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标准化运动”(共9篇)
教育“标准化运动” 篇1
2O世纪50年代以后, 美国的一些传统教育科目遭遇极大的困难。像阅读和数学这些传统科目, 这一时期都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甚至连高中入学率也不断下降, 从1909-1910年的56.9%下降到1954-1955年的24.8%。[1]一直到60年代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 数学、科学以及其它课程的学习才重新得到重视, 但一直效果不好。从80年末开始, 为了提高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从政府到各教育研究机构再到各个教育协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旨在推行新的课程标准的努力, 我们称之为教育标准化运动。这里我尝试探讨教育标准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美国学校课程的特点及由此造成的问题
传统美国的学校课程是在整个世界范围来说都较独特的一个学校课程,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更没有统一的教材。另外, 美国的教师享有充分的教学自由, 他可以教他自己想教的关于此学科的任何内容。因此, 在美国经常会出现同一学校的同一门课的老师所上的课的内容却完全不同。一些理科性质的科目的差异性可能会小些, 但即使那样, 你如果翻阅不同学校同一科目的教材, 也会发现它们内容的千差万别, 即没有国家层面的核心教材。另外, 即使国家和各州出台了一定的标准, 在具体执行时还是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比如州政府可能会出台一定的标准说所有学校都要开设科学课程, 但具体执行时, 一些学校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投入科学课上, 而另外一些学校则根本不怎么教这门课。另外, 在美国, 教科书和标准化考试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由于出台标准化考试标准的是各州、各学术委员会, 而出版教育书的却是商业出版社。它们两者之间关系并不密切, 甚至根本不沟通。再加上教师们讲课的自由性, 他们也经常不关注他们要讲授的内容是否与标准化考试里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符合。这就导致教师所教的内容、标准化考试以及教科书之间都存在很多的不一致。
标准化考试的目的是通过标准化考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但传统的美国学校课程中的这些特点严重阻碍着标准化考试的顺利实施。虽然各州, 各学术委员会都出台了一些学校课程和各学科的标准, 但由于美国没有国家课程, 所以这些课程标准最多只能起到范例作用。再有一个问题就是, 由于宪法规定各州可以自由处理本州的事务包括教育的自主权, 不同的州据此出台了不同的课程标准, 但有些课程在不同州之间的标准完全不同。问题就是, 为什么每个州都要学习不同的课程呢?难道各州教育之间的差异真的那么大吗?在这些问题的推动下, 各届政府和教育研究机构不断努力, 一直在推进美国的教育标准化运动, 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
二、20世纪80到90年代, 美国学校的入学人数猛增, 但学校教学质量下降
以免费、平等著称的美国公立学校教育在确立之初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免费、平等的理念也成为后来很多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的理念。作为美国公立教育奠基人之一的霍勒斯.曼 (Horace Mann) 相信:“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获利机会, 也平等地享有支配自己所得的权利。”[2]由开始的精英教育观点到后来的教育人人平等, 再到后来的越来越多的黑人成为学校的一员, 再到移民子弟的大量涌入, 美国公立教育的学生数量和办学质量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在快速地发展。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废除了学校的种族隔离制度, 要求以往只招收白人的学校必须满足黑人学生的入学愿望。这一法案颁布后, 黑人学生的数量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 从世界其它国家到美国的移民孩子数量也不断增加。由于美国出台保护残疾儿童的教育法案, 保障他们在正常学校正常学习的权利, 所以这一部分孩子的入学数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这些原因, 使美国公立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 美国高中毕业生占17岁人口的比例从1940年的51%上升到1990年的74%。[3]
尽管有更多的学生进入公立学校, 但学校并为为此做好准备。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饱受各界人士的批评。许多人认为美国在数学和科学等学科方面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在美国的公立教育之下, 最为关键的几门学科像数学, 阅读与科学的教学质量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有相当多的学生达不到他应该达到的阅读水准。在国际中小学生学术竞赛中, 美国的学生常处于落后的地位。这让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无地自容。令人玩味的是, 在有关组织所作的一项调查中, 排名靠后的美国小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满意度高达75%以上, 而排名靠前的新加坡、香港等国 (地区) 对自己学习的满意度只有25%。有些人认为, 由于美国高中是自助式的课程, 所以很多孩子选择那些容易获得学分的科目, 像交际课, 食品营养课等, 而那些比较枯燥并且不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目像数学之类则不受学生欢迎, 但学生们依然可以正常高中毕业, 拿到高中毕业证。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整个国家学术和科技的发展。
美国公立教育最初倡导的是给每个孩子以平等的教育机会, 然后事实上, 美国的不同阶层之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往往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然后进入世界一流的大学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 而很多出身不好的穷人子弟却常常逃学、退学, 最后沦为社会边缘群体。[4]而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教育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不同阶层之间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教育差距, 仍然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还有就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效率的日益低下。长期以来, 联邦政府只重视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而不重视效果, 导致虽然上了很多项目和经费, 但实际效益低下, 浪费严重。
三、经济发展对美国教育的新要求以及其它国家对美国的启示
在80年代以前, 美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以工业化为主, 拥有基本的劳动技能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有一份好的薪酬。这也是以往的美国教育注重基础的劳动技能教育而不太注重那些理论型学和的原因之一。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 传统的工业化经济模式已经发展为新科技、新的金融服务业为主的新的经济模式。很多传统的工作正在消失, 依靠低水平的知识难以获得高薪酬的工作。简言之, 现在更多是依靠知识和技术而不是依靠体力劳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也刺激到教育的发展变革。事实上, 不仅是美国政府和研究机构要求学校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 就连普通民众对提高孩子学术素养要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美国的教育研究机构在研究那些在国际学术大赛上学生学术成绩优秀的国家时发现, 这些国家一般都有国家课程标准, 里面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
陈宝久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许多音乐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才。”我国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在他所创办的鼓楼幼稚园中, 把音乐活动就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正像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认为的那样:音乐是人的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 教育就不完整, 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由于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的, 他们对鲜明、美丽、有声有色和富有动态的歌、舞等最容易感兴趣、最容易理解接受。因此, 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情感;能力;发展
儿童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 他们渴望通过模仿学习到技能和本领。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 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通过音乐教育, 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使儿童能真正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着的智慧和人格力量。
