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维修管理模式(精选8篇)
三级维修管理模式 篇1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达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妊娠控制等预期目的[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高精尖医疗设备的使用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设备使用者的技术能力、业务水平、文化基础、责任心对如何正确使用、保养、维护、监查这些设备,让设备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4家三级医院从业人员的调查,分析存在的普遍问题,供医疗机构在今后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天津市某4家三级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整群人员。
1.2 内容
调查4家三级医院2012年年底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所学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
1.3 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规模
2012年年底某4家三级医院的管理人员544人,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53人,占总管理人员的9.7%。其中,男性32人,占60.4%;女性21人,占39.6%。
2.2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学历结构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中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本科学历,占37.8%,大专学历占11.3%,中专及高中占50.9%。见表1。
2.3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年龄结构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平均年龄(44.62±10.89)岁,其中30岁及以下人员占18.9%,31~40岁占15.1%,41~50岁占26.4%,51岁及以上占39.6%。见表2。
2.4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职称结构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中没有正高级职称人员;副高级职称占5.7%,中级职称占49.1%,初级职称占35.8%,无职称占9.4%。见表3。
2.5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所学专业结构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中,生物工程专业人员占9.4%;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占5.7%;计算机专业人员占22.6%;其他专业占62.3%。见表4。
3 讨论
3.1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现状分析
从事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相对老化,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大部分人员专业不对口。
3.2 对事医疗设备管理政策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3.2.1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设备管理是指在医疗环境下,根据一定的程序、方法和原则,对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加以计划、指导、维护、控制和监督,使之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简单地讲,是指对设备从选择评价、使用、维护修理、直至报废处理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的总称,包括医疗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等技术方面的管理,以及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经费预算、初始投资、维修费用支出、财务管理、经济效益等经济方面的管理[3]。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是保证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并不断提高。
3.2.2 注重多方因素,均衡医院发展
一个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设备与人员(包括医疗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医技人员),只有均衡4个方面的平衡发展,医院才不会出现短板效应。平衡发展是对整个医疗市场的变化需求全盘考虑,合理购置、科学使用仪器设备,促使医疗设备的整体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医疗机构只有建立起一只专业化的设备管理与维修队伍,才能保障医院设备的正确使用与正常运行。
3.2.3 强化培训教育,实施从业资质
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有计划地派出技术人员学习、交流或进修。鼓励工程人员配合临床医疗和科研开展技术开发和科研活动。美国临床工程师与医护人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设备制造商紧密合作,在科研、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5]。广大设备管理技术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模式,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变事后维修为预防性维护,参与厂商产品研发的工作。规范临床工程师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健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持证上岗,如同临床医生一样每年完成继教学分。定期组织工程人员对技术难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做好分析记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3.2.4 注重专业能力,提高准入门槛
有计划地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招录本科以上毕业生,对计算机能力、英语水平提出要求,按比例补充人员缺口,进一步稳定和壮大这支队伍 ,在注重学历的同时,加大日常技能考核,使其日益专业化,年轻化,以避免这一领域的人力资源瓶颈阻碍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和壮大。
3.2.5 加强岗位管理,注重安全使用
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建立设备管理维修人员、设备使用人员岗位管理体系。通过“设备管理人员专业指导、科室督促维护保养、操作人员对设备负责”的三位一体的设备维护保养体系,来完善设备管理区域体系布局,强化操作人员对设备的基本日常维护,院内维修人员对设备的专业维护,外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精密维护检测,完善定点、定人、定方法、定成本、定标准的原则,以设备为基础,建立全标准、定周期的作业方式,对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上报处理并进行追踪,避免带病使用,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总之,医院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 、懂法规、懂技术、懂管理的医疗设备管理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推动医院临床与医技工作共同促进平衡发展 ,平衡医院发展要求医院领导对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性、难度、贡献、潜在风险和危机有足够的认识,从年龄、学历、专业、职称、能力、品德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令第276号,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Z].2000.
[2]扬瑞峰.医疗设备维修技法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3):131.
[3]李长青.谈浅现代医疗设备的管理[J].医疗装备,2012,25(1):49-50.
[4]黄卫红.探讨医疗设备的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23(10):393-394.
[5]钱英.我国临床工程发展方向的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32(3):229-230,226.
林地养鸡递增三级轮牧模式 篇2
一、场地划分
递增三级轮牧模式,即将放牧场地以鸡栏舍为中心(圆心)按半径长度三等分,靠近鸡舍的为一级放牧场地(内部再分成两个小区)、依次为二级放牧场地(内部再分成4个小区)、最后为三级放牧场地(内部再分成8个小区)。各场地之间用网片(或淘汰的鱼网)隔开,也可采用其他易收易放的轻便物品做成围栏将鸡群围在小区内觅食。见右图:
二、牧草种植
根据饲养鸡的品种、数量等在一级、二级和三级放牧场地种植牧草等青绿饲料,并根据牧草的生长情况在二级和三级放牧场地进行循环轮牧,满足鸡生长发育和生产产品的需要。种植牧草应选择营养价值高、粗纤维含量相对较低的豆科牧草为主、辅以禾本科牧草,即以50%~70%豆科牧草与30%~50%禾本科牧草混播,适宜的豆科牧草有白三叶、白脉根等,禾本科牧草有黑麦草、鸭茅等。饲养量按鸡的日龄和草场的具体情况确定。
三、放养密度
林地养鸡适宜饲养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林地所能承载的鸡只数量,饲养量过大不仅对林地造成损害,还影响鸡只的生长速度、防疫消毒和场地的环境卫生。根据学者研究结果和课题组饲养试验,认为林地养鸡适宜密度与林地自然粪便降解能力、鸡只平均粪便产生量、套种状态、季节温度等因素都有关系,一般情况下3米×3米间距的林地每亩年降解鲜粪2000千克左右,常年养殖的草鸡每只年产粪便量在50千克左右,适宜的饲养密度为40只/亩左右;每年饲养两批,按每批120天模式生产的草仔鸡每只产粪便量在10千克左右,适宜的饲养密度在100只/亩以下,但鸡群数量以1000~2000只为宜。
四、轮牧方式
通过试验,2月龄内雏鸡在一级放牧场地轮牧饲养,因在鸡舍边放牧方便雏鸡喂养和出入舍。3~4月龄仔鸡可在二级放牧场地轮牧饲养,每2天轮牧一个小区,轮完4个小区共需8天,或视其他情况确定。4月龄以上后可转入三级放牧场地轮牧饲养,按牧草恢复生长需要1个月计算,8个小区每区轮牧天数以4天为宜,或视其他情况确定。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瑞安市畜牧兽医局 邮编:325200)
高校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初探 篇3
1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概况
1.1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
高校教学档案涉及面很广,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教育主管机关下达的指导性文件;综合性教学管理材料(制度、规定、统计表等);招生工作材料、教学计划、大纲、总结;学籍管理材料;学生奖惩材料;课堂教学材料;教学实习材料;教学实验材料;师资培训、业绩材料;教学质量材料;优秀教案;学位授予材料;毕业论文;教材目录与自编教材;在职教育材料(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各类研讨班、培训班);涉外教育材料等。
1.2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
(1)内容广泛、综合性强
教学档案涉及的内容庞杂, 仅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就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总结、教材、课程信息、师生信息等。
(2)材料来源分散性较大
