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路经

2024-08-31

发展路经(共6篇)

发展路经 篇1

2016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发展做出了纲领性的“定调”。“三农”是长期存在于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难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备受瞩目, 我国农业领域的供给侧也急需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农村金融现状

(一) 农村金融供给侧存在着“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

长期以来, 农村金融供给侧存在着“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 直接融资渠道匮乏, 农村信贷总量投放不足。农户筹集资金困难, 保险、担保等金融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信用信息缺乏, 因此, 评级授信偏低, 大多在十万以下, 农业信贷资金缺乏, 较大规模的信贷资金难以落实, 缺乏创新, 信贷服务透明度有待提高。

方便快捷的移动互联网金融, 在农村使用不多, 普及率较低, 尤其是农村的中老年人知识欠缺。

在县域, 农村信用社定位“三农”和中小企业, 具有面广、额小、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信贷力量相对不足, 影响了业务拓展, 金融行业在农村供给侧改革中亟待优化。

(二) 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框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农村金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不平衡, 形成了社会性和市场性的矛盾, 造成商业金融机构缺乏积极性。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的变化, 农户对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明显增加, 农村金融产品供给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户“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在金融领域, 存在中小银行的发展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发展互联网金融, 从供给端对农村金融进行改变

(一) 改善金融供给、有效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回顾去年, 我国玉米、棉花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并未适应大环境需求变化, 库存过高, 质量不高;农产品大豆、白糖等依赖进口, 结构性失衡突出。

在农产品价格方面, 国内粮食成本过高, 处于高库存的困境, 政策托市矛盾凸现。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只涨不跌, 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也只涨不跌, 进口粮食价格优势明显, 促使进口数量增长, 国内外粮价逐步倒挂。

过去, 农民收入在产业补贴政策下, 增产就可以增收。可是在目前状态下, 随着高涨的粮食库存, 农民虽然增产, 但是收入并没有增长, 使得连年丰收的背后存在待解的问题, 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

从国家战略层面,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 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改善金融供给, 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信贷结构, 支持降低农产品的积压库存, 支持利用规模经营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支持补短板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做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

(二) 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 真正完成农业供给侧改革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传统农村金融转型的驱动因素, 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来推进农村金融的转型,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提升普惠金融水平, 扩大农村金融的普惠。

农村地处偏远, 网络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会存在“数字排斥”, 有必要线上与线下结合。从供给、生产端入手, 解放农村金融生产力、提升农村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推出更多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有效供给农村地区的金融消费者。

国务院及部委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农村电商的政策, 农村电商也必将成为联结农户和市场的重要通道和平台, 通过这些平台, 积累数据和信息, 金融部门探讨“农村电商+信贷”服务模式, 支持农村电商发展。

(三)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态, 助推农村金融迈进互联网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助力供给侧改革, 发展农村金融, 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 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四种主要业态。它们是以村村乐、大北农、新希望等为代表的大型“三农”服务商, 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综合平台, 以宜信、开鑫贷、翼龙贷为代表的P2P平台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银行机构。

大型农业企业“三农”服务商, 通过建立经营养殖信息系统和开拓网上农资商城, 掌握大量农业企业和农户资源, 在此基础上向其提供农资贷款。

电商平台、传统银行机构广泛涉足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各个领域。

P2P平台在农村通过线上平台整合资金和项目, 通过线下开发客户, 运用互联网将农村资金需求端与供给端有效对接。

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农村供给侧改革息息相关, 良性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可以改善金融领域有效供给短缺的窘境, 进而改变农村市场供求关系不匹配的情况。

农村互联网金融帮助传统商户升级转型, 助力供给侧改革, 为农村地区金融环境建设迈进移动互联网时代增砖添瓦。

(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 农业供给侧的增长, 更多地依靠农业存量结构改革、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制度进步, 以形成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可持续动态均衡。在2015年12月25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中央提出“十三五”时期, 农业农村工作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首次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涉及农业产业诸多方面。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 农村互联网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供给效率。

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 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例如, 据估算仅占农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耕地流转, 就能为互联网金融创造每年2000亿以上的抵押贷款市场。农村互联网金融通过探索农村服务业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农业科技金融, 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培育农业增长新动力,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

对于我国传统金融业而言,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模式融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一) 加强监管, 防范风险

互联网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加强监管是规避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的重要手段, 确保其规范性, 防范风险。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 以社会责任为导向, 稳打稳扎, 创新监管体系, 行业出台相关监管政策和行业标准, 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能力。中国银行, 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对各自领域各负其责, 实现协同监管, 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农村互联网金融在监管政策尚未出台之前, 认真统计数据, 确保所有交易数据的准确, 各个环节工作严格自律, 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

通过改革创新, 农村互联网金融衔接央行的征信系统, 结合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数据资源, 构建中国农村的信用体系, 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二) 构建诚信安全的金融环境, 预防风险

