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老师

2024-06-20

高校政治老师(共10篇)

高校政治老师 篇1

一、“四有好老师”的内容

2014年9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题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话, 并在讲话中提到做一名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从思想、道德、能力和品格四个方面对教师队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是当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就国家层面而言, 高等教育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源都在于教育, 而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就社会层面而言, 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无形中凸显了社会大众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作为孕育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 同样也会在这样的国家、社会需求环境下担负着自己的重任。

二、在高校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的必要性

(一) 在高校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的重要意义。高校师范生是教师的后备力量, 他们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不仅适用于教师, 更适用于高校师范生。要培养高校师范生践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多种途径, 但最根本、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 当前高校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1.理想信念不坚定、职业认同感不足。一是有的高校师范生选择这一专业是来源于家庭或者社会需求等原因, 这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特点和任务了解不足。二是就当前的中国社会现状而言, 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 教师这一职业虽然政治地位、待遇在日趋改善, 但其平凡、辛苦、收入微薄等特点使得师范生对该职业的认同感偏低。[1]三是近年来教师队伍中的个别人出现了不符合师德的行为, 在网络的发酵下, 不良的舆论氛围、价值取向和信息严重冲击了师范生本就不牢固的理想信念, 使得他们职业认同感偏低, 理想信念不坚定。

2.重才轻德, 存在享乐主义, 缺乏责任感和爱心。高校的奖励制度虽日趋加重道德方面的成分, 但受评价方式难以客观, 评价条例不易量化等因素的影响, 道德修为的重要性难以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得到反映。同时, 在个别就业、升职的反面案例的影响下, 部分师范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才能和家庭关系, 从而诱发了在校大学生重才轻德。近年来教师的待遇虽然提高, 但速度比不上房价、物价上涨的速度。与从事高收入工作的同学比起来, 在生活压力和直接对比的影响下, 部分师范生不安于现状, 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开始把心思转投补课淘金、微商代理等其他事情中, 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缺乏教师这一角色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致使参加工作后缺乏对岗位和学生的热爱。[2]

3.缺乏终生学习的理念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更灯火五更鸡, 再早再累在高考这一“高压线”的面前, 学生也能坚持。但到了大学, 许多师范生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以追求“不挂科”作为目标, 缺乏探索其它知识的动力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师范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一群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的孩子, 古语有言“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胸中无墨难以教书育人。“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期末了别人在复习, 你却在预习”, 这是一句广泛流传在高校当中的话, 它反映出了当前高校的学风状况堪忧。以师范生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这一类课程为例, 许多师范生都是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状态, 更有甚者出现了考试舞弊的情况。

(三) “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对当前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因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在高等师范院校中贯彻落实好, 就必须客观认清当前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1.培养的方式单一, 缺乏创新性, 满足不了大众创新的社会需求。当前, 高校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是集中在传统的理论讲授和讲座研讨, 缺乏创新性, 不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兴趣需求, 因而对师范生的吸引力不足, 以致效果不佳。[3]

2.教育的内容空洞, 脱离学生实际, 满足不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师范生, 但目前的培训内容关注更多的是远大而崇高的社会理想, 忽略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职业理想, 使得培训内容“假、大、空”盛行,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 成为了空洞的说教。[4]

3.教育任务化倾向满足不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 但在我国的师范院校中, 不难看到有的辅导员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项强制化任务, 应付性地进行几次主题教育, 草草了事。

三、高校辅导员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的策略

结合当前高校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作为师范院校的辅导员, 要坚持把“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贯穿于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末, 让“四有好老师”从高等教育起步, 从大学校园诞生。辅导员在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 辅导员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育, 更要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四有好老师”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绝不可以一场讲座或者一个宣传板报完成教育任务。譬如, 理想信念属于较抽象的内容, 我们应该为其寻找实际性的载体,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并确立为人师者应有的理想信念。感动中国的徐本禹、钟期荣、胡鸿烈等老师, 他们的事迹就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信念载体, 从他们的身上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他们平凡而伟大的育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是属于品行一类的特质,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志愿公益、道德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有扎实知识”相关的教育, 作为辅导员虽然不能在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上发挥作用, 但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些综合性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感知自身知识的局限, 从而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也可以组织开展融合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授课、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等多种内容的教师职业技能比赛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更可以通过“阳光晨读”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 为扎实知识的储备营造良好氛围, 奠定思想基础。

(二) 教育的内容要接地气。师范生因为对职业认同感不足、就业形势严峻、受网络不良言论的影响等导致的理想信念缺乏, 因为贫富差距、个别案例导致拜金主义、道德责任感缺失, 因为考试重要性的变化导致学习动力缺乏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事出有因, 有具体的事件作为影响因素。由此可知, 影响学生精神层面的不是空洞的话语, 也不是课本上的几句言论, 而是与他们自身密切相关的事情。因此开展高校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他们树立“四有好老师”的意识也应该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会接地气。榜样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广西都安高中的“化缘”校长莫振高、最美教师“张丽莉”, 这些人物的事迹能引起师范生的思考和点赞就充满说明了一点, 学生的思想不会因为我们空洞的几句口号而改变, 但是会因为身边人、身边事而改变。因此, 辅导员可以通过好老师、好学生的例子教育引导师范生, 使他们发现身边的“四有好老师”, 并达到见贤思齐的状态。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 深入师范生的心中, 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阵地和新兴网络产品。原创动漫公益广告剧《可可小爱》打破了以往单调、乏味的社会公德教育宣传方式, 通过卡通人物之间接地气的生活实例吸引群众的眼球, 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辅导员要善于借助网络产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是每个辅导员都能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但是却可以借助网络上的“公益沙画”、“改编版暴走漫画”等现成贴近学生思考方式和兴趣爱好的产品引导学生树立“四有好老师”的理想信念。

