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治疗进展

2024-10-12

偏头痛治疗进展(共12篇)

偏头痛治疗进展 篇1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女性多见,发作时疼痛剧烈,呈慢性反复发作性,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偏头痛相关治疗文献的查阅,对疾病的治疗进展进行归纳整理,使临床医师更多地了解疾病动态,对偏头痛的治疗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为更多的患者改善疾病症状,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偏头痛,预防,药物治疗

偏头痛(Migraine)作为内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社会医疗负担的增加,其中,有先兆的偏头痛更将导致患者心血管疾病及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甚至导致严重残疾[1]。有数据提示,每年大约有2.5% 的头痛患者发展为新发慢性偏头痛[2],其中约38%的慢性偏头痛患者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但实际只有3%~13%的患者接受了预防性治疗[3],许多患者仅仅依靠口服过量的非处方止痛药物。本文旨在通过对偏头痛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整理归纳,使广大偏头痛患者得到更为规范合理的治疗。

1发作期治疗

1.1药物治疗

1.1.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从而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最终阻碍前列腺素合成,起到抗炎、镇痛、退热等作用。对于急性偏头痛发作,阿司匹林1000mg,类似于舒马普坦50mg或100mg,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4]。右酮洛芬作为新一代的静脉非甾体抗炎药,Turkcuer等[5]的研究提示,静脉注射右酮洛芬50mg与对乙酰氨基酚1000mg可产生相同的疼痛缓解效果。

1.1.2麦角生物碱类(Ergot alkaloids):麦角碱类药物疗效相对确切,主要激动5-羟色胺1A受体,引起颅内血管收缩,改善脑血流量,缓解头痛症状。Tepper等[6]为评价MAP0004(一种新的口服吸入麦角碱类制剂)疗效,在对902名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结论提示药物对处于发作期的偏头痛患者或偏头痛发作8h后的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1.3曲坦类(Triptans):舒马曲坦是中至重度偏头痛急性发作常用药物,其普遍安全、耐受性良好。TEMPO研究[7]的结果提示:头痛发作后尽早(<1h)开始曲坦类药物摄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曲坦类药物新的给药方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及实践中,舒马曲坦离子电渗经皮系统,也被证实有效。

1.1.4止吐药(Antiemetic):临床上多用于胃肠道症状较为严重的急性偏头痛患者,Asadollahi等[8]在评估疗效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舒马普坦50mg联合异丙嗪25mg,比曲坦类单一药物治疗耐受性更好,可以提供更多的临床获益。止吐药物临床使用中,需同时注意其抗胆碱作用所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

1.1.5安眠药(Hypnotic):反复发作的偏头痛与睡眠、情感、心境障碍关系密切,在伴有相关障碍的偏头痛患者中可以考虑应用助眠类药物。在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静脉异丙酚(10mg每5~10min缓慢静推,最多80mg)被证实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措施[9]。

1.1.6腺苷受体拮抗剂(Adenosine receptor an-tagonist):咖啡因作为中枢腺苷受体拮抗剂,其常被作为复合制剂应用,Goldstein[10]在一项1555例重症偏头痛患者参与的研究中证实,乙酰水杨酸与咖啡因的复合制剂可有效改善头痛症状,同时复合制剂比布洛芬更快缓解疼痛。

1.2物理治疗冷疗法(Cold therapy)已被临床应用于偏头痛的自我治疗,Sprouse-Blum[11]对55 名偏头痛患者行颈部皮肤冰袋缠绕刺激治疗,最终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30min后,偏头痛程度得到明显改善,但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预防期治疗

2.1药物治疗

2.1.1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其主要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解除血管痉挛,氟桂利嗪的推荐剂量为5~10mg/d,氟桂利嗪10mg/d可有效减轻头痛程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前庭症状。

2.1.2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普萘洛尔(10~40mg,3次/d)被推荐用于偏头痛预防,作为目前国内预防偏头痛发作的一线治疗,其临床疗效相对确切,尤其适用于同时伴有心绞痛、高血压、特发性震颤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需注意β-阻滞剂所具有的行为副作用,如嗜睡、疲乏、抑郁、记忆障碍及幻觉等,同时应避免用于哮喘患者。

2.1.3抗惊厥药物(Anticonvulsant):抗惊厥药物被认为可能通过稳定离子通道、阻断谷氨酸介导的神经传递、降低神经元兴奋等机制,以达到预防偏头痛发作的目的,丙戊酸钠(400mg/d)、托吡酯(25~100mg/d)被推荐用于偏头痛预防。偏头痛发作2h内静脉注射丙戊酸钠400mg也可能是有效的治疗[12]。

2.1.4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阻断剂:CGRP是人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所发现的第一个活性多肽,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扩血管物质,其疗效与副作用正被逐渐认识。Dodick[13]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CGRP作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同时也证实了ly2951742(一种CGRP受体阻断剂)对偏头痛预防具有一定效果。

2.1.5蜂斗菜烯碱(Petasitenine):蜂斗菜是2012年美国神经科学学会(AAN)偏头痛预防指南的A级证据药物[14],作为蜂斗叶植物中纯化的提取物,其疗效及推荐等级超过了很多常用处方药,Gross-man等[15]的研究中,使用蜂斗菜(50~75mg,2 次/d)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较基线减少60%。但实际临床应用中,蜂斗菜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较为困难,国内相关应用经验较少。

2.2外科治疗

2.2.1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A型肉毒毒素是厌氧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已被临床应用于多系统疾病。一项术后随访的研究提示,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可以减少偏头痛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并使29% 的患者彻底消除偏头痛[16]。肉毒毒素被认为是偏头痛药物过度使用人群的一个新的选择。

2.2.2手术治疗:Guyuron[17]的研究提示,对双颞侧偏头痛患者行神经切断术、三叉神经颧颞支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有先兆的偏头痛发作密切相关,对该患者人群行介入封堵术,可以使部分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2.3针灸治疗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内伤头痛的一种,针灸治疗偏头痛已有很长的历史,在选穴和刺激方法上已经摸索了一定经验,但疗效研究的结果却存在分歧。针灸联合萘普生治疗的研究中,针灸被认为适用于月经相关偏头痛的预防[18]。但针灸对偏头痛的预防治疗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4其他治疗

2.4.1电刺激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枕神经刺激(ONS)作为近年来偏头痛治疗的新兴技术,已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Misra[19]在对51例患者行rTMS治疗后发现,其中50例(98%)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减少50%,且头痛严重程度、功能性残疾情况明显改善。ON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慢性偏头痛的预防治疗措施。

2.4.2行为治疗:生理性松弛疗法、气功、太极拳是常用的行为治疗。Bhombal对90例患者予以行为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偏头痛的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20]。行为疗法可能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偏头痛预防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对引起头痛的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同时通过合理的治疗措施,达到减轻发作严重程度、减少持续时间,预防再次复发的治疗目的。目前,针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主要推荐非甾体类抗炎药、麦角类和曲坦类药物;针对偏头痛的预防,目前以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证据相对较多;对难治性偏头痛患者,外科治疗也被作为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

近年来,偏头痛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新药层出不穷,新的给药方式被证实有效,物理及外科治疗手段也已得到初步认可,但更可靠的证据积累还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新药物的安全性、新治疗手段的长期有效性也有待时间的验证,因此,在偏头痛研究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偏头痛治疗进展 篇2

(一)常用药物

1.麦角胺制剂 麦角胺咖啡因、酒石酸麦角胺注射液。

2.镇静止痛剂 地西泮。

3.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吲哚美辛。

4.5-HT受体激动剂 舒马曲坦、佐米格、苯噻啶、甲基麦角酰胺。

5.激素 泼尼松、德沙美松。

6.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

7.抗惊厥药物 丙戊酸钠、苯妥英钠。

8.钙拮抗剂 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9.抗抑郁药物 氟西汀、阿米替林、黛安神。