建设农村信用保障体系, 通过诚信宣传, 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加快建设和健全征信系统, 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之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共享,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强化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约束处罚机制, 对违规企业惩罚。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建立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制度, 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 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农业保险业务;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农村保险发展, 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农村保险体系。由财政、公司、个人等多级出资成立农村融资担保公司, 为农村贷款防险增信。

选择和涉农机构合作, 基于合作伙伴、电商平台等沉淀的大数据信息, 了解农民的信用水平, 并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

(三) 激活存量资产, 进一步缓解农村融资担保难题

农村土地承包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是农村最大的存量资产, 深化农地经营改革, 将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进行相关立法变革, 使其具有改抵押权, 激活存量资产, 进一步缓解农村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摘要:“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长期阻碍着我国农业及农村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推进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农村金融供给侧角度出发, 针对农村金融现状, 提出良性的互联网金融建设, 有效助力农村供给侧改革, 实现农村金融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出解决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供给侧,农村金融,发展路经

参考文献

[1]张宏斌.何广文等.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村金融创新.金融时报, 2016年01月07日

[2]阙方平.“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银行家, 2015年12月15日

[3]杜冰.良性的互联网金融将有效助力供给侧改革.金融时报, 2016年03月15日

语文教师解读课文的基本路经 篇2

一、语文教师阅读课文与普通读者阅读文章的区别

语文教师阅读课文与一般读者读书看报不同。要区分两种阅读活动的差异, 需要从两对概念入手:一是“语文教师”与“普通读者”, 二是“课文”与“文章”, 两对概念的差别影响了两种阅读活动的性质。

先看第一组概念:“语文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虽然这至今还有争议, 但是至少大家都承认“语文教师”是职业工作者) , “普通读者”指的是进行非专业阅读的读者。工程师阅读工程技术方面的文章或书籍, 文艺评论家阅读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并进行分析研究, 这些都属于专业的阅读, 这样的读者不属于普通读者。第二组概念的区分也很清楚:“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 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中介;而这里的“文章”则是泛指一般读物, 包括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

区分“语文教师”与“普通读者”, 就是辨析阅读的主体;区分“课文”与“文章”也就是辨析阅读的对象。不同的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 使得两种阅读活动在阅读目的、阅读方法等方面呈现出不小的差异, 而这种区分对语文教师备课和讲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阅读目的不同。普通读者为什么会去阅读一篇文章?他可能是为了获得信息, 增加见识, 如读报纸;也可能是为了怡情养性或单纯娱乐, 如读诗歌、散文或小说;也许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 比如看专业杂志;当然, 也有的人阅读文章就是为了消磨时间, 并没有什么直接原因。以上这类阅读活动, 都是比较随意的, 我们把它叫做“自然状态的阅读”。一般说来, 在自然阅读中人们只要能读出“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或者“我从这篇文章中悟出点什么”即可——也就是文章内容层面的东西, 最多想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写作目的与写作意图层面, 阅读活动也就基本结束了。很少有人读完一篇文章会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这一段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一种这样的感受”——关于文章表达技巧与表达特点这一层面的问题。

当然, 一个语文教师, 平素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 也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读者, 但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 就与普通读者不一样了, 他至少要考虑这几个层面的问题——不仅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以及“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 就很难站到讲台上去。

其次, 对阅读结果的期待不同。普通读者对自己的阅读结果比较随意, 或者说对阅读结果的要求比较低。如, 对一次阅读活动能否善始善终地完成并不太在乎, 对是否能完整地深刻理解文章意图、得出恰当的结论并没有一定追求, 他曲解、误解甚至歪解文章的原意, 也没有谁来评判和约束。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形容的主要是普通读者在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但语文教师阅读一篇课文, 态度就不能太随意, 结论就不能太离谱, 他必须读懂、读准、读透才行, 一旦出现错读、误读或者浅读等情况, 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还会有误人子弟之虞。

语文教师阅读课文与普通读者阅读文章的区别之三是阅读方式的不同。普通读者的阅读大多时候是浏览, 有些读者虽然会反复读诵一些古典名篇、名著, 但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精读的方式。一位普通读者阅读一篇文章时, 很少会传情达意地朗读, 或者运用圈划批注等手段进行精读。而普通语文教师阅读一篇课文, 恐怕都会反复读、精读细读, 并且运用多种手段强化阅读效果。

总之, 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一言以蔽之, 它应该在课文的词句、段落等各表意元素之间、整体意思与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而不是只看见单个的词语, 应该使文章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蕴建立联系, 而不应该只看到故事, 还应该把课文的意义与自己的语言文学、教育学等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即将一篇囫囵的文章化为有整体有零件、可组合的教学材料。

二、语文教师阅读一篇课文应该有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普通读者的自然阅读, 读出个人的感受与理解

