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需求偏好

2024-08-16

保险需求偏好(共6篇)

保险需求偏好 篇1

1引言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在特殊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农民工人数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4月,陕西省农民工人数已逾680. 3万人。目前农民工面临着收入水平有限、储蓄不足、老龄化趋势明显、 职业危险系数高、承担风险能力差的现状。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理应受到广大农民工的欢迎。但是, 2013年的全国数据显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并不高, 其中参保比例最高的工伤保险也仅达到28. 5% 。

参保率低这一情况并非偶然。孟颖颖 ( 2011) 以有限理性为研究假设,认为农民工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的博弈过程是导致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 国内关于农民工保险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农民工保险偏好和农民工保险需求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龚秀全 ( 2004) 的调查研究显示,外来流动人口最希望参加的是养老保险。顾永红 ( 2010) 将农民工参保意愿从强到弱排序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顾永红 ( 2010) 认为较显著影响农民工参保意愿的因素有: 农民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业保障形势、工作时间、月收入以及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程度等。 孟颖颖、韩俊强 ( 2011) 认为城市融合初期农民工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包括收入水平有限、制度认知不足、权力意识的缺乏与制度设计不合理。

现有的关于农民工保险问题的研究大多时间较早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得出的结论并不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民工保险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保险需求偏好测算和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2.1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调研地点覆盖了西安市六大城区,对象来自工地、天然气公司、机械制造厂、 餐饮企业等农民工密集地,共完成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18份。

2.2数据描述性统计

2.2.1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

我们挑选了在实际生活中与农民工保险需求相关的影响指标,没有考虑自变量的内生性,最终筛选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行业特征、就业条件、收入情况等方面17个指标,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中有55. 1% 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4. 2% 的农民工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或训练,这反映出被调查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整体不高。农民工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500元以内,只有26. 8% 的农民工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 每月支出在2000元以下的农民工占到了63. 9% ,这反映出被调查农民工群体的经济生活水平依然不高。

2.2.2样本结果描述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购买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最多,比例为71. 5% ,其次是养老保险为64. 3% ,而购买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最少,分别为9. 5% 和6. 5% ,其中购买工 伤和商业 保险的农 民工比例 处于中间 水平, 为28. 5% 。

3实证分析

3.1保险需求偏好测算

本文采用序数效用函数方法来评估农民工的保险需求偏好。以字母Z表示得分值,设选项位序一的数值为9 ( 分) ,位序二的 数值为5 ( 分) ,位序三的 数值为3 ( 分) ,则参保意愿得分计算公式为: Exp ( Z) = 9 × f1+ 5 × f2+ 3 × f3。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2。

Exp ( Z) 的排序结果表明,农民工的保险需求偏好排序为: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3.2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3.2.1模型选择

考虑到离散被解释变量的特点,本文建立多项有序回归模型,模型的连接函数是Logit形式。即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是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的种类数,取值为0,1,2,3,4,5,Pbuy,k表示购买k种社会保险的概率 ( k = 0,1,2,3,4,5) 。

3.2.2变量设定

在模型中,X是解释变 量所构成 的向量。 X = [sex( 1) , age, edu( 1) , edu( 2) , mar( 1) , heal( 1) , heal( 2) ,firm( 1) ,con( 1) ,skill( 1) ,place( 1) ,incom]T其中,sex表示性别,sex ( 1) 代表 “男性”,sex ( 2) 代表 “女性”; age表示年龄; heal表示身体状况,heal ( 1) 代表 “较差”,heal ( 2) 代表 “一般”,heal ( 3) 代表 “较好”; edu表示受教育程度,edu ( 1) 代表 “初中以下”,edu ( 2) 代表 “高中及中专”; edu ( 3) 代表 “大专及以上”; mar表示婚姻状况,mar ( 1) 代表 “未婚或离异”,mar ( 2) 代表 “已婚或再婚”; firm表示企业类型,firm ( 0) 代表 “非国企、事业单位”,firm ( 1) 代表 “国企、事业单位”; com表示劳动合同,com ( 0) 代表 “没签”,com ( 1) 代表 “已签”; skill表示专业技能培训,skill ( 0 ) 代表 “否 ”,skill ( 1 ) 代表 “是 ”; place表示工作场所,place ( 1) 代表 “室外”,place ( 2) 代表 “室内”; income代表月工资收入 ( 经过处理的标准化值) 。

3.2.3计量结果与分析

( 1) 模型检验与计量结果。本文采用多项有序回归模型,运用SPSS 20. 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计量结果如表3所示。

注: a. 因为该参数为冗余的,所以将其设置为 0; b. 括号中为回归系数; c.***、**、*分别表示在 1% 、5% 和 10% 的水平上显著。

( 2) 回归结果分析。性别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男性比女性的参保率更高。男性购买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女性的1. 43倍,原因可能是男性农民工多从事繁重危险的工作,更需要社会保险来构筑他们的 “安全网”。

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的发生比增加0. 044。已婚或再婚的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未婚或离异的农民工的1. 60倍。在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在非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工的1. 80倍。

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存在正相关关系,接受专门培训的农民工参保的概率更高。专门培训能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素质和竞争力,因此,不仅农民工参保意识强,用人单位也愿意为他们投保。

工作场所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在室内工作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购买保险,原因可能是,本文调查的在室外工作的农民工,大多在建筑工地工作,受教育程度低,风险意识较差,流动性大,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异地续保困难,因此参加保险的可能性较低。

月工资收入的系数为正说明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工的参保比例增大。这与实际状况相符。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

