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预算管理

2024-06-02

D预算管理(通用4篇)

D预算管理 篇1

笔者在2009年1~6月的调研中发现, 基于研发过程的技术不确定性 (仅指原定技术达不到稳定性等) 、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导致设计、试制的重新开始, 由此带来的研发进度及预算费用的变动, 需要及时更新大量的内外部信息。只有采用科学先进的方法来编制R&D预算, 构建网络等信息平台来进行R&D预算信息的采集, 才能对R&D预算进行尽可能精确地控制和调整, 实现对研发成本的动态预算控制以及过程化管理, 即建立一个动态的R&D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满足。但超过75%的调研企业都缺乏这一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 当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超出了事前设定, 研发团队难以针对新的情况确定进度标准和费用标准。缺乏研发各个阶段相关的预算目标, 对实际增加的支出:如增加试验次数、增加耗材、工作进度拖延等情况无法区分是合理的还是低效的;最终形成研发期限一再延长、各阶段的限额预算不断被突破的局面, 同时也无法对研发项目组及组内各成员的实际完成情况做出客观评价, 由此带来原定预算考核、激励标准滞后、模糊的问题。总之, 预算管理手段落后是造成研发过程管理弱化的重要原因。

一、文献回顾

在R&D预算管理过程中融合技术监控是提高R&D预算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RobertBerloznik (1998) 提出在R&D中运用嵌入式技术评估 (ITA) 来实现对R&D项目整个管理过程的监控, 从而控制研究开发方式的成本效益 (通过设置早期预警) ;同时ITA关注R&D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渗透, 将增加R&D人员的社会责任。他把研究分为三个层级:R&D环境, R&D过程以及R&D管理, 把各层级中的参与者;参与者活动以及输入输出作为“黑盒”, 以此来探讨技术评估 (TA) 在各层级中发挥的作用和目标。

日本企业在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上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研发费用的预算管理方面:Tanaka (1993) 通过阐述丰田公司应用的预算和生产控制系统, 解释了持续改进、适时生产以及预算系统和适时系统的联系 (它们共享基于分析目的而产生的数据信息, 并同全面质量管理相关联) 。持续改进预算通过持续不断计算目标利润和预计利润的差别, 来归集持续改进价值, 注重可控和变动成本的不断控制, 进一步进行持续改进价值的分配, 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

Cooper (1991) 与Kaplan (1998) 分别提出了新的会计成本计量的作业成本法和作业预算法 (ABB) , 即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为原则, 通过预测计划期生产、销售数量, 从而预测相应的作业, 力求达到资源的灵活和最优配置, 明晰员工责任, 顺利达成作业目标。

上述研究表明, 在信息时代, 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是使R&D预算朝着动态化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ABC与ABB的形成, 也为R&D预算纳入动态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分析框架。

我国学者在动态预算管理和信息化预算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张瑞君等 (2006) 将信息技术、价值链、预算管理三者相结合, 探索了基于价值链的动态预算管理。唐淑玲和刘虹 (2007) 针对国内预算分析的不足、功能受限以及技术贫乏的现状, 提出改进和创新预算功能、范围、主体以及工具, 借助信息技术将预算编制、执行、反馈、考评、调整集成在一个信息平台上, 实现预算的动态、实时管理。李泉年 (2007) 全面综述了国内外预算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 提出了构建动态预算管理的理论框架、面向对象的动态预算管理模式以及动态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王宇峰与梁莱歆 (2008) 提出基于价值链的R&D预算资金分配模式。梁莱歆 (2009) 还将作业成本法引入R&D预算, 提出基于ABB的企业R&D预算模式。该模型在既定资源的条件下, 通过对R&D活动过程的分解, 将其分为目标层、阶段层、作业层, 从而将R&D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与作业活动对应, 有利于掌控成本信息, 控制资源消耗, 从而调整作业, 实现R&D成本控制。

上述国内学者的研究分别涉及预算与信息功能结合、R&D活动与价值链、作业成本的结合, 但缺乏R&D预算与信息功能结合的R&D动态管理模式。

二、R&D预算的动态管理模式

李泉年提出的动态预算管理是一种围绕预算而实施的动态管理机制, 是指企业通过在预算管理中融合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等方式, 大幅度提高预算在编制、执行控制、调整、考评等坏节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从而能有效应对动态复杂的企业组织和经营环境对预算管理提出的种种挑战, 实现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战略目标。

