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听证

2024-11-22

申请听证(精选9篇)

申请听证 篇1

(一) 税务行政赔偿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请赔偿。对下列情形, 税务机关不承担赔偿义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赔偿请求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请资料。赔偿请求人应当向税务机关递交《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书》, 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 可委托他人代书, 也可口头申请。三是申请须知。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该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两个以上税务机关或与其他机关共同行使职权造成损害的, 应共同履行赔偿义务;受税务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税务征管权力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委托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 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 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机关复议的, 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 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 复议机关就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时效为二年, 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二) 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税务争议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可依法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是申请范围。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 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 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三是申请须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 可以书面申请, 也可以口头申请。申请人提请的税务行政复议的条件和时限: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 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纳税担保, 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不予审批减免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可以在得知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 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 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申请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人民法院也已经依法受理的, 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的主体资格:依法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 具体是指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管理相对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 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的, 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虽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 但其权利直接被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剥夺、限制或者被赋予义务的第三人, 在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时, 可以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三)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依法应当听证的案件, 除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或者被正当取消听证权利外, 税务机关不组织听证, 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二是适用范围。税务机关对公民 (包括个人、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 作出2000元以上 (含本数) 罚款或者对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10000元以上 (含本数) 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 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 并告知当事人其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三是申请程序。要求听证的当事人应当在《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后3日内向发出告知书的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听证, 逾期不提出的, 视为放弃听证的权利。四是所需资料。《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及相关资料。

申请听证 篇2

申请人:x,男,壮族,x年x月x日出生,住x。

请求事项:

申请人不服x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的`拟处罚决定,现向贵局申请听证,以便申辩理由,澄清事实。

事实与理由:

局于x年x月x日在《法制快报》公告的x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申请人才收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行政处罚文书公告程序的规定,现还处在公告送达期间。申请人于x年x月x日在x进行的是x工程施工,没有x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所认定的擅自开采煤炭的行为和事实,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的拟处罚决定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申请人特申请贵局举行听证,以便申辩理由,澄清事实,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此致

申请人:

拆迁听证听证拆迁 篇3

几年下来, 中国大大小小的听证会也不知道举办了多少。对一些敏感问题, 举行听证会, 可以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还可以缓解政府与公众间潜在的矛盾,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房屋拆迁就属这类问题。最近,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许可听证规定》正式开始实施。其中规定, 拆迁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上或拆迁户三百户以上的拆迁许可申请, 应当组织听证。在这项规定中,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是拆迁许可听证的具体组织实施部门。

其实在此之前, 已经有很多地方颁布了类似的政策。2006年8月, 福建省开始施行《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2007年5月, 杭州市政府就颁布了《杭州市城市房屋拆迁许可听证暂行规定》。

在广州的这项政策中, 拆迁许可听证,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应公开举行。被拆迁人等利害关系人或拆迁人申请不公开的, 可以不公开, 但涉及公共利益的除外。拆迁许可听证重点将围绕拆迁计划、拆迁方案和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落实情况等。

在拆迁问题上, 拆迁资金落实是个大问题。举行听证会当然也要关注这一问题。广州规定, 拆迁许可申请人应当在听证时出示在拆迁专项资金监控账户存款的银行进账单原件, 并说明存款数额是否已符合要求。

由房屋拆迁引发的各类纠纷很多, 导致信访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举办听证会, 吸纳各方建议和意志参与拆迁事务, 使拆迁行动更加规范、让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私权得到有效保护。可以缓和社会矛盾, 减少社会冲突, 保持社会稳定。

举办拆迁许可听证会, 是好的做法, 这一点已经是共识。但是, 我们要注意的是, 不要把听证会搞变形了, 变了形的听证会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听证会要达到目的, 就要各方积极参与, 在听证会上畅所欲言。如果把听证会办成了拆迁说明会, 那就是变形的听证会——不能把听证会搞成走过场的“座谈会”。

听证会的优点就是公开透明。其实, 不仅在房屋拆迁问题上可以举办听证会, 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上, 都可以让群众听证。而且, 听证会的透明度要进一步加大。我们以美国为例, 在美国, 除非涉及国家安全等内容, 整个听证会过程必须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在这一点上, 我们做得还不够。至今, 还没有听说过哪个拆迁许可听证会在电视上直播过。

