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化学

2024-10-03

胶体化学(通用6篇)

胶体化学 篇1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专业课, 兼具非常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它较强的理论性体现在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抽象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 如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有机化学等为前提。其应用性已有目共睹, 胶体化学在农业、生物学与医学、日用品、轻工、环境、油田、材料科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均有重要应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单独开设《胶体化学》课程的学校并不多, 多是作为《物理化学》的一个章节进行简单介绍。很多学生在取得化学学位之后, 很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胶体化学。很多工程技术人员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没有专门学过胶体化学, 然而现在却整天同它打交道”。[1]

因此开设《胶体化学》这门课程其实是适应社会需求所趋, 其培养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外, 还应借助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与时俱进, 拥有批判精神和研究能力。其教学手段和施教方法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尚有待实践和改革。该课程涉及大篇幅的概念和大量的公式理论, 涵盖范围也非常广泛, 少量的课时并不能展示其全貌甚至精髓。[2,3]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 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背景

《胶体化学》涉及专业较多, 如轻化、生命医药、环境、食品等专业均可根据需要开设该课程。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该把哪些章节作为重点章节, 理论深度达到何种水平, 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对象进行定基调。比如对于日化专业的学生而言, 应以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等章节为主要内容。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 溶胶凝胶的深入学习是重点。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胶体的性质和界面吸附应是主干部分。基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制定的教学方案和课件更易于让他们对《胶体化学》产生兴趣, 激发其学习欲望。

2 以具体实例为切入点

《胶体化学》概念公式繁多, 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妨在每个章节初始以生动有趣的实例作为引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表面张力这个章节时, 可以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图片, 如荷叶上的露珠, 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 然后慢慢引入表面张力的概念, 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在讲解表面活性剂这一章节时, 可以洗衣粉为例, 图解分析其各种表面活性剂组份如何将污垢洗净的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表面活性剂的去污、发泡、润湿、增稠功效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另如在讲解胶体的稳定性和DLVO理论时, 可以明矾净水为例, 化繁为简, 通俗易懂地讲解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 制作视频, 直观易懂

《胶体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完全展现课程的全貌, 也会显得枯燥乏味。一些实验性教学内容如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等, 较难仅用文字和解说展现完满。借助视频制作手段, 通过图像、音响、色彩、动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化虚为实、化隐为显、化模糊为清晰, 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思维, 方便师生教与学的活动, 更好的引发师生互动, 提升课堂效率。

4 与时俱进, 更新课件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专业课, 教材内容并不能反映其发展现状和前沿。教学过程除了要体现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之外, 还应将最新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体现创新精神的相关前沿研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知识, 开阔视野, 让他们体会到与时俱进的精神。相信领会这点将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或深造或日常生活中都受益匪浅。采用科研实例诠释抽象的理论, 让学生直观地从科研角度理解本课程内容, 由此也培养了学生检索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

5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和手段也越来越多。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转移到课程学习中来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做到上述几点尽量使课程内容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以外, 适当施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必需的。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措施: (1)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 以课堂提问形式做检查, 并与平时成绩挂钩; (2) 开展课堂小测验, 进行随堂检查, 对重点内容以题目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与期末成绩挂钩; (3) 布置适量课后习题, 及时检查学生作业情况, 杜绝作业抄袭现象, 将作业完成情况与期末成绩挂钩; (4) 选取一个较为简单的概念性章节, 将学生分组, 让其自己制作PPT稿件派代表上台讲演, 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 根据学生的作业和随堂测试情况, 拟定难度适中的期末试卷, 可以有一定的不合格率。试卷不能只考核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也应注重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促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 提高胶体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调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科学地把握课程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 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引入最前沿的体现创新精神的科研实例, 深入浅出地、以点带面地阐明基本原理, 剖析胶体化学的实际应用, 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郭荣.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J].化学通报, 2012, 75 (1) :6-14.

