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一体化

2024-09-21

高职院校一体化(精选12篇)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1

近年来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的竞争从同质竞争转向错位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随着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管理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设计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

高职院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是,在包括互联网、数据库、软件平台等要素的IT环境下,引入计算机的“事件驱动”概念,重组高职院校运营中的三大主要流程: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从而建立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财务信息一体化,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

一、业务流程再造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

(一)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1993年,迈克尔•哈默最先给业务流程再造下定义: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地重新思考和彻底改革。哈默指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是彻底改变传统的专业化分工的工作方式,以任务流作为再造的依据和出发点。业务流程再造通过全面调查、仔细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彻底变革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重新设计业务流转过程和信息流转过程,使之更加符合业务的事实真相,更加合理和高效。

(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

在计算机领域,所谓事件驱动,简单地说就是你点什么按钮(即产生什么事件),电脑执行什么操作(即调用什么函数)。事件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是由一个事件收集器、一个事件发送器和一个事件处理器组成。事件收集器专门负责收集所有事件,事件发送器负责将收集器收集到的事件分发到目标对象中,事件处理器做具体的事件响应工作。

将“事件驱动”概念运用到财务领域,“事件驱动”的含义指在财务主体发生某一特定业务事件时,信息使用者可以依据决策需要,选择执行系统中的某一程序指令,将事件信息流及时转换为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流。在事件驱动的会计模式下,业务事项的原始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和相关事项信息)由各业务事件主体实时采集,通过不同的业务和信息处理规则,集成存储在事件数据库中,再由计算机通过数据采集技术从原始信息中获取人、财、物等所需信息,经过相应的处理工具,最终形成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财务信息。在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下,数据同出一源,实现共享,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得到缓解。同时由于信息流和业务执行过程的同步性,嵌入业务过程中的会计内部控制规则能够有效发挥事中控制作用,从而阻止舞弊的发生。

二、高职院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的内外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在高职院校转型升级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及国际竞争中具有关键作用。

因为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学校的效率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学校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因而改造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就变得十分迫切。

从我国现有高教体制改革历程来看,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学校管理上变“行政化”为“服务化”的问题。高职院校管理的传统方式是全校师生围绕各机关部门转,办一件事要跑不同职能部门,盖上相应的章。在充分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各先进高校的基础上,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进行改革。由于各高职院校的校情不同,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校情的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

(二)内部环境分析

现行的高职院校资源管理体制还不能体现统一规划,各职能部门基本采用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大多是不同公司在不同时期开发的不同版本,相互间数据不通用,彼此之间缺少关联。部门之间需要共享信息时,由于各部门提供的数据统计口径、视角、格式不同,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再处理,生成符合部门需求的数据。这不仅造成了管理的重复和不协调,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部门孤立封闭的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财务集中管理的需要,严重地影响了整个校园财务管理的效率。

现行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也不能实现学校内部业务的协同办公。以学生贷款为例,现行的做法是贷款名单由各二级学院、学生处、财务处三级层层审核。具体做法是各学院将申请贷款的名单发给学生处,工作人员再转换格式,将贷款名单统一导入学生处管理数据库,领导审批后将批准后的名单及其他相关材料送交银行,银行审批后再把名单发给财务处,财务处再根据名单逐一将贷款发放给学生。整个过程不仅费时耗力,而且容易出错。协同办公方式不是多部门在同一个地点的简单集合,而是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部门之间可以随时知晓其他部门的处理意见,在网络财务环境下无障碍的沟通。部门间不仅时间上协同,在业务上也要协同,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高职院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建设思考

利用业务流程再造的理念和方法,对高职院校的原有业务进行分析、重组,构建无缝、高效的协同工作方式,可以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决策失误,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结构

高职院校中发生业务的传统流程一般如下:业务部门申报、审核、执行,最后财务部门在业务执行完毕后进行控制和分析。传统财务只能在该项业务已经执行完毕后进行事后控制和分析。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是为了让业务流和财务信息流同步,有效事中控制,所以本文设计如图1所示的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图。

在这种模式下,基于业务事件而不是基于会计核算所需的信息实时采集数据,利用统一数据库实时处理、报告信息。由于在业务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财务信息,并报告给财务系统用户,以供决策,因而这种业务新流程大大降低了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的风险。

(二)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架构

根据信息一体化系统需求,将高职院校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架构分为基础服务平台、内部一体化管理平台和对外服务统一信息门户三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分相应业务子模块,子模块间通过统一平台共享数据资源,通过跨地域存取等手段,实现业务流和信息流完全同步,真实反映并有效控制每笔财务信息。其中基础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建立业务数据库和统一支付平台。内部一体化管理平台将各类业务集成在同一入口的平台中,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内部管理,主要包含全面预算管理、票据管理、薪酬发放、网上报销、账务核算、各类经费管理、学生费用管理和内部公文流转和信息发布等功能模块。对外服务统一信息门户包括教职工查询个人薪酬发放以及个人项目收支明细、查询部门经费和项目经费的明细、管理人员查询单位财务状况和财务处网站建设及静态信息发布等。

四、总结

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实施,可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实效性,为高职院校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本文对高职院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期望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的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传统的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设计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本文从高职院校业务流程再造出发,对高职院校财务信息一体化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高职,流程再造,事件驱动,财务信息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严飞.财务业务一体化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8(7).

