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2024-09-25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精选11篇)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1

近年来, 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重大比赛中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的竞技体育开始在世界体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 中国竞技体育为了追求比赛的优胜, 不惜牺牲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从而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 退役后很难找到适当的工作。特别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 基本还未成年, 其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没有意识到文化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生存教育, 如果没有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 就无法享受到更为深厚的文化资源, 即使是在谋生的手段选择上也处于不利的状态。青少年运动员在本应接受正常义务教育的时间里, 进行专业训练, 对于文化课的学习经常缺课、学习效率低、学习时间少, 更谈不上按照《义务教育法》完成正规的教育课程内容, 致使运动员文化学习基础差, 难以达到一般的正常水平, 更缺乏与后续教育接轨的能力。

很显然, 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的问题非常严重。面对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曝出的素质问题, 不得不说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失败。虽然近年来, 不少措施的出台让很多运动员脱离了“文盲”的绰号, 但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仍然没有得到很大幅度的改善, 基本处于小学水平。因此, 在国家逐步完善国民义务教育的同时, 当务之急是解决好运动员的义务教育问题, 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保证运动员的义务教育质量, 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湖南省是竞技体育强省, 在众多国际赛事中有不少运动员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在体操、跳水、蹦床等小年龄项目上, 有着比较突出的成绩。但湖南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却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湖南省为例来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1 青少年运动员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理论

1 . 1 科学发展观战略

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状况却令人担忧。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 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 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放在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2 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 处于核心地位, “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还是人的意蕴。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 体现时代精神。青少年运动员在重训练轻文化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使体育与教育相分离, 忽视了教育作为人发展的核心作用, 与“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相背离。

在一个高度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 社会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教育乃民生之根本, 是人自身发展的最根本要素。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从思想、教育、竞技水平等各方面培养运动员, 而只能通过文化教育的灌输和熏陶才能达到。

1 .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 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综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并从哲学层次上, 为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规律。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 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看来,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 还包括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价值需求;对运动员来说, 全面发展, 就是要全面促进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竞技水平等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养成与提高。

2 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阶段文化教育模式分析

目前, 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教育问题是我国大部分省市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最主要的问题, 虽然“体教结合”的模式施行以来,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动员文盲”的形成, 但面对竞技体育体制的强大压力, 其重训练轻文化的实质仍然没有发生改变。有部分省市, 如:四川省、山西省、浙江省等, 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重要性, 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但收效甚微。

湖南省作为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重点省份, 其运动员培养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 发现目前, 湖南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三集中”模式, 即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和住宿均在专业体校;二是走训模式, 也就是文化学习在普通学校, 课余时间在体校训练, 一般不住在学校, 但也有部分住校的;三是传统项目学校模式, 即在某些项目上有传统的优势, 并持续发展较好的学校。三种培养模式各有优劣, 培养的方式与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2 . 1 “三集中”模式

“三集中”模式主要是在体校, 办学方式主要是以体育系统自办为主, 运动员实行生活、训练和学习的集中管理, 一般都是在体校或者运动队开设文化学习室或学习班, 由体校的教练兼职或者请外校的兼职文化老师上课, 几乎没有全职的文化老师进行跟班教学, 所以往往一个班上可能有多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文化层次并不相同, 但却只能在一个班上接受同等阶段的文化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也主要以语文和数学为主, 其他的课程很少有所涉及。并且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 也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 大多数情况都是把运动员组织到一个班内, 进行简单的基础的教学,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接受的程度都完全无法达到同龄人所需达到的层次。

2.2 “走训”模式

“走训”模式主要是指文化学习在普通中小学, 下午或课余时间在体校训练, 一般不住校的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模式。多是由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联合办学, 学生平时在普通学校上课, 在课后或课余时间到体校训练。由于普通学校负责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教师对运动员的要求相对比体校严格一些, 学习的时间也有一定的程度的保障, 而体校只负责运动员的专业训练, 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关心较少。目前大部分省市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主要采取的是这种模式, 既保证了运动员利用的教育资源, 提高文化成绩, 又兼顾了运动训练。但这种模式培养的运动员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联系不够, 文化教师与专业教练的交流太少, 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都没有明确到位, 导致学生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每天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需要花费一部分时间来进行专业训练, 因此, 进行文化学习的时间就比一般正常的同龄人要少, 学习的深度以及受教育的程度也相对不能达到要求。

2 . 3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模式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般办在各地市一级达标学校, 因为师资强, 学校设施好, 历史上某项目水平高, 有传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为目标, 而只是作为学校传统的优势项目在传承, 因此, 在运动员的专业训练方面相对要放松一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部分有潜力的运动员, 但必须保证其培养的方式与运行机制都要在不影响运动员正常学习的前提之下, 与其他培养模式的以训练为主、学习为辅不一样的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培养是以学习为主、训练为辅而进行的。因此, 学校的教学也是完全遵照教育部门规定和要求的方式进行。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内容与课程也与同龄的学生一致, 并且在整个正规学校学习与活动的带动下, 运动员的人文素养与社会素质也能够达到同龄人的层次, 有些甚至能够达到高标准。

3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阶段文化教育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1 宏观体制因素

3.1.1 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

多年来, 我国在运动员的培养方面主要采用中国特色“ 一条龙”训练网的体制, 这是一种封闭式、早期专业化的训练体制。这种体制已经运行半个世纪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也因此遗留了很多问题。在运动员最好学习的年限, 最好掌握知识的时间里, 没有进行应该具备的义务教育, 缺乏进入社会后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条件, 退役后的生活更是没有保障。这种传统的竞技体育体制所遗留的众多问题成为了造成运动员素质低、退役后的生活没有保障的主要原因。

3.1.2 现有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针对运动员的培养问题, 国家体委与教委都发布了不少政策制度, 这些政策或从运动学校的办学、或从运动员文化学习等, 都提出了不少可执行的措施。有不少政策在提出当初, 对改善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运动员对文化教育的认知有所加强, 教练员也逐渐改善了“以训为主”的观念, 但随着全运会、城运会等的开展, 竞技体育又开始凌驾于文化教育之上, 使之前提出的政策仅仅成为了一纸空谈。

3.2 中观影响因素

文化学习设施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硬件条件, 在走访中发现仅少部分体育运动学校各项文化学习设施比较完善, 但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利用率很低, 没有自习室, 教学仪器较为落后。另外一些专业运动队队内根本没有文化教育的条件, 运动员多借读于外校, 学习流于形式, 学习效果堪忧。

文化学习需要有浓郁的学习氛围, 这样才能激发人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对部分运动队文化学习氛围的调查中发现, 只有15.7%的运动员认为很好, 64.3%的运动员认为队内学习氛围一般或很差。造成这种结果既有运动员主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过后, 由于身体非常疲劳, 很难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去看书学习。

3.3 微观个体因素

内因决定外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研究运动员文化学习问题最主要的主观因素就是运动员的学习态度, 运动员问卷的统计结果与此一致。在对运动员是否喜欢文化课学习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发现仅有32.1%的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持喜欢态度, 喜欢的原因主要是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能促进以后的就学与就业, 能促进训练成绩的提高”, 分别有40人、35人、29人, 所占比例分别为88.9%、77.8%、64.5%, 可见这部分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其余67.9%的运动员对文化学习持一般或不喜欢态度, 究其不喜欢的原因, 调查显示“训练太累没精力, 基础太差, 枯燥没兴趣”是排在前三位的主要原因。