一、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 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来看, 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基本素质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音乐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潜在价值, 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 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 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体运动的一种状态。音乐活动需要全身心投入与体会, 因此音乐对人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 与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从特征上说, 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 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 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 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从儿童的角度来说, 各种活动不仅能丰富活跃幼儿的生活, 而且可以使幼儿情绪愉快, 机体得到锻炼, 动作更加协调、灵活自如。不同的音乐活动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学前阶段是听觉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有关研究着曾经做过对成年专业音乐家的调查, 发现在2~4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中, 有92%的人可能获得绝对音高感;在4~6岁接受音乐教育得人中, 这个比例便下降到68.4%。可见, 及早地、更多地为具体规定了学生各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和达到的目标。国家课程标准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标准迅速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易于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其次, 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之后, 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够知道学生现在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然后就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还有一点也很关键, 由于课程标准针对的是所有学生, 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的孩子, 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的孩子, 这个课程标准都是一样的, 这就有利于实现整个国家层面的教育公平。
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 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 各种音乐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愉快情绪体验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是人人皆备的一种普遍能力, 这是当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许多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的欠缺, 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能力, 而是由于他们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 缺少耳朵和心灵的训练, 从而丧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所谓音乐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演唱、演奏、音乐欣赏或音乐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和个人的音乐感、节奏感、音乐听觉表象等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音乐素质, 是指为了适应音乐艺术的感受和表达的需要, 在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 它属于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经过教育和实践, 可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音乐教育素质主要表现在听觉的敏锐、准确程度、节奏感觉的准确、灵活、反应的敏捷程度和发声器官的音质、音色特点等。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的综合。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是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 如倾听声音、歌唱活动、节奏活动、演奏乐器等活动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的所期望获得的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儿童情感, 培养良好个性
幼儿在身心愉快的前提下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 从而实现音乐的教育功能。
这种情绪上感染、思想上影响的音乐活动转化为一种“寓教于乐”的表现形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对儿童心灵的深入, 会经久不灭。他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 可以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 很正确地加以厌恶, 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 他就会赞赏它们, 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 因而, 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更包含有启迪儿童心灵、陶冶儿童情操的良好音乐教育内容。可见,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 他了一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音乐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学前期的儿童正处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阶段, 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扩大, 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积分化的逐渐细腻, 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能满足儿童情感发展的需要。好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 提高儿童音乐审美感受力和表现能力, 净化心灵, 升华道德, 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70) .A History of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p.54.
[2]Great Expectations:Holding Ourselves and Our Schools Accountablefor Result[EB/OL].http://www.ed.gov/nclb/overview/importance/greatexpectations/index.html, 2009-2-15.
[3]National Center for Edueation Statisties.Digest of Education Staristies and Figures2003[E].Washington 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3.
[4]阎光才.NCLB与布什教育政策倾向[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8) .
教育“标准化运动” 篇2
为了展现个人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亲爱的俱乐部签约领队,我们需要仔细的做好下面的工作
【行天下标准带队(团)流程】
1.在出发前一天,必须和司机、向导或地陪取得联系确定第二天的行程与碰面的地点。2.短线活动,领队必须提前半小时以上到达集合地点,胸挂领队证,将队旗悬挂在显眼的位置,出发前10分钟对还未签到的队员要进行电话联系,及时了解队员的动向,妥善应变突发情况,安抚好其他队员.调整出发时间.3.长线活动:领队须提前一小时前到达集合地点,胸挂领队证, 将队旗悬挂在显眼的位置,出发前半个小时对还未签到的队员要进行电话联系,及时了解队员的动向,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安抚好其他队员.4.衣着得体、大方、精神饱满,胸前佩戴领队证并携带手台、队旗、旗杆、活动奖品及行程单、名单、急救药品等必备物品。
5.上车后,领队首先自我介绍并告知大家手机号码。
6.介绍当天及整个行程的安排,对注意事项要清晰告知每名队员。7.宣布活动纪律:安全第一,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环保出行,留下脚印、带走美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发扬团队精神,互帮互助,男帮女,强帮弱。
8.发放资料和礼品,收回余款。
9.发起队员自我介绍、主持小游戏活跃气氛或引导队员互相认识。10.积极主动地把行天下的特色线路介绍给大家。并向队员派发您的领队名片 11.每次中途上下车都必须清点人数。12.拍摄集体照、在特别有意义的点悬挂队旗。
13.带队结束一周内填写领队日志、发回顾帖并上传集体照,报账结算完毕。14.活动结束一周内公司会对客户进行回访,考核该服务质量后发放领队费。
【合格户外领队标准】
1、责任心、爱心和热心是领队的基本素质,2、您一定要是喜爱出游,喜爱户外运动,身体健康户外爱好者