10.镁制剂 硫酸镁。

11.多巴胺拮抗剂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12.麻醉剂 利多卡因、哌替定。

(二)治疗药物的选择

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止痛药:轻、中度偏头痛者可用各类止痛剂如APC、去痛片(索密痛)、撕烈痛、安乃近、布洛芬、萘普生等。一般止痛效果较好,但发作频繁者经常服用上述药物其效果会越来越差。

(2)麦角胺制剂:重症者可用5-HT受体调节剂,最常用的是麦角胺制剂,是一种较强的血管收缩剂。临床常用的麦角胺咖啡因1~2片(每片中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于头痛发作先兆期或早期口服;如头痛不止,每隔0.5h可再服1片,但每日不超过3片,每周总量不超过10片。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可用酒石酸麦角胺肌注,每次0.5~1mg,冠心病、妊娠者禁用。使用此药注意事项:①本药须趁早服用,若等头痛剧烈并伴呕吐时则已无法服药;②有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胸闷、腹痛等不良反应。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副作用是肢体的坏疽;③明显高血压、冠心病、肝肾疾患、妊娠、周围血管病、年龄大于60岁、消化性溃疡等忌用;④长期应用者突然停经,会出现剧烈的反跳性头痛。

(3)舒马曲普坦(sumatriptan,Imigran英明格):为一具有高度选择性的5-HT1D受体活动剂,对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能取得迅速的满意效果。口服后约30min或皮下注射后10~15min起效。100mg/片,发作先兆时服用1片,4h后复发者,可重复服用1片,每日总剂量不超过3片。有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者可用舒马曲普坦6mg皮下注射。其注意事项:①曾有心肌硬死、心绞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者禁用。65岁以上患者暂不推荐使用。②药片应整片吞服,本药注射剂不可静脉注射给药。③勿与麦角胺制剂同时使用,使用麦角胺制剂24h后才可使用本药,使用本药后6h才可使用麦角胺制剂。

④不良反应有暂时性注射部位疼痛,偶见麻刺感、发热、面红、头晕,偶有疲倦和嗜睡,个别会出现恶心、呕吐,血压间歇性升高,肝功能轻度异常。

(4)佐米曲普坦(zolmitriptan,zomig佐米格):为一具有高度选择性的5-HT1B/1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发作的推荐剂量为2.5mg口服,服药1h内效果最明显。如果24h内症状持续或复发,再次服药仍有效。再次服药最少相隔2h,可用5mg剂量。但24h内服用总量不超过15mg。不作为偏头痛的预防性药物。注意事项基本同舒马曲普坦。

(5)激素:对持续较长时间的所谓偏头痛持续状态,可应用泼尼松每日30~40mg,或德沙美松每日肌注8~16mg,连用3d。德沙美松20mg缓慢静脉注射,1h内症状缓解率为72%。还有人建议激素与麦角胺咖啡因合用效果将更好。

(6)多巴胺能拮抗剂:以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为常用,10mg肌注。此药本身不能减轻疼痛,但却增强止痛剂和镇静剂的效果。

(7)利多卡因:偏头痛发作时,使用2%的`利多卡因1ml,滴入头痛侧鼻孔,可使头痛缓解。

(8)硫必利(泰必利):是一种神经精神安定剂,有抗多巴胺能的活性,能解除各种疼痛症状。用法100mg,3/d。

2.偏头痛频繁发作的预防和治疗 若患者每月发作2次以上,就需要用预防性药物治疗。

(1)5-HT受体拮抗剂:甲基麦角酰胺(methysergide)是预防偏头痛最有效的药物。此药长期服用后有腹膜后纤维化、肺和胸膜纤维化,故国内不用。苯噻啶,剂量由小渐增,第1周临睡前0.5mg,以后每5d增加0.5mg,逐渐增至为1mg,3/d。每日最大剂量为6mg,连续服药不超过6个月。不良反应为嗜睡、食欲亢进、体重增加。

(2)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propranolol)40~80mg/d,分4次服用。对于窦性惊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休克、哮喘等病人禁用。不良反应有乏力、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应予注意。不适用于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3)抗抑郁剂:阿米替林25mg/d口服,逐渐增至150mg/d。其他还可用多塞平(50~75mg/d)、马普替林、氟西汀等。最近应用较多的是新型抗抑郁药黛安神,为三氟噻吨(flupentixol)与四甲蒽丙胺(melitracen)的合剂,每天2片,早晨1次顿服或早晨及中午各1片。注意事项:①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恢复早期、束支传导阻滞、未经治疗的窄角性青光眼等禁用。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②为避免影响睡眠,每天最后一次用药不应晚于下午4点。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导致高血压现象。④少数的不良反应为轻微口干;夜间服用可能影响睡眠;较大剂量治疗时,偶可出现不安或轻微震颤。

(4)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每日剂量为1 200mg,分2次服用,维持血浆水平在700μg/L左右,维持3~12个月。其他还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5)钙拮抗剂:氟桂利嗪(西比灵)5~10mg每晚1次,如在治疗2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应停用。维持治疗时,5mg每晚1次,每周给药5d,治疗6个月后也应停药。注意事项:①有抑郁症病史、帕金森病或其他锥体外系疾病的患者禁用。②不良反应有困倦和疲惫,体重增加,长期用时偶见抑郁症,老年人较易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其他少见的有胃痛、失眠、焦虑、溢乳、肌肉疼痛及皮疹。

(6)镁制剂:33%硫酸镁5ml,3/d。可能与补镁后使5-HT、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等有关。

(7)银杏制剂:如达钠康,发作时即刻服用6片(240mg)或6ml,第二日2片或2ml,2/d,疗程1个月。对偏头痛效果较好。

(8)川芎素片:50~100mg,3/d。具有镇痛、抗血小板聚集、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

3.月经期偏头痛的防治 目前,临床常用的预防偏头痛药物对于月经期偏头痛无效或疗效较低。甲基睾丸素每次5~100mg,3/d,或丙酸睾丸素25mg,每日或隔日肌注1次,连用7~10d左右有较好的效果。还有人用利尿剂治疗月经期偏头痛。于月经来潮前3d,每日给双氢克尿噻50mg,共5d。此法疗程短、副作用小,有较好的效果,但应注意防止低血钾。

参 考 文 献

[1] 于秀娟,赵英,偏头痛的临床药物治疗。中国社区医师 第11期。

怎样治疗偏头痛 篇3

偏头痛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数人认为该病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此外,偏头痛的发生还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气候骤变、强光刺激、喜食甜食或咸食以及过量饮酒等因素有关。

偏头痛虽不算什么大病,但它可使患者倍受痛苦和煎熬。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可将偏头痛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不伴有先兆的偏头痛:此种类型的偏头痛,又叫普通型偏头痛。患者在发病时可直接出现搏动性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或畏光等症状。多数患者的头痛位于单侧,也有少数患者的头痛位于双侧。这种头痛有时可放射至患者的颈部及肩部。患者的头痛症状一般可持续4—72个小时。

◆伴有先兆的偏头痛:此种类型的偏头痛,又叫典型偏头痛。患者一般在发病前会出现畏光、眼前闪光,继而出现视野缺损、偏盲或短暂失明等先兆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半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言语障碍等情况。先兆症状一般会持续5—20分钟。然后,患者便可出现一侧搏动性头痛。随着头痛程度的逐渐加剧,患者会自觉整个头部呈钻凿样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情况。

偏头痛是一种顽固性疾病。患者在发病时可采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少数发作频繁、症状严重、且在急性发作期使用药物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那么,应怎样治疗偏头痛呢?