4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阶段文化教育模式改革构想

在基础教育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 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说明从法律的角度看, 不管运动员职业有多么特殊, 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是每个青少年运动员应享有的权利, 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保障其接受较好的文化教育是地方政府、运动队、学校和教师应尽的义务。国外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从培养理念到培养的方式上, 大多依托于教育系统, 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的矛盾并不突出。因此, 对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教育, 最关键的是要加大教育力度, 将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教育纳入到教育部门管理, 体育部门只负责运动员的专业训练, 并将此项内容纳入到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考核当中, 以此来加强相互监督与管理的力度。

4 . 1 普通学校特长生培养模式

普通学校培养模式, 简单来讲, 就是将青少年运动员以“专业特长生”的形式, 插班到普通义务教育学校, 接受同龄学生同等程度的文化教育以及感受教育的大环境, 以期能够更好的融入同龄群体与社会。

4.1.1 培养理念

培养理念是影响教育发展方向及教育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着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如:只重视竞技能力培养, 不重视基础教育, 不重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等, 以至于培养出的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而只是“金牌获得者”, 给他们的就业和就学带来很大困难, 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在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培养的运动员, 就是学校的一份子, 理所应当在学校培养理念的大前提之下, 专业训练只是其技能的培养, 不能以此来代替文化教育, 更不能以牺牲文化学习的时间来进行专业训练, 因此, “以人为本”“以学为本”应该成为普通学校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理念。

4.1.2 培养制度

我国现行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 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体育部门的管理, 而教育部门并不承担主要的责任, 更不要说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关注。

青少年运动员进入普通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培养, 学校就要对此制定严格的培养制度体系。首先, 班主任对班上运动员学生的态度要做到与普通学生一致, 不能听之任之, 不管不顾。运动员学生的整体成绩要纳入到班主任工作考核当中;其次, 文化教师要有选择性的照顾到运动员学生的文化水平, 对运动员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求, 虽很难达到优秀水平, 但也要能够保证在及格水平, 让运动员学生至少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 对其后续的深造不造成很大的影响;最后, 学校对青少年运动员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 青少年运动员作为专业特长生入校, 就能够代表学校参加专业比赛, 为学校争取荣誉, 同样, 学校的影响力大了, 也就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校, 从而达到长远发展的目标。

4.1.3 培养办法

青少年运动员进入普通义务教育学校, 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 就是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纳入到教育系统当中, 运动员插班到受教育程度同等的班级, 进行同等条件的文化学习。但同时, 青少年运动员毕竟有其专业性, 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专业训练,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第一, 将运动员的专业教练以教师招聘的形式聘请进校, 作为正式的教师, 享受教师待遇, 学校提供专业训练场地, 运动员在学校完成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的双向培养。第二, 运动员在普通学校完成文化学习后, 利用课余或课后的时间, 到专业体校或专业队进行训练, 完成专业训练任务, 但不能以牺牲文化学习时间的方式来增加专业训练时间, 一切以保证运动员完成文化学习任务为前提。如果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不能达到学校要求时, 应立即停止专业训练, 直到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达到要求为止。

4.1.4 教学课程

虽说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课程教学, 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处在这一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运动员, 也不能脱离教育的大环境, 应试教育的主流课程仍然是文化学习的重点。对于这些重点学科的学习, 学校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同龄的学生学什么, 运动员就学什么。但又考虑到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 以及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专业训练, 因此, 对一些弹性课程 (如: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 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另外, 集体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在集体活动当中能够学到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分享意识等等, 这些方方面面都能够让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青少年运动员也是一个学生群体, 也需要在集体的环境当中去学习, 即使时间如何的少, 也要保证参加集体活动的时间, 只有融入集体, 才能更好的发展健全的人格。

4 . 2 专业队学校培养模式

专业队学校培养模式, 就是青少年运动员在专业队自办的学校进行文化学习, 但专业队学校必须由教育部门直接管理, 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都应达到普通学校水平。

4.2.1 培养理念

目前, 我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大多依赖于体育运动学校或专业队的“全包式”培养, 也就是体育运动学校或运动队不仅仅只负责运动训练, 还兼职负责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 很容易造成“重训轻学”的培养理念, 更有些教练员给运动员灌输“文化学习没有任何用处, 只有专业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的思想, 严重影响到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教育的认知与态度。培养专业队学校培养青少年运动员, 首先就要纠正“重训轻学”培养理念, 认真树立“学训并重”或者“学重于训”的培养理念, 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摆到首要位置, 要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运动员首先必须是学生的身份, 然后才是运动员, 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任何一项任务可以超越。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之下, 学校的各项发展工作才能确确实实的围绕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而展开, 并不是单一的加大训练量, 提高专业成绩和增加专业竞赛。

4.2.2 培养制度

青少年运动员在专业队学校进行培养, 虽然从表面上看, 与“三集中”模式相类似, 但具体实施, 确要制定严格的培养制度以及管理制度。首先, 青少年运动员在专业队学校的文化教育必须是由教育部门全权负责, 包括文化教师的招聘、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课程的选择等等, 教育部门可以派遣专人到校负责, 但不能只下发任务到学校, 而不去落实任务的实施情况;其次, 专业队学校负责青少年运动员的专业训练, 但同时要配合教育部门的管理, 不能以集训或比赛的借口延长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从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最后, 专业队学校所属政府部门应该建立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监督制度与质量保障体系, 形成合理的监管机制, 保障各项制度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 并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到对其部门的考核内容当中。

4.2.3 培养办法

青少年运动员在专业队学校培养, 就是运动员的专业训练与文化教育同时在专业队学校进行, 使这两者能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因此, 对于专业队学校培养模式的实施, 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设施条件与文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队学校要完成青少年运动员的全权培养, 首先就是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要达到普通学校的水平, 比如说教室多媒体设备、微机室、阅览室、图书室等, 这些设施可以不多, 但必须要有, 学生也能够利用上这些资源;其次, 对于学校的文化教师, 需要教育部门按照正规的方式进行招聘, 教学要求具备的能力与普通学校一致, 甚至要更好, 教师的编制属正规的国家教育部门编制, 教师工资则由国家财政支出。只有上述两项内容达到要求, 青少年运动员在专业队学校才能享受到与普通学校一致的文化教育资源, 并期待能够达到同等的效果。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 对湖南省青少年运动员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教育模式进行分析,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其影响因素, 结合发展现状, 提出普通学校特长生模式和专业运动队学校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湖南,模式研究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2

活动目标

1.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3.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三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中班下学期体育教案《跳水运动员》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2.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幼儿从平衡凳上跳下,在平衡凳中间的“游泳池”模仿游泳的动作。当教师说:“休息一会吧!”幼儿游回“池”旁,游戏重新开始。

3.结束部分:游戏“冰雪融化”

活动建议

幼儿在“池内”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用高度相同的小椅子或台阶代替平衡凳。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3

建议政府简政放权,学校重视常规教学,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以学习为主、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完善比赛的组织形式,以比赛带动校园足球的发展;建立系统的教学计划,合理的开设足球课程;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成为普及者;改革校园足球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

