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实验班

2024-08-07

法学实验班(精选10篇)

法学实验班 篇1

法学实验教学, 是培养法学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 是将法学知识理论向法学职业实践转化的必然场所, 是提高法律人才质量的必然教学手段。构建法律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探索法律实验教学的新方法, 对法律职业的实践教学, 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法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背景

目前, 法律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 一般是到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等有关单位进行实习。由于受实习时间限制, 加之很多实习单位受到工作性质、职责的限制, 很难把法律职业领域的实质工作交给实习生, 只是让他们在工作中从事简单的烦杂工作, 所以, 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融入职业角色进行实践工作与体验, 这就使学生的实习大打折扣。因此, 法学实验教学的体系及方法, 是法律实验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法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应包括:完整独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设备及场所、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评估及考核方法。探索新型法学实验教学体系, 重点对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进行一系列系统设计与改革, 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学科的实验课程, 将各类实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构建系统化、开放式法学实验教学体系, 为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构建开放式法学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 通过建设法官职业技能实验室、律师职业技能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一系列综合实验, 使学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 毕业后即可很快适应法律行业的工作需要。

第二, 将心理咨询室、法律诊所等实验室向社会开放, 接受社会人士的法律咨询,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为社会提供进一步的法律援助。

第三, 专业实习。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到司法或实务部门实习一段时间, 全面了解法律业务, 这对学生的专业水平、社会经验以及职业能力与素质, 是一次全方位的提升与考查。

2. 构建凸显专业特色的系统实验教学方法

第一, 启发式教学法,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直接指导学生实验, 而是要充分发动学生的自由思维, 有技巧地提示和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 情景模拟法, 主要以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为平台, 以模拟审判、模拟仲裁、模拟法律服务为内容, 让学生在试验中运用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实践, 体验不同的角色, 掌握不同的岗位技能及职责。

第三, 团体实验法。每个具体的法学实验都处于复杂多样的模拟社会关系之中, 因此, 要根据法律活动中所构成的不同法律角色, 以当事人、代理人、公诉人、法官等不同角色参加法庭模拟, 组成小团体的方法展开实验, 通过角色投入, 实训学生的法律技能。

3. 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手段

第一, 多媒体教学。学院购置了价值350万元的现代多媒体设备, 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

第二, 网络化实验教学。建立了实验中心网站, 开发了网上实验互动平台。目前已经有多门实验课程的讲义和相关文档实现了在线观看和播放, 学生和教师可通过学校的校园网, 通过电脑连接到中心主页, 浏览、观看、下载教学资源和课件。

4.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第一, 科学设置考核项目。由于法学实验教学形式多样, 各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差异较大, 所以要科学、合理设置实验教学的考查项目, 确保公正评价学生的实验水平

第二, 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开设不同类型的法学实验项目;针对不同的实验特点, 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低年级的学生, 统一实验项目, 统一试题, 结合平时的实验成绩, 考查其基本实验技能的操作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 教师根据不同课程所包含的不同法学知识, 设计若干实验项目, 对学生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予以深度考核。对于行业的特殊岗位, 要求自行选择具有一定前沿性、创新性的项目, 根据学生的立项情况、论证过程、实验结果, 结合平时实验情况予以考核。

第三, 重点突出实验环节考核。如加大物证技术实验教学, 加大文书物证技术、痕迹物证技术、化学物证技术、生物物证技术、音像物证技术和电子物证技术这几点在实验考核中的比例, 同时辅以考核其他实验环节, 综合分析、评价学生的实验水平。

三法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初见成效

构建法学教学实验新体系, 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实现了实践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实践教学形式新颖, 可以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 深受学生的喜爱。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及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 分层次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项目。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 主要以培养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执法能力为目的来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在专业课学习阶段, 主要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来设置实验教学项目;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学生们体验了不同的职业角色

对职业院校而言, 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综合素养。为此, 应在实验室中再现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法律职业实践教学中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安排和训练,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身临其境体验各种职业角色的现场教学, 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理论的理解, 也丰富了法律角色的变化与体验, 使学生对实验目的理解体会得更加深刻。

3. 推进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改革,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技术改革等内容, 通过实践教学,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验改革研究, 加强与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知识综合, 增强设计性、分析性、研究性,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 从而提高法律职业实验教学的综合质量。

4. 打造了一支教师队伍, 提高了实验人员的素质

打造爱岗敬业, 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 吸引高素质实验教学人才是建立实验室工作的核心。因此, 通过法律实验教学实验室, 强化教师及实验人员的职能培训, 采取定期培训、岗位培训, 通过以老带新的导师制, 最终达到教师对所属实验教学的基本性能及过程做到熟练掌握。

摘要:法学实验教学, 是提高法律人才质量的必然教学手段。本文从构建法学实验教学新体系、探索法学实验教学新方法等方面, 做出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方法

参考文献

[1]闫海、张晓静.诊所法律教育:我国法学实验教学的新领域[J].辽宁大学学报, 2008 (2)

[2]刘慧频、黄本莲.论法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3]尹立苹、刘雁红、韩聪.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5) :73~75

法学实验班 篇2

1、 练习毫针进针手法。

2、 掌握行针手法。

3、 掌握毫针刺法。

二、 实验内容

1、 掌握毫针进针,体会进针时的得气感。

2、 掌握毫针促使得气基本手法:刮法、飞法、震颤法等。

3、 掌握毫针傍针法、齐刺、扬刺、合谷刺、透刺等刺法。

4、 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穴位有手三里(傍针、齐刺、扬刺、合谷刺)、曲池透手三里、精明(直刺)、印堂透精明、底仓透夹车、背腧穴(斜刺)、风池、翳风、内关透外关。

三、实验方法:老师在实验室示教,同学自己亲身实践操作。

四、实验体会

1、初始体会。在本节实验课前的理论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刺法时一边介绍一边说等一下实验课同学们要互相扎针练习,说的我们心里怕怕的。在实验课老师示范时,看到用扬法九根针同时刺激同一个穴位更是像扎在自己身上一样,呲牙咧嘴的看老师示范。由此可以推想当病人在接受针刺疗法之前心里一定也很紧张,尤其是那些第一次接受针刺治疗的病人。所以应该在进行针刺治疗前一定要安抚患者情绪,不要因为情绪方面的原因影响到治疗效果。

2、作为针刺者的体会。本次实验课是我第一次为人进行针刺,因为手劲不足,没有经验,第一针进针很慢,人体表皮真的是出于意料的柔韧。明明平时不小心划到了或者是撞到了都会破皮流血,没想到面对较为锋利的毫针却可以有很强的抵御。针刺入皮后会明显感觉到抵御力道消失,此时应轻轻进针,感受得气感。用合谷刺、透刺等操作时偶尔会感受到针尖受阻,这时应调整方向进针。通常进针到感觉刺入空腔时被刺的同学会有得气的感觉。

3、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针刺风池穴有一定危险性。在这次试验课上也尝试了针刺风池穴,只要针刺时注意方向并且全神贯注,针刺是安全的,而且进针要柔缓,注意被刺者反馈。被我针刺的同学反映在刺入风池穴时有麻麻的感觉从颈项一直传入手心,大概是因为风池穴为手少阴阳维、足少阳之会。

4、面针体会。虽然面部皮肤较薄,但是并没想象中那么好进针,主要是注意提捏进针,找准方位。针刺精明时应注意避开眼球。

5、作为被针刺者的体会。针入皮前比较痛,入皮后并不痛,所以在针刺时应尽量减少刺入时间。扎到血管超级痛_(:з)∠)_!出针时会冒血珠,出血时用干棉球按压止血,不揉!不揉!不揉!重要的事说三遍!一旦患者反映痛感之后应该立即停手并出针。得气感在刺入穴位后比较明显,几秒后消失。若进行促使得气操作得气感明显。_(:з)∠)_但是我怕痛,所以只刺了三针。在这里不得不夸一下那些扎了九针的同学们和贡献出来当模特让我们练习风池大椎等穴位的同学们,感谢信任,勇气可嘉!

