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资料

2024-07-24

地方史资料(精选8篇)

地方史资料 篇1

概况在年鉴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设在篇之首, 即专题条目之前, 它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各行各业的基本情况, 其内容包含了各行各业一年来的主要事迹与发展状况, 具有概括性和提要性。写好概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概述

在概况的第一部分, 为总述部分, 全面反映本部门或单位的综合情况, 要有整体性和概括性, 起着总领概况的内容, 一般是介绍本单位或部门的一些基本情况 (单位或部门的地理位置、编制、职能职责、本年度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如:2011年底, 县审计局有在职干部16人, 其中:女职工3人;大专以上文化16人;会计师1人, 审计师3人;土家族16人, 35岁以下职工5人。局内设办公室、法规复核审理督查科、财政金融审计科、行政事业与社会保障审计科、农业与外资运用审计科、经济责任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评审中心, 人员编制28名。负责对全县22个乡镇和县直部门进行审计监督。2011年, 实施审计项目37个, 查出违纪违规金额374万元, 管理不规范金额2.8亿元 (含收支不实252万元) 。审计决定应上缴财政金额374万元, 审计处理应归还原渠道资金2143万元, 审计处理应调账金额344万元, 核减工程预算金额356万元。提出审计建议38条, 被采纳26条。提交审计专题、综合性报告和信息简报33篇, 被各级批示采用26篇次, 其中被省审计厅网站及纸质采用6篇次。

2 分专题概述

分专题概述是对全面概述进一步细致化、具体化, 其内容具有稳定、连续性。所选的指标要与专题的标题相吻合, 一般情况视本单位或部门的内容多少而确定, 内容多就可以多几个专题概述。如:残疾人事业中的专题概述。一、残疾人教育全面推进。2011年, 全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提升到83.8%。县特教学校有6个年级普教班和1个语训班, 在校学生65人, 教职员工21人。有2名盲人到贵阳参加贵州省第十二期盲人保健师及盲人电脑培训45天, 1名残疾人书法爱好者参加省残联、贵州民院举办的残疾人书法绘画提高班学习培训;41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参加铜仁玉昆中专及福建三明农校联办残疾人中专学历教育班就读;119名残疾人分批参加地区残联与铜仁玉昆中专联合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 主要学习家畜饲养、电脑运用、中式烹调、电焊工等技术。12月2日, 县残联在黑獭乡和沙子南庄村举办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学习蔬菜、空心李、西瓜栽培管理、养殖等技术。县残联还对83名中职学生予以资助, 出资2.5万元资助120名残疾学生, 并对考取大专以上残疾学生给予2000~3000元鼓励。

3 概况的写作要求

概况的写作, 要求作者既要熟悉本行事业的总体情况, 又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不能把年度工作总结, 或者工作简报当作年鉴的概况。在写作时, 要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其内容要逻辑正确、简明凝练, 不能是比喻夸张或夹叙夹议、模糊不清的语言;同时, 既要做到点面兼顾, 也要注重纵向与横向的对比。比如财政中分专题概述的:一、财政收支执行情况良好。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5.35亿元, 比上年增长42.67%, 增收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65亿元, 比上年增长73.03%, 增收1.54亿元。国税系统完成总收入1.6亿元, 地税系统完成2.35亿元, 财政系统完成1.4亿元。税收收入完成3.87亿元, 其中完成1 000万元以上的税种有国内增值税2253万元, 营业税9079万元, 城市维护建设税1162万元, 烟叶税2029万元, 耕地占用税5264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48亿元, 其中专项收入1168万元, 行政事业性收费2110万元,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384万元, 国有资源 (资产) 有偿使用收入7563万元。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计支出18亿元, 比上年增支4.16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支出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2亿元, 公共安全支出6019万元, 教育支出3.56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4亿元, 医疗卫生支出2.13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1.17亿元, 农林水事务支出2.86亿元,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207万元。不难看出, 就采取纵向与横向的对比方法。

条目主要反映年度内单位所发生的在概况里面又没有记述的重要事件。在撰写条目时, 以叙述为主, 一般一事一条, 独立主题, 不可几事一条或几条一事, 更不能出现综合性条目。在撰写时要注意:内容一定要真实、不能写成总结的形式, 忌铺陈罗列, 要言简意赅。如:【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沿河县引资9.7亿元】2011年12月21日, 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集中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县人民政府县长任廷浬、副县长冉然、县政协副主席朱天碧出席签约仪式。此次签约仪式, 沿河县共签约正式合同7个, 总投资9.7亿元。其中:服务类项目2个, 分别是乌江旅游客运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民族中医院投资合作建设经营项目, 分别投资3.5亿元、0.6亿元;工业类项目4个, 分别是年产1万吨核桃深加工项目、黄土萤石重晶石改扩建项目、麻阳河食品加工厂改扩建项目、木制品深加工及林地流转经营项目, 分别投资1.4亿元、1亿元、0.8亿元、0.8亿元;20万亩优质核桃种植基地建设农业类项目1个, 总投资1.6亿元。

4 结语

年鉴是记述一个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是地方综合性大型资料工具书。它记录昨天, 启示明天, 有“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 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研究一个区域提供基本地情资料, 同时也为续修地方史志储存资料。当然, 年鉴概况的写法也就存在着多种多样, 这体现了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

参考文献

[1]李玉平.试论地方综合年鉴稿与地方志资料年报的关系[J].广西地方志, 2014 (1) :22-28.