更进一步说, 美国的听证会具有影响立法的功效。听证会结束后, 所有听证笔录须经当事人审核签名。根据听证会发言和听证人向委员会提交论证的文字材料, 形成听证报告。无论是听证人员提交的材料, 还是听证笔录、听证报告, 都为法案通过或废止提供重要依据, 也为日后考察立法原意提供依据。

听证申请书 篇4

你局[20____]1号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收悉。

现我矿依法提出申请,请你局依法延期举行听证会,理由如下:

1、你局未依法履行全面告知义务,导致我矿对听证会参加人员状况不了解,严重影响我矿依法行使权利。

《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的事由与依据;

(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听证员和记录员的姓名、职务;

(四)当事人、拟听证事项的经办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五)注意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于情于理于法,你局都应延期举行听证,避免冤错,特根据《国土资源听证规定》之规定,请求延期听证!

申请人:________

地方立法听证制度研究 篇5

立法听证是指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 积极获取与立法有关的信息、听取与立法有关的建议, 通过邀请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有关当事人以及与法律法规有利害关系的公民到会, 通过会议的形式为立法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一种制度。

听证制度最先应用于欧洲大陆的英国, 再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并为欧洲大陆以外的美日等国所引用, 最终在其国内成为立法中较为完善、最有效果的一项立法制度。在此过程中, 立法听证制度也逐渐引起我国立法机关的重视, 并最终被引入我国, 确立了立法听证制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 我国是一个人民主权国家, 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 这是我国引进这项制度的政治基础; 其次, 建立立法听证制度, 有利于推进立法民主化, 充分反映了民情、民意, 有利于广聚民智, 这是它的民主基础; 再次, 我国受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利益多元化等多种宏观因素的影响, 迫切需要一种民主的、全方位的立法模式来协调各方利益群体, 这是它的现实基础; 最后, 立法听证制度体现的立法决策民主化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题中之意, 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立法程序保障。

1999 年9 月9 日, 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 ( 修订草案) 》成为我国首条通过立法听证程序而产生的地方性法规。2000 年我国正式通过了《立法法》, 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1]《立法法》第一次将立法听证作为一项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做了规定。

二、我国地方立法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听证制度在我国还出于初级阶段, 因为其在我国适用的时间还不长, 所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

( 一) 听证的依据存在问题

从最初通过有关部门和学者大量的调研到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广泛的适用, 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完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其并不存在具体的法律依据。自2000 年我国《立法法》颁布以后, 我国立法听证制度才有了基本的法律基础和明确的法律依据。虽然《立法法》赋予了听证制度基本的法律依据, 但此法律依据还过于单薄, 并没有对立法听证制度各方面做一个详尽、确切的规定, 因此立法听证的依据还存在很多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立法法》中对于立法听证制度的规定过于粗略, 缺乏详细、明确、有效的规定, 也不像《价格法》那样对价格听证有刚性的规定[2]; 其次是在国家中西部的市、县、自治县等地区还没有为立法听证会制定专门的立法听证制度规范, 而东部发达地区很多城市即使制定了制度规范, 一次性或者暂行性的规范占了大多数; 最后是立法听证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次数较少, 因为其是一种选择性的立法程序, 进行听证的成本较高, 所以很多立法听证都成为了地方开门立法的装饰品。

( 二) 听证的范围存在问题

我国《立法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3]。但是对于哪些立法活动可以听证, 哪些立法活动必须听证, 哪些立法活动不用听证, 《立法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 立法听证的范围标准如何掌握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 三) 听证参与人的确定及其权利保障存在问题

民主性、公正性、广泛性是立法听证的基本原则, 地方立法听证的参加人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有关当事人以及与法律法规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但在实际在操作过程中, 立法部门为了保障部门利益以及立法部门的主观倾向, 听证参与人的民主性、广泛性始终得不到有效保障。而在听证参与人的权利保障方面, 地方立法听证规则中基本没有做出明确、有效的规定, 少量的主要涉及到质证、辩论等程序性事项, 以致地方听证组织的随意性和主导性过强。