6、总结。总之平时练习时应注意连指力腕力以便快速进针减少疼痛,注意

自然法学与实证主义法学整合研究 篇3

关键词:自然法学;实证主义法学;法的精神;法的形式

一、“法”的本质

早在法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以前,对“法”本质的探究即已展开。虽然自古以来各种学说众说纷纭,但究其根本,可以归结为两种途径:法的精神与法的表现形式。因而,首先不妨从更为抽象的哲学层面分析“法”的本质。从某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事物均可以用“内部性”与“外部性”这两重属性来诠释——例如“小说”这种熟悉的事物,其“内部性”表现为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内涵,其“外部性”表现为具体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见小说的文字,却只有用心灵才能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其他的事物也如此,只是不同的事物在“內部性”上有深度的大小,在“外部性”上有形式的差异。“法”同样不例外,其本质表亦现为双重属性:法的精神与法的表现形式分别代表了法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具体说来,从内部看,法的精神动力在于对“善(或者正义)”的无尽追求;从外部看,法的形式既“法律规范”乃是对“善”的具体表现和实践,或者说是一种“善行”。由此,我们将逐一分析自然法学与实证主义法学各自的偏见以及二者分道扬镳的原因。

二、自然法学的理想与局限

自然法学的核心理念在于“法”应当等同于“善”,并认为违反“善”的法律均无资格成为法律。但问题是何为“善”?“善”可以作无数种诠释——大到“平等、自由、诚实信用”,小到“谁主张谁举证、保护善意第三人、罪刑法定”等都是对“善”的经典诠释——但任何诠释都无法表达“善”的全部内涵,更不可能等同于“善”本身,正如老子对“道”的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善”亦不可为语言所尽道。再用一个虽然抽象但易于理解的类比补充说明:“善”可以类比为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对“善”的追寻过程正如对数学中“极限”概念的描述——一个无限接近而永远无法达到的过程,或者说永远处于进行时而无法成为完成时。也正因为此,自然法学才能拥有无穷的动力而不会因找到对“善”的终极诠释而宣告自身的终结。由此可见,自然法学的局限在于忽视了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是“善”的完美诠释,更不可能等同于“善”本身,其试图将“法”等同于善将会来带法律的不稳定与随意性。但是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必须是稳定的且能为大众所理解。于是自然法学将“法”应当等同于“至善”的理念遭到了实证主义法学的强烈批判。

三、实证主义法学走向另一极端

针对自然法学的局限性,实证主义者批判:人们对于“善”的诠释具有主观性及随意性,且无普世的标准。因此这样的“法”没有统一的陈述,会产生大量无止境的争端,也就难以负担其作为社会规范的角色,正如实证主义的代表法学家凯尔森所言“正义就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是一种反映个人或群体的主观倾向的价值偏爱的‘非理性的理想’”。于是实证主义者提出,应当搁置对于“善”的争论,将法学研究的重心从追寻无法定义的“善”转移到通过对具体法律规范的分析(法律的语言、逻辑结构、体系等)来充分保障对“善”的某个具体诠释的实现。因此实证主义法学沿着一条与自然法学完全相反的道路展开对法学的研究,其动力在于“通过分析设计‘法’的外部形式以保障现有对‘善’的诠释得以充分展现”,而不去探究这些诠释本身的价值,也不去追寻其他的诠释。例如,针对“保护善意第三人”这种对“善”具体的诠释,实证主义法学关心的是如何具体设计法律最能保障上述精神的实现,而不去过问“保护善意第三人”这个诠释本身的价值。因此,实证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对法的外部形式的研究,而不去介入对“善”本身的追寻。不容否认,实证主义法学对自然法学的批判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也对法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证主义法学对自然法学的批判亦不无矫枉过正的负面效果。实证主义法学在搁置对“善”的争议的同时也将“追寻至善”这条道路一并摒弃。尽管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对“善”作诠释,但不能据此否认“善”的不同诠释在内部性上具有深度的差异。例如,“男尊女卑”和“男女平等”都是对“善”的诠释,二者在形式上的确是“平等”的,但是从内部的精神上看,后者比前者立足于包容性更加广阔的视角上所做出的诠释,因而后者相比前者显然更加接近“至善”。另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看,在个案的裁判过程中,当演绎推理中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出现缺陷时,我们所运用的实质推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寻求更高位的“善”作为新的大前提的过程。因此,实证主义法学因对“善”的诠释具有主观性而将这条道路从法学研究中剔除,无异于抽掉了“法”的灵魂而导致“法”沦为一具由枯燥、冗长的法律条文组成的冢中枯骨。

四、整合的尝试

现在回归对“法”的本质的论述,可清晰地发现自然法学与实证主义法学分别只关注“法”本质中的一半而对另一半视而不见。自然法学的道路在追寻“至善”的同时忽视了每一个对“善”的诠释都是“至善”的真实显现与实践,其眼中的“法”是只在梦境中显现的海市蜃楼;而实证主义的道路在乐此不疲地实践“善”的同时却将追寻“至善”这一终极精神摒弃,其眼中的“法”是无比精密却没有灵魂的机器。故对“法”的本质中两重属性的全面诠释既是对二者的整合:“法”的形式——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必须以“善”作为出发点,并符合其所在时空下对于“善”的诠释,否则便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基础;反之,“法”的精神——任何一个对“善”的诠释,都必须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表达出来且为大众所理解,“法”才具有作为社会规范的意义。“善”对于法学来说,不仅是上行的顶点,亦是下行的起点。也许,短期内,自然法学与实证主义法学依旧难以接受彼此。但也许若干年以后,这两条在延绵几个世纪的争吵中渐行渐远的道路终将会蓦然发现,各自分别只是同一个圆环中的两半——它们分道扬镳的起点恰是它们殊途同归的终点。

参考文献:

[1]杨显滨.论自然法学与实证主义法学的互动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2,30(9)

法学实验班 篇4

所谓实验是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区别于法学实习、实训等培训性、技能性的教学过程, 法学实验主要需要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法律创新能力等。那种认为法学实验既包括物证技术侦查, 又包括模拟审判、观摩审判、法律诊所等形式的看法是不恰当的, 法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法学教育方法的一次创新, 实验本身是一种模拟实践, 在近似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模拟学习方法。通常可以认为法学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所进行的验证法律科学理论或假设以及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技能应用训练的教学活动。迄今, 很多学校并未将法学实验作为一门有学分的课程, 这成为法学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很多从事实践教学研究者已经意识到, 实验哲学、实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纷纷形成, 并受到关注的同时, 法学研究仍未引入实验。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法学界对哲学社会科学引入实验方法基本了解, 或者习惯上将实验理解为田野实验, 又将田野实验归结为法学实证研究的一种方法, 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学实验的不可控性。然而, 对于较为抽象的法学学科而言, 法学理论永远都不能脱离法学现实而孤立存在。实验方法具有随时性和仿真性特点, 他极大的拉近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符合法学发展的趋势。在可控程度较高的法学实验中, 学生可以有效提高法学应用能力。因此, 法学实验教学方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诸如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课程均可以采用法学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

众所周知, 这种实验的方法以培养法律人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为目的。通过实验软件教学系统, 指导教师可以创建大量法学实验教学项目,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完全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特定角色所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教学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结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法学实验教学充分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学中教, 在教中学, 从而实现了法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法律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 目前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5月研发一款法学实验教学系统 (Leg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缩写“LETS”) , 它是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学实验教学软件。杭州学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学硕模拟法庭教学软件和南京奥派信息产业股份公司研制的奥派模拟诉讼平台软件等。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于2014年采购了杭州法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的教学软件, 经过初步实验性的使用, 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法学实验软件教学与角色模拟相得益彰

