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教育的启示

2024-05-23

灌输教育的启示(精选9篇)

灌输教育的启示 篇1

美国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公民教育”。“灌输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灌输来传达美国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正如美国的教育家卡扎米亚斯所说的:“即使在具有民主传统和声称民主之冠的国家, 也必然要进行政治灌输和禁止异说, 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一、美国高校“灌输法”的发展历程

“灌输法”在美国高校公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最初的强制性到现在的开放性发展, 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年代初, 美国处于传统教育阶段, 强调的是绝对的、强制的和宗教式的“灌输”, 借助于规劝, 树立榜样和问答式教学等形式得以实现。

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20年代美国公民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仍以“灌输”为主, 但出现了民主教育方法即尊重理性尊重情感尊重科学, 并重视人的主体性, 认为人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的主体, 能够进行思考, 反省, 并促进自身成长。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 “灌输法”遭到摒弃。杜威“实用主义”盛行, 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坚持发展的教育, 反对凝固的教育。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 出现校园混乱、社会混乱的局面, 传统德育方法有了复兴的趋势, “灌输法”有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第五阶段:80年代至今传统德育方法的复兴, “灌输法”重新得到重视, 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得到了深化, 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又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比如在课程间活动中灌输, 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大化的实现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二、美国的高校“灌输法”的途径

(一) 高校师生间对话式“灌输”

美国的“灌输”理论提倡对话式“灌输”。“对话式灌输是双向互动式‘灌输’, 也可称为主体性灌输、学习式灌输, 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前提下,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活动, 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开放的、相互尊重的交往, 达到灌输和教育的目的。”[1]这种理念体现于美国的课堂教学, 讨论式教学和演示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引导地位, 扮演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调动积极性,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有目的地灌输。

(二) 高校学科间渗透式“灌输”

首先, 美国的高校不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 而是通过开设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政绩等有关专题, 把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融于教育活动中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2]

其次, 美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美国文化等。这些课程及专题的特点是政治性、理论性强, 体现了美国的政治观、价值观[3]。通过这种渗透式的“灌输”学习, 使得学生获得道德的熏陶, 道德判断力的提高, 自我责任感的增强。

再次,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历史课程, 把它列为必修课, 对历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记住历史事件, 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解读。通过对历史的“灌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与自信心。此外, 美国高校还认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历史犹如一面镜子, 引导学生前进的方向。”

最后, 美国高校近来也开始注意在理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内容, 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融合起来。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就认为对主修专业的学习必须明确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实质就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神,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工作的价值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间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

(三) 高校课外活动中无意识“灌输”

美国将其理念灌输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 使得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课外活动分为三种:第一, 通过开办各类的学术活动, 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 将学校所倡导的或是追求的目标和价值, 间接地“灌输”给学生, 第二, 通过校园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合作精神, 以及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三, 通过校庆、开学典礼, 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 来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精神。

三、美国“灌输法”的特点

综上可以看出, 美国的“灌输法”显现出隐蔽性及渗透性的特点。美国高校首先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以建立“灌输”的条件, 后将其欲灌输的理念寓于课程及校园活动中。其次,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美国的“灌输”教育, 在途径上注意灵活性, 看重实效性。这些成功经验是具有借鉴价值和应用价值的。

四、美国的“灌输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把“灌输法”视为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 且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目前, 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方面, 从教育方式来看,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往往将“灌输”理论演变为“强输硬灌”的简单施教方法, 以致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从受教育者来看, “90”后成为大学的主旋律, 有着独具的特点, 常以一种独立的眼光、批判的视角去审视时代和社会的道德状况, 而不满足于接受既定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且获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 比如网络的普遍应用。这些都将给传统的“灌输法”带来一定的挑战, 所以就需要对“灌输法”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 坚持“灌输”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从美国“灌输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 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灌输法”曾被否定。实质上放弃了道德“灌输”的必要性, 使德育活动放任自流。导致六七十年代的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 如吸毒赌博、性道德日下、社会责任感淡薄、极端个人主义盛行。[5]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教育本身具有阶级性, 任何统治阶级总是要把自己的道德观加之于人, 这就不可能毫无“灌输”。[6]面对我国教育界反对德育“灌输”的声音, 我们要吸取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必须坚持“灌输”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二) 注重“灌输”形式的多元化

