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环境

2024-10-03

事业环境(精选12篇)

事业环境 篇1

一、体育法理分析

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角度说,有两类体育行政争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专门探讨。第一是因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而引起的争议。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是公共行政规划中的一种设施规划,因体育行政部门公共设施规划行为而引起的争议是否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体育行政部门实施与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有关的行为可否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问题。为此,必须对体育行政部门在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中的行为性质与类别加以分析。根据《体育法》第45条的规定,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该规划制定的主体应当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的要求,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应由具有国家规定的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管理部门不再直接编制和调整规划。也就是说,除非有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体育行政部门不应当是或不再是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的主体。就现有行政诉讼的法律框架看,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建设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法定体育设施规划标准、法定规划程序进行规划的行为,对预留体育设施规划用地不作为或者违法改作它用的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的最大障碍不是这些行为能否树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其关键在于,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本质上只是对人的主观诉讼而缺少对事的客观诉讼,或者说公益诉讼。因此,无论是在原告资格方面还是在具体的诉讼类型与判决种类方面,将体育设施规划(包括其他公共设施规划)领域的违法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在制度上还显得缺乏条件。

二、《基金会管理条例》仍存问题

2004年颁布的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新条例》是在多年来各方呼吁的基础上,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并借鉴国际经验而制定的,在精神上和具体细节上比以前都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在:除强调“管理”外,增加了“维护基金会、捐赠人和受益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基金会的财产和收入受到法律保护的内容;纯民间的公益基金会的地位首次得到承认,而且首次把境外基金会包括在内;对基金会的组织、运行、监督和透明度等做了详细的规定,接近国际通行的标准;明确规定允许基金会进行合法、安全、有效的投资增值,使基金会的持续性有所保证,把基金会、捐赠方和受益者都包括在内等等。但新条例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注册难,且注册资金未降反升。《新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注册难主要难在必须有“主管单位”,而且注册资金门槛提高,把很多想参与公益活动的“非富”公民拒之门外。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是上级干预过多,而是找不到单位愿意承揽这种既无利可图,又增加责任,甚至担风险的事。何况公益事业面非常广,现有的政府部门无法涵盖丰富多彩的社会需求。许多很受社会欢迎的组织为找不到“婆婆”而犯愁,因为无法注册,也就没有合法地位。二是税收优惠难落实。《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只规定基金会及其捐赠人、受益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新条例只在税收优惠上有原则规定,但缺乏实际操作性。在目前的中国,执法问题比立法更重要。

三、对策与建议

1、建设体育公益诉讼制度

现代社会,一是大众体育休闲需求日益增加,二是体育领域确实存在维护和救济社会公共利益的客观需求,发展公益诉讼必然应向体育领域延伸。在体育领域实施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更加真实地保障与实现社会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制约体育领域的权力行使,健立和完善有利于体育维权和惩治体育腐败、违法的司法公益诉讼制度是社会公众潜在的要求。

2、监督管理创新

保障机制是实现决策者决策愿望的机制。实现决策,靠坚实的管理,有效的监督。在现有体育公益运行体制中,缺乏由中央、国家体育局、教育部等自上而下具体监管体制,对各实施单位缺乏约束力。国家要想实现决策愿望,需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国家的管理中,以取得相应效果,即进行管理创新。体育公益服务的管理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国家政要、财政、人事、研发、监督、信息等职能管理方面进行创新的能力。监督部负责健全完善落实学校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领导责任、督办检查、跟踪问效、行政问责等规章制度,督促解决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的社会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确保将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避免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不能具体落实或不能长期坚持落实。督管制度的建设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督管事项的跟踪监督,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决定着体育公益长效服务机制的兴衰成败。

摘要:新时期我国全民健身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大众体育休闲需求日益增加,体育公益的资源性价值愈加突显。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文件时,应从法规上给予体育领域确实存在维护和救济社会公共利益的客观需求。

关键词:体育公益,法理,基金会管理条例,公益诉讼,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纪平.公益体育设施致人损害应当如何赔偿[N].法制日报,2011-03-24.

[2]黄金荣.一场方兴未艾的公益法实践运动[EB/OL].中国法学网,2011-10-13.

[3]石破.中国慈善事业的进步需要完善相关法律[EB/ OL].2011-07-07.

事业环境 篇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概念

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常所指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外部环境。

公共事业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和要素组合(包括内部人事管理问题)等。

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之外的影响因素,如政治、经济、地理、人口、文化、民族、宗教等。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及公共管理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二.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和本质特点是公共性,同时也带有政治性和阶级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性水平的高低,即提供公共商品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以及其管理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的具体内涵,则取决于各自政治、经济及文化要素及公共管理主体所在的环境。环境也因之成为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本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主要包含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总体上看,表现为公共事业管理的根本性质、原则和职能内容,实际上是由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方式、决策等都要受到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制约。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反映的是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反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利用并创造环境条件解决公共问题的同时,也改造了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主动而自觉地纠正自己的管理行为、管理法规和管理方式等,从而形成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公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之间,通过特定的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公共事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要求。而公共管理环境的需要是确定公共事业管理基本任务的客观依据。

事业环境 篇3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

今后几年,是顺义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顺义的重要阶段。档案工作是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对全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事关传承人类文明。档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人类文明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需要有档案来承载和服务。近年来,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发展历程和成就,不仅要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积累、城乡面貌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还必须依靠档案资料记录下来、体现出来、传承下去,让后代了解历史、继承文明成果。因此,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档案工作。

2.事关加快经济发展。牢固的经济基础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科学管理并有效使用档案,对于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具有积极影响。借助于档案,可以充分利用前人成果,实现知识创新特别是科学技术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档案既是有形资产的依据和证明,更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依据和证明,可以在发生纠纷时提供有效凭证,免受损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人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下,这种档案所特有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点,在全区企业改制、拆迁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职工再就业等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加快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3.事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档案是一个时期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在各项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要了解历史,分析现状,总结规律,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可以使瞬间变成永恒,为人们反复观察和研究历史现象、准确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可靠依据。科学管理并有效使用档案,可以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科学发展服务。

全区广大档案工作者和各级部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把记录历史、保存历史、传承历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档案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清形势,强化档案工作的服务作用

当前,全区经济步入跨越式、超高速、可持续发展轨道,既为档案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机场东扩、顺义新城、奥运场馆、国际会展、首钢冷轧等重大项目的启动实施,全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2008年前,规划内34个村庄面临整体拆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档案利用需求也相应提高。这一切都需要档案的承载与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档案信息资源,对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也为档案事业向纵深发展创造了新空间。与此同时,我区档案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档案开放利用程度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档案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一定要把档案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思考,明确发展方向,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对档案事业发展计划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不断适应发展需要,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档案工作全面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强化五种意识

