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需求

2024-10-22

空间需求(通用10篇)

空间需求 篇1

1 引言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是由无数的行为构成的, 我们根据其行为目的的不同将行为分为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其中个人行为是人受原始欲望驱动的, 主观发生的行为, 是一种人类原始冲动的行为结果, 个人行为强调个体的主观性, 受外界的影响较小。个人行为能够真正反映使用者的内心需求, 是我们人性化的建筑空间设计应该关注的行为层面, 也只有清楚个体对于环境的需求, 我们所设计的环境才能对人的需要做出敏感的反应, 进而支持个人行为。个人行为对于环境的需求体现在自然、文化、欲求三个方面。

2 基于自然的个人行为对空间的需求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因素, 是设计师在设计准备阶段应该首要考虑的因素, 其中包括地理与生理两个层面。

2.1 地理层面。建筑或景观都是有其地域性的, 不同地方的建筑、环境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种特点的形成是人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需求使然, 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的行为需求不同, 导致所需的行为环境必然不同。建筑设计应该支持人们这种地域差异导致的行为需求。 (1) 自然地理。寒带与热带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草原地区与沙漠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黄土高原气候干燥, 树木稀少, 石材稀少, 却到处都是黄土, 所以当地人利用黄土堆积层形成的特殊结构挖成窑洞, 住在里面既防风沙, 又冬暖夏凉。自然地理因素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制约与导向作用, 而生活方式往往又界定了人们对于环境的需求, 人们的需求进而决定了建筑的形态。 (2) 人文地理。地域因素导致的人文现象的差异会形成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浩瀚的大海养育了无数以渔业为主、靠大海为生的人, 跟大海比起来我们人类非常的渺小, 无法与之抗衡, 面对如此强大的力量, 靠大自然为生的人只有祈求老天的保佑或者海神的庇护, 这样的行为需求必然需要有一个依托的载体。所以, 在这些地区我们可能就会经常看到一些祭祀海神用的庙宇。福建客家人的土楼是同一大家庭的人围住在一起, 每家自下而上为一小单元。这种楼早年是集体从东北迁移来的家族所建造, 为了抵御外界的侵略, 移民者便发明了这样一种维系家族团结与安定的建筑形态。这些建筑形态的不同源于地域差异导致的人们的不同的行为需求。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人, 受环境的影响必然会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 进而导致相应的行为需求, 不同的行为需求必然导致不同的建筑形态出现。

2.2 生理层面。

个体的生理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环境的嗜好、偏爱、使用方式以及行为需求等方面。 (1) 年龄差异。年龄差异会决定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心理需求等的不同, 而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各年龄段的人行为需求的不同。幼儿、儿童、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都不同, 他们对于环境的偏爱也不尽相同。在设计的准备阶段, 调查清楚受众的年龄段是非常必要的。 (2) 性别差异。男人与女人生理上的不同, 导致他们的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必然不同。多数女性喜欢色彩丰富的、柔和的、感性的、象征性强的东西, 而多数男性则喜欢刚强的、理性的、具有冲击力的意向。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使用者的性别或者性别倾向, 寻求他们因性别差异导致的不同的行为需求。 (3) 健康状况。身体健全的人, 环境之于他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 他可以轻松地完成空间中的各种行为。但是, 对于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来说, 环境中很多看似简单的行为, 他们完成起来都很困难, 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 甚至会导致他们不愿去公共场所。所以, 环境施加的强大压力对于正常人来说无伤大雅, 但是却会对弱势群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更需要设计师的关怀。 (4) 基本行为的达成方式。基本行为的达成方式不同, 对空间的要求也不相同。婴儿、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基本行为达成方式不同, 身体健全的人与弱势群体的基本行为达成方式不同。对于爬行阶段的婴儿, 家里人总会担心孩子从床上掉下去。如果我们可以把婴儿房的地面当床, 将地面做得足够温暖足够柔软, 让孩子尽情地爬, 这样一来既安全家长又轻松。老年人腿脚不灵走路很慢, 在设计独立式小住宅时, 我们应该把老人房设在一楼交通方便的地方, 而且最好直接通向室外花园, 不是只考虑到楼上的安静而把老人房设在二楼。照顾不同人群的基本行为达成方式, 更能够体现设计师的关怀。

3 基于文化的个人行为对空间的需求

不同文化作用下的人对于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 这些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形成人们对其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营造的某种共识。

3.1 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文化的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的, 在社会环境中, 人类的行为会受到很多社会条件诸如职业、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的制约, 根据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其行为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但是不管其外表包装着怎样的职业、社会地位、社会角色, 他们的内心都是一样的, 都是渴望释放, 有着不同欲望的人。上流社会聚集的建筑空间应该体现使用者相应的身份与地位, 而老百姓参与活动的空间应该是平易近人与包容的。设计师应该有能力洞察这种行为模式, 尽量缩小使用者的认知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

3.2 教育水平与职业特点。

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于环境相对会更加挑剔, 对于私密性的要求也更高, 同时对于环境也会要求具有更强的领域感。相对于教育水平较低的人, 由于受了更多社会的教化, 他们的行为会更倾向于社会行为, 更加需要环境的支持来满足其隐藏的行为需求。不同职业的人, 受其职业影响对于环境会具有某种特殊的喜好或者排斥。医生的职业特点使其对于卫生的要求非常严格, 他们会更重视环境的生理机能;从事精神高度紧张工作的人, 他们会更偏爱那些使人精神放松的自然环境, 会排斥那些过于理性的使其联想到工作的环境;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 对于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会很高, 而对于形式上的东西则不会太在意。在进行设计之前, 弄清使用者的职业特点有助于预测他们的行为倾向, 从而更加清楚他们对于环境可能的需求。

3.3 民族差异与宗教信仰。

民族不同, 人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会, 从而对于环境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受宗教信仰作用下的人们的生活会形成特定的行为需求与行为模式, 而这种特定的行为需求会导致相应的建筑空间的生成。高大的山岳, 在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 他们认为神生活在天上, 站立在高山上便可与天神直接通话, 由此, 中国的庙宇多建在高山上。伊斯兰教的圣物克尔白位于西方的麦加, 每当礼拜的时刻, 全世界东南西北的穆斯林人都向这个方向顶礼膜拜。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导致了清真寺礼拜堂的建筑都是向西的, 或者礼拜堂安放神龛的后墙都是向西的。

3.4 个体的基本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 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其特定的行为系统, 它是受年龄、性别、种族、宗教、职业、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 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及其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

3.5 个体的社会交往程序。

社会交往程序即人们的交往习惯, 不同的社会交往程序会导致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态。家庭成员社会交往程序的不同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也不同, 喜静的人与喜闹人的家庭空间构成不同;孤僻的人很可能就不太需要起居室或者会客室这样的空间, 自己一个人有卧室、书房就足够了;相反, 喜欢招待客人的人可能就需要一个相对完整一点的起居室或会客室, 这样的人有很多时候是要依靠起居室来完成他的社会交往的。对于家庭成员社会交往程序的调查, 也是体现设计师的关怀、体现建筑空间对于人们行为支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对于住宅设计来说, 对于家庭成员社会交往程序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3.6 个体的家庭构成结构。

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成员构成, 是丁克一族的二人世界, 还是包括年轻父母与孩子的三口之家, 或是由三代人构成的五口之家, 家庭构成不同, 导致的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也不同。单身的人或者没有孩子的年轻夫妻的住宅可以是一种完全开敞式的, 甚至完全没有门的分隔也可以, 但是三口之家或者五口之家就需要保有一定的私密性, 需要一定的空间分隔。

4 基于欲求的个人行为对空间的需求

欲望是主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冲动, 是驱动人类行为的最直接因素。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作为高级动物来说, 人类有着许多的原始的本性、欲望, 这里仅将与建筑空间有关的典型的人类的原始本性进行总结。

4.1 生理自尊下的表现欲。

受生理需求与自尊需求的作用, 人都是有表现欲的。人的表现欲, 一方面, 来自人类原始的对性的需求, 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 不断展示自己。另一方面, 还来自于渴望被认同的心理需求, 人们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赞扬。表现欲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即被人观看、注意的欲望。比如路边练跳舞的几个少年, 不断引来行人的驻足;商店里面对外出租的篮球场地, 虽然像牢笼一样被围合, 虽然周围站了一圈人像看动物一样的观看, 打篮球的人仍然乐此不疲, 似乎越打越好了。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应该照顾到人们渴望被看, 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尽量多设计一些让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 而这些空间又不那么做作, 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行为, 容纳有着各种需求的人们, 这样, 人们的表现欲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满足, 使人们既能够看到别人, 也能够选择被人看到。

4.2 自尊安全下的私密性。

受安全需求与自尊需求的作用, 人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追求环境的私密。对私密性的要求是人的本能, 它使人具有个人感,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支配环境。我们希望营造的空间要多样化, 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满足人们在想看别人的时候能看见, 需要被人看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尴尬。同样, 在不想看别人以及不想被别人看的时候也可以很轻易地保持独处或求得隐匿。比如空间中一些转角与角落, 我们可以合理地加以利用, 我们还可以多营造出一些具有围合感的让人们有所依靠的小空间, 结合灯光或者绿化的处理, 使得这些地方能够很好地控制周围的环境, 自然而然这些地方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4.3 安全归属下的占有欲。

安全的需求与归属的需求使得人们对于领域有一定的占有性, 在行为学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域性。领域性既是动物也是人类的本能, 是我们对空间的需要, 是人的行为的基本方面之一, 是对我们自己周围空间的使用以及控制。领域感强的环境不仅便于识别, 还可以让使用者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有很强的安全感。在对小区内的环境进行规划的时候, 如果可以对人们的领域性行为合理利用, 刻意地使若干公共空间分属于某一些人或者某类人, 这些人就会主动地维护该处的环境, 使得小区的环境可以长久地保持下去, 同时还可以提升小区的安全性。

