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2024-12-03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共12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1

近年来,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校生的数量, 还是教学的质量, 都令人欣喜。但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定位不清, 从而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发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一些按传统教育模式、陈旧思维方式提出的培养目标, 有可能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引向误区。因此, 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正确的定位。解决好这个基本问题, 深化专业改革, 无疑是保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目前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定位的误区

现代化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不单单是过去那种琐碎、简单的家务性劳动, 而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智力性劳动。随着酒店硬件的不断完善, 酒店电脑智能化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酒店文化的建设等都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 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两类出身:一类是由过去的中职、中专升格而来, 一类是普通高校办的二级学院, 这使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原来的“胎记”。加之过去若干年的办学惯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么是中专酒店专业的“发面馒头”, 要么是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压缩饼干”, 这导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游离不定, 也使人们对酒店管理高职教育的定位认识不清, 甚至高职院校内部认识也不统一, 办学特色也无从谈起。这些模糊认识主要有:

其一, 中职中专出身者认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就是为酒店进行的职业培训。他们只强调技术技能培养, 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 将人文教育边缘化。也有人认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性质工作, 不是做研究, 无须掌握多少理论知识。

其二, 普通高校的高职学院认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重视学科的系统性, 讲求知识的连贯性, 重理论教学。他们忽视实践教学, 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其三, 一般人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误区, 他们看不起为酒店服务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 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仅仅是培养端盘子、叠被子的服务员, 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不屑一顾。因人们缺乏市场意识, 令中国这个全球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成了酒店业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最为紧缺的国度。

其四,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酒店业的“实用性”就是市场急需什么服务人才, 就培养什么样的服务人才。从表面看, 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进行了对接, 而实际上, 这只是顺应了市场的短期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专业设置口径过窄, 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过重, 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

其五, 一些高职学院与酒店供需双方在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不协调。如高职生读了三年书, 酒店让他们从服务员做起, 令其难以接受。部分高职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不安心从酒店的基层做起, 对学历比自己低的管理者产生鄙视心理, 由于心态调整不好, 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就业很短的时间里, 便频频跳槽, 无法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高职院校认为, 酒店在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时急功近利, 只考虑短期利益, 不考虑可持续发展, 比如把大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 使他们看不到前途。而酒店却认为大学生“难伺候”、“不好用”、“反正不安心, 不如使用职高生”, 这种认识上、操作上的差异, 造成供需双方的不协调, 影响了人才的录用和成长, 影响了酒店业可持续发展与高职教育双赢的大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一个系统, 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坚持科学定位, 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的专业定位要求, 并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因此, 我们需要找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及其就业去向, 解决好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基础等方面的矛盾, 尤其是要认清高职教育与中专教育、本科教育的区别。实际上,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酒店管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第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四星级以上酒店, 从事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酒吧、人力资源、销售、公关等职业岗位服务与管理工作, 须胜任酒店基层或中层管理职务。根据这一目标, 我们可以对酒店管理专业作如下定位:

第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道德、性格、思想、知识、能力、体魄这六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职业培训而言, 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 以人为本, 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 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模式, 都要体现二者的融合与协调,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意识和综合素质。

第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而不是一般层次的人才。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应重点放在职业道德素质和高技能素质的培养上, 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水平。从培养目标的层面看,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设定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一年左右要成为酒店基层乃至中层的管理骨干。毕业3~5年后, 部分学生要成为酒店行业的精英人才。

第三,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酒店业岗位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理论型人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要适应市场———酒店业需求办学, 即以服务酒店业为宗旨, 产学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 以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的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应该不仅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而且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具体说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三是社会综合活动能力。因此, 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必须完成两项任务:第一, 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技能;第二, 培养学生基层和中层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 所培养的学生才能与操作型的中职学生及科研型的本科学生区别开来, 有别于职业培训, 突出其应用型、实战型和技术型的办学特色,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正确定位的模式体系创新

酒店管理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 成为一种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 明确办学方向, 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中的基层或中层管理者, 这类角色既需要专业操作技能, 又需要有管理能力, 同时又承担着班组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激励等管理职责。做好主管、领班等基层工作, 是酒店生存或良性运转的根基。目标决定模式, 只有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我们才可以正确选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实施的“1+0.5+1+0.5”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比较适合高职教育。即学生首先在校学习一年, 掌握酒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然后去酒店实习半年 (第一个0.5) 熟练掌握前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以获得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 弥补在学习理论时感性认识上的空缺。经过实习, 学生带着对酒店行业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其他课程及技术, 最后再回到酒店实习半年 (第二个0.5)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能力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位, 得心应手地进行工作。

建设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市场需求证明, 高职教育既不能采用操作型的中职教育模式, 也不能沿用学科型的本科教育模式, 应该着力从传统教育“理论深、起点低、内容旧、应用少、学得死”的弊端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浅、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的特点上来。课程设置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特征, 遵循“加强基础、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实践”的原则, 优化课程体系;按照“继承、摒弃、增加、合并、创新”的方针, 整合课程内容, 大力删减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建立开放、个性、多元课程体系结构, 形成“三级教学平台”即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工具平台”,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适应职业流动和提升能力的“专业基础理论平台”, 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 (群) 的“专业技能平台”。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形象教学、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块化教学, 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 配置以相应主干课程, 使理论和实践、知识与技能、专业与基础进行有机结合, 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岗位要求贴紧, 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 凸显人才培养水平。

知识与能力并重, 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把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在这种职业意识和习惯上, 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才能够在酒店企业充分施展才能。

综上所述, 只有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定位, 澄清模糊认识, 运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握培养中、基层酒店管理人才的正确方向,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才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朱莲.加强岗位能力培养提高酒店类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4]史保金.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4, (6) .

[5]黄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定位[J].职教论坛, 2004, (21) .

[6]罗德清, 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7]叶丽娜.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变革[J].职教论坛, 2007, (2) .

[8]马树超.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2

一、顶岗实习的现状和问题

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和就业方向认知,另一方也为企业带来了大量鲜活的人才输入,同时也让高职院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经过长时间的尝试,顶岗实习如今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并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规范,但也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1.工作内容的单一性问题

根据实习学生的反馈,相当数量的酒店在接受学生实习过程中,出于企业自身利益及工作安排方便的考虑,大多将实习学生安排在餐饮、客房等一线岗位。这些岗位通常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且内容简单,重复性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容易身心疲惫,却无法学习到更多的职业技能。这样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环境认知和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产生消极的影响。

2.实习岗位的单一性问题

酒店存在将实习学生看作“廉价劳动力”的问题。实习单位未给予在岗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认真地对待,而是多半将全体学生简单地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很少让在岗学生有轮岗学习,参与进阶培训的机会。加上各大院校缺乏对实习的监管,失去了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和帮助的作用。这样在此条件下进行的实习,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实习主动性,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二、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