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材料, 有来自本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材料,如学工处的招生、分配名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材料; 有来自教师的教材、教案、辅导资料听课评课记录、科研成果等; 有来自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验报告等。
(3)多样性、多学科性明显
高校教学档案的载体多种多样,以纸质材料为主,同时还有照片、图表、录像带、录音带、光盘、奖旗、奖杯、获奖证书、奖状等实物材料。
(4)周期性、层次性、成套性
高校是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及培训班等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并存,还有联合办学、跨校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档案的层次日趋多样化。 由于教学周期的长短,教学活动的周期性、规律性,决定了教学档案的成套性。
1.3高校教学档案传统管理模式
从管理方法上,现有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是分级、 分类管理。 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对教学档案实行两级管理:校级管理和院级管理,即在校级主要对各教学档案部门做统一管理,各院系则设立具体的教学档案管理部门。 具体分工:校级管理的重点是对教学档案的总体管理上,主要任务是制定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及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 院系管理的重点是对教学档案的细节管理上, 主要任务是保管各院系所产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及研究成果等。
分类管理的校级教学档案管理, 主要负责教学文件及规章制度、教师档案、科研成果档案、教务考务档案、学籍档案、学位档案等。 分类管理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 主要负责教学建设档案,包括教材档案、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和实习档案;教学管理档案,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表、考试安排等教学过程档案;教学成果档案包括科技制作、毕业生论文等三大类的教学档案。
1.4高校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
《档案法 》 规定: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高校教学档案分级管理符合这一原则。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简单说,模式类似于定式,就是遇到反复出现的同一问题时所固定使用的解决方案。 建立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目的就是实现教学管理的统一和规范。
2高校教学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2.1高校教学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
(1)组织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档案采用校、院两级管理,各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教学档案,由相关职能部门集中统一保管和利用;二级学院或教学部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教学资料由二级学院或教学部集中统一保管和利用, 这些材料由职能部门和院系或教学部的办公室秘书保管,等过了利用高峰期,再转交给档案馆保存。
(2)规章制度
健全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组织体系是管理工作的基础, 有效的管理工作还要以规章制度为保障。 规章制度由校档案馆统一制订。 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行为,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3)人员素质
重视了档案人员的水平提高。 目前各高校为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与水平, 都加强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拓展档案工作人员的思维、知识面,提高其业务素质,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新的档案管理技能和方法。
2.2高校教学档案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
(1)教学档案管理部门权责不明
由于教学业务部门与档案部门是两个独立的部门, 而教学档案主要来源于业务部门。 现实状况是,关于教学工作的文件、 文件管理,档案、档案管理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出现了文件的形成与归档脱节,档案部门并不能参与到文件材料积累过程中,势必造成收集到的材料不全面。 还有,部分二级学院或教学部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 没有把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当成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做? ,造成了教学档案建档困难,不能做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统一利用的良好运行模式。
(2)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各二级学院或教学部缺乏有效的管理规定和监督措施。 各二级学院或教学部教学办公室和教师缺乏建立及保存教学档案的意识, 不能保证按时完成建档工作, 相关的管理制度中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全体人员责任和任务不明,规定时限要求未得到充分执行,未辅以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措施。 并且各个二级学院或教学部之间教学档案管理缺乏相互借鉴和交流。
(3)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欠佳
一是大多数档案管理员不是科班出身, 缺乏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对归档文件及档案价值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使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是有些教学部门、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是由兼职档案员做, 这些兼职人员一方面忙于教学、科研、人事、办公室等事务性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学习档案专业知识;也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无法实现档案的优化管理,致使移交到档案馆教学档案材料不规范, 不完整。
3开展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就高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 认为解决办法是建立第一级:档案馆,第二级:教务部门,学务部门、招生就业等部门,第三级:各二级学院或教学部的三级管理模式,从而优化教学档案的建档质量。
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含义: 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根据文件的价值属性,文件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运动阶段;在每一个运动阶段里,文件特定的价值属性,与文件的管理方式、存放场所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内在关系。 因此,高校档案馆根据高校全部教学档案的价值形态、服务对象来划分保存范围、场所,采取三级管理模式是符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完全具有可行性。
3.1实行教学档案三极目标管理责任制
高校应成立 “教学档案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上级文件,统一制定本校的档案馆工作职责、档案馆馆长工作职责、各二级学院(部门)分管档案工作领导工作职责、各二级学院(部门)兼职档案员工作职责、 以及本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教学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教学档案的部门立卷和归档流程,教学档案的文件整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明确各级档案管理职权的分配,实行三级目标责任制,以便各教学管理部门、 各二级学院、 各教学部的档案材料能够按期保质向学校档案馆移交。
3.2建立教学档案三级管理的体制
教学档案三级管理是由档案馆、教务处、学生处、以及各二级学院、教学部等组成的服务网络。 借助这个网络体系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在教务处、学生处、各二级学院和教学部设立专门的教学档案资料室和教学档案管理岗位,使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人员、各二级学院、教学部的档案工作能够遵守统一的规范和归档程序,按照本校的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本科教学档案管理办法等要求,并且按照形成者—时间—类别等分类标准收集、 保管有关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档案材料。 定期由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将归档材料上交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汇总审核, 审核后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档案材料信息再次汇总后(纸质版和电子版)统一上交到学校档案馆, 最后由学校档案馆进行合理规划、 统一编目,入库上架,从而保证了教学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使得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走上有序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3.3健全各层级档案管理人员约束机制。
要加强监督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对教学档案材料的积累进行督促。 采取行政干预手段, 把教学人员、学院和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档案的归档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 并且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档案管理业务考评制度和实施办法,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校教学档案的管理进行业务考核和评估,适时进行必要奖罚。
3.4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加强对高校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档案意识的培养和档案管理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在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种教学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管理员的培训上岗制度、健全管理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有计划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业务培训和理论研究, 缩短档案管理人员能力与档案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档案管理者。
参考文献
[1]何玉艳,郑慧.高校科研档案三级管理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3(6).
[2]王琪.高校教学档案分层管理措施的研究[J].兰台世界,2013(7).
[3]张小兰,冉优卓.高校档案分级管理模式探析[J].兰台世界,2015(7).