( 四) 听证的效能问题

在立法听证的操作过程中, 组织者往往居于权威地位, 部门代表主导性过强, 有关利益相关人的表达形式相当于“汇报”, 意思表示要么过于僵硬, 要么带有严重的情绪化色彩, 其意志和意思表示往往缺乏理性化。而立法部门相对的听证人则处于被动地位, 因为基于其较低的法律地位, 听证意见自然不能等同或高于代表的意见, 由此使得听证效能极其低下。

三、地方立法听证制度的完善

( 一) 完善地方立法听证的法律依据。地方立法机关应该在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前提下, 依据《立法法》的指导, 再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方需要的立法听证规则, 在必要可行的情况下, 这些规则也可以上升为法律、法规, 进一步巩固听证的法律基础。此外, 随着立法听证的广泛应用, 听证已经成为立法和其他行政过程中一种有效的民主参与形式, 除了《立法法》外, 还可以制定如《听证法》等法律, 将听证以法律的具体形式固定下来, 并留足适当的空间以适应地方的多样性。

( 二) 进一步明确听证的范围。听证在立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准司法程序, 因其工作量大, 程序性强, 占用资源多, 也不能适用所有法律、法规的制定, 而多数地方政府也因此有意回避, 立法阶段尽量不予举行, 因此立法听证更应以明确的形式固定下来。根据“需要”和“可能需要”的原则, 笔者认为以下法案应该举行听证会: 1. 法案内容对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长远影响的; 2. 法案内容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 3. 法案内容没有上位法依据或者上位法依据不明确的; 4. 法案内容涉及社会不同层面, 且相互之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 需要广泛听取意见, 加强协调合作的; 5. 其他有必要举行立法听证的。

( 三) 立法听证是法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公开、公正、公平也是其基本原则, 在听证过程中, 参与人的参与不光是形式的参与, 也应是实质的参与, 不同参与人的不同参与意见应该得到同等的考虑, 而不应主观形成主导意见, 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形式来进行听证。在听证过程中, 支持意见应予以考虑, 反对意见更应得到重点对待, 对持反对意见者应允许其优先发言, 在之后的过程中, 对其意见采纳的应优先公开, 不采纳的应优先予以做出合理解释。

( 四) 立法听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 而在听证会过程中各方的利益诉求、提供的专业知识、地方性知识等对听证影响的大小决定了听证会的成功与否。因此, 听证过程中必须予以参与者同等的参与地位和参与权利, 对于听证结果, 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以听证报告为依据, 没有采纳的意见应当予以说明[4], 对听证结果和解释说明都应当予以公告。

四、结语

总之, 立法听证制度为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诉求提供了途径, 也是地方政府开门立法的重要表现, 立法机关在听取意见, 搜集信息的同时也广泛的集中了民智, 把各种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到法规中来, 转化为立法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2]黎赐锦, 郑毅生, 汤黎明.关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听证制度的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 :1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听证——我的治班法则 篇6

一、制度听证———让制度也充满迷人风采

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是少则三四十,多到五六十,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成绩差别很大,学习方法、习惯、爱好、特长也是各不相同,差异明显。所以我们多数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会马上制定一些班级制度,用以压制、预防学生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些措施,短时间内对规范学生行为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压而不服”,班级管理也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面对这一结果,老师总是一脸迷惑,自己如此细致的管理为什么就不能换来理想结果呢?难道是自己的制度不够详尽?看管不够全面?惩处不够严厉?不是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我们的制度缺少可接受性。班级一切制度都是班主任一人独断专制的,丝毫没有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如此制定制度不是要求过高,就是要求过低,再或就是让学生无法接受,最终也必然会导致制同虚设。为了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我决定一改之前的办法,对班级制度进行听证。具体分为以下四步进行:

1.制度制定之前在班级设立“意见征询箱”,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班主任要制定合理的班级制度,就必须要清楚地知道班级的真实情况,如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惑,有哪些真实的内心感受,之前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地方等等,也只有在了解这些真实情况的基础之上,班主任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从而为班级的正确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孩子天然会对班主任有一种防范心理,为了彻底消除孩子的疑虑,每次在制定班级制度之前,我都会在班级设立一个“意见征询箱”, 这样孩子会放下所有的负担和顾虑,真实袒露心声。

