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保险

2024-09-18

护理保险(通用12篇)

护理保险 篇1

读了《中国医疗保险》2010年第5期《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文,深有感受。

作者结合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值得一读。我是一位部队的医务工作者,对护理工作有着更深的了解。大家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包括护理院、社区护理服务设施、居家护理,或在满足护理状态时提供相应的费用补偿。这种做法对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我国来说,不仅适应因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而对护理的新需求,也对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当然,长期护理保险还需要被更多的人认知、采用和完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宣传、去发展、去做实,以便更多地惠顾我们的百姓。

护理保险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成必然趋势。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老龄社会可能发生的长期护理费用构成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巨大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世界各国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存在商业和社保两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前者以美国为代表,后者以日本为代表。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经营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日本在 年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1.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20 世纪 70 年代,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虽然政府出台许多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但发展缓慢。到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 年出台的联邦健康保险可转移与说明责任法案等政策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才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在 年,104 家保险公司销售了超过 90 万份长期护理保险单,市场份额达到人身保险市场的 21% 。截至 年底,美国近600万人购买了长期护理保险,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市场 30%的份额。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存在,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入住护理院、使用社区服务和家庭健康护理服务等产生的护理费用进行补偿,可以是全天候的专业护理,也可以是非全日的中级护理与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需求,,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有3 500万,占总人口的13%,65岁以上人口增长数是所有美国人口增长数的2.5倍,据预测,到2030 年,这个数字将达到 7 000 万。 年美国大约900 万 65 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大约 4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入住护理服务机构,其中10%的老年人在护理服务机构的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既为个人提供了年老时所需护理的保障,又对美国护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美国有四个州(加州、纽约州、康州和印地安纳州)由联邦政府批准,成立了长期护理伙伴计划,由州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投保人提供独特优惠,即要求被保险人购买一定数额的私人保险,由保险公司负担护理的最初费用,不足部分再由政府补足,从而使投保者得到更多保障。

2.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日本于 1970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统计, 年,日本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16.7%,2000 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7.2%。据预测,到 年左右,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7%。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需要护理的高龄人口也增加,加上家庭规模不断缩少、老年单身家庭增多及女性就业率增加、福利制度社会性住院等问题,长期护理保险推出具有紧迫性。在此背景下,日本《护理保险法》在 年 12 月由议会通过,2000 年 4 月 1 日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是日本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劳灾保险、失业保险后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目标是构筑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体系,把以前分属于老年福利与老年医疗领域的高龄者护理服务一体化,改变以前福利和医疗领域中使用者负担不均衡和手续复杂的状况,提高利用效率,并且通过在宅护理服务的积极展开解决一般病人的长期住院问题。

可以得到护理保险服务:一是在因卧床不起、老年痴呆等原因需要经常护理时;二是在需要有人帮助料理家务或起居等日常生活时。

第2号被保险者只有被确诊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疾病才能享受护理服务。

由此可见,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总体上向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偏斜,65 岁以上与 40~64 岁的被保险人的缴费和所享受的长期护理保障不同。65 岁以上的被保险人既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缴费者也是主要受益者,而 40~64 岁的被保险人为主要的缴费者。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一半由公费筹措,即中央政府负责 25%,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负担 12.5%,另一半来自于国民缴纳的保险费的收入,即66%来自于40~64 岁人员,34%来自于 65 岁以上人员。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

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范围全面,切实缓解了被保险人护理服务需求,但两种制度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其实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较好的制度选择。人口老龄化是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这个问题将愈加突出。从他们的实践可以看出,长期护理保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压力,降低了政府对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出,避免了老年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负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以盈利为目标的美国模式,由于市场法则的结果,保障的对象主要为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支付,目前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这种模式能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能迫使医护提供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护服务,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覆盖几乎是所有国民,解决了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老年护理问题,体现公平性、福利性。但这种模式灵活性差,较难满足有高层次需求人群对高档次护理需求,同时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引起护理费用大幅上涨。由此可以看出,世界长期护理保险无论采取那种模式,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由于各国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因而两种制度的实践在不同时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3.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扶持政策,主要有税收鼓励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税收鼓励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为雇员所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全部算作公司的经营费用而作为税收的扣除额。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发展规划政策主要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规划,建立服务标准、机构准入要求,规定人员培训等,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4.长期护理保险配套护理服务业为老年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美日两国的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其中长期护理院已成为最重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根据美国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资料,,美国所有护理院总营业收入已达到 1 000 亿美元。从经营情况上看,占比超过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半数以上的营利性的私立服务机构盈利情况较好。日本为高端客户开办的护理院在第四年就开始盈利,为低端人群开办的护理院因前期投入成本少,很多当年就可盈利。

随着美国护理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能够一揽子解决老年人不同护理需求的综合护理机构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护理机构里,可独立生活的老人和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均可获得不同等级的综合性护理服务。

三、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但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未富先老,这是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

1.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制度选择。在中国,如完全采用日本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即:长期护理保险费由政府和个人各负担一半,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一是中国还没有富裕,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老年人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财政很难拿出大额预算支付保费。二是中国个人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有人有了病也不敢去医疗机构治疗,更不用说长期护理。三是这种方式灵活性差,效率低。由于过分强调公平,这种模式将使收入高的人群不能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而且容易出现道德风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若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不仅要求人均收入水平高,而且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要发达。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出现较晚, 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 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还很不发达,到 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 677.47 亿元,占 GDP 的比重仅仅为 0.17%,人均健康保险费为 50.6 元,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可见,目前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解决不了老年龄长期护理费用问题。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可以实行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一是在资金的积累上要建立两个账户,一个是商业健康保险账户,另一个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下设长期护理保险账户;二是在购买上实行强制性制度。出台法律法规,规定年龄在 40 岁以上人必须有长期护理保险;三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向商业保险公司还是向社保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由客户自己决定。参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将得到财税补贴,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账户的按社保要求办理,国家承担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

2.政府出台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长期护理保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应研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一是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作为企业的营业费用。二是鼓励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三是政府对购日本要求 40 岁以上的人都要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保险费按照全国医疗保险费的一个固定比例支付,低收入者可减免。被保险人被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第 1 号被保险者,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缴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护理保险费,一般每人每月约 2 900 日元,低收入者保险费负担较轻。第二类称为第2号被保险者,是指40~64岁的人,为保险费的主要支付者。其护理保险费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根据收入水平及所处区域缴纳不同数额的护理保险费,以适应不同老人护理负担差异。第 1 号被保险者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适当比例的补贴。这样,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又为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筹集一笔建设资金,还可解决老年人的护理费用。美国出台健康护理制度改革,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均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缴纳算为公司的营业费用,个人缴纳不算应税收入。改革措施的出台大大促进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日本实行 1∶1∶2 的费用负担方式,即中央政府出25%,地方政府出 25%,个人出 50%的方式,直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3.长期护理保险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经不是一种短期现象,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必然结果。为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政府就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一是制定适合中国老龄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方面,要规划中国到底实行那种筹资模式,筹资的规模需要多大,资金如何使用以及资金的增殖等问题。二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强化家庭护理服务,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建立老人之家,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解决就业矛盾。三是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方面,应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

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强制购买,自由选择购买对象的方式,配之相应的政策支持,将使中国所有老年人拥有长期护理保险,改善老年人面临的困境,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这种制度兼顾了公平和效率,可缓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困难,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社会得到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陈文辉,梁涛。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 裴光,徐文虎。中国健康保险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 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 艾维瓦·罗恩(Aviva Ron),等。医疗保障政策创新[M].王金龙,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45.

日本养老护理保险的奥妙 篇3

在日本,无论在关西的东京,还是在关东的神户、大阪、京都,衣着得体、举止优雅、满头银发的老人俨然是一道风景。他们不仅仅在闲聊、绘画、歌唱,享受晚年生活,还有相当一部分在继续辛勤工作。

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里,出租车司机大多数是西装革履、身着制服的银发人:在神户有马温泉,年逾八句的老板娘殷勤地为客人提供跪式服务:在京都郊区的农田里,三三两两的老人正在一抹斜阳下辛勤地劳作。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2011年,超过65岁的人口占总口比例的22.7%,也就是说差不多4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

按照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日本从197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7年65岁以上人口达21名,进入超老龄社会,从老龄化社会到超老龄社会用了24年。记者在共同社访问时,问及不过二十出头的经济部记者饭蟓麻代,对未来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说:我们老了能不能领到足够的养老金。日本不少年轻人不愿意生育小孩,或者不断推迟生育年龄,少子高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将来可能会是1个劳动者要赡养2个老人!

记者在日本访问期间,注意到外务省、松下公司、每日新闻社、朝日新闻社,许多人都在关注日本少子高龄化的话题,普遍认为这是日本需要认真面对的重大挑战。

2010年,中国超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5%,达到了1.67亿。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同时预测,2001年进人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将于2038年进人超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1%,所需时间是37年,老龄化进程与日本相似。而同样的历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73年。显然,日本已经很老了,中国紧随其后!老龄化的挑战对中日都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话题。

实施养老护理保险制度

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就推出了倡导保障老年人整体生活利益的《老人福利法》。1997年制定、2000年在世界上率先实行的“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福利制度和老年人保健医疗制度合二为一,受益对象由特定人群扩展到所有老年人。这一制度规定,国民在40-65岁期间,只需要交纳一定的保险费,65岁后就可以接受保险服务(40-64岁期间晚期癌症、风湿性关节炎等可申请保险服务)。

日本全国的养老护理保险金有两大来源,其中50%由政府财政负担,另一半由被保险人定期缴纳。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2000年度保险个人负担的部分为每月2911日元,2010年达到了4160日元。全日本用于养老护理保险的经费也从3.6亿日元增加到7.9万亿日元。

养老护理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按需养老护理”。每一个日本老人只要认为自己的生活需要得到养老护理的照顾,就可以提出申请。经过有关调查认定机构和医师的“养老护理认定”,符合认定条件的老人就可以安享服务了。

为了更加科学的提供护理服务,认定体系建立得事无巨细。站立、起身、单腿站立、步行、洗浴、财务管理、剪指甲、脱穿衣裤、日常生活意思判断、出行、洗脸、梳头、口腔清洁、排尿、排便、乘坐轮椅、饮食、思想表达、吞咽食物、记忆理解等都在认定的范围之内。

认定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分级”的过程。老人需求被分成2大类7个等级。2类是“需照顾”和“需养老护理”:“需照顾”又细分为2级,“需养老护理”细分为5级。这就是所谓的分级管理,分级服务。

日本老人和中国老人一样,更多的愿意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施行后,大量的日本老人可以更好地实现居家养老,他们能够持续获得各种“上门访问”服务,比如上门访问护理、看护、洗澡等;另一部分老人只需要按期到养老机构接受护理,参加康复训练:针对身体状况更加困难的老人则有相应的短期人住型、人住特别养老机构型、人住老人福利院等不同服务。

