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检测

2024-08-28

心肌酶检测(精选10篇)

心肌酶检测 篇1

心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的第一位死因。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 成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判断心肌损伤方面, 心肌酶谱的检测尤为重要。

在临床上心肌酶谱的检测指标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血清肌酸激酶 (CK) 、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5项检测。其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为心肌酶谱的检测已不仅仅局限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还在于它对心绞痛, 肾脏、肝脏疾病, 肌肉损伤, 脑血管疾病等的早期诊断、早期对症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

检测方法:一般采用连续监测法, 在反应过程中通过监测340 nm波长吸光度的上升速率, 即可测出乳酸脱氢酶的活力[1]。

乳酸脱氢酶的临床应用:因乳酸脱氢酶主要存在于心脏、肾脏、肝脏、肌肉组织中, 当这些组织受损时, 即会引起血清LDH水平升高。LDH升高与心肌梗死、肾脏损害、肌肉损伤或肝炎等有关。

2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检测方法:现在一般都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 在反应过程中通过340 nm处光吸收值下降的速率, 来测定AST的活力[1]。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的临床应用:因AST广泛分布于人体, 在心、肝、骨骼肌、肾和红细胞 (RBC) 内有较高的浓度, 这些组织的损伤或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营养不良、病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均会引起血清中AST水平升高。

3 血清肌酸激酶 (CK)

检测方法:CK活性测定方法有比色法、荧光法、酶偶联法和生物发光法。基于CK的性质和功能, 通过生化手段对该酶的检测需以反映方程式中所示的可逆反应为基础。从反应原理看, 测定正、逆反应的产物, 均可以间接实现对CK活度的检测, 其中逆反应由于速度较快和灵敏度较高, 而被认为更适于临床应用[2]。

肌酸激酶 (CK) 的临床应用: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 正常情况下, 绝大多数CK位于肌细胞内, 血液中CK升高一般提示已有或正发生肌肉损伤。单纯CK增高可见于多种疾病: (1) 急性心肌梗死病后2 h~4 h CK水平开始升高, 12 h~48 h达高峰, 2 d~4 d可恢复正常, 而且CK升高程度与心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因此CK可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诊断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时, 其灵敏度高于其他酶标志物。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闭塞血管恢复血流后, CK达峰时间提前, 故动态检测CK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和评估预后。 (2) 各种肌病 (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作期、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心肌炎、挤压综合征等严重肌肉损伤) 或手术后血清CK升高。 (3) 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创伤、酒精中毒、全身性惊厥、癫痫发作时血清CK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水平亦可升高。

CK检测在诊断、评估神经肌肉性疾病中有重要作用:

(1) 在其他症状出现前就可早期确诊可疑肌病; (2) 有助于判断肌无力症状是源自肌肉组织本身还是神经功能异常; (3) 可鉴别各种肌病, 例如可区分肌营养不良和先天性疾病; (4) 可用于检测神经肌肉性疾病“携带者”, 尤其是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携带者。具有基因缺陷的“携带者”本人不表现任何症状, 但其后代则有可能成为患者; (5) 监测某些病情易于波动变化的疾病 (主要是炎症性肌病) 病程, 或明确某些代谢性肌病的急性损伤阶段。

4 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检测方法:现普遍应用连续监测法, 在反应过程中通过340 nm处监测吸光度的下降速率, 即可得样本中α-HBDH的活力[1]。

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的临床应用:α-HBDH在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增高, LDH/α-HBDH之比值减低, 正常人其比值为1.2~1.6, 心肌梗死患者减低为0.8~1.2;而肝实质细胞病变时可升高到1.6~2.5.但这些数值与测定方法及条件有关。此外, 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 因LDH增高, 故α-HBDH也可增高[1]。

5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检测方法:最初的检测方法采用电泳法, 测定的是相对活性;现在免疫抑制-辅助酶分析法测定的是主要CK-MB活性[3]。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的临床应用:当心肌损害时, 特别是发生心肌梗死时, 血液循环系统中的CK-MB水平开始升高, 12 h~24 h达到峰值, 升高程度可高达参考值上限的10~25倍, 48 h回到基准水平。临床上诊断心肌梗死时, 常检测患者发病6 h、12 h和24 h的CK-MB水平[1]。

6 讨论

心肌酶谱的定量测定是早期诊断心肌损害的有效手段之一。AST活性增高时表明肌炎、慢性肝炎、心肌细胞受损, 故诊断心肌损害特异性较差。LDH和α-HBDH升高时, 它们的特异性也不强;CK单纯升高时也不一定是心肌损伤;但CK-MB只存在于心肌内, 对诊断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只有联合LDH、AST、CK、α-HBDH、CK-MB测定, 才可以提高心肌损伤的诊断率。另外, 在颅内出血的患者, 血清心肌酶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 血清心肌酶愈高病情越严重, 病情愈严重则预后越差。

总之, 心肌酶谱作为实验室检查的一项重要生化指标, 对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235-238.

