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

2024-07-01

中高职一体化(精选12篇)

中高职一体化 篇1

从1985 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开始, 至200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 再到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高职衔接工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我国中高职衔接分化出了多种培养模式。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 研究比较这些培养模式, 对我国中高职衔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 “3+3”培养模式

“3+3”培养模式, 是指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或中职教育后再进行三年的高职教育。这种模式按生源不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每年一度的高考, 招收未达到本科院校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 实现高中与高职的衔接, 这也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主要路径。另一类是招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 完成三年中职教育的学生再考入高职院校学习三年, 获得高职院校的文凭。这种中职与高职的衔接, 是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而开辟的一条上升通道, 也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针对这两类不同生源的学生, 在课程的设置、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管理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弊端。首先, 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是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而设计的, 不适合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目前而言, 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的人数少于普通高中生, 大部分专业还做不到高中生与中职生分类教学, 只能把中职生插入高中生的班里一起上课。这就使高职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 有一部分是中职生学过的, 造成了内容重复和时间浪费, 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就普高生而言, 由于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完全是应对高考, 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更没有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等训练。他们中还有一部分是在无法进入本科院校的情况下, 不得以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因此, 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低落, 不能马上适应职业教育。他们要经过一系列的职业认知教育活动后, 才能逐步适应注重职业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 “3+2”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 (教职成〔2002〕2号) 明确指出: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 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 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发展五年制高职应坚持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办学主体。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另外, 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及有关高等学校也可以根据社会对五年制高职人才的需求, 在自身条件满足不了办学需求的情况下, 可利用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五年制高职前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这就形成了两种形式的“3+2”分段培养模式:一种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模式, 即在三年中职学校学习后, 经过高职学院的甄选考核, 合格者升入高职院校学习两年, 获得高职院校文凭。甄选考核不合格者, 不能升入高职学习, 只能获得中职学校毕业证。另一种是由高职院校独立实施的“3+2”分段培养模式:完成三年中职阶段教育再继续完成两年高职教育。

这种“3+2”培养模式, 是针对职业院校的, 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克服“3+3”分段培养模式造成的课程重复现象。因此, “3+2”培养模式比“3+3”培养模式在学习时间上缩减了一年, 有利于人才的快速培养。但这种“3+2”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不论是在两所学校分别教育, 还是在同一所学校进行分段教育, 都是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明确分开, 造成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完全割裂。这不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化设计, 不利于教学环节科学地、系统地安排。若是中职、高职的教育分别在两所学校进行, 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上的差别, 会给升入高职的学生带来思想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即使学生是在高职院校培养, 由于明确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 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分别按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的教学标准实施教育教学, 导致中职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结果给高职阶段的教育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 不利于招收优选学生

由于职业教育长期被“低层次”化的影响, 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学校, 其生源绝大部分是高考中本科院校落选或是考不上高中而不得不选择职业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困难, 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降低了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认同度和工资待遇等。因此,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学生在满足招生条件的情况下都优选选择普通教育的院校, 而职业院校在招收优质生源中处于严重的劣势。

二、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比较优势

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优化过程中, 各层次应有明确的定位, 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岗位。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指由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 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五年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独立完成中职和高职的一体化培养。这种模式与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相比较, 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 实现统一教育理念下的一体化人才培养

就全国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情况看,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性人才, 在工作岗位负责生产加工的操作;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国民经济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 负责制定生产加工工艺, 维护生产设备, 管理指导工人生产等工作。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涵盖了中职和高职的教育内容, 但可以不用考虑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 而直接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的依据, 整体设置五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 使所有课程的教学都为支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一般可按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和专业拓展三大课程平台来整体建构五年的课程体系, 而不是按中职段课程和高职段课程两部分设置 (请参见: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安排表) 。虽然从课程设置的形式上与一般高职教育没多大区别, 但从课程设置的内涵上完全融合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内容。公共基础课中设有语文、英语、数学、思政、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既含有中职要求的内容, 又有高职要求的内容。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 把原来中职和高职都开设的同一门课程融合为满足初中生源知识结构的高职课程。实训课程的训练内容也避免了原来中职和高职的重复, 形成了阶梯式提升的能力训练体系。

(二) 避免了生源不同造成的教学两难的弊端

在“3+3”分段试点高职教育, 由于同时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 给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带来困难。如:高中生已经学完了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 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好, 对专业理论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于专业技能操作类的训练课程, 由于不涉及高中教育, 学生没有接触过, 在高职教育的训练中就要从最基础的操作技能训练做起, 要多花费一定的训练时间。与高中生相比,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弱, 对专业理论学习困难较大, 但他们在中职接受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 并与高职中的基础技能训练相重复。这些生源由于知识技能结构不同所造成的教学内容要求上的差异, 使学校设置专业课程和安排教学环节时处于两难的境地。实施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 班级里不再有高中毕业生, 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同一起点的初中毕业生, 他们的文化基础一致,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齐步走”。这种没有知识结构差异的同一化生源, 使培养方案整体统一化设计成为可能, 使学校按照统一设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实施人才培养得以实现。

(三) 有计划地实施阶梯式的能力提升训练

在国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的要求下,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证书分为五个等级的规定, 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应与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相匹配。如:中职教育应对应考取中级 (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职业技能证书, 高职教育应对应考取高级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反映出职业人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可以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资格提升上实施阶梯式提升的能力训练, 分别获取与之对应的中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即在第2—3学年内按照中级职业资格标准重点训练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 考取中级职业技能证书;在第4—5学年内按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训练, 考取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这种阶梯式提升的能力训练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的技能提升规律, 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等级相匹配, 达到了国家提出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要求。