1.学校方面应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很多院校把顶岗实习放在最后一学年,这种模式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很多学生因为工作内容单调重复而提前离岗,也使得酒店不愿给学生提供管理类岗位。对此,笔者建议根据酒店淡旺季特点安排实训和顶岗实习。前三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和校内实训,可利用节假日进行企业见习。第四学期安排顶岗实习。第五、六学期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学生回校学习管理类课程后到企业实习领班等管理岗位。同时对于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定期派教师深入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做好与合作企业的沟通,给学生提供部门轮岗和培训的机会。学校和酒店还要对实习成果进行严格、客观的评价,充分发挥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育引导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方面应转变态度,认真参与顶岗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酒店参观见习、企业文化引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坚持不放弃的职业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训室,让学生真实地认知酒店实际工作过程。

3.企业方面应加强与院校的深度融合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篇3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34-02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旅游业正面临着新一轮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企业一线需要大量的能直接参加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都相继举办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2006年9月成立课题组,对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两个年级约560名在校学生和省内及京津地区多家酒店企业的主要领导和部分员工进行了专门调查。现以这次调查的基本结果为参考,就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略做探讨。

1 建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潜在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要求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专业水平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门课程的任务,必须具有前瞻性,全局观念,全面优化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一些前提的制约。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是什么。换言之,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既有较宽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人们达成共识的高职培养目标。它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在智能结构上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经济结构变化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转移化的要求,使学生不但会说,而且会做,能够运用新知识,操纵新设备,将设计、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能直接作用于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

1.2 与市场接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关起门来研究,还有一个与市场接轨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行业联系非常紧密。课程设计要按照行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进行,逐步提高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酒店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我国酒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加以认识。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其他大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但又不能照搬照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饭店管理层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服务人员的意见,对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分解归类,从而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再从中提取具有核心地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构建起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智能结构,制定出自己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优势,才容易打开局面。

2 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既不能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以“小打小,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进行。而应根据培养目标,设定一个适合高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通盘计划。依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选定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组建教学体系。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实用性、稳定性,又要反映课程的创新性、灵活性。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总体布局,分层定位,突破一点”。所谓“总体布局”,就是不以孤立的、割裂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接受酒店管理教育的全过程来思考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性质。所谓“分层定位”,就是根据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学生入学第1年采用“宽基础”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管理概论、品德修养等课程。第2年则要分层次,强调专业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3年进行模块选择,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既是酒店通才,又是具有强项的专才。所谓“突破一点”,就是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点,本着创新精神,针对日前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市场、行业要求,结合高校的课程设置,制定出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

3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方案

3.1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不是指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时的操作或动手能力,而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这种认识也得到了被调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肯定:有86.4%的学生和90%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酒店人才。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首先要求课程设置具有职业针对性。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酒店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酒店公关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公共关系课程。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职酒店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本次调查的资料也说明,酒店礼仪与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饮食文化等具有酒店职业特性的课程大多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和认同,选择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比例基本都在65%以上。

3.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人曾形象而深刻地说,当前教育是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课程内容陈旧,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开设酒店信息系统、酒店市场营销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是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的基本保证。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专业,它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据调查,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专科3年的教学时间里,要上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课程的综合化。比如,可以将“管理学”“酒店概论”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形成旅游管理专业适用的“酒店管理概论”。通过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的机率,达到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3.3 重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在全部被调查的学生中,由于个人兴趣爱好而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占到了56%,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和收入状况而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占37.8%,两项合计占到了全部被调查学生的93.8%。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又要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方向。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他们已有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适应性,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酒店从业部门的多样性(如饭店的前台、大堂、客房、餐厅、酒吧服务等)。要同时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目前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基本思路是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有77%的被调查学生认同这一点,而且要求两者的比例应保持在1:1左右。必修课程应以本专业不同方向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体,以通用和够用为限度,以便为增加选修课提供可能的空间。选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为模块形式,一个酒店岗位群为一个模块方向,突出其针对性和较宽的覆盖面,应涉及有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要设置大量的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比如餐饮管理模块方向课程,应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食品营养与卫生、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增设选修课,主动适应我国酒店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情商的途径 篇4

酒店实习是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 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 在实习过程中, 我们常常碰到一些让人困惑的现象:一些平时在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在实习中却表现平常, 并不出色;而平时成绩平平, 相对调皮的学生却有成功的表现。对于这种现象, 显然使用智商理论是解释不通的。

一、酒店实习对学生情商的要求

1. 酒店实习的高强度劳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情绪管理能力

酒店实习对学生体力要求较高, 短时间内就会感觉体力透支, 实习之初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但在酒店实习, 即使累了也不能说放弃, 因为这是酒店交给的工作, 更是学校的一个教学环节, 学生只能逼迫自己坚持完成任务, 而这种长期体力不支积累的苦恼和抱怨很自然地会引起情绪的波动, 影响工作质量。这时, 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脱颖而出, 相反自我情绪控制差的学生则以无奈的、抵触的、消极的心态来对待工作。所以, 具备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有效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情绪控制, 对正在进行酒店实习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 酒店实习工作的多变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酒店工作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服务对象多变性、客户需求多变性、突发事件难以预见性等方面。面对这些多变的状况, 要求酒店服务人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够随机应变, 敢于迎接挑战。比如客人就餐时发生突发事件, 没有时间向饭店领导请示时, 需要我们的大堂员工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 迅速作出决定。

3. 酒店实习工作的服务性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倾向

饭店行业属于第三产业, 是典型的人对人的服务。提供优质的服务往往取决于饭店员工对工作的情感,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有情感的服务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服务、有效的服务。熟练的工作技巧抵不过真心地关怀, 标准化服务比不上发自内心的帮助。因此, 酒店实习要求提前进入工作环境的在校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 在工作中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动客人。

二、目前酒店实习学生存在的情商问题

1. 一味选择轻松、有前途的岗位, 较少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非常害怕被酒店人力资源部安排到酒店客房、PA和餐饮宴会厅等部门, 认为这些部门工作辛劳, 总想去前台、人事等相对轻松的部门。实习中对岗位挑三拣四的现象比较普遍。

2. 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较弱, 劳动纪律观念淡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频繁请假或上班晚点的情况经常发生, 而且他们还很少意识到这种行为对自身工作形象的影响, 这主要因为他们自我管理意识较弱, 纪律观念淡薄。

3. 关注工作流程的学习, 忽视对人的关注

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内向, 不太愿意对人开启心扉。由此引发的问题是, 客户能看到你的流程但感觉不到你的真诚, 老员工因为缺少和你的交流而感觉不到你的谦虚和尊重。这类学生的工作属机械性的, 缺乏情感。

4. 抗压能力不强, 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实习生走出校园, 进入社会, 走向工作岗位, 对实际的工作流程不熟悉, 对周边环境、工作人员不熟悉, 出错是难免的, 他们又会受到来自酒店、客户等各方的监督, 压力自然不小。较大的压力使部分学生情绪不稳定, 稍受外界影响, 就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工作、对待客户, 以各种借口向酒店提出申请以达到逃离实习的目的。

5.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不强

酒店实习所面临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 能否迅速地抓住要害, 找到解决办法, 这是一种能力。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 甚至很少有人提及它。这种能力的延伸, 还包括在复杂的工作中, 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的能力。经常发现, 很多在校期间成绩很好的学生, 工作中一旦碰到问题就不知所措,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能力去分析关键所在, 无法发现机遇并且抓住机遇, 从而错过了很多个人发展的机会。

