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课程

2024-08-26

就业课程(精选12篇)

就业课程 篇1

摘要:从最初我院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陌生和漠视,到现在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关注,两年多来,全院就业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越发激烈的就业竞争,目前的就业指导已不能很好的满足同学们克服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需求。因此,完善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构建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全院就业工作人员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分级授课,教研小组,业务水平,质量监控,反馈机制

随着教育部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我院的就业指导也从2008年开始启动。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和创新,2009年,成都学院开始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到了各系的教学计划中。从最初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陌生和漠视,到现在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关注,两年多来,全院就业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越发激烈的就业竞争,目前的就业指导已不能很好的满足同学们克服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我院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总体而言,虽然我院现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比较丰富、课程的实施为学生能良好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仍存在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专业化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对此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 分级授课、丰富形式、突出重点

我院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笔试注意事项、应聘技巧等,面对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一旦讲授的知识陈旧或是教学手段单一,最终只能事倍功半的收场。

根据目前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开设分支课程。如针对大一年级可以开设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刚进校的大学生了解“如何规划职业生涯”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可以开设如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通过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基本功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开设如创业辅导、面试、笔试技能培训、简历制作指导等课程,及时为即将进入应聘阶段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授课形式上,我们应该推陈出新,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具体可采用的方式包括:

模拟式:模拟招聘、笔试、面试现场。让学生了解面试程序,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增进自信心。

案例式:在指导过程中引用我院、本系、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导、教育学生。

体验式:鼓励、组织学生提早进入人才市场、招聘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增强认识和紧迫感。

讨论式:针对某一主题,分组进行问答、辩论或讨论,让大家各自发表意见,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

游戏式:设计一些和就业有关的小游戏,并设置小奖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2 设立教研小组、吸收毕业班辅导员加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教学研究是一门课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不断的完善机制,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以课题为单位设立教研小组,统筹安排。通过前期的课题研讨、中期的课程试讲、后期的课程评价,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统一的理念、大纲和模式下,通过系统培训后,教师为学生讲授统一标准课程。

另外,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可以吸收毕业班辅导员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来。辅导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并发挥辅导员的这一重要作用。

针对低年级的课程如大一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可以采取统筹安排、交叉授课的方式,由该教研小组的成员对全院学生进行授课;再如大二、大三年级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则需要各系或专业设置相近的系统筹安排,如电子信息工程系和微电子技术系的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可以组建一个该门课程的教研小组,针对两个系的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进行授课,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给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大四年级的创业辅导、面试、笔试技能培训、简历制作指导等课程,同样可以成立相应的教研小组,面对全院大四年级学生统一授课。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邀请一些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专家现身说法,为同学提供实用性的帮助;每门课程的教研小组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应该对教研小组进行调整,让每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能有机会从事其他更多课题的教研,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3 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我院配备的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且较少有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另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学院能为他们提供机会,拓宽眼界,提升能力,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创造条件,如适时鼓励考取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等。

4 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反馈机制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归属不一,有些人认为是公选课,有些人认为是选修课,还有些人认为仅仅是一次讲座,这样不便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重视;其次,目前,我们还缺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我们应该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考核进行全面的监控,以评促建,有效的推进就业指导;我们还应当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如学生评教、收集学生意见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真正让学生受益。

面对全院每年三、四千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服务,再加上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全院就业工作人员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繁重的工作,我们应当以科学的管理办法,寻求合理的方式有效的开展工作。在对就业指导课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尽早使大学生树立“学业与职业结合”的思想,全方位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开创我院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冯晓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2]冯瑞银.强化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教学研究,2009(5).

[3]胡则辉.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出国与就业.

就业课程 篇2

试卷总分:100分

通过分数:6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客观题(每小题:2分)

1,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职场名言同样适用于实习和兼职工作中,在实习和兼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下列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实习或兼职工作过程中,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学习机会。

B.实习或兼职工作中,应该端正态度,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当作正式工作一样严格要求自己。

C.实习或兼职过程中,应该关注并且重视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如果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绝对不要继续下去。

D.实习或兼职过程中,注意人脉资源的积累,实习或兼职结束之后,最好能拿到相关的推荐或者证明。正确答案:C

2,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那么时间有哪些特性呢,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不可回溯

B.不能买卖

C.取之不尽

D.无法暂停 正确答案:C

3,生涯是个人依据他的人生理想,为了自我实现而逐渐展开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历程,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涯。这里指出了生涯的什么特点?

A.综合性

B.终身性

C.发展性

D.独特性 正确答案:D

4,在做生涯抉择时,有些人以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或情绪反应,做出直接的决定。这一类型的人能为自己的抉择负责,但常跌破旁人的眼镜。他们的决定是自发性的,在时间紧迫时非常有用,缺点是容易受主观意见影响。这种生涯抉择类型属于?

A.理智型

B.直觉型

C.依赖型 正确答案:B

5,对职业的描述,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职业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B.职业将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

C.职业具有维持社会运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功能。

D.以上说法都不对。正确答案:C

6,关于职业生涯设计,表述最准确的是:

A.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在个体对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

B.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职位进行分析、设计。

C.职业生涯设计应该以我为主,首先进行自我认知。

D.职业生涯设计只是一种规划,不一定能够实现。正确答案:A

7,参加招聘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关于参加大型招聘会的注意事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前要明确自身条件,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

B.参会时最好带上证书原件

C.充分利用招聘会的会刊

D.参会时要充满自信,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条件和愿望 正确答案:B

8,当您决定要应聘一个公司的某个职位时,您应该提前关注和了解的公司的相关信息是();(1)公司的规模、历史、经营状态;(2)声誉(行业内外人对它的印象);(3)创造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范围;(4)管理阶层的风格,是积极的、有冲劲的?还是保守的?;(5)是本地公司还是国际机构?;

A.(1)、(2)、(5)

B.(3)、(4)

C.(1)、(4)、(5)

D.(1)、(2)、(3)、(4)、(5)正确答案:D

9,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主要为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的就业模式。

A.按计划分配

B.统包统分

C.包当干部

D.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正确答案:D

10,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中,考官设置“资源争夺”所重点考察的方面是:

A.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

B.考查考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

C.考查考生们思考问题是否全面、是否有针对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新的观点和见解。

D.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或总结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反应的灵敏性等。正确答案:D

11,当你决定要应聘一个公司的某个职位时,你应该提前关注和了解的公司的相关信息是()(1)公司的规模、历史、经营状态(2)声誉(行业内外人对它的印象)(3)创造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范围(4)管理阶层的风格,是积极的、有冲劲的?还是保守的?(5)是本地公司还是国际机构?

