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经济

2024-06-05

“城”经济(通用11篇)

“城”经济 篇1

0 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专家学者认识到, 航空经济是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点, 航空城是航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载体、实现形式和抓手,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截至2014年12月, 全国民航已经有超过200个颁证机场正常运行, 其中有超过50个运营机场的地方政府试图依托机场建设航空城或发展航空经济区。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 2013中国机场发展报告)

1 培育郑州航空城成为核心增长极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已有航空城发展成功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欧洲的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巴黎, 美洲的沃斯堡、亚洲的香港和仁川都极力发展航空城并在本世纪初成为成功典范。特别是迪拜最近10年凭借地理及资金优势, 迅速成为沙漠中崛起的航空城典范。我国的北京、上海 (虹桥和浦东) 、广州等4个机场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航空城发展模式。这为建设郑州航空城提供了范例和参考。

1.2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航空经济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 我国经济在调结构转方式下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而航空经济规模依然保持较高增长速率。2013年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671.72亿吨公里, 比上年增加61.40亿吨公里, 增长10.1%, 其中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2.3%;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35397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0.8%。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32742万人次, 增长10.6%, 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2145架, 比上年增加204架, 增长10.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均远高于国内GDP增速。与之相关的航空产品制造、研发、销售、售后等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作为航空经济的另一领域通用航空领域, 包括机队规模、作业时间、经济效益等指标, 发展速度同样迅猛 (2013年民航业发展统计公报) 。

1.3 航空港/城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对当地城市经济贡献越来越大

航空城作为各地航空经济的物理载体, 对当地经济影响逐渐增大并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根据相关数据, 选择4个国内试图发展航空城的城市连续2年相关经济指标,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每一个城市年GDP增长率均超过了13%, 远高于当地GDP增长。特别是郑州航空港/城发展迅猛, 优势明显。

1.4 郑州航空城发展框架和趋势逐步清晰

在富士康的带动下, UPS、俄罗斯空桥、南方航空、深圳航空、联邦快递、阿里巴巴等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超过70家富士康配套企业已在航空港区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上百家富士康协理厂商落户周边地区, 并将带动100多个产业、400多个配套企业陆续落户河南, 亚洲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基本形成。航空偏好性产业如高端服务业、电商、医药、电子信息等已初具规模, 成聚集态势。郑州机场空港区周边土地已按照规划, 陆续建成了大量道路、桥梁、商业区、仓储区、居民社区。产业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 人员也开始向港区周边聚集, 郑州航空城的框架和发展模式逐渐清晰。

1.5 各地航空城经济竞争加剧, 郑州航空城需加快进度

航空城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加快本地快速发展的“法宝”, 截至2013年12月, 国内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的有24个城市, 具备了发展航空城的初步条件;其中郑州排名第18位, 吞吐量为1314万人。郑州在国内8大区域枢纽中排名最后, 同时远低于多个干线机场如深圳宝安 (3227万人) 。河南省提出“以货代客”战略后, 郑州货运市场发展迅猛, 2013年、2014年货运吞吐量稳居中部6省首位。

距离郑州较近的西安、武汉都提出了自己的航空城计划, 基础设施进展迅猛, 并争取国家级扶持政策, 都试图通过航空城的建设拉动本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除此之外, 青岛 (黄岛) 等一大批干线机场城市也在积极谋划本地航空城发展, 郑州处在更加激烈的航空城发展竞争之中。另据报道, 渤海湾一带2013年近10个机场新开工上马, 这些不太知名的城市也在加快跟进。在此情况下, 河南省必须整合各类资源, 加快二期航站楼、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推进航空城的发展, 使之尽快成为地区经济核心增长极。

2 加快郑州航空城建设与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2.1 进一步优化航空城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郑州航空城的建设将郑州甚至河南推到了和北京、上海等城市同等的竞争平台, 实践中一定要坚持“规划引领”。目前在国务院大的规划下, 航空城的各项分类规划和详细规划陆续出台, 在此过程中, 应考虑机场核心区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周边经济发展、功能区域划分、产业引进政策等, 继续细化功能性区域的设计, 应瞄准国际性航空城标准, 超前规划。

在此基础上, 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一套良好的引人、用人、管人机制, 对航空城建设作用发挥大的干部、人员, 给于充足激励, 由此带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具体说来:一要建立项目建设全程监控机制, 强化跟踪反馈, 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 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和建设能够及时纠偏。二要建立违规建设的责任追究机制, 强化合同约束和违规责任追究, 确保规划得到刚性执行。三要建立严格的规划调整机制, 确需调整的, 要经过政府、规划单位和专家组的严格评审且不得影响整体规划品质前提下, 方可进行局部调整。

2.2 加快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美国航空经济专家的观点, 空间摩擦力严重影响航空城的发展, 为此必须加快构建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 降低机场的空间摩擦力。上海浦东便利的立体交通为当地航空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也为郑州航空城建设树立了标杆。郑州航空城也规划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 还应继续完善, 实现郑州主城区任意一点30分钟到机场候机楼的目标。

2.3 引进战略型投资者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开发

航空城的建设需要巨额资本投入, 融资问题是每一个航空城面临的头等大事。为了加快进度, 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郑州航空城建设应创新融资思路和模式。引进战略型投资者是可供选择之一, 选择投资能力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财团、大基金公司、大投资公司或地产公司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可以把项目进行拆分打包, 采用BTO或BOT模式, 引入民营资本, 提高项目效率和质量可靠性。

2.4 培育多个特色支柱产业

航空城建设初期都面临着“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 实际上也就是产业体系规划问题。在国务院通过的规划中, 郑州航空城产业体系规划是: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创新中心、绿色智慧航空都市;但实践中还要根据郑州的区位特点和自身优势, 细化产业政策, 培育出几个大规模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智能终端制造集群, 但是否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奢侈品集群?这要求政府负责前置审批的部门在引入企业时就明确标准, 细化规则, 向着国务院的规划和郑州的特色考察和引进企业, 逐渐形成支撑航空城发展的大产业。

2.5 绿色发展, 培育软实力, 树立品牌和包装理念

郑州航空城有良好的生态基础, 南水北调中线贯穿全境, 规划中的新107国道两侧绿色走廊会让整个区域有良好的生态基础, 但依然要按照按照“绿色智慧都市”标准进行建设, 包括绿色公交模式、绿色低碳建筑模式、绿色生态水系、绿色经济等, 逐渐培育出绿色郑州航空城的发展模式, 培育和增强郑州航空城的软实力。在这个基础上, 还应树立品牌和包装意识, 扩大郑州航空城的宣传和推介, 形成与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加速推进郑州航空城融入世界经济和中国航空经济的进程。

3 结语

郑州航空城的建设是伴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而产生的, 是航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和多因素经济条件达到后的产物, 属于中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范畴。全球经济陷入中高速增长背景下, 在重大机遇面前, 应严格规划, 依托国家战略给予的“先行先试”优惠政策,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顶层设计, 大力引进人才, 绿色发展, 破解金融难题, 加快进度, 才能在国内经济中速增长新常态下真正使郑州航空城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成为世界经济链上关键节点。

参考文献

[1]张大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J].区域经济评论, 2013 (3) :5-13.

[2]John DKasarda, Greg Lindsay著.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M].曹允春, 沈丹阳, 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3]曹允春, 席艳荣.临空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商场现代化, 2009 (1) .

[4]郝爱民.航空经济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分类[J].开封大学学报, 2014 (3) :24-26.

[5]中国民用航空局.201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 06.

“城”经济 篇2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对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我国县域人口约占全国的71%,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0%左右。但经济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不足、人居环境不优、承载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产城融合对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共生互利,从而实现产业、城镇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一是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产城融合可以改变布局分散、经营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工业集中区提高工业集中度和产业聚集度,通过集聚集约发展,可以有效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共享率。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各县(市)共有产业园区66个,其中,国家级园区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6个,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及工业示范基地32个。园区已累计入驻投产企业1 683户,年实现产值2 690亿元,具备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园区带动的产城融合模式已全面推开。二是有利于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中央提出“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到促进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7亿农民工,包括家属总数要超过3亿人,但是在县级城市居住、就业的只有20%左右,说明县域集聚人口的功能和吸纳就业的能力还需大幅提高。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就是最为现实的可行路径。河南省建成的180个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乡土情结和就业便利让部分农民工回到流出地,在当地重新就业,生活环境满意度和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三是有利于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绝大多数产业园区建区选址都在郊区,功能定位为产业集中区,是城镇之外的特定区域,是单一的“经济体”,重生产、轻服务,先生产、后服务,城镇与产业园区严重分离,生活功能发展滞后于生产功能,城镇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县域园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既要重视产业发展,也要兼顾城市发展,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县域园区发展才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目前,许多国家级高新区都进行了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尝试,成效显著。四是有利于规避县域经济发展风险。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忽视产城融合,造成了产业和城镇相互脱节、空间和功能分离。只发展产业,缺乏基础设施配套,难以留住人,形成“鬼城”。或者过度进行房地产开发,缺乏产业支撑,形成“睡城”,即城市没有工作岗位和娱乐设施,只是提供市民居住。据统计,我国又出现了12座新“鬼城”,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河南郑州郑东新区、辽宁营口等。因此,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可协调好产业功能与城镇功能之间的关系,构建与城镇发展相适应和匹配的产业体系,修补产城分离导致的功能断裂,最终达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共建的产城融合发展。