对急性期的患者要用药对症治疗,其目的主要是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患者一般可根据头痛的程度分别选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①止痛药:该药适用于轻度偏头痛患者。常用的该类药物有去痛片等;②镇静剂:该药适用于中度偏头痛患者。常用的该类药物有安定等;③麻醉药:该药适用于重度偏头痛患者。常用的该类药物有强痛定等。

中西医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 篇4

1 中医方面偏头痛研究现状

1.1 偏头痛中医发病机制

偏头痛病因未明, 从古至今, 许多中医家认为偏头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 从而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 风袭脑络、痰浊阻络、瘀血阻络以致头风。另有中医家认为头之两侧为足少阳胆经循行之处, 肝胆互为表里, 故偏头痛与肝关系密切, 肝郁化火, 肝肾阴亏, 肝阳上亢均可上扰清窍以致头风[3]。

1.2 偏头痛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传统中医将偏头痛分为痰瘀阻络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亏型及气血亏虚型。头痛昏蒙或刺痛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 痰多, 或舌质紫, 苔薄白, 脉涩者为痰瘀阻络型;头痛昏胀而眩, 心烦易怒, 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 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耳鸣, 视物模糊, 腰膝酸软, 无心烦热, 舌红少苔, 脉弦细者为肝肾阴亏型;头痛绵绵, 时时昏晕, 心悸失眠, 面色少华, 神倦乏力, 遇劳加重,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者为气血亏虚型。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白文[4]对31例痰瘀阻络型患者给予通络定痛汤加减:川芎、赤芍、桃仁、白芷、红花、茯苓、白蒺藜、何首乌、蝉蜕、地龙、甘草、法半夏、丹参、白芍等, 有效率达93.55%;对23例肝阳上亢型患者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川牛膝、钩藤、石决明、地龙、栀子、益母草、桑寄生、白蒺藜、白芍、甘草、首乌、蝉蜕、地龙、葛根、丹参等, 有效率达95.65%;对24例肝肾阴亏型患者给予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杭菊花、生地黄、茯苓、牡丹皮、山茱萸、淮山药、泽泻、白蒺藜、首乌、蝉蜕、地龙等, 有效率达95.83%;对22例气血亏虚型患者给予人参养荣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白蒺藜、甘草、首乌、蝉蜕、地龙等, 有效率达90.92%, 偏头痛病人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显著。

1.3 偏头痛中医辨病随证加减

偏头痛患者头痛位置不一, 伴随症状不同, 许多中医家根据偏头痛的证型给予相应的方药, 再根据不同的伴随症状予以方药加减, 高萍[5]予以偏头痛患者祛风通络汤, 痛在巅顶加藁本, 痛在前额加细辛、荆芥, 头痛剧烈不能耐受加水蛭、僵蚕, 伴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 伴耳鸣者加珍珠母, 伴失眠心烦者加炒枣仁、五味子, 伴头晕者加天麻, 血压偏高者加天麻、钩藤, 伴口干者加玄参、生地,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德明[6]以顺其和中汤为主方:黄芪、党参、白术、白芍、当归、陈皮、柴胡、升麻、蔓荆子、川芎、细辛、甘草, 伴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 伴阳亢者加钩藤、石决明, 伴失眠者加茯神、远志,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毛滨[7]根据经络循行部位选用适当的引经药, 可以提高疗效: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葛根;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少阳头痛选用柴胡、川芎;厥阴头痛选用藁本、吴茱萸;太阴头痛选苍术;少阴头痛选细辛, 疗效显著。

2 西医方面偏头痛研究现状

2.1 偏头痛西医发病机制

偏头痛发病原因和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认为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 与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饮食不当、睡眠障碍、精神刺激及气候等因素有关; (2) 血管源学说, 颅内血管收缩功能失调引起偏头痛先兆症状, 随后导致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搏动性头痛; (3)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头痛发作期脑血管壁三叉神经末梢释放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CRP) 越多, 头痛强度越强, 还与5-羟色胺 (5-HT) 、去甲肾上腺素、缓激肽、前列腺素E及内源性阿片样等物质有关, 当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及内源性镇痛系统功能异常时, 即可诱发偏头痛的发作[8,9,10]。另有研究认为皮层扩散抑制是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之一, 其特点为皮层稳态电位的漂移、钾离子、一氧化氮和谷氨酸的短暂性增加和短暂性的皮层血流增加, 接着出现短暂性的血流减少[1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存在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可能通过调节蛋白激酶、谷氨酸能神经传导、神经源性炎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V1等表达及活化以及下行易化系统功能等途径参与偏头痛发病过程[12]。

2.2 偏头痛的西医疗法

偏头痛治疗目的是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和预防复发。治疗又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2.2.1 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

偏头痛发作时于安静环境中休息, 避免吹风受寒, 头部可进行适当的手法按摩等;平时生活中注意避免易于诱发偏头痛的各种因素:忌食冷饮及含酪胺的食物, 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情绪激动, 戒烟戒酒等。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能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偏头痛疗效评分, 近期疗效与药物组相似;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13]。

2.2.2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治疗可以选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和舒马曲坦等曲坦类药物止痛, 这类药物越早使用疗效越好, 至疼痛完全缓解后停药, 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及曲坦类药物之前建议口服甲氧氯普胺或者多潘立酮止吐。偏头痛持续状态可用类固醇或者二氢麦角胺治疗。

偏头痛缓解期为预防其再次发作, 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药物: (1) 氟桂利嗪属长效钙通道阻断剂, 一方面它可以缓解血管痉挛, 有效缓解颅外血管过度搏动, 从而达到止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耳蜗小动脉血流量, 改善前庭器官循环, 纠正脑缺血、缺氧状态。研究发现氟桂利嗪口服能有效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 减轻偏头痛发作时头痛程度、缩短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减少或者减轻伴随症状的发生[14]; (2) 普萘洛尔属β-受体阻滞剂, 广泛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已有研究表明, 它能选择性的和β-受体结合, 从而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拟肾上腺素药与受体结合而产生效应, 能降低交感神经功能及调节血小板聚集能力, 降低血小板黏附聚集和5-HT的再摄取, 可能通过阻止血管扩张、稳定细胞膜和增加阻止供氧来预防偏头痛; (3) 托吡酯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 冯龚[15]发现托吡酯可以拮抗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 活性, 同时增强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活性, 从而降低偏头痛患者的脑兴奋性, 达到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作用。 (4) Chayasirisobhon等[16]通过实验证明复合抗氧化剂对应用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及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治疗无效的偏头痛患者有效, 用药3个月后患者偏头痛致残评定量表、头痛发作频率、平均头痛程度均较前显著下降; (5) 研究表明[17], 进入青春期后, 女性出现的偏头痛症状可能和孕激素和雌性激素有关, 雌激素的水平出现减降的状况就会导致女性偏头痛的出现, 如果能够及时的对体内的雌激素进行合理的补充, 就能对偏头痛的出现起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作用; (6) 王小强等[18]经过临床试验发现阿米替林在伴有抑郁和 (或) 焦虑状态的偏头痛治疗中效果明显优于不伴有抑郁和 (焦虑) 状态的偏头痛, 因为阿米替林一方面本身具有镇痛作用, 另一方面它能减轻偏头痛伴有的抑郁和 (或) 焦虑状态, 减轻了患者的恶劣心境, 消除了偏头痛的病因和影响因素之一。

3 小结

偏头痛严重损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对于它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 近年来偏头痛患者对于药物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 常导致药物依赖性头痛, 加重原来的病情, 使病情复杂化, 因此迫切需要探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并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治疗偏头痛各有所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关于偏头痛的研究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摘要:偏头痛位列四大慢性致残疾病之一,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因此偏头痛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偏头痛的治疗目的是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和预防复发。中西医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各有所长, 本文分别从中西医发病机制及各自治疗方法及代表药物进行综述, 旨在为偏头痛研究者及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处理措施。

偏头痛自我治疗方法 篇5

大家也许知道天麻是一味药材,并且对头痛有很好的疗效,现代许多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都有天麻的成分。我们也可以自己买来天麻,做一些汤药。