当前,各级各部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依法管理好档案,开发利用好档案,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1.强化档案工作意识。首先,档案是一种历史见证,回顾历史,研究历史离不开档案。其次,档案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企业所形成的各种门类档案,如科研、工程技术档案、基本建设方面的档案等,其本身就是生产力,把这些档案用好用活,就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这个工程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规划过,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写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几十年来,几代国家领导人和专家进行了大量勘测、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充分论证。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地质、水文等方面的档案,就很难实现这一伟大工程,越是长时间浩大的工程,越是要有丰富的档案作基础。不仅仅是档案工作者要增强档案意识,各级领导都应该增强档案意识,心里要想着档案,工作安排要考虑档案,特别是制订工作规划时,要把档案事业列入其中。每年要定期研究档案工作,帮助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改善工作条件,使档案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2.强化社会档案意识。发展档案事业是全社会的事情。进入信息时代,档案的内涵外延都在扩大,它已不仅是我们过去认为的“红头”文件,而且还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声像、实物、电子、科技和其它专门档案,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因此,档案管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必须克服单纯狭隘的档案意识,树立社会档案意识。

3.强化依法治档意识。必须把档案的收集、整理、抢救、利用和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开支等一系列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法定职责,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切实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档案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4.强化科教兴档意识。过去从事档案工作,常备的是一个锥子,一把剪子,一盘线,一瓶浆糊,这种传统方式有的可以保留。但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今天,为确保新型档案资料永存后世,要逐步向档案电子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重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档案人员也应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对档案工作新要求。

5.强化档案服务意识。李瑞环同志指出:“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档案馆是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业务系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主体,要真正把档案馆建成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教育基地和档案资料的利用中心,充分发挥档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的收集、整理、抢救、保存这些基础工作都是必要的,但目的是用档案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把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把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区档案馆保存着大量信息资源,要尽可能把它们开发出来,贡献出来,利用起来,围绕全区中心工作搞好服务。

(二)实现三项突破

围绕全区工作大局,档案工作要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1.在拓展服务领域上有新突破。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服务,必须做到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既要做好常规基础工作,又要紧跟新形势,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今年在抓好常规档案同时,要突出抓好“三大类”档案。一是经济领域档案。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企业档案工作制度建设和基础业务建设,加强空港、林河、金马工业区、三高农业示范区等档案以及技术改造、项目引进档案的检查、验收,确保档案完整、合理归属。并积极探索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档案工作制度。二是城建领域档案。以顺义新城、汽车基地、国际会展等重大项目在内的城市重点建设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各类地下管线工程为重点,依法做好城建档案以及因城建所涉及的拆迁安置档案接收与征集工作。三是奥运档案。加强对奥运档案的前端控制,做好奥运全过程和各方面档案收集、管理和移交工作,确保归档齐全、完整和系统,并全面整合档案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为顺义乃至北京留下宝贵奥运文化遗产。

2.在扩大服务对象上有新突破。档案部门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劳动争议、劳动力市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培训等档案,在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之间搭起桥梁,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要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利用服务工作,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了解政策的需要,为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服务。加强社区档案工作,为实现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服务。同时,要在巩固农村档案工作现有成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配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村级建档力度,努力完成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3.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有新突破。档案部门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结合实际,找准档案工作切入点,为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档案服务。不仅要管理好档案,而且要利用好档案,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尽可能的提供档案信息、档案技术等服务,使档案工作服务效益更为显著。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推进档案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档案信息化服务。要加大档案资源开放力度,依法有序的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档案,满足社会大众需求。

三、加强领导,为档案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领导重视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各部门、各单位要贯彻落实《档案法》,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人员、经费、工作“三到位”,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分管责任制,切实帮助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档案事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要把档案事业列入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信息化纳入信息化整体规划,特别是在考虑项目建设、资金分配时,要把档案工作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考虑进去、认真安排好。要按照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加大对档案事业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部分档案库房面积不足、功能单一、设施缺乏和设备陈旧等问题,不断提高档案保护水平,完善档案服务功能。要大力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大档案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特别要适应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档案管理知识、掌握档案管理技能的人才,为全面提高顺义区档案管理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探讨 篇4

关键词:内部环境,单位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起步晚、发展慢, 直至《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颁布, 才有了比较明确的法规依据, 但针对性仍不强。随着2012年《规范》的发布, 行政事业单位终于有了自己的内部控制规范。在《规范》正式执行前的这段时间, 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特别要做好内部环境的优化工作。原因在于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影响、制约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内部环境位列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首, 其好坏直接决定其他要素能否发挥作用。一个单位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 内部控制制度就会形同虚设。

研究企业内部环境的不乏少数, 但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的却寥寥无几。鉴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不能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生搬硬套到行政事业单位中去, 而应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环境。因此, 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借鉴COSO报告, 依据《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五要素。

(一) 领导态度及素质

顾名思义, 就是领导的知识、眼界、道德水平、对业务风险及内部控制等的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一个单位可能采取的内部控制方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受重视程度, 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

(二) 单位文化

单位文化是指单位在经济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四个要素。单位文化是构建有效内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三) 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组织机构是单位进行计划、执行、控制、协调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 权责分配是权利和责任的分配。组织机构合理, 权责分配适当, 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四) 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单位为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 而录 (任) 用的各种人员, 包括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临时人员等。人力资源政策具体包括录用和招聘、培训、晋升、惩戒等。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顺利贯彻、执行的保证。

(五)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履行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职能, 进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检查,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缺陷与根源分析

(一)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 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也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普遍存在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的问题。一些领导对内部控制的知识与重要性知之甚少, 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事情, 与行政事业单位无关。而有些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领导却不带头严格执行, 常常使其流于形式。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财务人员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事件屡禁不止, 最为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不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

(二) 内部组织机构制约协调机制不健全, 权责分配不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历经数年, 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已然较为科学合理, 但随着时代进步, 仍维持原状, 不设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岗位, 制约协调机制缺失, 权责分配不合理。部门之间互不制约, 互不协调, 例如, 预算一般由财务部门独立编制, 其他部门极少参与, 编制的预算质量通常不高, 难以执行。由于人员编制有限, 普遍存在混岗、兼岗现象, 出纳兼任记账, 记账兼任复核, 出纳一人具备网银付款的操作与授权权限, 内部牵制严重弱化。