笔者认为将动态信息管理模式运用到R&D预算管理中,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实现R&D预算的动态和信息化管理, 增加R&D预算编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便于形成决策, 从而严格了过程化管理, 有利于R&D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提出的R&D预算的动态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 本模型将信息系统与预算管理方法整合到一个平台, 将R&D预算管理功能同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高度结合, 使模型具以下功能:首先, 在战略制定阶段, 利用信息系统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期并反馈到R&D过程, 从而可以及早防范R&D投资风险, 做出理智的市场导向的R&D投资和R&D战略目标, 有利于正确地定位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其次, 在长期 (或中期、短期) R&D过程中, 一方面不断利用信息系统和技术获取新数据并分析动态环境的影响, 实现动态调整R&D预算, 这能够增强企业应对风险和变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实时控制和监督R&D预算的执行, 实现R&D活动的过程化管理, 有利于员工激励和部门协调。

本模型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该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1. 信息管理下的模块集成。

该模式主要有4个功能模块:战略制定模块、R&D预算制定模块、信息管理模块以及R&D决策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信息管理层联系紧密, 各模块内部都嵌入信息系统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一方面能够尽量消除内部信息不对称, 实现信息共享, 有利于调整相应R&D预算决策以及指令下达;另一方面可快速应对外部变化, 不断调整企业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 降低可能的R&D风险, 从而实现R&D目标。

2. 信息平台下的R&D战略制定。

R&D战略制定是R&D预算编制的出发点。企业首先应当通过信息平台来获取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来制定企业战略和投资可行性方案, 分解成为R&D战略。信息系统要不断更新数据库, 连续地反馈到决策层, 有利于R&D决策和R&D战略的调整, 从而可以引导企业将发展战略围绕市场展开。

3. R&D预算管理信息化和闭环管理方式。

R&D预算编制过程采用闭环进行连接, 可以提高R&D预算管理各步骤之间的互动性和传递性, 增强各步骤的紧密衔接以及信息反馈, 而重视信息系统数据库提供的R&D预算信息可以大致上判定R&D投入, 纵向上表现为企业往年编制的R&D预算报表等历史资料, 横向上表现为相关提供类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R&D预算情况。信息系统处理R&D预算信息的过程中, 通过信息工具可以为R&D预算提供外部实时动态的数据信息, 数据库可以备份每年的R&D预算信息, 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炼出对R&D预算管理有用的信息并且进行相关分析。

4. 信息层须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

该模式不仅实现R&D信息的内部共享和快速传递, 如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 使信息窗口能进行实时R&D监控;而且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目前广为应用的先进信息技术, 深度分析、挖掘预算数据, 这可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预算信息。有些信息网络还对外开放, 并连接到相关供应商, 合作厂商和终端消费者, 采用动态网页的形式, 可以得到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的来源信息 (供应商) 和体验信息 (消费者) 。一方面实现了企业内部以及合作厂商之间的R&D信息共享, 从而进行明确分工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

三、对策

前面的调研资料已表明我国R&D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而从R&D预算的主体参与情况来看, 我国多数企业现阶段缺乏并行工程的有效管理模式。

为推动我国企业从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变革, 实现对R&D动态管理和过程化控制, 首先, 需要从观念上明确R&D预算的重要性, 营造出信息时代R&D预算动态管理的氛围。其次, 需要企业建立一个集客服信息、财务信息、R&D信息以及生产信息等相关信息于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 及时反馈以及指令下达, 鼓励各部门各人员参与到网络沟通中, 促进信息交流。再次, 需要构建起内外部沟通交流的网络, 加强信息交流和监控协调, 对R&D预算管理过程进行信息跟踪和实时监控调整, 并定期考评, 最终实现对R&D预算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瑞君, 殷建红.基于价值链的动态预算管理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1

[2].梁莱歆.企业研发预算模式的改革出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1

D预算管理 篇2

一农夫在前山养了一群猴子,前山虽然山青树绿,但树种单调,几乎没有什么果实可供猴子们采食的,于是农夫每天要从后山把食物送到前山来给猴子们吃。多少年来,农夫每天往来于前山与后山之间,乐此不疲。

起初,农夫每天要亲自给猴子们分食,每猴每天伙食定量、定时。每到分食的时候,猴子们便围拢在农夫周围,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食品,然后各自寻找自认为舒服的地方,或单独、或与亲朋好友聚拢在一起惬意地享受着美味。吃过以后,猴子们便在前山玩耍、嬉戏,他们从来不到后山去,因为诺大的前山已经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此时,群猴相处得非常和睦、融洽,在猴群中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把农夫看作是自己的主人,对其恭敬、顺从。