精油疗法:

1. 用冷敷法:在盆中注入适量冷水或冰水,放入玫瑰精油,将毛巾放入水中浸湿后扭干,敷于额头,重复10-15分钟即可。

2. 熏衣草1滴,薄荷1滴 加入5ML基础油中,按摩太阳穴和额头。也可以该配方用熏灯法将香气吸入。

瑜伽疗法:

偏头痛药物治疗研究 篇6

【关键词】偏头痛治疗药物选择

【中图分类号】S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89-01

偏头痛(migam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常伴恶心、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并有家族史。

1、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1)止痛药:轻、中度偏头痛者可用各类止痛剂如APC、去痛片(索密痛)、撒烈痛、安乃近、布洛芬、萘普生等。一般止痛效果较好,但发作频繁者经常眼用上述药物其效果会越来越差。

(2)麦角胺制剂:重症者可用5-HT受体调节剂,最常用的是麦角胺制剂,是—种较强的血管收缩剂。临床常用的麦角胺咖啡因1~2片(每片中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于头痛发作先兆期或早期口服;如头痛不止,每隔O.5h可再服1片,但每日不超过3片,每周总量不超过10片。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可用酒石酸麦角胺肌注,每次0.5~1mg,冠心病、妊娠者禁用。使用此药注意事项:①本药须趁早服用,若等头痛剧烈并伴呕吐时则已无法服药;②有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胸闷、腹痛等不良反应。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副作用是肢体的坏疽;③明显高血压、冠心病、肝肾疾患、妊娠、周围血管病、年龄大于60岁、消化性溃疡等忌用;④长期应用者突然停药,会出现剧烈的反跳性头痛。

(3)舒马曲普坦(sumatriptan,Imigran英明格):为一具有高度选择性的5-HTD受体激动剂,对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能取得迅速的满意效果。口服后约30mm或皮下注射后10~15min起效。100mg/片,发作先兆时服用1片,4h后复发者,可重复服用1片,每日总剂量不超过3片。有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者可用舒马曲普坦6mg皮下注射。其注意事项:①曾有心肌梗死、心绞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者禁用。65岁以上患者暂不推荐使用。②药片应整片吞服,本药注射剂不可静脉注射给药。③勿与麦角胺制剂同时使用,使用麦角胺制剂24h后才可使用本药,使用本药后6h才可使用麦角胺制剂。④不良反应有暂时性注射部位疼痛,偶见麻刺感、发热、面红、头晕,偶有疲倦和嗜睡,个别会出现恶心、呕吐,血压间歇性升高,肝功能轻度异常。

(4)佐米曲普坦(zolmitriptan,zomig佐米格):为一具有高度选择l生的5-HTlwl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发作的推荐剂量为2.5mg口服,服药1h内效果最明显。如果24h内症状持续或复发,再次服药仍有效。再次服药最少相隔2h,可用5mg剂量。但24h内服用总量不超过15mg。不作为偏头痛的预防性药物。注意事项基本同舒马曲普坦。

(5)激素:对持续较长时间的所谓偏头痛持续状态,可应用泼尼松每日30~40mg,或地塞米松每日肌注8~16mg,连用3d。地塞米松20mg缓慢静脉注射,1h内症状缓解率为72%。还有人建议激素与麦角胺咖啡因合用效果将更好。

(6)多巴胺能拮抗剂:以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为常用,10mg肌注。此药本身不能减轻疼痛,但却增强止痛剂和镇静剂的效果。

(7)利多卡因:偏头痛发作时,使用2%的利多卡因1ml,滴入头痛侧鼻孔,可使头痛缓解。

(8)硫必利(泰必利):是一种神经精神安定剂,有抗多巴胺能的活性,能解除各种疼痛症状。用法100mg,3/d。

2、偏头痛频繁发作的预防和治疗

若患者每月发作2次以上,就需要用预防性药物治疗。

(1)5-HT受体拮抗剂:甲基麦角酰胺(methysergide)是预防偏头痛最有效的药物。此药长期服用后有腹膜后纤维化、肺和胸膜纤维化,故国内不用。苯噻啶,剂量由小渐增,第1周临睡前0.5mg,以后每5d增加O.5mg,逐渐增至为lmg3/d。每日最大剂量为6mg,连续服药不超过6个月。不良反应为嗜睡、食欲亢进、体重增加。

(2)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propranolol)40~80mg/d,分4次服用。对于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休克、哮喘等病人禁用。不良反应有乏力、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应予注意。不适用于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3)抗抑郁剂:阿米替林25mg/d口服,逐渐增至150mg/d。其他还可用多塞平(50~75mg/d)、马普替林、氟西汀等。最近应用较多的是新型抗抑郁药黛安神,为三氟噻嗪(flupentixol)与四甲蒽丙胺(melitracen)的合剂,每天2片,早晨1次顿服或早晨及中午各1片。注意事项:①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恢复早期、束支传导阻滞、未经治疗的窄角性青光眼等禁用。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②为避免影响睡眠,每天最后一次服药不应晚于下午4点。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导致高血压危象。④少数的不良反应为轻微口干;夜间服用可能影响睡眠;较大剂量治疗时,偶可出现不安或轻微震颤。

(4)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每日剂量为1200rag,分2次眼用,维持血浆水平在700μg/L左右,维持3~12个月。其他还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5)钙拮抗剂:氟桂利嗪(西比灵)5~10mg每晚1次,如在治疗2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应停用。维持治疗时,5mg每晚1次,每周给药5d,治疗6个月后也应停药。注意事项:①有抑郁症病史、帕金森病或其他锥体外系疾病的患者禁用。②不良反应有困倦和疲惫,体重增加,长期用时偶见抑郁症,老年人较易发生锥体外系症状,其他少见的有胃痛、失眠、焦虑、溢乳、肌肉疼痛及皮疹。

(6)鎂制剂:33%硫酸镁5ml。3/d。可能与补镁后使5-HT、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等有关。

(7)银杏制剂:如达纳康,发作时即刻服用6片(240rag)或6ml,第二日2片或2ml,2/d,疗程1个月。对偏头痛效果较好。

(8)川芎素片:50~100mg,3/d。具有镇痛、抗血小板聚集、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

3、月经期偏头痛的防治

偏头痛治疗进展 篇7

1 风池穴治疗偏头痛临床应用

1.1 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的即刻镇痛效应及远期疗效都十分显著。张博、董微[4]采用风池穴深刺为主, 针尖向对侧目内眦直刺1.5寸, 行捻转平补平泻法, 以出现向对侧太阳穴放射的针感为佳, 总有效率为93.3%, 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 (80.0%) 及尼莫地平药物组 (73.3%) 。深刺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无论与治疗前或其他两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翟佳丽、李庆杰[5]采用温通针法针刺风池、足三里穴, 促使针感传至病所, 产生热感, 总有效率达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 (85.0%) 。周毅[6]采用温通针法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偏头痛, 总有效率为96.28%, 显著高于普通针刺组 (89.29%) , 且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明显改善,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组 (P<0.05) 。梁日楚[7]取双侧风池、天柱、完骨为主穴, 以风池穴向喉结方向进针1~1.2寸, 采用小幅度 (<90°) 、高频率 (>120转/min) 的捻转补法治疗偏头痛, 总有效率为97.5%, 显著高于中药对照组 (67.5%) 。郑盛惠等[8]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治疗组患者取风池、翳风、阳陵泉、外关穴, 采用赤凤迎源针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7%。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积分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TCD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慢, 且治疗后两组患者ACA、MCA、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郑盛惠等[9]重复上述操作, 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ET下降及NO上升情况均较明显, 且治疗组患者ET、NO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针刺可减慢颅内血流速度, 改善脑内物质代谢。李书霖[10]取风池、百会、太阳、印堂为主穴治疗偏头痛, 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 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 (78.75%) 。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指数均降低, 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1.2 电针疗法