[2]冉洁.基于信息一体化平台的高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D].北京交通大学,2011(7).

[3]田蓉.高职院校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2012(12).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2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能照搬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增强实践能力,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作 者:李光辉 刘伟 邱鹏瑞 赵雄宇 LI Guang-hui LIU Wei QIU Peng-rui ZHAO Xiong-yu  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实践教学中心,云南,昆明,650033 刊 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年,卷(期): 25(3) 分类号:G71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现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受传统管理思想和意识观念的影响,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没有对学籍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认为高职院校工作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工作,对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视,而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所以有些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人员配备方面比较薄弱,人员少、素质低、任务重是一般高校学籍管理的普遍现象。在学籍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产生了高需求和低投入的矛盾。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以及学生对有关数据的需要日益频繁,要求学籍管理部门提供更加全面、详细、及时、准确的数据为行政决策、教学科研、学生查询等服务,而配备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一种临时性的凑合。

1.2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我国高职学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大多沿袭高校的管理技术手段,高职的管理又跟不上高校的管理水平,学籍管理手段落后[1]。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够,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在校园网建立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数据兼容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学生学籍信息等内容查询,造成很多重复性工作,无法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也不能使学籍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轨道。

2.学籍管理进行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原因

2.1学籍管理工作自身性质要求

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极强的程序性,它涉及到学生从入学一直到毕业的管理以及毕业后学历管理的整个过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建立健全学籍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1]。有一套严密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而要想保证这些管理制度能够被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就一定需要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作支撑。

2.2完善学习管理工作的需要

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以教务处为主,即教务处作为学籍管理的管理部门,负责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学籍管理的整个过程。作为学籍管理工作者,要做到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还要经常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用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从而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建设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避免学生与学校在学籍管理处理上出现纠纷,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是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籍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建立网络化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效、公正、准确、科学的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条件是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将科学、高效、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学籍管理工作中,依靠校园网建立学籍管理信息系统[2]。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专业变更、学籍异动、奖惩情况等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库;借助校园网实现学籍管理网络化。

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建设

3.1系统开发总体目标

学籍管理系统必须根据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特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务管理方法,借鉴其他高校学籍管理系统采用的科学方式,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学籍管理系统。系统开发目标如下:第一,使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特点[3]。第二,对学生的个人信息保密,又要做到信息共享。第三,用户操作简单,使用交互式的方式实现人机对话。第四,大量用户同时访问时避免数据拥塞,数据实时备份,有恢复功能。第五,针对用户查询的结果,实现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第六,对用户实现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用户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

3.2系统开发思路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由学籍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教务、财务、学工、就业等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商定细则,制定系统建设方案。根据建设方案内容建立院校级学籍数据中心,作为院校学籍信息的唯一数据源,并通过标准化接口共享学籍数据,解决院校内各部门间子系统中的学籍信息不一致、“信息孤岛”等问题。

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籍信息的数据量及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院校级学籍数据中心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作为数据库;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采集.net 架构,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工具; 标准化接口提供JSON、XML等数据交换格式。整个系统是基于B/S三层结构,即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浏览器,客户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

首先,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采用基于APS.NET的B/S三层架构,使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系统,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采用了ASPX的ADO及ActiveX技术实现了对数据库的访问,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以及科学、高效的学籍管理[4]。

其次,数据库设计是应用系统开发的一个难点,只有科学的数据库设计才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及好的可编程性,可扩展性、数据库设计是直接影响系统运行情况及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束语:

總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学籍管理工作不仅是其众多校内外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为了能够使得学籍管理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被全面的发挥出来,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其日常工作实践过程不断的探索有效的管理行为,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加强相关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找出完善的学籍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9

[2]赵良梅.学分制改革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08):271-272

[3]阿不都艾尼·阿不都肉素力.基于B/S模式的高职院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2(11):199-200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4

一、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进程

档案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通过档案人们能了解到历史的真相, 同时能够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档案的主要特征是原始性、可追溯性以及社会性等;图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工具, 通过图书人类可以将新的发现进行记录和传承, 其主要特征是系统性和全面性。由此来看, 图书和档案有着一些共同性, 主要都是记录并传承有用的信息资料的载体,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上个世纪70年代, 我国才开始意识到图书和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到20世纪末, 虽然有了许多理论性的成果, 但是可操作性不高。在新世纪到来之后,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图书、档案管理实现一体化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并且有许多著名的研究著作相继问世, 给国内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研究依据, 这些都推动了图书、档案管理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二、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一) 根源具有相似性。

图书和档案均属于信息资源, 能够向人们传递知识和信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应的人们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时要求更加简便、快捷。为此, 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更高。

