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意识

2024-09-24

物理意识(共12篇)

物理意识 篇1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般物理成绩不好的同学在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思维、物理语言等方面往往表现得也不是很好,而相反,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在这些方面就表现得不错。无论是物理概念、物理思维,还是物理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理意识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样道理,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来源于客观物理事实的物理意识对于物理事实也具有一定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物理意识对于物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物理意识是学生学好物理学科的必要素质。由此可见,初中物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注重物理概念教学

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第一步,事实上,在学习物理课程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会用物理概念来加以描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物理经验也有一些不准确甚至是不科学的地方。例如,按照一般的生活经验,当有风吹过来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十分凉爽,这个时候,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由于温度降低了,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风吹过来并不会使得温度降低,而是加速了蒸发,使吸热加速所造成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掌握了“蒸发吸热”这一物理概念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除此以外,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果充分挖掘了物理概念的内涵,搞清楚了物理概念的本质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把物理问题数学化。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甚至可以说,学好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之一,然而,尽管如此,物理学科毕竟是不同于数学学科的一门全新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味地采取数学思维,遇到任何物理问题都希望能够按照数学思维方式套用公式,将一些物理问题简单地数学化,这样会影响物理学习的效率,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理概念,对于物理问题从物理概念的本质出发,这样就会强化物理思维,学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教育

物理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然而,这并不代表物理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就不重要。相反,要想搞好物理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物理人文教育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例如,教师可以把一些物理学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且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作为基础,就会对物理意识的形成产生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三、强化物理语言的使用

每个学科每个领域都有自己固定的专业术语,物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专用的物理语言,并且,由于物理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科学,这种严谨性在语言的表述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很多物理概念中或者是描述某一事物的物理特性时,一点点细微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要想培养物理意识,学好物理这门课程,就要掌握一定的物理语言。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物理语言的使用能力呢?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听得懂,会用一些生活用语来描述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使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在做题目的时候,由于很多问题都是用专业的物理语言加以表述的,很多学生就会出现看不懂题目,或者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的问题,从而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很多的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规范地使用物理语言,在学生不理解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但是切记不能用通俗语言代替物理语言。一旦学生习惯了物理语言的使用,在进行物理学习的时候,就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重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想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实验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呢?一方面,教师要规范物理实验课。在很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或者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物理实验教学的开课率严重不足,一些教师就用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来代替实验教学,这就使得学生的实验意识十分淡薄,实验能力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规范实验教学,该动手的地方绝对不要用口来代替,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物理实验养成一定的实验意识,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的目的一是为了验证旧知识,二是为了探索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这样才真正符合物理实验的精神,从而有利于物理实验意识的培养。

五、注重联系实际

物理意识来源于物理事实,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首先就要从物理事实入手。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学科,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在学习物理学科之前,学生只是把这些司空见惯的物理事物、物理现象作为一种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学习了物理学科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科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和现象,并且要注意把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物理意识,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物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物理这门学科。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物理知识的开始,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物理知识、物理能力,而是在这个启蒙阶段培养学生一定的物理意识,让学生在物理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物理学习,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本身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物理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来,从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物理意识 篇2

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变化,从“蓝色世界”到五颜六色,从粗粮到细粮再到转基因作物,从土坯房到智能小区,从自行车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变化。这当中的功劳当归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从未有过这样深的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的学生增强科学意识,物理教学应负起这一重担。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大到国防科技,小至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如杠杆的应用、吸水笔原理、收音机与电磁波、电视机与磁场、卫星与通信等等。物理规律本身就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说明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特别感兴趣。

2、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居里夫人和镭”等。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系列火箭、及现在的“神舟”飞船、我国又自主产权的cpu。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法拉第在寻找电磁感应规律时,他的实验日记中记满了“没有效果”、“没有反应”、“不行”等字样。(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此类要求不宜过高,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和吸引力。

1、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科学探索的失败和欢乐。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潜望镜、望远镜。设计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有时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作品。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也可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物理教师教学用语六意识 篇3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六点意识的修养。

一、科学规范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要求物理教师用语必须是准确的和科学规范的。

1严格按教材“咬文嚼字”来阐述物理定义、定理、定律和定则。这是因为它们的内容表达都已十分精确,往往是多—个字不行,少—个字不妥,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也不能说成“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

