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基本

2024-07-06

四个基本(精选9篇)

四个基本 篇1

摘要: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来说, 党性修养不分级别, 修身、齐家、治国, 最后平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精神需求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梦。践行“三严三实”, 做好四个基本准绳, 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

关键词:三严三实,个人干净,舍得,敬畏,反面教材

1 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现实意义

(1) “三严三实”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和深化。 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 立足于国内党建新形式新特征, 再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时俱进的点亮了新的内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一治党治国理念, 不仅仅是一条理论。 当然了, 切实践行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 不仅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复习课”, 更是国内外发展新形势下, 领导干部对自身的“自省课”和“攻坚课”。 而“三严三实”的提出, 进一步细化了领导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关于自身管理、 公务用权、做人做事应该具备和坚持的品质和尺度。

(2) “三严三实”是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 即使是在和平发展时代, 都在时时刻刻紧抓政党及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整风运动”、 “ 两个务必”、 “ 群众路线”、 “ 实践真理大检验”、“科学发展观”、“八项规定” 等随着党的发展历程而不断改革自身的思想政治理念无一不对共产党长期、有效、科学执政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三严三实”则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下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3) 践行 “三严三实”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有力抓手。 法律和人民赋予党政领导干部权力, 善用手中权力、严用手下资源、克己奉公是严守党的纪律、遵循党内铁规的重要表现。 而“三严三实”中严以用权、严于律己, 从而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 这是新时期严明党的政治规矩的有力推进抓手。

(4) 践行 “三严三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保证。 “严”和“实”是“三严三实”理论的精华和落脚点,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为人民谋福祉, 为社会开拓创新提供更开放、民主的创业环境, 在此过程中用接地气的党的严明纪律和政治规矩约束和规范从事这些社会治理活动的党政领导干部。 国家富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从而为实现美丽“中国梦”以及国家的“四个全面”提供坚实的群众支持和思想政治基础。

2 践行“三严三实”的四个基本准绳

(1) “个人干净”当是当好一个干部一辈子的操守

“个人干净”是一个人德行修身的具体表现, 它不针对特定身份的人, 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中做事、做人都应该做到这个基本的要求。 身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们, 却因为这样那样的主观客观诱惑特别容易迷失方向。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正是针对领导干部心灵、精神、品性、道德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宪法和人民赋予政党权力、 赋予执行贯彻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针政策的领导干部们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这种权力是一种公权力, 绝对不能因为个人品行和外界诱惑的因素将公权力私有化。 所以, “三严三实”也将严以修身放在了第一点和整治焦点的位置, 这也符合中国人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 发现问题、把准脉,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致命所在。 “个人干净”秉承了习近平总书记整治“四风”问题的精髓, 它要求领导干部首先从自己抓起, 对照党章、党和国家的规章制度, 每日三省自身, 将自己的思想、头脑清理干净, 坚决杜绝滥用权力和奢靡之风, 时刻注意让自己体检清理和消毒, 不断提升个人对于歪风邪气的思想免疫力, 补钙强骨, 筑牢思想高地, 为用权、为官、做事、做人打好思想根基。

(2) 践行 “三严三实”要念好 “舍”字诀

“舍得”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崇高的逻辑思维方式, 辩证的看待“舍”与“得”, 能让人的思想和生活选择豁然开朗, 找到积极健康的前行方向。 学习和践行“三严三实”必须要念好“舍”字诀, 舍去私人利益, 让广大人民真正受惠于国家的强大和富裕。

首先, 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有舍私为公的政治标尺。 干部不管身处于哪个级别和位置, 手中的权力是为人民谋福祉的。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招商引资, 资源的调动都是为了让本地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人民在经济创收中得到实惠。 “严以用权”说的就是管好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这把利剑, 公车是为了方便领导出行效率、 公款是财政划拨的国家资金和人民财产、公权力调动的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所有财富, 领导干部所有的行为只是代为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领导干部必须克己奉公, 这不是一种崇高的品格, 而是一个“政治人”基本的政治素养。 其次, 舍己为人体现在实际工作和细微小事中。 大部分领导干部都处在平常的工作岗位上, 和平发展年代也很少涉及国家财产和安全需要领导干部去抛头颅、洒热血的雄壮时刻, 领导干部先人后己、 舍己为人的道德情操更多的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例如认真负责的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改革政府机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行政陋习;在实际中作中, 多关注人民需要的便利和信息, 少在办公室八卦和人际关系上煞费苦心;体谅人民群众到政府办事的不容易, 耐心帮人民办完事, 不要计较于是否延误了几分钟下班时间等等。 第三, 国内外新形式给领导干部提出了国际化的新挑战, 不仅要求高学历、高情商、精通外语、关系国际发展局势等, 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全新挑战时, 要拿出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舍我其谁的雄伟气魄, 打好每一个时代带给我们的发展攻坚战。

(3) 践行 “三严三实”须存 “敬畏”之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 “敬畏”是一种谦卑, 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有所顾忌。 严以修身、严以律己都是对权力应用、对人民心怀敬畏的表现。