在新的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教育模式, 拓展空间, 不仅要“灌”, 而且要善于“灌”。比如在自然科学、文史哲等课程和教学中也要适当地引入德育内容。其次, 避免空洞的说教的灌输, 摆脱“我说你听”的单向强制的灌输教育方法, 可以借鉴美国课堂的教学形式, 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变直接灌输为间接灌输, 即变硬灌输为软灌输。使得学生更易于、乐于被灌输。

(三) 注意“灌输”的隐蔽性, 渗透性

我国“灌输”的优势是直接灌输, 即显性的灌输, 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 久而久之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应该借鉴美国间接灌输, 将灌输内容寓于第二课堂等形式中使得学生更易于内化, 成为准则。

总之, “灌输法”在美国或是在我国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美国“灌输”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隐蔽性, 渗透性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同时, 应根据我国的国情, 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对“灌输”方法以创新, 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灌输教育方法。

摘要:“灌输法”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理念, 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美国高校公民教育十分重视灌输法, 其灌输的形式、手段, 以及内容是多样化的, 同时也显现出隐蔽性及渗透性的特点。通过对美国灌输法的介绍及分析, 对我国的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在新形势下, 需对我国的灌输法以创新, 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灌输法,隐蔽性,渗透性

参考文献

[1]杨新宇.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灌输特性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1) .

[2]高艳杰.美国的思政教育与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 2009.4.

[3][4]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政教育的特点及价值[D].安徽大学, 2010.5.

[5]黄钊.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应当从中外德育比较研究中吸取营养[J].思想教育研究, 2010.3 (3) .

[6]赵飞.中美学校德育实施途径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1.2 (2) .

灌输教育的启示 篇2

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只有少数人喜欢奥数或英语,总得来说,就是最怕灌输应试教育。

下面我就具体来阐述。

爱国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灌输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教育 传统美德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教育,能够加深学生的相关爱国历史知识学习,同时以历史人物事迹的精神力量感染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1 用灿烂的文化陶冶学生爱国情操

1.1中国古代文明是我们的骄傲

四大文明古国中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而中华文明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五千年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世界,体现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其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断过。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诸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各方面的成就。应该鼓励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查找资料并结合自身所学,深刻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例如春秋时期取得的医学发展,如扁鹊、《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的文学成就如《诗经》《离骚》等等。中华文明辉煌而悠久、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容是值得我们自豪的,需要我们去保护并且发扬光大。

1.2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精髓

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历史教材中的中华美德教育,能够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些事迹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榜样促进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无不表现出为国为民奉献捐躯的爱国情怀和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依然激励学生为祖国、为民族去奋斗拼搏,他们已成为中华民族之魂。

2 用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1中国人民的血泪史我们不可忘

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来组织学习中国人民在近代遭遇的苦难和屈辱,以沉重的历史教训达到既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目标。向学生讲述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受到的磨难,尤其是近代以来受到的民族压迫和屈辱。通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使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记住中国被逼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铭记曾经的晚清腐朽政府被英国割占香港,被葡萄牙割占澳门,被日本割占台湾等等历史事实。记住中国人民在遭遇列强侵略时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丧失殆尽。这些苦难直到现在依然深刻地印在中国人民心中,挥之不去。被列强掠夺的民族瑰宝现在依然流失海外当成战利品被展览、被拍卖,不时地刺激中国人民的苦难记忆。现实残留的历史记忆,深刻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生存血泪史。

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充分交流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感想,以人民的血泪史进行生动的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觉悟,也是热爱祖国民族的深厚感情。既要告诉学生爱国主义的道理,又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用中国人民的血泪史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中国人民的抗战史我们要发扬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遭遇的最为沉痛的历史,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物质、人员伤害,同时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发展也是极大的打击。同时,我们也要铭记抗战中中华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了解学习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战胜利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不屈斗争。铭记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将士,为国捐躯的张自忠将军和左权将军等等民族英雄。在对日抗战中,正是这些前仆后继的先烈用流血牺牲取得民族反抗的一个个胜利,最终打败侵略者获得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尽管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但是依然没有停止对外敌的反抗,依然将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自由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实践,值得我们在学习中继承和发扬。

3 结束语

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既需要对相关的历史进行了解学习,也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体会和加强。在日常的生活中,历史记忆总是会突然出现在现实当中。需要我们牢记历史,正视现实,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导现实世界的发展。当前,正值中日钓鱼岛危机,中日关系逐渐恶化。在关注中日关系发展的同时,应该深入了解曾经的中日关系变化。了解日本在唐朝时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的原因以及民族英雄的不屈抗争。深刻记忆抗日战争时日本对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中国做出的艰难抵抗,明白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意义。只有在加强历史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当前的国家外交事务中,保持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支持国家的发展强大,以献身民族复兴事业的责任感进行日常的生活学习。

【参考文献】

[1]胡青春.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J]. 商业文化,2011(04) :12.