电针通过电与针刺的双重刺激, 可加强镇痛效果。荆燕俊[11]选取风池、风池旁阿是穴, 采用电针治疗30例偏头痛, 总有效率为97%。艾民等[12]取双侧风池、太阳穴, 得气后以电针刺激治疗偏头痛, 总有效率为85.71%, 与药物对照组 (66.67%)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电针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支减少数目及脑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艾民[13]选取41例患者重复上述操作,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5-H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 , 且治疗组患者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显著 (P<0.05) , 表明针刺可通过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及脑血流速度而止痛。钟广伟等[14]取风池、太冲、阳陵泉、曲泉穴, 得气后电针刺激治疗偏头痛, 治疗组患者针刺后即刻止痛疗效、3个月及6个月后疗效均优于西比灵对照组, 提示针刺对偏头痛发作尚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且镇痛疗效稳定。郑晖等[15]取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四穴作为少阳经穴组, 以韩氏电针治疗仪治疗偏头痛, 同时选取4个非经非穴作为对照组, 结果少阳经穴组患者的头痛天数、头痛次数、VAS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非经非穴组 (P<0.05) 。

1.3 艾灸疗法

艾灸有“温”“通”“补”的功效, 其可通畅血气、加速血行、通络止痛。蒲红春、刘本立[16]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患者取双侧风池、太阳、膈俞穴, 采用常规针刺, 治疗组患者选穴、操作同对照组, 留针期间采用针柄裹2cm长艾条, 点燃艾灸。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为86.67%,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何学文[17]在口服西比灵的基础上加用艾条悬起灸风池、百会、阿是穴治疗偏头痛, 总有效率为94.7%, 显著优于西比灵对照组 (79.0%) 。

1.4 水针疗法

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药物对穴位有长效刺激作用。彭根兴[18]选取病侧风池穴, 以直刺、朝百会、朝哑门、朝角孙四个方向得气回抽无血后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和醋酸泼尼松龙混合液2mL, 结果显示即刻镇痛有效率达94.3%, 显著优于药物对照组 (74.5%) 。水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 (P<0.05) 。杨佃会等[19]采集患者耳背静脉血, 然后于风池穴每穴注入1~1.5mL, 阳陵泉每穴注入2mL左右, 配合耳穴点刺治疗偏头痛, 其发作期有效率为87.5%, 缓解期有效率为86.7%。杨佃会[20]联合他人在两地三院各选30例患者, 重复上述操作, 其有效率分别为93.3%、90.0%、93.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7) , 三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均P<0.05) 。刘桂[21]取风池、太阳、率谷、合谷、列缺穴, 采用天麻素每次每穴注射0.2mL治疗偏头痛60例, 总有效率为90.0%。姜进平等[22]取单侧风池、阳辅、外关为主穴, 辨证配穴治疗偏头痛, 每穴注入维生素B12和野木瓜注射液各1mL, 总有效率为93.33%, 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 (73.33%) 。针刺治疗组患者MCA、ACA、PCA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5 埋线疗法

羊肠线埋于腧穴内, 其产生的刺激信息经脉络传入体内, 能调整机体功能而止痛。王恩忠、卢岩[23]取双侧风池、太阳、外关、合谷及百会穴为主穴, 辨证加减, 采用羊肠线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 有效率为93.3%, 与药物对照组 (8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针刺治疗组患者P物质水平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耿丹等[24]取风池、外关、阳陵泉、合谷、阿是穴, 常规消毒后羊肠线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40例, 总有效率达87.5%。

1.6 刺血疗法

《素问·针解篇》曰:“苑陈则除之者, 出恶血也”, 刺血使瘀血外泄, 脉络畅通, 气血通行, 疼痛解除。黎崖冰[25]将1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治疗组患者取患侧风池、太阳、百会、阳陵泉穴, 三棱针刺血, 每穴每次8~10滴, 对照组患者采用麦角胺咖啡因治疗。两组患者首次针刺后30min、1个月后、6个月后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TCD显示刺血后各组患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0.05) 。董晗、谷峰[26]在口服麦角胺咖啡因的基础上取患侧风池、太阳、百会、阳陵泉三棱针点刺治疗偏头痛, 针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 (97.50%) 与药物对照组 (90.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赵红心等[27]以口服尼莫地平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风池、率谷、本神穴梅花针叩刺治疗, 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及TCD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1.7 针刀疗法

小针刀是联合手术松解与针刺治疗的方法, 针刺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达“通则不痛”之功效;手术松解可缓解神经压迫, 使“松则不痛”。谢奕彬等[28]取风池穴, 以针刀松解治疗偏头痛53例, 1~2周治疗1次, 治疗1~3次, 总愈显率达88.7%。

1.8 推拿疗法

推拿能放松肌肉, 加速血液运行, 缓解肌肉痉挛。钱雪峰[29]以推拿法治疗颈性偏头痛180例, 除在患者头项部常规按、揉、拿之外, 重点按揉、点压风池穴,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180例患者中治愈171例, 显效8例, 有效1例, 总有效率为100%。

1.9 综合疗法

临床采用两种或多种疗法配合使用可提高临床疗效。燕军等[30]采用风池、三阳络穴常规羊肠线穴位埋线, 配合四神聪、太阳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偏头痛, 总有效率为92.5%, 显著高于药物对照组 (7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比较差异显著 (均P<0.05) , 且针刺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药物对照组 (P<0.05) 。金城钟、郎伯旭[31]采用风池、太阳、率谷穴穴位埋线, 配合京骨、束骨、足临泣、太冲、三阳络穴远道刺治疗偏头痛, 总有效率达96.8%, 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 (83.9%) 。

2 结语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严重头痛为主症的慢性疾病。《资生经》曰:“风池疗脑痛”, 近年来以风池穴为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数量较多, 视觉模拟评分法、头痛强度积分、脑动脉血流测定、神经递质含量测定等指标的应用使研究日趋规范。调查结果显示, 临床上以风池穴为主联合多种手段治疗偏头痛的效果皆显著, 但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较少, 且目前对该病的诊疗标准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远期疗效观察报道亦不多, 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在风池穴治疗偏头痛研究方面, 扩大研究范围、规范诊断标准、明确作用机理应是日后的主要方向。

摘要:通过查阅近五年内使用针刺、艾灸、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小针刀、推拿等方法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 归纳单用风池穴或辨证配合风池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目前选取风池穴治疗偏头痛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其具体临床操作以针刺为主, 同时配合电针、耳穴、穴位注射等方法, 疗效确切,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篇8

1 发病机制

关于偏头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展, 发病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研究。陈明波等[2]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5种原因。

1.1 血管源学说

该学说认为颅内血管收缩, 局部灌注不足, 引起先兆症状, 激发颅外血管扩张, 血管活性多肽激增继而诱发头痛。通过研究, 以下3种现象佐证上述假说。 (1) 应用血管扩张剂可明显缓解或终止偏头痛患者的先兆症状; (2) 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特点具有搏动性, 这一点与血管的搏动是一致的; (3) 颈部或头部压力感受器在受到按压或应用血管收缩剂可缓解偏头痛。

1.2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国外有学者发现三叉神经在偏头痛的痛觉传导中起着关键的作用。Moskowitz教授1984年发现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后会导致硬膜内外血管产生无菌性炎性反应, 认为三叉神经传出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作用于颅内外血管引起血管扩张及头痛。

1.3 神经源学说

该学说中较为重要的假说有神经递质假说和皮层扩布性抑制 (CSD) 学说。CSD是指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层后产生的由刺激部位向周围脑组织弥漫性扩步的皮层电活动抑制, 这种方式与偏头痛的先兆发生机制类似, Leao和Russell等学者的相关研究验证了上述观点[3,4]。另有神经递质学说主要观点是关于5-羟色胺 (5-HT) 作用的阐述。此学说认为5-HT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很密切的联系。5-HT的水平会随着偏头痛的发生而降低。