(三) 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 激励约束机制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固定, 人员增减灵活性较差, 难以按需进人。人员录用方式通常是考试, 考试的确能选拨出一些优秀的人才, 但由于考题设计的局限性、偶尔的不公平性、不公正性等原因, 极有可能将部分道德素质高、胜任能力强的人才拦在门外。“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 有些人不上班、不工作, 工资却不少一分, 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根本是无从谈起;加之实行阳光工资, 津补贴和奖金不能随意发放, 职位晋升等政治待遇也有严格条件限制, 激励约束机制严重缺失。培训常常流于形式, 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四) 内部审计不到位, 监督作用难发挥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内部审计相应未得到足够重视。不设内部审计机构, 即便是设立了, 往往附属于财务或者办公室、纪检监察等科室, 也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 常常由上述科室的人员兼任, 其独立性、胜任能力大打折扣。内部审计范围较窄, 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权威性也不够, 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一把手负责, 对于审计出的问题无权处理, 而只能按一把手的意见出示审计结果, 直接削弱了其功能, 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三、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根据《规范》, 借鉴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 本着塑造低风险内部环境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优化。

(一) 构建优秀单位文化,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单位文化对内部控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渗透在管理活动和人员行为中, 影响到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 因此, 优化内部环境, 首要就是构建优秀单位文化。而领导态度及素质这个内部环境要素, 与单位文化密不可分, 在此将它融入到单位文化中一并进行研究。

1. 依诚信和道德观制定单位道德行为准则, 并将之细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守则, 使单位负责人和全体员工形成统一的、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单位负责人以身作则, 立言立行立德, 坚决杜绝单位出现干涉正常程序或凌驾制度行为的现象。员工的精神规范、仪容仪表、团结协作、服务意识、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等均要在守则中明确规定, 违反守则的处理办法也要作出规定。鼓励员工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 树立良好单位形象。

2.《规范》第六条明确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所以, 单位负责人应当明确支持内部控制的建设是内部控制顺利开展的前提。领导班子成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单位经济活动的运作以及负责管理策略和程序的制定、执行与监督, 他们采取的措施和作出的决策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因此, 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积极地面对业务风险及重大事项。对于风险, 一方面, 单位应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机制,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另一方面, 将业务风险细化、分解, 按级别分配给各部门、各岗位, 形成整体的风险意识, 提高领导对业务风险的接受度。

3. 从单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借鉴单位优良传统和文化资源, 结合之前两条所述, 总结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属于自己的单位文化, 并形成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宣传栏等媒介, 大力宣传普及《规范》、单位文化等;加强对其学习, 提高员工的道德、业务素质, 增强职工的团体意识、内控意识, 让员工从内心接受单位文化,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健全内部组织机构, 合理进行权责分配

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优化, 确定机构职能, 明确职责权限, 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 建立制约协调的机制。设立内部控制职能部门,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制定岗位责任书, 并签字确认,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与监督, 制定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例如, 利用信息系统管理的单位, 应依据工作流程, 按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 在系统中设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具体而言, 一笔资金支付业务通常经过以下环节: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一把手审批、出纳支付、会计记账等, 形成环环相扣、相互牵制的机制。

编制内部机构管理手册, 包括机构设置、岗位职责、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 确保员工明确内部机构之间、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 正确行使职权、履行责任。

(三) 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提高激励约束机制

1. 建立灵活、操作性强的进人选人用人机制, 坚决抵制进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重要标准来招聘和录用员工。

2. 加强培训, 单位应有计划地采取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 制定培训的考勤、考核等制度, 强化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 让员工及时掌握国家新出台的、修改的政策法规, 熟练掌握更新的专业岗位知识。重视人事、财政等部门及上级主管机构组织的继续教育, 督促员工参加培训, 并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员工自我教育, 自我学习。

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详细、明确的职务晋升和工资晋级标准, 设计公平、合理的薪酬及奖励方案, 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 评价岗位目标责任书的履行情况, 对于不称职的, 要进行严格惩戒。打破“铁饭碗”观念, 进行竞争上岗, 选拨有胜任能力的员工到合适的岗位,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 加强内部审计建设, 发挥监督作用

一方面, 建立一个独立的、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 赋予其与财务、纪检监察等科室相同的级别, 配备独立的、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另一方面, 明确其具体职能、人员的权利与责任, 按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开展工作, 细化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 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审计事项均要涵盖在内。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定期、不定期的审计制度, 还要建立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制度, 财政、审计等部门也要加强监督检查, 发挥外部监督作用, 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 形成层层监督的机制。

总之, 良好的内部环境, 能够促进日常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 能够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进行优化, 保障《规范》的顺利执行, 确保内部控制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周文, 张庆龙, 聂兴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3.

[2]中华会计网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9.

[3]王彤彤, 徐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 2010, (2) .

[4]张启云.论内部环境中企业文化的构建—基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分析[J].决策探索, 2012, (20) .

[5]徐英.建设良好内部环境保障有效内部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4) .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篇5

1972年6月5日至16日,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有113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6月5日是世界是第一个环境日。历届世界环境日主题: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人类居住;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保境识;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年:沙漠化;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1986年: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住;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8年: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于它;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2006年:莫使旱地变为沙漠;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忧;2008年: 促进低碳经济

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交流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了近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会议行将结束时,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有各界代表出席的万人大会,对会议作了总结,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

中国于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中国自1979年起先后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赛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2年伦敦公约》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1980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到1995年出版各类环境图书860种,500多万册。

1981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5月4日,由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的部分机构,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1983年,中国创办了全球第一家国家级环境保护专业报———《中国环境报》,年发行量近30万份。

1988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撤销,改为建设部。环境保护部门分出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直属局。

1990年《中国环境年鉴》出版,并从1994年开始出版英文版。

1990年中国有关部门开始开发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1992年4月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40多位中外著名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向中国政府提出有关咨询意见和建议。

1992年6月,中国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总理李鹏出席了大会的首脑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强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主张,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李鹏总理还代表中国政府率先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3年3月,中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

从1993年开始,以组织新闻单位采访环境执法情况为主要形式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在全国开展。

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成国家环保总局。

事业环境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控制;问题;改善措施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活动实行一定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目标。随着逐步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给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项政策的出台有效的保护了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合理优化配置资产的使用过程,避免贪污,挪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所以,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必须完善与健全,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财务内控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财务控制机制不够合理及完善,那么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实施情况就会受到影响,一般财务内控机制不完善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严格的收支管理;事业单位有关人员对开支标准采取无视心态,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经常“巧立名目”,造成挤占和挪用资金的现象出现。(2)预算控制力度不够;随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是还存在不健全和不合理的地方。