(四) 有利于提高招收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有利于生源的优化,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五年制比原来的“3+3”分段式培养减少了一年的时间, 这并没有“偷工减料”, 而是把“3+3”分段式培养过程中课程内容和实训环节的重复学习所浪费的时间剔除掉, 使人才培养更有效率。这给同样的初中生获得高职文凭减少了一年的时间, 也就意味着学生少交一年的学费和提前一年就业,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上都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二是初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高等院校就读, 让学生提早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职业的向往。同时, 由于初中生的可塑性较大, 在高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中, 受到较好文化氛围的影响, 更容易培养成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会进一步激发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的途径, 改变过去那种升不了高中而不得已进入职业学院的局面, 使生源质量大有提高。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 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风尚的逐步形成, 职业教育会逐渐走出“低层次”的阴影, 再加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的逐步出台和完善, 会使更多的优质生源选择职业教育。

(五)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 职业教育一般都是在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整性, 造成学生在初中毕业后, 如果考不上高中就只能上中职学校, 而不能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造成职业学校“低层次”的概念, 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优秀或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走进职业院校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 崇尚“一技之长”的背景下,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内部层级衔接的系统化, 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中高职贯通和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但涉及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还不多, 涉及七年本科一体化培养的研究就更少见。因此,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今后实施七年制职业本科教育甚至九年制职业研究生教育在一体化培养上提供了经验,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现行教育运行制度有待优化

为了使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需要在运行制度上的再优化。

(一) 实施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宽进严出的入学与毕业方式, 是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不适合采用学科式的知识体系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更适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操作式的考核, 而这种考核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因为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策划、分析和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 才能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任务。只有这样, 才能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需要考核的内容。如果采用知识性的考试, 不能反映出学生职业潜在倾向和能力;如果按技能操作方式考核, 一般初中学生没有学过专业技能, 更无法考核。因此, 采取宽进严出的招生策略最适合他们。宽进, 可以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 让他们自觉自愿地选择职业教育和自己喜欢的专业,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严出, 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达到毕业要求, 使高职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只有社会认可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质量学生, 才会真正改变原来那种对职业教育“低层次”的观念, 逐渐改善高职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 使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 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 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 能够吸引大量的优质生源, 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二) 构建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多年来, 终身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不断被政府层面提出, 但未见有实质性的实施。因此, 职业教育亟待与终身教育相融合, 真正构建起终身教育制度下的职业教育体系, 让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灵活有机地结合, 按照公民的意愿或需求随时选择学习或工作, 达到通过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通过工作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 可以通过建立“学分银行”的方式, 完善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功能的连接。“学分银行”是面向全体公民, 以终身教育的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 是一种模拟银行功能特点, 使公民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学习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制改变为弹性学制。其目标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根据“学分银行”规定, 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 参加技能培训、考证也计学分, 然后按获得的学分累积到个人的账户。当学分累计达到某一层次教育的要求时, 即可从“学分银行”中提取这些学分到教育机构或学校“购买” (申请办理) 学历证书。职业教育应与“学分银行”建立密切的互认关系。允许把“学分银行”有关课程的学分, 经职业院校确认后, 累加到学校教育的课程学分中。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途中可以停止学习, 将已经获得的课程学分存入“学分银行”。职业院校要实行弹性学制, 认可学生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式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并存入“学分银行”。

摘要:对比分析我国现行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模式,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更具有优势,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方面是分段式的“3+3”和“3+2”模式不能比拟的。我国在实施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时还应该完善有关制度, 实施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这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五年制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将为构建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五年制,一体化培养,宽进严出,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敏俊.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6) .

[2]韩天学.基于系统理论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6) .

[3]赵形, 钱冰冰.中高职衔接贯通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32) .

[4]黄志良, 袁乐.论五年制高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J].职教论坛, 2013 (4) .

[5]徐国庆, 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5) .

[6]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7) .

[7]唐智彬, 石伟平.当前我国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0 (29) .

中高职一体化 篇2

一、为何要实施中高职—体化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升入对应的高级中学继续学习然后进入高职或大学,另一个则是进入中职,接受相应职业能力培养,步入社会。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正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到,我国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要达到3900万,人才需求的旺盛,必然失去职业教育的发展。

2.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有利于中职和高职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教育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中高职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公民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何建立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托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研发、创新形成的,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首先是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院现有的条件,制定可行的、高效的、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方案要保证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序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首要问题需要保证中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3.教学计划要满足课程体系的合理衔接。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核心。而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中、高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验条件,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设置,又要努力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实现课程衔接的逻辑性、连续性、可学性。使学生成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三、保障机制如何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1.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培养出合格人才保障之一,因此对于中、高职业院校而言,应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能充分运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的双师型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2.在学生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从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因为无法升入对应的高级中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有不是很足,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给了这部分学生再学习的机会,使中职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空间,这对于充分调动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向更高目标奋斗的信心,也用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3.建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中高职一体化是中、高职两所学校教学的对接,为此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也就是从招生开始,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内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等环节上要环环相扣,密切协调。这就要求合作学校,协调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监控体系与监督机制,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促进一体化教育有效运转。

4.把好出口,保障就业。就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就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从人才市场看,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需求旺盛,缺口很大,然而并不是每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有稳定可靠的就业保障。因此在进行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合作时,应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进行合作,保障招生和就业的畅通,也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保障学生的就业。

四、结语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探索出一条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如构建怎样的理论指导体系,中高职教育资源如何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最大的发挥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潜力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随着社会进步,人才需求,及职业教育发展对国家的贡献率,存在的问题都会逐一得到解决,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得到完善,真正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杰.《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研究》[J].科学中国人,.(8)

[2]张平.《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9).

