心的工程文化价值导向。
2.5 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CDIO工程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锻炼团队精神,培养CDIO能力
2.6 善于交流与表达
交流包括交流的策略,交流的结构,书面交流,电子和多媒体交流,图表交流,口头表达和人际交流等。大学生要加强写作、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工程成就总是在集体的环境下取得的,无论作为一个领导者还是作为一个跟随者,沟通交流能力都变得极为重要。
2.7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工程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引导功能、教育功能、塑造功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2.8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研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优秀职业道德、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融会工程、科学、艺术、管理、经济、环境、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能力、方法与理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3 强化工程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1 实施“3+1”模式,校企深度融合
培养工程师需要校内和校外两个工程师培养体系,应用型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采用“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让学生做中学”。在企业学习阶段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了解机械工程行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竞争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3.2 全面了解企业文化
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感受多样的企业文化。工程师必须懂得在企业与商业环境中有效地进行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创建与运行。要做到这一点,工程师需要在任何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中能够理解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的能力,并懂得以企业家的方式发挥作用。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对社会与工程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及对历史、文化和全球情况的广泛了解。
3.3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依赖于更多的实践,包括成功的激励与挫折、失败的冲击与磨炼。学生创造志向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均有赖于试验、实验、设计、制作、论文撰写、学生科研等实践性活动的开展。注重培养学生协调工作的能力、工程综合实践能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探讨工程文化教育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作用,对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文化,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叔子.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2](美)克劳雷等著.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文化工程 篇9
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截至2012年12月底, 全省共有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机构180个1, 达到国家评估定级相应等级标准的97个 (含评估定级后拆除的邯郸市群艺馆) ;公共图书馆机构172个, 达到国家评估定级相应等级标准的101个 (含评估定级后拆除的张家口市图书馆) ;博物馆 (纪念馆) 92个;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2212个, 覆盖了全省乡镇 (街道) 总数 (2224个) 的99.46%, 其中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979个, 达标 (面积300m2) 1652个, 达标率为83.48%。列入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二五”新建和改扩建规划的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完成1407个;农村文化室25000余个, 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1.2%;社区文化活动室2824个。多数县、乡镇、村都建起了相应规模和功能的文化广场。总投资3.1亿元、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河北省图书馆新馆已经建成并面向社会开馆运行, 总投资1.586亿元的省群艺馆新馆已经立项, 并完成外观设计, 正在进行拆迁建设。
(二) 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推进。
全省共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中心 (技术平台) 和基层服务点45000余个, 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的服务网络架构。“送书下乡工程”先后为全省40个国家级贫困县图书馆和435个乡镇图书馆 (室) 赠送农村适用图书60多万册。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 为基层配送了66台流动舞台车。为全省18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价值9030万元的设备器材。各级群艺馆、文化馆 (站) 积极开展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 在全省各地共建立音乐、美术、书法、戏剧、舞蹈等各类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1355个。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了分馆、馆外服务点300余个。扎实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 全省各级美术馆、图书馆、群艺馆 (文化馆) 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实施免费开放。近年来, 我省各级文化馆 (站) 年举办展览5000多场 (次) , 接待观众达240万人 (次) , 年组织公益性讲座1485个, 观众10余万人次;各级公共图书馆年总流通1000多万人次。
(三)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各级文化部门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依托各类文化设施, 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 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中国吹歌节、中国 (唐山) 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品牌节庆活动;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燕赵少年读书活动”“一县一品”基层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河北省特色文化广场、“基层文化之星”“河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河北省百佳乡镇综合文化站”创评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 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 各地也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活动, 如邯郸市的“中原民间艺术节”“欢乐乡村”系列文化活动, 石家庄市的“农民文化艺术节”“鼓王争霸赛”“千人大比舞”, 邢台市的“邢襄大舞台”百场惠民演出, 沧州市的“狮城读书”, 唐山市的“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全省“一县一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也已基本形成。
(四) 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
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并出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命名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证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已被列入省人大立法规划, 有望年内出台;《河北省群艺馆、文化馆服务规范》正在征求意见中。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量薄弱。