对于每一个享受养老护理保险的老人来说,个人还需要支付个人费用总额的10%(从年金保险中扣除)。

惠及百万老人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制度实施第一年2DOO年有218万老人通过认定获得相应服务,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469万,约占全日本2838万老年人的16%。

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受益老人的生活质量,他们过上了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

东京都港区一家养老院,可以容纳100位老人,养老院获得的保险金支持高达80亿日元(约6.4亿人民币)。住在这家养老院的老人,最年轻的69岁,绝大多数都在七八十岁以上。他们是港区两千多名排队申请人住老人中的“幸运儿”,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养老院对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设施也非常豪华。比如给全瘫老人洗澡的全自动浴缸,单价高达1000万日元。

记者参观了位于大阪市中央区的一家居家日间服务中心。在中心二楼,老人活动室被布置得十分温馨。老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聊天、唱卡拉OK、做手工,还可以享受美容、康复训练、洗澡等服务。据介绍,这里的老人是白天来这里接受服务,晚上回家休息,这被称为居家日间服务。中心每天提供专车到家中接送老人。

在家中享受上门照顾的老人,也获得了许多个性化的帮助,小到修剪手脚指甲、梳头,大到如何理财,社会福祉士都会帮他们“搞定”。这让他们生活更加自如,减轻了亲人的负担。

但这一制度的推行却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70岁的老人福田居住在大阪,他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自己还组织了老人读书社。面对远道而来的记者,他抱怨“现在政府收钱越来越积极,而我们的福利越来越差了。”他说,前几年,隔段时间会有护理人员到家中探望一次,平时还会有电话随访,而现在已经没有人来管这些了。

面对福田的责难,陪同采访的大阪市中央区社的官员解释说:近些年来,需要服务的老人逐年增加,对像福田这样行动比较自如、意识比较自主的老人确实照顾得不如以前。

在反思中解决问题

日本厚生劳动省老健局总务课课长助理森真弘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并没有过多地提及制度的优越性,而是不断给自己“找麻烦”。

在厚生劳动省看来,制度还有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各种新情况不断变化也给制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日本厚生劳动省提供的治疗中,归纳出“存在问题”主要是:轻度需照顾老人大幅度增加,一些上门服务没有能够真正改善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品质;上门服务与人驻养老机构老人负担的公平性;对独居老人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护理人才匮乏,财政支出和个人负担会不断增加。

森真弘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正在积极解决。他介绍了目前正在推进的“地区综合护理服务系统”。简单地说,就是要打造“30分钟养老护理社区”,在距离大概30分钟路程的社区内,建设配备小型养老护理服务设施的新型服务社区,推行小规模多功能

型自家养老护理和上门访问看护。

同时,日本也在积极的培养护理人才。大阪保健福祉专门学校社会福祉学科就专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大阪保健福祉学校1997年创立,有教职员工67人,学生767人。日间教学部为2年制,学费约100万日元;夜校为3年制,学费约80万日元。

校长近藤雅臣和教务部长川村真弓女士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教学特色。这所学校是一所非常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学校,大量教学时间都安排了教学实习。记者看到,学校有专门的实习室,模拟日本家庭的摆设,让学生对老年护理有了非常生活化的实习和体验。

虽然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但是却面临招生困难。因为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来做介护福祉士。这项工作工作强度大,月薪只有20万日元,在日本属于低收入者。在与学校学生座谈时,一位叫饭干将也得学生的发言赢得了访问团热烈的掌声。他说,他从内心里热爱老年人,愿意帮助他们,就想帮助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在日本全国,有300多所类似大阪社会福祉学校的教-育机构,每年培养约2万名介护福祉士。但是日本每年需要的介护福祉专门人才为4—6万人。

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预测,2010年全国65岁以上老人有2838万人,卧床不起和痴呆的老年人达390万人,而到了2025年,数量将增加至520万。目前日本全国只有12099-护理人员,据估算,日本2025年对这类人员的需要将扩大到250万人。

从2013年起,日本对于从事介护福祉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业者必须通过专门考试获得执业资格。大阪保健福祉专门学校2009年度52名毕业生参加了社会福祉士国家考试,43人合格。而日本全国的通过率仅为27.5%。

日本智库组织机器产业纪念基金会表示,到2025年,机器人在日本将取代350万人的工作岗位,其中部分将被用于为老年人服务。但是,面对一个个冰冷的机器人的服务,老年人是否能感到温暖。毕竟,在老年人也是需更多的精神交流的。

看来,在日本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还任重道远。而这仅仅是日本社会福祉制度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的一个方面。

记者在日本的报纸里,还看到了部分完全市场化的养老机构的广告。据随团翻译介绍,这是国家养老的一种有益补充,也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这类养老院一般都是针对高端客户,人住时需要缴纳6000万—8000万日元,然后每年还需要缴纳数百万日元的生活费。如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医疗、护理服务,费用还会更高。一般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是负担不了如此高昂的费用的。

护理保险 篇4

目前我国面临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失能、患病老年人占比高的现状。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为世界之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显示,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预计达40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9.5%。近年,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1],约有1.59亿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及高比例的失能、患病老年人口的现实状况,势必对长期护理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我国家庭规模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家庭护理方式难以延续,依靠社区、养老机构等进行长期护理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由于护理资源有限、护理费用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使得老年人难以负担。因此,长期护理保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现实却存在长期护理保险缺乏有效需求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其中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替代作用又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时期这两种作用的强弱不同。因此,研究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义大同小异,但相对权威、运用广泛的是美国健康保险学会(HIAA,1997)的界定,即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消费者设计的,对其在发生长期护理时存在的潜在巨额护理费用支出提供保障。

(二)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长期护理保险费率水平愿意且能够购买的长期护理保险商品数量[2]。关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均进行了研究。

1. 国外文献研究

国外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得出的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因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个人与家庭因素。Sloan&Norton(1997)通过对美国两个年龄组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个人风险偏好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Cramer&Jensen(2006)运用三个不同模型检验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得到个人收入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正相关,是否有子女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负相关,但婚姻状况影响不显著。Schaber(2007)分析得到家庭规模更小的个体更有购买需求。

供给因素(指产品价格)方面。Brown(2007),Curry&Robison(2009),Pestieau(2010)等人认为产品价格过高会降低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Cramer&Jensen(2007)通过对比HRS2002和HRS2004的数据,得出产品价格对是否续保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其他险种因素。Meier(1998)分析得出人寿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只有失能对效用的影响系数减小时会促进这两个险种的需求。Brown&Finkelstein(2004)发现美国医疗补助计划对私人长期护理保险有挤出效应,在现行的医疗救助计划制度下,至少2/3的人会因保单上强加的隐性税收而不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2. 国内文献研究

定性研究。苏永莉(2007)得出观念、人口、经济及其他保障的替代等因素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影响。郝乐(2009)认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形态与家庭结构、产品价格、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程度等。王维等(2011)分析得出老龄化程度、护理费用、家庭结构是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最直接影响因素,而预期寿命、收入、认知能力、替代制度是全局性因素。

定量研究。孟昶(2007),戴卫东(2012),曹信邦(2014)等人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得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个人观念、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险、其他商业保险等都是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因素。荆涛等(2011)通过处理我国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得出社会保险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正相关,而收入、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显著。谢筱璐(2012)运用2008—2010年我国2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得出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因素与国外不同,主要有储蓄、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 评析

经对比发现,影响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因素不大一样,主要原因是国情存在差异,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程度不同。但其中也不乏相似之处,例如,国内外研究都得出其他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显著。就国内研究而言,众多学者得出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显著影响,但郝乐(2009),孟昶(2007)等人发现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替代作用,而荆涛(2011)、施珍妮(2013)等人却发现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显著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会保险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既有替代作用又有促进作用。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本研究主要探索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并将一些宏观和微观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一)变量的选取

包括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和解释变量的选择。

1. 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中被解释变量是指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一般而言,保险需求应由保费收入衡量,但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开展较晚,缺乏相应的保费数据,因此,选择其他指标替代。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比重增加,拉动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上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能一定程度反映老年人面临的护理风险,而要规避护理风险就会产生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因此医疗保健支出能相应反映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虽然这一数据指标不能准确度量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但却是比较合理的替代指标,故选择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来衡量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2. 解释变量

为使模型更贴近实际,本研究除了将社会保险作为解释变量,还加入了其他影响因素。

(1)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在社会保险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范围、功能等方面最为相似。并且这两种保险的实施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基金比重最大,有较完整、规范的数据。因此,选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来衡量养老保险,选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来衡量医疗保险,以两者之和来衡量社会保险。

(2)宏观经济因素: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通货膨胀程度影响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本研究假设通货膨胀程度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负相关。除了通货膨胀,失业率也可能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理论上失业率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负相关。

(3)微观经济因素:个人收入、储蓄和生活质量

微观层面,收入、储蓄和生活质量都会影响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决定,且均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正相关。本研究分别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年末储蓄余额和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这三个因素的数据指标。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相关数据均来自1998-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四、模型的选择、检验与修正

运用Eviews3.1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双对数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

(一)建立模型

本研究着重探索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此,以社会保险为核心解释变量,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方程,分别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前两者之和)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他因素为控制变量。方程如下式1至式3所示:

式1:社会保险模型(医疗保险)

式2:社会保险模型(养老保险)

式3:社会保险模型

在对模型进行估计前,先对3个方程中的所有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去除与3个核心解释变量相关性高的控制变量,防止多重共线性导致回归结果有偏。结果得出,社会保险模型中,收入(In Income)、储蓄(In Save)与三个核心解释变量的相关性非常高。因此,删除收入、储蓄两个变量,最终确定的社会保险模型如式4至式6所示:

式4:调整后的社会保险模型(医疗保险)

式5:调整后的社会保险模型(养老保险)

式6:调整后的社会保险模型

(二)社会保险模型估计、检验与修正

运用Eviews3.1对上述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式7至式9:

式7:社会保险模型的回归结果(医疗保险)

式8:社会保险模型的回归结果(养老保险)

式9:社会保险模型的回归结果

上述三个方程修正后的R2分别为0.993891、0.991411、0.991974,说明这三个方程的拟合度都很高,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三个方程的F检验值均远超过5%的临界值,表明三个方程的联合显著性很高,通过F检验。

但三个方程中的In Cpi变量均不能通过t检验,并且进行In Cpi与Indemand的一元回归也发现,In Cpi不能通过t检验并且拟合度非常低,说明变量通货膨胀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不显著,因而剔除三个方程的In Cpi变量。另外,医疗保险方程(式7)的Inengel和Inunemploy变量也不能通过t检验,说明在医疗保险方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通过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后剔除Inengel与I-nunemploy变量。