4.4 认知需求下的探究欲。

受到认知需求的作用, 人们都会有好奇心, 渴望探求身边的环境。探究欲体现在建筑或者周围的环境上, 就是对于适当刺激的需求以及看别人的欲望。斯堪的纳维的谚语“人往人处走”, 可以形象地说明人们的探究欲体现在行为上的表现。公园或广场中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活动, 只是随意地走动, 时不时驻足观看一下, 或者干脆坐在某处, 观看远处人们的各种活动。设计师应该照顾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理, 在适当增加环境本身刺激的同时, 满足人们看人的需求, 满足人们看热闹的行为心理。比如把坐具布置在朝向场地中间的位置, 同时在可能发生各种丰富行为的空旷场地中多设置一些纳凉、休息的环境以支持人们的逗留行为, 甚至在可能的地方多设置一些能够提供支撑的构件, 供人们倚靠着观看他人的种种行为。而这些坐具或者支持构件应该设置得尽量的体贴, 既不要让观看的人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也应该避免人们完全成为一个“恐怖的偷窥者”, 我们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使得这一切发生得合情合理, 满足人们的这种探究欲。

4.5 需求被忽视的破坏欲。

人类的破坏行为随处可见, 人们的大多数破坏行为以及逆反的行为都源自于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抵抗性的行为。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对于破坏行为做过如下阐述, 他说:“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指责使用者, 而应该检查一下设计者的设想是否与实际情况有冲突。要弄清楚这一点, 我们必须问一问:差错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是使用者的行为还是设计者的设计。如果我们不是随随便便以一种轻蔑的态度打发掉在我们面前出现的使用者的各种需求的话, 所有这些破坏行为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有铁栅栏被锯断的地方, 是不是证明应该有道路切口;容易被乱写乱画的墙面如果上面爬满了爬墙虎会怎么样?被人随意移位的公共设施, 是否更应该呆在现在的位置而非设计师指定的地点?设计师不应该忽视人的这种破坏行为, 要使用恰当的手段, 减少人们这种行为的发生或者使得这种行为无需发生, 而非强制罚款或者设置警示牌, 一味地怪罪使用者。

4.6 人们特定的行为习性。

人的基本的行为习性是人的生物属性或者说是原始的欲望与环境长期作用的稳定的行为结果。

抄近路的行为习性几乎适用于所有人, 对于因此而践踏草坪的人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们, 设计师反而应该深刻地检讨自己的职业素质, 解决的唯一办法也只有满足人们的这一行为习性, 予以最大地支持, 而非百般阻挠。人们的左转弯习性对于环境中人流的组织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示空间的流线、紧急逃生路线、疏散楼梯的转弯方向等涉及到方向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考虑到人们的这一行为习性。天生的向光性会吸引我们朝着光亮的地方靠近, 这不仅是生理上需要阳光照射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对于光亮的追随。在设计中, 我们可以多创造一些向光的空间, 并且最大化利用窗边的空间, 尽量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人们总是喜欢呆在树下、柱子旁、墙根下、门廊下、景观小品旁, 以及一切可以倚靠的东西。这些可以依靠的地方的共同特点是:既有一定的安全感, 还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到周围的情况, 即可以从一个相对安全的小空间去观察更广阔的大空间。如果我们期望建成一个在其中发生设计师预期行为的空间, 对于这些无法改变的出自于人们本能的行为习性, 设计师无疑要严格地遵守、呼应。

5 结论

真正人性化的空间, 不仅仅是满足空间的基本功能, 重要的是深层挖掘人们内在的行为需求。设计师应该顺应使用者的行为习性进行设计, 关注使用者的个人行为, 使得环境融入人们的行为, 而不是想当然地压抑、阻挠使用者, 强迫使用者改变他的行为习惯、违背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样的设计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人性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赵荣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黄谷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空间需求 篇2

关键词:玄关;空间尺度;设计方法

前言:

住宅出入口处的空间,我们通常称为玄关,这是进入住宅必经的第一进空间。玄关不仅是住宅内外的转换空间,还承载着丰富的使用功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合理的玄关设计使人们在情感上更加愉悦。在现代住宅中,玄关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套内组成空间。

1玄关的基本功能

(1)组织流线玄关是住宅内外的转换空间,家庭成员、物品都需从这里出入,因此,玄关空间首先应满足通行需求,特别是轮椅、童车的进出需求,此外,还应为体量较大家具的搬运提供便利。(2)换鞋、更衣在玄关处换鞋、更衣,其目的是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同时换上家居鞋、家居服更加舒适,对于北方城市而言,换衣也是适应冬季室内外显著温差的需要。与换鞋活动相对应,很多家庭会在玄关处放置换鞋凳,这对于有老年人和孩子的家庭来说,非常实用;若在玄关处放置全身镜,则可以帮助人们整理仪容,着装得体。(3)储物与人们户外活动相对应,通常需要在玄关存放日常外出穿着衣物、鞋及雨伞等物品,相应需在玄关布置储物柜、衣架等家具[1]。(4)对外交往玄关亦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媒介,有客人到访,在玄关处迎客送客;特别是现代生活中,网购、订外卖成为人们居家生活的新内容,住户通常在玄关中收发快递、领取外卖,玄关对外交往功能变得重要起来。(5)遮避视线当住户进出住宅,或者对外交往时,入户门开启,此时玄关应起到遮蔽外来者视线的作用,更利于保障室内私密性与安全。(6)洁污分区现代家庭生活对于内与外的区分需求更加明确,玄关正是实现这一需求的转换空间。住户常通过在玄关添加地垫、换鞋及相应储藏,达到套内空间整洁的目的。(7)心理作用玄关不仅仅是空间上内与外的过渡与分界,对住户来说,亦是心情转换的场所:回到家中心情放松,开始慵懒的居家、休闲活动;相反,外出时,在这里换上外出服及鞋帽,穿戴整齐,精神抖擞,开始一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2]。

2玄关空间基本尺度

相较于住宅中的卧室、起居室,玄关并非住宅中的主要功能空间,且使用者在玄关处的停留具有短暂性特征,因此其空间设计应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紧凑,这是设计界的普遍共识。尤其对于中小套型住宅来说,合理限定玄关面积,对于合理划分各功能空间面积,充分发挥玄关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现行《住宅设计规范》中对玄关空间未做明确表述,仅在条文5.7.1中规定“套内入口过道不应小于1.20m”,这可以看作是对于玄关空间最小宽度的尺寸限定。根据相关条文说明,这一宽度尺寸主要是基于搬运大型家具的需要,而对于玄关因丰富功能所产生的空间需求考虑不足。这也导致了住宅设计实践中,玄关无法合理放置家具、不利于活动等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住户的居住品质。因此从功能出发,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对玄关空间最小尺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是进行玄关合理化设计的第一步。

2.1玄关必备家具的尺度

通过对玄关主要功能的分析,可知,在实际使用中玄关中必备家具为鞋柜,换鞋凳在家庭中的作用也逐渐提高,在空间富余情况下还可以添加装饰柜等。鞋柜长度选择范围较宽,一般不小于600mm,宽度一般在300mm左右,其中翻斗鞋柜可薄至170mm;换鞋凳尺寸与鞋柜相当。为便于玄关空间尺度分析,选择330mm×1200mm及170mm×1200mm的鞋柜作为玄关必备家具,进行空间尺度探讨,所选尺寸范围可涵盖市面大多数成品鞋柜,同时,在实际使用中,住户可以挑选长度规格小的鞋柜,从而留出空间放置换鞋凳、衣架等其它家具。

2.2人体操作空间与门厅最小净活动空间

人体操作空间即人进行各种活动时所需占用的空间。玄关空间功能丰富,对具体空间尺度产生依赖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首先,人们在玄关中的基本通行活动,包含轮椅、各类小车的通行;其次,换鞋、更衣活动;第三,收纳鞋、衣物等物品的活动,其人体操作空间的大小与收纳家具开启方式相关(图1c)。结合人体工程学相关研究,可知各类活动的具体人体操作空间尺度[3]。对玄关各类基本功能所需具体人体操作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可知,通行活动要求门厅净宽不小于1050mm,换鞋、更衣活动要求门厅净空间不小于900mmX1200mm,收纳活动要求门厅净宽不小于1050mm,因此,门厅中净活动空间不应小于1050mmX1200mm,即除去家具摆放空间,玄关中应包含一个宽度不小于1050mm,长度不小于1200mm的净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范围内,可以满足玄关中各类基本活动的需求。

2.3玄关空间设计尺度

依据以上分析,获得与玄关使用要求密切相关的关键设计数据,故一个舒适的玄关空间其设计尺度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入户门单侧预留至少500mm宽的垛墙为宜,如空间有限,垛墙最小宽度也不应小于350mm。入户门单侧垛墙宽度应满足摆放基本家具——鞋柜的需要。家具摆放空间除受家具自身尺寸影响外,还与门套、地脚线尺寸密切相关:门套是住宅装修中常常使用在门洞口处的装饰物,门套宽度一般在100mm左右;地脚线厚度通常约为15mm。因此,入户门单侧垛墙最小宽度设定应综合考虑门套宽度、鞋柜厚度及地脚线厚度尺寸,即不小于445mm,考虑到现场施工便利与施工误差,将垛墙宽度数据整理取整后为500mm.此时垛墙宽度可基本满足市面各类成品鞋柜的布置需求,如果空间有限,垛墙最小宽度也不应小于350mm,此时可依靠垛墙布置超薄翻斗鞋柜。(2)门厅净宽不宜小于1500mm,如空间有限,门厅净宽也不应小于1350mm;门厅净深不应小于1200mm。在布置基本家具之外,应保证玄关内拥有不小于1050mmX1200mm的净活动空间。根据《住宅设计规范》5.8.7的规定,入户门洞不应小于1000mm,结合入户门单侧垛墙宽度,门厅净宽不宜小于1500mm,如空间有限,净宽也不应小于1350mm,布置家具之余,剩余空间恰可满足1050mm的净活动空间宽度需求;同时,门厅进深为满足净活动空间需要,不应小于1200mm。(3)除上述两点之外,当玄关通行流线存在转折时,在满足以上要求基础上,还应满足轮椅1500mm回转直径的需要[4]。