(二) 管理模式的相似性。

目前在很多大型院校内, 虽然图书管理和学校的档案管理均有着不同的管理体系, 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均是由编目、检索等系统组成, 工作的流程都是加工———整理———传递———整理这个过程。因此, 保证了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三)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不断地发展, 其应用领域也更加的广泛。在档案管理中通过网络技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到传递, 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也早已面临淘汰, 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处理和传输的模式, 在数据库的建立和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都是通过应用网络技术而实现的, 这就为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管理的平台。因此, 提高了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三、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 提高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真正的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不仅是简单的管理形式的统一, 而是要很好地利用高职院校占有的信息资源和软、硬件基础条件, 然后建立一个具有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机构,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图书、档案管理之间的联系, 并协调管理同一网络环境下统一的检索和查询体系。因此, 主要高职院校的领导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对高职院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构架建设的重视程度, 以加快建立好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 整合高职院校信息资源。

在新型的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图书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在图书和档案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导航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 信息资源在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早已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全消除, 真正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 只有将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系统进行有机统一, 才能促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 服务质量能更有效地提升。

(三) 加强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在高职院校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完成之后, 需要有专业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 用户的需求将会不断地提升,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和老师等对高职院校图书、档案利用服务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员的选择上, 应该首选具备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 如, 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员。在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要注意学科、课程的设置, 教学方式的拓展等。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部门应该大力培养全能型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人才, 以为做好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提供人力保证。

综上所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在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时一定要整合所有的资源, 同时随着学生等用户对高职院校信息资源获取上有更多的要求, 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部门一方面要从体系的完善做起, 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政府、社会图书馆等的合作, 扩大信息资源的容量。对于高职院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要采用全新的理念予以解决, 促使高职院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更加简便高效。

参考文献

[1] .刘旭光.刘蔚.浅谈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J].档案学通讯, 2010.18

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培训大纲 篇5

一、主要目标:针对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工作,通过理论+实践观摩模式,使教师能够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梳理学生对应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同时关注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案例示范学习,使教师能够设计好一门课、上好一门课、上好一堂课;能够根据工作需要来选取教学内容;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体会,正确理解开发课程;能够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设计科学可行的课程考核方案,从而提升职教教师的业务能力。

二、主要内容

⑴课程体系构建

1、专业建设的逻辑关系;

2、课程建设的逻辑关系;

3、专业与课程的关系;

4、课程开发的步骤;

5、课程体系的构建;

6、如何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如何归纳行动领域、如何构建学习领域;

7、案例展示。⑵课程总体设计

1、学习情境的设计;

2、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3、怎样根据职业能力需求来整合课程内容;

4、课程标准的编写;

5、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6、一门课程设计案例展示;

7、一个情境设计展示;

8、一堂课设计展示;

9、一个知识点设计展示。⑶课程实施、课程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教学方法选用探讨;

2、教学文件设计探讨;

3、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

4、课程考核案例展示;

5、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学生顶岗实习如何与课程结合;

7、如何养成创新的习惯;

8、如何锻炼创新思维;

9、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10、如何掌握创新技巧;

11、专题讨论。

⑷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体会

1、正确理解转型升级;

2、基本资源的准备;

3、拓展资源的准备;

4、其他注意事项;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6

关键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专业+产业”的教、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两个职教集团为平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校内校企合作建基地,校外校企合作促产业,按企业实际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并在教与学中完成产品的生产,培养企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要求的各项能力。

一、研究背景

1.行业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科研生产体系、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的关键时期,是我省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实现由军工大省向军工强省跨越的重要时期。

2.主要问题

首先,校企合作机制有待系统化。目前,高职院校在形成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过程中如何依托行业与区域优势,增强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让企业全程参与学院办学的长效机制的构建,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的形成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国际视野需进一步提高。因此,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按照“校企合作定方案、建基地、轮岗位”的思路,积极探索“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校企共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新模式有待完善。

二、研究思路与实践

1.立足航空,面向湖南及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服务航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培养适应航空、旅游产业一线中高端技术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深度融入航空与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及时跟踪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态势,坚持“立足航空,面向湖南及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服务航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着手打造湖南省航空职教集团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职教集团。

2.以职教集团为平台,进一步优化“专业+产业”的教、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型”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四个核心专业,按照“对接航空与旅游产业、联通岗位、优化课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牢固把握航空和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专业动态调整及建设机制,动态调整专业格局。

3.建设一支“双专业带头人”引领、师德高尚、水平高超、技能精湛、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断优化完善教师的成长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双专业带头人”引领、师德高尚、水平高超、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双理论、双实践的“两双”要求,重点加强技能型教师、兼职教师的业务理论进修培训和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培训。以“内培外引、企业历练”为手段,建立吸引、稳定、激励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和“双师”素质。

4.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引入三方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数字化的多元管理体系。

我院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明确学院的内设机构与岗位职责下,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引入三方评价机制,构建基于“职教新干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提升学院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专业+产业”的教、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多方联动的社会服务体系能有效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等特点,但同时该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在教与学中完成产品的生产不理想而影响实践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使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2]刘沛奇.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业科学校学报,2010.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7

(一)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水平前进的步伐已经跟上了世界发展的频率,但是跟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因为无论是高精密的数控机床还是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都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晶。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就要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当然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关键是人才。