(三)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它以师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空间,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起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作用。[2]从环境氛围的影响到活动氛围的制造, 这些校园文化都可以成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工具。环境氛围的制造除了我们常常想到的校园基础建设之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 那就是可操作性的环境氛围。例如:宣传展板、标语、寝室文化等等。如果辅导员能通过漫画、字谜、网络改编用语等在展板或者寝室的文化里面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那么往往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效果。除了环境氛围之外, 活动氛围也是辅导员可操作性比较大的地方。无论是班会活动的主题, 还是团日活动的设计, 辅导员都可以在其中起导师的作用, 将“四有好老师”的信念融入学生设计的活动环节当中,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常开展的志愿服务团日活动为例, 无论是志愿参加的学生, 还是服务他人的同学, 这都是有仁爱之心的一种体现。如果辅导员能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志愿服务与爱心的联系, 并促使学生将这种服务精神延伸至今后的工作当中, 那么让师范生树立“有仁爱之心”就会水到渠成。

(四) 巧用大数据, 明晰学生的思想走向。团中央在2015年4月28日推出了一个青年的互动社交平台“青年之声”。这个平台除了互动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通过青年人提问的内容和大家的阅读、评论数, 反应青年人的舆情走向和思想动态, 为团中央引导青年、服务青年提供便利。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辅导员, 应该比其它辅导员多一颗七窍玲珑心, 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育事业的顶梁柱, 他们思想的好坏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所以, 早启发、早教育、早培养是师范生辅导员应尽的职责。正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辅导员只有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才能知道他们与“四有好老师”这一标准的差距, 从而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今, 许多高校都加入了“易班”等新媒体大阵营, 如辅导员能善用易班、微信订阅号、网页、微博、博客等平台, 及时发布消息, 并通过学生的阅读、点赞、评论等大数据了解学生的所喜所恶, 那么将为辅导员开展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顶梁柱, 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希望源泉。“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不仅要落实到教师队伍当中, 更要落实到我们的高校师范生当中。青年处于价值观和品质道德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既易形成又易受干扰。抓好这一时期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面对当前高校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师范生的辅导员, 应该学会审时度势、分析现状, 用好“大数据”、“新媒体”、“校园文化”等工具, 创新教育方式, 优化教育内容, 让师范生在轻松愉悦又不失正能量的方式方法中向“四有好老师”迈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方向, 在高校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针对当前高校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要接地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用大数据明晰学生的思想走向四个角度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的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四有好老师

参考文献

[1]方兴武.论当代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缺失与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 10, 3:92~94

[2]张震.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东方教育, 2014, 3:44~46

[3]张二金.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突破[J].林区教学, 2013, 11:41~42

[4]陈锡敏, 张云莲.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3:120~122

高校政治老师 篇2

“不好了,据可靠的小道消息,章老下节课要测题目。”乱糟糟的班级听了这话顿时陷入死一般的沉寂,两秒过后,大家纷纷奔回原位苦背题目,一时间书声阵阵,上课铃响过不久,章老大步迈入班级,宣读起了上次测验不过关及拖欠数个单元不过关的名单,在我们眼中这无疑是一本生死簿,被点到者无不大惊失色然后章老就一脸微笑的提着她的独门武器“七丈尺”把几个身负数“罪”的同学请出了教室,一会过后,只听见远方传来阵阵惨叫,我等立刻正立身体,更为努力地背起了圣贤之书,测验过后,大家哀声阵阵,无不叹息,似乎已经预见了未来。

虽然章老行事严厉,但她也有我们喜爱的一面,在她的课上,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问题时你可以站起来发表你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章老就会舌战群儒,将敌手一一击败,这不,刚讲到一个题目,章老正以其深厚的功力为我等化解之时,班长提出了异议,说罢,历史科代表也发出了自己的看法,章老闻之,脸上露出了一个招牌式的微笑,她推了推眼眶,然后便开启了三寸不烂之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问题的核心高地,再以破竹之威攻克了几大要塞,章老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结合文本,时而联系实际,说的头头是道,敌方阵地尽数沦陷,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敌方火力点久攻不下,就是这里,让我等精英弟子纷纷饮恨,章老势头不减,一双火眼金睛早已洞察其本质,只见一道光一闪而过,这处险地也被拿下,一时间我等如醍醐灌顶般顿时明悟,再看着章老,心中早已是佩服有加、顶礼膜拜了。

一个高中政治老师的困惑 篇3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经试行了一段时间,在试行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面临本学科课程基本理念实施的困惑,小议以期引发大家共同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困惑

目前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了,江苏也不例外。随着课改实践的深入,在理解和实施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处于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确实很先进,教师自己也能够接受,但就是到了课堂上不知道如何落实。这些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生活难以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学习

新课程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的确,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就是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搜集社会生活、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素材,整合这些课程素材资源,使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即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提高认知,实现自我发展,彰显新课程的生活与育人价值。但新课程这一切的合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到现实生活的阻击。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以此作为解释效率与公平这种经济现象的重要依据,从而鼓励学生探索其关系。基于经验,学生的探究活动并非始于空白,课前材料的收集,这本身就是在学习,在感悟。但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获得该资料的方式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学校没有对学生开放计算机中心,图书馆藏书又太少;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得不到去某一地方或机构参观的机会以及实践所需的社会帮助;他们也很难邀请到与他们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专家为他们作相关报告,结果学生探究成了“无米之炊”。