3玄关空间布局特征与设计要点

3.1开放型布局

3.1.1特点开放型布局的玄关空间较开敞,划分自由,对行为活动的限制少,利于轮椅进出、转向,特别对于老年住宅来说,开放型布局的玄关具有使用便利优势。但是,开放型布局的玄关由于其空间开放性,对外来视线缺少遮挡,不利于室内空间私密性需求;玄关与起居空间一体,如果玄关物品收纳不当,会引发空间混乱,对居室空间也会造成视觉污染.3.1.2设计方法开放型布局的玄关,空间设计首先应满足以上尺度要求;其次,虽然玄关承开敞布局,设计时也应使玄关空间相对独立,不宜同其他空间流线穿套。

3.2“一”字型布局

3.2.1特点:“一”字型布局的玄关较开放型布局的玄关空间独立;玄关空间两侧均有连续墙面,有利于布置家具、穿衣镜,空间紧凑;玄关空间通行流线简单;两侧墙面可以限制外来者向内观看的视角,具有一定私密性。“一”字型布局的玄关,对正向视线遮蔽性差;由于入户门与玄关布局呈直线,当入户门打开时,容易形成穿堂风,影响室内热环境,特别是冬季寒风的涌入,对室内空间的影响尤其明显。3.2.2设计方法:“一”字型布局的玄关,空间设计首先应满足以上尺度要求;其次,由于墙面限定感强烈,可通过在墙面增加镜面缓解空间压迫感[5];再次,考虑到视线、冷风影响,玄关与起居室相连时,宜与起居室预设放置电视的一侧空间相连。

3.3“L”型布局

3.3.1特点:“L”型布局的玄关空间相对独立,对套内空间干扰少;特别是对视线的遮挡,相较于开放型布局和“一”字型布局的玄关最强,充分保证套内空间的私密性;有利于阻挡室内外空气对流,对室内微气候干扰小。“L”型布局的玄关因流线曲折,为保证大型家具、轮椅的通行,玄关所需占用的空间面积较大。3.3.2设计方法“L”型布局的玄关,首先,主要家具可沿与入户门相邻或正对墙面布置,根据家具摆放位置的不同调整玄关空间尺寸;其次,由于玄关通行流线需转角90度,故空间尺度设计尤其要注意通达性,应考虑无障碍设计的需求,特别是轮椅通行及回转需要。

4结语

玄关作为住宅套内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样的使用功能。为提高住房品质,满足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需求,应充分关注住宅玄关设计。首先应明确玄关空间使用功能,再从功能出发确定玄关的适宜尺度与布局方式,营造方便、舒适的门户入口空间。

参考文献:

空间需求 篇3

关键词:农产品 区域物流需求 流向特征

物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服务于物资资料时间和空间转移需要而产生的经济行为。目前已有的关于区域物流需求的研究,比较偏重于对区域物流需求量的计算和预测,研究的结果虽然可以得到对区域物流需求总量的基本把握,但很难反映各区域物流需求流向上的差异。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流向特征对于路网规划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试图用区域商的概念和方法找出其主导优势的产品,对其作流向特征分析。

一、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

物流需求的概念,是物流需求理论最为基础的概念,是进行物流需求分析的基本平台。但目前理论界对物流需求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长安大学知名学者张圣忠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概念,本文作者认为其分析深刻入理,并引用其界定的物流需求的内涵: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或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对与“物”的流动过程相关的服务的需要[1]。由此,农产品物流需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或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对与“农产品”的流动过程相关的服务的需要。本文中农产品的概念是广义上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产品。

二、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主导流体的确定

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农产品种类繁多,一般规律是不断地将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输出,将相对劣势的产品输入,本文通过分析区域第一产业内各产业的比较优势,确定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的主要流体,在此基础上确定其流向特征。区域第一产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用区位商来确定。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其表达式为:

其中:i——第 i个地区( i= 1,2,3…n);j——第 j个行业( j=,3…m);Lij——第 i个地区,第 j个行业的产出;LQij——i地j行业的区位商。

运用区位商可以对区域的第一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从某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比较看,当 LQij>1时,表示产品有剩余,可以向区域外输出,物流流向主要表现为由区域内向区域外;当LQij<1时,表示产品不能满足区域内需求,需要从区域外输入,物流流向主要表现为由区域外向区域内;当 LQij= 1时,表示产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物流流向以区域内交流为主。

运用区位商分析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主导流体及大致流向特征的方法如下:分析第一产业中主要行业的区位商,确定农、林、牧、渔的产品物流需求的主要流体及流向特征。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农产品可以分为直接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和用于工业生产的生产原料。设 S是区域内的某种农产品生产量,D 是区域内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当S>D时,该产品除满足区域内需求外还可以向区域外输出,物流需求表现为短途小批量和长途大批量运输需求并存,对区域而言,该农产品以销售物流需求为主。当S

三、区域农产品物流需求主导流体的流向特征分析

上文运用区位商的方法确定出区域农产品的主导产品,并对流向作了大致分析。下面就其流向特征作详细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提的流向特征主要是运输方向特征。

物流需求分析中,区域农产品的运输方向首先服从“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或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大的运输方向首先要受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控。比如从全国这个大区域角度分析,水稻有两大产区南方水稻集中产区和北方稻谷分散产区,而水稻的消费区遍及全国,所以水稻大的运输方向由南北向东西。数据及经验显示我国粮食跨省区流动的总体流向是:东北区余粮较多,以部分品种调剂和饲料粮形式南下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部分流入华北;黄淮海区余粮在满足华北地区需求的基础上,主要以品种调剂形式供给华东和中南地区,少量进入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接受北方饲料粮基础上,其富余粮食则主要流向华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甘新区余粮则以接济青藏和内蒙及长城沿线为主。畜牧产品的产区和粮食产区有很大联系,而且一般由城市周围城乡运输到城市消费。

区域农产品种类繁多,本文运用区位商的方法确定出区域主导优势农产品,又将其分为特产类农产品及非特产类农产品,进而分别分析其流向特征。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圣忠.物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博士论文,2006.31-34.

[2]秦璐,刘凯.基于产业结构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J].物流技术,2006,7:4-6.

[3]吴群琪,马暕. 对运输需求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管理科学文摘,2004,6:52-54.

[4]曾宪培等.物流经济地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202.125-130.

Regional agricultural logistic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space

Jin Yuming Zhen Shanshan

Chang'a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hool

Abstract : This paper first location to use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logistics demand-led fluid, further analysis of its regional logistics needed space for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 agricultural regional logistics dem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蜂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大 篇4

发展养蜂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它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300元计算,每年养蜂年收益可达3万元。

发展养蜂业是满足蜂产品市场需要的重要保障。2008年全国蜂产品人均消费量仪0.3千克,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蜂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我国养蜂业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一是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依照2000~2008年蜂产品消费年均增长4%推算,2015年人均蜂产品潜在消费量将达到0.35千克,蜂产品生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0%。二是蜜蜂授粉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前景。

空间需求 篇5

3月26日,深交所联合嘉实基金、上交所联合华泰柏瑞分别宣布,嘉实沪深300ETF和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获证监会正式核准,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里程碑式的重大创新。

在杨宇看来,沪深300ETF的推出,一方面可为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提供价格低廉、交易便捷的长期配置及波段操作的工具型产品,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可通过提供与股指期货拟合度更好的现货产品,强化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等功能,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工具。

ETF:最好的指数细分品种

在2012年良好市场表现与政策支持因素的推动下,沪深300指数的投资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认可。而沪深300ETF的面世,为投资蓝筹股提供了新的重磅武器。

相对传统的开放式指数基金而言,ETF具有成本更低、跟踪效果更佳、流动性更好等优势。相较于普通的沪深300指基,沪深300ETF跟踪标的指数的投资组合资产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5%,甚至做到基本全复制,跟踪度更准确,可以更完全地享受沪深300指数带来的表现。

投资成本更低是ETF吸引投资者的另一特色。ETF是被动投资,因此管理费用也较便宜。一般来说,开放型基金管理费多是1.2%,而ETF多在0.3%~0.5%;另外,申购一般基金时投资人需支付1%左右的手续费,但ETF在二级市场交易,投资人仅于交易时支付低廉的交易佣金即可。

杨宇认为,交易便捷且成本低、允许放空机制、分散投资风险、透明度高以及提供期现套利现货工具等五大先天优势,是国内外ETF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他介绍称,相对股票而言,ETF锁定一整群绩优股,免去选股烦恼,单笔投资即可获得多元化投资效果,可兼顾积极投资与风险分散“双效果”。相对基金而言,ETF的交易成本低、投资组合透明、市价贴近净值,流动性高;还可搭配指数期货作策略交易,交易灵活又有弹性,是“股票和基金合体的升级版”。

对于指数长期价值投资者而言,在沪深300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时,ETF是构建核心资产最便宜、简洁、高效的工具之一;对于指数中期阶段投资者而言,是产业周期交替收缩期的防御选择;对于指数对冲、配对交易者而言,沪深300与中证500、中小板指数,其配对交易特征明显,历史上也出现过较多良好的对冲交易机会;对于指数期现套利交易者而言,如果跟踪合约同一标的指数的ETF,能较一揽子股票或多个ETF叠加更利于操作。

强化套保与价格发现

在杨宇看来,为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交易提供对应的现货工具,是ETF诞生发展的一个基础。