在农夫的细心照料下,群猴们无忧无虑,整日除了玩耍、游戏外根本不用考虑其它问题。不知不觉中,猴群在不断扩大。农夫每天从后山运来的食物渐渐不够分配了,于是农夫决定改变分配方式。他首先对每天提供的食物作了总量控制,其次他再不亲自为猴子们分配食物了,而是由他每天把一定总量的食物运到前山,放在一块开阔的平台上,由猴子们自己取食。

改变供食办法的第一天,猴子们在以往分食的时间聚拢在装食物的大筐旁边,等待农夫为他们分食。可农夫放下筐就走了,群猴们围着筐不知所措。终于,有个别猴子经不住食品的诱惑,把手伸向了筐中的食物。他的这一举动立刻引来了众猴的反对,他只好收回了伸出的手。就这样群猴们守着装满食物的筐等待着农夫为他们分食。眼看太阳快要落山了,农夫还没有来,猴子们腹中饥饿难忍。一只猴子再也不能忍了,从筐中抓了两只苹果,飞快地跑到一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的行为终于在饥饿的群猴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大家纷纷伸出手从筐中抓取食物,腹中饥饿使他们最终放弃了规矩。好在每只猴子抓取的食物都不太多,改变供食方式的第一天,群猴们或多或少都吃到了食物。

改变供食方式的第二天,农夫依然把装满食物的筐放在平地上就走了。群猴们围着筐呆了一小会儿,便开始抓取筐中的食物了。有一些身强体壮的猴子也不管自己食量有多大了,尽量多拿食物。这一天,有一部分猴子没吃到食物。

改变供食方式的第三天,当农夫刚把筐放在地上,群猴们便开始抢夺了。这一天,更多的猴子没吃到食物。

以后的日子,群猴们抢夺食物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大家为了夺取更多的食物不择手段,甚至大打出手。渐渐地,几只身体最强壮的猴子夺得了食品的支配权,每天要等他们吃饱以后,才把剩余的食品分给其他猴子。于是,很多猴子为了获取食物开始对掌握食品支配权的健猴们阿谀奉承,甚至用一些诸如花环、漂亮的石头等物品向他们行贿。渐渐的,群猴中出现了等级分化现象,按每天能够获取食物多少来划分,基本上形成了掌握食品分配权的猴子、得到掌权者认可的猴子、普通猴子。

群猴的分化使处于最高地位的猴子生活逐渐腐化起来了,他们享受着最充足的食物及其他猴子们的奉承与服务。因为处于最高位的有几只猴子,他们所享受的来自下层猴子们的奉承与服务难免有一些偏差,于是几只健猴内部开始出现矛盾。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他们内部开始出现争斗。经过多个回合的斗争,一只猴子终于战胜了其他所有的健猴,成了当之无愧的群猴老大,猴王诞生了!

猴王即位以后,首先以自己的喜好及与自己关系的亲疏为原则,改变了食物分配方式,规定了每只猴子每天享受食物的数量。猴王的这一规定杜绝了那些老实巴交的猴子吃不到食物的状况,但根据猴王的分配原则,处在最底层的大约占群猴50%数量的猴子每天处于半饱状态,饥饿依然存在。对此,猴王的确没有什么办法了,因为农夫每天送来的食物数量是固定的。

那些处于群猴底层的猴子终于不满足于每天的半饥饿状态了,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反抗肯定是无效的,一者本身的实力不如那些当权者,二者因为每天食物总量是固定的,即使在反抗中获得胜利,有一半的猴子吃不饱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他们决定集体离开前山,寻找新的生活环境。于是,他们把后山作为自己的迁徙目的地。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这些处于群猴最底层的猴子们离开前山出走了。

由于一半猴子的出走,前山的剩余猴子们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食物显得丰富多了,大家不需要争抢就完全可以吃饱了。于是群猴的内部关系渐渐开始回归到从前的状态。虽然猴王依然存在,但因为他不再掌握大家的食物了,所以他的权威性也就大大减弱了。