浅谈三级公司成本管理 篇4
经营企业的目的离不开赚取利润, 根据财务平衡等式:利润=收入-成本。在集团运作模式下的三级公司, 销量与销售价格往往是公司行为, 收入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三级公司利润的高低, 要实现利润目标, 必须进行成本管理, 而企业成本管理的根本是进行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树立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呢?谁是成本的决定者, 谁就应当对其决定的成本负责并加以控制。而人力、物力、技术和信息等耗费的主体是企业的所有员工, 尽管企业资源耗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层的决策, 取决于产品的设计和管理流程的合理性, 但最终的执行还得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 员工的责任心、对流程的执行力、操作熟练程度、操作技巧等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成本, 只有让全员树立起成本意识, 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成本控制意识, 才能最大地挖掘企业的成本控制潜力。因此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树立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树立企业全员成本意识不光表现在企业有多少成本制度, 有多少成本控制人员, 其根本是降成本管理观念融入到企业每个员工的血液之中, 要使企业每个员工都能自觉自愿地、随时随地为增加产品价值、节省各项耗费着想。
二、成本控制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以及决策管理层和经营操作层在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
1.企业成本控制不是某个部门的事, 更不是某个领导的事, 它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工程, 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事, 需要一个完善的控制体系, 这个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包括成本控制的组织系统、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考核制度和企业奖惩制度等内容, 在这个控制体系中, 企业的决策管理层面、经营操作层面都能各司其职, 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三级公司的成本控制叫得最响的往往是在决策管理层, 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决策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 严格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 将成本管理放在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 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全方位地建立各个层级的成本控制体系, 并在体系运转过程中不断完善, 以实现有效的控制和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3.经营层面的成本控制涉及面广、环节多、控制过程复杂, 是企业日常成本控制重点, 在大政方针制定后, 关键是寻找各个环节的控制点, 针对成本控制点制定成本控制措施, 明确目标, 落实责任, 制定成本降低计划、运用适当的方法, 持之以恒地压缩生产成本与费用。在同类企业里, 谁能做到较低的成本, 谁就能取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 从而争得更多的利润。这一层面的成本控制涵盖了产品成本生成过程的全部, 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组织生产、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 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历史成本、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横向比较, 从各方面寻找差距和解决办法, 采用责任成本、定额成本、计划成本、费用预算等各种成本控制方法, 将企业各项成本费用不但控制在企业预算范围之内, 而且能够合理的降低。
三、结合笔者工作实际, 谈谈如何进行成本控制
1.笔者所在的三级公司是一家以热熔炼为主的毛坯铸件生产企业。从现生产实际来讲, 成本控制重在控制投入产出, 我们将成本控制分为上下两个级别, 并在厂内自上而下的划分成若干个投入产出的责任成本中心, 对于整个厂而言, 我们投入的是采购资金, 产出的是毛坯铸件, 这是一级成本控制。对于车间而言, 投入的是原料, 产出的是工序在制品或产成品, 这是二级成本控制。如熔化车间投入材料产出铁水, 砂芯车间投入砂子产出的芯子, 造型车间投入铁水与芯子产出造型箱数, 清理投入的是黑色铸件与辅助材料, 产出的是合格的毛坯铸件。各个责任成本中心依据所承担项目与责任不同, 制定符合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措施。对于二级成本控制, 以熔化车间为例, 成本控制的关键点是力求吨铁水的成本消耗最低, 车间认真分析了构成铁水的各项材料成本与配比, 在保证工艺铁水成本的前提下, 多用废钢少用生铁, 可以降低主要材料消耗的成本, 车间将这项任务以分解指标的形式下发给冲天炉班组和炉料班组。班组长把经常使用的十几种配料的成份含量和价格, 制作成表格, 既方便了炉工在生产中随时改变配料, 同时也能让他们看到批料价格, 在变料的同时考虑批料成本;并要求每天都要计算出当天各班的批料价格, 每一天三个班组根据自己班组和其他两班的批料价格, 都在想办法降低本班组的成本, 成本管理意识已经在员工脑海里形成。有了好的控制办法的同时还要保证人员的责任心, 这就要求有相对较好的考核办法来约束, 车间按月考核每批料废钢、生铁、回炉料的成本。对超出或降低成本的分别按照考核办法给予处罚和奖励。
2.一级的成本控制需要计财部门用标准成本、趋势预测、量本利分析、敏感度分析等分析手段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 计算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 分析其发生原因, 确定责任归属;修正成本标准, 改进成本控制方法, 使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财务部门对生产工艺了解的局限性, 对于车间的成本控制, 除了借助上述分析手段外, 财务人员要让职能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让各职能科室成为财务部对于车间成本控制有力的帮手, 如定额成本控制需要技术部门制定相对准确的技术定额, 定额的修订应及时通知财务控制部门, 财务部门依据新的技术定额对车间的消耗进行分析考核。工具费的消耗控制, 应工具的主管部门拿出相应的使用定额, 财务据此分析车间的消耗信息;质保部的质量波动信息, 可以为财务分析废品损失提供支撑。此外, 由于职能部既是车间的管理部门又是业务指导部门, 生产组织的连续性, 设备运转状况的好坏, 员工工作的热情等因素, 也在影响成本的发生高低, 职能部门的费用消耗也主要服务于车间及厂内经营需要, 对于职能部的费用控制可以让车间对职能部的服务业务去判断费用发生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因此各车间、各职能部的成本控制是相互依存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分厂两级成本控制的有效支撑, 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柱。
综上, 尽管各企业都在根据自身生产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 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成本管理办法, 搭建科学成本控制体系, 树立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让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像经营家庭一样, 经营自己的岗位, 让每一分成本支出都像从自己口袋掏钱一样, 我们的成本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 才能卓有成效。
摘要:随着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细化与深化, 三级公司的财务管理已经不是以往的单纯算算账、出出表那么简单。成本管理的优劣, 预算管理的水平, 资金管控的有效与否, 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上级公司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因此注重对三级公司的财务管理应该成为集团运作模式下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金占用管理
参考文献
三级维修管理模式 篇5