2.主动向任课教师征求意见,全面、准确地掌握班级情况。

班级任课教师经常会往返于各个班级之间,对年级、学生的动向会有宏观的了解,在对比中比较容易发现本班学生的某些问题。所以,每次制定制度之前我都主动和班级每一位任课教师交流一次,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坚持少说多听的原则,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本班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任课教师们对班级建设的一些真实想法,这样不仅可以调动班级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自己及时发觉班级管理中所隐藏的问题。

3.主动“家访”, 让制度更能顺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所以制度制定之前,我会与每位家长沟通一次,让自己对每个学生全面、客观的了解。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案,进而采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模式,净化学生的思想、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4.制度听证。

在充分征询学生、任课教师、家长三方意见后,我会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班级发展规划和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制定之后,为了确保制度科学有效、能切实被学生、任课教师、家长所认可。我会利用班会课时间,广泛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会进行听证。在听证会上我首先对自己所制定的各项班级政策做出简要说明,然后以诚恳的口气邀请任课教师、列席家长代表、班级学生对自己制定的班级制度和工作措施进行大胆讨论,及时对班级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制定的班级制度自然就会被学生、任课教师、家长所接受和认可。任课教师、家长在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上自然就会主动与我保持高度的一致,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全体学生也自然会主动对照集体制定的条例来衡量自己、检测自己,通过量化打分来鞭策自己。班级管理中也根本不需我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他们都会自觉地把班级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为自己的心理定式并最终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违纪处理听证———还学生自我教育的权利

在现实教育中,面对调皮的、犯错的学生,多数老师习惯的做法是:批评———找家长反映其种种劣行。这种简单、粗俗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进而主动改正错误,还会引起学生家长的强烈不满,他们不禁会质问班主任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老师没有责任吗?这样不仅有违我们的教育初衷,而且还使教育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让学生从内心受到真正的教育,我在班级里实行违纪学生处理听证制度,具体听证步骤分为以下几步:

1.违纪学生要填写情况记录单,书写违纪心理报告。

学生犯错后总是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家长在听了孩子的诉说之后也必然会对老师软磨硬泡,恳请老师不要处罚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效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我们就必须要紧紧揪住他们的“小辫子”,让们丝毫找不到可以脱罪的理由。所以班级学生每次违纪之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内查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让他们按程序填写违纪情况记录(如果违纪情况有目击同学,目击者也要填写一份证明记录。) 违纪同学在填写完违纪记录之后,必须要对违纪事件进行独立的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写出一则违纪心理报告,字数不限(不是检讨书也不是保证书),但必须要将自己违纪前、违纪时和违纪后的心理叙述清楚。这样,我就可以对学生的违纪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此次违纪他们确实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惩戒教育。

2.申诉与听证。

当事件的所有调查、取证都结束之后,我就会利用班会时间召开事件“申诉、听证会”,并邀请违纪学生家长到校参会。在“申诉、听证会”上,违纪学生不仅要向班级同学、老师以及自己的家长陈述自己违纪的事实,还要将自己违纪前后的真实心理变化做出详细剖析。之后,班级同学和家长就此次违纪事件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你是怎么看待此次违纪事件的?这次事件给我们班级带来了哪些影响?你认为此次违纪是不可避免的吗?如果你是违纪人当时你又会怎么处理呢? (学生方面) 作为家长你怎么看待自己孩子的这次违纪?听到孩子违纪后,你有什么感受?一直以来你都对孩子有哪些期望?你现在想对孩子说些什么呢(家长方面) ……这样不仅学生能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而且还会激起他们内心的不安,产生强烈地悔错、改错意识。同时,班级其他同学也会从事件中汲取教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同样的问题。

3.补救措施。

认识错误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学会在错误中成长、真正改正错误才是终极目标。所以违纪学生在听证会上,除了要对自己的错误诚心悔悟之外,还必须要拿出相应的改正措施,及时消除此次违纪给班级和同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改正措施制定后,由班级同学、老师和家长共同负责监督实施,违纪学生本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要及时向老师、家长、同学就改正进度做出及时汇报,不断反馈,直至问题全部改正为止。

三、个人发展听证———给孩子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发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其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还实施了个人发展听证制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学生自我制定奋斗目标。

有证据表明,为学生设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通常会使学生创造出更好的成绩。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所取得的成果就越大。所以每学期初我都会对班级孩子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本学期自己的奋斗目标,并请自己的家长帮助自己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但是这里的目标、措施并不是没有条件限制、随便制定的。必须要对自己有激励作用,目标必须要让自己比上学期的表现或者成绩有明显的进步,实施计划也必须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措施听证。