[2]韩志均, 黄志锋, 卢业成, 等.临床化学常用项目自动分析法[J].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13-219.

[3]徐国宾, 黄燕, 王蕴峰, 等.CK及其同工酶CK-MB测定的方法学进展和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 (12) :1418-1421.

心肌酶检测 篇2

[关键词]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手足口病;心肌损伤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31-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身体健康的经粪-口传播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以5岁以下儿童常见。它实际上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症状多样的一种传染病,患儿以口腔炎和手足皮疹为突出表现,并易合并心肌损害。为探讨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cTn)检测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68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的测定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检测对象为201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并确诊的的手足口病患儿,共6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6个月~5岁。对照组50例是2010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

1.2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HFMD组及对照组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进行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测定,收集、运送和处理标本应遵照NCCLS推荐的指南操作。

1.2.1 血清心肌酶谱测定 使用日立717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由德赛诊断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提供。LDH采用乳酸底物酶法,AST、CK采用IFCC连续检测法,CK-MB采用速率法检测。

1.2.2 血清肌钙蛋白测定 使用美国贝克曼DXI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试剂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双位点酶免法(夹心法)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测定结果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的测定值比较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常见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型和肠道病毒71(EV71)型,而少数由柯萨奇病毒A5、A9和A10致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夏季多见,冬春季也可以散发,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也可见少数蔓延到肘部、下肢及臀部,疱疹以口腔黏膜疹较常见。本病具有自限性,多数是轻型患者,症状不典型,只像一次感冒,一般病程较短,多在1周痊愈,不留后遗症。但病毒也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肌炎、脑炎、肺炎和神经炎心肺水肿,若治疗不及时会出现死亡,故应引起临床的重视[2]。该病不仅可引起心肌损害亦有并发暴发心肌炎导致死亡的报道[3]。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在HFMD感染时部分患儿的心肌存在不同的损害。判断有无心肌损伤,心肌酶的改变是判断有无心肌损伤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儿心肌细胞对感染中毒和缺氧较为敏感,当受到损害时,心肌酶会进入到血液,心肌酶属于胞浆酶,组织损伤时便释放到血液中,局部组织缺氧是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由于酶在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不同的酶对不同的组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心脏的细胞酶很多,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损伤的酶有AST、LDH、CK及CK的同工酶。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会在心肌病变后6~12 h之内显著升高,但血清中的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以引起轻度升高。而LDH在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以心肌、骨骼肌、肝、肾、肺、胰腺的含量为多,在这些组织损伤时,血清中的此酶活性增高。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各种类型的肌萎缩时,血清CK的活性增高,在病毒性心肌炎时,CK的活性会明显升高,对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参考价值[4]。CK是二聚体酶,其亚基有M型和B型两种,组成CK-BB、CK-MM、CK-MB同工酶,这些同工酶存在于不同的器官中,CK-BB存在于大脑,CK-MM存在于骨骼肌,而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因此不同的组织受损,血清中就有不同的同工酶升高,CK-MB的分子量相对较小,在心肌受损3h即开始升高,是心肌受损的早期指标,但是它的生物半寿期较短,下降也很快,对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能会错过病情捕获期,CK-MB/CK升高到一定范围,即可反应出心肌受损的情况[5]。cTn是心脏的结构蛋白,由3个亚单位组成,分别是cTnI、cTnT和cTnC。cTnI和cTnT曾在临床中广泛用来检测心肌损伤;而心肌中的cTnC与骨骼肌的肌钙蛋白相同,没有特异性,较少用于心肌损伤的检查。近年来发现cTnT在肾衰和各种肌病患者中非特异性增加,而cTnI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较好,在临床上已作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cTnI在心肌损伤4~8 h开始升高,升高可持续10 d,它虽然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但在心肌受损6 h内,敏感度较低[6]。

因此,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同时测定不失为良好的组合诊断指标,能够有效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损害程度,为早期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指南[S].2009.

[2] 郎会利,孔祥增.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9):187-188.

[3] 王晓华,刘唯婵.小儿手足口病并暴发性心肌炎4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9.

[4]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23.

[5] 周新,凃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2.

[6] 张鹏,马永能,张莉,等.心肌肌钙蛋白I和T联合检测在病毒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4):1473-1476.

