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题解题

2024-12-24

图像题解题(共10篇)

图像题解题 篇1

摘要:图像图表题是将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其他基础知识综合起来, 并将变化过程中的定量 (或定性) 关系以图像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的信息作出相关解答的一类试题。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看图、识图、发掘图形的隐含性质和相互联系的能力, 而且考查学生对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普通语言的理解和转译能力, 常见的有叙述型图像、图表题;判断型图像、图表题;推理型图像、图表题;计算型图像、图表题等。解答图像题的关键是要分析辨识图中“起点”“交点“”转折点”等的含义, 解答表格型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审题, 获取有用信息, 然后对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再依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进行解题。

关键词:图像,图表,初中化学

一、叙述型图像、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说明化学现象或规律, 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像、图表, 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现象或规律的能力。

例1.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1) 在t1s~t2s之间, 甲、乙两图有一个交点, 其含义是_____:

(2) 甲、乙两金属中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是_____:, 较活泼的金属是:_____ (填“甲”或“乙”)

(3) 如果不同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质量相同, 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点拨: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延续而增大, 甲、乙分别在t2和t1时达到最大值, 且达到最大值时产生氢气的质量甲比大, 但消耗的时间甲比乙长, 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乙大于甲, 金属的活泼性乙大于甲。如果稀硫酸不足量, 达到最大值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一样多。

二、判断型图像、图表题

这类试题是将有关化学现象或规律绘成图像、图表,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 主要是考查学生用图像、图表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某澄清透明的溶液由碳酸钠、稀硫酸、硝酸铜、稀盐酸四种物质中两种混合而成。为确定其组成, 做如下实验:取少量该混合溶液, 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 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 (单位:ml) 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请回答:

(1) 该混合物由_____和_____溶液组成。

(2) 请说明混合物中不含有另两种物质的原因:_____

点拨:向混合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起初不产生沉淀, 当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为20 ml时, 开始产生沉淀, 说明混合物中一定没有稀硫酸, 且混合物中一定有物质能与氢氧化钡反应, 且不产生沉淀, 结合题目可知该物质为稀盐酸, 稀盐酸与碳酸钠不能共存,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另一物质应为硝酸铜。

三、推理型图像、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挖掘图像、图表中隐含的内容, 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来比较有关化学量的大小, 它涉及的知识面广, 着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

例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 (铜锌) 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称取20 g假黄金于烧杯中, 用某浓度的稀盐酸50g, 分5次加入, 每次充分反应后, 取出固体, 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 各次稀盐酸用量和剩余固体质量记录如下:

(1) 求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2) 从图可知:当所用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_____时, 表明锌恰好完全溶解。

(3) 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点拨:从上表可以看出:当剩余固体质量不变时, 为铜的质量, 即铜的质量为13.5 g, 从而可求出锌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当剩余固体质量为13.5 g时, 可从图中查出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40 g, 从而算出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及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计算型图像、图表题

这是根据化学规律将有关数据隐含在图像、图表中, 要求学生利用图像、图表计算有关问题,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图像、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例4.长久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用稀盐酸可以清除水垢。某学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200g水垢中, 同时测量3分钟内产生气体的质量, 结果如下表:

试回答:

(1) 表中有一个测量结果有较大的误区, 这一点所对应的时间是_____秒。

(2) 请在坐标纸上以反应时间为横轴, 以产生气体的质量为纵轴, 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反应的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

(3) 计算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点拨:在稀盐酸与水垢反应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 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应逐渐增加, 当时间为120 s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应在60~66 g之间, 不会大于66 g;利用数学中的描点法, 可以画出相关的曲线图;200 g水垢与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为66 g, 可算得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除了上述类型的图像图表题外, 在生产生活和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图像图表可以作为试题的素材, 这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 强化训练。

巧用图像解题 篇2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如v-t图,U-I图,p-V图等等.要运用函数图像正确地分析、解答物理问题,首先要对函数图像会看,即能够看出函数图像的物理含义;其次是会用,即能够运用已知的物理图像找出物理量的变化关系;第三是会画,就是根据题目的条件正确画出物理函数图像,将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用图像反映出来,最后根据画出的图像来综合分析有关的问题.

图像看起来似是复杂,但是只要我们抓住斜率、交点、面积、截距这几个要点,就可以加深对图像物理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解决物理问题.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物理素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巧用斜率解题

不同图像的斜率表示不同的物理量,如在运动学中的v-t图像中的斜率就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

【例1】 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与b,质量均为0.81kg,在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初速度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如图1中的两条直线表示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和不受拉力F作用的v-t图像,求物体b所受拉力.

解析:本题最关键是要找出在图中所隐含的条件:v-t图的斜率即物体的加速度.则有:

Ab=(12-6)/(8-0)m/s2=0.75m/s2,

Aa=(0-6)/(4-0)=-1.5m/s2,

再由a、b两滑块的受力分析可得:-f=maa,

F-f=mab,解方程可得:F=1.8N.

点评: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图,不能够就图论图,其次要与物体的运动过程、受力分析、物理公式结合在一起来解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巧用面积解题

想用图像面积解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图像的面积表示什么,然后再结合其他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往往能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果.

【例2】 如图2所示,两个光滑的斜面高度相同,右边由两部分组成且AB+BC=AD.两小球a、b分别从A点沿两侧斜面静止下滑,不计转折处的能量损失.哪一边的小球先滑到斜面底端?

解析:两小球从等高处沿光滑斜面由静止下滑,由于两边斜面的倾角不同(aAB>aAD>aBC).由机械能守恒

定律可知:两小球到达底斜面底端的速率相同.此题如果用动力学方法求解很难解决,但是如果用v—t图解就非常简单:画出如图3的v—t图,其中折线是a球的速度图线,直线为b球的速度图线,利用v—t图中图线与t轴所围成面积即为位移的大小,由于两个球的运动的路程相等,且到底端速率相同,即两线的顶点一样高,所以必然有tb>ta,即沿ABC的一端下滑的小球先到达底端.