3、有一定上线时间在网站上和队员互动
4、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交流,有亲和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遇到紧急情况能妥善处理,不 抱怨,能和公司紧密配合,真诚地服务于每一名队员
5、对旅游目的地和交通线路有一定的了解(善于做功课),并能进行讲解 能在活动进行中,组织一些互动项目,有效的调节气氛。
6、具备一定的户外知识和技能;有户外急救、户外装备配备等基础知识(当然.我们会提供免费的专业培训)
7、参加过一系列有难度高或者驴友级的户外活动,并明白团队与技能的重要性
8、处理紧急情况时,您应在冷静的思维下明白职责所在,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良知和责任感,救人于危难跟金钱和报酬没有丝毫关系
9、你应该具有一定的领导协调和沟通能力并乐于奉献你的时间和精力
10、你应该具备相当强的责任心,对公司、队员负责
11、你有较强的场控能力和权威性,严格把握安全至上的原则、禁止团员擅自脱队、离队。
12、请您时刻关注队员的情绪动向,把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并及时处理我们服务过程的问题。
13、遇到行程无法继续,需要临时改变行程的时候,请第一时间与公司取得联系,得到许可后报备调整方案,并让全体队员签字认可。
14、遇到突发情况领队可酌情灵活处理,但须将处理情况及时告知公司具体负责人员。
15、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与队员发生冲突或出现谩骂队员的情况,因为领队的职责是服务于队员,而不是凌驾于队员之上。
16、带队期间请务必在极端条件下保证手机畅通,以便随时保持与外界联系
17、每次上下车和集合都应清点人数,不要出现“丢人”事件,否则领队承担一切损失。
18、如果您需要携带家属或朋友参加自己带队的活动,请先与公司沟通,我们会尽力做到让领队满意,如果确实能担当起副领队工作的朋友或亲戚,经公司同意,可以减免其活动费用(短线适用)。
教育“标准化运动” 篇3
一、统一认识, 从兴趣入手, 引领学生参与学习
篮球运动是我国开展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 深受广大初中学生的喜爱。根据课程标准和中学生不同的年级,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初中篮球教材可分为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篮球游戏三部分。由于课时安排紧张, 教学内容繁多, 如果单凭以往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开展教学, 要么会上成了理论课, 要么就上成了放羊课。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我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案 (其实应该称之为学案) 时,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改精神, 从激发兴趣入手, 积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1. 通过观看赛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体育教学中的媒体运用已经不是一件稀奇事。只是, 由于体育课大多为室外课, 平时的室内课也只能是由于雨天等恶劣天气才临时进行, 所以没有经验的老师常常由于没有事先有效地规划而白白浪费了时间。我在安排教学计划时, 一方面在篮球教材实施的开始安排学生观看各类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 另一方面, 每个学期安排一些室内课内容, 其中也包括篮球比赛精彩片断的观看。同时, 我还通过班主任及时发布双休日电视节目中的篮球赛事, 鼓励学生积极观看, 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2. 通过组织赛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人家打篮球总是比不上自己打。在学校安排的课外活动中, 肯定少不了篮球活动。作为体育活动总协调的体育老师, 一方面与班主任协调, 尽可能多地安排几个班或几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友谊赛, 让孩子们在朦朦胧胧中“摸着石头过河”, 初步了解篮球比赛的特点, 激发他们了解篮球、了解比赛规则的兴趣, 为接下来的争辩、讨论做好铺垫。另一方面, 我还通过工会, 鼓励空课的教师走上篮球场, 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比赛现场, 激发他们学习篮球的强烈欲望。
3. 通过争辨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看比赛, 通过参与比赛, 学生一方面对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另一方面, 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 对篮球运动中的某些知识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他们常常会围绕某个话题进行争辩或者讨论, 特别是比赛规则方面。在讨论中, 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与战术, 另一方面更要灌输一种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让学生明白, 实践出真知, 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篮球学习中, 才能真正地认识篮球、认识篮球运动, 才能把篮球“玩”起来!正如朱熹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巧思妙想, 以实战为主, 指导学生参与学习
兴趣有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了, 但由于篮球教材的课时安排并不多, 所以就需要我们巧思妙想, 以实战为主, 有效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
1. 小组分类学习, 引导学生夯实基础。
小组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方式, 教师可以把篮球的基本战术分解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小组分类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掌握各种篮的球基本技术。而在篮球综合训练中, 通过小组间的有效交流学习心得, 提高学习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 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获, 为接下来的实战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战角色模拟, 引导学生提升战术。
篮球项目不同于其它运动, 一方面它充满了对抗与竞争, 另一方面它还讲究集体配合, 只有在实战中它的两个特点才能充分地体现。为此, 我在设计方案的时候, 总会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比赛。比赛, 一方面安排每个学生一个独立的角色, 特别是轮流担任比赛裁判, 让他们在实战中运用那些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 让他们在实战中明白那些比赛规则, 从而让篮球成为他们课后得心应手的一项运动。
三、开拓创新, 重习惯养成, 促进学生自主锻炼
大家都说, 语文学习属于“大语文”, 意思就是说语文学习穿插于大家生活的全部, 或者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学习语文。其实, 任何一门学科都属于“大学习”范畴, 体育也不例外。问题是, 我们的老师是教学生掌握这些技能, 还是引导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导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选择肯定是后者, 只有后者, 才能真正实现“课标”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体能, 获得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最终目标, 从而走上终身学习、终身运动的阳光大道。为此, 在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近篮球、走进篮球之后, 我们应该开拓创新, 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 在校内外都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搭平台创机会, 推动全民体育运动。
作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学校应该把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而不是只强调活动时间不关注活动效果, 只强调活动项目的丰富, 不注重学生实际的需求。为此,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以赛促练, 通过举办运动会、体育周等多种形式, 搭建平台, 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提供机会,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养成习惯, 全面掀起体育运动的热潮。
2. 讲标准求实效, 推动学生体质增强。
文化学科有考试, 有分数, 其实体育也不例外。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学习国家体育健康标准, 让他们明白达到体质标准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有效的锻炼,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总之, 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设定, 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本身的性质, 有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 应该不余遗力, 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措施, 引导学生统一认识, 激发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中, 促进其它三方面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何运健.《初中体育课程篮球教材分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1) .