再运用“怀特(white)检验”法对上述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修正后的医疗保险方程中n R2=4.437787,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2分布表,得到临界值20.05(2)=5.919>4.437787=n R2,说明该方程不存在异方差。同理,检验得到修正后的养老保险方程和社会保险方程均不存在异方差。

最后,运用"DW"检验法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自相关性检验。在修正后的医疗保险方程中,样本量为17,包括1个解释变量,显著性水平为5%,查DW表可知,d L=1.13,d U=1.38,且模型中的DW=1.567346,可以得到d U<DW<4-d U,因此该方程无自相关性,通过检验。同理,检验得到修正后的养老保险方程和社会保险方程均不存在自相关性。

综合上述对模型的检验与修正,得到的最终预测模型如式10至式11:

式10:社会保险模型最终结果(医疗保险)

式11:社会保险模型最终结果(养老保险)

式12:社会保险模型最终结果

(三)其他因素的回归结果

对于社会保险模型中排除的个人收入、储蓄变量,单独分析其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结果如下:

式13:收入

上述式子说明,个人收入和储蓄与长期护理保险正相关。

五、模型内容分析

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具有促进作用,且其他因素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也有影响。

(一)社会保险

从上式12可以看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长期护理需求增加约0.4199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促进作用。同时,从式10、11也可以看出,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均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有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们对保险的保障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对专业化护理保险有更高需求;二是高收入群体对健康保障要求更高,因而会选择长期护理保险进行补充;三是社会养老保险可以保障老年时期的基本生活,故投保人选择用额外收入或储蓄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以进一步提高未来生活水平。

(二)其他因素

1. 生活质量

上述结果显示,恩格尔系数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负相关,恩格尔系数与个人生活质量反向变动。因此,生活质量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正相关。

2. 个人收入

从式13可以得到,个人收入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显著正相关。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增加约1.015个百分点。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高昂,且逐年增加,因而只有高收入群体才有能力购买、消费。因此,收入水平越高,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约大。

3. 储蓄

从上式14可以看出,储蓄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同向变动,即储蓄越多,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越高。且储蓄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增加约0.7614个百分点。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是社会保险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促进作用,其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均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正相关。

二是生活质量、个人收入、储蓄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显著正相关。

(二)建议

一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目前,我国还存在部分人游离在社保制度之外,这些没有得到过社会保险保障的居民,难以认识到保险对于规避风险、保障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大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居民风险意识,增加居民对保险保障功能的认知,从而拉动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二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当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整体购买力不够,呈现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的现状。结合本研究得出的个人收入、储蓄、生活质量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正相关的结论,未来我国应继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努力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增加。

三是开发更多符合居民收入现状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可针对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以居民的缴费能力为参考,开发适合不同消费水平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从而扩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产业信息网.201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分析及养老产业发展趋势[EB/OL].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510/350448.html,2015-10-19.

[2]谢筱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11).

[3]施珍妮.人寿保险和社会保险对长期护理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3.

[4]曹信邦,陈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4).

[5]戴卫东,陶秀彬.青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调查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5).

[6]王维,唐幼纯,武学慧.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求影响系统结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27).

[7]荆涛,王靖韬,李莎.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护理保险 篇5

一、我国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障碍因素

(一)经济基础和公共财政能力限制

一项保险制度的确立首先要看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能够支撑这一制度。德国在1994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当年德国GDP达到了2.15万亿美元,人均25860美元。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人均37291美元。相比之下,我国GDP折合美元9.31万亿美元,但人均只有月6767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远低于德日的水平。①社会保险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撑。我国的公共财政能力不足也造成了对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阻碍。

(二)财务阻碍因素

1.缴费能力不足

雇主与个人缴费是形成护理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判断护理保险的财务可行性首先需要从精算平衡的角度来考察。一项研究指出,在现收现付制的情况下,如果月人均给付水平在1000、800、500元人民币时,护理保险费率应分别达到16.24%、12.99%、8.12%才能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这基本相当于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费率,无疑会给缴费者增加很大的负担。然而,2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但同时,我国养老机构的费用大致在500—2500元/月的范围内,其中收费在1000元以下的根本不能承担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从这里就可以大致看出我国居民收入与长期护理费用之间的矛盾。

2.社会保险费率过高

与护理保险费率较高问题相矛盾的是我国现有的已然畸高的社会保险费率。至年,我国各项社保缴费的总费率平均在40%以上,其中个人缴费率达到11%。相比之下,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费率却和我国的水平相当,甚至较低。比如法国社会保险费率合计为45.04%,德国为41.53%,瑞典为30.43%,而日本这个数字仅为25.24%[3]。因此,护理保险财务平衡所需的较高费率与我国已有的高费率之间形成了巨大矛盾,再加之我国雇主和居民缴费能力不足,这就造成了我国建立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障碍。

(三)社会保险体制碎片化

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体制存在碎片化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德国和日本都实行了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用国家强制的方式确保了护理保险参保率。在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此外又有“大病保险”予以补充,这些医疗保险制度相互独立,内部机制也各有不同,统筹层次差别很大,这就给“护理保险跟随医保的原则”带来了天然的`不便。

(四)缺乏健全的社会护理服务体系

1.机构护理服务供给短缺

一方面,我国从事老年人护理的养老院、护理院的床位供给在总体上是极度短缺的。根据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统计,截至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为4万个,养老床位仅为314.9万张,而同期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就已经超过1.77亿,全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78%,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2%至3%的水平。

2.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发展缓慢

相较于专业性很强、价格昂贵的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成本较低、占用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少,在目前财政能够用于养老事业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适合大规模推广覆盖,利于节省护理费用。此外,居家式养老更加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伦理,易于群众接受。在德国,护理保险所包含的护理服务就分为在宅护理和住院护理两大类。

3.护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

前文中提到,护理服务标准体系对于护理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护理服务标准化体系还未完全建成,还没有类似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价标准、护理等级评定标准等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出台。护理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护理保险无法根据被保险人的失能等级来判定支付方式和水平,无法根据护理机构的服务质量判断资金的使用效果。

(五)法律强制力较弱

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需要由法律强制来实现。护理保险的建立同样需要国家通过强制力来保证参与率。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中并没有规定护理保险的相关内容,而且即便是其他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也只是有各种行政条例所规定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很多不交、少交保险费的行为。所以,法律强制力较弱也给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带来了很大障碍。

(六)社会阻碍因素

1.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如果儿女将老人送去养老院会被许多老人认为是“不孝”的表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很多家庭不愿参与社会化的养老护理服务,而更偏好于家庭养老。但是随着我国家庭养老护理功能的减弱,其养老责任必然要向社会转移,这就要求逐步削弱这种传统的养老观念。

2.居民保险意识薄弱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践中,存在很多因保险意识不强而漏缴少缴保险费,甚至退保的行为。尤其是在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养老保险退保潮。居民退保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退保人只注重眼前利益,盼望多拿工资,而对自己几十年后的养老问题并不关心。我国较高的保险缴费率也使参保人形成了保险“不值”的心态。

二、小结与展望

长期护理险,保险业的潜力股 篇6

养老与保险,两个看似无关但同样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创新?社会人口的变迁,要求养老方式破旧革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保险产品不断创新;而所有的创新都围绕着人,特別是大多数人的需求而展开。当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时,占60%比重以上的老年人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广泛、深入的重视,而老年人的问题或者说需求,美过于养老保障问題。这个保障既包括养老资源的保障,也包括养老护理的保障,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提供保障服务的保险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护理险则是一个被发达国家实践成功的完美方案,值得我们大胆探索与实行,它是中国老年人的福音,也是中国保险业的商成长性潜力股。

长期护理险,中国养老方式的创新方案

老年社会到来,无论是现在的老年人还是将来的老年入,健康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而维持健康状态、保障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而言,一是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二是能够支付专业护理费用。满足这两条要求,对现有的养老模式,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解决老问题需要新方案,长期护理险在这一大背景下呼之欲出。

长期护理险是以主要负担老年人的家庭护理、家庭保健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的费用支出为保险责任的新型人身保险产品,有了长期护理险,就等于预先为亲人或自己在年老或者其它情况下需要长期护理时请好了“保姆”。

■老龄社会到来,老年人健康引起关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目前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机体抗病能力明显减弱。卫生部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9%,病人总数为7219万。尤其是高龄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大都无法自理,需要照顾。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衰老和疾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这些老年人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长期护理险正是应对这一需求而产生的。

■家庭结构改变,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伴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社会家庭结构也发生重大变迁。主要表现有:第一,“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家庭的子女长大后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使得老人面临着空巢(老年人单独居住)的局面。据统计,目前全国的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经达到30%,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到2010年,我国城市老年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80%。“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因长期无人照管、照料而威胁到生命健康甚至发生意外伤亡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第二,“4-2-1式家庭结构”越来越明显。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家庭代际结构已经形成“4-2-1式”的倒金字塔格局,即第三代人必须同时承担6个上代人的赡养义务,其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后工作的快节奏使得人们用来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不足。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今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严峻的挑战是,仅靠孝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和相关长期护理问题;第三,曾经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丁克(双收入、无子女)家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的绝对数量正在迅速膨胀。据统计,我国大中城市已出现约60万“丁克家族”,其应对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护理的可能性同样不可回避,年老,疾病或伤残的风险发生也许并非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应对措施,而长期护理险正好能有效降低这种风险,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保险方式。

■护理费用高涨,经济保障面临严峻挑战,在北京,即便是中低档养老机构,每位老人全护理的月收费也在八九百元至一千六七百元之间。如果老人到医疗机构进行护理,每月少则上千元,多則上万元。例如,北京协和医院的护理中心全护理的收费为48元/12小时;若除生活护理外,再加上病情观察,收费则达到120元/12小时。即使是雇佣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家庭长期护理人员,在北京最低每月也要支出800~1000元。在上海,老年公寓24小时全护理每人每月平均最低收费在1000元左右,半护理费用也要840元左右。

据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调查,北京市老年人的月均收入和日常支出分别为558元和487元,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只能保证日常生活,尚不足以以基本收入应付医疗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也是大力发展长期护理险的必要性、重要性所在。

■社保制度缺陷,商业保险呼之欲出,目前,虽然我国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其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因此,要想解决护理费用问题,利用商业性保险将是首选方案,而长期护理险正是一种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商业性保险之一。

长期护理险,世界健康保障的潮流模式

长期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是二战后美国“婴儿潮”一代逐渐失去社会主流劳动力地位的产物之一。因为这一代及其后继者们在经历和平时期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预期寿命也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从1930年的40岁达到1975年的65岁。人口老龄化使得针对老年人群的保险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期护理保险也就应运而生。

1985年,德国出现了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并在1995年通过政府法令,开始实施强制保险和私人保险并存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引入了长期护理保险;同时欧洲其他国家、爱尔兰、南非等国家也相继出现了长期护理保险;在亚洲,日本于2000年将长期护理保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引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要求40岁以上的人都要参加新的长期护理方案,成为继新加坡之后拥有全民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国家。

