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颗粒

2024-07-20

消炎颗粒(精选4篇)

消炎颗粒 篇1

中药颗粒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需要,对中药材的提取物进行特殊加工的一种便于携带和服用,并能够显著提高疗效的剂型。中药颗粒剂可按溶解性能和溶解状态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1]。中药颗粒剂既保持了煎剂吸收快、显效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煎剂服用前临时煎煮,久置容易霉败变质的特点,还可掩盖一些中药本身的苦味[2]。

消炎颗粒是原天津长征医院创始人、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家边天羽院长的自拟方,取得医院制剂生产文号,消炎颗粒剂是由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7味中药材经水提取、减压浓缩至适量,与适量淀粉、糊精等辅料混合,经喷雾干燥,一步造粒制成棕黄色颗粒。具有补气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慢性疖肿、慢性毛囊炎、囊肿性痤疮、脓肿、慢性丹毒等病症。有文献报道[3]采用薄层色谱法作为定量指标对消炎颗粒剂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建立,而金银花中有药理作用的绿原酸是颗粒剂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因此,我们建立了该复方制剂中绿原酸的HPLC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作为该颗粒剂的有效质量控制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Met-tler AE163千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梅特勒),Sartorius BP-221S电子天平。日本岛津LC-2010A高压液相色谱仪,LC-solution色谱工作站,SPD-20A紫外检测器。超声提取器(CQ-250,天津)。

1.2试药消炎颗粒剂由天津市长征医院制剂室研制生产(批号151012,151013,151014)。绿原酸对照品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批号:130642-201615),乙腈为色谱纯级,磷酸为分析纯级,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2 处方及制备方法

2.1 处方连翘15 g、当归15 g、黄芪(炙)15 g、金银花15 g、野菊花10 g、蒲公英10 g、苦地丁10 g。

2.2 制备方法

以上7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2 h,第2次1h,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1.22(80℃)的清膏,以淀粉(13%~16%)、二氧化硅(0.5%~1.5%)适量为辅料,喷雾干燥,制成颗粒。

3 质量控制

3.1 性状本品为黄色至棕黄色颗粒;或棕色至棕褐色颗粒。

3.2 鉴别

取本品4袋的内容物,研细后加入甲醇40 ml,加热回流、水饱和正丁醇处理残渣,提取2次,将正丁醇合并,再用氨试液洗涤2次,20 ml/次,弃去。取正丁醇蒸干后残渣加1 ml甲醇溶解,作供试品液。另将黄芪甲苷对照品,加入甲醇制成1 mg/ml溶液,作为对照品液。参照文献方法[4],各吸取上述2种溶液10μl,点于同一硅胶板上,展开剂为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喷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并加热至显色清晰斑点。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供试品色谱显相同颜色斑点。

参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将连翘苷对照品,加入甲醇制成1 mg/ml溶液,作为对照品液。分别吸取鉴别(1)项下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各10μl,点于同一硅胶板上,展开剂甲苯-丙酮-乙酸乙酯-甲酸-水(20:25:30:3:3)展开后取出晾干,显色剂为5%香草醛硫酸液,并加热至显色清晰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供试品色谱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3 微生物限度

取本品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附录ⅩⅢC),供试液按常规法制备,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采用平皿法,控制菌以常规法检查。每1 g供试品中,细菌数不得过1 000个,霉菌和酵母菌数不得过100个,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结果显示,细菌、霉菌数均符合规定,未检出大肠埃希菌。

3.4 含量测定

3.4.1 色谱条件

色谱柱:Kroasil 0DS柱(4.6 mm×250 mm);柱温:30℃;流动相:乙腈-0.4%磷酸(11:89);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27 nm;进样量10μl:流动相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理论塔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本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绿原酸的色谱峰分离较好,见图1。