2要特别注意一些似是而非的词语的讲解,对“和与或”、“强弱与大小”、“大小与快慢”、“一切与一般”、“相等与就是”、“增加了与增加到”等词语的讲解必须抠字眼,不能含糊其辞。

二、精炼简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因此教师要有惜话如金,少说为佳的意识,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做到语言精炼简明,言简意赅,句句实用。

1能用一句话讲清的就不说两句,可说可不说的要尽量不说,力求一语破的,一语激情,适当的重复是必要的。但一句话反复唠叨、啰嗦不完,学生是无法接受的,“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即是此理。

2物理概念的简称要科学。如: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听起来流畅明快,悦耳动听,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不可简称“牛一律、牛二律、牛三律”。

三、生动形象意识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一个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很多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规律的认识只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因此,物理教学用语在科学规范的同时还应追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例如:学生初学加速度概念时,总认为:“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也减小”。为此可举同学长身体的例子来类比。例如某同学初一长高了5厘米,初二长高了4厘米,初三长高了3厘米,请问该同学初中阶段身体的涨幅是增加还是减少?身高是增加还是减少?

再如,什么是理想化方法?初学者对此不太理解,用如下比喻效果非常好。理想化方法就好像用渔网捕鱼一样,必须漏掉水、杂物及小鱼,捕到我们需要的大鱼。假如使用的是滴水不漏的容器来捕鱼,由于鱼、水、杂物很重,那是提不起的容器,也是得不到大鱼的。

四、风趣幽默意识

风趣、幽默是语言的调料,它既能引人发笑,增添教学活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催化感情。

例如:讲光的反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就好像不能说“父亲长得跟儿子一样”,讲“雷雨天,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时,幽他一默“是因为眼睛长在耳朵前边”。

当然,风趣幽默不能哗众取宠,流于庸俗。如讲“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时不宜说“男男相斥,男女相吸”。

五、赞美表扬意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是普遍适用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物理教师必须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与闪光点子以赞扬和鼓励。如“你的方法很好”、“你的方案很独特”、“你的思路很清晰”。

六、节奏情感意识

唱歌为什么好听呢?是因为歌声有节奏、有起伏。讲课不可能像唱歌那样,但也不能平铺直叙,否则学生会昏昏欲睡,物理教师应控制教学用语的声调和节奏,努力做到教学用语强弱适宜,快慢适中。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给学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促使学生进入学习佳境。

例如: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关键之处,语速应放慢,语气应加重,当讲疑难之处时,声调要提高,尾音要拖长,在重要概念、规律得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有关注意事项和适用范围,应用轻松、愉快的语调,穿插讲一些有关笑话、典故等,让学生的思维放松一下,效果更好。

总之,良好的教学用语是一门颇具匠心的教学艺术,是物理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是衡量我们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尺度,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广大物理教师一定要下工夫去钻研、去摸索、去实践,使我们的教学用语充满魅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问题意识与初中物理教学 篇4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创新始于问题, 问题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起点, 是科学研究及其创新的起点。学生在面对问题时, 特别当其感到疑惑的问题, 容易使学生产生怀疑、探究的正情绪, 这种情绪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容易进入的误区

1. 教学问题的主体性混乱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由“如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 “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教师讲授的或是由师生互动解决的, 长期这样教学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可是却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中少了“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这一重要环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情, 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要能引起学生注意, 引起学生的质疑, 产生指向主题的新问题。

2. 问题设置缺乏原则性

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 容易出现指向性的问题, 即“问题”不能集中指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在教学目标之外。

问题提出前要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提出后要留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思考并讨论、生成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路才会变得开阔。提问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提问的, 也不是越多越好。

三、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 关注生活、识物树理

“从生活走向物理”是物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生活是物理规律、概念的发源地,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有种亲切感。将生活中有关声、光、力、热、电的现象搬入课堂, 可以活化教学过程, 学生的思考维度必然方大, 熟悉的情境必能提出许多问题, 真正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物理, 以后雪深必定会特别留意身边的物理现象。