地方史资料 篇2

甘肃省成县二中

权威

张书强

摘要: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珍贵的地方史料,尤其在我们甘肃,由于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所以更有一些史料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穿插到教学中去,肯定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弥补现行历史教材不足,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准备从四个方面叙述地方史料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地方史资料

历史教学

运用

一、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史料的作用。

对于历史课本的编排,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于存在一些谬误之处。例如教材内容缺乏详实、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内容因离学生太远而造成一种神秘感等,都不能很好的给学生应有的动力。于是我们可以挖掘地方史料,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对教学来说,是极其有利的。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地方史料,有以下点作用。

1、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正如前面所言,历史教材因为篇幅有限而内容条块单一,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在内容上缺乏详实、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等不足,例如对三皇五帝的描述,其实是很苍白的,对这一点,作为我们陇南人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伏羲皇帝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大桥山仇池山人,那里有有伏羲庙、伏羲崖等遗迹;另外仇池山还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的故乡;陇南市礼县还是大秦王朝的发祥地等,把这些地方史料适时适地地引进中学历史课堂,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他们都会因为当地有这样的先贤而感到自豪,在和先贤的对比中,会点燃起激情,欲仿效先贤,造福人民。

2、打破神秘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历史教材中的史实,普遍都离我们的学生很遥远,对学生来说无疑有一些陌生感和神秘感,仅仅学习历史课本,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如果适当地引入

地方史料,就会截然不同。例如讲解放战争中的历史,我们要是引进我们陇南乃至于成县的一些可歌可泣的史实,其感人的力度就非比一般了。另外,我们成县土生土长的一些地下党员,也应该名垂青史,受人民怀念。例如1935年牺牲在成县小川镇的陇南游击大队队长台万山①,国民党地方武装对他严刑拷打,打到遍体鳞伤,直至把他的牙一个个拔下来,他不仅一个也没有供出来同时,还骂不绝口,最后反动派气急败坏地将它碎尸撒于荒郊野外;再如1935年牺牲在成县宋坪乡的陆金海②、张凤英③烈士,他们落入敌手后,敌人用烙铁烫张凤英的乳房,直至昏死泼活数次,她还是没有供出一个同事,并大骂敌人英勇就义„„其实,在当时“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白色恐怖当中,就我们成县小川镇就有350多名地下党员,52个党支部,然而这些人现在绝大多数已经不被人所知,实在可惜!我们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入这些,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会因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考证地方史料,可以纠正历史课本的谬误。

历史虽然秉承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传统,但是一般都是时过境迁才写的,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是对一些地方史料进行考证,就能纠正这些谬误。例如佛教的传入中国,教科书认为是西汉末年,然而观音菩萨是佛教名片式的人物,她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一时期的人,系仇池山人。从她生活的经历来看,当时西和县有白雀寺,而且僧人不少。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是有问题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肯定还是有的。

4、通过研究地方史料,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断引用地方史料来考证历史,肯定会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他们不断长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哪些地方史料能够运用在教学中。

地方史料和其他知识一样,是纷繁复杂的,既有珠玉,也有糟粕。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引用,而要选出有价值的、充满正能量的或者能给人某种启发的运用。例如在书法方面,我们成县就有西峡颂摩崖石刻,他是汉三颂里面保存最完美书法瑰宝。因为它既有考古价值,又有艺术魅力。像这种史料,以及前面列举的那些,就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的。而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如闫峻山④等人的史料,其实意义不大,也就没有必要补充进课堂。

三、怎样运用地方史料和注意事项。

在运用的方法上,要注意课前精心选材,并注意制作成易于展示的课件,而且不能占用时间过长,绝不能做临场发挥式的即兴演说,这样肯定质量不高;在地方史料应用史料的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是应该考虑的以课本知识为主,地方史料为辅,不要喧宾夺主;二是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既然是史料,一定要考虑到其真实性,绝对要遵循史实,不能把传说等当做史料;三是要注意引用要精当,剪裁要恰如其分,要能充分为教材和学生服务,决不能把它当做卖弄多才博学的道具。

总之,因为历史教学在小学和初中不被重视,甚至于受歧视,到了高中,已经属于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本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按部就班,肯定是教不好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地方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附注:

①台万山:男,汉族,1911年生,成县小川镇台家崖人。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1936年9月请假回乡探亲参加红军。以勇著称,被任命为小川苏维埃游击大队长。后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时年二十五岁。

②陆金海:男,汉族,1936年随红军长征途中流落到徽县并定居,1938年春与失散红军战士张风英结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11月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被杀害在宋坪乡格楼坝,时年37岁。

③张凤英:女,汉族,生于1910年,原籍四川省巴州县,在家乡参加红军,1936年因长征途中患重病,流落到徽县定居,与陆金海结婚,从事革命活动,49年与丈夫一起英勇就义。

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篇3

一、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

地方文献涵盖的范围很广, 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内部发行的文献或资料, 基本上是在本地区或本行业散发, 不向社会公开, 无法通过正常发行渠道征集获取, 而且印刷量较少, 且多是一次刊印, 不再版。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扩展渠道, 上门访求, 广寻博收, 征集有关信息, 多和本地区各部门、地方人士以及本地区籍贯的知名人士接触, 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发挥图书馆的自身优势, 多途径地征集地方文献。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社会上许多人士对图书馆的重要性和职能认识不够, 这对于开展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极为不利。因此, 图书馆应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通过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来征集地方文献, 最好由地方宣传部牵头下发“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通知”或“文件”, 以此来支持本地区地方文献征集入藏的尽量完整性,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依此文件来开展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制定有关措施方案, 使地方出版社和各个有关部门向图书馆缴送样本, 以供图书馆入藏保存, 并逐步规范完善样本呈缴制度。