心肌酶检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行常规体检的43例健康儿童组成A组, 该组儿童中男性儿童有22例、女性儿童有21例;入选儿童的年龄1~3岁, 平均年龄为1.4岁。另择取我院同期接诊的44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组成B组, 该组患儿均符合本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既往伴有心肌炎的患儿以及伴有肝肾疾病的患儿。本组44例患儿中男性患儿有23例、女性患儿有21例;患儿的年龄7个月~2岁半, 平均年龄为1.2岁。此外, 本组患儿中入院时, 有32例患儿伴有发热现象、11例患儿伴有电解质紊乱现象、14例患儿伴有酸中毒现象、17例患儿伴有呕吐现象、31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A组儿童与B组患儿在性病、年龄方面比对, 无明显的区别 (P>0.05) 。

1.2检测方法:

于晨起抽取A组儿童及B组患儿的静脉血液2 m L待检, 检测采用德国利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 检测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以及α-羟丁酸脱氢酶。此外, 对伴有发热的患儿, 应先进行退热、镇静治疗, 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 于患儿安静状态下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测, 并将全部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以了解患儿心肌损害的相关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将全部检测所得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2.6进行处理, 均数采取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心肌损害情况:

B组44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在检测后显示, 其中有41例患儿存在心肌损害情况, 占本组患儿的93.18%;41例心肌损害情况包括了心肌酶检测异常及心电图检测异常, 其中心肌酶检测异常者40例, 占90.91%;心电图检测异常者21例, 占47.73%, 其中15例患儿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3例ST-T改变、低电压、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

2.2 心肌酶检测结果:

各项心肌酶检测指标显示, B组患儿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体检儿童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也称小儿秋季腹泻, 该种疾病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主要好发于年龄低于3岁的婴幼儿。本病的起病较急, 患儿在发病后, 通常会表现出腹泻、呕吐、发热等现象, 且部分患儿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现象。轮状病毒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毒, 该种病毒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的, 多年研究显示, 该种病毒感染不仅会引起患儿出现胃肠道的反应, 还会引起患儿出现肠道外多器官的损害, 严重者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2]。在轮状病毒所引起的众多肠道外器官损害中, 以心肌损害最为多见, 但小儿患者心肌损害的症状轻微, 极易被忽视,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导致患儿死亡。研究显示, 心肌损害在轮状病毒腹泻中的发生率大约在60%[3], 也有研究显示, 其发生率超过了90%。因此, 临床在面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时, 应重视心肌损伤的检测。

目前临床对于轮转病毒引起心肌损害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的直接侵袭或免疫反应间接影响造成。此外,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现象, 这些现象的产生会影响患儿的机体循环、代谢平衡, 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均会造成心肌损害的发生[4]。心肌酶主要存在于机体的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 其中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 心肌酶的活性便会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 心肌酶会大量释放。但值得注意的是, 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不是仅在心肌中存在, 其还存在于心、肝、肾、肌肉等其他器官组织中, 因此检测特异性不强。但肌酸激酶同工酶仅存在心肌细胞中, 只有当心肌受损时其酶活性才会快速升高, 因此该种物质的检测可以作为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检测指标[5]。另外, 对行心肌酶谱检测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 应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测, 当疾病得到治愈后, 患儿的心电图恢复正常时其心肌酶活性也会明显的降低, 因此心肌酶谱的检测不仅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还可以作为疾病预后的重要判断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44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41例患儿伴有心肌损害, 心肌酶检测结果显示, 各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A组体检健康儿童。由此可证明, 心肌酶的检测对于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肌损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注:与A组比较,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酶的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肌损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择取我院在近期内行健康体检的43例正常儿童组成A组, 另择取同期我院收治的44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组成B组, 分别对A组儿童及B组患儿进行心肌酶的检测, 观察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肌酶的变化。结果 B组44例患儿中有41例患儿存在心肌损害, 其中40例患儿心肌酶检测提示异常。心肌酶检测指标方面比对, B组患儿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体检儿童 (P<0.05) 。结论 心肌酶的检测是判断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肌损害的重要检测指标, 对患儿实施心肌酶的检测, 这对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肌酶检测,轮状病毒,腹泻,心肌损害

参考文献

[1]展晓玲.6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变化分析[J].现代医院, 2011, 11 (12) :56.

[2]黎念.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8) :582-585.

[3]程建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2) :3224.

[4]何梅玲, 彭丰.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血清心肌酶改变[J].西部医学, 2012, 24 (5) :936.

新生儿心肌酶谱异常原因分析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心肌酶谱;异常;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98-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儿均为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儿,均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男13例,女10例;顺产19例,剖腹产4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2000-4000g,日龄30min-7d。其中重度窒息6例,中度窒息7例,轻度窒息10例;孕母体健,无急慢性病;对照组选择同期出生在本院产科非窒息新生儿26例,男15例,女11例;顺产21例,剖腹产5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2000-4200g,日龄30min-10d。4组患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49病例入院24h内采股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留取无溶血标本用OLYMPUS 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心肌酶谱的检测,试剂为日本OLYMPUS公司的原装试剂,方法为连续监测法。全部操作过程均符合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标本采血分离血清后于2h内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各组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心肌酶谱AST、LDH、α-HBDH、CK、CK-MB检测,详细结果,见表1。其新生儿轻度窒息心肌酶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而重度窒息组又明显高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表3。