长期护理险,其完整的定义是指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保险。这是一种主要负担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费用支出的新型健康保险产品。护理的原因,可能是意外受伤、疾病,甚至老人痴呆症等。

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取费用偿还的模式。目前共有60多万人签署了老年护理保险合同,最近几年该保险的年增长率达到15%至20%,约占美国人寿保险市场30%的份额。据《今日美国报》报道,美国人退休前必问自己的10个问题中,按顺序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是否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在德国,自1995年以来,公共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保的第五个支柱,90%的

德国人得到了这种保障。

在日本,自2000年日本正式出台《护理保险制度》,将长期护理保险正式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之后,长期护理险的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并全面带动了日本老年人市场的繁荣发展。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长期护理险已经成为各国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也是健康保险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当前,国外现行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常见的几种类型如下,可供我们参考借鉴:

■ 独立保单。独立的长期护理保单(没有附约)只提供长期护理的保险责任,并且只在被保险人满足保险公司规定的给付条件时才对保险合同进行给付。为避免被保险人在发生长期护理保险之前就因疾病或意外死亡,即使之前如约缴费也得不到任何死亡保障的情形,一些独立保单也包含了死亡给付的责任,其死亡给付金额可以是被保险人已缴保费的一定比例。

■万能寿险。是一种在提供传统寿险责任的同时,附加了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万能型寿险产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

(1)长期护理提前给付。在被保险人发生长期护理时,按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最高为100%)提前给付保险金。给付方式可以是每个月给付保额的1%,最大给付期为100个月,或者每个月给付保额的2%,最大给付期为50个月。

(2)长期护理附加责任。作为万能寿险保单的一项附加责任以附约形式存在,如果因长期护理责任发生给付,不会导致人寿保险保单的责任终止,因为保单所保障的寿险责任依然有效。

■延期失能收入保险。失能收入保险保障在被保险人退休时终止,随后保单提供长期护理的保障。通常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金额同失能收入保险的保险金额一致,但是,如果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额超过了长期护理的实际费用,那么保额的实际给付将会随之减少。同时,因为保单向被保险人承诺在其到达退休年龄时可以选择将失能收入保险转换成长期护理保险,保险公司会向被报险人收取一定的额外费用。

■递增年金保险。这种产品在被保险人人住专业护理机构时以年金形式向被保险人给付约定的保险金,大部分的产品会设计保证利率,以满足年金给付是逐年递增。

■医疗费用保险附约。由于商业医疗费用保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因突发急性病症时的医疗费用,而长期护理保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因慢性病症或自然衰老而发生的长期护理费用。因此,在商业医疗费用保险中,长期护理的保障责任以附约形式出现,可以更全面地满足被保险人的健康保障需求。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正成为政府部门和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有效手段,一方面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同时又保证各渠道资金筹集及使用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这不仅是政府部门考虑的问题,目前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保险行业和医疗健康企业。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外有着近30年实践经验和教训,现在作为一个崭新概念出现在中国市场,必将对政府部门和商业公司在考虑老年人群养老模式、健康保障体系、商业运作模式等一系列重大议题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前景诱人,我国市场已有三只长护险产品

据悉,我国保监会新近出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健康险产品被明确分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四大类。其中,长期护理险首次被单列为一个独立险种类别。

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产品,长期护理保险与其他保险产品有着不同的产品特点,概括来讲有以下四点:

■传统人寿保险是在被保险人突然死亡,尤其是早期突然死亡时,保险公司为其家人提供经济保障。这也可以作为一种变相储蓄。

■传统健康保险是在被保险人因急性病症接受治疗时,保险公司为其发生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障。

■典型的失能收入保险是在被保险人因意外或疾病而产生暂时或永久失能时,保险公司为其遭受的收入损失提供保障。通常,这一保障在被保险人到达退休年龄时终止。

■典型的长期护理保险则是在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或年老而带来的身体机能衰竭等状况导致的慢性病症而接受长期护理时,保险公司为其发生的护理费用提供保障。通常,保障是终身的。

很明显,长期护理保险与失能收入保险一样,是一类有着显著特征的保险产品,不同于传统的人寿和健康保险产品。对产品的归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我国将长期护理和失能收入均归属于健康保险的范畴。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失能人群主要集中在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占失能总数的60%,目前的医疗保险一般都未涵盖长期护理的费用补偿,潜在市场巨大的长期护理险也开始引起保险公司的兴趣。

目前,我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三只长期护理险产品,它们分别是国泰人寿的“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人保健康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国内首批专业健康险公司——瑞福德健康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推出的瑞福德长期护理保险。

国泰“康宁”主要定位于护理型需求,针对的是18~55周岁的中青年人士。通过购买这种产品,投保者可以在经济能力宽裕、身体健康的时候为老年准备充分的保障,减轻子女未来的负担。以一位30周岁的男性为例,选择20年期缴费,基本保额10万元,年缴保费3760元。不论年龄,一经确定需要长期护理,即可免交续期保险费,并可领取12000元长期护理复健保险金,同时今后每半年可领取8000元直至不需要长期看护时,如到88周岁仍存活,还可获得一笔10万元满期保险金。若在保险期间内不幸身故或残疾(1~8级),均可一次性领取10万元。

人保健康“全无忧”则更侧重于老年人的全面保障,即根据被保险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实际保障需求,为客户提供长期护理、老年护理、癌症、老年疾病、身故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保障,其可接受年龄为18到59周岁的客户投保。30周岁男性投保“全无忧”,基本保额10万元,20年期交,年缴保费7800元。在60周岁以前,如果被保险人不幸丧失了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即符合不能自行进食、洗澡、更衣、移动、步行、如厕这6项中的3项),将可每年领取基本保额的8%,并豁免今后的各期保险费。而当被保险人步入60岁后,为满足领取长期看护金的,可从当年起每年按保额的s%领取老年护理保险金,保险期间内若被保险人罹患癌症或约定的五项老年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严重老年性痴呆、慢性呼吸功能衰竭、帕金森氏病)之一,可得到最高两倍保额的一次性现金给付。如果被保险人不幸身故时,受益人可获得最高两倍保额的身故保险金。总之,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需要护理,或是不幸身故,被保险人及其家属都可以最终足额领取两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金。

从产品来说,人保健康最大的特色

在于将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二者融为一体。在市场上通常的做法是给客户提供一个事后的健康保障,这只是纯粹的经济补偿,即仅在客户发生健康问题后进行赔付。但人保健康的健康管理既有费用保障又有健康关怀。目前人保健康有关健康管理的服务主要有三种:健康维护计划、慢性病诊疗监控和改进计划、全程管理计划,而长期护理保险无疑会融入这些健康管理的手段。据了解,一旦在人保健康投保,人保健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搜集客户健康信息,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投保者自己提供的健康信息和公司了解的相关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一些简单的健康评估;或在必要情况下,依据投保人的不同情况给出针对性体检项目。体检完成后,再对体检结果为客户做一个全面的健康评估,并提供有助于改善其健康状况的建议。如果客户查出了疾病,人保健康就会为其设计一整套改善健康状况的计划,例如什么时候吃药、什么时候做血液检查等,也就是说客户在医院以外的整个生活都被公司从健康管理的角度管理起来。而“全无忧”长期护理险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健康管理方式,对被保险人的健康一包到底。

瑞福德推出的长期护理险自称为国内首个纯粹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它只包括长期护理保障和老年护理保障,没有附加其他的保险责任,并将长期护理保险金和老年护理保险金的给付年限提高到了30年(目前国内最高),其护理金给付比例也达到了保额的10%(目前国内最高)。举个例子,假设30岁的王先生购买该保险A款,保额10万元,领取老年护理金起始年龄选择60岁,缴费20年,年缴保费6200元,10年累计缴费12.4万元。假设其40岁时不幸被诊断符合约定的长期护理状态,并于观察期(1s0天)后仍处于长期护理状态,则此后每季度可领取长期护理金2500元(每年10000元),假设至55岁起身体状况恢复正常,则中止领取,至此,王先生共领取长期护理金15万元,假设其在60周岁以前身体一直良好没领过长期护理金,则其60岁开始,每季度可以领取老年护理金2500元,最高领取至90岁,累计领取30万元。

三只新产品的出现,从经济层面上看,直指我国700万老龄人口目标市场,同时预示着中国市场上一直处于“冰封期”的长期护理险开始“解冻”;从社会层面上讲,其意义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保险产品。正如中国人保健康运营总监张剑敏所说:“这一全新的险种、将对政府和企业在考虑老年人群养老模式、健康保障体系、政府职能和商业运作模式等一系列重大议题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从长远发展上分析,业内人士早有预期,中国老年护理险在未来10年到15年内,一定会成为保险市场主流。因为,随着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以及精算技术和产品设计能力的提高,老年险市场将越来越成为保险公司锁定开发的重点市场。

市场庞大,我国长期护理险有待挖潜提升

三只新产品的出现,仅仅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上开了一个头,这个市场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老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而护理产业在老年产业中的比例超过50%。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特征及独特的独生子女家庭问题预示着长期护理产业将是一个潜在的庞大市场。

但目前,涉足这个庞大市场的保险公司之所以屈指可数,并非这块“蛋糕”不足以吸引人,而是较高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难度阻碍了该险种的发展。虽然此前市场也有一些相应的产品,如“太平盛世附加老年护理费保险”、“安安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长期护理健康保险”等,但这些险种基本上是以人身险的附加险出现的,并且运作方式与养老性保险大同小异,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应该说目前只有以上提到的三只。

开发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险,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老年群体自身患病和遭受意外的可能性比其他群体大、出险几率高。开发老年险种需要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这必然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历史短,缺少大量数据的支持,加之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还没有充分放开,在客观上也造成老年保险产品保费标准较高,难以大面积打开市场并形成热点。凡此种种都造成了老年保险市场供求脱节的局面,

人保健康所以敢为人先,按其公司高层人士说法是依托子强大的股东实力、专业的经营模式、先进的风险管控手段。据了解,人保健康的第二大股东德国健康保险公司,是欧洲最大的专业保险公司,他们的技术给了人保健康很大的支持。加上其推行的专业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发展战略,使人保健康能在健康保险领域棋高一着。显然,人保健康此次率先进入国内几乎一片空白的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对于进一步确立人保健康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专业健康保险的市场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再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也还要和本土市场特征相结合,应该看到,从整体而言,目前我国长期护理险在以下一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一,产品设计有一定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其高保费全保障的性质并非人人都能驾驭。

第二,鉴定标准不明晰,对于目前国内的长期护理险来说,被保险人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享受到护理服务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般而言,被保险人在日常活动“失能”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护理服务,因此怎样界定日常活动“失能”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被保险人在某种医疗器械的帮助下能够执行该活动功能,以及患有老年痴呆等认知能力障碍者需要长期护理,但却能执行某些日常活动,这些情况是否界定为日常活动失能,需要进行明确,否则容易引发纠纷。