[2]沈钟, 赵振国, 康万利.胶体与表面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3]赵继宽, 孟阿兰, 全贞兰.浅谈青年教师参与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 2008 (2) :75-76, 84.

胶体化学 篇2

下面就课后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自己发现的不足谈一下自己的思考。1.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未达预期。本节内容不难,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并且以实验贯穿其中,预期应该是课堂非常活跃的、师生互动精彩的,但实际并不理想。我想这和自己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关系,一旦缺少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讲台就变成了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舞台。老师要教会学生知识容易,但以怎样的方式教给学生则考验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智慧,这种方式应该是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主动接受的。

2.注重重难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时学生的预习可能造成一种假象,认为对知识已经掌握较好,实际可能只是对课本已有结论的机械记忆,课堂上也就放弃了对知识如何生成的思考。如,胶体的

3.细节方面: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学会的,不占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简单概念学生自学识记,老师强调重难点即可。如本节课中分散系的分类及依据,老师要点拨的是胶体这一分散系特有性质和现象产生的原因,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体微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聚沉是因为胶粒带电等等。

总而言之,本节胶体以实验演示给学生介绍胶体的性质和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化学实验的应用,不仅要用,更要用得精彩。

记得有人说过,讲台上的老师有时像舞台上的演员,准备得再充分也不为过。当自己站到讲台上,遇到台下学生未知的目光和老师们审视的目光时,才发现备课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备课堂。即使课前准备得再充分,学生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学生交流互动的程度,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胶体化学 篇3

1.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 在运输、装卸、生产、使用、储存、保管过程中,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 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化学物品, 统称为危险化学品[1]。

危险化学品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进行分类, 共分九类, 分别是:第一类:爆炸品。第二类: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第四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第五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第六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第七类:放射性物质。第八类:腐蚀性物质。第九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1]。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特性, 危险化学品事故可划分为: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 危险化学品灼伤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其他危险化学品事故[2]。

2. 经典的危险化学品定量分析检测技术

危险化学品检测方法多采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检测, 按照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生物传感技术和其他分析法 (见表1) 。

(1) 光学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是基于光作用于物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所引起的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类。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紫外-可见光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本法具有快速、简便、重现性好等优点, 但由于干扰因素较多, 选择性较差, 多用于汞、铅、镉的测定。

(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利用石墨管高温下使样品原子化, 通过炉内光路产生吸收的原理来测定。该法具有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方法简便, 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但石墨管耗价昂贵, 且不能同时测定多个元素[3,4,5,6]。Caldas等 (2009)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巴西朗姆酒中砷、铜、铅的含量。Janyeid Karla Castro Sousab等 (2008)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石油样品中检测铜的含量。

(3) 火焰原子吸收法。

火焰原子吸收法是由化学火焰提供能量, 使被测元素原子化。该法应用最早, 而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北京大学化学系, 1997) 。Shokrollahi等 (2008)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在各种环境样品中Cu2+的含量。Bakirdere等 (2008)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在路边土壤和植物样品中铅、镉、铜的含量。

(4) ICP-AES法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

ICP-AES法是电感藕合等离子炬管为激发光源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ICP激发光源是一种具有6000~7000K的高温激发光源, 由高频放电产生的。外形与化学火焰相似的电火源, 其激发光源 (炬管) 为分析试样组份元素提供蒸发。原子化或激发的能量, 是原子发射光谱仪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试样溶液经雾化后, 随载气氩带入炬焰的中心通道中而被原子化和激发, 产生多元素分析谱线[7,8,9]。

(5) 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受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激发后能发射出比激发光波长较长的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可以用作该物质的定性分析。当激发光强度、波长、所用溶剂及温度等条件固定时, 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其发射光强度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 可以用作定量分析。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一般较紫外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高。

