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2024-12-16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精选8篇)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篇1

一提到人文教育, 人们往往就会与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性, 使得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实, 所有的学科都蕴含着人文思想。所谓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实质是人性教育, 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涵盖了人类学习的各个领域。人文精神的养成, 需要多种渠道, 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如何让所有学科的“人文教育”都能与“学科知识”同步成长, 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下面以数学教学为例, 浅谈“人文教育”在所有学科中的共性发展的一点看法。

一、从教材入手, 挖掘人文内涵

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对人文教育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教材在编排上也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人文性。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含有或连带的一些人文素材, 将其提炼成人文教育精神, 深化在课堂教学之中,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 将“人文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语文、英语、美术、音乐、品德生活、品德社会等学科本身就饱含着浓郁的人文特色, 人文性就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教师很容易找到人文教育点, 并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或是引导学生带着情感体会语言文字等方法, 让浓浓的人文情怀与知识教育同在。但其他学科的人文教育点就不是那么直接、明显, 比如体育、数学等学科。尤其是数学容易给人造成枯燥乏味, 总跟抽象、冰冷的数字打交道的印象。其实, 体育也好, 数学也罢, 同样都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我认为这样的学科, 应该从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等方面入手, 来关注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教材发挥出最大的人文效能。

比如, 在一节三年级的《我长高了》的数学调研课上, 主讲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就很有人文意识。她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及门窗规格等实践活动, 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不仅巩固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知识, 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合作与收获的快乐。因此, 所有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人文教育点, 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挖掘教材, 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融入学科知识之中, 使之同步成长。

二、以课堂为切入, 丰富人文内涵

课堂教学应该重视人文熏陶, 着重塑造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使学生有个性, 有创造能力, 能尊重他人, 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1. 创新情境, 激发人文情感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科内容进行拓展、创造, 有意识地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有这样一段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 老师带来了几幅世界著名建筑物的图片, 想欣赏一下吗? (多媒体显示图画) 你们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啊?有什么发现吗?”学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 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师:“是啊, 这些建筑物是多么的奇妙美丽, 而且它们都采用了对称的构造方法, 因此它们具有一种美——对称美 (板书:对称) 。”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 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美的情感。

2. 营造氛围, 构建人文课堂

课堂要体现人文性, 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这是尊重学生、彰显人文情怀的前提。实践表明, 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 才能体现师生之间互动过程的合理化、人性化, 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3. 搭建平台, 凸显人文个性

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 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同时, 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展现学生个性,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调研听课中,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画面:数学课上, 教师出示了了一张图片, 上面有一个鱼缸, 里面游动着5条美丽的金鱼, 在鱼缸的四周, 围着5只眼睛发亮的小猫。这个画面引发了学生不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5条鱼, 5只猫, 正好每只猫吃一条鱼。”旁边的一个学生突然大声说:“这鱼太美了, 猫吃了多可惜呀!”教师问:“你有什么好建议吗?”这个同学想了想说, “老师, 把猫换成人行吗?一人一条, 带回家养多好啊!”老师表扬了她, 并即兴把猫改成了五个小人。多么富有人性化的建议!多么富有人性化的启发!

4. 注重评价, 促进人文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要知道, …教师的每一个期待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一句简单的赞美都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受到一种情感的熏陶和爱的鼓舞, 从而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创新作业形式, 拓展人文内涵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能通过作业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 并检查教学效果;学生则通过作业来吸收和巩固所学知识。以往那种拿同样作业衡量所有学生的硬性规定、呆板单一的作业形式不仅不适合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 而且还妨碍了学生的人文性的发展。为了能使学生乐于做作业并能做有所得, 我们可以多角度、多形式、有梯度、有区分地设计和布置作业。

例如:可以将作业分为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外思考作业;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组, 然后分层布置作业, 分成必做题 (基础题) 和选做题 (提高题)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提高, 真正体现人文性, 使人文教育通过作业得以拓展延伸。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人文教育实质就是人性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强课程的人文科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因此, 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的放矢地把人文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真正让“人文教育”伴随“学科知识”同步成长。

关键词:人文教育,学科知识,同步成长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篇2

为了增加同学们对安全知识的了解, 增强广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11月8日在教学楼35小教室组织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全知识竞赛。

本次知识竞赛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由各班自行组织比赛推选一名参赛人员。第二个阶段,由各班推选的同学组成参赛队伍参加学院初赛。本次学院初赛主要分如下几个环节:

一、知识问答

题目内容涉及安全、突发性自然灾害、交通安全、急救常识、寝室安全及火灾、财产安全、传染病预防等多方面,知识涵盖广。考察同学们的安全知识

(1)安全演讲

演讲之前每个代表队派出一名选手进行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每个代表队派出一名选手进行关于安全方面的演讲3---5分钟,稿件自行准备(每个队伍需将演讲稿提前交到大赛组委会)演讲结束后评委打分,总分100分,要求选手脱稿。(2)必答题环节

a.选择题:共出6个板块,让各个代表队挑选自己要选择的答题板块,从选择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主持人手持卡片,上有题目及正确答案。念出答案时,操作PPT的同学同时在大屏幕上放映出来。b.判断题:同学们通过对特定情景下一些反应和做法的正误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常识进行快速判断,也可从中了解到对紧急情况等的应对措施。主持人手持卡片,上有题目及正确答案,参赛选手判断正确与否。念出答案时,操作PPT的同学同时在大屏幕上放映出来。(本环节选择题和判断题共10题每题10分总分共100分,每题答题时间限5秒)(3)抢答题