(二)具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机电一体化各项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和机电液控制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机电设备的实际操作、维修和实践管理等能力,能够适应各种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本专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用、维修与检修工作,也可从事与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

二、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工学交融的教育教学过程,培养高职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相关职业资格的标准,大力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建立突出高等职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课程,使学生手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即可走上工作岗位。

(二)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按照企业的需求和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构建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全新课程体系[1]。专业设置还需具有好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在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面,必修课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工程素质、创新和动手的能力、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及维护能力以及加工工艺设计、设备操作使用及调试维修能力,同时又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增强了学生去选择未来工作方向的灵活性。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基础、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工电子、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加工技术、PLC、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MPS、铁路机电设备、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三、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突出机电专业综合应用、加强工程实践的特点。加强了现场教学、实验室演示教学、模块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针对机械制造、机加设备、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实践性强,综合知识要求高,内容抽象等特点,教学方法从纯课堂理论讲解转变成课堂理论讲解与车间现场讲解相结合。使学生从枯糙乏味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零距离”接触机床、机构等实体设备,使老师的教学更简单,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二)教学手段改革。

机电专业教学手段改革,主要体现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上。一是有条件的专业课,把学生带进实训室进行教学,教师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练,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现场教学,实验室演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三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增加实验项目的内容,及时更新实验的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要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发展相结合,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培训等,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职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优势,为学生去接触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模式,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因此,建立高职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一个改革举措方法,也是我们加大素质教育方式的一种体现。为了把职业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和社会能力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有效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贯彻执行。

四、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学院里教师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和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每年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骨干为兼职教师,使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更加合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五、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以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学生的各项专业实践活动顺利圆满地完成,要不断加强校内和校外实验及实训环境建设。要完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购置实训实验设备时要注重设备的综合应用性、先进性、灵活组合性和可拆装性。满足学生在校综合运用液压与气动、检测与传感器、可编程控制、步进电动机、交直流伺服电动机、数控机床操作、通讯技术和机械装配等实训要求。该专业学生的实验室包括:电工基础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机电控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PLC实验室,数控实训中心等。除此之外,还有为该专业学生实训提供硬件保障的专业实训基地,包括电工实训中心,电子实训中心,机加工、钳工实训中心,机床电气设备训练中心,数控训练中心等。实训基地还可为该专业学生的技能考证进行培训,并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技能鉴定考试,以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完善校内实训场地,同时也要增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学生工学交替及校外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刍议高职院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篇8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涵义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 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 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大胆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 关注探索学习的过程, 融教、学、做于一体, 充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既能够解决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问题, 又能够让学生手脑并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理实一体化”的真正涵义认识不清楚

一些职业技术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没有真正把握“理实体一体化”的内涵, 认为“理实一体化”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很难根据“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取舍和高度的融合。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过程中, 大量削减理论课时, 肓目增加不必要的实践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要求所有的课程都必须有实践教学, 且实训课时已经开始呈现占多数的趋势, 有些课程甚至干脆不要理论课程, 或认为在实验室上课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有的学校居然说:“对学生每开一门课就要有具体的就业岗位与之对应”。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无疑是职业教育的大跃进, 这种观点严重忽视了人类认识形成的基本规律, 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严重不足, 实践与理论脱节, 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致断送职业教育的美好未来。

2、硬件环境严重制约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必须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环境做保障, 不同的专业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不尽相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很多院校硬件设备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基本的要求。比如对化工类专业的学生, 要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有很多相关的设备来配套, 这在学校里面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说缺乏高质量的实训设备是制约当前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发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

3、师资队伍的实际水平制约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理实一体化”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且具备相关企业的岗位操作能力, 最好能在企业里面从事技术改造工作。但目前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自身就缺乏实际专业技术工作经验, 存在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 有些工程学科的老师甚至连基本的机电设备都不认识, 更不要说操作了, 因此很难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贯穿于教学之中, 最终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开来。而从企业聘请的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由于长期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所处的环境和学校有所不同, 不可能花心思来思考教育学的相关问题, 所以虽然他们自己能完成相关的的操作, 但在如何把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方面还略显不足。

4、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形式的发展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涉及到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学校的实训、顶岗实习、考试考核等多个因素, 忽略了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实施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要对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并根据现有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各个教学模块, 从而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 这种教学管理比传统教学管理难度大。所以探索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及考核评价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应该认真考虑的事情。

5、校园文化建设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管理、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精神支柱, 目前的校园文化还适应不了“理实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真正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政府职能部门似乎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直接联系, 但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推动有利于这一教学模式的落实。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用计划的手段来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职业教育;实行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 用政策的手段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相关的配套措施