[2]罗靖. 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 管理工程师,2010(05):21.

灌输教育的启示 篇4

国民精神是指一国国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和实践基础上不断提炼所形成的,能代表国家精华的,为大多数成员所强烈认同的,以公共道德规范、国家民族意识、气质品格、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社会责任感为代表的精神因素的总和。(1)而美国的国民精神有以下几点体现:

第一,个人主义及其所体现的开拓进取精神。美国是由不愿受压迫的人汇聚而成的移民国家,他们背井离乡,冒险出航,解脱了原本的宿命,面对陌生的未开垦的肥沃土地,瞬间仿佛是新生一般,对未来再一次雄心勃勃。他们使美国精神呈现出浓郁的个人主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锐意进取精神。一本指南书这样教初来乍到者迎接在美国新的生活:忘了你的世俗观念,选定目标,全力以赴。尽管前方注定道路坎坷,但你终有一日会如愿以偿。坚持不懈,勇往直前。(2)第二,身为一个美国国民的强烈自豪感。美国是一个年轻国家,但在诸多领域却迅速跻身进世界前列,在世界事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作为其国民自然有强烈自豪感。第三,追求民主、自由、平等。遭受过的不公与压迫经历让移民者尊重不同的声音,包容差异,崇尚自由,反对特权。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及其环境的产物。因此,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本土也有许多思想教育理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拉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班图拉等人的社会学习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等。(3)在这些理论下,美国重视用社会中隐形力量引导青少年形成所期待的国民精神:

第一,大众传媒方面:西方学者向来把大众传媒看作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化力量,认为大众传媒所营造的舆论氛围可以成为政治教育灌输的重要工具。美国社会中通过电视、电影、动画片、纪录片、报纸等传媒途径宣传本国所提倡的美国精神,从而影响国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比如电视剧,如《超人》宣传的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宣传的为自由坚持不懈,《阿甘正传》的执着和不懈追寻心中梦想;动画片,如《德克斯特的实验室》的创新精神;甚至在广告中也有对身为美国人的自豪。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使美国空气中弥漫着政府所需要的精神,从而进行潜移默化的灌输与熏陶。

第二,公共设施、建筑方面:如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如此耗资巨大、规模宏伟的场所不计其数,“门类之全,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陈列展出的手段之先进,教育和研究功能之好,实在令人惊叹。”(4)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政府机构办公楼很多也是学生们的观摩基地,成为美国宣传其美国精神的活教材。而在美国随处可见的雕塑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对青少年在校所学知识巩固与强化,比如正是全民募捐才让美国拥有了如今引以为傲的标志性塑像。而当人们看着自由女神像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由的精神,还有一种国民之间的凝聚力。

第三,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美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是美国精神灌输后的成果体现,而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青少年形成美国精神。比如:美国人敢于表达自(下转第69页)(上接第43页)己的意见,对于发生自己身上的不公,他们坚信通过争取会改变现状。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中,青少年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热爱民主,追求平等,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挑战权势不公的性格。

2 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充分挖掘与整理历史素材,有系统有规划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美国常常以历史素材对青少年进行国民精神的灌输,而且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我们悠久的历史中优秀素材浩如烟海,但在运用上却未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笔者认为还是方式的不妥,传达途径单调化,往往都是口传或教材呈现,与青少年接触的高科技炫目产品相比,吸引力便降低了。我们应筛选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的素材,然后全方面系统地整理,对历史素材进行充分挖掘,最后针对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的规律,打造出能够与今天众多休闲娱乐选择相匹敌的“活教材”。比如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便很好地让人们在众多电视频道中锁定了它,在欣赏技术美感的同时,不自觉地吸收了该片传达的精神。不仅如此,在嘉宾评论方面,我国的纪录片嘉宾的社会身份较为单一,一般为学者,政府工作者,通常并不为广大群众所熟知,话语也较专业;而《美国:我们的故事》中却出其不意地群星闪耀,点评嘉宾涵盖商业大亨、政坛领导、影视明星、专业人士,当然也不乏学者。整个纪录片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内部讨论对话,讲述自己如何做一个美国公民的故事,通俗易懂。