(6) 原子荧光分析法。

在一定条件下, 气态原子吸收辐射光后, 本身被激发成激发态原子, 处于激发态上的原子不稳定, 跃迁到基态或低激发态时, 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 根据所产生的原子荧光的强度即可进行物质组成的测定。物质的基态原子受到光的激发后, 会释放出具有特征波长的荧光, 据此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物质的定量分析可通过测定原子荧光的强度来实现[10]。

(2)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是应用电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建立的分析方法。通常是将待测组分以适当的形式置于化学电池中, 然后测量电池的某些参数或这些参数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因检出灵敏度低, 特异性差, 而且操作麻烦费时, 不能满足测定的要求。一般不用来检测重金属。

(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是一种极有效的分离技术, 借助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并对组分进行测定的方法。色谱法的特点是:高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分析速度快。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为流动相, 以涂在惰性载体或柱内壁上的高沸点有机化合物或表面活性吸附剂为固定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作为气相色谱分析的化合物的要求具有挥发性和热稳定性, 因此无机物作为气相色谱分析, 首先要转变其化学形式使其具有挥发性及热稳定性。金属离子与一些有机试剂作用生成的螯合物符合此要求, 金属螯合物的特点是可以定量反应, 容易得到纯化合物, 适合于环境污染物的痕量分析[11]。伊拉克发生的误食含有有机汞种子的中毒事件中甲基汞的监测就是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的。

(4) 其他分析法。

质谱法是将待测物质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 利用稳定的磁场使带电粒子按照质量大小顺序分离开来, 形成有规则并可以检测的质谱[12]。等离子体质谱法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的应用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痕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的一项重要进展。

(5) 生物传感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高科技的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固定化并具有化学分子识别的生物材料、换能器件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 能够选择性地对样品中的待测物发出响应, 并把待测物质的浓度转化为电信号, 根据电信号大小定量测出待测物质的浓度。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它的分子识别原件, 而其他性能则和它的整体组成有关。

Andrew等 (1998) 利用光学纤维反射传感器固定化Br-PADAP估测重金属的含量, 对重金属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31ppb, 而检测时间只有6min。Kukla等 (1999) 利用胆碱酯酶、脲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多酶系统来制成多酶电化学传感器, 以酶膜残留的活性来判断重金属含量。Ibolya等 (2000) 利用发光酶固定化生物传感器来检测重金属汞、镉、铜、锌, 检测限约为10-15μmol/L。Alexander等 (2000) 利用含有荧光基因细菌发出的荧光检测重金属砷。Lehmann (2000) 和Riether等 (2001) 开发出一种专门测量铜离子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在重金属残留分析领域相对滞后, 这种酶电极的主要缺陷是灵敏度不太高, 特异性不强, 回收率低, 重复性较差, 电极使用寿命短难以真正满足重金属残留快速检测的要求, 实际应用也不多。

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1) 方法简介。

图1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构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将胶体金标记技术、免疫检测技术和层析分析技术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固相标记免疫检测技术。它的原理是:以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相, 通过毛细作用使样品溶液在层析条上泳动, 并同时使样品中的待测物与层析材料上针对待测物的受体 (抗原或抗体) 发生高特异性、高亲和性的免疫反应, 层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被富集或截留在层析材料的一定区域 (检测带) , 运用可目测的标记物 (胶体金) 而得到直观的实验现象 (显色) 。而游离标记物则越过检测带, 与结合标记物自动分离 (见图1) 。这种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 可单份测定, 无须特殊仪器等优点, 适合于各种快速检测场合, 尤其适用于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快速检测[13]。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

胶体金用于免疫学检测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Muller等 (1980) 应用该技术对牛痘病毒进行了免疫电镜研究, Geoghegan等 (1980) 和Leuvering等 (1981) 应用胶体金进行了被动凝集试验, Leuvering等 (1983) 利用胶体金做了人妊娠诊断研究, Manara等 (1982) 用过氧化物酶和金染色进行了细胞膜双标记的免疫电镜研究, Wybran等 (1985) 应用金染色对淋巴细胞亚群做了计数研究。总之, 胶体金在免疫检测中的初步应用已显示了广阔前景[14]。