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各级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建设与使用数量不足、质量偏差, 利用率偏低, 总体上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数量不足, 一些市、县 (市、区) 尚无两馆。全省11个设区市, 还有1个市没有图书馆 (张家口市) , 2个市没有群艺馆 (邯郸市、廊坊市) ;172个县 (市、区) 中, 还有11县 (市、区) 没有文化馆, 占总数的6.40%, 18个县 (市、区) 没有公共图书馆, 占总数的10.47%;19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尚有327个站舍面积低于文化部规定的最低建设标准300平方米, 不达标率16.52%;达到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三级站建筑面积标准400平方米 (中部地区标准) 的更是寥寥无几。二是评估定级上等级馆的比例偏低。我省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两馆”评估中一级馆分别只有21个、12个, 占比分别只有11.66%和6.9%, 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比例较低;在现有的群艺馆、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中, 仍有84个群艺馆 (文化馆) 及71个公共图书馆未达到国家评估定级标准, 分别达到总数的46.67%和41.27%, 将近半数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还很难为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基础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情况严重。公共文化设施的馆舍陈旧老化,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馆舍建成年代久远, 有些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挤占挪用现象。公共文化单位没有产权的群艺馆 (文化馆) 80个, 占总数的44.44%;没有产权的公共图书馆70个, 占总数的40.70%;未配置电子阅览室的公共图书馆62个, 全部为县级馆, 占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的36.04%。四是服务能力和质量不高。据统计, 2012年全年没有举办过任何活动的公共图书馆 (包括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班等) 52个, 占总数的30.23%;全年无购置新书的公共图书馆89个, 主要集中在县级图书馆, 占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的51.74%, 超过总数的一半;公共图书馆无网站或网站访问量为0的146个, 占总数的84.88%。全年组织文艺活动低于12次 (含0次) 的群艺馆 (文化馆) 24个, 占总数的13.33%;全年无品牌节庆活动的群艺馆 (文化馆) 131个, 占总数的72.78%。全年未组织文艺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 占总数的5.16%;组织文艺活动少于12次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420个, 占总数的64.20%;组织文艺活动超过100次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13个, 占总数的0.59%。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管理与服务方面的“短板”日益突显在我们面前。五是馆舍闲置, 利用率不高。2012年全年流通总人数为0的公共图书馆19个, 占总数的11.05%;开架书刊为0的公共图书馆49个, 占总数的28.48%;藏书量为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473个, 占总数的21.38%;藏书量少于1000册的乡镇综合文化站339个, 占总数的15.33%。有些地方政府投入高额资金建设的文化设施, 在验收达标后, 后续工作跟不上, 使其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只有遇到上级部门检查、视察等情况, 才重新开启场地“亮个相”。个别地方的社区或农村文化设施服务内容单一, 甚至单纯成了打麻将、斗地主或下象棋的棋牌室。
(二) 文化惠民工程资金紧缺。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转投入不足。2012年全省无购书专项经费的公共图书馆97个, 占总数的56.40%;全省无业务活动专项经费的群艺馆 (文化馆) 82个, 占总数的45.33%;全省无业务活动专项经费的乡镇综合文化站697个, 占35.5%;业务活动经费在0.2万~0.9万元之间的48个 (业务活动专项经费最小额为0.2万元) , 1~9.9万元的1430个, 10万元以上的仅3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缓慢。目前, 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虽已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架构, 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 各级财政大多数没有配套资金, 仅依靠中央补贴的一半资金, 设备更新、运行维护、专职工作人员保障等经费没有任何来源, 致使相当多的基层服务点建成之日即为瘫痪状态。二是“三馆”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尚未到位。2011年初, 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按级别为省、设区市、县 (市、区) 、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给予免费开放资金补助。根据《意见》精神, 我省属于中部地区, 中央补贴一半, 剩下的由地方财政配套。目前看来, 多数地区, 特别是县 (市、区) 以下单位免费开放资金仅为国家拨付资金和省财政的部分配套资金, 很多地方根本没有配套, 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将国家拨付专项资金交付免费开放实施单位, 甚至挪作他用。
(三)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者多集中在省、市级公共文化单位。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高水平人才奇缺, 并且人员结构老化严重。2012年数据显示, 全省公共图书馆共有从业人员1852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29人, 副高级职称168人, 中级职称564人。从分布情况看, 省级1个馆拥有正高级职称10人, 占34.48%, 副高级职称41人, 占24.40%;11个市级馆共有正高级职称19人, 占65.52%, 副高级职称75人, 占44.64%;160个县级馆均无正高级职称人员, 有副高级职称52人, 仅占30.95%, 平均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仅有副高级职称0.33人。有4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中级职称。全省群艺馆 (文化馆) 共有从业人员2507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50人, 副高级职称231人, 中级职称743人。从分布情况看, 省级1个馆拥有正高级职称5人, 占10%, 副高级职称16人, 占6.93%;11个市级馆共有正高级职称27人, 占54%, 副高级职称87人, 占37.66%;168个县级馆均无正高级职称人员, 有副高级职称52人, 仅占30.95%, 平均每个县级文化馆仅有副高级职称0.33人。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4440人, 其中专职人员2002人, 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5.09%;在编人员1566人, 占总数的35.27%;共有正高级职称21人, 占总数的0.47%, 副高级职称23人, 占总数的0.52%;中级职称400人, 占总数的9.01%。公共文化服务各单位亟需补充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年轻人才, 培养后备力量。二是用人机制不完善。文化工作队伍是开展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 需要具备尽心尽责的工作作风、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较高文化修养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省、市两级公共文化单位相对好一些, 然而县一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状况就不容乐观了, 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而且人员随意性、流动性大, 队伍不稳定。致使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不专职、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情况较为严重。如某县一乡镇综合文化站, 只有一名兼职管理人员, 同时兼管人大、政协、人口计生、妇联、团委等工作, 不能把精力集中在文化工作中。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全省仍有11个县级文化馆、5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仍有10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未安排专职管理人员, 占乡镇 (街道) 综合文化站总数的47.51%。三是奖惩激励机制缺失。