法学实验教学在所有的法学实践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区别于只关注审理阶段的模拟审判, 法学实验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 与诊所法律教育不同的是它不受真实案源的限制。法学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和高度仿真性, 此外它还可以有效的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实现大规模教学管理的可能等。以往的法学实验往往是在学生彼此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完成的, 鲜有成员之间的交互行为。因此, 将法学实验与角色模拟相结合, 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 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角色模拟过程是将现实案件情景化, 用更接近于现实的方式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角色模拟实验可以使参加者获得接近与真实案件的感受, 将某一个问题放在具体的动态的模拟环境中全程式地再现。参加者分工各有不同, 法律程序因各自所提交的文件的内容和效果而有所变化。学生作为参加者可以从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创新性法律思维方式, 为更多数量的本科生获得角色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实际上, 即使没有角色模拟, 法学实验过程也是完整的, 但角色模拟与法学实验软件相结合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其优势。

首先, 角色模拟赋予实验以真实感。学生在角色模拟中主要是一种参与式角色体验实践过程, 与没有角色模拟的实验相比, 有角色模拟的法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法律真实感, 提高学生对法律程序与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如果把法学实验当作一种实践技能的锻炼的话, 角色模拟则主要锻炼参与实验学生的心理活动。

其次, 角色模拟使实验过程更少发生偏离实际。角色模拟的场所往往是模仿真实国家机关的场所而建, 例如, 模拟法庭、看守所、审讯室等特殊的场地, 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同样的法律行为, 可以激发人联想到真实的情形, 从而严肃、认真、谨慎的采取法律行为。在很多法律行为只能一次性做出的背景下, 角色模拟的过程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整个法律程序的结果。这就更加接近于法律程序的真实结果。

最后, 角色模拟符合感受式教育方式的展开和教师对实验的评估。法学实践教学本身的评估方法主要是一种感受式, 即通过学生个人对参与实践活动的认知程度的提高, 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 法学实验软件提供了另外一种较为客观的文件内容和形式的审查为依据的评价方式, 它可以帮助教师直观的观察和监督学生对实验的阶段性完成情况, 进而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估。

三法学实验软件与角色模拟结合中暴露出的问题与对策

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实验的开展从开创初期的无软件、无教案、无规划的三无局面, 到有软件、有教学设计、有教学规划的变化过程。在一项学生主持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支持下, 角色模拟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 法学实验过程缺少课程的支撑。通过实验软件系统, 学生可以完成诸如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多种过程的法律学习, 同时也可以研习判例和撰写论文, 特别是对于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课程可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 包括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内的很多学校, 囿于法学实验起步较晚, 没有设立独立实验课程, 教师和学生开展法学实验完全是一种课外的学习和研讨, 这样很难使法学实验发挥促进教学的作用。因此, 只有设置独立的学分和学时, 使法学实验不依附于理论教学, 才能发挥法学实验的巨大作用。在赋予实验课学分和课时的基础上, 教师才有了工作量计算的依据, 一般来说独立实验课的课时可以按照1∶1.5的系数计算, 而理论课内的实验学时可以按1∶1的系数计算。对于实验报告的指导和批阅的工作量, 有的不另计工作量, 有的则另按该门课程总学时的10%计算。当然制定标准时必须考虑每所学校的不同情况, 差别制定各自的计算标准。

其次, 法学试验的可控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法学实验的本质就是在给定的环境下, 通过仿真的虚拟环境下发现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 进而研究现实环境下的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 以及在这样的法律事实中应当完成的法律行为。包括现实主义法学家波斯纳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法律由于缺乏可控性而将其看成是法理学的缺陷之一, 道德和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和生物学现象, 很难甚至一般不可能进行实验, 所以在这一领域所进行的观察最有助于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实验不同, 法学实验的仪器和设备条件要求低, 而法律规范和判例的条件要求较高, 在可控性方面尽管不需要进行定量的严格条件限制, 但也需要有严格的法律程序约制。正如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说:“实验好像是把各种现象拿在自己的手中, 并时而把这一现象、时而把那一现象纳入实验进程, 从而在人为的简化的组合中确定现象间的真实联系。”可控性的特点之一就是该实验的可重复性, 避免偶然性因素的出现, 增强学生通过实验达到预期的目标。

采取集中实验还是采取分散实验的方式则取决于实验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般说来, 以集中实验的方式将大大有利于督促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应当成为实验类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 往往实验的结果可能发生以下两种情形:要么早早的完成了实验的内容, 要么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实验的内容, 或者完成的内容不符合现实要求。因此, 一种补充式的宽松的实验时间安排也将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即当集中实验成果不合格时, 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实验的内容重新制作和完成。这样, 该法学实验的方式就是以集中实验为主, 分散实验为补充的灵活式教学方式。

再次, 法学实验的教学评估方式不统一。法学实验与其他学科的实验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时间的不可控性, 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查找法律法规和判例, 以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所以法学实验的成绩很难以一份格式完整的形式化文件作为最后的成绩评定的所有依据, 较为合理的和可能的情况是根据学生的个人付出和文件制定的过程进行自由裁量式的评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1238.

[2]孙文雪, 罗振华.法学实验项目设置及法学实验室建设[J].滨州学院学报, 2010 (4) :67-68.

[3]朱全景.法学实验论纲[J].比较法研究, 2013 (4) :24.

[4]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 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142.

法学实验班 篇5

中文摘要: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使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进行法律诊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指出了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思维和能力训练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尤其是指出了法律专业学生“‘文献检索能力严重缺乏’是法律实践能力不足的关键”的观点,对于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实验报告

―第一学期,我在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分院法律专业一年级《法理学》期中考查时,将“INTEL未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项目”和 “法学诊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结合起来, 以“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情景下的法学诊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现将实验过程和有关体会报告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实验准备阶段:

首先,主持教师制定单元计划(见附件1)和课题单元计划实施表(见附件2)

其次,主持教师分别模拟“学生”和“教师”两种身份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见教师演示文稿)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验学生心态;

然后,在10月中旬进行课堂调查。调查结果:1、在199名学员中,经常上网的大约80%以上,知道操作PowerPoint软件的仅有两人,其中一名还是从计算机专业转入法律专业。2、知道操作Excel软件的为零。 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简单的演示如何使用PowerPoint软件和Excel软件,要求学生课后尽快自学掌握。

二、实验实施过程:

11月2日到3日,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课题指南》见(附件3)布置课题,学生分组,每三到四人为一个小组。

11月3日到11月8日,学生开始选题和进行文献搜索。

11月8日,在海华分院电脑教室,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设定的搜索主题为“自由权”,要求使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搜索,学生和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同步进行网络文献搜索,以“学生搜索到的文献和教师搜索到的.文献是否保持一致”作为学生搜索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在一个班级的80余名学员中,达到合格的学员数为零!原因为:教师键入的关键词是“论自由”,而学生键入的关键词都是“自由权”或者“自由”。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出全体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是“关键词确定错误”,并讲授如何思考关键词和如何进行高级搜索。

11月3日到11月底,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具体的“诊断后的对症教学”。例如,某小组的题目为“家长可以跟踪孩子吗?”学生只是简单堆砌了案例、图表和相关法规作为素材,并且结论和作为观点论据的素材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师便立即“对症下药”,就“法律问题和法律结论之间的法学逻辑关系是什么?”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解辅导,使学生很直观的得到了所需要的思路和知识,明白了如何取舍素材和强化论据和论点间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了训练法律思维方法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

12月1日到12月5日,组际互相交换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评价量规(成绩表)互相进行初步成绩评定。

12月8日到9日,学生进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解,就讲解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出问题,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对学生讲演部分打分,加上学生互评成绩,以确定该小组最后成绩(也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平时考查成绩)。

四、讲评阶段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讲评,发现在大学法律专业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如下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更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同学都只是简单的根据教师《课题指南》中列举的具体课题设计自己的课题,而不会从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发现具有法理学探讨价值的事例

论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与功能 篇6

1 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的含义

实验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逐渐分出来的社会实践形式。根据《哲学大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有关“实验”或“科学实验”的词条可知, 对于实验概念应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首先出现在自然科学中, 其主要的适用领域以自然科学为主。二是相对于一般的方法, 实验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其有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的功能、也有突现研究对象的功能。三是与普通的科学观察和实践活动相比, 可控性是实验最独特的特点。因为人类可以人工设定和控制实验的条件。四是通过实验活动, 实验主体可以亲自体验或观察各因素的性能、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