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具体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根据专业的需要, 购买相关的机电设备, 因为在学校里不可能建出一个工厂, 所以学校实训室的建设应该适当, 不要贪大求全, 要有重点地建设相应的实训室, 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为例, 有单元操作的实训室, 有装置的相关实训室, 还有中试装置, 仿真实训室, 设备很全基本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二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本质上来说就是校企合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口头上, 因为校企合作是有难度的, 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 所以要真正达到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两方只能走互惠互利的道路。假如学校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就会有企业愿意合作, 这需要学校有一批在本行业知名的教师, 能给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改造, 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不错的收益, 通过这种双赢的利益关系把学校和企业联系起来。再者学校还可发挥自身优势帮企业培训员工。此外, 还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发挥作用, 如对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给予减税和财政补贴, 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上来。这样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的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解决。或者由企业来办职业技术类院校, 这样学校自然不愁校外实训基地的问题。三是学校图书馆及信息资源的建设, 应以学生能方便地查阅自己所学专业的各类资料为原则, 当然这个资料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料。四是在硬件资源的使用方面, 学校要根据形势制定相关的制度, 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全天候方便地使用相关设备, 但这需要打破现有的管理制度, 会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逐步过渡。

3、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队伍的建设只能依靠学校来解决, 解决的办法有下面几种:从企业引进有一定专业背景并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其进行培训;重点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在走上讲台以前, 在职教师应该有一段时间的下厂锻炼机会, 使其能了解掌握基本的机电设备及工艺过程, 这些培训应是动态的并要持续进行;要在企业或相关科研院所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兼职教师, 且兼职教师要有合理的岗位要求,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教学管理方法及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既使有了一流的教师, 一流的硬件设施, 配套的管理方法没有改革与创新还是不可能真正落实这一教学模式。如果把这一模式比做一部机器, 要让这一台机器很好地运行, 就必须使这台机器的各部件配合良好, 而且还要有可靠的润滑系统, 所有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做为保证, 但现有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还不足以保证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统一各个利益主体的思想意识

校园文化代表的是一个学校的精神, 也是一个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仰, 要在一个学校营造“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气氛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牵扯到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关系。传统的观念已经严重束缚着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 因为从传统观念来说学校就应以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学而优则仕,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观念, 就得让学生和学生家长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做为保证, 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推广的前景不容乐观。

6、职业教育也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要引进吸收国内外一切有利于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经验。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逐渐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模式有利于加快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但是必须要学会国外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喊口号。现在有的学校管理者对几个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的本质并不清楚, 而是凭着自己的理解来实施某个国家的模式, 这样的引进其后果可想而知。

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者应该有把职业学校办到其他国家去的想法, 而且可以结合我国的优势来推行好的教育模式, 这对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是有一定好处的, 当然这也有一定的难度。

四、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高职教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现代高职教育中, 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学生具体操作, 教师整体把握, 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理论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更能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现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度, 如教学经验积累不丰富、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相对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等, 所以目前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有机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改进, 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以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优势。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但在具体实施中面临着对这种模式涵义的真正理解、硬件建设、师资培训、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 本文从剖析其内涵着手, 从政府职能转变、硬件建设、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师资培训、引进来、走出去等方面提出推动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蔡丽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4) .

[2]何先应:略论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面临的七大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0 (6) .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9

1.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开展的特点

2000年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产学研一体化就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这一办学定位既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过去改革探索的经验总结,也为今后的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高质量地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

2000年以来,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涌现,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培养计划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思想

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成立由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满足产学研一体化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有效开展。

(2)师资队伍适应产学研一体化的要求

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且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这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自身要求所决定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深入开展的前提和关键,又是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通过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还从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3)实训设施满足产学研一体化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大都具备实验、实习、咨询、研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成为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其装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既可以按行业要求设计各类实训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也可以通过技术服务承担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和产品的生产加工任务。

(4)校办产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

高职院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学校培养人才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兴办了一批科技产业和研究机构,师生根据企业需要对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同时围绕产品组织教学,促进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学校还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让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2.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差距较大

我国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以来,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国内知名度高、科研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而高职院校大都成立时间较晚,很多是由中专或专科院校合并或者升格而成,其整体实力不强,科研水平较低,社会服务能力较差,产学研一体化起步较晚。有的高职院校未能很好地引导教师将研究兴趣与地方经济相结合,导致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感兴趣,失去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

(2)高职院校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差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另一大难题是科研资金不足,主要来源只有学校的自有资金,融资渠道不畅,缺乏中试基地和生产条件。因此,拓宽产学研一体化的资金来源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以及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科研针对性差、工程化的能力差,因而大多只能产出“试验型”或“技术型”的成果,与企业需要的“生产型”、“市场型”成果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造成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脱节。

(3)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有效的地运行机制是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但由于我国的科研、生产体制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科技计划名目繁多、相互重复,科研人员流动难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教育、科技与经济的脱节。

(4)产学研一体化的利益机制不完备

由于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以及各自对利益分配的认识不同,从而产生价值认识上不平衡。目前在产学研合作中,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归属和技术价值确定的问题,很难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合作各方的权益,如成果价值不易确定,成果转化难以操作,转让关系不够彻底,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监督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单一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没有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的专业队伍,产学研一体化仍然处于单兵作战的阶段,不能形成集团优势和强强联合优势。由于力量分散又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造成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效果不佳。

3.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制订完善与产学研一体化相配套的运行、保障及考核机制,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承担横向协作课题,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