2.较为薄弱内控意识

内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内控意识,建立健全和实施控制制度的前提是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当前,事业单位的一些领导管理层在费用支出方面及项目审批方面还在实施“一支笔”的方式,这就是因为薄弱的内控意识所造成的,对个人业绩的突出过于注重,往往忽视了事业单位运行风险的防范,缺乏对内控科学的认知和了解。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财务与会计工作认识力不足:一些事业单位负责人有时对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给忽略了,认为财务部门只是单纯的金钱的支出,只需负责金钱的收支即可,而单位决策和项目管理都不应参与,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将会计的核算职能和会计职能给弱化了,使财务管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2)认识不到内控的重要性;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部分事业单位中的领导人意识不到,对内控知识了解较单一,甚至有些领导将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简单的等同于内部控制,不敢和不愿监控内控体系,最终使内控制度浮于表面。

二、改善事业单位内控环境的措施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

首先,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规定其行为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来进行,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度。抓好登记与审核工作的管理,每一项事务都要处理的清清楚楚,尽可能降低出现纰漏和错误的概率,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真实度和完整性。另外要加强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作用,使其互相监督。设计会计处理程序,对会计审核科目、会计核算方案、记账要求及账簿记录等等进行处理、控制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确保会计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预防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其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从根本上加强对控制工作的实施力度。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举动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和进步。加强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和重要性。

2.加强预算控制分析和内审作用发挥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是部门预算来完成财政预算,这种方法有效地加强了预算控制的实施力度,可以提高预算控制的预见性、精准性,使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化和标准化。要加强预算控制分析力度,同时也要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争取将财产收支事项全面纳入到部门预算的范围中,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对财产的预算和配置都能更加合理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谈到关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规定各单位应建立经济风险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定期的、全面客观的系统评价。这样可以更好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在对事业单位内控的日常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查找问题,提出措施,监督纠正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内部控制中的审计人员不仅是内审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控实施的重要力量。而内部审计通过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分析和评价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对内控系统的整个工作运转情况,并对其提出完善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以保证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顺利推进。

3.建立预算考核系统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相对完善的预算考核系统,将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电子化,在网上实现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活动。须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制定一定的奖惩、绩效管理办法。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贯彻落实到位,必须把全面预算管理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体制内,为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预算控制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内控机制,事业单位的运行效果受其影响。只有努力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使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保证国家对各单位的宏观调控,促进依法理财。在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时,要注重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以及对预算的控制分析,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顺利、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左莲梅.积极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不足[J].政府法制,2011,(21): 62-63

事业环境 篇7

(一)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存在的历史需求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与其他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一样,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补充, 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的特殊需求而存在。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近30年的迅猛发展, 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规模和逐年增长的比率都远超其他行业, 2013年江苏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1986.28亿元, 2014年江苏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080.09亿元, 在教育经费投入历史上首破2000亿, 总量位居全国第二。教育投入的稳增长对于教育的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政府管理机制及模式的改变, 办学模式和办学形式不再受到严格限制, 教育国际化列入教育规划纲要, 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立体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纯企业的教育行为的逐利性目标又与社会教育对公益化目标需求相违背, 教育事业单位在政府和企业之间, 在传统的学历教育之外, 多种教育形态并存, 为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做出了贡献。因此,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近年来发展迅速, 从业人员和经济规模逐年扩大,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有效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和素质, 使受教育者获取较高收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 在教育的经济效益方面同样效果显著。

(二)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存在现状

相比于其他教育事业单位,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具有较多的灵活性, 可以根据单位对教育形势的估计以及政府教育服务的需求制定服务项目, 可以参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购买服务竞争, 也可以参与纯市场的教育服务竞争。现有服务性教育类事业单位作为学历教育的补充, 涉及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 人员规模大小不一, 从几人到几百人都有存在, 经济收支规模从几十万到几亿大小不等。正是由于有这类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的支撑, 才使我国形成了目前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三)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要求与经济管理

在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中,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一般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在最新的事业单位分类体制改革中一般属于公益三类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有可能鼓励转企, 或者将涉及经营性的服务转企, 涉及公益性的转为公益二类。因此,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两面性, 一方面要坚持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公益性, 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经济成本能否得到有效补偿, 所以,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在制定管理目标时更注重通过提升目标成本的收益, 达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的目标, 加强经济管理是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管理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现状

(一) 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控制

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控制是目前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重要方面。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均为上级主管部门出资举办, 举办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本部门管理职能的补充, 在行政职能不能够到达但又必须要做的情况下, 事业单位服务的灵活性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举办的初衷不是获取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和社会影响, 主管部门对于单位的管理与控制着重在人员和费用支出, 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极度需求给了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很好的发展空间,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但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控制观念和手段仍停留在原来基础上, 内部控制环境中最强有力的管理控制一定程度的缺失难以有效控制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持续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社会影响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理念与风格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同时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接受同级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财务管理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等。总体上说, 事业单位各类制度制定的前提依据是体制内计划经济模式, 趋向于集权管理, 使得管理理念与风格必须要适应集权管理的需求, 与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产品设计、服务模式、服务对象面向市场的市场经济模式管理理念与风格匹配程度较低, 加上从业人员体制内的思维模式, 单位自身多年来的管理惯性问题, 受管理人员数量及自身素质高低影响, 作为现有内部控制主要手段的会计管理控制要求的不相容岗位分设都难以做到, 因而, 在制度执行尺度把握的准确性、执行力度的稳定性、执行时间的及时性方面, 准确度低、稳定性差、不够及时的状况普遍存在。管理理念与风格在内控环境方面的偏差严重阻碍了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事业的发展, 公益性事业也连带受到影响 (影响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制定) 。

(三)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组织结构

现行的服务性事业单位管理组织结构为垂直单线的自上而下的管理, 由单位领导层、中层、底层员工组成, 除此以外没有独立于现行组织结构以外的监督机构或者监督岗位监督权力的运行, 权力高度集中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控制, 给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隐患 (评价与监督机制的缺失, 影响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 。

(四) 服务性教育行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现行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没有自主权, 招聘和辞退都由人事主管部门统一执行, 逢招必考的形式从大局来看是公平、公正的, 但是从单位个体特点及其需要来说不一定适合, 经过考察合格的人不一定擅长考试, 擅长考试的人不一定符合单位的要求。目前管理层主要以上级主管部门经过规定程序择优任命为主, 较多的任命主要考虑人事安排, 而非单位管理确实需要, 造成本来就紧缺的编制被不适合的人员占有, 难以胜任岗位职责, 单位需要的人无法引进。从事教育服务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身处其中的事业单位既要兼顾公益教育服务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 又要时刻关注经营性项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如果从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达不到较高水平, 势必会对单位的各方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影响竞争能力, 会被社会机构抢占市场份额) 。