敬畏之心, 一敬政治理想和信仰。 所谓政治人, 是普通人身处政治环境、身兼政治使命、手握政治权力而产生的, 领导干部是政治人的典型代表。但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 只有当其在政治组织中行使政治权力的时候, 他才有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政治身份。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脱下制服, 回到家中, 角色就马上发生了转变, 家里的人不会把他当做局长、厅长来对待, 仅仅是这个家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所以, 政治人首先要对政治理想心存敬畏, 离开组织, 抛弃信仰, 那他离他手中的权力也将不远了。 敬畏之心, 二敬人民群众。 行走在政治环境中, 人民就是托起航番前行的动力。 共产党员首先要做好“三个代表”, 最重要的是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时刻铭记和事事坚持群众路线,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不是为己用、为己系、为己谋的时候, 人民才会真切感受到一方父母官带着他们风雨前行的坚定信仰。 敬畏之心, 三敬党纪国法。 万事没有规矩, 则不成方圆。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基本法律和道德要求, 领导干部手握权力、身兼要职, 在贯彻执行方针政策的时候, 务必要将党纪国法牢记心头, 坚决不碰触法律的高压线, 以身作则, 才能更好的令行禁止, 干净明白的政治人, 也由此而生。

(4) 用好反面教材做好 “三严三实”落地生根

“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些说的都是前面发生的事情经过思考后可以给后来者做事做人带来的警告和启示, 成功的案例无疑能给人参考, 而反面教材似乎更能发人警醒, 给人们带来震撼。

法律是一张电网, 不可碰触, 这是西方法学家对法律这门学科总结的精髓, 对每个人都适用。 领导干部是先进中的代表, 遵纪守法更是基本的做人做事之首要。 随着和平年代的累积, 人们的警惕心理慢慢松懈,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滋生出诸如贪污、腐败、执法犯法的负面材料。 习近平新一代领导集体执政以来, 对于反腐败、抓老虎的力度只增不减, 一个个为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的功臣们做了权力的奴隶。 “三严三实” 的提出正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再一次进行思想警醒和政治教育, 认真对照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同事身上的反面事例, 深入对照, 检查自身,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不断肃清自身及自身所在的环境中存在的违法违纪事件, 真正做到看别人的故事, 整理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调查组.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经济审判工作的经验简介[J].人民司法, 1980 (03) .

[2]法学科研动态[J].现代法学, 1981 (01) .

四个基本 篇2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18:34 沟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沟通实质和目的的了解。所以非常有必要了解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法则一:沟通是一种感知

禅宗曾提出过一个问题,“若林中树倒时无人听见,会有声响吗?”答曰“没有”。树倒了,确实会产生声波,但除非有人感知到了,否则,就是没有声响。沟通只在有接受者时才会发生。

与他人说话时必须依据对方的经验。如果一个经理人和一个半文盲员工交谈,他必须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否则结果可想而知。谈话时试图向对方解释自己常用的专门用语并无益处,因为这些用语已超出了他们的知觉能力。接受者的认知取决于他的教育背景,过去的经历以及他的情绪。如果沟通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话,他的沟通将会是无效的。另外,晦涩的语句就意味着杂乱的思路,所以,需要修正的不是语句,而是语句背后想要表达的看法。

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接受者如何去理解。例如经理告诉他的助手:“请尽快处理这件事,好吗?”助手会根据老板的语气、表达方式和身体语言来判断,这究竟是命令还是请求。德鲁克说:“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

所以,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渠道,沟通的第一个问题必须是,“这一讯息是否在接受者的接收范围之内?他能否收得到?他如何理解?”

法则二:沟通是一种期望

对管理者来说,在进行沟通之前,了解接受者的期待是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是否能利用他的期望来进行沟通,或者是否需要用“孤独感的震撼”与“唤醒”来突破接受者的期望,并迫使他领悟到意料之外的事已然发生。因为我们所察觉到的,都是我们期望察觉到的东西;我们的心智模式会使我们强烈抗拒任何不符合其“期望”的企图,出乎意料之外的事通常是不会被接收的。

一位经理安排下属主管去管理某个生产车间,但是这位主管认为,管理该车间这样混乱的部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经理于是开始了解主管的期望,如果这位主管是一位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管理生产车间更能锻炼和反映他的能力,今后还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反,如果这位主管只是得过且过,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由于公司的业务重组,他必须去车间,否则只有离开公司。

法则三:沟通产生要求 一个人一般不会做不必要的沟通。沟通永远都是一种“宣传”,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例如发号施令,指导,斥责或款待。沟通总是会产生要求,它总是要求接受者要成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种理念,它也经常诉诸激励。换言之,如果沟通能够符合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目的的话,它就具有说服力,这时沟通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价值、信仰与渴望。假如沟通违背了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动机时,可能一点也不会被接受,或者最坏的情况是受到抗拒。宣传的危险在于无人相信,这使得每次沟通的动机都变得可疑。最后,沟通的讯息无法为人接受。全心宣传的结果,不是造就出狂热者,而是讥讽者,这时沟通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家公司员工因为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而产生不满情绪,纷纷怠工或准备另谋高就,这时,公司管理层反而提出口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更加招致员工反感。

法则四:信息不是沟通

公司报表中的数字是信息,但在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董事会主席的讲话则是沟通。当然这一沟通是建立在报表中的数字之上的。沟通以信息为基础,但和信息不是一回事。

信息与人无涉,不是人际间的关系。它越不涉及诸如情感、价值、期望与认知等人的成分,它就越有效力且越值得信赖。信息可以按逻辑关系排列,技术上也可以储存和复制。信息过多或不相关都会使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沟通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是中性的,而沟通的背后都隐藏着目的。沟通由于沟通者和接受者认知和意图不同显得多姿多彩。