第二,以反映我国国民精神建筑、雕塑、纪念碑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国虽然不乏这些“教科书”,但遗憾的是,它们似乎始终处于未翻开状态。对于本求知欲强烈的青少年,这些载体与本课堂相比更具直观性,感染性,娱乐性,可以事半功倍,应充分利用。我国常见的做法是配置文字材料,但连篇的文字常常让青少年难以耐心阅读下去,而视频材料由于形象直观更能引人驻足观赏,从而达到宣传效果,特别是对于儿童。还有一种更好的途径即是学习西方国家选择性在一些载体旁边进行定期模拟演习,并让青少年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无疑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另外,应将他们安置在城市醒目的地方,这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三,发现身边榜样,形成良好氛围,成为振奋国民精神的土壤。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而当今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加之,青少年在此年龄阶段通常缺乏辨识能力,具有性格不稳定,心智不成熟的特点,我们更应该重视在社会中形成良好氛围,让主流价值观引领和指导青少年的成长。其中,榜样教育法可以达到以点带面,形成社会良好氛围的效果,从而让社会风气成为振奋国民精神的土壤。美国在这方面一直力度很大,挖掘深入,善于从细节打动人,让整个社会弥漫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在个人成功的同时,社会也得到发展。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努力,比如“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而美国的这个方式已经很成熟,能将事迹深入社会各层,而且不仅仅是靠政府力量,这点值得我国借鉴。

笔者认为,要做好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达到期望效果是急不来的。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美国的国民精神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反映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良好效果,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个人把自己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才开始关注处理周遭的这些问题,形成一些改革成果,反映在改革成果上的意识形态又转而影响生活在其中人们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这个阶段可以不作为,忘记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准工作者,我们应该探索适合当今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让正确的意识和精神促进我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涛,陈玉玲.再造国民精神:教育的使命[J].中小学德育,2009(4).

②History Channel.History Channel America:The Story of US.[M/CD].2010-04-25[2012-05-14].http://www.history.com/shows/america-the-stor-y-of-us.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灌输教育的启示 篇5

在这一语义界定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可以将灌输分为注入式灌输与渗入式灌输两种形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组织计划和目的进行的教育活动,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注入式灌输方法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把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显性的、集中的、正面的、直接的方式输送和传递给社会成员, 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种方法。而渗入式灌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把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隐性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输送给社会成员, 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重要方法。但是, 这两种方法在运用中有较大区别:第一, 从两者实施的态度看:注入式灌输强调统一性与权威性, 多以传授、服从、执行为特征, 强调理直气壮, 不容置疑, 耳提面命, 诲人不倦, 某种程度带有“你讲我听, 你打我通”的意思。而渗入式灌输则讲究多样性和平等性, 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权利, 平等待人, 注重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选择性, 力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效果。第二, 从两者的工作模式看:注入式灌输是一种显性的、集中的、系统的、直接的和输入性的宣传教育。它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突出教育者的角色地位, 注重言传, 教育时常常引经据典、苦口婆心, 把社会倡导的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论及其体系、渊源等毫无保留地、直截了当地、旗帜鲜明地传授给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 以求“入耳入脑”之功效。而渗透式教育则是一种隐性的、分散的、选择性的、间接的和体会性的熏陶教育。它更注重隐蔽教育意图。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 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作用, 通过教育者的熏陶和引导, 使他们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 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内容, 更好地实现“入眼入脑”的效果。第三, 从两者实施的内容和过程看:注入式灌输时, 必然长篇大论, 和盘托出, 大刀阔斧, 千叮万嘱, 追快求全。而渗入式灌输则如同春风细雨, 循序渐进, 渐入佳境, 水到渠成。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注入式灌输与渗入式灌输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一, 两者的目的性相同。都是为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 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都服务于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二, 两者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一般来说, 注入式灌输理论性、系统性、原则性较强, 以直接、显见的方式教育对象,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层面, 更注重于人们的社会性、共性的发展, 有利于突出其特有的导向意义。而渗入式灌输通过特定的情境起到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积极作用, 以间接、隐蔽的方式陶冶对象, 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感染受教育者, 可以起到注入式灌输无法达到的作用。和注入式灌输相比, 渗入式灌输具有更为形象、生动、具体而自然的特点, 更有利于个性化的发展, 正好可以弥补注入式灌输的不足。

2注入式灌输与渗入式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对于注入式灌输而言, 首先, 要注重灌输与人的主体性的结合。