关键词:科技档案,科研档案,建设,管理,创新
在2008年发布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中对科学技术文件材料(以下简称科技文件材料)定义为:记录和反映科学研究、生产运营、项目建设活动和设备仪器运行、维护及其管理工作的图表、文字、声像等不同形式文件材料的总称。科学技术档案(以下简称科技档案)定义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社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本单位和个人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1]。黑龙江省档案业务人员培训教材《科技档案管理》中引用了这一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科技档案是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的原始记录[2]。
根据1987年国家科委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将科研档案定义为: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其中第7条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档案归档范围中文件材料的形成阶段:科研准备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与奖励申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等。
两者概念有所差别,科技档案归档范围更广,除包含科研过程中有保存价值的形成材料外,还包括生产、基建以及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材料。为了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与管理能力,科技档案管理应与科研管理实际相结合,应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现以省级农业科学院直属机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科技档案工作为例,对科技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直属机构科技档案管理特点。以期使科技档案管理更好的服务于科研管理,服务科技创新。
1 草业研究所科技档案建设与管理
1.1 背景介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直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全院直属30个科研院所。档案由机关档案室定期向省档案局移交,档案材料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机关各职能单位在履行工作职能中产生,由机关职能部门主持立卷,院机关档案室承担监督、检查与归档工作。以便于保管和利用为原则进行立卷具有合理性,有助于提高机关档案利用效率。但传统的立卷方式对于院直属科研机构而言,形成档案缺乏整体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2010年部署各直属科研院所,以直属科研机构设立卷宗,实行科技档案统一领导,院所两级分级管理的办法。
1.2 草业研究所科技档案建设工作
2010-2011年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档案工作部署,草业研究所办公室完成科技档案实体建设工作。科技档案建设之初,所办公室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档案室进行参观调研,并结合档案专业知识积累,在统计草业研究所资料室原有科技文件材料后,进行科技档案材料的补充收集。经过整理,将科技档案材料逐一进行登记造册。根据《档案管理学》中“立档单位内部机构分工简单,或职能有交叉适用‘问题分类法’”的理论,参照调研省院档案管理办法,结合文件形成实际———由于文件材料形成数量有限,将科研管理文件材料编入文书档案材料中。制定科技档案分类方案:科研档案、基础建设档案与设备档案。科技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确立设备档案定期立卷归档;科研档案、基础建设档案按照项目内容跨年度立卷的管理办法。历时1a完成了科技档案建设的调研、方案制定、档案材料收集、登记造册、价值鉴定、制定分类方案、立卷、案卷排列、给定档号、编制案卷目录、编制检索目录、整理后卷宗信息录入以及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等逐项工作,草业研究所科技档案实体建设工作初步完成,形成档案具有整体性。
2 传统管理方式
草业研究所科技档案建设之初共有档案230卷左右,设有独立的档案库房。建设完成至今已近5年,期间经过多次整理,科技档案案卷不断增加。设备档案、科研档案与基础建设档案于项目结束后,由业务科室主持立卷,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发布档案收集通知,检查立卷情况,必要时给予重新整理,完成归档工作。
3 浅谈管理模式创新
3.1 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1 归档材料不足
工作难点主要在科研档案材料的收集方面。由于科研项目具有先进性与创新型,业务科室在移交某些前沿项目或有后续研究价值的档案材料时有所保留,致使归档材料不足或有缺失。
3.1.2 档案宣传不足
结合工作实际,应当做好档案法制宣传,形成归档工作法制化约束。宣讲《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档案工作指导文件。
3.2 管理新模式试行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工作规划档案管理实行“院、所、室”三级管理的工作部署[3],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档案管理方式调整的方案。设备档案、基础建设档案与科研档案由业务科室主持立卷,在项目审批时填写《归档材料调查表》。由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归档材料调查表》中填写的“项目结束时间”“归档材料名称”“归档负责人”督促、检查立卷情况及组织归档等项工作。设备档案与基础建设档案在项目结束后立即归档。
收集科研档案材料,是归档工作的难点。为保障科研档案归档材料的完整性,特针对科研档案制定管理方案。
3.2.1 以《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为依规,改进管理模式
根据《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3条“科研档案必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科研档案由所内档案管理人员集中统一保存管理。由业务科室主持立卷,档案人员负责组织归档、检查与保存、档案登记与统计等项科研档案实体管理工作,负责定期向省院主管档案部门汇报档案管理情况,接受档案工作检查。
考虑课题组先行利用的权益与激发归档意愿,科研档案制定借阅方案:研究所科研档案一定时期内的借阅与调用实行“两级管理”,即所长、项目负责人审批后,档案管理人员方可提供使用。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档案借阅、调用统计。一定时期后实行所内科技成果共享。
3.2.2 以档案实体管理原则为依规,大胆革新———科研档案管理新模式
虽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第11条规定:无国际竞争力且不涉及国家防御和治安能力的不确定为国家技术秘密。但由于某些已结题项却仍具有先进性与创新型的科研项目,业务科室不希望过早开放利用。本着维护课题组权益、方便重复利用的管理模式,或可成为解决归档难题的密匙。根据档案管理学“统一领导,分级管理[4]”“方便保管与利用[5]”等原则,针对科研档案制定新型管理方案:
科研档案由各业务科室保管。各业务科室分别设立兼职档案员,管理本科室科研档案工作,负责课题组科研档案的立卷、保管、借阅、登记与统计等项工作。以年度为周期向研究所档案管理员汇报各业务科室归档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与档案统计等情况。
所内档案管理档案员负责统计研究所科研档案归档情况、统计案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情况;已归档材料的借阅管理;以年度为周期检查业务科室档案归档与保管情况;定期向省院主管档案部门汇报档案管理情况,接受档案工作检查。
一定时期内的科研档案材料借阅与调用实行“两级管理”。由所长与课题负责人审批后,方可调用。
对于涉密科研档案材料由研究所档案管理员集中统一保管,以防止泄密事件发生。其余科研档案材料结题一定时期后完成归档,由研究所档案室集中统一保管,进行档案鉴定与销毁等工作。