6. 自我意识太强, 自省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从小就在家长的呵护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长大。因此, 自我意识很强, 以为自己是各自生活圈的核心。进入大学后, 他们自然仍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己尚不成熟的价值标准衡量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没有能力也从来没想过要从自身出发, 反省自身得失, 以求改进和提高。

三、实习学生出现情商问题的原因探讨

1. 社会择人标准的不良导向

随着大学的扩招, 就业人口的增加, 企业择人的门槛越来越高, 企业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的做法造成了人们主观上对智商的重视, 而忽视了自身情商的提高, 导致了我们的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历, 提高自己的智慧商数, 而忽视提高自身的情绪商数。

2. 教师的引导不全面

到目前为止, 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重“教书”轻“育人”, 重“专业”培训轻“品德”培养, 重“教学”轻“管理”, 重“继承”轻“创新”, 重“智商”轻“情商”。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 会做事但不会做人。

3. 家庭对子女的过多呵护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 从小娇生惯养大有人在。过多呵护使他们自我意识超前,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不考虑他人的付出与感受, 无法体会父母之艰辛。因此, 这种学生一旦遭遇挫折, 就容易导致孤僻和敌视周围的人。

四、学生情商培养途径分析

1. 学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心理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大学生拥有真正的、全面的健康。心理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咨询中心的开设和心理健康类课程的设置。其中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 如面谈、洽谈、信函咨询等, 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诊断及治疗, 并建立心理档案以帮助学生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使其有效地适应环境、完善人格。课程设置上, 则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演讲与口才、就业常识、名人奋斗历程等课程与讲座, 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经验, 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2.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承挫能力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 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 明白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抵抗挫折、更有作为。

3. 家长改进教育子女的方式

养不教, 父之过。作为家长必须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并适时地改进教育子女的方式。

(1) 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所谓道德感, 就是子女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并实践“善”的道德要求与道德命令, 并由此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道德习惯。大学生不仅应该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 而且更应该在行动上实践善, 实践道德的命令与要求。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子女才会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不是好父母, 没有责任感的子女不是好子女, 没有责任感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学习就意味着责任, 生活就意味着责任,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 责任意识会让我们的孩子、学生表现得更加卓越。

(2) 注重培养子女感恩意识。“感恩”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感恩的人往往是经常换位思考的人, 而换位思考往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使我们的言行更理智、人际关系更和谐。

(3) 注重培养子女善待他人的能力。孔子说:“敬人者, 人恒敬之”, “爱人者, 人恒爱之”, 人与人的感情是相互的, 善待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善待, 而待人冷漠的人也会遭到别人的排斥。

4. 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端正酒店实习的态度

(1) 大学生要坚持进行实习心态的修炼

首先, 我们的大学生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实习心态, 愉快平和地面对每一天的实习生活。与同事、客户见面主动打招呼并展现出愉快的笑容, 这样做往往会得到对方良好的反馈。正所谓:予人玫瑰, 留有余香, 给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心情。其次, 要学会了解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这需要从认知情绪有关的理论知识入手, 通过训练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调控和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

酒店客户的素质是良莠不齐的, 而作为服务者的我们没有选择客户的权力, 有的时候难免受点委屈, 在这种状态下, 能否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迅速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并高质量完成任务, 是衡量一个实习生、一名员工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2) 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人是社会人,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酒店是服务行业, 更是一个需要沟通的行业。与你的领导沟通、与你的客户沟通、与你的同事沟通、与你的家人朋友沟通, 任何一个方面沟通的不及时、信息的不对称都可能导致你情绪上的波动。因此, 我们的学生在酒店参与实习的过程中应摆正自己的心态, 放下自己的架子, 有意识地去同别人交流沟通, 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酒店实习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是对学校教育的检验。在酒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习学生情商能力不足的问题, 可以说是对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出的一项新的课题, 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应加以重视的方面。因为只有高情商与高智商并重, 才能让实习生在酒店实习中脱颖而出,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任胜涛.浅议大学生的情商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2]张玲.导游职业的情商因素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 2008, (12) .

[3]何山, 文节.加强情商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科教文汇, 2008, (10) .

[4]张兴云.论情商教育在营销教学中的必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5

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约为两年半,到酒店实习时间为半年。近年来,由于酒店工作人员流动频繁,酒店一线工作人员短缺,实习生成为酒店一线工作岗位的首选人员。因此,酒店的实习阶段不再是学生适应职场的过渡桥梁,而是正式迈入职场的界碑。实习初期的适应情况直接影响实习效果,影响学生的择业理念,这就要求校内外的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关注学生的实习成长变化,适时地提醒,针对性地指导,做好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

一、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征分析

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是通过普通高考或对口单招,以自主填报志愿的方式入学的学生,录取分数在本科线以下,专科线以上。经观察研究,该类学生有以下特征:

1)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取得成功,超越自我的一种来源于心底强大的力量,正是有这种力量的存在,才使得自己无所畏惧、战无不胜。缺乏自信心在高职类酒店管理学生的身上明显存在。他们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并不突出,甚至比较落后,是老师不关注的群体。而这个时期,正是自信心养成的关键时期。时间的错位,以及周围人的忽视,导致该类学生自信心缺失。2)缺乏自律性。自律性对成人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社会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不需要督促就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自律性很好的人;另一种是需要别人来督促、监督的人,这类人不会自发性地做事,自律性较差。高职类学生就是属于后者,他们自主性较差,对于人生规划处于迷茫状态,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典型的“说得多,做得少”。他们做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过了新鲜期兴趣就开始减弱,直至消退。很难把一件事由始至终地完成。3)缺乏适应力。适应力是面对新的生存和工作环境改变时,由自身意识主动做出调整,使自己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的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这对于一直被家长和老师约束的高中毕业生来说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但经观察发现,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失去约束力后,适应能力很差,大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以及感情生活,对大学生活存在严重的理解误区。

二、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岗位后的变化

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基本是一知半解,并不能从实际意义上理解专业知识的个中含义,但在进入酒店实习岗位之后,他们在实践中可以直观地理解书本上枯燥的知识,从而逐步产生变化。经长期跟踪观察,发现该类学生在进入酒店实习岗位后存在以下几个变化:

1)外在形象气质的变化。

形象气质是指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直观鲜明的具体轮廓。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懂得职场穿着要领,不懂得精心的装扮是对别人的尊重。虽然多数院校都会开设职场礼仪课程,但学生也只是象征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没有树立职场外貌意识。走上实习岗位之后,酒店在实习员工上岗的基本素质要求里规定了化淡妆,统一穿着工作服,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一贯作风,整齐穿戴,合理上妆,礼貌谈吐,很快地展现出良好的职业形象。

2)内在心理状态。

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大多认为,实习是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不像在校内学习受到种种压制,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对未来有无限向往。他们认为,星级酒店是一个环境高端的地方,工作人员都是素质较高,做事有条有理的人。

①实习酒店面试过程。在实习酒店落定之前,大多学生处于无从下手、自我迷茫的状态。他们希望能够面试上自己心仪的酒店及岗位,但同时他们又害怕竞争,不清楚自身定位。在这个时期学生会出现不知所措、听之任之的状态。