(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检测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

(1) 重金属的检测。

国内外已经建立了针对有机污染物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 并且将该方法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检测, 迄今为止, 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已经成功用于水中的铟、汞、镉、铅和铀等的检测。

刘斌等研究了纳米Ti O2分离富集水样中痕量镉的最佳反应条件, 应用自制抗Cd (Ⅱ) -i EDTA (Isothiocya-nobenzyi-EDTA) 螯合物的单克隆抗体, 建立了快速检测环境水样中重金属镉残留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实测样品的检测耗时约90min, 该方法对Cd的定量下限可达5μg/L, 适用于环境水样中的检测[15]。

向军俭等研制检测水样品中镉离子残留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 对试纸条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验证, 并检测添标水样。结果制备的试纸条对镉离子的最低检测限为100 ng/ml;除了与Hg2+-EDTA有交叉反应外与Fe3+、Pb2+、Cu2+等类似物无交叉反应;试纸条在常温下放置8周稳定性良好;检测添标水样的结果与ICP-AES的检测结果一致, 可作为水样中重金属镉离子残留现场检测和监控的有效手段[16]。

(2) 农药的检测。

万积成等通过研究胶体金法与气相色谱法在检测毒死蜱中的应用, 证实胶体金试纸条在检测蔬菜中毒死蜱残留的可靠性。与气相色谱法相比较, 胶体金试纸检测毒死蜱操作简便、观察直观、快速、省时, 其特异性、敏感性较高, 可作为毒死蜱农药残留自我检测的手段[17]。

万积成等采用胶体金法半定量方法检测的试样, 再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试样中吡虫啉。结果发现胶体金试纸检测为阳性与阴性样品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的符合率达到了100%。添加的cut off值样品的回收率为88.4%。结论: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相比较, 胶体金法检测吡虫啉具有操作简便、直观、快速、省时的特点, 其特异性、敏感性较高, 适用性强, 可作为吡虫啉农药残留自我检测的手段应用[18]。

赵友全等利用甲霜灵胶体金试纸条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进出口蔬菜甲霜灵农药残留量。在对试纸条光谱测量分析的基础上, 研制出一种基于图像测量的便携式甲霜灵试纸条显色分析仪器, 该仪器集成了样品滴定、定时检测、显色度分析、身份认证等多种功能, 实现了试纸条的自动检测、显色度数值分析和数据存储[19]。

肖琛等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研制出一种准确、快速、简便检测氰戊菊酯农药残留的试纸条。实验结果表明, 该快速检测试纸条100%抑制浓度为800ng/m L (检测线无色) , 检测时间为10min, 批次内和批次间重复性为100%。采用该试纸条检测农产品中残留的氰戊菊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而且无需特殊仪器设备, 适用于农产品中氰戊菊酯残留的快速检测[20]。

(3) 表2列出了小分子相关的文章。

4. 结语

高一化学: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篇4

1.(•杭州高一质检)英国《自然》杂志曾报告说,科学家用DNA制 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 nm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解析:

答案: D

2.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解析: 雾是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凝结核(通常是灰尘颗粒)遇冷而产生的,属于气溶胶。

答案: D新 课 标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氢氧化铁胶体带电

C.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淀粉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D.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胶粒带电荷

解析: 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由于氢氧化铁胶粒能吸附阳离子而使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而整个胶体不带电; 由于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小分子、离子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此方法分离淀粉胶体和氯化钠溶液;胶体能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是胶粒带电荷,胶粒之 间电性相互排斥,而使胶粒不会聚沉。

答案: B

4.“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具有丁达尔效应 ④不能透过半透膜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出现黑色沉淀。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⑥

解析: 纳米碳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具有一般胶体的性质。

答案: C

5.将某溶液逐滴加入氢氧化铁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后又溶解的是( )