(2)改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外部环境

产学研一体化是一种教育、科技与地方经济合作的行为,因此,各级所在地政府正在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组织协调、投入保障、信息服务、评估监督等行政功能和作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专项基金,开展共性技术的联合公关,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3)设立产学研一体化的风险投资基金

为了解决产学研一体化中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获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同时,也存在投入大、风险大的问题,高职院校、所在地政府和创投机构等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使创投机构、地方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担风险,从利益上将合作各方联成一体,不仅能使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又能减少合作各方的风险系数。

二、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正在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推行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上主要以“产教结合”的形式出现。“产教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学校通过自身人才优势,借助市场经济的推动,充分利用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让教育在为经济、为社会、为市场服务的过程中,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校办企业的成长,从而创建和发展学校自我“造血”功能,增加学校积累,改善学校的经济构成,形成教育为经济服务、经济促进教育的良性机制。

1. 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

(1)主动服务经济社会

服务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宗旨,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增强,各校纷纷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或产教结合等形式,主动关心地方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借此来主动调整内部机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规划学校的专业方向和数量,并从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和教师配备等各方面去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

(2)主动接轨市场经济

为了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与市场经济相接轨,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已逐步树立起了接轨市场的办学意识,专业的开设与当地相关的产业相结合,使教育教学逐步融入市场经济,面向市场提高办学效益。

(3)拓展办学功能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功能已不局限在开展全日制教学,其社会化功能日益凸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人力、设备资源和企业的生产优势,一是通过合作生产、加工、服务等形式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经验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职业教学创造更多有效的实践教学机会,二是利用企业平台开展合作科研和技改,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教学更贴近生产、服务实际。

2. 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进行的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学校为了应付评估等需要而与企业开展浅层次的合作多,“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深层次合作少。如何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具有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合作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中职学校缺乏产学研的具体机制

职业学校在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中,既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经济的一般规律,既要保持全日制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需要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就必须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办学理念,调整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其中涉及到机构设立、人员配置、管理模式、资金运作、有偿服务、利益关系、产供销链接、专利取得与利用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普遍缺乏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具体机制。

(3)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尚待建立

产学研一体化是中等职业学校一个新的服务于社会的平台,在其运作的过程中,涉及到校企合作、市场定位、产教结合、生产运行、企业化管理、教学与生产协调发展、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等方面的运作模式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以取得有效的经验,从而形成制度。

(4)师资装备的质量和数量尚显不足

随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技改不断加快,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不断出现,但是在目前职业学校的师资结构中,存在专业教师专业面狭窄、专业知识老化、动手能力薄弱、学科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大部分专业教师只是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比较熟悉,只能提供基础性知识的教学,对一些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却知之甚少,离产学研一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此外职业学校由于受到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上力度不足,导致设备的配置跟不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机械专业要配置一台加工中心的话起码要投入50万以上,配备一个较先进的数控实习工场要投资上百万,就目前学校的财力确实难以做到。

3. 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1)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体制,来激发企业的需求动力,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产学研合作。

(2)校企双方逐步建立产学研运作中的经营理念,创新校企互惠机制、合作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无缝衔接。

(3)中职学校将兴办与专业对口的校办产业,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实体。通过校办产业,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教育效益)、社会化服务(社会效益)与学校创收(经济效益)相结合,并能服务与引导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全面地发挥职业学校培育人才、服务经济的功能。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对中职学校的启示

1. 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专业建设和发展

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参与市场,学校办学才能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脉搏,掌握企业需求,主动实现人才供需平衡。

2. 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育计划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只有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制定更切合企业需求的有效的教学计划。

3. 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教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校本教材的开发,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紧密联系企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把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离开了产学研一体化,这是很难实现的。

4. 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中职学校走出了校门,专业教学能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资源,完成实践、实训教学任务,从而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

5. 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师在整个研发的过程中使其专业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设计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整合、制造工艺的优化,以及如何让专业理论转变成实际的产品,这一切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可以促进老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培养出一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6. 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中职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发展,促进了校企双方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教与学更切合企业实际,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7. 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利用了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一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先进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先进、昂贵的设备可用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训练,实现资源共享;二是通过“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模式,依托中职学校的优势专业办好校办企业,能为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中职学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议

1. 产学研一体化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中职学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要明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开拓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局面。职业教育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有一些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大部分企业只是某一产业链上的一环,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寻找合作者,为其完成某些产品的配套加工,而职业学校大量的专业设备正好能够承接来料加工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二是县域经济中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不足,缺乏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能力,依靠大专院校又有时空的距离,而当地职业学校大量的专业师资也是一支强大的科研力量,可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和技改;三是部分行业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风景区在旅游旺季时缺乏大量的导游,而职业学校大量的人力资源恰好能解企业的燃眉之急。所以职业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必将得到企业的欢迎。

2. 产学研一体化成果要向产业化转移

职业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后,其科研成果要及时向产业化转移,学校要学会经营,要把行政事务型管理转变为经营型管理,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增强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同时学会经营,学会服务。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兴办经营实体,将成果转化成产品,构筑产业,打造“品牌”,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将合作对象定位于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或专利转让、入股等方式,使成果直接进入生产领域,提高生产率,学校也能直接或间接的获得办学经费。