[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运动过量的标准是什么 篇4
人在安静时,心率一般是60-100次/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心率=最大心率×60%-70%;而每个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用“220-年龄”这一公式来推算。所以,在运动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心率来自我监测运动强度。
首先,用220减去他的实际年龄45岁,得到数字175,再乘上(60%-70%)就能得到一个范围值:下限为105次、上限为122次。如果这名男子在锻炼过程中,心率保持在105-122次/分钟之间的话,那么他所进行的就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
最大心率为200;高强度运动是的心率为160;中强度运动时的心率为140;低强度运动时的心率为120。30岁:最大心率为190;高强度运动是的心率为152;中强度运动时的心率为133;低强度运动时的心率为114。40岁:最大心率为180;高强度运动是的心率为144;中强度运动时的心率为126;低强度运动时的心率为108。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运动技能教学 篇5
关于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 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它既是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又是专家所重点研究的课题。目前对体育课是否教运动技术, 在体育界存在两大派别:
第一派别主张“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它的观点是“在课堂上, 只要学生面带笑容, 额头出汗就是好课”。他的观点只注重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大目标, 忽视了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要想达到身体健康, 在运动中就要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的刺激, 再加上足够的运动量, 才能打破肌体原来平衡, 建立新的平衡, 从而实现提高身体素质, 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另一派别主张“体育教学重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他的观点是“新一轮课程改革, 绝不是要削弱或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 而是要强化运动技能的教学, 要进行有益和有效的运动技能教学”。他的观点即注重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 同时又兼顾了其他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标准下不能不要运动技能
新课标明确强调, 第一, 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第二, 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第三, 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 新课标并没有全盘否定技能教学, 而是给了技能教学合理的定位。
我们都知道,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困惑时, 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 要让学生了解动作, 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理解多少是多少, 做不标准也不要过分要求, 这一点必须把握。而对核心技术,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 但不追求完美。而有的教师, 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教学和体能训练, 体育课上只要求学生动起来, 不求掌握技能, 只求走过场;不讲求技能的提高, 只求欢快, 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有的一节课都是游戏, 把技能教学进行简化, 降低到最低程度。有的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有的教师认为, 新体育课改只注重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等。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活动课, 这是对新课改认知上的严重误区。另一方面, 这种错误可能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惰性, 久之, 会使许多的体育教师失去真本领, 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
体育课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这是天经地义、什么时候都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去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过于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由于传授的方法过于竞技化、成人化;由于技术评价的标准过于苛刻一刀切, 致使我们部分小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运动技能, 也关注学习兴趣、需要和情感。因此, 探索运动技能在相应的水平阶段学到什么程度, 既符合学生的实际, 又符合课标的要求, 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教师要合理地把握运动技能教学
1.
要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 精心设计传授的内容, 合理的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技术体系。像健身性差的、技术要求过高的、终身性不够的, 要逐渐淡出学习的范畴。对于那些确实有健身价值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学生不太喜欢的教材, 要通过改造使其“教材化”。年级越低改造的力度要越大, 但不要破坏核心技术;年级越低越需要结合生活、已有经验进行学习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有益地进行拓展, 让学生想象着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得高兴, 既学到了因会的技术, 形成了一定的运动技能, 又得到了积极的运动体验。
2.
运动技能教学要借其竞技性, 发挥学生竞争性的特点, 在游戏竞争中应用, 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少年儿童具有竞争性和冒险性, 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 适时地运用游戏比赛地形式, 年级越高竞技性要求越高不然将会失去兴趣, 这样, 将学到地运动技能在游戏比赛中进行实际运用, 并与伙伴一起活动, 既活动了身体, 强化了技术, 又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3.
有效地抓住对知识技能的评价, 激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往往齐步走, 一个目标统一要求, 因此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在高要求下, 不敢参与, 不敢尝试, 成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看客。在新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落实新的课程理念, 关注差异, 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分层, 开展运动技能教学, 同时运用发展性评价, 激励运动技能差的学生进一步超越自己, 逐渐提高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 达成运动技能学习的目标。
4.
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进行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仅仅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立足课堂, 落实技能教学这一主体, 保证课上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 并合理地将体育课延伸, 通过校内各种不同类型活动课的实践, 通过校外自发娱乐体育的参与, 从而达成运动学习的目标。