A.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 B.2 mol•L-1的硫酸溶液

C.2 mol•L-1的硫酸镁 溶液 D.2 mol•L-1的乙醇溶液

解析: 加入硫酸,先发生聚沉,又因硫酸和氢氧化铁能发生反应而溶解。

答案: B

6.(•11南京高一检测)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中用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方法是:将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加热至整个体系呈红褐色为止,即制得Fe(OH)3胶体,有关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甲同学想证明Fe(OH)3胶体己制成,他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简单的方法)。

(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液体,结果未制得Fe(OH)3胶体,他制得的是________。

(3)丙同学想将Fe(OH)3胶体提纯,他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的碘水也是一种褐色液体,不加任何试剂,可将碘水与Fe(OH)3胶体鉴别开的方法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答案: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1)丁达尔现象 (2)Fe(OH)3沉淀 (3)渗析 (4)丁达尔现象、加热发生聚沉或搅拌发生聚沉的是Fe(OH)3 胶体(任意写两种)

7.从一种澄清的Fe(OH)3胶体中取出四份,每份5 mL,分装在四支试管中,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向1号试管中滴加Na2SO4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加(NH4)2SO4溶液,将3号试管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将4号试管留作对比试样,观察各试管内的现象。结果是1号、2号、3号试管内都出现了红褐色的沉淀,4号试管内未发生新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号、2号试管内的红褐色沉淀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_。

(2)若向3号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4号试管内慢慢滴加稀硫酸溶液,并边滴边振荡试管,直至硫酸过量为止。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用FeCl3溶液作化学试剂,用烧杯作容器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需要加热,加热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操作中主要的注意事项是(写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1)时要注意Fe(OH)3胶体中的主要成分[H2O和Fe(OH)3];回答问题(3)时要注意分析Na2S O4、(NH4)2 SO4、H 2SO4在化学组成上的共性(含SO2-4)和H2SO4的个性(含H+);回答问题(4)时要注意分析3号试管内产生新现象的原因(加热)及烧杯耐热性的特点。

答案: (1)Fe(OH)3 氢氧化铁

(2)红褐色沉淀溶解,形成了棕黄色的澄清液体

(3)先产生红褐色的沉淀,后来该沉淀又溶解了,溶液变为澄清

(4)加快FeCl3与H2O的化学反应 ①在烧杯下垫上石棉网,防止烧杯炸裂;②当烧杯内的液体变为红褐色时要立即停止加热,防止胶体被破坏

B组——拔高训练

8.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解析: A项为蒸馏操作,用于分离沸点有一定差距,相互溶解的两种液体;B项为渗析,用于分离胶体和溶液中的成分;C项为过滤, 用于分离固液分离。D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的主要操作。

答案: D

9.AgNO3、KI、KNO3都是无色晶体或白色固体,而AgI却是黄色固体。

(1)指出AgI的类别________。

(2)0.01 mol•L-1的AgNO3溶液滴入到0.01 mol•L-1的KI溶液中,生成黄色胶体,写出此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的AgNO3溶液和浓的KI溶液混合,生成黄色沉淀,写出此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使AgI胶体聚沉为AgI沉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区分KI溶液和AgI胶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 (1)盐(或银盐或氢碘酸盐)