三、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必要性

(一)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控现状的需要

2015年中国首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白皮书指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执行一年来, 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与当初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初衷大相径庭,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内部控制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控现状是大多数单位只有会计控制, 其他控制还停留在表面与形式上,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的内控环境建设正在进行中, 受现有管理模式的影响, 对内控环境建设及执行不够重视。

(二) 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的需要

作为服务性事业单位的举办方, 上级主管部门享有收益的权利和管理的义务与责任, 但作为行政机关, 主要职能是行业管理, 无法参与到具体的决策与运营过程中去, 只能通过完善制度, 加强对制度执行的评价与监督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 如果执行到位, 是一种很好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三) 维护教育行业的社会形象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 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 是社会发展的永久追求, 因此, 社会公众对于教育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要求严格, 而教育本身的形象是维护教育行业的社会形象和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 自身的形象和发展对教育的整体社会形象的维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执行可以有效地防范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四、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 重要内控岗位由上级主管部门实行委派制, 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 (国办发2011年37号) 中明确指出:“要吸收事业单位外部人员参加决策层, 扩大事业单位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重要内控岗位包括财务负责人及内控管理组织的负责人, 重要内控岗位实行委派制度, 是改善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形式, 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现在委派制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类投资方或举办方对下属单位的管理控制中。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赋予被委派者管理权, 在被派驻单位的管理组织中参与决策, 制定预算, 执行预算, 有效监控被派驻单位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内控制度建设、内控目标实现程度, 实现对下属单位的日常化、全过程的管理控制。

(二) 加强财务核算集中管理, 改善会计核算控制环境

财务核算集中管理后, 将财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原单位分离出来, 切断了财务人员与核算单位的关系, 使财务管理者真正站在第三方立场, 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事项, 在同一个管理制度下管理不同单位的财务核算, 可以很好地规范统一会计核算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大大降低了舞弊事项发生的可能性, 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目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广泛推行财务集中核算, 成立各级政府财务结算中心, 但财务结算中心本身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亟待提高和加强。

(三) 加快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将内部控制环境由“人治”转变为“系统”治理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最终的落地实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 内控环境建设的所有因素:管理理念和风格、组织管理结构、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等等都可以包含在信息系统中, 信息系统可以固化和执行内控制度的所有流程。一个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体现单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管理组织结构内的所有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 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及目标的设定可以充分体现参与者的岗位工作胜任能力, 管理流程的设计会涉及单位所有岗位的员工, 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营后, 单位运营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进入系统, 按照各自权限和流程要求操作, 限制了“人”对于制度的操控行为, 统一了对于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规范, 特别是对于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中最重要因素管理者权力运用得以在系统监督下进行, 可以有效控制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行为, 降低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

(四) 内部控制外部社会审计制度化, 促进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

相对于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执行存在诸多问题的现象, 外部社会专业机构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专门审计已经日趋成熟, 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高, 具有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应定期每年至少一次, 主动聘请专业的社会审计机构对年度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专门的审计报告, 以便得到专业机构有针对性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并督促单位内控运营机构及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整改。内部控制环境最重要的要素是人, 在历次的被审计及整改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制度的执行规范等都会被单位各个层面员工所认识和接受, 内部控制的理念也会逐渐深入人心, 内部控制管理也会逐步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管理层面, 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环境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总之,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必须得到有效实施, 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是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 只有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好了, 内部控制制度才有得以生存的土壤,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才可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规模和逐年增长的比率都远超其他行业, 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补充, 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的特殊需求而存在, 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当前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而言,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要做好服务性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 就必须要改善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有着巨大影响。

关键词:服务,教育,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优化

参考文献

[1]于晓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06, (02) .

事业环境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

一、引言

以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为基本工具的会计电算化, 指的是利用计算机中的财会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 并据此完成传统的由人来完成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 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产品已经经过商业化并渐渐趋向成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逐步开始由单机状态向网络状态转变, 网络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

二、互联网的发展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影响分析

(一) 网络环境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和信息传递及处理环境, 网络环境对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式与单机环境下有着本质的不同。

网络环境下, 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同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便利, 沟通更加直接, 在权限范围内的信息共享能力大大加强, 极大的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效率。

2. 网络环境下, 单位对财会信息的使用频率更大, 这就使各

部门或会计部门的上下级之间不能像单机版那样, 自己制定数据规范。为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单位的会计信息必须得以更加规范, 才能保证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审计、监测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网络环境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程度更高。

3. 网络环境下, 人员的积极性更高。

传统的单机版会计电算化系统使单位的决策权十分集中。单位员工的工作则显得更加被动。而在网络环境下, 各级管理人员都可以在一定的权限下对全部或部分财会信息进行浏览,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管理革新, 甚至还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单位的管理决策中。会计人员也可以方便的进行交流并获得素质、技能上的提升。因此, 网络环境可以大大调动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 网络环境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产生的风险

在认识到网络环境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产生的积极作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 也要看到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而给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1. 会计人员网络化办公能力不足

与传统的会计工作不同,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 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事业单位起步相对较晚, 且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人员也多是从传统的会计岗位通过简单培训就上岗的。这部分人员由于对使用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水平就不是很高, 又要增加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内容, 可能在知识能力方面略显不足。这样就容易出现操作失误, 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一旦操作失误, 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所在的部门或单位, 而是整个系统的会计信息数据。这种缺少网络化办公能力的情况, 对于通过网络提高会计电算化效率和效果的目标产生着重要的消极作用。

2. 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安全风险较高

很多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并不在意, 因为单机版的会计工作口令设置、数据的浏览、修改、增删等内容很容易控制。因此, 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中, 会计信息仅是以普通数据文件形式记录在计算机或相关存储介质中, 并没有防范措施。而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有黑客软件等外界干扰的存在, 如果不对权限、登录方式进行防护, 会计信息很容易被篡改, 甚至丢失。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风险都比较高。

3. 单位内部控制难度加大

传统的会计系统中, 会计信息的修改都要有相关领导或责任人的签字, 从而留下重要的修改标记和说明。由于这类信息的伪造方法较难,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使内部控制较为容易。但在网络环境下, 数据或信息的修改很难留下痕迹或修改原因, 这样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使单位内部控制难度较传统的会计工作极大增加, 严重阻碍了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推进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随着国家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进行势必加快, 为此, 就必须针对网络环境下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并积极借助网络技术真正提高自身的效率和效果。