就在前山的猴群渐渐归于和谐的时候,迁移到后山的猴子们有了“令猴惊喜”的发现,原来与前山相隔不远的后山是一座天然的花果山。这里四季常青,各种诱人的果实一年四季轮番成熟,农夫也是从这里摘了果子送到前山的。这一发现让这些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的猴子们异常开心,纷纷上树采摘自己喜爱的果实。摘下来咬一口,不好吃便扔掉,反正树上有的是吃不完的果实。一只年长一点的猴子看到群猴这种状况,对大家说:“我们不能吃饱了就忘记挨饿的时候!照我们这样糟蹋下去,我们迟早会回到从前的状态的!”听了这只年长猴子的话,大家都从树上跳下来围到了他的周围。这只猴子继续说:“这里既然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美好家园,我们就要珍惜它、爱护它!虽然现在看起来我们有了吃不完的食物,可是我们要考虑整个群体的发展!照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糟蹋,不要说发展了,这个美好的家园很快就会毁在我们手里!”大家都说那怎么办?这只年长的猴子说:“我们要在这里长期生活下去,必须按照果实的生长规律,有计划地采摘果实,并且要用我们自己的力量维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修剪、灌溉、维护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明确分工,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同时让我们的群体不断壮大。”听了这只年长猴子的话,大家都觉得有理,于是纷纷建议立他为王,全权管理群猴内、外各项事务。为了群猴的兴旺,为了家园更加美好,这只年长的、有见识的猴子欣然登上了王位,建立了群猴的内部机构,明确了每一只猴子的职责。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生活方式使猴群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大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惬意。

在群猴们的维护下,花果山越来越漂亮,住在半山的农夫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了这些猴子们的陪伴,农夫也不再孤单了。他依然每天要为前山的猴子们送食物,但再也不用他自己亲自采摘了,每天清晨便把他要的果实采摘好,放在了筐里,他只要赶着自己的驴车给前山的猴子们送去就行了。

有一天,送食物的途中,农夫从车上摔下来,摔坏了腿,他再也不能给前山的猴子们送食物了。后山的猴王专门派了几只猴子负责农夫的起居、生活,以报答农夫对群猴的恩情。

几天没有等来送食物的农夫,前山的猴子们都有气无力地躺在前山的那块空地上,那是农夫过去每天放食物的地方。饥饿使这些曾经在群猴中高高在上的猴子们变得满脸愁苦与无奈!有猴提议说:“我们也离开这里吧,说不准外面有更好的地方!”马上有猴出来反对:“在这里说不准能等到农夫送食物给我们,出去怎么办呢?谁能给我们食物!”“不是有很多同伴走了吗?”“他们肯定已经饿死在什么地方了!”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争论的时候,后山的群猴派了代表来到了他们面前。原来后山的猴子们都希望他们这些昔日的同伴到后山与他们一起生活。听了后山猴子代表的话,前山的猴子们半信半疑,他们虽然不相信原来那些弱小的、被自己欺负的猴子们会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但看到来猴神采奕奕的样子却又不由不信,于是又的猴子就动心了,准备跟着后山的猴子代表走。此时,又有猴子说话了:“他们在的时候受尽了我们的欺负,我们现在去还不是被人家欺负?”听了他的话,大家都打消了与后山代表一起离去的念头。

无奈的后山代表向猴王汇报了情况,猴王陷入了沉思,看来只有他亲自去请了。他认为留在前山的猴子过去都是身体强健的猴子,来到后山不仅都能自食其力,而且能够大大增强群猴的实力,使群猴在与后山其它动物群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后山猴王的亲自邀请下,前山的猴子们加入到了后山的猴群当中。身临其境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与后山群猴的差距,于是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后山猴王的领导。猴王为他们每一位成员都安排了具体的工作,因为有了前番的教训,大家工作都非常努力。

D预算管理 篇3

一、财务预算管理概念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核心部分, 是对企业未来如何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详细规划。通过编制预算、监督控制、业绩考核等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 对企业未来经营计划作出统筹分析。全面而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既可以使有限的财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又有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 促进公司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D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相关的问题

D公司的预算编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结合的方式完成。

虽然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的方式能够很好的体现企业各等级结构的具体状况, 方便解决具体问题, 确保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执行环节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

1. 预算管理人员素质欠缺观念淡薄

从D公司的财务管理现状来看, 有些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素质欠缺, 对预算管理业务不能熟练掌握, 不具备执行预算所要求的技能, 难以对执行预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和评价, 使得财务预算管理力不从心, 失去了对财务的有效监管。并且在实际工作中, 员工对财务预算管理观念理解肤浅, 没有意识到预算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在预算编制之前故意做宽做松预算, 使得预算目标容易完成并取得相应的目标奖励, 或是故意做高预算, 以显示具有某种能力达到某种资质。诸如此类情况都不利于财务预算的有效落实, 影响预算执行效果。

2. 财务预算的编制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

D公司在编制财务预算时, 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 采用单一固定的预算编制方法, 编制的财务预算, 算出来多少就是多少, 一般情况预算金额都不变, 缺乏弹性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同时在预算实施过程中, 由于原料供应、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发生变化, 导致财务预算执行结果与事前编制的预算计划产生偏差, 使公司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战略目标不能相互适应。尤其该注意的是D公司是以农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企业, 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变更更容易引起的原料成本的变动, 在原料供应、加工生产中也更容易突发一些不可预计的开支和损耗, 致使原有的预算编制基础不成立。这些影响因素都应该在预算编制时留有追补余地。