②实习初期。在实习初期,学生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心理问题也逐步显现。面对陌生的实习环境,理论知识难以发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差较大,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在人际关系方面,学生扩大了交际范围,面对同事、领导、客人,不再像面对学校里那样纯粹的同学、师生关系。人际沟通的复杂多变,繁重的体力劳动,难以融入酒店环境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出现退缩、后悔的心理现象,更有甚者不打招呼擅自离职。

③实习业务娴熟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心理的平稳期,他们逐渐熟悉了酒店的环境,了解了上司的脾气秉性,和同事相处融洽,具备了娴熟的业务技能,业务逐步上手。部分优秀的学生,开始脱颖而出,成为酒店管理人员的后备人选。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变得成熟,他们外表像职业人士,内心享受着成熟的喜悦,是酒店方和指导教师最为轻松的时期。

④实习即将结束。高职类酒店管理的学生,他们是大学生,他们不甘于做服务员,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有的学生通过实习意识到读书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习是错误的,想要回到学校继续深造;有的学生眼高手低,认为自己是读过大学的,应该到企事业单位坐在办公室做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在酒店做服侍人的体力活,这也有社会对酒店行业偏见的因素;有的学生想跳槽或者转行,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只有少部分学生,留在原有工作岗位,踏实地工作、安稳地往管理层努力。

三、基于学生的实习变化,调整相应的引领举措

1)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有志者事竟成,首先要确定志向。如果有志从事酒店行业,那么进入餐厅、客房、前厅等一线部门实习就是职业人生的第一步,因为这些部门是酒店的基础部门,是最可以学到专业知识的部门。无论发展方向是酒店的其他任意部门,这三个部门都是必要的工作经历。比如,在人事部工作,不了解餐厅的工作流程,在接触工资计算审核、制定人力资源文件等方面无从下手。其次,在往职业目标的努力过程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填补所缺的理论知识,语言知识。往往有学生辞职深造,对于酒店行业来说,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酒店行业的实践操作经验更胜于理论知识的.储备。

2)酒店职业培训理念的改进。经过酒店职业培训,学生的形象气质改变立竿见影。因此,培训是必要的,加大培训的力度有助于学生观念的接受。酒店大多培训的时间是下午下班之后的休息时间,减少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晚上继续上班,没有体力恢复的弹性,影响了学生培训的兴趣和接受度。另外,酒店培训的方式相对死板,高职类酒店管理的学生都是不热爱学习的学生,用书面知识死记硬背的方式培训他们,效果事倍功半。

3)酒店情感管理大于机制管理。酒店人员流失大,管理人员多,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多,性格差异大。留住学生这就需要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非常强,能够针对学生性格分开管理。所谓分开管理,就是针对各人性格,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例如,上班提前十分钟到岗,有的学生能够做好十分完美,而又的学生就是踩点上班,那么在对待这样的学生需要关心踩点上班的原因,是不是家里有什么特殊情况,需不需要提供帮助。那么对于他就提出只要不迟到即可,并表扬他能够克服困难来上班。相对于一味指责会更有效果。

四、总结

酒店专业储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酒店方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齐心协力。作为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是酒店方人才培养的首选,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酒店行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巴佳慧.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心理变化及调整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25-27.

[2]朱庆阳.当代高职专科学生思想状况特点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4):586-587.

[3]秦炳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4]闪媛媛,胡焱,俞益武,方躬勇.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实习状况对其在酒店择业意向的影响分析[J].旅游论坛.2010(0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 毕业论文 现状 多元化

一、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高职酒店管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论文写作是让学生对于整个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够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调研、问卷调查或访谈,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论文撰写也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的一种方式,无论今后从事何种行业的工作,都要写书面报告或者总结等,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酒店管理学生学习本身就很懒散,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被动,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缺乏一种年轻人应有的朝气。而毕业论文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应该从学生大一进校时就强调其重要性和对于他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一种学习写作的动力和紧迫感。

二、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高职酒店管理由于部分学生是提前批面试进入学校学习,相对于其他院系学生来说,基础更为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论文写作整体状况堪忧。

1.学生方面。酒店管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一般持续半年至一年时间,虽然学生对于酒店行业的整个运营和岗位运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了实际的操作技能。但是许多学生并不能对行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深入思考,对于酒店,许多酒店管理学生只是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做事,并没有当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团队协作精神,总觉得自己是实习生,对于酒店没有归属感。对于酒店内部的运作抱着漠视的态度,置若罔闻,只是为了完成实习任务。而毕业论文撰写一般是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学期实施,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往往胡乱的在网上搜索一篇相关的论题就上交给指导老师,抄袭现象严重。另外,学生对于论文格式和要求也是不清楚,虽然布置任务之前已经书面告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并反复强调过,但是还是好多学生不当回事,交上来的论文往往是五花八门。连最基本的格式和标点符号都不清楚。

2.选题过于表面化和理论化,内容学术化。论文选题往往过于抽象化、理论化,部分学生选题范围太大,简直可以编写一本书,众所周知,论文应该是“小题大做”,有创新点,而且部分同学选题雷同,内容也大同小异,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结合实践来写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关于行业发展动态和深层次的文章,更谈不上对企业的调研或访谈,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违背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初衷。从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来看,学生的选题主要是“绿色酒店、主题酒店、员工流失、客人投诉等方面”,选题没有新意,没有看到实质性的问题并加以探讨。高职不同于本科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而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论文内容只是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和论点,没有解决实际的行业问题,内容应该更为贴近实习中的酒店岗位,况且酒店专业学生根本不具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学生通常是七拼八凑,从网上摘抄,应付差事,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

3.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单一,主要是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作为酒店管理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综合素质和写作能力相对于其他院系要薄弱,平常要求他们写出一篇总结都是难事,况且是一篇毕业论文。

4.评价机制单一化。高职酒店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其主要的考核者,就拿笔者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来说,由于师生比严重失调,酒店管理老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人数一般为20-30人,教学资源有限,老师的精力也有限,所以通常是邮件交流,老师通过邮件指出学生的论文的不足之处后,学生打印纸质版交给老师,师生面对面交流基本没有,特殊情况只是个别现象。当然这还要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毕业生快临近毕业,部分学生已经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已经上班了,更加无暇顾及论文一事,草草了事;另外一部分酒店专业学生忙于找工作也更加没有心思专注于此事。老师为了让学生平安拿到毕业证,也基本上让其论文考核过关。

三、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通过近十年所带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质量堪忧,改革迫在眉睫,而且是一项严峻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成效。