强调语文教师专业阅读, 不是不要自然阅读。恰恰相反, 教师第一次接触一篇课文, 最好是他自己独立地、在自然状态下完成阅读。

教师的自然状态的阅读就是在没有任何辅助资料的情况下, 独立对课文的解读,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教师的自我体验。强调这个阶段, 是为了避免已有的解读“先入为主”代替教师的原初感受与理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 我们若是先看了电视剧版的《红楼梦》, 再读《红楼梦》的原文, 我们脑中黛玉、宝玉、宝钗的造型就常常是电视剧中演员塑造的形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迅速理解人物的框架, 但也阻碍了我们对书中人物形象的更丰富、更进一步的想象。所以, 教师在拿到一篇课文之后, 最好先进行自然状态的阅读, 在最自然状态下, 获得一种原始、朴素, 也是最真实的感受, 尤其是文学作品更是需要获得最真实的体验。

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不少教师贪图便捷, 常常跳过自然阅读而直接翻阅教参或到网上搜别人的现成教案。教师失去了个人对课文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对文章思想和语言的细微之处自然产生隔膜, 教案也可以写得洋洋洒洒, 而实际上则可能处于失语的状态。因为教师表达的, 好像别人、教参上都说过了、说尽了, 再也说不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了, 更别说新鲜的观点了。这种缺乏生命接触的阅读带来的后果是, 教师习惯做别人的“传声筒”, 久而久之, 可能会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一个没有创见的人。因此, 提出“自然状态的阅读”, 从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敏锐我们的阅读触角。因此, 拿到一篇课文以后, 首先是让自己静下心来, 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 独立品味文章, 直接体味文章的真味, 这对我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一篇课文是有帮助的。

很多时候, 我们能自己读出教参上也没有的体会来, 这种最初的感受、最真切的感受是很宝贵的。有了这样的感受之后, 再去进一步细读课文、再广泛涉猎有关参考资料, 我们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带着自己的真实感知和体验、努力要和别人进行对话的积极的参与者。进行“自然状态的阅读”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自然掌握了理解课文的主动权。

同时, 教师在自然阅读中获得的体验, 包括感受、理解、遇到的障碍以及产生的疑问, 这些很可能就是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初体验。这对我们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起点、与学生形成有效沟通, 也是至关重要的。

2.第二阶段:

语文教师的“定位”阅读, 读出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可以教一些什么”

完成自然状态的阅读之后, 对课文有了丰富的感性体验, 接下来是要以一名语文教师的身份再审视课文, 由自然阅读转向专业阅读。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观念就是“用教材教课文, 而不是教教材”, 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不是终点, 而是又一段语文学习旅程的开始, 是举一反三的“一”。这个举一反三的“一”从哪里来?常常需要教师来定位。这个定位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 找出课文中的教学价值点。

和普通读者不一样, 语文教师有自己的职业敏感, 又有许多参考工具, 在几遍阅读后, 我们会比较容易地找出一大堆文章的特点, 有主题、结构、重点词句方面的, 有典型的文体知识, 有写作规律的, 还可能有文化、历史的知识等。这些点都有可能成为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把这些点找出来, 就为下一步备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确定教材的核心教学价值。

一篇文章可能存在许多值得教的地方, 而一堂课、一个教学单元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 上面选出来的那些教学点只能算是候选的, 必须从里边挑选最有价值、最值得教的东西。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最先被教师选中作为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呢?一要从课文本身来看, 选一篇文章里最突出的、最典型的。比如,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我们既可以教要诚实做人的道理, 也可以教跌宕起伏的故事、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 还可以教童话夸张的人物形象, 又可以教学生反思成人世界的虚伪、进行社会批判, 还有场景描写、词语推敲等。而前面几点显然更突出一些。二是教师要了解每篇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教材为什么把这篇课文放在这一册这一个单元呢?这应该不是随意的, 因为课文服从于单元, 单元受制于整册教材, 教材服务于课程标准。教材已经考虑了这篇文章基本的价值点了, 因此, 语文教师要仔细阅读教材单元提示、课后练习, 从中发现教材“强调”的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能够从单篇课文到一个单元的课文, 再到整册教材, 乃至整个学段的几册教材;再从整个学段的几册教材到单元课文, 再到单篇课文, 全面地把握该课文的教学价值——可以教的语文素养。这个阶段, 教师不妨看一看参考书, 看一看他人对文章的解读和教案, 以帮助自己确定合适的主要教学点。应该看到, 在这个阶段查阅参考资料和第一阶段——即教师在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查阅是不一样的, 前者容易形成自我阅读体验障碍, 而此时却很有针对性,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文, 避免盲目地使用资源而造成精力、资源的浪费。

3.第三阶段:

为自己学生学习语文的“定点”阅读, 读出课文的课程价值——“应该教一些什么”

最后是教师精心研习课文本身。语文学习对象 (课文) 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单位时间里, 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中所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 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 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决定“可以教什么”到“应该教什么”的过程, 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教学内容的过程。