“铁饭碗”“大锅饭”思想仍然存在, 同时, 对那些想要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文化工作人才来说, 由于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很难调动起积极性, 导致有限的文化工作队伍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 影响了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文艺人才分布不均, 大多集中在城市, 广大农村地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文艺人才本来就不多, 而这些稀缺的农村文艺人才又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导致农村缺乏文艺团队;已建的文艺团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 人心不稳, 文艺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 文化政策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我省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出台, 全社会形成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良好氛围。但是, 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认识水平等制约, 长期困扰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制约因素并未根本消除。一些基础性问题依然存在。现行政策体系与文化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与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不匹配。国家出台的《国务院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造成很多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拆除后重建没有保障, 有的建成即不达标或由于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原因不能发挥其应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此外,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执行不到位, 致使基层文化队伍数量匮乏, 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事业发展。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人民至上的思想,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设、管理和使用好各类公共文化设施,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笔者建议从“建设”“利用”“队伍”“投入”四个方面入手, 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为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一) 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善省、市、县、乡 (街道) 、村 (社区) 五级文化设施网络。
适应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 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 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公共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 分年度对那些设施设备落后, 当年又无力新建或改扩建的市、县两级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进行适当补贴, 加以维修或升级改造, 尽量适应当地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全省尚无群艺馆 (文化馆) 、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 (社区) 文化活动室的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进行全面调查摸底, 统筹规划, 制定分年度建设规划, 争取早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形成完备的省、市、县 (市、区)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二)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范化管理, 努力提高利用率。
一是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和政府主导性原则。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应该坚持公益性原则, 坚持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 完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 精心策划群众需要、扶贫扶智的文化引导活动, 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化服务内容, 让广大人民群众“唱主角”,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 (站) 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并不断丰富免费开放内容, 创新免费开放形式。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都应设置方便残障人士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文化生活, 打造活动品牌。以“燕赵群星奖”“冀图讲坛”、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等活动为龙头, 打造和推出一批公共文化示范区、群众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项目。三是强化公共文化建设与服务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认知度。重点宣传免费开放的惠民政策、本土文化特色及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等。创新宣传形式, 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网络、报纸、电子屏幕、宣传橱窗、流动舞台、文艺团体等资源, 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受众率,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群众了解公共文化设施, 找到并熟悉走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门”。
(三) 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从政策上、制度上强化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交流和奖惩力度, 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为公共文化设施的良好运行和文化惠民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要求, 为各级公共服务单位、特别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二是采取多种形式, 合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 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经验,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合理采购社会、企业的人才资源, 用更加专业化、现代化的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另一方面, 还可动员企事业单位、学校、党政机关与各基层公共文化单位挂钩结对子, 并建立长效机制。共建单位可派出有一定文艺特长、文艺爱好或有文艺组织能力的人员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 同时, 也可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阵地设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形成共利共赢的局面。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招募文化志愿者, 建立机构, 开展服务。
(四) 加大投入, 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文化事业投入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古籍保护等财政资金投入、管理和使用制度。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 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二是引入多种资金投入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 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拓宽投入渠道,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全省社会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3]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定级资料汇编.