根据对实地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民工对保险的偏好次序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第二,本文发现男性、年老、受教育程度高、已婚或再婚、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在国企和事业单位、有过职业技能培训、在室内工作、收入水平高的农民工,参保的可能性大。

4.2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要解决农民工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单独设立农民工保险的缴费标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应合理确定农民工缴费标准,降低农民工负担,其缺口可考虑由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直接拨补。

第二,建立全国网络式保险体系。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加之现阶段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几乎不存在抑制了农民工参保积极性。只要建立起全国网络式保险体系,实现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农民工参保率就会提高。

第三,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镇和农村的保险保障制度是分割的。只有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保险待遇问题。

大学生新闻需求偏好分析 篇2

要想改变报纸在年轻人中间的颓势, 首先就要了解年轻人新闻需求的偏好———他们爱读哪些新闻, 他们喜欢如何阅读新闻, 他们对读到的新闻会做出哪些反应?

笔者在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由750份问卷组成的调查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从知识层次、人文修养、个人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结合我国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应该成为报纸重点培养的潜在读者。从这个角度而言, 大学生是否读报将直接决定报纸明天的命运。在调查中, 笔者通过对不同层次的11所院校800余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750份。

结合问卷统计与个别访谈, 笔者总结出了大学生群体在新闻需求方面的五个偏好。

一、追求接收便利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两个:真实、新鲜, 这也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1

从受众角度来看, 方便与否是影响他们接收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了信息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2, 其中的“费力程度”指的就是得到相关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大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也追求速度, 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但这种追求的前提是对媒体使用便利性的追求。

调查中, 受访者被问及每天起床后获取新闻的“第一媒体”是什么, 82.0%的受访者选择了网络, 在这其中, 51.7%选择了手机网络, 30.3%选择了计算机网络。问及对第一媒体的选择依据, 64.8%的受访者表示依据的是“方便性”。在“最先抛弃的媒体”选择中, 无论是排名第一的广播还是排名第二的报纸, 都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因为“不方便”而抛弃了它们。

报纸的“不方便”也是影响受访大学生在高考之前接触报纸媒体的原因之一, 这种“不方便”在和网络相比时就显得更加突出。与网络相比, 报纸需要去购买, 阅读时还需要一定的空间, 在延伸阅读、内容查询方面更是难以进行, 而网络在信号良好的情况下则可随时———需要时、休闲时、无聊时、睡觉前、醒来后, 随地———躺在床上、坐在车里、在自习室内满足受众需求。更加助推网络方便性的是, 55.1%的受访者拥有个人电脑, 28.4%的受访者打算购买个人电脑。受访者手机拥有率高达97.9%, 在这其中, 74.4%的受访者使用手机网络, 这些都为大学生利用网络便利接收信息提供了可能。

香港城市大学学者祝建华于2004年提出了“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Weighted and Calculated Needs for New Media, 或简称WCN) ”, 该理论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现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所满足、并且认为某一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 他们就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3

按照这一理论不难看出, 当前, 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使用网络媒体接触信息的原因之一在于, 传统媒体无法满足其需求 (或者说是全部需求) , 而网络媒体则可以更多、更快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其根本性差异体现在媒体的便利性上。

二、具有鲜明个性

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本身, 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性格或人格。4网络媒体上多元化的信息让受众能够各取所需, 找到各自所爱。在这种环境的熏陶影响下, 大学生在新闻需求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这一点, 在80后、90后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分散的新闻偏好体现个性。与以往的大众传媒消费相比, 网络消费体现的是一种差异化消费。5本次调查显示, 大学生群体在新闻内容方面并没有太集中的偏好, “文娱新闻”中选率最高, 为56.1%, 其他类型的新闻中选率均未超过半数, 基本在25%左右浮动。在所喜爱的报纸类型中, 最高的是文体类报纸, 中选率为33.7%, 未超过半数。

搜索引擎助推个性发展。搜索引擎是网络世界里一个强大的工具, 网民通过搜索引擎基本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搜索引擎极大地满足了不同人个性化的需求。作为数字化的重要成果, 搜索引擎使得大众传播过程中“推” (pushing) 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变成了允许人们“拉” (pulling) 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6调查中, 对于“个人经常去的三个网站”这一问题, 所填写的网站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百度”, 有49.87%的受访者将其作为经常去的网站, 而“谷歌”也排在所填写网站的前十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调研组的一项调查也显示, 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站类型中, 搜索引擎排名第一位。7

三、偏好多元声音

本文调查中, 大学生偏好的新闻排名第三位的是国际新闻, 有43.1%的受访者选择了该类新闻作为自己所喜爱的新闻种类之一。反观国内新闻, 无论是党政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中选率都不高, 均在17%左右。

调查同时显示的是, 《南方周末》在大学生中比较受欢迎, 24.0%的受访者将其列为愿意自费购买的三张报纸之一, 在这其中, 14.67%的受访者将《南方周末》排在愿意自费购买报纸的第一位。另外, 在对大学生喜爱的报纸类型调查中, 在83名选择“其他”选项的受访者中, 20名受访者填写了《环球时报》, 5名受访者填写了《参考消息》。这种由受访者自己填写的报纸更加能够反映出所填写的报纸在大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与本文调查相符的是, 有调查统计, 2009年时政类报纸的零售量比2008年上升15.9%, 比2007年上升25%, 是目前零售市场上上升幅度比较大的报纸种类之一。8

无论是国际新闻受欢迎还是《南方周末》、《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发行量的上升都表现出一个现象:多元化的声音更加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