教师这个时候阅读教材, 进一步确定“教什么”, 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钱梦龙老师说过:“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 不是自己怎样教, 而是学生怎样学——带着什么动机和情绪?以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等等。”“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因此, 教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 不仅要想着教什么与怎样教, 更要想着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要考虑学生有哪些认知特点, 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怎么样。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 再读教材时才会心中有数, 确定的教学内容才可能做到取舍有据、详略得当、深浅适宜。

以上是语文教师阅读一篇教材一般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当然, 在具体实践中, 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掌握阅读课文的步骤, 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做。福建特级教师陈日亮老师曾把阅读一篇课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经验总结为“三问”:首先, 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学”。如果回答因为是精品甚至是经典, 那么, 让学生知道“精”之所以为“精”, “典”之所以为“典”, 就是这一篇的教学内容。如果回答的是, 因为既然编进了书本, 所以要学, 那么实际学不学它也就无所谓了。其次, 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通常一篇文章不“教”也能“学”懂, 否则它就不会有读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教”?你应该找出需要“教”的三条五条理由, 再根据课标、学情等筛选提炼一下, 教学内容就出来了。最后, 你还是要确定“什么不教”。学生 (一般) 已经知道的“不教”, 今天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 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尽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 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很精粹, 任务规定得很集中。

除了上述关于语文教师阅读课文的过程和方法以外, 需要提醒的是,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阅读越主动, 效果越好。

三、语文教师阅读课文应该读出一些什么

前文曾经提到过语文教师要努力发现和确定教学价值点的问题, 也就是语文教师应该从课文里读出什么。

普通读者阅读文章或书籍, 记住的往往是故事情节、艺术形象, 很少关注或者记住书中具体的语句。清代学者姚鼐认为阅读活动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意化”, 是“得意而忘言”的过程。

普通读者阅读时这种“得意而忘言”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这与人们阅读目的相一致, 但语文课程本来就是以学习语言为主要任务。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 掌握语言规律, 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而“得意而忘言”的阅读和教学, 忽略了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语言学习, 因而与课程目标严重脱节。但是, 观察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 这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要使语文教学回到语言, 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要重视语言, 要能看到课文里的语言现象。

语文教师阅读课文既要读出文章的“意”, 还要读出文章的“言”, 更要读出学生的“学”。具体说来, 阅读一篇课文, 语文教师大概需要读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能了解、复述、概括课文的内容。

2.能归纳课文的内涵主旨。

3.能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风格。

4.能发现学生阅读课文时的障碍, 包括字词障碍与阅读方法等障碍。

5.能发现通过该文要教给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研究语文教学的课例, 可以发现, 前两点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 第三点部分教师能做到, 第四、五两点恐怕只有少数教师做到。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 决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几百个故事, 知道若干个类似于“文化”、“使命感”等抽象的概念。研读一篇课文, 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发现其表达上的特点, 不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文章, 为什么是好文章, 而只是朗读、想象、感悟、拓展, 这种指望学生自己悟出文章奥妙的做法, 起不到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 教学效果也是很低的。我们知道, 现在的学生面对着许多学科知识, 早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 仅靠多读、多写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恐怕是与时代要求不符的。

可喜的是, 不少教师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上已经作出过有益的尝试。比如,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 并按照一定的规范给文本做标记。如按下面这样的标记格式, 学生就可以具体展开预习课文的活动:

*我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我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他们应该这样做, 结果却……

*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

*这篇课文使我想到了……

*这个地方可能是很重要的, 因为……

*这个部分我还感到迷惑, 因为……

其实, 这就是在教学生阅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这些要求看上去并不复杂、也没有涉及学术概念, 但教学重点却是指向阅读策略。

四、警惕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个性化阅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个性化阅读不是无原则生发, 不能曲解、歪解教材, 任意改变教材的核心价值。教材多元解读中的误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意识的误读、错读;二是无依 据的任意解读;三是无原则的曲读和歪读。第一种主要是知识和能力问题, 第二种主要是方法问题, 第三种则主要是观念和态度问题。有位教师教《景阳冈》一文, 引导学生读出一个有诸多缺点的武松, 如武松的老练成了“多疑”, 武松的自信成了“自负”, 梁山好汉特有的豪爽自然也就成了“暴”、“倔”、“死要面子”等。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推出一个结论———“缺点, 成就了英雄”。 (见《缺点, 成就了英雄》一文, 载《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十期) , 这种“有意凸显武松的缺点, 消解武松的英雄形象, 把英雄请下‘圣坛’”的做法, 其实是对教材的曲读。 (更有甚者, 还有人在教学中把“武松打虎”说成“残杀野生动物”) 正如有的教师指出的那样:“《景阳冈》不是普通文本, 而是作为阅读教学主要凭借的教学文本;老师也不是普通读者, 而是行将引领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师。”