关键词: 成都市;中学;足球运动;教育功能

成都市早在2006年就已经全面启动校园足球发展计划;2009年,成都市成功举办首届校园足球联赛;2012年成都市成为中国首批“足球试点城市”;在2014年12月公布的全国50多个国家级布局校园足球的评估结果中,成都市以98分力压大连和北京名列第一。目前成都市各中小学均分学段落实足球教学目标:小学围绕兴趣激发与素质发展、初中围绕技能提高与体能促进、高中围绕共性追求与个性张扬分别开展教学。下一步,成都将加快校园足球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校园足球课外向课内转变、活动向课程转变、技能训练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2015年起,成都市在现有校园足球布局的基础上,启动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布局,同时还将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校园足球定点校的教育教学、训练课程和竞赛活动体系,通过年级联赛、对抗赛、挑战赛、循环赛等形式,形成“人人都参与、班班有足球、校校有特色”的局面。

尽管如此,成都市校园足球的开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例如足球课激增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已经有学校在现有条件下让原有非足球专项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但难解当前的迫切问题;再就是大量足球发达国家足球课教材的引进,是否过分跃进有可能导致某些学校忽视自身的校本资源;另外,传统教育观念的掣肘,很多家长在小学阶段还愿意让孩子参加足球运动甚至专业培训,可一旦进入中学有了分数的压力,就会让孩子中断足球训练甚至日常的足球活动。最后还有政策执行中的形式化、奢侈化倾向,如一些受到诟病的足球大课间等。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和国家总体情况相似,目前成都市校园足球运动的展开,仍然面临着如何真正将校园足球工作的效益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就是如何实现校园足球的教育功能这一根本诉求上。因此,有必要调查了解成都市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并从如何实现足球的教育功能这一基本点出发,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本研究将以成都市中学为调查范围,对其足球课、学生参与足球情况、足球师资力量、校园足球保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立足于足球教育功能的实现,探讨成都市中学足球运动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成都市中学教师年龄结构调查显示,成都市中学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化,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比较有活力,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而且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该市应该利用好这一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

对成都市中学教师职称的情况调查发现,教师的职称以初级阶段及以下的为多,处于中高级职称水平阶段的教师比较少,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自身的能力低不利于校园足球的开展。

根据成都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调查显示,成都市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拥有着较高的教育背景,有着先进的上课理念,这对校园足球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成都市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较少,表明成都市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还不够重视。

参加足球培训根据调查显示,成都市中学教师执教年限在6-10年及以上的教师超出总人数的一半,说明该地区的教师经验较丰富。年轻教师拥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身体素质。因此,该市应该发挥中青年教师的优势,提高教学能力,满足学生对足球的需求。能够帮助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变革教学方式,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

根据调查结合访谈得知,成都市教师参加足球培训的人和培训的机会比较少,近一半的老师没有接受过培训,足球特色学校的老师每年培训1次,体育负责人每年接受2次。相关部门与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力度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体育教师更好地掌握最新的足球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准直接影响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效果。

根据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体育老师比较热爱体育教学工作,可能与教师的结构有关,年轻教师比较有干劲、有理想。另一部分教师持中立的态度,据访谈所知,这部分老师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比较有理想有抱负,工作几年之后,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有:工资以及福利比较低;学校不太重体育教学工作;教学环境差;每个学校体育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校园足球的开展。

调查成都市中学教师带队训练的动机发现,排在第一的是热爱足球教学活动;排在第二的是实现自我价值;排在第三的是领导的要求;排在第四的是提高知名度。由此可以得出,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喜欢足球、并对足球感兴趣,通过带队训练实现自我价值。学校没有积极地发放补助,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积极性减弱,阻碍足球的开展。

成都市中学聘请教练员的调查中发现,成都市足球教练员的聘请较少,对足球活动的开展起阻碍的作用。成都市聘请的足球教练员来自该市由5-10组成的两个小规模的足球俱乐部,其中一个是足球爱好者组成的公益的俱乐部,一个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待就业的体育爱好者组成的俱乐部,学校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

根据调查显示,在新一轮的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校园足球虽然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在足球课的核心要素——教材方面,还没有成果显现,缺少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足球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成都市校园足球开展所受到的掣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课外足球活动,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外足球活动。即使参与了课外活动,活动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访谈得知,参与课外活动次数多的中学生中,大部分是校足球队的学生。各个学校应该大力加强足球课外活动的开展,使更多的中学生参加到足球活动中来。

调查显示,许多学校没有组建校足球队。组建校足球队的几所中学是刚刚申请足球特色学校,足球一直是这几所中学开展比较好的项目,比较重视足球运动。另外几所中学组建足球队是因为市里举办比赛,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必须有参赛队伍,各个学校为了应付比赛临时组建的。

总的来说,在政策颁布之后,有关部门响应号召在实行,但过程却不如人意,各个学校只是随便的应付一下。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有很多如;有没有足球队不会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好与坏的评价标准;现在学校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升学与考试;平时学校里没有上过课,学生没有基础,比赛踢不起来等等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等等。

足球比赛的开展是发展校园足球的一个突破口,是对各个中学校园足球开展情况的回馈,也是对各个中学足球队的考察与检验。根据成都市中学参加市区比赛的情况调查显示,有7所中学参加市区足球比赛,所占比例为38.9%;有11所中学没有参加市区的足球比赛,所占比例为61.1%。在参加的7所中学中有4所中学是足球特色学校,非足球特色学校参加的较少。

根据组织校园足球校内比赛的调查显示,成都各个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比赛的次数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没有进行足球比赛。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足球队的选拔,说明学生对足球比较感兴趣,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喜好积极的开展足球运动。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中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动机排在第一的是锻炼身体,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大多数以玩为主。现如今各个学校刚刚开始开设足球课,学生也对足球感兴趣,这对校园足球的开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调查显示,成都市各中学参加足球活动的人数比例在20%以下的人数较多,没有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活动中来。对学校来说,首先担心学生会受伤,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次是小孩比较活泼好动、喜欢玩,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习。

根据调查结合实地考察发现,成都市中学校园足球的场地以人工草坪为主,是近两年才建的,都是市中心的中学。这样看来,乡镇、市中心的学校都属于市区的学校,但两者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反应了校园足球开展的不平衡、普及度不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成都市中学场地大小的情况调查表明,成都市中学以200米场地为主, 场地所占面积比较小,不能满足每个学校的足球教学活动,不利于校园足球的开展。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该场地不能满足教学、训练活动。得据访谈知,这与每个学校的规模有关,学校人数多几个班同时上课且中学生活泼好动,足球场地太小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场地小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安排足球课时应该注意不能同时安排过多的班级进行上课,尽量避免多个班级同时上足球课的现象。

调查发现,支持校园足球开展的学校领导比较多,但大部分领导只是持支持的态度,却没有实际的行动。个别学校领导不支持开展是因为把教学放在首位,这与担心学生的安全、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度是分不开的,甚至认为减少学生的体育参与就能保障学生的安全。

通过访谈教育局负责校园足球方面的领导发现,教育局非常重视校园足球的开展。目前,全市有15所中小足球特色学校,他们计划在3年内发展50所足球特色学校,并在5年内能将四级联赛组织起来。该市不能光有口号,应该结合实际,把校园足球很好的开展下去。

根据调查发现,成都市超过一半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足球运动,对于持中立态度的家长可能不太清楚足球运动所带来的好处,学校应该加强宣传,让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足球活动。