比如, 在《摩擦力》教学时, 将自行车的挂图展示给学生, 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车胎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转轴之间为什么用钢珠?自行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怎样?可以通过这几个问题贯穿整节课教学。

再如在“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教学时, 提问:“寒冷的冬天, 手被冻得发疼, 搓搓手, 会有什么效果呢?”学生由生活经验出发会很自然地回答:“手发热, 暖和。”通过这样简单的问答, 自然生成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搓搓手就会暖和呢?”这一问题, 既具体、亲切, 又富有诱惑性, 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学习兴趣受到激发, 课堂注意点集中到“做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上来了。

2. 注重双基、深挖教材

初中物理要加强“双基”、培养能力, 也要注重获知过程的体验, 围绕教材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去深度挖掘更有有价值的问题, 做到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深化。

例如,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 抛出问题“光如何传播?”让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预习教材可以得到“光沿直线传播”, 同时也比怀有疑问, 深入思考可以生成新问题:

(1) 光路如何表示?

(2) 同种均匀介质中光如何传播?

(3) 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情况怎样?

(4) 不均匀的介质中光又是怎样传播?深挖教材, 从认识需要出发, 设置问题层层递进, 在实现对“光的传播”认识的同时, 也体验了获知的过程。

3. 用好实验, 诱其反思

“实验是科学之母”, 新教材改编以来把实验纳入了每一堂课, 通过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疑惑, 形象生动又具悬念的物理现象, 大大地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由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本身就包含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得到提升。

例如, “沸点与气压”教学时, 笔者拿来一个平底烧瓶并注入适量的水, 加热至水沸腾;然后, 将烧瓶拿开, 并将烧瓶口用胶塞塞紧, 水停止沸腾之后, 将烧瓶倒过来, 当用冷水浇浇烧瓶底部,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发现烧瓶内的水又沸腾了。当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时, “惊奇、惊讶, ”魔术般的感受。新问题也就出现了, “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再次沸腾?”“现象中的沸点和气压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带着这些疑虑, 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就更加感兴趣, 整个课堂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物理意识 篇5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 吴 维

内容提要:创新是时代的特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尽可能给学生以想象和自我探究的空间。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倡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拓宽知识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开展物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主题词: 物理教学、思考、创新、实践能力

中学物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会学习,树立科学观点,科学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近几年我省的中考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考查能力的题目明显增多,而那些光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是考不出好成绩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创新,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对21世纪人才而言,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关于物理学的创新

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新颖且有价值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通常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创新多属于初级的创新,其主要表现在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科学地表达所学知识,把知识重新整化,有新意的小论文、小制作等。物理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探求创造新的物理知识的思维活动,包括提出新的物理问题,设计新的物理实验,发明新的物理技术,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创建新的物理理论,启用新的物理方法,作出新的物理解释。物理学创新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重新安排、组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和形象,如牛顿总结伽利略等人的成果,提出了牛顿三个定律;二是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提出崭新的见解、设想、思路、观点,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1 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物理学史又是一块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所有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物理学史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会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教会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方法。布鲁纳说,学习即发现,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可采用模拟发现法来展开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和科学创造能力。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应让学生深入理解伽利略是如何得到落体定律的,是如何通过落体理想实验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出正确的观点。伽利略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这样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物理学研究方法由伽利略首创,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即通过观察、实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

在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前辈科学家的创新活动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1)、怎样抓住新问题,从而把握科学发展新动态,发现新规律,新现象;(2)、怎样借鉴前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新的途径;(3)、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突破口;(4)、怎样设计实验,从而取得判决性的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的前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牛顿说:“如果我对世界有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而耐久的思考所至。”爱因斯坦也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办法成为科学家的。”思维是人脑将感性材料加工,提炼为理论认识的过程,独立性是思维的灵魂。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只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知识是能力的载2 体,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的人谈不上创造。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物理重在理解。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不是题目做得少,而是平常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讲得过细,会使学生不分主次,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利于从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而是机械地记具体结论,乱用具体结论,乱套公式,不会独立获取知识,没有自我开拓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对主干知识要讲清,如知识的来龙去脉,经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来的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以及规律的使用条件;对派生的知识不能全讲清,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逼迫”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在教学中,对重要的物理规律,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证明,对一些结论和推论,则以练习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要求学生自己适时总结,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条理化和系统化。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越强,创新的欲望就越高。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发挥认识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胜利果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强调学生自己写出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列出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独立完成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简单开始,逐步提高。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养成凡是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将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4、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开展讨论和争辩