点评:要能够很快地解出这道题,就要求我们会画图,画出图然后结合图像的物理含义以及题目相关的已知条件来解题,可以避免解题的繁琐,而且用这种方法解题,思路清晰、形象、直观.

【例3】 如图4所示,轻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相连,设物体的质量为m,物体在位置A时弹簧伸长量为x1,在位置B时弹簧伸长量为x2,求物体在弹力作用下从位置A变化到位置B弹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解析:弹簧弹力F随形变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弹力对物体做功是变力做功,不能直接使用W=Fs•cosα来计算.弹簧形变与弹性势能的大小关系,高中阶段没有讲到,不能利用功能关系计算,由弹力公式F=kx知弹力随弹簧形变x发生线性变化,得F1=kx1,F2=kx2,此时可用纵轴表示F,横轴表示x,作出F—x图像如图5所示,图线与x轴围成的梯形面积,即为弹力所做的功.由面积公式可得:

W=1/2(kx1+kx2)(x1-x2)=k(x21-x22)/2.

点评:这个例题就是利用F—x图像的面积表示功,这种方法可以求变力所做功,图像法使我们无法用公式法解决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类似的图像还有很多,如F—t图中的“面积”代表冲量;p—V图中的“面积”代表气体所做的功等等.但在使用时一定要弄清这个面积代表什么物理量.

三、巧用截距解题

【例4】 如图6所示,图线①表示某电池组的输出电压—电流关系.图线②表示其输出功率—电流关系.该电池组的内阻为_____Ω.当电池组的输出功率为120W时,电池组的输出电压是______V.

解析:由ε=U+Ir可知当I=0时,ε=U,即图线①在U轴的截距就代表电源的电动势,即ε=50V.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ε-Ir,取点(2,40),代入方程得﹔=5Ω.从P—I图中读出P=120W时,电流I=4A,代入U=ε-Ir,得U=30V.

点评:使用截距解题时一定要先弄清楚这截距的含义是什么?它代表的是什么物理量,在上题中很多学生把U—I图的横坐标I=5A当作短路电流,易得r=ε/I短=10Ω的错误结果,主要是没有弄懂横轴的截距的物理意义,这个截距是U=25V时的电流,而U=0时的电流才是短路电流.实际上这个题只要稍微把(0,25)改动一下,如改为(1,25),这时ε也不等于50V,我们须取两个点代入U=ε-Ir中解方程组求解,由此可知,我们想灵活运用截距解题,就一定要理解截距的物理含义.

四、巧用交点解题

【例5】 (2006年南京模拟题)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画出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如图7(甲)所示,若直接用电动势为3V,内阻为2~5Ω的电源给该小灯泡供电,则该小灯泡发光的实际电阻是____Ω.

解析: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温度又随电流增大而升高,要知道小灯泡在某状态的电阻,必须从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找到该状态的电压值与电流值.已知电源电动势为3V,内阻为2.5Ω,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ε-Ir,因此路端电压U随电流I变化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小灯泡的工作点必定落在该直线上,坐标点(3V,0A)和(1.5V,0.6A)在直线上,连接这两点得直线与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交于点(2.0V,0.4A),如图7(乙)所示,由此可知小灯泡的工作电压为2.0V,电流为0.4A.故小灯泡发光时的实际电阻是R=2.0/0.4Ω=5Ω.

点评:解决这道题首先要懂得画出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的图像,然后要弄清楚两图像交点的物理含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伏安特性曲线非线性变化的用电器(如电灯泡、二极管等)与电源连接时的实际电压和实际电流的问题,此例题还可以串联一个固定电阻R,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小灯泡的工作电压在直线︰=ε-I(R+r)上.

高中的物理图像除了以上几种图像外还有很多种图像,如P-t图,V-T图等.图像的内涵丰富,综合性比较强,且表达非常全面,是物理学习中数、形、意的完美统一,体现着对物理问题的深刻理解.学生在解题时要善于应用图中条件,乐于尝试利用图像解题,加深对物理问题的本质理解,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像题解题 篇3

生物图像、图示综合题的解题技巧主要体现在“细”上,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是评讲试题时, 多向学生阐述, 让学生明确方向。

第一, 细读题干, 读懂题目的文字说明以及相关提示信息, 特别是要注意与解题有关的重要词语。学生在做图像、图示综合题时, 应认真读图, 仔细观察比较, 找出图中所给的各种结构、线、点、装置等有效信息, 并确定以上各要素在图中的含义。这样, 这道题展现出来的框架结构就很明显, 学生做题也更好着手。

第二, 细看图形的名称、相似结构、过程含义以及图示具体说明等, 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之后可以对其进行转换、迁移或是拓展。仔细分析图, 通过联想与图像有关的概念、规律、原理, 寻求图像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并尽量使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述。有些图像、图示所含信息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这时学生可以将其所描述的生物学原理转换为具体的文字性内容, 这样解答起来更会得心应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细看多个图像间的联系, 分析一个大题中若干图解能否形成相互补充说明或是信息的提示, 预防在解题的时候因为视野狭隘而顾此失彼, 造成思维偏差甚远或是遗漏重要的知识点。

第四, 细看问题, 从提出的问题入手, 结合本题题干的文字说明以及图像中获取的信息, 把整体的知识点连接、综合, 通过详细的分析与具体的判断, 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 下图为维持人体稳态的相关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图1中, 4表示____, 若在1处给予刺激, 该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3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表, 若在骨骼肌上的2处给予刺激, 在3处___ (能、不能) 记录到电位变化。