根据调查显示,校园足球开展的经费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校投入,所占比例为70%,说明足球活动的开展以学校投入为主,学校比较重视足球活动的开展;排在第二的是教育部门的划拨,所占比例为25%,说明教学部门的投入不大,主要是对足球特色学校进行经费的划拨,而其它非足球特色学校几乎没有,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各个学校的投入并且每个学校要投入均衡;排在第三、第四分别是家庭投入和企业赞助,许多家长喜欢踢足球,愿意对孩子的足球活动进行投资。调查中发现企业投资比较少,只有个别学校有企业赞助。现在想要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资金必须要充足,资金不充足不仅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还会影响足球的开展。

成都市中学教师对经费满意度调查发现,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训练没有资助,个别学校虽然说有经费资助,但是补助的经费总是迟迟下不来,最后下来的经费少之又少。

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教师的趋于年轻化、有干劲,但教师的专业水平低、参加培训的次数比较少、带队训练的补助比较少,不仅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足球的发展水平。成都市各个中学足球的课的教学质量有提升的空间,相关学校开设了足球课,却只是带学生“玩玩而已”不够全面、系统,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外活动开展的次数少、时间短;足球教学没有制定教学计划,阻碍了校园足球的发展。 中学生参加足球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但有部分家长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忽视其锻炼不让孩子参加,影响校园足球的发展。学校的场地设施比较完善,具备了足球开展的条件,但几个班同时开展存在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城乡差距,影响校园足球的普及力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校怕影响学生的升学率,部分领导对足球活动不够重视。

究其原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4

在社会急剧发展的新时期下, 优秀运动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 优秀运动员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 有助于其赛场礼仪的形成, 最终形成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 造成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存在多种, 其中, 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缄默知识是运动员管理者经常会忽视的一点。

1 缄默知识概述

缄默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或“不可言说的知识”, 通常被学者和普通人是这么认为的。英国的波兰尼在1958年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1]他说:“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 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 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

缄默知识包含了道德教育中的许多观点和观念, 运动员内心存在的一些道德观点都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缄默知识所获得的。运动员所习得的运动技战术知识属于显性知识, 这些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领悟。而在领悟的过程中, 缄默知识则是他们领悟到该项技战术精髓的基础和“向导”, 同时形成运动员自身的技战术理论知识结构以及解释性框架。同时, 他们完成技战术所依靠的体能也依托于他们内心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以此看来, 缄默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技战术知识、能力、体能高低等显性知识的获得和提升提供了辅助作用。

2 缄默知识在优秀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

“缄默知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被运用的越来越多, “缄默知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实践也越来越受重视, 而作为学龄阶段的优秀运动员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也离不开“缄默知识”的运用。优秀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收到了家庭教育、社会影响、运动队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影响。但是, 长期以来, 思想道德教育仍以灌输为主, 运动队管理者只提供外在的显性的思想道德知识, 运动员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灌输, 从而双方都忽视了缄默知识的存在及其作用, 不能发挥受教育主体的能动意识, 这就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不高、道德规范无法真正内化为运动员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不良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 运动队管理者对运动员所灌输的思想道德教育大体上包含了以下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等, 他们用这些知识来武装运动员的头脑。而这些知识普遍的都属于显性知识, 需要进一步形成他们道德上的缄默知识。优秀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缄默教育, 或多或少的受到他们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生活教育、文化学习教育的影响。运动队管理者所拥有的缄默知识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具有很大影响, 缄默知识内化为运动员内心的一种认知图式, 使其自发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道德教育, 更快地融入到道德教育氛围之中。缄默知识的传授是具有情境性的, 而且越是鲜明的情景越是有利于其传递。在思想道德知识传递的过程中, 需要运动员自身对其进行理解, 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缄默知识的支撑。

3 缄默知识理论对优秀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3.1 加强运动队管理者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示范性

与普通知识相比, 缄默知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表现方式是内隐性的, 运动员获取缄默知识的方式也是内隐性的。因此, 运动对管理者通过普通教育路径对运动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很难使其获得德育知识的, 即便使运动员获得了预期的知识, 但存在着灌输和不理解的成分。想要使运动员更好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需要一种更生动的教学方式, 使教学过程带有一定的情境性, 这就需要运动队管理者在对运动员事实道德教育时亲身对其进行示范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互动和交往。只有尽可能地运用管理者自身的思想、行动、言行, 以亲身示范的方式来展现在运动员面前, 这样才会直接性地影响到他们, 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感染。这种方式比灌输式的教育所带来的效果要好, 并且效果的持续时间将是长期性的。

3.2 加强对运动员德育智慧的培养

运动员德育智慧是指:“运动员的道德直觉会在特定的运动队和赛场文化中形成特定的道德规范, 并且在具体情境下能够通过无意识方式进行自动输出, 使道德判断快速、自动地出现”。[2]这种德育智慧的形成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 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方式方法来获得和掌握, 其主要来源就是内隐性知识学习。因此, 它是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自动获得的一种智慧。这种培养跟他们日常的知识学习、技战术素养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学习这些显性知识的同时注重隐形缄默知识的学习, 这种学习是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的, 因此, 在运动队教育中, 要想达到道德教育预期的目的, 就必须重视道德实践教学, 对运动员进行思想道德智慧培养。

3.3 在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中推行缄默知识教育

对运动员政治思想教育应包括加强优秀运动队的职业道德建设, 注重培养职业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体育精神, 特别要教育职业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恪守体育道德, 勤学苦练、顽强拼搏, 严守规则, 公正竞赛, 胜不骄败不馁, 杜绝兴奋剂, 反对一切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争做体育风尚模范。我们还应组织职业运动员学习掌握文明礼仪知识, 宣传运用文明礼貌语言, 增进提高文明修养水平, 教育他们尊重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尊重媒体,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争做文明礼仪模范。道德知识其实是具有缄默性的, 这种知识具有缄默知识的所有属性, 存在于主体之中。因此运动队管理者在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时应大力推行缄默教育。

3.4 注重运动员缄默知识挖掘, 打造运动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

运动队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是整个社会道德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 运动队的文化氛围是激发运动员学习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把它打造成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的一个平台, 能够使运动员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缄默知识, 使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运动员的思想财富。运动队的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特殊时期, 而不是教育的完成时。道德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 德育教育以及德育智慧的形成也贯穿人的一生。[3]所以应把运动队教育与在社会工作中教育的断裂缝合, 打造运动队思想道德文化教育, 提倡终身道德教育, 不断挖掘运动员的缄默知识, 使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影响他们的一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 在优秀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缄默知识理论是运动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理论创新, 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关键在于管理者和运动员对此理论的重视, 这样才能对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产生有益的影响, 使他们在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同时,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运动实践教育养成爱国奉献、守法敬业的品行, 做赛场上的谦谦君子, 在赛场内外处处体现我国运动员的优良素质, 并且使他们在退役走上社会后适应社会道德的约束, 很好地适应社会道德发展, 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姜风华, 张永.缄默知识与创新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 :79-81.

[2]葛圣平.论优秀运动员道德社会化的主体能力及建议[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4) :64-67.