3.4.2 对照品溶液配制

取适量绿原酸对照品,精密称定,置于棕色量瓶,加入50%甲醇溶液使溶解,摇匀,配制成每1 ml含121μg溶液,即得(在10℃以下保存)。

3.4.3 检测波长确定

在250~400 nm波长下紫外扫描对照品溶液,选择其中最大的吸收波长327 nm为检测波长。

3.4.4 标准曲线的建立

精密量取前面绿原酸对照品溶液1,2,4,10,16μl,并按照3.4.1色谱条件进行分析,测定峰面积,横坐标为绿原酸进样量X(μg),纵坐标为峰面积Y,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回归方程:Y=3 508 146X+9 973.3,r=0.999 3。结果表明进样量在0.12~1.93μg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见图2。

3.4.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样品研细,精密称取本品适量(0.5g),加50%甲醇溶解,放至室温,置25 ml量瓶中定容,过0.45μm滤膜;再精密量取5 ml,置10 ml棕色容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3.4.6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按处方比例称取除金银花以外的饮片,按照制备工艺得到阴性样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得阴性对照溶液。

3.4.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绿原酸含量的消炎颗粒0.5 g,共6份,精确加入绿原酸对照品,按照样品测定项下方法操作,结果见表1。

3.4.8 精密度的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各10μl,重复进样5次,计算出平均峰面积A=436 426 9,RSD=1.21%。

3.4.9 稳定性试验

将对照品溶液、样品溶液在室温下分别放0、2、4、6、8 h后测定,计算样品含量,RSD分别为0.92%和1.06%。

3.4.1 0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样品5份(批号151012),精密称定,测定样品中绿原酸含量,RSD=0.93%。

3.4.1 1 绿原酸含量测定

将3批消炎颗粒剂制成供试品溶液,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并根据回归方程求得绿原酸含量,结果见表2。

4 讨论

本试验参考《中国药典》[4]的流动相: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但分离效果不佳,我们经反复调整流动相配比,得出当乙腈与0.4%磷酸溶液比例为11:89时,分离效果较好,故确定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溶液(11:89)。通过比较和考察,确定了绿原酸的色谱条件和方法,可使消炎颗粒剂中绿原酸达到基线分离,效果较好。

本文建立的方法简便,具有回收率好,精密度、重现性高,样品处理简便,分析快速的优点,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文化,葛少波,张杰,等.中药颗粒剂的防潮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2015,8(9):174-176.

[2]郑黎明,林燕.中药汤剂与中药颗粒剂的对比分析[J].海峡药学,2015,27(6):240-241.

[3]王雷,朱晨,徐永庆.消炎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J].天津药学,2005,17(5):10-12.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52-153.

消炎颗粒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 在我院就诊的, 经胃镜诊断为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共有18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 (1) 年龄在17~72岁; (2) 所有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 (3) 排除溃疡、出血、幽门梗阻、肿瘤等其他胃肠疾病患者; (4) 无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 (5) 近期未有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皮质激素药物者; (6) 除外就诊前前1周用过抗生素、铋剂、H2RA和PPI的患者; (7) 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对研究用药过敏者。按就诊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 2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治疗1周, 2组均予泮托拉唑40 mg Bid;阿莫西林1.0 g Bid;左氧0.2 g Bid;观察组同时给予健胃消炎颗粒 (由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2包Tid。治疗2周, 观察组给予健胃消炎颗粒 (剂量服法同前) 和泮托拉唑40 mg, 每晨1次口服;对照组单用泮托拉唑40 mg, 每晨1次口服, 2周为1个疗程。

注:2组间比较:aP>0.05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症状评分标准:无症状为0分;症状较轻不影响日常活动为1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为2分;症状严重, 不用药物不能进行日常活动为3分。比较2组患者服药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均行肝肾功能, 血、尿常规检查。 (2)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治愈加好转为总有效。 (3) 疗程结束1个月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测H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2周后, 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临床主要症状积分, 观察组减少 (116±4) 分, 对照组减少 (102±3) 分, 2组间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疗效评定:观察组治愈37例, 好转49例, 总有效率为95.56% (86/90) ;对照组治愈32例, 好转42例, 总有效率82.22% (74/9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2 HP复查