A.(1)、(2)、(5)

B.(3)、(4)

C.(1)、(4)、(5)

D.(1)、(2)、(3)、(4)、(5)正确答案:D

12,要取得面试的成功,面试时的态度和心态也很重要。在面试中我们应该:

A.在面试中,我们要保持自尊和尊重别人,要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考官都是有自己的水平的,对他们要保持应有的尊重。

B.面试中面试官与面试者地位是平等的,面试者是求职不是乞职。面试者是在通过竞争,谋求职业而不是向面试官乞求工作,所以面试者一定要摆正心态。

C.面试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招聘人员。关键是做到顺其自然。要让面试官相信你有能力在将来进入公司后与同事和谐相处。

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D

13,2004年8月,某著名高校的5名女大学生择业受挫,几人结伴酗酒而醉卧街头,不省人事;2005年12月,某高校刚满21岁的吴某参加了一次人才交流会后,就心灰意冷,整日郁郁寡欢,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沉默寡言,4日后的一天,吃过晚饭后,称总是失眠,到校医院买安眠药,没买到,坠楼自尽。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A.这几名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任。

B.这几名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不当。

C.这几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挫折,容易一蹶不振。

D.这几名大学生心理存在缺陷,急需校正。正确答案:C

14,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愿意归罪于学非所爱、学非所用。例如,一个学土建的学生在没毕业时就已经认定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可言,并自认为有一定的艺术细胞,立下了“弃理从文”的职业理想。他毕业后一心要当主持人,结果一事无成。以上现象说明了大学生求职时存在哪种错误表现?

A.求职面试的虚假和浮躁

B.职业理想成为借口

C.择业强求“门当户对”

D.参加招聘会衣着不得体 正确答案:B

15,首次派遣后,学校集中办理就业报到证的周期一般为()

A.一周B.二周C.三周D.一个月 正确答案:B

16,毕业生落实工作办理派遣手续后,需凭()办理户口迁移证。

A.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B.毕业生就业推荐表

C.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D.户口迁移证 正确答案:A

17,在职场中,碰见那些言辞激烈、口不择言、喜欢冒犯对方的人,应该避免与之交往或合作。你认为这种说法: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18,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等,使个人交往带上极其浓厚的功利色彩。这类人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一些蝇头小利,但长远来看,他们是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合作的。这种人际沟通问题属于什么类型?

A.自我中心型

B.自我封闭型

C.社会功利型

D.猜疑妒忌型 正确答案:C

19,关于职业道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职业道德的特征:范围上的有限性;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B.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C.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D

20,情商对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提高和培养我们的情商,因为:

A.良好的情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觉察与理解自己的情感,并认识到它们对工作的绩效、人际关系等的影响。

B.良好的情商能实现自我管理,能够控制破坏性情感与冲动,一贯表现出诚实与正直,恪尽职守,尽职尽责,适应环境的变化。

C.良好的情商能提高社交技能,能用远景目标激励他人,熟练使用说服技巧,不断给他人提供反馈与指导,聆听他人,传递明确、可信、恰当的信息。

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D

21,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关于这个观点,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A.职业道德是协调职工同事关系的法宝。

B.职业道德是一种传统式保守性的思维方式,会束缚员工的思维,使其安稳的工作。

C.职业道德有利于协调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D.职业道德有利于协调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B

22,职场上,向领导请示汇报时我们要做到:

A.一定要充分尊重领导,在各方面维护领导的权威,支持领导的工作,这也是下属的本份。

B.不能事事请示,遇事没有主见,大小事不作主。该请示汇报的必须请示汇报,但决不要依赖、等待。

C.对工作要积极主动,敢于直言,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唯唯喏喏,四平八稳。

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D

2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24,关于沟通的类型,按组织系统分可以分为:

A.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B.下行沟通、平行沟通、上行沟通

C.书面沟通、口头沟通

D.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正确答案:A

25,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

B.如果成立非正规企业,只需到所在区县街道进行登记,即可免税3年。

C.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

D.以上说法都正确。正确答案:D

26,创业前一定要定位准确。定位分两个层面,一是对自我的定位与认知要准确;二是所做项目要市场定位清晰,做好市场细分与定位。对于这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27,提高自己的挫折忍耐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肯定自己,增强自信;②调节抱负水平;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④创造挫折情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正确答案:C

28,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提升自我素质的最好途径。以下哪些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可以参与的?①创业计划书大赛②兼职打工③试办公司④外语技能培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A

29,从创业机会预期可达到的市场占有率目标,可以显示这家新创公司未来的市场竞争力。一般而言,要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最少需要拥有8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对于这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30,市场营销学是从()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企业的市场和市场营销活动。

A.顾客

B.企业

C.社会

浅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 篇3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发展,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也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也因此受到高校的重视与推崇。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条件不一,对于就业指导课的开展情况和水平也不一样,问题不少。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现阶段,很多高校对于就业指导课开设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是单纯地认为就业指导课是德育课程,只要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就可以,而未真正从自己学校的学生需求出发来探讨和研究课程的教学,致使很多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停留在表面形式,未达到真正的实效。学生不仅未从就业指导课中获取相关的就业知识和技能,也使学生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信心不足。

2.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一些高校虽然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配备了相关的师资队伍,但很多教学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多数为学校的行政人员,或者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这些教师与其本职的工作相比,教学就业指导课,只是充当着一个兼职的角色,他们对就业指导缺乏专门的研究和准备,也使得对学生的指导实效性不强。

3.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的课程,跟其他课程相比,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广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能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量和实践经验,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达到理想就业的效果。但事实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只是传统的说教教学,学生不仅兴趣不够,也使得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建议

1.提高高校领导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认识

高校领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和运行有重要影响力。高校领导应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和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也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在制度上要规定高校应开展就业指导课之外,还应通过调研、课题立项的方式来证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这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另外,主管部门应从传统的以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指标向其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转变。如把高校的课程安排情况、师资配备情况、师资教学情况等指标作为衡量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水平的要点,同时对于指导课程开展有特色的学校给予表扬和推广。