第三,给付方式单一。据悉,长期护理险在国外的一种流行赔偿方式,并不是赔偿金额,而是赔偿服务。如果被保险人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会安排其入住自己拥有的或签约的护理医院、护理机构,以服务方式提供保障。目前,由于国内专业护理机构还不发达,主要以家庭护理为主,现有的长期护理险只能采用赔偿金额的方式。此外,业内人士指出,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后,根据所发生护理费用的多少来给付保费更合理。如果只采用定额给付的方式,就忽略了被保险人的不同需要。

第四,保费金额偏高,目前推出的几款长期护理险的保费都较高,要想获得10万元保障金额,保费总计都要数万元。那么对于目前有长期护理险需求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一些月收入逐渐走低的中老年人群来说,高额保费显然无力承担,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保费金额偏高也和长期护理险保障的内容过多有关,从保险的原理可以看出,每种疾病的发病率都会影响费率的厘定,因此保障的内容越多,被保险人互担的成本越高,保费也就越高,以人保健康全无

忧长期护理险为例,同一位投保人、同样保障金额、同样缴费期限,其保费要比保障内容略少的国泰康宁长期看护险高一倍还多。

第五,保费设计有偏差。目前长期护理险的护理需求、护理费用都是按现在的状况来设计的,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疾病率的变化、人工护理成本的提高,未来的情况如何是不能确定的。但如果考虑到未来人工成本的提高,目前投保人需要支付的保费也会提高,增加了支付困难,因此,有专家认为,应该将保费做成变额业务。根据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工资变动情况来每年调整保费,以满足被保险人的保障需求,使其现在不至于保费缴纳压力过大,未来也不至于保障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在改进的同时也是提升的过程,依据国外发展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国情,我国的保险公司可采用以下更为“人性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

■第一,增加费用补偿。国泰和人保健康险目前均只提供定额给付的长期护理险,即不论投保人得了什么病、花了多少钱,每年统一给付一定数额的理赔。而保险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也有“费用补偿型”的长期护理险,即投保人看护或者看病花了多少钱,拿着发票向保险公司报销。对投保人来说,“费用补偿型”更加以人为本,但对保险公司的精算、偿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开发护理服务。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长期护理险以后还会增加“护理服务”的内容。通俗点说,如果被保险人真的发生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保险公司并不是给予经济补偿,而是将其安置在条款里约定好的某一级别的“护理院”(包括具有医疗护理能力的老年公寓)里,为其提供某一级别的护理服务,比如24小时不间断看护等等。这是一种主流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求保险公司更为密切地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探索全新的业务模式。

■第三,多种保险配套。当前的长期护理险仍然以单一险种为主,可能兼顾着重大疾病、定期寿险的职责。其实,很多想买这个险种的市民,都希望给自己的退休生活一个统筹的安排,就像一只“养老降落伞”一样。随着这一险种日趋成熟,保险公司可能也会将其与养老年金、意外险、重疾险、医疗险等打包一起出售。一般说来,保险套餐的搭配相对会比较合理,保费上也会优惠一些,很值得市民期待,因此,保险公司可考虑多种产品组合策略,为投保客户设计更为“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最后,大力开发我国的长期护理险市场,还应特别注重对目标客户群的锁定、培育和推广传播,

虽然长期护理险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毕竟它的费率还是较高。为此,家庭保障预算有限,或是家中经济特别无忧的人群,不见得一定要购买该类产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我国中等收入人群比较适合在年轻时选购该类产品,为年老以后作保障。以下四类人群尤其适合,是保险公司需要重点关注和营销的对象。

■不婚育者、独生子女家庭。不婚、不育人群年老多病时既没有子女扶养,基本社保也无法满足长期护理的费用支出,所以必须未雨绸缪,为自己填上一张长期护理保单。晚育、独生子女家庭为了减轻未来经济负担,也有必要购买长期护理险。

■重视健康规划者。这类人群十分重视自己的退休规划,他们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考虑比较周详。为了使自己在需要长期护理时子女不至于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会为自己提早筹措长期看护的保障。

■赡养负担重的年轻人。目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虽然还未涉及到抚养子女、赡养长辈的问题,但考虑到将来不但要养育子女,还要孝顺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以为长辈购买长期护理类的保障,减轻自己未来的经济压力。

浅探日本护理保险制度 篇7

一、护理保险审查过程

为了提高护理保险制度的效率性, 日本政府规定, 所有想要利用护理保险制度的的人, 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核过程。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整个审定过程, 其中不乏很多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第一, 提交申请。想利用护理保险的人, 必须向其所居住区域的福利部门和护理保险科, 提出需要护理认定的申请。护理保险的利用者必须要现接受要护理认定。第二, 访问调查。由各区福利部门和护理保险科的职员组成护理支援专门人员, 护理支援专门人员在与患者确认日程之后, 到患者家中访问, 调查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本次的调查结果, 进行初次的判定。第三, 出具主治医生意见书。须由患者的主治医生, 根据其身心的状态, 出具意见书。第四, 需通过护理认定审查会的审核。在调查访问的结果和主治医生意见书的基础上, 由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对患者的护理必要性和需护理程度进行二次判定。第五, 依据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的判定, 确定患者要支援·要护理的等级。经过护理认定审查会的审查, 把申请者分为:①不能成为护理保险对象者②需要预防护理者 (根据需要护理等级分为要支援1·2) ③需要护理者 (根据需要护理等级分为要护理1-5) 。具体分类如下:

第六, 经过护理事业提供者和被护理者及其家属, 共同协商, 制作适合个人的护理计划。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审核认定, 最终可以接受护理支援服务。这一审核过程虽然相对复杂, 但是却将需要接受护理保险的被保险者, 按等级分类, 规定了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费用。节省了护理设施资源, 也最大程度的满足了被保险者的需求。

二、护理保险服务的内容

护理保险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两大类。居家护理服务是针对居家养老的老人。利用者平时只需要生活在自己的家中, 只是定期到老人护理中心接受护理服务, 或者护理保险服务人员到家中给予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包括访问护理, 访问入浴, 访问康复训练, 白天家庭看护, 福祉用具的出借等多项服务。设施护理服务则是针对愿意到老人护理中心接受服务的老年人, 包括老人保健设施的入所及疗养型病床, 老年痴呆疗养病房等护理设施的住院服务。

除了为被保险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以外, 各市町村还根据各自的财源情况和被保险者的具体需求, 为被保险者提供多种服务。其中包括, 为卧床不起的老人定期提供尿布, 寝具洗涤;为孤寡老人提供送饭服务, 定期的电话访问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所提供的服务种类是多种多样, 而且结合了各市町村的地域特色, 同时充分考虑到被保险者的个体需求。这也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三、护理保险的财源问题

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的财源是由利用者负担的费用, 保险费和公费三部分组成。其中, 10%的费用是由护理保险服务的利用者来负担的。其余90%的费用是由第一号, 二号保险者的保险费和国家, 市, 和县的公费来共同负担的。具体的财源负担比例如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除去由利用者负担的10%的部分以外, 其余90%的费用, 是由保险费和公费各负担50%, 这样就平衡了国家的公费和社会保险公司的负担比例。否则, 如果国家公费负担过高, 可能造成护理服务市场没有竞争意识, 缺乏活力, 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 如果社会保险部分负担过大的的话, 则可能造成资金不足, 缺乏国家监管的局面。所以,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财源分配比例相对合理, 确保了该制度持续运行的可能性。

综上, 从以上三方面的介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审查过程严格, 将需要护理者按照身体状况不同, 提供相应等级的支援与护理, 这样就合理节省了医疗资源;服务内容种类多样, 充分结合了各市町村的地域特色和被保险者的个人需求;财源负担比例相对合理, 既保证了资金充足和国家监管, 同时又注重保险市场的活力和服务质量, 确保了该制度持续运行的可能性。在这些方面,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借鉴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沈洁, 《日本老人福利制度》,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2]藤田桂子, 《中日老年社会保障问题比较》, 《中国工业经济》, 2000年第10期。

[3]史铭, 《日本的老人护养制度》, 《世界博览》, 2002年第1期。

我国农村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探索 篇8

1 长期护理保险概述

长期护理保险也称看护护理保险 (Nursing Care Insurance) , 是指当被保险人非常衰弱以至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照顾自己, 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时, 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从类型上说, 长期护理保险是健康保险的一种。

与其他的健康保险产品相比,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主要是对被保险人的各种护理费用予以补偿, 主要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 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其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长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 提高其生存质量, 并不是以完全康复为目标, 更多的情况是使病人的情况稍有好转, 或仅仅维持现状。因此, 长期护理保险的时间较长, 一般是到特定的年龄, 而且保险金给付一般都有防范通货膨胀的作用, 具有现金价值。

2 我国农村开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2.1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发展迅速

按照联合国标准, 中国1999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4年年底,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的研究报告, 到2014年将达到2亿, 2026年将达到3亿, 2037年超过4亿, 2051年达到最大值, 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据联合国预测, 21世纪上半期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而农村老年人口占了67.5%。

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广大农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从解放前的39岁, 提高到2000年的71.4岁) , 老年人口增长加速,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变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 速度十分惊人。

2.2 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 而我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 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更低。客观上说, 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主观上,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 比如, 农村现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只有城市的1/6, 养老床位也只有1.2万张, 远远比不上城市的9.75万张, 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0.6张, 与发达国家农村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数10~16张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只能保证温饱, 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年人的服务几乎不存在。面对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和尚不发达的经济水平, 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解决这一问题扮演的角色都将是有限的, 因此, 想要完全依靠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是不可能的。

2.3 “空巢家庭”、“老年儿童家庭”的大量出现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 只剩下老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动, 去外地打工, 有的一年回家一次, 有的时间更长, 造成我国农村“老人村”、“妇女村”、“儿童村”的出现, 一旦发生疾病或其他困难无人照顾。同时随着物质水平提高和观念的改变, 农村青年成家后也都重新建房, 不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 造成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这对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产生强烈的冲击。子女离开家庭从空间上对他们在经济上依靠子女造成困难, 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 精神上失去寄托, 特别是进入鳏寡期的老年人, 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大。

2.4 我国医疗护理费用的不断攀升

虽然我国居民收入增加, 但幅度未及医疗费用涨得快。2004年9月卫生部调查发现, 城乡合计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在排除了物价上涨的影响后, 平均每年以14%左右的速度上升, 农村医疗费用的增幅也达到了6%左右, 医疗费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是导致百姓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现有保险制度不完善