由于ETF可以在场内外同时交易,当交易所买卖的ETF价格与ETF的单位净值出现差异且差价超过套利成本时,投资者可以在两个市场间进行瞬时的低买高卖,从而获得低风险的套利收益。

欧美资本市场上,对股指期货市场的套利功能较为看重,期现套利交易行为非常频繁,而ETF的诞生因其能提供相应的现货产品,很好地连接上了这一资产投资交易市场。

在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运营近两年,期现套利时的现货需求日益强烈,但国内市场现有的ETF产品和指数基金都无法有效满足这一需求,跨市场沪深300ETF的推出,通过对标的指数的高贴合度,能为国内现有股指期货期现套利交易提供拟合度最好的现货产品。

杨宇表示,随着国内融资融券业务的展开,ETF产品在成熟市场体现出来的放空、融资功能,也将呈现在国内投资者面前。投资人看好趋势时,能融资买进ETF增加获利;反之,可融券卖出,价格下跌再对ETF进行回补,且不受平仓以下不得放空的限制。通过融资融券业务,也能更好地完善股指期货的期限套利功能。

据了解,沪深300ETF将遵循国内外既成的规则,基金份额参考净值IOPV在交易时间通过深交所行情系统发布,更新频率为每15秒一次,便于投资者随时掌握价格变化。保持高透明度,将有利于沪深300ETF资产配置中的高效投资作用展现。

杨宇表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利用嘉实沪深300ETF实施期现套利、套期保值等策略,还是普通投资者进行基金组合和短线交易,都能各得其所,“有技术的可以玩期现套利、套期保值、一二级市场套利;没技术的可把它作为一只核心基金来进行基金组合、做趋势交易亦可,成本的优势明显。”

打开产品创新空间

沪深300ETF诞生后,投资者拥有了与股指期货拟合度最好的现货产品,从而强化了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等市场功能,使交易更活跃,交易量更大,同时,也会使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性更强。投资者可在指数化投资、构造战略投资组合的核心资产和短期投机等重要交易活动中运用300ETF,以及在股票指数现货组合、指数期货和ETF之间进行多角套利。

对整个基金行业而言,沪深300ETF将引领指数化潮流,指数基金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春天。

杨宇表示,在市场投资与资产配置趋向多样化的时代,ETF的投资魅力正逐渐彰显,不论从产品本身的创新模式,还是其跟踪标的指数的投资价值,沪深300ETF均有望开启中国资本市场包括经纪业务、投资业务等领域多方位的变革。

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也认为,嘉实沪深300ETF的推出对基金业的产品创新具里程碑意义。

空间需求 篇6

关键词:小区域,导航,APP

1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替,各种建筑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地朝着大型化、多元化、复杂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路痴综合症”。为改变这一现状各种快捷导航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导航仪等,它们可以很准确地为用户指出从出发点位置到终点位置的路径,快速高效地解决了迷路等问题,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然而,由于以上导航系统的精确度或者参照物选择的差异,它们并不能提供大型建筑物内部店铺的准确位置和到达店铺的最优通道。因此,“小区域立体空间定点导航系统”的产生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内部直接导航的需求。

2 现场调查

为解决人们“迷路”和“不识路”的问题,为用户提供最优最便捷定位导航服务,缩短路程消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笔者对建筑内“小区域空间定点导航系统APP”的应用需求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度。

2.1 参与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情况

大部分成年人关注该项调查,对“小区域定点导航”有一定的兴趣。由于发起者的学生身份的局限性,导致参与问卷调查的受众年龄集中在“18~30岁”,但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在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因此该问卷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迷路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只有10.93%从来没有在大型商场或者大型建筑因找不到路而烦恼的经历,说明高达90%的人均有此烦恼。由于个人方向感的差异,导致此情况的出现频率有所不同。总体来看大部分人均有此烦恼,可见“小区域定点导航系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2.3 寻路方式调查

调查结果:大部分人喜欢采取“边走边问路人”和“看路标指示”这两种方式来寻找并到达目的地;少部分喜欢“提前向朋友打听最佳路径”和“凭着自己的感觉走”,极少部分人采用“自己一家一家尝试”。众所周知,“南方人”和“北方人”指路方式、记路风格、描述路线语言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尽管“边走边问路人”是比较常用的寻路方式,但因其存在太多可变因素,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给寻路人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对于空间分布复杂的地方,路标指示歧义性,个人理解偏差性经常导致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一款能在小区域范围内定点导航系统有很大的需求性。

2.4 寻物方式调查

调查结果:由图1可知在寻找商品时,大家均偏向于“边走边看边找”和“通过指示和路标”,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边走边看边找”这种方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耗时费力伤神。标示和路标的指示也常常引发歧义,所以为提高生活效率和质量,人们更需要一款能提供商品位置的APP。

2.5 便捷设施位置知晓情况

从图2可知半数以上的人都不是特别清楚电梯等便捷设施的位置,这样会增加逛街的疲劳感;如果知晓便捷设施位置,可以降低购物疲劳感,提高心情愉悦度,增强购买欲望,有助于增加商家的收益。而“小区域定点导航系统APP”能够快速告知使用者便捷通道的位置和到达目的地的最优通道,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满足人们需求,符合商家的心理期望。

2.6 安全通道位置知晓情况

对于安全逃生通道,从图3可知,人们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通常只对熟悉的商场较为了解,不少人从未留意过这一问题,有的甚至完全不知道安全通道的存在。所以,当面对突发情况时,常常出现场面混乱的局面。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和维护突发情况发生后的秩序,该APP会准确告知使用者安全通道的位置,并智能导航出最佳逃生通道。

2.7 APP市场调查

从图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都愿意使用或者尝试使用该APP,可见“小区域定点导航系统APP”接受度较高,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虽然只有9.65%的人表达了对此APP的强烈渴望,而66.56%的人表达了一般渴望,但是考虑到我国群众的一般心理状态,即人们通常不会选择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形容词,而是会借用比较含蓄的形容词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分析可见,小区域立体空间导航APP还是比较受欢迎,有很大的发展市场。

2.8 用户人群调查

从图5发现该APP受到“讲究效率人士”“缺乏方向感的路痴们”“有急事寻找目的地的人们”的广泛欢迎,而这3种情况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是极大的,因此本产品能在人群中被广泛接纳和使用。

2.9 发展前景调查

绝大多数人看好该APP的发展前景,这一方面表明小区域立体空间导航APP受大众的青睐,有极强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另一方面表明该APP有极大的市场需求。

2.1 0 需求场地调查

根据统计结果得出其他需求场地主要有:医院、车站、旅游景区、重点院校等公共场所。“小区域定点导航”是比百度地图更为接地气、人性化的导航。与百度地图等导航系统相比,该APP主要针对室内导航,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精确,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并提供最优化的便捷通道快速找到目标。

3 结语

空间需求 篇7

交通运输网络将各地区之间通过运输线路联系起来,是各地区赖以实现相互之间运输联系的必要基础条件,同时,运输网络也决定了地区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能力、强度、速度和流向。然而,现有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否和区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现状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网络;现状的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特性如何,空间布局的情况如何以及对于客货运需求分布的影响程度如何,均需做进一步研究。

西部地区现有的运输网络是否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客运需求在空间上分布是否平衡,未来西部地区运输网络将如何发展都将是研究重点。

1 交通运输需求空间分布概述

运输需求是对位移的要求而且这种位移是运输消费者指定的两点之间带有方向性的位移,也就是说运输需求具有空间特定性,运输需求的这一特点,构成了运输需求的两个要素,即流向和流程[1]。流向是指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的地理走向。流程也称运输距离,是指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的起点到止点之间的距离。

客运需求的空间地域分布[2]主要依靠的是人口的疏密和经济的发展。而人均人公里(即人均旅客周转量),该指标能够反映我国各区域居民对运输需求的强弱。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逐渐完善,我国各区域的人均旅次和人均人公里两方面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反映了我国客运需求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以人均旅次和人均人公里为指标,并且将我国区域按照旧式划分,划分为三大经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可以大概得到一个需求分布现状:人均旅次为东部最高、西部略高,中部最低;人均人公里为东部最高,中部比西部高,也就是说东部地区居民对运输需求的要求最为强烈,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客运需求水平逐渐从非均衡向均衡方向发展,我国各区域对客运需求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政策,使得我国西部地区客运需求分布比逐渐上升。而中部地区在客运需求量和周转量方面的分布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东部区客运需求量分布比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2 空间维模型与资料获取

2.1 节点与联系

在网络评价中,节点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网络评价的结果。为了使所选择的节点具有一定的空间代表性以及影射现实的经济意义,并体现历史可比性,把2000年定为基准年,把地市级地域行政单元抽象为空间节点并假定这些地域单元不随时间而变化,网络扩展的目的是连通这些节点。

由铁路连通的网络中,定义任意两点间若无需经过其他节点连接,则认为两节点为相邻节点,其联系为相邻联系,否则为间接联系。

2.2 度量网络发育的指标

网络发育是指交通网络的连接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节点间联系的便捷程度,度量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网络连接程度指标。主要有连接率β和环路指数μ

β=e/v,

μ=e-v+p

其中,β为网络中线路数(e)与网络中节点数(v)之间的比值,反映了每个节点平均连接的线路数,β<1时,网络呈树状网络;β>1时,网络为回路网络;μ为线路数(e)减去节点数(v)再加上网络子图个数(p)之值,表示网络有多少回路数。μ值越大,网络越发达。

2)网络伸展程度指标。主要有网络直径D和指数η,D是指网络中最远两节点间最短路径的线路数。η是指网络由一点至最远一点最短路径的线路数。η指数最小的点,即为网络中心。

3)网络扩展潜力指标。主要有实际成环率(α)和实际结合度(γ):