与国内新闻相比, 国际新闻报道视野更宽、层面更多、尺度更大。在尊重事实, 尊重习俗的情况下, 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奇闻异事甚至花边新闻都在报道之列, 总统的家事、王室的婚姻、选举的预测、百姓的生活、政府的形象也都可以涉猎。而且, 表扬与批评可以共存, 猜测与质疑均被展现。

对于《环球时报》和《参考消息》而言, 它们各自刊登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国际新闻, 而且, 凭借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的背景, 借助他们所属单位派驻世界各地的记者站以及与外国大型传媒机构的联系, 他们在国际新闻来源方面有着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一点, 无论是《环球时报》还是《参考消息》还有一个重要报道方面是国外对于中国的报道和评论。这些外国人看中国的报道既是对国内报纸报道国内事件的一种补充, 同时更是对同样事件报道的另一种声音。人民日报海外版前总编辑詹国枢在其微博上表示, “如今要了解全球时事要闻, 非环球时报莫属。别的渠道, 尤其是正统媒体, 语焉不详, 王顾左右而言它也。”9

同样经常发出另一种声音的就是《南方周末》。《南方周末》凭借着深度报道赢得广大读者, 与国内其他媒体相比, 同样一个事件, 《南方周末》总能找出不一样的角度, 尤其是在做第二落点方面, “要么不做, 要做就跟别人不一样”。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媒体, 不仅是媒体, 每一个受众也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博客、微博、帖子、回复区都是展现多元声音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声音让受众看到了同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 从而满足了其求知的欲望。长时间受到网络浸染的大学生, 对于多元化声音的偏好当属意料之中。

四、乐于参与展示

2011年春节, 一场“微博打拐”在网络上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 正是通过一次次转发、评论、跟帖, 一名叫彭文乐的被拐男孩被父母成功找回。目前尚无统计在这场网络打拐活动中, 有多少80后、90后, 多少大学生参与其中, 但有一点能够确定的是, 网络活动对于现实生活已经发生影响, 网友的正义、良知、力量正在通过参与网络活动得到彰显。

调查显示, 大学生乐于参与网络活动并积极在网络上展现自己。

上网时间、设备是保证。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种媒体中, 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最高 (33.5%的受访者每天都上网, 38.3%的受访者每周上网3—6次) , 时间最长 (平均每次接触时间109.10分钟) 。此外, 个人电脑的拥有, 手机上网人数的增加都为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提供了基础保证。

半潜水式参与居多。网络讨论者包括两个群体:发言者和浏览者 (在网络术语中叫做潜水者) 。发言者包括在网络上发帖 (包括使用博客) 和回帖的人, 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时更倾向于跟帖回复 (占受访者的52.0%) , 主动发帖子的人相对不多 (占受访者的35.7%) , 而发微博的人则更少 (占13.7%)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83.6%的受访者都参与了分享转发的活动。与发言者相对, 在网络上只看不说的人叫潜水者, 据此概念, 分享转发的人应称为半潜水者。一方面, 他们对于所看的内容并没有发表言论, 另一方面, 他们对看到的内容进行了转发。这种分享转发的意义何在?笔者在深度访谈时了解到, 在受访者看来, 分享转发意味着“支持观点”、“让更多人看到”、“喜欢”、“个人收藏”、“跟风”等含义。

敢于展示自我形象。63.2%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向互联网上传过自己的照片, 这表明, 大学生群体敢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 他们也有勇气面对陌生人对自己的审视甚至评价。从这一点看, 大学生本质上还是一个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群体。虽然大学生目前更倾向于分享转发类的含蓄表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参与网络活动的进一步加深, 随着互联网传播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他们在观点表达方面也将会从含蓄变得更加积极。

五、倾向直白表达

在新闻内容偏好方面, 文娱新闻、体育新闻、奇闻异事、流行时尚位居中选率前四位, 在喜爱阅读的报纸中, 文体类报纸排名第一, 使用电脑上网的主要目的中, 近半数的受访者将“消遣娱乐”作为首选目的。总体来看, 大学生在接触媒体时对于轻松、娱乐的内容比较喜爱。

在网络上, 这些轻松、娱乐的内容之所以能够蹦出来把人们的目光聚拢在一起, 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直白表达。尤其是娱乐新闻, 简单、直白的标题是吸引受众点击阅读的重要因素。甚至包括受大学生关注的国际新闻, 因为限制相对较少, 与国内新闻相比, 其在表达内容、表述方式上更加直白、开放, 没有拐弯抹角、借此言彼的弯弯道。

“媒介虽然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大学生群体对直白表达方式的喜爱与他们长期与网络接触不无关系。网络上的信息是海量的, 而每个人接触媒体的时间、精力、物力都是有限的, 只有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通过直白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才能最快、最有效地吸引受众阅读。而且, 网络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直接明白, 直击核心要害。网友之间的对话没有绕来绕去的圈子, “顶”、“给力”, 一两个字就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

注释

1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13页.

22 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版.第29页.

33 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J].香港《中国传媒报告》, 2004, 2.转引自钟家斌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首都大学生手机报认知使用行为分析》.

4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51页.

55 喻国明.传媒, 现代潘多拉宝盒—传媒产业的发展变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J].传媒影响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第30页.

66 [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年版.第103页

77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调研组.象牙塔里的网络生活——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 2011年1月18日, 第15版.