2.加强专门的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如在教师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人员,可以适当地聘请职场的成功人士或者人力资源管理者来给大学毕业生做指导,这样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2)加强对内部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如针对最新的就业政策与就业理念,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给予专门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任职的门槛,鼓励和要求教师参考职业指导师的资格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

(3)着力邀请一些既懂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掌握科学测评手段的实际工作者或者专家来兼职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学课程,以更好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3.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的现象,应积极创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体现出这个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如针对一些教师传统的说教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兴趣不高的现象,教师可通过模拟式教学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正式进入企业招聘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练习,了解面试的程序、礼仪以及面试过程中可能会提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面试的信心,提高就业竞争力。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程的理论教学更贴近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现这一课程设置与建设的目的。

就业课程 篇4

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强调,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刻不容缓。袁贵仁部长又一次指出:“要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教育部从2008年开始就要求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已经满7年的时间了,但是相比其他学科课程还是相对较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调查共有如下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师缺少创新性研究、缺乏个性化指导、缺少互动性、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等。

2 列举微课程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微课程的理念最早发端是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教授Mc Grew所提倡的60秒课程。在我国有多位教育技术界的学者对微课进行解释,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微课的定义,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程适合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2.1 对学习时间要求低

如果只将微视频作为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内容,其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相比毕业生更容易全神贯注进行学习,同时也利于毕业生进行碎片化学习。例如:毕业生可以利用课间休息、用餐后或者等车的时间都可以进行就业指导微课程的学习,学习知识不再受大块时间的束缚。

2.2 教学内容针对性强

微课程的知识点非常精炼,而传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必须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微课程是将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一个教学单元,适合毕业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同时更容易被毕业生所掌握。例如:毕业生在去参加招聘会前,可以通过学习“面试前准备”这一微课程就可以获得非常有效的教学,从而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几率。

2.3 便于毕业生动态学习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毕业生可以利用电脑、智能手机、i Pad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的原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例如:毕业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学习“就业信息收集”这一微课程,微讲义中包含各大就业网站,毕业生随时都可以动态关注就业信息的变化。

2.4 增强生生与师生互动

微课程中除了微视频、微讲义、练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讨论,主要功能是用来解决传统课程缺乏生生互动与生师互动的问题。微课程中的讨论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解答,可以弥补传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不足。例如:毕业生想了解哪些基础就业项目适合所学专业,就可以通过微课程中的讨论平台将问题发布,同一专业的同学就可以进行讨论最终获得答案。

2.5 规范教学便于纠错

微课程的传播范围广,这就对就业指导微课程知识的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传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出现错误,很难得到纠正,会对学生照成很大的影响,微课程就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方便进行纠错。通过调查,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一直不稳定,数量也不足,很多教师是由辅导员兼任的,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学习与培训,这样的教师队伍对毕业生起不到指导作用。例如:很多就业指导教师在讲就业推荐表的时候,只讲所需,未讲使用。类似这种专业的问题,应由就业指导处的老师进行讲解,并制作微视频,实现了规范教学的目标。

3 结论

就业指导课程考核要求 篇5

一、考核方式:撰写一篇命题作文——

1、题目:在指定题目中自选;

2、学号、专业、班级、姓名写在标题 一行靠右边;

3、论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

3——5个;

4、正文:不少于2000字;

5、论文要有参考文献或注释;

6、用A4纸单面打印或用A4稿纸单面誉写(蓝、黑色墨水均可)。

7、指定题目:(每名学生自选一题)

1、为什么选择专升本;

2、如何与企业签订网上就业协议;

3、为什么选择在少数民族地区就业;

4、为什么选择自主创业;

也谈高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篇6

[关键词] 高职 就业指导 大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高职学生就业情况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教育部已经将高职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分析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我们可以看到,高职学生就业困难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他们要面临的就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世界银行2007年的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失业大军中的一半是青年。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至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数据既意味着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大军,也意味着如果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年轻人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另一方面,通过细分近两年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我们能够发现,在同样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本专科学生。以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字为例,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只有65%左右,而高职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0%。而2009年7月以来,重庆、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媒体报道,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研究生。根据《重庆晚报》的报道,2009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27816人。截至7月31日,约10.5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81.9%,比6月上升0.9%。在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9699人,就业率77.6%;本科生64682人,就业率80.6%;专科高职生53435人,就业率84.3%。

对高职教育特有的优势特点进行分析,能够让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解答。答案的关键就是“就业导向”。首先,高职院校依托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设专业,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其次,高职教育中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学习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训练,努力实现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达到教学课程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与本专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实用性强。第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均衡,应变性强。与中专中职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完整的高中基础文化,兼顾应用语文、英语、计算机技能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既为长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对就业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依托和体现高职教育自身的优势特色,既要向学生明确今后就业的趋势和困难,也要分析高职学生特有的优势,使学生既对困难有所认识,也能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我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命名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属于公共必修课,适用于全院所有专业,分布在1-6学期,共38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践20学时),计2学分。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的开设目的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明晰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方法和技巧,正确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为4个模块:职业意识、职业规划、就业准备、职业选择。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贯穿学生高职教育过程始终的课程,强调建构一个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因此,本课程的4个模块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同时各个阶段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例如,在一年级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和能力倾向测评,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以便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对二年级学生侧重学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调整知识结构,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对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和创业指导,讲授求职方法、面试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法规、权益保护、就业信息获取等知识,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在成绩评定方面,本课程既有对专题理论知识的考查,也重视学生在各种实践环节中表现,因此采用了基于过程、动态评价的方式。

与其他常规的必修课程相比,我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特色异常鲜明,主要体现在:(1)课程管理“新”:以主管就业工作的副院长主抓,集合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公共基础部及教学系部专职人员参与,体现了教学与就业一体化的理念,创新了课程管理体制。(2)教学模式“新”:课程内容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的分析,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化。(3)课程保障“新”:专职教师团队经过SIYB专业培训,全部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广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为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标杆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实现实训基地综合利用和家校就业信息共享;创建了立体多维的课程保障体系。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职学生接受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不但要关注学生就业形势,更要依托自身优势特色,大胆突破常规,讲求课程团队的全程参与,做好课程设计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谭蔚沁,罗雪红.对高校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7,(1).