(2) 图2中的靶细胞若为垂体细胞, 则分泌细胞位于___。当受到寒冷刺激时, 分泌物是____。

(3) 图3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一过程, a代表B淋巴细胞, b代表_____细胞, c代表____细胞。大多数病原体被B淋巴细胞识别还需要经过____细胞和____细胞的处理和呈递。

(4) 从上述可知, 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____协调整合而实现的。

这一题有关的解题技巧是:本体包括三个图解, 图1为反射弧的模式结构图;图2为激素的分泌和传递过程;图3为体液免疫过程。应看清每个图解的组成及各部分的联系, 看清每一步设问的图解和内容;要耐心、细心再细心。

(1) 图1中4表示相邻神经元的连接部位, 叫突触。若在1处给予刺激, 该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由原来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神经与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 由于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此若在骨骼肌的2处给予电刺激, 在3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2) 作用于垂体的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 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3)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 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多数情况下抗原要经过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处理和传递才能被B细胞识别。

(4) 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协调整合而实现的。

【答案】 (1) 突触由正变负不能 (2)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 记忆效应B (浆) 吞噬T (4) 神经、体液、免疫系统 (缺一不可)

图像题解题 篇4

【关键词】高考英语 解题技能 短文改错 培养

一、高考英语改错题考察的目的及特点

在高考中,英语改错题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句法、行文逻辑以及词法的运用;是用来检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熟练度;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进入高考中的英语改错题是以短文的形式出现的,一共会出现10处错误,一般情况下错误类型也会分布的十分均匀。这10处错误里,普遍只需要删除或者添加2-3处,改动7-8处,而且每个错误的地方只需要增删或者改动一个单词就可以了。

二、正确的解题方法

首先这个英语改错题是一种在一篇文章里找错误来进行纠正,学生应该把整篇文章先读一遍,一定要正确的把文章的意思理解清楚,把一个句子当做单位,细心地去推测那些可能要纠正的内容。来举出一些高考题的特点使大家更清晰的看出如何去解决这种题型。

第一,动词——误用,看看时态是不是一样的,主语谓语是不是一致的。短文改错这一类题型中一定会出现的就是语态和时态的错误。一定要仔细的去查看文章中所有的谓语动词的语态、时态和语境、这句话的时间状语是不是一致或者相符;另外一方面,还应该查看一下动词在数和人称上有没有和主语保证了一致。如:When I was a child,…I think I would be happy there,think需要改成thought,前面的那一句话是关于童年回忆的事情,素以要改成一般过去时,将think改成thought.

第二,名词——误用,要看名词的单数或者复数是不是和上下文或者修饰语保持着一致。在one of,various,several,many,different等等这些大于1的数词的后面,要写名词的复数。但是不可数的名词,举例子说progress,equipment,information等,这些词的后面是不可以使用名词的复数形式的。比如:My old classroom was interesting because three side of 190 the classroom were made from glass.这句话需要把side改成sides,这样做是因为这个单词的前面有着three这个单词。

三、代词——误用、缺少或多余,查是否人称一致、指代一致

在短文中所写到的每一个代词都必须要去查看一下它所表示的内容,它的格、词性、数有没有正确并且和前后是不是保持一样的,包括一些反身代词、指示代词、关系代词、疑问代词等。如:1. Close to the school there was a beautiful park with many trees around them .要将them改成it,因为这个单词指代的是前面的the school.

四、形容词/副词—形容词与副词的误用形容词/副词的的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的误用

相对于文章中所写到的副词或者形容词,考生们要仔细想一想这些词在句子中起到的作用。形容词是要用来修饰名词,副词则是用来修饰副词、形容词、动词并且要放于句首;还有副词与形容词的最高级和比较级的混用。如:Dad and I were treeible worried.应该是用副词来修饰前面的形容词,所以要把terrible改成terribly.

注意:结尾是-ble的形容词如果变成副词要变-bly如possible-possibly,terrible-terribly等等。

五、连词—误用或多余

Not only…but also…,either…or…,neither…nor…等这些词组和并列连词连接的结构可以叫做平行结构有没有一致。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中,that,which,where,when等这些词混用。还有在强调句型中It is/was…that…这种结构里that需要正确的使用。

六、冠词—a、the的误用

1. A woman saw him crying and telling him to wait outside a shop.要把a改成the这个地方是在文章中是第二次提到所以是表示特指,故此应该把shop前面的单词a 改成the. 2. I was always interested to see the drivers in hurry in the morning.in a hurry 是一组固定的短语,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匆忙”,故此这个地方要加a.

七、结语

我们在上面的文章中一共总结了,高考英语改错考察的目的及特点;正确的结题方法;代词——误用、缺少或多余,查是否人称、指代一致;形容词/副词——形容词与副词的误用形容词/副词的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的误用;连词——误用或多用;介词——误用、缺少或多余;冠词——a、the的误用、缺少或多余。通过这几方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如何更加容易的去攻克这种高考英语改错题,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有大局观,文章的大致意思要理解,有一句话不清楚可以先看下文,不能被那一句话断了整体的思路,只有这样才可以在长长的英语文章中找出其中的错误,想要纠正其中的错误并不难,需要平时多多积累,慢慢的就可以做到见到错误就可以迅速的找出来,并且迅速的知道它是什么错误,需要怎么去改正,只要自己多努力,在高考英语改错题上想拿满分并不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徐玲婷.高中英语短文改错策略浅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04).