为了确保每位同学制定的目标、措施都能科学有效并真正发挥激励作用,我还在班级召开了“我努力、我进步”系列主题班会。在班会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向全体同学公布自己在本学期的奋斗目标,以及自己制定的实施计划和措施,由全体同学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审议。如果全体同学一致认为,你所制定的目标确实高于你的现有水平,且符合个人实际情况又能对班级发展有促进作用,那么你的目标就可通过;反之如果目标被认定为过高或过低,就要重新修订,直至合格为止。

3.汇报与答辩。

管理的关键是落实,任何管理最忌坐而论道。目标、措施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放松要求。否则,目标、措施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成为一纸空文。对于孩子来说,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不是很困难的事,难的是如何执行和落实这些目标。为了让目标激励作用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喜悦,我在每个月末都会利用班会时间举行“个人发展汇报”会,会上要求每个学生对照自己学期初制定的目标,向全班同学逐项汇报自己在近段时间的发展情况。自己有哪些地方取得了明显进步,有哪些地方还存在缺陷,下一步自己将如何改正和克服这些缺点,学生都要做出明确解说。这样班级内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奋斗目标时,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是否还需更加努力,进而促使其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奋力向前。

一次特殊的听证会 篇7

笔者有幸参加了平生以来的第一次听证会。这个听证会是另类的, 它是散装水泥行业发展过程中史无前例的一次听证会。它是由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组织召开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行政执法”的听证会。

一、听证起因

2003年葫芦岛市散办对某个县两个开发建设单位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当地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资规定中, 提出了减免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土政策,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征资工作的进行。面对十分棘手的征资难题, 散办工作人员义无反顾地履行法律程序, 对两个单位依法申请法院执行。法院依法受理。此案涉及市散办、当地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为谨慎处理, 法院提出召开听证会, 要求双方在听证会上进行陈述和申辩。听证是法院为了查明案件事实, 公开、合理地依法实施裁决的法律程序。听证的本质在于给受处罚的当事人一个陈述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双方的接触和了解、陈述和申辩, 使行政相对一方理解行政部门所执行的法律和政策, 同时, 也有助于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全面了解问题实质, 起到兼听则明的效果, 做出符合法律事实的裁决。

二、听证辩论

这次特殊的散装水泥听证会于2003年11月24日8时20分在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第9号法庭准时开始。听证会的出席人有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县××房地产开发公司 (简称甲) 、县××房地产开发公司 (简称乙) 与当地政府代表、两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聘请的律师, 市人大内司委及市政府法制办的相关人员参加旁听。

镜头一———法官:听证会主法官李庭长宣布听证会开始, 并宣读听证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镜头二———葫芦岛市散办陈述: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具有依法行政执法权和行政处罚权, 已在市法制办备案。按照市政府及市法制办要求, 制定了执法责任制和考核评议制及执法手册, 对“发散”工作的法律依据、法律责任、执法行为等作了详细规范。市散办行政执法人员具有辽宁省行政执法证及执法资格。

依据上述政策、法规及证据, 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依法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职权符合政府规定、符合法律程序, 合法性不容置疑。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06号第十五条规定:工程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 按照工程设计水泥使用量预缴专项资金。属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由工程建设单位向省散装水泥行政管理部门预缴;其他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由工程建设单位向所在地的市散装水泥行政管理部门预缴。

国家财政部、国家经贸委[2002]23号文件中的第七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部规定外, 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对象、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或减免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市散办还向法庭递交了11份举证材料。

镜头三———甲、乙两建设单位辩护:我们企业为社会作了许多贡献, 建设的这个项目有地方政府减免规定, 另外专项资金应向水泥生产企业征收……。

镜头四——律师:征收专项资金的省政府令是否具有法律时效性?