4 结语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档案材料。这对档案传统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因此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与创新性也成为档案当前发展的必然方向。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理论及对策也将成为当代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必然面对的问题[6]。以档案管理各项依规为基础,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档案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1822-2008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一般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刘伟.科技档案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黑龙江省农科院.农科院135规划(征求意见稿)[Z].哈尔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2016.
[4]彭志斌.高等学校档案分级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设,2009(11):20.
[5]陈智为,邓绍兴,刘越男,等.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三级混合型医疗保障模式探讨 篇6
医保体制, 存在不可能同时满足的四个要素, 即成本、质量 (含医务人员水平、责任心、器械、药品四个要点) 、效率 (含医疗机构覆盖率、平均诊疗等待时间两个要点) 、公平。
世界上主流的四类医保体制, 凡能良好运行者, 均为于此四要素上有所取舍, 无论其侧重点如何不同, 一般只能较好满足其中两项要素, 其余两项要素必将因侧重点问题而大打折扣。例如, 印度实施的低成本, 高公平的全面免费医疗, 就是损害了质量和效率换来的。使得2006年其国民预期寿命仅为64岁、一岁以下婴儿死亡率为57‰, 位于世界落后行列。英国的NHS体制虽有世界声誉及多年的经验, 仍然会出现“李光耀夫人中风”和“排队20年”这样的惊人事件, 其问题就在于用超高的成本去满足公平性, 结果质量对比欧洲其他国家只能算一般, 而效率和医务人员责任心更是低下 (官方保守数字, 预约医院常规门诊6个月, 等候住院手术18个月) 还曾发生医疗机构缺乏药品问题。而美国大部分为商业化的医疗环境, 使得质量和效率均佳, 但是远超其他国家, 2003年美国医疗费用总支出接近1.7万亿美元, 占其GDP的15%左右, 约相当于全球卫生总费用的40%。据统计, 1997-2003年美国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始终占总人口的15%以上 (约4300余万人) 。
这些例证说明的问题是: (公平X质量X效率X成本) 得到的乘积, 对于一个国力一定的国家, 必然是基本固定的, 任何一个乘数的上升必然导致其他乘数的下降。
以免费医保体制为例,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建立起“看起来很美”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 居民在享受了初期的“免费喜悦”后, 必将会进一步要求更好的医疗质量, 并且对于低效率会大加抱怨, 随之就是成本不断的上升, 对于国家的财政、居民的税负好比“温水煮青蛙”效果。最终是医务人员责任心低下, 效率低下而国民依然不满足于目前医疗水平和效率, 如果政府因财政状况限制医疗成本无法继续增加, 医疗器械的老化、医务人才的流失、药品的短缺将会造成医疗质量的持续下降。使得这些医保体制最终成为“鸡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任何一个医保体制, 既然无法“乌托邦”到可以同时满足前述四大要素, 那么就一定要有所取舍, 笔者就是试图找出这些要素的取舍平衡点, 依据就是中国的具体国情。
二、中国医保改革面临的国情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医保体制一定不能是高成本的。地大, 决定了中国在受到成本限制的情况下体现公平将面临的挑战以及维持医疗机构覆盖率、保有合格医务人员需要的努力。人多, 决定了中国的医保一定要提高效率, 如果在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都无法保证效率的制度是一定不适合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家的。地区差, 中国的地区差巨大, 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层次也是极为不同。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以及上述个体内部经济收入的差别巨大, 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差异同样巨大。
三、三级混合型医保模式
第一, A级医疗, 即基本免费医疗, 侧重公平和成本, 主要面向边远贫困地区, 城市最低收入人群, 部分经济困难老人, 学生, 以及无事业基础的年轻人, 采取门诊和住院象征性收门限费 (特困人群定期报销此费用) , 基本限于原有的乡镇医疗机构、社区医疗中心、中小型医院等, 国家加大对其设施医疗设备的投资, 药品的配备。但治疗只能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住院时每种病每一地区设立一个最高花费限额, 超出部分向上级申报情况批准可继续免费提供, 长期慢性病人用药必须分次领取, 每次门诊可领取的药物总价受限, 如特殊情况超过限额必须上级审批, 门诊检查费用超标的, 应有专人负责审批是否属必要检查, 同时A类机构也负责紧急情况下的救助工作, 如车祸、灾害、事故等的紧急抢救, 并且此类紧急救助是暂时免费, 可根据家属要求转移更高级别医疗机构, 可根据伤员原定医疗等级选择情况确定是否由医保全担或部分报销。此类医疗机构也承担非本地人员就医, 仍然采取暂时免费原则, 根据其在原籍选择的医保类型实施报销或者转移治疗。要求各地区制定本地区所有A类医疗机构的边远艰苦等级, 规定医科学生毕业获取从业资格证之前必须在A类医疗机构服务一定时间, 并且服务时间可随艰苦等级递减, 在工作后根据艰苦等级和服务时间享受短期补偿性国家津贴。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每年有一定的在A类医疗机构坐诊的时间或者对于A类机构医务人员进行的免费培训课时, 对于长期在A类医疗机构尤其是边远艰苦地区服务的医务人员除给予长期津贴外, 对于其退休年限、退休后待遇以及技术职称评定也要加以一定倾斜。
第二, B级医疗, 即半免费医疗, 侧重质量和成本, 同现行的城市医保体制比较类似, 在此就不赘述了。面向群体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老年人、中等收入人群、发达地区城乡普通居民等。各大医院均接收此类病人。同现行医保最大不同在于报销比例根据年龄不同分段, 年龄越大报销比例越大, 各地区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制定该比例。用药不受基本药物限制, 但报销比例根据药品不同有差异。此类病人收取门诊费和住院门限费, 住院床位费每天也有门限费用, 超出部分全额自补, 有单一病种最高花费, 限制大处方以及不必要检查, 慢性病等门诊取药基本等同于现行体制。但B类医疗原则上不接纳非本地医保人群除非本地无法诊断治疗需要转移医疗。
第三, C类医疗, 即全自费医疗, 侧重质量和效率, 面向高收入人群以及有经济实力需要跨地区治疗的人群, 此类医疗无限制可在选择A或者B后随时自由选择C类, 基本在等级较高的大医院实行, 也可放松私人资本和外资医院提供C类医疗服务, 国家设立实力门限, 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提供此类医疗的保险服务, 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完全放开, 国家只监督不使用行政手段干预正常商业运营, 鼓励自由竞争。
四、三级混合型医保模式的具体操作
第一, AB不可同选, 65岁以下者只能选择A+C或者B+C服务, 每隔一定时间可以重新选择;65岁以上老人可随时自由选择享受A或B或者C类医疗, 但不可同时享受A+B, 必须终结其一, 方可享受其余。
第二, 预防为主, A类医疗机构应定时上门对其对应人群以及65岁以上老人实施免费检查, 选择B类医疗的人群由医保组织牵头每年到定点医院体检。
第三, 个人医保费用无论选择何种医疗, 均按照同等标准缴纳。
第四, 对于特困特殊人群医保费用按照一定程序照顾减免, 特殊特困人群需要A类以上医疗服务的, 可向媒体、个人、企业、慈善机构申请救助。
第五, 鼓励慈善机构以及企业、个人为特困特殊人群购买更高等级的医疗, 兴建企业机构个人冠名的慈善医院, 或在提供BC类服务的医院内建立冠名的医疗中心、医疗楼、住院楼、慈善门诊、慈善病房、慈善床位等, 国家根据慈善资助总额详细划定等级, 每年授予慈善等级证书和荣誉称号, 鼓励企业在广告宣传包装中展示此慈善等级标志。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呼吁国民优先选购慈善等级高的企业产品。无慈善等级证书的企业, 不允许在广告宣传包装中有“回馈社会”之类用语。
第六, 只享受C类医疗的人群在死亡时可以以遗产形式支取其医保资金, 国家免征遗产税, 但免征值需有上限, 避免通过医保逃税, 也可以慈善捐款形式转移用于资助特困人群, 国家给予此类人员荣誉性奖励。
第七, 鼓励义工, 国家鼓励志愿者等义工行为以降低A类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 并给予一定荣誉。轻微违法行为, 可以用相应A类医疗机构义工服务时间代替惩罚。
第八, 特殊疾病国家全包, 如严重的有危害社会倾向的精神病, 危险性较高的传染病等。
第九, 依托现有妇幼保健机构, 所有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产妇均可以设定住院时限免费入院生产, 但不设立高级病房床位设施, 引导高收入人群赴自费医院。先天性缺陷婴儿的后期救治不应免费承担。