二、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

1. 确定藏书方针, 建立特色藏书体系。

在对地方文献的整理之前, 图书馆首先要确定好藏书建设的方针, 结合馆藏基础, 建立起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地方文献的主要收藏范围有: (1) 地方志, 是对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特产资源、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 (2) 有关本地区的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游记、笔记及其他专门著述。 (3) 本地区所出版的期刊、报纸, 特别是报纸上, 每天都有大量的本地区新闻资料, 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4) 属本地区范围的家谱、族谱及名人传记、年表等。 (5) 本地区内出土的金石文物和碑帖拓片, 以及考释文字记载。 (6) 有关本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

2. 注重目录组织及主题标引。

地方文献的种类繁多, 应区别对待, 以最充分地利用地方文献为目标进行整理工作。由地方出版社及各部门发行的有关地方的内部资料, 如地方志及部门的发展情况等, 以及本地本籍知名人士编撰的图书都要单独存放在特藏部门, 作为特藏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地区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的有关本地区情况的文献资料, 如有两本以上的应分配给特藏部门和普通流通部门各一本;如只有一本, 应留在普通流通部门, 但必须在特藏部门设立反映它们的目录或检索机, 以保证地方文献目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条件允许, 要在目录中反映其主要内容, 进行主题索引, 并分别编制书名、人名和主题字顺目录, 在查找时不必知道某一部书归入某一类, 只要按书名、人名或主题字顺检索即可获得, 这样的处理方式方便了那些查找地方文献, 研究了解地方文化、经济状况的读者。

三、地方文献资料的利用

1. 扩大宣传面。

要想发展地方经济, 就需要先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已有的良好环境也需要广泛宣传, 让人们了解本地方的情况, 吸引人们来此工作、投资。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和宣传就需要地方文献做支撑。地方文献尤其是地方志, 都是身边的人记录身边的事, 所述事件的真实性很容易就得到验证, 而且地方文献基本能反映本地区的社会全貌, 一个部门或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都真实地反映在地方文献中, 作为一种资料被保存下来, 清楚地向世人说明功过是非, 永远地成为历史, 供后人学习研究。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都不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良记载, 即便仅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污点也是一样。因此, 他们会在这种监督之下更好地工作, 在地方志中留下自己精彩的一笔。如有外部人员研究本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状况, 这证明本地区已引起他人的重视和关注。只要自身的社会状况良好, 相信会得到研究人员的认可, 局外人士称赞一个地区, 这个地区的状况在其他人看来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地方知名度, 本地区知名人士文献的出版发行也说明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社会氛围比较和谐。因此, 征集入藏整理外部人员及本地知名人士对本地方的研究成果, 更有史料价值, 其利用价值更大, 可信度更高。

2. 资源共享及区域网的建立。

由于各类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 多头领导, 条块分割, 相互之间没有形成网络, 没有统一的规划协调, 不利于对地方文献的统一开发和利用。一方面, 各个图书馆经费紧张;另一方面, 又形成各自盲目采购, 重复征集入藏等资源浪费现象。为了更好地利用地方文献, 应当下大力气搞好本地区图书馆的集中管理, 强化各系统、各区、县、市图书馆特藏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 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 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 形成资源共享, 有效地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服务的对象不仅仅集中在本地区, 其他地区研究本地区的人员也是服务的重点对象, 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将地方宣传出去。如何方便他们利用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尤其是那些不公开或内部发行的资料, 是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自己的网络服务器中建立一个专门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字化后通过网络可以最大范围地被使用, 同时提高了时效性。如一些部门资料, 有很多统计数字能够说明近一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数字保留下来也只能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 不可能为近期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地方文献上网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熟悉有关图书馆业务知识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 还要能深刻挖掘地方文献的主题, 将其主要内容或全文输入数据库中, 并根据用户需要及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 利用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篇4

笔者去年配合本馆摄制的《杭州石刻》,先期完成了吴山、凤凰山、玉皇山等地的石刻部分的摄制,又配以说明文字并借助于网络技术供人网上测览,作为介绍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窗口,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又对馆藏碑帖目录中涉及杭州石刻部分分别进行了编目,并揭示其内容,以供读者检索,拓宽了地方文献的利用范围。

对地方石刻系统地传拓、收集或摄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从《北京图书馆馆藏地方石刻拓片目录》一书的编制为例,前后耗时就达三十年之久,可见这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清)王昶,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1992,12(第一版)

2 徐自强,北京图书馆馆藏地方石刻拓片目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4

3 陈文锦,西湖文物,浙江摄影出版社,1992,8

地方史资料 篇5

新教传教士于19世纪末开始在东北三省兴办女学。创办较早的教会女校有1894年在吉林伊通创立的女子小学校;英国宣教士伊约翰于1895年在辽宁锦县东关双岔子(现市第五初中南墙外)基督教施医院内,兴办基督教立育英女校,后根据1902年清朝学堂章程规定,将学生分初等和高等两部分,改称锦县基督教立育英女子两等小学堂;1897年,辽阳基督教会牧师韩弥尔在东三道街教会院内创办育才女中;英国爱尔兰宣教会付多玛牧师之妻米爱仁在沈阳创办慎德女子两级小学校(于1900年以前)。