镜头五———市散办:国家征收专项资金实施的是双向征收, 即向生产源头水泥企业征收, 又向使用环节建设单位征收, 通过经济杠杆引导及约束社会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大力应用散装水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06号是1999年9月30日颁布, 而甲、乙两建设单位施工项目时间在2002~2003年度, 适用第106号政府令文件。

此时法庭的时钟已指向上午11时50分, 听证辩论仍在继续。

三、听证尾声

当我们步出法院大楼, 回首仰望着庄严的国徽, 耳旁又仿佛响起法官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做出如下裁决……”。

申请听证 篇8

学校有没有必要制定这样的规则?规则如何来制定?制定之后该怎样执行?多方听证,建立家校教育的“缓冲”制度,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使规则为人所用,具有实效。

一、“听证”定规则

本案例中,家长不配合的理由是基于儿子考试的经验,但孩子在课堂上玩手机也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作为教育者不能简单地没收孩子的手机,而应及时与家长、孩子沟通达成统一的意见。学校应该建立“听证”制度,让学校、家长、学生一起来制定规则。规定应具体细致,三方达成统一意见。如,学生可以带手机到学校,但只限于入校时间前后和放学以后使用;手机在校使用仅限于与家长联络;在使用前需征得教师同意;学生如果违反了规定,学校要没收手机,并通知家长。规定成文之后,还应试行一阶段,最后以正式规定写入学校的校规。

二、“过程”做规则

有了规定,就应该按规处理。案例中,小张在自修课玩手机,手机是要被没收的。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是有预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影响了期末考试,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家长理应接受这样的结果。教师不应为了照顾家长和孩子的情绪或意愿,就无视规则。

如果家长不能接受这样的后果,不配合学校教育,作为教育者责无旁贷地要尽力说服家长,帮助家长分析其利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遵守规则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更需要学习如何遵守规则,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客观地看,班级中玩手机现象不是个别问题,有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说明校规没有内化成学生的行为准则。小张是个玩心较重、自控力较差的学生,闵老师不妨根据小张的个性特点,换位思考,考虑是学期末又是自修课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他只是想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而做出了违反规定的事情。班主任大可不必过于较真“一本正经”,不妨让小张先收好手机,课后再找他聊聊,让他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想他肯定会心领神会。基于班级玩手机现象处于增长态势,班主任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实现自我教育。教育不是三令五申,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教师用智慧不断地寻找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深度自觉,实现自我教育。

浅议我国的立法听证制度 篇9

一、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的实施现状

自2000 年我国《立法法》通过并确立立法听证制度以来, 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 在各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国家”立法的层面而言, 2005 年9 月27 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 草案) 》中的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问题举行了立法听证会, 这是我国《立法法》颁布并确立立法听证制度以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第一次立法听证, 较之前全国人大经常采用的举行座谈会或者公布立法草案等方式, 立法听证会能够吸纳更多利益群体的意见, 有利于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就“地方”立法层面而言, 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人民政府将立法听证制度作为立法民主化的一项制度创新, [2]以《立法法》中的规定作为法律依据,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相继制定了立法听证规则, 进一步细化规定了立法程序, 以促进立法听证制度在地方立法中的实施。到2005 年, 我国31 个省市 ( 不含台港澳) 中, 绝大多数省市的人大或政府进行过立法听证实践或制定了专门的立法听证规则。[3]到2006 年已有31 个省级人大机关先后举行了45 次立法听证会。这些都表明了立法听证制度在立法实践中得以实施, 并对立法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立法听证制度已在我国法律中确立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实践中该制度的实施也存在许多问题, 并受到许多限制。由于立法听证在各地具有不同的立法规则, 缺乏具体的规范化实施程序, 经常使得立法听证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许多立法听证的结果对立法的影响甚微, 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民意, 如价格听证会中出现的“逢听必涨”的情形等, 使得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开展呈现出“一边热”的情形, 即立法机关对举行立法听证会积极热情, 而公众则鲜少甚至不愿参加立法听证。这些情形的出现都表明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功效。作为一种民主立法制度, 立法听证的出现和效果, 是同一定条件相关联的。从根本上说, 它的走向还取决于中国经济、政治、法治的全局性状况。[4]因此, 要从我国的法制体系与现实国情出发, 不断克服该制度实施的障碍, 促进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立法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 其实施的基础较为薄弱。从立法听证制度在各地的运行来看, 其受限于法制体系与国情影响,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 一) 立法听证的法律依据不明确, 法律规范不统一