疗程结束1个月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测HP根除情况。观察组阴性81例、阳性9例, 阴转率为90.00%;对照组阴性69例, 阳性21例, 阴转率为76.67%。两组HP转阴率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安全性评估

观察组出现糊状便3例, 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 (4/90) , 对照组出现口干2例, 纳差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3/90) , 2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所有患者均能耐受, 疗程结束后自行消失。治疗前后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3 讨论

H 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肿瘤的重要致病因子, 已被WHO列为I类致癌物, 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2]。近年来,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 赖药性HP逐渐增多, 常用HP根除方案根除率持续走低。国内有研究发现某些单味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抗HP及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3]。

中医认为HP感染性胃炎是以脾胃气虚为本、瘀血湿热阻络为标, 且气虚与瘀血、湿热往往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而致疾病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呈现慢性过程。丹参和赤芍有活血化瘀、促进组织修复、软化纤维组织, 改善微循环加速炎症吸收作用;大黄味苦能刺激胃壁增加胃肠蠕动, 改变HP赖以生存的条件, 大黄、乌梅对HP抑菌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党参和茯苓具有健脾益胃, 增强机体免疫和解毒功能[3]。观察组使用的健胃消炎颗粒则含有上述成分, 诸药合用, 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 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之功效。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提示健胃消炎颗粒联合“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HP根除率并能较好地缓解慢性胃炎相关症状,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尽管目前对于中药抗HP的许多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譬如剂量、联合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 但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出现, 某些中药及复方制剂在HP根除中及缓解HP感染性胃炎治疗中定会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目的 观察健胃消炎颗粒联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三联疗法缓解HP感染性胃炎临床症状, 根除HP的疗效。方法 选择经胃镜检查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治疗1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胃消炎颗粒20g tid连服2周,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HP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治愈37例、好转49例, 总有效率为95.56%, 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 P<0.05且观察组HP转阴率为9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 P<0.05。结论 健胃消炎颗粒联合三联疗法缓解HP感染性胃炎临床症状效果好, HP根除率高。

关键词:健胃消炎颗粒,HP,感染,胃炎,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晓宇,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02, 11 (6) :456-458.

[2]陈灏珠, 林果为.胃十二指肠疾病《.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973-1995.

消炎颗粒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来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2例,年龄21~49岁,平均32.6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2.7年。全部病例均已婚或未婚但有性生活史。临床主要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反复疼痛、坠胀、腰骶痛、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月经失调、性交痛等。妇科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宫颈举痛,子宫活动受限、压痛,附件区压痛,增厚呈条索状或形成包块。B超提示盆腔积液,附件区有包块和 (或) 增厚。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用康妇消炎栓肛塞治疗,洗净肛门,将康妇消炎栓1枚轻塞入肛门深处10 cm左右,2次/d, 7 d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之间相隔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蒲苓盆炎康颗粒 (山东翔宇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0 g/次,3次/d,温开水冲服,7 d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经期停用蒲苓盆炎康颗粒。

1.3 安全性观察

一般体检项目,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两组用药前后各检测1次,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1]:痊愈为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显效为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明显改善;好转为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改善;无效为症状、体征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包,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41例,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7%;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6%,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的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异常变化。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则可触及肿块。慢性盆腔炎多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因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其病理改变为盆腔局部组织增厚,疤痕增生粘连形成纤维化或炎性包块。