本环节共设15个题目,每题答对加10分。同学们通过对特定情景下一些反应和做法的正误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常识进行快速判断,也可从中了解到对紧急情况等的应对措施。抢答形式采取各代表队成员按抢答器,哪对抢答器先响则获得此题的答题权。休息环节为邀请人员才艺表演。(4)风险题

此题型进行一轮,由各队选择不同分值的赛题进行作答,分值越高难度越大,分为40分、60分、80分三类,各代表队讨论和答题时间分别不得超过30秒、60秒、90秒,违者视作答错。各代表队可视自身积分自由选题或弃选。代表队内部可在相互讨论后,选派一名选手起立作答,其他选手亦可在规定时间内补充,答完题应说“回答完毕”后方可坐下。答对该队得分,答错将被扣去相应的分数。

经过上环节的激烈竞争,11级营销班代表队脱颖而出,摘得此次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学院安全知识竞赛初赛桂冠,他们代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参加全校决赛,他们分别是11级营销班李永行,朱百洋,李娜,贺琪。

这次的活动虽然形式简单,却含义深远,反响良好,提高同学们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在此次活动中,13级新生尤为的活跃和积极,让同学们感觉到较强的凝聚力。在这次活动中也充分的锻炼和教育了各个参赛的同学的实践能力,也让他们懂得团队的重要性。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篇3

关键词:学科创新力 人文社会科学 单指标评价 创新潜力 创新活力 创新保持力

中图分类号: G25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2-0093-06

1 引言

以往评价指标都是把影响因素和成果一起考虑,评价体系较复杂。《周易· 系辞》说: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意思是人类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自然时首先是靠直觉,这种直觉往往是最简单直接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很多科学定理比如牛顿力学定律、几何定理的表现形式也都是非常简洁的,也都说明了这一点,即用简单直接的形式表达看似复杂的客观现象,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现象后面的本源和规律。所以,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成熟,简单直观应该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成为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2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单指标评价的理论依据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大学竞争力评价、学术影响力评价、绩效评价等研究的兴起,各类学术评价成为研究热点[1]。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或评价机构大都采用要素叠加的方法建立评价指标进行各种评价。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评价目标分解为不同的构成要素,将这些要素与调查数据进行匹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再进一步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然后通过指标加和的方式得到综合评价结果[2]。这种评价方法虽然广泛涉及评价目标的主要方面,却将不同层面的创新要素进行了简单叠加,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评价目标的驱动要素与表征要素、评价对象的现实能力与发展潜力的区别,从而难以通过评价研究反映评价目标体系结构的有序性及由此而决定的评价目标表述形式的层次性[3]。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驱动要素是指特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政策体系、管理机制及社会文化等“软要素”。这些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体系的运行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形成的深层基础,也可以看成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体系的“内能”。由于各学科在制度、政策、体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对学科发展的促进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建立统一的评价尺度对各学科的制度、政策、体系等隐性要素进行衡量或比较,加之现行统计体系中难以找到与驱动要素合理匹配的客观数据,使得以驱动要素作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指标面临操作上的诸多困难[4-6]。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表征要素是指体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活动结果的论文、报告、著作等“硬要素”。表征要素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体系驱动要素作用的结果,学科的创新活动通过这些要素对学科发展、社会文明、科技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表征要素可以在现行的统计体系中找到与其匹配的客观数据。因此,这些要素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直接测量项。

要素叠加评价方法的困境不仅在于数据匹配能力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各个构成要素的作用关系。实际上,制度安排、政策体系、社会文化等要素知识促进创新的手段,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体系通过其产出(论文、报告、著作)实现自身的社会经济功能。也就是说,驱动要素的作用已通过论文、报告、著作等产出的变化被包含在表征要素的计算结果之中,如果再将驱动要素作为独立指标纳入评价指标当中,并通过相加方式求得评价结果,必然会导致重复计算的错误。

一般来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是对某一时间截面上不同学科创新力的比较和评价,最直接的评价项是作为创新成果的论文、报告、著作等指标。目前的各种评价方法,除了将产出要素作为评价项以外,也把人员、经费等作为评价项,赋权加总进行评价。实际上,从要素投入到成果产出存在一个时间滞后,把同一时间截面上的投入与产出要素进行简单相加,反映的不是同一时点上的学科创新能力。另外,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经验看,对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两个核心指标,一是市场份额,二是获利能力,即主要是从影响力、控制力和效率角度进行测量。资源投入并没有作为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独立变量。用投入作为独立指标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能力的缺欠还在于没有考虑创新活动失败的概率,即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投入都能得到预期的产出。因此,使用创新投入指标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进行评价,从理论上讲,既要考虑创新活动成功的概率,又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时间滞后,然而这显然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要素叠加评价方法的另一个缺欠是难以通过对创新力的评价深化对创新本质特征的认识。评价指标体系的细化虽然能使人们从更广泛的领域去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影响因素,但却使人们对创新本质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实际上,创新力各个构成要素(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其中有些要素发挥“控制变量”或关键要素的作用。对这些要素的解析能够深化我们对创新本质特征的认识。要找到决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控制变量”,就必须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系统进行解构和分析。然而,目前着眼于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

3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单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其基本特点就是“有新的内容,创造新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借助文献这一知识载体进行信息交流与知识创新,其研究成果也必然体现在相关文献中。其中期刊论文是反映学科研究方向和内容最灵敏及时的一种文献形式,通过研究期刊论文体现出来的新内容、新知识就可以考察其论文所属学科的创新力。一般来说,关键词能够体现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所以,可以通过考察某时间段期刊论文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趋势规律,来分析该学科的学科创新力[7]。