二、当前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目前,我国各地都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抓手,不断强化产业和城镇的融合互动。产城融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产业园区牵动型。主要特点是以园区或新区的建设为牵动,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实现人口集聚,推进产城融合。自以来,县域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到园区时代,县域发展就是看产业,产业发展首先看园区。特别是近两年,园区建设与城市新区发展相得益彰,城市居民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以黑龙江省肇州工业园为例,10月整合组建,3年里先后晋升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截至月底,已有59个企业入驻,项目投资总额近100亿元,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30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吸纳就业2 100人,从事与园区相关产业人员1.1万人。

二是配套承接拉动型。主要特点是在大中城市“退二进三”战略实施过程中,交通区位优越、人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良好的县(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县(市)建立更加稳固的工业基础。如黑龙江省五常市提出了“依托哈尔滨、打造新五常”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哈尔滨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文化等经济社会综合优势,积极打造配套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一个新型工业县市。年,落户该市产业项目119个,投资额达186亿元。

三是特色产业突破型。主要特点是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项目基础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县域城镇化等实际,明确发展不同的`主导产业。例如,河北生蔚县的剪纸,一年“剪”出两亿多元;福建崇武被称为中国石雕之乡。它们都把特色文化做成了大产业。黑龙江省宝清县依托煤炭资源和农畜产品优势,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煤电化和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项目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2013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63.2亿元,财政总收入26亿元,是20的4.7倍。

四是外向经济带动型。主要特点是利用沿边开放的地域优势和口岸的贸易便利,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辟境外园区,“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

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25个开放口岸,其中15个口岸分布在各县(市)。穆棱市依托周边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牡丹江航空港、珲春6个口岸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借口岸光,打俄罗斯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2013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地区生产总值165.4亿元。

五是产城融合共建型。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核心,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融合、时间上同步演进,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地处“一轴三带”京津发展轴轴心区的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从就开始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强调产城融合共建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园区起步阶段的资金瓶颈,而且利用华夏幸福基金专业的规划统筹能力,实现了全球引智,高端规划定位。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1亿元,同比增长9.4%;财政收入完成29.1亿元,同比增长50.3%。

三、推广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各地产城融合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受地理环境、县域旧有模式和产业固化等的约束,县域产城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层面的任务还很重,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重视。一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权威、清晰、统一的认识,在推进产城融合的系统规划、运作方式、实施意见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探索,存在就工业发展工业、就城镇建设谈城镇建设的“两张皮”情况,缺乏系统性较强的顶层规划和指向性较强的发展标准及评价体系,难以找到工业的着力点。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基础不牢的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例,首先是经济总量不大,2013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6 725.4亿元,还不及江苏省昆山、张家港、江阴三个县经济总量大,比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吉林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少922.5亿元;其次是人均水平不高2013年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7万元,比吉林省县域人均水平低1.1万元;再次是产业结构不优,2013年县域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0%,比吉林省低12.3个百分点,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12.5和20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化城镇化不够协调的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范围在1.4―2.5之间,以2013年黑龙江省为例,县域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0.93,按常住人口计算约为1.16,明显处在不合理发展区间,城镇化明显滞后工业化。四是产业园区规划不够科学的问题。部分县(市)由于过分的强调园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使得园区生活功能滞后于生产功能,城市功能滞后于生产功能,缺乏对居住、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考虑,成为单一的生产型经济园区,甚至出现招商引资利益绑架园区规划的现象。一些县(市)园区都因居住、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不足问题出现过大规模招工难的情况。五是产业选择盲目随意的问题。对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缺乏深入细致研究,导致产业项目引进、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产生失误,甚至有些项目开工之时就是亏损之日。一些农业县重工轻农,没有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做文章,没有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广绿色食品产业,没有形成支撑农业生产的产业集群,没有形成多种名牌农业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六是城市建设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对本地农业、旅游、文化、生态、人力、矿产等方面蕴藏的宝贵发展资源认识还浮于表面、开发还比较肤浅。尤其是文化底蕴没有深度挖掘,城镇建设和发展缺少文化传承、缺乏文化元素、缺失文化内涵,城市文化没有达到应有的品位和风格。

推进县域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必须要在产城融合理念指导下,在县域产业选择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快产业培育步伐,并与完善城镇功能与提升承载力相结合,使县域经济成为产城融合发展联结点。

第一,必须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重要抓手。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厘清县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在区域发展大局中谋划县域发展。县域发展定位的确定,既要跳出“一县一地”的局限,注重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要求中来考虑,又要立足自身实际,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总体定位后,要注重工业、城市、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和控规、详规的编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努力实现规划全覆盖,力求使规划涵盖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把科学规划贯穿重大决策各环节、贯穿重大项目论证、设计、实施及验收全过程,做到大事有谋划、工作有规划、落实有计划。

第二,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集约发展理念,走低消耗、高效率的紧凑型城镇化道路,要把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落实到城镇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坚持集群发展理念,围绕一两个主导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构建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城镇发展模式,搞好城镇规划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的衔接,确保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充分体现节水、节能、节地、节材、清洁、环保、循环利用的要求。坚持特色发展理念,避免“千城一面”。特别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县(市),更要把城市建设规划与保护开发重点文物、历史遗存、古建筑及地名、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规划建设一批融入地方文化并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园和地标性建筑,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位。

第三,必须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县(市)主城区总体上规模偏小、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发挥集聚产业、吸纳人口的中坚作用,产城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客观上要求各类产业园区要承担起重任。产业园区不仅要重视产业功能,充分考虑生产环节需求,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使之具备产业支撑以聚集产业,还要更注重与之配套的居住和服务功能,特别是学校、医疗点、住宅、服务网点等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具备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气。对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园区在政策上予以突破,出台鼓励产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发展、农村人口向园区集聚的户籍、就业、社保、土地等政策措施。

第四,必须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主要任务,加速培育、加快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建议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周边城市工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积极承接从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并利用自身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形成与城市工业相配套的产业群。二是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密结合。围绕当地主导农产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服务的各种信息、交易、技术等服务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并带动相关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三是与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以城市配套的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镇、以生态旅游及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镇,要发挥产城融合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提升城镇人口和企业的集聚能力,通过统筹小城镇

与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配套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县域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五,必须坚持把市场运作作为重要方式。要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保障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开展要素资源市场化的探索与实践。采取多种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源,确立“借力发展理念”,要采取向上争取投资资金及项目,向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内激活民间资本,采取BOT(建设-移交)模式先建设后还账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问题。特别是要主动吸引一些经济实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型房地产集团参与旧城改造、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旅游景观等重大产城融合建设项目的投资,引入民间资本进行产业新城运营,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政府资金压力,逐步建立起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使产业依托城镇而发展,城镇依托产业而兴起,产城一体、融合互动。

长城 古为战时墙 今是经济城 篇3

长城集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大成,是古文明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见证和写照。

长城完全是一面和平墙。自从建立长城以来,华夏民族开始复兴,打败了匈奴的进犯,直至把匈奴赶到欧洲。面对强大凶悍的匈奴,汉民族的人们必须启动智慧的大脑,完成了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长城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它还培育了世界最好的陆军,一支一直没有被打败的陆军。长城没有过屈辱,我们的屈辱来自海上,不是来自长城。长城这面墙,写着中华民族的荣耀和光辉。

长城内外即是关里关外。泱泱大国,浩瀚历史,有过屈辱有过荣耀。曾经的苦难在历史的天空消散,曾经的磨难在历史的长河淹没,曾经的荣耀也随风而去。

绵延万里的长城有着太多厚重的历史文化,她承载着我们民族精神的过去和现在。战争的时候长城是烽烟四起的地方,是危难的关隘。烽火燃烧着战争的灾难,飘起的狼烟是苦难的信号。长城是战时的城墙,是家门,是关口。

长城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过它的本身。那斑驳的痕迹是被岁月侵蚀的,那些弹孔仿佛依旧有着仇恨。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一本书,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变迁。

长城的每块砖都有鲜血和汗水,每个缝隙都是用不屈的精神粘合的。外来侵骚困扰我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一堵墙,挡住了一个时期,挡住了一段历史。

长城是战时的墙,也是和平的门神。修长城目的是为了和平。长城起到了保护华夏民族子孙生命的历史作用。各个朝代,我们都用长城作为家园的防卫墙,它经历了洗礼也经受住了考验。

长城是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是具有唯一性的,因为历史的原因,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长城屹立在东方,蜿蜒如龙巍峨壮观。

长城的修建说明了华夏民族的思想基础:为了和平奉献了太多的智慧和血汗。

长城是战争的烽火台,也是文明的里程碑,更是和平的标杆。长城是在我们工业文明落后的时候被突破的,而实际的长城依然屹立在东方,向我们发出不倒的号角,给了我们抗争的精神。长城就成了我们的精神脊梁。

南海、东海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我们被野蛮地蹂躏了,我们失去了部分家园。满清时代我们没有工业的长城,我们没有海域长城,那是因为我们的工业文明落伍了。可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更加牢固了,所以我们打败外侮,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我们的长城已经根扎在我们民族的心灵里,扎在我们的精神哲学理念里。