体育课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 这是教学的主流。但是, 也不要一味地只追求运动技能的学习, 要在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 关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在运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兴趣, 养成习惯, 形成意识、锻炼品质、陶冶情操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薛雯玮.新课标下开发体育主题学习单元方案的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3) .
少年短跑运动员选材标准与方法 篇6
关键词:选材,形态,机能,遗传
一、引言
科学选材是培养优秀运动员攀登技术高峰的关键。目前多数教练员,仍以经验选材为主,没有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也没有采用科学的选材方法,结果成材率低,技术发展缓慢,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选材可充分利用运动员的先天竞技能力;可保证多年系统训练过程顺利完成;可为运动员在专项的最佳竞技年龄区间创造优异成绩提供重要条件。因此,建立科学的选材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以我国北方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
2.采用文献资料法。
三、结果与分析
1.选材的标准。短跑运动员选材的常用指标见表1。
2.选材的步骤。运动员的选材包括一般性的观察测试直至最后确定是否对其进行有计划的专项多年系统训练这一完整的过程。包括初选、再选两个阶段。初选, 年龄一般10~12岁, 教练员一般通过观察和简单测试初步选定训练对适龄儿童进行普及性的测试。再选, 教练员根据初选对象在训练中观察心理素质及形态的变化。再选中为不同项目的搭配, 而选拔有某种特长的运动员。
3.选材的标准与方法的探讨。运动员的再选, 主要注意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的素质、心理的素质及生长发育和遗传等因素, 并结合专项特点来考虑。
第一, 身体形态。 (1) 外形。首先是目测, 注意身体匀称, 身体健壮, 肌肉丰满, 膝关节围度小, 骨盆宽度适中, 臀部肌肉向上紧缩, 足弓明显, 跟腱细长且清晰。短跑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型项群。因此在选材时应考虑项目的特点而有所侧重。人类的形态特征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 日本的水野忠文研究认为, 遗传因素决定着身高75%, 体重的63%, 胸围的64%。 (2) 髋宽及臀形。髋宽及骨盆宽, 受试者两腿并拢, 自然站立, 两肩放松测试者在受试者后面, 用两食指摸到髂骨外缘, 测量两髂脊外缘间距离。以生物学角度, 此指标会影响以下肢运动为主的运动项目的成绩, 短跑运动下肢负担量很大, 且要求弹跳力好, 所以要求髋窄的运动员, 这一指标可以用骨盆—身高指数进行评价, 该指数女大于男, 女子10岁开始增大, 应注意尽量选拔指数较小的女运动员。骨盆―身高指数=髋宽/身高×100。臀形对运动员能力影响较大, 臀形圆而上翘属短臀形, 爆发力强。反之, 臀部肌肉松弛下垂属长臀形, 不利于短跑, 爆发力较差。因此在短跑选材的再选中, 注意选拔那些髋部窄小, 臀部肌肉向上紧缩的运动员。 (3) 踝围与足弓。踝围—身高指数=踝围/身高×10。足弓的好坏对跑跳速度影响大, 一般以凹脚心即足弓高的为好, 判断足弓可用眼观察, 也可用脚印判断, 以“弗里德良德指数”进行评定。弗里德良德足弓指数=足弓最高点至地面高 (H) /足弓长 (L) ×100, H为足微骨至地面之距F=27~30, F<29为扁平足;F<25为明显扁平足;F取正常值为好。 (4) 下肢长与身高。下肢长对步长、步频有直接的影响, 在一定的身高条件下, 应选拔下肢较长的运动员, 这一指标可用比下肢长指标和比大小腿长指标进行评价, 比下肢长的下限值为56, 比大小腿长的上限值为95%。比下肢长指标=下肢长/身高×100。比大小腿长指标= (下肢长-小腿长) /小腿长×100。比大小腿长对短跑技术的影响是大腿较短者跑时重心前移速度较快, 重心较高, 易获得较大的步长。在选材应注意这指标的应用 (见表1) 。
第二, 肺活量和氧债。肺活量反映呼吸系统的潜在能力, 因此再选时应重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只测一次, 有人认为12岁男女儿童的肺活量应在2100以上, 13岁以前男女差别不太大, 而少年期后, 男超过女, 选材时应尽可能选肺活量较大的按每公斤体重的肺活量做比较 (见表1) ;另一种是连续5次测定肺活量, 每次间隔15秒, 观察其心肺功能的耐力, 每次肺活量数值不变, 甚至有所上升, 说明心肺功能良好, 反之则说明呼吸功能差。氧债是短时间承受高强度负荷时需氧量超过最大吸氧量时出现的, 可用屏息试验来测定, 一般人屏息时间为35~45秒, 运动员可达1分钟左右。屏息试验可作为受试者耐受低氧能力的简易指标, 但易受意志影响。
第三,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五大因素, 这些能力是由机体的形态结构, 机能水平, 能量物质贮备和代谢水平决定的, 并且是这些指标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短跑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十分全面, 并特别注意相对速度快、力量好、弹跳力好、爆发力强的对象。 (1) 速度。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的运动能力, 对短跑运动至关重要的是位移速度。速度素质的发展敏感期较早。约在10~13岁, 一般男女13岁已分别发展了86%和97%, 因此这一时期的运动员经过一段训练后, 再选时应比初选时要求更高一些。 (2) 力量。力量素质指肌肉在工作时表现出来的对抗力和克服身体重量的做功能力。短跑动作中, 支撑摆动腾空都需要力量为基础。力量可用立定三级跳远体现出来, 在选材时可参见表1, 也可立定跳远 (女1.90米, 男2.20米以上) , 单足三级跳 (女5.60米, 男6.80米以上) 。 (3) 耐力。耐力素质指运动员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一般采用女子800米, 男子1500米成绩来测量, 也可用12分钟跑的距离来测定 (见表1) 。此外, 还要注意让运动员练习专项素质练习。如100米, 400米跑参考数据 (见表1) 。
第四, 心理因素。根据平时和比赛, 人们往往把运动员分为“训练型”和“比赛型”二者差异主要是心理素质不同所致, 比赛层次越高, 运动员水平越接近, 心理素质就越重要, 所以再选时应选择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 选时, 应选择神经类型灵活型及稳定型兼而有之的运动员, 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反应快、有进取心、好胜、勇于拼搏、注意力集中、意志力强的运动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比赛中顶得住, 放得开, 一般采用下列测试方法。 (1) 测反应时, 采用逆反口令练习测反应能力及注意力集中程度。 (2) 短跑是竞技类项目, 特别需要儿童易表现自我, 在比赛中出现“群众效应”将来极易成为“比赛型”运动员, 再选时应有所侧重。 (3) 意志品质, 布置受试者做一些较为艰苦但是努力又能完成的练习, 观察其能否自觉地接受任务并努力去完成。再选时要对专项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五, 生长发育。实际年龄和生活年龄比较对照, 选那些骨龄比生活年龄小的运动员, 其方法是在50毫安X光机拍左手骨与桡尺骨远端骨片为实际年龄并与生活年龄对照比较, 选择骨龄比生活年龄小的运动员。青春发育期间的长短对选材也有影响。其方法是:将进入青春发育期第一年增高作为100% (男子13~14岁, 女子11~12岁的身高增长值) 连续观察第二年、第三年身高增长变化的百分比。当第二年身高增长下降, 只有第一年25%时, 发育期将缩短;当第二年身高增长值仍增长90%, 第三年仍增长70%时, 发育期将延长。
四、结论
短跑运动员的身高适中,髋部肌肉向上紧缩,足弓较高,踝围较小,外形匀称者为佳,并采用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预测。在身体机能方面应结合项目特点。对运动员的各种身体素质要求较为全面,但不同的身体素质又可以一定程度上相互代偿,并可在选项对某些素质的轻微缺陷进行弥补。所以对身体素质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可有所侧重。
运动员选材是建立在学科综合的科学基础上的过程,再选时增加了专项内容,各项指标的比重也不同,再选时应包括复选和精选两个阶段,发掘出才能卓越、条件超群的运动员,经过长期系统训练,以培养成短跑的优秀运动员。
参考文献