各学科领域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都有几十种,本文选择最能反映各学科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权威期刊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思路是,首先统计期刊的载文量,其次统计期刊关键词的累计词频,列举累计词频前20的关键词(称为主关键词),这些主关键词可以反映这各学科主要的研究领域,再研究与主关键词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的关键词(称为共现词),考察共现词可以反映各学科在主要研究领域的具体的研究理论、方法等研究动态[8]。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综合考虑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特点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特点,本文选取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为8年,用数学方法考察这8年间关键词和共现词的出现趋势和规律,通过指标计算结果对不同学科的创新力进行分析比较(见表1)。

通过对CSSCI数据库2000~2007年数据的处理,得出各学科论文篇数(见表2)。

3.1 基于关键词交叉率的学科创新潜力

一般来说,就不同学科而言,学科之间交叉越多,越容易出新成果,学科创新力越强;从学科内部而言,学科内部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越多,该学科创新潜力越强[9]。排名前20的关键词可以大致反映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主关键词的交叉情况可以反映学科内部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情况,从而可以反映学科创新潜力。关键词交叉率具体计算方法为:

k=(J-K)/K(式1)

Ki为与主关键词同时出现的其他主关键词的个数,Ji为主关键词与其他主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总次数,n为主关键词个数。比如,管理学10年来词频最高的关键词“上市公司”,与该词同时出现在一篇论文中的主关键词有3种,则K1=3,共现主关键词分别为“国有企业”(2次),“公司治理”(9次),“证券市场”(4次),则J1=2+9+4=15,关键词“经济增长”的交叉率为(15-3)/3=4,其他主关键词经交叉率计算(见表3),得主关键词总的交叉率为29,考虑主关键词数的影响,得平均交叉率为29/21=1.381,考虑载文量的影响,得相对交叉率为1.381/2263=6.101E-04。按同样方法计算得其它学科的学科创新潜力(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创新潜力是考察主关键词交叉率,也就是各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交叉情况,交叉越多,创新潜力越大。创新潜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教育学、体育学、旅游学、图书馆学、管理学;排名后五的分别是考古学、民族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平均创新潜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教育学、体育学、旅游学、图书馆学、管理学,后五名分别是民族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相对创新潜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政治学、档案学、图书馆学、旅游学、心理学、教育学;后五名分别是社会学、统计学、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排名均在前五的学科有教育学、旅游学、图书馆学,说明这三各学科各个研究分支交叉较多,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排名均在后五的学科有社会学、语言学、考古学,这说明这三各学科各个分支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比较固定,研究分支交叉较少,学科创新潜力较低。通过与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发现这一评价结果比较符合这些学科的学科研究状况,这说明通过关键词交叉率考察学科创新潜力是可行并且可信的。

3.2 基于共现词生命指数的学科创新活力

共现词生命指数主要考察共现词年度分布情况,共现词生命指数具体计算方法为:

T=i*lg(N+1)(式2)

i为共现词跨度年限,Ni为跨度为i年的共现词个数。共现词生命指数越小,反映学科具体研究理论和方法更新越快,由此可以得出学科创新活力越强。具体统计方法为,用排名前20的关键词分别检索数据库,将检索结果中的主关键词去掉,再将所有主关键词的共现词统一处理,按共现词出现的年度进行统计。以管理学权威期刊《管理世界》为例,共现词“股权结构”分别在2004年出现2次,在2006年出现1次,在2007年出现1次,则该词跨度年为4,即从2004年至2007年,将该词归入i=4的周期进行统计,至于该词在这4年出现的频次,则由其他指标(有效新词出现率)进行统计。按照这种方法得出管理学共现词生命指数T为42.435(计算过程见表5)。考虑主关键词数的影响,得平均创新活力为42.435/21=2.021,考虑载文量的影响,得相对创新活力为2.021/2263=8.9294e-4。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其他学科的学科创新活力(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社会学的创新活力、平均创新活力和相对创新活力均明显高于其它学科2倍以上。这说明社会学问题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最活跃的学科,这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改革期,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不断呈现,需要不断解决是相一致的。历史学的创新活力、平均创新活力和相对创新活力都是最低的。这与历史学研究对象相对稳定,研究方法相对固定,较少创新是一致的。在24个学科中,创新活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后五名分别是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法学、语言学、历史学;平均创新活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图书馆学、哲学、文学,后五名分别是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法学、语言学、历史学;相对创新活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图书馆学,后五名分别是政治学、宗教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排名均进入前五位的是社会学、图书馆学;社会学前面分析过,图书馆学创新活力较强与图书馆学今年来不断引进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是密切相关的。均进入后五位的是政治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通过与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发现这一评价结果比较符合这些学科的学科研究状况,这说明通过共现词生命指数考察学科创新活力是可行并且可信的。

3.3 基于有效新词出现率的学科创新保持力

考虑到论文中出现的关键词不是受控词,作者在给文章添加关键词的时候命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本文提出有效新词的概念,即连续出现2年及以上或者某年出现2次及以上的共现词称之为有效新词。本文提出有效新词出现率这一指标来考察有效新词词频分布,具体计算方法为:

E=i*lg(N+1) (i≥2) (式3)

i为共现词词频,Ni为词频为i的共现词数。考察有效新词词频分布可以看出该学科研究的持续性,有效新词出现率越高则该学科创新保持力越强。经计算,管理学有效新词出现率为38.272(见表7),平均有效新词出现率为38.272/21=1.822,考虑载文量的影响,平均相对有效新词出现率为1.822/2263= 8.053E-04。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其他学科的学科创新保持力(见表8)。