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是指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实验本身传授给学生, 而是通过实验这种方法让学生学到从事某项任务的思维和习得知识。据此, 我们可以将公安法学实验教学作如下定义: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 让学生通过系列的人际互动、人机互动或实际操作, 将与公安职业有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则转化为实践过程, 从而让学生体验该理论和规则并培养其法律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

2 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2.1 仿真性与可控性

公安法学实验是教师根据人才培养需要, 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公安执法训练。选择的案例来自于公安一线。实验的依据和环节来自于法律规定。教师所设计的实验项目、案例与实验情景是为了落实人才培养需要或作为课堂内容的深入与演练, 在操作上具有可控性, 也有助于避免将学生直接置于现实情形下的心理紧张。

2.2 系统性与针对性

与现实情形不同,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 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 从个体判断到团队执法等, 可以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掌握所需要的技能。教师在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实验内容方面, 可以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需要突出训练的内容进行着重练习, 保证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2.3 指导性与自身性

在公安法学实验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或视频演示等方式提供详细而具体的行为示范, 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也可通过实际的演练反观看自己的模拟执法行为, 按照专业执法的标准进行衡量, 从而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这样的反复锻炼与实践, 不断提高公安执法的思维能力、程序意识、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2.4 参与性与激励性

公安法学实验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设计与安排好实验项目和方法后, 由学生作为主体开展, 实验课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经过观摩、仿效、演练等一系列的实验过程能够不断增强对公安民警的角色感知, 迅速了解角色定位, 激励学生精熟执法技能。

3 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3.1 教学内容的深化功能

公安法学实验以学习者为中心, 深刻体现了实验教学中的参与性、自身性和互动性。在公安法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担任引领者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同时也是一名倾听者、观察者、启发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传统的教与学的单向关系转化为双向互动式, 有利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帮助学生将公安法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协助他们将实践技巧运用到熟练。

在公安法学实验中, 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对话,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序模拟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师生进行公安执法情景中, 教师将课堂中传授的法律价值、执法理念、执法程序等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方法, 引导学生们用行动来体现, 并通过回放、点评等方法帮助学生反思, 使学生的表现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经验, 而是通过整合多方信息, 增进学生对公安执法中双方复杂的互动过程的体会和理解, 鼓励学生重视自己的体验, 在体验中领会公安法学课程的理论和概念, 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运用能力, 树立专业自我与专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巧。

3.2 连接课堂与公安执法实践的桥梁

仅仅有书本上的公安法学知识是不够的。书本上的知识只有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后才能胜任公安执法岗位, 也才达到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公安法学实验是公安执法技能的训练基地。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亲历或原始体验, 而能力的锻炼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实验室教育来完成。提倡做中学, 是公安执法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源头, 与社会实践相比, 实验室教育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可控制性等特点, 使它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桥梁”, 在公安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安实验教学是公安专业学生毕业实践之前的重要缓冲带,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避免伤害真实执法对象的自尊心以及情感, 同时通过反复不断地进行模拟与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公安执法理念和技巧。将公安法学实验作为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内容, 把学生的实验成绩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专业能力。

3.3 提升学生职业认同度并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 学生作为外在于公安职业的旁观者, 无法亲身体会公安职业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 因而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有法学知识, 无法律信仰。而法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法律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学生法律人格的养成创造了亲身体味法律职业责任的平台。学生在做完公安法学实验之后能够更深刻的认同公安民警职业, 更深刻的感受到公安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公安法学实验教学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和社会对警察职业的需求, 树立做人民警察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激发并坚定他们从事公安民警职业的信心和热情。

公安法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坚实的公开、公平、公正、执法为民等价值信念, 整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与经验, 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 内化公安执法价值观和提高公安执法实务技能, 塑造富有公安执法价值意识和能力的公安执法工作者。

摘要: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公安法学实验教学具有仿真性与可控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等四个特点, 也具有深化教学内容、连接课堂与公安执法实践的桥梁等三大功能。

关键词: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特点,功能

参考文献

法学实验班 篇7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特色

诊所法律教育的主旨在于,设立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诊所,使学生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用法律,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深化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当认为,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都是学院派的教育,在这种法学教育模式之下,教师的教学是单向的、封闭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而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无论是课堂内的模拟角色训练,还是课堂外的案件代理,学生都是处于主角地位。学生对法学理论、法律条文、社会状况、人际关系、案件性质与情节、诉讼请求与诉讼关系,以及被援助的法律服务对象都有了更为生动、具体、深刻的理解,所学的法律知识不再是表面化的、书本上的,而是在实际的演练、操作中,变得鲜活和富有生命力。诊所法律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开展诊所法律教育能够克服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弥补法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可以说,诊所法律教育是法学实验教学中的精英式教育,符合现代法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造就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诊所法律教育不但要学生理解所学的法律知识,更侧重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法律的技巧和实践操作能力。诊所教学通过课堂模拟实习和代理真实案件解决实际问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只注重书本、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律诊所以有序的安排和精心的设计有意识地将若干法学理论置于学生所参与的法律诊所活动中,这正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企及的。

通过诊所教学,使学生直接面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之中,使学生在校就具备了适应未来工作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和心理素质。同时,创造一个模拟的职业环境,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分析案件、收集证据、起草法律文书等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处理各类案件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同时,诊所教学还可以提供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指导教师展开有效的沟通,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诊所教学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教学相长”。作为讲授法学课程的教师,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在开展诊所教学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也必须深入法律实务部门,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丰富无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讲授相关法律专业知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诊所式教学模式除了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平和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法律职业者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显然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完成。法律诊所是培养学生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最佳场所。诊所教学中的实际案件多以法律援助活动为载体,涉猎的很多都是刑事案件。对于这些案件的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职业责任心,使法学教育远远超越法律知识和法律工作能力本身,而延伸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领域。法律诊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对其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在刑法学课程中开展诊所式教学的必要性

法律诊所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法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观,通过教师的指导,探讨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开展诊所教学,也有助于发挥法学院的资源优势。社会对法律援助需求很大,尤其是某些刑事案件。开展诊所教学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供法律援助,大大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

法律诊所课程虽然注重在经验中学习,但毕竟它的学习仍然在学校完成。可以借助模式化、程序化的课堂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法律人的思维能力,从而在他们从事法律职业之前,具备法律人的基本素质。法律诊所是开展各种诊所实践活动的场所,是学生获得传统法学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平台,为此,必须要建立一定规模的法律诊所。诊所法律教育的核心就是其课程设置。诊所法律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际案件指导两部分。以刑法学的课堂教学为依托,教学内容不再侧重于对法律制度、理论、学说本身的讲解,而是更加关注对有关法律应用经验和实践技巧的解释与模拟练习,使学生能够应付在办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综观国内各大高校设立的法律诊所,有的是综合性的法律诊所,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有的是专门性的法律诊所,如四川大学于2001年获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而设立的刑事法律诊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又和国际司法桥梁合作实施了为期3年的《刑事诊所法律教育项目》,以此为全国法学院树立刑事教育典范。自此之后,国内多家法学院纷纷设立了刑事法律诊所。与其他案件类型相比,刑事案件自有其特殊之处。简单地说,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关涉到被告人生杀予夺的权利。而在全国各地区的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没有辩护人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请律师进行辩护的原因非常简单———贫困。这些人往往在社会上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拙于表达,加上对法庭的畏惧,他们虽然十分渴望有人为其辩护,但往往在现实中这个愿望很难实现。虽然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早已建立,但由于种种原因,尚不够完善。现阶段法律援助力量不够,而法律援助的社会需求很大,愿意提供刑事案件法律援助的律师往往供不应求。因此,在大学建立大学生法律工作援助站容易得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可以以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依托建立刑事法律诊所,开展法律援助,使学生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案件,培养自己的个人意志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才等综合素质。