3. 产学研一体化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培育一流的师资队伍

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在整个研发或生产的过程中,融合了专业知识、培养了设计能力、优化了工艺技术,会使其专业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有计划、有目的派出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修学习,让他们了解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

(2)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专业建设

办好一所职业学校,必须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在专业建设中,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型专业,积极发展边缘、交叉性专业,将教学与生产、科研、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产出实用的研究成果,将专业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3)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职业学校重新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操作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方法和手段,纳入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可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课程体系壁垒,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各专业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培养“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4)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一是可大力改善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建立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专业实验室、仿真试验室、实训中心等。同时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中,职业学校可在合作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科研设备服务于教学。

(5)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让学生参与产学研活动,搭建学生参与科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的“实战”环境,使学生接近社会和企业,激起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在产学研一体化活动中,学生不受束缚,独立思考,广开思路,充分想象,在独辟蹊径中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中,学生经历的是真实的情景和过程,开拓了知识与视野,强化了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了他们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摘要:产学研一体化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一体化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外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职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正在逐步展开。通过对中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比较研究,分析中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借鉴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经验,从而为中职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本初,孔新舟.依托专业办产业,兴办产业促专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4]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6,(12)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10

现今“财务业务一体化”这个概念已经不再陌生,信息化已被大多企业接受并应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达到预期目标。对于有效性的讨论,首先要对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优化。对于供应链为核心的企业来说,就是要优化其三大流(物流、信息流及现金流)的业务流程,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理解,其核心是将财务与业务数据有效集成,业务信息输入系统后实时、准确生成财务信息,并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物流与现金流、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高度协调一致。但特别强调的是,财务业务一体化并不是说一定要使用ERP软件,或者财务与业务要同属一个ERP系统,只要能满足数据协调性,就能实现其带来的价值,最终实现预设目标。

因此,企业要对财务业务一体化有新的认识,并不是使用或集成使用单个及多个ERP软件就实现了一体化,理念关键在于其应用效率。企业要实时监控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优化资源,科学决策,规避风险,将经营所面对的因素,如客户、供应商、车间和仓库等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与业务融合。准确及时地反映动态信息,监控资金流向,提高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效率性。

1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设置的意义

1.1 对企业的意义

当前,许多企业通过对ERP理念的进一步落实,采用了较为宽松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相对于之前的集中管理体制而言,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有利作用,但随着规模的扩大,业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增加,这样的体制和流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模式由于体制及流程设计,会导致会计信息滞后,因此一体化的流程再造及人员更新工作不容迟疑。

1.2 对人员的要求

对于流程再造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财务业务有深刻了解,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多数习惯于之前的流程处理方式,对流程再造抱有排斥心态,或人员本身素质不满足该体系的实际要求。因此企业对满足该体系的人才需求量不断提高,这也是培养人才的院校希望看到的需求点。满足需求的人才要具备如下素质:具有完备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物流专业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ERP软件和办公软件;熟悉企业管理思路与流程。

1.3 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针对于企业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该工作是服务学生就业的必要工作,是支持企业人才发展的前期工作,是实现教师价值的关键工作,是满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中心工作。

2 课程体系设置

2.1 课程定位

财务业务一体化是综合了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及物流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能力课程,本课程着重于实践的讲授,通过各个任务考核、上机练习,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技能,增强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能力,使之毕业后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企业的会计、审计、采购及销售等相关岗位的工作。

2.2 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以会计核算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前提,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相融合的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学生必须先完成计算机基本知识、会计学、物流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才能学好本课程。同时,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熟悉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职业道德规范,完成从理论转向实践、从单项技能转向综合技能、从综合技能向岗位技能的过渡,为校外实习相关专业课程做好知识准备。

2.3 课程目标

培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计算机技术,能够熟练使用企业管理软件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和初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4 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对业务岗位分析,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工作规范融入到每一个工作任务中,同时又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大职业技能培养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 顶岗实习融入课程开发

高校教师顶岗实习和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对于本课程开发均有着深刻意义与影响。

第一,高校教师进行顶岗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熟悉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了解该领域最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方案及手段,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第二,顶岗实习是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第一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对校内理论知识进行应用,逐步过渡到工作状态。

第三,教师及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数量和业务种类繁多,课程开发者通过实习报告的形式,搜集反馈信息,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依据,其实际效果更加明显,更具备现实意义。

第四,开发出的新课程能更加透彻地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思路,做到反馈一课程更新一反馈的循环,将课程开发与社会需求有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 总结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Autocad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模式重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Autocad》课程实施一体化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多年对《Autocad》课程的教学情况及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尽管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对《Autocad》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相当的距离。Autocad课程教学必须打破理论与实训的界限,将Autocad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计算机机房,为Autocad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实现提供便利条件。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设计教学情景,建设一体化专业教室,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体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值得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一体化教室,把教室建设成讲、练结合的教学场所,满足集中讲解与分别训练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边练、边讲。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插进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教师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能及时地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建构的路径和方向。