进入20世纪,教会女子教育在华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特色,受其影响,东北教会女子教育开始有所发展。较具代表性的有:由圣书公会德儒博夫人于1896年发起筹备,至1902年在小河沿北上坎正式成立奉天瞽目重明女学校,开始应用瞽字,开启了近代中国东北女子特殊教育的先河。1907年,英国人金瑞慈(女)教士在长春创办初等女校,定名长春纯粹女学堂。校址设在今长春市基督教会附近的西五马路小学。1912年添招女子师范班,这是关东长老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中等学校,即长春萃文女子中学。1911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创立奉天基督教女子师范学校,后将长春基督教女师范并入(1915),改称为奉天坤光女子师范学校(今辽宁省肿瘤医院内)。教会女子师范学校的设立首开东北女子职业教育之风。1925年,苏格兰长老会派英籍邓女传道士在阿城创办女校,初定名为纯英女子小学校,后改名为文育女子小学校。1927年基督教监理会在延吉县头道沟创办半月女子学校等等。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基督教差会(差会由英语译来,即国外布道会)和丹麦路德会(属信义宗)已发展成为东北三省势力最大的宣教会。在创办教会女校方面,前者独占鳌头。东北教会女子教育进入20世纪开始有所发展,辽宁、吉林两省学校数量居多,黑龙江次之,有幼稚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初中、高中和师范学校等类型。据统计,1901-1920年间,基督教会在东北三省共创办教会女子小学16所,女子中学3所[5]904。

初创时期的东北教会女校经费困难,设备不足,均由基督教会供给。哈尔滨保障女校,经费完全由长老沈阳东北大会支付。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校,经费由英国和丹麦两国基督教会供给。坤光女校则由苏格兰和爱尔兰两差会逐年募集,源源供给。后期,教会女校得到一些社会资助。如长春萃文女校于1933年就得到了当地巨商王荆山捐款,学校得以扩建,改为私立新京萃文女子国民高等(相当于中学)学校,学制四年。

由于当时中国社会风气未开,重男轻女,不许女子读书,特别是东北三省相对比较闭塞,教会女子学校初期招生存在很大困难,入学人数较少,学生来源皆为基督教信徒子弟。创办较早的锦县基督教立育英女子小学校,招生最初只限教民子女;吉林文化两级小学办学宗旨为招收信徒子女中的女童;而崇正女校学生中东北信义会15个教区信徒的子女占一定比例;奉天坤光女校学生则全部来自于奉、吉、黑三省基督教系统办的四、二制两级小学毕业生,其家庭成员均系基督教信徒。随着传教士改变策略,拓展办学空间,提供免费教育和生活补贴,致使贫困家庭和社会较开明阶层的女孩被吸收入学,学生来源也因此逐步改善。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学校,除免收学杂费外,对贫困学生的衣食等项,酌情提供,并按照成绩优劣,工作勤惰,给予少许酬金。辽阳育才女中后期则开始有适龄女子被送入学校读书。

教会女校管理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较多。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复杂,为了便于管理和督导,坤光女校学生一律住校,学校与外界很少接触,除礼拜日到基督教会作礼拜外,一律不准出校。育才女中学生也多在校住宿。学校中负责管理和任教的人员,一般要求为信徒和愿意从事女子教育的出色学者,且多为女性。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校自创办起,至1940年皆由英、丹两国人担任,之后由齐恩荣担任(1940—1952),均系女性。坤光女校校长是英国苏格兰女宣教士廉爱邻,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学校一切事宜由她一人负责,后增设幼儿园,由一名外国幼儿教育专家负责管理。随着教会更加重视教育,教会女校逐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始适量引进中国教员,要求较高,实际权力仍由教会把持。辽阳育才女中课程中设有汉文,专门请汉儒负责教授。东北沦陷期间,长春萃文女子中学学校董事会聘中国人史子麟为校长,实际上由英国牧师张士敦把持。

东北教会女校创立之初即与女子职业教育相结合,一些教会女校设师范科,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校还开设一些家政课程,如编织、缝纫、烹饪等。但所开设的课程均以宗教内容为主,不少学校规定,《圣经》课为学生必修课,日常生活严守宗教仪式,早晚礼拜。除宗教神学课以外,教会女校一般都设有西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英文、政治、算术、音乐、体育等普遍性课程。

近代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女校之初多为私塾,规模小,数量少,程度较低,宗教气氛浓厚,与社会脱节。后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提高。最具代表性的奉天坤光女校,至1930年已达16个班级,包括幼稚园、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和师范班,共计有学生400余人,教师26人。但相对于同一时期基督教会在东北创办的其他学校的发展而言,还是落后的。

基督新教在华办学,从19世纪初叶开始,直至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收回教会学校的法令,才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历经了百余年的时间。传教士们是为了基督教的利益而来中国办教育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传教士狄考文于1877年在中国基督教传教士会议上说:“教育不可能代替传教,传教第一位是无可争议的。”[6]466据《凌河文史资料》载,锦县基督教立育英女校设校目的即进行基督教的宣传和培养基督教骨干。哈尔滨道外信义会为传道而创办保障女校。而坤光女子师范学校则以培养学生信教和有虔诚信仰为宗旨,专门为教会培养小学教师及女布道员。