浅谈波的图像解题规律 篇5

一、波的特点

1.周期性特点:

波的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具有周期性。波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 每经过一个周期的时间, 传出一个波长的距离, 波形恢复原状。

传播距离x=nλ+Δx (n=0, 1, 2……)

式中λ是波长, Δx是小于波长部分

传播时间t=nT+Δt (n=0, 1, 2……)

式中T是周期, Δt是小于周期部分

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对应:

2.双向性特点

波在介质中传播, 可以沿各个方向, 但在波的图像问题中, 传播方向仅讨论沿x轴正方向或x轴负方向.

二、解题规律

1.波速的表达式

v=x/t= (nλ+Δx) / (nT+Δt) =λ/T=Δx/Δt

2.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判断

方法1.“带动法”

明确波的传播方向, 波由振源传出来, 确定振源的方位, 近点带动远点, 在质点P靠近振源一侧附近 (不超过λ/4) 图像上找一点P′, 即P′带动P, 若P′在P上方, 则P向上振动, 若P′在P下方, 则P向下振动, 如图1。

方法2.“上下坡法”

沿着波速方向看, “上波”的质点向下振动, “下波”的质点向上振动, 简称为“上坡下, 下坡上”, 如图2.

3.求质点的路程

介质中质点上下振动半个周期通过的路程是振幅A的2倍, 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全振动通过的路程是4A。 (注意, 中学里一般从平衡位置或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求路程)

质点振动时间和振动通过的路程对应:

4.求质点的纵坐标

某一横波中, 介质中某一质点在t0时刻的坐标为 (x1, y1) , 经过Δt后即t=t0+Δt时刻, 其坐标变为 (x1, y2) , 纵坐标y2和y1的关系如下:

(1) 当y1=0时,

如果Δt=nΤ2 (n=0, 1, 2, 3n的取值下同) ,

则y2=y1=0。

如果Δt=nΤ+14Τ, 则y2=±A, 正负的判断是:t0时刻质点若向上振动, 取正, 反之取负。

如果Δt=nΤ+34Τ, 则y2=±A, 正负的判断是:t0时刻质点若向上振动, 取负, 反之取正。

(2) ︱y1︱=A时,

如果Δt=2n+14Τ, 则y2=0。

(3) 如果Δt=Τ2n, 则y2=±y1, 正负的判断是:n为偶数取正, n为奇数取负。

5.波形图的画法

已知波速v和波形可用下速方法画出再过Δt时间的波形图。

方法1.平移法

先计算波传播距离Δx=v×Δt, 再把波形沿波传播方向平移Δx即可。

方法2.特殊点法

在波形上找两特殊点, 如平衡位置点和与它相邻的波峰 (谷) 点, 先确定这两点的振动方向, 分别作出两点经Δt后振动到的位置, 然后按正弦或余弦规律画出波形图像即可。

以上两法中, 若Δt、Δx较大, 则可根据波的图像的重复性, 采用去整留零方法, 即Δt=nT+t0, Δx=nλ+x0取t0、x0考虑求作即可。

若要画出Δt时间前的波形, 刚往波速反方向平移即可, 逆着振动方向确定两特殊点在Δt时间前位置即可。

简谐波中, 各质点的振幅、周期起振方向与振源的相同。理解波向前推进, 关键弄清波的前头和后尾, 推进中波的前头形状不变, 若是有限个波向前推进, 则后尾的形状也不变。

三、例题分析

【例1】 一列简谐波在t=0时的波动图像如图3所示, 波的传播速度为2 m/s, 则从t1=0到t2=2.5 s的时间内, 质点M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 位移是______m

分析:v=λΤΤ=λv=0.42=0.2s

所以传播时间t=2.5s=12.5Τ= (12+12) Τ

路程s= (12+12) 4A=12.5×4×5=250cm=2.5m, 如图3。

由“上下坡法则”可知, 此时M点向上振动, 所以经过12.5 T的时间位移y=0, 且向下振动。

【例2】 绳上有一简谐波向右传播, 当绳上质点A向上运动到最大位移处, 在其右方的0.30 m处的质点B刚好向下运动到最大位移处。已知波长大于0.15 m。则该波的波长等于______。

xΔtλ (λ>0.12m) x=nλ+Δx=nλ+12λλ=xn+12=0.3n+0.5

n=0时, λ=0.60 m;当n=1时, λ=0.20 m。

【例3】 一列简谐波横在t1=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4所示, 传播方向自左向右, 已知t2=1.1 s时, P点出现第三次波峰, 则在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需经过多少时间?

分析:由图可知, λ=2 m, 由“上下波法则”可知P点瞬时振动方向向下, 从此时刻起P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需作3/4次全振动, 又做了两次全振动才第三次出现波峰, 共用时间11T/4=1.1 s, 周期T=0.4 s, 波速v=λt=20.4=5m/s。在t=0时刻, x=1 m处质点是最前面的波峰, Q点位于x=5 m处, 最前面的波峰传到Q点历时——即Q点第一次出现峰的时间t=sv=5-15=0.8s.也可以这样考虑, 波由P点传到Q点传播距离为5-2.5=2.5 m, 所用时间t=2.5/5=0.5 s, 当波传到Q点时, Q点向下起振作3/4次全振动到达波峰的时间t=0.3 s, 两段时间之和即为答案。

【例4】 实线是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像, 虚线是0.2 s后它的波形图像, 这列波可能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分析:该题没有明确波的传播方向, 所以应注意Δx取值 (双向性特点) , 传播时间0.2 s和周期关系不清, 所以注意n的取值 (周期性特点) .

v=xt=nλ+ΔxnΤ+Δt, 由图5可知, λ=4 m, 波向右传播时, x=λ4=1m, 得

v右=nλ+Δxt=4n+10.2=5 (4n+1) m/s

波向左传播时, Δx=3λ4=3m

v左=nλ+Δxt=4n+30.2=5 (4n+1) m/s

【例5】 一质点以坐标原点O为中心位置, 在y轴上做简谐振动, 其振动图像如图6所示, 振动在介质中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波速为1.0 cm/s, 0.3 s后, 此质点立即停止运动, 再经过0.1 s后的波形图像是图7中的______。

分析物理解题方法之图像法 篇6

一、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 - 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在s -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在U - 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 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二、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 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 如图所示, 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V, 内电阻r=___Ω.