1.4 生化因素

普遍认为一氧化氮 (NO) 、镁 (Mg2+) 、多巴胺、Gi蛋白等4种物质在偏头痛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NO是最强的血管扩张剂之一, NO参与神经源性炎性反应中神经纤维上的血浆蛋白外漏, 增加Ca内流及NO合成酶的活性, 介导组织损伤, 诱发偏头痛; (2) Mg的缺乏导致线粒体神经激活不稳定和氧化磷酸化异常, 增加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极易触发形成CSD, 促使偏头痛发作; (3) 多巴胺受体基因变异已被证实是某些偏头痛发作的原因[5]。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偏头痛; (4) Gi蛋白在痛觉发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已被证实。国外学者研究证明Gi蛋白功能低下为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发作的重要原因[6]。

1.5 遗传因素

偏头痛具有典型的家族遗传表现。多巴胺B-羟化酶 (DBH) 基因与某些典型偏头痛易感性具有基因等位效应。FHM基因位点已被确定, 而其他类型的偏头痛相关基因位点尚未明确, 提示偏头痛可能是多基因疾病[7]。

2 临床表现

偏头痛发作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 但4期不一定同时出现。也有混合性的偏头痛发作。

2.1 前驱期

偏头痛发作前伴随的身体感官异常及食欲、活动、精神状态的改变等不适症状。

2.2 先兆期

先兆期通常持续5~30min, ≤60min。主要出现感觉、视觉或语言性功能异常。其中以视觉异常最常见, 典型的表现是视野内出现闪光性暗点。其次是感觉异常, 以面部和上肢的针刺感、麻木感等为主。最少见的先兆症状是语言功能障碍。

2.3 头痛期

多数偏头痛以单侧为主, 间歇左右交替发作, 约一半患者可为双侧发病。偏头痛部位依次为颞部、前额、枕部、枕下部。偏头痛发作多以中重度为主, 具有明显搏动性, 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偏头痛发作时, 患者可有明显的感知觉异常, 较多表现为对光、声及气味等敏感性增强, 导致患者情绪多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抑郁,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学习。

2.4 恢复期

偏头痛一般在持续4~72h后可自行缓解, 多数患者仍残留乏力、情绪不安、精神涣散、抑郁等不适感。

3 诊断[8]

偏头痛诊断依据主要来自临床表现。重点观察指标如疼痛部位、性质;每次发作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先兆及刺激因素;头痛记录等。同时需排除继发性头痛及其他疾病导致的原发性头痛。神经系统影像可辅助诊断。

3.1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 符合B~D项特征, 发作≥5次; (2) 头痛发作 (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 持续4~72h; (3) 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 单侧性, (2) 搏动性, (3) 中或重度疼痛, (4) 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4) 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 恶心和 (或) 呕吐, (2) 畏光和畏声; (5)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3.2 伴偏头痛性头痛的典型先兆的诊断标准

(1) 符合B~D项特征, 发作≥2次; (2) 先兆至少有下列1种表现, 无运动无力症状: (1) 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 包括阳性表现 (如闪光、亮点亮线) 和 (或) 阴性表现 (如视野缺损) ; (2) 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 包括阳性表现 (如针刺感) 和 (或) 阴性表现 (如麻木) ; (3) 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 (3) 至少满足下列的2项: (1) 同向视觉症状或单侧感觉症状; (2) 至少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min和 (或) 不同先兆症状接连发生, 过程≥5min; (3) 每个症状持续5~60min; (4) 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min内出现头痛, 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B~D项; (5) 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4 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1) 健康教育; (2) 非药物干预, 包括按摩、理疗、心理治疗等; (3) 药物治疗, 分为急性发作期和预防性治疗2种。

4.1 健康教育

使患者正确认识偏头痛, 虽目前条件下偏头痛无法根治, 但可通过有效方法预防和减轻症状;教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效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4.2 急性发作期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快速止痛, 避免短时间内复发, 提高机体功能,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根据药物特点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特异性药物包括: (1) 麦角类制剂, 主要指麦角胺咖啡因; (2) 曲坦类药物, 包括舒马曲坦、佐米曲坦、利扎曲坦等; (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受体拮抗剂。非特异性治疗药物包括: (1) 阿片类镇痛药物及曲马多; (2) 布洛芬、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3) 巴比妥类镇静药物。前两种药物在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其适应证, 仅适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病例。

4.3 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目标: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降低疼痛程度;减轻机体功能损害;有利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基本原则是:全程, 一般约3~6个月;足量, 剂量由小到大, 逐渐增加至维持量;选择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可联合使用;建立有效的综合评估体系, 4~8周内进行;在告知患者期望值的情况下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预防性治疗的常见适应证包括: (1) 急性期治疗效果差或不能耐受; (2) 每周至少使用2次以上的镇痛药物; (3) 每月发作至少2次或头痛日>4d, 病程>3个月; (4) 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如偏瘫型偏头痛、先兆期过长的偏头痛或偏头痛性梗死等; (5) 患者的意愿。

4.4 常用药物包括

(1) 钙离子拮抗剂, 如盐酸氟桂利嗪; (2)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如普萘洛尔、噻吗洛尔; (3) 抗癫痛药, 如丙戊酸和托吡酯; (4) 三环抗抑郁药, 如阿米替林; (5) 5-HT拮抗剂, 如苯噻啶; (6) 其他:大剂量维生素B2、镁剂、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及中药。选择药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4.5 其他替代治疗

(1) 传统医学。中医治疗偏头痛已有千年历史, 中药治疗偏头痛已被广泛应用和认可, 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也有所进展。 (2) 心理疗法。偏头痛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放松、生物反馈和认知行为疗法 (CBT) 。放松疗法在于抑制系统活性, 促进身心放松;生物反馈在于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的功能, 主动调节身体机能。CBT通过教育指导患者平衡产生偏头痛的应激或其他心理疾病与自身状态的关系, 从而达到改善偏头痛症状。美国学者一项研究表明在伴慢性偏头痛的10~17岁人群中, 应用CBT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后较健康教育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偏头痛患儿, 头痛发作频率降低, 头痛残疾评分降低。

4.6 外科治疗

有研究显示卵圆孔未闭与先兆性偏头痛发作具有一定的关联, 但并未证实通过卵圆孔封堵术能限制偏头痛的发作[1]。

综上所述,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疾病, 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也取得了比较喜人的进展。虽然目前偏头痛无法根治, 但不断有新的治疗手段出现, 切实的改变广大偏头痛患者的生活状态。随着科技进步, 期待在偏头痛领域取得更加瞩目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2) :65.

[2] 陈明波, 刘志明, 朱红霞.偏头痛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进展[J].中外医疗, 2011, 30 (21) :192.

[3] Leao AAP.Spreading depression of activity in cerebral cortex[J].J Neurophysiol, 1994, 7:379-390.

[4] Russell MB, Clesen J.A nos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migraine aura in a general population[J].Brain, 1996, 119:355-361.

[5] Peroutka SJ.Dopamine and migraine[J].Neurology, 1997, 49:650-656.

[6] Galeotti N, Ghelardini C, Zoppi M.et a1.Hypo functionality of Gi proteins as etiopathogenic mechanism for migraine and cluster headache[J].Cephalalgia, 2001, 21:38-45.

[7] Lea RA, Dohy A, Jordan K, et a1.Evidence for allelic association of the dopamine beta hydroxy.1ase gene (DBH) with susceptibility to typical migraine[J].Neurogenetics, 2000, 3:35-40.