康妇消炎栓主要成分为败酱草、穿心莲、地丁、蒲公英、苦参、芦荟、猪胆粉、紫草。方中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地丁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蒲公英、猪胆粉清热解毒;紫草燥湿止痒,辅助苦参清热解毒,燥湿消肿之功;芦荟泻下解毒,使湿热从下而走。全方配伍,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散结,杀虫止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方中穿心莲、败酱草、蒲公英、地丁均有广谱抗菌作用。苦久紫草、芦荟具有抗皮肤真菌的作用。由于本药的独特直肠给药方式,药物有效成份,经直肠黏膜吸收,通过直肠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进入下腔大静脉,直接作用到病变部位[2]。蒲苓盆炎康颗粒是由土茯苓、丹参、夏枯草、蒲公英、车前子、粉萆薢、杜仲、三七、川芎9味中药组成,属纯中药制剂,具有解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等多种功效。蒲苓盆炎康颗粒既能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又能起到免疫调节功能。通过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病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使整体功能与局部病变明显改善,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二者合用,发挥互补效应,提高疗效,本资料表明采用蒲苓盆炎康颗粒联合康妇消炎栓降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康妇消炎栓,蒲苓盆炎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 (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52.

消炎颗粒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 在我科就诊的患儿80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3例, 女37例, 年龄最小2.5岁, 最大13岁, 平均8岁, 治愈时间最短4d, 最长12d, 平均7d。8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性别年龄、化验检验、就诊时间等, 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无显著 (P>0.05) 。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和腮腺肿痛, 80例均排除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 (4.3~11.5) ×109/L, 淋巴细胞均>0.75×109/L, 血、尿淀粉酶测定轻度升高。

1.4 治疗方法

40例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江苏济川制药公司, 规格:10mL×6支) 和利巴韦林颗粒 (同欣, 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100mg×20袋) 治疗。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服, 1日3次, 2~4岁每次7.5mL, >4岁每次10mL。利巴韦林颗粒用法:每日按体质量10~15mg/kg, 分3~4次, 连用7d。对照组40例给利巴韦林颗粒治疗,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

1.5 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4d内体温降至正常, 肿痛消除;有效:用药5d内体温降至正常, 肿痛减轻;

无效:用药5d内体温>37.5℃, 仍有肿痛。

1.6 统计处理

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2 结果

经过χ2检验, P=0.009<0.01, 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临床疗效差异显著, 有统计意义。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均发现在3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疗程结束后2周复查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单股RNA病毒, 属副黏病毒。病毒经飞沫传入体内, 注要通过口及鼻黏膜, 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 发生病毒血症, 并播散入不同器官, 全身其他腺组织均可受累, 最常累及唾液腺如腮腺、舌下腺、颌下腺, 也可侵犯胰腺、生殖腺、神经系统及其它器官引起炎性病变。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其他季节也有散发病例, 2岁以下小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发病者少见, 主要见于年长儿。在集体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有发热、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头痛、呕吐、腮腺肿大先于一侧, 然后另一侧也肿大。肿大的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 边缘不清, 触之有弹性感及触疼, 表面皮肤不发红[1]。

目前对流行性腮腺炎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主要采取对症处理。本研究应用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为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的提取液。4味中药均为性苦, 寒之清热药。4药联用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活血凉血功效。现代药效学研究蒲公英中的甾醇、豆甾醇具有抑菌、抗病毒、抗内毒素及抗炎作用;苦地丁中的苦地丁素具有消炎、镇痛作用;板蓝根中的靛甙、B豆甾醇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 广泛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黄芩中的黄芩甙元、黄芩甙有抗炎、解热、抗过敏作用, 能降低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肿胀。4药均有较广的抗菌、抗炎、抗病疗效好, 未发现不良反应。在解热镇痛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此药, 明显缩短病程, 降低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核苷类化合物, 能抑制病毒合成核酸, 对多种RNA、DNA病毒有抑制作用, 通过抑制强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阻止病毒核酸的合成[2]。

观察组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临床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治疗。无论是发热还是腮腺肿大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且病程缩短。2种药物分别为口服液及颗粒剂, 儿童口服顺应性好, 临床应用广泛且不良反应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756-759.

上一篇:外贸依存度直接投资下一篇:优化教育资源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