α=(e-v+p)/(2v-5p),0≤α≤1。

γ=e/[3×(v-2)],0≤γ≤1。

其中,α为环路指数与最大可能环路数的比值,反映实际成环的水平,1-α则表示其成环的潜力,γ反映线路的实际结合水平,其值愈小,结合潜力愈大。

2.3 通达性系数

通达性系数指各节点的总运输距离(Di)与系统内节点总运输距离平均值的比,即:Adi=Di/(∑Di/n)(i=1,2,…,n)。

3 西部地区空间通达性格局研究

西部地区铁路网络结构总体趋于完善。2000年,西部地区铁路网络有55个节点,铁路线路数为67;到2006年,节点增加至59个,铁路线路数增加至79条。

2000年~2006年,西部地区铁路网络整体上是呈环路的,但是网络还不够发达,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差比较多,2000年全国铁路的连接率已经达到2.31,实际成环率已经达到0.66[3],从这些数据来看,西部地区的铁路运输网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对于通达性空间格局的研究,上述通达性系数是个很有利的指标,但是随着可达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量算方法日益丰富[3,4],国外学者常采用多指标或者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的数学表达式为:

Ai=j=1n(Τij×Μj)/j=1nΜj

其中,Ai为节点在交通网络中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Tij为节点i到节点j的最短距离,采用时间衡量;Mj为节点j的质量,可以是节点j的人口或地区生产总值。

对西部地区空间通达性的研究,总共包括西部地区10个省的1个直辖市和28个地市级行政单元,我们选定了这些点以后,取定2000年铁路运行速度为100 km/h:2006年为160 km/h,利用公式计算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的不同时间断面可达性值,公式中Mj采取地方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2000年和2006年西部地区各省统计年鉴)。比较2000年和2006年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可达性值,我们可以看出:

1)可达性值形成以西安、成都、重庆、兰州为核心,向外围地区逐渐增高的格局。两个时间断面可达性值低(可达性水平高)的城市均为西安、成都、重庆、兰州,可达性差的城市位于离这些城市较远的边缘城市,如吐鲁番、喀什、玉溪等。

2)研究期内空间格局大体上没有大的变化,根据可达性值的大小,大体可以将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分为3个层次:可达性好的城市,包括西安、成都、重庆、兰州;可达性一般的城市,包括昆明、西宁、乌鲁木齐、银川、贵阳、绵阳、广元、德阳、达州、宝鸡、咸阳、安康、汉中、天水、武威;可达性差的城市,包括酒泉、嘉峪关、中卫、吐鲁番、喀什、六盘水、安顺、曲靖、大理、玉溪。

3)随着不同断面西部地区铁路网的发展和完善,各城市的可达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2006年,研究的29个节点城市的可达性变化率均高于50%,如西安市可达性值从2.96 h减至1.02 h,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可达性变化也很快,从3.98 h减至1.45 h,有了很大幅度的变化。

4)从空间可达性值和变化来看,西部地区可达性分布不是很均衡,西安、成都、重庆、兰州为核心的辐射区域的城市可达性相对要好,而新疆、贵州、云南这几个省的节点城市的可达性相对就要差很多。可达性空间格局的研究为我们以后进行西部地区路网的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4 结语

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相对落后,实际成环率比较小。从地区非均衡系数来看,西部地区目前分布非常不均衡,我们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空间通达性空间格局研究可以发现,西部地区空间通达性形成以西安、成都、重庆、兰州为核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的空间格局,但是西部地区整体的空间可达性不是很好,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摘要:对交通运输需求空间分布进行了概述,通过对西部地区铁路网空间变化格局的研究,分析了西部地区旅客运输需求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度量网络发育指标及通达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从而促进客运需求的合理发展。

关键词:运输网络,运输需求,西部地区,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1]谢幸妮.道路运输需求分析[D].西安: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000.

[2]金凤君,王娇娥.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J].地理学报,2004(3):293-302.

[3]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3):69-77.

[4]杨家文,周一星.通达性:概念,度量及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61-66.

空间需求 篇8

一、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征

1. 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衰退

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衰退是老年的主要生理特征。感知系统衰退表现为视力、听力、嗅觉、触觉、记忆力等功能的降低。如看不清色彩, 听不清声音, 触觉感知不灵敏, 嗅觉不明暗, 记忆里持续衰退等问题。这些都是神经系统的正常现象。运动系统衰退的主要表现是行动不便、肢体运动不协调, 导致跌倒、滑到和步行困难, 行为迟缓等问题。

2. 心理孤寂和交往需求

由生理能力的降低, 导致老年人更趋于群体活动, 与人交谈、被人认可得心理诉求越来越强烈。在追求认可的同时, 也出现一定的自卑心理和自闭心理, 担心自己的主张没有获得人们的支持, 出现矜持、固执的表现, 呈现心理健康的隐患。长此以往, 将影响生理系统的健康。

3. 保健康复与老年人健康

居家养老的空间设计, 就要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 研究室内空间的适宜性。感知系统的激发, 需要室内环境通过色彩、触觉、芳香等刺激, 增强老年人的感官体验。运动系统的激发, 要求室内空间安装系统的无障碍设置, 增强老年人在步行过程中的肌肉系统运动。心理方面的需求, 要求室内空间营造宽松、祥和的氛围, 适于各种活动的组织, 增强老年人的语言交流和行为活动。以康复保健为主的居家养老空间设计, 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

二、居家养老室内场所设计理论

1. 感官刺激与知觉功能康复

研究表明, 老年人知觉功能的衰退与感官刺激的不足有关。即通过增强色彩、芳香、触觉等感官刺激, 能够有效增强老年人的知觉敏感性。同时, 芳香植物具有镇定安神、消除疲劳、促进睡眠, 部分植物芳香能够治疗疾病。因此, 人们试图通过露台和阳台花园的设计, 增强老年人的亲自然体验。人体感受器官接受色彩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 能引起内环境变化并影响人体新陈代谢与情绪。红色能够刺激并促进血液循环;橙色能够缓解精神疲劳, 消除紧张和忧郁情绪;黄色可以增强记忆力。室内色彩的设计能够增强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2. 无障碍设施与运动功能康复

老年居室空间应具备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设计应与老年人的运动机能康复相适应。扶手和坡道是常见的无障碍系统。扶手在室内空间中随处可见, 与老年人的行动路线相吻合, 老年人可以借助扶手的步行与运动, 增强运动系统的功能恢复。坡道主要进入室内的位置, 联通室外台阶和室内地坪, 坡道的设置较为平缓, 使老年人能够凭借臂力爬升。

3. 活动空间和心理满足

通过相互交流活动空间的设计, 缓解老年人的孤寂感。交往活动是老年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为此, 人们提出老年公寓空间设计要以交流场所为核心, 称为“交往集聚空间”。公共设施区域配备了餐饮、茶歇、阅览、理发、棋牌、健身等功能, 为老年人提供交往场所。除了休息, 多数老年人会在公共活动区域参与活动。公共花园, 则种植各类花卉、藤本、灌木, 还可以组织各类园艺活动, 增强老年人的自然体验。

三、居家养老空间设计模式解读

1. 客厅与空中花园设计

客厅与空中花园是居室交往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居家养老客厅设计, 要注重围合与圈层两个方面。所谓“围合”, 即是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中, 形成空间封闭, 如通过电视墙、沙发、茶几等, 形成围合空间。老年人可以围坐在一起, 开展各类交流活动, 增强精神交流。所谓“圈层”, 即是交流场合的设计, 要形成“核心”与“围观”两个层次, 核心圈是交流活动的主体, 如四个人在打牌, “围观”则是周边围合形成的文化圈, 形成“看”与“被看”的空间层次。花园设计要开展亲自然的园艺活动。园艺活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机能, 并调节心理感受。立体花墙是垂直悬挂的主要形式, 立体花墙能够激发人们对植物的全面感官。

2. 卧室空间设计

卧室是老年人休息的场所。卧室设计要着力营造色彩感知、触觉感知、听觉感知等感官刺激, 形成多功能的空间体验。色彩感知方面, 适宜采用白色、灰色、黄色等暖色调, 作为室内空间的基调色彩。防止多元色彩和强烈的色彩对比, 对老年人视力的刺激和影响。房间中重要的区域应以黄色或红色标识出来, 形成明确的指示和导向。在室内局部区域, 要设置鲜艳的色彩组合, 通过色彩, 激发老年人的色彩感知。触觉感知方面, 老年人的触觉感知逐渐消退, 一方面要注重安全性, 通常要采用防滑地板, 甚至可以设置盲道, 帮助老年人指示行进方向。听觉感知方面, 室内设置了微型假山和流水系统, 可模拟风声、水声等自然声响, 微型假山水设置在墙面上, 夜间由灯光照明, 确保安全。

3. 卫生间空间设计

安全便捷是居家养老卫生间空间设计的关键。卫生间空间设计的重点是盥洗盆、坐便器、淋浴设施。根据人体工程学, 老年人站立高度约750mm至850mm, 坐姿高度约650mm至750mm。因此, 盥洗盆的高度以750mm为宜。盥洗盆应采用立柱式或悬挂式, 以方便老年人将腿部伸向盥洗盆底部, 台面进深应尽可能宽厚, 防止盥洗过程中水流溢出。镜面应采用30-45°倾斜, 方便老人观察面部表情。为了防止跌滑, 还应在盥洗盆两侧安装扶手, 方便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开展肢体运动系统的恢复。水龙头适宜采用感应式和温水。卫生间应安装坐便器, 方便老年人坐姿如厕。坐便器两侧150mm处要设置专门扶手, 扶手分横向和竖向两种, 可帮助老年人从站姿转变为坐姿。坐便器前要设置防滑垫, 坐便器适宜采用自动冲洗、电暖、除臭等功能。淋浴空间应较为宽敞, 方便老年人转身、移动、沐浴。淋浴房内应根据老年人的行动路线设置扶手, 以450mm至550mm高度设置淋浴座椅。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持续发展, 居家养老成为社会的新时尚。居家养老室内空间设计要重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兼顾感官刺激与知觉功能康复、无障碍设施与运动功能康复、活动空间和心理满足等问题。做好、客厅和空中花园、卧室、卫生间的设计。

摘要:本文分析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讨论感官刺激与知觉功能康复、无障碍设施与运动功能康复、活动空间和心做理满足等问题。并对居家养老空间的卧室、卫生间、客厅和花园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设计策略。

关键词:居家养老,康复保健,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娇.基于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住宅规划设计研究[J].装饰, 2015 (8) .