(1) 要重视注入式灌输的层次性和人的主体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理解人、解放人、发展人,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但是,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人们往往过多地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可, 忽视或淡化人的主体性,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客观存在的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功能和价值, 不能引起教育对象的共鸣, 从而削弱了灌输的效果。在这种“忽视人的主体性”的教化过程中, “灌输”逐步演变成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单一的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正是这种方法引起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与反感。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让“灌输”正确回归, 实现“灌输”与发挥人的主体性相统一, 避免一把钥匙开万把锁。 (2) 要引导人们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自觉接受“灌输”有机统一起来。使人们充分认识理论灌输的必要性, 认识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提高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从而提高接受理论灌输的自觉性。

其次, 注入式灌输要注意把握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与接受程度。

(1) 要增强注入式灌输的实用性, 注入式灌输内容的死板、形式老套是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坚持灌输的实用性。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从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发展、贫困、教育等问题出发, 多解决实际问题, 避免空洞直白的强硬灌输, 注重情感交流与互动。 (2) 必须反对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规律必须适应人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内在要求。然而传统的灌输却严重地违背了这一规律。其具体表现就是以“任务”意识代替教育意识, 以急功近利的操作代替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这样做的后果, 一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盛行, 因为这种做法本身关注的是事 (任务) , 而不是人 (人的思想道德) , 以完成“任务”了事。这种现象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强制灌输。因为要完成任务, “立竿见影”的唯一办法就是强制灌输。因此, 要正确地坚持“灌输原理”, 就必须尊重人的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律, 克服和反对任何形式的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

对于渗入式灌输而言, 由于其自身特点, 要在灌输工作中注意两点:

(1) 要把握渗入式灌输的方向, 渗入式灌输虽然是隐性的, 但也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 这种灌输形式内容丰富但不系统, 容易接受但不易评价, 渠道多样但不易控制, 因此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灌输的核心内容,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其基本内容, 以教育对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这些以多种形式和手段渗入人们心中, 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认识, 再外化为个体的言语和行为。

(2) 要拓宽渗入式灌输的渠道和途径。必须全面地建立渗入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体系。具体实践中应注意:

(1) 最大程度地把渗入式灌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学, 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效果。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两课”教学体系, 并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社会上有很多生动、典型、激动人心的事迹, 值得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并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 寓德育于教学。

(2)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环境是人的哺育者, 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因此,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不仅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社会环境质量, 而且有利于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通过创造扶正祛邪、除恶扬善的良好社会环境, 通过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设施建设, 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实现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结合。比如校园文化建设, 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环境教育的方法。良好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3) 注重教育者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处于学校教育教学第一线, 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高雅的谈吐、整洁的衣着、优雅的仪态、高尚的德行等等都在无形中潜入他们的心灵, 在他们心灵深处沉淀下来。

(4)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进行渗透式灌输教育, 积极探索实现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广泛性、便捷性和匿名性的特点, 是多种政治力量都想争夺的新阵地和新领域。因此, 我们应注重运用现代科技灌输手段, 从争夺新世纪舆论阵地的高度出发, 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教育主网站, 不断拓展教育空间, 又要善于用现代传媒手段, 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增强网上灌输力度, 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网上、网下工作合力,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 注入式灌输与渗入式灌输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主要是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矫正人们对灌输的误解, 使其自觉地接受灌输, 同时改进注入式灌输的方式、方法, 切实优化灌输效果, 全面加强渗入式灌输力度, 双轮滚动, 全面推进, 应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新思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创新的发展, 学术理论界对“灌输”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论。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灌输”。要坚持灌输这一原则, 这一点基本得到了学界的认同。所以在当代社会, 教育者不得不灌输的原则指导与灌输方法的死板强硬、教育对象的反感厌恶就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 因此转变人们对灌输的态度 (包括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态度) 、创新灌输方法就十分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式灌输,渗入式灌输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毛泽东选集 (第3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4]列宁.列宁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5]贾喜平, 任健.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我国“灌输”理论研究综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6]张国政, 刘晓梅.谈列宁的“灌输”理论在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论灌输教育原则存在的合理性 篇6