从表8可见,学科创新保持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图书馆学;后五的分别是民族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语言学。平均学科创新保持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图书馆学;后五的分别是民族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语言学。相对创新保持力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旅游学、图书馆学;后五的分别是历史学、宗教学、法学、民族学、语言学。排名均进入前五的分别是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图书馆学;排名均进入后五的分别是民族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通过与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发现这一评价结果比较符合这些学科的学科研究状况,这说明通过有效新词出现率考察学科创新保持力是可行并且可信的。

4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单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单指标评价从宏观角度进行学科创新力评价,所选学科以CSSCI学科分类为准,所选期刊以CSSCI评选的综合指数最高的期刊,这些期刊所载论文最能反映该期刊所属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期刊论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学科创新力(见表9)。

从排名可以看出,各学科的学科创新潜力、学科创新活力和学科创新保持力排名均有较大变化,这说明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科创新力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了多角度考察学科创新力的必要性。下面对排名变化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学科进行定性分析。

从排名可以看出,政治学的学科创新潜力最强,说明该学科的主关键词交叉率所反映的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交叉较多,然而该学科的学科创新活力和学科创新保持力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具体对象较为固定是相一致的。

哲学的学科创新潜力较弱,说明该学科的主关键词交叉率所反映的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交叉较少,各研究领域较为独立,这与哲学研究流派性强是相一致的。然而哲学的创新活力和创新保持力较强,这与哲学研究对象多样是相一致的。社会学的各学科创新力评价也和哲学呈现出类似的现象。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单指标评价的理论阐述,提出单指标评价体系,即利用各学科重要核心期刊论文的主关键词交叉率反映学科创新潜力,利用共现词生命指数反映学科创新活力,通利用有效新词出现率反映学科创新保持力,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说明单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信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学科创新的不同侧面,是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建林,苏新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研究的现状与思路[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02):5-8.

[2]任全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

[3]钱玲飞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多层次评价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2):236-240.

[4]陈敬全.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5]Perrin, Burt. How to--and How Not to--Evaluate Innovation [J]. Evaluation,2002,12(1):13.

[6]Engler, Joseph John.Innovation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D]. The University of Iowa, 2009.

[7]钱玲飞等.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学科创新力比较——以情报学图书馆学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17-120.

[8]Pei-Chun Lee, Hsin-Ning Su.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search through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Innovation: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2010,12(1):26-40.

[9]Pflueger, John C. A design method for cross-disciplinary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1.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篇4

一、确立价值观课程的课程目标

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已经作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的归纳。语文学科价值观目标的总体表述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解读科学、自然和文化现象中培养科学精神、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养育高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这些价值观目标中, “高尚的文化品位”内蕴丰富, 诸如多元文化、传统精神、现代意识、生活品质、生命关爱等皆可入味。历史学科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有: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可以看出, 文史学科对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既涉及社会价值观, 也包容了人类的生命伦理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讲, 凡历史学科提及的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学科里一定能够找到相应的文本支撑, 理由很简单:语文课本的文本内容异常丰富、所涉及的领域异常广泛, 而语文文本又总是蕴含某种价值观的。

显然, 我们可以基于文史学科一般意义上概要表述的价值观目标, 进行交集式的归纳和演绎, 再从基础教育应然的育人目标出发, 尝试建构文史学科皆能兼容的价值观序列。

上列价值观结构是在人生、社会和知识的三个维度按一定的层次展开的, 它为我们创建价值观课程提供了基本的课程目标。

二、编写价值观课程的文本材料

依照上列课程目标的指导, 我们在教材的文本资源里寻找相应的课程情境的支撑, 辑录那些能够承载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教材内容。例如语文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部分片段就承载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理性思维。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两个片段:“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 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 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 就去问孟奇, 孟奇深深思考之后, 便指出……”这一段显然蕴含着科学发现的不易, 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来认识自然、探究奥秘的价值观念, 它是热爱科学的理由。再如历史学科叙述生命进化论的创建时,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会提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 喜欢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 也一定会提到他登上“贝格尔号”军舰, 进行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和资料积累, 并且在返回后进行详尽的标本分析和地质学研究, 从而回答了人从哪里来的科学问题。这样的史实叙述, 显然表达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和理性思维, 也能够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诸如此类的蕴含我们所设定的15项价值观目标的课文, 是不难寻觅和辑录的, 况且这些课文片段往往都具有情境色彩, 具有含咏、品位和理解的教学价值。

在上列15项价值观目标中, 部分价值观目标的课程资源, 教材文本的支撑力度不够, 我们就补充课外资源———新课程在颠覆了“教材是圣经”的传统观念时, 早已赋予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权力。例如“科学当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 语文课文《奇妙的克隆》一方面介绍克隆技术的优势, 另一方面又荡开笔锋:“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 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 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虽然它已经能够承载科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但从价值观课程的内容来看, 其课程资源显得单薄, 我们就在教材以外补充一些转基因方面的科普说明文的材料, 以加强这一价值观目标里的课程容量。在历史教材里, 有关科学造福人类的正面材料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适度补充教材之外的资源, 诸如科技进步被用于战争而带来人类的灾难, 爱因斯坦对建议美国研制原子弹的设想而懊悔终生, 并且致力于世界和平与销毁核武器运动等史料, 就能从侧面进一步加强“科学当以人为本”的教育力量。这些补充材料依然是情境性的, 是具有价值观的解读空间的。