21世纪初, 我国开始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保障水平上存在不足。我国现行的“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 有如下几方面的严格规定:①规定了支付限额。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②规定了起付标准及自付比例。起付标准原则上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 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 个人也要负担一定的比例。③规定了药品目录及诊疗项目。可见, 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 即使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一旦患了大病、重病、慢性病, 参保人也不得不自己负担一部分不菲的费用, 这给广大农村低收入群体和体弱多病的人员及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3 我国开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可能面临的困难

我国真正开展保险业的时间并不长, 业务范围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观念素质较高的城镇地区, 而长期护理保险在城市的发展状况也刚刚起步, 因此目前市场环境下在农村开展长期护理保险, 有很多困难和问题。

3.1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有关的财政税收政策严重滞后。一是虽然财政部为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而给予了4%的财务优惠政策, 但是, 该税前列支比例过低而弱化了现有的政策作用。二是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不配套, 护理保险资金积累的时间长, 要求能充分、通畅、宽松地进行运用, 但是, 我国目前健康保险资金缺乏有效的资金运用政策, 而且投资渠道过于狭窄, 致使其流动性和收益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外, 没有与护理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都将制约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步伐。

3.2 农村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缺乏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可以专门提供老年护理的机构寥寥无几, 大多数老年人是在家中度过晚年的。即使有些乡镇有敬老院之类的养老机构, 也存在着明显的服务设施数量和质量不适合需要的问题。我国现有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由国家、集体包办, 由于社会化程度低, 造成资金不足、服务面窄、设施陈旧、发展缓慢。

首先, 农村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2004年我国有130.8万名注册护士, 其中90%都是在城镇地区工作。其次, 高素质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更低, 在我国100多万名护士中, 中专学历的占60%。在这样一个护理认定模糊、管理措施混乱、专业护理人才欠缺的市场环境下, 涉足长期护理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必将面临很大的外部风险和压力。

3.3 传统观念不易转化

我国一直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 长期护理保险一时间难以让很多人接受。大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 不愿意接受外来人员的护理或到专门的护理机构接受护理服务, 他们更希望晚年和自己的子女或者其他亲人住在一起。与此同时, 作为子女, 也担心将老人送到护理机构会被人们看做不孝敬, 而更多的人也觉得把老人送到自己照顾不到的护理机构或养老院, 在心理上会愧疚。所以即使提供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 他们也可能不会购买。

3.4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生存给付保障, 比寿险更有逆选择风险,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即将或已面临护理需求和高护理费用的人更愿意投保长期护理保险。另外, 被保险人对自己的情况非常熟悉, 而医院和保险公司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另一端, 会出现恶意索赔的现象。

3.5 保险供给方认识上的偏差

有的保险公司认为在农村开办健康保险业务手续烦琐, 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易产生理赔纠纷, 同时又获利不丰, 因此积极性不太高;加之经营风险过大, 一些寿险公司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去开发险种和拓展市场。

4 我国农村开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对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农村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们必须在开发、推广该险种前就意识到并慎重考虑, 采取合理的措施和办法, 且社会各方均应积极参与, 为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4.1 完善立法规章, 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完善的立法规章制度, 将为长期护理保险在农村地区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包括对《保险法》中健康保险法规的修改补充, 制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细则, 制定与长期护理相关的法律条文, 如实施护理津贴制度、护理人员考试进修制度、受护理者申诉制度、服务质量检查制度等, 为我国开展商业护理保险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医疗改革, 长期护理保险正可以配合国家的改革政策, 国家要对该险种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国家财税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鼓励商业护理保险的快速发展。

4.2 准确定位被保险人, 改变传统销售模式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未来老年人“护理危机”的后顾之忧, 但保险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防灾防损, 而非发生事故后的紧急预案, 保险公司在被保险人的定位上, 不应仅仅局限于已经或即将出现“护理危机”的老年人, 更主要的应定位在中青年一代。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生活保障低、劳动强度大的农村务工中青年人员来说, 这种险种可能会更容易被接受。

另外, 随着网络的发展, 传统的代理人销售模式吸引力有限。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可以采用网上销售、银行代理、邮政代理等其他销售渠道, 在销售上可以采用与其他金融产品捆绑销售等新型模式。

此外, 考虑到国家现在对城市务工人员的保障措施越来越大, 保险人除了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人被保险人, 还应大力开发城镇企业为单位内部的农村务工人员购买团体长期护理保险。

4.3 加强风险管理, 对抗被保险人道德陷阱

为了避免长期护理保险的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应加强核保, 如要求被保险人进行健康状况告知, 提供既往病史和医疗记录、直接体检等, 还可对被保险人进行长期护理保险知识的培训, 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和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的服务, 这样才能改变被保险人对护理保险认识的偏差, 减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 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还很脆弱的现实情况下, 各保险公司应加强同业间信息的共享, 建立全行业的黑名单制度等, 加大惩罚力度, 如不允许续保或增加保费等, 以此对抗被保险人恶意的道德风险。

4.4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实施护理保险制度需要有一批具备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护理人员。同时, 随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今的乡镇人员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单纯照顾患者生活和疾病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要。服务的对象不只是患者, 还包括其健康的家人等, 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不只包括传统医疗、基础护理方面的知识, 还应广泛融入康复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与相关技能。为保证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必须通过一定的考核, 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护理人员的培训应该专业化、法制化。

4.5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提高服务水平

商业护理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 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如核保核赔人才、精算人才、医学技术人才等。保险人在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同时, 应切实加强对护理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储备一批医疗管理人才, 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的护理保险人才队伍。如建立以有关大学、研究机构和各经营机构为主体, 其他专业管理机构或协会为辅助的多层次的医护保险专业人员培训体系, 通过继续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各种形式塑造出一批同时具有保险专业知识和医务知识的人才, 改善保险公司核保人员以及理赔人员的素质, 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也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0) :4.

[2]荆涛, 阎波, 万里虹.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界定[J].保险研究, 2005 (11) :43-45.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 篇9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 国外存在商业和社保两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前者以美国为代表, 后者以日本为代表。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营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 日本在2000年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 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 虽然政府出台许多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但发展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1996年出台的联邦健康保险可转移与说明责任法案等政策出台, 长期护理保险才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 在2002年, 104家保险公司销售了超过90万份长期护理保险单, 市场份额达到人身保险市场的21%。截至2008年底, 美国近600万人购买了长期护理保险, 保费收入约占人寿保险市场30%的份额。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存在, 长期护理保险承保被保险人入住护理院、使用社区服务和家庭健康护理服务等产生的护理费用进行补偿, 可以是全天候的专业护理, 也可以是非全日的中级护理与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家中接受护理服务。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需求, 2005年, 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有3 500万, 占总人口的13%, 65岁以上人口增长数是所有美国人口增长数的2.5倍, 据预测, 到2030年, 这个数字将达到7 000万。2009年美国大约900万65岁以上老年人需要护理服务, 大约4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入住护理服务机构, 其中10%的老年人在护理服务机构的居住时间在5年以上。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既为个人提供了年老时所需护理的保障, 又对美国护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美国有四个州 (加州、纽约州、康州和印地安纳州) 由联邦政府批准, 成立了长期护理伙伴计划, 由州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投保人提供独特优惠, 即要求被保险人购买一定数额的私人保险, 由保险公司负担护理的最初费用, 不足部分再由政府补足, 从而使投保者得到更多保障。

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

日本于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 1999年, 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 2000年,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2%。据预测, 到2020年左右,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7%。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 需要护理的高龄人口也增加, 加上家庭规模不断缩少、老年单身家庭增多及女性就业率增加、福利制度社会性住院等问题, 长期护理保险推出具有紧迫性。在此背景下, 日本《护理保险法》在1997年12月由议会通过, 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是日本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劳灾保险、失业保险后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目标是构筑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体系, 把以前分属于老年福利与老年医疗领域的高龄者护理服务一体化, 改变以前福利和医疗领域中使用者负担不均衡和手续复杂的状况, 提高利用效率, 并且通过在宅护理服务的积极展开解决一般病人的长期住院问题。

日本要求40岁以上的人都要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保险费按照全国医疗保险费的一个固定比例支付, 低收入者可减免。被保险人被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第1号被保险者, 是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其缴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护理保险费, 一般每人每月约2 900日元, 低收入者保险费负担较轻。第二类称为第2号被保险者, 是指40~64岁的人, 为保险费的主要支付者。其护理保险费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 根据收入水平及所处区域缴纳不同数额的护理保险费, 以适应不同老人护理负担差异。第1号被保险者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护理保险服务:一是在因卧床不起、老年痴呆等原因需要经常护理时;二是在需要有人帮助料理家务或起居等日常生活时。第2号被保险者只有被确诊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疾病才能享受护理服务。

由此可见,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总体上向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偏斜, 65岁以上与40~64岁的被保险人的缴费和所享受的长期护理保障不同。65岁以上的被保险人既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缴费者也是主要受益者, 而40~64岁的被保险人为主要的缴费者。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一半由公费筹措, 即中央政府负责25%, 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负担12.5%, 另一半来自于国民缴纳的保险费的收入, 即66%来自于40~64岁人员, 34%来自于65岁以上人员。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

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保障范围全面, 切实缓解了被保险人护理服务需求, 但两种制度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其实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较好的制度选择。

人口老龄化是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 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这个问题将愈加突出。从他们的实践可以看出, 长期护理保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对公共福利需求的压力, 降低了政府对长期护理成本的财政支出, 避免了老年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负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

以盈利为目标的美国模式, 由于市场法则的结果, 保障的对象主要为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 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支付, 目前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这种模式能提供优质的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 能迫使医护提供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护服务,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 覆盖几乎是所有国民, 解决了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老年护理问题, 体现公平性、福利性。但这种模式灵活性差, 较难满足有高层次需求人群对高档次护理需求, 同时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 引起护理费用大幅上涨。由此可以看出, 世界长期护理保险无论采取那种模式, 取决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由于各国资源总是有限的, 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 因而两种制度的实践在不同时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3.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重要保证。

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扶持政策, 主要有税收鼓励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税收鼓励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进行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为雇员所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全部算作公司的经营费用而作为税收的扣除额。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发展规划政策主要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规划, 建立服务标准、机构准入要求, 规定人员培训等,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4. 长期护理保险配套护理服务业为老年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美日两国的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长期护理院已成为最重要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根据美国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资料, 2009年, 美国所有护理院总营业收入已达到1 000亿美元。从经营情况上看, 占比超过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半数以上的营利性的私立服务机构盈利情况较好。日本为高端客户开办的护理院在第四年就开始盈利, 为低端人群开办的护理院因前期投入成本少, 很多当年就可盈利。

随着美国护理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 能够一揽子解决老年人不同护理需求的综合护理机构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护理机构里, 可独立生活的老人和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均可获得不同等级的综合性护理服务。

三、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建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但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未富先老, 这是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 借鉴国际经验,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