[2]孟东生, 李萱.老年住宅室内陈设设计研究[J].艺术与科技, 2015 (6) .

空间需求 篇9

城市道路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方面, 既承担交通、管线敷设等市政功能, 又是城市居民最常使用的公共活动场所, 对于创造城市景观, 提升生活品质, 引导可持续交通及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城市道路空间的设计理念长期以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师从地区文脉、历史肌理、城市景观设计角度, 遵循建筑美学与城市社会学、心理学等美学原则, 构建以生活空间为主的“街道”;另一类是土木工程师从工程设计角度, 以交通通行能力为出发点, 构建以机动车交通功能为主的“马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包括佩里的“邻里单元”、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国际建协的 《雅典宪章》, 以及英国人屈普的道路分级理念, 都对城市功能分区与道路分级产生深刻影响, 道路空间设计以机动车通行为主, 不断拓宽、竖向分离, 造成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困难。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新城市理想主义的出现, 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这种传统以“车本位为主”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重新对道路空间设计进行反思, 绿色交通、绿色街道设计、活力街道设计的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而反观我国现有道路空间设计, 仍停留在以交通功能为主, 忽视了公共活动空间, 结果形成了以私人小汽车为主, 公共汽车、自行车、步行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的局面。当前随着交通拥堵、雾霾等问题的日益严重, 我国开始逐渐重视道路空间建设的可持续性、包容性和公平性, 重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阿布扎比街道手册》[1] (以下简称“手册”) 提出的多元需求平衡导向的设计理念, 兼顾了多种使用者的需求, 合理利用道路空间, 对我国道路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在分析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当前城市道路空间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适合我国城市道路空间的设计思路, 以期为我国道路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备注:表中内容根据手册中内容调整

2手册核心特点

阿布扎比作为中东地区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长期饱受机动车拥堵的困扰, 迫切需求向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转变, 在 《阿布扎比2030 年规划》 的指引下, 手册应运而生, 旨在给市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有吸引力的城市街道环境, 协调土地开发与街道设计, 提升街道活力与通行能力, 引导出行方式从“机动车出行为主”向“多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的转换, 最终提升阿布扎比的生活品质, 实现可持续发展。纵观整个手册[1], 主要有以下核心点。

2.1基于通行优先权等级的道路设计次序方法

根据 《阿布扎比2030 年规划》, 街道设计必须要体现阿布扎比独特的人文环境, 拥有多种类型的人群和文化混合的特征, 尤其是针对炎热的气候创造适宜步行的网络、遮蔽的环境、通风降温廊道等方式, 满足所有使用者的安全与需求, 明确通行优先权等级, 在设计中灵活使用。基于上述考虑, 道路空间在进行设计和资源分配时, 提出了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的设计顺序。

2.2构建基于用地特征与道路承载力的街道分类矩阵

传统的道路分类是依据“功能主义”进行划分 (将道路分为主、次、支) , 这种分类方法过分强调道路交通功能, 忽略了道路与沿线用地、与公众活力健康之间的关系。手册中引入了环境协调性设计理念, 保证安全与功能实现的同时, 平衡景观、历史、用地、环境、人文等方面的因素, 充分考虑道路分类必须与沿线用地相结合、交通承载能力相结合, 从而构建出基于用地特征和道路承载能力的街道二维分类矩阵 (见表1) , 并以此作为不同类型道路空间设计在速度、横断面布局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的重要前提。

2.3基于道路使用者需求划分道路空间

手册充分考虑了不同使用对象的需求, 将道路空间划分为步行区、公交区、自行车区、机动车区、分隔带, 针对步行区与其他各个区之间存在相互的关联, 将步行区域细化为临街区、通行区、家具设施区、自行车骑行区、边缘区, 即手册中的“5+5”功能分区, 针对每一部分进行细化设计, 提出了在横断面和平面设计上的差异性和要求。

此外, 基于街道二维矩阵分类, 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横断面模板, 针对横断面中的每个组成部分的尺寸进行了规定, 包括功能的排列布局与尺寸取值。但是针对家具设施区、边缘区等弹性设计地段, 仍给设计师保留了灵活的创新空间。道路设计师可以根据标准横断面确定各个功能组成要素的标准尺寸,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灵活调整。

2.4道路空间弹性设计应对需求变化

手册不同于标准, 容许灵活和创新, 特别是针对道路空间尺寸过小或者过大所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灵活处理措施是值得学习的, 更多体现了“固定值”与“区间值”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更多的体现在对不破坏道路功能前提下的一种改善,而且也与前面所提的道路设计理念基本吻合。如针对街道过宽可以优先采取以下做法:(1)如有停车需求,尽可能提供路内停车空间;(2)增加设施区的宽度,增强街道景观;(3)增加步行通行区宽度;(4)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分隔带宽度;(5)增加建筑临街区宽度;(6)增加公交车站车道和站台的宽度;(7)增加自行车道宽度;(8)如果可能,路内可以提供斜列式停车带;(9)加宽中央绿化带增加街道景观的吸引力。手册中针对其中的各项尺寸提供了容许的区间值,保证不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这种弹性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应对不同的需求变化。

上述4 个方面构成了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的核心, 针对街道空间设计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通过道路分类决定了不同类型街道空间的特征, 打破了纯粹以交通量为绝对判定标准的功能主义, 对于引导阿布扎比向人性化和可持续化发展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我国城市道路空间设计存在问题

3.1城市道路空间定义

目前, 国家规范尚无针对城市道路空间的定义, 根据笔者参与北京市地标《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 (DB11/1116-2014) 的感受, 以及对近年来不同规划设计等研究机构的相关总结, 本文将城市道路空间定义如下: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道路红线范围以内的空间, 包括地上、高架及地下空间, 除了承担交通功能外, 还承担着市政及服务设施、绿化、生态、环境、城市景观、防灾减灾、地块出入等多种功能[2]。同时, 城市道路空间还是展现城市风貌、社会文明程度、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也是衡量这个城市是否宜居、是否以人为本的重要尺度。

3.2主要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道路空间有限, 包含的交通、市政和服务等方面设施多达五十余种, 这些设施的管理又分属不同部门或由多部门共同管理, 所依据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也不相统一、内容缺失、理念落后、可操作性不高等原因, 使得城市道路空间红线范围内出现种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机动车交通量快速增长和道路拥堵程度加深, 路权分配出现了向以小汽车为主的机动化交通过于倾斜的倾向[5,7], 而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等空间不断受到挤占, 使得原有矛盾加深, 问题更加严重。

目前, 我国城市道路空间设计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

(1) 缺乏对道路空间构成以及不同空间功能的合理认识, 造成道路横断面和交通设施布局不尽合理。

(2) 道路空间设计仍以满足机动车通行需求为主体, 难以兼顾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的多元需求, 造成人行道、自行车、公共交通空间被任意侵占、自行车无处停车等多种问题。

(3) 缺乏相关的标准进行统筹和综合, 既有的标准仅是针对空间构成中的某一些内容进行说明, 尚未能考虑与主体构成的关系[4], 如道路广告与道路标识系统不规范, 以及公交车站设置、道路绿化形式、行人过街设施、交通安全、城市景区布置、道路景观和道路环境等。这些问题除了影响道路交通功能以外, 对于城市景观、社会公共利益及社会和谐均造成损害。

(4) 总体设计理念落后。基于传统的道路功能划分的设计思路不能适应当前的“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总体发展战略, 以“车本位”设计思路仍然占据主体。道路功能与土地使用功能协调性低, 缺少强调功能细化和时、空差异性的道路分级体系, 道路横断面千篇一律, 缺乏多样化的拓扑结构。公交优先战略很难实施, 难以保证路权, 服务水平差。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恶劣, 道路空间分配有失公平[5]。

(5) 公共空间功能和街道精细化设计未得到足够重视。道路空间设计、建设标准混乱, 缺乏技术支撑依据。

(6) 权责架构不清晰。道路空间资源分配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 然而相关管理部门实行纵向管理体制, 在同级部门协商过程中, 权属明确与职责清晰反而会导致不同系统间灰色地带的权责不明与推卸责任, 造成很难统筹解决道路空间内的各种资源平衡问题。

4多元平衡需求导向的道路空间设计

4.1多元平衡需求概念

根据对手册的理解, 多元平衡需求的概念是:“道路空间的设计和运行应为全部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通道。行人、自行车骑车人、机动车驾驶员和公交乘客, 以及所有残疾人都能够安全出行和安全过街, 道路空间范围内的使用者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实际意味着道路空间设计必须要改变优先考虑小汽车的做法, 确保所有出行者的安全。实现上述目标, 就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安全性。确保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汽车等不同交通使用者的安全。

(2) 可持续性。鼓励人们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少开车以改善人们的健康;采用透水路面和雨水回收利用;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

(3) 活力性。创建宜居社区;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强街道的吸引力, 提高街道两侧土地的价值。

4.2城市道路空间设计总体要求

(1) 安全性要求。城市道路空间设计必须遵循安全性第一的原则, 保证所有的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尤其是行人、自行车骑车人、残障人士等。设计中应通过合理的措施 (如交通稳静化) 帮助汽车司机降低车速避免对行人和骑车人造成伤害。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出行环境, 支持城市道路的公平使用, 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