解析:电源的U-I图像是经常碰到的, 由图线与纵轴的截距容易得出电动势E=1.5 V, 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是路端电压为0.80伏特时的电流, (学生在这里常犯的错误是把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当作短路电流, 而得出r=E/I短=2.5Ω的错误结论.) 故电源的内阻为:r=ΔU/ΔI=1.2Ω.

三、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 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 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 从A站每隔10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 行驶速度为60 km / h. ( 1) 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 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 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 ( 2) 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 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 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 ( 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 ? 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 ( 3) 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 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解析: 依题意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分别从A、B站由不同时刻开出的汽车做匀速运动的s一t图像, 如图2 所示.

从图中可一目了然地看出: ( 1) 当B站汽车与A站第一辆汽车同时相向开出时, B站汽车的s - t图线CD与A站汽车的s - t图线有6 个交点 ( 不包括在t轴上的交点) , 这表明B站汽车在途中 ( 不包括在站上) 能遇到6 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 ( 2) 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的车最多, 它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50min后出发, 即应与A站第6 辆车同时开出此时对应B站汽车的s - t图线MN与A站汽车的s一t图线共有11个交点 ( 不包括t轴上的交点) , 所以B站汽车在途中 ( 不包括在站上) 最多能遇到11 辆从A站开出的车. ( 3) 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 则B站汽车的s - t图线 ( 如图中的直线PQ) 与A站汽车的s - t图线最多可有12 个交点, 所以B站汽车在途中最多能遇到12 辆车.

四、把握图像的物理意义

例4如图3所示, 一宽40 cm的匀强磁场区域,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导线框位于纸面内, 以垂直于磁场边界的恒定速度v=20 cm/s通过磁场区域, 在运动过程中, 线框有一边始终与磁场区域的边界平行.取它刚进入磁场的时刻t=0, 在下列图线中, 正确反映感应电流随时问变化规律的是 ()

解析: 可将切割磁感应线的导体等效为电源按闭合电路来考虑, 也可以直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按闭合电路来考虑. 当导线框部分进入磁场时, 有恒定的感应电流, 当整体全部进入磁场时, 无感应电流, 当导线框部分离开磁场时, 又能产生相反方向的感应电流.所以应选 ( C) .

参考文献

图像题解题 篇7

因此, 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 学生首先要分析清楚反应的原理, 然后根据反应原理的特点, 借助图像的直观、形象来确定图像的“面、线、点”等的涵义来画出图像。 而画图像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确定面 (弄清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 , 二确定线 (弄清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 , 三确定点 (弄清起点、折点、交点、终点) , 四确定辅助线 (如等质量、等温度、等压强等) , 五确定量的变化 (如时间变化、浓度变化、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等) , 最后依据化学知识的变化规律, 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 从而画出符合其反应原理的图像。 以下从几个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举例分析。

一、向Al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分析: 当Na OH溶液逐滴加入Al Cl3溶液时, 由于Al Cl3过量, 发生Al3++3OH-=Al (OH) 3↓反应, 所以一开始就有沉淀出现, 且沉淀量慢慢增大。 由于Al (OH) 3为两性氢氧化物, 如果继续滴加Na OH溶液, 则会发生Al (OH) 3+OH-=Al O2-+2H2O反应, 继而沉淀又慢慢消失, 可用图1表示。

二、向NaOH溶液中滴入AlCl3溶液

分析:当Al Cl3溶液逐滴加入溶液时, 由于Na OH过量, 所以一开始发生的反应是:Al3++4OH-=Al O2-+2H2O, 而没有沉淀出现, 但随着继续加入Al Cl3溶液, 溶液中的Al O2-和Al3+发生双水解:3Al O2-+Al3++6H2O=4Al (OH) 3↓而产生沉淀, 且沉淀量慢慢增大, 直到反应完全, 若继续滴加Al Cl3溶液, 沉淀的量就不再改变。 可用图2表示。

三、向盐酸中滴入NaAlO2溶液

分析:当向盐酸中滴加Na Al O2溶液时, 由于盐酸过量, 发生Al O2-+4H+=Al3++2H2O反应, 所以一开始并没有沉淀生成, 但随着Na Al O2溶液的加入, 溶液中的Al3+和Al O2-发生双水解:3Al O2-+Al3 ++6H2O =4Al (OH) 3↓而产生沉淀, 且沉淀量慢慢增大, 直到反应完全, 若继续滴加Na Al O2溶液, 沉淀的量就不再改变。 可用图3表示。

四、向Na Al O2溶液中滴入盐酸

分析:当向Na Al O2溶液中滴加盐酸时, 由于盐酸的量少, 则发生Al O2-+H++H2O=Al (OH) 3↓反应, 所以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 且沉淀量慢慢增大, 但随着盐酸的不断加入, 继而又发生Al (OH) 3+3H+=Al3++3H2O反应, 沉淀量又随着这一反应的进行而慢慢消失。可用图4表示。

五、向盐酸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

分析:当向Na2CO3溶液逐滴加入盐酸溶液时, 由于盐酸过量, 发生CO32-+2H+=H2O+CO2↑反应, 所以反应一开始就有气体产生, 且气体的量慢慢增大, 直到反应停止, 气体的量就不再改变。 可用图5表示。