显然, 在一定的价值观目标引领下, 基于对文史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将那些蕴含价值观目标的课文片段辑录、整合为一份新的文本, 就构成了价值观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材料 (资源) 。在此基础上, 再补充同一价值观目标引领下的、教材以外的文史资源, 则支撑某一价值观目标的课程资源就将比较丰富。基于教材和超越教材的资源再度整合, 就构建了说事明理的价值观课程文本, 这一新文本已全然不是常态的语文课程或历史课程了。这是一份情理相融、事理相通、以理 (价值观) 统领的新文本, 它既有现象化的史实铺陈, 也有文学化的语言描述, 它是富有情境特性的, 它是以文史知识为载体、由多段材料组合起来供师生进行价值观解析的文本, 它为教师的基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文本基础。我们将这一新文本称之为“价值观课程的情境读本”。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价值观读本

在学科教学占主流地位的当下, 如上所述的“价值观课程的情境读本”, 需要获得课堂教学的空间。首先, 它是以文史学科内容为支撑的一门独立课程, 既利于变换视角复习和强化文史学科知识, 也利于涂抹学校的课程风景线, 更可以衍生为一门分支性的边缘学科, 何乐不为?其次, 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普遍缺少教材, 其课时在事实上常常被主要的考试学科所占据, 同时价值观教育的思想特性天然地决定了它的实践特性, 因此可以纳入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而获得课时的保障。再次, 具体的教学实施也有良好的基础, 一则其课程资源来自文史学科, 二则它实际上是学科教学的二度开发和整合, 有学科教学的策略基础。更主要的是, 本课程主要凸显价值观目标, 相对于文史学科教学而言, 其教学目标更为纯粹, 同时彰显某一价值观目标的素材又很丰富, 在目标的纯粹和素材的丰富之间, 教学拥有很大的空间和张力。复次, 该课程的资源聚集了不同年级段的有关内容, 将这门课程放在高年级实施, 每周一课时, 学校的课程安排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它的兼容性和学科课程内容的回顾性, 学校和学生也不至于反对。最后, 文史本来是相通的, 其精神训育与价值观课程的精神训育是一致的, 有一定文史素养的教师, 处理这样的读本是略加实践就可驾轻就熟的。也就是说, 师资当不成问题。

运用“价值观课程的情境读本”需要有自己的教学路径。首先, 它源出文史学科, 有一定的语文味和历史性, 它是人文的、思维的。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语言的理解、思维的训练、情感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的嵌入, 借此途径, 使价值观目标被揭示、被吟咏、被复调式地揉搓和聚合。其次, 它又不能完全用语文或历史的教学思路来实施或评价。一则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并集中于价值观教育, 二则同一价值观主题下聚焦了文史兼容的较多的教学内容, 三则这些教学内容整合和包含了不同年级段的相关课程资源。这是一门价值观课程而不是语文或历史的学科课程。因此, 它有价值观教育的意味, 即说事明理, 感情悟理, 合理运用文史学科提供的多种素材, 使价值观目标能从不同的角度得以揭晓、积储、熏陶和滋润。基于阅读、感受、理解与阐释这些材料, 由渗透而启发, 由启发而自主建构, 由自主建构而引领完善, 使价值观层层剥笋地明朗起来、聚沙成塔, 尔后再创设践行式的问题情境以推动个体的内化。价值澄清、两难故事等模式颇具借鉴意义 (2) 。基于文史素材的一个目标多维辐射的“复调”当是教学路径的关键所在。

该课程的结构图谱是:课程———基于文史学科的价值观课程;课程目标———以认知为基础、以语言的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依托、侧重于揭示和深化价值观目标;课程内容———跨学科的材料组合式的情境读本;课型———基于文史学科复习的主题拓展课;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或校本课程) 的课时;教学对象———8年级以上;教学原则———理解、对话、共生、境界超越, 兼顾实践 (3) ;教学策略———依托丰富的有品读和讨论空间的材料, 基于获取信息、吟咏品味、阐释表达, 进行一咏三叹式的重锤深化 (围绕价值观目标选择部分读本的片段去深化, 再基于学生现实生活而设置情境去深化) ;评价原则———主体性、真诚性:基于学生自己的价值观表达而展开。

总之, 它是基于文史学科又不依附学科的综合拓展课程, 一门特立独行的人文课程———阅读理解、情感体验、文本解释、兼顾生活意义的价值观课程。它不被文史学科视野里的年级段和学科性质问题所困扰, 教师的课程开发将从这里出发……

参考文献

①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之说, 参阅了罗克奇 (Milton Rokeach) 的价值系统 (1973) 理论。具体的价值观目标是在学科知识中提炼出来的, 是在跨学科的整合中形成的。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篇5

3、为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夺的了第一枚金牌的著名运动员是:()许海峰

4.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选出下列不属于“梅派”代表剧目的一项:()《四郎探母》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巴黎公社的成立 6、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苏联

7、党和政府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的政策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8、按工业产量,1894年跃居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是:()美国

9、教育领域解决知识更新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综合教育

10.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大学是汉武帝创立的大学,在隋唐元明清时更为完善,大学名称改为国子监,那么第一所私立大学始于哪个朝代呢?()宋代

1.着重于瞬间印象的印象派在西方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请将下列画家中不属于印象派的画家选出来:()马蒂斯

2.世纪法国发生了历时数十年的宗教战争,共九次。这场战争是由于法国天主教会迫害新教徒引起的,当时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得到广泛的传播。请问信仰加尔文教的法国新教徒被称为什么?()胡格诺派 3.以下诗句,不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A)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B)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C)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D)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答案(D)

4.《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它的作者斯托夫人被当时的总统戏谑的称为“引起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里的“一场大战”指的是什么呢?()美国南北战争