教会学校“给入教的学生以智慧和道德的训练,使他们能够胜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成为一般人民的教师和其他领袖人物”[7]14,进而把中国纳入基督教的势力范围。近代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教会女子学校,无一例外遵循了这一宗旨。传教士不遗余力地把兴办教会女校作为传播基督“福音”之平台,要求女孩信奉上帝,参加宗教活动,以培养为上帝服务的女基督教徒,为“基督教占领中国”(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或实现“中华归主”服务。教会学校为基督教会服务,长期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严重侵犯了我国的教育主权,因此尤为国人反对。随着1924年爆发全国规模的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东北人民收回教育主权势在必行。“从张作霖时期开始”[8]242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北的教育权经历迂回曲折才真正得到收回。

教会学校作为“基督教运动的副产品”,“其志亦并不在教育人才以促教育之进步,乃欲以学校为一种补助之物,以助其宣传福音之业”[9]157。但对于妇女教育的重视主要是由教会学校引起的,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首先,教会女子学校的建立,冲击了中国旧的道德习俗和教育制度,为妇女争取到与男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使她们能够学习新学问、接受新事物,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声。其次,教会女校将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引进中国东北。实行分班、分级教学,有些女校还设有一整套从幼稚园、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到师范较完备的教会教育体制,成为东北教育近代化的参照品和借鉴物。再次,教会女校不仅传播基督教,还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为女子走向社会,实现自立自强创造了条件。奉天私立瞽目重明女校教导失明女学生学习技艺以及必需的文学和常识,其毕业生在就业之时有代为介绍到各处充任编织教师或作盲人指导。

余日章在20世纪初说:“中国新世,学校之创立,精神形式,悉有基督教会梯山航海,转运而东,基督教对于中国教育之一途,为今日新教育规矱,早为(下转136页)(上接132页)国民公认”[10]136。教会女校以平等的姿态吸收女子入学,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改善了少数女子的生活,并给予国人以相当刺激,为国立学校树立了一个榜样,其积极意义不容抹煞。但外国传教士不远万里而来,用第一个来到中国的美国基督教教士裨治文牧师的话来说,“与其说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的原因”[11]1。因此,有的观点将教会学校一概斥之为文化侵略工具,对此我们应进行客观地分析和认识。

摘要:教会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创办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培养妇女基督教徒,客观上对中国东北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

地方史资料 篇6

一、地方大学系级图书资料室建设的现状

1. 经费有限, 资料短缺

地方大学系级图书资料室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公益性机构, 经费由学校安排。认识上的偏差, 人们对图书资料室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图书资料大幅度涨价, 更显得资金短缺, 势必影响图书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而藏书量又是图书资料室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图书资料入藏量的逐年递减和图书资料陈旧率越来越高, 图书资料室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越来越困难。资金短缺, 也影响相关设备购置的数量和质量, 制约着图书资料室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进程, 影响着图书信息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 自我封闭, 缺乏交流

图书资料室一般是对内服务的封闭形式, 长期与世无争求安稳的思维定势将管理人员的思想束缚在封闭狭小的圈子里, 满足于传统的习惯方式, 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校图书馆和系级图书资料室之间协作不广泛, 大家都默默地工作, 各自为政, 校内外的先进经验、工作方法得不到及时交流和推广, 影响整个图书资料工作的全面发展。

3. 校图书馆与系资料室管理脱节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 高校图书馆对二级院系资料室负责业务领导与协调。在实际工作中, 系级图书资料室行政上隶属于二级院系, 但二级院系对资料室的具体业务工作不懂, 造成院系领导无人过问的局面, 而校图书馆基本上无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空白, 使系级图书资料室处于两不管的真空地带。

4. 系级图书资料室自动化水平不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大中型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管理方面进展迅速, 大部分图书馆都实现了编目、流通等常规工作计算机管理。但地方大学系级图书资料室在这方面跟不上时代要求, 没有计算机检索, 使得系级图书资料室工作不能适应读者的需要。

二、加强图书资料室建设的路径

1. 把图书资料室建成学科分馆

文献资源是系级图书资料室为读者提供学科服务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系级图书资料室要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规划来制定相应的文献资源建设规划以及采集原则, 学校图书馆也要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文献资源采取各系自主采集和图书馆集中采集相结合, 经费采取统一拨付与院系自筹相结合, 主要由各系教师和学生按照学科需要提出文献需求, 或组织有关院系教师参加国家级的大型中外文图书展销会, 对几个比较大的系级图书资料室或校重点学科资料室进行重点建设, 为实现建成学科分馆的目标而努力。

2.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系级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除具备高度责任感外,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必须拥有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 懂得常用的联机专题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 能利用远程登陆检索其他图书馆目录;了解各种检索系统和搜索引擎;能操作各图书馆的服务软件等。二是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除掌握图书情报理论知识以外, 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三是拥有外语读译和分析能力。科研工作需要查询国外学术成果, 利用外文检索工具和外国数据库。同时, 网上充斥大量英文信息资源。因此, 如果缺乏一定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 则不可能充分获取网上信息, 服务教学科研, 缺乏信息资源获取、传递、迎新能力。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后, 系级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按照一定标准进行信息加工, 合理采集、分编, 有序整理有用信息, 传递给相关的信息用户。

3. 统一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 统一分编

为了提高地方新建本科大学系级图书资料室的管理水平, 学校图书馆与系级图书资料室应使用同一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图书资料室要在图书馆的业务指导下, 统一规范, 做好前期书目数据建设工作, 使院系图书书目数据进入学校图书馆总书目数据库。新购置文献要在图书馆进行集中分类编目加工, 下拨到相应的学科分馆或资料室, 统一书目数据。