(1)物理教学施行开放式,不搞“一言堂”。提倡教学互动,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教育学生相信真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物理教学必须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发展创造力,才能把知识提升为智慧,看问题看得大,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如果让学生只能按照课本、教师或“先哲”的说法、想法,去说、去想,则容易限制思路,使思考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3 既要强调教育普遍的基础性,加强实践性和综合性,还要强调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承认个体发展的多样性,给学生留出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选择。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允许暂时保留和“想不通”。学生初学物理知识,想做、说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敢想。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不能因为学生想错了说错了而受到批评,哪怕有些想法幼稚荒诞。教学中,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提倡学生积极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有了宽松的氛围,思维才能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更乐于思考,勇于创新。思维敏捷灵活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竞争式的训练,提倡学生争辩,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培养学生的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的或者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思考是做不到的。问题能提在点子上,表明了思考的深度。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能在别人看来不成问题的地方提出新问题,这正是创造的开始。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分析理论与实验的矛盾,多种假说的差异与对立,让学生为寻找对物理事实的统一解释,追求物理理论的普遍性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解题时,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创能力。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多渠道让学生参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阅读课外书籍,家庭废旧物品的拆解与维修,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拍摄与制作等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开发,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实践)的能力等。同时选择一些不确定的习题或不能得到唯一正确答案的习题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经验来选择适当的方式或量值,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潜力、创造才能。如将题目“有一壶0℃的冷水,试用8种以上的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让学生进行讨论实验或实践。学生可以提出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涉及了物理学中热、力、光、电等方面的知识,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热传递、对流、辐射、能的转化、热平衡等规律融于一体,4 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进行了物理思维训练,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提高学生许多新颖设想的能力,使学生的思路活跃,随机应变,也使学生以实践得到知识,深感“实践出真知”的正确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显现出创造才能。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亲手做一做教师上课所做的演示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小制作、小发明中,更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动手、创新的新天地,这就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难学的变为易接受的,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上了个新台阶,为以后接受再教育,走进社会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同时,通过课外活动,也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失败、成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磨练了他们自己的意志。使各种学生均觉得学有所成。

近年来物理科的各种考试中,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物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大势所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以后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当今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物理教师应该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周小山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2、吕祥顺 《树立六大观点 推进教学改革》

3、孔棣华 《现代教育锦囊》

4、陈爱宓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5、崔秀梅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

物理意识 篇6

创设探究教学的情境,目的是培养和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和心向,产生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群体探究的心理动力。我们尝试着用以下的方法去实现:

1毖≡裼凶愎晃侍饪占涞目翁猓提供未知的、可探索的领域。例如,我们选择《竖直上抛运动》一节,这一节被新教材删去,学生不能事先预习,因而天然具备全新的和未知的探索情境。

2毖≡裱生的知识结构中能够进行自我建构基础的课题。由于必修课教学时间紧、教学目标达成高,因此,探究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成效,成为成功实施探究教学的瓶颈。选题时,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选择了《竖直上抛运动》和《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二节,这二节都是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可以以整个章节的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作为背景,创造给学生进行短时间实施自主探究的可能性。

3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动态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一节中,通过影视、电脑动画等创设了一个在宇宙飞船中进行物理及生物实验的环境,并以此为背景,引发许多探究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庇糜心诤的问题牵引探究教学的深入。探究教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产生疑问、解决疑惑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使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需要很好的“问题链”的设计。

5辈蹲接刑骄考壑档墓鄣悖组织即兴的探究活动。探究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过程,其中有可预测和可预控的因素,更有在探究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创造的火花,利用教学机智的适时捕捉和引用,将成为探究活动的宝贵资源。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一节中,学生提出用速度时间图象来研究竖直上抛运动,当学生作出形形色色的图象后,深入的讨论和探讨,掀起探究教学的又一次高潮。