1.毕业论文撰写作为常态化的任务来抓。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中职参加技能高考的进入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两大类。前几年高职酒店专业还有通过单纯面试进入的学生,生源质量不好,导致学生整体状况相对于其他院系学生来说要差,所以需要酒店管理老师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学生。毕业论文从学生的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把酒店行业发展和毕业论文撰写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并共同探讨行业发展动态和相关问题,同时开设相关的论文撰写的课程,平时的课程作业可以让学生多写“小论文”,搜集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这样多锻炼平常的写作基本功,因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本身这方面就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多多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老师引导,学生为主体,把论文写作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撰写形式多元化。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可以以“实习报告”、“小组调研”、“实习岗位案例分析”、“产品设计”等来进行,不要拘泥于单纯的文章形式。就拿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近两年来,我院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措施,论文撰写要求学生可以多样化,只要是结合实习经历或社会实践就可以,凸显了学生实际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目前我们专业设有项目班,华住项目班、邮轮项目班、雅高项目班、新加坡项目班和万豪集团万里豪程项目,可以把学生分类,让他们组成小组一起探讨论文选题,各项目班学生就所在的酒店行业调研,访谈,一起撰写实习报告或某个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等,形式多元化,只要能够把论文写作和实践相结合就可行。而且这样还避免了学生论文的雷同,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笔者曾经带队的13级一名实习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该学生对于酒店整个运营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实习结束就撰写了长达一万字的实习论文,这也给其他的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3.评价机制多元化。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一般只是由论文指导老师给出成绩最终的成绩,没有其他人的参与,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可以构建以“指导老师、实习企业、学生”三方为主的论文评价机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为例,学生在去实习酒店之前,指导老师就发放了“实习指导书”,内容涵盖了对于整个实习阶段的实习生活的记录情况,毕业论文可以和实习指导书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学生实习结束时,既完成了实习指导书同时也完成了毕业论文写作,这样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没有必要为了应付完成简单的实习指导书而苦恼,往届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虽然实习指导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按照实习时间记录实习生活,但是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写,在实习已经结束后返校时因为要上交的前几天才匆匆忙忙开始,仅凭记忆来记录自己的实习生活,根本违背了当时学校给学生发放实习指导书的初衷,如果把这两项任务融合起来一起做,学生们何乐而不为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的初期阶段,学校和企业的指导老师就开始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自己的岗位或实践活动来开展,在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带着所选论文的题目和相关问题去学习酒店的运营和思考行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动态,实习的最后阶段,学生就可以正式开始撰写论文,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指导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到实习临近结束时而且学生同在一个酒店的可以分成小组来评价其他学生的论文,三方共同评价,权衡后再给出最终的考核成绩,这样显示了论文成绩的公正和公平。尤其是在老师召集小组学生共同讨论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小组其他同学的论文写作情况,互相学习,一起分析,指出其优缺点,在互动中加深对论文撰写的方法的印象,取长补短,学生在互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而且因为学生的选题都是针对于酒店行业的方面,让学生对于其他同学实习酒店有了广泛的了解,熟知了不同酒店的经营方式和运作程序,对于行业有了深入而透彻的认识,对于其今后踏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经验。让他们会更快的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中,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不至于力不从心,增强了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四、总结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令人堪忧,作为学校和指导老师以及学生本身都要引起重视,因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是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核,也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不论是否是酒店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而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应该把毕业论文的写作贯穿于整个专科学习阶段的整个过程,平常各科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阅读书籍,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为最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至于最后临近毕业时还不知道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基本要求,让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校生活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不至于虚度美好的青春年华。

参考文献:

[1]徐芳,夏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2]刘任熊,杨财根.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5(32).

[3]史永红.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5).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7

一、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合作活动,高职的校企合作也属于这一范畴。随着中国高职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不断的创新,经过走访调查,就现有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下面几种常见模式:

一是实训基地模式。该模式较为普遍,实训基地分为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如大连大学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等。像酒店管理这样重操作技能的专业类型,该模式比较适宜。

二是“订单”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就业挂钩,学校的招生与企业的招聘为一体,由企业指定学生培养的方向,具体教学课程安排也由学校和企业结合岗位实际需要来设置,学生毕业后通过考核即可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企业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拥有更主动的权力。如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即与洲际酒店集团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为企业输送岗位经理等人才。

三是校企互动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也可以请优秀的专业教师给员工进行培训。这对校企双方来说是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难得机会。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南沙大酒店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对酒店行业动态的把握,提高了酒店员工的素质,是校企双赢的典范。

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条件以及各专业的特征和需求,还有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经营等模式。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针对此展开了众多研究,笔者也对此进行了调查、总结。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调查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需求,然而,现实校企合作的进程中却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难题有待解决。本文对部分采用实训基地模式在企业实习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近6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主要情况如下所述:

1.当问到学生“如果让你选择实习的酒店,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时,80%以上的学生都提到了企业硬件、食宿条件、待遇等方面。而在跟企业进行访谈时,问到多数企业的意见则是更加关心学生是否能够学到知识、顺利完成任务等。很显然,企业忽视了学生内心真实的诉求。

2.当问到学生“你在酒店实习遇到困难或委屈,更倾向于向谁倾述”、“你希望学校为你的实习提供哪些帮助”时,只有30%~40%的学生提到会向指导教师和学校倾诉,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学校无法提供有效帮助。可知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有效协调学生和企业的关系,甚至有些学校在把学生推给企业后就很少露面。

3.当问到学生“你认为在酒店学习的知识有用吗”、“毕业后还会留在这家酒店吗”,约有50%的学生认为在酒店所学习的知识没有用,很多学生觉得在酒店实习都是在做劳力,如在餐饮部、客房部,每天都是单调枯燥的端盘子、清扫房间等。约有60%~70%的学生不会留在目前实习的酒店或岗位,他们多数认为上下级或同事间关系处理不好、待遇不好等。可以看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的实习动员不到位;二是企业没有遵从合作协议的宗旨,将学生视为一般劳动力。

通过对学生和企业的调查走访,在目前以顶岗实习模式为主体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进程中,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导致整体顶岗实习效果不明显、效率低下,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显得很有必要。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对于一个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来说,需要有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同配合。只有能够充分体现各方潜力,达到三方共赢的模式,才是最适合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对象时,要充分调研核实企业的资质实力,不能盲目追求名牌、星级。首先,相比跨国连锁的高星级酒店,很多本土酒店在人员管理、业务经营等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要选择“最适合的”而不是“最优的”企业合作。其次,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酒店自身的利益,因此,学校更要注重考察企业的文化建设、员工培训管理等“软条件”。现在的学生都是“90 后”,这一代孩子的特点是个性突出、爱憎分明,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加重视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信息。如果企业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培养,即便签订了合作协议,后期的合作也容易出现问题。

2.加强学生实习、就业的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一方面,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对校企合作模式是否成功进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实训的指导和管理工作,选派认真负责的教师专职管理,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

3.从学生入学开始即对其进行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并热爱本行业。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如果本专业的学生毕业都放弃从事相关工作,那么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则失去了意义。同时,学校也要充分与企业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实行轮岗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礼仪课探析 篇8

一、职业礼仪教学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礼仪课以理论为基础, 是通过礼仪训练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一门基础课。通过举止、谈吐、着装、仪态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素质需要, 训练良好站姿、走姿, 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塑造健美的形态。优美的服务姿态对未来从事酒店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尤为重要, 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专业气质, 对职业成功有着重大意义。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就要善于与人交际, 主动积极, 善解人意, 如果性格内向, 不善言谈, 就难以与服务对象沟通, 满足不了服务对象的需求。礼仪课堂中融合和谐、高雅、艺术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 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酒店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身心素质。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礼仪课现状分析