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制度选择。

在中国, 如完全采用日本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 即:长期护理保险费由政府和个人各负担一半, 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一是中国还没有富裕,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老年人基数大, 老龄化速度快, 财政很难拿出大额预算支付保费。二是中国个人收入水平较低,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有人有了病也不敢去医疗机构治疗, 更不用说长期护理。三是这种方式灵活性差, 效率低。由于过分强调公平, 这种模式将使收入高的人群不能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而且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若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不仅要求人均收入水平高, 而且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要发达。中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出现较晚, 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 2006年,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 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还很不发达, 到2010年,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费收入677.47亿元, 占GDP的比重仅仅为0.17%, 人均健康保险费为50.6元,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可见, 目前完全采用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解决不了老年龄长期护理费用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中国可以实行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一是在资金的积累上要建立两个账户, 一个是商业健康保险账户, 另一个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下设长期护理保险账户;二是在购买上实行强制性制度。出台法律法规, 规定年龄在40岁以上人必须有长期护理保险;三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向商业保险公司还是向社保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 由客户自己决定。参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将得到财税补贴, 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账户的按社保要求办理, 国家承担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

2. 政府出台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

长期护理保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关系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应研究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财税政策。一是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作为企业的营业费用。二是鼓励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个人为自己或家庭成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不算应税收入。三是政府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适当比例的补贴。这样, 既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又为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筹集一笔建设资金, 还可解决老年人的护理费用。1996年美国出台健康护理制度改革, 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 缴纳的长期护理保险费均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缴纳算为公司的营业费用, 个人缴纳不算应税收入。改革措施的出台大大促进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日本实行1∶1∶2的费用负担方式, 即中央政府出25%, 地方政府出25%, 个人出50%的方式, 直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3. 长期护理保险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倾斜。

人口老龄化在中国已经不是一种短期现象,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必然结果。为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政府就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一是制定适合中国老龄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规划, 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方面, 要规划中国到底实行那种筹资模式, 筹资的规模需要多大, 资金如何使用以及资金的增殖等问题。二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 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 强化家庭护理服务, 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 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 建立老人之家, 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 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解决就业矛盾。三是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方面, 应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 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

混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即强制购买, 自由选择购买对象的方式, 配之相应的政策支持, 将使中国所有老年人拥有长期护理保险, 改善老年人面临的困境, 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 这种制度兼顾了公平和效率, 可缓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困难, 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使社会得到综合治理。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美国、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他们用长期护理保险来迎接这一挑战。因此, 我们应总结分析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 为解决中国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问题, 支持老龄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文辉, 梁涛.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3]裴光, 徐文虎.中国健康保险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4]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5]艾维瓦.罗恩 (Aviva Ron) , 等.医疗保障政策创新[M].王金龙,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45.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可行性研究 篇10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

1. 人口老龄化提高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照顾, 但是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 如果长期护理保险能在全国普及开来, 老年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安享晚年。当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 就标志着从“老龄化社会”过渡到了“老龄社会”, 法国用了100多年完成这一过程, 而巴西、智利、中国等国只用25年左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老龄化速度同步, 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 而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的情况下步入老龄社会的, 可谓“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2. 家庭结构的改变增加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使我国家庭逐渐从原来的大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使得我国“四二一”、“四二二”的家庭结构大批出现, 中青年人不仅要照顾年迈的父母, 而且也要照看年幼的孩子, 这使他们从经济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加上还要出去工作, 导致子女在护理老人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一对独生子女夫妻要照顾四位老人以及1到2名子女, 而且, 由于子女一般都未接受过专业的护理培训, 护理满意度不一定高。因此, 专业化的护理队伍和为此付费的护理保险产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3. 日益涨高的护理费用促进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的寿命也逐渐拉长, 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目在逐渐增加, 由于他们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对于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颇高, 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昂贵的护理费用往往使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不予支付日常护理费以及护工费等服务性质的费用, 一般民办养老机构入住费用又比较高, 且有些公立养老机构一张床位需要排队等十年。

二、制约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因素

1. 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保险意识薄弱

中国一直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且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又是一个新领域, 这使得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老年人一时间难以接受, 他们不愿意接受除了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提供的日常照料和护理, 对外人有明显的抵触心理, 更因为觉得面子上挂不住, 不愿意到专门的护理机构接受专业的护理服务, 除了老年人本身, 子女也因担心如果将老人送到护理机构会被街坊邻居看作不孝, 因此, 绝大多数老年人很有可能不会买保险公司推出的护理产品。

2. 长期护理保险费用昂贵

无论是国泰人寿在2005年推出的“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 还是2006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 市场上现有的几款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都有一个保费颇高这一共同特点, 即使这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可以负担得起高额保费的家庭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 要是由政府来发展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即把老年人护理保险纳入到基本社会保险的领域, 那么国家、企业、个人承担的保险费用将更高, 这对于目前承担着较高保险费的我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3. 保险公司缺乏精确数据、控制风险能力较差

保险公司开发产品往往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来支撑, 但目前保险公司很难从护理机构收集历史数据, 加上, 保险公司也没有历史赔付数据, 很难提供定价参考。

在我国, 通常是通过投保时的健康体检和日常生存调查来防范风险的, 但由于有的慢性疾病在体检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 因此, 研发适合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控制技术是当务之急。

三、开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长期护理保险意识

各大媒体应提高对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 增强人们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识, 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认识到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长处, 让他们充分了解把老人送到护理机构不是违背孝道, 而是让老年人享受专业的护理服务, 这样一来, 既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中青年一代也可以用购买保险的方式来弥补因工作忙碌而无暇照顾好老人的缺憾。

2. 出台相关法律政策, 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我国当前还没有关于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这方面, 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例如出台《老年护理保险法》, 《老年护理保险商业法》等来保障参保对象和护理保险运营机构的合法权益, 也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 即对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企业和个人减免税收, 更好地刺激对护理保险的消费。另外, 政府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护理行业, 开办民营的护理机构, 使融资更为多样化, 进而壮大老年护理服务行业。

3. 研发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作为新的险种, 有必要事先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市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 保险公司也应高度重视老龄化所带来的契机, 把握好长期护理这一巨大市场, 积极借鉴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先进经验, 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产品。此外, 保险公司应积极培养优秀的保险精算人员, 提高自身的防通胀能力与风险控制技术, 使护理保险能得到快速且有效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及护理费用的提高给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了机会, 但薄弱的保险意识、昂贵的商业护理保险产品等阻碍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本文从加大宣传、出台相关法律、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产品等方面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建议

参考文献

[1]荆涛.对我国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

[2]张萱.长期护理保障模式研究[J].学术争鸣, 2009, (1)

[3]游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海南金融.2010, (7) :38

护理保险 篇11

关键词: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in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 system to create a background system content,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Keywords:Germany; Japan;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中圖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0-03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国际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为三种:一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长期护理服务津贴制度,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本文所介绍的长期护理保险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Socia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其含义是:国家颁布护理保险法律,以社会化筹资的方式,对由于患有慢性疾病或处于生理、心理伤残状态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人所发生的护理费用进行分担给付。[1]

随着人口老龄化向全球席卷而来,在各国趋势不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德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先后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为缓解本国人口老龄化压力、改善老年人生活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将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探求可借鉴的经验以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背景

1.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德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到80年代后期,大约有37万的老年人中有70%的老人生活相当困难,无法支付医院或护理院日益增加的高昂费用。进入90年代,失业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其中,老年失业队伍庞大,而且平均事业持续期也从1990年的24周上升为1999年的29.6周。[2]按照1995年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15%以上,65~80岁之间的老年人中有5%、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0%的人有护理需求。[3]1994年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自此开始征收护理保险的保险费,1995年4月1日开始提供护理服务给付。护理服务费用高昂,很多当事人的家属要付出的有时不仅仅是高经济负担,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从而也减少了经济来源和降低了对社会经济贡献。2008年,德国政府通过了《护理保险结构性继续发展法》,在护理保险服务执行者、投保人群、护理投保受益人群、资金筹集、实施过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2.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

日本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70年达到7.1%,正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这个比重上升至14%仅用了24年的时间,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惊人。随着日本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相应增加,根据厚生省的估计,卧床不起的老年人、痴呆性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的老年人等需要护理或照料的老年人数量在2000年达到280 万人, 2010年达到390 万人, 到2025年将超过500 万人。[4]为了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1995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1997年通过,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参保人员。

德国法律规定了“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需要护理时,国家会为他们提供专门人员并且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以外的所有公民都被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对于没有收入的参保人的配偶和儿童可免费参加护理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为管理主体,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将40岁以上的老人都纳入到护理保险体系,并以65岁作为界分为第一号被保险者(65岁以上)和第二号被保险者(40岁以上,65岁以下),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2.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

德国护理保险资金全部来源于保险费。保险费为个人收入的1.95%,由雇佣者负担50%,退休者有年金保险者负担50%,个体经营者自己全额负担。[5]

日本护理保险资金来源分为三个部分即:利用者负担、保险费和公费。其中利用者负担为总护理费用的10%,除去利用者负担以后的部分分别由保险费和公费各承担50%。而保险费中,第一号保险者占18%,第二号保险者占32%。公费负担的比例为国家25%、都道府县12.5%、市町村12.5%。[5]

2.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

德国的长期护理分为在宅护理和住院护理两类。其中在宅护理包括身体护理、家务援助护理、护理辅助用具支付、住宅改造费支付以及现金支付。现金支付根据护理需求的分类不同费用不等。住院护理的给付主要有完全入住设施护理和部分入住设施护理(短期住院、日间护理、夜间护理)。

日本的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机构服务,包括特别护理安养院、老人保健设施和老人医院等机构的护理;二、居家服务,包括家庭服务、日间服务、痴呆老人集体疗养院服务等;三、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6]长期护理给付以直接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方式为辅,根据不同的护理级别,每级护理都有固定最高赔偿额。

3.長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成效。

在德国,截止2005年初,参加法定及私人护理保险者已分别达7137万人好848万人。[7]目前,德国有210万人接受护理给付,其中76%为65岁以上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9.7%。与此同时接收社会救助的三分之二有护理需求的人已经摆脱了社会救助,由此每年可以减少100亿马克的社会救助费用。除此以外,德国的护理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护士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护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显著提高。

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不到一年,就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制度的实施为老年人减轻了经济负担,满足了护理需求,使得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更融洽。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使得老年人不必搬去养老福利院,可以在社区或自己家里接收护理服务,节省了国家建设养老院福利院的财政资金。同时,该制度的建立也带动了日本护理业的发展,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比较

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都属于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日本随后也仿照德国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在制度体系上,日本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德国的制度,因此,两国的制度在某些方面也有着一些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德国和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背景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老年人面临着高昂的医疗和护理费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满足了德国和日本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

其次,德国与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颁布了相关法律。德国1994年颁布《护理保险法》,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日本政府1995年提出“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1997年通过,并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相关法律的颁布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和内容,能够让制度更稳定有序地实行。