[3]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

中高职一体化 篇3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 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从2012年起浙江省启动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该试点主要以设区市为单位开展,一般由市属高职院校与当地若干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并允许部分行业性省属高职院校联合省内若干所同类中职学校参加试点。同时,方案还规定部分办学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民办中职学校也可以参与,旨在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深入实施,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一、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主要特点

“五年一贯制”作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可追溯到1999年。那时在全国范围内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实践中江苏省较为典型。其他省份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开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凭学历教育。

而浙江省“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起点,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负责、共同实施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教育形式,采用“三二分段”方式。

在招生对象、学制、专业设置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首先,五年一贯制高职生比普高上来的学生早三年接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训练的培养,为今后的综合技能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五年一贯制学生在校时间长,有充裕的教学课时,为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五年一贯制在专业设置上定位在一些特殊行业的相关专业上,行业性较强;最后,中高职学校之间资源的优势也给五年一贯制办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试点,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五年一贯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根据教学质量保障的需要建立的有组织、有制度、有标准、有秩序规范的有机体。“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新类型,必然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在主要的实践操作中将面临诸多矛盾。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质量是社会对“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认可程度的重要因素,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五年一贯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层次方面来说,要凸显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知识上,理论要达到专科水平,并具有高级技艺;能力结构上,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所谓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内外体制因素为背景,以教学和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评价为手段,把五年一贯制教学和管理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一个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包括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是有效途径,外部保障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源泉。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与之相适应。任何稳定有序的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上,否则都是盲目、混乱,这种培养方式最终也不会取得成功,更不会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构建五年一贯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对五年一贯制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环节和工作状态的质量进行判别。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素看,主要包括质量目标定位与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和选用、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和设施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主题,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发展中的五年一贯制高职的生命力。

构建五年一贯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管道。它的完善有利于及时获取对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并及时给予整改。五年一贯制的教学效果如何,中高职学校是否达到了分段教学培养目标,都需要大量的信息反馈。而从目前的试点看,对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高职学校间的交流较少,缺乏强有力的反馈制度。信息的采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实现的途径较多,但大部门来自于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信息回馈,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与合作的中职学校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保证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至关重要。信息的收集为教学和管理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也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必要条件。其重要作用在于决策者准确把握系统运行状况,总结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回馈到相应部门提出改进措施,而这一切需要完善的一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五年一贯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五年一贯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牢固树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积极探索出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完善管理体系。

要建立健全五年一贯制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五年一贯制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的完整体系。要把教学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监控、评价考核等机制落到实处。作为新职业教育试点的五年一贯制,要建立健全省市联动协调机制,在省教育厅的统筹协调下,以设区市为单位开展,负责工作方案的制订,设区市教育局负责市域范围内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衔接、试点中职学校与试点专业的确定、招生计划的落实以及试点工作的督促检查等。各试点学校要高度重视,成立学校工作小组,建立相关工作制度。除此之外,还得建立健全高职和中职互动合作机制以及校企、校政长效合作机制。根据试点学校的发展实际,要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优化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环境,加强领导意识,落实高职和中职学校的阶段性管理责任,推进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管理机制;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牵头的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以便针对五年一贯制学生制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是其发展的依靠力量,要加强合作的中高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联合培养、双向流动和共享机制等途径,提升中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endprint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主导作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勾画了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的蓝图,是开展试点的基础,应着眼于中高职培养“一体化”。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在学院教务处指导下,各专业系牵头组织,会同相关中职学校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要求,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五年制学生培养的特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当方案确定后,专业和课程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它的科学性及优劣程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涉及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而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应该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和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路径。在课程内容上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逐步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强化教学过程监控力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是做得较为不足的地方之一,教学过程监控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做好此项工作,需要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规范中高职阶段的教学环节,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教学督导小组,学院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高职教学督导部门必须定期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并检查,主要检查五年制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学组织情况以及教学质量等;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接受联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和监督。每学期对专业主干课程中的1~2门课程进行抽考,抽考课程由学院教务处负责组织考试试卷命题、印刷、运送、保管、传递、监考、阅卷等工作及各环节的保密工作;其余课程的考核工作同样必须进行,由各中职学校自行组织;要求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命题,注重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逐步使教学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EB/OL].2013-04-03、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3-04-03/news20130403110051.html

[2]涂传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3,4.

[3]夏玲,徐晓芳.构建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若干思路[J].职教论坛.2007,3.

[4]张永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五年一贯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绍市财行[2013]31号)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段晓宁。(作者单位:浙江农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

中高职一体化 篇4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

0 引言

中职与高职虽然同属于职业教育, 但两者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 在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 而高职则要求学生要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水平, 同时在工作中要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这和他们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构成了所需的高级技能。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1]因此, 中职可以说是高职的一个学习准备阶段, 高职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 缺少了中职作为基础铺垫, 高职也将是不完整的。而中职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 将失去发展前进的动力, 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2]所以, 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 能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 提高办学质量, 从而提升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水平。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课程衔接工作中,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开发与组织、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沟通, 没有兼顾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明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涵义, 发现并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统一、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也是繁荣职业教育发展, 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 职业教育以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逐渐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 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特别是教学改革, 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上。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 为就业创造条件。[3]

现阶段, 在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伟大构想中,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 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条件。当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 职业教育作为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时俱进, 因此要实现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把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 从而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统一。课程改革强调中职课程应偏重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掌握, 高职课程关注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其对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和高职课程的高层次性要求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及递进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为中高职课程的良好衔接打下基础。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 1 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

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 表现在课程设置滞后或者超前、基础课程过渡性差、课程科目或内容重复三个方面。[4]