六、向Na2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溶液

分析:当向盐酸溶液逐滴加入Na2CO3溶液时, 由于盐酸的量刚开始很少, 发生CO32-+H+=HCO3-反应, 因此, 一开始并没有气体产生, 后来随着盐酸的量不断增加, 继而发生HCO3-+H+=H2O+CO2↑反应, 从而逐渐有了气体产生, 且气体的量慢慢增大, 直到反应停止, 气体的量就不再改变。 可用图6表示。

经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在正滴和反滴的实验问题中, 之所以现象和产物不同, 根本原因是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过量与不过量的问题。 图像可以清楚地呈现这其中的变化过程。像这种比较复杂的化学题目, 一般拿到手后, 学生都会觉得比较乱, 不知从何入手。 其实, 按照上面的分析步骤, 先判断谁是过量谁是少量, 以少量物质为基础。 列出反应方程式, 然后根据方程式的结果, 判断实验现象如何, 对应是否产生气体、沉淀和颜色变化等。 这其中最关键一点是, 找准反应的分界点, 从哪里开始出现变化, 区分不同的反应区域。

总之, 这部分知识既能以实验题目的形式进行考查, 又能以方程式的形式考查, 还可以根据现象的变化来考查。 属于题型范围变化大, 考试难度较大的那类题目。 学生要想拿下这部分题目, 得到此类问题的全对, 必须要熟悉这些不同反应的反应机理, 清楚每一步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现象。 教师要做的就是, 在课上将这些知识的正确解答步骤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先有可以模仿的例子, 然后再进行相应练习, 熟练这些常考的实验现象, 将“正滴”和“反滴”的问题全部搞懂。

参考文献

[1]吴宗俊.过量题解法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96 (8) .

图像题解题 篇8

一、熟悉标题的语言特点

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考查实践表明, 标题配对常有下列几种句式。

1. 短语式

短语式标题可为单纯的名词短语, 也可为带介词 (表示范围) 的名词或动名词短语, 句式简洁, 观点明确, 立场分明。如:

Ireland, Past and Present (2011年安徽卷)

Weakness and Kindness (2011年广东卷)

Banking on Gardening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2. 陈述句式

陈述句式标题为一个简短的陈述句, 它可清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写作目的。如:

Law could bury ancient secrets for ever, archeologists warn (2011年上海卷)

TV Will Better the World (2010年福建卷)

3. 疑问句式

疑问句式标题可为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 也可为反意疑问句, 这种标题发人深省, 劝告力度大。如:

Shouldn’t We Know Who Invented the Windshield Wiper? (2011年江苏卷)

Why do I read? (2010年四川卷)

4. 问答式

问答式标题由简短的问句和答句所构成, 问句常表示条件, 答句常表示结果, 观点逻辑性强, 劝诫力度大。如:

Need speed?Slow down. (2011年四川卷)

二、了解标题的拟定原则

标题的拟定应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1. 高度的概括性

首先, 标题必须用简短的文字反映文章的主题, 对文章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 这样读者一看到标题就会对文章将要介绍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 也就会带着期待性心理愉悦顺畅地阅读文章。

2. 强烈的针对性

虽然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但也不能太过于笼统、抽象、泛化, 而失去对文章具体内容的指向, 否则即使看到标题读者也无法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所要介绍的大致内容, 这样阅读文章就失去了方向感、成功感和满足感。

3. 一定的醒目性

任何标题都是为了吸引读者, 因此其必须精彩亮丽, 具有一定的醒目性。这样的标题或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或句式对称、丰满挺拔, 或新颖时尚、情感动人, 充满美感, 醒人眼目。当然, 标题也不应一味求醒目性而忽视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针对性, 醒目性应服从于概括性和针对性,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三、掌握标题的配对方法

既然标题是用精彩简短的语言反映文章的主题, 因此寻找关键信息提炼主题是解题的关键。实践表明, 主题信息常常在文章的下列位置出现。

1. 在文章首句出现

首句是文章最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具体内容, 也常常是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 因此它最有可能成为文章主题。利用这一点常常可以快速寻找到主题信息, 成功配对标题。必须注意的是, 阅读首句时停留时间要长, 阅读次数要多, 思考的深度应深, 这样就不会因疏忽大意而错过在刚开始阅读文章时就捕捉住主题信息并成功提炼出主题的机会。

例1:【原文】Human remains of ancient settlements will be reburied and lost to science under a law that threatens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humans in Britain, a group of leading arch eologists (考古学家) says.In a letter addressed to the justice secretary, Ken Clarke, 40 archeologists write of their“deep and widespread concern”about the issue.It centers on the law introduced by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in 2008which requires all human remains unearthed in England and Wales to be reburied within two years, regardless of their age.The decision means scientists have too little time to study bones and other human re mains of nation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2011年上海卷阅读理解C篇首节)

【试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might be the bestitle of the passage?

A.New discoveries should be reburied, the government demands.

B.Research time should be extended, scientists require.

C.Law on human remains needs thorough discussion, authorities say.

D.Law could bury ancient secrets for ever, archeologists warn.

分析:答案为D。认真阅读分析原文第一节不难发现, 首句“Human remains of ancient settlements will be reburied and lost to science under a law tha threatens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humans in Britain, a group of leading archeologists says”为主题信息, 对其加以提炼不难得出D为答案。这是一个陈述式句标题, 用朴素的语言清楚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 在文章首节其他内容中出现

不少情况下作者在亮明自己观点之前需要先过渡一下, 或先推出多个画面、举出特定例子然后亮明自己的观点, 或先介绍错误观点然后道出正确观点。显然, 首节其他内容尤其末句也很有可能成为主题信息, 阅读时应仔细认真, 弄清哪一个句子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观点, 是其与读者真正想分享的内容。

例2:【原文】In the animal kingdom, weakness can bring about aggression in other animals.This sometimes happens with humans also.But I have found that my weakness brings out the kindness in people.I see it every day when people hold doors for me, pour cream into my coffee, or help me to put on my coat.And I have discovered that it makes them happy. (2011年广东卷阅读理解A篇首节)

【试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the passage?