(一) 培养意识, 提高能力

事业单位推行网络会计电算化,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事业单位转换职能机制的客观要求 (2) 。为此, 事业单位领导及财会人员应该主动转变思路, 积极了解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给单位、个人带来的效益和便捷, 增强单机版会计电算化向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转变的信心。同时, 为了适应这种转变, 无论是财务人员, 还是单位相关人员都应该积极主动的接受有关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习, 真正掌握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实用方法、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数据及信息的维护方法, 从而为单位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素质基础。

(二) 完善制度, 规范流程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物, 事业单位的网络会计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2页) 电算化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 还有很多制度不够规范。为此, 单位领导要主动召集有关人员针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研究相应的组织结构设置, 确定清晰的岗位与职责, 形成包括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制度、人员上岗制度、人员绩效考评制度、上机操作记录制度、信息浏览权限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息的安全防护制度、单位内部控制与审计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 规范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流程, 确保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三) 加强防护, 确保安全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最大的风险还是信息安全的风险。为此, 单位可以采用相关的保密技术和安全技术。比如, 通过合理的对比、评价, 选择适于本单位需要的财会软件和计算机及网络硬件, 为数据的安全防护打下环境基础;通过两层保密技术, 设立电子屏障防火墙,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需要对一切传输数据加两层密, 以防止非法用户窃取机密和未授权者越权操作 (3) ,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安装杀毒软件, 防止病毒对数据信息的变动;另外, 还可以对电脑加装UPS, 以防止因为突然断电而造成的数据丢失。

四、总结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网络社会,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加强事业单位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与相关制度建设, 从而真正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 提高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工作。

注释

1 赵婧.论网络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现代商贸工业, 2012, (4) .

2 尹志芳.浅议事业单位网络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文化, 2011, (9) .

事业环境 篇9

1 新环境下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

新环境中, 医疗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作为医疗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对医疗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 在实际的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能适应新环境中医疗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例如, 目前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管理的模式比较单一、会计预算工作的科学性不足和缺乏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等, 这些都是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影响了医疗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1. 1 财务管理模式单一

在医疗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 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环节, 主要是根据医疗事业单位的资金筹集和运用产生的。财务管理工作, 主要是对医疗事业单位的资金获取和使用进行管理, 根据医疗事业单位发展中的实际需要, 实现对资金的获取、投入和分配。并且,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控制。目前, 我国的很多医疗事业单位在实行财务管理的时候, 都是把财务和会计结构放在一起的, 忽略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导致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比较单一。

1. 2 会计预算科学性不足

财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 一项重要的工作环节就是编制预算。但是, 目前我国的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 对财务的编制预算工作管理缺乏统一性, 忽略了预算编制工作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编制预算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编制预算需要按照单位内的财务制度要求, 应用零基预算法。但是, 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实现全面性预算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全面性预算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项目, 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 在实际的医疗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中, 不能应用同一种方法实现对所有项目的编制。否则, 就会导致会计预算工作缺乏科学性, 造成判断错误的问题。

1. 3 缺乏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

在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 没有及时地补充新的知识, 对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认为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就是对进行记账和报账等收支明细工作, 不重视对医疗事业单位经营决策的参与和分析, 导致财务控制体系不完善。在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 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 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没有显示出单位的经营决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2 现环境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

针对上述的医疗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新环境下医疗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 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2. 1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

医疗事业单位的经营过程中, 包括很多不同的工作人员。在财务管理部门中, 也涉及了很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例如, 医疗事业单位中的挂号收费人员、会计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等。针对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从业能力是一项有效的途径。为了不断地适应新的财务管理要求, 医疗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 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定期的组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参加讲座、进行培训、参加财务管理活动等, 制定内部竞争机制, 激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2. 2 加大对财务管理的控制

实现财务管理在医疗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项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医疗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加大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控制力度。医疗事业单位重视财务管理, 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可以加强对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控制, 加大控制力度, 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 才能发挥财务管理在医疗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例如, 医疗事业单位在实施财务管理的时候,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严格地按照制度实施管理, 加强了对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控制, 提高了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 可以有效地促进医疗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重要的财务管理作用。

2. 3 完善会计核算项目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一项重要的载体就是会计账簿。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在设置和制作会计账簿的时候, 一定要按照我国的财政和卫生部门颁布的《会计制度》进行, 结合医疗事业单位中具体的业务范围实现对财务核算项目的设定。在设定财务核算项目的时候, 需要对每一项财务核算项目进行细化, 保证财务管理中的核算项目可以对医疗事业单位中的实际运营状况进行客观、清晰和准确地显示。例如, 某医疗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会计核算单位, 在项目核算的过程中, 运用科学的办法进行了准确的核算, 为医疗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医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 对于本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业务只能应用一套账簿, 不能利用专款或者代管资金的名义另设账册。

2. 4 提高单位资金的利用率

加大对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力度, 有利于实现对医疗事业单位资源的调配, 促进医疗事业单位的收支平衡。医疗事业单位在实现年终结算的时候,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对不同的编制方法进行熟练的运用, 保证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提高医疗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例如, 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实现对收入预算的编制的时候, 可以根据以前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的预算资料; 在实现对医疗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编制的时候, 需要对医疗事业单位中的不同项目的支出进行综合考虑, 重点的支出是医疗事业单位中的公费和发展费用。除此之外, 医疗事业单位还应该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建立健全流动资金预算的科学性, 在安排现金的流出量的时候, 严格地按照医疗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入量作为基准。

3 结 论

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医疗事业单位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才能适应新环境中的社会发展需要。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 为医疗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实现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促进了医疗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亚岚.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思路[J].市场研究, 2013 (6) :71-72.

[2]刘惠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探究[J].时代金融, 2013 (6) .

[3]张静芬.基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 2013 (2) :236-237.

[4]王艳玲.浅析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2 (6) :29-30.

[5]王孟玉.新时期下如何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时代金融, 2013 (24) .

[6]巨超.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创新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0) .