[1]谢燕群.运动员选材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志勇.运动训练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教育“标准化运动” 篇7
城市结构及居住模式的改变,城市生活呈现室内化、车内化、静态化的趋势,使得“久坐不动”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首选生活方式。资料研究表明,“医药之父”Hippocrates最早强调身体活动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性,提出如果人们想要身体健康且保持体形,那么锻炼就是必不可少的,并由此引发了运动与健康的第一次热潮[1]。1553年问世的第一本关于运动的书籍,提出介绍了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这说明人们对运动这一概念的认识更为深刻且由此扩展到运动医学领域。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哥本哈根召开“健康城市”项目会议,汉克尔和杜尔在题为“在城市地区促进健康”中指出: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新,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扩大社区资源可使人们的体表生命功能发挥自身最大潜能[2]。1990年加拿大实施“积极生活”计划,加强人们对生活态度关注,政府通过了业余体育法以此为目的促进国民健康。美国政府把“体育节”更改成“奥林匹克体育节”,“培育健康的身心”是体育节所倡导的核心,并把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作为体育日。1997年,疾控中心(CDC)开始开发一个名为“活跃社区、协调环境”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由一名叫汤姆·施密德的卫生科学家设计的。主要规划由程序设计师杰西卡设计形成一个新型自主的“安全上学路线”,这个程序使人们注意到建筑环境和健康的关系,特别是肥胖和缺乏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3]。Nozick在1998年指出,健康社区运动是指提倡包括社会、经济、心理和环境在内的整体性健康概念,并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行动和项目,制定切合社区实际的政策,以帮助社区实现健康目标[3]。事实表明一个定期的健康目标,如每天至少30~45min的快步走,骑自行车,甚至在家里或院子里工作都将会减少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结肠癌的风险。2004年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Chanam Lee对于社区附近的运输路线、休闲散步路线以及活动场所之间联系密切 (acticity friendly community)[1]进行了研究。在美国,西雅图于2007年开始编制《西雅图步行交通规划》并于2009年完成,而西雅图在2011年被评为全美步行友好社区项目铂金奖,是美国公认的适宜步行的城市。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卫生人员和执业医师正在致力于研究健康行为政策和环境的决定因素,社区则被认为是干预和努力宣传的重要目标[1]。
2 相关引用资料
运动友好型”译于“activity friendly”,是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通过完善社会生活环境和参加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娱乐活动,实现居民在身体、心理、社会和经济上的需求和权利,达到社会生活的健康友好。体育运动友好型城市,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体育健康为主导,在居住环境、基础建筑、城市建设与人体健康之间建立的一种紧密联系,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休闲时都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达到身体健康,免疫能力提高等目的。如城市社区建设中加入绿茵路,增加城市居民散步空间,爬楼梯时的消耗能量提示牌,有利于儿童的安全上学通道,离社区一公里的停车场,工作场所内的能量消耗自行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运动。
体力活动的缺乏使体力活动水平今年来在许多国家急剧减少,儿童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及心理疾病等发病率却逐年大幅提高,缺乏身体活动是全球可预防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而社区生活范围中的某些因素越来越被学者证明是影响人们体力活动的关键因素。目前实现健康计划成为另一种流行的趋势, 而健康项目的开展可以在每个组织,也可以专注于各种各样的目标。例如,公司试图让员工通过中午时间参加健康课程,或者同事之间进行步行挑战。一些组织例如学校等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健康检查,如胆固醇和血压检查,增强健康意识。而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将成为健康项目实施的基础。社区中体育设施的健全、有利于儿童安全的户外活动场所、方便老年人行走的绿荫步行路线、以及安全的儿童上学路线,都将成为健康社区环境建设以及健康项目活动实施促进的重点。
3 前景指标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体力活动友好社区的10个预期指标:土地利用环境、体育设施有效使用方面、交通环境、美学方面、旅游模式、社会环境、土地利用经济学、交通经济学、制度和组织政策、宣传促进方面。在多学科的方法测试后,未来预期10个指标应用于社区、社区人群,并设计更多的社区环境友好活动。《2006年美国预防医学杂志》长时间坐而不动仍然可能导致过早死亡[4]。研究表明每天坐着不动超过5h患病风险较高,每天坐着不动超过4h比那些每天坐不到4h的人患病风险超过40%。从交通和城市规划证据的研究表明,人们生活的社区人口密度大,土地使用混合性,街道连通性,步行和骑自行车基础设施(如: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倾向于走的周期活动更频繁,更便利于体育活动。此外,公共卫生研究表明积极的身体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和对娱乐设施存在的可访问性,将会影响人行道交通安全的犯罪情况。强调以证据为基础的建议应用于社区预防服务工作组,用于发展社区预防服务指南,支持实施全社区教育活动,创造或提高接触体育活动设施。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研究指向了体育活动中影响巨大的政策影响、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4 结语
低密度人口活动、汽车入侵,导致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福祉。膨胀的住房和交通成本中碳排放的增加,致使社区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并形成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良好环境的缺乏,鼓励日常锻炼,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并提供负担得起的服务和营养食品意味着越来越受人关注,抑郁、肥胖、糖尿病、哮喘、心脏病却越来越流行。城市环境内社区环境的构建,可以促进人类健康福祉,鼓励社区的发展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健康社区是提高人的生活福利和幸福宜居社区的基础,通过扩大范围内可负担得起的交通、就业和住房选择通过“生活、工作、玩”的发展,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其组成部分,维护和提高自然资源的价值,成为创建一个独特的团体意识和地方。
社区构建研究者可使社区日常锻炼机会最大化,帮助喜欢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群。鼓励社区走向紧凑理念,土地通过设计完整的街道和其他交通网络连接多用途发展。帮助社区发展健康绿色建筑和开放空间,提供大量的植被,清新的空气。这样做使社区可以避免与汽车相关的健康流行依赖性——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带来的高成本环境失调的生活模式。当城市社区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时,社区将成为人性化的地方,促进人们健康生活,使更多的人感到安全。