尽管信息对于沟通来说必不可少,但信息过多也会阻碍沟通。“越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陷入到了铺天盖地的数据中。信息就像照明灯一样,当灯光过于刺眼时,人眼会瞎。信息过多也会让人无所适从。用目标管理有效沟通

除了以上四个法则,德鲁克还认为,目标管理提供了有效沟通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目标管理中,老板和下属讨论目标,计划,对象,问题和解决方案。由于双方都着眼于完成目标,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即便老板不能接受下属的建议,他也能理解其观点。下属对上司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沟通的结果自然得以改善。如果绩效评估也采用类似办法的话,同样也能改善沟通。

文本意义生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作者意义;文本意义;语境意义;创造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4-0027-2

【作者简介】刘震宏,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靖江,214500)副校长,泰州市名教师。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发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就应该是文本意义的生成。意义是文本的核心,无意义的文本是无法想象的。文本意义的生成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

一、作者赋予的意义

任何一位作者,在进行创作之前总要设定一定的意图,然后在作品中贯彻之,以期表达思想,寄予情感。因此,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成为解读文本意义的基本依据。但是作者意义不能等同于文本意义。

文本意义与作者意义两者有相合的地方,也会出现相悖的情况。文本本应该完整、忠实地包容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使在作品问世之后,文本仍然必须承载作者意义。作者意义制约着文本意义,作者的创作风格、生平传记、所生活的时代背景都可以成为解读文本意义的重要材料。创作意图毕竟是作者创作构思的蓝图,是文本意义指向的目标。

以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解读为例。联系龚自珍写作此诗的背景,可知龚自珍离开的“集体、团体”是借以为国为民效力的朝廷,他“离开集体、团体”是“辞官”。此诗表现了龚自珍离开朝廷时的心情,表明作者虽辞官还乡,但仍思为国为民效力。这一句的作者意义就是:“我虽辞官,但对朝廷、对国家忠心耿耿,我会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为国为民作出奉献。”

然而,文本意义也可能偏离、背反甚至超越作者的创作意图。当作者的艺术功力与欲望表达产生偏差或冲突时,文本的走向就会产生偏离,最终与意图可能大体一致,却难以达到完美重合,甚至两者会南辕北辙。尤其是当文本意义超出创作意图,具有了更广更深的意义时,就有可能达到连作者都未曾预料的超越。另一方面,当作品走向读者视野时,由于文本本身、阅读主题、阅读环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其表明的意义往往也不再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完全吻合,只能说语言的约定性和共同交往性保证了作者原意可以在相当高的程度上被正确理解。恰如当代阐释学大家赫施所言:“不能将确切理解作者原意的不可能性,混同于理解作者原意的不可能性,因为不能确切理解作者原意不等于不能部分理解作者原意。”

二、文本呈现的意义

文学文本具有自足、封闭、能指的特性。意思是说,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在各种艺术技巧和规则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中,文本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即文本的能指特性。

任何文学文本语言层,都是由语音文字和意义两个紧密联系的小层构成的。语音文字层则由语音、语词、句段等组合为特定的、读者可以直接感知的、不断生发内容的结构系统。在这种意义系统中,特殊的语言组合方式形成了相互作用,总是积极地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或意味,即意义内涵。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期待读者领悟、理解并加以充实的意义群落。文本的语言组织形式本身就在创造和显示着某种意义,读者也可从文本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去解读文本的意义。

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张旭东提倡“让文本自己说话”,其实不是“让”的问题,语言有自己的生命,语言本身就会自己说话。语言当然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图的,但任何人都不能够完全驯服和控制语言,要求它只能为自己的意志服务,只能忠实地做自己心理的传声筒。文本一旦生成,就脱离了作者当初的意向和当时的环境及社会历史条件,成为一种自主性的独立存在。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凭借时空背景、社会背景、心理因素、话题中心、肢体语言、对话者的关系等丰富的超语言因素,它总要竭力超出作者的意志,向着更宽更广的意义空间发展。

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脱离原词的整体意义而独立存在。在王国维的解读下,它们成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之境界”,即“苦索”“执着”“顿悟”。

三、语境影响意义解读

语境意义是指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产生的新意义,它变化无定,不易捉摸。文本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产生个性特征,同一文本置于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也会迥然相异。语境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与文本、作者和读者相伴相行;而一旦其缺位,文本意义也往往无从谈起,它在文本解读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语境为文本意义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意义场,规定、限制着意义生成的方式和途径。当文本所处的语境发生变动时,意义也不得不随之变化。无论作者还是接受者,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以特殊的话语方式与这个世界对话,文本也就是这一对话的产物。

由于文本的语境较为模糊而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产生歧义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提供正确的、明确的语境以利于文本意义的解读。

语境首先是指语言环境,即某一词句跟上下文的联系。把某一句放在文中读一读,结合上下文及具体的语气、语调来确定词句的语境义。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聪明”本是褒义词,可我们反复读一读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作者的沾沾自喜之情,相反地,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意,他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因此这里的“聪明”应有自作聪明的意义。这些理解便是利用语言环境取得的。

又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迷惑。”这句话中“弱国”与“低能儿”没有必然联系,作者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我们联系上下文可知,鲁迅先生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正是要表达对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做低能儿的极为愤慨的感情。因此“也无怪他们迷惑”,不是不怪而是很怪,先生的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语言的意义还跟人们的社会文化经验(如读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人们的心理结构)有关。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在解读文本时,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社会文化积淀。例如,老一辈特级教师袁瑢执教《少年闰土》,文中有“秕谷”一词,具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学生立马就能解释“秕谷是干瘪的谷子”,而一些在城市生活的学生还忙着查词典。社会文化的不足,带来的是对文本意义的曲解乃至误解。如:读《背影》批判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探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批判他们属近亲,不符合《婚姻法》;对项羽,一味肯定其妇人之仁,而完全不顾其嗜杀凶暴的本性。