5.“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中。请问这句话说的是当时西域哪个国家? 匈奴汗国 1.古希腊哲学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理想国》是希腊哲学众多作品中的卓越代表。《理想国》的 作者是()。

柏拉图

2.一般说来,空气不是商品,但是你到“氧吧”吸氧是要付费的。“氧吧”里的氧气之所以能成为商品,其根本原因是()。它用于交换

3.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 4.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5.国旗颜色为红色,象征着()。革命 6.凡年满()的儿童,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5周岁

7.邓小平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个理论科学体系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持续发展

9.儒家道德哲学强调圣贤人格,所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渴慕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为 了培养这种理想人格,儒家学者在()一书中把道德修养总括为“三纲领,八条目”。大学 10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京华烟云》 1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结尾高呼()。救救孩子 12.峻青写下了不少悲歌慷慨的短篇小说,如()。《黎明的河边》

13.《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是当代作家()的作品。王小波 14.《边城》是现代作家()的代表作。沈从文

15.《小巷深处》是江苏作家()的作品。陆文夫 16.下列作品中,不是孙犁写的是(d)。A.《白洋淀纪事》 B.《铁木前传》

C.《风云初记》 D.《运河的浆声》

17.美国的()总统领导了解放黑人奴隶,维护美国统一的功绩永载史册。林肯 18.19世纪中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是()。美国 19.下列各项,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一项是()。废藩置县 2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期

21.导致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污染物是()。氟氯烃化合物 2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3.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位于()安微省 24.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25.我国运输量居第二位的内河航线是()。珠江 26.下列诗人中不属于新时期中国朦胧诗派的作家是()。穆旦 27.下列最能代表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标志的诗作是()。《女神》

28.“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送别歌》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填的词。李叔同 29.散文名篇《秋夜》是作家()的作品。鲁迅

30.目前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商品是()石油 31.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的航线经过()。马六甲海峡 32.城市化过程必然产生()。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33.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顺序,地球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是()。第三颗 34.“亚欧大陆桥”西端的港口——鹿特丹位于()。荷兰 35.影响农业区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条件 3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37.当北京时间是9:00时,英国伦敦时间是()。1:00 38.我国第一部绘画史指的是()。《历代名画记》

39.“瘦金体”也称瘦金书,楷书的一种,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它是由()书法家创造而成的。赵佶

40.被誉为“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41.()的漆器工艺的生产水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古代漆器工艺的高峰。战国

42、下列著作不属于儒家经典的是 《道德经》

43、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它是西方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哲 学派别。被世人公认的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 孔德

44、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提出这句话的是古希腊哲 学家 苏格拉底

45、“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组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食物发展的总趋势

46、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国有资产在整个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上

47、最早提出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说的是 孟德斯鸠

48、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 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49.田园山水诗派以“王孟”为杰出代表,这里的“王孟”是指()。王维、孟浩然 50.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里的摩诘是(王维 51.盛唐时期公认的边塞诗派的主将是()。岑参、高适

52.谢眺擅长山水诗,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名句“余霞散成绮”的下句是()澄江静如练 5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作者是()。王勃 54.李白有诗云:“蓬来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其中的小谢是指()。谢眺 55在小说名著()中可以找到女主人公有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相似之举。《苔丝》 56.美国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年)的作者是()。威廉·福克纳 57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是()。《静静的顿河》 59.西汉初统治者实行宽舒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60.东汉时期在生产上使用“水排”的进步意义在于()。提高了冶铁的质量 61.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兴起于()。西汉时期

62.“澶渊之盟”的议定地点澶州是今天的()。河南濮阳 63.对宋应星及其所著《天工开物》的表述,错误的是()。宋应星的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64.中法战争中,清军老将冯子材大败法军的战役是()。镇南关大捷 65.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是()中国

66.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科学”口号的是()。陈独秀 67.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

68.古代帝王墓葬的防盗手段多种多样,有“故布疑冢”的障眼法,有“秘葬之法”、“暗器”。盗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此之外,以下哪一个也是防盗的措施:()积沙

69.他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出身于军人世家,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曾加校任校长,二战期间,任远东平洋战区司令,在日本重建过程中,进行了重要的改革,被誉为日本的“太上皇”,他是谁呢?()麦克阿瑟 70.我国的“鞠躬”礼起源于:()祭天仪式

1.英文共有26个字母是人人知道的,这26个字母是怎样形成的呢?英文字母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则是从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而腓尼基字母主要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定的。比如在古埃及图画文字中,A是表示“牛头”的图画,那么B是表示什么的图画呢?()家或院子 2.米兰 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 】 玩笑

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该诗句的作者是()北岛 4.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吗?()是

5、适度消费是指:()量入为出、不随波逐浪

6.新疆建省的时间是:()1884年

7.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下列那次侵华战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 8.被称为世界圆舞曲之王的是:()约翰.施特劳斯

7.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方面,牺牲的最高将领是:()张自忠 8.中国古代开始普遍种植棉花,是在下列那一时期:()明代 9.下列哪一位不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米芾

10.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下列那次会议:()十五大 11.古代希腊人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赛会是为了纪念谁:()天神宙斯 12.现行公历,原于下列那一种古代历法:()埃及太阳历

13.目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是中共中央第几代领导集体:()第五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养蚕绸丝开始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5.下列人物中擅长花鸟虫鱼写意画的是:()齐白石 16.我国古代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机器的建立

15.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的运用 16.西汉休养生息和东汉光武中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17.当代史学家郭沫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此为赞扬哪位统治者:()武则天 18.清朝掌管少数民族事物的中央机构是:()理藩院 19.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20.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注意方案是:()《资政新篇》 1.新明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红色首都”是:()瑞金 2.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成立于:()上海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 4.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5.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知道思想的大会是:()中共“七大” 6.“物镜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出自下列哪部著作:()《天演论》