88 田珂蔡振鹏崔江红.2009年中国报业发行市场走势分析[J].崔保国.《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保险需求偏好 篇3

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 (以下除特别说明:基金即指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 是通过发售不固定的基金份额, 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 形成独立财产, 由基金管理人组合投资管理, 基金托管人托管, 且其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期限内自由申购和赎回的集合投资方式。开放式基金自2004年以来已成为整个基金市场的绝对主体, 截止2009年底, 开放式基金总份额为23141.36亿份, 总净值24489.32亿元, 开放式基金的总份额和总净值与整个基金市场的占比已连续5年达90%以上。《基金法》规定, 我国的基金全部为契约型基金, 即基金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之间是委托代理理财关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 由于投资者与管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 管理人追求的是稳定增长地提取管理费, 投资者追求的是投资资产保值增值。投资者与管理人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委托代理关系出现问题成为必然, 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信息披露制度是基金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机制, 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代理成本和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基金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提高基金市场信息的有效性是关键。个人投资者从2001年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发行开始就成了开放式基金投资的主力, 到2009年底, 开放式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为82.44%, 庞大的投资群体对相关信息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个人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信息需求偏好还是一个极少研究的领域, 亟待拓展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证券业协会 (以下简称:“协会”) 公开发布的《个人基金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 (2009年) 分析报告》基础数据 (以下简称:“调查问卷”) 和相关互联网信息的收集整理, 将调查结果与我国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现状进行比较, 得出为满足个人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开放式基金管理人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的结论。

二、个人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信息需求的偏好分析

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是集合资金的需求者, 受投资者委托从事集合资产理财, 因而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是基金信息披露的主要义务人, 是基金信息的供给主体。广义的信息需求主体包括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中介服务机构、基金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及其他社会公众, 也包括基金债权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投资者是资金的提供者, 是信息的主要需求者。投资者最希望基金管理公司能够更好地维护投资者利益, 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 导致基金管理人做出有损投资者的行为。所以拟在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决策有用观认为, 披露信息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开放式基金投资组合的信息和关于投资业绩及其变动趋势的信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 有必要研究信息需求者的偏好, 给投资者提供针对性的信息。

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个人基金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 (2009年) 分析报告》是根据基金管理公司会员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报送的2009年第四季度基金投资者基本情况报表, 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整理而形成的。截至2010年1月25日, 60家基金管理公司向协会报送2009年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基本情况数据, 有49家基金管理公司向协会报送2009年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统计表及有效问卷50853份。统计分析时对于错误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剔除, 大多数问题的剔除率在1%以内, 基本不影响统计结果。协会开展这项调查工作已有数年, 但2010年是第一次通过协会网站向社会公布其调查结论, 对研究个人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信息需求进行偏好分析大有裨益。本人从该调查问卷中选取能够反映个人基金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信息需求偏好的数据, 应用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和技巧进行再分析。

其一, 个人投资者对信息的领受能力及基本属性对偏好的影响。可见, 越来越多的理性个人投资者关注影响自身权益的基金公司委托代理问题。个人投资者所共有的基本属性是对个人投资者获取和了解开放式基金披露信息进行偏好分析的基础, 个人投资者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个人投资者的年龄构成和受教育程度将反映个人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披露信息的领受能力, 并通过它了解个人投资者对信息需求的可能渠道。个人投资者的职业情况和收入水平则决定了个人投资者对各种渠道公布的信息的偏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个人基金投资者以中青年为主, 30岁以下的占24%, 40岁以下占64%, 50岁以下的达85%, 60岁以上的占5%, 且其中男性比例比女性比例大20%。51%的个人投资者处于30至50岁, 这表明中青年投资者在知识、经验上日趋成熟, 有了投资理财、改善经济状况的强烈意愿。在个人基金投资者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88%, 其他为中专及以下, 这表明我国个人基金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具有较强的改变经济状况的偏好和信息领受能力。由此, 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中青年投资者, 已经具备了理解基金信息披露的基础。在个人投资者的职业机构方面, 排在前五位占比达79%, 他们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国有公司一般职员、私企/外企一般职员、私企/外企管理人员和国有公司管理人员, 这些个人投资者对投资理财表现出较强的意愿, 但受限于其专业性知识范围, 都难以对当前基金的披露信息作出专业化的正确理解和判断。在对个人投资者收入水平的调查中, 个人月收入在2千元以下和2-5千元的投资者占比分别为20%和50%, 合计占到投资者总数的七成。这样, 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经济能力是有限的, 他们既有较强的改善经济状况的意愿, 对获取基金信息的渠道也就偏好于低边际成本的信息渠道, 这也符合了另一个调查结论: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当今网络上拥有海量的及时信息, 相对于报刊信息, 具有低成本、及时的特点。

通过个人基金投资者基本属性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目前, 个人投资者都是理性人, 其以受过良好教育的而收入水平较低的中青年工薪阶层为主。个人投资者是基金投资的主力, 其绝大多数对开放式基金管理人披露的各种信息具有较强的领受能力, 但又偏好于可及时获取的、非专业化的、成本低廉的信息渠道。

其二, 个人投资者基金投资基本情况体现出的对信息披露偏好。个人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所依据的信息构成了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的需求, 不同年龄、不同受教投资者对同样的信息又具有不同的学习领受能力和决策应用能力。调查问卷显示, 个人投资者所持基金对金融资产的占比为10-30%的有34%, 占比超过30%有约45%。以基金投资占金融资产30%以上的投资者为例, 在30岁以下年龄段的投资者中, 这一比例为45%, 而在60岁以上年龄段的投资者, 这一比例上升到56%, 呈上升态势;其中, 中专及以下学历为43%, 而研究生学历这一指标上升到53%。同时, 在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投资者中, 投资盈利的投资者占比41%, 而在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投资者中, 这一比例为52%。数据显示, 基金投资在个人投资者家庭金融资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且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 基金在其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 其基金投资盈利的可能性也越大。对于任何理性的个人投资者来讲, 都有动机关注和了解基金的披露信息, 以利于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由此可见, 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中青年投资者是个人投资者中的主体, 他们的信息领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普遍偏高, 对信息的需求也更高。