一、笼罩在灌输原则周围的模糊认识

对于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原则的模糊认识主要有两种典型观点。第一种是将教育意义上的灌输等同于生产或生活意义上的灌输。此类观点认为,灌输的意思是“灌入或倒入”,而思想无法灌入或倒入,因此教育灌输做法不可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灌输第一含义指“把流水引导到需水分的地方”,如农业上的灌溉;并可引申为“灌入”或“倒入”,如将某种液体灌入某个容器中等。因此一旦将这一意旨用于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人们不愿也不能接受;而教育者一旦将这一意旨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抗拒和同行们的抨击批判,这也是人们避用“灌输”一词的重要原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若以灌输的第一含义为原则而实施,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灌输的第一含义指的是灌输者对“物”的行为,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若将受教育者视为物来对待,这种教育思想和行为必然错误。这是对灌输教育原则持批评者的论据之一,应该说这种批评是恰当的,所批评的“灌输”应被抛弃。然而当前大多数批评者并未由此将灌输引向正确的意义,只是全盘否定灌输原则,这也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灌输还有第二个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灌输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输送(思想、知识等)”,这才是教育灌输原则的意涵。从这个理解角度出发,难道还能说灌输或输送思想、知识等是错误的吗?我们反对将受教育者当做物的容器来灌输,并非反对灌输是输送思想、知识这一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和教育者必须坚持合理的灌输原则

教育灌输指思想和知识的输送,这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须;经由灌输使这一必须得以保障,这是灌输的意义所在;灌输反映了人类知识传承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的基本准则和原则。学校是思想和知识输送的主要平台,教育是输送的主要途径,教育者则是输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学校教育和教育者必须坚持合理的灌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校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负有特殊的使命。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呢?马克思主义者的回答是:“应当且只能”坚持教育灌输的原则[1]。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一思想,后来列宁在实践中发展并完善了这一教育灌输理论。为了使无产阶级及其劳苦大众获得解放,只能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外部灌输进去,使工人阶级由自发上升为自觉才能实现自身的使命[2]。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灌输理论。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灌输原则及其产生的巨大作用始终未变。

三、辩证地看待灌输教育原则

总之,当我们持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灌输”时,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强制型的“硬灌输”教育扼制和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对受教育者造成的危害极大。可持续发展型的“软灌输”教育却是帮助受教育者走上和谐发展之路,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完善。所以应提倡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灌输”。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旧社会的沉渣泛起以及民众自发产生了多样性的思想意志体系,中国实际存在着多元思想意志并存的局面,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无疑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意志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思想必然去占领。应当说,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尽管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与质疑甚至否认“灌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思潮不无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灌输原则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是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灌输教育的启示 篇7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 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是我党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 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灌输教育一直是我们党成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 由于人们对灌输教育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运用, 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和封建思想曾一度侵蚀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不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灌输, 那么我们的灌输教育就会迷失方向, 就会导致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出现,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2.坚持以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为灌输教育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坚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便于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保障, 这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灌输教育, 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 我们仍要坚持和加强灌输教育的力度, 以改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保证我国各项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加强灌输教育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所谓灌输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是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的原则。贴近实际也就是说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不仅是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的主要原因, 也是党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取得重大效果的根本保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严格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进行认识和灌输, 就能够排除对客观现象的主观主义解释。

贴近生活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还要服务于生活。唯有贴近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发现和运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讲述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人的思想者政治教育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完成的。因此, 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必须要做到灌输内容要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指导受教育者在生活化的灌输教育中正确认识自我,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贴近学生的原则。贴近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贯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生的所思所想实施教学。在灌输过程中以学生为本,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减少学生的依赖性, 采用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的方式, 帮助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完善, 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弥补精神和文化上的不足, 提高心理素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灌输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理论灌输与实践的关系

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也指出:“培养共产主义青年, 绝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 理论与实践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 都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发展着的实践进行, 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深入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世界, 研究受教育者关注的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 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发展的契合点, 克服传统灌输教育中存在的理论灌输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

2.要正确处理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的关系

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相对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的显性灌输来说, 隐性灌输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优点, 例如:间接性、渗透性、隐蔽性等, 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不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效果是在课堂说教等显性教育中所无法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举行纪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形式, 而且可以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载体, 潜移默化地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传播给大家,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要比生搬硬套的满堂灌式灌输效果好得多。

3.要处理好知识灌输与方法论灌输的关系

马克思灌输理论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教育理论, 只有正确的知识理论才能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 能有效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灌输教育时更要注意做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不仅是“授人以鱼”, 而且要“授人以渔”, 这是因为思考方式的传递比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46.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渗透 篇8