7、第一次把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介绍到中国的科学家是:()李善兰

8、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指的是:()李大钊

9、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是:()周恩来

10、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11、1988年,全省成为经济特区的是:()海南

12、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3、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1997年7月1日

14、我党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15、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中国抗美援朝和抗越战争的胜利

17.“丹霞地貌”得名于我国广东的丹霞山,这类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等地形表现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层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以下地区未发现丹霞地貌的是: 山东泰山

18、有个族群在近千年中多流浪,欧洲各国对其的习惯叫法并不统一,我们在欧洲的文艺作品中多会遇到。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埃丝美拉达(Esméralda)就属这一族群。下述选项中哪个不是称呼此族群的: 高卢人

19.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其语言特点也基本形成,拥有了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和第一批演员。其中徽派、汉派、京派的三位杰出演员被誉为老生“三鼎甲”。请问以下哪一位不属“三鼎甲”之列? 卢胜奎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篇6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关系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要想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看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区别,首先就必须对新闻学、传播学、人文学科以及社会科学四者的定义准确把握。“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从百度百科我们可以知道,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是科学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模型科学。通常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人文学科则是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二者最大的区别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学科”,即,前者依赖于大量实证研究,后者则不需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边界、研究方法,以及价值尺度是科学与学科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现如今,新闻学与传播学被定性为,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在其长文《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中也不无深刻地指出,“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学中的应用学科……新闻学是学科,而不是科学”。

首先,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新闻学只研究新闻媒介,侧重于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和评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人类传播的历史,人类传播活动的类型,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传播学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是效果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和活动,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行为的规律和关系。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真正的把人当做人,并探索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存价值,具有人文主义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或者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又被不同的学分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从而发现其规律。由此可以看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来看新闻学,人的行为贯穿整个新闻学,我们研究新闻学,研究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采写编,遵守的职业道德,软新闻和硬新闻的要求与区别等等,无不旨在指导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抛开人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大环境,是不可能把握好人的本质的。也就是说,人文学科在研究人的同时也必须研究社会。在传播学中,研究对象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知道,要想研究规律和关系,就必须准确把握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少不了人的参与,那么,如果缺乏对人本身的了解,是无法对人所参与的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做到精准的了解的。

由此可见,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即要研究人,也要研究社会。当然,人文学科研究社会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而社会科学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社会。在研究对象问题上,二者虽有交叉,但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那么应用到新闻学与传播学中,不能简单的把新闻学与传播学硬性的划分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即要看到二者的本质不同,又要看到二者的交叉性。

其次,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更加注重的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而非实践本身,进行归纳总结,更多地是通过直观的考察分析进行研究。传统的新闻学并没有明确提出某一种研究方法。事实上,新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归纳和演绎,着重关注新闻业务的操作,用以指导新闻实践活动。传播学我们主要看主流学派,也就是经验主义学派,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变量分析,实验分析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和分析模式,用来解释人类传播中多种多样的传播现象。

新闻学中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沦“魔弹论”,也称“皮下注射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拉扎斯菲尔德、西多尼?罗杰森。“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受众在媒介灌输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时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然而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再如,传播学中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霍夫兰,二战期间,霍夫兰为了验证不同方法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主持了一系列的鼓舞士气为宗旨的有关宣传效果的心理实验,这是采用心理实验方法进行大众传播研究。

由此可见,新闻学与传播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确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学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传播学注重实证研究。

最后,价值尺度的不同。社会科学崇尚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尊重科学,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学科崇尚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等,体现在人文学科中共同的东西,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尊重人,爱护人,时刻关注人类利益和人类发展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在新闻学中,我们在崇尚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精神,同样,在科学试验中也应同时具备人文精神。例如核技术,既可以用来发电,又可以制造成原子弹威胁人类安全;鸦片,既可以在医药领域发挥作用,又可以制成毒品,危害人类健康。在这些试验中如果一味追求科学精神,而没有人文关怀,那么,其产生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价值尺度有明显差别,但是并不是完全脱离的,应该保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并不是完全分裂的,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既要看到二者相互区别的方面,也要看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新闻学与传播学同样如此,既不能脱离传播学单单研究新闻学,也不能脱离新闻学仅研究传播学。

在当今传媒变革如此剧烈的时期,弄清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学科界限与联系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表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随着4G进入人们的生活,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日趋成熟,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信息化革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首选着力点便是传媒领域。传媒领域因此正处于巨变时期,面临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媒业如何因应生产力大变革时代的要求,承担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的历史使命?如何在传媒巨变时期找到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纸媒的衰落?如何解决纸媒从业人员的去向?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不断的探索,在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指导下,进而找到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潮流、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廷俊.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J].新闻大学,2002(1).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篇7

一、在宗教问题上历史、地理学科的互助性

由于国情原因,宗教问题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并不熟悉,但宗教文化却又是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发展,军事战争等诸多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了解宗教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就无法更好地了解世界。“宗教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每一次的重大历史变革都会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用一节课的部分时间去讲解这个深奥的问题无法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宗教文化,甚至有可能造成片面单一的印象,而历史和地理学科从不同角度讲解这一问题,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我们先来看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材中对宗教这一问题的阐释。在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中,教材说到了佛教以及道教的相关情况。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此外,教材还对本土产生的道教进行了描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教材基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我国出发,讲述的是宗教在我国最早的产生情况,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事件,了解宗教对于统治者和普通百姓的不同价值:对于统治者它是愚民,巩固统治的方法,也是追求长生不老的途径;对于百姓,它是逃避现实的苦难,实现自我救赎的信仰。在拓展的过程中也只能延续课本的主线,对佛教的传播稍加以说明。但是宗教为何会产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世界宗教分布的基本情况都没有说明,学生并未了解宗教对整个世界文化带来的重大影响。