3 讨 论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受到损伤和短暂的缺氧,使其心肌酶谱不同程度的高于正常值,而窒息后心肌酶谱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为33.3%,重度窒息后缺血性心肌损害可达92.8%。由于新生儿窒息后心肌缺氧,无氧酵解过程中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细胞内酸中毒,心肌细胞ATP减少,细胞膜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使酶谱及其同工酶释放增多,导致血清心肌酶谱的活性升高[1]。目前临床上常用血清AST、LDH-L、CK、CK-MB等作为心肌损害的相关检测指标,其中AST、LDH-L在体内分布较广泛,特异性较差,以肾、骨骼肌较多。CK主要包括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和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三种同工酶,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CK-MiMi同工酶,其中CK-MM可分为MM1、MM2、MM3三种亚型,CK-MB可分为MB1、MB2两种亚型。α-HBDH是酮体氧化利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酶,主要存在于脑、心肌,该酶升高提示脑、心肌损害,特别是α-HBDH升高>LDH-L升高时提示心、脑损明显[2]。

本研究显示,窒息组新生儿心肌酶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窒息程度越严重,心肌酶谱水平越高,说明窒息引起的低氧血症和酸中毒,也可直接使损氧程度加重,心肌受损程度也增加。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0.

心肌酶检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1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98例为观察组,所有患儿均为普通型病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58例,年龄7个月~4.5岁,中位年龄2.1岁;女40例,年龄0.5~5岁,中位年龄1.8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手足口臀疱疹。另选正常体检儿童2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0.5~6.5岁,中位年龄2.2岁。2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和试剂 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酮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试剂由威特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由波音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2组均为空腹静脉抽血,分离血清后采用速率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异常率分别为AST 28.0%、LDH 72.8%、CK 43.8%、CK-MB 38.6%。观察组ASTLDHCK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 论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EV71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皮疹和口腔黏膜损害的一种综合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轻者可自行吸收,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危重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心肌损害等。有文献报道,该病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是手足口病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病因。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酶谱常增高,为其重要诊断指标之一[2]。本文显示,观察组心肌酶谱中ASTLDHCK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肌酶谱中CK-MB是心肌特异性同工酶,在心肌中含量最多,血清含量很少,当心肌细胞受到损害时释放入血,该酶的检测对于判断心肌损害有高度的特异性,该酶升高提示手足口病患儿合并心肌损伤;ASTLDHCK是心肌酶谱中的特异性不高的酶,但其半衰期较长。因此,与CK-MB同时测定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依据。

关于手足口病引起心肌损伤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病毒直接侵袭心肌和病毒感染后T淋巴细胞介导的溶心肌细胞的免疫损伤,同时心肌酶谱升高程度也可作为判断病情是否危重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3]。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分子量小,心肌受损3h即在血清中出现,是心肌受损的早期诊断指标,特异性高。ASTLDHCK存在多种机体细胞,虽特异性较低。但其半衰期较长,增高持续时间达5~10d。血清中CK-MB升高是诊断有无心肌损害的重要指标,故检测患儿心肌酶尤其是CK-MB能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心肌炎[4]。有文献报道,该病不仅可引起心肌损害[5],亦有并发暴发性心肌炎导致死亡的报道[6]。研究表明,手足口病严重期,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比,与预后密切相关[7]。因此,血清心肌酶的测定能及时了解手足口病患儿有无心肌损害及程度,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及对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空腹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28.0%、LDH72.8%、CK43.8%、CK-MB38.6%,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测定血清心肌酶谱能及时了解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足口病,心肌酶谱,心肌损害

参考文献

[1]韩文宁,李锦亮.62例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变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9,11(8):97.

[2]王晓卫,钟天鹰,岳玉林.123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和心肌酶谱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1):1109-1110.

[3]陈岩,于智君,钱宏波,等.手足口病96例心肌酶谱变化病原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3):356-357.

[4]吴淑莲.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检测的意义[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9,37(1):37-39.

[5]李爱敏,孙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8):464.

[6]王晓华,刘维婵.小儿手足口病并暴发性心肌炎4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9.

心肌酶检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2 年9 月—2014 年5月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60 例,均经脑脊液、脑电图、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或有可疑接触史,在发病7 d内入院,有感染中毒症状,有脑膜炎或脑实质损害的临床表现。男35例,女25 例; 年龄18 岁~ 60 岁( 35 岁±3 岁) ; 体重60kg ~ 80 kg( 65 kg±5 kg) ; 职业: 工人25 例,农民20 例,公务员4 例,文员5 例,其他6 例; 病毒性脑炎30 例,结核性脑膜炎30 例。选择健康体检者60 名作为对照组,男37 名,女23 名; 年龄17 岁~ 62 岁( 37 岁±3. 5岁) ; 体重61 kg ~ 82 kg( 64 kg±6 kg) ; 职业: 工人22例,农民21 例,公务员5 例,文员7 例,其他5 例。排除冠心病,心电图有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表现者以及肝脏疾病者,血清肌钙蛋白定性呈阳性反应者。两组观察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发病7 d内抽取晨静脉血5m L,在2 h内使用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选择酶速率法,对血清心肌酶的各项指标进行水平测试,包括: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肌酸激酶( CK) 、乳酸脱氢酶( LDH) 、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指标。心肌酶水平根据本院检验科标准进行判定。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 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血清心肌酶指标