摘要:由于无序的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成为影响全球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导致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健康问题已成为维系家庭及整个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视的热点话题。本文从运动友好型城市发展的背景入手,对相关概念引用以及预期指标进行初步介绍,认识到社区内体育活动与社区物理环境、政策制度以及生活态度相关。城市人口体质近几十年来的持续下降,与缺乏体力活动的消极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当城市社区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时,社区将成为人性化的地方,促进人们健康生活,并会使更多的人感到安全。
教育“标准化运动” 篇8
关键词:运动防护,眼面部防护具,运动安全,标准体系
1 引言
眼面部损伤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据统计,在运动中具有眼保护常识,并且做了眼部保护措施的人,比没有眼部保护措施的人,眼面部损伤率下降了2.4%。在运动时可采取适当的眼面部防护措施,使用眼面部防护具。并通过标准的规范,使眼面部损伤的危险性尽可能降至最低限度。
2 国内外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的发展现状
自1969年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开始制定以来的40多年中,随着各国体育运动和对运动安全重要性认知的发展,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数量与日俱增,累计研制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52项。现行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共26项。
我国于2008年成立全国个体防护装备/眼面部防护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2/SC1)(秘书处设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该分委会下设4个工作组,其中包括WG4运动眼面部防护工作组。目前,该分委会正在制定滑雪镜国家标准,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体系,开展相关运动眼面部防护类的国家标准研制。
3 中国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体系的建立
建立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体系主要思考标准按照什么分类、标准的分布结构等,从而形成标准体系。可借鉴现有国际标准及国际标准体系,对防护形式及防护具进行梳理及整合,整体规划后,进行标准之间的内容调整与整合,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先进、与国际接轨、利于开展检测的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体系,并根据该体系制定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的发展规划和建议。
3.1 运动眼面部防护具光学性能试验
WG4运动眼面部防护工作组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安全与防护实验室以及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系实验室对多种眼面部防护具进行了试验。
使用光度测量装置、分光光度计、雾度计等光学设备,对多种运动眼面部防护产品的光学性能进行试验,产品类型包括游泳、潜水、球类、马术、赛马等运动眼面部防护产品。试验内容包括球镜度、柱镜度、棱镜度、透射比、雾度等光学性能。将对两实验室的试验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对市场上常见的运动眼面部防护产品的光学性能进行摸底。研究按照运动项目建立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体系是否合理。
试验结果显示:
(1)样品的球镜度和柱镜度小于等于±0.06;样品的水平方向棱镜度偏差小于0.50,垂直方向棱镜度偏差小于0.20。
(2)样品的雾度基本小于3%。
绝大部分防护具是不带矫正视力功能的,即平光镜。因此对于防护具球镜度、柱镜度、棱镜度等顶焦度参数可以使用通用标准进行规范。
(3)游泳镜、潜水镜、运动护目镜样品的透射比基本大于85%,滑雪镜样品的透射比小于12%。马术、赛马用护目镜分为带有过滤可见光功能和无过滤可见光功能两种,因此各样品透射比差距较大。
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或需要在一些特殊环境使用,因此有些防护具有特殊透射比要求。综上,需要按照运动项目建立标准体系。
3.2 运动眼面部防护具物理性能
眼损伤危险性的大小与运动项目的特点密切相关。田径、游泳、体操、划船等运动项目眼损伤危险性较低,而投击球、使用球棒、棍棒或有身体接触紧密的攻击性项目眼损伤危险性更高些。
低危险性的运动包括一些必须使用眼面部防护具的项目,如滑雪、游泳、潜水等。这些项目使用的眼面部防护具除了普通防护镜要求的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外,往往具有特殊的功能要求,如防水、防雪、防雾等。基于这些特殊要求,本标准体系设计将这些运动所用的眼面部防护具单独设立标准,以对其眼面部防护具进行规范。可以选择使用眼面部防护具的低危险性运动包括:田径、划船、自行车等。这些项目可以佩戴防护具,也可以不佩戴。
高危险性的运动包括球速高的项目,应用球棒或棍棒的项目,含有合理或非合理冲撞的进攻性项目,或以上因素都包括的项目。这些项目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眼损伤,应考虑应用合适的眼面部防护具。
高危险性运动包括必须使用眼面部防护具的项目,如曲棍球、冰球等。这些项目要求佩戴统一的专业的眼面部防护具。本标准体系设计将这些运动项目单独设立标准,以对其眼面部防护具进行规范。
有些使用球拍的运动项目(如软式网球、网球、羽毛球等虽然没有要求必须使用防护具,但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眼损伤,应考虑选用合适的眼面部防护具,对运动者起到光学、机械等方面的防护作用。
有极高眼损伤危险性的运动是不能使用眼面部防护具的。如拳击和日本式武术等。但这些运动规则中要求不能使用眼面部防护具,因此不在本标准体系之列。
3.3 其他物理性能要求
各类防护具的物理性能基本都包括抗冲击性、阻燃性、耐磨性等要求,可用通用标准进行规范。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或需要在一些特殊环境使用,因此有些防护具需要特殊的物理功能。综上,需要按照运动项目建立标准体系。
3.4 结论
按照运动项目建立标准体系是合理的。
对于常用运动眼面部防护具的一些基本光学、物理性能,可以用通用标准进行规范,为标准制定工作提供方便。
5 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体系框架
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和标准类的编号(如图1所示)。
体系框架内共包括10项国家标准,其中已有国家标准1项,需制定标准9项。
6 结语
国外运动眼面部防护标准集中在各地广泛普及的运动项目上。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标准涉及到的运动几乎都是必须使用眼面部防护具的,而缺少非强制使用的运动眼面部防护具相关标准。
事实上,非特定材质的防护具和镜片遭受撞击时很容易碎裂或镜框断裂造成二次损伤。防护具和镜片的材料需要有足够的耐撞系数和厚度才可以用于运动型的防护具。而且运动时容易出汗,体温较高,即使是非强制使用的防护具也要具有排气与防雾的功能才能满足用户实际使用。因此,运动眼面部防护的推广和运动眼面部防护具相关标准的研制是标准化组织亟需推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崔国庆译.运动中眼的损伤与防护_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的立场声明[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8,8(2):91-92.
[2]刘玉飞.浅谈眼面部防护用品的选择_使用和维护[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5,(5):42-46.
[3]张文渊.眼面护具选择和使用_上[J].现代职业安全,2012,126(2):102-104.
[4]李淑珍.千例眼外伤相关因素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1):20-21.
[5]路剑英.大学生体育运动所致眼外伤相关因素分析313例[J].眼科新进展,2009,29(8):605-606.
[6]Jovanovic M.Mechanical in juries of the eyeball frequency,structure,and possibility of the prevention.Srp Arh Celok Lek,2006,134(1):11-21.
[7]丁法德,李增先,杨景存等.眼外伤4210例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29-32.