第十,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国家基本药物应该是安全廉价的, 并且取消非处方药的专卖, 改为任何零售网点均可以销售。
第十一, 门诊收费门限, 高度为略高于自购基本药物需要的花费, 引导国民遇到简单常见病, 无需预约门诊浪费医疗资源。
第十二, 基本药物生产, 国家对于药厂应有柔软的身段和强硬的手腕。既要保证其效益提高其开发真正的新型药品 (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药) 获取更高的利润, 又不能惧怕某些药物利润低无人生产的问题, 必要时可以使用配额等行政审批手段强制生产商生产国家基本药物。由于中国除部分高科技产品外, 其他生产能力是过剩状态, 引入充分竞争基本药物生产是可以保证的。
第十三, 国家基本药物和A类医疗器械的政府集中采购可以借鉴美国军方采购的主副承包商制度, 每个项目均划分为一个大合同, 一个或数个小合同, 中标大合同的企业及其关系企业不得同时占有小合同, 避免某些企业在承包中的垄断地位, 维持其竞争者的生产能力, 以便在大合同执行不力时, 有其他选择。同时增加大合同商的危机感, 提高合同执行质量。
第十四, 防止身份冒用, 由于AB两类不能同时享有的系统, 建立全民身份识别体系, 防止冒用成为必要, 这一体系的建设也可以协同公共安全机关进行, 一举两得, 同时助益于维护人民健康和公众安全。
五、三级混合型医保模式的优点
第一, 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现有的初中级医疗机构转为A类机构, 现有的大医院依然可以提供BC类医疗服务, 而且由于BC类医疗服务类似目前实施的医保和全自费体制, 从机构执行和国民适应上有延续性也降低了相应的培训成本。
第二, 提高效率, A类门诊的收费门限以及每次取药的限额将阻止不必要的门诊和检查, 提高了A类医疗机构的效率。
第三, 保留医务人才, 如果贸然简单的实施全面免费医疗, 公立医院较低的收入、混乱拥挤的环境、高强度的工作, 将迫使优秀医务人才转而去私立医院, 使得公立医院水平下降, 人民为得到高水平的诊治, 不得不去私立医院。所以笔者提出的三级医疗, 力图使质量要求高的人群用半自费可以找优秀专家诊治的目标, 大医院由于承担BC类医疗, 利润依然有保障, 收费门限也阻止了部分滥用医疗资源的行为, 依然可用较好的环境和较高的收入挽留优秀人才。A类医疗机构收入稳定, 效率提高后工作量可以相对减少, 加上医学学生必须在A类服务获得资格证以及BC类机构人员必须的A类服务时间或对A类人员的技术培训, 即可保证A类人群也能大体享受比较稳定的医疗水平。
第四, 促进社会稳定, 因病致贫家庭的医疗问题由于A类医疗机构的存在及给特困人群定期报销门诊住院门槛费使得有病不医的情况减少, 而且向社会力量求助也可以代替以往依靠单位组织或媒体宣传完全无固定渠道的混乱的慈善途径。
第五, 促进负担合理, 同时存在ABC三级医疗, 满足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不同经济能力人群的需求, 随着健康水平、经济能力、实际需求的变化还可灵活选择。B类医疗随年龄增大加大报销比例, 也符合人体健康的自然规律。个人对于未来自身健康状况的预期发生变化, 也可以通过更改选择调整医疗等级调整自身医疗负担。65岁以上老人可以随时选择医疗机构, 使得小病找A类, 大病找BC类, 整体负担更加合理。
第六, ABC三级医疗互相竞争, 同时增加他们的危机感及压力, 迫使他们提高责任心和服务质量。为今后发展变化后选择更加适合的医疗制度打基础, 积累经验。
摘要:自2006年相关部门宣布中国医疗改革不成功, 医保改革方向和策略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参考各国医保制度的经验教训, 依据中国国情, 认为适合中国的医保体制绝不能是单一形式的, 而应是三级混合形式。三个级别各有侧重点, 参保人可根据经济条件、健康情况、未来健康预期, 定期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力图在中国巨大的地区差异、人群差异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一个医保改革新架构。
关键词:三级,混合型,医保体制
参考文献
[1]、顾海等.英国医保模式对我国医保制度的启示与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杂志, 2007 (5) .
浅谈医院药品三级库存管理 篇7
1 医院药品三级库存管理
新型的药品管理模式是通过药师对药品在医院内流通的药库环节、药房环节以及全院各具体用药部门这3个主要环节, 进行全程化、电子化、数据化的综合管理。这种模式突破了单纯以存量定销量的医院药品管理的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往往具备很大的被动性。实行药品三级库存管理在确保药品质量, 保障患者及时、合理、安全用药, 规范和加强特殊药品管理的同时, 还能把医院药品使用每个环节中的浪费、流失现象降到最低限度, 使药品最大程度的实现经济价值。
采用药品三级库存管理模式的医院, 药品招标采购要遵守国家和当地的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建立完善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制度, 遵循质量优先、价格合理、阳光采购的原则, 编制合理的药品购进计划。药品会计要遵循《药品采购制度》的要求, 本着合理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加速周转、保证临床供应等原则, 制定采购计划。依据每个月消耗药品的总量, 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如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等这类特殊药品, 应按上一年度药监部门所批准的数量进行采购。会诊特需或者临床临时需要的药品应按医嘱量采购, 不留库存, 把药品库存积压减到最低限度。药库管理人员需根据国家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进行细致认真的验收, 内容包括标签、药品包装、说明书、效期、发货凭证、批准文号等几部分。
改变一些用药量较大的部门由非药学专业的人员自行领取、管理药品的传统模式。按药品剂型、批次、储存条件等分类储存。通常按剂型分别把药品储存在片剂、针剂、草药、外用药、中成药等库房内。药品按照批次以及有效期远近, 顺次放入货位, 各种药品之间需有明显标志。特殊药品比如麻醉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危险品等要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 分别储存在专柜、专库。在执行的过程中实行逐级授权, 各部门指定责任人管理和领取权限内的药品, 要严格控制各部门药品库存量;各部门的贵重药品、特殊药品应每日清点, 普通药品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清点, 每月底要进行检查和盘点, 无论盈亏, 都应查明原因;针对各不同科室的手术, 准备专用药箱, 手术中的用药病区的护师无须提前申领, 可以直接携带至手术室, 以便医师进行三查七对。使用药品之后只需及时记账, 从而避免多余的术中带药需退药的情况, 这种情况往往由个体病情差异所导致。药品三级库存管理中心还应与各用药部门共同协商制订常规和急救药品的品种、数量目录, 规范药品的流通秩序, 完善药品领用、储存条件, 保证临床急救药品及时供应, 保证库存药品安全的质量和准确的数量。
2 医院库房药品分类
医院的库房药品可分成“稳定销售药品”与“不稳定销售药品”, 这是按照药品的销售量来进行划分[1]。降血糖药、降血压药、治胃病药等治疗慢性病的药品通常为“稳定销售药品”。对于这类药品, 我们往往通过对以前销售量的分析来确定进货量, 以保证仓库不压货。某些抗病毒药、抗菌药等用于治疗急性病和流行性病的药品通常为“不稳定销售药品”, 这类药品需求量波动比较大, 这主要是受疾病发病季节和流行病的范围的影响。因此如果实施零库存, 就会在急需的时发生断货的情况[2]。对于这类品种, 我们应按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的规律, 季节性储备药品品种。为了降低库存成本、人力成本, 避免紧急调拨, 增加作业的效率, 医院药品三级库存管理系统应根据每类药品的消耗量和特性加以分类。医院药品的库存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 这门科学是实践性的。保证医院临床药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是它的根本原则。制定规范的药品库存管理制度, 不仅可以降低不合理的库存量、防止假劣药品流进医院、加速资金的周转, 同时对防范医疗风险, 保障临床药品的供应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落实药品库存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医院临床用药的合理、有效与安全, 才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综上所述, 药品库存管理与医院药品库存的成本控制、安全存量的维持以及效期管理密切相关, 管理药品库存的人员每天例行的工作要点包括:药品的订购、药品验收入库和各使用单位的拨发配送等[4]。由于医院药品种类繁多, 以往纯手工作业环境往往会因人为的疏忽或者业务量的增多、减少, 而导致药品库存量过高, 从而使医院的库存成本增加;而如果发生安全存量过低的情况, 也会致使必须进行紧急采购或紧急调拨的步骤。
参考文献
[1]张春丽, 马满玲, 胡宝荣.谈药库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药师, 2003, 6 (1) .