[2]林瑞青.论高等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思路研究 篇7

高职生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目前已成为高职院

三、高校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的作用

(一)做好特殊时间段和特殊对象的预防工作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比较集中在特殊的时间段和特殊的对象上,辅导员要加大力度在特殊的时间段和特殊对象的预防工作上,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如在各种评先评优前后,由于高校的评先评优的结果大部分与学生申请其他奖学金挂钩,但名额总是有限的,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起学生之间的钩心斗角就拉帮结拜,在同学之间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另外做好特殊对象的预防工作,特别要做好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学生,以及心理异常,恋爱受挫,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各类特殊对象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2]有这些特征的学生往往会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群体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这样才有可能把突发事件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二)突发事件过程的处理

1. 快速形成科学合理的反应机制

快速形成科学合理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是处理突发事件非常关键而重要的步骤。但这并不是单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应积极地和学校的相关部门联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辅导员应辅助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角色,特别是在一些超出自己定夺范围内的事情,切不可自做主张。学校应立刻组织相关的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并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弄清事实,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向社会说明情况。在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做好解释疑惑、疏导教育的工作,努力化解矛盾,防止事态的扩大。当然如果突发事件的发展已经超出本单位的能力范围,就一定要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

2. 以学生为本

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大责任,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社会的发展状况。而高效管理的重大责任就是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大学生的发展对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让辅导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要求辅导员有耐心和爱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服务意识。[3]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学生的伤害是惨重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事件当事人能得到有效的疏导,而不至于留有不良的“后遗症”,同时也让学校里的其他学生不因为这次事件而受到不良的影响。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最急、最盼、最忧、最怨”的问题入手,才能在具体的工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弥补五年制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标准的缺失,我校组织相关教师承担了就业指导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笔者借编制《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标准的契机,联系就业指导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思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本文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三方面展开探讨。

1.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首先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我校采用的马能和主编的《就业与创业指导》

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正面教育。

(三)善后处理

在突发事件处理告一段落后,善后工作也是十分关键的,它不仅让这次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及其身边的朋友、同学等能从这次的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能为预防往后再发生此类事件提供一定的保证。辅导员要积极地配合学校的相关部门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接受教训的同时,加深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并学会避免发生。对个别学生要进行心理安抚、辅导,想方设法地稳定学生及其家长的情绪,使其学习、生活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当然,也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并将之立案,以便在以后发生同样的突发事件时,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学校的管理方法,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教育。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的,同时也可以看到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多种不良的后果,尤其对事件的当事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因而,高校辅导员的突发事件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善后三大环节中均扮演着重大的角色,也只有努力做好这些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才能有效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余南飞.案例分析在提升辅导员预防及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中的运用[J].高教高职教育,2010.

[2]陈运武.论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J]职业与教育,2010.

[3]宋传盛.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突发事件中的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资讯,2010.

[4]王满良.构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自杀的干预机制[J]科教文化,2010.

[5]陈娅萍,袁奋光.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6]马宁奇.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对策新探[J].工作探讨,2011.

[7]张东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

[8]单丽琼.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策[J].学术纵横,2011.

[9]王宏渊.有关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

(作者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1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教材,确定其教学目标。《就业与创业指导》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前所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德育课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势,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就业维权、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及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的指导等方面教育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门基础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基础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本门课程教学,学生在三个方面实现发展。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了解自身角色特性、未来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具备自我认识与分析能力、信息搜索与管理能力、生涯决策能力、求职就业能力,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等。同时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能力,比如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愿意为实现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做出努力的积极态度。

2. 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结合我校采用的马能和主编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材,完善教学内容设置,把教学内容整合为六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职业意识观念养成和职业生涯指导模块。通过此模块的教学,学生能了解所学的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为下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并且能充分认识自己,培养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帮助他们科学地分析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培养提高他们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这是他们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增强能力的有效动力。

目前这一模块在马能和版教材中的第一章,四年级学生使用。笔者建议安排在学生入校之初更适宜,目的是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定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学生只有确立了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

第二模块是职业素养养成模块。通过此模块教学,学生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求职者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进行培养。

第三个模块是就业准备、求职技巧模块。这一模块具有现实意义,教学首先使欲就业学生克服一些就业前的不良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轻装上阵;其次教授具体的个人求职简历、自荐信的制作,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个人简历和自荐信;最后对他们进行求职技巧、面试礼仪、面试技巧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今后应聘的过程中能更加从容。

第四个模块是就业政策和权益保护模块。通过此模块的教学,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为实现顺利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侵犯和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将《劳动法》、《合同法》、《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和规定等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签订一份合理合法的合同,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能够采取诉诸法律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个模块是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施模块。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敢于创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懂得如何创业;教授学生如何制订一份创业计划,如何实施,以及在创业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将创业由想法变为实际行动。

第六个模块是角色转变、社会适应模块。教学使学生明确学生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差别,学会克服在角色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早适应新岗位的生活,顺利实现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尽早适应社会。

3. 课程教学形式

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在于实用性、功利性、自主性、个性化和实践性,他们对在实际生活中有应用价值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那些纯理论性的只是或者是系统性很强的知识没有太大兴趣。因此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而应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多多采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等教学方法。

另外可以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生存训练等;举办各种模拟面试、简历大赛、求职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上,提高就业能力;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相关社团;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帮助,如建立创业工作室、创业科技园等。

例如,我们在教授“职业与专业”时,邀请各系科主任、专业教师、已参加工作的优秀毕业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真正了解他们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就业方向和专业就业形势。在讲授就业准备、求职面试这一章时,就所教学的班级举行班级“电子简历大赛”,并针对大赛进行点评,让学生学会如何制作成功的简历,如何通过简历展示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在讲授求职面试知识和技巧时,可在班级开展课堂模拟面试,课前分配角色,布置任务,课堂模拟面试,学生得到了锻炼,效果很好。这一活动可以在全校有组织地开展,效果会更佳。在讲授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在全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

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研究就业指导教学应如何突出它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主编.就业与创业指导,2008.4.