3. 预算执行随意化

(1) 预算执行前:在公司的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 从预算的编制到审核再到执行都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 这样才能使各预算责任部门制定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确保公司经营的实现。因此信息的有效沟通就成了影响财务预算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而D公司缺乏各部门间的沟通, 单一的关注自己独立部门的预算目标没有注重公司整体的预算调整和补充。

(2) 预算执行时:财务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预算的执行是预算编制的具体实施和检验, 是预算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因素。D公司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各部门一边压账不报, 一边通过各种方式追加调整指标, 一边继续其固有的预算管理模式。这些做法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公司整体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

(3) 预算执行后:财务预算考核机制复杂, 考核标准不严谨, 缺乏监督与激励。只有在明确考核机制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程序, 赏罚分明的奖惩条例的督促, 才能把预算落到实处, 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D公司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细致的考核程序, 业务流程混乱复杂。也没有建立健全的激励措施。导致公司达不到预期的预算管理效果。

三、D公司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加强人才资源建设, 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实现的关键是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预算基础工作的落实, 这样一来公司既要加强对全体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 又要组织专业预算管理人员召开的相关财务工作会议, 对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宣讲, 通过这些手段, 使预算管理人员思想观念得到更新, 从而更有利于制度中各项财务基础工作的落实, 同时;规范公司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员工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献计献策, 让全体员工参与和认同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使其在整个预算程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深化各部门职责, 进一步促进整个公司的管理时效, 提高经济效益。

2. 转换传统观念, 树立以长期战略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切实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要以公司总体战略目标为依托, 财务预算的编制要对公司资金的使用情况, 长期投资计划和盈亏状况等作出详细的评估, 并通过评估结果重新分配预算项目, 修正预算指标, 最终得确切的财务预算报告。同时公司的财务预算计划必须市场为导向。在公司预算编制前要广泛研究国家政策和企业历史数据, 以及有关产业政策, 税收政策, 企业及同行业历史时期的有关数据。秉承及时发现及时调整、留有余地的原则, 对在原料供应、生产经营中突发的不可预计的开支也临时追加补报。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 以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

3. 健全执行机制, 提高管理水平

(1) 加强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和协作。由公司高层管理者提出预算总目标和部门分目标, 各级责任部门根据公司确定的预算目标, 全面分研究未来预期内公司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 市场状况等向公司预算决策机构提交预算大纲, 并根据公司批准的预算, 组织各预算责任部门的执行, 各部门注意预算事物的协调与跟踪, 监督预算的执行, 定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偏差及时调整和修正, 并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2) 要健全项目预算内部监督机制。运用财务预算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将生产材料及计划成本与实际经费进行详细的核对分析, 对其中产生的问题, 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确保预算的导向性与规范性。在每个月度, 季度, 年度期间预算结束后, 对预算目标和预算执行情况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考评与反馈, 通过对比分析, 掌握预算编制时应该注意事项、预算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 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和预算目标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3) 公司要建立完整的预算考评体系。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考核相挂钩, 通过预算实施情况与预算计划目标的比较, 评价个职责部门的业绩, 并配以明确的完成项目指标的奖惩办法, 每季度进行考评, 按奖惩办法兑现, 赏罚分明地执行。同时为了确保预算执行信息的传输的快速和高效, 公司应构建起完善合理的预算执行反馈体系,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四、总结

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对公司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先导性作用, 通过对预算执行结果和预算差异的分析, 又能够及时发现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公司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针对目前D公司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本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理念提供参考性改进意见, 希望D公司不断加强内部财务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做好预算管理的实施与监督工作, 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 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使公司未来形势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增帆.财务预算实施效力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 2012, (1) :122.

[2]陈晓文.对投资管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10) :86-88.

[3]王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 2013, (11) :20-24.

[4]王飞.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外资 (下半月) , 2011, (10) :95-96.