观察组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5) 。详见表1。

U/L

2.2观察组中两亚组血清心肌酶指标比较

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指标与结核性脑炎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详见表2。

U/L

3 讨论

近年来,伴随感染性疾病的增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多见,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等。心肌酶广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及脑组织中,当脑部出现病变或感染时,血清心肌酶会有不同程度升高。中枢神经感染病人治疗关键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或清除病灶,将病原体有效消灭或抑制繁殖。近年国内外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血清心肌酶增高的研究均有相关报道,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脑肿瘤及颅内感染,均可导致脑对心脏调节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紊乱,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进一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与收缩,造成心肌缺血、损伤,引起血清心肌酶升高。

血清心肌酶作为一组特异性反应心肌损伤的酶学指标,在人体心、脑、肝、肾、骨骼肌等部位含量较高。任何原因导致的这些脏器和组织损伤均可导致细胞内酶的漏出,成年人当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数小时上述指标均相应迅速升高,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进而引起血清心肌酶水平出现异常,影响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被认为是由于心肌细胞受损、坏死,病灶处的脑血流量已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所致,加速了内皮素的生成,脑血流量下降的程度也随之显著,加重心脏损害。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但更重要的方式在于如何有效激发或促使机体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机制,有效改善并恢复机体的防御及修复能力。肌酸激酶同工酶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且肌酸激酶同工酶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细胞严重受损,指标出现异常升高,是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损害或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的特异而敏感的指标。目前,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清心肌酶升高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α-HBDH是利用 α-羟丁酸取代丙酮酸作为底物时所测的LDH活性,对 α-羟丁酸作用较对丙酮酸作用为强,可致血清心肌酶升高。当机体出现血糖升高、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肾功能改变等多器官功能损害,也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血清心肌酶增高,该机制是通过加重心、脑损伤而影响值的变化。因此,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可以做出相应心肌疾病的发生并评估治疗效果。乳酸脱氢酶是一种糖酵解酶,具有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广泛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对预测其有无继发心脏损伤、病变程度及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1],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活性很低,约占血清中的10% ,当病人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出现显著上升,说明脑实质细胞有广泛坏死。因此,当机体感染脑炎发作,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脑血流量降低,造成脑组织病变部位缺血缺氧,局部糖酵解作用增强,致病菌生长繁殖,脑组织炎性水肿,催化生成乳酸的活性增强,从而导致乳酸脱氢酶活性也随之增强。各种脑炎病人脑脊液乳酸脱氢酶远高于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因此,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可作为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靠诊断指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的血清心肌酶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5) ,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的血清心肌酶水平与结核性脑炎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心肌酶有明显的变化,会显著高于正常,且心肌酶水平高低与感染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血清心肌酶的水平与严重程度之间成正比[2],其酶值的变化主要是脑组织损伤的结果,对预测有无继发心脏损伤、病变程度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李晓佳,罗向东,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血清学分析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29-1431.

心肌酶检测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2003年11月 28 日至2007年10月19日对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学龄期儿童84例进行周围静脉血心肌酶谱的检测, 其中男42例, 女42例, 年龄7—12y, 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均正常, 血常规检查WBC计数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内, 一个月内无呼吸道感染史及近期注射史, 无肝、肾疾病及心脏病家族史。

1.2 方法

全部对象均空腹抽取静脉血3mL, 2h内分离血清, 剔除溶血标本, 均于当日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检测AST、LDH、a—HBDH、CK、CK—MB, 将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 试剂盒购自四川迈克科技技术有限公司, 操作按说明书。

1.3 统计学方法

分别对84名7—12y学龄期儿童AST、LDH、a—HBDH、CK、CK—MB测定值进行正态性D检验, 服从正态分布, 估计正常值范围采用undefined, 确定双侧95%正常值范围, 即undefined;以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判断差别的显著性。

2 结果

1) 84名7—12岁学龄期儿童心肌酶谱参考值分别为AST (25.60±4.14) U/L、LDH (246.30±34.80) U/L、a—HBDH (200.68±27.29) U/L、CK (133.85±29.71) U/L、CK—MBundefined, 见表1。

2) 学龄期儿童与成人血清中心肌酶谱检测数值的比较, 结果见表2。

3) 健康学龄期组儿童的心肌酶值与苏州地区同年龄组比较, CK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0.002>P>0.001) , 而CK—M B的差异更为显著 (P<0.001) 。LDH 、 a—HBDH差异无显著性 (P>0.50) 。