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 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度, 不能超乎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不能落后于课程的发展水平。但是, 在落实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际工作中, 由于对课程的感知度不强, 在课程设置时缺乏对其他专业或同级院校课程的调查与研究, 有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明显滞后,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都赶不上同等级高职院校, 而且有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套, 课程内容的知识含量也明显落后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 不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 与此相对, 有些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会有超前的现象, 课程的广度和难度都已超出中职学生的能力范围, 甚至达到或超过了高职课程的知识水平, 这无疑会对课程衔接造成一定的困难。

由于中职与高职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所以在课程要求上会有所不同。中职课程要求略低于高职, 中高职不同的课程要求有利于中职向高职课程的递进, 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有些中高职院校基础性课程的要求差距过大的情况也会出现。中高职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 比如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课程, 中职学生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 可以达到中职学校的较低的课程要求, 但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 对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 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 在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普遍较为吃力。基础课程的过渡性差使其衔接缺乏基本的条件, 从而影响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在制定选择课程时, 往往从自身的体系考虑,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 而且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率比较大。中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 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机械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电工电子应用技术、电工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与气动、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 ( 铣) 床操作与编程、电气控制与PLC及其应用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 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公差选用与零件测量、零件材料选择与成型方法、机械零部件传动与分析、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零件手工制作、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机电传动控制、机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CAD/CAM应用、数控加工实训、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自动线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电工实训等。可以看出, 中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大体相同, 重复率在60% 以上。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重修已经学过的课程, 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课程门类繁多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负担, 课程内容的超载挑战着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造成课程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 课程科目和内容的重复使中高职层次性差异难以体现, 不利于中高职课程顺利衔接。

2. 2 高职技能课程与中职脱节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目标应该呈现出“能力递进”的状态。能力递进指的是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都应获得职业岗位范围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但在高职阶段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 [5]高职学生技能体现高等性, 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真正意义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课程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含量。高职学生也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 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早, 其教育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因此课程设置也是以就业为导向, 比较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相比之下, 部分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高层次性特征不明显, 有时甚至落后于中职, 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培养“倒挂”现象。

2. 3 中高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

中高职课程体系脱节还表现在中高职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 主要指中高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不匹配, 甚至于缺失。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 主张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 注重培养学生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能力, 强调对实践课程的关注, 要求实践性课程要占课程内容的一定比重,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而传统高职课程是基于“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认识基础而建立的, 是围绕理论来教实践, 以理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模式。但实际上, 由于教学条件、基地建设和实践设备落后等原因, 很多中高职院校的硬件发展难以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所以往往轻视实践课程, 其作为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内容长期得不到重视, 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不匹配。

3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3. 1深入调研, 明确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 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 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 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 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 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 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 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既要重差异性又要体现层次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 均为技术教育, 培养目标有一致性也有差别性, 认真分析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行业初级、中级操作工, 而高职培养目标应为行业的高级操作工, 并希望有一部分人将来能成为技师。经过深入调研企业和中高职院校, 校企专家共同研讨论证, 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两阶段培养目标。中职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 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 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 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 2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如果没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 那么职业教育考核与评价将始终处于混乱状态。要增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协调性, 加快建立中高职协调的课程衔接体系, 就必须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实行统一的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中高职课程衔接可以根据职业的分类标准和不同职业的考核要求, 确定人才的层次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层级标准, 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尝试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的做法, 以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职业资格与文凭的良好对接, 也使得中高职课程的和谐衔接得到实现。[6]

3. 3 推行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和选课制

推行学分制, 建立弹性学制及选课制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而且能够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

3. 3. 1 推行学分制, 允许中高职之间学分转换

学分制主要指中高职相通的学分转换机制。职业教育中的学分转换具体是指学生已学过的科目或取得的学分可以在校际间转换并得到职教机构的承认。英国实施的是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 允许学生选择更多地融合了普教和职教的教学单元制的综合课程。借鉴此做法推行学分制, 要使学生不仅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而且不同专业也可根据实际, 认可获奖证书计入学分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实行学分制要统一中高职相近或相似专业的学分标准、不同课程或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 以使学生获得的学分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可以相互认可, 并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7]

3. 3. 2 实行弹性学制, 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

在学制上, 可以考虑制定弹性学制, 即针对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学习, 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和内容, 给出相对宽松的学习年限, 但是允许学习能力较强, 提前达到专业要求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这不仅避免了学生培养的“一刀切”, 也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弹性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学生完成学分的时间限制, 也扩大了学生招生和入学的年龄范围, 有利于高职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 改善学习效果。

3. 3. 3 建立弹性选课制, 允许学生自由选择

中高职院校可以开设选修课, 建立相应阶段和专业的选课中心, 制定出详细的课程表。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 组合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以更好地实现中职到高职的学习内容过渡和接轨。[6]另外, 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 其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同。在文化知识方面, 普高毕业生掌握得较好, 而中职学生相对较差; 在专业技术方面, 中职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 所以技能水平相对普高毕业生较高。因此, 由于两类生源对知识与技术掌握的侧重点的不同, 其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要求不同。实施弹性选课制使他们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而不必重复学习。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加大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 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 有利于中职学生发挥自身优势, 获得学分或者通过高职入学考试或评估。[8]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州技师学院在机电类专业开展合作, 实施“学制衔接、课程融通、学分认定、专业开放”为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学分制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认定课程为载体, 以学分绩点制为纽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下。

两校分别按照前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前3 年以中职课程为主, 完成学业, 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 自主辅修高职基础课程, 其学分绩点计入进入高职入学成绩的依据, 不作为中专层次的要求。将中职课程学分绩点、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 按比例合成学分绩点作为升入高职的依据。将原来大部分相同内容的课程下移到中职教育中, 高职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认定, 并将此类课程成绩转换成学分绩点, 计入学生进入高职的考核成绩。为帮助中职学生顺利进入相当于高职二年级的学习阶段, 在中职校机电类专业学习的同时, 由高职校专业教师深入中职校, 开设部分高职基础课程为辅修课程, 累积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 在中职校中排定固定时间段由高职教师开设辅修课, 并不打乱和改变中职原有的课程安排和课程结构, 不影响中职正常的教学活动, 只是对自愿报名的学生开设部分高职辅修课, 从而形成中职课程 ( 中职) →高职基础辅修课程 ( 中职) →高职专业课程 ( 高职) 的课程融通。