长城永远不倒!我们会一代一代地去维护和传承,用不屈不挠的精神去修葺它。

烽烟已经随着岁月远离了长城,长城依旧起着作用,一个是精神作用,一个是经济作用。

长城成了我们各地开发旅游的特色景观。长城游本身就有双重意义,一是观光,二是感受的历史和现在。长城过去是战争的前沿,今天是科教的课堂,更是特色经济的区域,是休闲的后院。

长城永不倒!因为它的意义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中是永远的丰碑。

没有硝烟的长城,有着独特的魅力,是感受历史享受生活的栖息地。美丽的地方不一定成为景观,有景观的地方不一定要美丽。长城的雄伟是够人们领略千秋万代。

长城的防御价值没有了,但是它的经济价值还在,它的精神支柱作用还在。长城是我们值得骄傲的资本,更是我们铭记历史的教科书。我们现在用它做经济长城的一个点,目的是强盛民族,防御经济侵略。

经济的价值在于,它的景观是历史上的唯一,是世界的唯一,是独特的,不可仿制。正因为是唯一,它才有着不可低估的经济价值。长城沿线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区域,都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风情游。长城沿线有着许多华夏民族文化形态,有着丰厚的历史故事和传说,都是我们用来分享和感受的资源。

长城游看的是历史,感受的是自豪,骄傲的是智慧。

站在长城上,你才感觉到你不仅仅是个好汉,还是真正的龙的传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有长城,我们领略风光,更多的是感受历史的脉搏,倾听风中的诉说。我们在震撼中感动,我们在震撼中骄傲,我们在震撼中自豪。新时代里只有建立经济的长城才能稳固我们的国家,才能强盛我们的民族,历史的长城是我们的骄傲的资本,更是动力。

当代没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就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先进的科技和国防。历史的长城在防御上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它的经济价值是存在的。我们开发长城风景游不是拿历史开玩笑,是尊重历史价值,这样对我们保护长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把心里的长城加固加牢。我们的精神长城也靠我们在回顾中修葺,在感受中完善。

长城变成经济城是历史的进步,是时代的要求。

我们在长城脚下见到无数的旅游区,也见到民俗浓郁的特色游,以及精彩的表演,民风独特的文化和美食。长城在没有丧失已有文明的前提下,起着新的作用,说明长城的价值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热爱长城保护与长城开发长城资源利用长城资源是不矛盾的。

利用长城文明历史,说明我们重视长城的价值,正视它的价值所在。正是为了不再屈辱,正是不再受到蹂躏,我们开发长城才是对历史的敬重,才是对未来负责。

“城”经济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 全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 其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在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应该实现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强力推动促进了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 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常州科教城所在的江苏省既是教育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一直以来, 江苏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推进教育和经济发展, 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2年, 江苏省的GDP已达到5.4万亿元, 同比增长10.1%, 年均增长11.8%, 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尤其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了1万美元。与此同时, 江苏始终高度重视高职教育, 坚持全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 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 促使其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同样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2年, 全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79所, 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63.7%, 有高达47.1%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其中, 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15所, 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就江苏省内而言, 由于各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高职院校数量在省内的分布也不一样。

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苏南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更加迅猛。常州科教城位于苏南, 是常州市选择差别化竞争、错位式发展的高职教育道路, 结合江苏省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常州教育的实际情况, 集中规划、建设的高职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现有常州大学1所本科院校, 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常州科教城实行园区式办学教育, 六所院校共享教育资源。科教城内集中建设的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中心, 旨在构建教育、科技和社会共享的公共教育、技术和服务平台。科教城内还拥有建设了300万余万册图书资源的信息平台和拥有大容量的图文信息系统, 另外, 包含科教会堂、后勤服务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管理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更好的服务者这六所院校。常州科教城这一区域化高职教育联盟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为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功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明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仅仅拥有着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和五十分之一的土地, 长三角地区却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进出口额和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 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和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上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人均水平看, 上海的人均GDP高于浙江, 而浙江则高于江苏。另一方面, 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江浙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趋同, 均呈二、三、一结构, 而上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则已开始呈现出三、二、一的态势。

大量事实表明, 区域内若拥有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将大大的促进该区域内对于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引进、吸收和创新先进技术, 并最终实现对于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自主开发和运用, 这也正是其区域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因素。常州科教城是高校科技创新要素与社会创新要素结合的平台。科教城与所在地政府产业政策的对接, 对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改善和调整区域产业和科技布局, 乃至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及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2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科教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高职教育有着职业教育的特性;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高等教育的属性, 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一双重属性的正确理解, 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办学定位偏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跳出传统的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仿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严重缺乏关于实践技能的训练, 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此同时, 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把高职教育看成是单纯的职业教育, 在办学理念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人才培养中, 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技术, 过于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 甚至删去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仅仅能够进行简单重复的技能性操作, 缺乏未来的发展潜力及对于转岗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与师资力量的完善发展密不可分。尽管常州科教城内众多高职院校聘请了从企业来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 但是大部分的在职教师仍旧是在一系列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类问题涉猎较少。虽然部分老师开展下厂锻炼, 但一些院校对下厂锻炼的教师考核要求不高, 过程监督不到位, 部分流于形式, 所以锻炼效果较差。然而, 高职教育成败的标准取决于劳动者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否胜任该工作并拥有长足的发展潜力, 这就相应的要求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并非仅达到学历上的“高”就可以, “职”更加重要, 只有这些教师具有可供授业的操作技能和紧跟行业发展的思路才能教出具有高超职业技能的学生。

目前, 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提供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和中间技术服务人才为主。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仅仅能够满足长三角区域内成熟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需求, 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急速发展中所需要的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则明显不足。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向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供给的高职教育也要相应高移, 以适应其劳动力层次的逐渐提高。

2.2 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与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对接有偏差

高职教育正是顺应并依托着区域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 二者共生共振。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 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产业, 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 传统农业也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 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 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 这种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需要通过高职教育来提供。然而, 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及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均不能根据本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变化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 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关联度差、难以与长三角内的企业需求相对接。目前, 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学校教育, 由学校和各个教研室单方面决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等的制定, 虽然有一些企业参与的成分, 但仍旧缺乏与所在区域内企业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共振关系的脱节, 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的顺利对接, 相对应的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具体的岗位匹配度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动性, 对地方经济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故而其得到的地方经济的支持也有限。

2.3 科教城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仍需提高

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主要通过向区域内行业、企业输送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 传播先进文化, 从而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但目前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主要开展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 对长三角区域内各类企业的关心和关注得不够, 面向他们的技能培训开展得甚少, 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全面。另外, 科教城内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还比较松散, 与企业的实际合作并不是很到位, 合作的质量、对象、内容和时间跨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 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 对于长三角区域内的各种企业开展的社会服务类培训讲座等也少之又少, 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不能很好的做到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3 促进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关对策

3.1 加快科教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科教城各院校应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应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适度超前, 进行创新性实践。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长三角区域内支柱产业群的现状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 对行业、企业人才情况和需求情况作调研, 可以跨院跨系围绕产业链等建立专业群并建设一些重点专业, 形成专业建设的优势和特质, 带动一些薄弱的专业发展, 形成各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注重培养更多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产业自主科技创新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突出培养能够与企业一线高技能岗位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科教城内不同高职院校的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 及时掌握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科学布局相关专业, 服务区域经济, 切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同时, 需进一步优化科教城内的师资队伍, 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及专业技能的提升, 教师应主动深入企业、实习基地等学习、服务, 推动与企业共同开展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 学校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 要切实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来, 协同制订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等, 特别是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到实践课堂, 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3.2 提升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以符合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需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 高职专业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纽带, 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有效途径。提升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就是从改革与创新高职的专业建设, 没有符合区域内企业发展的专业就没有符合区域内企业需求的人才。而科教城内的专业建设则又必须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 根据其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 进行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同时应加强课程建设, 特别是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等, 使科教城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充分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根据常州地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主要任务———一核八园, 常州科教城现已开始根据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优化传统专业, 突出特色专业, 重点开设设计新兴行业的各类专业。同时, 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已逐步进行调研, 在专业建设计划中注重和加强培训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尽量避免各校间专业的重复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只有顺应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才能保持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3.3 继续提升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

地方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要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尽的义务。只有坚持以贡献获取支持, 以服务促进发展, 才能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 最佳的发展环境。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大好发展的前景下, 科教城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 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 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 以高职教育、科研力量为依托, 按照企业的需要为区域内企业服务, 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 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也可以积极参与区域内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如临近的武进高新区内的各类中小企业, 帮助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 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 建立健全企业发展的预警机制, 使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切实受益。同时, 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要坚持立足区域, 协调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相协调,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 使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互为依托, 为实现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成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

摘要: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其间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阐述了常州科教城 (常州高职园区) 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剖析了常州科教城在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促进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常州科教城,长三角区域经济,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纯记.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 2009, (11) .

[2]刘育峰.高职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辩证思考[J].生产研究, 2009, (24) .

[3]齐义山, 田洪声.基于区域经济的高技能人才整合性开发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4]杨祖宪, 李东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 2011.

[5]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 2010.