再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对长期护理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便于在支付护理给付时按照等级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德日两国的长期护理服务都包括了居家型服务和住院型的服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服务鼓励居家型服务,因为该护理服务更有利于节省政府财政负担。

尽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两国的国情不同,在制度的具体构建以及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首先,德国的参保人员覆盖面比日本参保人员的覆盖面大。德国的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由国家负责,因此患病和所需的护理费用都由国家承担,除此以外的所有公民都属于参保人员,因此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几乎覆盖了所有公民。而日本只是将40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险制度当中,还以65岁为界限,规定了不同缴费标准,覆盖面不及德国的广。

其次,德国与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缴费率及护理的给付也有差别。德国的护理制度全民参保,只提供基本保障,缴费率低,但对给付对象要求严格,并且提供的服务的种类较少,现金给付标准较低。该制度提供的服务比日本护理制度的种类少,管理起来更节省成本,也正因如此,德国的护理制度从实行以来,13年个人缴费从未上调,制度稳定发展。日本的护理制度提供的服务种类多,对给付对象要求较低,给付标准较高,从给付对象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看,日本高达16.4%。然而,日本的国家财政、地方财政负担以及个人缴费的水平都较高。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护理费用,日本对制度进行了预防型的改革,有效的抑制了护理费用的持续增长。

再次,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对于德国在制度设计上更为详尽、严格。在日本,为了获得长期护理服务,要履行一些手续。1.老年人需要提出的申请。由本人、家属或护理

保险代办处向所居住的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提出申请,市町村接到申请后,派调查员访问老年人的家庭,调查员可以是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的职员,也可以是受市町村委托的“护理士”。调查员对老年人的视力、步行能力、能否自己翻身等 85 项进行调查,把调查表输入到计算机,用统一的特定软件进行分析,推算出需要护理的时间。2.“护理认定审查会”由 5 人左右的保健、医疗、福利方面专家组成,负责作出第二次判定。在第一次计算机判定基础上,参考主治医生的意见书及访问调查时的记录,进行审查。判定结果为“符合”和“不符合”。第二次判定为最终决定。3.若审查结果为“不符合”,则被认定为申请人具备自理生活能力,而不能接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服务。申请人对判定结果有异议,还可以向都道府县的“护理保险审查会”提出申诉。4.对老年人的护理认定,原则上每6个月为一周期。5.如果审查判定结果为申请人“符合”接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条件,则对其护理程度作出按“护理需求的分类”划分的6个等级的区分。[8]

四、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并且与德国日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期。鉴于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缓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国也应重视长期护理制度的作用,大力发展护理事业。根据德国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本文总结了其对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第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剧,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当今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越来越高,因此,长期护理制度在我国也是势在必行。同时,我国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有些相同点,表现在进入老龄化国家的时间晚,发展迅速,高龄化趋势明显。日本通过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了老龄化压力,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中国发展该制度也应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第二,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前提是法律保障,我国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应该立法先行,以法律作为坚强后盾,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德国和日本先后都制定了护理保险法,法律明确规定了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了法律的准绳才能保证相关政策可以稳定实施,才能为护理制度提供规范和保护。我国当前的护理制度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导致很多实施路径模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我国长期护理制度发展的一个迫不及待的重要前提。

第三,建立长期护理制度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适合自己的最合理有效的制度。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但是却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构建,根据本国的国情,日本的给付审核设计得更严苛,并且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的护理制度给付以护理服务供给为主,现金为辅。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借鉴其他保险制度,根据本国的国情,采用先试点后全面推广的方式实施。

第四,德国和日本的护理服务都包括了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中国发展护理制度应该发展以居家护理服务为主的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居家型的护理服务适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可以节省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应该以社区护理和居家型护理服务为主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样既便利了老人的护理,又避免了住院和护理机构护理所带来的高额费用问题。

第五,鉴于德国的“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我国也可以将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纳入到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来。在资金来源方面采用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保险费用,国家承担一定比例的缴费,减轻个人缴费的负担,同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可以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2]沈琴琴.德国的失业问题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M].上海:同济大學出版社.2002:317-319。

[3]戴卫东.德国护理保险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07,1:42-1。

[4]尹豪.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J].人口学刊.2000:2。

[5]谢宝群.德日韩三国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1,10:32-10。

[6]尹成远,田伶,李浩然.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

[7]计惠民,霍杰.德国护理工作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正当其时 篇12

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起步较晚, 从2006年6月人保健康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起, 至今才4年多时间。但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客观现实, 国家医疗保险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进, 这一险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对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上讲的长期护理, 是指个体由于意外伤害、疾病或衰弱导致身体或精神受损而致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 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中给予广泛帮助的活动。长期护理可针对任何年龄的人, 如年轻的残障人员, 因事故受伤或疾病治愈的人们需要康复照料等。但通常指的是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实施长期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 或由于正常衰老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提供给体力上和精神上不能独立照料自身的人们以广泛的医疗和非医疗服务。这一服务囊括了这些人群不同健康层次需求的从日常生活活动的帮助、护理照料以及专业的护理服务。家庭健康照料、成人日托照料、疾病康复照料、临终关怀照料等都属于长期护理的范畴。

有长期护理的客观需求, 就产生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市场行为。这种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 生活无法自理, 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 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长期护理通常周期较长, 一般可长达半年、数年甚至终身。其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长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长期护理保险的意义就在于当人们发生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护理需求时, 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 帮助被保险人获得必需的护理关怀, 提高其生存质量。

我国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朝老龄化方向发展。据有关研究预计, 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这一人口规模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尚欠发达, 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还未普遍富裕的情况下快速进入老龄化的, 如此巨大数量的老龄人口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技术的进步,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等,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一方面人的预期寿命增长, 另一方面人类主要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老龄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大, 慢性病患者的增加, 无疑大大提高了对长期护理的需求。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 这又是眼下的现实。据国内一家对生命关怀进行研究的机构调查, 全国仅有不到50家晚期病人安养院, 仅有不到200家设在各类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这种现实甚至使一些老年人和中年人陷入“护理危机”担忧。改变这一现状, 是国家和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迫切和不能回避。

我国在老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 家庭结构由原来的传统联合家庭向直系家庭继而再向核心家庭演变。所谓的“四二二”、“四二一”、“空巢”家庭大量出现, 传统的家庭护理功能逐渐削弱。同时这种传统家庭护理模式的成本较高, 效益较低, 将未来稀缺的人力资源困于家庭护理, 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这是各国在解决社会医疗保障问题中的普遍选择。以社会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是一个在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多元、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整体, 以其不同层次的、多样的方式提供护理保障的服务体系。而商业保险公司以其举办的护理保险业务, 以及未来可以涉足的医疗、护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当前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良好机遇

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老龄化进程提速带来的基本需求已如前述。从保险市场开发的角度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机遇。

首先, 国家对关系民生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高度重视, 也开始将老年护理问题纳入制度建设的构建设想之中。从重视的意义上讲, 各级政府在制度建设中必然对作为重要补充的商业健康保险予以足够重视, 对医疗、护理类的保险给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个别发达地区的政府已经与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商议合作办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就是明证。然而, 由于国家财力以及地区间的不平衡等因素,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是一个相对较为长期的过程。目前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还只是定位在满足基本的医疗保险上, 无论从群体的覆盖面还是保险项目的覆盖面都还不是最大。其中老年护理费用就尚在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之外。尽管目前某些地方也实施了由政府部门给以老年人护理一定的补贴, 但这并非是一个可以长期实行的根本办法。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补充社会保障的空缺, 这无疑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所乐见。

其次, 如果前面所讲到的更多的是理论需求的话, 那么通过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长期护理保险有着广泛的现实需求和开发前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得到上门的护理服务, 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一些地区的调查数据表明:已经接受服务的人数仅仅占了希望得到服务人数的13%, 可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缺口巨大。调查还表明, 由于国家人口政策和目前家庭结构的现实状况, 以及高龄老人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比例较高, 中、青年人对其步入老年时的经济状况、养老护理的需求预期也呈上升状况。此外, 人们对医疗护理费用上涨趋势的普遍顾虑, 在收入逐步提高有相应支付能力的现实情况下, 及早考虑参加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也就成为不少人的必然选择。

第三, 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主体各方都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 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内保险公司已经在开拓老年长期护理市场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 先后推出了相应的产品, 如“太平盛世附加老年护理费保险”、“安安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长期护理健康保险”等。但这些险种基本上都是作为其他人身险的附加险而出现的, 其运作方式与养老性保险大同小异, 和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有寿险公司推出的“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 只是为被保险人发生的护理费用提供经济补偿, 并不能为被保险人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从根本上说, 还并没有真正地为客户及客户家属解决后顾之忧。因此,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距离成熟的市场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广泛的市场需求, 各公司无论在经营理念、产品设计、业务管理、技术服务、人员培养等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大更多的努力。也正因为如此, 这种局面同时也给公司提供了抢占先机, 开拓市场, 做出成效的机遇。

第四, 前文所述, 侧重于长期护理保险中以护理费用报销和护理实物提供为保障方式的保险业务。而国外经验表明, 建立完善的护理服务供给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最佳出路。护理服务供给体系, 是以政府为主导, 医疗机构、专职护理机构、养老托老机构、保险公司、居民社区、家庭等共同参与, 相互协作, 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就我国当前而言, 上述这些主体无疑都已存在或开始出现, 但离形成完整体系建立的要求尚需相当时日。作为商业性的健康保险公司, 要抓住机遇, 有所作为, 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作出贡献, 同时也为自身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三、开拓进取, 将良好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养老护理供给体系, 推进养老模式转变, 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人保健康, 要始终明确自己的使命, 积极配合国家在解决老龄群体养老护理, 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 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进程中, 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竞争力, 赢得市场, 壮大公司实力。

“大有可为不一定就能有所作为”。要认真思考和确立公司在养老护理供给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公司是经营健康险业务的, 设计更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不断拓展市场, 做好长期护理保险, 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作为国家构建养老护理供给体系主体之一的健康保险公司, 我们还应该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领域确立自身的地位, 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包括参与合作或独立举办养老服务机构, 建立专业护理机构, 开办康复医疗机构、安养机构等等, 简言之, 就是在养老护理保障产业开发上早做准备, 迈出步子, 相机投入, 以抢占市场先机。

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业务与养老护理保障产业开发, 对公司而言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的发展目标, 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发展要求。这两个阶段相互联系, 彼此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业务, 既是医疗护理保障产业的组成部分, 又是进一步多方面介入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养老护理保障产业需要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支持, 同时它也为护理保险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现状分析,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养老护理保障产业开发尚处初期, 公司全面进入的时机并未成熟。由此, 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 探索保险与服务结合, 逐步向养老服务延伸, 在开发市场的同时, 加强与市场主体各方的合作, 为全面进入养老护理产业创造条件。

上一篇:动物疫苗使用与管理下一篇:悲剧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