(2) 用地要求[2]。城市道路空间设计应紧密结合城市用地和功能区, 根据用地性质和功能区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务模式。城市道路为两侧的土地提供最高效和最佳的服务和机动性, 提升地区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3]。通过整合公交、土地利用和建筑设计, 提高区域土地的价值。

(3) 路权分配要求[4]。城市道路设计应从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 转变为综合考虑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 应根据道路等级及服务对象优先权的不同, 合理分配各种交通设施所占的路权资源, 保障各种交通参与主体的安全, 体现路权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 如图3。

(4) 空间要求。城市道路设计要综合考虑所有道路的使用者, 确保多种交通模式协调发展, 综合考虑道路空间的合理利用, 重视交通、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实现, 从传统的着重为机动车提供服务转向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综合服务。因此, 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分配时应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各种设施 (包含高架、地面、地下空间设施) , 这一点与传统意义上道路设计的内涵有所不同。

(5) 景观要求[4]。城市道路空间设计中应加强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特点, 根据规划提出的远期控制目标和对近期实施提出的指导性要求, 针对空间组合、景观风貌、建筑特色、道路宽度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通过对道路路面结构、主题色彩、照明、绿化、小品等设计, 使道路与建筑物间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及线条相互协调, 和谐美观, 达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

(6) 生态要求[3]。加强城市道路空间设计的生态管理, 尤其是针对雨水、暴雨等。传统的设计主要是通过雨水管将水源排走, 现代城市提出可持续生态平衡发展理念, 强调资源回收利用, 用于滋养树木和土壤, 如近期大力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强调雨水回收利用等。

(7) 人性化和精细化要求。道路空间内包含的设施元素较多, 设施设计中尽量要考虑交通参与者的心理和感受, 使人们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 同时关注细部构造物设计, 如安全岛、挡土墙、台阶、坡道等设计, 体现精细化设计要求。

4.3基于平衡需求导向的道路断面设计探讨

道路横断面作为道路空间布局的直接表现, 在道路空间设计中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本文提出的多元平衡需求导向的概念, 在进行城市道路空间断面设计时, 应考虑道路及两侧所有公共空间, 为全部交通使用者提供安全的通道, 提供市政管线敷设空间, 并营造绿色、和谐、美丽的环境。因此, 要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1) 道路空间的范围。包括道路红线、绿线、建筑退线空间的统一完整利用。

(2) 交通功能的保障。道路使用者通道, 包括公交通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机动车道、应急车道、分隔设施等交通要素。

(3) 依托道路功能定位, 明确空间尺度划分, 兼顾功能性和灵活设计。为其它道路空间的附属设施, 如街道绿化、市政管线、照明、铺装、街道家具、交通稳静化、无障碍设施等内容预留出空间。

以下针对道路空间设计中的一些重要交通要素进行说明。

(1) 步行空间

良好的步行空间是激发街道活力、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途径。保障每个出行者的利益, 特别对老人、儿童、功能障碍者更为重要。

城市道路两侧必须设置人行道, 人行道最小宽度不低于2.0 m[6]。如果步行空间能与建筑前开敞空间结合, 不仅可以服务沿街建筑, 而且可以增大行人通道宽度, 但当其中有停车设施时, 必须保障行人空间安全、完整、连续。

此外步行空间应考虑不同城市家居设施区的布置位置与要求[6], 处理好与相关设施布置的矛盾, 前提是应以不影响行人通行为前提。

(2) 非机动车车道

城市道路均建议设置自行车道, 结合公共自行车、绿道、公交站点, 形成绿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接驳方式。自行车道原则上与机动车道、人行道隔离。狭窄地区应保留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空间、适当压缩机动车道, 保障行人安全。

(3) 公交车道

在遵循上位公交专项规划的基础上, 确定主要公交走廊, 推广公交专用道设置, 新城公交专用网络, 落实公交优先政策[7]。通常对于双向4车道及以上的主次干道应严格控制预留公交专用道。公交车道除允许除公交巴士运行外, 尚可讨论允许班车、旅游巴士、校车、高承载率车辆 (HOV) 、出租车等车辆运行, 以提高效率, 鼓励公共出行。

(4) 社会车车道

在遵循尚未规划确定的小汽车出行结构的基础上, 可以结合控制碳排放的一些要求, 预测小汽车通道需求数量, 合理控制小汽车通行能力。根据不同道路功能与等级, 在城市生活区内应采用适当的交通稳静化措施, 如压缩小汽车道宽度、窄点设计等措施, 降低小汽车对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危害。

(5) 分隔带

分隔带主要起到分隔各种交通空间并提供过街安全岛、绿化街道环境的功能, 在现行道路规范中对其宽度有要求。原则上建议不同交通功能空间之间均设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建议设置在双向4 车道及以上道路断面中。路侧分隔带需要保障树木种植, 考虑管线敷设、雨水收集等功能。

(6) 应急车道

道路空间设计除满足正常的交通功能外, 还应考虑应急车道用以保障突发事件的救援。这也是目前国外广泛推广的道路设计经验, 选择一条小汽车通道或公交车道作为紧急车道, 紧急车辆通过时具备优先权, 小汽车予以避让。紧急车辆可包括消防车、救护车、抢险车辆、警车及其它特殊车辆。

5结语

城市道路空间分配, 实质是对道路空间公共属性及其多元化功能 (机动性、可达性和场所性) 的重申, 旨在将交通模式由机动性主导改变为面向全体使用者的可持续多模式主导。本文在通过分析阿布扎比街道手册特点的基础上, 对我国城市道路空间设计的范畴和问题进行了说明, 并从“多元需求平衡”的角度对道路空间总体设计提出了要求,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城市道路空间断面布置中的重要交通要素进行分析, 给予公交车道、自行车道、人行空间等方面以保障, 希望道路断面能够落实公交优先、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念, 从而创建安全、便利、生态、充满活力的街道。

摘要:城市道路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 既承担交通、管线敷设等市政功能, 又是城市居民最常使用的公共活动场所。长期以来以“车本位”为主的设计思想占据主导, 忽视了公共活动空间, 结果形成了以私人小汽车为主, 公共汽车、自行车、步行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的局面,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本文在分析阿布扎比设计手册核心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空间设计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了基于多元平衡需求导向的道路空间设计思路, 并从安全性、用地、路权分配、空间、生态、景观、人性化和精细化7个方面对城市道路空间设计提出具体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对道路横断面设计进行了探讨, 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断面布置中的重要的交通要素进行分析, 旨在为创建安全、便利、优美、生态、充满活力的街道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道路空间,多元需求平衡,道路横断面,土地利用,路权分配

参考文献

[1]Abu Dhabi Urban Planning Council.Abu Dhabi Urban Street Design Manual[EB/OL].2009.http://www.upc.gov.ae/template/upc/pdf/USDM-Manual-English-v1.1.pdf

[2]吴海俊, 胡松, 朱胜跃, 段铁铮.城市道路设计思路与技术要点[J].城市交通, 2011 (6) :5-14.

[3]邵勇, 王学勇, 李娟, 马元直, 刘志明.完整街道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J].城市交通, 2015 (3) :25-33.

[4]基于人车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道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R].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14.

[5]深圳市城市道路建设指引研究[R].北京: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11.

[6]李伟.统筹规划和精细化设计创造和谐的城市道路空间[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3.11.

空间需求 篇10

关键词:都江堰灌区,空间信息,遥感,可视化,云计算,移动应用

随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和“数字流域”建设的深入,水利空间信息技术相关工作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瓶颈”,必须着力从过去单纯地提供信息到提供共享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的转变,更好地整合已有的系统和数据以及提升信息化系统的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都江堰灌区为研究基础,结合都江堰灌区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紧密围绕都江堰灌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深入研究灌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为都江堰灌区的日常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提高灌区管理工作效率,探索建立灌区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推进都江堰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将都江堰灌区建成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样板工程。

1都江堰灌区及渠首概况

都江堰灌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地跨岷江、涪江、沱江三大流域,灌区面积达2.32万km2,总耕地面积约117.55万hm2。 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农田灌溉及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产、生活供水,兼备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目标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大型灌区[1]。

都江堰渠首是都江堰灌区的中枢,位于都江堰市城西。岷江水自岷江出山口经渠首枢纽引入灌区。渠首主体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发挥分流引水、 泄洪排沙的重要作用。岷江水经都江堰渠首鱼嘴工程一分为二———内外二江[2],外江即岷江正流,内江是人工引水河道,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并经人工渠引水进入川中丘陵区。外江右侧的沙黑总河从外江正流引水,灌溉岷江右岸农田。

2都江堰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2.1信息化建设现状

都江堰灌区管理局于1999年启动灌区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规划工作;2002年,水利部启动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都江堰成为四川唯一进入试点建设工程的灌区;2007年,都江堰又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2008年都江堰灌区作为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得到国家灾后重建资金大力支持, 信息化建设又迎来发展机会。在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的共同推动下,历经近10余年的发展,灌区信息化建设期现状大致如下。

(1)形成基本完备的基础信息测控体系。建成以信息分中心为节点、由VPN和无线专网配置构成的数据通信网络体系, 建成水库、渠道重要结点水情、工情、视频等信息采集遥测站网,基本完成重要枢纽闸门自动化建设,在灌区各管理处及管理局形成基本完备的基础信息测控体系。

(2)开发专业应用系统,构建起灌区信息化系统总体框架。 开展融合了各类测站实时信息、空间信息和水利特征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建设;针对灌区业务需求,开发了信息采集汇集、电子政务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闸门自动控制及视频监控等专业应用模块;构建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数据库为基础,面向应用服务的全灌区信息化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专业应用系统升级开发与研究。以基础信息测控系统为基础,以多源信息资源汇集管理为前提,开展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水利水文模型研究,启动了灌区来水预测、需水模型、输水模型、配水模型等的具体研究工作,开展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机理和方法探索,探索构建水资源调度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4)试点建设水资源联合调度系统。在都江堰渠首枢纽开展闸群联合调度控制系统试点建设。在已建软硬件基础上,设计相应中间件与接口模块,构建渠首水文模型、分水配水模型、 闸门开度-流量模型等,试验渠首外江闸群(外江闸、小罗堰闸、漏沙堰闸、飞沙堰闸)和内江闸群(仰天窝闸、蒲柏闸和走江闸)的水资源联合调度,如图2所示[3]。