三、建立一体化教学的全真教学新平台,探索“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Autocad》课程教学进行四个“一体化教学”,即:机械制图与Autocad融合教学一体化;教材、习题集、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所贯穿的思想和内容一体化;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室、制图室、多媒体、计算机绘图)一体化。将普通制图室转变成集多媒体设备、黑板、学生用绘图板、教学模型展示柜等综合性一体化专业教室。采用全方位的一体化教学,其优点是:①在较少课时的条件下,使学生既掌握Autocad的基本命令,又强化计算机绘图能力,与企业生产要求相吻合,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省时高效;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Autocad的兴趣,变厌学为想学;③采用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四、精心编制一体化教材,设计案例式一体化课程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资源,编写好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Autocad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职业标准的要求,又要突出实用性。理论部分要简明,技能部分要具体。语言要生动有趣,信息量要大,要尽量多用图示和案例。一是案例设计必须典型,要能涵盖Autocad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且把相关知识点做适当的描述和解释;二是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要与现实中的工作过程相吻合;三是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四是案例应符合行业标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要对所学知识真正能融会贯通,需要到生产实际中通过体验和感性认识而内化知识和技能。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除了精心编写教学案例以外,还要设计大量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操作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内容力求实用、新颖,对各种操作编写大量的实例,并配上相应的操作参考步骤,深入浅出,易学易懂。

五、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真实工程项目与学习任务一体化

在cad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图形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小组研讨,开拓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在cad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在《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分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学和做”上,注重现场教学、讲练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的实训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赵伟.《cad》与《机械制图》课程的有机融合[J].职业,2010(3).

[2]廖宇兰,李粤,朱冬云等.基于Autocad的机械制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4).

[3]许国玉,薛开.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立体化建设[J].教书育人,2007.

高职院校一体化 篇12

一、PLC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PLC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别开设课程, 教学效率低, 效果差;教学手段不合理, 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在评价过程中, 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而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是以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以项目与任务作为能力训练的载体, 以教、学、做一体化为训练模式, 用任务达成度来考核技能掌握程度。一体化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教材一体化, 主要是指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 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次, 教学过程一体化, 主要是指将教学场地从课堂搬到工厂、车间、实训室等, 让学生学有所用;最后, 教师一体化, 主要是指专业课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师, 同时也是实训指导教师, 具有“双师”素质。

二、PLC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实施过程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原有设置两门课程, 《PLC》课程, 理论教学11周, 周6学时, 共66学时;《PLC实训》课程, 实训教学1周, 共30学时。现设置为一门课程《PLC》, 理实一体化教学15周, 周6学时, 共90学时。现按照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共开展10个项目的教学改革设计, 有PLC基础、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天塔之光控制、物料送检自动控制、多种液体自动混合控制、四层电梯控制、自动售货机控制、机械手装配搬运流水线控制十个项目, 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体现出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下面以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项目为例子, 对PLC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 任务提出及控制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 交通灯和我们息息相关, 用PLC设计十字路口交通灯的控制系统, 其控制要求如下, 起动后, 十字路口南北方向亮绿灯 (东西方向亮红灯) 显示10秒后, 南北方向黄灯以占空比为50%的一秒周期 (0.5秒脉冲宽度) 闪烁3次 (东西方向亮红灯3S) , 然后南北方向变为红灯显示13秒 (东西方向绿灯亮10秒、黄灯闪烁3秒) , 如此循环工作。按下停止按钮, 所有灯都灭。实训室教师可以将十字路口交通灯的PLC控制系统进行实验演示。

(二) 任务要求

学生在收到任务后, 根据交通灯控制实训装置实际情况及任务控制要求, 设计出I/O分配表、进行硬件接线以及编写PLC控制程序, 并下载程序到PLC内进行运行调试, 达到控制要求。每一个小组都需要交一份相关的项目设计报告。

(三) 任务准备

首先, 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需要掌握的新的知识为定时器指令, 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及案例教学,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闪烁电路并操作演示,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相关物料和工具的准备, 每组需配有:PLC主机单元1个、交通灯控制单元1台、计算机1台、连接导线30条及PLC通信线1条。

(四) 任务实施及教师评估、修正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 学生进行I/O分配、硬件接线与软件编程、下载调试程序。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将过程中共同问题统一纠正, 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对PLC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 考核、评价

教师对每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及安全文明生产要求进行考核评价, 对项目实施过程逐项打分, 合计项目成绩。学期末对10个项目平均成绩的70%加上理论考核成绩的30%, 将构成该课程的成绩。注重过程考核, 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总之, 通过对PLC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化改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不断创新, 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随着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变化与革新, 传统PLC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课程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日益凸显, 急需改革。因此, 详细分析了PLC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对PLC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以期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PLC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一体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陶剑, 白杨.中职《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精品课程教材的开发[J].中国信息化, 2013 (8) :317.

[2]陈君瑜.以竞赛模式推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 (职教版) , 2013 (10) :85-86.

上一篇:深部软岩下一篇:高校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