一、灌输与渗透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灌输性和渗透性。其中,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灌输, 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表面上的含义浇灌或者是将其等同于应试教育中的死记硬背。其实灌输不仅是一种方法, 还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 用科学的理论来教育人、武装人。1902年,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进一步论证并深化了马克思关于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从外部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思想, 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 强调的是科学、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 而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自觉的方式才能掌握。[1]

另一方面, 渗透性则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平日的业务和管理工作一起来开展, 用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 体现的是“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使有关的理论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所理解。即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程度, 把思想教育深化在文化知识教学、审美欣赏及衣食住行等日常行动中去,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

二、灌输与渗透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指向是人,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必须了解灌输与渗透二者之间的关系, 将灌输与渗透进行有效地结合, 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 是指社会的教育者将特定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 用一种能够让受教育者接受的方式、方法, 把科学的理论内化在教育者思想中, 成为受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教育过程。与此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坚持渗透原则,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需要将教育的内容、方法理论融合到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之中, 做到贴近实际、融入生活、面向群众, 把日常事务和管理工作有效结合,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 只有将灌输与渗透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渗透是灌输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者有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不坚持渗透性的灌输, 就是脱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在自然熏陶下得到提高, 是一种“空对空”, 渗透是为了增强灌输的实效性, 是以收到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的成效, 为了灌输而渗透, 不坚持灌输性的渗透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2]

如在日本人的世界观里总是脱离不了等级的传统观念, 对于日本人来说, 承认等级制度就像呼吸一样极为自然。因为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等级制度的观念, 当孩子还在襁褓的时候, 母亲就会按住自己孩子的头部让他学会鞠躬, 立足于辈分、性别和长子继承权的等级制度, 构成日本的生活基础, 同时也使得等级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在灌输的同时将其观念内化于生活中, 从而渗透扎根于骨子里的一种东西。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的不是日本的等级制度, 而是其将灌输与渗透运用得淋漓尽致的方法。

三、工作中要防止的两种错误倾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将灌输与渗透结合起来, 要避免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强调灌输而忽略了渗透, 这样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即一味灌输, 急功近利, 死记硬背马列主义词句, 搞本本主义。这样只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在原有的起点上无所寸进, 难以从更高、更深、更全面的角度来实施德育教育。而另一种是只重视渗透而否定灌输, 一少部分教育者在所谓“改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借口下, 片面否定灌输的重要性,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讲渗透就行了。长期如此, 必将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出现滑坡, 因为它主动放弃了思想政治工作这块主阵地, 放弃了长久以来党在宣传工作方面的优良传统, 消减弱化了人们在政治觉悟上的先进性, 人们也将失去精神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全方位的巨大工程, 完成这项工程我们不能将灌输与渗透当做对立面, 而是要在教育的形式上做灌输, 在教育的方法和载体上融入渗透, 做到将两者有机统一。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学校日常的行政管理、文化课教学、党团组织活动以及行为规范教育等相互配合、互相融入, 才能使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达到效果。

摘要:灌输与渗透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种重要的方法, 两者缺一不可, 本文主要论述了灌输与渗透的涵义, 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灌输与渗透方面出现的一些错误, 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之中, 仅仅靠单纯的灌输或者仅仅是渗透都是不可行的, 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必须逐步优化两者相结合的环境和各种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渗透

参考文献

[1]于大海, 李春花.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其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5) .[1]于大海, 李春花.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其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5) .

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分野辨析 篇9

一、灌输论的形成与内涵

长期以来, 灌输不仅在理论论证上有不足, 而且在实践认识上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围绕灌输论的正反观点多如牛毛, 可反对灌输的观点似乎在很多层面上占居了人心, 那些为灌输正名的呼声总是悬挂在理论的高空中无法着陆, 这也增加了灌输概念使用的误区。

“灌输”, 在俄语中直译为“充实”, 在汉语字典中涵义是“输送”, 指把水输送到缺水的地方去。后来, 人们把它引用到教育学中来, 意指把某种理论、思想和知识输送到人脑中去。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最早把这一概念应用于对无产者的思想教育。他在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中提出:“要往无产者的头脑里灌输真理:你有责任给无产者进行这一洗礼!”但是德萨米的观点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和教育万能论的基础之上的, 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有着原则上的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个别场合向工人群众输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意义上使用了“灌输”一词, 但他们并没有把“灌输”作为无产阶级教育中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基本范畴明确地概括提炼出来。