整个灌区的信息化建设遵循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已完成一期、二期信息化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开展三期设计工作。

2.2 “数字都江堰”进展

“数字都江堰”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研究工作,还未步入与实际应用系统融合的工程实用阶段。

(1)数字渠系三维可视化仿真平台探索。研究和探索灌区三维可视化仿真平台,以期从三维可视化、数值模拟仿真、综合信息获取等多个方面提高灌区渠系的运行管理水平。可视化灌区渠系仿真平台通过建立灌区内地理、地貌与地物的三维模拟环境,使决策者通过各种交互手段和显示方式,生动、直观地了解来水、供水、灾情等信息,通过模拟仿真、信息查询和空间定位等操作,实现包括灌区来水预测、输水过程、水库泄流情况、洪水演进、洪水预警、农田灌溉调度、生态用水调度、防汛抗旱调度等的可视化,实现水利工程的动态运行、虚拟环境中的信息查询、空间定位等功能,为数字化决策提供三维实景平台[4]。可视化数字渠系总体设计框架如图3所示。

数字渠系分模块建设情况如表1。

(2)基于遥感信息的都江堰灌区墒情提取研究。针对灌区采用同一灌水定额进行作物需水量估计存在的误差问题,基于MODIS遥感图像,建立热惯量法和植被蒸散法的混合模型,分析灌区的土壤墒情状况,提取土壤墒情信息,以校正灌水定额, 对农业需水量进行估算,更具实时动态特点[3],具备空间分辨率、观测精度、时间分辨率、数据格式及可获取性等多方面的优越性[5]。但该项研究还有待深入,暂未应用到灌区实践。

3都江堰灌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存在问题

3.1灌区空间信息及其特征

灌区中的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空间数据描述空间实体的地理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属性数据则描述相应空间实体有关的应用信息。

3.1.1灌区空间信息内容

灌区空间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1)灌区基础空间数据集[6]: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行政管理区划及渠系图等;

(2)灌区水文状况数据集:年径流量、流速、水位变化、水质状况、降水量分布等;

(3)灌区社会经济状况数据集:各管理处区划、人口分布、 主要农业资源及分布、主要工业类型及分布、矿产资源分布、旅游资源分布等;

(4)水利水电工程及其相关信息数据集;

(5)其他需要予以考虑的数据集。

3.1.2特征灌区空间信息特征

灌区空间信息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7]。

(1)时空特征。空间数据的时空特性是指空间实体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其他空间实体的时空关系,反映渠系、水库、水利枢纽、测站、农田等在地理空间的位置及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时空特征是空间数据最基本的特征。

(2)多维特征。空间数据不仅描述空间三维和时间维,也可以表现空间目标的属性以及数据不同的测量方法、不同来源等多维信息。在进行空间数据分析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空间数据的多维结构及其对空间关系的影响。

(3)多尺度特性。由于空间认知水平、精度和比例尺等的不同,灌区对象实体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因此多尺度性成为灌区各类模型对象空间数据的重要特征。

(4)海量数据特征。空间数据量巨大,通常称为海量数据, 数据量比一般通用数据库要大得多。往往需要在二维空间上划分块或者图幅,在垂直方向上划分层来进行组织。

3.2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不同厂商子系统的信息有待整合。信息化建设进程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且随着信息化系统功能要求越来越复杂,完全用一个厂商的硬件及软件产品来构成整个系统客观上是困难的,因而一个大系统必然包含由若干不同厂商提供的子系统。然而,不同厂商的产品往往各有壁垒,通用性差,如标准不一、接口复杂、缺乏统一标准的开放式接口等,导致各子系统之间进行通信非常困难,实际应用中需要开发通用的接口,将子系统集成,进行多系统整合。

(2)信息的集成共享程度不够。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所需的各类信息,包括水情、雨情、墒情、工情等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信息共享程度较低。闸门自动控制仅仅面向闸门硬件本身,未有效将闸门作为一个基本元素融入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整体之中。

(3)水资源调度流程不完整。目前大部分的渠道枢纽闸门调度仅仅限于对控制系统所在地的闸门开度的调节,没有将闸门所在渠道的上游来水及闸门下游的各项需水纳入整个系统进行统筹协调,使得整个系统依然处于低级的单体自动控制阶段。

(4)有待研究与实现基于统一信息的全灌区水资源联合优化调度。渠系重要闸门的控制系统建设由于时空因素(地理位置分布不同,时间建设不同),各自独立且无法互联互通,而渠道的自上而下决定了闸门之间必然的承接关系,决定所需信息、调度操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而目前对于闸门控制系统的建设大多停留在自动控制方面,即通过计算机下达相关指令将闸门提起或放下。但对将相互关联性分布于不同空间位置的相关基本元素(如闸门、渠道、水库等)有机地耦合起来,实现水资源联合优化调度为目标的研究还有待深入[8]。

4都江堰灌区空间信息应用需求分析

4.1完善空间数据库建设

灌区空间数据库需要包含的信息类别多、来源复杂,主要分为基础空间信息与实时信息两大部分。基础空间信息包括区域内地形、渠道、水库、闸门等,实时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种植状况、作物长势、水文、气象、田间及灌排系统中的水情、工程运行情况、社会经济等。

通过调研,根据需要加密遥测站网建设,丰富实时数据的采集。另一方面,利用高精度(2.5,5,10m等)遥感影像数据, 研究新型实用方法提取灌区大范围空间信息(渠道线状信息、 水库边界、土地利用类型、种植面积与状况、土壤墒情等),不断丰富完善包含多源信息的灌区空间数据库建设,为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分析与应用奠定基础。

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开发扩展新应用,如利用DEM数据实时计算水库库容,利用遥感数据(MODIS、ENVISAT-ASAR、 LANDSAT7、雷达遥感等)开展灌区旱情监测、作物缺水实时预警、土壤实时墒情调查、灌区农作物分布现状调查、农作物长势现状调查与估产等。

4.2构建灌区三维交互式可视化系统及空间数据分析

灌区三维交互式可视化系统,是以大量高精度的基础空间数据为依托,采用空间信息技术,构建的一个综合数据查询、分析、动态配水模拟等的应用系统。系统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地形DEM(数字高程模型)的加工,还原真实地形;通过对相应区域的航空照片处理,还原逼真的地貌;将两者根据坐标叠加,还原真实、逼真的地形地貌;通过模型建模还原真实的人工建筑物。可视化系统将能够真实模拟闸门开启关闭、渠道水流演进、灌水等过程,任意路线、任意角度地浏览灌区地面真实状况。灌区三维交互式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开发流程如图4。涉及的关键技术有:灌区地形地物的三维建模,三维渠系的漫游与控制,动态实体如水流等的模拟仿真、大规模场景实时显示与转换、三维真实感可视化、数值模拟可控性开发、可视化与数值模拟的实时交互等。

4.3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灌区空间信息应用系统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推行,灌区管理局通过多年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有效推进了灌区管理的提升和创新。但是各种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业务系统自成一体,各自建立相关应用系统。业务外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管理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闸门控制的水量调度系统、生态监测系统、遥测站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各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应用系统、服务器、网络等庞杂设备和资源。在长期的运行维护工作中,传统的单个应用部署在单台物理机上实现的方式,不仅投入资金多,而且设备的资源利用率大约只有5%~15%;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运维工作难度日益剧增,运维成本也不断提升,对资源造成巨大消耗。

为此,提出基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的新需求,为各类信息化系统提供统一的软硬件基础平台、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和服务支持中心,为各业务部门提供统一的信息化系统运行环境和相关服务。

4.4灌区移动应用平台及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

随着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各类专业应用系统也纷纷向的移动终端移植[9]。建立灌区移动应用开发平台,设计灌区空间信息移动应用APP,方便工作人员随时随地进入系统,也成为空间信息应用新的需求。

在都江堰灌区信息化系统整合的实施过程中,移动业务应用建设与整个信息化建设一脉相承。整个移动应用平台架构如图6所示。

移动应用支撑平台用于支撑移动应用业务的服务进行整合,提供了标准统一的移动服务接口集合,为移动应用层的移动应用系统提供支持,使得移动应用层的移动应用系统开发只需要专注自身业务,而不用关心底层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的具体实现。这种方式一方面保护了整个平台数据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平台的灵活性,方面新的移动应用的拓展接入。

5结语

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对都江堰灌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和需求分析。在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的共同推动下,灌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形成基本完备的基础信息测控体系,并构建了灌区信息化系统总体框架。 灌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目前存在不同厂商子系统的信息有待整合、信息的集成共享程度不够以及水资源调度流程不完整等问题。都江堰灌区空间信息应用需完善空间数据库建设、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扩展新应用、构建灌区三维交互式可视化系统以及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灌区空间信息应用系统。因此,构建灌区信息化的新的管理结构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将全面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翊.都江堰灌区“良治”管理理论与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灌区工程手册[M].2004.

[3]赵成萍.灌区闸群智能联合调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成都:四川大学,2011.

[4]张尚弘.都江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三维虚拟仿真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5]李翊,陈瑜.都江堰灌区大区域遥感墒情提取研究[J].水利水文自动化,2008,9(3):14-18.

[6]刘吉平,王乘,袁艳斌,等.数字流域中的空间信息及其应用框架结构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1,19(3):18-21.

[7]吴信才.空间数据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张穗,谭德宝,崔远来,等.空间信息技术在灌区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1):52-56.

上一篇:矿用防爆柴油机车下一篇:用户分析