D预算管理 篇4

关键词:R&,D,预算软约束,政府资金,企业

2009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3 224.9亿元, 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长速度首次快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十五”期间的38%提高到2009年的42%, 但全社会R&D总经费中来自政府的比重 (234%) 仍然偏低, 且持续多年下降, 不仅低于绝大多数OECD国家, 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位列全球第35位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科技统计报告, 2010年第25期) 。

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 作为R&D活动主体的企业, 获得政府资助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经费来源, 但总体上R&D投入不足是我国企业R&D投资的普遍现象。按照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的分析, 软预算约束表现为企业的“投资饥渴症” (科尔奈, 1979) [1], 而企业的无限R&D投资需求势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在R&D软预算约束下, 企业R&D资金的政府投入主要实行点对点 (主要以项目申请方式支助) 的直接扶持方式, 又存在着企业选择标准难、覆盖范围小、资金不能收回及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易产生寻租行为等问题。在这一框架下, 探讨企业R&D软预算约束的形成机制, 寻求导致R&D软预算约束的原因, 进而针对各种形成原因, 采取行之有效的硬化预算约束方式, 对促进企业R&D成功, 提高R&D效率,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文献综述

科尔奈提出的软预算约束概念在经济学中到了广泛应用, 主要分为两大研究领域:软预算约束的成因分析和软预算约束的后果分析。成因分析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外生性解释, 基于“父爱主义”、“政治目标”、 “政策性负担”、产权、寻租等角度所做出的解释;另一类是内生性解释, 特定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条件下支持体与预算约束体博弈而形成的一种纳什均衡。目前, 没有模型能够概括软预算约束的全部特征, 但是科尔奈等 (2003) [2]对于软预算约束外生性解释的内生化工作使我们意识到, 有关软预算约束的好些成因分析其实是可以进行更加一般化的理解的。

具体到R&D资金配置中的预算软约束行为, Haizhou Huang, Chenggang Xu (1998) 研究发现, 在多投资者融资情况下, 合作方利益冲突等可以在事后发现, 并在投资项目不好时将其终止, 对于单一的投资者融资 (如内部融资) 而言, 这种作用却不存在, 如果R&D不是高度不确定的, 投资者应选择内部融资[3]。Haizhou Huang、Chenggang Xu (1998) 还研究了在R&D投资风险高度不确定时, 预算软约束问题怎样造成了相对低的经济增长情况, 认为预算软约束的后果是坏的R&D项目得不到中止, R&D项目的风险水平被推高, 投资者更少地选择R&D, 同时经济增长率降低[4]。姜彦福、张帏、孙悦 (2001) 认为在企业内部进行R&D较难实现严格的事后筛选机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大企业通常将部分R&D工作放在外部进行[5]。唐文雄 (2001) 分析了预算软约束对企业集团R&D体制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提出了建立完善监督体系的对策[6]。

政府资金是技术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 较多研究包含在企业融资特性及融资约束中, 单独的研究还不多。张青等人 (2006) 对上海市政府科技投入的研究认为, 政府的科技投入存在冗余[7]。梁桂 (2009) 认为, 创新基金作为一项政府专项资金, 与市场机制协同, 弥补市场失灵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8]。周春慧 (2010) 介绍了北京市政府资金引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的经验做法[9]。吴建环、席莹 (2009) 研究认为对东部以及东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要适当减小政府资金的投入比例, 同时鼓励增大企业资金的投入比例;而对中部和西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要充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增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比例[10]。李永、李新运 (2009) 认为合理利用科技投入体系中的杠杆作用, 消除挤出效应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阻碍, 是今后科技与经济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11]。

总体上看, 政府资金对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无论加大投入观点还是减少投入观点, 还缺乏路径依赖研究, 特别是针对R&D软预算约束下的政府资金配置问题研究不多。从市场取向原则看, 政府资金仅是发挥引导作用, 如何引导即政府资金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问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需探索。

二、企业R&D软预算约束的表现与动因

(一) 企业R&D软预算约束的表现

1.源于R&D特征的道德风险型软预算约束。

R&D主要带来科技价值, 所面临的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是最大的, 包括技术、市场、收益和环境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 初始R&D投资不能产生现金流;项目投资成本、收益及R&D完成时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R&D投资部分或完全不可逆; “惜贷”与“惜投”行为是一种硬约束。但政府的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补助资金、保费补贴方式支助企业R&D, 可以对其他投资主体产生一定的诱导效应, 因为R&D成功后的政府投资收益为企业与其他投资主体分享。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人, 政府极易在技术创新投融资过程中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行为:

一是具有行政干预倾向的行为。这主要是政府出于维护纳税人的利益、保障资金的安全等方面的考虑, 采取财政拨款直接地或通过相关基金等的引导间接地介入到技术创新投融资过程中, 并在投入资金后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严格监管, 甚至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直接行政干预, 最终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体现出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倾向。而这种行为可能会“剥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造成负面冲击。