可见,解读文学文本必须有正确的语言环境,这才能准确把握语言内涵,进而理解文本意义。语言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能以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内容,因此,准确地把握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真实含义,自然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四、接受者的创造性解读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不涉及接受者,文学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在阅读教学中,接受者实际上有两个:教师和学生。而文本意义的实现,以学生的最终接受为标志。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建构新意。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时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这是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

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不同,对文学形象的感受就不相同,也即文本解读的结果各自不同。学生可能认识文本的大多数词语,但他们不一定理解文本的意义,尤其是深层意义。这时候,教师的分析和引导就自然而然显示出它的作用。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直接相关,教师对文本的分析注入了自己的理解,也可视为对文本的二度创作。但必须注意,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粗暴地灌输自认为重要的知识,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中生长出新的经验、新的知识。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每一种无错误的理解都是对文本意义的创造和丰富,学生的理解越是有个性和独创性,就越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的积极性。

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虽然离不开其个人感受,但这种理解仍要受文本及其形象的限制。对作家来说,文本意义源于他主观意图的赋予,作家居于主导地位;对接受者而言,文本意义则是接受后经由解读产生的,接受者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综上所述,文本意义不能单凭以上四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来决定,唯有综合考虑四者在文本意义显现中各自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看到四者内在的联系及其变化,才能带来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杨文.过程哲学视野中的阅读教学[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3]金元浦.文学阅读与文学意义的生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

[4]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03).

四个基本 篇4

底线之一是要明确参保的“广覆盖”。这是指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来。经过努力, 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广覆盖, 甚至达到了全覆盖, 但是这是在保险的理念下实现的, 保险的原则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参保者要交费才能享受待遇, 而不是一味强调全民免费医疗, 那不是医疗保险, 是全民福利。若真是生活陷入困境的残障人士和低保人士, 可以通过财政补偿帮助他们参保, 或通过医疗救助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就医难题。

底线之二是要明确待遇水平的“保基本”。这是指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和报销待遇水平要适度, 底线应该是免除社会成员在就医看病所遇到的经济风险, 不至于因病陷入贫困。但也不是报销水平一味攀高、越高越好。基本医疗保险只对在基本医疗范围内诊疗、用药等的门诊和住院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 而不是对一切重大疾病的巨额费用一包到底。

底线之三是要明确医疗保险的“多层次”。医疗保险除了基本医疗保险外, 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补充性的商业保险。这些层次不容混淆。重大疾病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乃至医疗救助来解决, 基本医疗保险不能也不应该全部承担重大疾病的医疗开支, 商业保险公司用参保者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去建立重大疾病基金的做法混淆了医疗保险不同层次的固有功能。

谈击球动作的四个基本环节 篇5

所谓环节,“本是动物学名词,指环虫类等动物的每一体节,因亦用以指互相关联的许多事物之一。如中心环节,薄弱环节”《辞海》(1204页)。我们讨论和研究击球动作的基本环节,除了把握关联的概念外,还必须遵循“普遍规律”和“重点突出”的原则,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

关于击球动作的环节问题,多个版本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表述。比如《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教材·乒乓球》(1981)关于击球环节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判断来球,击球位置,击球时间,击球部位和拍面角度,击球力量的运用”。《体育系通用教材·乒乓球》对击球动作基本环节的描述是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判断来球,移动步法,挥拍击球,迅速还原。上述两种说法,立意不同,表述内容却比较接近。前者严格意义上说应该不是指环节,而是讲述怎么样去击球,后者是根据动作的结构对环节进行概括。我认为不管怎样,对环节的解析一定要建立在对动作过程的分析之上,既要符合动作在结构上的特点,又要符合运动中的逻辑关系,还要突出重点,因为,我们对动作的环节分析,实质上是对一个整体动作的分解,这种分解,不是将动作支离开来,而是便于练习者加深理解,更好的从整体上去把握。

最近看过一些球友的文章,对击球环节的分析和理解大多是正确的,但也有少数朋友概念不清,比如有的将击球的节奏也纳入到了击球的环节中来进行分析,把影响击球的因素和基本环节混淆起来了,这是应当加以区分的。我们讨论环节,要紧紧抓住整体动作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某些体节,这样就不至于混为一谈。

个人认为,我们对击球动作的基本环节分析,应该囊括所有的技术动作,也就是说,环节的分析应当适用于对任何技术动作的分析。在这样的基点上,我们可以将击球动作确定为四个基本环节,即准备、引拍、击球和还原。