“城”经济 篇5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全面推进和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成为当前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重大议题。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对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促进东北亚金融合作与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尽快走出经济下行周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和推动。本文结合大连银行近年来的一些实际做法,就金融业如何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的各家城市商业银行,应当主动把自身的发展定位与东北振兴的总体战略充分融合,在支持东北经济发展中尽力做出最大贡献。

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已初步显现

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以大连银行为例,一是牵头开展银团贷款,于2007年4月联合14家商业银行共同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300亿元的授信贷款,并已根据项目进度逐步发放;二是在贷款投放上优先满足“五点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的需要,两年多来已累计发放贷款43.8亿元用于支持长兴岛和花园口两个经济区的建设;三是为大连市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战略授信累计达500亿元,为大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其中仅为大连市体育中心建设及胜利路改造项目就提供授信100亿元。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支机构,拓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区域范围。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政策有所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城商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东北地区的各家城商行也纷纷作出了积极响应。以大连银行为例,一是在环渤海经济区域迅速设立异地分行,其已先后在北京、天津、沈阳、成都、营口成功开设五家异地分行,其中四家分行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二是发起设立大连市庄河汇通村镇银行,自2008年9月成立以来,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20亿元,其中90%以上为涉农贷款,有效地推动了当地“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准确进行客户定位,探索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营机构,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连银行于2007年下半年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经营部,不断优化小企业融资审批流程、及时推出适应小企业发展需求的融资产品,与特定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平台拓展客户资源,认真贯彻银监会“六项机制”的要求,有效开展小企业融资服务。2009年末,小企业授信余额为25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

重视金融研究和信息交流,积极为区域金融发展献计献策。城市商业银行扎根于地方经济,对当地产业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应当努力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以大连银行为例,我行于2008年6月19日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全国第二家由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同时,我行还参与发起成立东北亚金融研究院。大连银行身处东北亚金融合作的重要阵地,也期望在促进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尽一份力。因此,我行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东北亚金融研究院。该院由中国社科院、大连市政府、东北财经大学及大连银行共同发起创办。我行将积极参与东北亚金融研究院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并以该研究院为平台,加强与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东北亚金融合作与交流献计献策。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进取,争取为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在沿海经济带设立营业网点的进程。虽然几大国有控股银行在沿海经济带的三线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在乡镇一线却呈现收缩网点的趋势;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中设立的分支机构更少,甚至没有形成基层网点。城市商业银行要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做出更大的实质性贡献,就必须尽快争取在这些地区增设网点布局。大连银行在本地网点布局上,已经在长兴岛经济开发区新设了支行,填补了网点空白。近期,我行已经成立了大连银行“五点一线”分行筹建工作组,专门负责沿海经济带营业网点建设的推进工作,已经完成了沿海经济带拟设分行的前期调研和建设规划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做精做强,着力打造品牌形象和业务特色,争取尽快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金融机构。金融中心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要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功能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地处东北地区的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通过发行上市、资本重组、增资扩股或战略联盟等方式尽快做大做强,寻求超常规发展之路。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志向高远,争取在东北地区尽快发展几个能够跟招商、平安、浦发相提并论的本土商业银行。

积极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切实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动员各家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牵头在沿海经济带建立一到两家村镇银行。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建立10〜20家村镇银行。如果此举成功,将会对沿海经济带农村地区的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积累经验、储备资源。

努力探索参股保险公司、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综合化经营道路。目前国内城商行群体中,探索综合化经营步伐比较快的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城商行这方面的工作却比较保守。建议东北地区具备一定实力的城商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之路,争取尽快出现几个市场竞争力强的金融控股集团。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

东北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本规模较小、贷款集中度和关联度较高、不良资产包袱较重等共性问题,需要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符合条件的东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在发行上市、跨区域经营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信贷业务指标方面给予适当放宽;在新业务申请方面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对于支持东北产业转型的相关项目贷款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贴息;对于致力于壮大总部金融力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在办公用地土地租金、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金融人才个人所得税及专项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待遇,切实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尽快实现做精做强的目标,增强支持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

总之,我们认为,在国家的战略支持和政策扶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们真心祝愿东北振兴及东北亚金融合作事业进展顺利,同时,作为地方金融体系的一员,大连银行将积极进取、探索创新,为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城”经济 篇6

英文名:《Zootopia》

类型:动画/喜剧

导演:拜伦·霍华德、瑞奇·摩尔、杰拉德·布什

主演:金妮弗·古德温、杰森·贝特曼

地区:美国

年代:2016年

疯狂动物城是一座独一无二的现代动物都市。每种动物在这里都有自己的居所,比如富丽堂皇的撒哈拉广场,或者常年严寒的冰川镇。它就像一座大熔炉,动物们在这里和平共处——无论是大象还是小老鼠,只要你努力,都能在此闯出一番名堂。不过乐观的警官兔朱迪却发现,作为史上第一任兔子警官,要和一群强硬的大块头动物警察合作可不是件容易事。为了证明自己,她决心侦破一桩神秘案件;追寻真相的路上她被迫与口若悬河、谎技高超的狐狸联手,却发现这桩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意欲颠覆动物城的巨大阴谋……

《疯狂动物城》呈献给观众一个奇妙而幻化的动物都市,但实际上整座城市设计没有一丝一毫的幻觉成分,想象无不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下,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行度一样不少。整个设计团队的成员不仅有从非洲草原回来的动画师们,还有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甚至研究残疾人法案的专家学者。比如那些大小运输系统相互套叠,交错的管道、闸道和升降梯构成的复杂交通网络,即便那些大大小小的不同入口、出口,无不出自严格的建筑图纸规划。

《疯狂动物城》还是一个关于友谊的电影。这两个伙伴之间磕磕绊绊的关系是本片喜剧性的来源。“兔子朱迪是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她相信谁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毕竟这就是动物城的宣言。而狐狸尼克则恰恰相反,他是个愤青,他相信我们无法逾越自身的局限。所以我们将这个充满活力的乡下姑娘放到大城市的中心,再配上狐狸尼克这个以戏弄她为乐的现实主义者。”里奇·摩尔说道,“朱迪和尼克,兔子和狐狸,在自然界是天敌关系,所以在故事一开始这两位主角的关系并不会很融洽。在偏见方面我们请教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专家,他告诉我们,一旦你了解了一个人之后,你就很难再对其持有偏见了。这个基本概念被完美地植入了我们这个关于兔子和狐狸的故事中。”甚至连导演都不得不承认,少女心的朱迪和坏小子尼克之间的化学反应,正让这段伙伴情谊朝着更加浪漫的方向发展。

《疯狂动物城》故事场景发生在一个动物自治的仿人类社会中,城市偏见、南北方偏见、种族偏见、性别偏见……朱迪兔和尼克狐都是被动物城中的偏见击中的形象。与电影里一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大概也是这样长大的,一派天真的路上,被世界某些不美好惊到后,有人还是坚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疯狂的动物大城市,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成为聪明的好人,再找到爱,这很艰难很辛苦,还要看运气。一狐一兔,一起破案寻找真相,成为城市传奇。就像尘世间的一对侠侣,依靠着温热的人性,平衡着广阔庞大的矛盾,在偏见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1.踏进动物城,谁都怀揣着梦想,希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结果却一场空。

2.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

“城”经济 篇7

在2013年5月, 新华日报经国家发改委批准, 正式刊发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 该规划提出的“宁镇扬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说法, 将“宁镇扬同城化”正式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同城化是指2个或以上的相邻城市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具备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 以相互依托, 优势互补, 互动互利, 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我国的经济改革一直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 产业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基于产业结构角度, 考察扬州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发现存在的问题, 借助定性和定量分析, 明确宁镇扬同城化给扬州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 有助于扬州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 选择主导产业, 确定配套产业, 在同城化的趋势下推进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1 扬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一般来讲, 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通过分析扬州地区1980-2010年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情况可以看出, 扬州的产业发展总体趋势良好, 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1990年以来, 扬州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大幅提升, 但与苏南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偏低, 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其次, 重点发展的工业产业产值明显增长, 竞争力较强, 但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扬州以机械化工、纺织业、船舶及其配套件等为主的工业产业, 大多已发展成熟甚至处于衰退期, 而新兴的软件工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导致其带动力和辐射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制约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第三, 大企业带头作用不够, 技术创新和品牌开发实力不足。扬州地区中小企业居多且自主研发程度不高, 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战略意识不强, 企业宣传力度不够, 知名度低限制了其企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

2 同城化对扬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断下降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指同种产业结构的相近程度, 通过相似度来反映地区间产业的趋同化程度或差异程度。其计算公式为i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其中, i和j表示2个区域, 分别表示部门n在区域i和区域j的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和1之间, 相似系数越大, 两地区产业结构相近程度越高。

下一步是宁镇扬3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如表1所示, 3地的产业相似系数都在0.8以上, 3次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从横向看, 扬州和镇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明显更高, 一方面由于一江之隔的地理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率先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 而扬州镇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第二产业仍占较大比重, 导致南京与扬州、南京与镇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相较于扬州与镇江更低。从纵向看, 宁镇扬3地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呈现总体稳步上升的趋势, 说明3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愈加明显。而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6.0对南京/扬州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扬州GDP作相关性分析, 得出各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34, -0.5129, -0.4436, -0.4027, -0.3522。由此可见, 产业结构相关系数与GDP呈负相关, 说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增强了同业间的竞争, 不利于经济发展, 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相关问题是特定阶段的产物, 由于改革开放前过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以及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 导致相邻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普遍, 从负相关系数逐年变小可以看出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不断降低, 市场力量逐渐扭转了这种负面影响, 推动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