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虽得到普遍推广, 但仍处于不完备的状态, 其实施的法律依据较为模糊。我国目前关于立法听证制度的基本法律规定仅限于《立法法》, 而《立法法》只是将立法听证作为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听取意见”的一种方式, 与举行立法听证会相并列的还有举行座谈会、论证会等可供选择的方式, 即立法听证并不是法定的必经程序, 立法机关在听取意见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举行听证会, 这就使得立法听证的法律保障较为薄弱。此外, 对于地方立法听证制度而言, 严格来讲并没有法律依据。因为《立法法》主要是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国务院的立法行为, 并不具体涉及地方立法机关的相关立法行为, 所以《立法法》中有关立法听证制度的规定是否同样适用于地方立法仍有待考察, 地方立法听证制度的开展受到了限制。

此外, 有关立法听证的法律规范并不统一, 具体而言, 我国目前就立法听证的法律规范主要有四个不同位阶的法律规定: 基本法律《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的规定。其中, 《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中有关立法听证制度的规定是基本的法律依据, 各地人大及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法律规范, 但是因此也形成各地地方立法听证的法律规定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形, 导致了立法听证制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实施标准, 甚至出现了下位法与上位法相冲突的情形, 因此有必要统一与规范不同位阶关于立法听证制度的规定, 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立法听证法律体系框架。

( 二) 立法听证的范围不明确

从法律规定来看, 《立法法》第34 条、第58 条明确规定了举行听证会可以作为听取意见的一种方式, 但也只是对立法听证制度作了一项原则性的规定, 将其限定为听取意见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 并没有明确指出“可以”以及“应该”举行听证会实施立法听证的情形, 无法确定实施立法听证的事项, 使得立法听证的范围不明确; 从实践情况来看, 各地的立法听证规则对听证范围也没有加以具体规定, 听证会的举行主要集中在一些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 所涉及的范围较为狭窄, 如《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证条例》第六条就规定了四类可以听证的事项, (3)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迫切需要立法听证制度来体现公众意见的立法事项被排除在外, 无法积极的将公众利益诉求体现在立法过程中, 不利于实现立法决策的民主化与立法结果的科学化, 限制了立法听证制度实施的效果。

( 三) 立法听证参加人的确定存在问题

民主的核心就是自治原则, 自治原则要求全体公民都有权参与公共事务。[5]而在《立法法》中并未对可以参加立法听证的主体作相关规定, 各地方在其地方立法听证规则中对听证参加人也只是作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或根本未作规定, 常常只是强调让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以及有关公众参与到立法听证中, 但对选择利益主体的标准并未予以界定, 且对听证参加人的代表性判定以及构成比例等并未详细规定, 使得在听证参加人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此外, 立法部门总是希望制定并通过法规, 无形中会对那些可能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产生抵触, 这就会影响听证参加人的选择和确定结果。[6]立法听证参加人选择的随意性将会使得听证意见不能广泛代表民意, 具有一定的偏见或者倾向, 最终导致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全面采纳公众意见, 不利于实现立法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 四) 立法听证制度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

立法听证制度能否良好地运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监督是否有力。而在我国的立法听证制度中, 听证信息公开的不完备以及听证结果处理的不公开使得监督难以展开, 而公众听证意识的淡薄以及有关部门重实体轻程序的意识都限制了公众对立法听证的有效监督, 使其怠于对听证制度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此外, 我国目前也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体制, 法律中并未规定对立法听证制度的监督主体以及监督权限, 也未规定未实施立法听证的相关法律后果, 最终导致了立法听证制度处于缺乏有效监督的状态, 不利于立法听证制度合法有效的实施。

三、完善我国的立法听证制度

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确立虽已有十多年, 但其仍处于发展阶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完善我国的立法听证制度是大势所趋。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发展完善:

( 一) 加强和完善立法听证法律体系

一个制度的良好运行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予以支撑, 鉴于我国立法听证制度存在法律依据不明确以及法律规范不统一的情况,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以加强和完善立法听证法律体系:

一方面, 明确我国立法听证的法律依据并加以规范。首先, 修改作为立法听证基本法律依据的《立法法》, 明确规定将立法听证制度的适用扩大至地方立法过程中, 而不仅仅是限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国务院的立法中, 为我国地方立法过程中听证制度的运行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 可以在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中对立法听证的程序、方式等予以进一步规定和完善, 确保立法听证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 构建统一的立法听证法律规范。依据单行法律与行政法规对立法听证制度作出的规定,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人民政府以下位法服从上位法为原则, 在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中制定详尽的地方立法听证规则, 同时注意协调不同法律文件中对该制度的规定, 解决立法冲突, 使不同位阶以及同一位阶中关于该制度的规定能够配合运作, 构建一个完善的立法听证法律体系框架。