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的确, 在课堂上, 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身份和专业职责, 针对课文, 他固然要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 却不能毫无顾忌地将自己对课文的某种理解、甚至不能像学术讨论那样将自己的价值观简单、直接强加给听众;教学固然要创新, 但不能为了创新而走极端, 故作惊人之语;语文阅读教学固然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学生的个性, 但是一定要在学理允许的范围内。从理论上说, 一份文本固然可以无限解读, 但是, 多元解读应该是有边界的。如果一种解读远离公众原来的认识, 教师一定要慎重, 尤其是翻案性质的解读。

多元解读这个边界, 一是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 教材已经为一篇课文划定了解读范围, 课文的核心价值, 一般应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一是学术认定。中小学教学中可取的, 最好是成熟的、得到公认的观点和结论, 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有定评的经典, 对一些代表一定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形象, 不宜随意翻案。比, 如说屈原是阻挡民族统一的绊脚石、说孔子收学生“束脩”是收高价补课费等, 都是脱轨的。当然, 我们宁可相信大多教师仅仅是选错了材料而已。多元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个性, 这个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发展路经 篇3

教师的工作幸福感是教师的心理需要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得到满足时,精神上一直保持愉悦的一种心理状态。

高校教育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的激情投入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教师能否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感受。高校教师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职业水平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地方,高效教师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决定了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导向,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不但显著相关,而且前者对后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的效果。教学效果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拥有更多幸福体验的教师会将快乐、积极、感恩、自信等积极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而积极情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极为重要。积极的情感可以拓展人们的智力、生理和社交资源,这些资源的丰富储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威胁和抓住机遇。也就是说,提升教师的工作幸福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拥有更多积极情感的大学生,能够更勇敢地面对挫折,更积极地抓住机遇,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1 工作价值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为人师表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行为方式,将会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导航定向的作用。教师要想体验到工作幸福感,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价值,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的话,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幸福的。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它不仅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会促进社会的进步。高效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物质上的报酬,更来自于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可,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与享受。

2.2 薪酬福利

高校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其薪酬福利应与其创造的价值相符。从人的需要层次来看,薪资水平首先满足的是人的生存需要,这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同时,薪资水平又是高校教师价值和社会地位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如果一个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不能与其贡献相匹配,幸福就无从谈起。

2.3 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前景的好坏是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较好的发展前景,带给高校教师的是希望和动力,可以使其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如果没有好的发展空间,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前景,就很难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更无法让他们安心从事教学工作。只有对学校发展有信心,对学校前景很认同,才能使高校教师幸福地工作。

2.4 环境驾驭

对外部环境压力的适应和驾驭能力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很多调查表明,目前高效教师普遍面临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问题,而这些压力已经直接导致教师工作幸福感的降低。高校教师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既要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又要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高校教师在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只有提升自己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才能产生较强的幸福感。

3 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的提升途径

现阶段,提升和维护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管理者应当把教师幸福感的培养、提升和维护放到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成就感,提高其工作效率,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创造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工作热情和聪明才干,提高高校教师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不仅是学生发展之地,更是教师发展之地。只有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提高了,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管理者应该以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关心和爱护教师,只有高校教师们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才能主动积极地完成教师的使命,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3.2 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首先必须注重其基本需要的满足。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提高教师的工作幸福感,首先应该充分了解高校教师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教师搭建平台,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其次,要保障教师合理的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第四,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最后,学校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

3.3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归属感都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受。高校管理层要从工作的角度去关注教师的幸福感受,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应该包括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如果能将教师个人职业目标和组织的目标达成一致,就会出现“双赢”的局面,一方面教师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学校也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产生很强的幸福感受。学校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搭建各种实现职业目标的可靠平台,公平地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才能更快地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在教学和科研两个领域获得双丰收。

3.4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应首先确立教师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应符合教师群体对学校未来的愿景,体现全校教师的共同追求,才能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教师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这将有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学校应重视为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创造有效的沟通机制。实践证明,课外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人们在活动中能够敞开心扉,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

摘要: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不仅仅关系到教师个体的人生质量,更关系到大学生群体积极情感的培养,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缺失的情况较为突出。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和研究了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和维护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发展路经 篇4

这种直流1.5 kV供电的3辆编组Koploper电动车组开始制造于1984年—1986年, 需要翻新改造以达到现代化标准。哈勒姆工厂最近完成了315辆机车牵引城间客车的翻新改造, 为最新合同的执行提供了有用的经验。荷兰铁路还运营了49列同样设计的4辆编组动车组, 制造于1990年, 但还未到大修期。

这次现代化改造项目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更多的座椅, 同时又不影响现有的座椅斜度。每个3辆编组的车组都增加了25个座椅, 二等车厢原先的2+2面对面布置大部分换成2+2航空形式。通过拆除一些冗余的餐饮设施和一个卫生间, 扩大了空间。现在只保留了一个卫生间, 但每个3辆编组的车组上都另设有一个残疾人专用卫生间。保留了警卫包间。