残疾人运动会教育教学案例 篇5

活动时间:2011.9.14 活动地点:402班教室 参加人员:402全体学生 活动目标:

1、通过亲临残运会现场观看运动员的比赛,教育学生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向运动员学习;激发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教育学生要帮助残疾人。

2、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助残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来。

3、通过听、看、讨论来感受和体验拼搏这种精神;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片。

2、收集生活中听到、看到“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帮助他人”的事例。活动过程:

1、中队长宣布“爱的奉献”主题班会开始。

全体同学合唱残运会会歌《我们都一样》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一样,一样的生生不息,一样的青春飞扬„„”

2、学生上台汇报收集的事例并说说有什么感想、体会和打算。

(1)袁梦婷:爷爷是残疾人,但他每天送我上下学,我很感到;我应该好好学习,报答爷爷!以后我会主动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人,更加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2)祝顺佳:在新闻上看到安徽滁州女大学生方美娇带着瘫痪的母亲上学;湖南大学生带着李俊威带着患精神病的妈妈上学已经6年了。他们又要读书学习、又要照顾生病的妈妈。这种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更加要好好学习。以后在工作、生活中也要向他们学习这种顽强的精神。

3、主持人:昨天我们观看了残运会“男子坐式排球”你有什么感想、体会和打算。

黎元昌:虽然他们身体残疾了,但意志很坚定!在赛场上救起一个个球,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应该看不起残疾人,更不该嘲笑他们,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向他们学习。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应该想到残疾运动员。敢于面对现实、顽强拼搏。

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都觉得残疾人很了不起,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每位学生学习!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都一样。并表示以后看到残疾人不会看不起、嘲笑他们,并会帮助他们。

4、看一组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成功的照片。

同学们看了以后都觉得很激动、很振奋。他们太了不起了。表示要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会退缩;乐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5、中队长讲话:

(1)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应该向残疾人运动员学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低头,要敢于拼搏。在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助人,特别是帮助残疾人。

(2)中队长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英)赫胥黎

6、再一次全体合唱《我们的都一样》“我们都一样,我们都一样,一样的生生不息,一样的青春飞扬„„”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6

【摘 要】通过对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教学管理模式落后;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以及创新性实验项目少等。提出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结合群众体育发展,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目的。

【关键词】群众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 实验教学 改革近年来,辽宁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群众体育也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辽宁现有人口为4300万,体育人口占44.5%。在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欠缺,如何科学指导群众健身,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所采用的运动形式、运动量的监控以及“暴走族”的适应对象、伤病预防等,都亟待解决。体育院校既有承担培养体育教育师资的任务,同时还需承担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的工作。现在,辽宁省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近5万人,与国家体育总局要求的千分之五相差甚远。因此,在体育院校中利用专业优势,密切结合群众体育实际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健身指导水平意义重大。

在体育院校学生教学工作中,运动人体科学所承担的教学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等。在当今体育科技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新的科研手段提高运动成绩、提高全民健身的服务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1.1 实验教学管理模式落后

根据现有教学模式,课程管理归属于教研室,实验教学同样归属于教研室,实验中心与教研室彼此独立,无法完成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实验教学管理,因此,各学科教学彼此独立,缺乏学科间教学内容的交叉渗透,甚至实验内容重复。例如一些院校的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均开设台阶实验。

1.2 教学理念落后

2011年教育部针对当前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实践能力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对实验教学认识不够,缺乏政策激励制度和导向,导致专心研究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开发实验项目的教师数量尚显不足,工作积极性仍需激发。教授主要精力仍在理论课堂、科研、培养研究生上,很难在实验室建设管理、教学上投入太多精力。

1.3 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

实验内容基本是复述学习的理论内容,演示现象、验证理论为主的验证性、操作性实验,缺乏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新技术,更缺乏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一些院校的运动生理学实验课,仍开设血型测试实验。

1.4 教学形式单一

现有的实验教学形式为实验教学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验,学生只是机械性做,没有思考,更不必说发现、创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法做到理论实践结合,创新、创造受到限制,不利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1.5 创新性实验项目少

由于体育院校以及体育学科的特殊情况,教师在实验仪器设备的研发方面存在欠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主要关注于应用先进仪器设备紧密联系运动训练实际的综合性实验,只有在少数教师的科研中,有仪器设备的研发,但应用教学极少。另外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人数较少,很多本科生的精力仍主要集中在考研上,对实践能力提高重视不足。

1.6 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近几年,有关上级部门和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投入,使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与以前相比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教学实验室相对薄弱,实验室建设需求还较大,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需要增加。另外,高、新、尖的仪器设备还较缺乏,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随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老化,实验室的维修经费有待增加。

1.7 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欠完善

现代化的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还没有建立,网络实验教学资源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全开放的资源平台仍需不断完善,急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快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步伐,同时信息化平台建设也是培养学生健身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

2 改革措施与建议

2.1 开展理论研究,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当协调发展,应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变实验辅导为引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方式;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实验课程之间的合理分工和紧密衔接,建立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密切联系理论教学和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2.2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形成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体育院校的实际,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由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与健身和训练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运用到科学的训练中,科学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科学地指导大众强体健身。

2.3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密切结合运动训练实际以及体育科研的最新进展,组织运动队教练员、科研人员、群众体育组织者以及教师、实验员共同研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手段落后、内容陈旧的纯验证性实验淘汰,增加综合设计、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实验课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指导与独立相结合,组织学生创新小组,社区服务小组,科技攻关小组等多种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增加设计性、探索性、创造性实验比重,探索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方法和实验课教学模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将实验密切结合运动训练的实际,在运动场、健身房、医院等现实场景下进行操作;将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实验方法、手段应用于体育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能够使实验教学队伍的知识不断更新提高的、合理用人的培养培训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建立一支教学科研能兼容、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2.5 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

近年来,随国家对教育投资的比例加大,实验室设备不断更新,但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比例较低。因此,随着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的加强,更多的仪器设备以及经费应投入到教学中,避免实验教学设备远远落后于运动训练实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实践能力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薄弱环节[EB/OL].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12/30/concent-24291691.htm.

[2]杜玉霞.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5):36-39.

[3]吴世华,杨光明,王秋长.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4-6.

[4]陈爱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54-55.

[5]张建国.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8-89.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7

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将素质教育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为国家意志,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20多年的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素质教育取向已成为教育内部的主流价值观,并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从目前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对低下的现状来看,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因此,构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对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完善和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理论基础

户外运动是青少年以亲身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定向越野、远足郊游、野外露营、野外生存能力训练及自然知识的学习与考察、各类体能拓展为主要内容的,在自然环境下开展的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户外运动教育体系。

2.1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基本内容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充分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高度和谐统一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下的人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因为社会的功利的需要,一定层面上关注的是培养那些我们已经设定好的人才,忽略了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受到漠视和排斥。户外运动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地位,并通过创设不同的活动内容和环境,努力让每一个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全面发展的人要求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和造就。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全面体现,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构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体验教育理论

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户外运动具有外显性的基本特征,它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分享和感受生活,从而达到体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情感与道德的内化过程。学习体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认识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另一种是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暂时变为现实客体,不仅站在他所研究的对象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直接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

2.3 现代课程观

课程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发展的和完整的人,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和方式机械陈旧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富有竞争意识的一代新人。课程建设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于是新课程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是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思想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 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活动的最为重要的准则,是指导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进行教学评价的准绳,目标制定必须受教育总目标的制约,要反映国家教育的性质和方针,同时又要建立在素质教育下凸现自身的特点。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挖掘青少年学生的内在潜能,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行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存技能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健康人格和谐发展。其具体目标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通过户外体验式学习活动,转变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克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和泡沫化等问题,完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延伸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回归生活世界。

——通过户外实践和亲身体验,寻求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强健体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充分挖掘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锻炼的课程资源,全面了解和掌握户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户外运动大舞台,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在生动、活泼、愉快的开放式学习活动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能从思想到行动做到“提高认识、实践反思、行为跟进、感悟人生”,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各种媒体对学生户外体验式学习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建立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展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采和动人故事,树立学生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意识,养成善待自然、尊重社会和亲和人文的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现代文明社会和谐发展。