由高职对中职课程制订学分绩点转化表, 将参加中高衔接项目的学生课程成绩, 即中职阶段认定课程的成绩, 转化为对应的学分绩点。由高职在中职校协助下, 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开设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辅修课, 累计高职辅修课程学分绩点。两者按各自一定比例形成学分绩点总分排序, 作为高职校录取依据。

这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具有开放性, 使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不仅局限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而是扩展到机电装备制造专业群, 扩大学生受益面。第二, 具有独立性, 保持不同办学层次的两个办学实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独立性, 为中职校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第三, 通过学分绩点, 保证了中职和高职对双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认可, 确保了中职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能够达到相当于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教学起点。

4 结语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衔接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5) :43-45.

[2]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47-49.

[3]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05) :69-73.

[4]唐静.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衔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1) :23-25.

[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7) :56-60.

[6]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5) :56-59.

[7]鲍伟, 韩彦芳, 欧阳志红.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02) .

中高职一体化 篇5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衡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特色不明显,特别是机械和电气不能有机统一起来。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

1.认识导向教学法。过去往往采用先实习后教学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专业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教学法。到与机电专业相关的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二)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传统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实训的必备性及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三、结束

中高职一体化 篇6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制和具体课程的衔接上都形成了一定体系,提升了学生职业发展水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其形成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能力。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职业能力等方面的一贯设计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也会反作用于职业教育。

关键词:中高职 一体化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分类号:G71

国内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研究探讨,对中高职一体化的理论认知逐步明晰,具体衔接也从外部模式到内涵的一体化。

中高职一体化外在衔接模式的研究。学制一体化模式,也被称为外延型一体化模式,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操作形式:一是,一贯制一体化模式,也即是“五年一贯制”,可视为“3B+5B”的办学模式;二是,分段式一体化模式,有的学者也称之为“对口招生”一体化,即中学生毕业后参加规定的考试,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中高职一体化具体实施方法上,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宏观策略与微观方式交互的衔接一体化的方法体系。宏观上通过试办综合高中、建立高职预科、建立保送机制等;而微观上关注的是课程的一体化衔接,国家教育部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统一编著了相应教材,积极推进中、高职课程一体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其形成职业目标,提升职业能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方面应该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连贯的统一体。但是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空白,本文通过对职业生涯内涵和意义的探讨,以及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探寻中高职一体化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实施内容和方法。

(一)职业生涯规划

关于职业生涯,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美国著名职业生涯教育家金斯伯格指出职业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20 世纪初,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帕提出生涯发展的新的方式。他根据人的年龄,把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并且各个阶段的个体特征、知识水平对个体职业选择的影响。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是人不断探索的过程。埃德加·施恩认为: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动机、需要、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管理专家诺斯威尔界定职业生涯规划为: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国内学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也称作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社会的结合,是对一个人的能力、兴趣、特长、爱好、劣势、经验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評价,结合社会形式,确定的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和途径,并制定出一系列的计划来实现到这个目标。

(二)中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而科学的职业目标是其前提。社会学家佛洛姆就曾说: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超越我们孤独的生存状态,超越此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之感,并且满足我们企求生活之意义的需要。怎样给学生定位职业目标,并且帮助其实现,最终成为成功的职业人,这成为了中高职教育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出现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其教育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性格、能力、环境等基础上,明确职业目标,并且依据职业目标形成一系列工作选择。但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还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该领域还是空白;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初步规模,形成了体系。

(三)中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衔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目的性,其目的就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针对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制订详细的方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二是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连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经济与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等的提升,也不断调整目标、途径和方法;三是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靠个人,也需要通过社会、学校的合力共同来完成,是一项系统工程。目的性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中高职都要开设这门课,而其全程性和系统性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不得不尽快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身的内涵和特点,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广泛了解专业和职业,搜集与职业相关的信息。具体可以给学生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进步与职业演变、职业分类,高等学校各专业情况以及热门专业、冷门专业的具体内容,人才交流市场动态与职业竞争相关内容;

第二,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具体包括:兴趣探索、性格认知、自身能力把握等;

第三,处理好选择专业的主客观因素,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性格决定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了解社会对各种人才需要情况,充分认识自我,评价、剖析自身条件,使自身条件符合职业要求,了解目前的升学与就业形势和政策。

以上是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则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就可以实现二者的良好一体化衔接。

结语

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中高职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为职业教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龙春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读【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秦红.中职与高职街接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J】.2000(7).

4、吕立宁.关于五年制高职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J】.2010,(2).