二、形式大于效果,教学只求表面热闹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于是,有的教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很少进行独立思考,教师也是以不讲或少讲为妙。如某位教师在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时,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至于小组讨论时,学生是形式参与还是实质参与,教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问题的数量,谓之“问题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况且,在我们开展探究与合作过程中,由于大班化教学,教师的注意力不能同时关注到每个小组,每位学生,就很难做到让全员积极参与。在探究与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不平等现象,有的学生控制住本组的话语权,有的学生控制住本组的资料获得权,使得少部分学生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上,反而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阴影,日后他们走上社会就会出现害怕的情绪,甚至有拒绝与人合作的现象。

三、知识评价重于过程评价

新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课程虽改革了,但客观上受高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影响,教学评价是否能真正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教师并不在乎。作为教师我们害怕“误人子弟”,只好遵循过去高考的模式来指导现在的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因而,当前在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实践中出现了弱化过程性评价,即在模块成绩认定中,不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以功利主义的心态对待过程性评价,仅仅将模块测验的成绩作为学分认定的唯一依据。我们承认,过程性评价有其局限性,例如过程和程序无法做到规范化,存在公平与公正性问题等。但这不能成为弱化过程评价的理由,因为这有悖于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导致先进的教育理念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成为大会小会上发言的套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尚且有惑,怎解学生之惑?教师之惑谁人解?

我的政治老师 篇4

记得上第一节政治课时, 他夹着几本书, 大步走进教室。他五十多岁年纪, 过于宽大的衬衫随风摇摆, 却依然遮掩不住他那凸起的将军肚。我不禁叹了一口气, 心

想:“这一定又是一位教条、讲课呆板的老师。”谁料他一开口, 那略微嘶哑却又如洪钟般的声音就立刻吸引了我。他讲话的语调抑扬顿挫, 叫人听了就来劲。

而随后的几节课更加证明了他的课堂生动有趣。例如, 当讲到人们都很讨厌苍蝇时, 他把脖子一缩, 身子微微后倾, 两只手不停地在面前挥来挥去。全班同学立即顺着他手挥动的方向“苦苦”寻找那只令他如此厌烦的苍蝇。结果, 没有找到。我们当然找不到, 因为根本就没有。

又如, 讲到《八路军军歌》时, 他会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我们请他再唱下去, 他却笑着推辞了:“不好意思, 就会这几句。”

有一次, 他给我们讲“八荣八耻”。讲完后, 他眼珠一转, 说:“我呢, 现在跟你们比赛, 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八荣八耻’背出来, 好不好?”话音刚落, 教室里立即响起“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读书声。他也捧着政治书, 来回踱着步, 却不读出声音。

不一会儿, 他就放下书, 清了清嗓子:“我已经会背了。”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很是惊讶。有人小声说:“吹牛!”更有一位同学开玩笑地说:“你事先肯定背过了!”他笑了笑:“我这么大岁数了, 有必要骗你们吗?”接着, 他就开始慢条斯理地背诵。他闭着眼睛, 半弓着腰, 可以说十分投入, 一边背, 一边两手还不停地比划着。嘿, 真的一字不差!

背完后, 他得意地朝我们挤了挤眼睛:“告诉你们, 我是有窍门的。你们在那里呜呜啦啦地读、背, 我是抓住‘热、服、崇、辛、团、诚、遵、艰’这八个关键字来背的。不然, 我这个老头子的记性哪里比得上你们这些孩子啊!”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政治老师毕业赠言 篇5

2、不负青云之志,永存赤子之心。

3、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年轻时代。

4.壮丽青春绣美景,广阔天地放英华。

5.坚贞立志,永葆精神,奋勇当先,不负青春。

6.当改革闯将,让九州生色,做时代英雄,以四海为家。

7.青年朋友们,加油干吧!把我们的一切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8.现代的青年应该掌握各种新兴事物。送你一份手机祝福,够时尚吧。

9.做四有新人,苦学只嫌时日短;千千秋伟业,成才全靠志气长。

10.坚贞立志,永葆精神,奋勇当先,不负青春。耀今震古,任重道远。

11.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12.青年一代有着无人能比的朝气。努力奋斗吧!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拼搏。

高校政治老师 篇6

一、当前农村职中部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缺乏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农村职中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 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缺陷和封闭环境的影响, 学生中说话不文明、不礼貌、说脏话、衣着不符合身份、自由散漫、打架斗殴、整夜上网、缺乏责任感的现象普遍存在。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成绩普遍较差。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 大部分人学习基础较差, 又缺乏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学习兴趣不大, 很多人都是抱着混一个文凭或职高升学相对容易而踏进职高大门的。

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个别职高学生受知识水平的局限, 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的不强, 分不清好坏, 同时, 行为上缺乏自控力, 当受到品行不端的人勾引和不良习气诱惑时, 往往容易犯错误,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德育教育的缺失。从小学到初中, 老师们都在忙知识的传授, 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的需要, 因为这与他们的考核无关。家长忙着外出务工和挣钱, 好像教育子女是老师的事。爷爷奶奶对留守家中的孩子, 纵容、迁就、娇惯, 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管理。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思潮的盛行、大量网吧、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的勾引、诱惑, 个别影视作品的负面影响,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缺乏辨别能力和控制力。

三、政治教师的责任

加强教育引导,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政治老师, 育人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结合教材中的知识以及学生思想上、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教育, 让学生对是非善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个别学生已经长期形成的不良品行, 更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 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改变。

深入学生, 发现问题, 及时交流沟通, 将问题化解于萌芽之中。新课改理念倡导师生平等, 要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因此, 教师要“用心”搞教育, 对学生要细心观察, 用心品味, 童心不泯, 爱心常驻。老师只有真正关爱学生, 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用心感悟他们的每一点变化, 让他们在爱、信任与理解中, 发展其个性,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 全面健康的发展。