2.2 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产业结构高度相似, 可以进一步推进宁镇扬3个地区的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尤其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及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首先, 产业融合可以带动扬州新兴产业更快发展。扬州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而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 高新技术的发展比扬州要成熟的多, 南京高新区是创办较早的国家级高新园区, 园内高新技术企业众多, 条件相对优越, 宁镇扬同城化可以加强南京对扬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促进其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次, 产业融合可以有力的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扬州的传统产业中, 可以影响传统产业的生产特点, 改进生产工艺, 进一步改善其供求状况, 使扬州地区已趋于饱和的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第三, 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成本,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比如南京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基本有机化工等上游产业, 而这恰恰是扬州化工园区烯烃类化工、精细化工等的原材料, 由此可以按照产业的上下游进行错位发展, 促进产业互补, 降低生产要素和人才跨地区流动成本, 加强各方联动发展。

2.3 区位商LQ值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或地方专业化指数, 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是衡量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的指标, 反映一个地区的专业化水平, 也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一个地区的规模聚集程度及其在高一层次区域中的聚集规模优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i表示第i个产业, j表示第j个地区, 表示第j个地区第i个产业的产值指标。LQ是否大于1是区位商法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的标准。LQ>1, 则表明该地区存在产业集聚, 否则不存在。

由于宁镇扬3地的产业均以制造业为主, 在此以制造业为代表计算3个地区2010年的区位商, 下一步是2010年宁镇扬3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基本情况, 如表2所示, 宁镇扬三地的制造业区位商均大于1, 说明3个地区都形成了制造业集聚现象。用宁镇扬各地区的制造业区位商和GDP作为两组相关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出相关系数为0.9188, 说明区位商和GDP存在高度正相关, 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宁镇扬同城化战略有利于形成规模更大的产业集聚, 各地区可以在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专业分工与产业重组,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来提高生产效率, 形成规模经济。

3 结论及对策

3.1 结论

由于产业结构高度相似, 使得宁镇扬同城化规划有了实施的可能, 研究虽然得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 但是相关系数的不断下降也说明其消极影响在不断减小。宁镇扬同城化可以促进产业融合与商业集聚, 这两点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所以总体来说, 同城化对于扬州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 扬州的战略措施

对于加速推进宁镇扬同城化, “交通的同城化是前提, 产业的同城化是趋向, 规划的同城化是方法, 公共服务的同城化是基础, 环保的同城化是责任, 制度的同城化是保障”。首先从交通入手, 扬州地域横跨长江延伸至江北, 宁镇扬同城化战略可以很好的解决南京在地理上对苏北辐射短缺的问题。扬州新建汽车站, 建宁扬、宁通城际铁路, 新建南京至仪征轻轨等一系列措施, 真正建立一小时抵沪、半小时抵宁的城际交通体系, 迈出扬州对接南京大都市圈的第一步。其次, 在产业上, 最关键的要形成优势互补。扬州应依托现有的船舶、汽车等产业基础, 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效低能耗升级, 立足和放大资源优势, 推动传统产业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条件下, 更好抓住宁镇扬同城化这一机遇, 以软件业为主导产业, 以及与其关联密切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配套产业, 加快推动与南京高新园区的交流与合作, 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最后, 扬州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丰厚、宜居宜游的现代都市, 应在此优势上大力发展创新生态型、休闲享受型产业, 在交通同城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旅游一体化,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 打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参考文献

[1]陈伟.宁镇扬产业结构趋同化与专业化的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6) .

[2]王文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统计, 2007 (10) .

[3]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4) .

“城”经济 篇8

自2009年3月以来, 广州知识城经历了广东省政府和新加坡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省市政府战略规划以及如今正稳步推进的开发建设, 一些乐观人士甚至认为, 广州知识城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事实上,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广州知识城相关建设情况, 大量查阅省市区三级政府有关文件、政策以及理论界关于广州知识城方面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 尽管世界上已经有发达国家很多成功知识经济开发的先例做参照, 尽管我们的相关管理者和开发者也已先后去了多个知识城市做实地考察, 但确切地来说, 目前广州知识城建设依然是在摸索中前进, 边探索、边建设、边修正, 我们其实是没有现成的“渠道”, 时不我待, 我们必须在水到之前, 修好“渠道”, 比如创新知识城的管理制度和政府职能等。本文在论证广州知识城开发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下知识城市建设的政府职能。

一、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概论

(一) 知识城市的概念

知识城市 (knowledge city) 是20世纪九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城市转型、复兴中诞生的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论, 是西方社会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一种历史反思, 其宗旨是要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 实施以“知识为基础发展” (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 KBD) 的战略, 加速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空间结构的转型, 以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提升城市参与全球循环的核心竞争力。[1]

(二) 硅谷只是半导体知识经济

提起知识城市, 我们首先会想到美国的“硅谷”, 因为这是第一个体现知识经济力量的地方, “硅谷经济”实质上只是“晶体管半导体知识经济”、是专项型知识经济, 不是通用型知识经济[2], 虽然在“硅谷经济”中已包含了“知识经济”的大量核心内容和原理, 但它不具有通用型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制度环境、培育环境和孵化环境, 所以, 硅谷经济依然不是“通用型知识经济”这是由“知识经济”本身独特的诞生与发展条件决定的。

(三) 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内涵

通用型知识经济一定是一种既以“知识为原料或生产资料”, 又以“知识为生产力”的经济, 因此, 通用型知识经济制度起源的构成基础和制度原理就必定主要是以大量“制度型知识”为核心而构造的。这意味着, 知识经济的首要环境是“制度型知识环境”, 因为只有在“制度型知识环境”中, 才有可能激励和培育出“专业型异化知识”的创新与裂变。具体而言, “硅谷”成功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通用型知识经济一定是从思想和创新起源的微小状态开始的, 而不是从大企业和大品牌开始的。

当前, 全球如伦敦、东京、慕尼黑以及巴塞罗那等多个现代知识城市各有特色,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如知识基础设施健全完善, 文化资源作为创新引擎, 知识经济为主导, 强调社会公平与包容, 知识资本、环境资本、技术资本、文化资本、民主资本和金融资本发挥重要作用等, 这些也可以概括为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共性或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基本模型。

二、广州知识城选择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的理由分析

(一) 可能性理由分析

对于可能性的分析就相当于对于事物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分析, 只要具备了事物发展前提条件的绝大部分, 那么, 就有了发展的可能。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外乎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 是否具有知识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比如制度条件和发展氛围以及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 第二, 是否具有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 比如:知识储备条件等。

外部条件方面, 首先, 由于广东多年来引领中国经济建设, 具有了敢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在我们看来, 广东创建“通用型知识经济”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推动“知识经济”的核心动力首先是制度条件, 其次才是产生“原创思想”所必须依赖的“知识储备条件”。尽管, 与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中关村背靠中国顶尖大学集中地以及爱尔兰国家软件园、芬兰软件同等相比, “广州知识城”并不占据明显的“知识储备优势”, 但是,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具有先行创办“经济特区”的全球独特优势——这已经成为广东省在全球范围内最具特色的行政优势和管理价值之所在。“广州知识城”的项目在以汪洋为核心的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又有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 这是其他城市不一定具有的优势, 更何况, 从根本上讲, 只要人类仍然需要经济增长, 那么建立在农业和IT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边际效用递减型增长方式, 就不可能确保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 全球走向“知识经济”已经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历史必然选择, 广州选择通用型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较之其他城市更加具有可能性。其次, 广东这些年的发展, 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这也为知识城的大量基础建设得以顺利、快速进行奠定了又一个基础。再次, 新加坡政府的合作也为广州知识城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内部条件方面, 是关于知识城市建设的知识储备方面。以前, 广州乃至广东省, 相对于内陆省份, 文化并不发达, 但近二十年来, 这个差距不但缩小, 而且已经反超了。第一, 广州目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在全国已经处于靠前位置, 这里有全国知名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大批高校, 同为珠三角的更有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创新型科研教育机构, 且广州大学城就有三十多万高级知识人才;第二, 广州知识城毗邻广州科学城, 同为广州经济开发区的两个知识发展高地, 整体互补效应非常明显;第三, 广州这些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使得广州能够吸引更多高尖端人才在这里积聚, 这也是广州知识城发展通用型知识经济的另一个内在保障。

(二) 必要性理由分析

必要性是相对于选择性而言的一种事物倾向。显然, 在这里更适合回答为什么广州知识城要选择通用型知识经济发展模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必须要说明一个问题, 就是高科技与知识经济的区别。更准确地说, 任何知识如果被认定为是“高新科技”, 那么, 它一定是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得来的, 而不再是原创性的知识。不言而喻, “高新科技知识经济”是跟随型和模仿型的知识经济。它不可能从深层次上带动人类经济生活的实质性进步。典型的案例就是, “互联网经济”是最典型的“原创知识经济效应”。显然, 所有依附于互联网的“线上经济”都是由“互联网原创思想认识爆发”所带动的“专项优势知识经济连锁效应”。因此, 互联网经济是一项“知识栋梁经济”。