教育“标准化运动” 篇9
图像通信是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 图像压缩的进步则是通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3月, ITU-T/ISO正式公布了H.264视频压缩标准, 由于比以往的出色的性能, 被人们成为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它的优异的压缩性会在数字电视广播、视频实时通信、网络视频媒体传输以及多媒体短信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H.264中的运动补偿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二、H.264中运动补偿关键技术
对一个视频序列相邻的两帧或者几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将图像的每一帧分成许多互部不叠的宏块, 利用当前的帧的前一帧或者后一帧给定一定的搜索范围内根据一定的匹配准则找到当前块的最相似块, 这个过程称为移动估计 (Motion Estimation, ME) 其表达方式是运动矢量 (Motion Vector, MV) , 如图2.1所示。
把前一帧的运动部分信息根据运动矢量补偿过来的过程称为运动补偿 (Motion Compensation, MC) 。在H.264中运动补偿技术在补偿的块的划分、补偿精度、多参考帧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2.1 块的划分
与以前的视频标准不同, H.264中的获得运动补偿的块结构大小不再局限于宏块的基础, 可以将宏块分解成子块, 子块进行运动估计得到MV。每个宏块可以分解为1个16×16块、2个8×16块、2个16×8块或者4个8×8块。如果1个宏块被分解为4个8×8块, 每个8×8块还可以在分解成4个4×4的更小的子块, 如图2.2所示。
每个分割或子宏块都有一个独立的运动补偿。对大的分割尺寸而言, MV选择大分割类型只需要较少的比特, 但是补偿残差在细节区域能量将会非常高, 大的分割比较适合平坦区域;小尺寸分割运动补偿残差能量低, 但是需要比较多的比特表征MV和分割选择, 比较适合多细节区域。宏块的色度充分 (Cr和Cb) 则为相应亮度的一半 (水平和垂直各一半) 。色度块采用和亮度块同样的分割模式, 只是尺寸减半。
2.2 运动补偿精度
在基于块的搜索中相应快的步长部一定是整数。为了更精确的运动表示H.264标准中用了分数像素精度, 对亮度成分采用1/4像素精度, 色度1/8像素精度。。亚像素位置的亮度和色度像素并部存在于参考图像中, 需要利用临近已编码点进行内插而得到, 图2.3为亮度半像素位置内插。
内插像素生成:
首先生成参考图像亮度成分半像素。半像素点 (如b, h, m) 通过对相应整数像素点进行六抽头滤波得出, 权重为 (1/32, -5/32, 5/8, 5/8, -5/32, 1/32) 。b点的计算如下:
类似的, h有A、C、G、M、T滤波得到。当临近 (垂直或者水平方向) 像素点的所有像素都计算出, 剩余的半像素点便可以通过对6个垂直或者水平方向的半像素点滤波得到。例如j由cc, dd, h, m, ee, ff滤波得到。
半像素点计算出来以后, 1/4像素点就可以通过线性内插得出, 如图2.4所示。1/4像素点如 (a, c, i, k, d, f, n, q) 由临近像素内插得到, 如剩余1/4像素点 (p, r) 由一对对角半像素点线性内插得出。如e由b和h获得。
2.3 多参考帧
在以前的视频标准中对P帧进行帧间预测时, 只容许以前一个图像或者P图像为参考帧;对B帧图像进行预测时只容许以前后I图像或P图像为参考图像。作为一项改进, 在H.264中引入了多参考帧预测技术, 容许前向参考帧的数目从1到5。参考图像甚至可以时采用双向预测编码的图像。这样可以对周期性运动, 平移封闭运动和不断在两个场景间切换的视频流有效果非常好的运动预测。使用多参考帧同时也能很好的码流误码恢复, 但是需要额外的时延和存储容量。
基于JM8.6平台的多参考帧的测试结果如表2.4所示。QCIF序列的有三种, 运动复杂度从低到高, 分别为Akiyo、Silent和Coastguard它们的编码帧率分别为10fps、15fps和30fps;CIF序列为2种, 包好的运动复杂从低到高分别为Silent和Coastguard, 它们的编码帧率都是30fps。2.4表中的最右边4列数据是相对各自测试序列使用1个参考帧时PSNRY、编码时间、运动估计时间的增量和增率。有表中可以得出, 对于运动很平缓的Akiyo序列, 参考帧增加时, PSNRY只增加很缓慢, 最多为0.02dB, 但是编码时间和运动估计时间平均增加82.29%和200.05%;对于运动较为复杂的Silent和Coastguard, 参考帧增加时, PSNRY, 增加较Akiyo多, 但是最多为0.08dB, 编码时间和运动估计时间平均增加为72.83%和199.35%。
由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 多参考帧并不像理论上分析的对编码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却带来很大的开销, 所以在一般应用场合, 要尽量避免使用多参考帧。
参考文献
[1]Iain E.G.Richardson.H.264andMPEG-4Video Compression Video Coding for Next-generation Multimedia, Wiley Press, 2003.
[2]Yao Wang, Jorn Ostermann, Ya-Qin Zhang.Video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2002.
[3]Joint Video Team (JVT) of ISO/IEC MPEG&ITU-T VCEG, “Joint Video Team (JVT) of ISO/IEC MPEG&ITU-T VCEG”, JVT-F100d2.doc, 6th meeting, Awaji, Island, JP, 5-13December, 2002.
[4]T.Wiegand, G.J.Sullivan, G.Bjontegaard, and A.Luthra, “Overview of the H.264/AVC Video Coding Standard, ”IEEE Trans.Circuits Syst.Video Technol., vol.13, pp.560–576, July2003.
[5]毕厚杰.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H.264,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6]陈志波.H.264运动估值与网络视频传输关键问题研究, 清华大学, 毕业论文, 2002.
[7]Joint Video Team (JVT) Test Model JM8.6Software at http://iphome.hhi.de/suehring/tml.
【教育“标准化运动”】推荐阅读:
体育教育标准化12-08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宣传标语09-26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11-24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05-17
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宣传语07-04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10-12
亭湖区实验小学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情况10-21
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6-28
景泉初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整改报告09-23
新爱里小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汇报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