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一直是我国刑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即以课堂面对面的讲授为主要方式。我国的刑法是成文法,法律规定较为抽象,因而,刑法学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概念和原理的解释。法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刑法学更是如此,讲授教学法的弊端随着刑法学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而逐渐显现出来。其他在刑法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讲授教学法的不足,但也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如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引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所引用的案例大多是针对刑法总论中的某一章节或者各论中的某一罪名所甄选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多有一个特点,要么是较有影响的重大案件,要么是颇为典型的案件,抑或是疑难案件。由这些案例的典型性或者特异性所决定,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反映刑事司法实践中形形色色的案件的全貌。模拟教学法也是一段时间以来刑法学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主要的形式就是举办模拟法庭。既然是“模拟”,案件本身或者庭审的过程就断然不是真实的,而只是一种理想环境下的处理刑事案件的过程。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个过程必然不会是理想的,也不会具有太多的典型性。如果单以案例教学法或模拟教学法为刑法学教学方法的补足的话,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显然很难获得灵活处理法律事务的技能和经验。与以上各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是,诊所课程中所接触的案件材料是完全真实的,建立在真实的案件材料和当事人基础之上,学生通过代理真实案件,参与案件处理的全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随时可能变化的情况加以妥善处理。可以说,诊所法律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

三、刑事法律诊所建构的初步构想

刑事法律诊所的构建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是课堂教学部分,独立于《刑法学》必修课之外单独开设刑事法律诊所的选修课,由诊所教师进行授课,综合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相关知识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与《刑法学》及《刑事诉讼法学》不同,该选修课侧重于对相关的法律实务经验和技巧的讲授、对相关法律和社会问题的讨论以及对相关案件的模拟练习。结合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实际,笔者提出的构想是,在法学院大三、大四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刑事法律诊所课程,课程性质为选修课,计36课时,2学分。《刑法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早已被我校列为实验教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外,引进诊所式教学方法实属必要。

第二层次是具体案件指导部分,可由法学院的教学实习科研基地(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人民法院、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检察院和鞍山市铁东区人民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均设立了教学实习科研基地)提供具体的相关案源,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以法律援助工作站(大连市法律援助中心东北财经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已于2009年5月正式成立)名义对刑事案件当事人进行法律援助。具体包括解答法律咨询、代理案件诉讼及其他非诉讼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基层法院管辖的简单刑事案件,其特点是证据较为清楚,矛盾冲突并不剧烈,适合法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供法律援助。至于一些复杂、疑难的案件,特别是需要高度专业背景的案件,由于这类案件本身难度较高,并不适合尚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代理。

以上两个层级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采取灵活生动的方法,注重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课程进行中,教学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必须考虑法律运用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刚刚进入诊所的学生,不宜一开始就让他们代理真实案件,而应该先学习诊所课程,进行课堂教学,之后再由教师提供模拟案件,从虚拟的案件开始学习,待基础扎实以后,才能进入到代理具体案件阶段。

建立法律诊所、完善诊所课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是构建诊所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诊所教师的选任,可采取“内外结合”的形式,诊所课程的课堂教学部分可由本院教师进行授课,至于在具体案件指导部分,可考虑外聘实务部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来担任兼职诊所教师,承担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因本院教师数量有限及教师时间、精力有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刑事案件来源十分有限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内已开设法律诊所的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案件来源的主要特点是民商事案件多,行政和刑事案件少。同时,法科学生的执业能力很难获得大多数当事人的完全信任,刑事法律诊所对案件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笔者认为,解决的具体办法还是应充分挖掘教学实习科研基地这一资源,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切实地解决刑事法律诊所的案件来源问题。最后,诊所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评价体系是教育模式的关键部分,对于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国法律诊所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刑事法律诊所是由课堂讲授、法院旁听、代理案件等环节构成的,因此采用传统的“分数考查法”显然是不合理的。笔者的观点是,应根据在刑事法律诊所中学习的学生所代理的案件质量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评价的形式主要以评级为主。评价的主体包括诊所教师、客户以及学生本人,其中,应以诊所教师的评价为主,其他主体的评价为补充。

每一次法学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为了使法学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诊所法律教育的引进和发展为我国法学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十年来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诊所法律教育理应成为法学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因此,结合我校实验教学和刑法学学科发展的实际,应当在我校设立刑事法律诊所,开展诊所教学,以弥补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甄贞.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现状和未来[C].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中国法学教育论坛论文集,2007:121.

法学实验班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强生公司提供的配套干片试剂和校准品、正常水平质控品和高值水平质控品。Roche Modular全自动生化仪;罗氏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

1.2 标本

为广东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新鲜血清,且无溶血、黄疸和脂血。

1.3 精密度验证实验

参考EP15-A[4]文件选择QC1和QC2两个浓度水平的质控品,依据文件要求计算重测天数和次数。如果σwithin<2/3σtotal,实验持续5 d,每批每个水平重复测定4次;如果σwithin>2/3σtotal,实验持续3 d,每批每个水平重复测定3次;如果σwithin与σtotal相对关系未知,每个水平重复4次,持续5 d;σwithin和σtotal分别表示厂商声明的批内标准差和总标准差,按上述设计的天数和重复次数测定标本,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Swithin和Stotal(Swithin和Stotal分别表示用户测定的批内标准差和总标准差),与厂商声明的σwithin和σtotal进行比较。

批内标准差比较:D为总天数(3或5),n为每批的重测次数(3或4),Xdi为每天每次的结果,Xd为一天中所有结果的均值。如果Swithin<σwithin,用户核实了与厂商声明一致的精密度。如果Swithin>σwithin,可能这种差异无显著性,需要进行验证,若Swithin小于验证值,厂商声明的批内精密度通过验证。

D总标准差比较:n=每批重复的测定次数(3或4)。如果Stotal<σtotal,用户核实了与厂商声明一致的精密度。如果Stotal>σtotal,有可能这种差异无显著性,需要进行验证,若Stotal小于验证值,厂商声明的批内精密度通过验证。

1.4 线性验证评价

参考EP6-A[5]文件,设定实验室线性的允许误差范围均为5%,并依据本实验室设定的各项目不精密度允许误差进行评定。选择覆盖强生声明线性范围20%左右的高(H)、低(L)浓度水平混合血清,按比例配制成系列浓度的7个样本到10个样本,每个样本重复3次检测,如7个系列浓度制备方案:L、1L+5H、2L+4H、3L+3H、4L+2H、5L+1H和H。记录数据,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多项式回归统计,将所得数据拟合为(一次)Y=b0+b1X、(二次)Y=b0+b1X+b2X2和(三次)Y=b0+b1X+b2X2+b3X3多项式,判断各项系数与0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t检验)。如果非线性系数b2和b3与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则认为存在线性关系,否则该组数据存在非线性,则要进行非线性度的评价。

1.5 可比性实验

参考EP9-A2[6]文件,以Roche 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比较方法,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与其进行可比性研究和偏倚评估分析。每天分别随机取出8个标本,双份反向重复测定,并在2 h内完成,共5个工作日。不采用已有明确人为误差的结果,按EP9-A2进行方法间离群值检查。

1.5.1 数据作图

(1)以Yi(双份测定均值)对Xi(双份测定均值)的散点图,以待评方法的结果为Y,比较方法的结果为X。(2)以每个Yij的结果对Xi的均值按(1)相同方式作图。(3)样品测定的Y与X的均值之差(Yi-Xi)相对于(Yi+Xi)/2作图。(4)(单次测定的Y值-单次测定的X值)相对于(Yi+Xi)/2作图。

1.5.2 X值合适范围的检验

X值取值范围是否够宽,可用相关系数r做粗略的估计。如果r≥0.975(或r2≥0.95),则可认为X取值范围合适。反之,则需分析更多的样品以扩大数据浓度分布范围,然后重新分析全部数据。

1.5.3 线性回归

Y=b X+a。

1.5.4 方法间的系统误差

根据临床使用要求,将各个项目给定的医学决定水平浓度Xc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实验方法(Y)与比较方法(X)之间的系统误差(SE)。