其三, 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体现出的对信息需求的偏好分析。问卷调查显示, 就基金募集期间, 过半数投资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同基金公司是契约关系, 个人投资者在选择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分别是投资研究团队的专业性、稳定性、公司治理和运营合规情况以及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业绩、研究和投资经历、个人守法合规情况。

在认购、申购、赎回基金时, 48%的投资者选择了网上交易, 占比最高。网上交易占比高的原因可能与基金个人投资者中的大多数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群体, 对网络工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另外一个原因, 可能是由于基金公司在发放调查问卷时, 主要通过网上调查及电子邮件方式, 使得调查对象网民的占比较多。还有38%的个人投资者选择在银行柜台购买, 而证券营业部购买和基金管理公司直销分别各占7%。有鉴于在银行和证券公司销售渠道中, 销售者能给个人投资者提供的基金信息十分有限, 因而网络便成了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获取基金披露信息的重要渠道。个人投资者在基金持有期间, 最需要的基金管理人提供的服务项目是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基金投资信息, 这一需求的比例达37%。中青年、高收入群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投资者群体对基金管理公司提供信息服务需求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这也正好暗合了前文所述受较高教育的中青年是个人投资基金的主体, 他们对基金披露信息有着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被调查的基金投资者中, 通过互联网了解基金信息的投资者占到了67%, 而主要通过报纸杂志获得信息的投资者占13%, 通过与朋友同事交流获取信息的投资者占了11%。其他方式所占的比例比较小。这其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投资者比例越来越低, 通过朋友同事和报纸杂志获取信息的投资者比例则有所提高。而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投资者比例由46%上升到76%。

三、个人投资者的信息偏好对开放式基金信息披露的要求

从上述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来看, 广大个人投资者据以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偏好还未得到有效满足, 基金公司披露的信息离个人投资者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基金管理人作为信息供给的主体, 除了按照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进行合法信息披露外, 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作为基金投资主体的个人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偏好, 否则就会遭到个人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根据上文的比较分析, 我们对改进基金公司信息披露的建议如下:

其一, 拓宽基金信息披露的渠道, 增加信息的易得性。基金管理人的基金合同书及其摘要、招募说明书、公开说明书、临时公告等主要在官方网站和证监会指定披露报纸上进行披露, 年报、中报、季报、净值公告除了前述两种披露途径外, 还要求基金管理人按照X BR L的格式在证监会网站上公开披露。证监会指定的三大信息披露报纸日发行量总共不过百万份, 这相对于过亿的个人投资者来讲, 其受众面相对狭隘。相对于网络信息, 报纸的获得成本较高、时效性差, 仅适合于那些不能方便获取网络信息的老年投资者,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报纸在信息披露中的重要作用。网络信息是一种低边际成本、高效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除了监管机构网站及其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外, 笔者统计了6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设置类似“信息披露”引导标题栏的情况, 具体如表1:

注:表中**代表基金公司名称, 如“嘉实公告”;表中合计数不足100%是因为中邮创业基金在其官方网站上没有设置类似的引导标题栏。“显著位置与非显著位置”表示标题设置的位置是否显著易见。数据来源于60家基金管理公司官方网站。

如上所示, 网络信息具有强大的成本和实效优势, 但仅有50%的基金公司在其官网上使用“信息披露”这一引导标题栏, 18.3%的基金公司使用“基金公告”、“公司公告”两个类似标题, 其他都使用“公司动态”、“**公告”、“最新公告”、“新闻中心”、“信息公告”等含糊其辞的标题, 还有一家基金公司在其官网上没有设置类似的引导标题栏。可见, 还有不少基金公司在个人投资者所偏好的信息获取方式方面做的工作很不够。

其二, 建立以个人投资者为核心的信息披露, 使用简明的非专业词汇表述。相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讲, 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弱势地位。个人投资者是基金投资的主体, 监管层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目的的信息披露应该以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为首要目的, 以逐步建立以个人投资者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广大个人投资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 各自的专业化知识结构使得个人投资者对信息的处理不能达到理财专家的水平。目前基金管理人披露信息中大量使用基金业专业词汇和法律术语, 使得广大个人投资者对基金信息望而却步。美国证监会为让广大个人投资者也能够处理公开披露的信息, 在全美证券市场倡导了一场名为“简明英语”的项目, 意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推行简单明了的英语表达。当前, 我们的基金信息披露也应该着力推行类似的“简明汉语”项目。

其三, 增加基金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个人投资者与基金公司是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 个人投资者不能参与基金公司的治理与重大事项决策, 但个人投资者大多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工薪阶层, 他们具备关注投资财产的能力和意愿。调查问卷显示, 个人投资者最为关注基金公司的道德风险。可见, 基金公司有必要增加其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披露, 以增强其与个人投资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改善个人投资者与基金公司的投资关系, 引导基金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其四, 加强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的有机结合, 提高基金市场效率。基金公司改善其信息自愿披露行径是满足个人投资者信息需求偏好的重要举措。但我国基金市场还处于弱式有效, 市场效率低下, 而有效的信息披露是提高市场效率的重要措施。在我国基金市场发展初期, 仅靠基金公司的自愿披露难以有效发挥信息披露的作用, 监管层需从强制信息披露的层面上要求基金公司改进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 引导基金市场信息披露走上良心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保险需求偏好 篇4