4.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开发程度向来是体现图书资料室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系图书资料室必须对信息资源开发高度重视, 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对文献的需求。首先, 各图书资料室应尽可能地召集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员进行书刊文献开发。根据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定情况, 从学科特点出发, 编制各种专题资料、汇编、文摘和目录索引等。建立有关资料的数据库或系统档案, 编写综述、专题分析、动态进展、预测等动态性科研资料。转换文献载体形式, 对原始文献进行复印、缩微, 变成机读型资料, 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 达到开发馆藏文献信息, 服务社会的目的。其次, 利用网络发布新书通报, 传播馆藏信息。同时, 根据教学科研需求, 利用网络提供的馆藏目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几千种网上数据库等信息, 通过分析下载、组织、分类后, 形成各专题崭新的网络信息库, 从而达到补充馆藏不足, 提供读者全新、全方位信息的目的。

5.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运行模式, 都是围绕“书”展开的。从采书到编目, 从典藏到借阅, 无不以“藏”为重心。这种“以书为本”的管理思想, 忽略了读者这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的需求。随着地方新建本科大学各系教学科研的深入, 图书资料室的价值大小已不仅仅表现在拥有多少图书资料, 而是通过信息和资源被利用的程度和流通速度的快慢来衡量。因为信息资源只有被利用, 才能创造出应价值。图书资料室管理的不仅仅是书, 更是人,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了解读者的意图, 解决读者的难题, 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关键。管理人员首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其次要提供耐心周到的服务, 形成与读者的亲和力, 提升以人为本服务的作用;最后要做到定期了解反馈信息, 进行统计分析, 提供可靠数据, 随时改进服务内容, 开展导向研究, 激活图书使用频率, 补充所需新的资料。

6. 成立图书委员会协调全校文献信息工作

在图书资料室的创新建设过程中, 不要一味注重资料的藏量, 更要注重资料的更新和利用程度。因此, 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学成立专门的图书委员会, 其成员由大学图书馆和各系图书资料室相关人员组成。各系在进行图书资料采购时, 要向图书委员会提交采购申请, 图书委员会统一协调后, 制订图书采购计划, 协调各图书资料室按照采购计划完成图书资料的购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委员会议, 广泛征求对院系资料室管理中的意见及建议, 不断完善图书资料室管理工作。参加会议的人员, 根据实际需要, 可多可少, 不必划一, 既可有全体委员会议, 又可少数人甚至个别协商。

摘要:各系级图书资料室的管理要有所创新, 才能与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地方大学系级图书资料室创新建设的途径是:建成学科分馆;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与学校馆统一分编;加强信息开发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成立图书委员会协调全校文献信息资源。

关键词:地方大学,图书资料室,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进英.浅谈高校如何构建学习型图书馆[J].兰台世界, 2010, (18) .

[2]刘士林, 李锋.新时期高校资料室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2, (4) .

[3]王晓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J].情报科学, 2008, (5) .

[4]甘耀清.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协调新论[J].图书馆建设, 2001, (2) .

[5]张慧湘.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观念功能的突破与创新[J].图书馆论坛, 2007, (3) .

地方史资料 篇7

古人云:“人不知古今, 牛马襟裾。知今而不知古, 谓之盲;知古而不知今, 谓之陆沉。”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其中渊源悠久的地方文献独树一帜, 有着较高的声誉。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发育程度、传统文化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 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地方文献资源。千百年来, 它以特殊的形式翔实、朴实、严谨地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全面的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丰富的内容。发挥了“鉴往开来、资治助教”的作用。“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见兴衰。”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史学、哲学、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地方文献资料具有弥坚的凝聚力、精神激励和整合创新的功能。它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 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培育和发展了中国的人文精神, 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思想源泉。

二 收集的性质

按照地方文献的界定和内涵, 地方文献是某地区 (行政区域范围) 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献。包括史料、人物、出版地等, 是整个文献的组成部分, 具有明显地方性、资料性。

三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范围类别

何谓“地方文献”?即“记载滇事之书”及“滇人著述之书”便是地方文献。一般来讲, 地方文献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记载关于某地的文献

第一, 纸质印刷型文献资料。是指有关论述中国某一个地区的过去和现在所有的文献。它是以纸质印刷型的方式为载体的记录形式。资料数量大, 内容丰富。这些文献类型比较多, 既有各种有关档案、图书、杂志、公报、报纸、旧方志、资料汇编、油印资料、会议资料、手稿、抄本、笔记、游记、回忆录、校刊、书信、简报、内部出版物、演讲稿、托片、电文、借条、会刊、文史资料、歌词、合同、调查报告及各种有关辞典、年鉴、书籍目录、提要、案例、索引、图集、画册、年表、丛书、类书、政书工具书等书面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记录着某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外事、社会、文化、人物、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即记载地方史事之书, 这类文献取决于著作内容的地方特点, 是图书馆收藏的主要文献资料类型。