二、多种探究模式的综合运用

1狈⑸⑹教骄坑攵ㄏ蚴教骄肯嘟岷希悍⑸⑹教骄渴峭纺苑绫┦降摹⒍嘞虻摹⒃市碛卸嘀挚赡苄院投嘀执鸢傅奶剿鳎其具有自由探究的特征。在《竖直上抛运动》一节课开始,稍事演示后,我们就提出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竖直上抛运动,这既是一个发散式探索的问题,又是一个自主决策探究学习方向的问题;而定向式探究,则是由必修课课程性质决定的,由知识教学目标要求的,指向性很强的探索。

2弊灾魇教骄坑胍导式探究相结合:在我们的探究教学实验中,自主式探究是活动的主要方式,其中包括自主地发现探究的问题、自主地决定探究方向、自主地选择探究的策略及自主地解决问题等等,这在我们的教案中可清楚看出。而引导式探索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往往用于修正探究的方向、推动探究向纵深发展。

3毙∽檠芯啃匝习与全体课堂探究学习相结合: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一节教学中我们通过招募志愿者方式,在课前组成一个以5个学生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专攻此课题,他们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设计了教学方案,创意和制作了各种多媒体场景和动画,在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工作。再由他们做必修课探究教学的组织者(代理老师)来引导全班同学的探究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推动思维互动、合作学习等探究活动的展开

中学生物理意识的培养 篇7

关键词:物理意识,概念,实验,方法,语言

中学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了物理却无法进行思考, 缺乏运用物理知识、物理实验、物理方法和物理语言分析物理问题、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因此, 物理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物理意识的培养。

一、概念教学中注重挖掘物理本质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 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 而其中一些经验是片面或错误的。但学生常用这些经验来分析问题, 例如, 干燥的温度计, 在电风扇吹风下, 其示数是否变化?按生活经验, 当风吹来时人就感觉凉爽, 学生由此判断得出温度计示数减小的错误结论。学生分析出错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学生对“蒸发吸热”的本质认识不清。液体蒸发才吸热, 而风吹干燥温度计不存在蒸发现象;其二是学生“想当然”, 缺乏自觉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意识。因此, 在概念教学时, 首先应努力挖掘概念本质, 通过物理实验、具体事例、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 杜绝死记硬背现象。实际上, 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对初学者来说都是一种脱离学生思维结构的外在体系, 并未内化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因而常出现“学而不用”的现象。为了强化学生主动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意识, 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物理问题时, 应在学生充分理解概念本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到:分析有据, 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与物理知识挂勾, 要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进行判断和推理, 切忌“想当然”。

二、落实物理实验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 这表明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 许多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将教材上物理规律的条文和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背得烂熟, 而不去理会物理规律与物理实验间的逻辑关系, 更谈不上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探索物理规律, 学习实验只是在应付考试。因此, 中学物理教学, 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牢固的实验意识, 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考虑物理问题应把实验事实放在首位。

首先, 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 千万不能在黑板上讲实验。实验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器材、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学生便体会到:一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都受规律制约, 物理实验是探索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其次, 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许多演示实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演示, 要开放实验室, 指导学生动手。这样学生就亲自经历了一次运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 学生实验意识便得到了强化。另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在家实验”的意识。总之, 只要教师拓宽实验教学的思路, 真正落实实验教学, 学生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意识。

三、习题讲解时应渗透物理方法

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的初步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 学生严重缺乏利用物理方法分析问题的意识, 他们习惯于套用公式计算, 不能套公式便不知所措。因此,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 应着力进行物理方法教育, 解题教学是渗透物理方法的重要途径。中学物理教学涉及到物理方法较多, 如模型法、对称法、极端值分析法、逆向思维法、数学法、图象法等。渗透方法教育的途径也较多。只要教师在方法教育上常抓不懈, 就一定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规范物理语言, 力求严谨

物理问题的分析、解题过程的表述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然而, 许多学生学习物理一段时间后, 却仍不能用物理语言表达自己的物理思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解题教学中, 应十分重视学生物理语言意识的培养。当然物理语言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努力, 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 为学生做出表率, 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模仿运用中, 强化自己使用物理语言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不断提高自己物理语言的表达水平。

物理意识 篇8

一、突出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知识发生的过程, 是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学生物理思维中去思考和认识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协助学生经历感知物理的背景→体验物理本质→概括物理抽象→反思物理应用的完整的物理学习过程, 通过背景创设把新的物理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地同自己内部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联系, 在心理上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如在“简谐运动图象的描绘”的教学中:

1.让一学生提着摆线的一端O点 (摆线的另一端套着装有适量红墨水且瓶口倒置的盐水瓶) , 如图1 (甲) 所示, 在A点释放盐水瓶, 使其在同一竖直面上稳定地左右摆动.