4 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内容

户外运动的自然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户外运动课程内容没有严格的规定,其根本形态是直接经验,是以青少年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基础的对其他课程体系的超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直接体验获取知识都较为推崇,比如,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裴斯泰洛齐强调:“生活会造就人”;福禄贝尔呼唤:“让自然作你的教师吧!”杜威则直截了当地说:“学校课程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户外运动课程内容时,必须从学生的直接体验出发,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和安排。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以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健康教育“三结合”的目标要求为主旨,突出“回归自然生活世界”的户外特征;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依托现代课程理论与方法,将定向越野、远足郊游、野外露营、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体育活动,以及“红色资源”、“民俗文化”、“民间游戏”、“智力开发”、“生产劳动”、“调查访谈”等内容和形式提炼、加工、整合、升华为项目内容,架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课程内容体系。内容的排列与组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认知水平不同,以及身体素质状况进行合理配伍,并通过不断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从户外运动的特性上,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内容可按身体练习、技术训练、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综合训练等方面划分;从户外运动的形态上,可按熔炼团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开启智慧、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等方面划分;从户外运动形式上,可按沟通、信任、交流、自主、合作、探究、生存、观赏、劳动、游戏等方面划分。

5 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评价

评价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具有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户外运动课程评价可以由学校、社会、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个体和相互之间,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对课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户外运动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和发展情况,它的评价必然要依据自身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它的标准应符合户外运动课程的特点,评价的方法手段也应体现它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是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开展户外运动课程评价中,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户外运动评价要在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实践者主体的种种表现去判断和反映课程内在的价值。对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评价包括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评价的整体观:一方面是将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主题演讲、活动录像和学习体会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活动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学习评价视作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获取大量评价信息的渠道,作为完善和修改课程的有效资源。

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多元和形式多样,允许学生对户外运动课程学习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自己在户外运动中所学的东西,同时尽量使用人们能理解的、直观的方法手段来评判学生的表现。

评价的过程性:户外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外显性和动态性,学习评价要突出它的过程性,揭示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曾经努力过或者开心后得出的结论,要充分肯定其活动过程的价值所在。

6 小结

6.1 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体验教育为理论基础,以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藉大自然之恩惠,探求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学习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为构建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实践课程模式提供了参考。

6.2 依据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要求学生亲近大自然、感恩大自然,走近社会、向社会学习,并在有趣的户外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关心别人、分享经验,关注团队的协作与发展,重视和突出集体智慧和集体荣誉,从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6.3 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是一个开放、生成和发展的结构体系,有别于其他相对固定的课程形式,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和发展。随着课程的展开,青少年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主题、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将不断生成,户外运动课程形态将随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操学诚,吴德祖.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6):24-27

[3]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7

[4]仝仕胜.对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探索[J].体育世界,2006(3):32-33

[5]杨汉,董范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89-791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8

1 利于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行基本政策解读

1.1 建立教育督导责任区

为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家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和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推动督学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督促和引导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幼儿园, 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的意见》 (教督[2012]7号) 精神, 建立教育督导责任区[2]。

第一, 从督导责任区划分可以看出, 从省到市 (州) 到县, 层层分别负责, 责任明确, 其中关键词是“经常性”督导。比较明确的提出督导区对所管辖区域的督导从此往后变为常态化, 而不再是一种“运动式”的督导监管。第二, 从责任区督学职责看, 涵盖了学校所有工作, 其中值得关注的两点是“督导检查有关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督导检查学校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很明显这两点包括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这对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从行政管理保障方面已经到位。能够切实保障国家重点关注的学校体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持久稳定的持续开展, 尤其是能够确保农村中小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能够持续开展下去, 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真正得到不断提高。第三, 从责任区督学的工作方式和要求来看, 要求比较具体, 既赋予督学监督学校的权利和责任, 又给予学校申辩的权利, 真正使学校教学工作落得实处。第四, 从督导责任区的实施与保障来看, 督导范围广, 包括相关的各个方面, 也比较具体、比较切合实际情况。

1.2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

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 2013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2]。在此要求中提出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要重视考核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情况, 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努力丰富学生学习经历,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 “减负万里行”活动虽不是专门针对“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 但其要求“开齐课程, 开足课时”足以能够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充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减负行动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是针对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减轻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走向操场, 走进阳光下, 尽情的锻炼, 此行动从一个侧面会深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把本应给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时间归还给学生。

1.3 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冬季长跑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冬季长跑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被列为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大力实施四川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2013年工作要点。为了贯彻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冬季长跑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被列为2013年工作要点[2]。由此可以看出, 从省级工作开展来看,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保证学生每天1h体育活动, 依然是2013年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这样更加有利于中小学校利于此契机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充分利于此契机改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所需基本条件, 如师资的配置、场地器材的改善以及相关经费的筹集,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奠定基础。

1.4 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增强中小学生体质,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进一步推动本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发展, 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教体艺[2008]10号) 精神, 促进本省中小学开足开齐并上好体育课,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投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 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意识, 培养体育锻炼兴趣, 使学生在“阳光体育”中幸福成长, 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决定在全省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2]。从这项活动的评选细则可以看出, 非常详细, 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每一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分值最高的项目是“校园体育活动”, 其中包括了“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评分指标和权重最大的是“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 从这这一点可以看出, 大家对影响“一小时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是非常了解的, 这一点对农村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尤为更为重要, 因为阻碍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就是严重缺乏场地器材和师资, 这样的评选要求切中要害, 对农村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最大的政策层面利好。

1.5《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出台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落实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初中工程改造、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化解等工程项目, 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加大教育装备投入,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试行) 》, 省政府办公厅提出了此《意见》[3]。这项意见要求对农村中小学校影响巨大。对于农村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巨大, 影响最直接的一点要求是“提高村小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这一要求对农村小学校来说不仅可以改善学校基本教学设施, 也能够保障学生最为需要的锻炼所需场地器材以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经费。

1.6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 (教师[2006]2号) 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师厅函[2013]4号) 精神, 2013年继续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以下简称《特岗计划》) [2]。

实施《特岗计划》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来说, 师资缺乏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问题始终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体育师资的缺乏是严重制约“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主要障碍。对于农村中小学校而言, 实施《特岗计划》是目前最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也是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项有力措施。

2“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现状

影响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因素有很多, 在此不进行一一分析, 仅对影响最为重要的三个基本因素进行分析。

2.1 师资短缺现状有所改善, 但未能完全保障

在对本省10个县所管辖范围内的20所农村中小学校师资配置状况调查后发现, 16所学校配齐专职体育教师 (个别学校是通过特岗计划配齐) , 占80%;4所学校未配齐专职体育教师, 占20%。但通过座谈了解, 少数学校的体育教师专职非专业。专职非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成效, 在这一点上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引起重视, 应尽最大可能配齐专职专业体育教师。20%的被调查学校还没有配齐专职体育教师, 各级主管部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期, 还需将政策扶持力度更应偏向这些地方和学校, 切实能够保障师资到位, “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开展起来, 并坚持下去。