第二, 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物所承载的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在全面开发利用云南地方文献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同时, 必须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必须说明它们涉及哪些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主体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 整理利用云南地方文献中涉及的非物质文化的信息和知识, 是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任务,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进一步解决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三十二届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总则第一条第一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以及具有历史资料价值或参考价值的活形态的知识及历史实物, 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遗闻轶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掌故、歌曲、谚语、方言、歇后语、各种采访笔录来的资料及生产技术、消费习惯、交际礼仪、节日庆典、宗教仪式、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手工技艺等。或通过历史文物、遗物、如石刻、民居、服饰、字画、玉器、碑刻、钱币、工艺品、迹址等实物资料。有些实物是独一无二的, 非常珍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物所承载的知识生长于民间, 繁荣于社会, 无论在价值上还是艺术形式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 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 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急剧变革,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的迅速推进把或隐或显地带有西方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现代化”商品、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在全球范围迅速扩散, 悄然而迅速地吞噬与置换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生活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方化的同质性。“世界图景”越来越明显而强烈地凸现出来, 多样性的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与考验!而事实是, 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民间文化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物的形式承载的。这些脆弱而活形态的知识也应成为图书馆收集和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云南地方志的书籍中就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我认为除了个别有关云南地域、民族、民俗和民歌等专著与文章外, 蕴藏云南人文民情与地方掌故的地方志相对集中地涉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整理云南地方志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文献信息资源收集与传播的图书馆,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图书馆不属于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 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图书馆以往主要关注的是纸质印刷型文献资料, 在收藏的资料库中保存着丰富的地方文献。这些地方文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就不足为怪了。作为具有保护文化遗产职能的图书馆, 应充分利用自身的馆藏优势, 对本地区地方文献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信息进行发掘、鉴定、保护及进一步研究。尤其关注本地区活态文化的收集、保存、整理, 启动特点文化专题的文献征集活动,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 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利用图书馆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资料的数字化存储、检索与在线传播。所以说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云南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利用云南地方文献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同时, 必须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 图像录音范围。如图片、照片、录音带、数码光盘、录像带、电视节目片等。它们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而形成的模拟型及数字型载体形态文献。这方面资料, 部门和众多公众媒体单位很多, 不能忽视。现在图片大量用于志书称“无言之史”并附加文字说明, 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地方人士著作

地方人士著作主要包括这个区域内或者是这个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科学家、政治家、志士、劳模、爱国人士、地方名流、实业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诗人和其他各种人物的资料记录等。包括:笔记、诗文集、日记、书札、回忆录、书画作品、传记资料等, 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弥补档案和报刊资料的不足。无论是地方人士著作还是地方人传记资料, 内容一定要具有地方特色, 即地方人士著述之书, 这类文献同时也取决于作者的籍贯。

3. 地方志

其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组织编纂的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并以本行政区域名称和志冠名的资料性文献, 包括省志、州 (市) 志、县 (市、区) 志。记述这一行政区域空间范围内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从自然到社会, 从政治到经济, 从历史到现实, 从人物到风貌, 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综录社会各方面的情况。直书其事, 开门见山, 资料翔实, 朴实严谨, 实事求是地记述事物的兴衰起伏, 发展变化过程, 寓是非褒贬于事实记述之中。记述而不义, 述而不作, 秉笔直书。“据事直书, 善否自见。”呈现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的资料来体现。无所不写, 无所不载的地方综合性著述。并按照自己独特、严谨的一套编纂体例和编纂方法, 通过编纂志书的专家、学者, 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从多方面收集和挖掘有价值的资料, 然后认真进行鉴别和考订。翔实、朴实的各类历史资料以及对编纂的历史、体例、方法等一系列理论研究以求实为荣, 治史的态度, 以史为鉴, 经世致用的精神全面辑存地方各类历史资料而编纂成地方文献。其资料内容广泛、丰富, 是当地历史与现状的“致用之书, 辅治之书”。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 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系一方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有“存史、资政、教化、科研”之功能。

4. 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是指本地区刻印或出版的文献。但收录时, 应该是涉及本地区或者是论述本地区出版物特色的文献。需注意的是, 外地区刻印或出版的涉及本地区或者是论述本地区的文献, 也要收集。地方出版物又有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出版物之分。如地方史志办公室、党史办公室、各种学生团体、高校、新闻媒体都定期或不定期地编纂出版地方文献资料。

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演变、文化发展客观过程的历史见证, 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层面, 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各民族地区古往今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演变、生产力水平、社会生活风貌及民间习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云南的魅力, 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之秀丽、气候之宜人、民族之众多, 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 真正的精神内核——滇云文化。它是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源泉。本文论述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意义、性质、范围、类别, 就是要说明地方文献资源的特点十分明显,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地方性 (地域性) , 二是资料性, 三是多样性, 四是原生性, 五是独特性。本文研究的视觉“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收集的范围类别, 就是要说明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生活在这块神奇的红土高原上的云南各少数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创造了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和灿烂的艺术文化。这些艺术文化涵盖了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丰富, 各具特色, 语言朴实真挚, 表现形式多样, 艺术风格独特, 原汁原味原生态。为我们留下无数辉煌的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四 结束语

云南虽地处边疆, 但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篇章, 堪称“诗卷帙 (zhi) 繁富, 插架缥湘”。云南各公共图书馆目前庋藏近二千余种、几十万册地方文献就是对卷帙繁富的滇云文献最好的诠释。

对于这些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著录与研究历代层不穷, 从未间断, 可谓:“学者辈出, 代有传人”。历代名贤、学者及藏书家们纷纷著录乡邦文献, 并编制出形式、内容各有侧重, 史料价值颇高的公、私藏家藏书目录及书“书录题解”。如此浩如烟海的滇云文化地方文献是研究、考查云南历史变迁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依据。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对云南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摘要:本文笔者凭借多年从事云南地方文献工作的实际经验, 对云南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的范围及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援引了大量翔实史料, 对云南地方文献的庋 (gui) 藏、收访、采集以及开发利用作出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地方文献,资料收集,地方文献收录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友仁、李怡苹.云南地方文献概说[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6.3