[4]关于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化馆 (群艺馆) 评估定级结果情况的通报.
[5]河北省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情况概览.
[6]关于我省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
文化工程 篇10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历史过程,二者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塑造、引导、规范功能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和规格,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能引领职业教育学生规范、诚信、责任意识的养成,引导毕业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建功立业,奉献社会。
(一)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对话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成长、建设、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群体观念、团队意识以及与之相吻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企业成长、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积累与价值观的升华,并且被全体职工所认可、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套行为方式。由于企业负责人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宣传引导和其他职工的自觉践行,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提炼升华,目的在于使企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强大的发展活力、规范的发展流程、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激励引导全体员工为之勤奋工作、作出贡献。这无论对于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还是对于优化企业的运行效率、培育企业精神和员工思想道德风貌以及工作作风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形态,其核心就是培育塑造员工的规范、诚信和责任意识,引导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法、奉献社会。
工程文化是工程事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社会现象,是工程文明的产物,和谐工程文化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工程学科与人文学科、工程思维与法学思维、工程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融合和相互协调的一种良性有序状态。工程文化演进的过程应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织、对话、交融、共赢、和谐运行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法学思维、法学理论应渗透到工程思维和工程理论中,两种思维、两种学科的相融沟通、相得益彰,促进和谐工程文化的不断进化。优秀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对话,正是职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然路径。
(二) 工程文化价值与工程法律意识教育
工程法律意识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价值教育。工程法学属于工程文化中构建和谐与秩序的规范、标准与程序。没有和谐文化的工程缺少思想内涵与价值。搞工程的人不具备法律知识,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这必然会潜伏着巨大社会风险,比如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工程成本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还有很多法科出身的人包括法律职业者在内大多不懂得工程技术规范、标准、流程,法律职业者在涉及工程技术纠纷案件面前,总觉得无能为力,望而却步,丧失了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导致这两种情形的出现的原因在于,在很多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不重视人文学科特别是法学学科教育的渗透影响,不注重科际资源整合,把法律教育看做是一个附属产品,置其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同样,文科类院校尤其是单一学科院校学生,缺乏工程文化的熏陶、培育,缺乏工程技术知识的培训和工程思维的锻炼。工程法学教育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由此看来,工程文化教育与法律文化教育应相互融合、充分沟通对话、统筹协调发展。工程文化教育为法律文化教育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为法律教育搭建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法律文化教育为工程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准备,促进工程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文化之期待: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过程应体现这样的要求,满足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指出,职业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使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还应“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我们应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使这一理念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不同,高等职业教育 (1) 与传统的学术型或者理论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具有很多自身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方法和举措,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重大战略转型调整,传统高职法律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互动”,“重阐述、轻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愈发不能适应,唯有重新“洗牌”,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借助工程学科的平台,与工程学科共享资源、“互利共赢”,寻求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才能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所培养的复合型、实用型法律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才会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工程文化之培育: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变革
(一) 工程法学之于工程文化: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1.“专业+产业”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正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调整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类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尤其是特色专业,一般要与当地行业、产业特点密切联系。