A.A Wheelchair Experience.

B.Weakness and Kindness.

C.Weakness and Strength.

D.A Driving Experience.

分析:答案为B。认真阅读分析原文不难发现, 首节第三句“But I have found that my weakness brings out the kindness in people”为主题信息, 表明作者认为弱者的存在可以导致强者的善良, 简洁一下文字不难得出B为答案。这是一个短语式标题, 用最简洁的文字揭示了弱者与善良之间的关系。

例3:【原文】We know the famous ones—the Thomas Edisons and the Alexander Graham Bells—but what about the less famous inventors?What about the people who invented the traffic light and the windshield wiper (雨刮器) ?Shouldn’t we know who they are? (2011年江苏卷阅读理解A篇首节)

【试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erve as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

A.How to Help Students to Sell Their Inventions to Producers?

B.How to Design a Built-in Device for Cleaning the Window?

C.Shouldn’t We Know Who Invented the Windshield Wiper?

D.Shouldn’t We Develop Inven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分析:答案为C。认真阅读分析原文首节不难发现, 末句“Shouldn’t we know who they are?”为主题信息, 追踪句中they的指代不难发现C为答案。这是一个反意疑问句式标题, 观点强烈, 语气坚定, 劝告力度大。

3. 在文章末节出现

还有一些时候, 作者先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 而用具体例子或详细论证来展开文意, 直到文章快要结束时才表明自己的观点, 道出自己的写作目的。因此文章末节也有可能包含文章主题信息。阅读文章时如果不能在首节确定主题不要着急, 应耐心阅读下文尤其末节,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获取主题信息, 配对标题。

例4:【原文】Strategic speed serves as a kind of leadership.Teams that regularly take time to ge things right, rather than plough ahead full bore, are more successful in meeting their business goals.Tha kind of strategy must come from the top. (2011年四川卷阅读理解E篇末节)

【试题】Which c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Improve quality?Serve better.

B.Deliver value?Plough ahead.

C.Reduce time?Move faster.

D.Need speed?Slow down.

分析:答案为D。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末节不难发现, “Teams that regularly take time to get things right, rather than plough ahead full bore, are more successful in meeting their business goals”含主题信息:商家不能不顾一切强调生产速度, 造成产品质量下降, 而应该定期花时间进行调整。精简一下语言不难得出D为答案。这是一个问答式标题, 清楚地表达了“欲速则不达, 想快就要慢”的道理, 哲理性强, 说服力强。

阅读题解题训练方略 篇9

这里介绍本人的做法,多年试下来,自我感觉不错。

整个阅读脉络可用“读”、“思”、“写”三字涵盖,它反映了阅读解题的全过程。详见下图所示:

下面主要从设计意图方面对这张图作一些阐述:

总体来看,读——思——写,步骤清楚,表述简洁,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该干什么、该怎样干,不至于面对阅读题束手无策;每一阶段又有具体的任务,操作性强,目的明确,学生可以照单去做,不至于蜻蜓点水,一点不晓水底深浅。整张图揭示了阅读的路径、阶段、任务、方法、思考重点、解题要求,只要教师训练得法,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也就不在话下。

具体来看,首先阅读之重理应在“读”,这是我们不该丢弃的。读是为了走进文本,通过静心阅读,更好地整体感知原文。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原文尚未读透,就急吼吼地去看题目,以为这样可以争得时间,其结果适得其反,一是因为未能读懂原文,遇到题目后还得不断回去找答案,不但不省时,可能花费的时间更多;二是因为对原文没有整体把握好,答题就会出现诸如“张冠李戴”、“有眼不识泰山”、“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低级错误,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从未读过的文章,一定要读两遍,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整体感知”这个环节。

第一遍精读,就是全文一字不落地照读,以期能在看到题目后一下子找到答题范围,搜索到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目的是读完后学生要思考全文内容,不一定要明确概括,但脑子中必须要有一个思维沉淀的过程。这一遍下来,学生大致了解了内容,也可初步进入阅读状态。

第二遍略读,或叫跳读,就是以段为单位读,任务是确立重点部分和关键词句段,在此基础上思考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进而明确它的中心。把握了中心,也就把握了阅读题的答题方向。因为细究起来,高质量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具体到每一个词、句子、细节等都要落实到中心的,这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根本。

两遍默读,最终目的还是为下面学生解答阅读题提供相关准备,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读”而不思则“罔”,“思”是阅读必需的方式。阅读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或叫障碍)最多,因为他要开始面对具体的阅读题目并找到思考的路径,许多学生往往在此被难倒。

“思”阶段就是要为学生在解题时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知道如何想,如何寻找到目标,并使思维更科学更理性也更实用。

置于语境: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解题方式就是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应该说,阅读题百分之七十的直接答案或间接答案(答案线索)都可通过此法找到,这是我在研究了大量的题目后得到的结论。

结合中心:结合中心思考则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或忘却的常用方式。因为只要是优秀作品,它的每部分、每个段落乃至词句都应是围绕中心而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那么从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落脚点,起码回答是对路子的。

如果说上两种方式还是我们老师经常传授的,那么,下面三种则是许多老师不太在意或不会提起的。

揣摩意图:学生如果运用上两种方式尚未想出答案,别着急,还有办法等着。揣摩作者意图,揣摩出题人意图,两者有时重叠,有时又可以分开。这是又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人顿生“东边不亮西边亮”后的惊喜。从作者和出题人立场开发出新思路,简直是打开了他们的心窝,也打开了学生另一扇思索大门。想一想:作者干嘛用这个词?干嘛用这个写法?干嘛要重复强调?这样的思考完全可以直达目的!