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构建探析 篇8

一、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

教育部在相关就业教育文件中要求,本科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达到36节,专科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达到32节,这些都是对就业教育显性课程的一种制度性规定。高校就业教育显性课程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学,以封闭式的课堂和理论化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就业感知与就业能力。而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是开放式的,高校可以通过以专业展示为牵引,强化就业教育的效果;以社团活动为平台,活跃就业教育的气氛;以职业文化为背景,营造就业教育的氛围;以媒体技术为方式,拓展就业教育的渠道,进而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就业教育隐性课程体系。

1. 以专业展示为牵引,强化就业教育的效果

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高校显性就业教育课程多针对的是一般性的就业教育问题指导,而高校的层次不同,高校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因素在高校就业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就业教育的一般化。以专业展示为牵引的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设计,就是将不同专业学生面临的不同就业特点,通过专业展示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就业教育。这类展示的方式,既可以是通过集中海报方式展示出来,也可以设计不同的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在就业教育的早期阶段,可以介绍专业简介、专业课程、就业方向、优秀校友等内容,让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中期阶段,主要介绍专业能力构成、专业素质要求等内容,让学生明确专业的学习任务,为就业做好准备;在后期阶段,以介绍专业对应行业的就业分析为主,指导学生灵活选择就业。

2. 以社团活动为平台,活跃就业教育的气氛

显性课程的主要开展场所是教室,主导教育力量是教师,而隐性课程的活动场所可以多样化,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单纯的课堂就业教育,一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由于存在大班教学、内容空洞等特点,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某种反感。高校就业教育中,可以充分调动社团的力量,以就业指导类社团作为隐性课程主要力量,兼顾其他学生社团在就业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就业社团开展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活动,比如社团组织的就业典型汇报会、模拟招聘会、学生应聘简历设计大赛、求职情景小品等活动,强调发挥学生在就业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这类活动既活跃了就业教育的形式,同时,也调动学生在就业教育中积极性、参与性,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就业教育的目的。

3. 以职业环境为背景,营造就业教育的氛围

高校显性的课堂就业教育,容易造成学生与就业环境之间的隔离。没有就业环境的就业教育,会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得不到充分的教育认知。高校营造就业教育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在校园文化中营造相关的建筑设施,通过与学生就业相关的雕塑、宣传栏等设施的建设,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就业的气氛;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利用好校园招聘会等活动,为就业教育提供更为充分的职业环境。不少高校虽然有校园招聘会,但是,在校园招聘会的次数以及接纳人员方面都存在不足。高校至少应该每学期举办一次招聘会,从而让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零距离感受就业气氛;同时,高校应该向所有低年级学生开放招聘会,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就业岗位的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

4. 以媒体技术为方式,拓展就业教育的渠道

显性就业教育课程只有课堂这一唯一的教育渠道,高校应该结合媒体信息化建设,以媒体技术为方式,积极拓展就业教育的渠道。校报可以通过开设专栏的形式,介绍就业形势;校园广播电台可以访谈节目的方式,邀请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介绍就业技巧;校园电视台可以制作专题节目,将校内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历程,以视频的形式反映出来;校园网站可以将其他媒体的内容集中起来,丰富就业教育资源。而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高校还应该开通专门的就业教育微博、微信,权威发布相关的信息,并及时接受学生的就业反馈与咨询。以媒体技术为方式的隐性就业教育渠道拓展,能够较好地解决显性就业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问题。

二、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其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就业教育的作用,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注定了其具有暗示性、互动性、渗透性等特点。

1. 暗示性:学生自我感知就业目标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2]。高校就业教育显性课程会明确地告诉学生就业的概念、就业的技巧、就业形势,甚至就业对于家庭和个人的作用与影响等内容。不是说这些内容不重要,只是在一个学生个性化较为强烈的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个性化选择也较为明显。就业教育显性课程是一个主体向客体的单行灌输过程,留给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思辨、自我感悟就业的价值与作用的空间较小。而就业教育隐性课程则相反,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看似无意的活动,引导学生实现就业目标。

2. 互动性:学生逐步明确就业差距

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各项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方式与渠道,增强学生与教师、学校甚至外界之间的就业问题的互动交流。在隐性教育的初级阶段,带有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手册,能够让学生获得今后就业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就业意识;而在隐性教育的中期阶段,参与校园各种就业教育活动,特别是参加校园招聘会,聆听就业典型校友的汇报会,将使得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学与就业岗位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尽量通过专业学习弥补这种差距;在隐性教育的后期阶段,学生会将通过招聘简历大赛等活动,明确自身在就业过程的技巧与素质等缺陷,从而从教师要求做好招聘简历,转变为自我强化简历设计能力,以此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人就业简历。

3. 渗透性:学生学会感悟就业价值

渗透性是指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能够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思想教育与就业教育、校园文化与就业教育等结合起来。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渗透,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专业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学业成绩,而是就业能力,各类职业所强调的主要是职业工作能力,学业成绩并不能够与就业能力等同。思想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渗透,就是让学生在各种校园就业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就业对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价值,特别是通过校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对于个人职业梦想和家庭经济稳定的重要价值。校园文化与就业教育的渗透,就是通过具有专业特色的行业、职业文化引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坚定专业学习的目标,并尽量在就业过程中能够依托专业实现对口就业。

三、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功能

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虽然是显性课程的一种补充,但是其在就业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就业教育显性课程所不能取代的。从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来看,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就业认知、释放学生就业压力、陶冶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就业行为等方面。

1. 提升学生就业认知

当前高校就业到底有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是什么?对于这一类问题,高校就业教育显性课程大多采用相关的数据与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还未完全实现个人社会化,其对社会就业形势的感知,如果借助于教师和学校,大多不能够产生深刻的感悟。而就业教育隐性课程可以借助校园招聘会、校友汇报会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近距离地亲身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与需求,明确就业的目标与方向,并进而将这种感受转化为今后专业学习的动力,分学年分学期制定学习目标,持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素养,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 释放学生就业压力

从各个高校来看,学生就业压力形成具有入学初期无压力、学习中段有压力、毕业之际压力大等特点。不少学生往往是到了毕业之际才感受到学习期间没有认真学好专业做好准备,而高校就业教育显性课程虽然有职业生涯指导规划等内容,但并没有如何让学生合理释放就业压力的内容。就业教育隐性课程而言,能够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就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并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设计、氛围渲染等方式,让学生保持一种既紧张又不过度的就业压力感,从而可以将学生在毕业之际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以自我规划的方式,合理分配到不同的学年与学期。