在研究区域的楼盘样本点内, 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160份问卷, 有效问卷152份, 问卷有效率为95%。在所调查的消费者中, 男性占46% , 女性占54% , 性别分布相对均匀;年龄上25岁 ~ 30岁的约占28% , 30岁 ~ 40岁的占37% 是购房的主要年龄段, 40岁 ~ 50岁的占26% , 50岁以上的仅占9% ;家庭结构中主要为已婚的占28% 和已婚并育有子女的占46%, 其他的如单身占18%, 三代同堂的占8%;所调查的消费者的学历大多是本科约占53%且职业分布相对均匀;其购房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居住。

2 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消费者各种需求偏好因素, 经过必要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建立相应函数模型, 回归得到其价格。本研究基于Hedonic模型, 将住宅作为一种商品, 房价是这种商品的价格, 各类消费者需求偏好因素则会对其产生影响。可选择的函数形式包含线性形式、半对数线性形式和对数线性形式, 公式具体如下:

上式中:P表示住宅的价格;a0是常数项;Xi是第i个需求偏好因素;ai是第i个需求偏好因素的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

3 消费者住房需求偏好因素及其量化处理

结合已有研究与问卷分析结果, 本研究项目选择房屋自身状况, 位置, 周边基础设施, 环境, 物业管理, 开发商品牌这六个消费者住房需求偏好因素, 并在每个需求偏好因素下又细分了不同的需求偏好因子进行分析。运用SPAA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试对3种函数形式同时进行运算, 以期选择出适合本研究项目的函数形式, 同时采用方差膨胀因子 (VIF) 对变量之间的共线性进行监测。具体操作过程是在SPSS20.0软件中选择进入法作为回归分析方法, 即所选择的6个自变量全部进入回归模型。

由表1可知, 半对数线性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0.814, 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强。从判定系数R2和经调整的R2来看, 半对数线性模型比线性模型、对数线性模型的拟合程度要好, 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故该研究将采用半对数线性函数模型来表达消费者住房需求偏好因素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

运行结果由表2可知, 通过半对数线性模型的回归分析, 得到进入模型的6个消费者需求偏好因素的回归系数, 由此得出南京市大东郊住宅价格函数模型:

由需求偏好因素的回归系数, 可以看出房屋自身状况, 位置, 周边基础设施, 环境, 物业管理这五个因素对住宅价格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其变量系数分别为0.005、0.006、0.007、0.006、0.006, 而开发商品牌这一因素的变量系数仅为0.001, 表明其影响较小。

4小结

因此, 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住宅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住房需求偏好, 以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住宅产品;对政府而言, 因为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实质上是基于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市场竞争的结果, 所以需要依靠政府的干预进行相应的控制, 以期对城市整体规划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王莹, 冯宗宪.基于住宅消费偏好的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9.

[2]胡奕斐.购房消费行为模式分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1.

浅析企业财产保险需求 篇5

一、分析当前我国企业财产保险所面临的现状

经过相关权威调查显示,在财产保险中企业财产险和机动车辆险所占据比例最高。例如:在2012年对企业财产险业务调查中得知,企业财产保险在逐年增加,但是企业财产险在总业务中所占据的比例是下降的,这也就不难发现,保险业务总量增长和结构提升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增长与发展。换一种方式来说,影响企业财产保险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其一,社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为财富集中创造前提条件,再有因为财产损失所面临风险逐渐增加,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存在,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欲望更加强烈。其二,企业是以盈利性为目的,在企业经济效益获得提升基础上,企业购买财产所具备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在企业认为购买企业财产保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投资,企业资产是企业财产保险承保风险的载体,如果载体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保险需求自然不会得到提升,立足整体,投保不足是当前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分析企业财产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1. 从税收政策的角度出发,依国际通行企业才会规则,企业购买企业财产保险能够相应的减低期望税负,避税效应也就是因此而来,这也是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动力源。

企业购买企业财产降低赋税体现在:其一,企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稳定收入来源为降低企业长期应税提供了条件,而保险恰恰能够降低企业收入的波动状况。其二,损失准备金在保险企业和非保险企业之间存在异同,购买保险与风险自留相比,购买保险的诱惑力大于风险自留。其三,企业财产保险免收税负,也就使得保险成为了降低风险管理总成本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了解我国税法后发先有两点阻碍了企业对财产保险的需求,表现在企业所得税为固定税率,换言之,就是没有采用税率累进的方式,税法虽然强制要求企业购买财产险可以通过税前列支的方式完成,但是和其它国家所实行的累进税率相比,政府补贴不够明显,而企业方面对于购买保险可以避税,这方面表现不是那么明显。再有,保险赔款不够全面,税法中只规定在受到不可抗拒因素时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免税,企业无法准确估算在优惠政策下和实际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抉择,税法对企业财产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 行业规制。

企业财产保险作为一个特种行业,国家会出台相应的监督措施,保证其平稳运行。倘若这些行业遭受损失危害的不仅仅是其自身利益,更加关乎到广大人民的利益。例如:水电行业如果遭受损失,会致使社会混乱,化工产业如果监管不严,导致其化工原料污染环境,正因为如此,国家对一些特种行业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不遵循自愿原则要求其投保财产安全和责任保险。再有,保险行业就是被规制的企业,可以向投保方传递出具有保障的信息,而其所交的保险费可以归纳到成本行列,部分让消费者受益。所以在相同条件下,被规制的企业与未被规制的企业相比,前者更愿意购买保险。因而也就得出一个结论,风险较大的企业更愿意购买企业财产保险,但是经过长时间发展,保险公司经济稳定器作用得不到显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自身发展。