中高职一体化 篇7

一、第一步: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确定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教学改革,其中涉及中高职学校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相关中高职学校领导层和教师要想有效地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制定一个详细、全面的体系建设方案,才能够有效地确保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作为方案和实际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确定。相关中高职院校教师只有明确地制定了正确的培养目标,才能为以后的所有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内容提供有效指引。对于中高职院校教师而言,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目标的确定,应当以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并且需要充分考虑好职业教育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科学全面地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以中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为例,结合服装设计专业近年来社会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应当分为以下两个。第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切高等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前提及基础,是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开展理论型和技能型知识学习的根基。因此,中高职教师应当先明确好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目标,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第二,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中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和宗旨都是为了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因此,相关中高职教师应当重点明确好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育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第二步: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措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教学改革,因此,它的具体构建措施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下面以中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为例,科学地分析和论述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第一,制定合理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是相关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指导,因此,相关教师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制定时,应当严格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培养为基本标准,然后对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方案、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标准制定,从而为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科学地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的结构决定了整个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对于整个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中高职教师应当科学地做好一体化课程的体系结构制定工作。首先,相关中高职教师应当科学地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以专业特点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形成教学引领的效果,有效地形成以专业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宗旨的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有效建设,提高职院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第三步:做好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多元评价

对于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教学评价是中高职院校开展学科教育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相关中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时,其应当重点做好教学成果的多元化评价工作,从而有效地构建整体化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中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对于新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而言,相关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评价时,应当改革传统的以单一性的教师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自身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来有效地优化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对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最终成果展示,相关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从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能力表现、应用技术、实际价值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评价的合理化。

四、结束语

总之,中高职衔接不畅的问题使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一体化的核心。中高职院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对于中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中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来推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有效地推动中高职教学体系的整体改革,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2]李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4(09).

中高职一体化 篇8

1国内外中高职发展的现状

1.1国内中高职发展现状

在我国, 工业发展是促成国家强大的重要表现之一, 而新时代的高职技术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了技术工业发展的速度与产品的质量, 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资源紧缺的资源,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用人单位对于高学历的毕业生的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增多, 中高职的发展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文化层次与学历层次不满足的状况, 中职学生才有机会实现继续接受高扽教育的可能, 满足中职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思路、新技能的需求。 目前从中职的就业状况来看, 技术技能掌握不够, 高素质人才比例较少, 薪酬体系不能达到心中满意的答案。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这也是大势所趋, 也是国内比较急需解决的关于中高职的衔接教育的问题。

在我国, 目前高职体系初步形成。高职教育的相关法的出台, 保障了高职教育的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投入职业教育, 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国家的大力倡导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当今教育发展的地位, 也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中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目标, 以培养新时代的职业从业者, 具有适应职业的动手能力。“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与用人单位、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劳动实践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途径, 同时, 这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再次, 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增大。2005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已经268.1万人, 是1998年的5.6倍, 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 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 在校生人数也从117万增加近880万。解决目前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规划与竞争力是学校与社会共同要解决的问题。

1.2国外中高职发展现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为了适应各行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 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科技发展主导市场的需要。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对于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新时代的要求不得不使当初的发达国家, 缩短应用周期, 同时使得企业需要一批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专业技术高的人才投入到新时代的建设中。 发达国家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典型。高职教育在打破了人才结构的断层现象, 大力推动了各国经济发展, 受到发达国家各界人士的欢迎,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 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今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融合, 成为了一体化的结构教育, 使得技术革新越来越快。

2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设计问题

2.1课程形成的路径:重新规划还是现有课程体系的重组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 首先要按思路与步骤形成课程体系。目前, 许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有两种路径形成: (1) 对照式路径, 即把现有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与高职体系进行对照, 然后通过对重复部分的合并删减形成或增减, 形成一套新的体系。 (2) 下延式路径: 通过高职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基准, 把其中一部分中职承担的课程下移到中职, 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中职与本科课程体系与中高职在设计上有较大的区别, 如果不深入思考, 容易陷入本科与中高职相互无法合理衔接的问题。

2.2知识内在逻辑还是学生的能力发展逻辑

课程展开的逻辑, 指的是职业教育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系,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在技术个革新的年代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所以要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发展。

2.3课程分段的处理:完全一贯制

中高职的衔接, 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中职段与高职课程分段处理问题, 对于这种改革, 要做出明确区分。对于这种改革, 它希望实现中高职在学制上的完全贯通, 课程上的完全一体化设计, 这种完全一体化的设计, 只能说这种设计,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 还是理想主义。

3建议

多年来, 在许多中高职院校中, 学院利用两校合署办学的优势, 在一步一脚印的探索中, 取得了很多成就, 这些成就为学校解决了许多问题,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确定领导小组, 保持办学思路一致性

院校集中讨论, 考究中高职办学特点与时代建设热点, 从实际出发, 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形成专业符合经济实体需要, 知识符合企业硬件需求, 素质达到技术标准的三好政策来运转模式。

3.2专业对接, 培养模式明确

按各个专业、面对经济实体不同, 使得培养目标一体化。电子类的高职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路线, 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较好的素质, 面向电子设计行业, 能够在整个电子设计过程中大胆、细心能掌握整个设计过程的进度, 做好一个好的设计应用者, 善于发现问题, 总结问题, 解决问题。

同样, 在实践环节, 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在校实践中去, 使得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来自于实践, 实践中温习理论的发展模式, 在中高职各个层次的环节中能够专业对接, 中高级班级知识基础体系通用的原则。

3.3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协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探索中高职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衔接, 实现中高职的纵向融合, 专业建设同建设发展的紧密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实现流动教学, 使得整个基础体系相同, 提升教育团队力量与教学模式多元化。

摘要: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本文通过结合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对我国的高职教育中的机电类人才培养进行研究, 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机电,高职,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余立, 主编.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中高职一体化 篇9

一、“一体化”教学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

职业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多实践和勤练习, “一体化”教学符合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和实践, 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学、做合为一体, 互相辅助。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中, 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机器出现的故障, 提出相应的教学任务, 然后围绕这个任务向学生讲授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 讲解解决这一故障的方法。这样师生充分利用实训室内的资源, 展示不同机型、硬件设备等, 让学生观察到硬件的各个部件, 清楚其结构, 了解其性能, 学生首先认识每一个板卡, 得到一个感性认识, 老师再讲授相关的知识点, 这样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 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传统职业教育中, 一直遵循理论教学, 先公共课, 再是专业基础课, 接着是专业课, 最后才是技能培训, 而且在具体实施中, 传统的分科教学、理实分家的模式, 不仅使得学科之间联系不紧密, 还造成理论和实习内容脱节, 还难以保证技能教学的质量。