(一) 对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礼仪课程, 但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都开设为考查课, 课时量也很少, 许多学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 往往把礼仪课开成大课, 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针对性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乃至旅游类专业礼仪课程的教学场地一般设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教学方法采用老师讲述, 学生倾听为主。缺乏有效的训练和职业引导, 使礼仪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知识层面, 没有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难以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形成行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三) 教学内容的选取没有结合行业岗位的要求

目前专业教师针对酒店企业以及岗位的职业礼仪只进行概要性的阐述, 无法达到礼仪训练的目标。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礼仪的实践教学没有统一使用的教材, 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往往由于任课教师自身的原因, 根本没有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 仅停留在组织学生观看专家的礼仪讲座的层面上。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礼仪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 形体训练与现代礼仪相结合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环境要求, 学生的体形、体态、动作美、气质美, 是学生外塑未来职业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与现代礼仪相结合的教学, 在塑造学生良好形体的同时, 还应特别注重行为美的培养, 教育学生按照现代礼仪规范要求, 在礼仪品质和礼仪意识等方面进行锻炼和改造, 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 坐、立、行走要得体, 要自尊自爱, 要尊重他人, 文明行事, 提高学生的职业礼仪修养, 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艺术熏陶, 用肢体语言展示个人魅力, 举手投足更显优雅气质和内涵。使学生在就业的现实压力和就业需求中增加自信和实力。

(二) 情境模拟教学, 提高职业礼仪课的实际应用性

礼仪课从理论上讲并没有多少深奥的东西, 但它涉及面广, 实用性强。而要发挥这门课的作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如果仍处于传统的基本性的理论讲授, 重视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缺乏专业的针对性, 缺乏操作与训练, 学生课堂上所掌握理论知识难以在工作、社交中直接、自然地运用。要想最终达到使学生在酒店服务过程中灵活、主动地使用所学到的礼仪知识, 情境模拟教学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所谓情境模拟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和氛围, 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 启发学生悟性, 加深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 培养强化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的实践示范能力

职业礼仪师资既是职业养成的训导师, 也是礼仪实践的示范者。从某种程度上讲, 礼仪教师对自己的举止、谈吐、着装、仪态等方面的要求要高于其他教师, 除了规范还要具有美感, 对学生行为要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专业职业礼仪师资的挑选和培养, 将职业礼仪教师输送到高星级酒店进行实践锻炼, 使得他们在礼仪课尤其是实践教学课中, 针对酒店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教给学生良好站姿、坐姿、走姿, 谦和而具亲和力的表情, 规范、标准的手势和礼节等等。

四、完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水平

(一) 建设一体化的职业礼仪训练室

职业礼仪教学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教学是不够的, 还需要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去刺激, 从而达到认知目的, 提高感性认识, 通过反复演练纠正学生现有不理想的状态, 形成自然、正确的职业礼仪状态。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礼仪教学需要一体化的职业礼仪训练室, 应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完整的形体训练设施以及同步录像技术。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设施进行理论教学、录像教学以及案例剖析;室内安装滚动式幕布和可移动的带有写字板的椅子, 教室四周都是镜面, 学生可以照着镜子开展职业礼仪的强化训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酒店职业岗位的情景模拟在引领礼仪、酒店的服务接待礼仪、中西餐宴会礼仪以及服务用语等方面, 使学生从视觉到听觉到感觉多方面得到感知,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目的;再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和录影分析, 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 建设一体化的化妆实训室

让学生形成职业化的礼仪习惯, 还需要让学生真正认知美, 并掌握一定的化妆技术。一体化的化妆实训室应配置多媒体设施, 化妆教学演示台以及每个学生一个的化妆台面。职业礼仪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开展教学的同时, 进行示范教学, 并让学生进行化妆练习。

(三) 营造职业礼仪的环境氛围

职业礼仪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上课时, 必须着酒店行业的制服, 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 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当新生入学后, 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 职业礼仪的教学要从课堂延伸到整个在校期间,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 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 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酒店管理专业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礼仪风范, 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强化实训, 进而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 职业礼仪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养成训练的第一步,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必须经过一定的职业礼仪教育, 形成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礼仪规范, 为将来从事酒店行业工作做良好铺垫。

摘要:文章阐述了开设职业礼仪课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意义, 分析了礼仪课程的开设情况, 提出职业礼仪的教学改革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整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手段和营造职业礼仪的环境氛围。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9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范式化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培养评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酒店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教育旅游酒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同的时期,酒店管理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也有差异性,这就意味着我国酒店管理职业教育要从整体上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现有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缺点分析

(一)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要脱节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涉及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培养的问题。政府要加强引导并牵线搭桥,学校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并总结,行业协会要发挥指导功能,企业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充分发挥“政校行企”理事会的职能作用,最终实现“互利互惠,专业共建,质量互评,成果共享”的有利局面。现实中,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未充分发挥理事会作用,人才需求调研不深入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仅仅为解决学校实训条件不足和酒店用工不足问题。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及职业岗位群设置不科学、实训基地缺乏职业情境和“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顶岗实习缺乏监控与沟通、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

(二)如何构建学校、酒店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是个难题

高职教育特性决定了必须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努力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要求。高职教育要强化企业参与制度,所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校企合作,并建立“政校行企”运行机制,深度开展校企互动。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从本质上讲是解决酒店用工不足和学校迫于行政性就业指标压力的有效方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居于主导地位,虽然顺应国家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但存在两个难题:

1、虽然选取企业为地方典型性代表,但不能代表整个行业所有标准,特别是异地的标准,这将对学校面对一定区域(省或城市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产生不利影响。

2、订单式培养很容易产生将学生培养成为单纯的技术工种倾向,忽略了职业教育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诉求,使学生不具备综合能力和自我实现发展。

(三)现有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外职业教育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有:美国模式——产学研一体的康奈尔模式;瑞士模式——店校合一的洛桑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就业导向的TAFE模式;德国模式——实践导向的“双元制”模式;日本模式——产官学一体模式等。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是: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北美CBE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选择学习美国产学研一体的康奈尔模式和瑞士店校合一的洛桑模式。

我国主要类型有:订单培养式、“2A2B”工学交替式、“2+1”顶岗实习式、中外合作式等四种模式。四种培养模式各有千秋,对比见表1: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考

(一)深化校企合作互动,共同培养学生

在专业教学中,依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并制订相应的专业标准,与行业、企业一起制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标准、实验室标准、师资标准、实习基地标准、实习质量标准等。在校企互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依托“政校行企”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中店”和“店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校企设备共享、师资互通、过程共管、质量互评培养制度。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行业一线骨干员工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从而打造一支多层次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共同培养学生。

(二)构建学校、酒店、学生、家长“四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通过找准学校、酒店、学生、家长四方合作的利益基石,成功构建“四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要加强学生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酒店业需求一致;酒店要构建培训体系,完善内部沟通机制,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重视实习生需求、提高满意度,提高福利待遇等;学生要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摆正心态,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家长要正确认知酒店行业和服务行业,鼓励孩子心态要正,积极参与实习。

(三)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完善以教研室主任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院督导室领导下,成立酒店管理督导小组,出台一系列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标准以规范教学质量。定期开展学生座谈,对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网上测评,科学评价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定期开展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调研座谈,由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组建高星级饭店人力资源总监俱乐部,随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绩效;聘请专业公司对我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学以致用,注重职业教育延伸性