在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则对宗教的产生进行了说明:“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对于三大宗教的基本概况,主要是从信仰者的基本概况、地理位置进行了概述。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伊斯兰教在中国又被称为回教或清真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这段文字就有更广阔的展开性,可以从三大宗教的起源、创始者、演变过程进行丰富的解说和介绍。学生可以对宗教有一个更全面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自己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细致的学习和阅读。两个学科在统一知识体系上互补互助,让学生对本有难度的问题有了一个立体客观的认识。

二、在地图问题上历史、地理学科的互助性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在中学地理、历史学科应用中都非常广泛。地图可以替代教材文字没有说明的知识,学会运用地图是中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有力方式之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地理教材在第一章第三节就对如何阅读地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量算距离、使用比例尺、辨认方向到清楚图例的含义、动手画地图等等。可以说已经非常全面地了解了地图的使用方法。而在历史学习中,使用地图也同样频繁。“初中历史课本的历史地图,是记载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是基础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地图中。”实际上在入学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就出现了历史地图的阅读———《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在课堂讲述中应该让学生率先了解到阅读历史地图的大致方法。首先是阅读地图的顺序:题目,要知道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图例,图中符号表示的含义;古今地名及注释。挖掘地图中的一些隐性知识,如黄河和长江的位置、形状,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出现在这两条大河流域附近。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联想到不同地理环境给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而总结出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极其广泛,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有历史地图作为基础,学生在系统学习地图以及应用时就不会感到吃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了解人文知识是学生培养品格人格,了解世界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地理学科让学生清楚不同地区的先民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我们所处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两个学科可以在同一问题上针对不同角度去讲解说明,丰富人文知识内涵,让中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期待两学科有更多、更密切的融合。

摘要:初中历史和地理学科在同一人文知识中可以从不同角度互相补充说明,丰富人文知识内涵体系,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促进中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文化、适应世界,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篇8

一、挖掘人文知识, 显化人文精神

(一) 在教学设计时, 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中隐含的人文精神

思想性和人文性是思想政治课的显著特征, 因此, 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 不仅要理解教材知识及其结构, 更要挖掘各种学科知识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以便在传授学科知识的时候让学生领会到人文精神。例如, 在高中《生活与哲学》的“生命的色彩———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一内容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机能以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等学科知识, 也要让学生明白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根据当前的需要, 对外界事物的一部分比较关注, 另一部分则被忽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比较关注, 另外的特征则被忽视。意识的这种选择性, 加上一些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 使得对同一对象, 不同的人在反映速度、程度、水平方面都有差别, 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即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明辨什么是正确的意识、什么是错误的意识。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备那些学科知识的教法, 而且要备那些人文精神的教法;不仅要备如何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而且要备如何使学生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二) 要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真正民主平等对话

课堂活动的实质就是一个多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不仅自己要先于学生深入与文本对话, 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 将其潜在的人文知识显性化, 还要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领学生与教师对话, 更要引领学生积极地开展同伴之间的对话。思想政治课有大量的显性人文知识, 也有丰富的隐性人文知识, 在师生或者生生之间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中, 师生不能固守教材知识, 而应努力挖掘自己对教材知识或对方所提问题的理解, 使其隐性的人文知识显性化。在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学生对学科知识所隐含人文精神的理解。同时, 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置于学科知识理论中, 把理论的空白补充起来, 生成新的独特体验。在自由、平等的对话中,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从而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对文化的摄取和人生的体验过程, 让学生在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唤醒人的精神和生命的活力。

(三) 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领悟人文精神

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教学中, 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化及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大多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和实践体验中习得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接触到经过教育专家或教师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 而且接触了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根本方法, 也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 教师应该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激活学生的思维, 突出实践活动体验, 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富有生命的活力, 体验到知识所隐含的精神魅力。如教学《生活与哲学》, 教师就要精心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哲学道理, 并结合生活体验去领悟生活中的哲学。教师要积极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 自己去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 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要鼓励学生自己求知, 自己探索, 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 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而且有利于学生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和合作。

二、注重精神体验, 体现育人根本

学科知识向人文精神转化的有效途径是开展活动式学习。所谓活动式学习, 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学科知识必须具体化到行动和实践中, 通过这种实践和行动的反复进行而逐渐内化;第二, 通过做的过程来体现人文精神, 从而使学科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实践体验教学”就是一种体现活动式学习的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实践体验教学”也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 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价值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体验式教学的进行, 更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目标相矛盾。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应该通过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的锻炼、习惯的养成等环节, 而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实践体验。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促使学生能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接受各方面的磨炼, 积累生活经验, 领悟生活中的“游戏规则”。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岗位体验, 即赋予学生一定的实践岗位, 让他们在为集体工作和为他人服务的实践中, 感受义务, 学习服务, 体验责任;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体验, 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 扮演一个角色, 并开展与角色相吻合的实践活动, 从中体验这一角色所需的基本素质、基本规范和基本能力, 学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例如, 在高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个投资者, 体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投资者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 诱发和唤醒其道德体验, 培养人文精神;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体验, 引导他们带着种种问题去调研, 弄清事实真相, 探求解决办法, 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注重整合评价, 凸显人文目标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融资研究下一篇:芦笋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