(2) 有利于培养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反应, 其表现主要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况等等。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和身的一些基本情况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一般情况下, 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 这与其本人的职业素质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 通俗的讲, 职业素质越高的人, 获得就业的机会就越多。

(3) 有利于提升职教品质

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为是社会、企业服务的。因此, 在职业院校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 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学历、轻实践的陋习, 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以前, 职院对学生注重灌输理论, 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少, 使得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不高。然而采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在此教学中, 既可以先讲授理论内容, 用以指导实践操作;也可从实习开始, 先接受感性认识, 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还可在实习教学中, 就现场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从理论上进行辅导,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关“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现代社会, 科技信息都发展迅速。作为职教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才能发挥新教学模式的作用,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 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老师应与专业同行, 注重发展前沿, 更新教学方法与教材:教师应博采众长, 关注本专业发展动向, 掌握新出现的新产品、新材料或者新设备, 并将其联系到本专业上, 思考是否可以互相运用, 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关注科学信息技术的动态;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自由的环境和了解的窗口。

(2)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职业院校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 掌握社会就业状况, 然后按照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自我设计,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 集思广益, 讨论出切合自身情况的培养方案, 为企业输送拥有优秀技能的劳动者。由于“一体化”教学的功能模块是独立分开的, 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 (工种) 和不同的教学层次灵活编排, 及时建立并添加新的模块进去, 不断优化模版功能,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内容:现在,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正在教育教学中引发一场改革, “一体化”教学要与时代同步, 及时引进先进教育设备, 招聘优秀教师, 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媒体的有机结合。

(4) 学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新途径,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我们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 为他们相应的实习材料、时间以及岗位。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让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密切联系, 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怀康.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教育目标的推论.[J].深圳大学学报2005 (12) .[1]李怀康.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教育目标的推论.[J].深圳大学学报2005 (12) .

[2]盛波.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 (4) .[2]盛波.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 (4) .

[3]刘民健虞建敏.一体化教学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3]刘民健虞建敏.一体化教学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

[4]冯博琴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4]冯博琴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5]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 2008 (10) [5]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 2008 (10)

[6]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D].[6]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D].

中高职一体化 篇10

1 探索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因此, 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教学体系, 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 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 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通过一体化教学, 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2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电子技术业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电子工艺技术的日新月异, 特别是表面安装技术迅猛发展并在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对职业学校关于电子信息专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经过几年的探索, 我们认为, 要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⑴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 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 没有“双师型”教师, 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 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

⑵编写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有相近之处, 是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实践的一种培养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但是, 一体化教学过程要求理论与实训设备完全匹配, 需要配套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材, 特别是将相关课程整合后的一体化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要组织教师编写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校本教材中, 将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标准按照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来设计, 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

⑶进行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改革, 课程设置模块化。高职教育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应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 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要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 阶段性完成教学。

⑷完善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考评是一体化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一体化教学在考评之前, 教师要充分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 以防所编试题难度过大或难度过小, 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 一体化教师在平时上课时, 要认真记录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这样打出来的平时成绩说服力强。一体化试题中理论宜占30%, 实操宜占70%, 以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特色。

3 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在电子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 突出了“技能训练”这个职业教育核心,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

在一体化教学中, 以任务驱动, 由实践过程引出理论知识和技能, 理论的讲述必须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要求实习设备与理论知识完全匹配, 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一体化”场所。学校可根据教学资源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开展实训, 并加大在实训项目资金上的投入, 适当的和企业合作, 把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 做到互利双赢。

通过一体化教学, 有效迎合了高职学生对“操作技能实践充满兴趣”的群体特点,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体化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无疑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在其他课程当中有着相当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型”人才, 而非“学术型”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 必须具备较强的技能应用能力。

关键词:一体化,高职教育,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中高职一体化 篇11

【关键词】中高职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65-01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中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而实践教学的稳步提高离不开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围绕教学质量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针对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诊断与改进,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

建立中高职分段培养教学质量体系应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指标体系的系统层次及子指标应能够客观反映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各个方面,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综合评价。

2.系统性

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系统过程,既包括两校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相关教学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衔接,同时,还包括两校软硬件基础设施。各种人、财、物及制度因素互相协调,共同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教学系统。分段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对教学过程中人的行为、物的运行及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

3.可行性

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监控与评价标准与指标的制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只是概念化的条文。同时,评价手段、方法要简便易行,要能为衔接学校绝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同时,监控指标要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因此,监控内容应随着教学手段的变化而发展,评价标准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4.全员性

分段培养教学监控系统监管的是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院校作为未来接收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高等院校,其教师应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一部分,他们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同时,也应作为衔接教育中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监督者之一。

二、中高职院校教育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构建全方位的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内部和外部两个监控系统组成。要对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要素进行分析。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教学科等):主要负责各项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工作主要有: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各专业(工种)教学计划、组织实施学校的课教学和教学研究,负责课程教学和日常管理、负责教学质量检查工作的安排及实施、负责组织学校毕业生技能鉴定的考试工作、负责学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对教师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同时要组织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相关职能部门(后勤、院务等部门):为学校正常运转提供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人、才、物及政策支持,保障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学督导委员会:作为学校专门成立的对教学工作监督组织主要负责教学服务過程和教学质量监督与检查,主要内容有日常监督与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和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