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应以一定学科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来设置专业,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则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规格不同,同时体现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的专业规格必须要体现对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工程法学教育实现了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两大学科的共同繁荣发展,更有利于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培育成长,使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二) 工程法学之于工程文化: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然性
1. 工程法学的学科属性。工程法学是一门边缘性法学学科,是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融合,是以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这一学科将工程领域中的规范、标准问题法律化、制度化,使各个工程领域都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应是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工程领域属于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规范的范畴,其调整的对象涉及工程领域中多重法律关系。工程法学是各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促使工程思维与法律思维有机融合,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
2. 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弊端。科学发展观是工程法学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谋求法律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法律教育要是钻在象牙塔里搞“经院哲学”,或者只搞理论上“空对空”的烦琐论证,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工程文明的兴起以及工程文明的繁荣、健康、和谐发展,呼唤传统法律教育与其同步伐、同进程、同发展,要求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更新换代。在工程文明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工程法学教育自觉地适应了社会条件发展变化,一方面,在工程法学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专多能、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满足了工程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了我国工程事业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实践证明,法律教育只有与具体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与工程事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健康、科学、和谐地发展。高职法律专业建设亦应摆脱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束缚,自觉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自强图新,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四、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融合共生的社会理想:职业教育之历史使命
(一) 和谐社会亦是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民主法治中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应是工科学科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工科各个领域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开展法律意识培养与教育,法制建设是工程事业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就要大兴土木工程,筑楼、建桥、修路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以公路交通工程为例,公路作为国家公共产品,它的规划、建设、养护、经营、使用、管理各环节,都有自身的质量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通晓这些规范和标准,保证公路交通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由此看来,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标准的设立和法治文化的培育。
(二) 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
法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环节。在工程领域应大力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既精通工程技术、工程实践,又知晓工程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工程法学教育作出相应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回答,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到最适合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最有利于工程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来,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法律素养较高的工程领域专业人才,这既是公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使然。
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不断磨合的过程,加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思路与方式方法上还需要用大智慧、大手笔进行改革创新,因此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无障碍”沟通对话、渗透融合就显得更为艰难。但是基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标准认定和要求上的越发苛刻之现实,合理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与方法实属必需,这既是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沟通融合的必然方向,也是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必要路径。
摘要:根据工程法学是整合了法学与工程学科际资源的新兴交叉学科, 既促进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属性, 以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融合为视阈, 并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实用人才的目标要求, 提出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合理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教学思路, 在此基础上, 实现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有机融合的终极理想。
关键词:企业文化,工程文化,职业教育,工程法学教育,高职法律专业
参考文献
[1]冯军, 王静.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17) :16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R].2010-07-29.