1.5.5 偏倚及95%可信区间

计算预期偏倚及其95%可信区间。

2 结果

2.1 精密度验证实验

参考EP15-A,依据厂商声明的批内标准差和总标准差的关系确定各项目实验天数及重测次数。实验获得的批内精密度和总精密度与厂商提供的批内精密度和总精密度进行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除尿素高值水平未能通过验证外,其他各项目的正常、高值水平均通过验证,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可继续进行评价。尿素高值水平未能通过验证,主要为干片更换批号未及时发现,导致日间精密度较差所致。经纠正后,重做实验,结果显示:Swithin为0.08,Stotal为0.25,Stotal验证值为0.26,精密度良好,可进行下一步评价。

2.2 线性验证实验

参考EP6-A文件实验方案要求,配制不同系列稀释倍数的标本,每个样本重复测定3次。结果统计显示,随机误差(CVr)均未超过本实验室设定的不精密度允许误差,数据可用于线性评价。经多项式回归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Na+、K+、Cl-、Glu、Crea的b2、b3与0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为一次线性。Urea二次多项式模型b2与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计算非线性度,结果发现非线性点,去掉最高浓度点再进行分析,结果b2、b3与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达到一次线性。各项目数据拟合结果见表3。

注:(1)Swithin<σwithin通过验证;(2)Swithin>σwithin可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需计算验证值Swithin验证值;(3)SwithinSwithin验证值,未能通过验证,需查找原因;(4)Stotal判别方法同Swithin,覮为未通过验证数据

注:P为t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3 可比性实验

2.3.1 作图

以Na+为例,结果见图1~4。

2.3.2 相关性分析

以Roche Modular为目标检测系统,对Vitros 950分析仪7个常用生化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将医学决定水平代入各自相应的回归方程,以判断各检测系统的临床可接受性,见表4。

2.3.3 计算预期偏倚及其95%可信区间

二氧化碳低值医学决定水平(6 mmol/L)SE%大于1/2CLIA’88,不被临床接受,需计算预期偏倚及其95%可信区间。在医学决定水平6 mmol/L处,预期偏倚为:-1.6171,95%可信区间为:(-2.1662,-1.0679),即(-36.1%,-17.8%),与1/2CLIA’88允许误差(靶值±5%)比较。根据EP9-A2提出“如预期偏倚的可信区间不包含规定的可接受偏倚时,如可接受偏倚小于预期偏倚可信区间的下限,则预期偏倚大于可接受偏倚的概率很高(>97.5%)”。因此,候选方法性能与现行方法不相当,不能被接受。

3 讨论

对新购买或正在使用仪器的性能评价,我国已建立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方面,对某些仪器尚缺乏临床验证数据。为验证我室目前正在使用的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基本性能的可靠性,笔者参考CLSI文件及相关资料对此仪器进行了临床性能验证和评价[7,8]。

精密度是指重复测定值间的一致性[9]。它是反映仪器整体性能的首要指标,这是进行其他方法学验证实验的前提。临床化学设备或检测系统精密度的评价通常采用CLSI EP5-A文件,但由于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系统干片成本较高,本次检测项目较多,操作复杂,而且厂商提供的仪器精密度性能较完善,故本实验参考CLSI EP15-A进行简单的精密度核实实验,依据文件要求设计的天数和重复次数测定标本,得到批内精密度和总精密度,方法简便,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实验结果显示,尿素由于更换干片批号导致结果总精密度不能通过验证,经纠正后,通过了总精密度验证。Na+、K+、Cl-、CO2、Glu、Urea、Crea的Swithin和Stotal均小于厂商声明的σwithin和σtotal或Swithin验证值、σwithin验证值,完全符合公司声明的要求。

线性评价是性能评价的重要一环。线性实验中可使用的样本包括:混合患者血清(理想的样本基质)、加入待测物的混合人血清(加入品在没有干扰物存在时不需高纯度)和通过特殊材料透析过的混合人血清(用于制备含低浓度分析物的样品)[10]。本实验采用由已通过室间质评的Roche Modular PI先定值的患者血清,高值和低值标本均在强生公司提供的线性上下限的20%左右。以Na+为例,以62mmol/L为第1个稀释浓度,281 mmol/L为第7个稀释浓度,结果第1个和第7个稀释浓度均报警超出线性范围,故只剩下5个点进行线性评价。结果显示呈一次线性,虽然线性范围未能与厂商声明的线性范围一致,但其线性范围基本能满足临床要求。有人提出,强生公司精密度、线性的验证目标设置比较严格,仪器、试剂、标准品、校准过程各个环节只要存在任一问题就可能造成精密度和线性的验证失败,所以两者的验证是考察整个检测系统性能的良好指标。在本实验,高值Na+、K+、Cl-由于临床上难以获得,故使用Na Cl和KCl作为添加物制备而成。实验设计中,各项目的高、低值是由患者的混合血清或加入添加物制备而成,浓度分布宽度与设定的强生公司提供的线性上下限的20.0%有一定的误差,个别项目在设计的浓度梯度中显示最高和(或)最低稀释浓度超出线性范围,无法得出准确结果,从而将得到的第2个稀释浓度到倒数第2个稀释浓度作为最小和最大浓度范围,从而使进行线性分析得到的线性范围缩小。表3结果显示,7个常用生化指标的线性范围基本与厂商声明一致,能满足临床要求。

准确度验证实验通常采用以下3种方法:(1)参考CLSI EP9-A2文件与参考方法或其他比较方法进行比对和偏倚评估。(2)对权威机构如卫生部临检中心发放的室间质控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靶值进行比较。(3)用校准品检测校准后,再对同一批号和不同批号的校准品检测,结果与各自的标示值进行比较。本实验参考EP9-A2文件,以Roche Modular为比较系统,对Vitros 950进行7个常用生化指标的可比性研究。表4结果显示,除二氧化碳外,各项目在各自的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均在1/2CLIA’88允许误差范围内,所有项目比对的相关性良好,R2均大于0.95,具有可比性。而二氧化碳结果显示,在低值水平(医学决定水平:6 mmol/L),系统误差较大,超出1/2CLIA’88允许误差范围,结果不可比。由于二氧化碳不稳定,影响因素比较多,由线性方程:Y=1.0623X-2.0146可知,二氧化碳具有较大的恒定误差,且根据厂商申明:Roche Modular PI线性范围线性为:1~40 mmol/L,Vitros 950线性范围为:5~40 mmol/L,罗氏线性范围明显比强生线性范围宽,在低浓度处,湿化学比干化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仪器检测相同项目,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应进行定期评价,在本科室实际应用中,当检测二氧化碳在此范围附近时仍应引起重视,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

通过本实验,结合实际应用情况,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7个常用生化指标检测的主要分析性能基本符合质量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国宾,蒋琳.临床生物化学常规定量方法的分析性能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6):718-720.[1]XU GB,JIANG L.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method on clinical biochemistry[J].2007,30(6):718-720.Chi-nese

[2]BRIAND PY,DECAUX O,CAILLON H,et al.Analytic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um free light chain assay[J].Clin Chem LabMed,2010,48(1):73-79.

[3]毕波,吕元.定量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性能验证实验结果的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2):1332-1335.[3]BI B,LV Y.Evaluation on the acceptabble of method perfor-mance validation for quantitative test[J].Chin J Lab Med,2007,30(12):1332-1335.Chinese

[4]CLSI.EP15-A.User Demonstration of Performance for Precisionand Accuracy[S].2004.

[5]CLSI.EP6-A.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S].2003.

[6]CLSI.EP9-A2.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Patient Samples[S].2002.

[7]徐建华,黄宪章,庄俊华,等.罗氏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学指标检测性能验证[J].检验医学,2010,25(2):81-85.[7]XU JH,HUANG XZ,ZHUANG JH,et al.Verification of methodperformance on enzymology items tested by Roche biochemicalautoanlayzer[J].Laboratory Medicine,2010,25(2):81-85.Chinese

[8]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Centers for Medicare&Medicaid Services.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of 1988:final rule[S].Fed Register,2003:3704.