高职教育要区别于中职、本科教育和技能培训班。除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外,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接纳酒店员工在职培训与学历提升,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两种模式都提倡“学以致用”、“产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资源和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为行业、企业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五)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为保证人才培养真正与企业需求和标准相结合,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毕业制度,使学生在毕业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双证书”或“三证书”;主干专业课程(客房、前厅、餐饮、调酒)实施“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明确证书在酒店行业的认可度。实现岗位资格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专业教学和职业标准相对接;改革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办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

四、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10

带着上述问题, 我们深入到我们黄冈市部分中高职院校, 主要是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几个院校进行了初步调查, 结果在对相关师生调研中, 我们发现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中高职学校“各自为政”。大多学校认为, 既然是酒店管理, 就应多开管理方面的课程, 于是乎《管理学概论》、《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纷纷呈现, 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普通教育的学科教育几乎类似。

第二, 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科学。许多中职认为, 酒店管理学生到酒店就应做管理岗位;而高职确认为,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酒店实际需要, 高职酒店大多学生应定位为中层管理岗位, 少数应为基层管理岗位。

第三, 对专业技术课课程, 中高职都认为:该有的一定要有。例如, 《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水管理与酒吧经营》、《宴会管理与设计》、《酒店会议与会展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几个被调研的学校多数老师和学生如是说, 好像中高职这些课程几乎没什么区别。原来是中职生、升入高职的学生, 他们感触最深。

第四, 教材体系之中, 许多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等课程, 区别不是很大。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 中职和高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深度几乎无差别。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分析和研究了产生问题的主要相关原因, 联系旅游酒店行业的人才市场行情, 结合我国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问题, 在此提出几条建议, 供大家参考。

1.基于国家职业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 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然后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全国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

2.我们强调在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定位在四星、五星酒店的基层、三星及以下星级酒店的管理层;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在四星、五星级酒店的中层和基层管理岗位。当然, 无论是中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初的实习, 我们坚定的主张是:从基层服务员岗位做起, 特别是高职学生, 我们建议学生更要多做几个基层服务员的岗位。因为只有基层做扎实了, 才有更大可能在高星级酒店的管理层做得好。

3.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而言, 他们的公共基础课衔接应参考教育部学科体制下中专、大专的学科基础,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顺势而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这个基本原则应当没错。但是, 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来讲, 毕竟他们的基础不同, 因此他们的公共基础课不同就顺理成章了。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的公共基础课, 一般应包括中专语文、中专数学、中专外语等等。对于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呢, 我们也就可以接受他们的公共基础课, 应当为大学外语、应用写作、高等数学等等。

4.对酒店管理专业中职生、高职生, 他们的课程衔接最为重要的的是, 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现在专业课上。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由于定位不同, 中职生应着重培养操作能力;而高职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 更应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应的中高职教材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

对中职生而言, 在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还不强时, 应多训练他们的专业基本技能。而像《宴会管理与设计》、《酒店营销策划》、《管理心理学》等课程就可以不开。对于高职生呢, 根据生源大约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中职生多的班级, 中高职课程衔接时, 就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来说, 应侧重于管理方面的内容和技能。第二种情况是高中生居多的班级, 服务技能课时就要安排多一些, 在练好服务技能的同时, 还要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

五、考虑合作酒店的实际情况, 对中高职而言, 不容置疑, 反映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上, 主要是实验实训课程。如果是在五星级酒店实习, 对中职学生来说, 建议企业应将中职生放到一线基层;而对于高职生而言, 第一次教学实习, 多数人放到一线基层、少数人可放基层的管理岗位;毕业实习时, 高职的多数人就放到基层的管理岗位, 少数人可以放到中层岗位试用。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 本文以黄冈市几所中高职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为例, 对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进行了实践探索,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

参考文献

[1]谢红霞, 郝美彦.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比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1 (, 01) [1]谢红霞, 郝美彦.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比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1 (, 0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学习理论;酒店管理专业;“三明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016-02

一、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心理特点

(一)高职酒店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酒店管理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根据酒店行业特点,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时间的基层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因此,在培养期的三年内,不仅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培养其管理素质,挖掘其管理潜能,而且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

目前,困扰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尽快让学生成才,融入岗位和职业角色中去。国内的众多高职旅游酒店专业院校(系)都在探求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因此,在国内大多数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中实行的 “2+1”的教学模式;还有些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行的则是“三明冶”教学模式;而有一些院校直接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课程包”或教学模式而合作办学。

这些模式的运用和探索,很大程度上是院校单方面考察或主观认为可以实施的教学模式。往往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造成学生对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认同或不适应。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更适应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在国内并没有定论。教学模式是否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是要从学生本身开始入手研究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设计确定的教学模式值得探讨。

(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剖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状况十分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成绩好的,但由于家境或高考失利或其他原因进入高职院校;另一类是不愿意在学业上用功的,按成绩自然进入高职学习。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们由于对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所以经常表现得自信心不足,对前途的认识比较迷茫,可塑性不大,而且由于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个体心理差异非常大。再加上正在由青春后期向成人过渡过程中的“成长烦恼”期,故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出现心理矛盾。从而形成一些共同点: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情绪低落;对学习的兴趣普遍不是很浓厚;学习的方法比较简单,从而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特别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和能力,往往会导致同学间的猜疑、妒忌,进而在班内形成小团体;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综合以上影响学习的因素,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出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无强烈的竞争意识,学习自主性不强。从而导致缺乏必要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方面对专业教师的依赖程度较大,不能主动思考专业及职业要求,教师需要做大量的专业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

调查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发现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习惯。同时,基础教育及高中教育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鼓励相对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调查中发现,大概有60%的学生反映,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甚至受到过老师的打击,使得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当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加剧了学生放任自流的状态。此时,及时引导和强化专业学习是学生未来走向成熟的必要手段。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自身的职业未来,毕业后心态浮躁,无法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的竞争。

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有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听不懂,教师上课也感到很吃力。他们都认为是学生整体水平滑坡。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他不是按实践应用型的人才标准,而是按理论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标准在要求学生,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兴趣特点和能力结构,导致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学生不愿意学,是因为讨厌单一的教学方式,专业教师更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在对我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四年的校外实习活动总结和研究发现,学生在实习中,学生想学习更多的知识的。面对全新的认知环境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酒店服务技能提高得也很快。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较传统的课堂教学、实习更能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同时也在实习的教学方式下,激发了自身的一些潜能。因此,高职学生更能够接受简易的、程式化的学习方法和过程,通过自我调节而受到启发和进步。在酒店管理教学中探讨简易的程式化培养模式,要先来看看社会学习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学习过程的。

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酒店人才培养的联系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完善的,主要包括观察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其中,观察学习理论是其最早提出的,并且是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研究成果。

社会学习理论结合了行为主义客观性原则和认知心理学,从而使得这个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在观察学习理论中,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的概念。班杜拉假设,人们能观察他们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并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就是说:有时知道自己干得不错并因此而自我欣赏,无视别人说了些什么;同样有时也知道自己做得并不是最好。要作出这些判断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期望。