广州非常必要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在萝岗区范围规划一个知识城, 就是因为, 科学城与知识城并不是完全可以相互代替, 它们不是职能的重复, 前者追求的是知识的原创、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消费, 后者更多的是知识的复制和传播。纵观历史上的工业革命, 机械化、电气化, 到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 再到目前热门的基因技术和纳米技术, 也无一不是如此。其实, 新知识的作用, 又何止于新兴工业。农业、文教、医疗卫生、商业服务, 乃至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何尝不是被新知识所左右?作为一个城市, 这些方面的新知识必然都存在。所以, 广州要再次获得知识原创的巨大动力, 必须在大学城、科学城之后, 科学规划和大力发展广州中新知识城, 这是珠三角产业升级的需要, 是实施珠三角发展纲要的需要。

三、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乃至现在, 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广州知识城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服务, 以下将就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 转变和提升知识城政府的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是政府的核心职能, 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在知识城市管理上,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宏观上的战略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营的灵魂, 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立足城市以及国际区域的资源特点, 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 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要对城市资源进行必要的深入考察分析, 摸清底数, 并对城市创新发展阶段性特征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 研究制定全面的创新战略和行动纲要。

在这方面的具体策略可以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世界成功知识城市的经验, 也可以通过将一些专门的机构和专家学者请进来, 共同进行科学地规划。总之, 广州知识城就是要利用后发的优势, 高起点、高规划, 把广州建成在中国南方乃至亚洲和国际上有影响的知识城市。

2、中观上的制度规范

规划是方向, 制度是保障。制度建设和规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能。因此, 城市的立法机构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 结合城市发展蓝图, 制定和颁布一些有利于知识成长的法律法规, 从制度上、体制上为知识城市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围绕蓝图着重制定可行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做好组织者、协调者和知识终端消费者利益的代理人, 切忌大包大揽, 应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城市所有主体的积极性, 使每个主体都成为建设者、参与者或受益者。

美国硅谷所处的城市群落各政府部门, 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 吸引高科技企业到他们的城市落户, 整个群落城市的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超过三万部地方性法规, 为高科技的成长与发展扫清了障碍[4]。

3、微观上的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中新知识城是广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高地。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结构不断升级,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强化知识城市政府政治职能的重要议程中,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创新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 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创新活动, 还有利于培育城市集群环境, 加强产学研究及中介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 为城市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加速知识培育和创新、知识共享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就要求:

第一, 政府应当规划而不是包办建设。也就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职能要减少和调整, 从投资者、经营者转向规划者。

第二, 政府应做好整体把握, 加强对城市基础建设的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前景, 总体布局规划出中长期计划, 防止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

第三, 政府应加强对知识产业等领域的投资, 完善知识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加强信息网络、共享数据库、图书馆、咖啡厅、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愈加重要和迫切。

(二) 完善和创新知识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 从社会生活总体的角度,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 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协调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6]。

1、知识经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不仅要对知识经济的问题进行调控, 而且要更多地面对世界经济的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并实施相应的调控和引导。知识城市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 首先是长期的经济计划, 包括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其次是较近期的项目规划, 具体涉及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用地政策、用地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7]。

2、知识经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市场监管是政府为控制市场失灵, 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知识经济市场监管可从两个路径入手: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知识经济市场监管信息系统, 提高知识经济市场监管的反应能力和效能。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的法律体系, 为市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证。应根据建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需要, 协调有关地方性法律规章, 特别是要加快制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有关法律规章和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制度规定, 以保证多主体市场监管的严肃性和有效性[8]。

3、知识经济政府基础建设职能

知识基础设施是知识城市成功的根基。知识基础设施是一个将科研、高校、企业等知识机构与广大知识工作者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网络, 通过在这个网络中的协同和互动, 知识得以生产、传播和应用,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和应用所需要的知识。这个社会网络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 载体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 (2) 知识机构。它是知识生产、扩散和运用的主体, 包括企业、学校、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 (3) 建立渠道。就是以知识网络的方式来改变教育和知识的传播, 影响偏远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使更多的人参与知识网络学习, 促进各方面知识和信息的转移; (4) 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电视、广播、通信等容易使大众参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设施。

实践证明, 凡是国际上成功的知识城市, 均是政府在这些基础建设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 挖掘和凸显知识城市政府的文化职能

政府的文化职能是指促进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等不断进步和提高的政府行为[9]。

1、健全知识城市意象建设的参与机制

城市意象建设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的几个景观, 而且包括打造城市素质、城市结构、城市管理水平、市民行为以及城市发展目标等一系列内容, 具体如政府形象建设、政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市容市貌建设、市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以及城市可利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因此, 广州中新知识城市意象建设必须由城市政府统一领导, 专家、学者等精英群体积极参与, 动员所有市民力量, 共同参与, 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范例, 使之尽可能完美。

2、打造个性化城市建设的品牌形象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鲜明的城市个性, 因此, 政府在城市意象的规划上必须追求个性化差异, 让城市具有独特的魅力, 让人们记住并喜欢。建设个性化的城市意象, 对内可以提升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市民优秀的文化素养与气质, 巩固城市的居住价值和就业价值;对外可以强化城市的形象推广, 提高城市知名度,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更高的产业凝聚力, 从而为城市价值和品牌的提升获取更多的机会, 使城市规划获得源源不断的价值回报, 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10]。

3、加速城市文化资本的财富积累

文化资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本需求, 文化资本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上, 包括各类文物古迹、城市精神、文化传统等。知识城市政府应当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开发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精神文化财富, 丰富知识城市的文化底蕴。伦敦就是一座拥有众多文物古迹, 世界一流博物馆、美术馆和著名建筑的城市, 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了伦敦“以知识为基础”产业的发展。

(四) 健全和深化知识城市政府的社会职能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 知识城市政府还应承担社会职能。社会职能, 是政府通过兴办公共事业, 具有社会公共性, 直接造福国民的职能, 这类职能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 是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11]。

1、建立知识城市的公共政策网络

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后, 公共政策的内容、制定和执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知识城市, 公共政策不再停留在传统的项目和处理方式上, 它已经突破特定的区域界限, 形成统一的网络, 如欧盟委员会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整合各国资源, 并提议建立大学和研究中心的网络、电子办公网络、远程学习网络、道路和航空管制网络、医疗卫生网络和泛欧公共管理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让那些出台的公共政策更能反映民意, 彰显城市民主资本的活力。

2、建立知识城市的公共保障体系

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是:强者生存, 弱者淘汰。因此, 知识城市政府在积极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是责无旁贷的。根据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如果竞争所达到的状态具有帕累托效率, 则资源配置已经达到最优, 市场的运行是最有效的。但是, 社会经济稳定和公平也很重要。帕累托效率不能保证竞争过程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与社会公众广为接受的公平概念相一致, 尽管公平的标准是高度主观性的[12]。

3、做好知识城市的生态产业规划

21世纪, 随着人们开始痛惜人类原来美好的环境被钢铁、水泥、砖瓦、沥青和塑料所毁掉, 人们会愈来愈看重田园生活般的村落化的人居环境, 并向广阔的农村和海边发展。因此, 广州知识城的生态环境规划, 至少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生态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二是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三是自然保护 (或重点保护对象) 规划;四是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具体落实, 比如;知识城建设不再完全追求高楼大夏, 而是更加重视园林式建筑, 园区配套建设生命深度维护产业, 通过合理的规划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广州中新知识城是广东省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共同开发的项目,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2009年3月以来, 通过对世界成功知识城市模式的考察、研究, 基本认定, 广州知识城更适合通用型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广州知识城发展模式的分析, 全面论述了知识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职能。

关键词:知识城市,通用型知识经济模式,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志章.范式与特点:全球知识城市案例分析[J].城市观察, 2010, (01) .

[2]马国书.对“广州知识城”创建成“知识经济特区”的建议[J].城市观察, 2010, (01) .

[3]季琳, 我国知识城市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2 (4) .

[4]袁勇.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7.

[5]李晖.城市意象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新余城市建设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 2008.

[6]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视野下城市知识资本运营的战略性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59—66.

[7]刘志生.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02) :85—86.

[8]王志章.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8:378.

[9]汪杰贵.政府文化职能概念新论[J].社会科学论坛, 2006, (01) :98.

[10]王立.城市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124—127.

[11]BARRIE A, HUGGINGS IL Towards a Post-nationalPolicy:The Emergenc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in Eu—rope[M]//SMITH D, WRIGHT S.Whose Europe?The Turn TowardsDemocracy.New Jersey:Wiley-Blackwell, 2000:192—193.