二是具有投资随机性, 甚至主动制造寻租机会的行为特征。由于政府在收集及处理技术创新及其投融资信息方面与其他投资者相比并无多大优势, 有时甚至因为官僚作风的存在使得效率更为低下;同时, 由于政府拨款者或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者与这些公共资源之间没有直接的厉害关系, 在运用来源为税收的公共资源时, 拨款者与基金管理者等在决定资金投向时往往不能做出最佳选择, 极易产生一种随机投资的行为倾向;甚至于部分代理人——拨款者与基金管理者因为权利控制期间的博弈是非无限次的, 因而可能为了一己私利刻意制造寻租机会, 而将资金投向一些高风险但无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项目或重复盲目投入, 最终某些发展潜力大的技术创新企业却因得不到政府资金的支持, 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综上, 源于R&D特征的道德风险特征表现在, 企业一旦形成软预算约束期, 就会产生各种致使企业R&D效率低下的道德风险行为, 如R&D资金总体短缺而又对R&D重复盲目投入情况, 由此造成的专利质量不高、同行业无序竞争、产业竞争力弱的状况等。

2.源于沉没成本的非道德风险型软预算约束。

沉没成本是指投资承诺之后, 在退出时不能得到补偿的成本。它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成本概念, 更是一个经济成本概念, 从而可以看到隐性成本的沉淀程度, 远远超过显性成本的沉淀程度 (汤吉军, 2008) [12]。沉没成本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机理十分复杂, 如现实中经常出现项目前景黯淡, 但依然被不断注入资金, 这样做的原因是在该项目中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即发生了大量沉没成本。由于投资者的再投资行为是事后的, 属于个人行为, 项目经营方不具有相关信息, 往往难以形成投资者是否会软预算约束的预期, 因而也难以产生持续的道德风险行为, 即企业方尽管也产生道德风险, 但不会出现第一种表现中的因政府R&D资金投入制度使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软预算约束期的情况。

(二) 企业R&D软预算约束的成因分析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 公司的新投资应该基于信息不对称程度, 首先是用未分配的利润进行投资, 然后是安全债务, 接着是风险债务, 最后是股权。我们假定企业R&D融资基本遵循这一理论, 但政府注资属于安全债务型, 只不过以无偿拨付为主, 银行贷款属于风险债务, 风险投资家投资获得的是股权。为简化模型, 本文主要对企业家、政府之间的行为预期进行分析。

政府要决定是否对企业家提交的项目进行投资, 在时刻0时, 企业家知道自己的项目质量, 而政府不知道, 但知道项目质量λ的分布这一共同知识, λ服从0-1分布。

假设政府的目标函数为S (e1, e2, I1, I2) , 其中e1、e2分别表示企业家在时刻1、2的努力程度, I1、I2分别表示政府时期1选择的投资水平和时期2选择的投资水平。构建模型的时序如下:

在这样的模型框架下, 所谓最优的政策I= (I1, I2) 是指如下问题解:

Max S (e1, e2, I1, I2)

s.t.e1=E1 (I1, I2)

e2=E2 (e1, I1, I2) (1)

假定函数可微并且存在内点解, 最优政策的一阶必要条件是:

undefined

所谓一致政策It, t=1, 2是指在给定政府第一期的决策I1和企业家第一期的决策e1的情况下, 如下问题的解:

Max S (e1, e2, I1, I2)

s.t.e2=E2 (e1, I1, I2) (3)

同样, 如果函数可微并且存在内点解, 一致政策的一阶条件是:

undefined

显然, 只有在undefined或undefined的情况下才会满足公式 (4) 。undefined表示了投资者的第二期政府投入决策不会对企业家的努力水平决策产生影响, 或者说企业家预期的政府第二期的投资水平正好等于政府事前决定的投资水平, 企业家的预期是稳定的, 企业家的理性预期不起作用。undefined表示了企业家第一期的努力水平对政府目标函数没有影响。

当undefined或undefined都不成立时, 由于预期不稳定, 理性预期将会起作用, 最优的政策将是不一致的, 因而会出现软预算约束现象。undefined表明企业家对政府的投资行为的预期不稳定, undefined表明企业家第一期的决策会对政府的目标函数产生影响。

在DM (1995) 基准模型中软预算约束是一种“事前无效, 事后有效”的现象, 这说明投资者行为事前事后不一致。这是经营管理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因为决策信息不是最充分的, 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 决策者无法坚持事先给出的最优决策, 即决策的信息结构发生变化之后, 投资主体进行了相机抉择, 相机决策的具体表现为对坏项目进行了再投资, 即软预算约束。相机抉择下的坏项目投资, 表现是复杂的, 如企业在时刻0时, 项目类型的分布λ是共同知识, 但是政府和企业家都不知道项目具体类型。只有当企业投资进行了一个阶段后 (企业投资先动) , 企业家才会知道, 而政府不知道, 如果企业为了弥补沉没成本, 不想终止前景不太看好的项目, 向政府部门报喜不报忧, 企业仍然获得政府注资, 使坏项目得已再投资。