3. 陶冶学生职业道德

学生在高校就业教育显性课程中,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对于职业道德的感知,但是课堂的职业道德传授往往是理论化的,与实际职业环境中的道德认识具有一定的距离与差异。优秀校友就业经历交流会、校园招聘中面试的职业道德选题等等,作为一种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的内容,能够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工作环境中,提供较为直接的职业道德选择参考。另外,校园媒体在就业教育中,也可以通过遴选与学校对应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话题,作为传播的内容与素材;学校社团也可以选择一些职业道德话题进行征文活动,这些都能够陶冶学生职业道德。

4. 规范学生就业行为

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短期培训就成名校毕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3]。如何规范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行为,也是高校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显性课程只可能从理论上分析就业造假的危害,而隐性课程可以结合本校相关毕业生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还有在应聘时是否应该过度地装饰打扮这一类问题,如果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等隐性课程活动,能够直接从招聘方获得较为明确的答案。如果说就业教育显性课程可能只会教育学生如何规范就业行为,而隐性课程则会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就业行为树立一个典范,或者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摘要:高校可以通过以专业展示为牵引,强化就业教育的效果;以社团活动为平台,活跃就业教育的气氛;以职业文化为背景,营造就业教育的氛围;以媒体技术为方式,拓展就业教育的渠道,构建完善的就业教育隐性课程体系,并注意在实施中充分发挥其特点和功能。

关键词:高校,就业教育,隐性课程,构建

参考文献

[1]丛静.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37.

[2]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2002(24):22.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 篇9

一、重视课程内容建设, 以翔实系统的内容充实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广大在校生接触求职择业、开始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触发点, 理应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翔实系统的就业知识与信息。在广大在校生开始关注自身职业成长的初期, 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与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所提供的扶持政策、求职择业的准备工作与方法技巧、就业法律法规与权益的自我保护、创业知识与实践、所在学校提供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与心理咨询服务等都是就业指导课程中应当涉猎的教育教学内容。此外, 有条件的高校除常规的课程教学之外, 还应开展与学生求职择业创业活动相关的课程教育。心理学相关技术培训, 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 对自身有更为完整、真实、客观的把握, 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更快地实现自我成长;计算机专项技能培训,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快速、准确搜罗与掌握就业创业信息, 快速投递简历与求职材料;简历等求职材料制作培训, 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认识与包装自己, 将个人能力与职位信息进行有效匹配, 从而增强求职成功的把握;面试礼仪培训, 可以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进行自我展示, 有效表达自我特长, 为求职成功加分添彩;职场技巧培训, 可以帮助毕业生快速适应职场环境、快速实现身份转变, 为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起步做好铺垫。

二、讲究课程形式设置, 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除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传统教学活动外, 还应创新形式, 打开思路, 大胆将第二课堂有机与课程教学融合起来。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大学校园, 斗量筲计般的信息唾手可得,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与活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 就业指导课因为其自身很强的实践性也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因此, 在第二课堂设置形式多样, 活泼生动的实践活动成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普遍要求。通过邀请业界或行业内的成功人士、知名人士, 亦或是单就某一个专题开展专题讲座活动, 通过分享人的亲身实践经历告知听讲者在求职择业、自主创业等活动中的经历, 能够让阅历尚浅的广大在校生初步形成叙事轮廓, 从而为自己的生涯起航做好铺垫。另外, 现场模拟是让学生提前感知求职择业的又一有效活动。通过模拟现场, 一方面让双方提前感受诸如面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通过脱敏疗法, 降低求职者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 在学生扮演求职者与招聘者的过程中, 进一步让学生梳理自身特点, 明确自身问题, 为真实的求职择业做好准备。第三, 校园就业创业竞赛与“挑战杯”。竞赛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是测验学生综合素质的练兵场。通过竞赛活动, 综合考量学生的全方面能力, 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真切地了解自我, 锻炼学生灵机应变与群策群力的团队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商业能力, 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激发学生拼搏商场的内在动力。第四, 企业实习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又一重要教育教学形式。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的实习, 让学生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 以最真实的感受提前感知职业生涯的点点滴滴。作为学生真正走入职场的练兵场, 企业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认识自己, 找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 为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最后一段充电时光做好指引。

三、提升亮点, 以品牌效应带动就业指导课实现新突破

就业指导课作为全国性的一门课程在各地高校普遍开设。然而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育方法与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不同地域的高校也在教育环境与资源上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上好就业指导课程, 为毕业生求职择业、自主创业做好服务工作, 是每一个高校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高校上好就业指导课应根据自身历史发展脉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综合考量, 提出符合学校特点的工作机制。一是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过程中,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或在教学理论研究领域、或在教学实践领域、或在就业创业服务领域创建自己的品牌, 形成自己的长效工作机制。针对教学内容, 大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开拓创新, 提升理论研究层次与水平;在实践教学领域, 可以联合共青团, 借助共青团成熟的活动经验共同开展校园或校外文化实践活动, 做品牌、提效应;在推动就业创业服务领域, 针对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服务内容与体系, 以适应学生对服务的新需求。二是在就业帮扶, 或是创业引导领域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形成自己的优势。对外广泛“招商引资”, 联建实习基地, 有针对性地将学生输送至品牌企业进行实习活动, 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联合KAB、SYB、YBC优势资源, 搭乘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鼓励与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东风, 做好创业培训工作, 形成工作特色与品牌效应。

综上,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重视课程内容设置、讲究课程形式设置、提升亮点与创建品牌,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要求下, 努力创新方法、打开思路, 才能做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罗林.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 2012 (8)

[2] .牟永念, 赵永芳.加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 2013 (30)

[3] .胡干萍.论如何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基于大学生“就业难”视角的分析[J].企业家天地, 2012 (12)

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探析 篇10

就业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 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中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为社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笔者结合课改经验和自身的教学实践, 分析职教发展方向, 认为进行深层次的中职课程改革应当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技能训练为特色, 以学生具备较强的顶岗工作能力为目标, 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活动。