(2)AgNO3+KI===AgI(胶体)+KNO3 复分解反应

(3)AgNO3+KI===AgI↓+KNO3 复分解反应

胶体化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孕妇140例作为研究对象, 孕妇的年龄范围为24~36岁, 平均年龄为 (28.45±1.50) 岁。将140例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胶体金试纸法组与化学发光免疫学组, 其中胶体金试纸法组孕妇70例, 平均年龄为 (29.60±1.80) 岁;化学发光免疫法组孕妇70例, 平均年龄为 (27.60±2.10) 岁。所选取的患者均取得她们的知情同意, 血脂体检合格, 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的孕妇, 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胶体金试纸法组:将胶体金试纸插入血清中, 使血清的表面位于胶体金试纸MAX的下缘处, 将胶体金试纸在血清中停留10 s后取出放平, 等待5 min后对结果进行观察。结果的判定: (1) 弱阳性:检测线位置的红色反应线与比对照线位置的红色反应线浅; (2) 阳性:检测线位置的红色反应线和对照线位置的红色反应线颜色一致; (3) 强阳性:检测线位置的红色反应线比对照线位置的红黑色反应线颜色深; (4) 阴性:在对照线位置有红色反应线; (5) 无效:无红色反应线出现。

化学发光免疫法组:采用德国拜耳ADVIA Centaur XP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和配套试剂, 线性范围为0~1000 IU/L, 正常值为0~10 IU/L, 利用高敏感性的吖啶酯为化学发光标志物, 固相载体为极细的磁性颗粒 (PMP) , 在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后加入酸和碱, 立即发光, 根据光量子数和对应曲线对待测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正常参考范围为<5 IU/L, 阳性≥5 IU/L, 阴性<5 IU/L。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测试方法的检测结果的阴性率和阳性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化学发光免疫法组中检测阳性人数66例, 胶体金试纸法组阳性人数48例, 化学发光免疫学组阳性率 (94.29%) 明显好于胶体金试纸法组 (68.57%)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化学发光免疫学组阳性率 (94.29%) 明显好于胶体金试纸法组 (68.57%)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人绒毛促性腺激素 (HCG) 是一种糖蛋白激素, 主要是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 只要妊娠后绒毛生成, 即可在血液循环中检测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 对人绒毛促性腺激素 (HCG) 进行早期的准确检测有助于对早期妊娠诊断、流产、异位妊娠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 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造成严重的结果,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还可以作为孕期的监护观察指标[3]。目前临床上对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常用的方法是胶体金试纸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 两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4]。胶体金试纸法的操作简单、快速, 且检测价格便宜, 但是检测结果的特异性不高, 只适用于广泛的检测[5]。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检测操作虽然不简单, 但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也高[6]。如果根据胶体金试纸法的测定结果再结合临床估计化学发光免疫法对血清稀释倍数的测定, 能够准确的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进行准确的检查, 也可用于对绒毛膜癌、恶性葡萄胎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后随访的观察指标, 更加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7,8]。

综上所述, 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采用胶体金试纸法测试方便检测, 易操作, 成本低廉, 只适用于广泛的检测, 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学检测法更能准确检测, 且灵敏度高, 能够准确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值得在检测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胶体金试纸法与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孕妇14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孕妇分为胶体金试纸法组与化学发光免疫法组, 每组70例孕妇, 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对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化学发光免疫学组阳性率 (94.29%) 明显好于胶体金试纸法组 (68.57%)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采用胶体金试纸法测试方便, 易操作, 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学检测法更能准确检测, 且灵敏度高, 值得在检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胶体金试纸法,化学发光免疫法,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参考文献

[1]王志贤, 马玲.胶体金试纸法与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HCG的比较.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4) :30-31.

[2]迪力拜尔·阿木提江, 胡达拜尔迪·艾则孜.胶体金试纸法测定结果估算化学发光免疫法血清HCG的初偿.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2 (29) :27-28.

[3]方春元, 张建祥.胶体金试纸定性检测与血β-HCG定量检测的相关性.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 29 (1) :79.

[4]蔡爱玲, 周明莉, 王雪峰, 等.胶体金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联合检测血HCG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4) :799.

[5]农建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3) :3879-3890.

[6]罗裕旋, 何小媚, 胡纪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β-HCG中钩带效应分析.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0, 17 (1) :49-50.

[7]王红梅.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结果分析与评价.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8) :838-839.