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激发他们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老师的智慧不在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而在于激发他们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不可否认, 大多数职高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 行为习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与普高生相比, 往往受到人们的歧视, 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作为政治老师, 我们有必要把更多的关爱洒向学生, 细心留意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明白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战胜自我, 这不仅是课改的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古人云:“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要求, 教师本人必须首先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政治老师, 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讲清道理, 更重要的是用自身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同时, 老师也要善于在学生和学生熟悉的环境中树立榜样, 使学生觉得学榜样并不难, 也不遥远。

家校共育, 借助社会力量, 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当前,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 很多家长, 对子女除了经济上的满足外, 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业和表现, 更有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而社会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作为政治老师, 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 随时和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 及时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 政治老师还要积极配合学校政教处、当地公安机关,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在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其实, 学生的很多不良习惯的形成, 责任在父母和老师。父母和老师对他们学习上要求多, 良好习惯的形成要求少;批评多, 鼓励少;大道理讲得多, 具体实践要求少;因此, 使他们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所以政治老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拓宽学生视野, 锻炼学生能力。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感情,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伪君子。”每个学生都是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老师对待他们要真心帮助、真情关注, 不能简单粗暴;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精神,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做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老师还要以人文情怀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愉悦平静中接受教育, 培养高深道德情感并不断升华。

高校政治老师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教材,教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对于各学科教材的修改和完善也备受关注, 自从新教材出版以来, 对于如何应对其新特性的研究不断开展。高中政治课程教育是高中教学中重要的部分, 也在不断完善其教学方法和教材。

1 高中政治新教材的新特点

1.1 强烈的时代特性

高中各门学科中, 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 时代性最强。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主张探究社会生活, 能迅速而直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 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 时代性得以体现。而信息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 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更好地理解教材和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

1.2 高度的开放性

信息资源是丰富且开放的, 一方面, 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 高中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 发展个性, 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通过网络、报纸、电视新闻等可开拓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兴趣, 完善学生人格。

2 高中政治新教材的新特点挑战老师的把握能力

尽管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配合课改的顺利进行多次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但是由于新课程变化幅度大, 旧有体系使用时间长, 政治教师普遍认为对新课程把握尚力不从心。相对于原来的课程, 新课程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中的相当一部分, 特别是涉及到传统文化、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都是教师过去所不太熟悉的, 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学习, 掌握这些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实效。另外, 对于新课改变化最大的也是一大亮点的选修模块的处理方式是学校教师比较困惑的。

教学实践与高考压力如何平衡是最大的问题, 教与考、内容与标准的表现不统一。从新课程的要求和参考书练习给出的样题来看, 教学内容与要求过于偏低、偏易, 这是否达到了将来高考的要求或者说这样的新课程要求下的学生是否能适应高考, 师生甚至家长都存在严重质疑。六个选修模块的内容几乎是新增设的内容, 而且它们以专题形式呈现, 没有明显的教学内容的章节, 这必然将给教师们的教学带来更大挑战。

3 高中政治老师应如何应对新教材的新特

3.1 正确处理学好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过去,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 不太重视能力的培养, 总是埋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 究其根源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法,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学生知识积累, 其结果知识只是贮藏在学生的大脑里, 却很少用它来使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知道基础知识和能力二者密不可分。能力以知识为基础, 有了知识才能不断进取, 有所前进, 有所创造。知识又是以能力为条件, 有了能力才能使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清概念、原理, 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 否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政治课教学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政治新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 旨在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 在发展中学习。

首先, 要开放的课程资源。政治新教材不是供教师讲授的, 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 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其次, 开放的教学形式。政治新教材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 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只有形式多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 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

第三, 开放的教学时空。政治新教材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上也可以灵活机动, 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这样就给教师捕捉课题, 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有空间。政治新教材的实践性决定了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 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 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总之, 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 那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堂。

3.3 加强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新教材实施成败的关键, 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教材的教师培训机制, 最终实现由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新教材的讲解工作。

首先,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系统、扎实地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除了不定时组织教师到外校集体学习、培训的方式外, 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 多组织教研组集体讨论, 交流心得等活动。

其次, 教师应积极研究新课程, 明确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吃透教材, 恰当运用教材, 努力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点。正确处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材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树立新的教育观与学习观念

首先, 政治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改革是与时俱进的, 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需要。以传统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必然得到改革, 最终转向素质教育。虽然相对其他学科, 新课标对政治学科的变化较大, 但政治教师仍然要坚定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评价观, 保证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其次, 学生是新课程教学的主体, 学生必须树立新课程学习观, 加强对于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坚定信念与信心, 跨过高考展望未来, 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准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将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划分为学生自学和课堂讲学的内容结构, 积极开展自助性的学习活动, 提升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

3.5 政治新教材的教学必须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

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培养和人文关怀, 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更是史无前例的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样做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 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 体现着新教材对人的尊重与关注, 因而洋溢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

参考文献

[1]田丽萍.高中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事业, 2010, (2) .

[2]窦迎飞.高中政治新教材教学进度“迟滞现象”之我见[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 (3) .

[3]李文斌.资源共享视野下的高中政治新课程研究性学习[J].教育事业, 2009, (7) .

[4]高春艳.开放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J].新课堂研究, 2010, (7) .

[5]凌坚.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人格教育[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3) .