三、改善企业财产保险现状的措施

1. 提升企业经营者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投资者具备的风险意识都会对企业财产保险产生影响,管理者起直接作用,投资者起间接作用。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具有迫切性。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者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对企业财产保险有深刻了解,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形势也越加激烈,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要赋予更多权力给管理者,也意味着他们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在银行方面,银行出现坏账原因多数是因为贷款没有及时收回,银行坚持其自身的独立性,让企业经营者充分认识到风险在经营中所起到的作用,以银行促进经营者风险意识的提升。

2. 提升中小企业对财产保险的需求,我国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的作用突出,很大一部分效益是中小企业完成的,但是在企业财产投保方面不容乐观。

其原因都体现在资金不足、参保面低、投保险种较为集中。要想解决中心企业所存在问题,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去扶持中小企业,在政府补贴上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再有,在保险公司方面,对服务中小企业的相关网点进行优化升级,保险公司充分了解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为其查勘和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制定出相关激励制度,更好的服务于保险公司发展。

四、结语

面对企业财产需求的不断变化,保险公司应该充分了解市场化需求,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可行性战略,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服务的同时,为自身创新提供条件,提升在同种类险种中的竞争力。

摘要:财产保险需求在财产保险企业占据着核心地位,如果对财产保险需求了解不够全面和彻底。那么不管保险公司具有如何先进管理技术多么优秀人才,这个保险企业未来发展发展也不会太远,同样,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其它险种。鉴于此,只有对财产保险需求有充分了解,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才能够更好地促使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变,才能够在同种类保险中占据优势。国民经济发展部分依赖于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显然充分了解企业财产保险需求也具有迫切性,本文试着对我国企业财产保险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出影响我国企业财产保险需求的原因,最后对如何改变当前我国企业财产需求现状也进行了不懈探索。

关键词:企业财产保险,需求分析,现状

参考文献

[1]谭海丽.我国农业干旱灾害再保险定价机制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

[2]张宇堃.企财险再保险模型建立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河南农业保险需求建议 篇6

关键词: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对策建议

粮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粮食安全问题, 一直是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 当季粮食产量的波动不仅影响着粮农的收入和下季的种植决策, 也影响着当季整体粮食的供给量。所以, 如何稳定粮农的收入, 提高粮农种粮的积极性, 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众多措施中, 农业保险对于粮农遭受自然灾害引起的收入减少损失是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一、河南农业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河南是一个产粮大省, 2014年河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 209.8千公顷, 同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 772.3万吨, 两者在全国均排名第二位。但河南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2012年河南受灾面积1, 388.8万公顷, 当年主要遭受旱灾和水灾威胁, 其中旱灾受灾面积1, 001.5万公顷, 水灾受灾面积358.7万公顷, 当年粮食产量为5, 638.6万吨;而2009年受灾面积2, 987.4万公顷, 遭受的灾害种类多, 其中水灾受灾面积100万公顷, 旱灾受灾面积1, 579.2万公顷, 风雹灾受灾面积1, 128.9万公顷, 冷冻受灾面积179.2万公顷, 粮食产量为5, 389万吨。2014年河南更是遭遇了63年未遇的干旱, 旱灾使得河南部分地区的秋收作物受到很大影响,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绝收现象。

河南省在1982年就有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露天经营、保险标的具有生长变化的特点, 存在保险金额难以确定, 风险测定、费率厘定困难, 损失评定困难等问题, 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业务难以发展起来。2007年河南省被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 经过几年的发展, 2015年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中种植业包括:玉米、小麦、水稻、棉花、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 保险;经营模式采用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相结合, 保费根据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其中80%由中央、省、市、县财政承担, 20%由农户和龙头企业承担。但在实务中, 当自然灾害发生, 农业保险在弥补农民损失方面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从而抑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河南粮农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原因分析

(一) 粮农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粮农文化水平低,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不知道可以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来转移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也不了解国家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即使知道有农业保险却不了解投保农业保险的方法和流程, 缺乏投保的有效渠道, 导致粮农对农业保险投保的积极性不高。河南省统计局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曾经做过调查, 在抽取调查的600个农户样本中, 参加玉米保险的只有68户, 参保率只有一成多。

(二) 赔付金额过低, 抑制粮农投保积极性。

保险金额是保险人的责任限额, 是补偿给付的最高限额。随着种植成本的不断提高, 即使按最高金额赔偿也弥补不了粮农的种植成本。2013年河南农业厅开展了粮食种植成本与收益调查, 调查对象分为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 结果显示, 种粮大户的小麦亩均成本为543.3元, 玉米亩均成本为424.3元。普通农户小麦亩均成本为706元, 玉米亩均成本为539.6元。河南省2015年农业保险工作方案中对农业保险金额的规定为:玉米每亩保额为329元, 费率为6%, 每亩保费20元;小麦每亩保额447元, 费率6%, 每亩保费27元。而且只有在小麦、玉米处于扬花-成熟生长期才按照100%进行赔偿, 即使如此对于普通农户来说, 小麦赔款距成本还有259元的差额, 玉米赔款距成本还有210.6元的差额 (如表1所示) 。在实际中, 保险机构在测量受损农作物时, 只有成片受损超过30%才能申请赔偿, 有农户因此只拿到几元十几元的保险赔款, 因此认为买农业保险没有太大意义。赔付金额过低, 不能弥补越来越高的种植成本, 保险弥补损失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投保的积极性。 (表1)