一、专业设置稳中求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业结构随着经济效益的变化可能及时调整, 这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挑战。学校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的相对稳定不能频繁调整专业来适应市场, 唯一能做的就是专业设置中稳中求变。通过改变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来保持平衡, 这就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协调“稳定”与“变化”之间的矛盾。

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如何科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值得研究。中职教育主要强调技术与能力。这两点既是一名就业者的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若使二者有机统一, 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

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削弱文化与专业基础课学习, 否则学生就没有发展和创新的后劲, 这也是学校教育与农民工岗前培训的区别所在。

(二) 课程教学与实操训练融合。

根据市场经济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要求, 先开设专业基础课, 随即进行操作实习, 增加技能训练课时, 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补充理论, 同时要求学生在两年内必须完成专业方向的考证。

(三) 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关联。

在课程设置中要围绕“专”来定位, 要依托“变”来拓展知识与技能。我们的实践经验是在“变”专业群中定专业方向, 既解决了“变”与“专”的矛盾, 又实现了以“不变”应“万变”。

三、课程体系渐进优化

我们提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 旨在通过工学结合, 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 (或服务) 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 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通过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找到学习内容的合适载体, 让学生借此学习适应专业和技能, 并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 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 我们研究开发了《汽车空调的检测与维修》的学习领域课程, 从学习情境——汽车空调的使用与维护入手, 分析工作情景, 明确学习任务, 了解学习目标, 熟悉学习内容, 统筹教学条件, 注重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 规范教学流程, 综合学生评价。

四、师资队伍集中培养

社会发展关键在教育, 教学质量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学校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做法是以教师为本, 开展系列培养活动。

(一) 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加强对骨干老师的培养。常用的方式是:学术讲座、专题报告、顶岗实习、参观访问、合作交流、集中培训等, 花费不多, 见效很快, 特别是课程开发和方式方法培训教育尤为重要。

(二) 提高教师课程整合能力。

课程改革的先导应是专业基础课改革, 要通过整合、删减和优化来拓展课程宽度, 降低难度。我们曾对机械专业的《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传动》、《金属材料》等几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机械常识与钳工》课程, 由于降低了理论难度, 缩减了大量学时, 为增加实践技能课时创造了条件。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好了, 考证通过率高了, 适应岗位能力也就增强了。

(三) 提高教师编写教材能力。

我校组织老师编写了《钳工实训手册》、《汽车维修指导书》、《数控加工编程实务》、《计算机实用基础教程》等, 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参编教师都是有经验的一线老师, 肯钻研, 能创新。他们通过编写教材成长很快, 对课程结构和专业发展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最重要一点, 编写的校本教材是根据学校的实习条件、师资条件, 综合安排实习环节, 节省资源, 简便实用, 深受师生欢迎,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 注重“双师”素质教育。

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效率。利用各职校资源共享, 实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密切联系企业, 定期分派老师与学生一道去企业顶岗实践, 提高动手能力, 鼓励教师多拿职业资格证书, 促进综合素质不断上升。

五、考核机制趋于公平

传统意义上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表现不突出, 平时表现一般, 但勤于动手的学生适应能力强、提升快, 这一点引人深思。我们研究后认为原有考评机制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为此, 我们注重过程考核, 改“理论型的试卷”为“实践理论型试卷”。通过采用“过程式”考核+“认证代考”的形式完成对全体学生的考评, 收到很好效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进行具体分析, 采用灵活考核机制, 综合评价学生, 鼓励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研究。

六、政策支持如虎添翼

各中职学校要积极寻求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金投入、专业整合、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方面得到指导和保障, 才能做到有序发展。我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各级部门的支持和重视, 教学条件和基地建设有了明显改善。

如今, 黄冈市正在组建职教集团, 融合现有的职教资源, 发挥最大的资源配置优势, 就是顺应国家职教发展形势需要, 解放思想, 开放办学, 充分利用政府服务和保障作用, 把本市的职教事业做大做强, 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专的技能型人才, 这对于我校来讲又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谭移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 1996, (10) .

[2]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1998, (1) .

[3]赵香兰.强化农职中学专业技能训练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1997, (11) :30—31.

就业指导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项目化教学;教学效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中明确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公共课,其性质是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生涯发展教育,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国高校先后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我们学院也不例外,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调整为全院学生公共必修课,2个学分,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列入学院教学计划。近几年,本人担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参与了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深切体会到就业指导课已成为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大学生提高技能水平,促进大学生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寻求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在学生的重视程度、内容的设置、授课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一、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有待于提高

我院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教学时间大部分安排在学生下实习点前的那个学期,往往采用合班上大课,教学学时数不多、学分较低,而且这段时间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时间,也是专转本学生复习备考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出勤率相对较低,有些学生即使去了也是去混学分,昏昏欲睡或是各忙各的,影响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对于联系专家举办的一些校内讲座,学生也不太“领情”,主动去听的也不多。一些学生总结出就业指导“三句话”:一是形势严峻,要增强紧迫感;二是要调整心态,先就业,再择业;三是要有信心,积极就业。一些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去了用处不大,还不如以后多参加几次招聘面试。”

2.教学内容的设置有待于改进

这两年,我们采用了林泽民主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教材,但作为卫生类院校教材与学生专业联系少,内容上针对性不强。课程主要着重于介绍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掌握求职技巧、鼓励自主创业等,内容上往往只是材料、文件、案例的重叠与堆砌。在就业指导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应试教育的色彩,有些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即“应付面试”的指导,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内容贫乏无味。其实,对于就业政策、形势、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和自学得到。而学生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社会、人际沟通、法律、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却讲得很少,时间长了,自然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上可以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和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分项目合理构建。

3.教学形式有待于多元化

大多数的就业指导课还是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在授课时基本上千篇一律,不能结合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授课,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授课知识理论性过多,缺乏实战演练内容,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较少,无法引起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兴趣。目前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但是学院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状况给予个性化辅导的教师还为数不多,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认可度和满意度不高。

二、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实践为先导,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线,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确定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方案,使学生在自己思考、自己动手中完成各个项目任务,让学生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应技能。