体验情境:如果学生还是愁眉紧锁百思不得其解,不要紧,让他放下做大学问的架子,走入文本,与人物对话,与环境合影,与场面相融,让文中描写的画面立体、活动地再现眼前,甚至我就是那个人物,我就在情景中,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设身处地去细细体验,所要的答案也许就纷纷出炉了。

加强联系:如果学生依然灰心丧气一脸茫然甚至近乎绝望,那确实难为你了,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他再从文本情境中跳出来,不妨把思索的范围再扩大点,想想與此处有联系的东西:学过的课文能否帮我?课堂记忆能否助我?知识积累能否管用?生活经验能否启示?有时思路展开了,境界提高了,眼光放远了,灵感也就闪现了。

“条条道路通罗马”,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方法,指导他们多侧面思考问题,那些因各种因素产生的思维障碍不也就容易消除了吗?

第三,如果说“读”是“思”的必要准备,那么“写”就是“思”的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写”,也就看不到“思”。因此,“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思”的成果。

为了让“思”完美呈现,“写”就得步步走实,尽心尽力。

捕捉灵感:当思维闪出灵感的火花时,学生必须意识到“思”仍未结束,还需继续行使职责。当用心体会后用词语的缰绳及时套住转瞬即逝的灵感飞马时,就意味着语言已经捕捉到思考的成果,“写”方才算登场,而且这只是第一步,不过少了这一步,答案不是隐藏着出不来,就是出来了又丢失,说不定学生还会被老师误解为“不动脑”,可见这初步“写”的重要性。

准确表达:第二步,依然是要“写”自己的思考,只不过刚才是快捷,现在却要稳重得多,因为光用简短的词语来回答,老师一定批之为简单、含糊、表达不力,只有慢慢品味,认真整理思想,细细组织语言,答案才能更清晰、更完整、更符合答点。以“写”促“思”,使思更出色,就是这两步的真正意图。

多点阐释:许多学生到了此步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老师不完整、不深刻、不全面甚至不会思考的帽子又该扣过来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第三步,换换角度,变变方式,挖挖深度,多方面思索,多方面阐释,让老师面对答案时由衷地叹服:“非常全面”。

零碎地教给学生阅读的小技巧显然太小家子气,那是不能解决他们阅读中的根本问题的。只有从阅读方式方法层面上系统而实在地进行训练,让他们在训练中掌握住阅读技巧,摸索到阅读规律,才有可能使他们消除阅读思维障碍并走进自由的阅读王国。

成语误用题解题思路 篇10

失分原因之一是语义不明就贸然答题。比如“指点江山”是指评论国家大事, 容易误用为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句: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 同学们眼界大开, 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 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 指点江山, 心情澎湃。此处就被误用了。

再如“炙手可热”, 喻气焰很盛, 权势很大。易误用为流行。例句:“目前, 汉语绝对是炙手可热。”亚洲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文说, “汉语甚至已成为美国偏远地区的人们都想说的一种语言。”又如“不假思索”指不经过思考就做出反应, 形容做事应答迅速, 多误用为做事不动脑。例句:当记者追问孙红雷是否担心在新片中的搞笑会输给小沈阳时,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不会, 我是绝对的搞笑核心。”就是正确用法。还有“春意阑珊”, 阑珊是将尽的意思, 整个成语即春天将尽了。容易误用为春意盎然。例句:近日, 古城苏州气温渐暖, 街道两侧玉兰树上的花蕾竞相绽放, 成为姑苏城里一道春意阑珊的美景, 行人纷纷驻足欣赏。这儿就被误用了。

失分原因之二是双义成语。现在出题趋势是常见意义不考, 反而考另一不熟悉的。如“长歌当哭”一指用放声歌咏来代替哭泣。例句:送葬时雇人唱哀歌, 取的是长歌当哭之意, 使用就是对的;二指用诗歌或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悲哀或愤怒。例句:长歌当哭, 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又如“旁若无人”一形容高傲, 是贬义词。例句:这个人一向自以为了不起, 说起话来旁若无人。二形容态度自然, 是褒义词。例句:他上台发言, 侃侃而谈, 旁如无人。再如“短小精悍”一形容身材短小、精明强悍;二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有力。例句:新闻评论要求篇幅短小精悍, 固然与节目时间有关, 与听众的接受有关, 但主要是由它的政治性内容决定的。

还有“平易近人”常用意义是态度谦虚和蔼, 使人容易接近。易考另一意义文字浅显容易了解。例句: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 随心创作《随想录》, 反思自我, 拷问灵魂, 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还比如“粉墨登场”一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例句:只要能演戏, 就是不给报酬, 他也是会欣然前往, 粉墨登场的;二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例句:及至北平攻陷, 这些地痞流氓自然没有粉墨登场的资格和本领。

失分原因之三是望文生义。如“文不加点”。点表示涂改, 即文章一气写成, 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 写作技巧纯熟, 易误用点为标点。例句: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又如“犯而不校”指别人触犯自己也不计较, 易误把校作为修改改正。例句:人生道路上, 犯错误是难免的, 如果犯而不校, 那么就一定会陷入错误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还有“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是褒义词, 易误用为坏事物。例句:去年6月27日, 上海闵行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莲花河畔景苑”居然齐根倒下, 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再如“不刊之论”中“刊”是削除, 因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 有错误就削去, 整个词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刊多误用为刊登之意。例句:这次征文的来稿多是不刊之论, 很难公开发表。又如“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 不能增添一句话。易误用为夸奖、赞赏。例句:钱学森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科技奇才,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知识渊博, 学养丰富, 治学严谨, 即使国外专家也不能不赞一词。

上一篇:建筑技术施工下一篇:能力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