事业环境 篇10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行业环境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卫生管理队伍。”建立职业化的卫生管理队伍,需要合格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为了更好地审视我国卫生管理教育的现状,作者简要回顾了我国卫生管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所面临的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

1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之路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工商学院率先开设了医院管理学课程,开始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入卫生保健事业。英、法、日、澳等国均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卫生管理教育,20世纪70年代后卫生管理学已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卫生管理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培养体系[1,2]。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当时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按大区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的一些医学院相继开设了卫生管理专业。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自此以后,在中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有近80%的医学院校均开设了本专业。就四川和重庆地区而言,该区域内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等6所医学高等院校,无一例外都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2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卫生管理教育在我国经过近20年发展,其课程设置及教学上已逐渐系统化、专业化,特别是在管理学基础知识教育、教材选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及实习上都在逐渐完善。但是,相对而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落后于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卫生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认清当前卫生事业管理学人才的培养现状。

2.1 办学模式不统一

目前,各高校办学主体不一样,有的高校是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有的由人文社科学院主办、有的由管理学院主办[3]。除在综合类大学、医学高等院校外,一些师范类院校、管理院校也在开办卫生管理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专业硕士(MPH)等,但至今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培养模式;在专业定位上缺乏共识,有的偏重医学,有的偏重管理学,有的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有的注重实际工作技能,由此卫生管理专业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4]。

2.2 课程设置不系统

从《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2007年3月出版)中我们发现,我国卫生管理教育现时期仍处于医学教育范畴,有很多院校的医学课程比重都在1/3以上,而且有部分院校的医学课程用书整体套用临床专业教材。而在国外,几乎所有的院校都不把医学教育视作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他们注重把卫生管理专业教育建立在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和相对坚实的管理学知识基础之上,其课程设置的逻辑不同于我国的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卫生管理的课程体系[5]。

2.3 培养内容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速度与社会发展速度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近年来,由于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的变革等对行业的影响也趋于复杂化和深化。但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使用教材内容还比较滞后,且卫生管理专业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这些新的形势、新的改革、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都因为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较长而没有写进教材[6]。所以,目前该专业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已明显地落后于形势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使该专业的培养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将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4 高校师资严重不足

一是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师资明显不足,很多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改行而来,其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都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二是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现实还有一定差距,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从事过卫生事业管理一线工作经验,往往只能传授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工作经验。在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时,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师资水平也明显不够。三是高校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展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公式化的模型,有很多研究成果都只是空中楼阁。

2.5 就业指导尚未细化

国内就业指导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就业指导工作机构设置已经到位,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但国内的就业指导还没有细化到各个专业,也无法满足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的需要[7]。大多数高校以本位化、理论化、工具化、季节性为特征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灵活性和长期性。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开展并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生涯教育,并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还尚未建有效立[7,8]。

3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面临的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的好坏与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卫生管理专业人才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十分不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在卫生行政岗位的地位比较尴尬

目前,除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外,还有文秘、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外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抢卫生管理的工作岗位,并且他们在自身的岗位上都还做得不错,使得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就医疗机构而言,“专家治院”仍是普遍现象,虽然在岗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卫生管理教育,但是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都还做得不错。此外,目前还有不少打着各种旗号的“管理咨询机构、管理咨询师”等已经涉足医院管理、卫生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和决策支持。以上现象一方面说明卫生管理行业缺乏这方面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尚未被认可,这不得不说是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尴尬。

3.2 没有形成示范效应

目前,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浪潮中还没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也没有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物来做好自己行业的事情。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比例还比较低,社会对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高,上级部门往往更愿意把出类拔萃的专家型人才纳入管理层,此举不仅分散了这些专家做业务、做学问的时间和精力,还极大地浪费了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目前,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基本上都是医学专业出身,“专家治院”仍然是国内医院管理的普遍现象,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多由资深的医务人员担任或兼任,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也较少有卫生管理专业的学习背景。这也导致我国开展卫生管理教育20多年来,在本行业内还没有出现一位在业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卫生管理专业出身的旗帜性人物。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示范效应还不强。

3.3 现有人事机制制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疾控中心、高校等,由于这些单位的性质都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大部分都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或者行政事业单位公招考试。这些单位每年的进人计划都受到机构编制的严格制约,每年招聘人员的数量都很非常有限,对人员的学历及综合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竞争比较激烈,往往一个职位有几十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去报考。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卫生管理类的职称序列,也没有毕业后再教育机制,不仅使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缺少归属感,同时也限制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总之,要实现新医改提出的“建立起一支职业化的卫生管理队伍”的目标,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并努力尝试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选择、实践教学等进行改革,以进一步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之间的差距。同时,还应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打破以往的用人观念,改变过去一味重专业人才、轻管理人才的传统。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提拔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到管理岗位的同时,也注重对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选拔使用,逐步实现管理队伍职业化[9]。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积极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为其成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善联,康庚.外国卫生事业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97.

[2]徐爱军.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高等教育现状透视[J].中医教育,2008,27(5):18-20.

[3]张旭,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35(6):564-566.

[4]何岚.我院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设置、教学SWOT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9):116-117.

[5]徐洁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7-11.

[6]张屹立,陈立明,万成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9,16(3):443-444,453.

[7]王昕.美国生涯教育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7:137-138.

[8]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64-65.

事业环境 篇11

摘 要 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核算相对企业来讲比较简单,涉及到的环节和范围比较少,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是缺少正确认识以及执行力度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以及财务收支无法合理控制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实现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或者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与真实、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是涉及到环境监测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探讨与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 环境监测 事业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探讨与建议

环境监测站的主要作用是为各级政府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以及技术监督,对大众提供确切的环境质量状况的相关信息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进行环境监测与环境服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环境监测站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并没有系统、完整、合理的成本核算以及盈亏制度考核,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无法开展。因此,环境监测事业单位有必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监督职能以及加强综合的服务职能,在经济活动中保证合理创收监测费收入以及财政补贴的合理分配。

一、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1缺乏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的主要来源是通过财政预算以及政府补贴,由于金额有限以及去向固定的原因,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的财务意识比较薄弱,对资金的往来认为只需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好预算工作并且对资金进行合理使用就行,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另外,领导内控意识的淡薄容易导致领导以及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了解,以为内控是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束缚和浪费,单方面的认为只需要经费保证单位日常运转就行,从而导致单位的财务人员无法对单位的业务管理以及重要决策进行干预,无法在经济活动中起到监控和科学指导的作用。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合理建设贴合单位实际的制度以及账务处理流程和财务人员的培养三方面。环境监测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管理比较松散,需要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对财务人员素质的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对较少,会计核算的流程相对于企业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导致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高,财务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余岗位调任财务岗位,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导致对财务的处理不严谨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以及会计核算的不规范。比如是记账凭证填制的不准确,通常容易将借贷双方的科目混淆以及在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上单单依靠领导签字,没有做到有效监督的职能。因此,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工作的基础以及财务工作是否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

1.3内控制度不完善。环境监测是受国家总站以及省级中心站的技术管理并且同时接受市级环保局的管理,这种特殊的管理机制无法很好的对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另外,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在岗位安排上也没有合理安排,例如是对出纳岗位与银行岗位的分开或者是记账登记岗位与审核岗位的分开等财务流程容易导致内部的会计控制的缺乏和好的监督效果。