2.依据教育教学评价特点创新学分互认式考核模式推行

学分制学籍管理是“专业+分段式组班+身份管理”教学组织模式实施的必然要求。对“学徒”的学业进行考核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对于课程的学分计算打破只按一门完整课程计算的考核方法,一门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根据教学项目实施的特点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如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有3学分,其中,按照学习项目分为精馏0.8、吸收0.5、传热0.3等6部分课业组成;又如,有机化工工艺4学分分为理论+仿真模块、现场工学一体学习模块各2学分,等等。这样,便于分阶段组织教学和评价、记录课程学习成绩,即使不同教师或企业导师教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部分,不影响对学习者整体学习情况的考核。同时,由于分阶段组合教学的变化导致学校或学徒选派导师的变化,学徒只要是在学校和企业双方方认定资质的教师或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课程(也可以是部分课业)学分均可得到认可。这种学分互认新模式在有协议的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都可以推广。

3.依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是有效展开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也是“专业+分段式组班+身份管理”教学组织实施机制展开的基础。推行“现代学徒制+分段组合”人才培养时,各专业必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调研剖析,建构一个由人文素质、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四模块课程组成的框架体系。除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外,其他三个模块均由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通用课程+个性化需求课程组成。如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中,除通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外,必有具有企业特色的认岗实习,包含企业发展理念与企业文化、职业岗位基本工作程序与要求和一些简单基本单元工作等课程教学内容;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跟岗实习必须融入企业特殊要求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顶岗实习必包含在本企业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专门化课程等等。

总之,近年来通过构建与实践具有中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质量监控中诸如监控机构力量弱、监控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模糊、质量监控不系统以及问题反馈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升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进而实现中高职院校由低水平、大众化向高水平、特色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杰.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胡志利.高职教育药学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3.

中高职一体化 篇12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件》中指出, 高职英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 普遍采用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

由于生源质量的问题, 许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单词, 语法, 课文大意, 回答问题, 课后习题。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和初中高中没什么区别, 没什么新意, 老师总是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讲一些没趣的和没用的东西, 于是上课睡觉、发呆、玩手机、听MP3的现象屡禁不止。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势必会引起教师的反感, 老师觉得自己的辛勤工作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认为生源质量太差, 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在英语课堂上不能进行良性互动, 甚至谁也不买谁的账。老师想:我讲我的课, 你们爱听不听。学生想:我做我自己的事, 你爱讲什么与我无关。如此恶性循环, 导致老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疲惫。

要改变教学现状, 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学科导向转变为职业活动导向, 知识目标转变为能力目标, 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逻辑载体转变为项目载体, 进行课程设计, 使大学英语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将“教、学、做”三者统一起来。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 最早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 “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 使在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 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他以种田为例, 指出种田这件事, 要在田里做的, 便须在田里学, 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是教育法,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可见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三、“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以笔者所在的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学英语是全院各专业 (除商务英语专业) 大一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共4学分, 每班每周4课时, 选用教材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龚耀教授主编的《世纪英语综合教程》。自2011年学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以来, 笔者进行了大学英语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反复实践与应用。

在对大学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时, 首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与顺序,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按照重组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 项目要兼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行性。以《世纪综合英语II》课程整体设计为例, 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几个项目和任务:

(1) 制作英文招聘广告, 英文简历, 英文求职信, 小组模仿电视节目《职来职往》自编自导并表演。

(2) 制作交通标志并配英语说明, 自编情景剧表演模拟开车。

(3) 假设你是一名导游, 为外国游客介绍景点。

(4) 假设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 拟一份英文环保倡议书并演说。

(5) 在班上展示你最喜欢的某件衣服, 并用英文描述你这件服装的特色。

从以上项目和任务可以看出, 教学的目标没有出现掌握什么什么知识的抽象目标, 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能力本位, 学生必须从“完成一个任务, 做一件事”入手, 老师以“学生做事的效果”做评价, 教师不再是单纯讲授知识的角色, 而是引导行动。

在对大学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单元设计时, 同样要本着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原则, 以《世纪综合英语II》第一单元Unit1 Job seeking课程单元设计为例。

1. 能力目标:

(1) 用职场英语进行面试交流 (2) 制作英文简历和求职信 (3) 制作有特色的招聘广告 (4) 进行职业初步规划

重点: (1) 英文简历与招聘广告的制作; (2) 模拟面试。难点:职业准备与规划。

2. 解决方法:

(1) 任务驱动法:本单元总体任务就是如何为理想的职业做准备, 围绕这个总体任务, 分解成各个分任务。

(2) 求职英语头脑风暴法:每位同学说出2~3个与求职有关的单词或句子。

(3) 视频教学法:引入本单元时播放《职来职往》节目片断。

(4) 小组协作法:班级分组, 各组成员共同协作处理课文, 分组制作招聘广告。

(5) 角色扮演法:情景表演模拟面试。

WENJIAOZILIAO

3. 参考资料与媒体。

(1) 张晶.面试英语.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 任奎艳.世纪商务英语写作训练.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 求职视频文件.职来职往》节目.

(4) 面试视频文件.煮熟的鸭子飞了.

(5) 面试视频文件.外企面试实例.

4. 教学条件

(1) 多媒体教室

(2) 海报纸若干张

(3) A4纸若干张

(4) 水写笔若干支

四、结语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欠缺, 但他们直观表现力强, 因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要因“材”施教, 积极进行课程设计, 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表现力, 让他们在“做”中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教学做一体化”既能激发每位同学的课堂参与热情, 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成员互相合作, 互相督促, 共同学习, 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成果可展示并互相评比, 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在实施“做”的环节中, 以往上课最喜欢睡觉的同学竟然能制作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作品, 这也是实践戴士弘博士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的一个重大惊喜。由此可见, “教学做一体化”对于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王川.西方近代职业教育史稿[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生产消耗下一篇:十六岁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