工程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塑造 篇11
关键词:施工企业;企业文化;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企业文化深植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起到了一种助推剂的功能。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也表现了企业的整体定位,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各项事业进行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企业的健康发展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功不可没。
一、工程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无形的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无声的号令、无形的管束作用。在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中,虽然建立了比较严格且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将项目的所有活动包入其中,不能从根本上规范项目每个员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约束力,它可以引导项目全体员工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员工自觉地接受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遵守企业规范,弥补了制度上的不足,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2、强大的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使员工们都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达成了一致,这就增强了他们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也加强了自我的控制能力,从而使员工们的情感、行为和整个项目乃至企业的目标凝聚在一起,凝聚成强大的整体效应,促使大家众人一心为企业,形成强大的为项目努力工作地动力。
3、巨大的辐射作用
在工程项目中,企业文化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高尚道德境界的项目员工群体,从而保证了项目员工的整体素质,较好地向社会大众展示着项目及企业的价值体系和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形象,逐步扩大企业的影响,不断为企业储备巨大的、无形的信誉资产。
二、加强工程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全员参与。
在项目的企业文化建设中,项目领导起着带头模范作用,所以项目领导一方面应该组成一个达成共识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集体制订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例如怎样搞好项目驻地及现场的标准化建设、如何加强项目的人本文化、质量文化和安全文化等;另一方面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对本项目文化建设有独到的见解,对本项目的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指导项目企业文化的设计,提出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潜力,推动项目科学发展。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场群众运动,只有项目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得到真正落实,无论是项目部还是施工队的员工,都应该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大家一起才能建设好工程项目的企业文化。
2、规范项目驻地和现场建设。
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是构筑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不论工程规模的大小、工期的长短,都要真抓实干,坚持使用统一的企业标志、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歌曲,优化美化室内室外及施工现场的环境,向社会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
3、加强人本文化建设。
人本文化建设,不仅能营造出项目的和谐氛围,而且还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工程项目的企业员工,施工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而且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野外施工。针对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不高的特点,工程项目必须培育项目员工对企业、项目、管理者相互之间的感情,营造一种民主、友好、和谐、团结、互助的家庭氛围,用人本关怀温暖员工。如果工程项目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每一个员工都找到家的感觉,减少思念亲人的痛苦,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4、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性质,决定了安全文化在项目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高危作业,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把“安全第一”的理念固化到项目每个员工的思想中。要健全和完善劳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作业现场等的安全治理;要强化对职工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宣贯,强化对标准化作业及知识技能的学习,强化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和控制的灌输,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全面掌握安全技能及安全知识,提高标准作业能力。拿我们的公路施工来说吧,隧道施工、桩基施工、梁板张拉等施工环节,危险系数都较高,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职工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随着安全事故的的不断发生,企业、项目、员工都已经普遍认识到安全高于一切,对安全的认识、对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让职工安心工作,项目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工程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安全有保障,生命才有保障,工作才能有保障。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不仅仅要提高生产管理、经营能力、施工能力等水平,更要不断提高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其中,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加强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所必须重视的。建筑企业只有在深入探索工程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整体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施保定文化“走出去”工程研究 篇12
一、保定文化的优势和困境
保定作为北京的南大门, 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保定市拥世界文化遗产1项, 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多项。保定老调、河北梆子、定瓷、易水砚等等是保定文化的杰出代表。保定文化艺术产品种类繁多, 文化艺术产品企业上千家。然而, 保定市文化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保定文化艺术精品大部分位于市、县、村,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收入微薄, 面临着经营困难、后继无人等众多问题。同时艺术产品企业也存在着行业管理不到位, 无序的管理、恶性竞争等种种违规行为使艺术品企业面临很大的困境。