偏头痛临床治疗探讨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及CT检查, 排除其他脑干疾病, 其中男20例, 女40例, 年龄18~35岁, 平均年龄20岁。均符合1988年头痛分类标准及Prensky (1976) [2]所提出的标准, 具备以下几条:①反复发作的头痛, 间歇期完全正常;②具备以下6条中的3条:a.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b.偏侧头痛。c.博动性或跳动性疼痛。d.短期休息或睡眠后缓解。e.视觉性、感觉性或运动性先兆。f.有肯定的家族史。

1.2 治疗方法

药物性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

1.2.1 发作期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 对轻-中度头痛患者, 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有效, 如无效再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 中-重度头痛患者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 如表1。头痛伴恶心、呕吐者可合用止吐剂。

1.2.2 预防性药物治疗

每月头痛发作2~3次以上者应考虑长期预防性药物治疗, 如表2。该类药物需每日服用, 用药后至少2周才能见效。若有效应持续服用6个月, 随后逐渐减量到停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头痛强度分为无头痛、轻度头痛、中度头痛、重度头痛[3]。

2结果

60例患者经过药物综合治疗后, 无头痛患者40例, 轻度头痛10例, 中度头痛7例, 重度头痛3例。

3讨论

偏头痛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 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 女性多见, 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 常有遗传背景。大多数偏头痛患者预后良好, 可随年龄的增长而症状逐渐减轻。目前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是因颅内外组织结构中的痛觉神经末梢, 即痛觉感受器受到物理性的 (如炎症、损伤或肿物的压迫) 或化学性的 (如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缓激肽等) 致病因子的刺激, 产生异常神经冲动, 经痛觉传导通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最终至大脑皮层而产生的。患者除药物治疗外, 仍应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忧虑、焦虑等情绪, 保证良好的睡眠, 注意个人卫生, 防止感染。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9-160.

[2]Prensky AL.Migraine and migrainous variants in pediatric patients.Pediatr Clin North AM, 1976, 23:461.

偏头痛治疗进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4例, 其中男19例, 女25例, 年龄17~59岁, 平均年龄 (38.7±6.2) 岁, 平均病程 (2.6±1.7) 年;观察组患者45例, 其中男20例, 女25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 (40.1±6.9) 岁, 平均病程 (2.8±1.4)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以及5-HT受体激动剂 (5-HT再摄取抑制剂的一类药物) 等。具体的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偏头痛程度而定, 对于有相关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酌情更换其他相同功效的药物。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次数为每周3次到4次, 根据患者的头痛程度来决定。首先, 医师主动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交流, 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其次, 倾听患者在患病期间的负面情绪, 让患者将负面情绪充分吐露出来,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让患者获得恢复健康的信心。最后, 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对其进行心理暗示, 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避免负面情绪的再次出现。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在1个月后对患者的偏头痛症状进行观察, 从而判断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根据WHO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2]。将患者的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没有其他身体功能的异常情况出现, 生活完全恢复正常评价为痊愈;将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所缓解, 头痛次数大幅度减少,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评价为有效;将患者的头痛症状无缓解现象, 头痛次数为减少甚至增加评价为无效。痊愈率与有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文中出现的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通过卡方进行检验, 采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发现, 对照组44例患者中治愈16例, 有效14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68.2%;观察组45例患者中治愈27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偏头痛属于神经系统的一种内科疾病, 在临床上十分多见, 发病年龄跨度广, 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而偏头痛由于在发病时所产生的痛感非常剧烈, 属于阵痛类型, 因此许多患者都需要承受非常大的痛苦。如果对偏头痛不进行及时的治疗, 那么患者在长期的疼痛折磨下, 身心健康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 偏头痛虽然说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会致死, 但仍然是当今神经内科医学领域重点研究的话题。

目前, 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尚处于存在着较多争论的阶段, 对发病机制的判断并不是非常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偏头痛是由血管组织的病变所引起的, 另一些人认为偏头痛是由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而引起的, 因此, 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的争论, 造成了该疾病在治疗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3]。在大多数情况下, 对偏头痛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止痛消炎药物, 可以对偏头痛患者的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症状频发的问题。经调查研究发现, 使用药物治疗偏头痛, 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 偏头痛症状并不会得到显著的改善[4]。特别是许多偏头痛患者在承受着疾病的疼痛的同时, 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对治疗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让患者的头痛症状进一步加重。由此可以看出, 单纯的药物治疗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需要结合更为有效的方法才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本研究中, 使用了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治疗方法之后, 偏头痛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5.6%, 远高于单纯地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时68.2%的总有效率。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 让患者保持了非常健康积极的心态, 对药物治疗有着很大的帮助, 让药物的疗效作用更为彻底, 使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 对于偏头痛患者来说, 需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治疗的相关措施。通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结合疗法, 可以起到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让患者的头痛症状得到大幅的改善, 让患者更好地享受健康的生活。总体来说, 心理治疗对于偏头痛治疗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明显, 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并且随着治疗药物的开发, 偏头痛的治疗效果将会在此基础上再次提高。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4例, 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45例,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8.2%,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6%,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偏头痛患者,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治疗的措施, 可以起到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心理治疗,偏头痛,治疗过程,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杰贤, 梁颖茵.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18) :16-17.

[2]梁勇.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在偏头痛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5) :137-138.

[3]陈清云, 王杰, 李莉, 等.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5) :3873.

偏头痛临床80例治疗体会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0例临床药物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经疗程1~3个疗程,控制54例(67.5%),显效15例(18.75%),无效8例(10%)?结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确立正确的防治观念和目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偏头痛;遗传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血管性头痛,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患病率高,通常认为在5%~10%左右?其临床特征是病程长?呈发作性?多为偏侧?偶为双侧或两侧交替出现?搏动样头痛?程度为中重度,一般持续数小时至3~5天不等,每次发作的部位?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不一致,偶伴有恶心?呕吐[1]?选取临床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0例临床药物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80例轻中度偏头痛患者,男30例,女50例;年龄19~64岁,平均38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5年?均有偏头痛特征,为间歇性反复发作性头痛,每个月1~15次不等,均有完全缓解期?有先兆者24例,发作时头痛剧列伴呕吐17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2周停用其它止痛及镇静药?

1.2 方法

1.2.1 发作期治疗 麦角胺咖啡因,开始口服1~2片,半小时后如无效可再服1~2片,每次发作最多不超过6片;酒石酸麦角胺针剂,0.25 mg或0.5 mg,皮下或肌肉注射,可有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胸闷?腹痛等副作用;双氢麦角胺,此药与麦角胺相比,仅有轻微或没有周围动脉收缩作用,是一种静脉收缩剂,可以静脉给药,能很快终止头痛发作,即使是处于头痛发作的顶峰期也能很快使头痛缓解,用法:发作期给1 mg皮下或肌肉注射,90%的患者见效;如果是发作的顶峰期,可先给甲哌氯丙嗪5 mg静注,接着立即用双氢麦角胺0.75 mg缓慢静注,在30分钟仍未控制者,可再给0.5 mg静注,不再用甲哌氯丙嗪,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偶有心律不齐?前列腺素抑制剂,阿司匹林一般为600 mg做,日服2次,为加速药物吸收,可空腹或将药放入热水中溶解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布洛芬100 mg做,每天4次;氟灭酸250 mg/次,每天2次,主要副作用有胃肠道症状?消化道溃疡?对于严重偏头痛,尤其是长期发作的偏头痛效果最佳,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可使偏头痛在1小时内缓解?钙拮抗剂西比灵在足够阻滞钙离子进入血管组织的浓度时,不影响钙离子对心肌收缩力的增强,不抑制心肌?西比灵作用时间长,一日仅需服用一次,用量为10~12mg,常见的副作用为嗜睡,所以一般多主张睡前服用?