4) 健康学龄期组儿童男、女的心肌酶值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3。

3 讨论

AST、LDH、a—HBDH、CK、CK—MB, 这些心肌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具有催化心肌细胞代谢和调节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作用, 如果心肌细胞发生坏死、破裂, 心肌酶就会释放入血液当中, 因此, 临床一般将心肌酶检查的水平来间接衡量心肌细胞的损害程度。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也可病程迁延不愈, 出现心肌永久性损害, 最终导致心肌病, 危害性较大[1]。心肌酶谱在该病早期 (尤其7~14天) 明显增高, 阳性率可达62.5%[2], 故心肌酶活性的检查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 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而目前临床还在沿用成人参考值诊断此病, 本文表2中心肌酶谱各项数值显示学龄期儿童均高于成人, 所以有必要对儿童心肌酶谱参考值范围进行探讨, 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以免误诊、误治、贻误病情。

健康学龄期儿童的心肌酶值与苏州地区同年龄段比较, CK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0.002>P>0.001) , 而CK—M B的差异更为显著 (P<0.001) , 这说明南方与西北地区存在地域间的差异, 儿童的正常参考值应确立本地区的。

国外有Nelson儿科学 (第16版) 报道:年龄愈小, 心肌酶谱愈高[3] , 国内长沙市第二医院的王曼芝[4]等报道106例正常儿童心肌酶谱参考值调查分析[4];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王红英等[5]报道的120例健康儿童心肌酶谱检测与分析观点一致, 各年龄组血清中LDH、a—HBDH、CK、CK—MB测值均高于成人, 年龄越小测值越高,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接近成人, 但由于本文仅限于学龄期儿童, 尚不能代表各年龄组的小儿, 建议进一步检测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心肌酶谱的各项指标, 完善儿童各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摘要:目的用速率法检测兰州市区学龄期健康儿童血清中心肌酶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乳酸脱氢酶 (LDH) 、a—羟丁酸脱氢酶 (a—HBDH) 、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 通过检测揭示兰州市区正常学龄期儿童人群血清心肌酶谱的客观状况, 并探究不同地域是否存在差异, 从而确立此年龄段参考值及其临界范围, 以助临床应用。方法对84名学龄期健康儿童周围静脉血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中AST、LDH、a—HBDH、CK、CK—MB水平。结果学龄期健康儿童血清中AST、LDH、a—HBDH、CK、CK—MB检测数值均较成人高;男、女间的心肌酶值均无显著差异 (P>0.05) ;与苏州地区同年龄段比较, CK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0.002>P>0.001) , 而CK—MB的差异更为显著 (P<0.001) 。结论健康学龄期儿童血清中AST、LDH、a—HBDH、CK、CK—MB水平高于成人, 在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缺血性心肌病时需参考儿童心肌酶的正常值, 因存在地域间差异, 应确立符合本地区健康儿童心肌酶的参考范围。

关键词:学龄期儿童,心肌酶谱,参考值

参考文献

[1]王滨有.病毒与健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96.

[2]翟敏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分析.广州医药, 1996, 04.

[3]RICHARDEB, ROBERT MK, HAL B.Jenson∶Nesl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M].16th Edition.Sci-ence Press Harcourt Asia W.B.Saunders.2001.2191—2204.

[4]王曼芝、张启倬、胡尔林、熊安106例正常儿童心肌酶谱参考值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儿童杂志, 2002, 20 (2) .

心肌酶检测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81例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进行血清酶的检测, 其中男53例, 女28例, 年龄在6月~12岁, 平均3.8岁。根据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年, 分为反复上感组2l例 (Ⅰ组) 。普通上感组60例 (Ⅱ组) , 包括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热。两组中根据是否合并高热又分为上感高热组 (体温>39℃) 43例, 上感组38例 (体温≤39℃) 。两组性别、年龄、喂养史及预防接种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

1.2 诊断标准

上呼吸道感染符合2002年胡亚美等 [2] 主编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4月成都会议诊断标准:0~2岁上感7次/年;3~5岁上感6次/年;6~12岁上感5次/年。上感2次之间至少间隔7 d以上。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

两组均为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静脉血2 ml送检, 并记录入院后的体温变化。

1.3.2 血清酶测定及正常值

血清酶测定均由一名操作熟练的检验科专业人员采用美国Texas international Laboratories公司生产的ch-100型生化分析仪测定。正常值谷草转氨酶 (AST) 6~37 U/L, 乳酸脱氢酶 (LDH) 114~255 U/L, 肌酸磷酸激酶 (CPK) 25~200 U/L,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 <25 U/L。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62~182 U/L。

1.3.3 其他检查

两组患儿均做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儿做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二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方差检验。

2结果

2.1 体温变化与血清心肌酶的关系, 见表1。

2.2 反复上感组与普通上感组血清心肌酶的比较, 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儿童时期心肌炎发病增加 [3], 但因亚临床心肌炎起病隐匿, 可无特殊表现, 易被忽视, 而未能及早发现, 以致迁延至成年期, 甚至暴发心源性休克而猝死。究其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是病毒感染引起, 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心肌炎。而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90%是病毒 [2], 其产生的毒素及各种炎性因子、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故对上感患儿监测心肌细胞损伤情况, 为早期发现亚临床心肌炎起到筛选作用。