高校政治老师 篇8

一、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师师德联系的必然性

许多人在观念上一直认为党建工作是党委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的事, 高校党建工作在高校办学育人的实践中, 仅仅起到“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作用。这种观点非但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更不利于高校实现自身“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高校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反过来, 师德建设本身也是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与高校党建联系紧密。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党在政治上的帮助和思想上的引导, 是教师成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拼搏进取的赶超意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离不开思想政治教师坚定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针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特殊身份, 他们 (特别是党员学术骨干) 在教学科研中, 除了要有“教授意识”、“专家学者意识”, 还要有“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 自觉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讲授有纪律”。党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和教育自己的成员, 并通过一定的形式, 组织、指引和督促自己的成员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党性修养, 其目的是提高党员甚至所有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高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应该说, 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是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通过发挥高校党建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正面、积极的作用, 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 争取将他们的精神、意志和力量尽可能地凝聚到执政党所要求的方向上来, 使他们理解、认同执政党规划的社会发展愿景, 遵行执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定力, 提高他们驾驭工作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水平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党建的成功及常抓不懈, 及时吸收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为党员, 能够形成“党的先进性———党员的先进性———党员思想政治教师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先进性”链条, 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通过思想政治教师的主体作用, 也有助于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贯穿于教学教研教改的各个环节。借助于党建与师德的相互关联, 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路做好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育人者首先得到教育和培训, 有助于将高校的科研能力与思想政治凝聚力转化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运用党的政策开展工作、处理问题、解决矛盾, 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之中豁得出来”。

二、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师师德联系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高校党建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称为教师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它由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大因素构成[1]。师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 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要在教育实践中形成, 后者既是教师为完成社会赋予责任的付出, 又是教师自身需要 (尤其是精神需要) 获得满足的过程, 是获得与奉献的统一[2]。惟有思想政治教师自身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他们才会时刻把提升师德摆在首位, 真正视思想政治工作为神圣使命乃至生命的寄托;他们也才会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也才可能为全面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榜样和提供保障。

当前, 高校都积极开展师德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校教师的师德总体上是好的。但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 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的鱼龙混杂、文化的相互激荡, 诱发了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违法乱纪、投机钻营、损人利己、愚昧无知、骄奢淫逸等违背法律道德的现象, 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 师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 师德建设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浅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只有在高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让教师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才能使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 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法律知识、道德修养上, 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但是,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是困难重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课堂传授, 遗憾的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力不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公共性、通识性、传授性、驳杂性等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常是大班教学, 学生多、环境差, 影响教学效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 学习兴趣严重依赖老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教学课时重, 乏味的重复操作消磨着教师科研积极性, 有一定影响、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少。在时下强调以科研成果多寡为教师业务评核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的大趋势下, 较之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师,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毫无疑问处在不利的地位。何况从课程的难易来讲, 专业课程更多的是传授知识, 提供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必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 不仅传播人类文明和先进思想, 还必须坚持以人格来培养人格, 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专业课教师的课程多半是他们的研究范围, 又是讲给什么都不了解的学生, 课堂比较容易驾驭, 而思政课教师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效果与精神价值, 努力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 这一思想改造本身的难度就很大。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 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 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家长的望子成龙, 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 学校以就业率、考研率、科研率论英雄, 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主义倾向, 以及社会一方面出现许多违背常理和法规的现象, 另一方面又对老师提出过高甚至苛刻的要求, 使不少教师“载不动许多愁”。除了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思想政治教师还因其所任课程的特殊性, 使自身多职能化, 在众多苦难面前难免出现“逆淘汰”现象, 以致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基本上是由“年龄老、学历低、干劲小、不上进”的人员来担任。这必然会助长不良教风, 腐蚀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状决定了要圆满完成这一课程———传马列主义之道、授社会科学知识之业、解思想认识之惑、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之人才———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极为高尚的师德。换言之, 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好、坚守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阵地就必须:积极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创新,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时代特征, 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思想道德体系。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到对师德的高要求, 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党建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实际工作, 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通过把党建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师德紧密联系起来, 能够在第一时间牢牢掌握学校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解决党建工作与实践教学环节处于脱节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不到位、不得力的问题, 保持党的生命力、战斗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是高校党组织、党务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与现实理想、群体理想、个体理想、道德理想、事业理想、职业理想相结合, 这需要长期不懈、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支撑。如果把政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察,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以来, 从无到有、从粗略到完备、从世界意义到中国特色, 我国的党建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 高校党建工作要优化自身建设, 在服务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超越现有的功能和作用, 才能确立党在新一代建设者中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威望。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党建才能与时俱进, 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特别是党员教师) 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党建的唇齿关系, 自觉使自己成为并引导学生成为拥护党的领导、宣传党的宗旨、加强党的建设的中坚力量。

通过构建党建工作创新机制与整合各种党建工作资源, 从强化师德建设的管理、营造校园气氛、管理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入手, 把党建工作渗透到思想政治教学科研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紧扣高校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寻找党建与师德建设的最佳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 坚持党管人才, 将教研骨干及其团队的精神状态纳入高校党建工作, 选拔能将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的能人将士。党员带头攻坚, 激发团队为校贡献争光。这样有助于克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要么脱离党建搞单打独斗、要么把党建工作摆在中心位置以致于喧宾夺主的错误观念, 掌握党建工作投入方向, 合理使用成本, 追求最佳效益, 努力使党建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三、党建与师德的相得益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

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 只是在切入形式上的侧重点不同。借助党建加强对党员教师的管理, 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全副武装, 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政治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明确思路、团结拼搏, 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才能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不同特点, 研究新情况、制定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实现打造越来越多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学府的目标。事实上, “师德是教师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理性智慧和积极手段。”[3]良好乃至优秀的师德必然有效引导、带动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念转化, 引导大学生把道德操守和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 把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同时, 良好乃至优秀的师德也对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国民素质健康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新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进一步增强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校的党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旨在关怀、爱护一切学生,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思想政治教师与高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 将党建和师德建设联系起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需要, 是打造较为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网络体系, 在高校校园内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格局的手段。反过来, 强化各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党建与师德建设的互动机制, 也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架构, 健全严密的党组织网络。以党建带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凝聚师生精神力量, 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扩大党组织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并促使党组织的壮大, 加强党建与师德建设在工作内容、运行平台、发展目标、实现模式上的相互渗透, 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原则, 还必须遵循当前社会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原则, 才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和实效性, 才能系统和有效地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18.