2.2 场地器材有较大的改善, 但如何长期维护与更新无保障

依据2008年教体艺5号文件中的场地器材配置标准, 在被调查的20所农村中小学校中, 其中有15所学校场地达标, 占75%, 未达标的有5所占25%;有13所学校器材达标, 占65%, 有7所学校未达标, 占35%。器材的达标率比场地达标率低, 主要原因是依据2008年教体艺5号文件场地、器材达标标准中, 有些项目在农村并不实用。所有一些学校并没有配备。这些达标率虽然不是很高, 但已经比之前2009年调查有很大的改善, 据座谈了解, 这样的改善主要是最近一2年进行的, 尤其是2012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落实下, 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虽然场地器材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场地长期使用维护如何保障, 器材的更新如何保障, 这些问题目前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如何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根据以往经验, 农村中小学校场地器材将来又会出现不能满足教学与课外锻炼需要。

2.3 经费投入有明显增加, 但缺乏长期保障机制

在被调查的20所中小学校中, 有15所学校的学校体育经费比2009年有较大的提高, 尤其是最近2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占被调查学校的75%。这些经费的增加绝大多数受益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 学校经费得到了明显的增加, 而学校也受到省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必须从公用经费中增加费用于学校体育活动。这样学校将增加的这部分费用绝大多数用于购买器材、维修场地以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必要开支等。经座谈和实地考察发现, 虽然体育经费有明显的增加, 但能够保障这些经费有增无减的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并不明确, 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仅有上级要求和命令, 并不能够确保将来用于学校体育活动的经费有增无减, 且极有可能造成后期学校体育活动开支不足, 开展活动停滞不前的局面。

3 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策

3.1 地方法制建设保障

通过对本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 利于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行政策解读, 可以看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基本政策已经具备。但从以往经验看, 现行政策还不能够完全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长久稳定开展。还需要从法制的角度出发思考, 建立地方法制保障体系。经过实地调查了解, 一些学校领导对于开展活动, 在上级要求下, 都能够认真区落实。但从1990年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含体育课) ”起, 至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这17年间, 国务院、教育部曾经对于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下发多个文件[4]。这么多的文件要求说明行政性命令并不能够使学校体育活动长久稳定的坚持开展下去。这样一种现象也导致了学校领导对此类要求的认识不深刻, 多数认为, 这仅是一种“运动式”行政要求, 过了当下坚持与否都可以。在今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推进中, 农村中小学校将逐步获得与城市中小学校相匹配的较好教学条件, 这些条件如果不加以限制规定, 在“升学率”价值观驱使下, 保障学校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的主客观条件依然不能够得到彻底改善, 农村中小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依然低下。对此, 需从法制层面提出新的解决对策。依据实地调查了解情况, 应当将开展此项活动纳入地方法制监督范围, 这样才能够利用法制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将此项活动落实到位, 确保能够在中小学校长期、稳定开展。

3.2 地方人大常委会严格监督

建立了地方法制监督机制, 就需要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监督, 这样的部门应当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地方人大常委会首先通过立法来规定学校体育活动应长期开展, 对这些活动的开展情况做经常性的监督。对法制规定范围内的学校体育活动, 地方人大常委会有责任进行常规监督。通过这种形式对学校体育活动进行监督, 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1) 监督的独立性, 地方人大常委会本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 因而具有独立监督的优势, 有利于监督的效果。 (2) 从重要性而言, 已从单纯的学校行为变为地方重要事务, 重要性上升一个高度, 由此能够确保学校体育活动长期作为地方事物确保长久稳定开展。

3.3 作为学校领导任职资格的年度考核目标之一

充分利于督导责任区功能作用对所在辖区学校进行督导检查, 对于没有按要求认真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中小学校校长进行一票否决, 严格执行, 确保学校体育活动能够长久稳定开展。采取此措施, 实行起来也比较方便, 易于执行, 能够充分利用督导区督学的检查进行, 但在具体的考核执行过程中, 必须坚持严格的标准, 对于没有按要求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或没有保障学校体育活动正常开展所需必要条件的学校校长, 必须严格给以处理, 否则, 所谓的督学检查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更不能形成必要的威慑力。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四川省目前利于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解读, 了解农村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政策背景;其次对本省农村中小学校当前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 农村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

[2]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教育网[EB/OL].http://www.scedu.net/.

[3]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EB/OL].http://www.sc.gov.cn/10954/wza2012/xxgk.shtml.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9

一、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对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25份, 回收率83.3%, 有效问卷105份, 有效率84.0% (教练员问卷30份, 管理干部42份, 文化课教师33份) 。

二、研究结果

1. 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认识。

《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看法一般, 且各级各类调查对象的看法也明显不同。从事竞技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和各级各类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定位于运动成绩的取得等显性指标, 以至于他们对目前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还是普遍感到满意的, 可以看出工作岗位职责的不同, 追求的绩效与指标也不同, 教练员和各级各类管理干部注重运动成绩的取得, 忽视了运动员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总体发展与规划。从事文化课教学的教师与教练员和各级各类管理干部的看法恰恰相反, 如何调和我省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获取与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应引起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足够重视。

2. 调查对象对现行文化教育体系的认识。

科学、优秀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应该是生态的、持续的、和谐的, 影响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行为。在有效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的同时, 又能够对运动员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满足运动员文化学习需要及适应性的评价不高, 改革运动员现行文化教育体系已成必然。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对于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来说, 文化多样性亦是良好文化生态的必备前提。我国运动员由于专业化年龄偏早, 特别是体操、游泳、乒乓球等项目, 部分运动员不能得到完整的文化教育, 同时又受到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 整个竞技体育队伍忽视文化教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运动员文化教育时, 要运用动态的、连续的观点, 把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具体的环境之中加以研究, 注重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与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 有利于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与和谐发展, 这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三、构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远程教育系统的必要性与新构架

1. 构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远程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我国对运动员的教育管理通常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特别是我省对运动员的管理。从人的发展角度看, 不同时段, 自然生理、心理状态则不同。不同的社会类型和不同的人群, 其文化素质有所差异, 但那也只是因为各自所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程度有差异而已。物质或精神同人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密切, 可以说没有人类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物质或精神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运动员是社会人, 自然离不开对物质的需求和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运动员精神是运动员文化的核心, 应该象征社会团结、奋进、拼搏的力量。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性质。而远程教育作为现代互联网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使得运动员可随时随地借助当前互联网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学习。

2.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新构架。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 只有人类文化的发展达到相当的水平时, 文明才会产生。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教育系统, 逐渐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调研显示, 当前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力度相当薄弱, 存在着办学体制有待完善、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与师资结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 直接关系到我省竞技体育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大课题。

物质或精神同人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密切, 可以说没有人类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物质或精神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运动员是社会人, 自然离不开对物质的需求和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运动员精神是运动员文化的核心, 更应该象征社会团结、奋进、拼搏的力量。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 呈现出与时俱进的一些新的特点。当前竞技体育中的文化教育由其内部自己办教育来解决, 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结构不严谨的情况下, 构建一个合理、科学和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是极其重要的。

四、保障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远程教学系统架构设计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整合涉及面较多、层次较多、职能部门较多。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差异, 导致出成绩的年龄也存在较大差距, 这就要保证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要接受不同学段的教育, 推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多层次性开展,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因此, 我们将不同的学历和层次进行分类, 并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不同的教师, 以此保障该系统的多层次需要。

对该系统的设计, 我们采用B/S模式, 将整个系统分为三层架构的方式, 通过网页将客户的请求直接传递给用户。其具体的层次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五、实施建议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优秀运动员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与力量,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应遵循历史性、社会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探索依托远程教育、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多种办学形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上述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的构建, 整体提升了运动员自身的文化和素质, 从而为保障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动力。同时能加快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 重视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 建立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我省实际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教学系统, 确保优秀运动员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优秀运动员健康、和谐成长, 不仅关系到运动员本身的发展, 更关乎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建设。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当前运动员的文化素质进行调查, 从而提出构建我国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的必要性。其次结合自身专业和参考计算机知识, 提出构建远程教学的文化教育教学, 从而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实现通过各种渠道保障和提高我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远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木华.论运动员文化生态建设[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30-33.