( 二) 明确界定立法听证的范围

立法听证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公众可以参与立法的范围大小, 如果界定范围过大, 则会导致立法成本过高, 降低我国的立法效率, 不符合立法的宗旨。而如果界定范围过于狭窄, 则无法保证立法质量的提高, 使得公众不能积极广泛地参与到立法过程中, 极易使立法听证流于形式, 因此要合理界定立法听证的范围并在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具体而言, 即法律对立法听证范围的规定应该是详尽而具体的, 做到宜细不宜粗。一方面, 应规定“应该”进行听证的事项, 将听证作为这些事项的法定程序, 确立立法听证的法律地位。同时对不举行听证的事项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 而在排除不进行听证的事项以及必须听证的事项之外的其他事项 ( 即“可以”听证的事项) 则无须在法律中作出规定。另一方面, 适当扩大我国立法听证的范围, 不仅局限于影响重大的某些领域的立法, 而应扩大至所有影响重大、矛盾集中的立法中, 且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而不是将举行听证作为仅为行政机关和立法部门可以享有的权利。通过对公众积极要求举行听证的事项的总结, 有计划地扩大我国立法听证的范围, 激发公众参与立法听证的积极性。

( 三) 确立并完善听证参加人的遴选机制

立法会不可避免的牵涉不同主体的利益, 立法的过程实质上是协调与平衡利益的过程, 而立法听证则为表达不同主体的利益提供了重要渠道, 因此在确定可以参与立法听证的主体时要严格与审慎。首先, 确立听证参加人的遴选标准, 即参加人应具有广泛代表性与公平代表性, 设定可以成为听证参加人的条件, 排除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选。其次, 在遴选方式上, 可以采用比例代表制、职业代表制以及地区代表制等方法, 确保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皆能参与到立法听证中来, 以保证立法的民主。再次, 确立统一的遴选程序, 即确立具体的产生听证参加人的步骤, 做到遴选过程的公平与公开, 保证产生听证参加人的过程是合法有效的。最后, 在听证参加人中, 除了规定具体的听证参加人的人数, 还要为专家学者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 因为立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有必要让专家学者参与到立法听证中来对立法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建议, 也让普通民众对立法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 四) 完善立法听证的监督机制

有效地监督可以进一步促进立法听证制度的良好运行以及效果的实现, 对立法听证制度监督的缺失极易使该制度成为“走过场”的制度, 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立法听证监督机制。一方面, 加强立法听证的内部监督, 可通过事前引导以及事后复查方式进行监督, 明确不举行立法听证以及违法实施立法听证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通过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来督促立法听证制度的实施; 另一方面, 加强立法听证的外部监督, 包括媒体监督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以通过借鉴美国的有关做法, 引导外部力量的监督以保证立法听证的实施。如美国在其众议院章程中规定: “任何一次由委员会或下属委员会 ( 除了公务员行为标准委员会或其下属委员会) 举行的听证会都应该对公众开放, 包括对广播、电视及摄像的开放。”[7]我国也可以在相关法律中加以规定, 赋予公众监督的权利, 通过听证过程与结果的公开为监督的实施提供便利的条件。

摘要:立法听证制度作为程序民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 有助于公民直接参与立法, 并能够促进立法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目前, 虽然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已经得以正式确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听证制度, 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促进我国民主法制的建设。

关键词:立法听证,听证范围,公众参与,制度

参考文献

[1]汪全胜.制度设计与立法公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姜明安.正当法律程序:扼制腐败的屏障[J].中国法学, 2008 (3) :39-49.

[3]尹文.地方立法听证的基本情况[J].中国人大, 2005 (10) .

[4]王晨波.立法听证:待完善的平台和规则[J].中国新闻周刊, 2005 (8) :30.

[5]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340, 399.

[6]黎赐锦, 郑毅生, 汤黎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听证制度研究[J].人大研究, 2003 (12) .

上一篇:信息通信仿真下一篇:益气活血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