一等车厢虽然取消了一个包间, 作为大开敞间的一部分, 仍保留了原先的2+1布置座椅。法国Compin公司提供了18 700个新式座椅, 围绕一个铸铝底座制成, 这种设计缩短了一半的安装时间。一等车厢选用了装有软垫外包红色皮革的活动靠背座椅, 二等车厢选用外包蓝色布料的固定椅背座椅。地板上未铺地毯。

头顶的行李架换成了新的, 还内置了阅读灯。每辆客车都配有旅客信息娱乐系统液晶屏, 播放旅程信息、新闻和娱乐节目, 由广告收入提供资金。每辆车都装有笔记本电脑的互联网接口, 但是仅在一等车厢提供220V电源插座。

保留了最初的牵引设备, 转向架和轮对都没有改变, 仍然执行正常的维修计划。自2005年起, 例行维修已经包括用阿特拉斯科普科 (Atlas Copco) 公司的2台装有空气干燥器和油水分离器的新型旋转螺杆压缩机更换原先的压缩机, 这一项目将在此次大修期间在全部车上执行。

列车的辅助系统从2台静态变流器接收380 V三相供电, 作为冗余。正常情况下, 高压设备和压缩机只使用一台变流器, 另一台变流器则为空调供电, 空调取代了原先的采暖通风设备。

4011号车组的改造相当于改造项目的试运行, 4012号车则作为试制车组。2006年底, 4011号车组开往维也纳, 在铁路技术热工实验室的极端温度下进行了试验。在车组返回荷兰途中仅进行了很小的调整。2007年2月5日, 从4013号车组开始了全部车辆的批量翻新改造。NedTrain公司应每18天交付一列翻新改造完毕的列车, 最后一列车应于2010年12月重新投入运营。

2007年4月12日正式交付了翻新改造完毕的4011号车组, 4月16日, 该车组重新投入正常运营。

发展路经 篇5

在工业化中后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经济服务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密集化、产业集中化和产业国际化六大趋势。2006年申俊喜、蒋伏心在对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指出,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企业集中,构建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构建区域产业网络是工业化中后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路径。[1]本文从六大趋势出发,将江苏作为一个区域分析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集中的过程中,江苏应该借鉴韩国的地方。

1 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六大趋势中的优势和劣势

(1)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中的优势。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通信技术的进步,“垂直专业化”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的新趋势,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收缩战略,只保留核心业务,而把大量的其他业务交付给外部企业甚至海外企业进行垂直产品链的专业化生产。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水平。伴随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的发展,江苏产业结构全球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高,产业配套能力强,沿长江进入中西部成本很低,跨国公司纷纷将价值链的制造环节转移到江苏,资本和管理技术的转移有力的推动了重化工业的发展。此外,出于环保的目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快了冶金、化工等基础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由于这些产业是大吞吐量、大用水量,需要大进大出的大容量物流通道,这些方面江苏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配弟-克拉克定理指出,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资源和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转移。[2]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年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2.6%,第一产业增长为4.8%,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长都在14%以上。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 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544.9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 186.46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7 817.00亿元,增长15.5%。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28 68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3 598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2∶56.5∶36.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 3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 89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6%,提高0.8个百分点。[3]

(2)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中的劣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已经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一方面,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知识在传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生产加工日益高度化和复杂化。近些年来,江苏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其总产值已居江苏制造业各行业的首位。但在总体上,江苏经济增长仍然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产业及高能耗行业强势增长牵引,而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引擎。

过度竞争的产业市场对江苏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和培育知识经济成长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一方面,低集中度条件下的资本积累规模和速度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的要求,小规模分散生产使大部分企业与规模经济无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缺乏资本积累的能力,难以谋求在高投资的知识密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集中度低下制约着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及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近年来,产业地理集中也引起江苏各地政府的关注,各地涌现出一批产业集中区,但许多集中区“形聚而神散”,没有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这些集群仍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基于专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群网络,产业群内的企业只是简单的区位上的集中,没有形成合作创新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难以产出高档次、高质量、对市场做出灵活反应的产品。

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江苏和韩国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韩国在半个世纪间通过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应用与推广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高精尖产品,成功地进行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未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江苏产业结构一定也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高级结构。近年来,和大量外资一起引进的信息管理技能和创新技术的溢出效应使江苏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江苏经济已渐趋于经济服务化、重化工业化、产业国际化,但是高加工度化、知识密集化、产业集中化程度还不够。

2 韩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1)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源动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着内在的推动作用。在研究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过程中,科学技术应作为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加以考虑。[4]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国民经济的自主框架,实现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但这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和模仿创新。韩国走的就是消化吸收创新的路线。在韩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技术进步始终是一个影响因素;韩国产业结构升级是由引进先进技术逐步推动的。[5]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加强,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使韩国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韩国急需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局面。因此,在重化工业取得巨大绩效的基础上,韩国又对传统的重化工业进行技术升级,同时对精细化工、精密仪器、计算机、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将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积极发展的产业。