准备环节包括基本站位、对来球的判断以及击球动作开始之前的身体调整(包括移动)。教学训练中,教练员应当围绕这个环节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练习者进行精当的讲解和指导,比如基本站位,开始学球的人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姿势,随着水平的提高,怎么样来根据打法和个人特点调整自己的站位,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又如判断来球,怎么样预测,有什么方法。再如,如何根据来球来移动步法,用什么步法,注意些什么等。可以看出,对准备环节的教学训练,包括了意识的培养与实际的运用,涵盖了判断、预动、起动、移动等内容,从技术的操作层面来说,重点是要进行基本站位与各种步法的教学。当然,步法的移动不可能在一次或初次的教学中完成,必须安排到练习的各个阶段去逐步的掌握,但不等于可以在不需要移动的练习过程中将这项内容的提示与教学过程省略。要让练习者明确,准备这个环节所覆盖的整个内容有哪些,便于他们在今后的练习中加以理解和运用。有的人会问,步法移动怎么不单独的作为一个环节来给予分析呢。原因在于步法移动虽然重要,但从与击球动作的关联上考虑,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从击球动作的整体上辨析,基本站位与步法的移动都是为击球动作服务的,是使用技术的准备性内容。现实中,有的人并不是击球动作上有什么问题,而是准备环节做得不太充分而引起击球动作的走形或影响击球动作的质量,把步法列入准备环节,有利于我们抓住和围绕击球动作这个中心环节去考量其它环节对击球技术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或有效的去解决不同环节上出现的问题,由此来提高整个击球动作的质量。引拍环节。任何动作都存在着引拍,只是方式与方法不同,加上引拍在整个击球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有必要把它从击球动作中分离出来加以认识和提高。值得指出的是,绝大多数练习者都有忽略引拍的缺陷。引拍是击球动作的开始,一个高质量的击球,是与一个高质量的引拍密切相关的。换句话,引拍是提高击球质量的前提,关于这一点,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乒乓球的击球动作的基本特征是上肢的摆动,摆动首先是从引拍发端,它应包括上臂与前臂的协调,上肢与身体的协调,摆动的方式与方法、摆动的方向、速度与幅度的大小,以及摆动与拍面的处理等。随着大球时代的到来与弧圈技术的普遍运用,引拍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加上技术更新和创新,也对引拍提出了更为复杂和更为细节的要求。比如,前冲弧圈与加转弧圈的引拍在方式和方向上就出现分化,再如横拍反面拉与直拍反面横拉的引拍就有明显的区别,反手快拨与弹击、搓球摆短与撇长、台内挑打等,致使引拍对击球质量的权重比例显著加大。改进击球环节往往是要求先从改善引拍环节入手,引拍已经成为改进技术动作的一个重要的视点。引拍环节还决定着能不能有效的动员身体的各个部分参与击球,身体的协调程度通过引拍也可见一斑。击球环节。无容置疑,击球是所有环节中的核心环节。它是所有环节中要求最为复杂和最为精确的一个环节,击球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威胁性,全都在这个环节上得到体现。除了与引拍环节的具体要求相同之外,拍形的调节、击球的时机与节奏、力量的使用与力度的掌握,引拍与击球的对应,以及与选择和决定使用何种技术相对应,都将成为重点,因此,它也是一个具有技能性、技巧性、可变性和整体性的环节,是一个球手技术水平的真实反映。关于击球环节许多文章都已经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讨论,这里就不再展开具体表述了。

高血压患者:掌控生活四个基本点 篇6

夏季出汗多,人体丢失大量水分后,血液黏稠度容易升高,较高的血液黏稠度容易形成血栓,对健康不利。平时,人体对缺水的反应还是比较迟钝的,当你感到口渴时,体内已明显“脱水”。因此,出汗后必须及时补充水,要改变“不口渴不饮水”的习惯,喝水有利于降低血黏度,还可促进新陈代谢。此外,还要养成清晨空腹和晚上喝水的习惯,喝水量的多少视气温而定,一般为1500毫升左右。高血压患者夏季不宜过多喝含糖的饮料,补水以凉开水或温茶水为宜,凉开水不仅无菌,而且还含有人体所需的重要矿物质;茶水内含有儿茶素、茶多酚、黄酮类和维生素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二、 酷暑,警惕“空调综合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在高温酷暑的日子里,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室温的调节,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5~7℃,一般控制在25~27℃为宜。室内温度过低,患者进出居室时,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也不宜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内,否则容易引发“空调综合征”,出现头痛、鼻痒、口干、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症状。在空调房间里,由于空气反复过滤和使用,室内的新鲜空气减少,负氧离子数减少,对人体不利;同时,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浓度却在减少,刺激了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因此,使用空调时必须定时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洁度;还要注意定期清洗空调器中的过滤膜,以防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孳生。

三、 注重食疗食养,选择有辅助降压作用的食物

在夏季,高血壓患者要继续保持清淡饮食。宜低盐,每天盐的摄入量在6克以下。如有大量出汗,要适当放宽盐的摄入量,每日可增至8克。平时宜多食粗粮和杂粮,如小米、玉米和麦片等。蔬菜类可选择冬瓜、黄瓜、苦瓜、番茄、芹菜、荠菜、马兰头、洋葱、大蒜、蘑菇等,果品类可选择西瓜、菠萝、葡萄、草莓、猕猴桃、香蕉、苹果、山楂等。以上食品富含维生素C、钾、钙等电解质,维生素C有维持血管正常功能的作用,钾和钙有维持血管平滑肌和心肌正常功能的作用,防止血压升高。水产类宜选择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如海带、紫菜、海蜇、鱼等;肉禽类可选择猪肉、鹌鹑等,少食红肉(畜类产品),改吃白肉〔鸡鸭等禽类产品〕。蛋类食品,每天保证吃一个鸡蛋(要限制蛋黄的摄入)。乳类食品,每日喝牛奶约200毫升。如果没有肾功能下降,可以多吃些豆制品。平时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肥肉、奶油、甜食、海鲜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血脂、血尿酸、血糖升高,导致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有些食物具有辅助降压的功效,有助于控制高血压。这里向高血压患者介绍几则简易食疗方:

⑴枸杞莲子汤,取等量的枸杞和莲子,代茶饮服。莲子不必去芯,因莲芯中含有莲芯碱,有降压作用。

⑵雪羹汤,取等量孛荠与去盐的海蜇,制成汤。

⑶香菇茶,每晚取3只干香菇,泡一杯开水,第2天清晨温热服用。

四、适当运动,合理用药,保持血压正常稳定

运动可以提高血管壁的弹性,改善小血管痉挛,等于给血管做了一次体操,使血管保持良好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即使是高血压患者,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但必须掌握运动的强度和时间。一般而言,应选择全身运动,以强度较小、时间较长的运动为宜,如快步走、徒手操、太极拳、上下楼梯、踏阻力自行车,或利用居民小区内设置的健身器械进行运动。运动强度以每分钟心率不超过170-年龄,并且无不适感为宜。每周锻炼3~5次,每次30~50分钟。

夏季是旅游的旺季,旅游也是一项健身项目。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伴有冠心病的,不要到高原地区旅游,更不要到有传染病流行的疫区去旅行。在外出旅游时,千万不要忘记携带正在服用的降压药。同时,还要携带两类急救药:一是快速降压药,如心痛定、可乐啶、卡托普利等;二是迅速缓解胸闷的药,如麝香保心丸等。

四个基本 篇7

小学数学复习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功能:

1.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规律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整合, 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沟通其纵横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查漏补缺。复习课的教学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则,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温故而知新。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 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 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4.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 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调查, 多数教师对复习课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习惯套用新授课、练习课的经验和模式组织教学。如有的教师先选择一些平时教学中学生经常出错的习题作为例题分析讲解, 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然后安排独立作业。还有的教师把让每一个学生会解答每一道复习题,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

笔者研究发现, 提高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效率需要厘清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理”和“练”孰轻孰重

“整理”与“练习”是复习课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就某一节复习课而言, 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理”和“练”的比重问题。实践中, 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

调查中, 我们发现多数教师认为“整理”是复习课最主要的环节, 是区别于新授课和练习课的显著特征。因此, 在不少教师的意识和实践中, 复习课首先是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切入和展开的。

问题一:在这个单元 (或章节) 中我们学过哪些知识?

问题二: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如列表、画图等) 来整理这些知识。

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和实践是存在偏差的。由于教学对象的年级不同和要复习的内容不同, “理”和“练”的比重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小学低年级的复习课相对于中高年级而言, 整理的自主性和比重相对较低, 计算、解决问题等内容的复习相对于概念复习, 整理的比重也要低一些。我认为, 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理”和“练”的比重是一个区间值, 如下图所示, 复习课的两头分别是练习课和整理课。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总复习》时, 整理的占比就比较小, 练习的比重更大一些, 所以“上得像练习课”也是复习课应有的一种状态。再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总复习》时, 整理就应该占较大的比重, 使以前各个阶段所学的数的知识“纵成线”“横成片”, 达到融会贯通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理”和“练”谁先谁后

不少教师把先理后练当成复习课教学的必然次序, 其实不然。教学内容不同, “理”和“练”的顺序也会有所差异。实践中, 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课型:

1.“先理后练”型

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先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 由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回忆、再现所要复习的主要内容, 通过讨论交流, 捕捉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利用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 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沟通, 形成网络。然后, 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整理内容, 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相互提问、质疑、补充、评价, 完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知识通过梳理得以系统化、结构化后,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一般而言, 整理占比大的复习课适合选择“先理后练”。

2.“边理边练”型

这是指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 以求夯实基础。知识内容多而散的复习课适合选择“边理边练”。

3.“以练带理”型

这是指通过练习带动复习整理, 在“练习→整理”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逐步总结、提炼思考方法、解题规律等。计算或解决问题等内容的复习适合选择“以练带理”。

三、整理该如何展开

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时, 教师最喜欢说的一句教学组织语是“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 (如列表、画图等) 来整理这些知识”。从表面上看, 这样展开整理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自主性, 但深入思考后,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一方面, 多数复习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指向于构建知识网络;另一方面, 由于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复习要求、方法, 多数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不知所措、浅尝辄止。

那么, 整理该如何展开呢?笔者以为, 组织学生进行整理, 既要避免“撒胡椒粉式”的机械罗列, 也要避免“假、大、空”的复习要求, 教师在指导整理时应有所作为, 要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复习。实践中, 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方式一:复习任务前置。即教师应在教学前布置学生先进行整理。可以布置学生填写下表:

教学时, 可以先安排组内交流课前整理结果, 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反馈。

方式二:课始安排整理任务。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单元复习》时, 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长方形纸片, 上面印有一个没有标示出圆心的圆, 要求学生用本单元所学知识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圆”, 思考“要量什么, 算什么”。在学生独立量和算的基础上, 展开交流, 从而引出要整理的主要内容。

方式三:在练习中引出要复习、整理的内容。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复习》时, 我设置了两组练习引出要复习、整理的内容。

练习一:快速口算。22÷8, 34÷4, 28÷5, 52÷7。

做完后交流检验方法, 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的两个基本知识点:余数<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练习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对比题组:

有37颗纽扣, 每件衣服要钉5颗, 可以钉几件?

有37千克油, 每个桶能装5千克, 需要几个桶?