高校政治老师 篇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规矩”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1. 辽宁日报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引发的思考。

2014年10月21日, 辽宁日报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向各位微友征集微故事。收到的300多条留言都反映, 在大学课堂上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着实让辽宁日报编辑部的同事们坐立不安, 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 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听了近百堂专业课, 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之后, 辽宁日报编辑部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 并于2014年11月14日在头版刊发《老师, 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以下简称“公开信”) 的方式推出第一期。“公开信”中提出“……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谈论现实问题?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国外高校怎样讲述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生活?”等八个课后思考题[2]。那么, 大学老师在学生成长成熟成才过程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作用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发挥, “公开信”所折射的深层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议论和思考, 这是摆在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显然,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多元化的趋势, 在西方一些思潮负面作用的影响下, 纵观近几年, 打着解密历史的旗号, 颠覆崇高, 解构经典, 亵渎英雄的事件时有发生,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讲也形成挑战。挖掘这些现象, 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些都是突破了底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能在“政治规矩”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 否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

2.“政治规矩”的内涵。

所谓“政治规矩”, 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自觉确立的政治上的诸多规矩的总和。“具体说来, 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 也是总规矩;第二, 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 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 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 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规矩”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实践的过程中, 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 务必遵循的规范、约束和引领性的规矩的总和。唯其如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正确的实践道路上“不走样、不变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能才能最大化。这涵盖党纪国法层面的政治规矩、主流价值观层面的政治规矩和作为阶段性战略思想或目标诉求的政治规矩等多方面。

3.“政治规矩”的主要特征。

第一, “政治规矩”具有客观性。党的政治规矩是客观存在的, 不是主观意志的表现, 它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和建立起来的, 是党的事业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党的纪律性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规矩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就形成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 这些政治规矩同样是客观存在的, 除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外, 还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系列要求中, 比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以下简称“16号”文件) ,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等等。

第二, “政治规矩”具有普遍实用性。在党内, 不论职位高低、资历长短、功劳大小, 在党的政治规矩面前一律平等。在高校, 只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工作, 那么不论是校内各级党政管理干部, 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 或者专兼职辅导员, 都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开展, 底线不可违, 红线不可触, 决不可以越雷池一步。

第三, “政治规矩”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 就因为它是严密的有组织的整体。而这种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 有赖于党内实行严格的政治规矩。当党的政治规矩一旦形成, 便对整个党的组织和党员都适用, 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党的每个组织和党员必须执行。不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规矩, 违背党的政治规矩。谁若违犯政治规矩, 谁就要受到政治规矩的制裁。无论是党纪国法、大政方针, 还是比较具体的决策部署, 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比如,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规矩”, 其具有刚性约束和引领的作用, 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务必遵照执行。

第四, “政治规矩”具有发展性。政治规矩是在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会成一个时期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的刚性约束, 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 政治规矩本身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不断向前推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党情、世情、国情、民情和学情, 从而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也处在发展变化中。比如,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形势下, 在中央16号文件的基础上, 对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严格按照以上意见体现的精神开展工作。

二、坚守“政治规矩”的意义和作用

1. 坚守“政治规矩”,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前提和根本遵循。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55年,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 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 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并强调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毫无疑问,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优势,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牢牢掌握政治规矩并在其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这一优势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才能真正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2. 坚守“政治规矩”,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的重要途径。

“打铁先要自身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率先成为“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的先锋和楷模, 成为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先锋和楷模, 成为恪守“三严三实”的先锋和楷模, 成为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的先锋和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思维活跃、差异多变、个性独特的新时期大学生, 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自己都不相信, 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相信;自己都不践行, 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践行。所以, 唯有将坚定的政治规矩意识“内化于心”, 从而“外化于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被牢牢掌控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轨道上。

3. 坚守“政治规矩”,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 通俗地讲, 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所消耗的生理、心理、精神、知识能量之比。效能大于投入, 就是正效率;效能小于投入, 就是负效率。提高工作效能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 从而工作效能就成了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它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 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因为这关乎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大计。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 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 在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 我们应首先着眼于效能, 再设法提高效率。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思想教育教育者的工作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 它的前提就是政治方向正确,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统摄的。

4. 坚守“政治规矩”, 是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 政治规矩是精心整合力量, 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条件。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 就不会形成强大的力量, 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 就不会形成明确的前进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立体化的体制机制, 只有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 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 从而把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高效地贯彻和实施下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坚守“政治规矩”

1. 要有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行动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将政治规矩内化于心, 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外化于行。因此, 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必须首先具备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环境全球化、政治环境民主化、文化环境多元化、生活环境科技化、社会环境法治化、交往环境虚拟化、家庭环境多样化、学习环境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 只有在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才能分清主流支流, 才能精准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创新工作业绩, 从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要求的轨道上不断向前推进。

2. 坚守“政治规矩”, 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4]P.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居于主体地位,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阶级 (主要指统治阶级) 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主导性, 因为“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 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5]P.15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党和国家代言人的角色, 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 才能坚守党的“政治规矩”, 才能在实践中做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从而把在大学生塑造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要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

“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讲授有纪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师, 其一言一行都会对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形成重大的影响, 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由此, 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必须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只有心存对政治规矩的敬畏, 才不会触底线, 越红线, 才会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 切实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坚守“政治规矩”, 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 指明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系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倡议。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 随着党的各项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 随着不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通往大学校园, 党的政治政治规矩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 不断提高学习党的政治规矩的积极性。

总之,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心中有规矩”、“言行守规矩”“用权讲规矩”, 只有坚守政治规矩, 并在政治规矩的规范、制约和引领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充分发挥工作效能, 从而才是充满正能量的教育, 才能是在时代和社会要求轨道上的教育, 才能是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教育, 才能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刚,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2]辽宁日报.老师, 请不要这样讲中国[EB/OL].http:/www.guancha.cn/Liao Ning Ri Bao/2014_11_14_286323.shtml.