二、研究吸取同类城市和发达城市发展的优秀经验
1、明确定位, 统筹规划
明确城市定位, 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才能够保证城市健康良好的迅速发展。由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设计的秦皇岛海情世界名人主题文化, 集硬件建设 (海情世界名人人文景观主题公园, 文化主题公园, 国际影视城, 海情世界名人山, 星光大道, 海情世界名人广场等) 和软件整合 (海情世界名人大会, 海情世界名人节, 博览会, 国际沙雕、水雕节等一系列国际活动及相关公司机构的设立) , 打造国际海滨旅游, 名人休闲旅游及名人居住高端社区, 国际会议中心及国际港。现今秦皇岛成为京津的“后花园”, 国内外游客逐年增多, 国际旅游文化经济蓬勃发展。
2、树立国际品牌, 形成品牌产业链
一个国际品牌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更能够带动整个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迪士尼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娱乐及媒体公司之一。迪士尼品牌一直坚持创新、高品质、共享、故事、乐观、尊重的品牌核心理念。从1923年公司成立不仅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最特别的娱乐体验, 还对迪士尼品牌的业务领域进行开发拓展, 公司由单一的动画影片, 衍生出一个涵盖音像、图书、媒体网络、主题公园、服装、玩具、文具等多种领域产品, 形成了品牌产业链,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使品牌价值最大化。迪士尼品牌的成长及推广模式, 对保定文化产品品牌的发展有很大的模范作用。
3、运用艺术节、博览会等形式进行文化推广
艺术节、博览会是极为有效的宣传方式。2012年的第三届“欢乐春节”在82个国家或地区144个城市举办了320个文化项目, 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艺术节作为综合性艺术活动, 以绚丽多姿的艺术形式, 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辉煌成就, 同时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保定文化也可以借势“欢乐春节”“孔子学院”及国内外文博会等平台, 推广保定特色文化提高保定知名度。
三、全面统筹、科学发展
1、积极培育保定文化市场, 规范市场行为, 完善相关政策
创新体制机制, 创设良好的社会及人文环境, 为中小型文化产品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创新型、力量型、智慧型文化企业的发展。保护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 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规范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退出制度, 建立行之有效地文化市场经营机制, 为保定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作用, 充分挖掘、保护、利用文化遗产, 整合项目资源、提炼优势特色、统一规划统筹。扩展文化产品投资、融资渠道。制定扶植保定文化企业发展政策, 从而促进保定文化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2、加强文化品牌建设, 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实力
保定文化的整体塑造和传播有赖于保定文化品牌的建设, 重点打造一批知名的文化企业品牌。打造知名品牌, 首先要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第二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三科学进行文化品牌定位。
(1) 紧跟时代步伐, 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保定的文化企业经营方式比较传统, 大部分保持着手工作坊和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要想立足本地市场、积极开发周边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进行国际竞争就离不开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造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是要重新认识发掘企业的文化内涵, 再用企业文化内涵促进和带动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提炼出企业精神。
(2) 根植传统文化,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文化产品开发, 要根植传统文化。定瓷在唐宋年间就已经闻名于世界, 但定瓷的生产工艺失传了800多年, 曲阳县的陈文增先生带领他的团队用30年的时间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定瓷工艺, 成为保定文化的一张名片。河北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急于上规模和新项目, 注重文化内涵发掘, 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 打造了特有的企业文化, 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3) 勇于开拓创新, 科学进行文化品牌定位
易水砚是中国十大名砚之一, 砚石质细腻, 易于发墨, 雕刻古朴。为了拓宽易水砚市场, 开发了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英雄人物、鸟兽虫鱼、花果树木十几个系列, 上百个品种, 迎合了不同人群的品味, 在全国的书画名家中的掀起了收藏热, 在民间成为了友谊之礼。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的邹洪利先生在香港回归之际设计制作出了5吨巨砚《归砚》, 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成为国宝。同时还创作了作为国之礼的《乾坤朝阳》、《八仙过海》等高端砚。提高了易水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易水砚收藏热潮。
在保定的文化产品中:易水砚、定瓷和曲阳石雕走在了保定市文化企业的前列。开拓了国内外的市场, 积累了文化为主导的营销经验。
3、培育开拓文化市场。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以保定民间民俗文化为依托, 重点发展民间特色工艺产品使制作和销售产业化。依托曲阳石雕、定瓷、易水砚、胶胎瓷、雄县黑陶、涞水工艺玻璃、定兴景泰蓝、安新苇画、保定书画等文化产品生产优势,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外地工艺美术品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来此兴业, 逐步建成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艺术产品生产和集散基地。为保定文化走向全国夯实必要条件。
通过电视、网络、出版发行、文化产业主题公园等组合式的市场平台, 形成与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等相互带动的业态雏形。邀请海内外的投资方和项目, 推动行业共识。提高大型会展的影响力和专业化水平, 优化会展产业结构, 提升策展等综合水平, 进而使其成为较为健全的产业化格局。
四、结束语
实施保定文化走出去工程, 不是简单的搞几个汇展、艺术节, 也不是建立几个园区、扶植几个企业就可以的, 他是一个系统工程。保定文化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提升保定城市品牌价值, 逐步提升保定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而增强保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在保定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保定文化和经济的共同繁荣, 让保定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要: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助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近几年保定大力扶植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还非常明显。为了进一步加快保定文化产业的发展, 进行了保定文化“走出去”工程研究。保定文化“走出去”不仅要做好对外宣传, 更要练好内功。保定文化“走出去”最终目的是提升保定文化品牌知名度, 从而拓展商机推动保定文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