项目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以客观的、贴近实际应用的若干项目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任务,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该课程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课程教学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项目化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知识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多维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方面都能有所收获,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技能目标的培养为主线,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态度目标,具体是将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安排为若干大项目单元,如职业生涯规划、就职简历制作、就业政策汇编、模拟招聘会举办等一系列项目。每个大项目单元的实施分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后期评价3个阶段来完成。在大项目下面,还可根据各项目内容的需要,分设不同的二级项目。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大项目下就分设了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和职业决策四个二级项目。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利用教材、参考书、图书馆、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完成项目必备的基础知识,考虑完成项目的方案及具体操作方法,预测项目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小组谈论、求助老师等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每个学生按时完成项目任务并提交项目报告。学生自由组合,每4~8人一组,推荐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讨论,撰写部分按小组实施的大项目方案,由教师对方案进行可行性指导后,再按组进行部分大项目。项目完成后,各小组自行进行总结,写出报告,汇报结果,由指导教师评价总结,完成相应项目的知识建构。

考核方式对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当然,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采用项目化教学后,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注重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也就是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我们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了一套“一体化项目考核评分表”,是在实施教学中对各项目进行具体评价的考核标准和评分依据。考核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转变,更注重对学生完成项目过程的考核评价,通过过程跟踪学生的能力要素,以客观、真实的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在项目(或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考核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各种素质形成、各种知识运用的情况。在实施“一体化项目考核评分表”考核时,采用公开化考核,效果明显。按小组实施的大项目,以学习小组为考核单元,小组长会督促本组成员认真学习,有时课后还进行集中谈论或分头查阅资料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查阅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各组的项目汇报情况也不错。该课程的综合评价成绩覆盖各个方面:主要包含有教师和小组共同考核的学生出勤率和学习态度等占10%;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成绩占20%;平时作业成绩占20%;一体化项目考核成绩占40%,最后给出最终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教高厅(2007)7号.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教育研究,2005(8):11-15.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就业课程 篇12

1 评价指标多元化

评价指标多元化是指从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3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1 专业知识评价

专业知识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必要环节。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所必备的理论知识, 因为专业知识是岗位技能的基础, 技能训练需要专业知识作指导。但知识评价内容主要强调那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所必需的理论知识, 知识评价方式可在技能评价中看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效果。如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之一, 对于微生物检验技术专业知识的考评, 采取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的有机组合, 学生在进行各种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技能考核前、后, 需要完成检验程序的设计和详细的检验报告, 通过学生制定的检验程序以及书写的检验报告等, 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

1.2 岗位技能评价

岗位技能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关键环节。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 毕业生在上岗前不但要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还应具备较强的临床检验科各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岗位技能的评价采取以下方式: (1) 首先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确定基本技能和综合专业技能, 分别进行评价; (2) 每项技能考核都有细化的标准; (3) 技能评价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 将职业素质评价融入技能评价中。通过探索, 我们设计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岗位技能评价为10项, 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专业技能2类。

基础技能评价项目为: (1) 革兰染色; (2) 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 (3) 药物敏感性试验; (4) 病原性球菌的鉴定; (5) 肠道杆菌的鉴定; (6)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 (7) 真菌的鉴定。

综合专业技能评价项目为: (1) 血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2) 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3)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

如革兰染色考核标准, 见表1。此项考核满分为20分, 从7个方面考核学生, 考核内容包括技能和素质的评价。通过严格的考核, 学生已熟练掌握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 同时培养了其良好的职业习惯。

1.3 职业素质评价

职业素质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因为中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认知水平, 更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意识、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职业素质的评价可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发言、小组探究学习、技能训练及考核等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1]。如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每项技能考核标准中, 均包括实验考核前的准备, 主要评价学生准备物品是否齐全、适当;实验考核过程中, 主要评价学生有无节约意识、团体协作精神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实验后的收尾环节, 主要评价学生有无防止医源性污染的安全意识, 物品归位及清整台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牢固树立无菌操作和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再如在讲HIV病毒前, 给学生布置调查作业,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HIV的相关知识, 以PPT形式完成, 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整个过程涉及到学生综合能力、合作学习、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2 评价方式多元化

2.1 注重过程性评价

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表现, 把其所学成果和学习全过程的自我表现作为职业能力评估考核的依据。以往的课程评价都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 进行一次书面考试, 给学生一个等级或百分制分数。这种评价难以测评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全面掌握的程度, 更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表现。

微生物检验技术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占60% (学习态度20%、学习能力20%、业务技能20%) , 终结性评价 (期末考试) 占40%。对每一教学单元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业务技能进行评估考核。过程性评价受到学生的欢迎, 他们认为这种评价方法客观、合理, 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信心。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见表2。

2.2 采取多种评价形式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还体现在采用笔试 (开卷、半开卷、闭卷) 、口试、作业、笔记、参与课堂活动、实验报告、论文、社会调查、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 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应用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 不仅用纸笔测验, 还有行为及成果展示等。

为了鼓励学生自学, 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注重学习过程,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我们在专业课评价中还尝试了新的评价方法——免试。免试充分体现了过程性评价, 学生通过平时的努力达到免试标准就可以不参加期末考试。在开始学习本课程之前, 任课教师就将本门课程成绩的评价方案以及符合什么条件可以免试等都预先告知学生,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努力, 参加评价的2个检验班各有5名学生符合免试条件。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程评价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 应该采取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如微生物检验技术课,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 在互联网或医院检验科以调研的方式了解目前北京市各级医院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血培养仪的使用情况, 每组上交1份调查报告, 在报告中要求写明小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情况, 小组共同写出调查报告。评价时先是小组内的评议, 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法, 主要根据个人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评分, 最后教师结合小组评价表以及调查报告评定总成绩。

4 不足及对策

4.1 评价主体还存有欠缺

目前我们在评价主体上, 主要是以教师为主, 应采取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综合实训可以让专家参与评价。专家评价应该采取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相结合, 以考核评语为主, 因为学生非常在乎专家对自己的评价意见, 以此衡量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

4.2 技能评价还不够突出

中职课程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因为, 职业能力不是在课堂讲授出来的, 而是在实践中训练出来的。我们今后可以考虑提高技能评价的份量, 在课程成绩评价方案中技能评价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至40%。

采取多元评价方法后,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使学生功夫都下在平时,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1]。同时学生知识的运用、创新、社会实践、协作、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能力都有很大程度提高, 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程评价,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酒店信息化管理下一篇:如何与客户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