设问一:漏下的红墨水在水平地面上留下的痕迹是什么图形?

2.让该学生以适当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向前走.

设问二:此时水平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又是什么图形?与刚才比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创设应用背景, 让学生形成表象, 初步感知简谐运动的图线形状.

3.设问三:猜想人不走动, 假设地面会向后匀速运动, 留下的痕迹又会是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4.呈现自制教具, 我们可以用如图1 (乙) 的装置来验证设问三.以装适量红水的注射器借助橡皮筋的作用射出红墨水来代替盐水瓶漏下红墨水, 用匀速拉动木板来代替地面的匀速运动.注射器在竖直面内左右摆动平稳后, 安排学生匀速拉动铺了白纸 (纤化纸) 的木板.

设问四:注射器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白纸上形成的曲线形状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取物理模型, 类比拓展知识, 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5.布置每个学生独立地利用书上数据在坐标纸上半定量描绘图线的形状

设问五:在坐标纸上得到的简谐运动图象类似于数学上的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在探究活动中, 由学生亲自获得知识, 充分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

教学前不少学生难以想象:始终在一段有限弧度上做往复运动的物体, 其位移竟然会随时间按正 (余) 弦规律变化, 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素材, 应用能力匮乏所致.因此, 教师能在课堂上尝试该板块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 展示学习的完整过程, 再以彼此相关、逐次递进的探索性问题群来点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亲自描绘出图象的形状,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应用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中主动地内化知识,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升知识应用的能力.

二、重视实验的设计、分析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学中任何一个基本概念、规律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 而实验的设计、实验条件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思维.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重视实验的设计、分析过程, 可以十分有效促进物理应用意识的养成.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片断中,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而这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为了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开门见山地提出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的基础上, 可设计如下演示实验.

实验1: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与薄纸片在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2:薄纸片揉成纸团与硬纸片在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3:取一张薄纸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实验4:把薄纸揉成纸团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自由释放.

问题一:是重的物体下落快, 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从而论证了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问题二:怎样从道理上论证物体下落快慢并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自学教材中的伽利略的推理, 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问题三:是什么原因导致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 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是空气的阻力)

实验5:把形状和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放入牛顿管中, 在管内有空气和抽成真空两种情况下, 把牛顿管倒立过来, 观察比较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

问题四: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又怎样做才能使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没有空气阻力, 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 轻或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展示:自由落体的闪光照片. (由图可以看出, 相等时间内, 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 表明速度也越来越大.让学生动手测量, 相邻的位移之差是否相等, 由刻度尺量出相邻位移之差相等, 因此, 可以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

该实验的设计, 能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 能有效地把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促使学生对自由落体有认识上的转化和飞跃;而且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 还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了能力.

三、展示、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学习物理最重要目的在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应充分展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同时, 由于在解题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因此, 在解题过程中还应对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解题过程中自己是怎么想的, 有什么规律性的经验可以吸收, 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反思自己的思考与老师、同学的思考有什么不同, 比较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 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熟练掌握解题技能,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优化物理的应用意识.

如一圆盘静止在桌布上, 位于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 如图2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 加速度方向是水平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 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设圆盘的质量为m, 桌长为L, 圆盘在桌布上的加速度a1=μ1g, 桌布抽离后圆盘在桌面上的加速度a2=μ2g;设圆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 移动的位移为x1, 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的位移为x2后静止, 则有:v2=2a1x1=2a2x2;

圆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的时间为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位移为x, 则:

解此题时, 有较多的学生对盘、布分离状态分析错误, 以为桌布运动到桌边时盘、布才分离, 若果真如此, 此刻圆盘也该运动到桌边, 且具有向前速度, 那势必会掉离桌面.反思此题, 其实圆盘参与了两个物理过程:首先在桌布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滑动摩擦力μ1mg为动力, 之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 滑动摩擦力μ2mg为阻力.所以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分析两个临界状态, 一个是桌布何时与圆盘分离, 另一个是圆盘恰好不掉离桌面的临界条件.所以只有这样做好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才能弄清问题的细节、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 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转化.