[3]申孟哲, 陈振凯, 刘少华.中共的政治规矩是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1-29 (5) .

[4]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高校政治老师 篇10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过于强调教师的实体知识, 注重客观知识、纯粹理性以及外部资源的注入, 主要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专家讲座、会议等途径来获得发展。这种工具性取向发展路径, 关注的是教师成长结果, 往往忽视发展过程。数学探究活动是在平等、对话、合作的氛围中展开的师生生命成长历程,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仅需要具备实体知识, 还需要丰富的实践智慧, 所以真正利于数学探究活动的专业发展应进入工作现场, 以关注教师本体的能力发展、生命成长、情感体验等, 最终促进其内醒。追求教师实践智慧的成长, 就是对教师生命的质量给予深切的关注, 即对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关注, 势必需要先进专业发展理念的引领与发展模式的运作, 这可以尝试参与式培训以及校本教研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 让教师在聆听中认识并检讨自我, 在参与中得到自我成长与发展, 所以从多渠道将二者相整合的模式能够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生命发展空间, 让各自根据所需主动提取, 切实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 用以解决各自在数学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 当前实施数学探究活动的焦点已不在于理论层面的“应然性”探讨, 而是具体教学行为中的“实然性”操作。数学探究活动能否富有成效地深入开展下去,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在教学中从多维度正确把握其实践取向并检视各自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毛耀忠等.新课改以来我国数学探究教学的回顾与反思.教学与管理, 2011 (9) .

[4]谢益民.数学探究活动的实践与认识.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5]谢益民.基于课堂环境的“数学探究”个案及分析.中学数学月刊, 2004 (8) .

[6]谢益民.数学探究活动的实施途径探讨.教学与管理, 2006 (5) .

(责任编辑刘永庆)

筅浙江省绍兴县中国轻纺城高级中学章亮筅浙江省绍兴县职教中心傅俐俐

近年来,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及全球经济发展与竞争对人才创造性能力培养提出的紧迫需要, 在教育考试中有的放矢地引进探究性试题, 对鼓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我们认可探究性试题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考查形式:说它年轻是因为各省在高考试题中采用这种方式最早始于2001年上海综合卷, 比较大规模地采用则在2005年和2006年江苏、广东、海南等省的相继试行;说它古老是因为作为一种探究思维方式的考查与古代的政论、策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高考选拔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试题类型, 因为研究较晚, 人们对其研究不是很深入, 在中学教学中的实践价值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今日有幸看到谢树平教授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的《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变化走势、定位与命制》[1] (以下简称谢文) 一文, 深受启发。他站在大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所作的高屋建瓴、深富前瞻性的言论的确发人深省, 然而读罢全文再细细品味, 总觉得与我们中学教育的实际存在着一段距离。笔者试就谢文的观点提一些异议, 以表达高中教学对命题的需求。

一、站在新课程角度看, 不应把探究性试题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混在一起

探究性学习方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特点是 (1)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2) 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3) 学习的基本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以解决问题”[2]。探究性试题是指以探究性题材进行命题, 研究课题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 是由学生在题目所给的情境中, 根据所研究的课题来设计方案, 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 通过假设、实验、求证等科学研究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试题类型。

从此二者的涵义看,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探究题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学生主动确立课题, 选择科学的方案, 提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较为合理的推理获得结论的行为。探究式命题涉及的内容的确比探究式学习方式来得更广泛, 但是不得不强调的是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获取新的知识仍应是命题的赋分重点;更进一步地说, 求证某一知识 (可能这个知识并不是学生已知的, 但可以通过分析得出来的) 也应成为探究式命题的重点。相反, 对探究程序和方案设计的考查可以适当降低赋分, 我们的意见在谢文中得到了共鸣:“仿效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思路设计探究课题, 用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步骤和方法应答, 只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强化训练, 没有真正参加过研究性活动的学生也能做得出来。”这显然不是高考的初衷, 故而正如谢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为江苏省在最近两年的命题所摒弃。尽管谢文指出了问题的实质, 但是在考查内容的定位上仍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难道考查探究的程序要比考查探究的能力更重要吗?2010年上海卷第26题或者是一种启示。我们也试着命制一题, 是为回应。

例1.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孔子儒学的提出到孟子的更加系统化, 由董仲舒加以制度化, 到宋代理学发展, 经朱熹令之变成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的学问, 从而为后来明清两代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 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存在着两条线, 一条是主张将儒家制度化、属于改革的实践的路线;一条是主张儒家思想化, 属于守成的研究的路线。思想家们研究的结果认为, 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时候, 后者占主流, 但是当社会处于动荡时期, 则前者占了主流。

结合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文化发展过程的理解 (难度低一些: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在选择中前进的理解) 。

这种题型其实在历史课探究题中已经普遍采用, 政治也将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而且“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这个观点在课本正文中有明确表述, 只是课标没有作过高的要求, 但它在文化研究领域却备受重视。