[2]彭斐章.中国文献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上、中、下) [M].北京:中华书局, 1984.1

[4]李小缘 (近人) .云南书目[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5]李怡苹.历代昆明地方文献述评[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5

地方史资料 篇8

1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展望

(1) 学科建设中各因素的现状

高等学校推进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已有几年的时间了, 通过几年来摸索实践和经验积累, 二级学院的发展理念已经从以专业建设为主的重心逐渐过渡到致力于学科建设;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从以教学为主转向注重科研工作, 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的层次和质量日渐提高, 教研结合, 教研相长, 已然拥有了一支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原有教研室的组织结构也逐渐向学科制改革推进, 一批学科带头人站在了学科发展的前沿。

(2) 学科发展的前景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 地方本科院校应紧跟当地经济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动态, 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目标定位。作为二级学院, 应加强学科建设和调整力度, 将有限的资源和财政投入集中强化特色重点学科的发展上来。

经历了前期学科建设的原始积累, 夯实了学科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学科制的启动, 重新调整了教师的组织结构, 以学科为基本单元, 使教师人人有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 形成以围绕学科的研究团体的科研创新、教学创新的组织框架, 使教学工作和科研相辅相成, 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 要突出发展重点学科, 并积极进行重点学科的基地建设, 寻求与企业的不同程度的合作, 一是拓展学生的实践环节以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是由学科带头人牵头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进行科研选题, 积极争取企业的科研投资, 使学科与企业协调发展, 以期达到科研和企业的高度融合。

2院系资料室在学科发展中的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完善和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建设也呈现出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除了传统的图书、期刊书籍等纸质文献, 还增加了电子出版物、光盘等其他载体的文献;不但建立了需要经费投入的各类前沿文献, 还注重收集整理了教学、科研等院系内部以及相关企业的的潜在信息资源。

(一) 文献资源建设

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 资料室要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和摸底分析。图书期刊在物理空间上是按图书分类排放的, 便于检索和查找, 可以保持原有状态。说到重新规划体系主要针对电子文献库而言, 资料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 在学科组成员的协助下建立多个学科的数据库, 由于学科间知识体系的相互交融, 图书期刊等的文献资源在各个数据库间也可以交叉重复统计。学科数据库建好后就可以进行相应文献按类别摸底盘查, 弄清外文资源、中文资源、报刊资源的数量和种类, 计算出不同学科的文献占总文献资源的比例, 综合分析文献资源的馆藏的质量和水平, 对于二级学院重点扶持的学科, 相应地要给予重点关注, 查找采集文献的缺陷和不足, 做到心中有数。二级学院资料室要定期和校图书馆沟通馆藏文献信息, 动态调整学科数据库, 给学科组成员特别是重点学科组提供优质全面的可用信息资源。

在现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 院系资料室要用发展的眼光制定藏书发展政策, 确定采集重点。在年度初始,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采集计划, 做好重点学科购置书刊文献资料的经费预算, 合理调配购置比例, 明确采集收藏范围和重点, 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着重考虑重点学科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团队的科研方向, 积极征求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建议, 围绕学科领域系统采集反映重点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的文献资源, 特别是一些连续出版物, 要尽量保持其完整性。

随着院校计算机局域网和数据库的引入, 使得读者通过局域网的网络终端很方便地进行检索和阅读网络出版物, 这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院系资料室经费不足的压力, 可以转而为学科发展重点购买相关的电子刊物、教学光盘、题库等等。资料室在资料费允许的条件下, 逐步建立为重点学科兼顾其他学科服务的文献布局。

(二) 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其他信息资源建设

(1) 建立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重点学科带头人的档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科研和专业成果是重要的学术资源, 建设完整的电子信息库, 为教学和科研起引导和示范作用, 是更好地构建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不能忽视的要素之一。科研方面包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情况、研究项目、发表论文及著作、研究报告等项内容, 教学方面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等教学资料。这些教师的档案材料通常是由教学管理部门收集和整理的, 要让这些沉睡的文献资源为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资料室要做的是把这些材料的电子版信息按学科进行细致的分类、统计和分析, 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资料展示给年轻教师, 并给予适当引导, 使年轻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尽快融入到学科发展中, 同时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

(2) 建立本院系历年毕业论文数据库。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教师学科教学水平的优劣, 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 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都会被体现出来。每年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都上交到教学管理部门存档, 存个三年五载就处理掉了,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学生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搜集资料到最后形成文本, 学生和指导老师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资料室可以分学科保存部分优秀毕业论文的电子版, 或刻成光盘储存起来, 建立论文题目、内容的索引, 定期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并在院系内部共享, 给后来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和与区域经济的不断融合, 作为专业文献资源阵地, 资料室要把合作企业纳入到自己的文献服务阵地当中, 加强与企业的信息沟通, 为他们提供学科发展动态;同时把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面临的问题及时发布到院系信息平台上, 为学科组提供选题材料, 为院系学科发展和区域经济搭建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徐涌金, 陈刚, 郑成林.试析转型期高校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16-18.

[2]袁琳.重点学科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76-77.

上一篇:研究与总结下一篇:房地产业现状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