[9]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8-30.[9]FENG RF.The quality management technique bases in clinicallaboratory[M].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Press,2003:28-30.Chinese

法学实验班 篇9

关键词: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一、法院判例分析法运用的契机与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法学专业教育方法备受关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法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为此,法学实践教学方法应当在法学教学中占据更大比重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中,模拟法庭、诊所法律教育、法学实验教学在现阶段发挥的显著作用已为法学教育所关注。在法学实验教学方法中,一种新形式———判例分析方法是学生既熟悉却又未曾全面接触的方法,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是学生获得法律经验的重要途径。19世纪末,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曾推广以案例教学和学习上诉法庭的判例作为将推理应用于法律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种法学专业教学方法,它以法院的真实判例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案件的能力。从更准确的意义而言,兰德尔开创的法学专业教学方法是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与判例分析的法学实验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案例教学通过分析与推理上诉案件中的司法意见、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推导出一般的运用原则。它对于学习法律分析与推理是一种有用的方 法,但它很难让学生学到律师的其他技巧如解决问题、事实调查、交流、辩护、谈判、诉讼等[1]。

在法学专业中开展判例分析实验教学方法适应了我国法律发展的趋势,符合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判例分析的前提是法院的判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在十年前它还是法学教学的稀罕物,随着最高院《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的发布, 法院判例将以每日数以万计的速度呈现于众人面前。通过网络公布判例的方法经历了漫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下级人民法院在解决案件中遇到疑难问题,为保证司法统一,可逐级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请示,最高人民法院就具体案件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做出批复,下级法院依此批复做出判决,但并不直接引用此批复。这种批复下发全国各法院,各级法院必须参照执行,因此,具有法律效力。第二阶段,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年创办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及时发布批复、解释并公布经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通知进一步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公报》,目的在于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地方高级人民法院也往往编辑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教学、研究单位也编辑出版供教学、研究使用的案例等。第三阶段,《民事诉讼法》和最高院《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早在2003年北京市三级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方面的所有判决书,一般公民都可以登录北京法院网(bjgy.chinacourt.org)进行查询。这是北京市法院落实司法为民50条推出的又一项新举措。《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根据最高院《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法院的判决书将全部上网向社会公开。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为公众设立裁判文书查阅室,公民可凭身份证查阅。

在网络大数据时代推动下,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使得法学教育迎来了一个契机。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再也不能静守在法学精深理论的书屋里埋头钻研,它将人们的视野迅速卷入到法院判例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在这些判例中发现法律,学习法律。当然,对于法学教学而言,以法院判例作为教学的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实验。人们已经看到了判例公布带来的兴奋与激动,但面对判例的汪洋一片,又似乎有些彷徨。究其原因就在于,至今还没有一个针对法院判例实验教学的规范文本。甚至可以说,至今还没听说一所高校能够将它作为一门规范的课程纳入到教学中来。因此,在探索中前行就必要存在挑战。

二、法院判例分析法运用的意义

判例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判例来掌握法理与法条,通过研究判例培养学生像法官、检察官、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很多国家在应用型法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例如,在日本的法学界,广泛地存在着判例研究会这样的教学和研究制度。其中最为典型的为东京大学民事法判例研究会,其开设的民法判例研究课程为4学分,时间为一年,主要的上课形式是研讨[2]。

(一)为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平台

对判例的研习与对法学理论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判例作为法律实践的重要部分,理应需要充分的研习。一方面,通过判例分析可以学习裁判中所蕴含的法官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裁判是对法律与现实最好的结合,通过对判例的学习可以弥补法律理论知识的僵化与滞后性带来的不足。同时,判例一般要比理论容易理解,在具体的运用中学习理论知识是学习法律的最好方式。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认定事实、分析证据和发现法 律的能力

每一个判例都是由诉讼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组成的,许多案件纷繁复杂,如何准确认定事实,需要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判例反映的事实,是经过谨慎分析、提炼概括的,通过阅读判例,可以逐渐提高对诉讼事实的认定能力。特别是通过判例分析可以对法律事实之外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加以深入分析。诉讼的核心是证据,判例将案件所有的证据集中展示在公众面前,这就给证据分析提供了良机。最后,从法律关系入手分析判例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判例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案件事实的能力、分析案情的能力、分析和使用证据的能力和查找法律依据的能力。

(三)判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方法

在判例教学的过程中,判例的意义并非只是为学生树立诠释法律的范本,法官在解释一种法律规范的含义时,或者对某种事实的认定过程中暴露出的法律思维路径时,有可能与课本中的知识不相一致,这样便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提出质疑,进而寻求答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法律思维能力。判例是最容易促使学生接近法律思维的领域,因为判例取材于现实,生动鲜活,藏于判例之中的知识易于被学生领会和接受。所谓法律思维实际上主要是依据法律的思维方式,判例融合了诉讼事实和法律依据,融入了法官对法律问题睿智的思考,因此,通过判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法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是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判例分析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某一具体案例当中的价值的冲突过程,理解法律判断的决策过程,产生对法律制度、法律价值和法律思维模式的认同,这对于创新性法律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判例研习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判例分析法律实验教学还可能对司法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矫正地方不同法院的偏颇做法, 为立法提供理论论证的基础等。

三、法院判例分析的教学可控性

(一)教学目标的可控性

实验本身存在多元的目标体系,在培养法学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的根本目标下,努力创造模拟法律事务环境、建立真实的法律服务平台、创造法学学术研究平台、提供理论教学辅助平台和开设师生互动平台等。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五个教学目标:第一, 案件事实的叙述和分析能力。第二,法律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三,证据运用能力。第四,文书写作能力。第五,批判性法律思维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这五个教学目标,而是其中的两个或者三个或者更多。总的说来,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方法可以在增进法学知识、提高法律技能、培养法律思维等方面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判例分析虽然是对既有问题的讨论,但是并不预设标准答案。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可控性

鉴于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各高校时机成熟之时应当将其列为一门课程,特别是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校,将其列入课程更显得十分紧迫。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案例的选择、判例阅读技能、法律关系分析、证据事实分析和判例分析报告撰写等。

判例的选择应以中国司法当前的问题为中心,以典型判例为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和《中国民事审判》等上的典型案例,以及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站上公布的判例都是可以研究的对象。在选择案件的时候,应在开课前一学期提前确定并公告,同时初步确定判例分析小组和指导教师。小组成员最终提交的判例分析报告,其内容包括案情介绍、各审判决、法律依据、裁判要旨分析、制度梳理、比较法研究、法律问题和法学理论探讨、总结等方面。鼓励具有创造性观点的报告。是否具有创新性主要在于判例在筛选时,因此,报告的主要的功能在于理论研习和制度梳理,并不以创新为目的。实际上,没有坚实的法律理论功底,没有融会贯通的分析能力,这种学习是很难完成的。这一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教学周的安排和关键步骤上通过文件的形式进行指导,教学过程具有很高的可控性。

(三)教学方法的可控性

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分组讨论、当面指导和报告形式,这种方法是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分组讨论主要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团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分享学习经验。一般适合2到4人的小组,指定一名组员为主报告人。当面指导主要是在判例发布之后,小组成员开始判例的准备工作之后, 具体内容有介绍案情、分析法律关系、阐述法律依据、分析裁判要旨和证据梳理等。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倡议性的询问,并加以记录询问过程。最终由主报告人在教学总结会上作判例报告,介绍判例研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

(四)教学效果的可控性

判例分析报告是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的最终体现,在这份报告中融汇了学生整个判例的学习精华和教师的指导观点。对该报告的评估结果体现了判例分析教学效果的高下。另外,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过程性评估,其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指导过程中所记录的讨论内容以及最终主报告人作判例报告的讨论过程。当然,与以往的一次性考核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效果并不能通过一张试卷、一份报告获得,必须由多次、不同阶段的成绩评估组成。

四、判例分析法教学效果分析

以哈尔滨理工大学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实践为例,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整个法学实验教学实践样本中主要含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教学的规范化