(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的观察学习规律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社会经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理念,学习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自我调节和强化是人类学习或获得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外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实习)——理论学习——实践(实习)”的循环教学模式不断强化和调整学生的学习,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既有行业定向性,同时还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则重在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课程一般分为三类: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组成,完成专业技能实习、专业素质训练和专业理论实践三部分内容,总实习实践时数应占总教学时数的30%左右。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要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多次参加实习的“烙饼法”,让学生顶岗作业,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及学生学习心理特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需要如下原则:能激发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简化和优化学习过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丰富教学手段等等。在初步接触职业教育阶段,设置培养学生直接强化学习的课程,主要为专业的理论课程,灌输职业操作标准,达到观察学习的目的。在形成一定的动机时,设置完全真实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开始进入自我调整过程。一般来说,学生的自我调整时期是最长的时期,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实现内化,形成良好的择业观。

在四年的酒店管理教学研究中,“三明治”的教学模式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进一步细分化这种教学过程,我们提出了“1+0.5+1+0.5”的教学模式。

三、“1+0.5+1+0.5,三明治”教学模式的理念

首先,“1+0.5+1+0.5”的“三明治”教学模式是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的目标下提出来。高职教育培养的不再是酒店低层的服务人才,而是培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高级服务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观,也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0.5+1+0.5”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将学校的学习经验与实际的工作经验予以互相间隔轮调,在学校中受教育若干时间,然后到实际环境中工作若干时间,最后再返回学校课堂。探讨印证工作经验之得失,并学习新的理论。如此反复验证,可以收到理论与实务结合统一的功效。学生在入学第一年接受的是专业基础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初步接触专业理论体系,建立“榜样”。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前往酒店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实习,体会“榜样”的作用。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回校接受更加系统的管理知识学习,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到毕业前的最后半年,学生通过自我调整,再经过实践,对自我调整的结果进行验证。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学生在接受良好的职业和专业导入氛围熏陶后,再接受相对标准的职业培训和实践,非常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和传统的、笼统的“2+1”的“三明治”培养模式相比,“1+0.5+1+0.5”的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对酒店管理技能的思考与学习。传统的“2+1”模式虽然也将实践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但是对“1”的解释就没有那么明确。主要问题为:“1”的时间段没有明确;“1”的教学过程没有差异性;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让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指导效果不好。

反观“1+0.5+1+0.5”的培养模式,通过社会学习理论的对比,它符合了观察学习的要求,重视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将原有笼统的“1”进行详细的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目的更为明确。因此,在“三明治”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学习任务的分解问题。科学化地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更有针对性,更能突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谢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17(5).

[2]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3]段光达.关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

[4]陈修岭.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发展浅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5]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http://www.xdzjw.com,2007.

[7]张磊,蓝莹.高职学生心理偏差分析及对策初探[DB/OL].http://trs.shsmu.edu.cn,2006.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篇12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分析

某种意义上来说,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 该体系包含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体系以及最后的评价体系。其中, 目标体系指导着高职酒店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起到了向导和引导的作用。内容体系包括了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 、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 是整个体系的基础。管理体系是是指酒店专业管理人员、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总和。评估体系是指对酒店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信息的反馈和评价指标体系, 它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了收集和反馈信息的作用。

目标体系管理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初始目标更新目标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案例教学实习评价指标反馈信息管理制度社会实践。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原则分析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分析

通过高职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陈述, 可以尝试分析该体系当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结合酒店实践教学的特点, 可以看出, 处于该实践体系的中心地位的只能是目标体系, 其直接决定了余下子体系的构建, 是该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三大体系都是围绕着目标体系来具体实施的。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原则分析

1) 工学交替。在新的教学体系中, 尽量以实习为主线, 上课来深。通过课程教学, 安排与高职酒店管理相关的理论课程,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将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通过实习, 借助理论指引, 必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 增长相关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

2) 岗位轮换。学校要在实习之前与酒店进行相应的沟通, 确保高职学生在实习期能够进行一次或几次岗位轮换,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酒店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运作情况, 另一方面, 通过轮换, 可以使学生增强实习效果, 增加实践的接触面。

3) 专人监控。要设立一个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及时的与酒店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掌握学生的动态, 同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对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后的生活、思想、工作等进行帮助和指导。

4) 动态多元评价。在学生的整个实习结束后, 其评价主体必须多元化, 指导教师、酒店方、学生三者要有机结合, 形成多远的评价主体, 评出优秀实习生, 得出实习鉴定。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的具体方法分析

1) 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方式。我国高职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 很多情况下无法与实际相联系, 学校及专业负责人必须要顺应酒店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目标设定必须以能力为本质, 即实行能力本位教育。本着尽早安排, 多用途使用的原则, 使得实践教学能够真正的在全真环境中实行。此外, 在顶岗实习之初, 学校要做好联络相关酒店的工作, 尽量寻找不同类型的酒店, 如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等都可以参考。同时, 最好允许学生自己联系酒店, 给与其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改善高职校内实践设施设备。要根据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消费者的流行趋势, 增加更新目前校内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如前厅模拟大堂吧的构建、酒窖的构建以及餐厅等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派上日程, 并做到与时俱进, 以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起期间, 酒店专业教师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要尽量多安排一些与酒店行业直接接触的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对周边的各类型酒店进行调查、考察, 并撰写调研报告, 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由教师带队去相关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交流考察, 让学生切身感受酒店的真实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酒店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尝试构建新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建立起三级体系:第一级为基础体系层, 第二级为提高体系层, 第三级为发展体系层。

1) 基础体系层。基础体系层主要是包含了高职酒店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校内实训等。其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了酒店相关知识如旅游行业知识、外语、管理知识、计算机操作等。使学生对整个旅游大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从而为第二层体系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是通过组织学生考察学校周边的酒店等, 使学生初步了解酒店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包括酒店的运营、制度管理、人事体系等。

2) 提高层次。提高层次是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教育目标, 一般而言, 随着就酒店业在中国的发展, 现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使得学生最终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酒店职业经理人, 能够胜任中高级管理岗位。据此, 应该开设的基础课程的实训项目有:礼仪训练、前厅技能实训、客房技能实训、前厅相关软件的使用、客房服务能力实训、餐饮技能实训等, 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3) 发展层次。发展层次主要是指为了最终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而制定的具体计划和目标。它对于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施起到了具体的导向作用。这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顶岗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部分。专业顶岗实践、毕业实习环节是在学校、学生和酒店沟通后由酒店统一安排实习岗位, 主要集中的酒店的三大部门即:前厅、客房和餐饮。学生进入酒店后各方面都与在职员工相同, 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践, 从而充分锻炼工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适应力, 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小结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三层级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相互依存, 从抽象的理论到具体的实践, 从互不相关的知识点到融会贯通的总和学科体系, 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实践教学, 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培养。某种意义上来讲, 本文所构建的体系加强了企业对学校教学的特殊要求, 从发展方向上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针,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 课堂教学与技能课程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何建民.饭店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与解决方案[J].饭店现代化, 2005.

[2]余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上一篇:法治完善下一篇:建筑机电安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