将灌输理论化系统化的是列宁。列宁通过《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1894)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 (1897) 、《我们的纲领》 (1899) 、《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任务》 (1902) 等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关于“灌输论”的思想, 使“灌输论”日臻成熟和完善, 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灌输论”的主要内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能自发产生, 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这是“灌输论”的根本前提;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占领思想阵地, 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理论, 这是“灌输论”的根本内容;灌输可以启发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 使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所担负的先进革命任务, 从而自觉地为实现自身历史使命而奋斗, 这是灌输论的根本价值;对于怎么灌输这个问题, 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 “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 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1], “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 又以宣传员的身分, 既以鼓动员的身分, 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2]。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我党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也发展和丰富了这一科学理论。在21世纪的今天, 社会实践急剧变化, 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新时期灌输的内容、任务以及形式也随之变化, 但灌输教育要坚持灌输的基本理论原则:一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坚持把灌输作为一种原则而非仅仅是方法, 坚持灌输形式的多样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 这一概念从发生学上考察, 源于“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两词。从《辞海》中, 我们得知“教育”一词的含义:“广义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3]在新中国,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是1951年刘少奇在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最先提出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政治性部分的叠加, 即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性的思想工作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既融合了前两者的概念, 又发展了自身的内涵与外延。

在我国,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有人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和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 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也有人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 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还有人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 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 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这些概念定义中可以发现, 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性教育, 是最为集中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内容,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性教育, 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和锐利的思想武器;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性教育, 它依据一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保障性教育, 它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的法制和纪律教育;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励性教育, 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政治教育是核心, 思想教育是根本, 道德教育是基础, 法纪教育是保障, 心理教育是前提。[4]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出现相对较晚,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却早已存在, 只是表现方式各异。杨威认为, 原始宗教中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原始宗教仪式举行的过程, 就是一个维系氏族的精神基础和文化传承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5]。近现代西方国家开展的公民教育等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野

自从杜威正式提出反对灌输之后, 马克思主义学者们有很多为灌输正名的, 他们虽厘清了灌输的渊源, 可并没有看到正因为被曲解的灌输教育篡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地位, 引发了关于灌输是非的论争。从层次、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对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区分, 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还它们清白。

1. 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层次不同

由上文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包括五个方面, 其中的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实质上是培养政治信仰的教育, 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观点教育、政治立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6]而我们今天所坚持的灌输教育, 就是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宣传群众, 教育群众, 武装群众, 使人民群众懂得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认清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并为之脚踏实地去努力奋斗。

从这个角度看, 灌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具有相类似的职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般, 灌输是个别。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层次上的差异性, 让我们了解到灌输的内涵与外延无法周延思想政治教育, 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灌输教育。

2. 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 覆盖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思想教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中心内容;道德教育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中心内容;法纪教育以“知法、懂法、护法、守纪”为中心内容;心理教育以缓解心理失衡, 排除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内容。[7]而灌输的内容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的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它往往伴随着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政策的出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等变化。

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广泛, 而灌输内容有其原则上的局限性, 不能随意泛化。泛化的结果只能导致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界线的模糊, 混淆两者的关系。比如说对中小学生厌恶公民课、社会课、思想品德课等现象就不能以灌输来论称, 也不能从老师们的教授方式得出反对灌输教育的论据。

3. 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控制作用;思想教育强调教育者要用启发、说理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道德教育强调受教育者通过内省、自律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法纪教育是通过自制与他律的形式来强化受教育者的法律意识;心理教育强调通过教育者的激励和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列宁虽强调灌输形式的多样化, 可鉴于当时社会背景, 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只能运用广播、报纸等有限的形式“从外面灌输进去”[8], 所以实现灌输的形式有其外在性和强制性。我国新时期的社会条件与当时相比变化巨大, 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囿于传统一成不变。具体来说, 就是要实现从外在强制性灌输向隐性灌输的转变, 将灌输理论融入管理之中, 融入活动之中, 融入文化之中, 融入媒体之中, 融入环境之中, 使之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灌输理论虽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但大多数受教育者都没有自发地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灌输更多地要求教育者发挥才智, 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 激起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来接受所灌输的理论, 受教育者在其中多半是被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 受教育者为了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主动学习多门课程, 例如现在参加司法考试和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越来越多, 受教育者的主动学习仍是各种教育最理想的形式。

参考文献

[1][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6, 79.

[3]辞海 (下) [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4176) .

[4][6][7]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 2007: (1) .

[5]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3) .

上一篇:新兴网络技术下一篇:断肢再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