二、站在学科综合的角度看, 探究的立意可以更高远, 更务实

谢文充分认可命题立意高远的要求, 同意“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力求体现“三维”目标, 突出新颖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们当然倾向于谢文是在理论指导而不是在具体操作的角度提出探究的立意问题, 可是一旦当他的笔锋触及探究题情境构筑的时候, 他却不经意地进入了具体的操作层面, 从而把立意问题放在一边了。单单注重“三维”标准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 如要考查其他多方面的能力恐怕不是谢文所能涵盖的本意。这也难怪, 毕竟苏、沪、粤等省的探究题也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比如对“两难抉择”题型的考查, 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准引入试卷;对实验调查设计的考查将过程与方法引入其中。但是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现实大学对高中生培养提出的要求及现在高中教师普遍对孩子们知识贯通能力的担忧, 提醒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学生综合思辨能力的发展。综合各课改省市对综合课程的设置一直都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考查方案的现状来看, 要实现“通才”培养的可能性还是有点遥远。我们也试着在这方面举一例, 或可作为参考。

例2.材料一:二战以后, 美国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 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等确立美元的中心地位,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1年开始崩溃, 但是美元中心地位的事实到现在还依然保留着。到1985年美国通过“广场协议”使日元大幅升值,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经济之后十多年的低迷。

材料二: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要求人民币升值, 同时美国实行“弱美元”政策, 向世界大量发行美元, 从而使自己贬值, 其目的在通过打击中国与东南亚等新兴国家, 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为此, 我国中央领导人不断出访欧洲, 加强与各国的货币交流, 并在IMF、G20等重要的经济会议中呼吁各国对现行世界货币体制进行改革, 得到各国的响应。世界各主要国家也都对美国的“弱美元政策”持否定态度。

结合材料, 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分析中国当如何应对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

本题要求学生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结合汇率的变化及其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与外汇储备等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也许大家认为这样的题目有点难, 笔者以为, 不用说与国外的高考题相比, 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不是不可以的, 这种题目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抓住了社会的热点, 学生无论是通过用历史的方法进行分析还是关注一下新闻,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应该能够完成的, 看看历史高考探究题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三、站在传统命题原则的角度看, 我们不能轻描淡写地把常规的原则弃之不顾

谢文把命题的普遍原则设置为默认, 单就探究题的特殊性方面提出了一些技术规范, 已有的相关论文都较为认同这一点[3]。当然在这里, 我们不能对谢文有过高的要求, 毕竟谢先生也只是就高考命题来说的, 而我们关注的是整个教学工作。达标性考试的探究题可以适当降低难度, 论断性考试的探究题应当有区分度和针对性, 选拔性考试的探究题则必须要有深度, 有探究性, 就像谢先生说的那样:“让大多数人可以得到基本分, 少部分可以拿到高分。”事实上, 普遍性体现在特殊性之中, 具体来说, 命题的导向性、全面性、科学性与梯度性也是探究性试题命制的要求。

例3.专家们在分析中国吉利收购国际名牌沃尔沃这个经济案例后, 总结出了五条成功的经验:一是吉利人对产业和战略的深入分析, 早在2002年他们就意识到要收购沃尔沃, 可以学习沃尔沃的技术和管理, 可以短时间拉近与跨国企业竞争距离, 形成走出去的竞争力, 同时获得一个更大和更平衡的市场份额和业务结构;二是通过边实践边探索的方法, 相继收购英国锰铜公司和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等来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对大公司的管理能力;三是广揽各方英才, 寻找到了对汽车业的财务、投资、研发、管理和销售各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为收购做准备, 并且还充分利用国际上有优秀操作经验的投行、律师行和会计行等;四是充分利用自有资金的基础上, 通过国内融资和国外上市招股等方式筹集到收购资金;最后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民族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要求, 顺势而为。

(1) 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的原因? (达标性考试的要求)

(2) 你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对国家、民族和企业有哪些经济学意义? (诊断性考试的要求)

(3) 有人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能不能管理好是一个问题, 有人说吉利一定能够管理好沃尔沃。这两种观点你更支持哪一种, 并对另一种观点加以批驳。 (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四、站在学生探究的角度看, 是不是只能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究

按探究本身的意义来说的确是强调对未知知识的探究, 但是学生探究与科学家及各行业专家的探究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因此, 必须加以区别。这启示我们的命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已知知识, 也可以考查学生未知的知识;当然在其中适当地加一些角色体验之类的话题, 将使这种题型更加的丰满。

例4.20世纪90年代末,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根据亨廷顿的理论:文明, 是文化群体的最高形式, 以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划分。他认为, 三个主要文明是西方的欧洲及美国文明、中国及东方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认为东方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 这两种文明存在着结构性冲突, 而只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 因而这三种文明将在未来相互对抗和斗争。更甚之, 亨廷顿相信, 未来世界, 伊斯兰国家和西方的军事对抗将会更加激烈, 甚至导致暴力冲突。

要求: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 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西方记者向你提问, 要你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论, 你将如何回答?

高考探究题的命制存在着问题, 并不表明它处于停滞状态, 相反应该看到各省、市也正在努力发掘和研究新的探究题类型。上海卷创新起点高, 但发展较慢, 求稳;江苏卷变化大, 进步快;浙江卷起点低, 发展慢, 进步缓慢;广东卷亮点多, 但缺乏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我们的评价不能算是科学, 但无论如何对未来的探究题在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前景方面应该持乐观的态度。

我们也希望未来的探究题命制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与教学的实践, 试卷命制是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打破原有的复制粘贴的命题习惯。认真地命制一份试卷, 是考量教师基本技能、知识素养与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考纲、了解教材、了解社会、了解新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同时通过命题还能更多地接触名师, 实现交流, 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要实现这一点也需要高考命题组成员与高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 一起为培养创新人才尽一点力。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变化走势、定位与命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0 (8) .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城市的纪念性下一篇:新闻网站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