1.4忽视内部审核制度。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岗位职能划分的过程中是比较忽视对内部审核制度的建立。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量主要是财政和税务以及审计部门和社会公民的监督,但是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执行则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力量。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单位会计和财务监督以及行政管理等职位都由一个领导完成,甚至是内部审核机构大多数是包含单位财务部门,并没有将内部审核岗位给独立取来,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以及执行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内部会计的控制与加强单位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二、加强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着力点

2.1 提高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必须按照《会计法规》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来自觉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意识,加强单位职工的控制意识与行为规范并且带头遵守相关条例与制度。另外,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有关于单位财务报告以及财务账簿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是否对颞部会计制度进行合理内控与监督等相关工作负主要责任,最后是单位领导自身要展开内部控制方面的学习和自我培训等工作,全面了解财务会计流程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准则,方便提高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影响职工的工作观念。

2.2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2.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想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制度的是前提是保证单位部门和财务流程处理的完善,遵循着:“有制可依、岗位分离”的相关原则,确保财务工作程序处理的流畅以及相关岗位可以做到岗位牵制以及互相监督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去健全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保证会计核算以及相关的财务报表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真正的做到单位内部的监督控制。整个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遵循着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具备可操作性以及适应性。最后是对财务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单位加强内部会计的控制就需要更专业的财务人员,因此,要重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以及后期持续的管理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可以持续供给。

2.2.2加强会计业务的内部控制。在实际的会计内部控制中必须加强对会计业务的控制,重点是对货币资金以及资金审批岗位的审核。针对与资金有联系的岗位首先是采取不相容的岗位分离制度,其中出纳与会计档案、出纳与记账凭证填写、以及现金出纳与银行出纳必须分开设置等原则,其次是这对资金开支的审核规定,审批人的审批权限与审批程序以及相关责任等制度必须落实下去,对不符合审批制度的开支,财务人员一律不能审批。在加强内部控制还需要对两个方面进行重视,一个事建立独立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内部监督权限的人员必须与财务人员保持独立和相离的状态,明确监督机构或人员的岗位权限以及工作流程,担保机构的稳定性和流畅性,方便在单位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展开内部监督的职能。

2.3强化预算控制。环境监测事业单位想要从源头上对内部会计进行控制就需要加强对预算控制的管理工作,合理的安排好单位内全年的开支并且严格各个部门的预算指标,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预算报表。财务部门对各部门的预算报表进行汇总和监控,确保金额的合理性。最后是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相关的追踪。

2.4重视内部审核。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独立的内部审核机构,确保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度,对单位的各环节保持合理的监督与干预。特别是对财务部门需要进行定期的审核,担保可以发挥足够的岗位职能,帮助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并且进行完善,最后是单位的内部审核监督需要同外部审核监督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对内部会计的控制。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也要做出相应的修改,保证相关制度在单位中发挥真正的职能与带来一定的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改变对内部控制的意识以及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最后是加强对单位的预算控制以及内部监督的职能,保障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可以更好的发挥行政职能。

参考文献:

[1]董超.浅论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11(02).

[2]帅云.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分析与方案设计.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4).

[3]段慧君.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2).

事业环境 篇12

一、会计信息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影响

(一) 内部控制重点发生改变

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信息化前, 完全手工处理数据;推行会计信息后, 会计信息处理工作由会计人员用计算机来处理, 此时会计工作已由人控制逐渐转变为人机共同控制。

(二) 内部控制环境发生改变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会计信息化后, 其会计部门内部控制环境发生变化, 其主要表现在单位会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职能转变方面。此时会计部门所负责的工作除会计核算之外, 而且还需承担起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多项业务活动的职责。通过实现会计部门与计算机部门的协作, 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 内部控制方法发生改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发生转变实质上是人机共同控制替换传统单人控制。对于传统单人控制而言, 其局限性相对较大, 绝大多数实际工作均需要组织专人进行管理与控制, 这样既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成本, 而且还使控制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对于人机共同控制而言, 业务员工仅需在终端机上便可以操作其他机器, 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控制工作。总结来看, 人机共同控制可以在保证控制质量的前提下, 实现一个人完成一个部门的工作, 这样既能够降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成本, 又缓解了控制人员工作压力, 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 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 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的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能够起到优化内部环境的积极作用。为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着手于下述环节: (1) 定期审查会计资料,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2) 保障计算机数据与书面数据一致性; (3)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流程操作计算机, 确保系统操作的合规性、正确性。另外,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 一经发现不足之处,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修正, 以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 增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会计信息数据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其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下, 会计信息数据主要表现在录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两部分。就录入数据而言, 为增强其准确性, 需要经授权或许可后进行数据录入, 通过相关部门加强对录入数据的核对。除此之外, 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借助其他技术和方法不断增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就输出数据而言, 为增强其准确性, 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 同时严格审核信息数据发送对象, 做好信息数据保管工作。

(三) 控制会计权限

严格要求会计人员, 规范其工作行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因此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相关监督和制约机制, 依据这一机制增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规范操作人员行为。同时, 还需要明确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等职责权限, 使其职责既相互分离, 又彼此影响。另外, 构建绩效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并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对相关人员进行奖金发放或职位晋升, 以此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积极性。

(四)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 不断强化其内部控制意识, 使其准确认识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作用, 同时, 增强各级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实施队伍中;二是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求, 以预防为主、事后控制为辅原则为指导, 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为事业单位落实内部控制提供依据。

(五) 以失控环节为切入点, 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首先, 以不相容职务原则为指导, 明确内控人员的职责权限, 要求内控人员之间相互监督与约束, 不断规范内控人员相关行为;其次, 业务记录控制。加强对凭证制作、传递及保管等环节的控制, 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再次, 财产安全控制。通过加强对货币资金和固定资金的控制, 以确保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最后,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强预算控制需要着眼于预算编制、预算审定、预算执行等多个环节, 即加强对上述环节的监督, 挖掘上述环节的不足之处,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这样才能够保证预算工作的高效性。

(六) 构建和执行问责机制、激励机制

待明确各岗位员工职责权限后, 事业单位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绩效考核, 并将绩效考核机制与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直接挂钩, 依据绩效考核机制对岗位员工或奖或罚, 这样能够增强岗位员工的责任感,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三、结论

总之, 相关业务流程和理论的探讨交流等具体内容, 通过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制度管理平台, 可以极大提高办公效率, 促进上下一体、公开公平、共同提高的良好制度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吉顺梅.浅议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化[J].会计师, 2011 (02)

[2]白华, 高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一个悖论[J].会计研究, 2011 (03)

[3]杨有红, 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J].会计研究, 2011 (03)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解读[J].财务与会计, 2011 (04)

上一篇:网站集群内容管理系统下一篇:内部控制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