“城”经济 篇9

一、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一) 内涵

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1]

(二) 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美国K·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标志着循环经济理论的萌芽, 随后出现了产业共生理论、清洁生产理论、产业生态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零排放理论、逆生产理论等, 国外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2]。Mikael Skou Andersen 揭示了循环经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1所示[3]) 。

在国内刘静暖、代拴平对于循环经济的原则从“3R”发展到“5R”[4];苒雪琴、赵树宽列举出了目前国内13位学者的观点, 总结了循环经济的三种内涵, 并指出国内学者对于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尚未达到共识。[5]

(三) 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 即减量化原则 (Reduce) 、再使用原则 (Reuse) 和再循环原则 (Recycle) (图2所示) [6]。减量化原则主要针对的是输入端, 它要求从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资源使用的节约和污染的减少, 要求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生产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还要求包装简单朴实, 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 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延长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它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态被多次使用, 而不是一次性产品。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效率。再循环原则是属于输出端方法。这一原则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 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没有用处的垃圾。废弃物能够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废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废弃物的再循环能够减少垃圾和污染的产生, 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4]。

二、循环经济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旅游规划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基础, 规划进行得好则旅游业可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反之, 规划进行得不好会使旅游业出现畸形、无序发展。因此做好旅游规划对于旅游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在规划中我们必须引入新理论、新方法。对于旅游规划师而言要时常借鉴其它学科的先进思想、理念, 为我所用,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积累实践经验, 在规划过程中勇于创新, 开发出更高水平的旅游目的地。

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研究刚刚起步, 虽然没有几年, 但是该理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旅游业而言同样作用显著, 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旅游规划可以在旅游业发展初期从开发投入到开发过程直至开发后期经营等一系列过程都做到符合“3R”原则, 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旅游规划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 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所强调的三原则, 主要是针对资源的利用而言的, 在旅游开发规划中如果遵循了三原则, 不仅可以在旅游地建设过程中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节约资源, 而且在旅游地经营过程中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 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有利于旅游地保持原生状态, 将人类开发活动对于旅游地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同时, 废弃物的少量排放和回收利用, 对由于旅游者到来而对景区的污染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有利于保持旅游地的优美环境。

(二) 节省投资, 有利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遵循循环经济的理论, 在旅游开发规划中, 减少了资源的使用, 也就是减少了投入的物质量, 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减少投资, 将大量资金用于维持旅游地的环境上面, 从而, 使旅游地环境能够保持良好状态, 对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而言非常有利。

(三) 有利于调节旅游地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

由于循环经济强调再循环的原则, 这就必然促使旅游地开展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从而在原有的旅行社、餐饮部门、交通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各种职能部门的基础上, 还必须增加旅游地废弃物管理部门, 通过这个部门的设立, 可以专门对旅游地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处理, 真正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增加了旅游地产业经济链条, 有利于保持旅游地经济的稳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 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 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素质

循环经济三原则的实施, 对于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旅游规划中应该制定景区具体的政策, 规定各类人员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并且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对于人们不符合规定的各种行为进行制止甚至是罚款、强制驱逐出景区等手段, 强制措施长时间运行以后, 慢慢会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从而提高民众的素质, 正是由于这些强制措施, 使旅游景区能够保持优美的环境, 其知名度将大大提高, 有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五) 对其它非旅游相关产业具有示范作用,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实施循环经济以后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这就为其它非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模式, 旅游业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有利于循环经济理论在其他产业中的推广, 进而, 全社会各个行业、部门都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建立适合自己行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实例研究

下面以重庆市开县新县城为例说明循环经济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一) 开县新县城情况概述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 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 三峡大坝竣工以后开县旧县城将被淹没, 原有居民迁到新县城, 开县是重庆市40个区县中唯一没有做旅游规划的县, 由于规划晚, 很多旅游项目都已经被周边相邻的县开发并初具游客接待规模, 因此在开县新县城进行旅游规划时必须寻找新的旅游项目, 并且项目的开发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根据以上思考将开县新县城划分为7个旅游区 (见开县新县城旅游功能分区表) , 每个旅游区都有专门的旅游项目与之对应, 在项目设置中遵循了循环经济理论。

(二) 循环经济理论三原则的应用及其保障措施

1. 减量化原则的应用。

在刘伯承军事纪念馆旅游区对于刘伯承军事纪念馆进行重新包装, 除了原有的单一观光活动以外, 增加新的游客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对盛山公园的宗教寺庙进行修缮, 恢复原貌;在南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的汉丰古寨找到李白的《蜀道难》诗歌中提到的莲峰山, 让游客亲身体验诗歌中“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意境;在大慈山农业生态旅游区建设农业精品示范基地, 该基地只需在原有农民的田地上新开辟特色种植区, 将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展示出来。以上项目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改建、扩建, 建设过程中尽量利用原有的设施,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以便做到减量化。

通过减量化原则的应用不但可以节省各种相关投入, 而且在规划过程中对于原有的设施进行了重新筛选定位、包装, 赋予它们新的作用, 让他们继续发挥。

2. 再使用原则的应用。

在帅湖旅游区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在开县新县城形成湖泊的岛屿上种植我国部分城市的市花形成花岛, 让岛上全年开满鲜花, 遵循再使用的原则这些养殖的鲜花可以用来出售、循环栽种, 不但美化了环境, 节约了资源, 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实现资源的再次使用;在帅湖旅游码头边停靠废弃、退役军舰、潜水艇, 变废为宝;老城代表建筑搬迁到新县城, 让那些怀旧的人能够时常想起过去, 也可以让这些建筑物作为移民搬迁的历史见证物。

再使用原则充分考虑了原有资源的再次利用问题, 将原来闲置的占用一定空间的, 需要花大气力才能处理掉的 “垃圾”变成了供人们欣赏、玩耍的 “宝贝”, 实现了资源的最佳利用。

3. 再循环原则的应用。

2003年12月23日开县发生了特大井喷事件, 该事件全国都知晓, 虽然为黑色事件, 但是利用此事件的知名度来开发旅游, 为“井喷”事件旅游提供了有利的营销环境。由于井喷而造成一些井架、房屋的闲置, 我们可以将这些废弃物搬到帅湖旅游区的适当位置按照井喷前的面貌布置, 并且用人工高压水模拟井喷现场, 制造出人工井喷, 培养训练游客在危急时刻的逃生能力, 寓教于乐, 无形中游客在玩耍的同时就获得、积累了生存经验。再循环原则改变了原有的资源的存在形式和利用方式, 充分挖掘原有资源各个组成部分的利用潜力, 以原有资源为基础创造出了新的资源, 并被人类所利用。

(三) 保障旅游地规划顺利实施循环经济的措施

1. 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

在旅游开发规划中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 保障循环经济在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这些政策、法规要涵盖旅游业发展的整个过程 (包括初期开发建设、后期经营管理和远期扩大规模等) , 涉及旅游景区的各个相关产业部门 (包括交通、餐饮、旅行社、管理部门等) , 以这些政策、法规为依据, 指导具体的开发和经营, 同时为破坏景区环境、降低建设服务标准等行为的处罚提供依据。

2. 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

旅游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 要通过投标、竞标的方式初期确定开发商进行开发, 开发后期开发商进行经营, 在这些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 开发商有可能不顾规划要求, 擅自改变建设标准、废弃物排放回收等各项规定, 从中获利, 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政府必须对于景区从开发建设到经营的整个过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 一旦发现问题, 就要对责任人实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裁, 从而保证循环经济理论能够落到实处。

3.加强民众教育, 形成自觉行为。

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 只有民众参与才能促进其真正实施, 因此, 对民众要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让公众认识到实行循环经济将会给个人、社会带来巨大的好处, 让民众形成循环经济的思想意识, 将循环经济思想运用于日常生活, 为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同时, 公众形成了循环经济意识以后, 将会监督社会各个部门的行为,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实施。

四、结论

旅游规划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必须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要达到这一步必须不断应用新理论、新方法, 吸收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 从而使规划效果更佳。循环经济理论是继可持续发展理论之后的一种新的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理论, 它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必将使旅游规划迈出一大步。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开县新县城为个案, 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揭示了循环经济三原则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给出了保障循环经济理论实施的措施, 指出旅游规划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吸收新的理论和方法, 从而达到最好效果。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开县新县城,旅游规划,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昕, 董德明, 沈万斌, 等.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实例研究[J].地理科学, 2006, 26 (4) :409.

[2]周兵, 黄志亮.论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及实践[J].经济纵横, 2006 (4) :40-42.

[3]Mikael Skou Andersen.An introductory note on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of the circular economy[J].Integrated Research System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Springer, 2006.

[4]刘静暖, 代栓平.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从“3R”到“5R”[J].税务与经济, 2006 (2) :79-86.

[5]芮雪琴, 赵树宽.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 2006 (4) :271-273.