在交流中, 重点讨论第二小题的余数处理问题, 从而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四、练习怎样设计

练习设计是复习课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相对于新授课, 在设计复习课的练习时, 教师应更加关注练习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练习设计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选择习题时应关注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 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总复习》时, 可以设计以下专项练习:

下面问题哪些与求体积或表面积有关?

(1) 水池里有多少吨水的问题。

(2) 制作一个盒子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

(3) 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 水面上升多少的问题。

(4) 游泳池贴瓷砖需要多少块瓷砖的问题。

(5) 油漆大厅里的长方体柱子要多少油漆的问题。

(6) 学校要砌一面墙需要多少块砖的问题。

对求表面积的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这一练习设计切中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习题的思维空间, 要有适度的挑战性, 能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锤炼和发展。如在教学《四边形·单元总复习》时, 一位教师对教材中的一个简单习题进行了改造, 使一个适合新授课的简单习题变成了一个适合复习课的开放题。

原题如图A, 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测量和比较就能解决问题。

改编题如图B, 问题是:“我家里有一个周长为18分米的长方形镜框, 你认为能装下这幅画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如果学生仅仅简单计算和比较镜框和画的周长, 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学时, 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镜框的周长逆推出它的长和宽。显然, 这是富有挑战性的。

练习设计的发展性强调的是温故而知新, 要让学生通过练习获得新的认识, 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复习》时,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用1、3、5、7这四个数字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积最大是几?最小呢?

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需要有序写出所有乘法算式, 并在猜想哪个算式的积最大、哪个最小的基础上,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 获得新的认识。

四个基本 篇8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一个环节:备好课

我们知道打仗要打有准备的仗, 否则难以取胜, 备课也是一样。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备教材教法、备学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实际上有许多教师不会备课, 所以其课堂教学实效不高, 甚至完不成基本任务。要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首先要备好课, 要备好课, 首先要知道备课的基本常识、明白备课的作用和意义。

备课的一般要求是:熟悉大纲和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 明确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特点, 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编写教学计划。

此外教师还应作好课后备课, 课后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后对课的反馈和总结, 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

备课分大小, 主要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数学课应该怎样备才能有实效性呢?

数学课的备课要有实效性, 应该首先驾驭全部教材, 对各个部分知识的横向、纵向网络一清二楚, 明了教学要求, 以接近竞赛的高度作为参考。

在驾驭全部教材的基础上, 以单元 (章) 进行备课为主, 课时备课为辅, 因为数学知识有体系、有连贯性, 而课时备课显得简单肤浅, 难以体现知识、能力的发生发展与联系。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应该以单元 (章) 进行备课为主, 课时备课为辅。这样有利于把每一节课置于一个小系统中, 从而达到完整、有序、适度的要求。

备课还要备学生, 不同的生源有不同的需求, 理论要联系实际, 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 做到以人为本, 要考虑到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并设想处理预案。

此外, 教学工作是一件由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的工作。备好课只是第一步, 如果第一步就出现了偏差, 肯定会影响后面的教学。所以备好课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一个环节。

实例一:排列组合的备课:排列组合问题是计数方法问题, 计数问题在其他章节均有出现, 如集合中的元素与子集的个数、容斥原理, 函数与映射的个数, 平面几何中线段、三角形、四边形的个数, 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对数, 概率等等, 其备课不仅仅是就排列组合而备排列组合, 还必须考虑其他知识点, 那么备课时就要综合全面考虑各个单元的联系;同时计数问题又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难点, 许多优秀的学生都害怕, 故又要考虑针对学生的生源质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实例二:解析几何圆锥曲线的备课就可以把三种曲线糅合到一块备课。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二个环节:教学方法

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主要环节。可以这么说, 备课只是一个战役的构思、设想, 课堂教学才是实战, 设想与实战可以相差甚远。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体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由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包括教法和学法两方面, 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必须依据学法, 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在教法与学法中, 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就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适当方法的选择, 又要根据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实际情况, 也就是说, 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如果在单位时间内达不到教学目的, 教学也就没有实效性可言。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弄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比如说讲授法, 其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 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 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又如讨论法, 其优点在于, 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 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缺点是不适于低年级学生。所以弄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前提, 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 可以这样选择教学方法:

(一)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实例三:抽象的概念教学可以选择讲授法, 太抽象的东西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是难点, 自学、讨论大多数学生无法办到, 这样的话, 教师用讲授法由教师从具体实例概括到抽象问题, 自然效果较好。比如函数的概念等。

(二)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 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实例四:内容浅显易懂的问题可以安排自学, 然后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如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但内容艰涩抽象的问题就不适应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

(三) 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实例五: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 善于形象思维, 所以对于抽象的概念就不易直接给出结果然后证明, 如果先给一组实例然后归纳总结得到抽象的结论, 学生就容易掌握。比如函数图象中的对称定理等。

(四)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 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 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 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 扬长避短, 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五)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实例六:比如三角函数的应用, 其中的测量问题就可以选择实习法, 安排学生分组实地测量学校建筑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要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 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都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另外, 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这样的话, 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就不会低了。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三个环节:辅导与作业

教学辅导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辅导若遵循教学规律, 讲究方法、技巧和艺术, 把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巧妙地组合起来, 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作业若具有针对性, 且适时适量也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辅导大致可分为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对于个别辅导,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制定出相应独立的目标。对于集体辅导, 应针对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等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性、共性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 找出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运用集体辅导的方式可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 同时拓宽知识面。