(2)产业结构的微观主体是企业,所以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伴随着企业的破产和并购。企业的破产和其生命周期有关,当某产业走向衰退的标志是大量本产业的企业宣告破产,这是市场的优胜劣汰。企业兼并是产业重组的重要形式,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机制。其作用是通过产权转让,增强微观企业的活力,改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6]韩国企业发展是韩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保证。韩国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发展目标宏伟,他们将销售市场放在全球,以全球战略为基础,参与全球竞争。在开发研究中,注意培育技术优势,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韩国企业的成长还伴随着企业的破产和兼并。以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为例。为形成规模经济,国内十几家汽车制造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合并成一家,再经过分工形成现在的现代、大宇和起亚三家目前韩国汽车的骨干企业。现在的韩国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不仅控制着韩国大部分原料、技术、动力、交通运输工具等,还垄断了韩国绝大多数市场产品供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韩国现代企业的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保证。

3 江苏省应该学习韩国的地方

(1)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高加工度化、知识密集化。虽然外商投资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负面效果和不足。一是产生了依赖性,自主创新精神受到影响,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增加不快;二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理想。这些负面效果和不足将会滞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江苏自主研发的技术较少,大多是随外资引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科技要素全球流动的机遇,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或模仿创新,才能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一起来。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是抓住机遇的认识前提。江苏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该学会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使产品结构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高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即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也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很大程度上走的也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路线。江苏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后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引进技术,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实行“以竞争换技术战略”,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把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持久性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要求将低技术的制造业转移,引进高科技产业,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形成技术集约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产业升级的关键,韩国在选择主导产业的时候避开了自身先天条件的不足,扬长避短,选择了需要大量人力资本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已研发成功的新型产品,再经过创新制造出独立自主的品牌。江苏省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韩国,以自主创新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根本目标和定位,从引进新技术为新产品生产加工及提供服务开始,然后将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改造,到仿制研发一些提高技术等级的高科技产品,最终实现掌握高端核心技术这样一个过程。

(2)促进产业企业集中,构建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加快产业集中化。产业企业集中是大量相似企业按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系统的产业群落,它能使产业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可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创新能力。[7]这要求同行业要克服弱、小的现状努力合并在一起,向大型化、一体化发展,尽量避免同业重复购置,导致资源浪费。以工业企业为例,将企业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中江苏的大型工业企业只有315家,中型企业有3 372家,而小型企业就有32 632家之多,但是小型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销售产值都远不及中型、大型的工业企业。小型工业企业中不免有许多重复的产业,这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企业的并购还应该注意要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不能局限于价值的增加和解决债务困境;企业的并购方要是同行业的优势企业,不仅资本实力雄厚,而且具备先进技术和产品,管理经验成熟。特别是在推进外资合并的同时要注意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和资产流失。经济基础较好、高科技高研发的企业要将全球最为自己的销售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4 宏观政策促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韩国经济的发展史中,韩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促进大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集中财力保证。从1962年以来,韩国已经实施了九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不仅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而且每个计划都比前一个计划有提高产业结构的进步。在选择产业时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促进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并提供贸易行政支援、财政金融政策支援和情报支援,对民族产业进行保护经济政策。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时,韩国政府就制定了扶持汽车制造业发展的行业政策,明确规定汽车工业不准外国直接投资,由政府为企业担保采用商业贷款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自己独立的民族汽车工业。政府还制定了专门针对汽车工业的减税让利优惠政策和禁止某些外国汽车进口的保护措施,以扶持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我国长期实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放松经济政策,但不少产业政策束缚了江苏的产业结构的转变。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彩电、电视机、手机、DVD、摩托车等产品的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大部分关键零部件来自海外,仅仅是世界的一个“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利益。目前,宏观政策已转向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明确的宏观政策加强了国内生产配套,延长产业链,更好地发挥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且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向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经营环节发展。特别是应将降低资源消耗与强化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需要。

在此基础上,宏观政策还应大力扶植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资企业,积极鼓励企业创建自己品牌,为有条件的企业提供减小生产环节的投入、加大研发、服务、销售、品牌的投资,核心企业宜将低技术的生产环节适度转移出去,培养和积聚高素质人才,让企业发展和人才的关系进入良性循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江苏要利用好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力量,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改变的产业。

摘要: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体现的经济服务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密集化、产业集中化和产业国际化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江苏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得出江苏应该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企业集中上向韩国学习的结论,并补充了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宏观政策背景。

关键词:江苏省,韩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参考文献

[1]申俊喜、蒋伏心:《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6(3):220。

[2]周松兰:《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03:24。

[3]《江苏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2007.03.01。

[4]喆儒:《产业升级: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8。

[5]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升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3。