“城”经济 篇10

关键词: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东莞县城,城外街区,影响因素

明清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与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盛, 城镇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县域市镇大量崛起, 促成了区域城镇体系和经济地理网络的嬗变;二是随着府城、县城城镇规模的扩大, 其城镇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

城镇规模的扩大是城镇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城镇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也存在互动关系, 但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的扩大不仅表现在城垣范围的扩大和城内人口的增加, 还表现在城外街区的扩展方面, 在清中叶以后尤为明显, 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明清时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不仅广东省城 (即广州城) 的西关、东山等城外街区发展较快, 而且如肇庆、东莞、顺德、新安、香山等一般府、县城的城外街区也有较为明显的扩展。作为一个普通的县城, 明清时期东莞县的城外街区扩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拟以明清东莞县城为例, 尝试从历史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城镇城外街区的形成与扩展过程以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明清东莞县城城外街区的生长

明代初年, 在宋元东莞县城的基础上增筑新城, 规模有所扩大, 为明清时期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修建于明洪武十七年 (1384) 的新城, 在旧城的基础上主要在南、西两个方向上有较大的拓展, “包钵盂、道家二山于内……城周一千二百九十九丈”, 城墙所围面积明显扩大。明初新城的修筑, 为明代前中期东莞城内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较为充裕的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换, 东莞县城内外先后出现了市桥市、西门市、东门市、北门市、北门墟、教场墟等多处商业墟市。

明代中期前后, 东莞县城的西门外开始出现小规模的居民区, 北门附近的北门市及北门外的教场墟也开始出现居民区, 东门外及东门市附近也存在着一些居民区。进入明代中后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东莞县城外街区进一步扩大, 尤以西门外最为明显, 迎恩厢的出现即为明证。据《东莞县志》 (崇祯) 记载, 明末时东莞县城居民区被划分为三坊一厢, “一厢”即为迎恩厢。明代后期东莞县城街巷共有43条, 其中位于城内者34条, 其余9条位于城外。

清初由于统一战争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发展曾一度受到严重破坏。这一时期东莞城外街区的发展趋于停滞, 直到康熙年间, 社会经济才逐渐恢复至明末水平。据《东莞县志》 (康熙) 所载东莞县城街巷共有41条, 其中城内街巷32条, 城外街巷9条。《东莞县志》 (雍正) 所载东莞县城街巷情况与《东莞县志》 (康熙) 相同。清代前期东莞县城街巷分布与明代后期相比无太大变化, 城外街巷数目占全城街巷的比例超过1/5, 分布情况与明代后期大致一样。

经历康乾盛世近百年的发展, 到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年间,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口的大量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商品经济的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口的膨胀、商品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了作为县域政治、经济中心的东莞县城的迅猛发展, 城外街区开始大量出现。《东莞县志》 (嘉庆) 所载东莞县城街巷已达条之多其中已明确列出城内街巷条城外街巷34条。经历了清代前期到清代中期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 东莞城外街区街巷数目增加了近3倍。

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殖, 晚清时期东莞县城城外街巷增长迅速, 城外街区的生长异常迅猛。《东莞县志》 (民国) 所载东莞县城街巷达到了226条, 其中城外街巷的数量更是达到了空前的129条。这表明, 至迟到清末宣统年间, 东莞县城城外街区的规模已经明显超过城内 (参见下图) 。经历了清中前期到清末近一个世纪的发展, 东莞城外街区街巷数目增加了2.79倍, 其具体分布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 其发展重心由北门外转移至西门外更广阔的区域, 且两片区域已经完全连成一片。

据《东莞县志》 (民国) 县城图改绘。

2 城外街区形成与扩展的影响因素

明清以来东莞县城城外街区的形成与扩展, 使东莞县城的城镇规模逐渐扩大, 城镇外部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 东莞县城的内部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随着城镇手工业、对外贸易、水运交通的发展, 其经济、商业、交通等城市职能显著加强。

2.1 经济因素

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城镇城外街区的形成与扩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产物。明中叶之后珠江三角洲农业趋向商品化, 主要表现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和专业区的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到明代中期以后, 东莞地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墟等商品交换的场所大量出现。明代末期的崇祯年间, 东莞县境内共有市10处, 墟32处, 其中东莞县城内外也先后出现了市桥市、教场墟等多处墟市。清代初年的康熙年间, 就有“牙香、片糖、白糖、莞席”等数十种手工业品和土特产在东莞生产和贸易。

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国外资本主义因素的进入, 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生着巨大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东莞的纺织业、制糖业、草织业、烟花爆竹制造业及土特产贸易等诸多产业均比较发达, 制糖业尤为发达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而商业贸易的繁荣造成了交通运输特别是水运的兴盛, 东莞城外西北临江临河地区出现了多个客运、货运码头。到清末宣统年间, 已基本形成了以东莞为中心, 以石龙、太平为副中心的东莞地区水运交通网络。城外墟市、手工业区、仓储货运区的发展, 共同促进了东莞城外街区的形成与扩展。

2.2 人口因素

城外街区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城镇人口增加的直接表现, 城镇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镇及其周边聚集。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城镇人口的聚集和增长, 人口的大量增长反过来又促进了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以来, 东莞县域人口的变化有所起伏, 但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从康熙五十二年 (1713) 颁布“嗣后续生, 永不加赋”的诏令后, 人口急剧增加。经历了清代中后期人口的大幅增长, 到清末宣统年间 (1909—1911) , 东莞县域总人口已达一百余万。

人口的增长为城镇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据说晚清时期东莞烟花爆竹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在“邑中工作凡万余人”, 这里的“邑中”不仅包括城内, 而且包括城外。由于城内土地有限, 势必造成新的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出现。明代中期以来东莞人口增长尤其是城外手工业人口和商业人口的聚集, 正是城外街区形成与扩展的直接推动因素之一。

2.3 自然环境与交通因素

东莞县城位于东江、黄岭 (今黄旗山) 之间, 背水面山, 东江南支流经其西北, 护城河环绕其东、南、西三面。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 既省去了沟防之劳役, 又保证了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东莞县城四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交通条件有一定的差异, 这对城外街区的形成与分布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东莞县城城西门外和北门外是一片相对平整且直抵江边的开阔地带, 河网密布, 有天然河道南通城内、北通东江南支流, 水陆交通均较为便利, 交通区位优势最为突出, 使该地区城外街区的生长在明清时期始终有着充裕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条件。

总之, 东莞县城的城外街区出现于明代中后期, 清中叶以后发展较快, 直至清末, 城西、城北的城外街区已连成一体, 占地规模比例之大堪称同一时期珠江三角洲城镇城外街区之典型。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是明清时期东莞县城城镇经济得以繁荣的自然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促成了东莞县城外街区的形成与扩展, 东莞县城各个城门外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的差异性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莞县城城外街区扩展的方向及其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 (明) 卢祥. (成化) 重刻卢中丞东莞旧志[M].明天顺八年 (1464) 刻, 清代印本.

[2] (明) 张二果, 曾起萃, 等. (崇祯) 东莞县志[M].明崇祯十二年 (1639) 修, 抄本.

亚运城亚运场馆 篇11

体育馆区位于主干道以东、水道以南地块, 与运动员村国际区隔水相望。

体育馆造型独特, 线条优美流畅, 充满动感, 如飘逸的彩带, 如流动的祥云, 如翻涌的海浪。此区总用地面积约10.1万m2, 总建筑面积为7.4万m2。包括体操馆、壁球馆、台球馆和亚运展览馆。体育馆区是亚运会的比赛场馆之一, 计划容纳亚运会竞赛项目为体操、壁球、台球等三大项比赛设施。赛时观赛座位达6000座。

运动员村

运动员村总用地面积约32.9公顷, 总建筑面积为59.3万m2, 包括居住区、公共区、国际区、运动员餐厅及东部交通枢纽等项目。比赛时能容纳14700名运动员居住。

运动员村居住区分为四个独立组团, 建筑采用11层的一梯两户户型和14层一梯三户的组合。总户数3598户, 户型面积由90~120m2不等。居住区内亚运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居民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配套、自助洗衣房、运动员综合服务楼、各小区独立设置的居民服务中心等。

媒体村

媒体村总用地面积约18.2公顷, 总建筑面积为42.2万m2, 建设内容包含住宅、媒体制证中心、临时餐厅、宗教设施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亚运会赛时能容纳10000名媒体记者居住。媒体村住宅建筑为一梯四户, 15~22层, 总户数为3800户, 户型面积由为70m2~90m2。主要户型为紧凑型两房和舒适型两房。比赛时为媒体人员提供工作、住宿、餐饮、交通、医疗等综合服务内容。

技术官员村

技术官员村用地约16.2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14.8万m2。赛时能容纳2800名技术官员居住。建设包括技术官员居住区和技术官员服务中心、临时餐厅、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技术官员村总户数为680户, 主要户型为大三房和四房。技术官员村居住建筑均为一梯两户, 户型面积为120m2~180m2不等, 顶层局部为复式住宅。

赛后利用

亚运城运动员村、媒体、技术官员村等居住建筑, 赛时为各参赛国运动员、官员、媒体居住、生活、休闲提供周全服务。亚运城赛后建设, 将以公共配套为主导的密度适配方式、通过高度集合的绿化环境系统, 成为具运动休闲特色的居住新城、持续成长型的多样化社区, 并将最终成为广州新的都市核心带。

体育馆赛后作为区域体育运动设施保留功能。

其他亚运场馆

广州体育馆广州体育馆位于广州新广从公路原白云苗圃地段, 项目占地约24万平方米, 其中约8万平方米作体育馆建设用地, 6万平方米作体育公园, 8万平方米作运动员村, 2万平方米为市政规划道路。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南沙体育馆南沙体育馆是亚运会武术比赛场馆, 因此在设计上场馆也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意境。南沙体育馆的外壳分九个曲面单元, 单元间片片层叠, 并分为南北两组以比赛大厅圆心为中心呈螺旋放射状展开。这种富有动感的设计隐喻了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阴阳俱合, 天人合一”。同时结合广东海洋文化的特征, 借鉴了富有肌理变化的“海螺”外壳作为造型设计的意向。其主体钢结构部分采用了双层环形张弦穹顶结构, 主跨度达到了98米。

广州飞碟训练中心广州飞碟训练中心位于增城市派潭镇榕树吓村, 临近广州北部生态旅游区, 将承担2010年亚运会飞碟多向、双向、双多向射击比赛。

上一篇: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下一篇:不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