判断有无心肌损伤是诊断心肌炎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某种意义上, 心肌损伤的存在是诊断心肌炎的可靠证据之一。而心肌酶学的变化已成为判断有无心肌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 [4]。由于酶在体内分布广泛, 如AST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中, 其分布的次序大致为心脏≥肝脏>骨骼肌>肾脏等;LDH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 其活性依次为肾脏>心肌、骨骼肌>胰脏>肝脏等;CPK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心肌、脑, 也存在于肺、肾脏、肠道、甲状腺等。因而组织特异性差, 所以并不能肯定说明为心肌受损。又因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的胞浆内, 心肌以外的组织含量甚微, 是一种心肌特异性酶;α-HBDH主要存在于心肌内, 当心肌受损时, 此两种酶就释放入血中 [5]。故CK-MB及α-HBDH对诊断心肌受损具有重要价值已被广泛认同。本资料结果表明:上感高热组患儿心肌血清酶学指标 (AST、LDH、CPK、CPK-MB、α-HBDH) 相应高于体温39℃以下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反复上感组患儿心肌血清酶学指标 (AST、LDH、CPK、CPK-MB、α-HBDH) 比普通上感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上感高热及反复上感患儿心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高热患儿处于高代谢状态, 心率加快, 耗氧增加, 由此产生的各种炎症因子, 氧自由基也明显增加。心肌受损程度随之增加。而反复上感患儿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感染后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和/或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造成心肌受损程度随之增加。

本资料所有病例无明显的心肌炎自觉症状, 均做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上感高热及反复上感病例 (共54例) 中的5例患儿在有病毒感染证据的情况下。虽无心脏受累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及X线等证据, 但出现轻度心电图异常及CK-MB升高, 且排除其他原因, 故诊断为亚临床心肌炎, 另3例疑诊心肌炎, 发病率为14.8% (8/54) 。而普通上感及体温<39℃的上感病例 (共65例) 中无一例诊断心肌炎或亚临床心肌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32, P<0.01) 。由此认为, 上感并发高热及反复上感时血清心肌酶谱常规检测对早期发。现亚临床心肌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秀清, 李兰.46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心肌酶谱升高临床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 27 (2) :226.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7-168.

[3]李家宜.注意在儿童时期预防成人心血管病述评.中华儿科杂志, 1994, 32 (2) :138.

[4]张乾忠, 吴铁吉, 马沛然, 等.小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 (5) :263-264.

心肌酶检测 篇9

关键词 α-HBDH 心肌炎 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179例疑似心脏病患者的血清标本做心肌酶检测,并根据临床的系统检查所做出的诊断,对这些病例进行分类:心肌梗死18例,心肌炎86例,冠心病51例,肺心病16例,心衰8例,其中儿童81例。心肌酶谱AST、CK、CKMB、LDH、α-HBDH均采用HITCH7060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利德曼生物有限公司生产,校正品为郎道公司的标准血清。

方法:心肌酶均采用国际酶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酶速率法进行检测,数据之间采用X>/sup>2检测。

结 果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心脏疾病的酶异常百分率可以看出,AST、CK、LD、α-HBDH、CKMB 5种心肌酶在心肌炎和心肌梗死所检测出的异常百分率均高于其他心脏疾病,且α-HBDH的异常百分率最高,将α-HBDH分别与其他酶的异常百分率进行t检验分析,可以看出,LDH与α-HBDH的异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几种酶与α-HBDH的异常百分率差异显著(P<0.0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心肌炎病例中,α-HBDH与AST、CK、CKMB比较,异常百分率经X>/sup>2检验,差异显著(P<0.05),心肌梗死的病例中,X>/sup>2检测提示酶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将AST、CK、LDH的异常率与α-HBDH的异常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LDH及AST均与α-HBDH呈明显正相关,且LDH与α-HBDH的结果高度相关,二者的相关方程分布为:YLDH1.023Xα-HBDH+0.615,相关系数r0.9985;YAST0.702Xα-HBDH-3.790,相关系数r0.9965;而CK与α-HBDH的结果不呈相关性。