三、企业R&D软预算约束的经济后果与政策建议

(一) 企业R&D软预算约束的经济后果

1.降低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政府主要以项目形式直接支助企业是一种点对点模式, 存在着企业选择标准难、覆盖范围小、资金不能收回及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易产生寻租行为等问题, 极易产生坏项目也获得政府资金支助。软预算约束的发生导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及社会福利的损失, 如低水平的R&D导致有限的R&D资金极度稀缺, 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导致政府资金难以产生杠杆效应。

2.增加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

资金, 一直是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瓶颈之一, 政府非常注重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多种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金、专项资金, 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的发展提供资助和扶持, 包括科技部的863计划、火炬计划、企业科技创新基金, 信息产业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发改委的产业化专项、财政部的一些特殊专项及其他部委的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也相应设立配套资金, 引导产业发展。由于创新项目的不确定性比普通项目更大, 对创新项目的投资也与对普通项目的投资不同。对于创新项目而言,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能够尽早了解项目信息, 在项目运行不佳的时候及时停止项目, 否则, 在不对称信息下, 不断追加对项目的投资就会导致创新项目的软预算约束。且政府资金的无偿使用与政府审计成本的叠加, 给各级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财政风险。

3.弱化了闲散资金提供者的风险意识。

尽管R&D软预算约束下的政府资金难以产生积极的杠杆效应, 但基于政府的公信力, 对风险投资家、信托、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等投资主体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同时, 由于政府资金的无偿投入, 在R&D成功并产生收益的情况下, 这些投资主体会分享政府资金产生的收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闲散资金提供者的风险意识, 对改变“惜贷”与“惜投”行为有积极意义。但由于R&D软预算约束的存在, 使坏项目得以再投资, 又会加剧R&D资金短缺。

(二) 政策建议

硬预算约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硬预算约束问题上, 转轨经济学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 即华盛顿共识和渐进——制度观点。华盛顿共识认为, 硬化预算约束是一个外生的政策选择, 是一个随时可以引入的政策变量, 实施与否取决于改革者的改革意愿。在华盛顿共识看来, 软预算约束的决定权完全在政府的手中, 政府可以通过认识的提高而一夜之间实现预算的硬化。而对于渐进——制度观点的经济学家来讲, 硬化预算约束是经济制度选择的内生变量, 硬化预算约束与承诺的可信性相关, 硬化预算约束是为此目标而引进的一系列制度共同作用的内生结果[13]。这两种观点是强调了硬化软预算约束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改革态度与改革行动。在硬化企业R&D预算问题上, 本文认为政府资金投入方式改变是关键, 即政府资金多主管部门分散投入的点对点式到点对面方式的转变是政府资金投入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1.政府R&D资金投入体制的基本模式。

企业的点对面的政府资金介入模式是基于投资联盟平台的风险分担理念设计的, 是为了实现投融资关系中各方福利的优化, 风险与收益配置更趋合理, 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此模式还存在商业银行点对面的资金注入方式。模式的核心是信托将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需求打包发行债券, 信托公司发行两种债券, 一是低息长期债券, 一般由政府购买, 主要针对种子期。另一种是融资类的信托理财产品由银行购买, 一般针对技术商业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担保公司只对银行购买的债券担保, 所对应的资金是企业的中短期融资。此时的政府资金是以政府的公信力发挥了引导作用, 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介入和一般民间资金通过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介入。风险投资家实行点对点投资, 获得是股权, 在种子期投入还是商业化阶段投资完全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理性预期。

2.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机制发挥的环境与条件。

该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对企业的筛选, 信托公司与担保公司有评估优势, 即由信托公司联合担保公司对提出申请的企业进行评估。评估的基本前提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具体标准总体上分为技术创新前期阶段的R&D投入和后续的商业化阶段, 具体的筛选指标有待研究。同时, 为减少不同投资主体对企业信息搜集成本, 也进一步弱化“惜投”行为, 还应完善企业成长期的信息共享数据库与社会信用专业评价。

四、研究展望

第一, 政府R&D资金投入依托平台①, 降低了企业家道德风险, 同时, 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在项目评价方面更具优势, 可降低坏项目再投资的概率, 从而硬化R&D预算。

上一篇:护士工作满意度下一篇:咪达唑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