[6]孙福全:《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8。

发展路经 篇6

关键词:超声,腋静脉,腋窝入路,深静脉导管

临床上, 有些需要长期保留静脉通路的病人, 因为各种原因, 不愿意或不适宜作常规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包括曾行颈内静脉者、锁骨下静脉置入者、颅脑损伤者、颈髓挫伤者、颈部短粗且肥胖者 (尤其孕晚期乳腺组织肥大者) , 桶状胸及胸廓畸形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笔者通过复习解剖学知识、超声观察, 发现腋窝部腋静脉走行直粗大, 适宜做保留导管置入,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要求保留静脉通路的病人80例, 年龄20~75岁, 体重50~115kg, 其中男45例, 女35例, 包括颈髓挫伤5例, 孕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病5例, 头颈及胸部烧伤2例, 癌症13例 (曾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置管) 。

1.2 方法

穿刺体位:病人取仰卧位, 上臂外展, 肘部屈曲成90°, 肩部外旋, 上臂横过头顶。于此体位下超声所见, 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前内侧, 与腋动脉伴行于腋鞘内, 两者中心相距3~6mm, 内径4.5~7.0mm, 于腋窝中点消毒、铺巾后, 术者左手固定腋窝部皮肤, 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成15°~30°角进针, 针尖朝向同侧胸锁关节, 在超声引导下见针尖位于腋静脉内, 回抽到暗红色血液后, 置入导丝, 拔除穿刺针, 扩张器扩皮后, 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并固定。肝素封管后, 予药物、营养液输注。保留导管期间, 注意穿刺部位皮肤护理, 定期更换敷料, 并注意并发症的情况如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情况。记录穿刺时间 (穿刺开始到回抽到暗红色静脉血) 、穿刺成功情况和有无并发症发生。

2结果

80例病人中, 其中78例首次穿刺成功, 顺利置入导管, 另外2例中, 1例病人因副乳而首次穿刺失败, 1例病人因腋部瘢痕而失败, 但均在第2次穿刺时成功, 有瘢痕者置管后局部有血肿出现, 经压迫止血后, 血肿未继续增大, 保留导管, 穿刺时间100~150s, 留置导管期间无血栓, 无感染, 穿刺中无神经损伤。

3讨论

超声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直观、引导精确、图像清晰、费用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 超声引导定位可确切显示血管的位置, 直径走行,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1,2]。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前内侧, 被腋鞘包绕, 周围分布有臂丛神经分支, 腋静脉壁薄压力低, 管壁与腋鞘的纤维束愈着, 内腔常处于扩张状态, 损伤时易发生空气栓塞[3]。本观察中80例病人在穿刺体位下, 经超声检查, 测得腋窝部腋静脉内径4.5~7.0mm, 与王啸[4]的解剖学发现相似, 在超声辅助下穿刺, 避免了动脉及周围神经的损伤。穿刺成功后, 导管置入15~18cm, 在超声观察下, 导管尖端大多位于上腔静脉, 其中1例于左侧穿刺者尖端位于头臂静脉末端, 无折入颈内静脉者, 无1例导管尖端抵达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 综合王啸、李富德等[4,5]人的研究结果, 目前应用的单腔中心静脉导管适宜在此部位置入, 但是对于需要中心静脉压监测的病人, 该点不适用。与常规入路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比, 各有优缺点。颈内静脉置管施术时, 病人需要转动头部, 盲探穿刺可出现局部血肿、颈动脉损伤、气胸等合并症, 穿刺存在一定的失败率, 且术后病人颈部活动受限, 部分病人不满意。锁骨下静脉盲探反复穿刺探查, 可导致血肿、血胸、气胸、误穿动脉、感染及神经损伤等。股静脉虽然粗大、容易穿刺, 但位置隐蔽, 留置导管情况下容易出现穿刺点感染, 给术后护理工作造成困难, 且造成病人活动不便。胸前区腋静脉穿刺也存在一定失败及损伤的发生率。而腋窝入路腋静脉穿刺, 在合适的体位下, 超声引导时, 穿刺容易、损伤小, 因该静脉走行平直, 导管置入容易, 注意操作的情况下, 无空气栓塞、穿刺点远离胸廓及肺组织, 无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一旦穿刺出血, 压迫止血容易, 对于凝血功能异常及血管硬化病人尤其适用。成年人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经腋静脉导管置入直观、操作容易、并发症少, 为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可以在适合的患者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颖, 周子戎, 汪春英, 等.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评价 (J) .上海医学, 2007, 30 (7) :504-506.

[2] Atkinson P, Boyle A, Robinson S, et al.Should ultrasound guid-ance be used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sation in the emergencydepartment? (J) .Emerg Med J, 2005, 22 (3) :158-164.

[3]张励才, 主编.麻醉解剖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28-230.

[4]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 (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0, 8 (40) :201.

上一篇:生活困境下一篇:课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