四、尝试、体验提出物理性问题, 培养物理应用意识

物理问题是物理发展的原动力,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 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心向, 促使他们积极去思考.所谓“物理性问题”是指物理教学中, 通过给出某一情境 (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片或一段多媒体视频等) , 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现的情境, 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一章时, 学生感觉到天体看不见、摸不着, 天体运动公式繁多, 觉得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宇航员出舱“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一段视频, 尝试让学生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涉及力、电、热、光及原子物理等方面) .此时, 课堂立即活跃了起来, 头脑里也瞬间产生了很多问题, 诸如:

宇航员是否受地球的引力作用?

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

“漂浮”着的宇航员如何在太空行走?

“漂浮”着的宇航员相对于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

宇航员看到的天空的颜色还是蓝色的吗?

宇航员在太空如何与同伴交流?

宇航服防宇宙射线辐射的原理是什么?等等.

又如在学生学完《电场》一章知识后, 可以留给学生这样一幅情境:雷雨闪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请针对这一现象, 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课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提出了如:

云团中的电荷是如何产生的?

闪电与雷鸣是同时产生的吗?

闪电中释放的电能能利用吗?

闪电的温度有多高?

能否根据闪电和雷鸣的时间差来估算云层距我们多远?等等.并且让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探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经常性地通过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物理性”的、开放性的问题,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强化了物理应用的意识, 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9

一、发挥物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最有利的场所,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 要渗透科技意识, 必须借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每一节课中灌输, 在每一个环节中渗透。对于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 教师必须从课堂抓起, 利用课堂的优势进行科技意识的教育。

(一) 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点点滴滴的生活, 到国家高精尖科学技术, 都与物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决定了中学生必须学好物理, 用好物理, 让物理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永远相伴。物理现象来自于自然与生活, 物理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要有意识向学生渗透物理知识, 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 报效国家的坚强意志。

(二) 重视物理史发展的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历史, 物理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通过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 介绍物理学的重大科技成就, 了解人类物理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的关系, 还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贡献,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对于学科教学来说,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科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在物理教材中, 有着丰富的物理史发展素材, 有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典型事迹, 教师可以选择有关内容, 对学生进行教育, 比如,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 这是典型的物理学史教育的好材料, 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育内容。我国的物理发展在中国现代、当代发展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讲解或渗透, 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的伟大成就, 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 正确的研究科学的方法, 进一步树立民族的自信心, 强烈的报国志向, 接受科技意识的影响, 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 献身科学的激情。

(三)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中学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它可以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验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 从中发现科学的奥秘所在, 了解人类发现与发明的伟大。这些都能使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 通过动手操作, 自我演示, 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多参与, 多动手。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形成实验教学的一系列有效做法, 比如, 首先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 然后通过实验, 让学生记录下实验的过程, 实验的数据,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 写出具体的实验报告。对于实验报告, 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分析原因, 找到方法, 据此写出实验报告。一个科学的实验报告, 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验独立完成的,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物理课离不开实验, 更离不开学生的活动, 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展开课外活动, 让它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的一种好办法。它在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方面有着优越性, 比较灵活和自主。比如物理实验活动, 趣味小组活动, 都是学生愿意参加的, 教师如果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基础, 精心设计, 有效的活动, 学生一定会获益匪浅。如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增设了“利用自来水来观察反冲运动”;在教学“电场”的知识时增设了“观察静电屏蔽现象”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如自制电铃, 自制平行光源, 制作针孔照相机, 制作潜望镜, 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 并组织展评。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篇10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 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发展的历史, 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 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 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 在实际教学中,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 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 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 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同时, 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 (2) 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 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 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 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 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 趣味课外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 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

通过这些实验, 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 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 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 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 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 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举办科技讲座时, 要认真选择材料, 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 利用活动课分班级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 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 了解和掌握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