“胶体”教学设计 篇6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组成、分类; (2) 掌握三种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的本质区别; (3) 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以及三种分散系对比, 初步掌握“胶体”的定义、特性、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实验探究、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来获取知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与兴趣; (2) 让学生感受自然中丁达尔效应之美, 树立生活中处处是知识的学习观念。

二、教材分析

1. 在第三册化学课本中, 胶体知识相对独立, 学生在此前的化学课学习中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已经比较了解, 为此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这三种分散系的对比来学习“胶体”。

2. 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是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这一节要把“理解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作为重点, “胶体的制备和性”应放到下一节。

3.“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存在状态, 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 同时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1. 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溶液, 以“泥水、油水”等具体实例为“胶体”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但学生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更没有从微观角度理解它们的不同, 这为“胶体”的学习做好了认知准备,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价值所在。

2.“化学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 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地理解、接受知识。

四、教学重点

分散系的分类方法、三种类型的分散系和胶体定义。

五、教学难点

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定义。

六、教具准备

饱和Fe Cl3溶液、蒸馏水、Na OH溶液、碘水, Ag NO3溶液、淀粉胶体, 氯化钠溶液, 滤纸、三脚架, 酒精灯、胶头滴管、烧杯若干、玻璃棒、激光笔、半透膜。

七、教学流程

【课程导入】

师:由壁虎能在光滑的物体表面穿梭自由引出纳米材料。

生:了解纳米级的概念, 体会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与探究一】

师:制备纳米级的颗粒, 第一组实验“沸水中的FeCl3”, 对比FeCl3溶液、Fe (OH) 3悬浊液。提出问题:反应后液体外观。发生什么反应?生成什么物质?

生:观察液体外观变化, 比较、思考、回答。

师:以FeCl3溶液、Fe (OH) 3 (胶体) 、Fe (OH) 3悬浊液的共同点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师: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大小呢”?

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师:总结学生的思路, 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用孔径分别为100nm和1nm的筛子来‘过滤’三种物质的混合物”, 如左图所示装置:

【实验与探究二】 (2个实验)

师:分散系与滤纸———

1.将二张滤纸重叠, 在上层滤纸作三个标记。

2.在标记处依次滴3滴FeCl3溶液、Fe (OH) 3 (胶体) 、Fe (OH) 3浊液。

3.一段时间后观察下层滤纸表面的现象。

分散系与半透膜——

1.将装有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半透膜袋浸于蒸馏水2min。

2.取洗液, 观察加入AgNO3溶液、碘水的实验现象。

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描述现象、填写实验结果。

师:完成“溶液、胶体、浊液对比的表格。

生:——

【启发】

师:观察溶液、胶体、浊液, 说一说:三者在外观上的异同点。如何便捷的区分这三种分散系? (设计意图:从宏观角度认识3种不同的分散系)

生:浊液不均一、不透明, 肉眼可见固体小颗粒;胶体、溶液外观相似, 肉眼无法区别。

师:为了区别“胶体”、“溶液”我们利用胶体特有的“丁达尔效应”。

【实验与探究三】

师: (丁达尔效应实验) 用激光分别照射Fe (OH) 3胶体、FeCl溶液。

生:观察是否出现光亮的通路, 填写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伴随轻音乐, 教师为学生展示晨景、夜景中的“丁达尔效应”, 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分析图片中的胶体。

(设计意图:化学美育)

师:结合图片讲解“气溶胶”, 然后扩展到胶体的分类: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课堂小结】

师:先请学生谈谈“胶体”是什么, 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七、教学创新

1.本节课中选用的三种分散系均为铁元素系列, FeCl3溶液、Fe (OH) 3 (胶体) 、Fe (OH) 3悬浊液便于学生对比和理解三种分散系的区别。

2.讲解三种分散系粒子能否通过滤纸时, 多数老师不做实验, 本节课中采用“将三种分散系滴到双层滤纸上, 观察下层滤纸的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实验的对比度, 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上一篇: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下一篇: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