讨 论

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其他的心脏疾病,由于心肌细胞受生物毒素或缺氧等因素的侵害后发生变性或坏死,心肌酶在血清中的活性就不同程度地升高,CK和CKMB活性升高最早,但持续时间短,AST次之,LD升高最迟,增高持续时间可达5~10天,这是造成病程中所检测出酶异常不同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和心肌炎时LD以LD1和LD2升高为主[1],LD1、LD2是LD的同工酶,在心肌中含量最高,血清α-HBDH浓度代表LDH同工酶LD1和LD2的活性,而LD1和LD2持续升高的时间长,这就使α-HBDH在心脏疾病中检出异常率最高。说明α-HBDH对心肌损害的诊断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ST、CK、CKMB在心肌炎和心肌梗死早期是敏感的,但持续时间短,很多来住院的心肌炎患者,大都发病不止1天甚至是数天,AST、CK、CKMB这3种酶可能在一部分病例中下降至正常,这就导致这3种酶的阳性率不及LD和α-HBDH。冠心病、肺心病、心衰也因心肌细胞的缺氧偶有细胞的损伤致使心肌酶中个别酶不同程度地升高,但LD、α-HBDH相比之下阳性率略高,这与LD1、LD2持续的时间长有关。通过我们的探讨,常见的这些心脏疾病只要是心肌细胞受损均可检出LD和α-HBDH,说明LD和α-HBDH与这些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α-HBDH浓度变化能反映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心肌损伤[2]。α-HBDH代表的是LD1、LD2的活性,對心肌疾病的诊断更比LD具有特异性。特别在心肌炎病例中其阳性率比其他酶明显高,在其他心肌酶已趋于正常的情况下,α-HBDH仍随心肌细胞的病理改变而升高,因此对那些就诊时间晚、治疗时间长、体征和心电图不明显的疑似心肌炎患者检测α-HBDH浓度对诊断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0.

2 尹伟.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α-HBDH变化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1,16(2):53-54.

心肌酶检测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011年, 丹东市局部地区流行手足口病, 发病总人数约3000例。本文选择收入我院的200例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26例, 女74例, 男女比为1.7∶1;年龄最小5个月, 最大6岁, ≤2岁者146例 (73%) , 2~4岁者32例 (16%) , ≥4者岁22例 (11%) 。所有病例均伴发热, 体温~38℃126例, ~39℃50例, >39℃2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 (1) 有接触史。 (2) 有发热或感冒症状。 (3) 口腔、舌、腭、颊部出现程度不等的疱疹, 手足出现粟粒大疱疹和丘疹。 (4) 兼有咽痛、流涎、拒食。 (5) 血象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 淋巴分类增高。对照组200例中男144例, 女56例, 年龄1~6岁, 均来自同期住院的小儿外科非感染患者。所有对照组患儿均无心肌炎等有关心脏方面的疾病。

1.2 方法:

病例组200例均于入院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全部400份标本的检测均由同一台Backman公司的CX-9型全自动生化测定仪进行。正常值:乳酸脱氢酶 (LDH) 140~270 U/L、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72~210 U/L、肌酸肌酶 (CPK) 25~192 U/L、肌酸肌酶同工酶 (CK-MB) <24 U/L、肌钙蛋白I (CTNI) <0.2 ng/m L。同时对400例患儿均做了常规心电图检查。

注:异常率差异两组比较P<0.01

注:两组比较均P<0.01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 (±s) 表示, 用χ2检验或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HFMD组血清LDH异常率为83%, CPK异常率为55%, CK-MB异常率为33%, CTNI异常率为13%, 而正常对照组LDH异常率为28%, CPK异常率为6%, CK-MB异常率为2%, CTNI异常率为1%, 见表1。HFMD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异常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1) 。HFMD组与对照组血清LDH、α-HBDH、CPK、CK-MB、CTNI值, 见表2。HFMD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P<0.01。H F M D组心电图异常率3 4%高于对照组异常率8%, 差异有显著性P<0.01, 主要表现为Ⅱ、Ⅲ、a VF、Ⅴ导联T波低平或双向倒置 (46例) 、早搏 (22例) ;对照组异常16例主要表现为T波低平。

3 讨论

HFMD通常预后良好, 但亚太地区的HFMD流行却伴随着较高的病死率[2], 如我国台湾1998年~2000年两次爆发HFMD流行, 发病人数为100000例, 死亡78例[3]。对HFMD患儿一定要重视心脏的改变, 故心肌酶检测及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及诊断。本文研究发现HFMD组血清LDH的异常率83%, CPK的异常率为55%, CK-MB的异常率为33%, CTNI的异常率为13%, 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且HFMD组心电图异常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表明在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中, 有部分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损害。但是也不能仅根据一项指标就确诊, 比如α-HBDH、LDH在体内的分布就比较广, 因此特异性较差, 其活力的增高可能有非心脏因素的影响, 因此应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而CK-MB、CTNI是心肌特异性同工酶, 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 正常血清中含量很少,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释放入血, 因此对判断心肌损害具有高度特异性, 故应特别注意对CK-MB和CTNI的检测。对HFMD患儿一旦发现有第一心音低钝或出现不好解释的窦性心动过速, 以及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或心前区不适等症状, 除了要进行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检测外还要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本文HFMD200例心电图异常者68例 (占34%) , 主要表现为T波低平或双向倒置、早搏。本研究提醒我们, 对HFMD患儿 (尤其2岁以内) 要密切注意有无心肌细胞受损,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2:807-808.

[2]McM ina PC.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 and its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eant[J].FEMS Microbiol Rev, 2002, 26 (1) :91.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一篇:运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