(三) 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得损失对粮农影响较小。

河南粮食种植大多采用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 耕地面积虽多, 但农业人口也多, 2014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3亩, 低于全国水平。这样, 即使粮农遭受损失, 对他们的经济影响也并不是很大。河南农业厅调查显示, 种粮大户小麦亩均净收益为512.9元, 玉米亩均净收益为679元;普通农户小麦净收益为350.2元, 玉米亩均净收益为563.7元。即使发生全损, 种粮大户的小麦和玉米的净损失分别是831元和1, 100元;普通农户的小麦和玉米净损失分别是567元和913元。对于人均只有一亩多的粮农来说, 这些金额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并且农作物发生全部损失的概率也非常小, 这也抑制了粮农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四) 粮食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比例不断下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由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途径的多元化, 包含粮食收入在内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据统计, 2002年占比为70%, 2012年占比下降到53%, 粮食收入对粮农全部收入的影响在逐步减少, 粮农花费在农作物上的投入也会考虑减少, 尤其当农业保险并不是农业生产必需的投入时, 从理性角度考虑, 粮农会做出放弃购买农业保险的决策。

(五) 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不规范。

规范的农业保险会给农民传递一个正面的形象, 尤其是当出现巨灾风险时, 保险公司的及时定损、理赔会给保险业务将来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 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 粮农对保险的信任度却迟迟提高不起来。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委托村干部宣传农业保险, 并代收保费时, 村干部由于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 由哪家保险公司承保, 出险时找谁索赔, 国家的保险补贴政策是什么, 村干部和农户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粮农把购买农业保险看成是乱收费、乱摊派, 有些粮农购买了农业保险, 但在出现灾情时, 却不能及时获得保险公司的赔款, 有的粮农虽然获得了赔偿, 但距粮农的期望值差别太大, 从而对农业保险保风险的功能很失望, 认为买与不买没有很大差别。而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时, 本该在保险环节中起关键作用的核保工作, 可能会因为政策原因或者其他方面的压力, 把本不符合承保条件的保险标的也纳入保险范围, 在出险时, 考虑到成本和收益问题, 保险公司又不愿意轻易赔偿。对于出险率较低的小麦保险, 保险公司乐意承保, 而对于出险率较高的玉米保险, 保险公司却又不愿意承保, 财政又不能强迫保险机构承保, 这样在事实上并没有起到转嫁粮农风险的作用。农业保险业务在农村的不规范发展, 也加深了粮农对保险的不信任感。

三、促进河南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粮农保险意识。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粮农对农业保险知识缺乏了解, 大大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和普及, 想让粮农接受农业保险, 第一步是让他们了解农业保险。政府和保险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对农业保险加以宣传, 比如制作一些生动形象的小册子发给农民,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播放一些关于农业保险的宣传片, 开展农业保险培训班, 或者通过相声、小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知识和农业保险政策。

(二) 规范农业保险业务各环节。

农业保险工作想要达到常态化, 需要规范保险业务各个环节。一是要在乡、村设立保险网点, 负责农业保险的宣传、承保、查勘、定损以及理赔等日常工作, 对于粮农在政策咨询, 投保程序以及理赔方面给予及时解答;二是要加强对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对那些协助开展保险工作的村长、组长人员的保险知识培训, 尽量在宣传阶段就把农业保险政策给粮农讲清楚。

(三)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

小规模的粮食种植成本相对较高, 耕地使用权的分散不利于防灾防损工作的开展, 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这样,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 相对于普通粮农, 种粮大户的损失成本增加, 为了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 他们就有动力去购买农业保险。另外, 种粮大户会更加注重耕地管理, 防灾防损工作, 这样也可以降低保险机构的赔付率。

(四) 继续加大政策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

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发展比较好的国家, 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立法比较健全, 政策比较优惠, 费用补贴率普遍较高。农业生产风险大, 保险标的特殊, 风险管理难度大, 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因为赔付率过高导致亏损而不愿进入农业领域, 所以需要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倾斜。对于粮农方面, 需要进一步加大保费补贴, 让粮农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能够买得起农业保险;甚至可以把购买农业保险与其他农业补贴政策联系起来, 只有购买了农业保险, 才能享受到其他农业补贴。也可以把粮农应该交的保费找企业赞助, 政府在其他方面对赞助企业进行鼓励。对于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来说, 政府主要从如何弥补它们的亏损, 提高它们继续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入手。比如, 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立法, 提高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方面的政策倾斜。

(五) 政府各部门要协调配合。

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财政部门、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之外, 还需要政府其他部门和人员加以配合。在确定投保对象的时候, 需要乡镇财政所把享受农业补贴的农民名单、耕地面积等数据加以共享, 在开展宣传、收取保费的时候, 需要宣传部门、村长等发动各小组组长开展这些工作, 在填写保单, 确认粮农已投保农业保险 (比如照相确认) 时, 需要粮农进行配合, 在防灾防损方面, 需要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配合。而在这些工作中, 财政负责财政补贴, 农业保险机构负责具体的业务操作, 其他政府机构和基层工作人员却因保险业务繁琐, 或担心承担风险责任等原因, 工作中并不是特别积极配合。仅靠保险机构来做各个部门的配合工作难度很大, 这需要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并督促各部门配合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吕春生, 王道龙, 李茂松.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增刊) .

[2]张汀汀.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 2010.10.

[3]杨晓娟, 刘布春, 刘园.中国农业保险近10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2.

[4]胡心洁.河南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超1/4种植大户助力粮食增产.http://news.dahe.cn/2013/11-28/102537031.html, 11/28/2013.

上一篇:电力通信系统建设下一篇:推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