1.2.2 预防性治疗 碳酸锂可在预计头痛开始发作前数小时服用,开始剂量300 mg/d,可逐渐增加?不良反应有嗜睡?情绪改变?震颤?腹泻?恶心?呕吐等?常见多尿?轻度口渴?避免与利尿剂和非类固醇消炎药合用?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氟桂利嗪等效果较好,可与碳酸锂合用?长期应用应注意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丙戊酸钠高剂量600~800 mg/d,分2~3次服用;托吡酯50~125 mg/d,可作为二线预防药物?甲基麦角酰胺为传统预防药物,因不良反应较大,不推荐作为常规用药?常见不良反应为腹膜后纤维化以及胸膜肺纤维化?禁忌证有活动性溃疡病?周围性血管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妊娠?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等?

2 结果

80例患者中,经疗程1~3个疗程,控制54例(67.5%),显效15例(18.75%),无效8例(10%)?

3 讨论

偏侧头痛是此病的突出症状,多自幼起病,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多以失眠?劳累?饮酒或不良情绪刺激为诱因,疼痛多位于头部一侧,以颞部最突出,呈波动性跳疼,以中?重度者居多,严重者因难以忍受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和行动,多数患者伴有恶心,少数可有呕吐,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3~5天,轻者经睡眠后可以缓解,重者需经医治[2]?此病可呈周期性发作,亦有间歇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常有遗传背景?

偏头痛应越早越好,如果能够在先兆症状发生时积极治疗,就有可能阻止头痛的发作,减轻病人的痛苦?治疗药物包括非特异性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阿片类药物,特异性药物如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药物选择应根据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患者的年龄和体重?伴随症状?既往用药反应等综合考虑,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阶梯法?分层选药,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轻度偏头痛者最常选用的是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一般止痛药,特别是儿童期偏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对乙酰氨基酚为首选?此外,萘普生?布洛芬等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也常用于偏头痛的治疗?此类药物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依赖性头痛,尤其是非处方复方镇痛剂?对于单用止痛剂无效的中?重度病人可使用麦角类及曲普坦类抗偏头痛药?麦角类药物包括麦角胺酒石酸盐和二氢麦角胺,通过抵消发作时的颅外动脉扩张减轻头痛?曲普坦类药系5-HT受体激动剂,通过血管收缩影响神经肽的释放和神经递质的传递减轻头痛[3]?此类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生物利用度等有所不同?镇静药适用于急性严重的头痛发作及顽固性头痛,尤其伴有恶心呕吐的病人?常用的药有地西泮?哌替啶?可待因等?

缓解期预防治疗,抗抑郁药为预防偏头痛的首选药物,因偏头痛常合并焦虑及抑郁,而抗抑郁药对这些症状均有作用?常用的主要为三环类及选择性的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阿米替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等?钙通道阻滞剂对典型和普通型偏头痛发作均有预防作用,但用药时应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常用的药物有盐酸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等?β受体阻滞剂可防止脑血管扩张,对偏头痛有肯定的预防作用,但剂量不足是其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故常须使用大剂量长效制剂?疗效不显著时,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联合使用[4]?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盐酸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托吡酯?卡马西平等,尤其是苯妥英钠,对控制儿童偏头痛及其特殊类型发作十分有效?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应密切注意病人反应?

偏头痛的治疗很早以前就有人从身心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与心理应激有关,并一直将偏头痛视为心身疾病的一种,情绪波动?生气?生活规律改变易引起,因此心理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措施?告诉患者那种因素对该病有影响,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反复发作,要长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阎海.偏头痛治疗大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41.

[2]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085.

[3] 匡培根.偏头痛发病机理及治疗与预防的新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0,6(2):1.

中西结合治疗偏头痛 篇12

关键词:偏头痛,中西结合,血府逐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治疗组60例中, 男性22例, 女性38例, 病程1~10年, 年龄16~70岁, 其中20岁以下组3例 (5.0%) , 20~30岁组7例 (11.7%) ;31~40岁组28例 (46.7%) ;41~50岁组12例20.0%) ;51~60岁组6例 (10.0%) ;61岁以上组4例 (占6.6%) 。对照组56例中, 男性20例, 女性36例, 病程1~9年, 年龄16~68岁, 其中20岁以下组2例 (3.6%) , 20~30岁组6例 (10.7%) ;31~40岁组27例 (48.2%) ;41~50岁组13例 (23.2%) ;51~60岁组5例 (8.9%) ;61岁以上组3例 (5.4%) 。2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给予中药 (方药组成:桃仁9g;红花9g, 当归12g, 生地20g, 川芎20g, 桔梗6g, 赤芍10g, 牛膝10g, 枳壳6g, 柴胡3g, 甘草3g, 每日1剂, 水煎服, 早晚各1次, 饭后温服。气滞较重者加青皮9g, 香附12g, 加强行气功能;血瘀经闭, 痛经者可去桔梗加益母草30g, 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 属血瘀者, 可加郁金20g, 丹参10g, 活血化瘀, 消癥化积;头痛日久入络者加蜈蚣2条或地龙9g, 通络止痛;日久气虚者加黄芪30g。) 和西药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口服, 每次10mg, 每日2次) 。

对照组, 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10mg, 每日2次。

2 组均以28d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比较疗效。采用χ2检验。

2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例数分别为60例、56例, 治疗组治愈40例, 对照组治愈20例;治疗组好转14例, 对照组22例;治疗组、对照组无效分别为6例、14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5.0%。

3 讨论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功能性头痛之一。其特点为原发性、一侧或双侧颞部搏动性跳痛, 可自行缓解, 发作间歇无头痛及阳性体征。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各种诱因引起发病的机制, 大体上可概括为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目前认为与脑内外血管和神经递质 (单胺氧化酶, 5-羟色胺, 徐缓激肽) 等变化有关。偏头痛是因为不同的外在和内在因素促发了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和单胺氧化酶, 导致毛细血管扩张, 颅外和某些颅内血管收缩所致[1]。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属二烷基胺化合物, 是一种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 对动脉具有选择作用。本药对缺血及病理状态下开放的钙通道起阻滞作用, 对神经系统作用很广泛, 尤以脑血管更为明显, 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收缩, 增加血流量, 改善脑血氧供应, 并能抑制钙离子流入红细胞, 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降低血液粘度, 改善末梢循环, 增加脑组织的氧供应。当细胞缺氧时本药能抑制钙离子流入脑细胞, 防止脑细胞受阻而死亡, 增加脑细胞的抗缺氧能力, 故对缺血性缺氧, 细胞中毒性缺氧, 低氧性缺氧均有保护作用, 对血管收缩物质引起的持续性血管收缩有持久的抑制作用, 直接扩张血管, 降低血管通透性, 减轻脑水肿, 所以对偏头痛有明显作用[2]。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偏头风”、“厥头痛”等范畴, 因情绪波动, 恼怒忧思, 气郁伤肝, 肝气失于疏泄, 气逆上犯头部, 或因头部外伤, 使头部气血不能流畅, 瘀血阻络所致气滞瘀型为临床常见的证型。证见经久不愈, 反复发作, 痛如锥刺, 兼有胸闷腹胀, 两胁刺痛, 苔薄, 舌质暗或有瘀斑, 脉弦或细涩。治当行气止痛, 活血祛瘀通络为法。方中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为主, 祛除瘀血;辅以柴胡、枳壳、桔梗疏肝、开胸、行气, 使气行则血行, 加速瘀血之消散;配生地养阴清热, 可使瘀去而不伤正, 理气而不耗阴, 寓有祛瘀不忘扶正之意;牛膝则通利血脉, 引血下行;蜈蚣可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缓急止痛。诸药合用, 可使瘀血消散, 气畅痛止。中药药理研究证明:红花、桃仁均能降低血液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 并能改善微循环, 有较强的持久的镇痛作用;当归有镇痛作用。血府逐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能够扩张毛细血管, 加速血流速度, 改善微循环, 改善组织或器官的血液循环, 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故用中西结合治疗偏头痛, 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谈永基,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14~2715.

上一篇:电子衡器的防雷技术下一篇:转变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