在进行法学实验教学之前,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拟定教学大纲,以及安排教学日历和教学评估标准。只有完善的教学规范才能保证法学实验教学能够按照预计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哈尔滨理工大学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将诉讼法学、民商 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等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真实判例的研读、解析和反思,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和熟悉法律适用、证据适用等技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各理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 培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法律职业素养。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初步掌握法律适用的方法和规律,掌握诉讼中事实与证据的相互关系,以及证据的运用方法,从而为其参加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按16周,每周安排4学时进行。第1到2周进行判例查找和检索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第3到4周进行判例阅读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第5到6周进行判例法律关系分析技巧的讲授和训练;第7到8周进行判例证据链条以及律师、法官对事实与证据运用技巧的讲授和训练;第9到10周进行判例证据认定与法官心证的讲授和训练;第11到12周进行判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第13到14周进行判例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第15到16周进行撰写判例分析报告的方法和训练。

在教学评估上,采取过程性评估方式,即通过判例文本的检索、阅读、证据分析等平时表现给予成绩,最后提交一份判例分析报告。平时成绩和判例分析报告各占50%。

(二)法院判例的精选

在讲授之前,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查找教学判例。首先海选判例主要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人民法院公报》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编撰的指导性案例丛书。其中有部分案例可以采用法律诊所已经结案的案件。不 适宜采用并未有判决的社会热点事件,那样达不到法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然后,精选的判例主要是有教学针对性的判例,如判例阅读训练可以使用篇幅较长,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的判例;判例证据运用则宜采用证据种类较多,认定过程复杂的判例。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判例分析法学实验教学应采取教师评估和学生自我评估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提出教学建议。教师从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法律思维的过程、技巧的掌握熟练程度以及所提交判例分析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判例法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当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也应当提供必要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另外,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问题, 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评估数额。

参考文献

[1]李俊刚,尚淑敏.社区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5.

法学实验班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仪器和试剂超声波清洗器KQ-500E型(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 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5-2998,配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美国Waters公司) ; OHAUS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德国sartorious公司) ; 恒温电热水槽DK-450B型( 上海深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XK96-B快速混匀器( 姜堰市新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高速离心机TDL80-2B型(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本实验中所用试剂除另有说明外,均为分析纯试剂,甲醇( 色谱纯J. T. Baker) ,水为去离子水。乙酸乙酯( 批号:T20110629) ,乙醚( 批号: 20110412) 均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苯妥英钠对照品( 批号: 100210-201002) 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 2实验方法( 1 ) 色谱条件。 色谱柱: Hypersil C18( 200mm × 4. 6mm,10μm) ; 10μl进样量; 30℃ 柱温; 1. 0ml/min流速; 采用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波长。( 2) 样品预处理优化选择: 将患者血液37℃ 水浴30min,2000r/min离心4min[5]后,将萃取剂与0. 2ml离心后的血清混合均匀,以3500r / min速度离心4min,取上清液,水浴挥发至干,残留物用1. 0ml流动相溶解,20min离心后进样分析[6]。( 3) 工作曲线的绘制。PHD标准储备液: 将甲醇滴入准确称取的PHD对照品中定容,配制成PHD 4. 206μg/ml,8. 412μg/ml,12. 618μg /ml,16. 824μg /ml,21. 030 μg /ml,42. 060μg /ml标准液系列[7],外标法定量测定。( 4) 样品测定: 在色谱条件下分析测定制备好的样品溶液,峰面积定量,保留时间定性。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 5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测定值以( ± s表示,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 。

2 结果

2. 1 流动相及洗脱程序的确定实验流动相的梯度选择参照文献,甲醇的起始浓度为50% ,终止浓度为80%[8,9],梯度洗脱确定最佳流动相的比例。PHT在梯度洗脱流动相比例( 甲醇∶ 水= 59. 3∶ 40. 7) ,保留时间6. 8min时出峰其标准和样品色谱图见图1,图2。

2. 2 萃取溶剂的选择用乙酸乙酯、乙醚2 种不同极性的溶剂600μl与样品混合,涡旋3min,3500r/min速度离心4min,反复萃取4 次后,将萃取液水浴挥发至干,1. 0ml流动相溶解残留物,进样分析2 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对目标组分提取效率的影响[10]。萃取溶剂的选择结果。见图3。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率/乙醚提取率为85. 8% 。

2. 3 萃取剂与样品比例的选择取0. 1、0. 2、0. 4、0. 6、0. 8、1. 0ml乙酸乙酯萃取剂与0. 2ml上清液混合提取,考察了萃取剂与样品体积比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见图4。

2. 4 萃取时间的选择药物在血清中和萃取剂之间的分配常数和扩散系数、萃取温度、振荡速度影响着萃取的平衡时间,试验结果表明,血清药物浓度随萃取时间的增加变化不大见。萃取时间的选择见图5。实验选择萃取时间为3min。

2. 5标准曲线将苯妥英钠的标准溶液,配制成系列浓度。按照样品处理方法测定,建立标准曲线见图6,结果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广,相关系数≥0. 999,可满足测定需要。

2. 6 检出限按研制的测定方法调节高效液相色谱仪至最佳测定状态,7 次连续测定接近空白浓度的溶液,由测定值计算浓度平均值和标准差,以3 倍的标准差所对应的浓度为检出限[11],得到血清中PHT的最低检出浓度见表1。

2.7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按每组6个样品,将血清样品分为空白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4个浓度。每组测定3次,取平均值,减去空白,计算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见表2。

3 讨论

采用梯度洗脱测定了苯妥英钠的出峰时流动相比例为甲醇∶ 水= 59. 3∶ 40. 7 这一阶段,由于柱子平衡需要的时间长,不利于多样品测定,本实验使用流动相( 甲醇∶ 水= 60∶ 40) 的等度洗脱方式。二极管阵列检测波长在210 ~ 400nm范围内,检测波长为254nm。

实验显示萃取溶剂的选择中乙酸乙酯提取率/乙醚提取率为85. 8% 。经过比较选择乙酸乙酯做萃取剂主要原因是由于: ( 1) 乙醚萃取时很难定量,这可能由于乙醚的低沸点易挥发特性,因此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必须将血清中的药物提取干净,用乙醚时萃取4 次才能达到要求,而用乙酸乙酯做萃取剂的时候很容易定量,只需要提取一次就可以了,简化了实验。( 2) 实验改进中比较了75℃ 水浴挥发乙酸乙酯所得到的产物与标准物质出峰的保留时间,没有改变,说明产物与标准物质是相同的。将相同条件下萃取的产物分别放在75℃ 与56℃ 水浴中挥发测定产物浓度,也没有显著性差别。说明提高水浴温度对药物性质和浓度没有影响,克服了乙酸乙酯沸点高挥发时间长的缺点[11]。( 3) 乙醚的提取率虽然比乙酸乙酯高,但是乙酸乙酯的的提取率/乙醚的提取率也达到85. 8% ,可以满足临床血药浓度检测的需要,因此实验选择乙酸乙酯做萃取剂。

萃取剂与样品比例的选择: 用量过少的萃取溶剂不能充分萃取目标组分,而过量的萃取溶剂,则会稀释样品,使萃取液挥发的时间延长。考察了不同体积的萃取剂与样品( 200μl) 对萃取效率的影响,以及苯妥英钠高、低浓度的萃取效率,发现最佳样品与萃取剂的体积比为1∶ 3。随着样品与萃取剂体积比例的增加高浓度,低浓度的萃取浓度明显增大,但是当样品与萃取剂体积比例为1∶ 5 时样品的萃取浓度反而降低,分析原因是由于实验使用1. 5ml的EP管,受到体积的限制样品( 200μl) 与萃取剂比例为1∶ 5 时( 总体积为1. 2ml) 的涡旋提取率明显降低。

【法学实验班】推荐阅读: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8-20

律师法学07-03

监狱法学08-27

环境法学07-17

法学06-12

系统法学06-17

信息法学06-29

企业法学07-30

综合法学08-13

法学视野08-13

上一篇:中国古典舞中的四要素下一篇:移动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