[2]余兴群.医院药品优化储备方案探讨[J].中国药房, 2007, 18 (4)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麻醉药品[J].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2005.
韩非子的三级社会传播模式 篇8
第一个传播层次:法术之士—国君
在这个传播层次上, 韩非子认为必须以受众为中心, 运用各种说服的技巧, 使国君接受法术之士所传播的法家政治思想。
韩非子所谓的“法术之士”是指那些有经世治国的才能和抱负、能够使国家富强的法家人物。在先秦诸子中, 法家的主张是最为新颖和进步的, 他们所倡导的君主集权和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 在当时符合了时代变革和社会制度重建的需要, 所以法家之学能够见用于时, 并以之取天下绝非偶然。但是法术之士要想推行其政治主张也并非易事。尽管法术之士的主张从根本上说是与国家的公利相一致的, 有利于君主位尊身安, 但是由于国君自身的弱点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法术之士”往往不能为君主起用或信任。秦孝公任用商鞅、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 国家日渐强盛, 但是商、吴二人却最终惨遭杀害。由此可见, “法术之士—国君”这个层次的传播有一定难度而且风险很大。在这个层次的传播中, 因为受者是操纵生杀大权且喜怒无常的国君, 作为传播者的法术之士在传播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所以整个传播过程必须完全以国君为中心, 善于把握国君的心理并掌握高超的游说技巧, 这样才能说服国君接受自己的建言, 同时免除杀身之祸。
关于说服的技巧, 韩非子在《说难》篇中归纳如下:第一, “知所说之心, 以吾说当之”。游说之前, 必须要研究透彻国君的好恶, 以国君的爱好或看重的东西去迎合和打动他, 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商鞅初见秦孝公时, 先说以帝王之道, 秦孝公直打瞌睡, 继说以霸道, 秦孝公渐渐感兴趣, 最后说以“强国之术”, 便立即采用了。“故谏说谈论之士, 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第二, 交情不深不能说尽心中的话。“周泽未渥也, 而语极知, 说行而有功, 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 则见疑, 如此者身危”, 这是强调传者要逐步建立起与受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不能在互相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无所顾忌地建言, 否则容易引起猜忌, 不但建议不被采纳, 反而会招致祸患。第三, “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这是说要懂得粉饰君主自鸣得意的地方而掩盖他所认为耻辱和避讳的地方, 要时时突出君主的高明而不是表现自己的能力, 从而取悦于君主, 得到他的信任和亲近, 方才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智慧和口才, 最后达到传播“法术”的目的。
在这个传播层面上, 韩非子处处强调要以受众为中心, 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积极把握受众的反馈信息, 并时时照顾到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不仅在先秦诸子中是独一无二的, 也堪称传播史上最早的“受众中心论”[1]。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韩非子所传播的政治主张因为符合受众的现实需要而得到认同和采纳, 他对受众的心理的迎合加强了传播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多温·卡特赖特创立的卡特赖特模式同样证明:只有符合受众本身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目标时, 才有可能说服受众采纳传者的建议。[2]从这一点来说, 韩非子的传播理念是超卓的, 只可惜这一理念仅限于游说国君这个传播层面上, 而没有应用于整个社会的传播模式, 这是韩非子的局限所在。
第二个传播层次:国君—臣子
在这个传播层次上, 二者关系的实质是交易和博弈, 国君作为传者虽然占有“势”的先机, 但是却要时时用“术”和“法”来协调国家机器运行中的信息交流与控制的过程。
这个层次的传播其实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信息传播和利益调节, 但是由于君臣利害不同, 冲突时有发生。儒家主张用礼义忠信来调节君臣矛盾, 这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之上的。而到了布衣卿相的年代, 君臣之间大多已经没有血缘关系了。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利的, 连父母子女之间尚且各自怀着自利之心、彼此用计算之心相待, 何况君臣之间并无父子之情呢?所以君臣之间根本不可能有礼义忠信之道的存在, 所存在的只是利益的交换而已。既然君臣之间是利益的交换, 那么利益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所谓“上下一日百战”, 乃至发生重臣弑君窃国的情况也并不奇怪。所以韩非子反复提醒国君, 臣子的顺服并非出于骨肉之亲, 而是迫于国君的威势, 如果国君因此而懈怠, 就会被臣子所挟制甚至篡位。要想避免“奸劫弑臣”, 就必须掌握传播的主动权, 用“法”、“术”、“势”来巩固君权和自上而下的传播秩序。
君权以武力作为后盾, 操臣下生杀大权, 已经拥有了天然的威势, 但是与庞大的官僚体系进行博弈, 仅仅依靠自然之势是远远不够的。国君虽然有至高无上的威势, 但是以一人察百官, 难免精力不济, 所以必须用“权术”操控整个官僚系统, 对这个系统内部的传播过程进行严密控制, 从而进一步加强君权之“势”。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任能授官, 以政绩考核能力。第二, “循名责实”, 考察臣下的进言是否言行一致, 是否欺骗和夸夸其谈, 然后作为赏罚的凭据。第三, “听无门户”, 就是胸无成见、广开言路。第四, 鼓励告奸, 用连坐和厚赏鼓励下属互相监督和揭发, 并多设暗探和耳目, “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 使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 而明照四海之内” (《韩非子·奸劫弑臣》) 。第五, 深藏不露, 使臣下无从揣摩国君喜怒好恶, 只好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情况一五一十地反映给国君。第六, 用诡诈的方法来反复试探臣下是否诚实。
韩非子之所以特别强调以“术”驾驭臣子, 是因为君主集权制的形成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复杂的官僚系统, 这个官僚系统是君主能够实行专政的必要工具。君主最终的统治和传播对象是民众, 然而君主不可能对民众直接进行传播, 必须通过官吏这一中间环节来实现, 故“明君治吏不治民”。在整个社会的传播结构中, 官吏如网之纲, 民如网之目, 纲举则目张, 所以国君对官吏的有效控制是国君掌控整个社会传播秩序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所在。然而官僚制度一旦形成便会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自主性, 有它自己的发展和运行的轨道, 不再完全随君主的主观愿望而转移了, 就像小说《弗兰肯斯坦》里面的怪物: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怪物, 但怪物获得了生命以后便不再是主人所能控制的了。[3]318当至高无上的君权面临官僚制度的挑战时, 韩非子的“术”就成了驾驭这个“怪物”的秘密武器。后世的君主之所以多好申韩、黄老之学, 潜心专研“帝王之术”, 其原因也不外乎此。
君臣之间的传播过程中, 较量和博弈如影随形, 国君除了要阴用权术, 还需要明用法度来维护君主的威势, 用“法”来巩固“君尊臣卑、崇上抑下”的传播秩序。韩非子认为所谓“重臣” (指权势过重的臣子) 是干扰这一秩序的主要障碍, “爱臣太亲, 必危其身;人臣太重, 必易主位” (《韩非子·爱臣》) 。为了防止重臣扰乱传播秩序, 韩非子提出依法抑制重臣:其一, 严格控制分封, 以免封建割据破坏统一的传播格局。其二, 取缔私人武装, 不允许大臣擅专兵权和财政权。武装力量和财政是传播秩序的保障, 一旦落入人臣之手必然会威胁现有秩序。其三, 臣下不得有刑赏及用人之权。刑赏权和官吏任免权是君主控制臣下最重要的权柄, 落入臣下之手, 就失去了对传播系统的控制权。其四, 禁止臣下结交私党, 取缔私朝。私党和私朝形成了国家传播体系之外的独立传播渠道, 不但脱离了国君的掌控, 还极大地扰乱了官方的传播秩序, 必须严厉打击。韩非子认为社会传播的多元化将产生游离于君主掌控之外的公共领域, 增加君主执政的困难, 因而主张对官方传播体系之外的所有传播形式和渠道予以取缔, 所以他所构建的社会传播模式具有高度一元化的特征。