[2]李江, 蔡明明, 苏新荣.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1-14.

[3]虞重干, 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报告[J].体育科学, 2008, (7) :26-36.

[4]刘英梅.论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12, (3) :75-78.

[5]王凯珍, 潘志琛, 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1-4.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运动技能教学 篇10

关于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 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它既是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又是专家所重点研究的课题。目前对体育课是否教运动技术, 在体育界存在两大派别:

第一派别主张“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它的观点是“在课堂上, 只要学生面带笑容, 额头出汗就是好课”。他的观点只注重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大目标, 忽视了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要想达到身体健康, 在运动中就要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的刺激, 再加上足够的运动量, 才能打破肌体原来平衡, 建立新的平衡, 从而实现提高身体素质, 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另一派别主张“体育教学重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他的观点是“新一轮课程改革, 绝不是要削弱或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 而是要强化运动技能的教学, 要进行有益和有效的运动技能教学”。他的观点即注重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 同时又兼顾了其他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标准下不能不要运动技能

新课标明确强调, 第一, 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第二, 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第三, 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 新课标并没有全盘否定技能教学, 而是给了技能教学合理的定位。

我们都知道,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困惑时, 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 要让学生了解动作, 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理解多少是多少, 做不标准也不要过分要求, 这一点必须把握。而对核心技术,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 但不追求完美。而有的教师, 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教学和体能训练, 体育课上只要求学生动起来, 不求掌握技能, 只求走过场;不讲求技能的提高, 只求欢快, 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有的一节课都是游戏, 把技能教学进行简化, 降低到最低程度。有的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有的教师认为, 新体育课改只注重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等。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活动课, 这是对新课改认知上的严重误区。另一方面, 这种错误可能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惰性, 久之, 会使许多的体育教师失去真本领, 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

体育课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这是天经地义、什么时候都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去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过于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由于传授的方法过于竞技化、成人化;由于技术评价的标准过于苛刻一刀切, 致使我们部分小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运动技能, 也关注学习兴趣、需要和情感。因此, 探索运动技能在相应的水平阶段学到什么程度, 既符合学生的实际, 又符合课标的要求, 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教师要合理地把握运动技能教学

1.

要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 精心设计传授的内容, 合理的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技术体系。像健身性差的、技术要求过高的、终身性不够的, 要逐渐淡出学习的范畴。对于那些确实有健身价值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学生不太喜欢的教材, 要通过改造使其“教材化”。年级越低改造的力度要越大, 但不要破坏核心技术;年级越低越需要结合生活、已有经验进行学习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有益地进行拓展, 让学生想象着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得高兴, 既学到了因会的技术, 形成了一定的运动技能, 又得到了积极的运动体验。

2.

运动技能教学要借其竞技性, 发挥学生竞争性的特点, 在游戏竞争中应用, 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少年儿童具有竞争性和冒险性, 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 适时地运用游戏比赛地形式, 年级越高竞技性要求越高不然将会失去兴趣, 这样, 将学到地运动技能在游戏比赛中进行实际运用, 并与伙伴一起活动, 既活动了身体, 强化了技术, 又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3.

有效地抓住对知识技能的评价, 激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往往齐步走, 一个目标统一要求, 因此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在高要求下, 不敢参与, 不敢尝试, 成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看客。在新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落实新的课程理念, 关注差异, 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分层, 开展运动技能教学, 同时运用发展性评价, 激励运动技能差的学生进一步超越自己, 逐渐提高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 达成运动技能学习的目标。

4.

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进行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仅仅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立足课堂, 落实技能教学这一主体, 保证课上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 并合理地将体育课延伸, 通过校内各种不同类型活动课的实践, 通过校外自发娱乐体育的参与, 从而达成运动学习的目标。

体育课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这是教学的主流。但是, 也不要一味地只追求运动技能的学习, 要在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关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运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兴趣, 养成习惯, 形成意识、锻炼品质、陶冶情操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薛雯玮.新课标下开发体育主题学习单元方案的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3) .

运动员教学下义务教育 篇1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开展的意义,进而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从而为大学生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深入开展体育锻炼的体育运动。其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脑轻体”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大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具有特殊作用。但当前,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和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现状,高校体育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概述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据近些年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既是贯彻和谐教育理念的实践要求,也是创建和谐未来的需要,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开展“阳关体育运动”的意义有:一,其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在运动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而且還可通过体育活动所搭建的人际交往的桥梁和营造的“公平”规则和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有关遵循社会规则、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强健自我、完美人格的教育。二,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勇攀高峰、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公平意识,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化,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会增加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会增加人们购买体育用品的欲望,那么高校可将自身的特点和体育产业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体育场地、器材、人才等方面的“租”和“借”,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逐渐社会化。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和开展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因此,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比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构建相对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使活动的开展获得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使活动的开展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

(二)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而高质量、轻负荷也成了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即:一是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二是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三是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四是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五是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即:一,从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出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兼顾高校体育的近期和远期效益,应使课内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特别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制能力;二,从学生和社会对健康的实际需要出发,要精选和丰富课程内容,要紧扣社会时尚体育的脉搏,引进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有氧舞蹈、街舞、健身秧歌及各种健身舞等,将舞蹈融入体育的内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三,从体育课程的发展来看,应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技能,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应根据上课内容的调整和变化,及时编著相适宜的体育教材,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其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授课老师。采用该教学形式,可很好地弥补目前以一学期、一学年只进行单一体育项目学习的单调性、局限性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在采用该种教学形式时,由于学生的经验欠缺,这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体育老师要提供技术帮助,学校应尽可能地提供场地与器材,同时在管理上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五)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

体育与健康基本理论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培养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把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融化到实践课之中,加强对学生“健康第一”思想的宣传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其能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一般,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对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和评价的方法、体育运动卫生和营养保健常识、体育与智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系以及主要运动项目知识简介等。

(六)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和体育理论知识,能运用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和恰当的教育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如可采用“走出去”的办法,让体育教师参加业务进修,或是通过在职或脱产形式的学习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以及引进紧缺项目的年轻高学历的体育教师等,来完善和巩固高校体育教学的师资资源建设。

(七)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与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行定量与定性的价值判定。过去,传统的高校体育考试制度一直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有明显的终结性评价特征,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须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重新认识考试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考试原本具有的教育功能、教养功能、发展功能、诊断功能等,树立考试真正服务教学的科学思想。其次,应改变单一的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可建立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科学而全面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从而为高校体育教育开展阳关体育运动服务。第三,考核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主导精神,既要体现学生体育素养及对体育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表现、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契机,把高校体育教学与阳关体育运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即应把体育教学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快以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形式建设、加强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建立科学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能主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小龙.基于理念视角下的"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及问题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6.

[2]邢金明,佟贵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认识[J].科技资讯.2010.3.

上一篇:公共交通运输下一篇:冶金设备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