5.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 学生可以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知识, 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 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 提出改进意见, 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浅谈初中生物理意识的培养 篇11

一、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还要注意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能够让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课堂上不宜进行的,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要多给学生亲自参与的机会。其次,要培养学生实验的准备意识。在进行实验前,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时要观察什么现象、实验要记录哪些数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进行实验准备。第三,培养学生实验的规范操作意识。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往往会使实验产生错误,甚至会造成事故,因此,实验中应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如可以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学生独立操作、教师指正错误,学生反复练习、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化等等,使学生逐步形成规范化操作的意识。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

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与物理有关,可以说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因此,教学中要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去思考、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习惯,这样也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物理意识。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一个物理知识后,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将生产 生活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第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在讲到生活用电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周边地区的生活用电情况等等。

三、加强物理概念内涵的挖掘,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物理课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物理的一些概念,我们可以称它为“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学习物理就会感到很自然,但这些前概念也有很多是片面的、错误的,学生如果利用这些片面的、错误的前概念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学生就会感到很困惑,随即感到物理很难学,进而对物理失去兴趣和信心。例如,在讲到机械运动概念时,我们以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为例,根据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他们肯定会觉得汽车是运动的,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如果选择汽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路边的树木却是运动的,这时,如果学生弄不清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概念,将会感到很困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一定要注意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不能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的内涵。那么,怎样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呢?教学中,要尽量使物理概念形成过程接近历史上物理学家们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概念的新课引入过程,概念引入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整个概念理解的效果,好的引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听课能抓住重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要让学生利用概念知识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物理有兴趣、有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高物理意识。

总之,初中学生物理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系统、细致地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理知识的学习逐渐形成物理意识,从而能够自觉运用物理科学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是我们一个更有价值的追求。

物理意识 篇12

1. 讲究教学民主, 形成和谐气氛。

教师应该平等、善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力求为学生学习创设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哪怕是简单的问题, 教师都不应随意泼冷水, 横加指责, 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 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使一个简单的实验, 往往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开动脑筋。例如在讲“向心力”时, 可设计“水流星”的演示实验。提绳让盛水杯在竖直面转动, 使盛水杯通过最高处, 当快速转动时无水溢出, 而慢速转动时则有水溢出, 接着提问:为什么快速转动时无水溢出, 而慢速转动则有水溢出?又如探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 先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 并实际测出电动势分别为3v、12v, 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v的小灯泡。笔者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相接形成闭合电路,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答:小灯泡接3v的电源时会正常发光, 而接12v电源时会烧毁。接着演示实验, 将小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源上, 结果是: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被烧毁, 亮度反而比接3v电源时暗淡许多。 (学生惊奇) 此时笔者就抓住时机, 转入正题:要圆满解释上述现象, 就要用到本节课将要探究的内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种利用实验引入课题的方法, 激发性强, 学生兴趣浓, 求知欲高,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3. 引导学生发现, 鼓励大胆提问。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 每当见到一个现象, 就要习惯于问产生的原因。高中生相对初中生来说, 上课不爱主动发言, 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敢于回答。一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是万有引力而不是万有斥力?太阳系中还有没有第十大行星?地球上真的没有磁单极子吗?这些问题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又如在学习“力矩”后, 向学生提问:大家平时是否注意到竖直悬挂的钟, 在电池没电时秒针往往指到9点左右?并对此展开讨论。还可要求学生课后实验验证, 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 提出“以卵击石”为什么是鸡蛋破而不是石头破?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反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这样有利于问题意识的进一步培养。

4. 注重启发教学, 坚持不懈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 精心启发。所以, 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 寻找思考的方法, 积累思维的经验, 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启发和引导, 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经过启发能够有所领悟, 从而进一步形成问题意识。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时, 问“电压表测电压, 电流表测电流, 为什么能用伏安法测电阻”就比“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更具有启发性;讲“原子核结合能”之前问“组成原子核的质子间有相互排斥的库仑力, 为什么还能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就比直入正题更有启发性。此外, 教师还应精选精编例题和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学习“平抛运动”后选择关于飞机投弹的例题和习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后选择关于过山车的例题和习题等。

上一篇:天人合一思想下一篇:开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