第三个传播层次:官吏—民众
在这个传播层次上, 官吏以强权来实现对民众的强制传播, 整个传播过程中, 民众是被动接受的, 并且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
官吏代表国君实施对民众的传播, 所挟的是体制之“势”和“法”的权威, 在传播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颁布法令并强制灌输给民众, 再课以监督, 确保传播的效果。而作为受众的普通民众, 必须“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无条件地接受传者的灌输并加以执行。在这个层次的传播中, 官吏是教师, 也是法官, 是传播活动的中心, 控制着传播的全部过程, 而传播的内容只有一个, 即官方颁布的法令。至于作为受众的民众, 韩非子认为他们心智低下且好利恶害, 只需用奖赏和刑罚就能够利诱和逼迫他们就范, 因此对民众的传播完全不需要顾及民众的需求和反馈, 只需要让民众知晓法令所鼓励和禁止的具体内容, 并确保其“言行必轨于法”就可以了。
韩非子认为, “法”作为社会传播的唯一内容和传播活动的唯一规范, 必须符合以下五个原则:第一, “必因人情”, 即法之所设要符合人性;第二, 法令要得以传播, 必须使民众能知易行, 法令的文字必须明确清晰, 法令之约束应从众不从贤;第三, 法令要明文公布, 尽可能地广为传播;第四, 要保持传播内容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第五, 其内容必须完备详尽, 使民众一切有法可依、不失其范。
为了确保“法”的传播效果, 韩非子在社会传播中提倡“一法、一言、一教”的传播原则, 即统一思想、统一言论、统一价值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 必须“以法胜民”, 用强权压制、愚化人民, 除了政府所传播的“法”之外, 民众不需要也不允许去探究其他的知识。秦始皇和李斯根据韩非子的这一传播原则在中国开创了一个反智的新政治传统, “焚书坑儒”则是韩非子反智论在政治实践上的最后归宿。[3]298汉武帝表面上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实际上只不过是用儒学来粉饰这一反智的君主专制传统, 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阳儒阴法”的政治传播格局。由此可知韩非子对中国政治传统和社会传播模式的影响, 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常识了解。
韩非子认为“法”的传播基础是利用民众的趋利避害之心加以引导, 立出刑赏之道, 赏以利诱, 刑以禁害, 从而实现整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点与现代法治精神颇为符合, 也是法家超越同时代的诸子学说之所在。但是韩非子过于崇尚国家意志而忽视组成国家的个人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最终难免走上极权主义道路。他认为, 由于民众智能低下, 必须服从国君的法令才能实现其长远利益和最大的“公利”, 因此建立一个一元化的传播体系是实现富国强兵的终极目标的必要途径, 在这个传播体系里, 民众不能也不需要拥有话语权, 只需要听从官吏的灌输, 严格遵守法令的规范就可以了。韩非子曾将民分成“死节之民”、“全法之民”、“生利之民”、“整毂之民”、“尊上之民”、“明上之民”, 除这六种对君主政治有用的人民外, 其他皆在惩罚乃至诛绝之列。所以郭沫若说:“事实上韩非所需要的人只有三种, 一种是牛马, 一种是豺狼, 还有一种是猎犬。牛马以耕稼, 豺狼以战阵, 猎犬以告奸, 如此而已。”[4]除此之外, 对于其他有自主意识和有反思能力的庶民, 韩非子把他们称为“五蠹”, 认为他们无用而且有害, 主张坚决铲除。就连像许由那样避世无为的“恬淡之士”, 因为不能为人主所用, 也应当铲除。由此可见, 在韩非子看来, 作为受众的民众, 不仅不能有舆论的自由, 连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自主权也要剥夺, 必须被塑造成为整齐划一的信息接收机器。这正是韩非子在历史上饱受诟病的原因所在。正如吕思勉所说, 法家最大的局限是无分于国家和社会, 误以为社会的一切利益都可以由国家做工具去达到, 将国家的权力扩张过度。[5]韩非子高度一元化的传播模式的最大弊端也正在于此。民国时期章太炎也曾明确批评“韩非有见于国, 无见于人”, 认为他设计的模式“无慈惠廉爱”之心, 虽可能造就强大的国家, 其结果却将是使人不成其为人。[6]
结语
在韩非子构建的三级社会传播模式里, 国君是核心, 一切传播活动都要以国君为中心, 国君的意志和需求凌驾于一切臣民之上, 因此在这个体系中的每个层面上, 传者和受者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 代表国君意志的一方始终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 这个传播模式是按照君主集权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是由国君和代表国君意志的官僚行政系统牢牢掌控的, 国君用“法”宣示传播内容、用“术”来调整传播的策略、用“势”来进行传播过程的控制, 从而把整个国家整合为一个高度一元化的社会。然而国家的权力终究不可能无限度扩张, 社会的分化也是无法消失的, 极端的压制只会引发更大的反弹, 靠强权建立起来的秦帝国仅历二世而亡。有鉴于此, 汉以后的统治者虽然沿用了这一传播模式, 但也相应地做出了一些修正, 部分地开放了私人和学术领域的传播, 形成“阳儒阴法”的双重传播形态。这种明显打上一元化烙印的社会传播体制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形态的主流, 其影响到现代依然清晰可辨。
摘要:韩非子的传播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体制的主要依据。为了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 最终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韩非子构建了一个三级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由“法术之士—国君”、“国君—臣子”、“官吏—民众”这三个自上而下的层次构成, 以君主集权为核心, 用“法”、“术”、“势”加以严密控制, 体现出高度一元化的特征。
关键词:韩非子,一元化,社会传播体系,三个层次
参考文献
[1]李敬一.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1]李敬一.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2]施拉姆·W, 波特·W.传播学概论[M].陈亮, 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2]施拉姆·W, 波特·W.传播学概论[M].陈亮, 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
[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郭沫若.十批判书[M].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6:400.[4]郭沫若.十批判书[M].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6:400.
[5]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138.[5]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138.
【三级维修管理模式】推荐阅读:
三级模式06-16
三级管理模式09-19
三级垂直管理模式06-04
课程体系三级管理05-09
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08-12
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08-19
人力资源三级绩效管理05-18
医院三级质量管理体系05-28
医学装备三级管理制度06-12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证心得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