辅导的方法是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 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作业中的典型错误, 分析产生学习差异的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辅导时可采取点拨、讲解、提供思路等不同的方式,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进行辅导时, 要做到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好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要因材施教, 对课堂上“吃不饱”与“吃不了”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习惯、爱好采取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方法。辅导时要有耐心, 要细心。其次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以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作业分为预习自学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防遗忘作业等。作业有反馈功能, 但是必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般来说, 预习自学作业、课堂作业要简单、有针对性, 课后作业要适量、适时、有针对性, 防遗忘作业是根据人的遗忘规律曲线制定的一定时间以后的针对性作业。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作业设计要以人为本, 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教师布置作业, 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 要分开层次。尽量挑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 力求少而精, 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这样, 既能保证学习效果, 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

辅导与作业到位,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四个环节:考试与评价

考试与作业一样, 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工具, 有诊断性功能。通过考试, 可以检查知识掌握情况, 从而来改进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考试, 可以了解学生们的能力与缺陷, 从而对症下药。通过考试, 可以促使我们反思, 从中有所收获。

不过, 考试的次数要适量, 难度要适合, 否则会适得其反。

好的评价方法,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

四个基本 篇9

[关键词]课前准备 科学设计 翻转课堂 教学情境 家校联系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45

翻转课堂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将过往的课堂学习与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了翻转与变革,转变为回家自学、课堂讨论然后完成课后作业的教学过程。在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时,教师只有充分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翻转课堂的效用才会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那如何真正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应该遵循好以下四个基本点。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对于教学过程做好充分准备,这是实施翻转课堂非常重要的教学基础。教学准备的内容可以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给学生回家后的自学过程确定明确的内容,还要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学生只有有效展开自主学习才能够在课堂交流探讨时有更多收获。其次,教师要做好必要的辅助工作,比如,如果让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则要充分做好页面设计,要将课程教学的核心知识点都涵盖其中。教授 Amazing things时,让学生事先在家利用网络搜索fun facts about some unusual things and make a list of amazing things,然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5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make up a dialogue with other team members,每组的小组长在纸上记录好小组成员的交流结果,接着采取滚动的形式,第一组去检查第二组同学归纳的amazing things的数量,第二组去检查第三组,以此类推,数量最多的那组为优胜组。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探讨的内容、展开方式等都要有合理的把握,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设计课后作业。只有这一系列的教学准备工作都做得十分充分,翻转课堂才能够真正高效地得以实践。

教学准备中通常需要教师给学生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制作视频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关于相关阶段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然后编排恰当的动手任务,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去完成。在设计编排时,不要小看学生也不要高估学生,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充分考虑到视频涉及的画面、音质、时间等因素。总之,教师要做好一个调酒师的角色,利用视频这个彩色酒瓶,把各种教学资源整合融合,调制出好看好喝的视频美味,从而实现在英语教学网络平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科学设计教学问题

翻转课堂有着很多实际的教学优越性,在突破教学重难点内容时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效果。对于很多知识难点,教师的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考和对于知识的领会。学生只有对于知识获取投入了自己的学习与探究,才会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慢慢获知知识要点。所以,教师可以将一些重难点内容以合适的方式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中,让学生首先对于这些内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探究,再辅以相应的教学指导,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促进教学难点有效被突破。

教授Online travel这课的词汇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视频这一媒介把这一课所有涉及的重点词汇和问题展示给学生。视频展示要动静结合,单词语句画面的颜色要醒目和谐,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翻转课堂的优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文中“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article?”“How to travel online so far as you know?”这些问题教师提出来,适当点拨并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精彩的视频片段寻求答案,提高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与理解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于这些问题有充分的思考。这不仅会让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部分更好地被化解,也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

三、有效设计教学情境

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好的教学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翻转课堂的丰富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并且提升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设计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展开对知识的探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课本剧的排演,或者是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这种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会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激发,学生也能够在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中实现知识的获取,这样才能够为翻转课堂教学的深入提供基础。

比如,我们在进行my family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以英语短剧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先行在网上展示各自的表演视频,然后分组课下自主演练,等到课堂上再分组展开表演对抗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英语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融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教学环节或者教学形式,要让学生有更多进行知识实践的空间和平台。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带来积极推动。

四、加强家校联系合作

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课堂移至学生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能否收获预期效果的根基。可是不少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时会打折扣,这就需要家校实现充分合作。家长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孩子相应的监督,学校和家庭间如果能够实现充分合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会大大提升。

比如homework,给学生准备好英语家校联系本。我设计的作业包括五个栏目:“作业内容、时间、完成情况、备注、家长签字”,“完成情况”要求家长必须如实地填写,以便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备注”栏目是家长和老师用来交流学生情况的。在首页上是“致家长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二是向家长们提出要求,让他们负起责任,督促孩子在家里保证时间、保证质量地完成英语家庭作业;三是留下我的手机号码,以便家长及时联系;同时也留出空间让家长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以利于教师与之沟通。

为了降低家长监督的难度,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或者素材,教师可以设计适合学生在家学习的习题,激发学生在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检测的反馈,进行二次备课,做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对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梳理与精心指导,并提请家长注意,做好孩子再次学习的思想工作,力求学习更加具有实效。

结语: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和很多课程的教学实现有效融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要对于教学内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进行合理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有更多积极收获,并且能够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展开来充分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语言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吴军.浅谈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5(3).

[2]李承华.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浅谈[J].新课程学习(中),2014(6).

上一篇: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下一篇:数学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